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尔效应及其生理意义
动物生理学复习资料

动物生理学复习资料(附有书中页码)一、名词解释1、阈电位(书32页):能进一步诱发动作电位的去极化临界值,称阈电位。
局部反应:在受刺激部位出现一个较小的除极化,称局部反应或局部兴奋。
2、局部电位(33):细胞受到阈下刺激时,细胞膜两侧产生的微弱电变化(较小的膜去极化或超极化反应)。
或者说是细胞受刺激后去极化未达到阈电位的电位变化3、动作电位(28):当神经、肌肉等可兴奋细胞受到适当刺激后,其细胞膜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会发生一次迅速而短暂的、可向周围扩布的电位波动,称动作电位。
4、渗透压(54):溶液所具有的吸引和保留水分子的能力,称为渗透压。
它的大小与溶液中所含溶质的颗粒数目成正比,单位是1mol/L(含6。
02×1023个颗粒),称渗透摩尔(osmole,Osm/L);还可以用毫渗透摩尔(mOsm/L)表示.5、等张溶液(58):由于不同的等渗溶液不一定都能使红细胞的体积和形态保持正常,因此将能使悬浮于其中的红细胞保持正常体积和形态的盐溶液称为等张溶液。
6、血清(64):血液凝固后1~2小时,血块发生回缩,同时析出淡黄色的液体称为血清。
7、血型(68):通常是指红细胞膜上存在的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8、心指数(78):以单位体表面积(m2)计算的心输出量称为心指数。
9、心力储备(78):心脏泵血功能的储备称为心储备,是指心输出量能随机体代谢的需要而增强的能力。
10、血压(95):是指血管内的血压对于血管壁的侧压力,也即压强.11、肺通气(116):外界环境与肺之间的气体交换称为肺通气。
12、功能残气量(121):平静呼气末尚存留于肺内的气量,是残气量和补呼气量之和,为功能残气量.13、肺活量(121):最大吸气时,从肺内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为肺活量,是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之和.14、氧离曲线(130):氧离曲线或氧和血红蛋白解离曲线是表示血液中Hb氧结合量和或者Hb氧饱和度与Po2的关系的曲线。
波尔效应及其生理意义

波尔效应及其生理学意义
哎呀妈呀,今天咱来聊聊这波尔效应,还有它那生理学上的
意义,可有意思了哈!
波尔效应啊,听着挺高大上的,其实说白了就是二氧化碳跟
血红蛋白那点事儿。
咱都知道,血红蛋白是干啥的?那就是负责
给身体各处送氧气的嘛!这波尔效应呢,就是说二氧化碳浓度一高,血红蛋白它就不乐意跟氧气待一块儿了,非得把氧气给放下,让身体组织好好享用。
这就像是两口子吵架了,一个非得离家出走,另一个呢,就得在家哄孩子了。
那波尔效应在咱身体上有啥用呢?用处可大了去了!首先啊,咱的眼睛能看见东西,靠的就是视网膜里的感光细胞,它们能分
辨出光的波长和强度,再告诉大脑,咱才能看见花花世界。
这都
得归功于波尔效应,它让咱的光感受器官好好工作。
再来说说光合作用,植物们靠这个吸收光能,合成有机物,
放出氧气。
没有波尔效应,植物们还不知道怎么调控光合作用呢,咱的氧气来源可就没了保障。
还有啊,这波尔效应还能帮咱治病呢!光治疗就是用光照射
病患组织,靠光能产生化学反应治病。
这原理啊,还是波尔效应。
还有光诊断,利用光的特性检测疾病,也是这个理儿。
最后啊,波尔效应还能解释生物发光现象,就像萤火虫啊、
海洋生物啥的,它们为啥能发光?还不是因为波尔效应嘛!
