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教学设计
第19课《大雁归来》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
大雁归来教学目标:1.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完成大雁档案的表格2.结合语句,感受作者的抒情笔法,体会作者的情感3.理解作者的土地伦理观,以及对自然与人类的思考教学重难点1.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完成大雁档案的表格2.结合语句,感受作者的抒情笔法,体会作者的情感教学过程一、导入(2)1、出示片段:同学们看,这些文字有点像我们平时写的什么?这其实就是科学观察笔记,是美国生态学家利奥波德写的《沙乡年鉴》中的一小部分。
大家再看看这些文字,发现什么问题了吗?是呀,那三月写了什么呢?哦,三月大雁归来了。
2、出示课题。
PPT二、了解大雁习性,完成大雁档案(5+5)1.勾画阅读提示,明确自读目标这是一篇自读课文,自读课文的阅读我们需要借助(阅读提示,旁批)来理解和把握文章,请同学们先读一读阅读提示,圈画关键语句,说说在自读过程中你认为要关注的重点是什么?出示PPT(1)了解雁群的生活习性(2)欣赏作者的抒情笔法,感受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3)探究作者对环境的深切思考2.跳读文章,完成大雁档案请同学们跳读文章,圈点勾画关键词,完成大雁的档案填写。
名字:大雁别名:野鹅纲科:鸟纲外形体型较大,嘴宽而厚,嘴甲比较宽阔,啮缘有较钝的栉状突起习性迁徙时间:春去秋来群居方式:家庭集会飞行路线:笔直鸣叫特点:低语、高声、忧郁栖息地:沼泽地联合方式:全球万年食物:玉米粒雁队:以6只或6的倍数组成3、学生交流分享,PPT呈现完整表格三、品味文章语言,感受作者情味(一)赏飞行姿态(5)1.完成了第一个学习目标,我们再来欣赏作者是如何运用抒情性的笔法来描写这群大雁的呢?请同学们再读文章,找到描写大雁飞行的语句,从词语、句式、修辞等角度借句式说一说你读到了一群怎样的大雁。
PPT:我从角度分析,请同学们跟我看(读句子),这句话,写出了,我读到了一群的大雁。
2.小结:在作者富有文学性的抒情笔法之下,我们读到了一群坚定信念、充满灵性、团结友爱的大雁,并且啊,在面对伙伴遭遇意外的时候,其他大雁也会不离不弃,我们一起看一个视频。
第19课《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积累“轩榭、丘壑、嶙峋、镂空” 等词语,掌握其读音和含义。
(2)了解说明文的文体知识,包括说明对象、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概括苏州园林的总特征。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课文,提炼关键语句,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的语言,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3)分析本文的写作手法,如作比较、举例子等,学习如何形象地说明事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领略苏州园林的建筑美,激发对我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概括苏州园林的总特征。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学习说明方法的运用。
(3)赏析本文的语言,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
2.教学难点(1)理解本文说明方法的运用,体会说明文语言的严谨准确。
(2)感受苏州园林的艺术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去过苏州园林吗?(展示苏州园林的图片或视频)苏州园林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它以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精美的园林景观闻名于世。
今天,我们就跟随叶圣陶先生的脚步,一起走进《苏州园林》,领略它的独特魅力。
(二)检查预习1.请学生朗读下列词语,教师正音。
轩榭(xuān xiè)丘壑(hè)嶙峋(lín xún)镂空(lòu)蔷薇(qiáng wēi)斟酌(zhēn zhuó)重峦叠嶂(zhàng)因地制宜(yí)2.提问:谁能说说“因地制宜” 这个词语的意思?明确: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当的措施。
(三)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思考:苏州园林的总特征是什么?明确: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这一特征的?明确:作者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园林角落的图画美、门窗雕镂的图案美、建筑颜色的色彩美等方面进行了具体说明。
第19课《怀疑与学问》核心素养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怀疑与学问》核心素养教学设计一、核心素养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设立分论点分层次论述的方法。
2.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本文通过事例、道理和对比论证的方法进行论述;学习这些论证方法在论述中的作用。
3.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本文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透彻周密的语言。
4.文化传承与理解:认识怀疑和创造之间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设立分论点分层次论述的结构。
教学难点:品味论证语言的特点,结合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明白怀疑和创造之间的密切关系。
三、教学设想《怀疑与学问》这篇文章篇幅短小,结构鲜明,言浅意深,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九年级的学生对议论文的结构特点、论证方法已经比较熟悉了,但他们难以完整理解怀疑精神的内涵,难以准确理解怀疑精神在辨伪去妄、建立新学说上的重要作用,所以本文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引导学生完整、正确地理解“怀疑精神”的内涵上。
在教学中,一方面通过精读文本,概括运用怀疑精神辨伪去妄、建设新学说的一般步骤,另一方面运用统编教材“1+x”群文阅读的教学理念,通过阅读包括本文在内的多则文本,围绕“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怀疑精神”这个议题展开讨论,在比较中总结归纳“怀疑精神”的内涵和适用领域,以此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探究法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六、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产生了怀疑,因而得出了自由落体定律;瓦特因为有“水开了,壶盖为什么会跳起来”的疑问,发现了蒸汽的力量;哥白尼对前人的成果不盲从提出了地动学说;牛顿因为有“苹果为什么会落地”的疑问,发现了万有引力;这些创造都是从怀疑中来,那么怀疑与学问和创造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一同来学习顾颉刚先生的《怀疑与学问》。
二、预习检测1.作者简介顾颉刚(1893—1980),原名诵坤,字铭坚,江苏苏州人,中国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派代表人物,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之一。
第19课《大雁归来》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19 大雁归来教学目标1.提取主要信息,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
