三、核能 教学设计
《核能》教案(人教新课标物理九年级)
第三节核能(一)教学目的1.常识性了解核能和释放核能的两条途径——裂变和聚变。
2.进行物理学研究方法的启蒙教育。
3.介绍我国科学家的成就,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具铀核裂变、链式反应以及原子弹、氢弹爆炸后产生的蘑菇云挂图,我国试爆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的录像资料及播放设备。
(三)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教师:科学家们在天然放射性现象的研究中,发现了极其微小的原子核内部还有结构,原子核也是可以变化的。
为了研究原子核内部的结构,物理学家们尝试用粒子去"轰击"原子核,最初是用α粒子去轰击,后来又用质子、中子去轰击,发现都能引起原子核的变化——核反应,而且发现在某些核反应过程中能释放出大量能量。
由于原子核的变化而释放的巨大能量,我们把它叫做核能。
2.进行新课板书:〈第三节核能〉(1)什么叫核能?板书:〈由于原子核的变化而释放的巨大能量叫做核能,也叫原子能。
〉(2)释放核能的两条途径教师:经过科学家们的大量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发现释放核能可以有重核的裂变和轻核的聚变两条途径。
①重核的裂变教师结合课本图14-6或挂图讲解:科学家们发现,用中子去轰击质量数为235的铀,铀核会分裂成大小相差不大的两部分,这种现象叫做裂变。
裂变后的产物以很大的速度向相反方向飞开,与周围的物体分子碰撞,使分子动能增加,核能转化成周围物体的内能。
实验表明,裂变时释放的核能十分巨大,1千克铀-235中的铀核如果全部发生裂变,释放出的核能相当于2500吨标准煤完全燃烧时放出的能量,是同样质量煤燃料时放出能量的2.5×106倍。
从图中看到,铀-235只有在中子的轰击下才能发生裂变,放出核能,那么是不是要不断地从外界提供中子,才能维持铀核的不断裂变呢?科学家们从实验中发现,(指着链式反应的挂图讲解)铀-235核在受到中子的轰击后,裂变成2个差不多大小的新粒子的同时,还释放出2~3个新中子,这2~3个中子又去轰击其它铀235核,引起2~3个新铀核裂变,又各放出2~3个中子,这些中子又去轰击更多的轴核发生裂变……随着一个轴核裂变的发生,会引起越来越多的铀核发生裂变。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教学设计:第22章第2节核能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核能的基本概念,掌握核能的来源、核反应的类型及其应用。
2.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在核反应中的体现,掌握核能的计算方法。
3.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核能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使学生掌握核能的优缺点,了解核能对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新课的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
2.提出问题:核能是什么?它与我们生活中常见的能源有何不同?核能有哪些应用?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思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核能的基本概念:讲解原子核的结构,核能的定义,以及核裂变和核聚变两种类型的核反应。
设计意图:使学生掌握核能的基本知识,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4.作业批改要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导他们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1.教学活动: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和总结,强调核能的重要性和安全性。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物理学科素养。
2.归纳核能的优点和缺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能源观念。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3.强调核能安全意识,提醒学生在生活中注意核辐射防护。
设计意图: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
2.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分析核反应中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的体现。
设计意图:巩固学生已有的物理知识,提高他们运用知识解释现象的能力。
3.核能的计算方法:介绍核能的计算公式,并通过实例进行讲解。
设计意图:使学生掌握核能的计算方法,为解决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4.核能的优缺点:分析核能在发电、医疗等领域的优点,以及核事故、核废料处理等缺点。
初中物理核能教案
初中物理核能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核能的概念,理解核能的产生过程。
2.掌握核裂变和核聚变的特点,区分它们的差异。
3.了解核能的利用和核能发电的原理。
4.认识到核能的优缺点,了解核能发展的前景。
二、教学重难点1.核能的概念和产生过程。
2.核裂变和核聚变的区别。
3.核能的利用和核能发电的原理。
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教师通过展示原子结构示意图,引导学生了解原子的组成。
提出问题:“为什么原子核会发生裂变或聚变?”引发学生思考,导入新课。
(二)新课讲授1.核能的概念教师讲解核能的定义,即原子核在发生裂变或聚变时释放出的能量。
解释核能的产生过程,即核裂变或核聚变时,原子核内部的粒子重新排列,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2.核裂变和核聚变教师讲解核裂变和核聚变的定义,区分它们的差异。
核裂变是指重核分裂成两个较轻的核,释放出大量的能量;核聚变是指两个轻核合并成一个较重的核,同样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3.核能的利用教师讲解核能的利用,主要包括核裂变和核聚变。
介绍核裂变应用的实例,如核电站、原子弹等;介绍核聚变应用的实例,如氢弹、太阳等。
4.核能发电的原理教师讲解核能发电的原理,即核反应堆中的核裂变产生热能,热能驱动蒸汽轮机旋转,蒸汽轮机带动发电机发电。
四、课堂练习1.判断题:(1)核裂变和核聚变都能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正确)(2)核裂变是指轻核合并成重核的过程。
(错误)(3)核电站是利用核裂变原理发电的。
(正确)2.选择题:(1)下列哪个装置利用了核聚变原理?(A、核电站;B、氢弹;C、太阳能电池;D、原子弹)(答案:B)(2)核能发电过程中,能量转化的顺序是:(A、核能→热能→机械能→电能;B、核能→电能→热能→机械能;C、核能→机械能→热能→电能;D、核能→热能→电能→机械能)(答案:A)五、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核能的概念、核裂变和核聚变的区别、核能的利用和核能发电的原理。