所以说啊,这波尔效应别看名字洋气,其实跟咱的生活息息
相关。
它让咱的眼睛能看见东西,让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还能
帮咱治病,解释生物发光现象。
这可真是个了不起的效应啊!。
玻尔效应的原理和应用

玻尔效应的原理和应用原理介绍玻尔效应,也被称为量子跃迁,是基于原子能级的转移过程。
它描述了当一个原子或分子从一个能级跳跃到另一个能级时,吸收或放出光子的现象。
玻尔效应在量子力学领域起到了重要作用,解释了原子光谱现象并奠定了原子结构理论的基础。
玻尔效应的原理可以用以下几点来概括:1.能级结构:原子或分子的电子分布在不同能级上。
高能级表示电子距离原子核较近,低能级则表示电子距离原子核较远。
2.能级跃迁:当原子或分子从一个能级跃迁到另一个能级时,需要吸收或释放与跃迁能量相对应的光子。
3.能级差:能级之间的差异导致了光子频率和能级跃迁之间的直接关系。
不同能级之间的差异越大,所对应的光子频率也越大。
4.能级分裂:原子在外加磁场或电场的作用下,能级会发生分裂。
这种分裂现象导致了能级间跃迁的选择性。
应用领域玻尔效应的原理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下面列举了一些常见的应用:1.原子光谱学:玻尔效应解释了原子光谱线的出现原理。
通过测量光谱线的频率和强度,可以获取有关原子结构和能级跃迁的重要信息。
2.激光技术:激光的产生是利用玻尔效应中的能级跃迁原理。
通过在激光介质中注入能量,原子或分子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然后通过受激辐射过程释放出光子,形成激光。
3.量子计算:在量子计算领域,玻尔效应的原理被应用于量子比特的构建。
通过能级间的跃迁,可以实现量子信息的存储和处理,为量子计算提供了理论和实验基础。
4.核磁共振成像:核磁共振成像(MRI)是一种医学成像技术,利用玻尔效应中的原子核自旋和能级跃迁特性。
通过在强磁场和辐射场的作用下,原子核会发生能级跃迁,产生特定频率的电磁辐射信号,从而可获取人体内部的生物组织信息。
5.光电效应:光电效应是指当光照射到某些材料表面时,会激发材料中的电子,使其从固体中逸出。
光电效应的解释需要借助玻尔效应中的能级跃迁概念,通过吸收光子能量使得电子跃迁到导带。
以上仅是玻尔效应的一些常见原理及应用领域的概述,实际上,玻尔效应在各个科学领域都有所应用。
生理学呼吸(三)(四)

第三节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O2和CO2均以物理溶解和化学结合两种形式进行运输,主要以化学结合形式存在,而物理溶解形式所占比例极小,但很重要,起着“桥梁”作用。
因为进入血液中的O2和CO2都是先溶解在血浆中,提高其分压,在发生化学结合。
(气体在血液中的分压取决于物理溶解的压力)一、氧的运输(一)Hb与O2结合的特征(二)氧解离曲线(三)影响氧解离曲线的因素通常用P50来表示Hb对O2的亲和力,P50是使Hb氧饱和度达50%时的PO2,正常约为26.5mmHg。
●P50增大→解离曲线右移→HB对O2的亲和力降低→需要更高的O2才能达到P5O(PCO2↑、PH↓、2,3-DPG↑、温度↑)●P50降低→解离曲线左移→HB对O2的亲和力增加→需要更少的O2就能达到P5O(PCO2↓、PH↑、2,3-DPG↓、温度↓)1.血液PH和PCO2的影响血液PH降低或PCO2升高,HB对O2的亲和力降低,P50增大,曲线右移;血液PH升高或PCO2降低,HB对O2的亲和力增加,P50减小,曲线左移;波尔效应:液酸度和PCO2对HB与O2的亲和力的这种影响称为波尔效应CO2可直接与HB结合而降低亲和力,不过作用很小。
波尔效应的生理意义:它既可以促进肺毛细血管血液摄取O2,又有利于组织毛细血管血液释放O2.2.温度的影响温度升高→亲和力降低→P50增大→曲线右移→促进O2的释放温度降低→亲和力增加→P50减小→曲线左移→利于O2的结合临床上进行低温麻醉手术是因为低温有利于降低组织的耗氧量。
但应注意温度下降可增加HB对O2的亲和力,容易疏忽组织缺氧的情况。
3.红细胞内2,3-二磷酸甘油酸(2,3-DPG)2,3-DPG是糖酵解的产物,在缺氧的情况下,糖酵解增强,2,3-DPG升高→亲和力降低→P50增大→曲线右移(慢性缺氧、贫血、高山低氧),反之左移。
血库中用抗凝剂枸橼酸-葡萄糖溶液保存3周以上的血液,因糖酵解停止,2,3-DPG降低,使得亲和力增加,02不利于解离而影响对组织的供氧。
生理学05呼吸系统试题.

