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改革

合集下载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

中国历óN著]的改革春秋ÿ管仲改革2改革内政,发展生产2战国ÿ魏国李悝1楚国吴起1韩国xO害1齐国邹忌Ù法,秦国商鞅Ù法2公元前356 ,秦孝公任用商鞅Ù法ÿd废ßu,开阡陌2废除ßu制,国家承认u地_私人所有,准许土地自v 买XĀe废除特h,奖励耕战2按Ûß授爵,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免除徭役,限制ý商业者的活ú,禁k弃Ü经商2f建立县制,全国设置31个县,v国君直接派à_治理,v国家统N控制2作用ÿ秦国旧制度被废除,封建经济得到发展2成~实力最强的国家2经过N百多 的Ù法,新的封建制度在各诸侯国确立起来了2新ÿ王莽改制背景ÿ限制土地兼并,缓和阶ÿ矛盾,稳固统治2内容ÿd把全国u地改称王u,私家奴婢改称私属,都O许买X2--贵族1à僚和大地 占有者反对,Ü民O满意,土地1奴婢买X照旧进行2e多次改Ù币制,ÙÞ铢钱~大钱2--掠夺财产,很多人倾家荡产2结果ÿà剧了矛盾,终于失败2引发Ü民起义2X魏ÿ孝文帝改革背景ÿ民族大融合的趋势2内容ÿ经济N实行均u制ÿd把国家掌握的土地实行分配ĀeØuÜ民纳租1纳调ĀfØuÜ民服徭役和v役2政治N d迁都洛阳Āe采用汉族统治阶ÿ的封建统治政策2文WN汉W政策ÿd采用汉姓Āe改穿汉服Āf学说汉话Āg提倡P汉族通婚2作用ÿà速了X方各族封建W的进程,促进了X方民族大融合2^周ÿ世ß改革内容ÿd减免苛捐g税,Ü顿流亡Ü民Āeo厉惩治贪à污_Āf整顿Û队,à强训练,o肃Û纪2作用ÿ社会经济得到恢复,Û队战斗力大~提高2X宋ÿ庆历新政背景ÿX宋中期,各种矛盾的急剧发展2内容ÿ以整顿_治~中心,整顿à僚制度,节þ国家开支,并在整个à僚机构改善的基础N,实行<厚Ü桑=<减徭役=的政策,Ð而有û于发展生产,缓和Ü民反÷,À到稳定封建统治的目的2结果ÿ在新政实施过程中,触犯了保Û派à僚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的反对2反对派诬蔑范仲淹等人结成<朋党=,进行恶意中伤2<新政=实行仅N þô,w改革措施 着范仲范等改革派被排挤出朝廷而被废k2X宋ÿ王Ü石Ù法背景ÿv于Û队的O断扩充和à僚机构的膨À,X宋中期出现N系列统治危机ÿdÛ费和à俸开支浩大,政府财政入O敷出Āe土地Ö中现象o重,Ü民赋税负担O断à重,社会阶ÿ矛盾日益尖锐,Ü民起义经常爆发Āf¿和西夏Ï然威Á着X宋的Ü全,X宋每 负担沉重的"岁币"2106 9 ,宋神ß任用王Ü石进行,以À到富国强v的目的2内容ÿ青苗法每 青黄O接时,à府向Ü民提供种子或货款2收获^,Ü民以20%的利息偿还2限制大地 和高利贷者对Ü民的盘剥,并能增à财政收入2募役法征收役钱,用来×人到à府服役2原先O服役的à僚等,也要交纳役钱2限制à僚地 的特h,增à了政府收2方u均税法核实土地,按土地的多少1好坏 均赋税2使à僚和大地 O能 瞒土地1逃避赋税,增à国家赋税收入2Üu水利法鼓励垦荒和u修水利促进Ü业生产保w法把Ü村人户以保1大保~W位编定起来,有n个以N成 男子的人户,出N人~保O2保w法 时种u,Ü闲练v2à强对人民的控制,也可以增强国家的Û事力量2作用ÿ×得N定成效,大量Üu得到灌溉2政府收入有所增à2失败原因ÿ触犯大地 1大à僚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2用人O`2明朝ÿ张居l改革内容ÿ1581 ,~增à政府的财政收入,把原来的u赋1徭役和g税合并起来,ø成银n,分摊到u亩N,按u亩多少收税2作用ÿ增à了政府收入2虽然失败,但改用银n收税的Þ法保留了O来2。

中国历史上重大改革汇总

中国历史上重大改革汇总

巩固了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
② 实行什伍连坐法
③ “燔诗书而明法令”,
制定秦律
加强中央集权 ,稳定社会
秩序
强化人民的法律意识,保证
变法的执行
(3)军事上:
①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②废除“世卿世禄制
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的,大大提高了军队战 斗力
(4)思想上--燔诗书而明法令
加强了思想控制,摧残了文化
5、历史作用
点建新 制
把国家掌握的荒地 提高农民生产积极 分给农民,由农民承 性;推动了北方会 担一定的租税,徭役 经济的恢复 和兵役
设立三长 改宗主督护制为三 中加强对地方的控

长制直接管理地方 制,巩固中央集权
整顿吏治 制定官吏俸禄制
轻农民赋税负担, 利农业发展恢复
后期:孝 迁都洛阳 易服装,讲汉话, 促封建化,利民族
实质
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 广,生产力显著提高, 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 立;
废井田,开 阡陌,允许 土地买卖;
推行土地 私有制
由百地族耕于姓,也生中流同逐活原 亡 时 渐 。地,内学区存迁会长在的汉期大少族战量数的乱荒民农,推将的给土卖行国土农地。均家地民不田控分耕得制制配种买,,推国行有土制地。
三、近代戊戌变法
—9月 2日
主要内容
内容
作用
政 精简机构,裁汰冗员,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治 鼓励上书言事
参与政权
经 济
改革财政编制预算 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军 裁汰旧军训练近代 事 新式军队
有利于加强国防
⑶确立了正确的改革指导思想 ⑷坚持改革,不屈服于旧势力
材料一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 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 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 耕织致栗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 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 功论,不得为属籍。……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 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 平。平斗桶权衡丈尺。

