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豆状核变性 ppt课件

合集下载

肝豆状核变性汇报ppt课件

肝豆状核变性汇报ppt课件

存在问题和挑战分析
肝豆状核变性的发病机制仍需深入研究
尽管已经取得了一些关于肝豆状核变性发病机制的研究成果,但仍有许多未知领域需要 探索,如基因突变与疾病表型之间的关系、环境因素对疾病的影响等。
缺乏有效的根治方法
目前针对肝豆状核变性的治疗方法主要是缓解症状和延缓病情进展,缺乏有效的根治方 法,因此需要进一步探索新的治疗策略。
患者生活质量有待提高
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生活质量普遍较低,需要关注患者的心理和社会支持等方面的需求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精准医学在肝豆状核变性治疗中的应用前景广阔
随着精准医学的不断发展,未来有望通过基因测序、蛋白质组学等技术手段,实现肝豆状 核变性的个性化治疗,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
关重要。
个体化治疗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 身体状况,制定个体化
的治疗方案。
综合治疗
采取药物治疗、饮食调 整、生活方式改变等综 合措施,全面管理患者
的病情。
长期随访
建立长期随访机制,定 期评估治疗效果和病情 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
案。
药物治疗方案介绍
青霉胺
青霉胺是一种铜螯合剂,可与体内过 多的铜结合并促进其排出,从而降低 体内铜含量。
针对患者的具体心理问题,提 供个性化的心理辅导服务,如 认知行为疗法、放松训练等。
团体心理治疗
组织患者参加团体心理治疗活 动,通过患者间的互相交流和 支持,减轻孤独感和焦虑情绪 。
家庭心理干预
对患者家属进行心理教育,指 导家属给予患者情感支持和理 解,共同应对疾病带来的挑战 。
社会资源整合
利用社会资源,如志愿者组织 、慈善机构等,为患者提供心
03
定期复查

肝豆状核变性综述课件

肝豆状核变性综述课件
肝豆状核变性综 述课件
contents
目录
• 肝豆状核变性的概述 • 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表现 • 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 肝豆状核变性的治疗与预防 • 肝豆状核变性的康复与护理 • 肝豆状核变性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01
CATALOGUE
肝豆状核变性的概述
定义与特性
定义
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 隐性遗传病,由ATP7B基因突变导致 铜代谢障碍,进而引发肝、脑、肾、 角膜等器官的病变。
心理支持
1 2
心理支持的重要性
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慢性疾病,患者需要长期治 疗和管理,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因 此心理支持至关重要。
心理支持的方法
包括心理咨询、心理疏导、团体治疗等,帮助患 者调整心态、增强信心、积极面对疾病。
3
心理支持的注意事项
在提供心理支持时,应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和自 尊心,尊重患者的意愿和选择,同时要与患者建 立良好的信任关系。
和角膜K-F环等。
研究进展
近年来,针对肝豆状核变性的治疗研 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包括药物治疗 、肝移植和基因治疗等。
肝移植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 替换病变肝脏,恢复正常的铜代谢。
药物治疗方面,一些药物如青霉胺、 曲恩汀等可以促进体内铜的排出,缓 解症状。
基因治疗是未来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的 重要研究方向,通过将正常基因导入 患者体内,实现疾病的根治。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皮疹、关节疼痛、发热 等症状,但这些症状相对较少见。
体征表现
神经系统体征
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可能出现肌张力障碍、肌肉僵硬、震颤等神经系统 体征,这些体征在疾病早期即可出现。
肝脏体征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肝脏肿大、质地变硬等症状,肝功能检查可能发现 异常。