提醒学生关注核能的发展前景,以及核能安全等问题。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下册教案:22.2核能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下册教案:22.2核能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深知教学活动设计的重要性。
在设计本节课时,我采用了探究式学习方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途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者,通过丰富的教学活动和实践操作,让学生了解核能的基本概念,掌握核能的利用和保护,从而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科学素养。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核能的基本概念,知道核能的利用和保护。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操作、讨论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3. 引导学生关注环保问题,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核能的利用和保护。
2. 教学重点:核能的基本概念,核能的利用和保护。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件、视频、模型、实物等。
2. 学具:笔记本、彩笔、剪刀、胶水等。
四、活动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核电站的照片,让学生了解核电站的基本情况,引导学生思考核能的利用和保护。
2. 探究活动一:核能的基本概念。
a. 学生通过观看课件,了解核能的定义、特点等基本概念。
3. 探究活动二:核能的利用。
a. 学生观看核电站发电的视频,了解核能发电的原理和过程。
b. 学生分组操作模型,模拟核能发电过程。
4. 探究活动三:核能的保护。
a. 学生通过讨论,了解核能保护的重要性。
b. 学生分组设计核能保护的宣传海报。
5. 实践活动:核能保护宣传。
a. 学生分组制作核能保护的宣传材料。
b. 学生将宣传材料发放给社区居民,进行核能保护的宣传。
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b. 学生提出本节课的拓展延伸问题,进行讨论。
通过本节课的设计和实施,我深刻认识到探究式学习在幼儿园教学中的重要性。
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不仅能够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还能够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同时,本节课也让我认识到,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以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
核能教学设计
核能教学设计一、引言核能是一种重要的能源形式,在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本教学设计旨在介绍核能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并让学生了解核能的优点和挑战,以及与核能相关的伦理和环境问题。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核能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了解核能在能源领域的应用。
3. 探讨核能发展面临的挑战和优点。
4. 讨论与核能相关的伦理和环境问题。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1. 核能的基本概念和原理:通过讲解和示意图介绍核能的基本定义、核裂变和核聚变的原理。
2. 核能的应用:介绍核能在发电、医疗、工业等领域的应用,通过案例分析展示核能的广泛应用。
3. 核能的挑战和优点:通过讨论核能发展遇到的挑战,如核废料处理、安全问题等,并引导学生思考核能的优点,如高能量密度、低碳排放等。
4. 伦理和环境问题:讨论与核能相关的伦理问题,如核能武器扩散的风险,以及核能对环境的影响,如核辐射等。
四、教学活动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讨论核能的应用和挑战,并在小组内撰写报告。
2.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核能发电厂、核医院等相关场所,让他们亲身感受核能的应用和影响。
3. 辩论赛:组织学生进行辩论,探讨核能对社会和环境的利与弊,并激发学生思考和表达能力。
4. 个人写作:要求学生以核能为主题,撰写个人感想和观点,并说明他们对核能发展的看法。
五、评估方法1. 小组报告评分:评估小组讨论报告的内容、逻辑和表达能力。
2. 考察记录评分:评估学生在实地考察中的观察力和理解能力。
3. 辩论表现评分:评估学生在辩论中的辩证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4. 个人写作评分:评估学生个人写作的观点清晰度和语言表达能力。
六、教学资源1. 核能教材和参考书籍。
2. 计算机和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示意图和案例分析。
3. 实地考察场所的安排和许可。
4. 辩论赛的主题和准备材料。
七、结语通过本教学设计,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核能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拓宽对核能发展的认识和理解,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和综合素质。
九年级物理:《核能》教案 3
核能教学目标:1、知道原子核的裂变和聚变是获得核能的两种方式。
2、了解和平利用核能的方式。
3、了解核能和平利用的进展,了解核能的优点和核能开发可能带来的问题。
重点难点:核裂变。
教学过程:引入:通过介绍二战末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投下了两枚原子弹和两图片引出核变。
一、裂变和聚变1、核裂变――质量较大的原子核在中子轰击下分裂成2个新原子核,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举例:中子轰击铀235产生核能。
链式反应(chain reaction):如果产生的中子继续轰击其他铀核,就会导致一系列铀核持续裂变。
原子弹――根据核裂变的原理制成。
属于不可控制的链式反应的结果!2、核聚变――2个质量较小的原子核结合成质量较大的新核,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举例:氘核和氚核在超高温下聚合成氦核,同时放出大量能量。
由于聚变反应需要在很高的温度下才可发生,所以也叫热核反应。
氢弹――根据核聚变的原理制成。
威力比原子弹还大。
设疑:核能这么巨大,难道只能用于战争吗?如何才能有效地控制核能的释放?二、核能的和平利用――核电站讲授:如果使原子核的裂变和聚变在可控制的条件下缓慢进行,释放的核能就可有效地利用。
可介绍如何控制核裂变的反应速率(如右图)*核电站――利用原子核裂变时产生的大量热量,使水变成蒸汽,推动汽轮机运转,再带动发电机发电。
