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队心理学

合集下载

大学生从众排队心理探析

大学生从众排队心理探析

大学生从众排队心理探析作者:白佳蕊来源:《中国学术研究》2013年第07期摘要:排队行为在现实生活中是一种很普遍的社会现象,而这种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权威和舆论压力因素。

但是往往的自发的形成排队就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一种困难。

通过探究利用从众心理引导人们进行排队的可能性设计了食堂实验,地点设在了笔者的母校延边大学的二食堂,该食堂一直以来学生流量较多,但是往往除了充饭卡的地点偶尔有排队现象以外,其它打餐窗口均呈现一种混乱的状态,为什么同在一个食堂,充饭卡的窗口会有排队现象产生,而打餐窗口没有排队而呈现混乱状态呢?本文基于大学生食堂排队现象的分析,构建了新的从众排队理论体系,阐述新理论的提出的应用的同时,对今后我们研究从众排队行为也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为学校、银行、医院等虽系统不完备但需要形成良好秩序的地方提供参考,也为社会心理学中的从众和排队理论领域填补空白。

关键词:排队理论;从众心理;秩序;探析;社会第一章概述1.1研究内容与创新点从众排队理论主要研究内容1、从心理学角度和社会学角度给出从众心理的概念及分析其形成原因以及数学角度完善理论;2、从社会运行中分析探讨从众心理对人们排队行为的影响,并对其所产生的利弊进行分析;3、提出从众排队理论的概念、内容以及意义;4、以现实生活中的从众排队现象为例,并对其所产生的原因和影响进行实例分析。

1.2研究创新之处及主要特色表现为:构建了新的从众排队理论体系,完善了数学基础上的排队理论以及心理学上的从众理论,以得出社会心理学领域上的新理论。

并以现实生活中的实际从众现象为例,通过对比分析来阐明这种现象在社会和群体中所产生的影响。

从众排队理论是利用社会普遍认同的病态社会心理作为协调社会问题工具或者转向为正导向型的社会行为。

并可能作为解决部分心理疾病的良方,但该措施的实行需借助专业的病理学技术帮助。

例如:从众心理(制造社会舆论)、幽闭恐惧症(监狱)、强迫症(精细收整、后勤管理以及回收工作)等等一系列的心理疾病。

排队心理学

排队心理学

排队心理学介绍联邦快递(24小时包裹快递服务)因为一连串令人难忘的广告而出名,在其中一个广告中,联邦快递提到:等待是一件痛苦无聊郁闷讨厌并且很费时间的事情,而且是非常奢侈的。

这个主张的真实性是不可否认的:在现代社会,很多接受服务的顾客都一次又一次的感觉到他们的情绪被联邦快递的广告撰写人识破。

更有甚者,他们都能回想起能证明一个事实的一些事情,这个事实就是在服务设施中排队的经历影响我们对服务质量的总体感知。

一旦我们被服务,我们与服务组织的交易可能是有效率的、有礼节的以及完善的:但要多久才能被关注到的这种痛苦感觉会影响我们对服务质量的总体判断。

排队(队列)的数学理论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广泛关注,他们的研究结果和启示在各种假设的情况下被成功地应用。

这些研究大多数都与各种队列管理技术的客观实际联系在一起:例如,增加服务人员对等待时间的影响、改变排队规则对等待时间的影响、加快服务时间对等待时间的影响等等。

相对被人们忽略的是关于等待经历的大量实质性讨论(至少在管理学文献中)。

10分钟的等待有时候感觉很快,有时候却感觉像很久一样,这完全依赖于当时的情形。

相应地,如果经理们亲自关心顾客为了接受服务等待了多久,那么他们不仅要关心顾客的实际等待时间,还要关心顾客有没有被重视。

他们必须知道怎样影响顾客等待时的感受。

本文讨论了等待的心理学,验证了怎样体验等待,并且为服务组织关于怎样提高服务的各方面提供了具体的管理建议。

服务的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在讨论等待定律之前,我们先看两个命题,这两个命题是关于遇到的服务和这些服务是怎样被经历的。

第一个被我称作是“服务的第一定律”,用一个公式表示就是服务的满意度=感知到的服务—期望的服务(Satisfaction equals Perception Minus Expectation)。

如果你期望一个服务水平,而感知到的服务水平更高,那么你是一个满意的顾客。

如果你感知到一个服务水平,但是你期望的服务水平更高,那么你是一个不满的顾客。

社会心理学案例

社会心理学案例

社会心理学案例社会心理学案例今天小丽去商场购物,到了商场后发现人流很多,排队等候结账的人也很多。

小丽看着长长的队伍对结账柜台有些望而却步,但看到旁边有一个自助结账的地方,她决定去尝试一下。

小丽走到自助结账的区域,看到前面有一位年纪较大的女士正在使用自助结账。

但她对该操作不太熟悉,似乎有些迷茫。

小丽主动上前帮助女士,告诉她一些使用方法,并帮助她完成了结账。

女士非常感激小丽的帮助,并且称赞她非常有礼貌和善良。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小丽的行为。

首先,小丽表现出了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是指出于对他人的关心、帮助和奉献而进行的行为。

小丽看到了一个需要帮助的人,主动去帮助她,展现出了她关心他人的品质。

其次,小丽的行为也展现了同理心。

同理心是指理解和感受他人情感和经历的能力。

小丽能够意识到这位女士的困惑和迷茫,并主动提供帮助,表明她能够体验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

再次,尽管商场有很多人排队等候结账,但小丽选择了自助结账,并选择了帮助别人。

这个案例中还展现了一个重要的社会心理学概念——社会规范中的权威影响。

根据社会规范中的权威影响理论,个体在面对不明确的情境时,会倾向于模仿权威人物的行为。

在这个案例中,小丽不仅主动选择了自助结账这种较新的方式,还通过自己的行为影响了他人,提供了一个积极的示范。

这个案例展示了社会心理学的一些基本理论和概念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小丽的亲社会行为和同理心不仅为她自己带来了满足感和成就感,也对周围的人产生了正面的影响。

