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帖,习字之基——谈读帖能力的培养
一、读帖的重要性
读帖是指临摹者在书写前对字帖静观默察,细细体味,对范字形成清晰的印象,做到成“字”在胸,意在笔先。
读和看不是一码事,和欣赏也不同。
读和诵相似,但比诵深刻。
读有看的意义,但比看仔细,读有欣赏的意思,但比欣赏认真。
认真细致的读帖是个要求,要做到这个要求,还有个怎样正确读帖的方法问题。
如果方法对头,才能达到读帖的预期要求。
不然拿起一本帖来,就会觉得茫茫然,好像无从读起,就会停留在肤浅的外形上,无法深入。
熟练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
但有些人在临帖前,常常不读帖,或对字帖稍做浏览,就匆匆下笔,以致顾此失彼,徒劳无功。
要提高临写的效率,就必须培养读帖的能力和习惯。
读帖是对字形的熟悉过程,对运笔的理解过程,读帖可以提高观察、分析、比较能力,也能提高艺术修养。
读帖如读书,读帖也要思考,要找出笔画和结构特点。
也可以根据口诀读帖,如“水”字,书写时的要诀就是:左离右依放射状,交点宜上不宜下;可以联系生活读帖,如“月”字,可以观察生活中的人,时装模特为什么穿什么都好看,就是因为他们的腿长,腰线靠上,月这个字也一样,两横要靠上,整个字才显得挺拔。
如果弯腰驼背,就失去了汉字的美感。
读帖是自学书法的好方法,因此,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读帖的意识,只有掌握了读帖的方法,才会在以后练字时,在没有老师的情况下,做到自己观察、分析,从而练好字。
书法老师只能是人梯,起到一个帮助、搀扶
的作用,最终目的是让书法爱好者会自主学习,为了自身的发展奠基。
二、如何读帖
在谈之前,我先申明一点,练字不是做计算题,1+1=2,不可能等于3,由于古代书体众多,百花齐放,百花争鸣,所以书法也好,写字也好,存在很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不确定因素,这也是书法的魅力所在。
我觉得在书法爱好者在读帖的时候,去发现普遍存在的规律。
接下来,和大家共同探讨有关“读帖读什么”的话题。
读帖要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1、读准字的笔画。
先得认得笔画,一个字由哪几笔组成,首先应明确,并一笔一笔地读或默读出来。
由于每一类笔画又有好多种,所以我们必须要求读具体的笔画名称。
因为重点是结构,读具体笔画名称。
比如,“川”这个字,不能仅仅满足于读“撇”、“竖”、“竖”,或许读成“竖撇”、“垂露竖”、“悬针竖”更好些。
如果说读好具体的笔画名称是读笔画的初级阶段的话,读好笔画的路线、方向、粗细;用笔、起笔、行笔、收笔;速度等则是更高的要求。
我们看这个字:言。
“言”这个字,最重要的一笔是第二笔的横,也就是体现这个字字宽的笔画,应该写得长一些,我们注意到了第二横长的特点,但书写时由于读帖不细致,横的长度不够,整个字显得不够舒展、大气。
因此,读字务求精细周到,要仔细揣摩字的用笔方法,对点、横、竖、钩、撇、捺等逐一进行分析,这样才算是读准字的笔画。
2.读好字的结构。
唐代孙过庭在《书谱》中强调:“察之者尚精”。
在这里意为要看准字的结构,读好字的结构,分析字的结构。
汉字有独体字和合体字的分类,从结构上看汉字,根据构字成分的情况,可以把汉字进行这样的分类。
由一个构字成分组成的汉字就是独体字,由两个以上构字成分组成的汉字就是合体字。
按照传统“六书”理论,象形字和指事字都是独体字;会意字和形声字都是合体字。
对于独体字,只需要按笔顺说出笔画名称,但对于合体字而言,就应该说出其结构形式和各种结构搭配时的比例了。
读好字的结构,主要是指读好合体字的结构。
合体字主要有以下结构:“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全包围结构”、“半包围结构”等。
在初学阶段,学会以这四种结构来分析汉字。
比如“好”这个字,能够明确分析出是“左右结构”;“字”是“上下结构”;“国”是“全包围结构”;“过”是“半包围结构”。
对于一些字还可以分析的更细致一些,如“树”,可以分析为“左中右结构”;“高”,可以分析为“上中下结构”。