如图所示图一:秦山核电站图二:核电站示意图思考:根据图二,思考在电站工作过程中,能是如何转化的?核能→内能→机械能→电能三、放射线讲授:核变过程中除了放出大量热量外,同时也会放出许多肉眼无法看见、能量很高的射线如以下三种:α射线:带2个单位正电荷,是氦原子核β射线:带1个单位负电荷,是高速的电子流γ射线:电中性放射线的益与害:大剂量的放射线对人畜会造成伤害,但较小的量并加以控制则可以为人类做许多的事,举例说明。
小结:核能与和平利用。
九年级下册物理《核能》教案、教学设计
-设计一个小型实验,验证质量亏损现象,要求学生详细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并进行分析讨论。
-调查身边核能应用实例,如核电站、核技术产品等,了解其工作原理和优缺点,撰写调查报告。
3.拓展阅读:
-推荐阅读核能相关的科普书籍和文章,让学生了解核能发展的历史、现状及未来趋势。
-观看核能相关的纪录片,了解核能在国际能源领域的地位和影响。
5.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核能的相关知识,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2.利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核能的实际应用,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
3.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感受核能的奥妙,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实践作业要注重实验操作规范,确保实验安全,真实记录实验结果。
4.拓展阅读和思考题要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深入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
5.小组合作要充分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共同完成任务。
4.设计课堂提问和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核能知识点的掌握,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5.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核能问题,引导学生关注核能发展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核能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热情。
2.使学生认识到核能在我国能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他们的国家意识。
(二)讲授新知
1.核能基本概念:讲解核能的定义、来源及特点,通过示意图和动画,使学生形象地理解核反应过程。
2.核反应原理:详细讲解核裂变和核聚变的过程,解释质量亏损和质能方程,引导学生理解能量与质量之间的关系。
3.核能应用:介绍核能发电的原理和过程,阐述核电站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功能。
初中物理九年级下册18核能教学设计
(1)组织学生参观核电站,让他们亲身感受核能发电的实际情况,增强对核能的认识。
(2)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专题讲座,让学生了解核能发展的前沿动态。
(3)鼓励学生开展课外阅读,了解核能的历史、国内外核能政策等,拓宽知识视野。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通过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四)课堂练习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将设计以下题目:
1.解释质量亏损与质能方程的含义。
2.列举核能发电的优点和潜在风险。
3.分析核能事故案例,总结事故原因及防范措施。
4.计算:已知核反应方程,求释将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以下知识点:
1.核能的基本概念:原子核结构、核裂变、核聚变等。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核能的基本概念、核能发电原理、质量亏损与质能方程。
2.难点:核裂变与核聚变的区别与联系、核能安全与环保问题、核能发展现状及前景。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核能知识,如通过提问“核能是如何产生的?”“核能发电与传统发电有何不同?”等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核能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热情。
2.引导学生认识到核能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重要性,增强国家能源安全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明白核能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关注核能可持续发展。
4.通过学习核能事故案例,教育学生珍爱生命,树立安全意识。
5.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他们了解核能发展对人类社会的深远影响。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浙教版 九年级上册 核能 教案
《核能》教学设计一、教材及学情分析《核能》这一节选自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章《能量的转化与守恒》第七节,教材采用通俗描述的方法给出核能的概念,介绍获得核能的两条途径——裂变和聚变,以及人工获得并利用核能的方法,从核电站对核能的和平利用中阐释目前人类开发和利用核能的技术,同时揭露核废料、核泄露等问题。
九年级的学生在这之前已经学习过原子结构以及一些基本化学知识,且如今信息发达,学生对核能的利用以及利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事故有所了解。
再利用学生处于青春期的好奇心、好胜心,整一个课堂在思维的碰撞中,既可以丰富课外知识,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在讨论过程中渗透教学内容,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的两面性。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裂变和链式反应②知道聚变和热核反应③知道放射性及其应用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阅读学习相关知识,养成学生关注高新科学技术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对核电站的了解使学生体会到科学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②通过搜集信息、阅读资料、交流辩论,形成辩证的科学观。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原子核的裂变和聚变是获得核能的两种方式难点: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的两面性,培养辩证的科学观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播放短视频《广岛原子弹爆炸瞬间》,让学生感受原子弹爆炸的威力。
