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在隋唐时期的历史地位
试论隋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试论隋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隋唐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别重要的时期,历时长达289年,从隋文帝杨坚在隋末统一北方到唐宣宗玄宗被安史之乱推翻为止。
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盛世”,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也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探讨隋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隋唐政治的发展使得中国历史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自秦朝以后中国的政治局面一直处于分裂状态,而隋皇帝杨坚用武力和政治手段将北方分裂的诸侯争霸崩溃统一,隋朝建立后实现了全国性的政治统一。
虽然隋朝建立时间不长,在其长达37年的历程中,却创造了许多中国历史上没有的制度和法规,如隋制、均田制、藩镇制等,其中尤以隋制为著名。
由于隋制继承了汉晋制度,在考试、任官等方面相当于一张二等身份证,此后数百年使用已成常态。
唐朝在隋末的推翻之后,继承了隋朝的政治制度,完善了唐朝的贵族制度,并在唐高宗时期,通过科举制度的建立,使全国进入了一个以文治为主导的时期。
隋唐时期的经济繁荣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隋朝修建了很多公路和运河,使得北方和南方之间交通畅通,有利于商品和人员流动。
唐朝实行了多次的改革,如改革地方行政,开设市场,鼓励手工业和商业,使得唐朝的经济迅速发展。
唐朝贯彻了“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的制度,统一了货币,确立了现代货币经济制度的基础,使得唐朝的经济繁荣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隋唐时期文化的兴盛,对中华文明的发展影响深远。
唐代被誉为“诗歌盛世”,唐朝文学创作远胜于其他时代,大量的优秀作品被创作出来。
唐诗以“风”、“雅”、“颂”为主,大量的诗作充满了浓郁的中国古代文化气息。
唐代正式启动科举制度,大量的优秀人才进入官场,文化也因此得到进一步的繁荣。
此外,唐朝还从外国引进了一大批文化和科技,如佛教、纸制书籍等,为中国文化发展注入了活力。
总之,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光辉灿烂的时期。
隋唐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繁荣期不仅创造了许多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制度和法规,并使得中国历史朝代的演变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同时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巅峰之作。
[玄武湖历史介绍]玄武湖的介绍
[玄武湖历史(lìshǐ)介绍]玄武湖的介绍玄武湖,位于南京市玄武区,东枕紫金山,西靠明城墙,北邻南京站,是江南地区最大的城内公园,也是中国(zhōnɡ ɡuó)最大的皇家园林湖泊、仅存的江南皇家园林,被誉为“金陵明珠〞,现为国家重点公园、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1] 玄武湖古名桑泊、后湖,是金陵四十八景之一,玄武湖距今已有两千三百年的人文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时期,六朝时期辟为皇家园林,明朝时为黄册库,均系皇家禁地,直至清末举办南洋劝业会时,两江总督下令开辟丰润门(今玄武门),为玄武湖公园之滥觞。
玄武湖方圆近五里,分作五洲(wǔzhōu)(环洲、樱洲、菱洲、梁洲、翠洲),洲洲堤桥相通,浑然一体,处处有山有水。
宋人欧阳修曾写道“金陵莫美于后湖;钱塘莫美于西湖〞,玄武湖为风景园林,亦为文化胜地,历代文人骚客(sāokè),政要名流都曾在此留下身影,皆为后人传为美谈。
历史上,像南京玄武湖这样命运多舛的湖泊并不多见;除了经常被迫更换名称之外,玄武湖忽大忽小,时有时无的行列经历,也不是其它湖泊所能比的。
[2] 据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贺云翱称,古代玄武湖的周边是今天南京主城区最早适合人居的境地。
早在大约6500~4000年前,玄武湖就与南京人的生活发生了联系。
史载东汉建安末年,诸葛亮出使江东路过南京,作出“钟山龙蟠,石头虎踞,此乃帝王之宅也〞的风水(fēng shuǐ)评价,玄武湖在六朝时面积比方今大,而且直接与长江相通,湖中可以成为水军训练场所。
[3] 玄武湖是在岩浆侵入体和断层破碎的软弱部位,经过风化剥蚀开展而成的湖盆,历史上的湖面要比现存的广阔得多。
原来只是一块因断层作用而形成的沼泽湿地,湖水来自钟山北麓。
秦始皇嬴政统一六国后,曾经五次出巡,其中有两次路过今南京。
公元前210年,传说秦始皇第五次出巡回归,至金陵时,几个陪同的望气术士见金陵四周山势峻秀,地形险要,就对秦始皇说:金陵有天子气。
南京介绍简介
南京介绍简介
南京,简称“宁”,古称金陵、建康,是江苏省辖地级市、省会、副省级市、特大城市、南京都市圈核心城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东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
南京地处中国东部、长江下游、濒江近海,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司令部驻地,国务院规划定位的长三角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门户城市和东部沿海经济带与长江经济带战略交汇的重要节点城市。
南京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长期是中国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南京在35~60万年前已有南京猿人在汤山生活,有7000多年文明史,3100多年建城史和近500年的建都史,长干古城的发掘将南京建城史向前推至3100多年前的商代晚期。
南京是国家重要的科教中心,自古以来就是一座崇文重教的城市,有“天下文枢”“东南第一学”之称,明清中国一半以上的状元均出自南京江南贡院。
截至2022年,南京有各类高等院校68所,其中双一流高校13所、111计划高校10所、211高校8所、两院院士97人,均仅次于北京上海;2023自然指数—科研城市排名,南京位列全球第6、中国第3。
此外,南京还有60家博物馆、15家公共图书馆,博物馆主要有南京博物院、南京地质博物馆、南京民俗博物馆、南京云锦博物馆、江苏省博物馆、明孝陵博物馆等。
南京明城墙现完整保存25.1公里,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大最长、保存原真性最好的古代城墙。