(语言运用、思维能力)2.感受作者的情怀,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
(思维能力)3.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尊重。
(审美创造)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每年3月,美国威斯康星河畔的沙乡农场都会迎来一批大雁,为了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你们要以动物观察员的身份,记录候鸟迁飞,守护生态多样性。
让我们一起跟随利奥波德的生物观察手记《大雁归来》,走进大雁的世界。
观察任务一:初识大雁,科学记录观察任务二:走近雁群,聆听雁语观察任务三:托雁传情,领悟情怀二、预习检测清同学们认真完成预习检测!1.走进作者奥尔多·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著名林业学家、生态学家、科普作家,现代环境保护主义的先驱,被誉为美国“生态伦理之父”。
1908年毕业于耶鲁大学林学院,后长期在美国国家森林局任职,1933年任威斯康星大学野生动物管理学教授,1935年在威斯康星州买下“沙乡农场”。
从农场生活的经历中产生出了他的主要著作《沙乡年鉴》。
这部著作融哲理与文学于一体,蕴含了丰富的生态哲学观,一直被视为生态文学的典范之作,也被奉为环境保护运动的经典著作。
2.知识链接大雁又称野鹅,天鹅类,大型候鸟,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大雁热情十足,能给同伴鼓舞,用叫声鼓励飞行的同伴。
大雁属鸟纲,鸭科,是雁亚科各种类的通称。
中国常见的有鸿雁、灰雁、豆雁、白额雁等。
雁队成6只,或以6只的倍数组成,雁群是一些家庭,或者说是一些群的聚合体。
3.字词积累雾霭(ǎi)和蔼(ǎi)缄(jiān)默迁徙(xǐ)曲(qū)线沼(zhǎo)泽狩(shòu)猎环颈雉(zhì)香蒲(pú)半蹼鹬(pǔ yù)弥(mí)漫沙锥(zhuī)鸟三、课文教学观察任务一:初识大雁,科学记录1.大雁的行为是如此丰富,作者的观察是这样细致。
请同学们结合旁批,快速默读课文,圈画文中能够体现大雁习性的句子,并进行分类归纳,完成大雁观察手记。
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教学设计
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七七事变、第二次国共合作、淞沪会战、南京大屠杀等史实;能讲述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正确认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史实2、过程与方法围绕日军南京大屠杀的暴行与当前日本政府不敢正视历史和国内右翼势力极力否认歪曲历史的态度,搜集资料,培养学生正确分析时事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日本对华战争是一场残酷的侵略战争。
特别是通过南京大屠杀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野蛮侵略行径,认识军国主义的本质及危害,树立为人类和平、民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精神【教学重点】七七事变、第二次国共合作、淞沪会战。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南京大屠杀及当前日本政府极力掩盖南京大屠杀的事实。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在北京西南郊外永定河上,横跨着一座气势如虹的石桥,它就是卢沟桥。
卢沟桥始建于金代,设计科学合理、雕刻精美,是中国名桥。
2005年5月19日上午10点45分,卢沟桥上一位来自日本的耄耋老人,缓步走上因久经风霜而凹凸不平的桥面。
在桥的中间,他突然双膝跪下,面向西南,默然垂首。
为什么日本老兵要在美丽的卢沟桥下跪呢?讲授新课:一、日本发动七七事变学生自主学习一(阅读教材91页)七七事变的时间、地点、发动者、简单经过、影响师:为什么说七七事变后的抗日战争才是全民族的抗战?师生:七七事变之前(西安事变之前),蒋介石一直推行不抵抗政策;七七事变之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师:为什么日本全面侵华首先在卢沟桥爆发?师生:卢沟桥背靠宛平城,扼平汉铁路,是北平通往南方等地的唯一通道,中日军事上的必争之地。
过度:面对日本的侵略,中国军队的英勇抵抗。
展示材料: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
——第二十九军司令部命令1937年7月底,北平、天津陷落。
在北平保卫战中,赵登禹、佟麟阁将军壮烈殉国。
二、第二次国共合作师设问:七七事变后,国共两党对日政策如何?七七事变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发表抗日通电: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 1937的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准备抗战的演说,提出: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第19课一只窝囊的大老虎(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答案:大老虎威严而软弱,其他动物各有特点,如狐狸狡猾、兔子胆小等。
4.改写题:将课文中的一个段落进行改写,使其更加生动有趣。
答案:示例:大老虎迈着沉重的步伐走进森林,它的眼神迷茫而无奈。其他动物纷纷躲避,仿佛它能传染病一般。
5.连线题:将课文中的动物与它们的特点进行连线。
再次,在素质方面,学生需要培养的是对语言美的感知和鉴赏能力,以及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通过本文的教学,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
最后,在行为习惯方面,学生需要培养的是朗读和表达的习惯。通过课堂朗读和讨论,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朗读技巧,培养自己的自信和勇气。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课文相关的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角色扮演活动。这个活动将演示大老虎的情感变化。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的活动。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课文中的动物形象”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5.朗读与表达:通过课堂朗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朗读技巧,培养学生的自信和勇气。
学情分析
考虑到我所面对的是四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动物故事也有一定的兴趣。然而,由于年龄的特点,他们在理解抽象的情感描述和复杂的心理活动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针对他们的特点进行引导和帮助。
4.故事情节:学生需要掌握课文的故事情节,包括大老虎与其他动物的互动和冲突,以及最终的结果。
第19课《大雁归来》教学设计 统编版2024语文七年级上册
科普博主的进阶之路——《大雁归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提炼文章关键信息,撰写“观察笔记”,掌握科普文科学性的特点。
2.通过精读段落,聆听“雁声雁语”,学习科普文的抒情手法。
3.通过品读抒情词句和助读资料,感悟作者平等关爱自然界生命的情怀。
【教学重点】1.通过提炼文章关键信息,撰写“观察笔记”,掌握科普文科学性的特点。
2.通过精读段落,聆听“雁声雁语”,学习科普文的抒情手法。
【教学难点】通过品读抒情词句和助读资料,感悟作者平等关爱自然界生命的情怀。
【教学资源】PPT、多媒体【教学方法】诵读法、演读法、讨论法、小组合作法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近期学校开设了科普账号,邀请各班级竞选“最牛科普博主”,你班商议开设“大雁归来”专栏,分享大雁的相关知识。
那么,“大雁归来”专栏怎样才能在众多科普博主中脱颖而出,成为顶流呢?请大家协力合作,一起出谋划策,帮助班级完成“科普博主的进阶之路”。
