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之子---李广田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整 体 感 知
这是一首自由诗。全诗分两节。第一节 直接倾吐诗人对于土地的深情。第二节 由“地”而转向“天”。《地之子》的 作者正是从“大地”与“天国”的这种 比照中,进一步升华了对大地母亲的爱 怜之情,增强了诗作的哲理性与感染力。 这一节的前半部分歌唱美丽的“晴空” 与第一节内容相对应,将读者的思绪从 地下引到蓝天白云,却不料诗人笔锋一 转,又回到地上。这一突然的跌宕,是 为了引出后面的结语:“因为住在天国 时,/便失掉了天国,/且失掉了我的母 亲,这土地。”进一步肯定诗人作为 “地之子”对大地的热爱,将感情推到 极点,这种反衬的跌宕艺术手法,能加 强读者感受,深化诗作的内涵。
问 题在天国时/便失掉了天国,/且失 掉了我的母亲,这土地”? 诗人像希腊神话中的巨人安泰一 样从大地母亲的怀中吸取信念和 力量,只要与大地母亲接触,他 便力量无穷,所向无敌;而一旦 被对手举到空中,他就失去了力 量。诗人用反衬跌宕的艺术手法, 进一步肯定诗人作为“地之子” 对大地的热爱,将感情推到极点, 以加强读者感受,深化诗作的内 涵。
语 言 品 味
二、质朴的语言风格 口语式的叙述直接、随意、自然,不故 作高深之语,更无洋化妩媚之嫌,词汇 语象都稳熟平凡,自由舒展的语言态度 与自然质朴的生命谐调得天衣无缝。它 诚然是“大地之子”的心声,散发的是 泥土的气息。当我们一读它,就会被一 种隐藏其间的深沉的感情力量所打动, 它有如表面平稳,不溅水花的汹涌潜流, 有如起伏平缓的大山,也似在地底下运 行的地热……这感情是如此的坚实、饱 满,而又沉潜、平静,不知不觉地撼动 你,撩拨你。之所以有这样的效果,是 因为诗人对祖国土地的深情厚意,不求 空华,惟愿脚踏实地的人生态度。这不 只是一种观念,一种标榜,而是他的整 个的人格和心灵。正因为如此,诗人笔 下,才会表现得格外的真挚、深厚和丰 饶。而且似乎这些朴拙的诗句,也显得 格外地富有表现力。
结合课后导读,阅读这首 诗,整体感知。
整 体 感 知
对养育自己的土地的眷恋,是 人类极其美好的情感,在太平洋彼 岸,19世纪的美国诗人惠特曼曾经 热烈颂扬“松树和橡树的土地”, “柠檬与无花果的土地”,“喷着 清凉气息的妖娆的大地”,“闪着 各种光彩的河川的大地”。在太平 洋此岸,在20世纪的中国新诗坛上, 郭沫若频频地呼唤着“地球,我的 母亲”,显示着他的热烈;艾青反 复地吟唱着“大堰河,我的保姆”, 显示着他的深沉;而李广田,把自 己称做“地之子”,则显示着他的 质朴。虽然这几位诗人的性格各异, 诗作的风格不同,可对于用乳汁喂 养过他们的人民,用温馨抚爱过他 们的土地,都有着同样诚挚的“作 为人子的深情”。
语 言 品 味
一、直抒为主的情思言说方式 诗人表达情思时综合了主观表现 与客观再现,以直抒为主兼及其 他,抒发由客观物象孵化的心灵 意绪,创造了融合事物与心灵的 情思言说方式。如诗中以“襁 褓”“保姆”作比,渗透出对大 地的浓情厚意;最后还用“天国” 与“大地”的对比,强化了感情 的明朗浓烈。这种言说方式避免 了直抒的浅露与纯用意象抒情的 迷离,隐显适度,质感而明朗。
地之子
李广田
李 广 田
李广田(1906—1968),字洗岑,笔名黎地、曦 晨等。山东邹平人。1929年考入北京大学外语系, 次年开始发表诗文。曾与北大学友卞之琳、何其 芳合出诗集《汉园集》,被称为“汉园三诗人” 之一。这时期的散文辑为《画廊集》《银狐集》 和《雀蓑记》,大多抒写内心感怀和乡土人生, 追求恬淡静美的文风和浓厚的泥土气息。抗日战 争爆发后,流亡于西南内地,先后在一些中学和 西南联大任教,积极参加爱国民主运动。随着生 活的变迁和思想进步,所作散文集《圈外》《回 声》和《日边随笔》,视野较前开阔,静美的氛 围渐为感奋的心曲和警策的理趣所代替,文笔更 为练达简洁。同时著有长篇小说《引力》、短篇 小说集《金坛子》和评论集《文学枝叶》等。20 世纪50年代以后,主要从事教育工作,任清华大 学副教务长、云南大学校长。著有诗集《普城集》 和散文《花潮》《山色》等。还致力于少数民族 文学的研究,整理彝族支系撒尼人的长篇叙事诗 《阿诗玛》和傣族长篇叙事诗《线秀》等。一生 著述大多收入《李广田文集》。
问 题 探 究
一、如何理解本诗中的“大 地”? 二、如何理解本诗的结语“因 为住在天国时/便失掉了天国, /且失掉了我的母亲,这土 地”?
问 题 探 究
一、如何理解本诗中的“大地”? 这大地可以理解为诗人赖以成长 生活的故乡家园,广袤富饶的土 地;也可理解为养育自己的祖国 母亲,具有深厚的文明积累的民 族土壤;也可以理解为生生不息 的饱含了全部意义的人间。可以 把它与郭沫若的《地球,我的母 亲!》作对比阅读,看两者的构 思、格律以及风格有何不同。
整 体 感 知
“我是生自土中,/来自田间的”。 这个在山东境内黄河与大清河之 间那块平原上成长起来的普通农 家的儿子,亲切而骄矜地,满怀 稚子之心地,“爱着这地面上的 沙壤,湿软软的,/我的襁褓;/更 爱着绿绒绒的田禾,野草,/保姆 的怀抱”。诗人出自胸臆的抒情, 就如同大地一样的平直,一样的 质实,一样的本色。毋须矫情, 毋须作态,更毋须凌空高蹈, “我愿安息在这土地上,/在这人 类的田野里生长,/生长又死亡”。 非常执著地证实着抒情主人公和 大地有着同样的血脉,同样的品 格,同样的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