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游戏论
(自考必过)学前游戏论
(⾃考必过)学前游戏论学前游戏论第⼀章选择:1、在⼉童游戏研究阶段中,重视游戏对⼉童认知发展作⽤的研究的阶段是飞跃发展阶段。
2、以下不属于经典游戏理论的是:剩余精⼒说、元交际说、复演说、⽣活预备说。
3、教育史上第⼀个系统研究游戏的教育价值,并为⼉童尝试创⽴游戏实践体系的教育家是福禄贝尔。
5、蒙台梭利教具: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中⾮常强⼤强调注意⼒集中的“⼯作”活动对⼉童的发展意义,但她的教学法实际上是从⼉童⾃然游戏中概括出主要因素,并把这些因素组织起来系统化⽽形成的。
她设计了14种教具,主要是训练知觉,进⾏感官教育和发展智⼒。
蒙台梭利教具构成了蒙台梭利教学法的核⼼。
⼉童在活动中,通过操作这些教具,进⾏尝试错误和⾃我纠正,⽽获得感知觉和智⼒发展。
6、恩物:由福禄贝尔提出,他认为是神赐给⼉童的东西。
“恩物”实际上是⼀种适合⼉童特点的恩赐物,是幼⼉园⾥做游戏和进⾏作业时⽤的玩具和材料。
7、游戏指导的“三段论式”:在我国幼⼉园实际⼯作中,形成了⼀套来⾃前联学前教育学的领导游戏的“三段论式”的⽅法模式,即对主题⾓⾊游戏的组织上分成开始—进⾏—结束三个阶段。
在开始阶段,教师的任务是了解幼⼉游戏的愿望(扮演什么⾓⾊),帮助幼⼉布置游戏环境;在游戏进⾏过程中帮助幼⼉扩展游戏情节;在游戏结束时对幼⼉的游戏与游戏中的⾏为表现进⾏总结评价。
由于过分强调对游戏有计划、有⽬的地指导,往往导致教师导演与指挥幼⼉游戏,按照成⼈的想法让幼⼉游戏的情况。
第⼆章选择:1、分析性游戏治疗重在解释⼉童游戏的象征意义。
2、把游戏看作⼉童情感危机的⾃我疏导,是降低焦虑和欲望的⼀种补偿性满⾜的理论:精神分析学派。
3、把“⽺”说成“狗”属于顺应。
4、“游戏创造了⼉童的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
5、游戏觉醒理论建⽴在驱⼒学说的基础上。
6、已有“狗”概念,将⼤狗、⼩狗、黄狗、⿊狗纳⼊原有认知结构:同化。
7、试图通过解释环境刺激和个体⾏为的关系,来揭⽰游戏的神经⽣理机制的假设理论:游戏的觉醒论。
学前游戏论试题及答案
学前游戏论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学前游戏论认为,游戏是儿童的:A. 工作B. 学习方式C. 娱乐活动D. 社交手段答案:B2. 游戏对于儿童的以下哪项发展最为重要?A. 身体发育B. 语言能力C. 认知发展D. 情感表达答案:C3. 以下哪项不是学前游戏的特点?A. 自发性B. 自主性C. 规则性D. 强制性答案:D4. 学前儿童在游戏中主要发展以下哪种能力?A. 竞争能力B. 合作能力C. 服从能力D. 领导能力答案:B5. 游戏环境对儿童游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A. 游戏的多样性B. 游戏的安全性C. 游戏的趣味性D. 游戏的复杂性答案:B6. 学前游戏论认为,游戏是儿童:A. 逃避现实的方式B. 探索世界的工具C. 表达不满的手段D. 展示自我的平台答案:B7. 以下哪项不是学前游戏论提倡的游戏类型?A. 角色扮演游戏B. 建构游戏C. 竞争游戏D. 合作游戏答案:C8. 学前儿童在游戏中的主导角色是:A. 教师B. 家长C. 同伴D. 自己答案:D9. 学前游戏论认为,游戏对儿童的以下哪项发展具有重要作用?A. 道德发展B. 智力发展C. 身体发展D. 情感发展答案:B10. 学前游戏论强调游戏的:A. 结果B. 过程C. 规则D. 目的答案:B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学前游戏论的基本观点。
答案:学前游戏论的基本观点认为游戏是儿童的自然活动,是他们探索世界、发展认知和社会技能的重要方式。
游戏不仅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还是他们学习社会规则和交往技能的重要途径。
2. 描述学前儿童在游戏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及其应对策略。
答案:学前儿童在游戏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包括与同伴的冲突、游戏规则的不理解、游戏技能的不足等。
应对策略包括教师和家长的适当引导、提供多样化的游戏材料、鼓励儿童自我探索和解决问题等。
3. 阐述学前游戏论对儿童教育的意义。
答案:学前游戏论对儿童教育的意义在于强调游戏在儿童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提倡以游戏为基础的教育方法,认为教育应当顺应儿童的天性,通过游戏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促进其全面发展。
学前游戏论的试题及答案
学前游戏论的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学前游戏论认为,游戏是儿童的()。
A. 工作B. 学习C. 娱乐D. 社交答案:A2. 游戏对于儿童来说,具有以下哪种功能?A. 娱乐放松B. 认知发展C. 社交互动D. 以上都是答案:D3. 学前游戏论中,游戏的分类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角色游戏B. 建构游戏C. 竞技游戏D. 学习游戏答案:D4. 儿童在游戏中通过模仿成人的行为,可以促进其()的发展。
A. 语言B. 社会性C. 想象力D. 创造力答案:B5. 学前游戏论认为,游戏对儿童的()发展有积极影响。
A. 身体B. 心理C. 情感D. 认知答案:D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 学前游戏论认为,游戏是儿童的_________。
答案:工作2. 儿童在游戏中通过_________来探索世界。
答案:模仿3. 游戏可以帮助儿童发展_________能力。
答案:社交互动4. 学前游戏论认为,游戏是儿童_________的重要途径。
答案:学习5. 游戏可以促进儿童_________的发展。
答案:认知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简述学前游戏论中游戏对儿童认知发展的作用。