(分析: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是名族的骄傲,在此美国核武器的利用让学生知道科学技术在综合国力当中的地位,同时原子弹爆发的威力也让学生感受到技术的两面性,为后续的辩论做好铺垫。
)(二)新课新知1、回顾原子的结构,用已知的知识来展开新课内容。
2、展示原子核模型(自制小球棍棒模型),提问学生改变这个原子核的方法(学生操作,教师指导)。
由模型探究中的“拆”与“合”得出改变原子核的方法是分裂或者组合,由此对应获得核能的两种方式:核聚变和核裂变。
(分析:这里利用模型模拟改变原子核的两种方法,从而引出获得核能的两种方式,让原本学生不太能理解的裂变、聚变变得浅显易懂,更加容易理解)3、【裂变】探究小游戏:气球的连续爆炸。
九年级物理全一册(人教版)第22.2节核能教学设计
(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探究核能的奥秘,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问题的能力。
2.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3.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2.话题引导:教师为学生提供相关资料,引导他们思考核能作为一种清洁、高效能源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3.小组分享: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可进行补充。教师在此过程中,关注学生的观点,及时给予点评和指导。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师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设计若干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此外,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对核能相关新闻和事件有所关注,但可能对核能安全、环保等方面的知识了解不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点,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核能的原理和应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环保意识。
同时,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通过小组合作、课堂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在互动交流中掌握核能知识,培养其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练习题包括判断题、选择题、计算题等,涵盖核能的概念、分类、质量亏损、质能方程、核反应堆原理等方面。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概括核能的概念、分类、质量亏损、质能方程、核反应堆原理等知识点。
2.强调核能作为一种清洁、高效能源在我国能源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紧接着,教师播放一段关于核能的科普视频,让学生对核能有更直观的认识。视频结束后,教师简要介绍核能的概念、分类及其在能源领域的应用,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核能。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22章第2节核能教学设计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核能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利用实验、动画、视频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核能的原理和应用。
3.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交流表达的能力。
4.设计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4.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同学们结合课堂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核能的小论文,要求如下:
a.论文内容包括核能的定义、特点、转化过程和应用。
b.论述核能的优点和潜在风险,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c.字数在800字左右,要求条理清晰、观点明确。
c.练习完成后,及时检查,确保答案正确。
4.家长辅助任务:
a.家长与孩子一起讨论核能的优点和缺点,增进对核能的了解。
b.家长鼓励孩子关注核能领域的新闻动态,培养孩子的科学素养。
5.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请同学们按时完成作业,并在作业中体现出自己的学习成果。教师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给予评价和指导。期待大家在核能学习道路上取得更好的成绩!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学生互相交流答案,教师点评并给出正确答案。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核能的基本概念、转化过程和应用。
2.强调核能的优点和潜在风险,提醒学生关注核能安全。
3.鼓励学生继续学习核能相关知识,为我国核能事业做出贡献。
a.核裂变:重核分裂成两个或多个较轻的核时,释放出能量。
九年级物理下册《核能》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核能的基本概念,知道核能的定义、特点及分类;
2.掌握核反应的基本原理,理解链式反应、核裂变和核聚变的概念;
3.熟悉目前核能的利用方式,了解核电站的组成、工作原理及安全措施;
4.了解我国核能事业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5.能够运用物理知识分析核能相关的实际问题,具备初步的核能应用与评价能力。
在此环节,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主要围绕以下问题展开:
1.核能的优点和缺点;
2.核能利用对环境的影响;
3.核能发展的未来趋势。
(四)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环节旨在巩固学生对核能知识的掌握,我将设计以下类型的题目:
1.选择题:测试学生对核能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2.计算题:让学生运用核能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从生活实例中感受核能的魅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重视基础知识巩固,帮助学生建立核能与已有知识的联系,降低学习难度;