初级阶段:撰写“观察笔记”;中级阶段:聆听“雁声雁语”;高级阶段:感悟“浪漫情怀”;设计意图:引入竞选“最牛科普博主”的任务情境,设置三个任务,其意图是让学生了解科普文科学性、文学性、思想性的特点,从而掌握科普文写作的方法。
二、初级阶段:撰写“观察笔记”1、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撰写以下“科普博主的科学观察笔记”,完成“科普博主”的初级进阶之路。
科普博主的科学观察笔记2、通过整理“科学观察笔记”,你认为进阶“科普博主”的初级阶段需要具备哪些能力?(提示:撰写“观察笔记”对你的启示)预设:要具备细致认真的观察能力,传达准确科学的信息(科学性)。
恭喜你,顺利完成“科普博主”的初级进阶,接下来前往下一阶段的任务吧!设计意图:撰写“观察笔记”这一任务意在让学生能够掌握筛选提炼文章关键信息的能力,并理解作为一名科学家,首先必须具备细致的观察能力。
三、中级阶段:聆听“雁声雁语”经过撰写科学观察笔记,大家了解了很多关于大雁的知识。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父爱之舟》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父爱之舟》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案)一、教学背景在五年级语文教学中,《父爱之舟》是一篇非常经典的散文,表现了父爱的伟大和深厚。
通过这篇文章的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对家庭与亲情的感悟,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和家父的情怀。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散文《父爱之舟》的内容并能复述主要内容;–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能够运用正确的语音语调朗读课文。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父爱的感恩之心;–引导学生学会珍惜家庭和亲情;–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和对父爱的理解。
三、教学重点难点•散文《父爱之舟》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的理解与运用;•巩固学生的语音语调,使其能够流畅朗读课文。
四、教学内容与步骤设计第一节:导入1.利用生动的图片或情境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话题——父爱。
2.引导学生讨论和分享对父爱的看法和感受。
第二节:课文学习1.教师朗读散文《父爱之舟》,引导学生跟读和感悟散文内容。
2.分段理解散文并进行导读,帮助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和中心。
3.分组合作,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并回答问题,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第三节:重点词汇与短语1.教师对散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进行解释和讲解。
2.学生进行词语搭配和短语练习,巩固学习成果。
第四节:语音语调训练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散文,重点训练语音语调,使学生能够流畅地表达。
2.进行角色分组朗读,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语感。
第五节:情感认识与反思1.引导学生以散文内容为基础,进行自我反思和家庭感悟。
2.小组讨论分享感悟与思考,促进情感交流与拓展。
五、教学反思与总结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学生在理解散文《父爱之舟》的同时,也加深了对父爱的理解和感知。
课堂设计注重多元教学手段的运用,既有师生互动的讲解,也有学生合作的小组讨论,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授课过程中,学生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和良好的学习效果,但也发现一些学生在语音语调的准确性上还有待提高,希望在未来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相关训练。
历史部编版(2024版)七年级初一上册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学教案 教学设计01
第19课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人口迁徙和区域开发,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重点难点】重点:1.北魏孝文帝改革。
2.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难点: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电视剧《锦绣未央》演绎了南北朝时期,北凉与北魏之间的恩怨情仇。
北凉是内迁各族建立的十六国之一,北魏是哪个民族建立的政权?这个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谱写了怎样的篇章?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了解北方各族之间斗争与交融的历史。
新课探究一、淝水之战1.前秦的建立【人物链接】苻坚【具体解读】苻坚,氐族,十六国时期前秦的君主,公元357-385年在位。
苻坚在位前期励精图治,重用汉人王猛,推行一系列政策,与民休息,加强生产,终令国家强盛,接着以军事力量消灭北方多个独立政权,成功统一北方,并攻占了东晋领有的蜀地,与东晋南北对峙。
2.战争概况项目 前 秦 东 晋领导人苻坚 谢石、谢玄 兵力80多万 8万 结果失败 胜利胜利、失 败的原因民族矛盾尖锐,士气低落;指挥不当,战线过长士气高昂; 指挥得当 影响 前秦很快瓦解灭亡,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局面 在南方取得暂时的稳定,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问题探究】淝水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苻坚拥有80多万兵力,却不能统一江南,这是为什么?答案提示:从前秦方面看:军队的民族成分复杂,当时民族融合程度不深,其他民族不满前秦的统治,希望秦军失败。
秦军劳师远征,苻坚指挥失误。
从东晋方面看:广大将士在保卫江南、恢复中原的思想激励下,士气高昂。
将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北魏统一北方【图片链接】【问题探究一】图一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反映了怎样的历史潮流?答案提示: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北方出现了民族交融的潮流。
【问题探究二】北魏是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何时统一的北方?答案提示:鲜卑族;439年。
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24)信息科技三年级全一册 第19课 认识数字身份 教学设计
第19课认识数字身份一、教学目标1.了解数字身份的含义和作用。
2.理解数字身份的唯一性和信用价值。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掌握数字身份的含义及常见形式,明确其在网络活动中的作用。
2.让学生理解数字身份的唯一性和与之相关的信用价值。
教学难点1.使学生深入理解数字身份与现实身份的紧密关联以及其在网络环境中的重要性。
2.引导学生认识到维护数字身份信用价值的必要性和方法。
三、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PPT及相关视频、图片。
2.准备一些关于数字身份应用的案例资料,包括正面和负面的。
3.设计相关的练习题和活动材料,用于课堂巩固练习。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展示一些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使用身份证、学生证等证件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证件在生活中的作用。