肝豆状核变性,讲课ppt

肝豆状核变性,讲课ppt
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者纠正不良 认知,建立正确的思维方式。
家属参与
鼓励家属参与患者的心理支持与疏导 过程,共同为患者提供支持。
05
肝豆状核变性的预防与日常 保健
预防措施
避免近亲结婚
近亲结婚会增加肝豆状核变性的 遗传风险,应避免近亲结婚。
基因检测
对于有肝豆状核变性家族史的人 群,进行基因检测有助于发现潜 在的突变基因,提前采取干预措
积极配合治疗
遵循医生的治疗建议,按时服药、 定期复查,积极配合治疗。
04
THANKS
施。
孕期筛查
孕期进行相关筛查,检测胎儿是 否携带肝豆状核变性的突变基因,
以便及早采取干预措施。
日常保健建议
饮食调整
药物治疗
保持低铜饮食,控制食物中铜的摄入量, 避免食用高铜食品,如肝脏、坚果等。
根据医生建议,按时服用药物,控制病情 发展。
定期复查
心理支持
定期进行肝功能、肾功能等检查,监测病 情变化。
早期筛查
对高危人群进行早期筛查, 及时发现并干预。
提高公众认识
加强肝豆状核变性的宣传 教育,提高公众对该疾病 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03
肝豆状核变性的病例分享
病例一:早期发现与治疗
总结词
早期发现肝豆状核变性,及时采取治疗措施,有效控制病情进展。
详细描述
患者因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肢体震颤、言语不清等,被早期诊断为肝豆状核 变性。通过药物治疗和饮食调整,患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特点
通常在青少年或成年早期发病, 病情进展缓慢,但如果不及时治 疗,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 肝硬化和神经功能障碍。
肝豆状核变性的发病机制
01

肝豆状核变性ppt课件

肝豆状核变性ppt课件
评估结果分析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根据评估结果,分析患者心理问题 的类型和严重程度,为后续的心理 干预提供依据。
个性化心理干预方案设计
认知行为疗法
通过帮助患者改变不良的思维和 行为模式,减轻焦虑、抑郁等心
理问题。
放松训练
采用渐进性肌肉松弛法、深呼吸 等方法,帮助患者缓解紧张情绪,
改善睡眠。
家庭治疗
邀请家庭成员参与,改善家庭环 境,提高患者的家庭支持度。
遵医嘱按时服药,定期监 测血药浓度及肝肾功能等 指标。
手术干预时机及术式选择
01
02
03
04
手术时机
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或病情严重 的患者,可考虑进行手术治疗

术式选择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 的术式,如肝移植、脾切除等

术前评估与准备
进行充分的术前评估,包括心 肺功能、营养状况等,做好术
前准备。
术后管理与随访
分型
根据临床表现和受累器官的不同 ,可分为肝型、脑型、肾型和混 合型等。
诊断标准与鉴别诊断
诊断标准
根据典型临床表现(如肝硬化、锥体外系症状、精神症状等)、角膜K-F环、 血清铜蓝蛋白降低、24小时尿铜增加等进行诊断。基因检测可用于确诊。
鉴别诊断
需要与肝硬化、肝性脑病、帕金森病等疾病进行鉴别。通过详细询问病史、仔 细查体及相关辅助检查可明确诊断。
肝豆状核变性ppt课 件
目录
• 肝豆状核变性概述 • 肝豆状核变性的遗传学基础 • 实验室检查与辅助诊断技术 • 治疗原则与方法探讨
目录
•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策略 • 患者心理干预与生活质量提升 •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进展方向
01
肝豆状核变性概述