3.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核能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及时解答学生的疑惑,消除学生对核能的恐惧心理;
5.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
-以核能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为主线,循序渐进地引入核能的应用和发展;
-结合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动画、视频等,直观展示核能原理和核电站结构,降低学习难度;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核能利用中的环境保护问题,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2.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核能知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分析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核能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
初中《核能》教案
初中《核能》教案课程目标:1. 让学生了解核能的定义、分类和利用方式。
2. 使学生掌握核能的优缺点,以及我国核能发展现状。
3. 培养学生的能源观念,提高他们对核能安全的认识。
教学重点:1. 核能的定义、分类和利用。
2. 核能的优缺点。
3. 我国核能发展现状。
教学难点:1. 核能的转化过程。
2. 核能优缺点的分析。
教学准备:1. 教材《核能》。
2. PPT课件。
3. 教学视频或图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能源?能源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什么重要性?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能源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人类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需要开发和利用各种能源。
二、核能的定义和分类(10分钟)1. 讲解核能的定义:核能是指原子核在分裂或聚合过程中释放出的能量。
2. 介绍核能的分类:裂变能和聚变能。
3. 讲解核能的利用:核电站和核反应堆。
三、核能的优缺点(15分钟)1. 优点:a. 能量密度高:核能释放的能量巨大,且核燃料体积小,运输方便。
b. 环境影响小:核能发电不像化石燃料发电那样产生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
c. 燃料资源丰富:核燃料储量较大,且使用寿命长。
2. 缺点:a. 核辐射污染:核能发电过程中会产生放射性废料,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威胁。
b. 核事故风险:核电站若发生事故,后果严重。
c. 核扩散问题:核燃料可用于制造核武器,存在安全隐患。
四、我国核能发展现状(10分钟)1. 介绍我国核能发展历程:从“两弹一星”到核电站建设。
2. 阐述我国核能发展现状:核电站数量和容量逐年增长,核能占我国能源结构的比重逐渐提高。
3. 讨论我国核能发展前景: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发展核能,优化能源结构。
五、核能安全教育(5分钟)1. 讲解核事故的发生原因和预防措施。
2. 强调核辐射的危害和防护方法。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核能观念,关注核能安全。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核能的定义、分类、优缺点和我国核能发展现状。
核能教学设计-最新经典教案,通用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原子核结构。 2.知道获取核能有两个途径──重核裂变、轻核聚变。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类比的方法来研究核裂变的过程。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知道核能的优点和可能带来的问题,了解我国和世界核能利用新进展。采用辩证的思想 来看待核能和利用和危害。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内容是由“核能”、“裂变”和“聚变”三部分构成的。核成主要是由原子结构发 生改变时,就能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所以要了解核能,首先要了解原子的结构,原子非常小, 其结构抽象,对于核的由来不易理解,它是本节教学的重点。重核可以分裂成质量较小的核, 这是裂变;同样,质量较小的核可以结合成较重的原子核,这就是聚变。在核反应的过程中 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而且反应时间较短,如果不加以控制,则无法被人类的正常使用, 只能做成破坏非常强的原子弹和氢弹等。在核反应中应用的原料及废料中含有放射性物质, 对人类会产生危害,所以使用核能时还要注重安全使用。 重点:核能的由来及其优点和可能带来的问题。 难点:裂变和聚变。 三、教学策略 通过上一节的学习已经知道近几十年人类消耗的能源总量在快速上升,并且能源结构主 要是以化石能源为主,人类已面对能源危机。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开发利用新能源,核能 就是现在使用较多的新能源。要了解核能的由来就要对原子结构有所了解,所以可以从原子 结构开始研究,当原子核发生变化时,会对外释放大量的能量,这就是核能。原子核发生改 变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原子核分裂成多个原子核,这是裂变;另一种是几个原子核聚合成一 个原子核,这就是聚变。通过原子弹、氢弹爆炸了解原子核发生改变时,放出巨大的能量, 如何使用这种能量呢?对裂变进行分析,了解链式反应的过程,可以通过火柴实验的模拟链 式反应,如果核反应的速度可以控制,则人类就可以使用裂变时释放的能量,这就是可控核 裂变。可以通过挂图或视频了解核电站的基本构造。聚变现阶段还没有找到控制其反应速度 的方法,如果找到控制聚变的方法,则可以解决眼前的能源危机。在介绍核能利用的同时, 也要提到核能使用中可能带来的问题,可以通过视频了解核泄漏事故,如切尔诺贝利、日本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二十二章第2节核能教学设计
3.教学过程设想:
a.导入:通过核能发展史的介绍,引发学生对核能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b.新课: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探究核能的基本概念、转换原理和利弊分析。
c.巩固: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1.请结合课堂所学,撰写一篇关于核能的小论文,内容需包括核能的基本概念、转换原理、利弊分析等,字数不少于600字。
2.设计一个简单的核反应堆模型,要求用文字和图片阐述其工作原理,并分析其优缺点。
3.深入了解我国核能发展现状,选取一个典型的核电站,从能源、经济、环境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4.针对核能安全与环境保护问题,制定一项合理的措施,说明其具体实施方法及预期效果。