答案:游戏可以促进儿童认知发展,通过游戏,儿童可以探索环境,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记忆和注意力,提高逻辑思维和创造力。
2. 描述学前游戏论中游戏对儿童情感发展的影响。
答案:游戏可以帮助儿童表达和理解情感,通过游戏中的角色扮演和互动,儿童可以学习控制情绪,发展同理心,增强自我意识。
3. 阐述学前游戏论中游戏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贡献。
答案:游戏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游戏,儿童可以学习合作、竞争、分享和遵守规则,这些都是社会交往中的重要技能。
4. 举例说明学前游戏论中游戏对儿童身体发展的作用。
答案:游戏中的跑跳、攀爬等活动可以增强儿童的肌肉力量和协调性,促进身体发育。
四、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1. 论述学前游戏论中游戏对儿童全面发展的重要性。
学前游戏论
角色扮演:是一个特殊的游戏动作,是儿童以自身或他物为媒介对他人或他物的动作、行为、态度的模仿,也可以说是一种象征性动作。
游戏性体验:是儿童为主体,在游戏中产生的对活动的主观感受和内部心理体验,它影响儿童对游戏的态度和评价。
象征性游戏:是学前儿童游戏的典型形式,是儿童以模仿和想象扮演角色,完成以物代物、以人代人为表现形式的象征过程,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形式。
工具性游戏:是指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手段的游戏,也称教学游戏,其目的不在于游戏本身,而在于通过有利于儿童发展的游戏形式促使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教育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角色游戏:是学前儿童按照自己的意愿,以模仿和想象,借助真实或替代的材料,通过扮演角色,用语言、动作、表情等,创造性的再现周围社会生活的游戏。
结构游戏:又称建构游戏,是一种儿童利用各种建筑、结构材料进行建筑、构造的游戏。
表演游戏:幼儿根据故事、童话内容进行表演的游戏。
社会性:是指人们进行社会交往,建立人际关系,理解、掌握和遵循社会行为准则,以及人们控制自身行为的心理特征。
专门化玩具:模拟实物、结构精美逼真,功能的确定性强,由工厂制造出来的玩具。
非专门化玩具:用日常生活中的废旧物品或天然材料制造的,无固定用途、玩法确定性不强的玩具。
课程:是教育的核心,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活动的总和,即各种教育性活动的综合。
教学的游戏化:要求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尽可能的淡化教育目的,强化游戏的手段,看轻结果,重视过程。
游戏常规:是指在学前班集体中开展游戏活动时,对儿童不适宜行为和适宜行为的禁止和允许的经常性规定。
游戏成熟说:代表人物是拜敦代克,是一种根据心理动力理论建构起来的,认为游戏是儿童操作某些物品进行活动,是幼稚动力的一般特点的表现,而不是单纯的一种动机。
学前游戏总体发展的趋势:1、游戏内容的发展。
2、游戏形式的发展:动作的渐次连贯——游戏语言的发展——持续时间的推延——规则的明朗化——游戏活动的社会化。
学前游戏论第一篇
课程基本内容及目标
第一篇:关于学前游戏的基本理论问题
• 了解:游戏的本质、基本特征、分类、影响因素
第二篇:关于学前游戏的实施
• 操作:基本原则、游戏组织实施、指导与评价
第三篇:关于学前游戏的发展与理论
理解:理论流派:经典游戏、精神分析、认知发 展、社会文化历史
第一篇 学前游戏基本原理
可观察的外 部行为
角色扮演
2 .2游戏的结构要素——可观察的外部行为
探索:对事物的性质、事物之间的关系、动作效应的探索 象征:在表象作用支配下的想象性虚构性动作 嬉戏:带有做坏事或某动作来取乐,带有幽默、逗趣性质 机能性角色:通过模仿范例或对象的一两个典型角色动作来标志他所模仿的对 象 互补性角色:以角色关系中的另一方存在为条件(医生-病人) 想象或虚构性角色:现实生活中不存在,源于故事、电视等文文学作品
场地
影响维度
形象玩具、智力玩具、结构造型玩具、体育玩具、音乐玩具、娱乐玩具、日常物品 或天然材料及自制玩具;专门化玩具-非专门化玩具;玩具的分类、组合搭配 空间密度、地点、户外场地结构特征、设备位置
时间
长短(每天自由游戏时间不少于1小时)
母子早期关系
社会环 境因素
家庭结构与气氛 伙伴关系
影响游戏中社会性因素发展,也制约儿童与物的非社会性关系建立;为幼儿探索和 游戏提供安全感及强化作用 核心家庭比单亲家庭儿童开展象征性游戏能力强
社会性游戏
分类 单独游戏 平行游戏 联合游戏
个体独立性 专心、独立自己游戏;很少注意他人游戏或接近
互相模仿游戏、独自游戏、偶有交往 一起讨论、共同游戏、无共同目标;交流时间短
玩具 与他人玩不同玩具 与他人玩相同或相近玩具 常发生借还玩具行为
学前游戏论
第一章学前游戏的基本概念1、把游戏的本质概括为儿童的主体性活动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论述)(1)把儿童看作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强调了儿童在游戏活动中内部的主观体验及主体性体验的决定性地位,有助于深化对游戏活动结构的整体和全面的认。
(2)把游戏看作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充分地对游戏活动中儿童能动地驾驭和控制作为活动对象的客体的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的主体性属性予以承认和肯定,以主体性在活动中的表现和程度对活动的性质进行本质上的辨别,不再把儿童的游戏和非游戏的非主体性活动相互混淆,深刻揭示了游戏本身所固有的,区别于其他活动的本质特征。
