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呼唤仁心仁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呼唤仁心仁术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读了李镇西的大作《爱心与教育》,我的感受是六个字:感动、惊醒和羞愧。我深深感动于李老师对学生的大爱,羞愧于自己的浅薄,惊醒于教育的误区:当今教育缺少的正是仁心和仁术。
读了本书后,首先是被李镇西对学生博大精深的爱所感动,这就是从事教育工作的仁心仁术。仁心仁术一词源自《孟子.离娄上》:“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其本意是指医生心地仁慈,医术高明,是对医生的最高评价,也适合李镇西对学生的爱的境界的评价。李镇西对学生的爱首先体现在仁心上。李镇西认为,爱是教育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也就是说,没有爱心的人,就根本没有资格谈教育、做教育。李镇西对学生的爱是无比真诚的,是出于一个自己的良心和道德,他说,我对学生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因为我领了工资,要对得起这份报酬;因为我享受过学生的笑声和泪水,我要对得起这份真情;因为有学生是通过勾兑才编到我班的,我要对得起这份信任;因为学生把我当做他们的朋友,我要对得起我的哥儿们!我的境界也许并不高尚,但我的感情很真诚,这就够了。”是的,正是这种发自内心的自然、真诚、朴素的爱,才是爱的最高境界,才是爱的真谛。李镇西曾说过,我爱学生,是在还债,因为“我承受了学生太多的爱。”李镇西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对学生的关怀和爱护,从对象看,包括乡村学生到城镇学生,从后进生到优秀生;从时段上,从高中阶段延伸到大学甚至都走上工作岗位后;从关怀的内容上,包括学生的身体、生活、学习、心理等,可以说是无微不至。如李老师对宁伟、伍建的关怀,对万同德转化,对程华的雕琢,对王铜的磨砺,都是李镇西老师爱的精神的体现。正如老师所说的那样,“爱的教育,最终目的是应使学生感受到老师无私的爱后,在让这种无私的爱自觉地传授给周围的人,进而爱我们的社会,爱我们的民族,爱我么的国家。”
爱的教育,除了要求教师有仁心之外,还需要用仁术加以体现。有了好的教育出发点,没有充满爱心的智慧,也不可能真正实现爱的教育。李镇西老师的教育实践中体现出的教育智慧正是仁术的体现,他获得的教育成果,也都是一些仁术。首先,是高举人文主义旗帜。把任何一个学生都看做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在这个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跟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与学生打成一片,与学生做朋友,跟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在上世纪80、90年代,许多教师都不能相信,李镇西与他的学生有那样的师生关系。其次,在教育方式的选择上,以不伤害学生的感情、影响学生的发展为原则。侮辱、体罚等词汇在李镇西的言语系统中几乎是不存在的。李镇西教育学生的主要手段是尊重学生,与学生建立平等关系、深厚感情,在教育中讲究民主、科学、个性的方法,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春风化雨,潜移默化;因材施教,关注发展。这样的教育,化教育于无
形与无痕,无技巧胜于任何技巧,这才是“爱的教育”,所谓大爱无疆,仁者无敌!
反观自己的教育实践,与李镇西老师相比,感到羞愧难当。其中的差距主要不在教育智慧和教育成就,主要在教育境界!爱的教育的境界!看看当今的许多教师,有多少能真正从爱出发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真正把学生当做朋友,与学生进行心灵的交流。又有多少教师真正把学生当做独一无二的个体,有思想有个性的教育主体,与进行平等、民主的对话。名利思想,功利主义,浮躁心里充斥着教育界,把学生当做谋取名利的工具,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侮辱、体罚学生的事件层出不穷,种种教育中的奇葩在祖国大地处处开放。这样看来,发扬李镇西的教育思想和爱的教育的精神,还是有很大的现实意义,教育的仁心仁术还有着很强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