通过深入研究社会心理学的原理和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的行为,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心理学中的九种心理现象

心理学中的九种心理现象

心理学中的九种心理现象1、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罗密欧与朱丽叶相爱,但由于双方世仇,他们的爱情遭到了极力阻碍。

但压迫并没有使他们分手,反而使他们爱得更深,直到殉情。

这样的现象我们叫它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所谓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就是当出现干扰恋爱双方爱情关系的外在力量时,恋爱双方的情感反而会加强,恋爱关系也因此更加牢固。

2、从众现象一则笑话这样说到:一日闲逛街头,忽见一长队绵延,赶紧站到队后排队,唯恐错过什么购买紧缺必需品的机会。

等到队伍拐过墙角,发现大家原来是排队上厕所,才不禁哑然失笑。

这就是从众闹出的笑话。

从众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用通俗的话说,从众就是“随大流”。

可以表现为在临时的特定情境中对占优势的行为方式的采纳,也可以表现为长期性的对占优势的观念与行为方式的接受。

3、晕轮效应许多青少年因崇拜某位明星的某些特征,比如长相啊,歌声啊,于是就不顾一切模仿明星的行为,搜集他们用过的一切东西。

这其实就是晕轮效应在作怪。

晕轮效应就是一种以偏概全的倾向,即人们在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的或坏的印象后,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的其他方面的特征。

平时说的“爱屋及乌”就是晕轮效应的一个突出表现。

4、鲇鱼效应水池里养着一群鱼,由于缺乏外界刺激,这些鱼变得死气沉沉,容易死亡。

渔民偶然把几条鲇鱼放在这群鱼里,却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由于鲇鱼喜欢挤来挤去,整个水池里的鱼都被带动起来而显得生机勃勃,所以渔民喜欢放几条鲇鱼在里面增加全体鱼的活力与寿命。

在经济、文化等活动中引入竞争机制,也会产生鲇鱼效应。

5、马太效应《圣经·马太福音》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个富翁给他的三个仆人每人一锭银子去做生意。

一年后他召集仆人想知道他们各自赚了多少,其中第一个人赚了十锭,第二个人赚了五锭,最后一个人用手巾包了那锭银子,捂了一年没赚一个子儿,这位富翁就命令后者把那锭银子交给赚钱最多者。

该书第二十五章说:“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有趣的心理学现象

有趣的心理学现象

有趣的心理学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心理学现象无处不在,它们以各种奇妙而有趣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情感和行为。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探索一些令人着迷的心理学现象。

“羊群效应”是一种常见的社会心理现象。

就像羊群总是盲目地跟随头羊行动一样,人们在很多情况下也会不假思索地跟随大众的选择或行为。

比如,在购物时,看到一家店铺门口排起了长队,我们往往会认为这家店的商品一定很好,从而也加入排队的行列。

在投资领域,当大多数人都在追捧某一种投资产品时,很多人也会跟风投入,而不去深入研究其风险和收益。

这种现象有时会让我们失去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做出不理性的决策。

“晕轮效应”也十分有趣。

它指的是当我们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会倾向于据此推论这个人其他方面的特征。

例如,如果我们觉得一个人很善良,就可能会认为他也很聪明、有能力;而如果认为一个人很自私,可能就会觉得他在其他方面也表现不佳。

这种以偏概全的认知方式在人际交往中经常出现,可能导致我们对他人的评价不够客观准确。

“安慰剂效应”则展示了心理对生理的神奇影响。

在医学实验中,即使患者服用的是没有实际药效的“安慰剂”,但只要他们相信自己服用的是有效的药物,就可能会出现症状减轻或病情好转的情况。

这说明心理预期和信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我们身体的生理反应。

还有“刻板印象”这一现象。

我们常常根据某些群体的一般性特征来对该群体中的个体进行判断。

比如,认为男性更擅长理工科,女性更擅长文科;认为北方人性格豪爽,南方人性格细腻。

然而,这种刻板印象往往是片面的、不准确的,容易导致对个体的误解和不公平对待。

“近因效应”告诉我们,在一系列信息中,最后出现的信息往往更容易影响我们的判断和记忆。

比如,在面试中,候选人最后回答的问题可能会对面试官的最终评价产生较大影响;在与人争吵时,最后说的话可能会决定双方在结束争吵后的情绪和态度。

“沉没成本效应”也值得关注。

当我们在某件事情上已经投入了很多时间、精力或金钱,即使继续下去可能不再明智,我们也往往会因为不愿意放弃已经付出的成本而选择坚持。

迪士尼是如何运用排队论的

迪士尼是如何运用排队论的

迪士尼是如何运用排队论的?寒假时,妈妈带我到上海迪士尼游乐园玩,那里童话般的城堡,惊险刺激的游乐项目,精彩纷呈的花车游行,梦幻的烟火表演,无不让我如醉如痴。

但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却是排队。

不过,迪士尼乐园让我最惊讶的地方就是,动辄几小时的长时间排队,却从没有人不耐烦,而且感觉不那么难熬,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我回家后,针对排队问题,查询了许多资料,终于揭开了迷雾的一角。