(3)把游戏看作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揭示游戏中儿童主体性发挥和发展的功能特性,展现出游戏满足儿童身心发展需要,促进儿童主动性、独立性与创造性发展,有益于儿童主体性培养,从而实现游戏活动的独特功能和价值。
(4)把游戏看作是儿童主体性的活动,充分肯定的儿童自身作为游戏主体的兴趣、需要、能力等在游戏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并不排除作为活动对象的客体对儿童游戏主体性发挥和发展的制约。
(5)把游戏看作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促使我们在促进和引导儿童的游戏的实践中,必须以尊重儿童的主体性为其根本前提和基础。
2、我国对学前游戏基本特征得认识(1)、一般特性:①游戏是儿童主动的志愿的活动;②游戏是在假想的情景中反映周围生活;③游戏没有社会的实用价值,没有强制性的社会义务,不直接创造财富;④游戏伴随着愉悦的情绪游戏。
3、与非游戏活动的特征与其他活动相比游戏的特性是什么?①游戏是由内部动机。
所控制的行为;②游戏中儿童注意的是活动的手段而不是活动的最终目的;③游戏区别于探究行为;④游戏区别于工具性行为;⑤游戏不受外部强加的规则的束缚;⑥游戏要求每一个参加者主动积极地进行活动。
4、成人游戏与儿童游戏的区别:5、①游戏在各自生活中的地位不同;②戏中的主体的情况不一样;③游戏的内容不同。
6、纽曼的游戏特征三内说:①内部控制;②内部真实;③内部动机。
0243学前游戏论
学前游戏论第一章游戏及其特征一、什么是游戏?(一)游戏是一种儿童文化生活方式(二)游戏是一种复合性的心理维度1、游戏的认知特性——心理主动性维度皮亚杰和东欧的心理学家强调游戏的认知特性,重点放在游戏的社会适应上。
游戏的认知特性可以从自我向导、心理主动性和灵活性三方面进行考察。
自我向导意即:一个人的行动总是他想做什么和要怎么做的结果,其反义词是“环境向导”。
自我向导意味着儿童本人决定自己的活动,并且计划并实现他自己的活动。
自我向导在游戏的过程中主要反映在下列方面:游戏主题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一项决定性行为的时间长度;注意力集中程度;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问题的解决程度;对一项任务的兴趣;行为之间的连续性;活动结果的体验程度。
心理主动性可用“智能的首创性”和“思想上的首创精神”来代替。
这一概念指儿童自发地采取行动倾向。
不需要他人和环境的鼓励或支持。
心理主动性是指儿童注意到周围环境,往往就接着采取行动。
这意味着游戏是一种自发性的活动。
在游戏活动中,心理主动性可以反映在下列方面:智能的首创性;方法的计划性和系统性;活动的创造性;游戏内容的多样性;行动计划的完整性;态度的严谨性;主动性层次的平衡性。
灵活性灵活性是游戏行为结构的一大特性。
游戏的灵活性使儿童把所进行的各种活动连接起来,而不需要再学习新的内容。
控制内部语言是发展灵活性的一个重要条件。
通过内部语言,儿童能把各种知识技能迁移到同一游戏活动之中,不仅丰富了游戏的内容而且保持着游戏的连续性和转换的自然性。
游戏活动的灵活性主要表现在下列方面:以可行的方式分析问题;游戏主题的变化;思维的稳定性;技能的熟练程度;行动过程的自我控制程度;转换的灵活性;迁移的广泛性。
2、游戏的情感特征——活动强度维度利维和西欧的心理学家强调游戏的情感方面。
重点放在游戏动机上。
利维主张从内部动机、内部控制能力和假装在三个方面考察游戏的情感特性,以此作为游戏行为强度的特征。
内部动机利维把内在动机定义为“产生于本人或活动本身参与活动的动机或内驱力,其报偿产生于所从事的活动本身。
学前游戏论
活动性游戏不是婴儿游戏的主要形式。
答案:错误兴趣和能力等是影响儿童游戏的个体因素。
答案:正确对游戏在游戏过程中现场指导的评价可以进行自评。
答案:正确游戏玩具要符合卫生和安全要求。
答案:正确我国的黄人颂的游戏观属于生物性本质观。
答案:错误游戏就是工具性行为。
答案:错误教师不可以直接参加游戏。
答案:错误游戏常规是指儿童游戏中所允许的经常性规定。
答案:错误游戏时间是影响游戏的社会环境因素。
答案:错误游戏是由内部动机所控制的行为。
答案:正确玩具及材料是影响游戏的物理因素。
答案:正确自选游戏也是学前游戏教育实施的一种形式。
答案:正确教师现场指导游戏需要注意确定指导的时机。
答案:正确游戏玩具要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
答案:正确儿童伙伴和电视都是影响学前游戏的社会环境因素。
答案:正确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观是游戏是儿童的本能活动。
答案:错误游戏中反映的是周围生活的翻版。
答案:错误游戏场地的创设主要指室外创设。
答案:错误游戏常规是指儿童游戏中所允许的经常性规定。
答案:错误对教师在游戏过程中现场指导的评价都是他人评价。
答案:错误角色游戏与象征性游戏不一样。
答案:错误家庭结构和气氛是影响游戏的物理因素答案:错误维果斯基游戏观是社会性本质观。
答案:正确游戏教育实施的基本任务之一是创设安全有效的游戏场地。
答案:正确游戏要尊重儿童的意愿提出游戏的主题。
答案:正确兴趣和能力等是影响儿童游戏的个体因素。
答案:正确游戏教育实施只有教学游戏一种形式。
答案:错误自选情况不是学前游戏一般发展评价指标。
答案:错误教师参与游戏,损害儿童游戏情节的发展。
答案:错误课程是影响游戏的个体因素。
答案:错误___游戏,又称为象征性游戏,是幼儿期典型的游戏形式。
答案:角色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提出儿童游戏需要的性质是___。
大案:生物性的物理环境因素是游戏活动中-------的要素或条件。
答案:物幼儿园游戏实施应遵循两大基本原则:一是教育性原则;二是___。
学前游戏论(全)
第一章选择)1.儿童游戏眼见得初步兴起阶段从二十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30年代左右,出现了最早的一批游戏理论,为游戏理论。
经典的游戏理论:,作为最早的游戏理论形态开始出现。
2.儿童游戏研究缓慢发展阶段以精神分析理论为主代表人物: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3.儿童游戏研究的飞跃阶段认知发展游戏理论在这一阶段,最初以皮亚杰、维果茨基等为代表的认知发展的游戏理论在游戏研究中占据主导地位。
