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专题指导与练习:贬谪诗
【精品整理】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贬谪凄苦

2020年诗歌鉴赏二轮复习:贬谪凄苦〖主题解说〗贬谪诗是指古代文人被贬后所写的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诗。
贬谪诗中还比较集中地表达出诗人对故乡的留恋和怀念,源于其被贬后离乡的悲伤和由眼前景物触发的情思。
这些情感具体说来有“思归““思人”“对山水的留恋”以及“闲适之中掩藏的孤独寂寞”等。
贬谪诗中的写景,多带有强烈的主观情绪。
怀才不遇的凄苦,忠而被贬的愤懑都融入诗中。
一、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1—2)题。
渡湘江①杜审言迟日②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绝句漫兴九首(其九)杜甫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
即遣花开深造次③,便教莺语太丁宁。
[注]①渡湘江:杜审言在唐中宗时曾被贬到南方极为偏远的峰州,本诗写于这次流放途中。
②迟日:春日。
③造次:匆忙。
1.下面对这两首诗有关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迟日园林悲昔游”写因眼前的春光回忆往昔的春游,“悲”从中来,着一“悲”字,为全诗奠定悲伤的感情基调。
B.“独怜京国人南窜”是整首诗的中心,结构上起引起下文的作用。
接着写湘江来点题,以“水北流”反衬“人南窜”。
C.“眼见客愁愁不醒”概括说明眼下诗人正沉浸在客居愁思之中不能自拔。
“不醒”刻画出沉醉、迷惘的心理状态。
D.“边愁”是因被贬谪到荒凉偏远的南方产生的思念京国的愁绪,“客愁”则为诗人漂泊他乡而产生的思乡之愁。
2.《渡湘江》中“今春花鸟作边愁”一句和《绝句漫兴九首(其九)》中的“即遣花开深造次,便教莺语太丁宁”两句,在情与景的表现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1、B。
B项,“引起下文”分析不当,应该是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前两句忆昔游而悲,见花鸟成愁,第四句为江水北流而感叹,都因为诗人远离京国正在南窜途中,所以上下三句都是围绕着这一句来写,这一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两诗都采用了移情于物的手法,将“花鸟”人格化,并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反衬手法。
2022年高考新题型——古代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 -- 高三总复习

2022年高考新题型——古代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高三总复习2022年高考新题型——语文高中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一、高中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①溪居柳宗元②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③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注释:①指在冉溪居住的生活。
诗人贬谪永州司马后,曾于此筑室而居,后改冉溪为“愚溪”,在今湖南省永州市东南。
②簪组:古代官吏的饰物。
簪:冠上的装饰;组:系印的绶带。
③榜(bdng):船桨。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与陶渊明中的“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表面意思相近,实则情味不同。
B.颔联作者从自己的日常生活着笔,“闲依”与“偶似”为我们呈现了一个醉心田园,隐逸闲适的诗人形象。
C.全诗结构严谨,文脉晓畅,诗歌以“溪居”为题,首联即点明“溪居”原因,后三联具体写溪居生活。
D.全诗语言不假雕琢,自然恬淡而又含蓄深沉,作者身处贬谪困厄之境,发出的却是清夷淡泊之音。
(2)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评价此诗为“不怨而怨,怨而不怨”,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寄李儋元锡韦应物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雕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注释】这首诗是韦应物晚年在滁州刺史任上的作品。
韦应物在滁州任职的一年里,对朝政紊乱、国家衰弱、民生凋敝,极为忧虑。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诗塑造了一个有志而无奈、进退两难的官员形象,披露了一个官员的思想矛盾。
B.首联点明分别的时间,“又”字说明距上次分别已经一年,强调了时间流逝之快。