2.提问学生:“当我们在网络上进行活动时,是否也需要类似的‘证件’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认识数字身份。
(二)新课讲解1.认识数字身份数字身份的定义讲解数字身份是个人、组织或数字设备在网络上的在线身份,也就是网络身份。
它就像我们在网络世界的“通行证”,是我们开展在线活动的必要条件。
举例说明,如我们登录学习平台、社交平台、购物网站等都需要注册相应的数字身份。
数字身份的常见形式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或家人拥有的数字身份。
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如“你们有没有自己的社交平台账号呀?”“爸爸妈妈有没有购物网站的账号呢?”等。
展示一些常见的数字身份形式,如社交平台账号、购物网站账号、个人邮箱账号、学校学籍系统账号等的图片或图标,让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这些不同的数字身份分别有什么作用?例如,社交平台账号可以让我们和朋友、家人交流;购物网站账号可以让我们购买商品等。
教师总结:不同的数字身份在不同的网络场景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但都是为了方便我们在网络世界中进行各种活动。
数字身份的注册过程以登录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注册账号为例,详细讲解数字身份的注册过程。
第19课《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和创新能力。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并能运用这些方法进行写作。
3.品味本文准确、严密的语言特点,体会议论文语言的逻辑性。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并能分析其作用。
(3)品味本文的语言特点,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
2.教学难点(1)理解怀疑精神在治学和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并能在实际生活中践行。
(2)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把握议论文的结构特点。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古人云:“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学习中要有怀疑精神。
那么,怀疑与学问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顾颉刚先生的《怀疑与学问》,一起探讨这个问题。
二、作者简介顾颉刚(1893—1980),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
1920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部,历任厦门、中山、燕京、北京、云南、齐鲁、中央、复旦、兰州等大学教授,中山大学历史语言研究所主任、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主任等职。
1949 年后曾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他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和辨伪,有不少创见。
主要作品:编有《古史辨》,著有《汉代学术史略》《史林杂识》(初编)等。
三、背景资料本文选自《宝树园文存》卷三(中华书局 2011 年版)。
1922 年,顾颉刚先生到上海任商务印书馆编辑,这段时间他与胡适和钱玄同通过信件讨论群经辨伪问题,开始复兴历史上的疑辨运动,并把儒家的辨伪变成历史家的辨伪。
在 1923 年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 的学说,引起了一场古史大论战。
1926 年,顾颉刚把论战双方的文章收集起来,编成《古史辨》第一册,于是,中国史学界出现了一个以“疑古” 为旗帜的古史辨派,《怀疑与学问》即为此段时间所作。
第19课剪纸中的吉祥纹样(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美版(2023)美术四年级上册
-欣赏和分析优秀剪纸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审美与创意:
-通过对剪纸吉祥纹样的学习,提升学生对传统民间艺术的鉴赏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鼓励学生发挥创意,运用剪纸技巧设计独特的吉祥纹样作品,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文化理解与传承:
-增进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理解吉祥纹样所蕴含的寓意和民族智慧。
2.过程与方法:
-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吉祥纹样,感受其独特美感。
-通过实践操作,掌握剪纸的基本技巧,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对民间艺术的兴趣,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美的追求和表达。
本节课内容主要包括:
-了解剪纸艺术及其吉祥纹样的寓意。
-掌握剪纸的基本技巧,如对称、镂空等,并能运用这些技巧创作出具有吉祥寓意的剪纸作品。
-欣赏和分析优秀剪纸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举例解释:
-在讲解剪纸艺术的基本概念时,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不同风格的剪纸作品,让学生直观感受剪纸的魅力,并理解其在民间艺术中的地位。
-在教授剪纸技巧时,教师应详细讲解并示范对称、镂空等技巧的具体操作步骤,确保学生能够跟随学习并掌握。
-培养学生对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间剪纸艺术的尊重和传承意识,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3.社会责任与参与:
-通过剪纸作品的创作和展示,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团队协作精神,培养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态度。
-引导学生关注民间艺术的发展,激发他们对社会文化的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剪纸艺术的基本概念、历史背景及吉祥纹样的寓意,这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教师需引导学生了解并掌握。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教学设计《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教学设计《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一. 教材分析《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历史课程。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七七事变的发生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重点掌握七七事变的经过、全民族抗战的兴起以及中国抗日战争的特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了解七七事变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认识全民族抗战的意义,以及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所展现出的英勇斗争精神。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的具体内容可能还比较陌生。