总的来说,南京是一座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科教资源丰富、经济发展快速的城市。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汇总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汇总一、隋唐时期。
1. 隋朝。
- 统一全国。
- 581年杨坚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
隋统一的意义: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 大运河的开通。
- 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 时间:隋炀帝时期(605 - 610年)。
- 概况: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2700多千米。
- 作用: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 科举制的创立。
- 背景: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选官看重门第。
- 创立:隋文帝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诞生。
- 意义: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2. 唐朝。
- 贞观之治。
- 唐太宗李世民的统治措施:- 用人方面:虚心纳谏(魏征是著名的谏臣),广纳贤才,任用房玄龄、杜如晦等。
- 政治方面: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
- 经济方面: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 贞观之治的表现: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
- 女皇帝武则天。
-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她在位期间:- 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
- 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
- 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
她在位期间,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 开元盛世。
- 唐玄宗统治前期的措施:- 任用贤能,姚崇、宋璟等人为相。
文常中关于南京的知识点
文常中关于南京的知识点南京是中国江苏省的省会,也是中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以下是关于南京的一些知识点:1. 历史背景,南京作为中国历史上的六朝古都之一,曾是多个朝代的都城,包括东吴、刘宋、南朝梁、南朝陈、南唐和明朝。
尤其是明朝期间,南京是中国的首都。
2. 地理位置,南京位于长江下游,地理位置优越,被誉为“天下江南之都”。
它东临扬州,西接安庆,北界淮安,南濒长江,地理环境十分优美。
3. 历史遗迹,南京拥有丰富的历史遗迹,其中最著名的是明孝陵、明城墙、中山陵、夫子庙和秦淮河等。
这些遗迹见证了南京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
4. 文化底蕴,南京是中国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
南京的文化特色包括南京话、南京曲艺、南京剧和南京美食等。
南京还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而闻名。
5. 教育中心,南京是中国重要的教育中心,拥有众多高等学府,包括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
这些大学在国内外具有很高的声誉。
6. 南京大屠杀,南京也因为二战期间发生的南京大屠杀而伤痛地被世界所知。
这是日本侵华战争中的一起大规模暴行,给南京和中国带来了巨大的伤痛。
7. 经济发展,南京是中国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拥有发达的现代化产业和商业区。
南京的经济实力在中国名列前茅,尤其在信息技术、汽车制造、新能源等领域具有竞争力。
8. 旅游景点,南京作为旅游城市,吸引了众多游客。
除了历史遗迹外,还有许多著名的旅游景点,如夫子庙、鸡鸣寺、玄武湖、中山陵等。
这些景点展示了南京的历史和文化魅力。
总的来说,南京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遗迹、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繁荣的经济发展。
它是一个充满活力和魅力的城市,值得人们去探索和了解。
各时代的历史阶段特征(精华版)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1、政治:诸侯争霸,实现局部统一;分封制逐渐瓦解,封建制度逐步建立。
2、经济: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提高;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步建立。
3、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的战争,各民族逐步融合。
4、文化:思想流派纷呈,百家争鸣局面;文学艺术,百花竞艳;科学技术,世界领先。
阶段特征: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
1、政治: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巩固时期。
2、民族:华夏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初创时期;3、对外:“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同西亚和欧洲大秦开始交往4、文化:统一性和多样性结合;中外文化交流频繁;水平居世界领先;气势恢宏。
封建国家处于分裂状态,北方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江南经济有了较大发展。
1、政治:秦汉以来封建的大一统局面被打破,其间虽有西晋的短期统一,但分裂是这一时期政治的主要特点。
2、经济:江南经济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
3、民族:汉族和各少数民族的大融合。
4、文化:体现民族融合特色;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进一步发展;(科技成就突出,数、农、医药学地理学)阶段总特征:国家统一,疆域辽阔;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民族和睦;文化兼收并蓄(多元化);对外交流频繁;1、政治:封建社会第二个大一统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创新)完善时期。