C.颔联写自己的烦恼苦闷,“世事茫茫”既指国家的前途,也包含诗人个人的前途。
D.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感激友人李儋的问候,急切盼望友人的来访的情感。
贬谪诗学案及答案

贬谪诗学案及答案贬谪诗导学案课内探究登柳州①城楼寄漳汀②封连③四州刺史④城上高楼接⑤大荒⑥,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⑦乱�s⑧芙蓉⑨水,密雨斜侵薜荔⑩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⑾文身⑿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你觉得柳宗元诗中具体写了哪些愁?并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首联:写登楼所见远景,荒芜辽远的原野,海天相接茫茫的一片,而愁思也如海天一般无边无际。
苍凉之景和和被贬之后百感交集的万般愁思情景交融。
这两句情景兼到,总领全诗,为全诗奠定凄凉怨叹的基调。
颔联:写所见之近景,“芙蓉、薜荔”象征着诗人和诸友的高洁品质与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惊风、密雨隐喻朝廷上那些猖狂肆虐地打击进步力量的腐朽势力。
风雨肆虐,芙蓉遭风�s,薜荔被雨侵。
\惊\乱\密\、\斜\写出了风雨肆虐之狂,这联明写景,暗写政治上遭受敌对势力无情迫害打击。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颈联:写景抒情,向远处看,只见山岭绵绵,林树重重,遮住了诗人远望的视线,那曲曲折折的柳江,恰似我的曲结的愁肠。
由上联感叹世事艰难,不由想到了政治抱负无望和同遭难的战友们。
尾联直接抒情,共同的遭遇,相同的命运,都被贬到了荒远的地区,却各处一方,音信不通,不能互致问候。
“滞”表明自己和朋友的处境,也是他最终的命运,最后他客死于柳州任上。
“滞”不仅是全诗的愁思的凝结点,也是他一生命运悲惨的终结点。
小结:①被贬荒蛮登高怀远之愁② 敌对势力迫害打击之愁③ 身居偏远,抱负无望,难见战友之愁④ 与战友同处边远却音讯不通之愁反馈练习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注释】①蓝关:蓝田关,在今陕西蓝田县东南。
侄孙湘:韩湘,字北渚,韩愈侄韩老成长子,“八仙”中的韩湘子。
②封:指谏书。
朝奏:早朝时呈上。
九重天:指皇宫。
潮阳:广东潮阳县。
③圣明:指朝廷或皇帝。
弊事:弊政,指迎佛骨事。
贬谪诗鉴赏

zhǎn bì lì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1、作者说“愁思茫茫”,联系全诗 看,作者因何而“愁思茫茫”? 2、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愁思的? (本诗中用到了哪些意象,具有什么样 的特征?描绘了怎样的意境?结合诗人 的遭遇,体会思想感情) 3、有人说诗的颔联赋中有比,你是 如何理解的?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
河南河阳人(今河南孟县)。著名文 古文运动 学家,哲学家。 “唐宋八大家” 的倡导者。 明人列他为 之首。因 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韩氏是望族, 所以后人称之为韩昌黎,谥“文”, 故又称“韩文公”。他幼年贫穷,刻 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后才任宣 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 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著 《昌黎先生集》四十卷。 附:三岁丧父,由嫂氏抚养成人。 提出“文以载道”的观点,与柳宗元 倡导古文运动,反对骈文,提倡散文; 诗歌创作亦力求独创,不避险僻,以 文为诗,形成宏伟奇崛的特点。
1、作者说“愁思茫茫”,联 系全诗看,因何而“愁思茫茫”?
作者因自己被贬荒蛮之地,感慨 仕途风波险恶而愁绪满怀,因友人 望而不见而生牵挂思念之愁。
2、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愁思的?(本 诗中用到了哪些意象,具有什么样的特征? 描绘了怎样的意境?结合诗人的遭遇,体会 思想感情)
借景抒情,景中见情。“高楼大 荒”“ 海天茫茫”“ 惊风乱飐”“ 密 雨斜侵”“ 岭树重遮”“ 江流曲 回”“百越文身地”,对唐代的贬谪诗 人来说,都是哀苦无比的景色。诗人正 是通过这些景色的铺叙,远近结合,景 中见情地把自己的无限哀情表达了出来。
【注】这是宋之问流放钦州(今广西钦州东北)经大庾岭时, 写在岭北驿的一首五律。大庾岭在今江西大庾,岭上多生梅花,又 名梅岭。古人认为此岭是南北的分界线,因有十月北雁南归至此, 不再过岭的传说。
诗歌鉴赏专题--贬谪诗..共21页文档

46、我们若已接受最坏的,就再没有什么损失。——卡耐基 4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48、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49、熟读唐功,谁就会和我一样成功。——莫扎特
诗歌鉴赏专题--贬谪诗..