有些初学者对于汉字的结构不是很清楚,不会对汉字的结构进行分析,只会机械抄写,这是盲目的练字,要不得。
正确掌握范字的结构,如同造房前先设计房屋整体效果,这将决定其中各部件的安置。
在读帖时要分析范字结构的比例和气势,否则心中无数,写起来就会比例失调,气韵凝滞。
举例:崇。
这是个上中下结构的字。
上中下结构的字,初学者容易写得上大下小,在书写时,就会犯了这样的错误,应该观察各部件之间的大小比例,找出关键笔画,上面的山中间一竖最好写短些,为
下面的部分留出地方。
中间的横钩是整个字最宽的地方,要写长。
下面的横画要注意紧凑,这样才能体现中宫收紧,下面的小才能写得挺拔,整个字才美观。
3.读准字的占格位置。
初学者接触最多的是田字格,所以,首先要认识田字格。
汉字是方块字,通过对田字格的认识,便于观察字的占格位置。
其次,通过丰富的练习,会用田字格,认识田字格中最重要的两条线——横中线和竖中线,还有几根辅助线。
——左中线、右中线、上中线和下中线。
最后,便是读准字的占格位置,哪一笔压在哪条线上,左右结构的字,左边的部首位于竖中线的左边,还是往右边出来一点,这些都需要仔细观察。
比如,“池、地、驰”这三个字,都是左右结构,而且都属于左窄右宽型,除了部首不一样,另一部分完全一样,按理说占格位置应该差不多,可实际上并非如此。
注意观察右部“也”的竖画和竖中线的位置关系,“池”写的时候,部首“三点水”尽量写得偏左,右边“也”的第二笔“竖”压在竖中线上;“地”写时,部首“提土旁”往右边去一些,但仍不超过竖中线,“也”的第二笔“竖”也不能压在竖中线上;而写“驰”时,部首“马字旁”和右边的“也”大小差不多,“也”的第三笔“竖弯钩”紧压着竖中线。
三个字看起来很像,但占格位置一点也不一样,所以,一定要留心观察,读准字的占格位置。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汉字也是一样。
经过千百年的实践和检验,汉字形成了它特有的规律,如果违背了这个规律,汉字就写不好了。
当然,笔画的位置不宜定的过死,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学会进行变通,以求得字的美感。
三、如何培养读帖能力
1.目标明确,重点要突出。
在内容上,以结构训练为主,笔画训练为辅。
在读帖时,更多地从字的结构入手观察,在正确把握字的结构特点的基础上,再对范字的重点笔画进行强调。
有些初学者的认知特点是只注重观察局部,对整体难以把握。
观察时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要抓字的重点、难点并进行观察。
观察之后的结果和书写要领,要铭记在心。
所谓写字要领,就是对书写的认知。
a.笔画:路线、方向、粗细、用笔、起笔、行笔、收笔、速度
b. 结构(如,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宽右窄、左长右短,左短右长,左高右低;左中右结构:三部分要窄而长;上下结构:上紧下松、上宽下窄、上窄下宽、上下等宽……)
c.规律性的:平衡对称、平行等距、撇捺舒展、重心稳定、笔画匀称、疏密得当、穿插自然、让就合宜。
d.对比:“二”两横的写法的对比(长短、方向、粗细)
e.独特的:和平时写法不一样的
f.变化:“土”变成提土旁;“圭”的两个土的变化;
j.形态:“夕”像平行四边形、“四”“用”像□(长方形),“之”像△,“奉”像◇。
难点包括一个字中较难写的笔画,也包括一些易忽视的细节。
读帖时有些人往往次笔画一带而过,不按正确的运笔方法写,导致整个字不理想。
对于任何一个笔画,我们都要求实求精,使之成为具有实在形体的东西。
“下笔不浮,刻入纸中”,千万不能囫囵吞枣,即使是一个微不足道的点也应按正确的行笔方法去书写。
例如有人写的这个“劳”字,对整个字的结构把握还不错,但不少人往往将中间秃宝盖的左点写成撇,对于这一普遍存在的错误,要及时改正。
临帖难点,还包括一个字中难处理的结构。
有人说“写汉字好像叠罗汉,有立的、有卧的、有扳肩的、有伸脚的,不但要整齐,还要叠成花样,而且是好多种花样,这些花样都有一定的…谱‟,只能按规矩作,不能自出心裁,一个汉字的构造就是一种建筑,其中有美学也有力学。
”这句话很有道理,每一个字只有符合艺术构图原理,才会写出各自的风格特色。
如在写“心”字时,往往摆不好卧钩和三点的位置。