在认知水平上,学生具备分析历史事件、理解历史意义的能力。
在情感态度方面,学生可能对抗日战争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和事迹产生浓厚兴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七七事变的经过,掌握全民族抗战的兴起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理解历史意义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民族情感,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七七事变的经过、全民族抗战的兴起;2.难点:七七事变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全民族抗战的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真实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讲授法:教师讲解七七事变的过程、全民族抗战的意义等知识点;3.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探究历史事件,提高分析历史的能力;4.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2.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引导学生回顾九一八事变,激发学生对七七事变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详细讲解七七事变的经过,引导学生了解事变的过程及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七七事变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共同解决问题。
第19课昨天今天明天(教学设计)
1.加强对时间管理概念的解释和举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重要性。
2.提高学生对时间规划方法的掌握,通过更多实际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合理安排时间。
-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合理安排时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合理利用时间的观念。
-增强学生对过去、现在和未来时间观念的认识,激发对生活的热爱。
本节课内容与教材紧密相关,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时间概念,学会运用时间词汇描述生活实例,提高时间管理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通过学习“昨天、今天、明天”的概念,使学生能够在时间轴上正确标注和描述事件,提高对时间流逝的感知能力。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时间规划表。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时间规划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强调时间规划的重要性,教授学生如何运用时间词汇进行简单的时间安排和计划。
举例:在讲解重点时,可以通过展示一个时间轴,让学生在时间轴上标出不同的事件,从而加深对时间顺序的理解。
2.教学难点
-难点一:时间观念的建立。学生对时间概念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理解可能不够深入,难以把握“昨天、今天、明天”的具体含义和转换关系。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9课《牧场之国》教学设计(精选4篇)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9课《牧场之国》教学设计(精选4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异国的田园风光。
3、揣摩课文中优美的语言,感悟课文语言的生动,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结构;通过朗读,体会课文所展示的诗情画意,并有意识地积累优美词句。
难点:将优美的语言通过积极的想象变成美丽的生活画面,激发学生对荷兰风光的憧憬之情。
理解课文词句,体会词句的美、课文的美。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四、教学安排:一课时五、教学过程:课前谈话:同学们,在我们这本书的第一组课文当中,我们领略了漓江之水的静、清、绿,感受到桂林之山的奇、秀、险;观赏了金华双龙洞的独特、神奇;更饱览了七月天山的奇丽景色。
那么,除了课文中向我们介绍的这些优美风光,你还知道哪些美丽的景物呢?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吗?(生发言)看来同学们知道的还真多啊,让我们又一次感受到了祖国大好河山的美丽风光。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今天老师也要带大家去一个地方游玩,这是欧洲的一个美丽国度,在这个国家有很多的花,尤其是郁金香,多达200多个品种。
还有水仙、风信子……每年的三月到九月,这里就是一个万紫千红的世界,被人们称为“花之国”(课件出示)。
不仅如此,这里运河纵横交错、大小不一的风车随处可见,于是又有“水之国,风车之国”(课件出示)的雅称。
大家知道这是哪个国家吗?(根据回答课件出示:荷兰)是啊,荷兰不仅是水之国、花之国,荷兰的牧场更是辽阔无垠,占全国领土的三分之一,所以人们又称他为“牧场之国”(课件出示)。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荷兰的牧场。
(板书、读题)看到“牧场”这个词,你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同学们的想像力很丰富,现在我们就赶紧牧场之国游览一下,去感受真正的荷兰吧。
二、自学课文,整体感知请同学们打开课文,因为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先请一位同学把阅读提示读一读,其他同学认真听,看看阅读提示给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指名读)大家听清楚了吗?现在就请你们带着要求自由读读课文,要注意(课件出示自读提示):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次,要字字入目;2、说说牧场之国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1、生自由读课文。
第19课《大雁归来》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
19 大雁归来教材分析:《大雁归来》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优美的事理说明文,文中介绍了大雁归来不同的场景的内容,抒发了作者的爱鸟情怀。
一个“爱”字贯穿全文,抓住“爱”学习全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既要掌握课文内容,又要能感悟主旨。
了解作者对大雁做了哪些描写,又要知道作者从中找到了哪些失去的东西,明白作者是个爱鸟者。
很多句子含义丰富,我们要很好指引学生领会。
阅读本文不仅要认识作者“观察推测与分析”的科学研究方法,教师要结合课文中的句子指导学生体会句子包含的感情。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他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尚未很好的形成,兴趣点往往集中在直观教或者生动有趣的事例上。
同时,该阶段学生的阅读量和概况能力仍需加强。
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朗读,加强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和阅读能力的培养,以及对于文章语言赏析的能力。
核心素养:文化自信:树立珍爱和保护野生动物、热爱自然的意识,在生活中做到爱护动物。
语言运用:积累词语,赏析具体语句,增强语言理解力,感受作者情怀。