11、获得的成功越大,就越令人高兴 。野心 是使人 勤奋的 原因, 节制使 人枯萎 。 12、不问收获,只问耕耘。如同种树 ,先有 根茎, 再有枝 叶,尔 后花实 ,好好 劳动, 不要想 太多, 那样只 会使人 胆孝懒 惰,因 为不实 践,甚 至不接 触社会 ,难道 你是野 人。(名 言网) 13、不怕,不悔(虽然只有四个字,但 常看常 新。 14、我在心里默默地为每一个人祝福 。我爱 自己, 我用清 洁与节 制来珍 惜我的 身体, 我用智 慧和知 识充实 我的头 脑。 15、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 农夫不 会播下 一粒玉 米,如 果他不 曾希望 它长成 种籽; 单身汉 不会娶 妻,如 果他不 曾希望 有小孩 ;商人 或手艺 人不会 工作, 如果他 不曾希 望因此 而有收 益。-- 马钉路 德。
高考复习诗歌鉴赏贬谪诗ppt(共23张)

却未 在与 枝群 头芳 独同 欢温 笑暖
5.《阿房宫赋》中从人们的主观感受写宫内歌舞盛况。既是 以歌舞之纷繁衬托宫殿之众多,又为下文美女充盈宫室预作 铺垫的句子是: 歌台暖响 , 春光融融 ;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6.《阿房宫赋》中用倒置式的暗喻,以璀璨晶亮的明星来比 喻纷纷打开的妆镜,既贴切又形象的语句是: , 。 明星荧荧 开妆镜也 7.《阿房宫赋》中既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引出阿房宫的修建, 又起到了笼盖全篇、暗示主题的作用的句子是: , ; , 。 六王毕 四海一 蜀山兀 阿房出 8.《阿房宫赋》中从最普遍的民心人性的角度,说明人心没 有区别,都追求幸福快乐、都挂念家小,对秦统治者的残民 以自肥作了有力的抨击的语句是: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 也。 , 。 秦爱纷奢 人亦念其家
• •
• •
却未 在与 枝群 头芳 独同 欢温 笑暖
四、常用技巧
• 1、比兴。贬官士人出于自身特殊的处境考虑,贬 官文学多采取比兴手法,曲折地表现自己的情志。 如以男女之爱喻君臣之情,善写香草,美人之类, 以屈原为代表。 • 2、借景抒情。“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 薜荔墙”诗人不露声色地于景物描绘中抒写身世 之感,语意双关暗含感慨仕途风波险恶之意。惊 风、密雨(拟人)暗比摧残自己的邪恶势力。芙 蓉、薜荔象征人格的美好和芳洁。鲜花香草遭受 暴风雨的袭击,感受到诗人遭贬以后忧恐烦乱沉 重的心情。
却未 在与 枝群 头芳 独同 欢温 笑暖
• (1)诗人运用典故和对比,(写出1点即 可,1分)表明他爱柑橘是因为读“楚客” 屈原的《橘颂》引起了雅兴,而不是像三 国时丹阳太守李衡那样,想通过种橘来发 家致富。(2分)不仅表现了诗人对橘树的 喜爱之情,更表现了他不同流俗的坚贞品 质。(2分)
却未 在与 枝群 头芳 独同 欢温 笑暖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主题贬谪生活

诗歌专题训练 ----主题“贬谪生活”一、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
南乡子·自古帝王州[宋] 王安石自古帝王州【注】,郁郁葱葱佳气浮。
四百年来成一梦,堪愁。
晋代衣冠成古丘。
绕水恣行游。
上尽层城更上楼。
往事悠悠君莫问,回头。
槛外长江空自流。
【注】帝王州:指金陵城。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是一首怀古词,这类作品主要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B .在王安石眼中,金陵城是一片郁郁葱葱的王气正盛之地,佳气上浮,但那毕竟是晋代的事情了,回首历史,令人怅然。
C .下片前两句写作者独自绕着江边行游,然后登上高楼远眺,与上片的描写呼应,表现作者在谪居之中自我排遣,享受难得的闲适与自在。
D .下片结句化用王勃的《滕王阁诗》中的诗句,以景结情,但所表达出的思想感情与王勃的原诗句的意蕴不尽相同。
2.此词写于作者晚年谪居金陵之时,词中主要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薛八谪居钱起东水将孤客,南行路几千。
虹翻潮上雨,鸟落瘴中天。
谪去宁留恨,思归岂待年[注]。
衔杯且一醉,别泪莫潸然。
[注]待年:等待年老致仕。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标题点出了事件和对象,并以“谪”字既点明被送别之人的身份,又烘托了送别气氛。
B .首联先点明友人孤单一人回归谪居,后写前行方向及距离的遥远,担心之意溢于言表。
C .颈联运用反问的方式似劝友人被贬就要尽快归去,不要期待年老致仕,实则蕴含愤懑之情。
D .尾联写了别离时不要泪水涟涟,其意与王勃的“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异曲同工。
4.本诗颔联历来为人所称道,请从手法和意象角度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高适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专题指导与练习:贬谪诗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专题指导与练习:贬谪诗【专题解读】1、定义贬谪,古代官吏因过失或犯罪而被降职或流放到远离京城的地方。