肝豆状核变性PP课件

肝豆状核变性PP课件

05
CATALOGUE
肝豆状核变性的预防与日常管理
预防措施与控制策略
01
02
03
早期筛查
对高危人群进行早期筛查 ,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
遗传咨询
对有肝豆状核变性家族史 的人群进行遗传咨询,提 供生育建议。
避免诱发因素
避免暴露于诱发肝豆状核 变性的环境因素,如某些 药物、重金属等。
患者日常管理与注意事项
鉴别要点
鉴别肝豆状核变性与其他肝病的关键在于了解患者的家族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 检查结果。例如,肝炎通常有明确的病因,如病毒、酒精或药物等,而肝豆状核 变性则与铜代谢异常有关。
实验室检查与影像学检查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是诊断肝豆状核变性的重 要手段。肝功能检查可以评估肝脏的 功能状态,铜代谢相关指标检测有助 于了解铜的代谢情况,基因检测则有 助于确定病因。
临床试验与验证
开展更大规模的临床试验 ,对已有治疗方法和新药 进行验证和评估,为临床 应用提供依据。
临床应用前景与发展
早期诊断与预防
通过基因检测和早期筛查,实现 肝豆状核变性的早期诊断和预防
,降低疾病的发生率。
个体化治疗
根据患者的基因型、病情等因素制 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 果和生活质量。
豆状核变性的典型表现。
肝功能异常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肝功能异常 ,如转氨酶升高、黄疸等。
角膜色素环
大约80%的患者在角膜缘出 现色素环,是肝豆状核变性的
特征性体征之一。
其他体征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皮肤瘙痒、 出汗等症状的体征表现。
病程发展与预后
病程发展
肝豆状核变性的病程发展通常比较缓慢,但病情会逐渐加重。患者可能在数年 至数十年内出现严重的神经功能损害和肝脏损害。

肝豆状核变性ppt课件

肝豆状核变性ppt课件


成人期发生的神经症状 多以肌强直、运动减少 和慌张步态为主。也可 有震颤,但不像帕金森 病那样具有规律性。
临床表现----神经精神症状

本病的精神症状表现为注意力和记忆 力减退、反应迟钝、情绪不稳,常伴 有强笑、傻笑,也可伴有冲动性行为 或人格改变,后期表现为明显的痴呆; 亦有边缘性头疼和失眠的报道;癫痫 较罕见。

一般认为WD病的最大发病年龄<40岁,然 而也有70多岁诊断WD的患者。对于年龄 >40岁同时出现神经精神症状和WD生化及 组织病理改变的患者。也应进一步行WD的 筛查。
临床表现----肝病表现

WD患者的肝脏表现多种多样。可表现为无 症状的肝功能异常。也可表现为急性肝功 能衰竭;儿童可无任何临床症状。偶尔可 出现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高或肝肿大; 患者的临床表现可与急性病毒性肝炎相似, 也可出现自身免疫性肝炎的表现:有些患 者只有生化检查异常。或肝活检时仅有脂 肪肝改变。
临床表现----眼科症状

其他眼科表现如色素沉积在晶状体 囊壁时可出现向日葵样白内障。角 膜K-F环和向日葵样向内障可在药 物治疗或肝移植后逐渐消失,然而 其消退率与临床疗效并不相关。
患者除肝病和神经精神表现外,还有其 他系统的表现。如肾脏疾病如氨基酸尿和肾 结石,骨骼系统疾病如骨质疏松和关节炎。 还有心肌病变,胰腺炎,不育症及习惯性流 产等。铜在皮下沉积可引起皮肤色素沉着、 变黑,以面部和双小腿伸侧明显。
概述
临床表现
辅助检查 诊断 治疗 随访
临床表现----发病年龄

绝大多数WD患者在5-35岁发病。然而,近 年随着诊断水平的不断提高,<5岁的WD患 儿越来越多,甚至少数在2岁时就出现非典 型WD的临床表现,亦有3岁患儿肝硬化及5 岁患儿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报道。

肝豆状核变性指南课件

肝豆状核变性指南课件
基因治疗
通过基因编辑技术修复缺陷基因,有望达到根治目的,目前尚处于 研究阶段。
肝细胞移植
对于严重肝功能损害患者,肝细胞移植可能成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 法,但供体来源和免疫排斥问题仍需解决。
新型排铜药物研发
研发更高效、低毒的排铜药物,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心理支持重要性
生活质量评估与干预
临床表现及分型
临床表现
患者可能出现肝硬化、锥体外系症状、精神症状、肾损害及角膜色素环等表现。
分型
根据临床表现和受累器官不同,可分为肝型、脑型、混合型和其他类型。
诊断标准与鉴别诊断
诊断标准
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可对患者进行诊 断。具体标准包括铜代谢相关生化指标异常、肝脏和脑部典 型影像学表现等。
肾脏损害
监测肾功能指标,及时 处理肾脏损害。
血液系统并发症
定期检测血常规指标, 预防和治疗贫血、血小 板减少等。
长期随访和效果评价
随访计划
制定个性化的随访计划,包括随访时间、随访内容等。
效果评价
对患者进行定期评估,包括症状改善情况、生活质量、铜代谢指标 等,评价治疗效果。
调整治疗方案
根据随访和效果评价结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观察脊髓和脊柱受累情况,发现脊髓 萎缩、脊柱侧弯等病变。
脑部MRI
显示脑部基底节、丘脑、小脑等部位 的病变,发现脑萎缩、脑白质病变等。
核医学检查
01
肝铜量测定
通过放射性核素标记的铜螯合剂进行肝铜量测定,评估体内铜负荷情况。
02
铜代谢相关基因检测
利用放射性核素标记的基因探针进行基因检测,发现与铜代谢相关的基
心脏超声
评估心脏功能和结构,发 现心肌肥厚、心脏扩大等 病变。