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变革:

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变革:

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变革:(1)商鞅变法:战国时期,法家人物商鞅在秦国实行的变革,也是战国时代规模最大内容最全面的改革。

公元前359年——350年,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两次宣布变法,主要内容是:a.在全国建立县级行政单位,县设令和丞。

是秦始皇设立体制的开始;b.编制户口:五家为伍,两伍为什,确立了严格的集成管理;c.奖励军功:可按功劳授予20等爵位;d.实行小家庭制,目的是有利于战争动员和税收;e.废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f.统一度量衡;g.制定法律。

这些改革措施从根本上摧毁了旧的行政体制,使秦国逐步强大,秦始皇确立封建中央集权制,最后统一中国。

(2)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战国时期,赵武灵王革新图强的改革措施。

是中国历史上中原农耕文化第一次以主动姿态学习和吸引北方游牧文化。

灵王总结了赵国武备落后,民风积弱,强大的邻国时刻要入侵,立志改革,学习胡夷骑射。

灵王说服王公大臣穿起胡服,训练骑兵,改善了军备,拓展了边界,表面上是衣着服饰的改变,实质上是不同文化的吸收和融合,是赵国思想观念的变革。

(3)秦始皇确立中央集权制:公元前230年到前221年,秦灭掉六国,统一了全中国建立了大一统的封建帝国。

a.创立皇帝制度,掌握最高权力,皇帝至高无上,独断一切,皇帝之下,设立“三公九卿”为其服务;b.废除分封诸侯的制度,实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朝廷任免;c.实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

(4)汉武帝设立太学:公元前134年,汉武帝亲自策问考生,董仲舒,提出废黜百家,独尊儒术。

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汉武帝根据董仲舒提出的“兴太学,置明师”的建议在京师设立太学,主经博士,置弟子50人,是中国最早的学府。

(6)北魏孝文帝改制:北方少数民族文化主动融入中原文化的历史事件,是划时代的举措。

北魏孝文帝亲政后,实行了一系列改革:a.学习汉文化地区的礼制,建立明堂、太庙;b.推行三长制(邻长,里长,党长),建立地方基层组织机构;c.创立和实行均田制;d.迁都洛阳,以便更有利于学习中原文化,禁止鲜卑姓,通用汉姓。

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历史改革

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历史改革

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历史改革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中国历史上曾经经历了多次重大历史改革,这些改革在不同的时期对中国社会和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回顾中国历史上的几次重大历史改革,对其进行梳理和分析。

一、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在中国历史上,战国时期是一个动荡的时期,兵戈相见、诸侯割据的局面给中国社会带来了许多不稳定因素。

为了改变这样的局面,战国时期兴起了一系列的变法运动,这些变法运动旨在通过政治、军事和经济方面的改革来加强国家力量。

其中最著名的变法家就是齐国的管仲和韩非子。

他们通过建立法制、推行农业改革、兴修水利等措施,有效地改善了社会经济状况,并为战国时期的秩序稳定和国家统一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秦朝的统一改革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统一改革是秦朝建立和巩固统一的重要手段。

秦始皇在位期间,实施了一系列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革,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和国家统治的力量。

其中最著名的改革是推行郡县制和车同轨法,这些改革加速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交通运输的便利,推动了国家的繁荣和稳定。

同时,秦朝还进行了多次的文字统一和典章制度的统一,为中国历史上其他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三、清朝的改革开放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封建王朝,在其晚期,由于内忧外患,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清朝进行了一些有限的改革措施。

其中最著名的改革是道光、咸丰、同治和光绪四朝的洋务运动。

这一运动致力于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文化,推动国家现代化进程。

通过修建铁路、翻译西方书籍和发展重工业等举措,清朝在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为中国近代化进程打下了基础。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改革开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面临着经济困境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挑战。

为了推动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中国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开放政策。

其中最重要的改革是1978年提出的改革开放政策。

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及其启示

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及其启示

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及其启示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及其启示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经历了多次重大的改革。

这些改革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更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首先,让我们回顾中国历史上的改革之一:秦朝的改革。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它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推动了国家的发展。

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改革是对行政区划的统一。

秦始皇帝统一了中国的九个诸侯国,建立了一套统一的行政区域划分和统一的法律体系。

此举彻底打破了以前分裂的九州格局,为中国的统一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一改革的启示是,一个国家要实现统一和发展,就必须建立统一的政治制度,统一的行政管理和统一的法律体系。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的朝代之一,其改革与发展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唐太宗推行的一项广泛的改革是改革科举制度。

他废除了凭出身地位定人才选拔的制度,改为通过考试选拔官员。

这一制度的推行,不仅打破了世袭制度的束缚,更为人们提供了平等的晋升机会,激发了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这一改革的启示是,一个国家要实现长治久安和繁荣发展,就必须建立科学公正的选拔机制,实现人才的合理配置和优胜劣汰。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朝代,也是最后一个皇帝统治的时期。

清朝面临着封建政治制度和西方列强的侵略,出现了种种问题。

为了实现国家的复兴,清政府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是戊戌变法。

这场变法试图通过实行君主立宪制、彻底变革军制、改革财政制度和推行教育改革等来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和近代化。

然而,由于激烈的保守势力和其本身存在的问题,变法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

这场变法的失败给我们带来了重要的启示:一个国家要实现变革和现代化,必须顺应历史潮流,坚持科学执政,建立良好的政治生态。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在20世纪经历了一系列深刻的变革和改革。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迎来了新的历史时期。