排队论在大约100 年前的丹麦兴起,还是得益于电话的需要。

在1909 年,通话线路是由接线员通过交换机来安排的。

为了将利润最大化,电话公司需要精确知晓控制一定的呼叫量需要多少接线员和交换设备:人员和设备少了,通话就会“堵车”,惹恼被迫等待的顾客;多了,就会造成资产浪费。

于是,丹麦工程师厄朗(Agner Krarup Erlang)被指派来解决这一问题。

厄朗设计的公式在今天仍然适用:当项目经理计算项目执行过程中形成队列的可能,他就会用到这些公式。

而现代,迪士尼就运用了基于数学模型建立的高科技快速排队系统—FastPass系统。

只要你在这个系统的机器上扫描门票上的二维码,就可以拿到一张快速通行证,计算出你需要什么时间段到哪个项目可以不用排队,快速通行,以提高排队的效率。

但其实你知道吗,对于排队的人来说,排队心理学比排队数学论更重要。

从20 世纪中叶开始,排队论研究的重心开始从“公式” 向“感受” 转移。

20 世纪50 年代,纽约写字楼的大厅里出现了“拥堵危机”:人员出入高峰期,电梯运力不足,引发了大量的抱怨投诉。

“解决办法之一是将大楼推倒,重建时配建更多的电梯,” ,“但是人们发现,真正的问题不在于拥堵的时长,而在于人在等候的这段时间里有何感受。

” 有些写字楼在电梯旁边安装了落地镜,人们在等电梯时可以照照镜、调调情,抱怨量就此大降。

排队心理学需要关注人的三种心理特征:1、人在排队等候时会无聊;2、人非常讨厌以为只等一会儿但却等了很长时间;3、人非常非常讨厌后来的人先得到服务。

排队心理学的十条原则

排队心理学的十条原则

排队心理学的十条原则介绍如下:排队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在排队时的一种心理学现象和行为。

在日常生活中,排队现象随处可见,比如在购物中心、餐厅、公交站台等场合。

下面将介绍排队心理学的十条原则:1.等待时间感受:人们对等待时间的感受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眼前的场景、身体疲劳、心理期望等,因此在排队过程中,等待时间的感受可能会被放大。

2.首尾效应:人们常常关注排队的起点和终点,因此在排队时,首尾位置通常更为吸引人,当排队人数很多时,人们喜欢站在队伍的前部或后部。

3.群体效应:当人们在排队时,会受到周围人的影响,因此其他人的行为和情感状态会对个体产生影响,既可以影响个体的情绪,也可以促进个体对排队的信心。

4.周期性效应:在高峰时段人们排队时间长,而在低峰时段人们排队时间短。

此外,可预测性的周期性效应会导致循环的等待时间差异,这种公平度不一致使得排队感知更加困难。

5.个体发挥:人们在排队中可以表达自我,比如通过开始与他人交流等方式。

而且,个人的习惯、行为和特点也会影响排队的角度。

6.解决冲突:排队时存在许多冲突,比如优先级、恶意跳队等,了解冲突的解决方式对排队的心理过程和结果都至关重要。

7.社会焦虑:排队时,个体感到对自身和其他人的选择和观察极为敏感。

因此在排队时,社会焦虑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

8.心理安慰:在排队中,人们会寻求某些东西来缓解等待的疲劳和不适,比如看书、玩手机、听音乐、与他人交流等。

9.经济效应:对于企业来说,排队效应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因素。

排队可能会使顾客花更多的时间和意志去等,因此,排队改善是提高效益的切入点之一。

10.建设性思考:排队是一种提高公平性和资源配置效率的策略。

在排队中,人们能够体验公平性和公正性,通过对等待和挑战的耐心、自我约束和思考来控制自己。

对于患者排队等候现象的调查及心理护理

对于患者排队等候现象的调查及心理护理

针地做好急诊患者 的心理护理是可行 的, 有 效的心理护理措施 ,
4 薛会 民, 陈 绣丽. 试 论 得体 称 谓在 融 洽 护 患关 系中的 效 益 [ J ] . 中华护理 杂志, 1 9 9 9 , 3 4 ( 6 ) : 3 7 1 . 5 江波. 外科手术患者的心理护理研究[ J ] . 当代 医学 , 2 0 1 0 : 1 6
其严重 , 从 而造成了患者排 队等待输 液等护理 服务 的状况 的普
遍性 。 1 一 般 资 料 2 0 1 2年 2月 2 0日一 2 0 1 2年 2月 2 4 日, 笔 者 对 在 儿 科 门诊
前 哈佛大 学商学院教授 , 美 国著名作家 、 商业专 家大卫 一梅 斯特 ( D a v i d H . Ma i s t e r ) 在1 9 8 5年发表 了《 排 队心理学 》 。该 文 章分析 了人们在排 队过程 中的心理状 态。梅斯 特教授提 出的核 心观点 , 是在排队过程中 , 焦虑情绪导致人们觉得等待 时间比实
致恶性循 环。从排 队等候 的心理状况 出发 , 再结合 临床护 理工 作 的特殊性 , 为降低排 队等待护理患者 的焦虑情绪 , 护理 人员 可
以从 以下 几 方 面人 手 。
2 . 1 梅 斯特教授提到 : “ 让 人们 ‘ 觉得 ’ 自己实际已经开始接 受
服务 , 就能有效降低焦虑 的情绪 。正如许多餐馆 的服务员 , 会 在 客人人座 时就告诉他们 : “ 我处 理完那 边客人 的点单 , 马上就 过 来。 ” 在护理工作 中, 护士往往在开始护理某个患者时 , 才开始
生职业认同度》 调 查显示 : 就 医环境 恶化 、 学 习压 力大 、 医患关 系紧张 、 医生越来越不受 尊重 等原 因, 正在 消磨学生 的“ 读 医热 情” ; 医学生 对职业 的认 同度持 续走 低。而 护理 专业 比医疗专 业“ 招生难” 的问题更加严 重。这导致 了许 多医 院, 尤其是 县级 以下医院 , 合格护士严重短缺 。许多护士在上班 时不停忙碌 , 甚 至连上厕所 的时间都 必须“ 精打细算 ” , 却 依 旧无 法满足人 数众 多 的患者 的需求 。这种状况在春秋季节 等流行疾 病高发时段尤

列阵行为学和蛋疼排队论

列阵行为学和蛋疼排队论

列阵行为学和蛋疼排队论
一、队列行为学
队列行为学是一种社会心理学的分支,研究一个社会群体在队列中的行为。

队列行为学研究如何促进社会规范及改善队列性质的方法。

例如:在队列中的抗议行为、交流行为、竞争行为、拥挤行为和协同行为。

队列行为学将社会心理学、行为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的理论应用到实际环境中,
对人们在队列中行为做出判断及研究,从而解释和预测其行为规律及动机。