肝豆状核变性精简版 ppt课件

肝豆状核变性精简版  ppt课件

避免食用含铜量高 的食物如甲壳鱼类、 坚果类、巧克力、 瘦肉、猪肝、羊肉 等。禁用黾板、鳖 甲、珍珠、牧蛎、 僵蚕、地龙等高铜 药物。
ppt课件
17
预后

本病应坚持终身治疗,如早期确诊,予以驱铜 治疗,可防止肝脏和神经症状的发生,如已发 生也可得到改善。 未经治疗的病人多在症状发生后数年内死亡。

ppt课件 13



(4)脑影像学检查: 约85%脑型患者、50%肝型患者的MRI表现为 豆状核( 尤其壳核 )、尾状核、中脑和脑桥、丘 脑、小脑及额叶皮质 T1 加权像低信号和 T2 加 权像高信号,或壳核和尾状核在T2加权像显示 高 低 混 杂信号,还可有不同程度的脑沟增宽、脑室扩 大 等 。
3.对症治疗
肌强直: 可服用抗胆碱能 药物如安坦;震颤或强直 明显者可用左旋多巴或复 方多巴 兴奋激动: 安定类或镇静 药物;精神症状明显可用 抗精神病药物 白细胞减少: 可用利血生、 鲨肝醇、维生素B4;如有 溶血发作时,可用肾上腺 皮激素或血浆替换疗法。 保肝治疗。对有明显肝硬 化或肝功能衰竭患者,原 位肝移植可延长存活期。

急慢性肝炎和肝硬化 帕金森病、肌张力障碍、亨廷顿舞蹈病、原发 性震颤、其他原因的精神异常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性贫血



类风湿关节炎
肾炎 甲 状 腺 功
ppt课件



16
治 疗
1.低铜高蛋白饮食。
2.使用驱铜剂
D-青霉胺。应长期 服用,每日2030mg/kg,分3~4 次于饭前半小时口 服。 三乙基四胺。对青 霉胺有不良反应时 可改服本药,长期 应用可致铁缺乏。
ppt课件 14
诊断

肝豆状核变性病例PPT课件

肝豆状核变性病例PPT课件
化治疗方案。
早期诊断与治疗
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是改善患 者预后的关键。
饮食调整
低铜饮食是肝豆状核变性治疗 的基础,需避免含铜高的食物 如坚果、巧克力、贝类等。
对症治疗
针对患者的症状进行相应治疗 ,如保肝、降酶、抗纤维化等