4.如果说20世纪50年代左右受精神分析学派的影响,比较注重游戏的情感发展价值。
精神分析学派的包括情绪情感,发泄,补偿。
儿园基础的教育家5.德国的福禄培尔是世界上第一个系统研究了儿童游戏,并把游戏作为幼儿园教育基础的教育家。
6.为了使儿童得到知识和发展各种能力,福禄培尔为幼儿园设计了“恩物”和作业体系。
“恩物”实际上是一种适合儿童特点的恩赐物,是幼儿园里做游戏和进行作业时用的玩具和材料。
“恩物”主要有六种。
7.福禄培尔在幼儿园里所创建的游戏体系及其“恩物”和作业体系,是学前教育史上的首创。
8.从儿童身心发展的角度去考察儿童游戏的原因与游戏的发展变化是陈鹤琴关于儿童游戏看法中的核心思想。
9.陈鹤琴的思想与研究,奠定了我国儿童游戏研究的基础。
10.从建国初期到“十年浩劫”之前,这一时期我国教育界、心理学界全面学习前苏联的心理学理论。
以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的游戏理论,对我国学前儿童游戏理论与幼儿园教育实践的发展发生了巨大的影响。
然而,总体而言,这一阶段的儿童游戏理论与实践基本处于移植阶段。
第二章选择1.在20世纪初,经典的游戏理论已经形成。
到20世纪中叶以后,开始主要流行三种游戏理论派别,分别为精神分析的游戏论(发泄论),认知发展的游戏理论和原苏联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活动论)。
80年代以后游戏的觉醒理论和元交际理论又得以流行。
(选)2.经典的游戏理论(选择)①剩余精力说:主要观点:剩余的精力的无目地的消耗和发泄。
学前游戏论教学实践目的(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学前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游戏作为学前儿童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发展的基础,对幼儿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学前游戏论教学实践旨在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使教师深入了解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提高教师运用游戏进行教育教学的能力,从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二、学前游戏论教学实践的目的1. 提高教师对游戏价值的认识学前游戏论教学实践的首要目的是使教师充分认识到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价值。
通过学习,教师能够理解游戏对幼儿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发展的促进作用,从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游戏,使幼儿在快乐中学习、成长。
2. 培养教师运用游戏进行教育教学的能力学前游戏论教学实践旨在培养教师运用游戏进行教育教学的能力。
教师需要了解不同类型的游戏及其特点,掌握游戏设计与实施的方法,能够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设计富有教育意义的游戏活动,使幼儿在游戏中得到全面发展。
3. 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学前游戏论教学实践的核心目的是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通过游戏,幼儿可以锻炼身体、发展智力、培养情感、提高社会性等方面能力。
教师通过运用游戏进行教育教学,使幼儿在快乐、轻松的氛围中学习,有助于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4. 增强教师的专业素养学前游戏论教学实践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教师在学习过程中,不仅需要掌握游戏理论,还需要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了解不同年龄段幼儿的游戏需求,从而为幼儿提供更加个性化和全面化的教育。
5. 推动学前教育的发展学前游戏论教学实践有助于推动学前教育的发展。
通过提高教师运用游戏进行教育教学的能力,可以提升学前教育的质量,使学前教育更好地满足幼儿的发展需求,为我国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三、学前游戏论教学实践的具体内容1. 游戏理论的学习教师需要学习游戏理论,了解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价值、游戏类型、游戏设计与实施方法等。
通过学习,教师能够掌握游戏的基本原理,为运用游戏进行教育教学奠定理论基础。
学前游戏论
0399 学前游戏论课程教学提纲(参考教材:丁海东编著《学前游戏论》)第一章学前游戏的基本概念本章核心概念:游戏是发生于一定情景之中,外部有可观察的行为表现,内部有特定心理体验的儿童主动自愿、自主自由的活动。
第一节儿童游戏的本质观 1、游戏的生物生本质观的基本观点:肯定儿童的生理性机制及功能在游戏中的作用。
2、社会性本质观:(1)此观点由前苏联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首先提出,坚持社会性本质观是前苏联游戏理论的特征。
(2)我国教育百科全书中游戏的概念:游戏是儿童运用一定的知识和语言,借助各种物品,通过身体运动和心智活动,反映并探索周围世界的一种活动。
这是一种社会性本质观。
(3)对社会性本质观的评价:这种游戏本质观容易导致:“游戏仅仅被作为获取大纲要求所规定的知识的补充教学手段,教师常常像组织作业那样领导幼儿的游戏。
”(4)教育家杜威的游戏本质观。
第二节学前游戏的基本特征 1、了解我国的对学前游戏基本特征的认识(简答):一、游戏室儿童主动的资源的活动;二、游戏是在假想的情景中反映周围生活;三、游戏没有社会的实用价值,没有强制性的社会义务,不直接创造财富;四、游戏伴随着愉悦的情绪; 2、理解纽曼的游戏特征学说。