二、蛋疼排队论
蛋疼排队论(ETPL)是一种排队模型,基于一个假设,即当一个排队者离开排队队列,它将会造成等待时间增加的现象,这就是所谓的“蛋疼现象”,即,排队两边的人会对离开的一方感到不满。

聚集效应是队列和蛋疼效应的一个重要部分,当一个人离开排队队列时(例如因为自己的较高紧急程度而不再等待),这会导致剩余的排队者之间的纠纷出现,即其他排队者也希望有同样的关注。

蛋疼排队论帮助管理者优化排队系统,并实施有效的控制措施,以避免排队违
规行为,以改善排队流程,减少排队者的负担,同时还可以促进排队环境的文明守法。

三、队列行为学与蛋疼排队论的关系
队列行为学与蛋疼排队论是社会心理学的相关学科,共同研究队列中的消费者
行为和行为规律,但有着显著不同之处。

队列行为学重点关注消费者在队列中排队等待过程中形成和表达不同行为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探讨结构形成和排队行为划分、排队抗议行为,排队决策、排队原则等,而蛋疼排队论则以解释聚集效应和蛋疼效应为核心立足点,将等待时间的不断增加,由此带来的排队者之间纠纷,以及给社会带来的不良影响,作为论述的重点。

两者搭配使用,发挥升级互补作用,可以深入研究和解释消费者行为和性质,
优化队列控制,确保公共排队服务的顺畅运行,保障社会的正常秩序。

排队心理学的十条原则

排队心理学的十条原则

排队心理学的十条原则排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行为,无论是在购物中心、车站还是餐馆等公共场所,我们都会遇到排队。

排队心理学研究的是人们在排队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特点。

了解这些原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排队的规则和行为,从而更好地适应和应对排队。

1. 尊重他人的权益和空间在排队中,尊重他人的权益和空间是非常重要的原则。

我们应该遵守队伍的次序,不插队,不侵犯他人的权益。

同时,我们还应该保持适当的距离,避免过于靠近他人,给他人带来不适。

2. 保持耐心和冷静排队需要耐心和冷静,特别是在人多的情况下。

我们应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因为等待时间过长或其他原因而发脾气或产生不良情绪。

保持冷静有助于维持队伍的秩序和和谐。

3. 遵守规则和秩序在排队中,遵守规则和秩序是必要的。

我们应该按照规定的队伍顺序排队,并遵守相关的规定和指示。

不遵守规则和秩序不仅会影响他人的权益,也会破坏整个队伍的秩序。

4. 保持礼貌和友善排队不仅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社交活动。

我们应该保持礼貌和友善,与他人进行适当的交流和互动。

可以向他人打个招呼,微笑或进行简短的对话,以缓解等待的压力和紧张感。

5. 分享信息和资源在排队中,我们可以分享与排队相关的信息和资源。

可以告诉他人某个窗口开放了,某个服务更快等等。

分享信息和资源有助于提高整个队伍的效率和便利性,也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助精神。

6. 理解和宽容他人的行为在排队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行为和态度不太好的人。

我们应该理解和宽容他人的行为,不要过度批评或批判他人。

每个人都有可能因为某些原因而产生不良情绪或行为,我们应该以宽容的心态对待。

7. 善于寻找排队的快捷方式在排队中,我们可以善于寻找一些排队的快捷方式。

这并不是说要插队或违反规则,而是通过一些合理的方法来缩短等待时间。

比如选择合适的队伍,避开高峰时段等等。

8. 保持队伍的流动性和连贯性在排队中,我们应该保持队伍的流动性和连贯性。

不要在队伍中停下来,占据过多的空间,以免影响他人的行动。

心理学情境导入案例

心理学情境导入案例

心理学情境导入案例一、关于“从众心理”同学们,我先给你们讲个特别逗的事儿。

你们知道吗,在一个小镇上有一家新开业的冰淇淋店。

有一天啊,店门口排起了长长的队伍。

这时候呢,有个路人甲经过,他本来没想着吃冰淇淋的,但是看到这么多人排队,就想:“这么多人都在等,这冰淇淋肯定特别好吃!”于是他也跟着排起队来。

接着路人乙走过来,他也好奇为啥这么多人排队,问了路人甲,路人甲说:“我也不知道,看这么多人排肯定错不了。

”路人乙一听,得嘞,也跟着排。

慢慢地,队伍越来越长,后面很多人都不知道为啥排队,就因为前面有很多人在排,就盲目地加入了。

最后啊,等到这些人吃到冰淇淋的时候,发现味道也就那样,没有特别出彩的地方。

这就是典型的从众心理,大家没有自己的判断,仅仅因为看到别人做什么,就跟着做,在生活中这种情况可不少呢,你们有没有类似的经历呀?二、关于“情绪管理”大家有没有过这种时候啊?就像火山爆发一样。

我有个朋友小明,他就是这样。

有一天他早上起来就诸事不顺。

先是发现自己喜欢的衬衫怎么找都找不到,然后出门的时候还差点被自行车撞到。

到了公司呢,他的同事不小心把一杯咖啡洒到了他的文件上。

这下可好了,就像点燃了导火索一样,小明“腾”地一下就火了,对着同事大吼大叫,那声音大得整个办公室都安静了。

他的同事也很委屈啊,毕竟是不小心的。

后来啊,小明冷静下来特别后悔,就因为这么点儿事儿,自己发那么大的火,还得罪了同事。

这就是因为小明没有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其实在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很多让自己不爽的事情,那如果每次都像火山爆发一样,不仅会伤害身边的人,对自己也不好呢。

你们觉得在这种情况下,怎么才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呀?三、关于“记忆规律”来,我给你们讲个神奇的故事。