药物选择及作用机制
D-青霉胺
首选药物,可与铜离子结合形成无毒复合物 排出,减少铜在体内的蓄积。
病史
患者于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乏力、纳差、腹胀,尿色深黄,无发热、寒战,无恶心、呕吐,无腹痛、腹泻, 自行服用“感冒药”无效,症状逐渐加重,遂来我院就诊。既往体健,无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无外伤、手术 史,无药物过敏史。
家族史与遗传背景
家族史
患者父亲因“肝硬化”去世,母亲及兄妹2人均体健,否认家族中有类似疾病患者。
血常规、尿常规、肾功 能等,评估全身状况。
影像学表现
01
02
03
头颅CT/MRI
基底节区对称性低密度影 或T2高信号,是肝豆状核 变性的典型影像学表现。
腹部B超/CT
肝脏肿大、肝实质回声增 强或密度不均等改变,提 示肝脏损害。
其他影像学检查
骨关节X线、心电图等, 评估相关系统损害情况。
诊断标准与流程
家庭护理指导建议
家庭环境优化
指导家属为患者创造安静、舒适的家庭环境,减少不良刺激。
饮食调整
根据患者的营养需求,制定个性化的饮食计划,保证营养均衡。
生活照护
指导家属掌握基本的生活照护技能,如协助患者洗漱、更衣等。
情感支持
鼓励家属给予患者情感支持,关心患者的心理需求,增强患者的信心。
社会资源整合利用
THANK YOU
诊断技术进展

肝豆状核变性的治疗教学课件ppt

肝豆状核变性的治疗教学课件ppt
基因突变检测的意义: 探讨发病机制 研究(Jiu)基因诊断方法 寻找基因治疗途径
第十六页,共二十四页。
诊断指标的评(Ping)价
角膜K-F环是最重要的临床表现和特征性诊断依 据之一
铜生化异常是确诊HLD的重要依据, 血(Xue)清铜蓝蛋白降低是最具诊断意义的检验手段、
24h尿铜排出增高有助于进一步确诊,但二者 并非是确诊HLD的唯一生化指标。
第二十页,共二十四页。
HLD治 疗 (Zhi)
限制铜的摄入 低铜饮食
抑制铜的吸收 硫酸锌100mg~300mg tid 葡萄糖酸锌560mg tid
手术治疗 脾功能亢进:脾切除(Chu) 肝移植
第二十一页,共二十四页。
症状前WD病人的治(Zhi)疗
低(Di)铜饮食 硫酸锌治疗
第二十二页,共二十四页。
第二十三页,共二十四页。
内(Nei)容总结
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断指标评价和治疗。正常值 儿童男0.21-0.76OD,女0.30-0.75OD。 低密度改变:以豆状核最多见、其次为丘脑(Nao)、尾状核头、小脑(Nao)齿状核、中脑 (Nao),少数可有大脑(Nao)皮质及皮质下白质散在低密度。高密度改变:少数在上述部位出 现高密度改变。以灰质损害常见、双侧对称,损害部位基本同头颅CT,中脑(Nao)桥脑(Nao) 的病变检出率高于头颅CT。T1加权低信号,T2加权高信号, MRI还可清楚显示大脑(Nao)皮质和白质的萎缩,还可显示脑(Nao)的局灶性萎缩。发病率: 1/2万~1/20万。基因定位:13q 14.3,称ATP7B基因,有21个外显子,20个内含子,其蛋 白产物为铜转运ATP酶。筛查WD家系中的三种状况,是预防和治疗的关键。杂合子:阻 止杂合子间的婚配,防止隐性致病杂合子出生。硫酸锌治疗