34. 在肺水肿、肺充血等病理情况下,呼吸浅快的主要原因是激发了 A. A. 加压反射
B. B. 肺牵张反射 C. C. 中枢化学感受器活动 D. D. 肺缩小反射 E. E. 外周化学感受器活动 35. 脑桥呼吸调整中枢的主要功能是 A. A. 激活延髓呼吸中枢 B. B. 限制吸气相的时间 C. C. 作为肺牵张反射的中枢 D. D. 接受迷走神经传入的信息 E. E. 形成基本的呼吸节律
28. 血液中CO2浓度对呼吸的调节主要是通过 A. A. 刺激延髓腹外侧浅表部位 B. B. 直接刺激呼吸中枢 C. C. 刺激脑桥调整中枢 D. D. 刺激脊髓运动神经元 E. E. 牵张反射
29. 低氧对呼吸的刺激作用是通过 A. 直接兴奋延髓吸气神经元 B. 直接兴奋脑桥调整中枢 C. 外周化学感受器所实现的反射性效应 D. 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而兴奋呼吸中枢 E. 直接刺激呼吸中枢
A. 安静时正常值为 0.84 B. 比值减少意味着无效腔增大 C. 肺底部动静脉短路增 加 D. 肺尖部无效腔增大 E. 肺尖部动静脉短路减少 26. 切断家兔颈部双侧迷走神经后使呼吸 A. A. 变深变快 B. B. 变浅变快 C. C. 变深变慢 D. D. 变浅变慢 E. E. 无变化
27.关于中枢化学感受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A. 位于延髓腹外侧浅表部位 B. B. 可以分为头、中、尾三个区 C. C. 头区和尾区都有化学感受性 D. D. 生理刺激是CO2 E. E. 不感受缺O2的刺激
C. C. 中段是坡度最陡的一段
生理学理论指导:影响氧离曲线的因素

Hb与O2的结合和解离可受多种因素影响,使氧离曲线的位置偏移,亦即使Hb对O2的亲和力发生变化。
通常用P50表示Hb对O2的亲和力。
P50是使Hb氧饱和度达50%时的PO2,正常为3.52kPa(26.5mmHg)。
P50增大,表明Hb对O2的亲和力降低,需更高的PO2才能达到50%的Hb氧饱和度,曲线右移;P50降低,指示Hb对O2的亲和力增加,达50%Hb氧饱和度所需的PO2降低,曲线左移。
影响Hb与O2亲和力或P50的因素有血液的Ph、PCO2、温度和有机磷化物。
1.Hb与PCO2的影响pH降低或升PCO2升高,Hb对O2的亲和力降低,P50增大,曲线右移;pH升高或PCO2降低,Hb对O2的亲和力增加,P50降低,曲线左移。
酸度对Hb氧亲和力的这种影响称为波尔效应(Bohreffect)。
波尔效应的机制,与pH改变时hb构型变化有关。
酸度增加时,H+与Hb多肽链某些氨基酸残基的基团结合,促进盐键形成,促使Hb分子构型变为T型,从而降低了对O2的亲和力,曲线右移;酸度降低时,则促使盐键断裂放出H+,Hb变为R型,对O2的亲和力增加,曲线左移。
PCO2的影响,一方面是通过PCO2改变时,pH 也改变间接效应,一方面也通过CO2与Hb结合而直接影响Hb与O2的亲和力,不过后一效应极小。
波尔效应有重要的生理意义,它既可促进肺毛细血管的氧合,又有利于组织毛细血管血液释放O2.当血液流经肺时,CO2从血液向肺泡扩散,血液PCO2下降,[H+]也降低,均使Hb 对O2的亲和力增加,曲线左移,在任一PO2下Hb氧饱和度均增加,血液运O2量增加。
当血液流经组织时,CO2从组织扩散进入血液,血液PCO2和[H+]升高,Hb对O2的亲和力降低,曲线右移,促使HbO2解离向组织释放更多的O2.2.温度的影响温度升高,氧离曲线右移,促使O2释放;温度降低,曲线左移,不利于O2的释放。
临床低温麻醉手术时应考虑到这一点。
bohr效应的名词解释