特别是三个点的变化是本字的难点,因此我们在读帖时要仔细观察这三点:第一点起笔处与卧钩的起笔在同一水平线上;中间的点处于竖中线上,略高于第一点,第三点比第二点略低,在钩的斜上方。
三点大小、形态各不相同,再加上一笔稳健的卧钩,像一只昂着大船,托住三点,使整个字不仅有新颖的变化,又不失重心,匀称美观。
一个字的观察我们要做到重点突出,分清主次。
要学会抓重点,举一反三。
读帖不仅是书写前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临写时,也要边观察边写,将观察到的认识,努力通过自己的书写体现出来。
在临写完成后,还要认真读帖,学会观察。
不少人在写完字后总希望有人来
给讲解、评价,实际上,写完后再次读帖,将自己所写的字和范字进行对比,根据书写要领进行对比,看看自己写出来的字和范字有没有差距,不好在哪里,让读帖贯穿练字的全过程。
2. 条理清楚,取舍分明。
读帖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做到条理清楚,取舍分明。
一个字在书写时不可能面面俱到,要抓汉字的主要特点,我们可以采取三个步骤来读帖:
①第一步:读字的整体。
从字的大小、宽窄、正中、站稳四点,这样读,很容易找到对字的整体感觉。
②第二步:细读字的局部。
★读笔画。
“三定”:读字的首笔画在方格中的定位、定向、定形;“两度”:读难写笔画的弧度、角度的细节;“变化”:读每一个笔画的起笔、行笔、收笔轻重粗细的变化。
★读笔画间的位置关系。
品头论足兼左右,即从字的上下左右四个方位确定笔画的位置。
从上下两个方位找出字的最高点和最低点,再从左右两个方位确定字的最宽处和最窄处。
③第三步:触类旁通读字群。
将有相似处的字集合成一个小字群,要观察并发现它们共有的特点。
看好其中一个有代表性的字,触类旁通,就会找到写好其它字的诀窍。
有时,有些字的个别笔画,很不容易把握,可以把它们集合成
一个小字群,启发自己联系生活,集中读字。
如“无、木、足、听”这一组字,初学者普遍认为四个字中这几个笔画比较难写:“无”字中的竖弯钩、“木”字中的撇和捺、“足”字中的长捺、“听”字中的短撇。
要集中时间观察这些难写的笔画,展开形象思维,把写笔画的要令和生活中熟知的事物联系起来,最后用通俗易懂的顺口溜疏通写字中的难点:“无”——小篮子拐起来,“木”——小短裙穿膝盖,“足”——小脚丫迈出来,“听”——小耳朵竖起来。
其实,这就是横向读字法。
3.善用比较,明察秋毫
运用比较法进行写字,可收到较好的效果,不失为一条好路子。
(1)线段长短比较法
线段长短比较,即同一汉字中同一类笔画或不同类笔画因位置不同,其长短各异,通过比较,明确该长的笔画写长,该短的笔画写短。
一般来说,对于简单的汉字,如“二”字,哪横长,哪横短,不需要指点就能得看出来。
然而笔画一多,如多横组合或多竖组合,许多初学者往往就不清楚该谁长谁短了,就如“三”字吧,许多人对于该哪一横最长是能知道的,但该哪一横最短就不一定注意了。
其实,孰长孰短,直接关系到字的美观,所以练字就要强化自己注意这些。
请拿出尺子,量一量字帖里的“三”字、“主”字、“王”字各横的长短。
通过度量和比较,强化自己对笔画长短的认识,并在以后的临习中,不断强化这种认识。
比如到后面又学习“马”字的写法,则注意第一笔“横折”,量一量“横”与“折”各自的长度,第二笔“竖折折钩”,也量一量“竖折折”各自的长度。
因为初学者尤其是女生在练习中,往往就把“竖折折钩”
的第二“折”写得过长,成为高脚马(图一)。
再比如“马”字的第一笔“横折”的“折”将第二笔“竖折折钩”的“折”分成两段(图二),前后段①②谁长谁短?“马”字作左偏旁时有何变化?作右偏旁或下偏旁时又有何变化?通过比较长短的变化,有利于初学者把握其字型变化。
再比如“也”字,初学者往往一写就将第一笔的“横折钩”的“折”写得太长,第三笔“竖弯钩”的“竖”写得太长了,钩过去的“横”太短,变成了这个样子。
因此,初学者应特别注意观察,甚至量一量。
这样训练得多了,初学者在临帖过程中自然会特别注意各笔画的长短,并养成细心观察的好习惯。
图一图二图三
上面只例举了“横”和“竖”的长短比较法,其实“撇”“捺”等笔画教学同样须注意其长短不同的比较,方法相同,此不作赘述。
(2)角度大小比较法
也许是错误地理解了所谓“横平竖直”的真理,有相当多的初学者特别是乖巧的女生将“横”写得非常之“水平”,几乎没有倾斜度,将“竖”也写得非常之“垂直”,以致“折笔”往往也写得垂直。