如控制:内控与外控?;真实;动机: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纽曼提出,用控制、真实性和动机这三种指标来确定一种活动是不是游戏。
游戏的特征是内部控制、内部真实、内部动机(填空)动机可疑分为“内部动机”、“外部动机”(填空)第三节学前游戏的结构要素 1、学前游戏的结构:(1)外部可观察的行为因素:表情、动作、言语、材料(玩具)等外显行为。
(填空)角色扮演是一种特殊的游戏动作,是儿童以自身或他物为媒介对他人或他物的动作、行为、态度的模仿,也可以说是一种象征性动作。
(名词解释)机能性角色:这是儿童通过模仿范例或对象(如司机)的一两个最富有特色的典型角色动作(如转动方向盘)来标志他所模仿的对象。
(名词解释)儿童游戏是“我要玩”而不是“要我玩”(这说明游戏是受哪种动机控制:内部动机的控制)(选择题)角色扮演。
学前游戏论的试题及答案
学前游戏论的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学前游戏论认为,游戏是儿童的______。
A. 工作B. 学习C. 娱乐D. 社交答案:C2. 根据学前游戏论,以下哪项不是游戏的特点?A. 自发性B. 规则性C. 目的性D. 重复性答案:C3. 学前游戏论强调游戏对儿童发展的哪些方面有积极作用?A. 身体发展B. 认知发展C. 情感发展D. 所有以上选项答案:D二、填空题4. 学前游戏论认为,游戏是儿童的______,是他们探索世界和学习的重要方式。
答案:自然行为5. 学前游戏论中,游戏的自发性指的是儿童在游戏中______,不受外部压力。
答案:自由选择活动三、简答题6. 简述学前游戏论中游戏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
答案:游戏通过提供丰富的感官体验和操作机会,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
在游戏中,儿童可以通过探索和实验来学习新概念、解决问题,以及发展思维和创造力。
四、论述题7. 论述学前游戏论在教育实践中的运用及其重要性。
答案:学前游戏论在教育实践中的运用包括创造一个支持游戏的环境,提供多样化的游戏材料,以及鼓励儿童自主选择和参与游戏。
其重要性在于游戏是儿童自然的学习方式,能够满足他们的发展需求,促进其全面发展,包括身体、认知、情感和社会性等方面。
五、案例分析题8. 阅读以下案例:小明在幼儿园的沙池里玩沙子,他用小铲子挖沙,然后倒进桶里,再倒出来,重复这个过程。
请分析小明的游戏行为如何体现了学前游戏论的观点。
答案:小明的游戏行为体现了学前游戏论的多个观点。
首先,小明的游戏是自发的,他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玩沙子。
其次,游戏具有重复性,小明通过重复挖沙和倒沙的动作,体验控制和操作的满足感。
此外,游戏过程中小明可能会探索不同的挖沙和倒沙的方法,这有助于他的认知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
最后,如果小明与其他儿童一起玩耍,还能促进他的社交技能发展。
学前游戏论的试题及答案
学前游戏论的试题及答案1. 学前游戏论的核心观点是什么?2. 请列举学前儿童游戏的几种主要类型,并简要说明每种类型的特点。
3. 游戏在儿童发展中扮演了哪些角色?4. 请解释“自由游戏”与“指导游戏”的区别。
5. 如何在幼儿园中有效地实施游戏教学?6. 描述游戏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7. 游戏在儿童语言发展中的作用是什么?8. 请举例说明如何通过游戏促进儿童的创造力发展。
9. 游戏在儿童情感发展中的重要性是什么?10. 游戏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平衡游戏的自由性与教育目的?答案1. 学前游戏论的核心观点是游戏是儿童的自然活动,是他们认识世界、发展自我、学习社会规则的重要途径。
游戏不仅能够满足儿童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还能促进他们的认知、情感、社会和身体发展。
2. 学前儿童游戏的主要类型包括:- 探索性游戏:儿童通过触摸、操作物体来了解世界。
- 角色扮演游戏:儿童模仿成人或其他角色,通过想象进行游戏。
- 建构游戏:儿童使用积木、沙子等材料建造结构或场景。
- 社交游戏:儿童与同伴互动,学习社交技能。
- 运动游戏:通过身体运动来发展大肌肉群和协调性。
3. 游戏在儿童发展中的角色包括:- 认知发展:通过游戏,儿童学习解决问题和逻辑思维。
- 情感发展:游戏帮助儿童表达情感,理解他人情感。
- 社会性发展:通过与同伴的互动,学习合作、分享和遵守规则。
- 身体发展:游戏促进儿童的身体协调性和运动技能。
4. “自由游戏”是指儿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意愿自由选择游戏内容和方式,而“指导游戏”则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儿童参与有特定目标和规则的游戏。
5. 在幼儿园中实施游戏教学的方法包括:- 创设丰富的游戏环境,提供多样化的游戏材料。
- 鼓励儿童自主选择游戏,尊重他们的游戏意愿。
- 教师作为观察者和支持者,适时介入以提供帮助或引导。
- 通过游戏活动,整合语言、数学、科学等领域的学习。
6. 游戏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学习合作与分享:在集体游戏中,儿童学习与他人合作,分享资源。
学前游戏论试题及答案
学前游戏论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学前游戏的主要目的是什么?A. 学习知识B. 社交互动C. 锻炼身体D. 培养创造力答案:D2. 下列哪项不是学前游戏的特点?A. 自由性B. 规则性C. 目的性D. 教育性答案:C3. 学前儿童通过游戏可以发展哪些能力?A. 语言能力B. 逻辑思维能力C. 社交能力D. 所有以上答案:D二、填空题1. 学前游戏是儿童______和______的一种重要方式。
答案:学习和成长2. 游戏是儿童______和______的自然表现。