d.应用: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核能相关问题,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e.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核能的重要性和安全性,培养他们的责任感。
4.教学评价设想:
a.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提问、回答、合作交流等方面,给予积极的反馈和指导。
b.终结性评价:通过期末考试、单元测试等形式,评价学生对核能知识的掌握程度。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4.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核能相关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法,激发学生探究核能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利用多媒体、实物模型等教学资源,直观展示核能的转换过程,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认识。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下册11.4核 能教案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下册 11.4 核能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下册第11章第4节“核能”。
本节主要介绍核能的概念、核反应的类型及其优缺点。
具体内容包括:1. 核能的定义及分类2. 核反应的类型:核裂变和核聚变3. 核能的优点:清洁、高效、高能量密度4. 核能的缺点:放射性污染、核废料处理、核事故风险二、教学目标1. 理解核能的概念,掌握核裂变和核聚变的特点。
2. 分析核能的优点和缺点,认识核能作为一种新型能源的潜在价值及挑战。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对核能研究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核能的概念、核裂变和核聚变的原理及其特点。
难点:核能的优点和缺点,以及核能在未来能源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核能发电厂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核能的特点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2. 新课讲解:(1)核能的概念:介绍核能的定义,解释核能的来源。
(2)核裂变和核聚变:讲解核裂变和核聚变的原理,通过示例分析两种反应的特点。
(3)核能的优点:以图表等形式展示核能的高能量密度、清洁和高效等特点。
(4)核能的缺点:介绍核能发电产生的放射性污染、核废料处理和核事故风险等问题。
3. 实例分析:通过分析我国核能发展的现状和未来趋势,让学生了解核能在国家能源战略中的地位。
4.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就核能的优点和缺点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核能的概念、核裂变和核聚变的原理及其特点、核能的优点和缺点等关键信息。
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七、作业设计2. 答案:核能的优点:(1)清洁:核能发电过程中,大气污染物排放较少,对环境污染小。
(2)高效:核能的能量密度较高,相同质量的核燃料释放的能量远大于化石燃料。
教科版九下物理第十一章物理学与能源技术第4节《核能》教学设计
教科版九下物理第十一章物理学与能源技术第4节《核能》教学设计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始终坚持以幼儿的兴趣和需求为导向,设计有趣且富有教育意义的课程。
在本次活动中,我将以《核能》为主题,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让幼儿了解核能的基本概念,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维力和创造力。
一、设计意图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核能的基本概念;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思维力;3. 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了解核能的基本概念;难点: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思维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核能图片、视频、实验器材等;学具:画笔、纸张、实验器材等。
五、活动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核能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幼儿对核能产生兴趣和好奇心。
2. 观察和实践(10分钟):让幼儿观察核能实验的过程,并亲自动手进行实践,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思维力。
4. 创作环节(10分钟):让幼儿利用画笔和纸张,创作与核能相关的作品,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让幼儿了解核能的基本概念;难点: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思维力。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拓展延伸:可以让幼儿进一步了解核能的应用和优缺点,引导他们思考如何合理利用核能,为我们的生活和环境带来更多的好处。
同时,也可以组织幼儿参观核能发电站等实地,让他们更加直观地了解核能的产生和应用。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本次《核能》主题的教学设计中,有几个关键的细节是需要特别关注的。
这些细节不仅是教学活动的核心,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所在。
情景引入环节的设计是我特别关注的重点。
在这个环节中,我选择了图片和视频的方式来展示核能的相关内容。
这是因为幼儿对于图像和动态画面往往有更强的兴趣和好奇心,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核能的学习兴趣。
我选择了能够直观展示核能特点的图片和视频,希望能够让幼儿对核能有更直观的认识。
观察和实践环节也是我重点关注的环节。
九年级三、核能教学设计优质公开课赛教获奖教案
九年级三、核能教学设计优质公开课赛教获奖教案三、核能(一)教学目的1.常识性了解原子和原子核的组成。
2.常识性了解裂变、链式反应、聚变的大致情况和原子弹、氢弹的制造原理,以及核反应堆的作用。
3.常识性了解研究可控核聚变的重大意义。
启发学生想象人类开发利用核能的美好前景,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技术的热情。
(二)教具原子和原子核的挂图,链式反应的挂图(能用幻灯显示原子、原子核的结构和链式反应的情况更好)。