bohr效应的名词解释伯尔效应的名词解释引言:在物理学领域,有一项重要的科学原理被称为“伯尔效应”,它是基于博尔模型的一种现象。
这一效应是基于著名的丹麦物理学家尼尔斯·玻尔的量子理论,对于理解原子结构、电子能级以及光谱学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解释伯尔效应的概念、解释和应用,并探讨其在物理学中的影响。
一、伯尔效应的概念:伯尔效应是指原子或分子受到外部能量激发后,内部电子跃迁至更高能级的现象。
根据玻尔的原子理论,原子的电子绕核旋转,并处于不同的能级上。
当原子受到能量激发时,电子会跃迁至更高的能级,这就是伯尔效应的基本原理。
二、伯尔效应的解释:伯尔效应的解释涉及到原子的电子能级结构和光谱学的概念。
根据玻尔模型,原子的电子分布在不同的能级上,具有不同的能量。
这些能级之间有一定的能隙,使得电子跃迁时需要吸收或释放特定能量的光子。
当外部能量作用于原子时,例如通过吸收光的方式,电子从低能级跃迁至高能级。
这个过程中,电子获得了激发能量并转化为更高能级的状态。
这种现象在能级间距较小的原子中尤为显著,因为电子更容易跃迁至更高的能级。
相反地,当电子由高能级跃迁至低能级时,它会释放出携带特定能量的光子。
这些光子的能量与电子跃迁的能级差值相等,可以通过光谱学的方法进行测量和分析。
三、伯尔效应的应用:伯尔效应在物理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首先,伯尔效应的研究对于理解原子和分子的结构以及能级分布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揭示了电子在不同能级之间的转换方式,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原子的行为和特性。
其次,伯尔效应对于光谱学有着重要的应用。
通过测量光子的能量,我们可以获得有关原子或分子结构的重要信息。
光谱学在天文学、化学和物质科学等领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伯尔效应则是解读和分析光谱数据的重要工具之一。
此外,伯尔效应还在激光技术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激光是一种高度集中的、单色的光束,它的产生也涉及到电子在原子中的跃迁过程。
通过控制伯尔效应,我们可以调整和控制激光的特性,如波长、强度和色散等,从而满足各种应用需求,如光通信、材料加工和医学治疗等。
南华大学医学院 生理学 问答题

生理问答题:1.内环境的理化因素具体包括哪些方面?维持内环境稳态有什么意义?答:内环境理化因素主要包括细胞外液中各种营养物质(如各种氨基酸、各种维生素、各种无机离子的种类和浓度,葡萄糖、脂肪酸的浓度,氧分压的高低,等等)、各种代谢产物(如CO2、H+、尿互、尿酸、肌酸、肌酐、NH3、胆红素的浓度,等等)、体液的总量、渗透压、pH值、温度、各种激素的种类和浓度,等等。
维持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是:内环境是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只有细胞外液中各种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维持相对恒定,组织细胞才能维持正常的代谢和功能。
2.试用反馈控制原理叙述在高、低温环境条件下,人体的体温调节过程?答:人在高温及低温环境中维持体温相对恒定,就是通过反馈调节实现的。
例如,当人体处于高温环境时(如38℃的气温环境),这时,由于气温高于皮肤温度,人体的辐射散热、传导散热、对流散热都不能进行,出现散热障碍,甚至机体可从周围的高温物体接受热量,从而使体温升高。