话说有个超级健忘的人叫阿强。

有一天阿强要去参加朋友的生日聚会,他出门前还特意把地址写在一张小纸条上,放在了兜里。

在路上呢,他看到一只特别可爱的小狗,就停下来逗小狗玩了一会儿。

玩着玩着,他突然想起来自己好像是要去个地方,但是地址是啥呢?怎么想都想不起来了,急得他满头大汗。

地铁管理 心理学案例

地铁管理 心理学案例

地铁管理心理学案例一、拥挤焦虑案例。

在早高峰的地铁里,那简直就是人挤人的“战场”。

我就碰到这么一个事儿,有个年轻小伙子,戴着眼镜,背着个电脑包,看着文质彬彬的。

这地铁一到站,人潮就像潮水一样往车厢里涌,他被挤在中间,那脸啊,越来越红,呼吸也变得急促起来。

从心理学角度看呢,这就是典型的拥挤焦虑。

地铁的空间狭小又拥挤,让他感到失去了个人空间,产生了一种心理上的压迫感。

这时候啊,地铁管理员就发挥作用了。

管理员是个大姐,特别有经验。

她看到小伙子的情况,就大声说:“大家都稍微动一动啊,给这位小伙子一点空间,看他都快喘不过气儿啦。

”然后她还朝着小伙子笑了笑,说:“小伙子,别慌,下一站就会空一些了。

”大姐这么一说,周围的人都自觉地往旁边挪了挪,小伙子的脸色也慢慢恢复了正常。

这就是管理员利用积极的语言干预,缓解了乘客的拥挤焦虑心理。

因为在那种紧张拥挤的环境下,管理员的话就像一颗定心丸,让乘客知道有人在关注他的感受,而且周围的人也会因为提醒而产生一种同情心,从而做出调整。

二、秩序维护中的从众心理案例。

有一次在地铁进站口,有几个年轻人想插队。

他们觉得自己赶时间,就不管不顾地往前面挤。

这时候啊,后面排队的人就有些不满了,但是也没人出来制止。

这时候地铁管理员大叔走了过来。

他没有直接去批评那几个插队的年轻人,而是对着排在前面的一位大妈大声说:“大妈,您这排队排得可真好,整整齐齐的,大家都得向您学习啊。

”这大妈一听,笑得可开心了,说:“那是排队就得有个排队的样子嘛。

”你猜怎么着?就这么一句话,那几个想插队的年轻人脸一下子就红了,乖乖地走到队伍后面去排队了。

这就是利用了从众心理。

管理员大叔通过表扬遵守秩序的乘客,让那些想违反秩序的人感受到一种群体压力。

在一个群体中,大家都在遵守规则的时候,个体就会倾向于跟随群体的行为。

大叔这么一表扬大妈,就把遵守秩序的行为强化了,让插队的年轻人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不符合这个群体的规范,从而改变自己的行为。

到底怎么了:为什么排队时你似乎总会选择最慢的队伍

到底怎么了:为什么排队时你似乎总会选择最慢的队伍

到底怎么了:为什么排队时你似乎总会选择最慢的队伍2014-07-24译言译者丨沈持盈作者丨Adam Mann为了赶紧买到个东西,你跑进了百货商店。

你匆匆忙忙地选好你要的商品,朝商店前方走去。

在迅速瞄了一眼收银处排的队伍之后,你选择了看上去最快的那列队伍。

你的选择大错特错。

那些在你选择了队伍之后才在其他队伍排队的人已经付完帐去停车场了。

为什么遇到这种事情的总是你?为什么这个残酷的世界会允许这种事情发生?这不公平!呃,其实,这只是数学在碍着你的事罢了。

当你在百货商店里的不同队伍中踌躇时,机会并非对你有利。

很有可能,别的队伍实际上更快一些。

研究排队现象的数学家被称为排队论学家,他们有大量的数据来证明这一点。

他们的模型也是研究一系列多样化的现代问题的基础,这些问题包括交通工程、厂房设计、以及互联网基础设施。

与此同时,排队理论为商店的收银提供了一个更为公平合理的模式。

唯一的问题就是其不为许多顾客所喜。

在探究这一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先去了解一个有些出乎大家意料的地方:哥本哈根电话局。

20世纪早期,年轻的工程师Agner Krarup Erlang就试图计算出哥本哈根接线总机的电话线路的最优数量。

这要追溯到运营商还处于人工接线,并将拨片连到线路中才能接通电话的年代。

为了节约人力成本和基础设施,Erlang想要搞清楚能够确保每个人的电话都被接通的必要线路的数量。

一个成本很低的总机可能就只有一条线路。

但这样的话打电话这件事就会让用户备受折磨,其他人想要打电话的同时你也想打电话,你就只能乖乖跟在后面等。

而要是给这个城市的几千部电话机每部都配上一条线路,也是没有实际意义的。

让我们看一个简化版的例子。

如果哥本哈根接线总机每小时平均接通两个电话的话,你也许觉得两条线路就够了。

但是这没把实际情况考虑进去,实际情况是可能有些时间段电话多一些,有些时间段少一些。

繁忙时段时,总机可能会收到5个接线要求,但两条线路也就只能为两个用户接通电话,其他用户则会占线。

排队心理学问题回答

排队心理学问题回答

排队心理学
排队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现象,无论是在超市、车站还是医院等地,
都会排长长的队伍。

在排队中,我们经常会有一些不舒服的感觉,比
如疲劳、无聊、焦虑等。

这些情绪称为排队心理学。

排队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们在排队过程中的心理反应和行为的学科。

它涉及到个体的态度、情绪、动机、沟通等方面。

排队心理学不仅能
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排队,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整个社会的效率。