(三)教学过程1.引入板书:核能指出核能是一种先进的、可以替代常规能源的新能源。
目前世界上利用核能发电的核电站已有400多个。
其年发电量约占全球年发电总量的17%,到下世纪,核能有时能成为一些国家的主要能源。
要了解核能是怎么回事,就需要从物质结构——原子和原子核的组成说起。
2.新课板书:原子和原子核的组成提问:请根据化学课中讲过的内容,说说原子和原子核的组成情况?教师展示原子和原子核的挂图,归纳小结学生的回答,要求学生明确:任何物质的原子都是由位于原子中心区域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又是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质子和中子统称为核子)组成的。
板书:讲述:本世纪初,科学家们通过实验和理论研究对原子和有子核的组成有了正确的认识,发现原子核是可以改变的,而且在改变过程中可以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原子核能,简称核能,通常也叫原子能(确切地说,原子能应是原子核能的缩写代名词)。
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获得蕴藏在原子核里的大量核能呢?旁注:在原子中,原子核和核外电子之间有广阔的空间,而在原子核中,质子和中子则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
此注供教师参考。
板书:裂变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上讲裂变那一段课文。
提出其注意:(1)裂变指的是什么现象;(观察教材上铀核裂变的示意图,结合阅读课文中的讲述,了解铀核裂变释放出核能,转化为周围物体的内能是怎么回事;了解裂变释放出的核能十分巨大。
提问:什么叫裂变?l千克铀中的铀核如果全部发生裂变,释放出的能量大约是1千克标准煤完全燃烧所放出能量的多少倍?旁注:检查学生阅读教材的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核能教学设计
3、 Teaching design of nuclear energy
三、核能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最一般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的学科。
作为自然科学的带头学科,物理学研究大至宇宙,小至基本粒子等一切物质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和规律,因此成为其他各自然科学学科的研究基础。
理论结构充分地运用数学作为自己的工作语言,以实验作为检验理论正确性的唯一标准,是当今最精密的一门自然科学学科。
本教案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三、核能
(一)教学目的
1.常识性了解原子和原子核的组成。
2.常识性了解裂变、链式反应、聚变的大致情况和原子弹、氢弹的制造原理,以及核反应堆的作用。
3.常识性了解研究可控核聚变的重大意义。
启发学生想象人类开发利用核能的美好前景,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技术的热情。
(二)教具
原子和原子核的挂图,链式反应的挂图(能用幻灯显示原子、原子核的结构和链式反应的情况更好)。
(三)教学过程
1.引入
板书:核能
指出核能是一种先进的、可以替代常规能源的新能源。
目前世界上利用核能发电的核电站已有400多个。
其年发电量约占全球年发电总量的17%,到下世纪,核能有时能成为一些国家的主要能源。
要了解核能是怎么回事,就需要从物质结构——原子和原子核的组成说起。
2.新课
板书:原子和原子核的组成
提问:请根据化学课中讲过的内容,说说原子和原子核的组成情况?
教师展示原子和原子核的挂图,归纳小结学生的回答,要求学生明确:任何物质的原子都是由位于原子中心区域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又是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质子和中子统称为核子)组成的。
板书:
讲述:本世纪初,科学家们通过实验和理论研究对原子和有子核的组成有了正确的认识,发现原子核是可以改变的,而且在
改变过程中可以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原子核能,简称核能,通
常也叫原子能(确切地说,原子能应是原子核能的缩写代名词)。
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获得蕴藏在原子核里的大量核能呢?
旁注:在原子中,原子核和核外电子之间有广阔的空间,而
在原子核中,质子和中子则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
此注供教师
参考。
板书:裂变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上讲裂变那一段课文。
提出其注意:
(1)裂变指的是什么现象;
(观察教材上铀核裂变的示意图,结合阅读课文中的讲述,
了解铀核裂变释放出核能,转化为周围物体的内能是怎么回事;
了解裂变释放出的核能十分巨大。
提问:什么叫裂变?
l千克铀中的铀核如果全部发生裂变,释放出的能量大约是
1千克标准煤完全燃烧所放出能量的多少倍?
旁注:检查学生阅读教材的效果。
教师小结并强调:用中子轰击铀235,铀核(质量大的核)
会分裂成两部分(两个中等质量的核),这种现象叫做核裂变,
简称裂变。
根据书上提供的数据很容易算出,1千克铀中的铀核如
果全部发生裂变,释放出的能量大约是1千克标准煤完全燃烧所
放出能量的2.5×106(250万)倍。
由此可知,裂变是获得大量
核能的重要途径。
板书:链式反应
教师展示链式反应挂图并讲述:
用中子轰击铀核,才能使铀核发生裂变,放出能量。
如果外
界的中子停止轰击,裂变也就停止。
然而实验表明,铀核分裂时,还同时放出2~3个中子,这一点的意义特别重要。
因为放出的中子,又可以轰击其它铀核,使它们也发生裂变。
这些铀核分裂时,同样放出中子,从而引起更多的铀核发生裂变。
于是裂变反应便
会链锁式地自行持续下去。
这种现象叫做链式反应。
如果对裂变的链式反应不加控制,在极短时间(约百万分之
几秒)会释放出大量核能,发生猛烈爆炸,原子弹就是根据这个
原理制成的。
让学生看教材上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后引起蘑菇状烟云的
示意图(说明:原子弹爆炸时,立刻发出强烈的闪光,可照亮100千米以内的天空和地面,闪光后,天空出现一个火球,并迅速上升。
火球冷却后变成褐色烟云,同时地面上升起的尘土和烟柱一
起形成可上升到15千米高空的蘑菇状烟云。
原子弹爆炸时还发出
极其强烈的爆炸声,几十千米以外也可听到)。
讲述:为便于和平利用核能,必须控制链式反应的速度,使
核能缓慢而又平稳地释放出来。
为此,人们制成了一种专门装置。
板书:核反应堆——能缓慢、平稳地释放核能的装置。
让学生看教材上我国第一座核反应堆外貌图(彩图,说明:
建造核反应堆,对材料、技术、安全防护设施等都有很高、很严
的要求。
不但需要解决很多核物理问题,也要求材料科学、电子学、自动控制学等解决许多困难问题。
能自行设计、制造核反应堆,表明我国在这一高科技领域取得了重大成就,为和平利用核
能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板书:聚变——获得大量核能的另一重要途径
讲述:科学家们发现,某些质量较小的原子核结合成质量较
大的原子核时,也能释放出核能,这种现象叫做核聚变,简称聚变。
让学生看教材上一个氘(dao)核和一个氚(chuan)核结合
成一个氦核的聚变反应示意图(说明:一个氘核由一个质子和一
个中子组成,一个氚核由一个质子和二个中子组成,它们发生聚
变反应结合成由二个质子和二个中子组成的氦核时,要放出一个
中子,并释放出核能).