从计划经济和农村土地改革到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中国不断探索适应社会发展的新路。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On February 12, 2022, investing in oneself is the best way.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一、中外古代重要的改革:1、管仲改革:⑴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⑵内容: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⑶影响: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2、商鞅变法:⑴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进行变法;⑵时间:公元前356年;⑶内容: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建立县制;⑷结果: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的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⑸地位:战国时期最着名的变法、最彻底的变法、效果最好的变法;3、北魏孝文帝改革:⑴背景: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⑵改革根本目的:学习汉族先进的文化,巩固对黄河流域人民的统治;⑶改革内容:在朝廷中必须说汉语,禁用鲜卑语;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⑷意义:促进了民族的融合;4、雅典的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的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最高峰;5、日本大化改新:⑴背景:6、7世纪时,日本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大贵族奴隶主势力强大,政局混乱,改革势在必行;7世纪中期,改革派发动宫廷政变成功,新上台的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实行改革;⑵时间:7世纪中期;天皇:孝德天皇;学习对象:中国唐朝;性质:封建性质的改革;⑶内容: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经济上,把很多贵族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⑷意义: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二、中国近代地主阶级领导的改革:6、洋务运动:⑴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清朝内外交困;洋务派产生;⑵目的: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富国强兵,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代表人物:中央:奕;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⑶时间: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⑷内容:前期:创办军事工业;口号:“自强”;代表企业:曾国藩的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和李鸿章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的福州船政局;后期:创办民用工业;口号:“求富”;代表企业:李鸿章的上海轮船招商局;张之洞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70—80年代:创办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军;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兴办新式学堂,培养一批近代外交、军事和科技人才;1862年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⑸评价:性质: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局限性:洋务派的主观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而不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积极性: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三、中外近现代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7、戊戌变法:⑴背景:1895年春马关条约的签订⑵公车上书: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揭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⑶内容:1898年6月至9月;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军队;⑷结果:变法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慈禧发动政变,囚禁了光绪帝,杀害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变法失败了;⑸影响: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权,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8、俄国1861年改革:⑴背景:俄国的农奴制严重阻碍着资本主义的发展⑵时间: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⑶内容: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他们必须出钱赎买这块份地;⑷影响:1861年改革,是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俄国近代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但这次改革也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9、日本明治维新:⑴背景:19世纪中期的日本,仍是闭关锁国、落后的封建国家;外国势力的渗透,激化了日本的国内矛盾,幕府的统治岌岌可危;一部分中下级武士,逐渐放弃了排斥西方的做法,开始接受西方的先进技术和思想,主张以武力推翻幕府的统治;⑵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时间:1868年天皇:明治天皇学习对象:欧美⑶内容: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经济方面,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即向欧美学习,努力发展教育;⑷影响:明治维新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但日本强大起来以后,很快就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10、美国罗斯福新政:⑴背景:经济危机引发了政治危机;⑵时间:1933年;前提: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⑶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目的:摆脱经济危机;⑷中心措施:对工业进行调整,通过了国家工业复兴法;⑸成效:使美国经济缓慢的恢复过来,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四、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11、苏俄新经济政策:⑴目的: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了的经济; 时间:1921年;实行者:列宁;⑵内容:除大型企业仍然由国家管理外,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一些中小型企业;废除生活必需品的配给制,恢复自由贸易;⑶作用: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12、苏联改革:⑴赫鲁晓夫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未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正孩子经济体制;⑵戈尔巴乔夫改革:先经济改革,但没有取得成果;后转到政治方面,主要表现为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 苏联最后国家领导人:戈尔巴乔夫;⑶苏联解体:1991年;俄罗斯领导人叶利钦控制全局;13、匈牙利改革:核心:打破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被苏联镇压下去的改革:捷克斯洛伐克改革;14、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⑴共同原因: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经济改革没有突破原有旧模式的框架,成效不大;西方国家“和平演变”战略的渗透;⑵影响:两极格局解体;长期被掩盖的地区和民族矛盾爆发,引发冲突和局部战争;⑶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启示:改革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从实际出发;⑷东欧剧变的表现:社会制度的变化实质;国家名称变化;国家版图变化;执政党变化;15、中国的改革开放: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⑵改革先从农村开始;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首先改革,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的乡镇企业也异军突起,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⑶后来扩展到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改革使我国走上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经济取得巨大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国际地位日益上升,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规律总结:1、改革的基本要素:⑴根本原因:旧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⑵根本目的:维护统治,解放发展生产力;⑶领导力量和方式:国家、政府的行为,统治者主动实行的一种自上而下的和平方式;⑷过程:具有曲折性、艰难性;2、决定改革成败的因素:⑴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和遵循社会发展规律;⑵进步的改革有时也会失败,这就取决于改革与反改革势力之间的力量对比,政治地位与权力的高低强弱,以及改革者策略方针是否得当;3、改革的启示:⑴改革是富国强国之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不断地学习世界先进文化精髓,善于吸收和消化他国的科技成果,才能促进国家的进步和繁荣,才能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⑵改革要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改革要符合国情,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中国历史上的改革

中国历史上的改革

中国历史上的改革改革,古人称之为“鼎新革故”,即“布新猷,除旧政”,或者叫作“变法乱常”。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除旧布新,打破常规。

它意味着对原有的权力配置、利益关系、社会秩序乃至人们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进行新的调整。

改革往往会引发新的矛盾,因而,在改革过程中,及时化解新出现的矛盾,保持社会稳定,就是保证改革顺利进行、促进社会发展的必要前提和基础,是实现长治久安不可或缺的手段。

这也是古人所说的要善于以“小变”求“不变”。

古往今来,无数历史事实证明,改革、发展与稳定三者之间互为条件、相辅相成。

只有找到三者之间关系的结合点,稳妥处理好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

改革是克服社会发展障碍的有效途径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大体上都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激化情况下发生的。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矛盾。

当生产关系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时候,必然导致各种社会矛盾的凸显,危机加深。

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改革,调整社会生产关系,就成为克服社会发展障碍的最常见、最有效的途径。

春秋时代,奴隶制的生产方式已经延续了一千多年。

由于铁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荒地开垦日益增多,私田急剧增加,建立在“千耦其耘”的集体劳动之上的井田制的弊端日益显露出来,出现了“公田不治”的现象。

随着土地私有的发展,“田里不鬻”的格局被打破。

上自天子,下至大夫,大大小小的奴隶主贵族之间争夺土地的斗争层出不穷。

与此相适应,阶级关系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一部分奴隶主转化成封建地主;获得小块土地私有权的奴隶和平民转化成个体农民。