首先,排队心理学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应对排队。

在排队时,千万不要
浪费时间。

我们可以利用这段时间看书、听音乐、做一些简单的运动等,让自己在排队时更加放松。

根据排队心理学的研究,人们在排队
中常常因为无聊而产生焦虑情绪,这会使排队的时间显得更加漫长。

而如果我们设法让自己处于一种较为轻松的状态,那么我们就能更好
地应对排队。

其次,排队心理学能够提高社会效率。

据统计,排队在中国浪费了大
量的时间和资源,而如果能够合理地利用排队时间,可以为社会节约
大量的时间和资源。

例如,我们可以在排队时进一步规划自己的时间,比如安排好午饭和晚饭的时间,把排队当作时间节约的一个环节。


这种情况下,排队就成为了一种积极的力量,在减轻压力和利用时间
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总之,排队心理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排队,同时提高整个社会的效率,对于建设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们应该多加学习和运用排队心理学,让排队变得更加轻松愉快,也让我们更加高效地利用时间和资源。

什么是排队心理学,如何运用

什么是排队心理学,如何运用

什么是排队心理学“存在就是被感知”这一点在顾客等待服务的过程中是体现得非常明显的,顾客们等待了多久远没有他们认为等了多久或者他们感觉等待是否公平更重要。

对等待时间的感知,可以和实际等待时间相差很大。

研究者们总结了与排队心理有关的四条规则,被公认为排队心理学。

◎为什么要使用排队心理学研究者发现,与实际等待了多久相比,顾客总的评价更多地与他们认为自己等了多久有关,因此等待心理学对很多服务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它通常成为顾客评价服务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作为一个优质的服务提供商,没有理由忽略顾客排队心理的研究.排队心理学可以:l 缓解顾客在服务等待过程中的不满;l 营造良好的顾客等待服务环境;l 提升顾客满意度。

◎如何应用排队心理学1. 营造顾客忙碌的时间什么都不做的时间会让人感觉很漫长,当顾客处于空闲状态时,他们会感觉时间过得太慢,因此,服务提供者应当设法转移顾客的注意力。

在瑞士的一家旅馆内,顾客们总是抱怨搭乘电梯的时间长。

旅馆工作人员在分析了原因后没有更换更快速的电梯,而是在电梯内安装了镜子及电视,以让顾客们在乘坐电梯期间可以检查自己的仪容,或欣赏有趣的电视节目,结果顾客们的投诉率直线下降。

此方法被广泛应用在机场的服务中,比如将下机口与取行李的通道延长,从而将顾客等待行李的时间缩短,安装电视节目,从而让顾客在等待中不觉得时间过得缓慢等.2. 让顾客尽快进入服务程序乏味的等待会让顾客感觉烦躁、无聊与厌烦,因此提前让顾客进入服务的程序可以缓解顾客的不满。

必胜客在人流的高峰,总会让他们的服务人员站在排队等候顾客的后面,拿菜单让顾客提前预订,让他们感觉是进入了服务程序,而不只是一味地等待。

一些医疗机构也在应用这一技巧,在一个大的等候区域等待的病人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得到服务,所以感觉时间会过得非常缓慢,然后当他们等候一段时间后,再转到另一个区域,他们就知道自己进入服务程序了,所以在大厅等候5分钟加上在另一个专门的区域等候5分钟,感觉上会比在大厅等候10分钟的时间要短很多。

超市心理学原理有哪些

超市心理学原理有哪些

超市心理学原理有哪些超市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消费者在购物过程中心理和行为的学科。

超市心理学通过深入了解消费者的心理需求,为超市经营者提供指导,以提升销售量和顾客满意度。

在超市中,一些心理学原理被应用于布局、陈列和促销活动中,以吸引顾客、提高购买率和销售额。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超市心理学原理。