2、经济: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发展;3、民族:隋唐时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阶段,民族政策开明,民族关系空前融洽。
4、对外: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举;较为开放的对外政策;对日本、朝鲜政治制度影响深远。
5、文化:全面繁荣;兼收并蓄;世界领先;影响深远。
阶段特征:①分裂割据、民族政权并立统一②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扩展; ③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④经济重心南移,⑤封建经济继续发展; ⑥宋元文化领先世界(开放性、开创性)1、政治:从分裂割据若干民族政权并立逐步走向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发展阶段。
中国城建史第三章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水系及园林
城中的水系是在城西北引漳河水, 由三台下流铜雀苑及宫殿区,分流一部 分至坊里区,由东门附近流出城外。园 林也很多,除铜雀苑外,城西有文武苑, 北城外有芳林苑,其东有灵芝苑等。
宫殿群布置
宫殿建筑群的布置很严整。正中宫 城部分,入宫门为一封闭形广场、经过 端门至大殿前广宽的庭院,大殿在正中, 举行大典时用,殿前左右有钟楼及鼓楼。 东部的宫殿官署区布局也很严整,进入 司马门,干道两边为各种官府衙门,形 成重重院落,后半部为后宫为曹操居住 之用,是按照“前朝后寝”的制度规划 的。
隋亡后,唐朝还在这里建都,改名长安城屡有修建,但城市基本轮廊仍和隋初建城
时相同。
首先,太宗贞观八年(634年),为了太上皇(即唐高祖) 避暑,在太极宫东侧郭城的 北墙外修建大明宫。 第二个重大改变仍然在唐长安的街东。那就是随着兴庆宫的修建而带来的街东里坊的 变迁。兴庆宫的位置本为隆庆坊所 在,玄宗李隆基即位前与兄弟同居此坊。
五、 隋唐时代的社会背景及城市概况
魏晋南北朝时期,大约400年间,由于各族统治阶级的割据分 裂和长期战争,农村经济受到很大的破坏,商业和手工业也受到严重 的影响。国家的统一与和平成为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国内各民族有 了进一步的融洽。这种情况为隋朝的统一创造了条件。隋初经济有所 恢复,沟通了大运河,在这种条件下,隋文帝杨坚建造了规模宏大的 大兴城和东都洛阳城。 隋炀帝多次发动对外侵略战争,对人民的残酷压迫,使这个短 暂的王朝在农民起义的战争中被推翻了。贵族地主的代表李渊父子取 代了农民起义的成果,建立了唐朝。从唐太宗(贞观)到唐玄宗(开 元)百余年间,经济空前繁荣,文化高度发展。唐代在隋朝大兴城和 洛阳城的基础上,发展建成了东、西都城长安与洛阳,这是当时世界 上最大的城市,其规划布局,严整的坊里,市肆制度,对后代和日本 城市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在中国城市建设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
宋城历史文化故事
宋城历史文化故事宋城历史文化故事宋城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城市,位于中国江苏省南京市中心地带。
它曾经是中国南方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拥有丰富的历史遗产和文化资源。
一、宋城的起源宋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3世纪。
当时,这里是吴国的都城,名为建业。
在隋唐时期,建业成为了江南地区最重要的商业和文化中心之一。
到了五代十国时期,建业被南唐所统治,并改名为金陵。
二、宋朝时期的繁荣在宋朝时期,金陵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作为当时南方最大的城市之一,金陵成为了中国南方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
同时,它也是当时最重要的港口之一,在海上贸易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三、明清时期的变迁明清时期,金陵逐渐失去了它作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地位。
然而,在这个时期仍然有很多著名文人墨客在这里活跃,并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
四、现代的宋城在现代,南京市政府将金陵改名为“宋城”,以纪念这个历史悠久的城市。
宋城成为了南京市最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吸引着数百万游客前来参观。
五、宋城的文化遗产宋城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最著名的是明孝陵和中山陵。
明孝陵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朱棣和他皇后的合葬墓,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皇家陵墓之一。
中山陵则是中国近代伟大领袖孙中山先生和他夫人宋庆龄女士合葬墓,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
此外,在宋城还有许多其他著名的文化遗产,如南京博物院、钟山风景区、总统府等等。
这些遗产见证了宋城悠久而灿烂的历史和文化。
六、宋城现代化建设除了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外,南京市政府还致力于推进宋城现代化建设。
在过去几十年中,南京市政府投资了大量资金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业发展和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
这些努力使得宋城成为了一个现代化、宜居的城市,同时也保留了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七、结语宋城是一个充满历史和文化魅力的城市。
它见证了中国南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
今天,宋城已经成为了南京市最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并致力于推进现代化建设,以保护和传承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南京历史沿革变迁作文500字
南京历史沿革变迁作文500字南京是中国的四大古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南京的历史沿革变迁丰富多彩,这座城市经历了数千年的兴衰,见证了中国历史上许多重要事件。
南京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约2500年前的吴国时期。
那时,南京是吴国的都城,称为建业。
随着吴国的兴起和辉煌,建业成为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公元3世纪初,三国时期的东吴孙权定都建业,将其命名为南京。
南京也成为东吴的政治中心,孙权在这里开创了一段辉煌的政治局面,奠定了南京的地位。
南京在隋唐时期迎来了第二次鼎盛期。