封建依附关系与租佃关系由此产生并发展起来。

而奴隶制的生产关系则成为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各种社会矛盾日趋尖锐。

针对腐朽奴隶主贵族统治的奴隶起义与平民暴动此起彼伏,工匠斗争和国人暴动不断高涨,“私家”对“公室”的斗争愈演愈烈。

新兴地主阶级向奴隶主贵族展开了夺权斗争,田氏代齐,三家分晋,相继出现。

中国改革开放历史事件时间轴

中国改革开放历史事件时间轴

中国改革开放历史事件时间轴1978年12月18日,中国改革开放历史的重要里程碑,即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

这次会议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为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奠定了基础。

以下是中国改革开放历史事件的时间轴:1978年:- 12月18日,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会议决定调整经济政策,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开始。

1979年:- 1月1日,中国与美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结束了长达30年的敌对状态,为经济合作和国际交流打开了大门。

- 2月21日,中美两国签署了《中美共同声明》,共同确认了尊重彼此的主权和独立,为两国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8月18日,中国推出了农村改革试点项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制度鼓励农民提高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1980年:- 2月份,中国决定实行教育改革,推行优胜劣汰的选拔制度,鼓励学生展现个人才能和创造力。

- 9月3日,中国设立了经济特区,首个经济特区在深圳成立,这为外商投资和经济合作提供了便利条件。

1981年:- 7月13日,中国启动了农村工作重点调整,提出以包产到户为主的农业生产责任制,进一步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1984年:- 9月24日,中国启动了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这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的重大统计工作,为经济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

1986年:- 4月13日,中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这是中国重要的经济法规,为国内外企业提供了透明公正的经营环境。

1992年:- 1月19日,中国召开了南方谈话,进一步明确了改革开放的方向,决定进一步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化进程。

1994年:- 7月1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标志着中国融入全球经济的进程又迈进了一步。

2001年:- 12月11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与台湾正式开通了直航,为两岸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更便利的条件。

2013年:- 11月9日,中国举行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目标和具体任务,为中国继续推进改革开放提供了新的动力。

关于改革的素材事例历史

关于改革的素材事例历史

关于改革的素材事例历史
1.清朝改革:清朝末期,宣统皇帝重视改革,着手进行一系列政治、经济、教育等领域的改革。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新政体系的建立,包括兴办中国近代教育、修改法律、整顿经济财政、开设西式机构等。

2.鸦片战争后的改革: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深感国家的弱小和危机,同时受到西方列强的压力,开始推行一系列改革,包括派遣留学生学习西方科技、开办洋务运动、颁布新法、修改官制、推行洋务教育等,旨在强化国家实力、提升中国的发展水平。

3.戊戌变法:1898年,清朝推行戊戌变法,试图通过改革,使中国实现近代化并增强国家实力。

其中的主要措施包括划分行省、试行新法、整肃军队、推行科举改革等。

4.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反传统文化的运动。

这个运动提出了“民主、科学、进步”的口号,倡导自由思想和独立精神,推崇西方文化、科学、民主和自由人权等价值观。

它对中国的社会思想和文化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5.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自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最重要的一次学生激进运动,发生于1919年。

这个运动倡导民主、自由、科学,反对封建文化和帝国主义压迫,
提出了“民权、民主、民生”的口号,对中国现代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2013年中考专题复习泾河中心初中九年级历史备课组专题综述:何为“改革”,一般意义而言是指对旧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革。

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

中外改革,是近年来中考命题的热点所在。

顺应历史潮流,适时进行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通过改革,为国家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可使国家变得更加和谐有力。

本专题旨在通过回顾中外重大改革,探究改革成功的经验与作用,使同学们认识到在当今世界形势下,改革开放是国家富强的必由之路。

【古今中国重大改革】1、商鞅变法2、北魏孝文帝改革3、忽必烈改制4、洋务运动5、戊戌变法6、土地改革7、改革开放【世界重大改革】1、日本大化改新2、俄国农奴制改革3、日本明治维新4、美国罗斯福新政5、新经济政策6、斯大林模式7、戈尔巴乔夫改革古今中外改革的历史事件很多,让我们试着给它们分类,如按性质相同,哪些历史改革是一类?1、地主阶级的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日本大化改新洋务运动2、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俄国农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中国戊戌变法罗斯福新政3、无产阶级领导的改革列宁新经济政策戈尔巴乔夫改革中国改革开放专题摘要:一、中国古代史的改革1.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商鞅变法:背景: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加快的私田的开垦;新兴地主阶级为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掀起变法运动。

时间:公元前356年,在秦孝公支持下开始变法。

内容及作用:①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瓦解奴隶制经济,发展封建经济;②奖励耕织——提高生产积极性;③奖励军功——打击奴隶主贵族势力,提高军队战斗力;④推行县制——建立中央集权,对后世产生影响深远;⑤编制户口,加强刑罚——实行法治;⑥统一度量衡——促进经济流通。

意义:使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2.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民族融合成为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变法与改革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变法与改革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变法与改革一、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改革内容: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

意义:使士、农、工、商各就其业,从而使部落的残余影响被彻底革除,行政区域的组织结构更加精细化,并且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稳定。

使齐国强盛,齐桓公确立霸业。

二、公元前356年,秦国商鞅变法内容: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

意义:1、以法律形式废除了井田制,确认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

2、秦国逐渐强大,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3、商鞅实行的严刑酷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来秦朝产生消极影响。

4、商鞅主张的法家思想,成为秦国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思想。

三、王安石变法(1069年,宋神宗时)内容:1、青苗法→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又能增加政府的收入。

2、募役法→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

3、农田水利法→各地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不少荒地辟为良田。

4、方田均税法→增加了封建国家的田赋收入。

5、市易法→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国家收入增加。

6、保甲法→加强对人民的控制,抵御辽和西夏进攻主,减少了军费开支。

7、将兵法→加强了军队训练,充实了边防力量。

8、改革科举制度,废除明经诸科,进士科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考律令、断案等。

9、整顿太学,重新编纂教科书,内容为儒家经典;考试成绩优秀者,可直接做官。

意义:政府的财政收入大为增加,各地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不少荒地辟为良田,军事实力有所增强,在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四、张居正改革:实行一条鞭法(1581年)。