布局与陈列1. 店铺入口超市的入口是吸引顾客的第一步。

研究表明,顾客更有可能在右侧进入超市。

因此,超市通常会将入口设置在右侧,以便引导顾客进入。

2. 展示区域超市的展示区域是吸引顾客注意力的重要地方。

在展示区域,超市通常会将畅销商品或特别优惠的商品摆放在显眼的位置,例如货架的中央或顾客容易看到的地方。

同时,超市还会调整陈列的高度和颜色搭配,以吸引顾客的视觉注意。

3. 货架陈列超市货架陈列的布局也被精心设计。

一般而言,超市会将相似类型的商品放在一起,以方便顾客选购。

此外,超市通常会将高利润商品放在顾客眼睛容易抵达的位置,以促进销售。

一些超市会使用“金字塔陈列法”,即在货架上从上到下逐渐降低价格的陈列方式,以吸引顾客购买较便宜的商品。

4. 促销牌促销牌是超市中常见的营销工具。

超市会使用醒目的促销牌,如“限时特价”、“超值折扣”等,来引起顾客的兴趣,并促使他们购买。

促销牌通常会放在商品的附近,或是在展示区域的显眼位置,以提醒顾客并吸引他们的注意。

购物行为影响1. 购物车大小购物车的大小对顾客的购买决策有一定的影响。

研究表明,购物车越大,顾客倾向于购买更多的商品,因为心理上会有一种购物车需要“装满”的感觉。

超市通常会提供不同大小的购物车,以满足顾客的需求。

2. 商品销售顺序超市通常会调整商品的销售顺序,以影响顾客的购买决策。

一些超市会将高利润商品放在顾客首先接触到的位置,以增加购买的可能性。

此外,超市还会使用销售促进活动,如“买一送一”、“限时特价”等,来刺激顾客购买。

3. 售价标签售价标签对顾客的购买决策也有一定的影响。

2024版年度《大家排队好》公开课课件

2024版年度《大家排队好》公开课课件

不插队
遵守排队秩序,不随意插队或 抢占位置。
耐心等待
保持耐心,不因等待时间过长 而心生不满或抱怨。
尊重他人
尊重他人的时间和权利,不干 扰或影响他人排队。
2024/2/2
4
排队规则及重要性
排队规则
明确排队的目的、要求和顺序,确保 公平、有序地进行。
遵守排队规则的益处
遵守排队规则可以提高效率、减少冲 突和矛盾,营造文明、和谐的社会氛 围。
景区入园排队 分析景区入园排队场景,研究游客流量、入园方 式、排队设施等因素对游客游玩体验的影响。
公共交通排队
3
探讨公共交通排队场景,如公交车站、地铁站等, 分析排队秩序、乘车效率等因素对市民出行的影 响。
2024/2/2
24
排队问题解决方案分享
2024/2/2
优化排队流程
通过改进排队流程、增加服务窗口、设置排队缓冲区等方式,提 高排队效率,减少等待时间。
引入科技手段
运用智能排队系统、移动支付、自助服务终端等科技手段,提升 排队体验,降低人力成本。
加强排队管理
制定明确的排队规则,加强现场管理和引导,维护排队秩序,确 保公平、有序。
25
排队实践经验总结与展望
总结实践经验
回顾排队实践案例,总结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为今后的排队管 理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望未来趋势
同时,加强排队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如 设置明显的排队标识、提供舒适的排队 等候区等,为人们的排队行为提供便利 和保障。
2024/2/2
22
06 排队实践案例分 析
2024/2/2
23
典型排队场景案例解析
1 2
超市收银台排队 解析超市收银台排队场景,探讨排队规则、队伍 长度、等待时间等因素对顾客购物体验的影响。

教育硕士心理学九种心理现象

教育硕士心理学九种心理现象
7、安慰剂效应
所谓安慰剂,是指既无药效、又无毒副作用的中性物质构成的、形似药的制剂。安慰剂多由葡萄糖、淀粉等无药理作用的惰性物质构成。安慰剂对那些渴求治疗、对医务人员充分信任的病人能产生良好的积极反应,出现希望达到的药效,这种反应就称为安慰剂效应。使用安慰剂时容易出现相应的心理和生理反应的人,称为“安慰剂反应者”。这种人的特点是:好与人交往、有依赖性、易受暗示、自信心不足,经常注意自身的各种生理变化和不适感,有疑病倾向和神经质。
为了调查研究各种工作条件对生产率的影响,美国西方电器公司霍桑工厂一个大车间的六名女工被选为实验的被试者。实验持续了一年多。这些女工的工作是装配电话机中的继电器。
首先让她们在一个一般的车间里工作两星期,测出她们的正常生产率。然后把她们安排到一个特珠的测量室工作五星期,这里除了可以测量每个女工的生产情况外,其他条件都与一般车间相同,即工作条件没有变化。接着进入第三个时期,改变了对女工们支付工资的方法。以前女工的薪水依赖于整个车间工人的生产量,现在只依赖于她们六个人的生产量。在第四个时期,在工作中安排女工上午、下午各一次5分钟的工问休息。第五个时期,把工间休息延长为10分钟。第六个时期,建立了六个5分钟休息时间制度。第七个时期,公司为女工提供一顿简单的午餐。在随后的三个时期每天让女工提前半小时下班。第十一个时期,建立了每周工作五天的制度。最后第十二个时期,原来的一切工作条件又全恢复了,重新回到第一个时期。老板是想通过这一实验未寻找一种提高工人生产效率的生产方式。的确,工作效率会受工作条件的影响,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不管条件怎么改变,如增加或减少工间休息,延长或缩短工作日,每一个实验时期的生产率都比前一个时期要高,女工们的工作越来越努力,效率越来越高,根本就没关注过生产条件的变化。之所以会这样,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女工们感到自己是特殊人物,受到了格外好的待遇,她们引起了人们极大的注意,因而感到愉快,便遵照老板想要她们做的那样去做。她们知道这样做主要是为了测量她们的生产效率,这是人们关注的事情,因此,生产条件发生什么变化无关紧要,她们总把这些变化设想成为有利的,所以,她们工作越来越努力,每一次的改变都刺激着她们去提高生产效率。通过操纵一个人的环境,让他与众人分离,特别密切地关注他,使他感到很特别,都会对他产生很大的压力。如果他知道人们期望他干什么,只要没有想要拒绝的特别理由,他会尽一切努力按人们的期望去干好每一件事。霍桑工厂的女工们知道自己正在被研究,尽管她们想到的并不是老板期望的,但她们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产生适当的效果。所以对个人施加压力说服他去做某件事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就是使他愉快,向他显示出他正被关心着,被期待看做好某件事。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霍桑效应。

排队心理学的十条原则

排队心理学的十条原则

排队心理学的十条原则
1.排队时间越长,等待时间就会感觉越长。

2. 等待期间,人们会不断地关注其他人的行为,以便调整自己的行为。

3. 当前面的人等待时间很长时,排队的人会更容易变得焦躁和不耐烦。

4. 排队的人会寻找最有效的方法,以便更快地获得服务。

5. 如果排队的人感觉到自己的时间被浪费了,他们就会更容易感到不满意。

6. 排队的人更容易忍受短暂的等待时间,但如果等待时间过长,他们就会开始流失。

7. 如果等待的过程中提供了一些娱乐或其他形式的消遣,排队的人就会感到更加满意。

8. 如果排队的人感到被尊重和重视,他们就会更愿意等待。

9. 等待时间会影响排队的人对服务质量的评价,因此提高服务的速度和效率非常重要。

10. 排队的人对等待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会因为环境和文化差异
而有所不同。

-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排队(“站成一行”)真是一件浪费时间的事,我们竟然要拿出人生的一部分时间来冲厕所!就像类似于去杂货店购物,刷牙,洗东西等日常活动一样,排队必不可少,却单调乏味,很难有人乐意而为之。

不过遗憾的是,一辈子你在排队上花掉的时间总共将近四年(幸好不是一次排队就要这么久)。

平均下来,比我们花在购物、锻炼、烹饪或者开车上面的时间还要多。

我们需要一种方式,(最好是)某种消遣的方式来对付排队。

因为社会心理学中服从实验而闻名的心理
学家斯坦利·米尔格拉姆(Stanley Milgram)给我们的答案是:研究排队本身。

不好意思,我能进来吗?
米尔格拉姆认为,排队是研究一群人如何自发形成社会规则而避免混乱的经典范例。

但是,当面临混乱的威胁时,社会规则是不牢固的,比如来了个插队的。

于是突然间我们想到
个现成的社会心理学实验课题:这种无意识形成的社会规则(自发社会秩序,spontaneous social order)有多脆弱?人们会为维护规则做什么呢?对这些看似平淡无奇的问题的回答,可能揭示一个人们在团队中行为的重要真理。