贬谪诗即古代文人被贬后所写的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诗。
2、历史渊源综观中国历史,文人与政治有着割不断的联系:从春秋时的“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之说,到儒家“学而优则仕”的入世思想,再到根深蒂固的“修齐治平”的观念。
可见,中国文人的政治情怀有着悠久的历史心理积淀。
而唐朝,则是一个令文人的雄心壮志得以大肆张扬的时代:强盛的国力、安定的社会、富足的生活,激发了人们对生活和理想的信心,加上科举制的推行,在唐朝文人心中,便大大地强化了参政议政、出将入相、建功立业的抱负和可能。
于是,其文学创作就必然与其政治活动有着比历代更紧密的关联。
翻阅唐代文人的生平,不难发现,大多数文人都曾在政坛上活跃过,更不可忽视的是,其中大部分人有过被贬谪流放的经历。
这些悲剧式的经历反映在文人的作品中,便透出了一种或深或浅的悲剧色彩。
唐朝的文人们大都有着积极的出世愿望,期待着乘势而起,走进政坛,立功立名。
但这种参政意识和功名意识又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追求富贵名利,他们中的多数人是自觉地关心民生、系心社会的。
因此,对功名的重视,对社会政治的热衷和参与,使文人超越了小我,将自身与国家的安危治乱、民生否泰联在了一起,责任感、使命感便成了自我约束和激励的重要因素,也使他们的自我感觉相应地崇高起来。
然而,这同时也变成了他们的绊脚石:强烈的自信,使他们生出强烈的功名意识及对政治未来的美好展望;自我的过高期许和重视,使他们很难与现实政治相容,由此形成了对个体主观精神的突出强调,并以自我意识取代客观现实。
这就免不了出现政治窘境:或性格刚直,直言谏君;或缔结党派,互相排挤;或期望过高,时事不容……于是,贬谪流放的命运就不可避免了。
这是理想与现实不可调和所造成的悲剧结局,是高远志向无法在现实政治中得以实现的命运悲态。
在这种冲突与矛盾中,便产生了浓厚和强烈的悲剧感和悲剧意识。
高二语文下册课时跟踪检测28(古代诗歌鉴赏(三)_(贬谪诗专项训练))

高二语文下册课时跟踪检测28(古代诗歌鉴赏(三)_(贬谪诗专项训练))古代诗歌鉴赏(三)(贬谪诗专项训练)姓名班级组别本试题共40分,40分钟完成。
一.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11分)日暮倚杖水边①(金)王寂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
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
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
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慢迟。
【注】①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
1、此诗颔联以和两位被贬异乡的古人自况,用典精当,对仗工整。
(2分)2、指出“羁绪”在全诗中的具体内容。
(4分)3、简要赏析首联在写法上的特点。
(5分)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11分)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①柳宗元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
方同楚客怜皇树②,不学荆州利木奴③。
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
【注】①本诗写于作者贬官柳州时期。
②楚客,指屈原。
屈原忠而被谤,身遭放逐,流落他乡故称“楚客”。
皇树,即橘树。
屈原《橘颂》中有“后皇嘉树,橘徕服兮”之句。
③三国时丹阳太守李衡曾想通过种橘发家致富,给子孙留点财产。
4、简要分析诗歌颔联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及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5分)5、诗中哪个字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情感?结合诗句分析颈联中用何种手法抒发了这种情感?(6分)三.语言文字运用(每小题3分,共18分)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该产品的试用效果非常好,相信它大量投产后将不孚众望....,公司一定会凭借产品的优异品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骄人业绩。
B.某市两家报社相继推出的立体报纸受到广大市民的热烈追捧,更多的立体报纸呼.之欲出...,可能会成为当地报业的一种发展趋势。
C.中国古典家具曾经非常受消费者青睐,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市场上却没有了踪影,而在全球崇古风气盛行的今天,它又渐入佳境....了。
D.这位专家的回答让我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实在没想到这个困扰我两年的问题他却理解得那么轻松。