内容:1、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并为一条,征收银两。

2、把从前按户、丁征收的役银,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来分担。

意义: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纳银代役的规定,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松弛;赋役征银的办法,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

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政治改革和制度变革

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政治改革和制度变革

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政治改革和制度变革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经历了许多重大的政治改革和制度变革。

这些改革和变革不仅影响了中国的政治体制,也对整个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以时间顺序为线索,探讨中国历史上几个重大的政治改革和制度变革。

一、秦朝的统一和中央集权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重大的政治改革和制度变革可以追溯到秦朝。

秦始皇通过推行一系列的改革,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的统一。

他废除了封建制度,建立了郡县制度,使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更加集中。

同时,秦始皇还推行了统一的货币制度和文字统一的政策,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二、唐朝的科举制度和官僚体制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治改革和制度变革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

唐太宗推行了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使得社会上千百年来的贵族统治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打破。

科举制度的实施,使得人才得以充分发挥,也为后来的明清时期的政治体制奠定了基础。

同时,唐朝还建立了完善的官僚体制,使得政府能够高效地运转。

这些制度的改革和变革,为唐朝的繁荣和稳定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三、明朝的土地制度和农民起义明朝时期,中国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政治改革和制度变革。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土地制度的改革。

明朝实行的丁丑年制,使得土地重新分配,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这一制度的改革,为明朝的经济繁荣打下了基础。

然而,明朝的政治改革也伴随着一系列的农民起义,如红巾起义、李自成起义等。

这些起义反映了人民对于政治和社会制度的不满,也促使了明朝政府对于制度的进一步改革。

四、清朝的改革开放和洋务运动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重大的政治改革和制度变革时期。

清朝推行的洋务运动,意在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制度,以强国富民。

这一运动的推行,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同时,清朝还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开放,如废除农民赋税、改革户籍制度等,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动力。

总结起来,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政治改革和制度变革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历史的改革和变法列表

中国历史的改革和变法列表

中国历史的改革和变法列表
以下是中国历史中的一些重要改革和变法的列表:
新文化运动(1915-1921年):这是一场涉及思想、文化和社会制度的改革运动,旨在推动中国现代化和民主化。

戊戌变法(1898年):光绪帝下令进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和军事改革,旨在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但由于保守势力的反对和外国列强的干涉,变法未能成功。

清朝的康乾盛世(1661-1799年):清朝康熙和乾隆两位皇帝在位期间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军事和经济改革,使清朝达到了繁荣与稳定的时期。

户部改革(624年):唐太宗在位期间进行的一项重要改革,通过整顿财政制度和推行均田制,加强了中央政府的财政管理和农业生产。

黄埔军校(1924年):孙中山创建的一所军事学校,培养了一大批革命军事人才,为中国共产党的军事力量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太平天国运动(1850-1864年):洪秀全领导的一场农民起义,旨在推翻清朝统治,实行平等、公正和共享财产的社会制度。

新政(1901-1911年):清朝末年光绪帝下令推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和教育改革,旨在挽救清朝统治,但由于保守势力的反对和各种问题的出现,新政最终失败。

这只是中国历史中的一些重要改革和变法的例子,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改革尝试和变革。

这些改革和变法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从古至今的变法与改革成功的例子

中国从古至今的变法与改革成功的例子

中国从古至今的变法与改革成功的例子中国历史悠久,变法与改革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以下是中国从古至今的一些成功的变法与改革例子:1. 商鞅变法:战国时期,秦国在商鞅的领导下进行了著名的变法。

商鞅主张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推行县制,强化中央集权,这一系列改革使得秦国国力大增,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2. 孝文帝改革: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包括均田制、户调制、三长制、租调制等,这些改革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复苏和繁荣,也增强了中央政府的控制力。

3. 王安石变法:北宋时期,王安石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等,这些改革旨在解决北宋面临的财政危机和加强中央集权,但由于触及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最终以失败告终。

4. 张居正改革:明朝中期,张居正担任内阁首辅,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整顿吏治、加强边防、推行一条鞭法等,这些改革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明朝面临的财政危机,也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

5. 戊戌变法:清朝末期,光绪帝推行戊戌变法,试图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教育,但由于触及了保守势力的利益,最终遭到镇压。

以上是中国历史上一些成功的变法与改革例子。

这些改革措施在不同程度上增强了国家的实力和社会的进步,但同时也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困难。

从这些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成功的变法与改革需要具备以下几个要素:1. 符合国情:成功的变法与改革往往是在充分考虑本国国情的基础上进行的。

商鞅变法是在秦国相对落后的基础上进行的,孝文帝改革是在北方战乱频繁的背景下推出的,王安石变法是在北宋面临财政危机的背景下进行的,张居正改革是在明朝中期社会矛盾激化的背景下进行的,戊戌变法是在清朝末期国家危机深重的背景下推出的。

这些改革措施都充分考虑了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政治体制、文化背景等因素,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2. 领导力:成功的变法与改革往往需要强有力的领导力。

商鞅、孝文帝、王安石、张居正等人都具有坚定的决心和卓越的领导才能,能够有效地推动改革方案的实施。

中外历史上的重要改革

中外历史上的重要改革

中外历史上的重要改革【中国部分】一、商鞅变法时间:公元前356年人物: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概况:1、承认土地私有;2、奖励生产;3、推行县制;4、奖励军功意义:1、完成了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2、秦国强盛,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间:公元4世纪后期人物:孝文帝拓跋宏概况:1、迁都洛阳;2、推行汉化政策;3、改穿汉服;4、学说汉话;5、采用汉姓;6、与汉族通婚。

意义: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三、王安石变法时间:北宋宋神宗时期(1069年至1085)人物:王安石概况: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

结果:变法在推行过程中由于部分举措的不合时宜和实际执行中的不良运作,也造成了百姓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如保马法和青苗法),加之新法触动了大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所以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元丰八年(1085年),因宋神宗去世而告终。