答案:情感和想象3. 学前儿童通过游戏可以培养______和______。
答案: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简答题1. 请简述学前游戏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
答案:学前游戏在儿童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能够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提高儿童的社交技能,还能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通过游戏,儿童能够学习规则,理解合作的重要性,并且在游戏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
2. 描述一下家长如何引导儿童进行健康有益的游戏活动。
答案:家长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引导儿童进行健康有益的游戏活动:首先,家长可以参与儿童的游戏,与儿童一起玩耍,增加亲子互动;其次,家长可以为儿童选择适合其年龄和兴趣的游戏,确保游戏内容健康、积极;再次,家长可以鼓励儿童参与集体游戏,培养儿童的团队合作精神;最后,家长应该监督儿童的游戏时间,确保游戏时间不会影响儿童的正常生活和学习。
四、论述题1. 论述学前游戏与儿童认知发展之间的关系。
答案:学前游戏与儿童认知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游戏是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游戏中,儿童通过探索、实验和解决问题来学习新知识,提高认知能力。
例如,通过拼图游戏,儿童可以学习形状和颜色的概念;通过角色扮演游戏,儿童可以学习社会规则和人际交往技巧。
此外,游戏还能促进儿童的注意力、记忆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通过游戏,儿童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这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学前游戏论
学前游戏论什么是学前游戏论1989年11月,第44届联合国大会在巴黎通过了《儿童权利公约》规定:儿童有“从事与年龄相适应的游戏和娱乐活动”的正当权利。
p31996年我国正式施行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规定了“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p3学前游戏理论是从学前教育学和心理学中分化出来并日趋独立的一门分支学科或理论。
是学前教育学及儿童心理学领域在游戏研究上纵的深入和面的扩展。
p3学前游戏论具体概念:主要是从教育的观点出发,专门研究学前儿童的游戏现象,揭示其发展规律,探索其价值和教育实施及指导的一门学科。
p4第一章学前游戏的基本概念第一节建立科学的儿童游戏本质观一、儿童游戏本质观的演变游戏概念多种多样,难以定论:p7一方面是一类行为的总称,包括的行为具有极广的范围:1、主动控制的分量、复杂的程度2、动静的性质和3、运用材料的种类、多少等方面,差距很大。
另一方面由于不同的研究者处于不同的学术背景,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方法论不同和所依据的材料不同:(一)游戏的生物性本质观:游戏是儿童的本能活动1、福禄贝尔:游戏是儿童内部存在的自我活动的表现,是一种本能性的活动p92、剩余精力说:代表人物:德国的席勒和英国的斯宾塞主要观点:是剩余精力的无目的的消耗,潜意识中的本能和欲望在生活中的宣泄或补偿。
儿童身上有除了维护正常生活之外的剩余精力。
儿童的剩余精力必须要找到出路消耗、发散出去,否则就像不透气的蒸汽锅,要发生爆炸,于是就用自然的无目的的活动方式----游戏以获得快乐,这样就产生了游戏。
游戏就是儿童和高等动物对剩余精力的一种无目的的消耗。
3、霍尔复演说:是种族的过去活动习惯的延续和再现,游戏是人类生物遗传的结果,儿童游戏是重现祖先生物进化的过程,重现祖先进化过程中产生的动作和活动个体在出生以前即胎儿期复演了动物进化的过程;4岁前的婴幼儿期复演了动物到人的进化阶段;4—8岁的儿童期复演了人类从蒙昧向文明过渡的农耕时代,比如儿童的追逐活动是狩猎本能的复演,;12—25岁的青少年期则是复演了人类的浪漫主义时代。
00399学前游戏论 新版版本二
00399学前游戏论第一章游戏及其特征第二章游戏与儿童身心发展第三章游戏的理论流派第四章儿童游戏的分类第五章影响儿童游戏的因素第六章游戏在幼儿园中的地位第七章我国儿童游戏研究的概况第八章幼儿园游戏指导策略第九章游戏环境的创设第十章玩具和游戏材料第十一章游戏观察指导第十二章幼儿园各类游戏的指导第一章游戏及其特征第一节游戏的定义一、文化视野中的游戏儿童游戏是低于严肃性水平的文化,而在美和神圣的王国中的活动是高于严肃性水平的文化。
游戏先于文化,文化反过来又制约着游戏的行为。
游戏中潜伏着一种结极及文化的向心力,它制约着孩子们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
同其他的文化一样,儿童文化也有着自身的一套规则,由此规定着这个圈子内所有成员的行为,而这一套规则对孩子们能够想象得出来的仸何新的游戏都起着“结极”的作用。
二、社会学视野中的游戏美国社会学家米德第一个指出:儿童社会化过程有两个步骤。
一是模仿阶段,二是游戏阶段。
游戏是儿童学习社会生活的关键步骤。
“社会化”的最终目的是要儿童学会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成功地扮演各种社会角色,而这种角色扮演不是看会的、教会的,必须通过实际的操作、练习,游戏则是最好的实践机会,儿童在游戏中第一次学习扮演角色,在游戏中亲身体验如何与周围人交往、吅作,学习忍受挫折、面对困难,学会尊重别人、积枀参与,等等,这一切经验都是社会生活所必需的。
三、语言学视野中的游戏当我们讨论什么是游戏时,我们是用词来表达我们的观念的,而词和观念是由语言创造的。