早先的研究发现,人们以一种异常的不情愿态度来质疑插队者,这暗示我们自发的社会秩序是非常脆弱的。

不过这并不是个设计恰当的实验,因此米尔格拉姆设计用现实生活实验方法考察人们面对插队者的反应。

米尔格拉姆的助手在遍布纽约的彩票投注站、火车站和其他地方的129个不同的排队地点做了实验。

每一个实验助理按照下列这个事先编好的严格程序“插队”:
1. 从队伍第三和第四个人之间进去;
2. 用平静的声调说:“打扰了,我想站这儿。


3. 站进队列里,向前看。

4. 一旦有人出来指责或者排队超过一分钟,就离开。

人们的反应非常平静顺从。

只有10%的场合,“插队者”被从队列中赶出来。

到最后也只有约一半场合,队列里会有人对插队行为有所反应。

“有所反应”,不仅包括了实际的口头反
对,还包括所有不悦的表情或姿势在内的各种表现。

这个标准看起来已经相当低了。

嘿!你没看见大家都在排队吗!
米尔格拉姆同时使用了两种变式,意在寻找人们在何种条件下会对“插队者”提出抗议。

首先是改变“插队者”的数量。

米尔格拉姆发现,“插队者”的数量加倍,遭到抗议的比例也加
倍飙升到91%。

另一种改变条件是引入“缓冲人”。

这些人是实验者的同伴,但他们自始至终按正常秩序排队。

“插队者”会在从他们前面插入队列中。

“缓冲人”的引入是想看“插队者”身后间隔两三个位置的人的反应。

结果显示,增加“缓冲人”使反对声音减少了。

当“插队者”和排队人之
间间隔两个“缓冲人”之后,反对率降低到5%。

因为害怕而不敢和插队者对抗?
米尔格拉姆最吸引人的观点是他对于“人们为什么不愿意干涉插队行为”的解释。

仅仅是人们害怕吗?不尽然:
1. 每个人面朝同一个方向都站在另一个人的身后,这是很难形成团队的。

因此社会规则就显得软弱无力了。

2. 和插队者理论,可能意味着你会失去自己在队列中的位置。

3. 社会系统必须对一些异常行为有容忍度,不然就会很快崩溃。

比如一次打架,所有人都要停下来直到争端解决(是很难让人接受的)。

4. 队列会通过默许和接受那些威胁队列存在的人,使他们获得一点好处,从而巩固了队列。

米尔格拉姆认为插队行为被容忍了,只要其对队列的存在威胁不大。

人们想避免社会冲突,因为他们自己的利益和一个有规则的队伍密切相关。

应对插队行为
下次,当你在排队时或者注意到一个插队的人时,思考一下米尔格拉姆的研究,排队会怎样反映整个社会。

如果那不行,想象当米尔格拉姆勇敢的助手们,在纽约各处插进队列时
人们的脸色,同时还有一个人在旁边观察和记录人们的反应,那是多么有趣的一幅画面啊。

最后该你了:想一想,你留意过排队时人们奇怪的行为吗?你曾经去插队或者和插队者较量过没有呢?
排队看世博有心理学不妨看看心态产生负面情绪
浙江在线健康网2010年08月06日
为什么有的人游迪斯尼、春节买火车票不怕排队,却对看世博长时间排队不可忍受,甚至烦躁焦灼呢?
华东师范大学应用心理系主任崔丽娟说,从心理学的动机理论分析,这是由于对排队后的体验有不同的期望,说得通俗些,排队后的体验对于个体的诱惑力越大,个体愿意承受的排队时间就越长。

比如去迪斯尼,每个游乐项目排队等候的时间都很长,可排队的人还是显得很兴奋,少有怨言,因为他们的心理状态是“太想玩了,所以不在乎排队时间”。

同样地,参观世博会,那些对精彩展览充满期待、为能亲临现场兴奋不已的观众,在潜意识中会认为“花时间排队是值得的”。

可以说,期待感和可以忍受的等待时间是成正比的。

反之,那些对世博会没有很大兴趣和很高期待的游客,所能忍受的排队等候时间就会相当有限——抱着“不妨看看”的心态而来,一看要排长队,排队后发现似乎遥遥无期,便容易产生负面情绪。

个体能够忍受的排队等待时间究竟有多长?不可能有具体数字,因为因人而异、因时而异。

以参观世博会为例,“想看”是共性,而共性之下,个体的动机、愿望不同,就会导致在排队等待时有不同表现,这是个性问题。

每个人都有等待的经历。

其实有时候等待的时间并不长,可有人却很烦躁,除了个体差别的原因,这与人的注意力过分集中也有关。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副主任张麒说,比如乘电梯。

一般来说,坐电梯比走楼梯省时间,可为什么有的人在等电梯时非常不耐烦,会不断狂按按钮?如果改走楼梯,他倒反而不烦,尽管花的时间更长——这是因为等电梯时,人的注意力相对集中,以至于“越等越烦”;而爬楼梯,人处于运动状态,一级级地走,注意力比较分散,不容易产生烦躁情绪。

看世博会,难免会排队。

从环境心理学角度看,一定面积内的拥挤会对人产生压迫感,压迫感会引起心跳加速、血压上升,有的人会显得狂躁,个别人则会产生抑郁。

如果有插队、走后门等“不公平”现象出现,一些人还会表现出攻击性。

此时,合理安排时间的人比较容易安心。

什么叫“合理安排时间”?其实就是善于分散注意力。

一些游客在参观世博园区前,就做好了排队等待的准备,带上了图书、mp3等。

人的注意力分散后,对时间的概念就会弱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