四、张居正改革时间:明神宗万历年间(1581年)人物:张居正概况:1、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制,创制“考成法”。

2、整顿赋役制度、扭转财政危机,实行:“一条鞭法”结果:张居正的全面改革,企图扭转嘉靖、隆庆以来政治腐败、边防松弛和民穷财竭的局面起了巨大的积极作用,国家财政收入增加,边境安宁,万历初年明朝一度有了“中兴”的景象。

但在张居正死后,一些改革措施遭到了破坏,比如考成法,可是另一些改革措施比如“一条鞭法”,或多或少地被保持了下来,甚至延续到了清朝(清代“摊丁入亩”改革是“一条鞭法”改革的延续)。

五、洋务运动时间:19世纪60到90年代人物:中央代表人物为恭亲王奕䜣,地方代表人物有李鸿章、张之洞、曾国藩、左宗棠等。

概况:1、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兴办军事工业和民事工业2、创办新式学校(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近代海军。

意义:1、洋务运动是一场失败的封建统治阶级领导的自救运动;2、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输入,促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和国防的近代化;3、是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开端。

中外历史上的著名改革

中外历史上的著名改革

中外历史上的著名改革[知识链接]一、中国历史上的著名改革。

1、商鞅变法(1)背景:生产工具的变革引起社会关系的变化,新兴地主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相继掀起变法运动。

(2)时间:开始于公元前356年。

(3)性质: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

(4)内容: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战;推行县制;统一度量衡。

(5)作用: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黄河流域的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日常的接触和频繁的交往,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上相互影响,民族融合已经成为趋势。

(2)时间:5世纪末。

(3)内容:迁都洛阳;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提倡与汉人通婚;实行汉制。

(4)作用:促进了民族融合,促进了封建化的进程。

3、戊戌变法(1)背景:民族危机日趋深重,维新变法思想广泛传播。

(2)时间:1898年。

(3)主要内容:政治上,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经济上,发展工商业;军事上,训练新式军队;文化教育上,创办报刊,开放言论,开办新式学堂,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等。

(4)影响: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4、土地改革(1)背景:新中国成立时,全国广大新解放区还没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获得土地。

(2)政策: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3)结果:到1952年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近三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

(4)意义:彻底废除了在我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走向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准备了条件。

5、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革(改革开放)(1)对内改革①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概况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率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随后,在中央指导下,农村逐步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高中历史干货丨中国古代史上的改革与变法考点汇总

高中历史干货丨中国古代史上的改革与变法考点汇总

干货丨中国古代史上的改革与变法考点汇总,我,陪你备战高考!中国古代史上的改革与变法改革与变法是推动中国古代社会前进的重要政治因素,从性质和影响角度来划分,可以分为奴隶主阶级富国强兵的改革、废除旧的社会制度、建立新的社会制度的改革、封建国家内部改革、少数民族首领进行的改革等几大类。

1.奴隶主阶级富国强兵的改革(1)史实:周文王改革;管仲改革。

(2)内容:改革政治和军事,发展经济(3)实质和影响:实质是奴隶社会生产关系的内部调整;影响是使改革的国家强大起来。

2、废除旧的社会制度,建立新的社会制度的改革(1)史实: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商鞅变法(2)商鞅变法:①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

②内容:分两次,第一次,实行连坐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燔诗书而明法令;第二次,统一度量衡,废分封,行县制、废除井田制。

③影响:积极影响使秦国强盛,为后来秦统一全国定了基础;消极影响,实行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秦朝有消极影响(3)认识:战国时期的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使封建制度逐渐确立起来,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但商鞅等改革家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说明改革需要克服重重困难3.封建国家的内部改革(1)史实: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两税法;张居正改革;摊丁入亩(2)原因:为解决统治危机或适应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稳定封建统治(3)王安石变法:①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

②内容:经济措施一一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

军事措施一一保甲法、将兵法。

教育措施一一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

③影响:积极方面一一增加了政府入、增强了军事实力,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消极方面一一用人不当,出现危害百姓现象。

结果:遭到大地主、大官僚反对,神宗死后,新法被废除。

(4)张居正改革:①1581年改革。

②实行一条鞭法即将原来的田赋、役、杂税,“并为一条”,折成银两,分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来分担。

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历史改革【变革]

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历史改革【变革]
《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分)
⑵“1911年,一道闪电划过”指什么?(2分)为什么说“黑暗依 旧”?( 2分)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 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2分)辛亥
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 (2分)
⑶你如何理解“1921年,中国终于迎来了曙光”?(4分)
A.陈独秀 B.李大钊 C.毛泽东 D.周恩来 19、右下图为原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参观某革命纪念馆时的题词“军旗升起的 地方”, C 结合所学知识,这个纪念馆最有可能是 【 】 A.五四运动纪念馆 B.南昌起义纪念馆 C.淮海战役纪念馆 D.渡江战役纪念馆 C 20、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党史上生死攸关转折点的是【 】 A.北伐战争 B.红军长征 C.遵义会议 D A.中国七大 21、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日战争开始于1931年的 【 】 A.九一八事变 B.北伐战争 C.红军长征 D.西安事变 B 22、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的标志是[ ] A.“九一八事变” B.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C.“七七事变” D.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9、“壮哉!武昌首义,一枪打翻封建帝制;伟哉!天下响应,万众擎起民 B 主共和。”这幅对联中的“武昌首义”发生在【 】 A.1898年 B.1911年 C.1919年 D.1927年 10、1915年,创办《青年杂志》、吹响新文化运动号角的人物是【 B 】 A.蔡元培 B.陈独秀 C.李大钊 D.鲁迅 11、新文化运动提出的口号有:①“自强” ②“民主” ③“求富” ④ D “科学”【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 B.②④ 12、下列口号中,最能体现五四运动性质的是[ ] A、“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B、“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C、“废除二十一条 D、“反对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A 13、下列哪一事件标志着中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 ] A.五四运动 B.辛亥革命 C.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D.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4、为了纪念“五四运动” 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正式宣布五 A 月四日为中国青年节。下列对“五四精神”的表述最为准确、全面的是 【 】 A.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B.爱国科学.民主自由 C.爱国抗争.民主科学 D.爱国进步.民主自由 B 15、每年“五四”青年节,青年们激情飞扬,用各种活动纪念五四运动。五 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是 【 】 A.德国强占胶州湾 B.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的失败 C.新文化运动的推动 D.十月革命的影响