全国通用2020版高考语文加练半小时第二章古诗词鉴赏Ⅰ群诗通练二贬谪之苦含解析

群诗通练二贬谪之苦主题解说文人与政治有着割不断的联系:从春秋时的“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之说.到儒家“学而优则仕”的入世思想.再到根深蒂固的“修齐治平”的观念。
可见.中国文人的政治情怀有着悠久的历史心理积淀。
可由于种种原因理想与现实不可调和所造成的悲剧结局.是高远志向无法在现实政治中得以实现的命运悲态。
在这种冲突与矛盾中.便产生了浓厚和强烈的悲剧感和悲剧意识。
体现在贬谪诗人作品中的悲剧感主要是对人生遭遇的感慨和自我生命的悲叹.是在对命运的观照、把握和感怀中形成的深沉的悲伤和孤愤。
当生命被放逐到家园以外的遥远地方.当年华被消磨在被抛弃的时光中.时空的错杂更加深了他们对命运的悲痛之感。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李九贬南阳钱起玉柱金罍①醉不欢.云山驿道向东看。
鸿声断续暮天远.柳影萧疏秋日寒。
霜降幽林沾蕙若②.弦惊翰苑失鸳鸾。
秋来回首君门阻.马上应歌行路难。
注①金罍:大型盛酒器和礼器。
②蕙若:蕙草与杜若.皆香草。
1.作者是如何以“送”贯串全诗的?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概述诗歌颈联表达的丰富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贬谪诗归纳总结

贬谪诗归纳总结贬谪诗是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流派,它以描写贬谪者的遭遇和感受为主题,通过抒发贬谪者的心情和表达对不公正待遇的愤懑,展现了人与命运的激烈对抗。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贬谪诗进行归纳总结,分析其特点和作用。
一、贬谪诗的起源与流派贬谪诗起源于哲学家和文学家贬谪经历的表达需求。
最早的贬谪诗大约出现在古代希腊文学中,例如奥维德的《变形记》中,他描述了自己被罗马皇帝贬谪的经历。
随后,贬谪诗在古罗马文学中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并在中世纪欧洲文学中与宗教题材相结合。
贬谪诗的流派丰富多样,例如悲剧诗、讽刺诗、寓言诗等。
悲剧诗以描绘贬谪者遭遇的痛苦和悲伤为主要特点;讽刺诗则以讽刺、嘲笑贬谪者的敌人为目的;寓言诗通过寓言的方式,隐喻贬谪者面对的不公正待遇。
二、贬谪诗的主要特点1.强烈的情感表达:贬谪诗常常以激烈的情感表达出贬谪者对命运的不满和愤懑。
通过对贬谪者内心的描写,贬谪诗展示了人在逆境中的坚韧和抗争。
2.对社会不公的批判:贬谪诗通过对贬谪者所受不公正待遇的揭示和描绘,批判了当时社会中的不正义和虚伪,呼吁公正和人道主义的原则。
3.对人生意义的思考:贬谪诗常常促使人们反思人生的意义与目标。
贬谪者在面临逆境时,思考了存在的意义、权力的价值和人性的真实。
三、贬谪诗的作用1.社会批判与改革:贬谪诗通过对社会的批判和揭露,有助于唤起人们对社会不公的关注,推动社会的改革和进步。
2.心灵慰藉与鼓舞:贬谪诗通过对贬谪者内心纠结和痛苦的描写,为那些处于困境中的人们提供了一种情感上的共鸣和心灵的慰藉,并激励他们坚持真理和正义的追求。
3.文学价值与审美享受:贬谪诗以其深刻的思考、独特的表达方式和丰富的意象,成为文学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给读者带来审美的享受。
综上所述,贬谪诗是一种表达贬谪者遭遇和感受的文学形式。
它通过强烈的情感表达、对社会不公的批判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展示了人与命运的激烈对抗。
贬谪诗在社会改革、心灵慰藉和审美享受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贬谪诗”

二、历史渊源
出现政治窘境:或性情刚直,直言谏君;或缔结 党派,互相排挤;或期望过高,时事不容……于 是,贬谪流放的命运就不可避免了。这是理想与 现实不可调和所造成的悲剧结局,是高远志向无 法在现实政治中得以实现的命运悲态。在这种冲 突与矛盾中,便产生了浓厚和强烈的悲剧感和悲 剧意识。体现在贬谪诗人作品中的悲剧感主要是 对人生遭遇的感慨和自我生命的悲叹,是在对命 运的观照、把握和感怀中形成的深沉的悲伤和孤 愤。当生命被放逐到家园以外的遥远地方,当年 华被消磨在被抛弃的时光中,时空的错杂更加深 了他们对命运的悲痛之感。
篇目
写了什么
怎样写的 为什么写(情感)
(手法)
追忆早年抗金部 表达作者杀敌报国、
《破阵子• 队豪壮的阵容、 收复失地的理想,抒 虚实结合
为陈同甫赋
气势以及自己的 发壮志难酬、英雄迟
壮词以寄之》
沙场生涯
暮的悲愤心情
戏答元珍 欧阳修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评价归纳】——【常用手法】:
3.用典(咏史抒怀)。被贬后,他们从历史中寻 找古人的故事,借咏史怀古,委婉表达自己的心 情。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中塑造周瑜 的英雄形象,借周瑜的故事抒发自己政途失意的 悲伤,和期望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4.对照。有感于今昔身份的变化、处境的反差, 贬官文学多用对照手法。如“一封朝奏九重天, 夕贬潮州路八千”,“朝”奏 “夕”贬,一日之 间命运产生急剧变化。一封奏和路八千形成鲜明 对照,悲愤之情寓含其中。 5.直抒胸臆。贬官文学言将尽时常常忍不住直抒 胸臆。