唐高宗爱新觉罗武则天建造了大明宫,成为当时最宏伟的宫殿。
唐代的长安和南京成为了中国的两大都城,南京在物质文化和政治经济上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然而,南京的辉煌并没有持续太久,唐朝灭亡后,南京逐渐失去了政治中心的地位。
五代十国时期,南汉王朝在南京建立政权,使南京再度成为政治中心。
南宋开国后西迁建立临时首都临安,南京成为大都,为皇室陵墓、专署驻地。
元朝统治时,南京是江南行省的首府。
明清时期,南京曾先后两次成为中国的政治中心,明朝的永乐年间,南京是当时中国的建筑之都。
而在清朝乾隆年间,南京也是长江流域的经济重镇。
20世纪初,南京成为了民国政府的首都,在这期间,南京也曾是国际租界,现代工商业发达。
但是南京在第二次国共内战期间,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这成为南京历史上最为黑暗的一页。
1949年,南京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但不久后北京就成为了新中国的首都,南京成为了一个普通的省会城市。
虽然南京失去了首都地位,但这并没有影响南京的发展。
南京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被誉为中国的十大历史文化名城。
从吴国建业到南京成为中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和现代化大都市,南京经历了多次建城、兴盛、衰落的过程,每一次的变迁都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
南京的历史沿革变迁,是中国历史长河中的一段重要篇章,也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奋发向前的生动写照。
六朝古都名南京的意思
六朝古都名南京的意思
“六朝古都名南京”是指南京在中国历史上曾是六个朝代的都城,因此被誉为“六朝古都”。
这六个朝代分别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它们在南京建都的时间跨度从公元229 年到 589 年,历时约 360 年。
南京作为六朝古都,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在南京城内,随处可见古代的城墙、宫殿、寺庙、陵墓等建筑遗址,这些都是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
南京还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中心之一,许多文化名人、学者、艺术家都曾在这里生活和创作。
如今,南京已经成为了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但它仍然保留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南京的历史文化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的瑰宝之一。
作为六朝古都,南京的历史和文化对于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六朝古都名南京”这句话充分体现了南京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
南京的历史和文化遗产不仅是中国的宝贵财富,也是全世界的共同财富。
《中国政治制度史》练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1、《法经》是一部以()为主体,旨在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和等级制度的法典。
2、秦在郡设()作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3、()时期,尚书台脱离少府,成为独立的中央机构。
4、魏晋时期,中央军队分成()和()。
5、唐代开始,逐渐确立了在皇帝生前即上()的制度。
6、隋唐时期,确立了以()为核心的中央行政管理体制。
7、()是分科举拔人才的制度。
8、元代把大都周围一带称为(),直属中央中书省管辖。
9、明清时代的监察机构是()。
10、清代辅政机关实行()与()双轨制。
11、清末,以两江总督兼任(),驻(),北洋大臣由()兼任,驻()。
12、1861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以培养与外国往来交涉的买办人才。
13、康有为要求改政体为()政体,以进行政治制度改革。
14、清末设立的“民意机关”,在中央是(),地方是()。
15、1911年,各省都督府代表会议通过了《》。
16、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性文件是(),简称《》。
17、1912年,在宋教仁推动下,同盟会与几个党派联合,改组为()。
18、北洋政府时期,跨省的军事机构是()和()。
19、1926年,中政会一度改名为()。
20、1928年10月通过的《》,奠定了国民政府五院制的基础。
21、国民政府的最高立法机关是()。
22、国民党统治时期,所谓县自治的议决机关是()及()。
23、工农民主政权的中央政权机关,包括()、()、()。
24、工农民主政权在检察工作方面采取()制。
25、抗日民主政权的权力机关,是各级()。
26、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1948年在()解放区设立了全国性的金融机关()。
27、()年()月()日,是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纪念日。
28、建国初期,()是全国最高军事统率机关。
29、54年宪法规定,全国人大的常设机关是全国人大()。
30、54年宪法规定,人民法院体系由三级两层改为()。
二、名词解释1、内服和外服2、宋代磨勘制度3、清代官缺制度5、安福国会6、公务员惩戒委员会7、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8、人民检察院组织活动原则三、问答题1、唐宋时期监察制度的特点。
南京简介及历史概况介绍
南京简介及历史概况介绍南京,简称宁,江苏省省会,副省级城市,是全省政治、经济、科教和文化中心。
作为中国四大古都之一,南京素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美誉。
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厚重,各类遗存众多,历史名人辈出,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35万~60多万年前起就有猿人在南京地域生活,汤山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出土了南京猿人化石。
在市中心的鼓楼岗北阴阳营、江宁区陶吴乡咎庙等地,发现200多处60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出土大量的陶器和石、骨制成的生活用具。
秦始皇南巡时改金陵邑为秣陵县,并以金陵地区起,筑建穿越今江苏东南和浙江东北部的驰道。
公元229年,吴大帝孙权在此建都,改秣陵为建业。
吴都城以今太平路一带为中轴线,南拥秦淮,北倚后湖,周长20里19步(折合今8.5公里左右)。
孙权在这里建造了巨大的海船,高达5层,4樯4帆。