思维能力:把握该观察手记的基本内容,理清说明顺序,能掌握形象性、抒情性完美结合的写法,提高分析课文的能力。
审美创造:感受和传承大雁“意志坚定、团结友爱、联合观念”的美德。
教学重难点:重点:把握观察手记的基本内容,理清说明顺序。
难点:培养尊重自然生命的价值观,深化生命的意识。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你注意过天空中飞过的大雁吗?大雁排成“一”字和“人”字,你知道大雁为什么会排成这整齐的雁阵吗?大雁是秋寒南征、春暖北返的候鸟,据说它还能传递书信,因此很容易牵动人们的羁旅愁情、岁月之感。
自古以来,诗人们睹雁伤情或托雁寄怀,留下了许多伤感的咏雁作品。
你能想出几句关于大雁的诗?明确:①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②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③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今天我们学习的《大雁归来》却是一篇洋溢着浓浓爱意的科学文艺散文,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去感受一下吧!二、教学新课任务一:作者作品正音释词1.我来介绍作者。
第19课《大雁归来》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大雁归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体会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理解本文主旨。
(重点)2.品读课文,体会本文的写作特色,揣摩语句,体会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语感,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难点)3.感受作者的爱鸟情怀,激发学生珍爱野生动物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体会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理解本文主旨。
2.难点:品读课文,体会本文的写作特色,揣摩语句,体会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提示:观看 CCTV9 纪录片《大地生灵》片段,对我国大雁的介绍。
师:大雁,是秋寒南征、春暖北返的候鸟。
据说,它还能传递书信。
李清照《虞美人》中就有“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的诗句。
大雁很容易牵动人们的羁旅情思。
今天,我们就一起跟随利奥波德的科学观察笔记《大雁归来》,走进大雁的世界。
二、走近作者投影出示: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著名生态学家、林业学家、科普作家,现代环境保护主义的先驱,被誉为美国“生态伦理之父”。
其代表作《沙乡年鉴》融哲理与文学于一体,蕴含了丰富的生态哲学观,一直被视为生态文学的典范之作,也被奉为环境保护运动的经典著作。
三、背景资料投影出示:本文选自《沙乡年鉴》,侯文蕙译。
有改动。
作为一位环保主义者,为了更好地体验和研究生态平衡,1935 年 4 月,利奥波德在威斯康星河畔购买了一个废弃的农场。
在此后的十几年里,这个被称作“沙乡” 的地方,就成了他和家人亲近自然的世外桃源。
《沙乡年鉴》就是他在这里对生态和环境问题的研究和探索、观察和思考的结晶。
四、读一读:读准字音投影出示:雾霭(ǎi)缄默(jiān)迁徙(xǐ)狩猎(shòu)滑翔(xiáng)弥漫(mí)香蒲(pú)沼泽(zhǎo)瞄准(miáo)水洼(wā)盘旋(xuán)喧嚷(xuān rǎng)凋零(diāo)咯咯(gē)稀疏(shū)五、记一记:理解词义投影出示:雾霭:雾气。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19课《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19课《古诗二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两首古诗。
(2)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和句子的意思,体会古诗的意境。
(3)能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句中的画面。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2)通过观察和想象,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热爱。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二、教学内容两首古诗《望庐山瀑布》和《夜宿山寺》。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地朗读并背诵两首古诗。
(2)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和句子的意思,体会古诗的意境。
2. 教学难点:用自己的话描述诗句中的画面。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出示课题,板书课题,引导学生齐读课题。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两首古诗,注意读音,圈出生字词。
(2)学生交流自读情况,教师指导并正音。
3. 朗读感悟:(1)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指导并评价。
(3)男女生赛读,全班齐读。
4. 理解诗意:(1)学生自读诗句,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2)学生交流理解情况,教师指导并总结。
5. 感悟意境:(1)学生观察插图,想象诗句中的画面。
(2)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句中的画面。
(3)教师总结并指导。
6.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两首古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每组派代表发言,全班交流。
7. 总结全诗: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两首古诗的特点和魅力。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古诗二首》2. 诗句及作者3. 诗意及意境4. 作者思想感情七、作业设计1. 抄写两首古诗。
2. 用自己的话描述诗句中的画面。
第19课《苏州园林》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准确把握苏州园林的特点,理解文章的说明顺序。
2.学习本文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说明事物的特点,品味准确、严谨的说明语言。
3.领略苏州园林的图画美,激发学生对中国园林文化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
(2)学习本文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说明事物的特点。
2.教学难点(1)理解本文说明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
(2)体会苏州园林的图画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投影出示苏州园林的图片,让学生欣赏。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美丽的园林在哪里吗?(苏州)3.讲述:苏州园林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它们以独特的艺术风格闻名于世。
今天,我们就跟随叶圣陶先生的脚步,一起走进《苏州园林》,去领略它们的魅力。
(二)作者简介1.投影出示作者叶圣陶的相关信息:叶圣陶(1894 - 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
我国著名作家、教育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被誉为“优秀的语言艺术家”。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潘先生在难中》,童话集《稻草人》等。