【评价归纳】——【常见思想内容】:
“贬谪诗词专题教学”课例赏鉴

“贬谪诗词专题教学”课例赏鉴执教:王艳观察:刘宇新【课例实录】一、导入(以所学贬谪诗词引入,作为教学出发点。
教师投影出示一组诗文名句,学生齐声诵读。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师:同学们觉得老师选的这一组诗文在内容上有什么共同点吗?生:好像都是不得志时写的。
师:对。
在我国浩瀚的古代诗歌中有这么一类诗歌题材,数量颇丰,它们就是贬谪诗词。
(板书:贬谪诗词。
)师:除了以上诗词,同学们还能想起自己熟悉的此类诗词吗?生: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师:好,李承璋同学都已经进入诗歌的意境了。
师:还有吗?来,王心冉。
生:屈原在被贬时的一些诗,还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师:好。
但严格说屈原的经历不能叫作被贬,而是———生:放逐。
师:对,被放逐。
就是可能永远都不会回来了。
师:还有吗?吴成思。
生: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师:嗯,那是“文”。
文也很多,文的数量就更大了。
师:不是还有咱们最近要求背诵的《琵琶行》吗?大家齐背一下。
(生背诵。
)师:白居易是被贬到了哪里?生(齐声):江州司马青衫湿———贬到了江州。
师:为什么有那么多贬谪诗词呢?生(笑):因为有那么多人被贬啊。
二、教师引导解题师:的确,贬谪是我们古代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因而产生了大量贬谪诗词。
那么谁来说说贬谪是一种什么样的人生经历,对中国古代文人意味着什么呢?生:我理解就是,一些古代的官员因为某些政治原因从高位被贬到了一个偏远的地方。
我个人认为这是人生中很大的一个变故,对这些文人来讲,他们要经历对自己的重新认识,对环境的重新适应。
他们的心理要经过巨大的转变。
诗歌鉴赏专题--贬谪诗共21页文档

16)不想三年以后的事, 只想现 在的事 。现在 有成就 ,以后 才能更 辉煌。
18、敢于向黑暗宣战的人,心里必须 充满光 明。 19、学习的关键--重复。
20、懦弱的人只会裹足不前,莽撞的 人只能 引为烧 身,只 有真正 勇敢的 人才能 所向披 靡。
谢谢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邓拓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爱尔兰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歌德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迈克尔·F·斯特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专题指导与练习:贬谪诗【专题解读】1、定义贬谪,古代官吏因过失或犯罪而被降职或流放到远离京城的地方。
贬谪诗即古代文人被贬后所写的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诗。
2、历史渊源综观中国历史,文人与政治有着割不断的联系:从春秋时的“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之说,到儒家“学而优则仕”的入世思想,再到根深蒂固的“修齐治平”的观念。
可见,中国文人的政治情怀有着悠久的历史心理积淀。
而唐朝,则是一个令文人的雄心壮志得以大肆张扬的时代:强盛的国力、安定的社会、富足的生活,激发了人们对生活和理想的信心,加上科举制的推行,在唐朝文人心中,便大大地强化了参政议政、出将入相、建功立业的抱负和可能。
于是,其文学创作就必然与其政治活动有着比历代更紧密的关联。
翻阅唐代文人的生平,不难发现,大多数文人都曾在政坛上活跃过,更不可忽视的是,其中大部分人有过被贬谪流放的经历。
这些悲剧式的经历反映在文人的作品中,便透出了一种或深或浅的悲剧色彩。
唐朝的文人们大都有着积极的出世愿望,期待着乘势而起,走进政坛,立功立名。
但这种参政意识和功名意识又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追求富贵名利,他们中的多数人是自觉地关心民生、系心社会的。
因此,对功名的重视,对社会政治的热衷和参与,使文人超越了小我,将自身与国家的安危治乱、民生否泰联在了一起,责任感、使命感便成了自我约束和激励的重要因素,也使他们的自我感觉相应地崇高起来。
然而,这同时也变成了他们的绊脚石:强烈的自信,使他们生出强烈的功名意识及对政治未来的美好展望;自我的过高期许和重视,使他们很难与现实政治相容,由此形成了对个体主观精神的突出强调,并以自我意识取代客观现实。
这就免不了出现政治窘境:或性格刚直,直言谏君;或缔结党派,互相排挤;或期望过高,时事不容……于是,贬谪流放的命运就不可避免了。
这是理想与现实不可调和所造成的悲剧结局,是高远志向无法在现实政治中得以实现的命运悲态。
在这种冲突与矛盾中,便产生了浓厚和强烈的悲剧感和悲剧意识。
体现在贬谪诗人作品中的悲剧感主要是对人生遭遇的感慨和自我生命的悲叹,是在对命运的观照、把握和感怀中形成的深沉的悲伤和孤愤。