公元230年,派将军卫温、诸葛直等率兵万人,航行到夷洲(今台湾),又派将航行去辽东、高句丽(高丽,都城在今吉林集安县一带,公元427年迁平壤)。
此后,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均相继在此建都,故南京有“六朝古都”之称。
六朝建康都城文化璀璨,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昭明太子的《文选》、范晔的《后汉书》、裴松之的《三国志注》、沈约的《宋书》和萧子显的《南齐书》等都在中国文学及史学宝库中光彩夺目。
都城金迷纸醉,畸形发展,居民28万户左右,城中僧尼多时达10余万,佛寺穷极宏丽。
唐朝杜牧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咏叹。
隋唐两代金陵处于建都于北方朝廷的刻意压抑、贬低和经济、文化不断发展强大的矛盾之中。
政区建制在唐代有130年降为润州属县,但仍不失为东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之一。
李白、刘禹锡、杜牧、李商隐等大诗人都在这里生活、游览过。
隋唐之后五代时的中国,诸雄相争,战乱不断。
而南唐国建都金陵府,偏安江南,自杨吴始,70多年境内没有发生大的战争。
秦淮河两岸集市兴隆,商贾云集。
初一历史七年级下册期中知识记忆点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记忆点(一)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隋唐社会的特点)第1—3课隋唐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简况一、政治发展演变1、隋朝:建立时间(581年)、统一时间(589年)、灭亡时间(618年),建立者(隋文帝杨坚)都城(长安),社会特点(繁盛短暂)。
2、唐朝:建立时间(618年)、灭亡时间(907年),建立者(唐高祖李渊),都城(长安)。
二、隋唐时期主要的帝王(注意帝王画像)1、隋朝时期主要的君王——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A、隋文帝杨坚为什么能实现全国性统一?答:南北朝时,南北经济发展、民族融合以及人民渴望统一,为全国的重新统一准备了条件。
B、哪一年灭掉哪个政权之后完成的统一?答:589年,隋灭陈。
C、为什么隋朝短暂而亡?答:隋炀帝残暴的统治导致了农民大起义D、残暴统治的表现有哪些?答:骄奢淫逸,滥用民力,营建洛阳、开凿运河、三游江都、三次远征高丽。
2、唐朝时期主要的帝王——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武则天,唐玄宗李隆基。
(一)隋朝末年,(唐高祖李渊)在(太原)乘机起兵反隋,攻入长安。
(二)唐太宗李世民与贞观之治A、(玄武门事变)之后登基、时间(626年)以及年号(贞观) B、治国思想(治国之名言):以隋亡为鉴,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
(“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治国措施:居安思危、重视农业、轻徭薄赋、精简机构、加强国防、改善民族关系、开放对外交流。
治国基石(两大特色)分别是什么?答:知人善任、虚心纳谏C、什么是贞观之治(一定要说出是谁统治时期)答:唐太宗在位20余年,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物价低廉、社会出现安定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D、为什么会出现贞观之治?贞观之治的历史地位?切记:治国思想+治国措施+治国基石=贞观之治(《贞观政要》这一时期君臣论政的史书)E、唐太宗所采取的治国措施的根本目的是什么?答:为了巩固统治,维护统治阶级利益。
F、两大特色:知人善任——房谋杜断(房玄龄与杜如晦);虚心纳谏(唐太宗)——直言进谏(魏征)(三)武则天与武周政治:(690年)自立为帝A、唯一女皇,国号为周(政权名称),武周政治,贞观遗风。
人教部编版 七年级 历史 下册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和开放的年代 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课时知识梳理:(1)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开通:隋炀帝从605年起,陆续开凿了长达2700多千米的大运河。
(3)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
(一个中心,两个端点,五大水系)(4)意义: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3、开创科举取士制度(1)科举制的建立:①隋文帝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②隋场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2)意义: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此后,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约1300年。
4.隋朝的灭亡(1)根本原因:隋炀帝的暴政。
暴政体现为:①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纵情享乐,奢侈无度。
②隋炀帝营建了一系列重大工程,屡次发动战争,致使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
(2)灭亡: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叛军杀死,隋朝灭亡.教材问题解答:想一想:科举制度的确立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教材P5“课后活动”)参考答案:(1)打破了世家大族把持仕途的状况,打击了腐朽的士族势力。
(2)使门第不高的庶族地主有机会通过考试参政,扩大了地主阶级的统治基础,也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
(3)把读书、考试、选官紧密联系起来,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4)把选オ和任官的权力从地方豪强收归到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开放性设问:1、大运河的开凿是好事还是坏事?参考答案:我们要用客观的眼光去看待。
它既有积极的一面,即促进了我国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有利于国家统一:也有消极的一面,即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2、大运河在今天仍有很重要的价值,我们该如何保护它?参考答案:处理好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保护好环境,特别是水资源;维护沿河名胜古迹,防止建设性破坏。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的都城变迁史,干货满满!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的都城变迁史,干货满满!二、古代中国的都城迁移过程古代都城一般都设在经济发达、交通方便的地区,以便取得所需要的粮食和物资。