氘核和氚核聚变时放出的能量要比等量的铀核裂变时放出的
能量大几倍.
聚变需要在几百万摄氏度的高温下才能发生,因此聚变又叫热核反应.
自然界中,太阳内部的温度高达摄氏1千万度以上,在那里就进行着大规模的聚变反应.太阳辐射出的光和热,正是由聚变反应释放的核能转化而来的.可以说,地球上的人类每天都享用着聚变释放出的能量.
前面讲过,原子弹是利用重核裂变现象制成的.而另一种威力更大的核武器——氢弹,则是利用轻核聚变现象制成的.人们现在还不能有效地使聚变在人工控制下进行,从而和平利用聚变释放的核能.由于聚变不但放出的能量更多,而且所使用的原料来源也极为丰富,可以从海水中提取.例如,从几升海水中提出的氘在发生聚变后可以提供相当于燃烧1千多升石油放出的能量.因此,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积极研究核聚变的人工控制(通常又叫可控或受控热核反应)这一非常吸引人的重大课题,并取得了进展.(注:值得一提的是,1991年,欧洲的科学家们首次做成了可控核聚变实验,这是科学史上一件大事,它标志着人类向获得理想的能源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但要达到实用阶段,还需要攻克许多技术难题,未来的任务仍然相当艰巨.)旁注:利用原子弹爆炸产生的高温,可以引发轻核的聚变反应.
我国自行设计的大型可控核聚变实验装置“中国环流一号”,已于80年代中期在四川省乐山市建成投入使用.近年来,科研人
员利用这个实验装置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江泽民主席看了“中
国环流一号”后,曾经指出:“受控核聚变是开发人类新能源的
尖端项目.一旦实现,地球上的全部海水就会成为巨大的能源库,至少可供人类使用上百亿年.尽管目前工程技术上还有一些困难,但我相信总有一天会突破.”
由以上的介绍可知,人类和平利用核能的前景是美好的.在
可控核聚变的研究中,我国必将做出自己的贡献.
3.总结与布置作业
讲述:这节课初步介绍了:
(1)原子和原子核的组成.
(2)原子核里蕴藏着巨大的能量——核能.获得核能的途径,一是裂变,二是聚变.
(3)什么是链式反应,什么是核反应堆,什么是原子弹、
氢弹等.
(4)我国和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积极研究开发利用核能,
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这些内容是每个现代社会公民应具有的常识,它对于我们了解物理知识在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国防现代化建设以及发展高科技中的作用,都有重要意义.课后,同学们要认真再读读本节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板书:裂变和链式反应是怎么回事?
核反应堆的作用是什么?
什么叫聚变?为什么说研究可控核聚变是一个非常吸引人的重大课题?
(四)设想、体会
1.本教案是按照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教学大纲的要求,以人教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初中物理第二册第十五章“核能”一节为依据,并参考其它版本初中物理教材的有关内容编写的.
2.在教案中,着力通过介绍核能的常识使学生了解物理知识在社会主义现代比建设和发展高科技中的作用,以利于激发学生逐步形成早期的科技觉醒意识.
3.力求讲述的内容简明、扼要,便于学生抓住重点,如对核裂变时释放出核能转化为周围物体的内能问题.只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大致有所了解,而对“裂变后的产物以很大速度向相反方向飞开,与周围的物体分子碰撞,使分子动能增加”则不做深
究.又如对“用中子轰击铀核,铀核才能发生裂变,放出能量”的问题,也只作为物理事实告诉学生,而不再做更多的解释.4.这节课的教学方法以教师边讲、边展示教具为主,同时穿插了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提问等.这样做既符合教学内容的要求,又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培养自学能力.5.经验证明,初中学生很希望了解有关核能的常识,按本教案的设计进行核能一节的教学,不难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要求.
-------- Designed By JinTai Colle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