为了矫正这些通病,同样可以借助数学里的量器角,通过度量比较角度大小,使初学者明白真正的“横平竖直”是什么回事。
比如“三”字,注意了三横之不同长短之后,则在“三”的最底下一横的起笔处画水平线,使之与“第三横”即底“长横”形成一个夹角(图四),然后初学者度量其角度大小,同样方法量“第二横”、“第一横”形成的角度(图五),并比较三者角度之大小,则可知各横不但不水平,而且倾斜角度各异。
“竖”笔或“折”
笔等的角度观察也可采用同样的方法。
比如练习“马”字,在“折角”处画“垂虚线,使得“垂虚线”与“折笔”形成夹角(图六),然后度量比较。
如此种种,初学者就会明白:所谓的“横平竖直”并不真的“横平竖直”。
初学者对所谓的“横平竖直”就领会得准确且深刻得多,哪怕是悟性再差的自学者也容易领会掌握。
比如“也”字,初学者则很容易很自然的注意到第一笔“横”应倾斜,而且角度颇大,“折”回来的角度也能把握得较好了。
(3)守白留黑比较法
在书法中,字的结构安排往往是“疏可走马,密不插针”。
作为普及性的写字教学虽然没有必要向初学者作这么高的要求,但将“知白守黑”这一理论借鉴到写字中,运用这理论引导初学者比较“黑”与“白”的划分还是大有好处的。
比如很多自学者将“月”字写成(图七),将“田”字写成(图八),其原因之一就是没能注意中间两“短横”对“月”字内部空间“白”的分割和“十”字对“田”的内部空间“白”的分割。
再如复杂一点的“道”字、“林”字,许多自学者将“走之”写成了(图九),将“林”字写成了(图十),其中原因之一也是缺乏黑白观念。
鉴于此,在“走之”和“林”等字,就要经常书写,然后比较笔画对格子空白的分割。
这样强调练习得多了,在独自临帖过程中,对字的结构把握自然会更加得心应手。
(4)形似类推比较法
汉字,仅常用字就有2500多个,次常用字还有1500个左右,想在将这么多字都逐一分析过去显然是不现实的,而写字又属程序性知
识,不练习是不可能掌握好的。
所以,注重练好常用的“字根”、“部件”这些“领头字”,然后用这些“领头字”比较类推一大批“形似字”。
比如真正练好了“三”之后,稍作类推比较,就可以练好“王、主、丰、玉、正、五”等字了;练好“马”之后,稍作类推比较即可练好“与、写、乌、鸟、马、妈、吗、码、骂、鸡、鸭”等等一大堆汉字了。
所以,练字要特别注意把主要时间放在有代表性的“字根”和“部件”这些“领头字”上,只要这些真正练好了,再花上一定的时间类推比较,即可举“一”反“多”,从而高效率地提高自己的写字水平!
4.多种方式帮助读帖。
(1)添加辅助线。
这样做可以更清楚这类字在书写时应该要注意各部分高低的不同,书写时做到错落有致。
(如在练写“项”时,可以在“工”的上下两边各划一条线,这样,对这个字的左短右长的特点就能一目了然。
(2)填补空白。
如:火字旁,掌握了火字旁的写法之后,找一组火字旁的字,仔细观察之后,在纸上写火字旁的字,这一方法可以更仔细地观察,并体会到了火字旁和右边部分搭配时要注意长短比例的规律。
(3)局部分解。
通过这样的方法了解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消除初学者临写的畏惧感,从而达到化难为易的效果。
虽然知道了书写时要注意高低的变化,明白了左右两部分长短的变化,但书写时还往往出现搭配不当、重心失调的毛病。
针对这一现象,可以运用局部分解法继续深入观察。
观察每一个部分在整个字体中所占的比例,所处的
位置,彼此之间如何穿插避让,然后再进行局部练习。
通过这样层层深入的细致观察,在书写时才能做到笔画精到,争让有效,结构合理。
清代包世臣曾说过:“拟进一分,则察亦进一分,先能察而后能拟,拟既精而察益精。
”对初学者来说,读字并不是一“读”就懂,“读”后也不一定立即奏效,它有一个养成习惯和逐步提高的过程。
朱熹在《训学斋规》中说到:“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久也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其实写字也可以归纳为三到,即心到,眼到,口到,其中最注重的莫为心到、眼到,用心读字,用心观察,将读字与写字紧密结合起来,读后写,写后读,两者配合,逐步深化,相信读过此文的初学者一定会有一个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