(1)夏商时期主要建在黄河支流如商朝的殷(河南的安阳)位于黄河的支流洹水之滨。
西周的镐京,地处沣水和渭水的交汇之处。
这里是关中平原中央,是关中平原最为开阔的地带,享有水上交通的便利,可以与诸侯国进行便利的经济文化往来。
(2)西周末年开始到唐末都城逐渐由西向东迁移,形成东西两京制度与东西文化轴心带。
如镐京、咸阳、长安→洛阳。
这局面前后经历了2000多年。
这一经济文化轴心带的建立,也完成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两件大事:一是中央集权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建立;二是诸夏的融合与汉族的形成。
西安、洛阳、开封这三个早期古都皆位于黄河流域。
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温和,平原广大,土地疏松,便于早期开发。
唐代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一直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3)五代及两宋国都处于游离状态。
中唐以后气候的变迁,黄河、渭河泥沙大增,渭河及黄河三门峡一带漕运十分困难,致使天子也常常不得不“逐粮而居”,就食东都洛阳。
关中已失去了容纳国都城市的经济基础。
国都城址向经济文化发展更有前途的东部转移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公元10-13世纪间,国都处于一种游离状态。
先后建都的城市有北宋的东京(开封)、南宋的临安(杭州)、扬州、建康(南京);西夏的兴庆府(银川);辽的中京大定府(内蒙宁城县大名城)、上京临潢府(内蒙巴林左旗南)、东京辽阳府(今辽阳)、西京大同府(今大同)和南京析津府(今北京)等和金中都(今北京)。
这时的国都虽处于一种游离状态,商业经济和市民文化却得到空前的发展。
商业活动在国都城市里的巨大活力,冲淡了王权的力量,尤以东京和临安最为显著,形成中世纪世界壮丽无比的大都会市场。
此间,中华民族文化的统一性,没有被削弱,反而得到加强。
各少数民族所建立的政权,都无一例外地继承发展了由孔子总结的夏商周文化的传统精华。
南京素材
重读南京,就是要彻底颠覆长期压在南京头上的“悲情城市”、“伤感之地”的城市属性定位,还原南京在中华文明史上的文化名城、佛教之都、英雄之城、胜利之都的形象和地位。
南京是值得我们骄傲和自豪的城市,它不仅是一座大地上的千年古都,更是永筑在中国历史上的、折射着中华民族最优雅气质、最高贵品德、最聪明才华的一座文化丰碑。
元朝至正十六年( 1356年), 朱元璋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取集庆路, 改称应天府, 朱元璋自称吴王, 采纳儒士朱升/ 高筑墙, 广积粮, 缓称王0的建议, 积蓄力量, 待机而发。
此后, 以南京为中心, 一举统一全国。
洪武元年( 1368年) 正月, 朱元璋将应天府改称南京, 并在南京称帝, 建立明朝, 这是南京第一次成为全国统一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
到了永乐十九年( 1421年) 正月, 朱元璋第四子、明成祖朱棣, 出于政治、军事上的需要, 将都城迁到了他的发迹地北京。
明朝在南京共历3帝,53年。
明朝迁都北京后, 南京成为留都, 又称南都、陪都, 时间长达223年, 但建制未变, 府部犹存,仍不失为南方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
明朝由南方崛起, 从而一统天下的发展轨迹,证明了南京绝非是短命王朝和偏安王朝的首都。
七大古都中, 能够列为偏安王朝(政权)的只有第一类中的南宋、南明和第二类中的后晋、南唐、南宋、南明四个政权。
南唐后20年和南明1年1个月作为南京历史上的偏安政权, 在时间上仅占南京定都时间的1 /20, 在定都政权数量上仅占1 /30, 与后晋定都开封12年、占总定都时间的1 /30, 以及南宋定都杭州139年、将近占总定都时间的2 /3 相比, 并不突出。
显然, 不能因为南京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偏安王朝而以偏概全,将南京与偏安王朝都城划等号。
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先生在5安阳与中国的七大古都6一文中指出: /这七个古都在历史上的重要性又有差别, 西安、北京、洛阳曾经连续几个王朝长期作为统一政权的首都, 应列为第一等。
南京发展史
南京发展史南京作为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城市,其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以下是南京发展史的简要概述:1.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在南京地区建立了越城,这是南京历史上最早的城池。
2. 秦汉时期:公元前21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设立了秣陵县,治所在今南京市区。
东汉末年,孙权在南京地区建立了东吴政权,将秣陵县改为建业县。
3. 三国时期:公元222年,孙权在南京修建了著名的石头城,作为东吴政权的都城。
4. 晋朝时期:公元282年,晋武帝将建业县升格为秣陵郡,南京地区的政治地位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5. 南北朝时期:公元552年,梁朝皇帝萧衍将都城迁至建康(今南京),南京再次成为江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6. 隋唐时期:公元618年,隋朝统一了南北朝,将南京地区的秣陵郡改为蒋州。
唐朝时期,南京地区的经济发展迅速,成为了江南地区的交通枢纽和商业重镇。
7. 宋元时期:北宋时期,南京地区改为江宁府,成为江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南宋时期,南京继续作为江宁府,是抗金、抗蒙的重要基地。
元朝时期,南京地区设立了行省,政治地位有所下降。
8. 明清时期:明朝时期,南京成为明朝的都城,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南京城墙。
清朝时期,南京成为了江南地区的文化和经济中心。
9. 民国时期:民国时期,南京成为了中华民国的首都,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南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城市发展迅速。
改革开放以来,南京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成为了我国东部地区的重要城市。
综上所述,南京的发展史悠久,历经多个朝代的变迁,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底蕴。
今天,南京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我国东部地区的重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三、唐与周边少数民族
唐朝边疆民族形势图(2)唐与回纥、靺鞨(册封:
(1)唐与突厥(战争→设置机构)