中考历史二轮复习热点专题课件07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和制度创新

中考历史二轮复习热点专题课件07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和制度创新

的管辖
山南北地区) 正式归中央政府管辖
元朝设宣政院 为加强对西藏的管辖,元政府在中央设置宣政院,西藏为宣政院辖区, 正式归中央政府管辖,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清朝设驻藏大臣 1727年,雍正帝时清朝开始设置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长驻西藏, 和伊犁将军 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乾隆帝时,清政 府在新疆地区设置伊犁将军,驻军设哨卡,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理
上书言事;发展农、工、 农奴可以拥有自己
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 的财产,可以自由选
家预算;废除八股,开办 择职业;农奴可以通
新式学堂;裁减绿营,训 过赎买的方式获得
练新式军队
一块份地
性质
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自上而下的资产阶 级性质的改革
民生政策 发展农、工、商业
解放农奴,让农奴赎 买土地
日本明治维新
美国罗斯福新政
开始
开始于秦朝,秦朝丞相为三公之一,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终结
明太祖朱元璋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废丞相,权分六部,彻底解除了相权对皇权的威胁
二、中外历史上的制度创新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制度创新
制度类别
地方行政 管理制度 的演变
制度名称
内容与影响
分封制
即古书上说的“封建”一封邦建国 ,天子与诸侯分治天下。西周统治者将姬姓子弟、 功臣、先朝贵族等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周朝时分封制最为完善
一、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封建性质的改革
改革名称
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 改革
日本大化改 新
洋务运动
彼得一世改 革
时间
公元前 356年
494年
646年
19世纪 60-90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史上的改革—王莽改制
一.相关人物
王莽(公元前45年-公元23年):字巨君,魏郡元城人(今河北大名县东),新朝的建立者。

他是汉元帝皇后王政君的侄儿,幼年丧父失兄,他孝母敬嫂,为当地人所称道。

加之他生活俭朴、饱读诗书、博学多才、结交贤士,因而声名远播。

汉成帝时被封为新都侯、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

后继他的四位伯、叔之后任大司马。

汉成帝死后,汉哀帝即位,外戚傅、丁两家辅政,王莽隐居。

隐居期间他的儿子杀死家奴,王莽逼其自杀为家奴抵命,深受世人赞誉。

汉哀帝死后,王政君以太皇太后之名临朝称制,任王莽为大司马,拥立汉平帝。

此时,王莽开始总揽朝政大权,并开始消灭异己,大封汉宗室、功臣子孙和在朝大臣为侯,以收买人心。

公元5年,王莽毒死汉平帝,立年仅两岁的孺子婴为帝。

王莽以摄政为名据天子之位,成为“假皇帝”。

公元8年,王莽接受孺子婴的禅让称帝,改国号为“新”,建年号为“始建国”。

王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篡权的手段登上皇帝宝座的人。

公元23年,绿林军攻进长安,王莽在混乱中被商人杜吴所杀,新朝灭亡。

二.王莽改制的历史背景
西汉末年,统治阶级日益腐败,为了满足其骄奢淫逸的腐朽生活,朝廷向百姓征收的赋税和劳役不断加重。

加之自然灾害的影响,百姓生活已经艰难到没办法活下去的地步了。

贵族、豪强却乘机兼并土地,加重对农民的剥削。

社会两极分化现象日益严重,一方面是贵族、豪强及统治阶级“多畜奴婢,田宅无限”、奢侈挥霍,另一方面是民不聊生、国库空虚、流民数量剧增,社会矛盾已经变得十分尖锐了。

王莽掌握政权以后,为了缓和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从其自身的思想观念出发,推行了一些列的改革措施。

王莽的这些改革措施的思想基础来源于儒家思想。

王莽自由熟读儒家经典,他对孔子所描述的“大同”社会、“王道乐土”十分向往,他对贫富不均的社会现象非常不满,他对穷人抱有发自内心的同情。

他认为这种不公平是造成社会矛盾的主要原因,要想消除社会矛盾,就必须消除社会的不公平及不公平带来的社会罪恶。

三.王莽改制的具体内容
1.实行“王田制”
王莽认为造成“富者犬马余菽粟,骄而为邪,贫者不厌糟糠,穷而为奸”这种社会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土地兼并。

他非常欣赏古时实行的“井田制”,他认为“井田制”是一种公平的土地分配方式,是国给民富的基础。

于是,公元9年,王莽颁行了王田制的诏书,将天下土地都收归国有,称为“王田”,不允许买卖。

八口以下男丁的家庭,其拥有的土地不能超过900亩,超出的土地要分给亲属、邻里、乡党。


有土地的农夫,按一对夫妇一百亩的原则分给土地,不满一百亩的,由政府补足。

公元12年,中郎将区博提出,“井田制”废除很久了,现在“天下初定,万民新附,诚未可实行”。

其实,此时王田制的推行遇到了很大的压力,王莽顺水推舟,下令:“诸名食王田,皆得卖之,勿拘以法。

”王田制废除了。

2.禁止买卖奴婢
王莽在其颁布的王田制诏书中指出,买卖奴婢有违于“天地之性人为贵”的大义,规定奴婢为“私属”,不准买卖。

王莽企图以限制奴婢的买卖的方式,限制奴隶范围和数目的扩大,使其最终自然消亡。

另外还规定,对于无业游民,每人每年罚布帛一匹,无力缴纳的,由政府强迫劳役。

劳役期间,政府供给衣食。

公元12年,王田制废除的时候,禁止买卖奴婢政策也废止了。

公元17年,王莽下令:“三公以下,诸有奴婢者,率一口出钱三千六百。


3.五均六筦
公元10年,王莽颁布了“五均六筦”政策。

“五均”是指在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六个城市设“五均司市使”,即“五均官”,由原来的令、长兼任。