2.让学生齐读,了解作者。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画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解决。
投影出示生字词:轩榭(xuān xiè)丘壑(hè)嶙峋(lín xún)镂空(lòu)蔷薇(qiáng wēi)重峦叠嶂(zhàng)斟酌(zhēn zhuó)相间(jiàn)池沼(zhǎo)2.提问: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苏州园林)3.再问: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是什么?(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4.接着问: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这一特征的?(先从四个主要方面说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还注意了角落的修饰、门窗的图案、色调的处理等细节。
第19课《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七年级历史上册统编版
1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目标】①了解淝水之战的基本史实,分析东晋胜利的原因。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②知道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及影响,知道北朝政权的更迭。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③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唯物史观、家国情怀)【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淝水之战、孝文帝改革。
教学难点: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请大家对比两幅图片,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与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通过图片可以看到,拓跋焘持弓背箭,头戴风帽,身着红色翻毛领鲜卑服装,充满着鲜卑游牧民族的狂放气息;而拓跋宏头戴冕旒,身穿衮服,大袖长衫,褒衣博带,尽显文人的潇洒飘逸,同为北魏皇帝,二人形象为何会有如此大的不同?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本课,学习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环节二:整体感知1、先导阅读:继十六国之后,北方先后出现了哪些政权?其中发生了哪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当时北方地区民族关系发展如何?答案提示:环节三:新课教学(一)目标导学一:淝水之战1、自主学习:【时空观念】观察地图,结合教材P107,说一说统一北方的是十六国中的哪一个政权?该政权是由哪一少数民族建立的?后来在谁的统治下变得强大起来?答案提示:前秦、氐族、苻坚2、教师指导:【历史解释】阅读材料思考,随着前秦实力的增强,苻坚的理想是什么?答案提示:消灭东晋,统一中国教师指导:前秦王苻坚在太极殿会见群臣,和他们商量说:“自从我继承大业,已经三十年了,四方之地,大致平定,只有东南一隅,尚未蒙受君王的教化。
由此可知,苻坚想去讨伐晋朝。
3、自主学习:①【时空观念】结合视频及教材P108,梳理淝水之战的相关史实。
2答案提示:383年;前秦和东晋;以少胜多;东晋胜利;前秦很快瓦解灭亡,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局面。
教师指导:淝水之战的失败激化了前秦内部各种矛盾,北方诸侯纷纷复国自立,再度回到诸侯混战的局面,而这一战役,也使东晋解除了来自北方的威胁,为江南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设计大荔县红楼小学曹林芳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设计
红楼小学曹林芳
[单元目标]
在本组教材的教学中,要紧紧扣住“父母之爱”这一专题,整合全组教学资源,把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等语文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学习语文,应引导学生重点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描写,品读文本,再现情境并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文本,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口语交际要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父母的爱。
习作应在联系生活,表达真情上下功夫,让习作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通过习作加强与父母的沟通。
[教学方法]
文章的篇幅较长,在教学中从重点句入手,引导学生感悟,如抓住巴迪内心活动的词句,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最终理解不同的评价都是爱,体会作者的情感。
在教学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质疑问难,激发学生对文本的探究。
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在读中悟,在悟中读,从而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学法指导]
1.以读为主,读思结合法;
2.边读边想像,合作交流法;
3.圈点画注法。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父亲和母亲对巴迪的诗为什么有不同看法。
3.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的语句,体会作者怎样逐渐理解了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说父母两种不同的评价包含的都是爱。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巴笛的成长过程中为什么需要两种爱的声音。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流程】
课前交流:
同学们,你受到过表扬吗?你当时的心情怎样呀?遭到过批评吗?心情如何?
从刚才的交流中,老师看出大家都喜欢表扬。
一、对比体会,引入课题
1、同学们,老师这儿有一组词语“精彩极了”“糟糕透了”
你有什么发现?什么情况下用“精彩极了”,什么情况下用“糟糕透了”
再读加上“和”再读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题目。
昨天我们已经预习课文了,现在我们就来交流一下预习收获。
文中有这么几个词语不容易读,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课件出示:腼腆誊写歧途谨慎等词语
2、本篇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请大家用上课文中的这几个词语说一说。
课件出示几个关键词提示:童年评价截然不同巨大影响爱
课文讲了作者童年时父母亲对他的作品的截然不同的评价,这两种评价对他产生的巨大影响,以及作者从这两种评价中感悟到的爱。
过渡:现在,我们就跟着巴迪回到七八岁的时光里。
三、品读“童年”部分,体会父母的不同评价
1、课件出示:请大家自由读1——14自然段,画出巴迪第一次写诗时,父母对他的评价。
(品读母亲句)我们先来看看母亲对巴迪的评价。
A:先读句子。
B:出示
课件出示句子
母亲一念完那首诗,眼睛亮亮地,兴奋地嚷着:“巴迪,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她搂住了我,赞扬声雨点般落到我身上。
出示母亲的话,让学生说说从中体会出什么?从哪里看出的?眼睛亮亮的,兴奋地(用惊讶的语气去读)
C:用心读一读,看你从中体会出什么?