肝豆状核变性ppt课件

肝豆状核变性ppt课件

病理
• 肝:脂肪变性,含铜颗粒 • 脑:壳核—变性、萎缩,色素沉着,
电镜下示神经元和髓鞘纤维 减少、消失,胶质细胞增生
• 角膜:边缘后弹力层及内皮细胞浆内
棕黄色细小铜颗粒沉积—K-F 环
4
壳核空洞形成及变色,伴 尾状核及苍白球较轻度改 变
5
临床表现
• 神经及精神系统症状:
—锥体外系症状: 静止性或姿势性震颤、舞蹈样动作、 面部怪相等。20岁前以帕金森综合征 为主,年龄大者以震颤、舞蹈样动作 为主
18
治疗(续)
4.对症治疗:
• 保肝药 • 抗PD药物 • 抗精神病药物 • 促智药物
5.手术治疗
• 脾切除、肝移植
19
总结
• 肝豆状核变性是铜代谢障碍而致的一种罕见
的遗传性疾病。
• 铜沉积于肝、脑(基底节为主)、肾脏和眼
睛从而导致相应的症状。
• 药物治疗可以控制疾病的发展但无法根治,
包括限制铜摄入,增加铜的排出。
骨质疏松等
8
9
辅助检查
• 生化学:
—血清CP 是诊断WD的重要指标 —血清铜氧化酶活性 —血清铜 —尿铜 —肝、肾功能异常
10
辅助检查(续)
• 影像学:
—脑CT 示双侧豆状核、尾状核对称性低 密度影,脑萎缩
—脑MRI 示双豆状核、丘脑、小脑齿状 核及白质T1w低信号T2w高信号
—骨关节X线 双腕关节以下有异常改变
—小脑损害症状: 共济失调、语言障碍
6
临床表现
• 神经及精神系统症状:
—精神症状:智能减退,情感、性格、 行为异常,幻觉等
—其他:锥体系损害症状、 下丘脑损害症状,癫痫少见7Biblioteka 临床表现• 肝脏症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PT课件
7
电镜下可见肝细胞内线粒体变致密,线粒体嵴消失,粗面内质网 断裂。 脑部以壳核最明显,其次为苍白球及尾状核,大脑皮质亦可受侵。
角膜边缘后弹力层及内皮细胞浆内,有棕黄色的细小颗粒沉积。
PPT课件
8
临床表现
青少年期起病,少数可持至成年期,发病年龄4~50岁. 以肝脏症状起病者平均年龄约11岁, 以神经症状起病者平均年龄约19岁,
11
2、肝脏症状
约80%患者发生。 大多表现非特异性慢性肝病症状群,如倦怠、 无力、食欲不振、肝区疼痛、肝肿大或缩小、 脾肿大及脾功亢进、黄疸、腹水、蜘蛛痣、食 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及肝昏迷。 10%~30%WD患者发生慢活肝。 少数患者表现无症状性肝、脾肿大,或转氨酶 持续升高而无任何肝症状。
肝脏损伤还可使体内激素代谢异常,导致内分 12 PPT课件 泌紊乱。
若未经治疗最终都会出现肝脏和神经损害症状。
起病多较缓慢,少数可由于外伤、感染或其他原因而呈急性发病。
PPT课件
9
1、神经症状
突出表现是锥体外系症状,舞蹈样或手足徐动 样动作,肌张力障碍,静止性、意向性和姿势 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构音障碍,吞咽 困难,屈曲姿势及慌张步态。 20岁以前起病常以肌张力障碍、帕金森综合症 为主;
PPT课件
21
5、头颅CT及MRI 可见脑萎缩、基底节低密度灶、特别是双侧豆状核区低密度灶。
PPT课件
22
6、基因诊断
PPT课件
23
诊断及鉴别诊断
临床诊断主要根据4条标准: (1)肝病史或肝病征/锥体外系病症; (2)血清CP显著降低和/或肝铜升高;
(3)角膜K-F环;
(4)阳性家族史。 符合(1)(2)(3)或(1)(2)(4)可确诊WD;
PPT课件
5
其它因素入胆道排铜障碍、细胞内异常蛋白存在、溶酶体缺陷也 可能起一定作用。 由于铜不能与铜结合蛋白结合,过量铜沉积在肝、脑、肾和角膜 等组织而致病。
PPT课件
6


