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经济生活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教学设计
《个人收入的分配》教案(精选5篇)
《个人收入的分配》教案(精选5篇)《个人收入的分配》篇1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一. 内容标准1.知识与技能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按劳分配的基本含义;现阶段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及其意义;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以及实行意义;效率、公平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如何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培养学生辩证地认识和对待经济生活中面临的各种矛盾,学会运用矛盾分析法善于在相互矛盾的复杂事物中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全面系统看问题的思维方法深入村镇或社区,实地考察、调研、收集分配中讲求效率的表现与维护公平的表现;分组讨论讲求效率的意义和维护公平的意义;或分正反两方展开辩论;学会分析典型案例,并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对微观分配提出合理的建议。
结合现实生活和课堂所学基本观点撰写政治小论文。
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促进社会财富的增加和社会生产的发展;使学生认识到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优越性,确认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和分配政策既有利于经济效率提高,又能保证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二. 知识纵横本单元继第二单元《投资与创业》——解决了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下“谁来生产”的问题之后,主要介绍我国的分配制度,重在解决“为谁生产”的问题。
从社会再生产四个相互联系的环节看,本单元是从社会产品分配的角度对社会经济过程进行分析,因而是全书的重点之一。
本单元包括三课内容,主要讲两大问题:一是个人收入分配(第七课);二是国家收入分配(含第八课“国家收入的分配”和第九课“征税和纳税”)。
除了上述内容,另设置一个“综合探究”栏目,使学生围绕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展开调查和讨论。
在第七课中,先是学习作为我国经济制度之重要组成部分的产品分配制度,这是与第四课“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有着密切内在联系的一个内容。
从生产关系角度,这两部分内容是不可分割的,理应放在一起来学习。
[高三政治]高考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一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学案(1).doc
入是按生产要素分配所得。
(3) 依据形式判断:工资、奖金等是劳动收入;利息、股息、红利等是资本要素收入。
(4) 特例:承包土地收入属于按劳分配;土地流转收入属于按生产要素收入。 土地流转的农民都只能获得土地的使用权,所有权仍属于集体。
土地承包或
(5) 国家设立的科研单位对其持有的科技成果 ,可以自主决定转让、 许可或者作价投资 ;转化科研成果所得
的劳动收入、按劳动要素分配的工资收入等。 ②非劳动收入: 财产性收入, 按资本分配的收入,如利息、股息;
风险收入,如红利。转移性收入,如养老金、社会福利和保障收入以
及馈赠、遗产、救济等等。 ③合法的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都受到国家保护。
(3)认识上的注意点
A .劳动收入都是按劳分配收入。 (个体经济、私营和外资企业中的按劳动要素收入就不 是按劳分配收入 )
按信息要素分配
提供市场信息、管理方案 (点子 )的收入
( 3)辩证认识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影响:
积极作用: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率分配的制度,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
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
创 造的 尊重。 有利于 让
的 源泉充 分涌流, 有利 于增
a.适用范围:公有制经济。
b.分配尺度: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 (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 )。
பைடு நூலகம்
c.分配对象:个人消费品。
d.分配原则: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 2)原因: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具体说:
①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
。 (由此决定不能实行按资分配 );
②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 不能实行按需分配 );
[高三政治]高考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一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学案.doc
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导学案【课标导航】1.分配制度:生产决定分配;按劳分配及其作用;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效率与公平: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公平的影响;提高效率、促进公平高考命题定位:1.从考查内容看,近三年高考在本课中的高频考点是: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2.从考查题型看,选择题与非选择题皆有,主观题主要围绕收入分配公平问题,多以图表题的形式出现,设问角度表现为原因意义类、建议措施类和体现类。
3.从能力考查看,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预习案】(20分钟)(1)【预习指南】自学引导:(阅读教材,填空、理解熟记以下重点知识)一、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1、我国为什么要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1)生产决定分配(2)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3)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4)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积极性,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共同富裕。
2、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及要求:(是什么)(1)适用范围:(2)分配条件:(3)分配尺度:(4)分配对象:(5)分配结果:3、为什么实行按劳分配?(1)必要性:①决定因素:②前提:③物质基础④直接原因:(2)意义:4、按生产要素分配(1)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种类:(2)为什么坚持按生产要素分配?二、效率与公平1、社会公平的基本内容:2、收入分配公平的要求:★3、为什么要实现社会公平?(1)收入分配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本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体现。
(2)。
公平的收入分配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生产发展,效率提高。
(3)公平的收入分配有利于维护劳动者的权益,维护社会稳定。
(4)公平的收入分配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现,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5)公平的收入分配有利于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高中经济生活一轮复习学案 第7课 个人收入的分配
高中经济生活一轮复习学案第3单元收入与分配第7课个人收入的分配【目标引领】高考考点(1)生产决定分配(2)按劳分配及其作用(3)多种分配方式并存(4)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公平的影响(5)提高效率、促进公平【单元知识结构】【基础知识梳理】考点突破考点1我国的分配制度(1)是什么:(2)为什么(客观必然性)①根本原因:②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必然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注意区分:实行按劳分配的必然性:实行按劳分配,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考点2、按劳分配及其作用⑴地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居于主体地位。
⑵基本内容和要求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⑶按劳分配的原因——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
①②③⑷作用: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考点3、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生产要素分配①含义:是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
②具体形式: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管理、土地等。
③按劳动要素分配:指在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劳动者所获得的工资收入。
④按资本要素分配:包括私营企业主生产经营取得的税后利润,债权人取得的利息收入,股息分红,债券,股票交易收入等。
⑤按技术要素分配:科技工作者提供新技术取得的收入。
⑥按管理要素分配:企业的管理人才凭借其管理才能在生产经营中的贡献而参与分配的形式。
⑶意义:【精讲点拨】1、对比按劳分配和按劳动要素分配2、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公有制企业里面劳动者的工资、奖金收入属于按劳分配;我国农村农民承包集体土地经营所得属于按劳分配。
2014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经济生活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教学设计详解
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一、课标要求:阐释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解析“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二、明确考点:(1)分配制度生产决定分配、按劳分配及其作用、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2)效率与公平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公平的影响、提高效率、促进公平三、学习目标:识记:生产决定分配、按劳分配及其作用、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公平的含义、收入分配公平的表现及意义、效率的含义、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正确处理二者关系。