主管评定物价、调节市场、办理赊贷、征收税款等事宜。

评定物价是指五均司市师要定时对市场上主要产品物价进行评定;调节市场是指控制市场供应,货物滞销时,以合理的价格收购,货物涨价时,以平价出售,以维护市场秩序;办理赊贷是指根据实际情况办理无息贷款或低息贷款,以帮助百姓及商家缓解资金之困;征收税款是指征收山泽税和其它各种杂税。

“六筦”是指国家专营的六项事业,即盐、铁、酒三种产品的国家专卖及铸钱、征收山泽生产税、经办五均赊贷三项业务。

4.改革币制
王莽掌握政权以前,任何富豪都可以制造银钱。

王莽掌握政权以后收回了这种授权,规定由中央政府统一发行货币。

西汉自汉武帝时期通行五铢钱,公元7年,王莽于五铢钱外,另铸“错刀”(一值五千)、“契刀”(一值五百)、大钱(一值五十)三种高面值货币。

因为新货币面值较高,而含铜量相差无几,民多盗铸。

公元9年,王莽下令废止五铢钱、错刀、契刀等几种货币,另外铸造小钱(重一铢,值一)与大钱并用。

两种货币重量与币值关系不合理,盗铸现象及私用五铢钱现象较多。

公元10年,王莽重新发行货币,总名为“宝货”,分为金货、银货、龟货、贝货、钱货、布货等六种,六种又细分为二十八个品种。

因币种繁多,换算困难,造成市场混乱现象严重。

不久,王莽只得下令废止“宝货”,恢复大钱、小钱。

公元14年,王莽废止大、小钱,发行“货布”(重二十五铢,值二十五)、“货泉”(重五铢,值一)。

本次改币虽较为合理,但货币频繁变换,造成社会的极大混乱,百姓怨声载道。

5.改变官制
王莽以恢复古制名义频繁改变地方官制与官名,设五等爵,改变吏禄制度等,但均难以推行。

不仅引起了官僚的不满,也加重了百姓的负担。

四.王莽改制的教训与影响
王莽改制不仅没有缓解社会矛盾,反而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使百姓陷入了更大的痛苦当中。

沉重的赋税、严酷的刑罚、残酷的战争以及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终于激发起了农民的反抗,使王莽充当了自己及其创立的新朝的掘墓人,王莽改制最终以失败告终。

王莽改制的出发点是好的,改革的着眼点也确实针对了当时的社会时弊,说明王莽对产生社会矛盾的根源,认识还是比较深刻的,王莽的许多想法也是有一定和合理性,甚至超前性的。

王莽限制土地兼并、禁止买卖奴婢以及保护百姓利益、关心民间疾苦的思想都是以维护百姓利益为出发点的,但在具体的实施工程中,不但没有起到缓解矛盾的作用,反而使社会各种矛盾更加激化。

王莽改制不仅没有得到来自贵族及统治阶级内部的支持,同样也没有得到来自人民大众的支持。

分析王莽改制失败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违背客观规律
王莽改制出发点虽然是好的,但其许多具体政策违背了客观规律。

“王田制”把早已与原始社会一起被埋葬的“井田制”搬了出来,企图以此来解决土地兼并问题,虽然王莽本意是借古履新,但土地的平均分配思想与封建社会体制是格格不入的,因而注定是失败的。

再如,频繁的货币改革造成了市场及社会的混乱,无数的商户及百姓在货币更替过程中破产。

2.缺乏有力的政治支持
王莽的平均土地、禁止买卖奴婢以及“五均”、“六筦”制度触及了贵族、大地主、大商人的利益,使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日益激化。

而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因缺乏有效的保证手段,加之制度本身的不合理,许多出发点为保护百姓权益的改革措施反而加重了百姓的负担,是百姓生活更加艰难,致使王莽在失去贵族、富豪及统治阶层支持的同时,也失去了普通百姓的支持。

另外,王莽统治时期利用的都是西汉原有官吏,大都没有什么真才实学,因而在整个改革过程中,王莽基本上是在个人奋斗。

3.新制度本身的不成熟
王莽所推行的新制度、新措施在许多方面是不成熟的,甚至是自相矛盾的。

如:禁止奴婢买卖的政策本意是抑制越来越严重的蓄奴问题,但其把奴婢改为“私属”等于承认了奴婢存在的合法性。

禁止奴婢买卖从表面上控制了新奴婢产生的来源,可奴婢的后代依然不能摆脱奴婢的身份。

再如:货币改革政策的初衷是统一货币,规范流通领域存在的问题,可在具体实施中却违背了货币的价值特征,越改越乱。

因为货
币的不合理,使私铸货币的现象增多。

为了打击私铸、盗铸,王莽采取了严酷的刑罚来惩治不法行为,增加了民怨。

4.急于求成,许多政策、措施缺乏有效的实施条件
王莽在改革上的急于求成心理,使许多政策、措施在实施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出台了,其在纸上看是合理的,在具体实施中却无法兑现的。

王莽深得儒家学说的真传,受其影响在整个改革过程中,体现了“复古更制”的思想,虽然改革着眼点处处切中时弊,但具体改革措施却体现出了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理想化程度较高,缺乏有效的实施条件。

5.朝令夕改,书生气十足
王莽的确是很有才华的一个人,但问题基本上能把握时弊,但在落实具体措施方面,因为缺乏有效的支持使许多制度不够成熟,以致朝令夕改现象频繁出现,政令虽多,却毫无成效。

王莽是一个具有浪漫色彩的悲剧人物,他亲手葬送了自己费尽苦心才登上的皇帝宝座。

他的失败,不仅是他自己的失败,而且是许许多多他的拥护者的失败。

假如做一个盛世明君的丞相,王莽一定会流芳百世。

可他恰恰生不逢时,最终只能以一个无能的窃国者的身份给后世的人们留下许多笑柄、遗憾。

一切改革如果没有人民大众的支持是永远不会获得成功的;脱离实际的理想主义即使被描绘得再美好,也是空中之楼、水中之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