WD呈特殊分布的组织病理学改变,主要累及肝、脑、肾、角膜 等处。 肝脏外表及切面均可见大小不等的结节 或假小叶,病变明显者像 坏死后性肝硬化,肝细胞常有脂肪变性,并含有铜颗粒。
PPT课件
2
病因及发病机制
正常人从肠道吸收入血的铜大部分先与白蛋白疏松结合,然后进 入肝细胞。 在肝细胞中,铜与α-2球蛋白牢固结合成铜蓝蛋白 (Ceruloplasmin,CP),CP具有氧化酶的活性,因呈深蓝色而得名。 循环中的铜90%~95%结合在CP上,约70%CP存在于血液中,其 余部分存在血管外。
PPT课件
17
正常人尿铜排泄量小于50µg/24小时, 未经治疗者多为200~400µg/24小时, 个别高达1200µg/24小时。
青霉胺负荷试验:正常人和未经治疗患者口服青霉胺后,尿铜均 增高,但患者比正常人更明显。
PPT课件
18
(3)肝铜量:是诊断WD的金标准。 需经肝穿刺检查,绝大多数患者肝铜含量在250µg/g肝重以上 (正常50µg/g)。
PPT课件
16
2、人体微量铜测定 (1)血清铜:正常人血清铜为 14.7~ 20.5µmol/L,WD患者90% 降低。 (2)尿铜:大多数患者24小时尿铜含量显著 增加,未经治疗时增加数倍至数十倍,服用排 铜药物后尿铜进一步增加,待体内蓄积铜大量 排出后,尿铜量又见降低,这些变化可作为临 床排铜药物剂量调整的参考指标。
3、眼部症状
K-F环是本病最重要的体征,95%~98%患者有K-F环。 由于铜沉积在角膜后弹力层所致,绝大多数见于双眼,个别见于 单眼。
有神经症状时亦可见此环,位于角膜与巩膜交界处,在角膜内表 面上,呈绿褐色或金褐色,宽约1.3mm,光线斜照时最清楚,早 期需用裂隙灯。
PPT课件
13
4、其它
患者可有皮肤色素沉着,尤以面部及小腿伸侧明显。 铜离子在近端肾小管和肾小球沉积,造成肾小管重吸收障碍,出 现肾性糖尿、多种氨基酸尿、尿酸尿、高钙尿、蛋白尿等。
少数患者可发生肾小管性酸中毒,产生骨质疏松,骨和软骨变性。
PPT课件
14
辅助检查
1、血清CP及铜氧化酶活性测定 正常人CP值为0.26~0.36g/L, WD患者显著降低,甚至为零。
血清CP降低是诊断WD重要依据之一,但血清CP值与病情、病程 及驱铜治疗效果无关。
PPT课件
15
血清铜氧化酶活性强弱与血清CP含量呈正比,故测定铜氧化酶活 性可间接反映血清CP含量,其意义与直接测定血清CP相同。 但应注意血清CP降低还见于肾病综合征、慢活肝、原发性胆汁性 肝硬化、某些吸收不良综合征、蛋白-热量不足性营养不良。
肝豆状核变性
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 HLD Wilson病 WD
PPT课件 1


是一种遗传性铜代谢障碍所致的肝硬化和以基底节为主的脑部变 性疾病。 1912年由Wilson首先报道和描述。
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锥体外系症状、肝硬化、精神症状、肾 功能损害及角膜色素环(Kayser-Fleischer ring,K-F环)。
PPT课件
3
铜作为辅基参与多种重要生物酶的合成。 剩余的铜通过胆汁、尿液和汗液排出体外。
PPT课件
4
WD基因有多种突变型,常涉及P类ATP结合区。 由于90%以上患者血清CP量明显减少,而生化研究表明,肝内前 铜蓝蛋白 含量和结构均正常,表明肝内合成的前铜蓝蛋白与铜结 合存在障碍,因而认为CP合成障碍是本病最基本的遗传缺陷。
年龄更大者常表现震颤、舞蹈样或投掷样动作。
PPT课件
10
此外可有广泛的神经损伤: 皮质功能损伤,智力减退、思维迟钝、情感行 为性格异常,情绪失控,晚期可有器质性精神 病症状。 小脑损伤,共济失调和语言障碍。
锥体系损伤,腱反射亢进、病理征和假性球麻 痹。
下丘脑损伤,肥胖、持续高热及高血压。 少数患者可有癫痫。PPT课件
P外系症状为主要表现的WD患者,早期可无肝 功异常。 以肝损害为主要表现者可表现不同程度肝功能异常,如血清总蛋 白降低、γ-球蛋白增高。 以肾功损害为主者可出现尿素氮、肌酐。增高
PPT课件
20
4、骨关节X线检查 最常见双腕关节以下,骨质疏松、骨关节炎、骨软化、自发性骨 折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