D:带着你的感受读,多指名几个学生读,(教师机智评价,如:我听出了妈妈的自豪;我听出了妈妈的高兴;我听出了妈妈的激动、惊喜------等)
E:多层次引导点拨:巴迪的母亲只赞扬了他一句吗?(不)从哪里看出?
F:品读比喻句,以读带过
母亲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鼓励(板书)
2:转换角色:假如你就是小巴迪,请问(走到学生身边)得到妈妈这么高的评价,小巴迪你感觉怎么样?你感觉怎么样?(多问几个小巴迪)
母亲的爱,慈祥的爱,关心的爱,善良的爱,平和的爱,温柔的爱------
小结:巴迪在得到妈妈高度表扬后,他还盼望得到谁的表扬?(想得到父亲的表扬)从哪里
可以看出?
(5)小结:母亲的赞扬如雨点般落在我身上,使得我既腼腆又得意扬扬,既自豪又信心满怀,怀着这样的心情,巴迪在等待着父亲的回来。
3、课件出示句子
七点。
七点一刻。
七点半。
父亲还没有回来。
我实在等不及了。
(1)范读,你发现这句话的标点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2)简简单单23个字,却整整用了5个句号,从中你读懂了什么?(急切的盼望着父亲的回来)大家带着这种心情读。
(3)一人轮读一句(提示:句号比逗号停顿的时间要长)
(4)小结:是啊,七八岁的巴迪毕竟是个孩子,想得到家长的表扬,这是孩子的天性,(请大家联系自己的实际体会想一想,考试考好了或在学校里被评为三好学生,优秀少先队员时,回到家最想得到的是什么呀?)
然而,父亲回来看到巴迪的诗,却这样说:
课件出示句子
(1)“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
”父亲把诗扔回原处。
如果你就是巴迪的父亲,你会怎么来说这句话?态度要强硬(朗读评价)
你从中读出什么?(严厉,警告,批评)板书
(2)父亲把诗扔回原处,在这里,“扔”是一个怎样的动作?我们来做一下这个扔的动作。
(3)我们看完一样东西一般的动作是什么?放。
为什么这里要用扔?
小结:是呀,一个动作传递一种态度,一种感情。
(4)父亲这一扔,扔掉了什么?
从表面看——
透过现象看本质,父亲仅仅扔掉了诗吗?把巴迪的自信、信心扔掉了。
满怀希望的小巴迪现在的心情怎么样?此时此刻他会想写什么呢?
(5)此时,你觉得父亲的语言合适吗?
(6)你觉得父亲的批评像一样刺伤了小巴迪的心呀?你能受得了吗?
是的,这多么令人难以接受呀。
课件出示(齐读句子)“我再也受不了了……失声痛哭起来。
”
5、巴迪就这样气走了,可是在饭厅里,父母还在为那首诗争吵着,真是太神奇中,同一首诗,两个人有完全不同的评价。
面对父亲如此的评价,小巴迪的内心受到了极大地伤害,失声痛哭,然而他却没有因此而放弃。
你们看(课件出示作者图片),长大后的巴迪成了美国大名鼎鼎的作家。
他又会怎样来理解父母“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样的评价呢?
6、自主品读“后来的认识”
请大家读一读16、17两个自然段,看看你又获得了什么新的启示?
课件出示:我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
我有个慈祥的母亲,她常常对我说:“巴迪,
这是你写的吗?精彩极了!”我还有个严厉的父亲,他总是皱着眉头,说:“这个糟糕透了。
”一个作家,应该说生活中的每个人,都需要来自母亲的力量,这种爱的力量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
但是仅有这个是不全面的,它可能会把人引入歧途。
所以还需要警告的力量来平衡,需要有人时常提醒你:“小心,注意,总结,提高。
”
母亲的力量是指:赞赏的激励作用。
父亲警告的力量是指:批评的力量或警示作用。
作者小时的幸运是:既有赞扬的鼓励,又有父亲的提醒与警告。
当初他写第一首诗的时候,他知道父亲的评价对他的作用吗?
课件出示:这些年来,我少年时代听到的两种声音一直交织在我的耳际:“精彩极了”;“糟糕透了”,“精彩极了”;“糟糕透了”- - - - - - 它们像两股风不断地向我吹来。
我谨慎地把握住我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
“两股风”指什么?(鼓励的作用和批评与提醒)“生活的小船”指什么?(成长过程)
这两股风来自母亲的赞赏,激励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来自父亲的批评,提醒自己不要骄傲。
所以课件出示:我从心底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让我们带着对这对父母的崇敬齐读这句话。
四、拓展延伸
巴迪后来的成功,与他童年时所受的教育分不开。
课件出示老师送给同学们一句话:
在人生旅途中,我们要谨慎地把握住生活中的小船,使它不因“精彩极了”而搁浅、(得意忘形),也不因“糟糕透了”而倾覆(自暴自弃)!
五、总结
爱有许多种,他会产生不同的力量,我们今天学了课文,认识了严父与慈母的爱,他们的爱成就了今天的巴迪。
在生活中,我们要正确的看待父母的爱。
老师更希望你们把父母的爱化为实际行动,用你们的进步和成功来回报父母吧!
作业:
1、积累本课的词语。
2、背诵课文的最后一段。
3、推荐阅读《父爱,在拐弯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