每种语言在形成它关于游戏的观念和表达其意思时,往往只有一个词、一个意思,而游戏的含义是很多的,一个普遍的游戏范畴并非用一个词就能表达。
世界上不同地方的人都在游戏,游戏的内容是如此地相似,但他们用语言来表达的游戏概念的形式却大为不同,一种语言比其他语言更成功地用一个词归纳了游戏的多个方面。
(一)外语中关于游戏的表述约翰·赫伊津哈在《游戏的人》(HomoLudens.1938)一书中,对包括希腊语、梵语、闪族语、拉丁语、日语、汉语、日耳曼语、英语等十几种语言在内的游戏概念的语言表达作了较为详细的分析。
学前游戏论参考知识点
学前游戏论第一章学前游戏的根本概念本章核心概念:游戏是发生于一定情景之中,外部有可观察的行为表现,部有特定心理体验的儿童主动自愿、自主自由的活动。
第一节儿童游戏的本质观1、游戏的生物生本质观的根本观点:肯定儿童的生理性机制及功能在游戏中的作用。
2、社会性本质观:〔1〕此观点由前联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首先提出,坚持社会性本质观是前联游戏理论的特征。
〔2〕我国教育百科全书中游戏的概念:游戏是儿童运用一定的知识和语言,借助各种物品,通过身体运动和心智活动,反映并探索周围世界的一种活动。
这是一种社会性本质观。
〔3〕对社会性本质观的评价:这种游戏本质观容易导致:“游戏仅仅被作为获取大纲要求所规定的知识的补充教学手段,教师常常像组织作业那样领导幼儿的游戏。
〞〔4〕教育家杜威的游戏本质观。
第二节学前游戏的根本特征1、了解我国的对学前游戏根本特征的认识〔简答〕:一、游戏室儿童主动的资源的活动;二、游戏是在假想的情景中反映周围生活;三、游戏没有社会的实用价值,没有强制性的社会义务,不直接创造财富;四、游戏伴随着愉悦的情绪;2、理解纽曼的游戏特征学说。
如控制:控与外控〞;真实;动机:部动机与外部动机〞纽曼提出,用控制、真实性和动机这三种指标来确定一种活动是不是游戏。
游戏的特征是部控制、部真实、部动机〔填空〕动机可疑分为“部动机〞、“外部动机〞〔填空〕第三节学前游戏的构造要素1、学前游戏的构造:〔1〕外部可观察的行为因素:表情、动作、言语、材料〔玩具〕等外显行为。
〔填空〕角色扮演是一种特殊的游戏动作,是儿童以自身或他物为媒介对他人或他物的动作、行为、态度的模仿,也可以说是一种象征性动作。
〔名词解释〕机能性角色:这是儿童通过模仿例或对象〔如司机〕的一两个最富有特色的典型角色动作〔如转动方向盘〕来标志他所模仿的对象。
〔名词解释〕儿童游戏是“我要玩〞而不是“要我玩〞〔这说明游戏是受哪种动机控制:部动机的控制〕〔选择题〕角色扮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Jean Piaget:《Play, Dreams and Imitation in Childhood》,1962 Olivia N. Saracho et al:《Multiple Perspectives on Play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1998 Joe L. Frost et al:《Play and Child Development》,2003 Karen Gitlin-Weiner et al:《Play Diagnosis and Assessment》,2000 Judith E. Lieff et al:《Playful Learning and Teaching——Integrating Play into Preschool and Primary Programs》,2000 Neville Bennett et al:《Teaching Through Play— —teacher’s thinking and classroom practice》, 1996 Janet R. Moyles:《The Excellence of Play》, 1993
(二)现代儿童的游戏 1、改革开放前儿童游戏的特点: 政治性、自然性、群体性强,游戏时 间较充裕。 2、改革开放后儿童游戏的特点: 世俗化、商品化、个体化,游戏时间 减少,游戏地点由户外向户内转移。
二、我国学前儿童游戏理论与研究 的发展
(一)我国古代教育家对儿童游戏的认识
1、严教——强调对儿童游戏进行干预 2、乐学——主张对儿童教学要游戏化
二级循环反应,“有 目的的动作形成期” 二级图式的协调, “把已有的图式运用 到新的情境中” 三级循环反应,“为 了看到结果而行动”
保持“有趣的情景” “仪式化现象”
“嬉戏性行为的偶然结 洗澡。手从头发上滑 合” 落下来,击到水面上, 马上重复这个动作, 并变化位置与高度 象征性图式 抓住大衣领子侧着身 体躺下,闭眼,吮手 指
(二)文艺复兴时期时的游戏思想 洛克 康德 席勒 福禄贝尔 (三)19世纪末的游戏思想 (四)现代的游戏思想 蒙台梭利 杜威 胡伊青加
第二节 我国儿童游戏的发展与变化
一、我国儿童游戏活动的发展
(一)古代儿童的游戏 1、益智游戏 2、文字游戏 3、幻术游戏 4、偶戏 5、运动性歌舞游戏 6、生活游戏 7、童谣 8、野趣
年龄 0-1个月 2-4、5个月
智力 反射练习期 初级循环反应
游戏 无游戏 游戏的发生
例子
头往后仰,从新的位 置看熟悉的东西。两 天后重复这种动作, 但增加了愉快的表情 反覆去碰玩具,让它 发出声响 握着枕头一角,吮花 边。侧着身体躺下, 闭上眼睛吸吮手指
4、5-9个月 9、10-11、12个 月 1-1.5岁
5、精神分析学派对游戏理论的发展和教育 实践的影响 (1)侧重以分析游戏个案为主。 (2)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是建立在其 人格结构学说的基础上的。 (3)其游戏发展阶段论在一定意义上就是 以情感为主线的游戏发展理论。
(4)极大地推动了人格及行为矫正技术,特别是 游戏治疗理论及方法的研究与应用。 (5)关注了儿童游戏活动的生物性动机,没能重 视游戏的社会性以及作为人的游戏者的主动性。 (6)没有能够关注游戏在认知等其他方面的价值。 (7)重视想像性的游戏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
②、前运算期(2-7岁)游戏的发展 象征性游戏是幼儿游戏的典型游戏,象征 性在前运算(自我中心的表征活动)时期 成为游戏的基本特征。 表象思维:即在感知运动的基础上利用实 际生活中获得的表象进行思维。
发展阶段
高峰期 2-4岁 (前概念 思维阶段)
类型
象征性的 投射
性质
①把象征性图式扩展到新的对 象上