环境高温对温度感受器的刺激以及体温升高对体内温度感受器的刺激,使热觉感受器兴奋,将炎热信息反馈到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在对返回信息进行分析后,发出传出指令,增加散热:1、皮肤血管舒张,提高皮肤温度;2、汗腺分泌增加,主要通过汗液的蒸发以带走体热,从而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
若人体在衣着很少的情况下进入低温(如10℃的气温环境)此时,体热发散很快,会使体温有下降趋势,低温对体表温度感受器的刺激以及体温下降对体内温度感受器的刺激,使新华通讯社觉感受器兴奋,将寒冷信息反馈到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在对返回信息进行分析后,发出传出指令;1、增加发热(如交感—肾上腺髓质分泌增加,生物氧化过程加强,肌紧张增加,寒颤等);2减少散热(皮肤血管收缩,降低皮肤温度,汗腺分泌停止)从而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
3.跨膜物质转有哪几种主要形式?各主要转运哪些物质?答:跨膜物质转运有四种主要形式,即单纯扩散,易化扩散、泵转运(主动转运)出胞和入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波尔效应及其生理意义?
答:1904年丹麦科学家Christian Bohr发现pH值或H+浓度和CO2分压的变化对血红蛋白结合氧能力的影响,血液pH值降低或pCO2升高,使Hb对O2的亲和力降低,在任意pO2下Hb氧饱和度均降低,氧离曲线右移,反之,pH值升高或pCO2降低,则Hb 对O2的亲和力增加,在任意pO2下Hb氧饱和度均增加,氧离曲线左移。
pH对Hb氧亲和力的这种影响称为波尔效应。
生理意义:当血液流经组织,特别是代谢旺盛的组织如肌肉时,这里的pH较低,CO2浓度较高,氧合血红蛋白释放O2,使组织获得更多O2,供其需要,而O2的释放,又促使血红蛋白与H+与CO2结合,以缓解pH降低引起的问题。
[H+]↑→促进Hb盐键形成→Hb构型变为T型→Hb与O2亲和力↓→氧离曲线右移→氧离易。
●肾上腺素、胰岛素对糖代谢的的调节?
答:肾上腺素主要促进肝和肌肉中糖原的分解,可以提高血糖及血中乳酸的含量,与胰岛素在血糖方面的效应是对抗的,当血糖降低时,就会刺激肾上腺素的分泌,从而使血糖恢复正常,他还可以促进脂肪分解的作用,增加血液中游离脂肪酸的含量。
胰岛素主要作用为降低血糖,增加葡糖糖的吸收,促进糖原的合
成和储存,抑制糖原分解而降低血糖;增加脂肪酸的转运,促进脂肪合成并抑制其分解;增加氨基酸的转运和蛋白质的合成,抑制蛋白质的分解。
●酶的专一性的内容及描述专一性的模型?
答:一种酶只能作用于一类或一种物质称为酶作用的专一性或特异性。
模型:锁钥学说、结构性质互补、三点附着,诱导契合。
●线粒体ATP 合酶的工作机制?
答:质子流过时,圆柱(F0-C 亚基)和轴(F1- ε γ )将会旋转,引起γ亚基依次与β亚基结合,引发β亚基构象的变化。
●产生ATP 和NADPH 的代谢途径名称?
答:糖酵解途径、三羧酸循环、氧化呼吸链、光合磷酸化、脂肪酸的氧化途径。
●稳态方法推导米氏方程;快速平衡方法推导竞争性抑制动力学公式
答:
稳态:ES 形成和分解的速率相等
ES 的净生成速率表示如下: k 1
k 2
k 3 k 4
反应初期,[P]=0,
2式变为: 3式变形为: 稳态时[ES]不变,即 ,代入1式,得: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