外围独立性强的地方;设置机
①东突厥:贞观初年唐朝大败东突厥,俘获颉利可汗,构与)回 纥 : ① 唐 朝 联 合 回 纥 灭 突
东突厥灭亡。尊奉太宗为“天可汗”。
厥。
②西突厥:640年太宗征服依附西突厥的高昌,设置 ②唐玄宗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课标要求】 1.通过了解隋唐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隋唐及五代十国 时期民族交融的新成就。 2.通过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知道隋唐时期区 域经济发展的成就。
【时空定位 】
605
一、隋朝——盛极一时,短命而亡
1.文帝建隋(建立者、时间、都城、统一时间) ➢581年杨坚代周称帝,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589年隋灭陈,完成统一。 2.炀帝亡隋 暴政: ①大兴土木,劳民伤财(仓库、洛阳、大运河); ②三征高丽,穷兵黩武; ③徭役繁重,严刑峻法。 灭亡: 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重难点问题】 一、京杭大运河 1、隋朝大运河开通的原因 ①隋朝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可集中力 量兴建大型工程 ②为加强对南方的有效控制,巩固统治 ③适应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保障中央 政府的物资供应。
2、隋朝开通大运河的利弊
利: ①政治:贯通南北,加强了对江南地区 的控制,巩固了国家统一。 ②经济: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 沿岸城市发展。 ③文化:促进了中原与南、北方少数民 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交融。 弊: ①过度役使民力,给劳动人民带来了沉 重的徭役负担; ②促使阶级矛盾激化,加速了隋朝灭亡。
南汉
兴王府(今广州) 905-971
南京简介及历史
南京简介及历史南京为中国古都,其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区。
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有着6000多年文明史和2500多年建城史的南京,与西安、洛阳、北京并称为"中国四大古都"。
自公元229年东吴孙权迁都南京以来,历史上先后有10个朝代在此建都,故有"十朝都会"之称。
在中原被异族所占领,汉民族即将遭受灭顶之灾时,通常汉民族都会选择南京休养生息,立志北伐,恢复华夏。
南京被视为汉族的复兴之地,维系华夏文明的复兴之地,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和价值。
故朱偰先生在比较了长安、洛阳、金陵、燕京四大古都后,言“此四都之中,文学之昌盛,人物之俊彦,山川之灵秀,气象之宏伟,以及与民族患难相共,休戚相关之密切,尤以金陵为最。
”孙中山先生曾经这样评价过南京:南京为中国古都,在北京之前。
其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区。
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
此三种天工钟毓一处,在世界之大都市诚难觅如此佳境也。
历史上南京既受益又罹祸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气度不凡的风水佳境,过去曾多次遭受兵燹之灾,但亦屡屡从瓦砾荒烟中重整繁华。
且在中原被异族所占领,汉民族即将遭受灭顶之灾时,通常汉民族都会选择南京休养生息,立志北伐,恢复华夏。
大明、民国二次北伐成功;东晋、萧梁、刘宋三番北伐功败垂成。
南宋初立,群臣皆议以建康为都以显匡复中原之图,惜宋高宗无意北伐而定行在于杭州,但迫于舆论仍定金陵为行都。
即使太平天国以南京为都,亦以驱除异族统治为动员基础和合法性之一。
所以南京被视为汉族的复兴之地,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和价值。
故朱偰先生在比较了长安、洛阳、金陵、燕京四大古都后,言“此四都之中,文学之昌盛,人物之俊彦,山川之灵秀,气象之宏伟,以及与民族患难相共,休戚相关之密切,尤以金陵为最。
”朱偰先生(现代历史学家):尝以为中国古都,历史悠久,古迹众多,文物制度,照耀千古者,长安、洛阳而外,厥推金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兰台世界2012·2月下旬………………………………………………………………………………………………………………………………………………………是也有的藏书管理目录采用“悬牌”方法。
即通过悬挂的目录引导借阅者检索和借阅。
因此总体而言,清代书院藏书典藏管理制度比较正规化和专业化,并开始实施制度化管理,这种特点渗透到,藏书的采集、登记入账、整理、编目等过程,清代的藏书管理的藏书原则,购买原则和藏书理念等,为现代图书馆管理提供了借鉴。
三、清代书院藏书借阅制度清代书院在藏书管理上,首先设有专职人员进行藏书管理,有严格的借阅手续,借阅藏书的册数,借阅规定和开放时间。
对藏书的保护建立相关措施,对违约和损坏进行相应的惩罚措施。
1.专职图书借阅人员管理制度。
清代藏书管理人员的工作比较重要,因此管理部门对借阅工作人员设立专职人员。
他们的职责很明确,以中江书院为例,规定一人监管尊经阁,看守藏书和抄阅藏书,设立正办和副办负责看守藏书丢失问题,兴化文正书院则是设立斋长负责图书管理,规定出现擅自离职必须进行处罚,或者有事必须禀报山长,才能离职。
金川金华书院规定,藏书需要交给在校肄业学术人,轮流监管。
清代书院藏书管理在人员安排上相对比较周密,这对于藏书管理和保护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由于责任的集中制,因此藏书借阅管理工作责任压力大。
2.详细藏书借阅手续。
清代藏书借阅手续严格,借阅人必须持有“借书簿”,方可进入借阅,根据大梁书院详细规定了典籍借阅手续:“书院置一阅书簿,交司书吏收执。
凡肄业生欲阅书者,必邀同斋长一人告司书吏检取,于簿内记明某月某日取某书几卷几本、某生阅、斋长某人,各于名下书押。
肄业生欲阅书,如不邀同斋长于簿内分书名押,司书吏勿擅给。
取出各书交还后,司书吏即于阅书簿内注明某日交还[7]74。
“借书簿”借阅登记制度,形成现代借阅的雏形,它能够通过登记,督促借阅人保护藏书,同时还有利于书馆掌控当前藏书浏览状况,为藏书采集提供参考。
3.藏书借阅数目期限和开放时间规定。
藏书借阅数目和期限规定是为了确保藏书利用率。
江中书院规定,尊经阁楼下设有桌椅,借阅者可以在此抄阅。
最晚十天内归还;大梁书院规定每次只能借阅一种,不超过五卷,十天内归还。
藏书开放时间规定不同,《上海格致书院藏书楼观书阅》记载:“每日午后二句钟起至五句钟,晚刻七句钟起至九句半钟止,礼拜日停阅”;厦门博闻书院规定“天长约以六七点为度,天短约以五六点为度”。
参考文献[1]吴伟.清代书院藏书管理制度初探[J ].网络财富,2008(7).[2]王志勇.清代书院藏书的购置与分编著录[J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8(4).[3]周郁.晚清书院藏书图书馆化述论[J ].高校图书馆工作,2008(2).[4]尹培丽.清代书院藏书制度的历史文化作用[J ].兰台世界,2008(10).[5]刘宗棠.简论清代书院制度的特点及其兴衰[J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科),2009,25(1).[6]翟志宏.清末京师图书馆发展述略[J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科),2008(6).[7]李希泌.中国古代藏书与近代图书馆史料(春秋至五四前后)[M].中华书局,1982.581年,杨坚废周建立隋朝。