当生命被放逐到家园以外的遥远地方,当年华被消磨在被抛弃的时光中,时空的错杂更加深了他们对命运的悲痛之感。
【贬谪诗内容情感归纳】一、常见意象1、归雁:重回故土或京城的愿望。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2、江水:象征诗人的满腹愁绪,或对年华流逝、历史变迁的感慨。
“关门不锁寒溪水,一夜潺潺送客愁。
”(李涉《再宿武关》)“澹澹长江水,悠悠远客情。
”(韦承庆《南行别弟》)3、香草、柑橘:象征人们的高洁品质。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朝搴陛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屈原《离骚》)4、其它常见意象:风霜、雨雪、夕阳、鹧鸪、猿、青山、流水孤舟、月、落花落叶、孤灯、芙蓉、蓬草、薜荔二、常用技巧1、比兴。
贬官士人出于自身特殊的处境考虑,贬官文学多采取比兴手法,曲折地表现自己的情志。
如以男女之爱喻君臣之情,善写香草,美人之类,以屈原为代表。
2、借景抒情。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诗人不露声色地于景物描绘中抒写身世之感,语意双关暗含感慨仕途风波险恶之意。
惊风、密雨(拟人)暗比摧残自己的邪恶势力。
芙蓉、薜荔象征人格的美好和芳洁。
鲜花香草遭受暴风雨的袭击,感受到诗人遭贬以后忧恐烦乱沉重的心情。
3、用典(咏史抒怀)。
被贬后,他们从历史中寻找古人的故事,借咏史怀古,委婉表达自己的心情。
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中塑造周瑜的英雄形象,借周瑜的故事抒发自己政途失意的悲伤,和渴望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4、对比。
有感于今昔身份的变化、处境的反差,贬官文学多用对比手法。
如“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朝”奏“夕”贬,一日之间命运发生急剧变化。
一封奏和路八千形成鲜明对比,悲愤之情寓含其中。
5、直抒胸臆。
贬官文学言将尽时常常忍不住直抒胸臆。
三、思想内容贬谪诗的三大要素:政治前途黯淡,诗人内心痛苦,贬谪之地自然环境恶劣。
贬谪诗人:我们所接触到的贬谪诗人,屈原、柳宗元属于一类,他们个人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几乎承受不了被贬的打击,缺乏逆境适应能力,心情抑郁、悲伤。
其他如著名文人上官仪、李峤、苏味道、宋之问、李德裕等都是经不起生活和心灵的双重磨难,在南方贬所赍志而殁的。
刘禹锡,苏轼为一派,他们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没有被贬斥击倒,表现出旷达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刘禹锡被贬后还能在《秋词》中唱出“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的励志高歌,表现出对人生得失的超然态度。
苏轼也是如此,在苏轼的词中总有一个“从想不开到想开了”的过程,仔细看看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赤壁赋》,都是这么个思路。
一开始忧愤难解,辗转难眠,而后来见到了一个优美的景物,受到感染,摈弃了一切尘累,恢复了内心的淡泊与宁静。
抒发情感:1、抒发被贬的委屈不平、惆怅失意、牢骚不满,乃至愤慨之情。
2、思念故园亲友(对京城的思念,其实是对往昔美好生活及亲友的想念,包含对政治理想甚或权力的依恋与追求)。
如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3、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
如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当时辛弃疾被免官闲居江西带湖)4、任凭风雨、旷达乐观的态度。
5、表现寄情山水,归隐田园以求自我解脱的心态。
6、愈挫愈勇,相信能东山再起的自信。
如李白《行路难三首(其一)》:“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作者出长安时所作)”7、羁旅行役之苦,英雄失路之悲。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
8、坚贞自守之志。
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诗人被贬为龙标尉时所作)【高考零距离】(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2012辽宁卷)初见嵩山张耒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1.作者初见嵩山是什么样的心情?这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全诗简析。
(5分)2.“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清瘦”有何精神内涵?(6分)答案:1.初见嵩山,作者的心情惊喜而又亲切。