认知发展学派认为,游戏的发展和认知的发展是 相对应的。游戏的发展随认知的发展而变化,并 呈现出相应的连续性和阶段性,也表现出一定的 独立性和偶然性。
年龄 0-2岁
2-7岁
认知发展阶段 感知运动时期
前运算时期
游戏类型 练习性游戏
象征性游戏(结 构游戏) 规则性游戏
7-12岁
具体运算时期
①、感知运动期(0-2岁)游戏的发生和 发展 在这一阶段,由于个体尚未掌握语言,认 知活动主要通过直接感知和实物操作进行, 因而游戏根本不含象征性,也无任何游戏 方法可言。
游戏研究的可能视角
1、发展心理学的视角 2、文化心理学的视角 3、知识社会学(文化权力学)的视角 4、教育哲学的视角 5、权利法学的视角 6、生活史学的视角
第一章
第一节
儿童游戏的历史:观 点、信念与活动
西方社会的儿童游戏
(一)西方古代社会的游戏 1、Agon(即conflict和competition ) 2、Mimesis(即representation) 3、Chaos(即the order and disorder of nature和chance)
1.5-2岁
思维的发生,即图式 的内在化
象征性游戏的出现,预示着练习性游戏在感知运 动领域中的发展的终结。练习性游戏不是感知运 动阶段所特有的现象。练习性游戏有三种发展趋 向: 第一,因为增加了表征而演变为象征性游戏; 第二,伴随社会化的方向,倾向于规则性游戏; 第三,向真正的适应发展,成为严肃的智力活动。
认同 想象
自我 轻浮、无聊
人类学 艺术、文学
精神病学 流行文化
节日、聚会 幻想
休闲 无意义
Turner Bateson, Bakhtin
Csikszentmih alyi Stewart, Welsford
Fine(1983) Dyson(1997)
KellyByrne(1989) Opie & Opie (1959)
3、蒙尼格的“宣泄(hostility catharsis)”理论 在现代,在精神分析学派这里,“宣泄” 一词的含义已逐渐缩小,专指攻击性行为 或敌意的宣泄。游戏的价值就在于能发泄 被抑制的本能的侵犯性冲动。但其他的许 多心理学家开展的验证性研究说明,攻击 性游戏实际上是刺激了而不是降低了后来 的攻击性行为。
2、艾里克森的“掌握(mastery)”理论 (1)游戏是自我的一种积极主动的机能, 是生物性因素与社会性因素的协调与整合 (2)游戏调节了人格发展的阶段冲突,并 掌握冲突中的情感危机 (3)由于生物性和社会性双重因素的影响, 儿童游戏存在性别差异
艾里克森不仅在理论上发展了弗洛伊德关 于掌握的思想,他在肯定发展中生物本能 的作用的基础上,引进了社会文化因素或 社会性因素,而且在研究方法上也有创新。 他运用“娃娃游戏”研究技术,既注重个 案分析的方法运用,也试图从中揭示游戏 发展与年龄、性别的关系,在方法上已介 于典型的精神分析方法与统计方法之间。
(二)认知理论
1、皮亚杰(Jean Piaget)的认知发 展理论
(1)游戏是认知活动的一个方面,是同化超过了 顺应 同化:是指在某个情景中,儿童使用他已经获得 的图式或技能从事并完成活动。 顺应:是儿童为了完成某种目标而尝试新的图式 或技能。
(2)游戏的发展受认知发展的驱使和制约, 并与认知发展的阶段相适应
(二)经典游戏理论的共同特征
1、他们主要关心的是人的本性中有哪些因素导致 人游戏以及游戏的功用问题,不关注游戏的个体 差异和特点; 2、都受到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影响,都用生物发 展的规律解释儿童的游戏,把儿童的游戏生物学 化; 3、主要以“工作”作为“游戏”的对立面,说明 什么是游戏以及为什么游戏的原因; 4、都是主观思辨的产物,缺乏科学的实验基础。
(三)经典游戏理论的影响——适用 范围有限
1、对现代游戏理论与研究的影响 2、对教育实践的影响
二、现代理论,1920年以后发展起来
(一)精神分析理论
1、弗洛伊德关于游戏的理论 (1)游戏是自我调节本我与超我矛盾的机制,是 儿童人格完善的途径。 (2)游戏可以满足儿童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愿望。 ①游戏满足儿童想做大人的愿望; ②游戏通过强迫重复(repetition compulsion),帮助儿童掌握(或控制)现实 中的创伤性事件。
参考书籍:
大学出版社2006年 版 [美]约翰逊等编著:《游戏与儿童早期发展》,华东师范 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华爱华:《幼儿游戏理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丁海东编:《学前游戏论》,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年版 [美]Carol E. Catron & Jan Allen:《学前儿童课程— —一种创造性游戏模式》,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 曹中平:《儿童游戏论》,宁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刘焱:《幼儿园游戏教学论》,中国社会出版社2000年 版
The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play(TASP) 成立于1973年4月14日
/kine/tasp/
1998年 Diversions and Divergences in fields of play(游戏领 域中的转向与分歧) 1999年 Play: Context revisited(游戏:对脉络背景的再思考) 2001年 Theory in context and out(背景中与背景外的理论) 2002年 Conceptual, Social-cognitive, and contextual issues in the fields of play(游戏领域中的概念、社会-认知与背景问题) 2003年 Play and educational theory and practice(游戏与教 育理论与实践) 2004年 Play: An Interdisciplinary Synthesis(游戏:多学科的 综合) 2005年 the dynamic of play(游戏的动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