589年,隋王朝攻入陈之都城建康,完成统一。
自此,如梦的六朝时代结束,南京亦结束了其作为都城长达320多年的历史。
长安成为隋唐两朝新的都城。
而此时的南京它的地位如何?笔者试着做一粗略探讨。
一、政治上:备受打压和冷落1.曾经王气十足的六朝都城被夷平。
六朝时的建康城有宫城(台城)、都城、外郭三重及后来发展起来的近郊。
建康城外的城垒加强了建康城的军事防范力量,与建康城互为支援,从而形成“唇齿相依、表里山河的关系”[1]91。
589年,在隋军的进攻之下,建康失守。
隋文帝杨坚下诏将建康城“平荡耕垦,更于石头城置蒋州”[2]876。
六朝故都豪华的城阙、殿宇一时间破坏殆尽,只留石头城作为蒋州之治所。
南京在六朝时曾被称为建业,取建立帝王之业之意。
“钟阜龙盘,石头虎踞”的南京天生就是“帝王之宅”。
相对于楚威王的埋金压王气、秦始皇凿山开渎泄王气,隋朝的夷毁宫城,打击力度更大,其目的在于防止此地东山再起;使南京再没翻“龙身”的机会。
然而,仍有一些别有用心之徒试图以南京为根据地建立政权,称王称帝,以图延续“尚在的金陵王气”。
如590年,陈朝旧部李棱等据钟山聚众作乱,多者数万人,隋文帝杨坚以杨素为行军总管,率兵征讨。
武德六年(623年)辅公祏“称帝于丹杨,国号宋,修陈故宫室而居之,署置百官”[3]236。
但是这些起兵终成不了气候,反而招致隋唐两朝统治者对他们更大力度的打击,对王气未散的南京更加防范。
安史之乱平叛后,浙江东、西观察使、镇海军节度使韩滉在石头城筑五城,坚固城防,加强威慑能力和防御能力,准备唐德宗南逃时做临时宫殿。
看来南京成了皇帝南逃时寻求帝都城址的首选之选。
2.建置上的下降。
六朝时期尤其是南朝的建康都城,历代都有增筑。
南朝四代虽然为时不长,却也成就了史所称颂的“六代豪华”。
然而都城不再的南京在隋唐时期受到统治者的压制、贬低和打击,加之“隋、唐两代中国地方政治体制由郡县制向道路制过渡,体制多变,唐末的藩镇割据,农民起义,又使南京多次易手,而致政区更迭频繁,名称变化复杂”[4]81。
隋平陈朝的一战,让奢华的建康名都毁于一旦,众多的城邑宫室被“荡平”,废除了丹阳、建兴诸郡及丹阳郡下属的建康、秣陵、丹阳、湖熟、临沂、同夏等6个县都,只留下石头城作为蒋州的治所,管辖江宁、溧水和当涂3个县。
隋朝末年,又将设在石头城内的高一级的行政机构———“扬州”迁往江都。
到唐朝时,地方上行渐形成道、州、县三级建制,然而终唐之世,南京更多时间只是作为一个县(江宁县、归化县、白下县、上元县等)的身份而存在。
除了建制上的压制,还有在军事上朝廷对南京控制非常严格,为此设立的镇守机构地位大都非常高。
如武德二年(619),“置扬州东南589年,隋灭陈,六朝时期结束,南京亦结束了其作为都城长达320多年的历史。
为防止王气十足的南京东山再起,两朝统治者对南京进行了严厉压制和打击,南京在当时的地位一落千丈。
然而这一时期的南京却又在积蓄力量,蓄势待发。
隋朝唐朝南京地位南京在隋唐时期的历史地位□江苏教育学院历史系张俊飞摘要关键词WENSHITANYUAN60道行台尚书省。
三年,以江宁、溧水二县置扬州……杜伏威为扬州刺史,总管江淮以南诸军事,东南道行台尚书令,封吴王,赐姓李姓”[3]235。
据上可得,唐朝时期,今南京市区“不过一县之域,亦七易其名。
频频变化,都不外压抑曾经‘六朝故都’的形胜重地。
其朝廷派驻镇守之衙署,则可高至东南道行台尚书省、扬州大都督府及浙西道节度使治所,亦足见控制之严”[4]86,不给以任何喘息机会。
3.名称上的贬低。
六朝时期一代又一代偏安一隅的君王,常常将宫殿和城门的名字改来改去。
玄武、朱雀、万春、千秋、含章、芳乐、景阳等,用尽了无数吉祥字眼,而这些做法,反倒激起隋文帝更加坚决地摧毁金陵的“王气”,从此这些吉祥字眼消失在历史之中。
隋朝时南京常被称为“蒋州”;唐朝时,南京更多时间是以县的身份出现,如江宁县、金陵县、归化县、白下县、上元县。
《唐会要》在记载江南道之下的润州下辖的县时写道:“……上元县,武德七年,置蒋州金陵县。
八年,又废蒋州。
九年,移于白下县,属润州。
贞观七年,改为江宁县。
至德二载正月十六日,置江宁郡。
乾元元年,改为升州。
宝应元年四月十五日,废州。
上元二年二月六日,改为上元县。
”[5]1505同样从唐朝南京行政名称可看出,南京行政级别不仅很低(唐朝的行政体制大致是道、州、县三级),而且这些行政名称与霸气外露没有了任何联系,反而有点唯唯诺诺的意味在其中,这大概也反映出当时统治者对南京的贬低态度和警惕、戒备之心吧。
如“金陵”名称来源诸多,其一即埋金之说。
“升州”据卢海鸣解释为贬义,“升是小计量单位,十升为一斗,意为弹丸之地”[6]。
“归化”取“被感化而归顺”之意。
唐高祖武德三年(620)隋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杜伏威归降唐朝而得名。
“上元”来源于年号。
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江淮都统刘展割据反唐,二年,唐军平叛,废江宁县,置上元县,隶润州。
卢海鸣认为上元还有更深层之意:正月十五是上元节;阴阳五行学以180年为一个周期,其中第一个甲子为上元,寓意天长地久,国家统一[6]。
二、经济上:繁华落尽,经济衰退1.手工业、商业衰退。
随着南京都城政治中心地位的丧失,曾经依托其发展的手工业、商业也因失去动力而日趋衰落。
隋灭陈后,迁徙江南豪强富室至西安,使手工业失去了大量服务对象。
许多能工巧匠为了寻求新的生存出路和发展场所逐渐离开南京,有的工匠甚至是被强制迁徙[7]105。
如何稠,史载:“波斯尝献金绵锦袍,组织殊丽,上命稠为之,稠既成,踰所献者。
”[2]1596与手工业紧密相连的商业也出现了衰退景象。
商业贸易市场在萎缩,昔日熙熙攘攘的商业市场早已不复存在,也看不到往日商市林立、百货辐辏的繁荣场面了。
在这种情况之下,商人的发财梦破灭,纷纷离开南京,商业更加凋零。
2.面积缩小、人口锐减。
六朝时期的建康,人口最多时是梁朝。
当时梁朝都城人口有28万,再加僧尼、奴婢、部曲宾客等总共大约有50万。
当时建康城面积约20平方公里[1]197。
而隋唐时期南京地位今非昔比,一落千丈,然而史书中有关当时南京面积和人口的资料几乎难以找寻。
但据“平荡耕垦,更于石头城置蒋州”这则材料,可以肯定众星拱月般的六朝建康城在隋朝时只留下一座曾经具有重要军事地位的孤城———石头城。
那么其面积自然无法与六朝时期的建康相比。
关于人口,隋代时,“包括江宁、当涂、溧水等县在内的丹阳境内,一共才24125户,定居建康境内的不到一万人,最多时才四万人”[7]107。
唐代曾“易蒋州为升州,甚至一度取消其州的建制,将金陵的上元县改属润州,将许多居民迁往江都”[8]8。
不管此时南京的精确人口为多少,但据此可知统治者想依靠行政命令打击南京是无疑的。
三、文化上:成为文人骚客凭吊的对象曾经的“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经历了300多年的“六代豪华”,在隋唐步入低潮。
建康城宫外礼制建筑毁于平陈战争,“平陈之后,臣(宇文恺)得目观,遂量步数,记其尺丈。
犹见基内有焚烧残柱,毁斫之余,入地一丈,俨然如旧。
柱下以樟木为跗,长丈余,阔四尺许,两两相并。
瓦安数重”[2]1593。
六朝遗迹,仅成为文人墨客、诗人学士追忆、凭吊和抒发思古幽情的对象。
如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六朝时期曾闪烁生辉的胜迹都成过眼烟云,文人骚客只能感慨万千,来到曾经的繁华之地,抒发情思,抚今追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