这种心情是铺垫出来的:①作者奔走风尘,全靠青山开阔情怀,所以嵩山未露面就给作者一种期待感;②接着作者运用迂回之笔,一道雨幕被拉开,最后嵩山从云层中耸现,惊喜和亲切之感扑面而来。
(答出惊喜和亲切的,给2分;答出铺垫来表现的,给1分;结合全诗加以分析,每答出一点给1分。
意思对即可。
)2.①高峻山峰在一片积云之中突现,基于这种观感,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以“清瘦”形容山峰,突出山峰的高峻挺拔,造语新奇;一个“出”字,作者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赋予山峰动感,使山峰与云层形成了尖耸与广阔、跃动与静态相结合的画面。
②“清瘦”表现了作者清高独立、人格坚守的精神气质。
(答出拟人手法并加以分析,给2分;答出以动写静并加以分析,给2分;答出“清瘦”的精神内涵,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见解,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2015 湖北卷)劳停驿欧阳修孤舟转山曲,豁尔见平川。
树杪帆初落,峰头月正圆。
荒烟几家聚,瘦野一刀田。
行客愁明发,惊滩鸟道前。
【注】此诗为欧阳修被贬峡州夷陵令时作。
劳停驿,驿站名。
(1)简要说明此诗前两联景物描写的时空变化。
(4分)(2)简要分析第三联中荒瘦二字的妙处。
(4分)答案:(1)(4分)此诗前两联写景,时空变化丰富。
从时间节点来看,可分为两个时段,第一联为舟行之时(白昼),第二联为泊舟之后(暮夜)。
从取景空间来看,一句一景,富于变化。
孤舟山曲、豁尔平川、树杪帆落、峰头月圆,远、近、高、低,布置巧妙。
(2)(4分)①从用字自然传神来看:数缕荒烟,几户人家,在暮色笼罩之下,尤显荒凉冷落;瘦野薄田,狭促如刀,瘦瘠之至。
荒瘦二字,乃寻常字眼,但在此运用十分贴切,显得自然而工稳,能传达出诗人面对荒村瘦田的第一感觉,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②从情感寄寓来看:荒瘦二字,包含地僻、田瘦等多重意义,寄寓了诗人对山民的怜悯、关切,以及诗人被贬蛮荒的失意,极好地丰富了全诗的情感内涵。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2013湖北卷)临江仙欧阳修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
如今薄宦老天涯。
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
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
孤城寒日等闲斜。
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
【注】欧阳修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州(今四川阆中)通判,远道来访,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送。
词中的“曲江花”代指新科进士的宴会,“阆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1.这首词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3分)2.前人评此词,称其“飘逸”。
请结合“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两句作简要赏析。
(5分)答案:1.这首词蕴含的情感主要有:①久别重逢的喜悦;②宦海沉浮的悲惋无奈;③离别在即的愁绪。
2.①想象奇特,虚实相生。
词人忽发奇想,将本来荒僻的阆州点化为神仙阆苑,赋予阆州神话般的美丽。
虚实处理得当,富有浪漫色彩。
②境界缥缈开阔,语言洒脱灵动。
“阆山”通“阆苑”,“滁州”望“阆州”,展现了多重时空的组合变化。
“闻说”二字导入传说,忽又接以“楼高”句设想将来,灵动超逸,挥洒自如。
【模拟加强练】(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郡斋即事①范仲淹三出专城②鬓似丝,斋中萧洒胜禅师。
近疏歌酒缘多病,不负云山赖有诗。
半雨黄花秋赏健,一江明月夜归迟。
世间荣辱何须道,塞上衰翁也自知。
【注】①此诗作于宋仁宗景祐三年,范仲淹知饶州时,当时范仲淹已48岁。
②范仲淹因直言敢谏,先后被贬谪睦、苏、饶三州。
专城,指出任州郡地方长官。
14.下列对这首诗相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两项是(5分)A.题目中的“即事”点明了诗歌的题材,该类诗歌重在写人叙事,很少用到描写和议论,这在该诗中得到了体现。
B.首句使用比喻手法,“如丝”写出了诗人在经历仕途坎坷和人生失意后容颜上的突变,暗示内心所受打击、怅怨之深。
C.首联次句拿“禅师”来正面衬托自己,突出了诗人的“潇洒”;同时,该句又领起下文,中间两联是对“潇洒”的具体描述。
D.颔联“近疏歌酒缘多病”一句与杜甫的“潦倒新停浊酒杯”在所写的内容和抒发的情感方面具有相似性。
E.颈联写诗人赏菊、对月。
“健”“迟”两字用得极为精妙,“健”字写出在雨中赏菊时兴致之高,“迟”字写出诗人观赏江月的流连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