理解: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客观必然性⑵区分按劳分配与其他分配形式⑶全面理解收入分配公平的意义、正确认识和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如何实现社会公平四、重点与难点:我国的分配制度,社会公平的意义和实现,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五、考情分析近三年高考本课考查的重点是按生产要素分配,提高效率、促进公平。
命题主要以时政、社会热点或选取、创设具体事例为背景,采用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种形式来考查。
促进收入分配公平这一考点是近几年高考命题的高频考点,也是2014年高考的命题热点。
在复习时应联系当前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实际,结合党和政府有关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的论述,特别是结合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入理解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理顺分配关系、实现公平分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六、复习方法:教材梳理+考点解析+典例分析+练习巩固七、课时安排:2课时,专题训练2课时八、体系构建九、考点梳理考点一分配制度(一)知识梳理1.生产决定分配⑴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⑵客观必然性:①根本原因:生产力决定。
生产决定分配;②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必然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③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2.按劳分配及其作用⑴地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居于主体地位。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人教A版 第七课 个人收入的分配学案.doc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本课考点]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常考点);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兼顾效率与公平。
考查重点:按生产要素分配;效率与公平原则。
关注热点: 1.运用个人收入分配原则、制度等知识,分析我国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理顺分配关系、增加居民收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运用效率和公平的关系,理解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意义,认识我国事业单位将全面推行绩效工资。
[知识要点]一、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1.生产决定分配(1)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我国实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我国的分配制度从根本上来说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决定的。
2.按劳分配的地位、基本内容、必然性(1)地位: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______________分配的基本原则。
在我国所有分配方式中占________地位。
(2)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在____________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____________,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3)必然性:是由我国现实的____________决定的。
____________________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3.多种分配方式并存(1)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2)按生产要素分配。
①生产要素包括:劳动、________、资本、________等要素,按生产要素分配适用于任何经济形式。
②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________、知识、________、创造的尊重;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____________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经济生活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教学设计
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一、课标要求:阐释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解析“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二、明确考点:(1)分配制度生产决定分配、按劳分配及其作用、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2)效率与公平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公平的影响、提高效率、促进公平三、学习目标:识记:生产决定分配、按劳分配及其作用、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公平的含义、收入分配公平的表现及意义、效率的含义、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正确处理二者关系。
理解: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客观必然性⑵区分按劳分配与其他分配形式⑶全面理解收入分配公平的意义、正确认识和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如何实现社会公平四、重点与难点:我国的分配制度,社会公平的意义和实现,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五、考情分析近三年高考本课考查的重点是按生产要素分配,提高效率、促进公平。
命题主要以时政、社会热点或选取、创设具体事例为背景,采用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种形式来考查。
促进收入分配公平这一考点是近几年高考命题的高频考点,也是2014年高考的命题热点。
在复习时应联系当前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实际,结合党和政府有关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的论述,特别是结合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入理解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理顺分配关系、实现公平分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六、复习方法:教材梳理+考点解析+典例分析+练习巩固七、课时安排:2课时,专题训练2课时八、体系构建九、考点梳理考点一分配制度(一)知识梳理1.生产决定分配⑴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⑵客观必然性:①根本原因:生产力决定。
生产决定分配;②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必然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③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2.按劳分配及其作用⑴地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居于主体地位。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 个人收入的分配精品教案
芯衣州星海市涌泉学校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一、考点解读1、消费决定分配2、按劳分配及其作用3、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4、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公平的影响;5、进步效率,促进公平。
二、考点讲解〔一〕分配制度1、消费决定分配消费决定分配,消费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一一共同开展的根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按劳分配及其作用⑴根本内容和要求: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A对象:个人消费品;B尺度: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
⑵存在的范围: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
⑶地位: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根本原那么。
在我国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
公有制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决定了按劳分配在我国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
⑷实现形式:①工资、奖金、贴〔国家机关、公有事业单位、公有企业、公有控股企业中〕;②联产计酬〔农业集体经济中〕。
⑸原因〔实行按劳分配的必然性〕①消费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可能性〕〔由此决定不能实行按资分配〕。
②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消费力的开展程度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根底〔消费力总体程度还不够高,劳动产品也没有极大地丰富〕〔现实性〕〔由此决定不能实行按需分配〕。
③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必要性)〔由此决定不能实行平均分配、按需分配〕。
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①劳动仍然是个人谋生的手段〔不是人生第一需要和热身手段〕;②劳动者的劳动才能存在着明显差异〔存在着旧式分工〕〔报酬表达劳动的差异〕。
⑹意义:①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进步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社会消费的开展〔进步劳动者积极性、创造性和素质,促进消费力开展〕。
高三人教版经济生活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一轮复习教案
按劳分配
妻子经营快餐店的收入
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家里转让十亩责任田的收入
按生产要素(土地)分配
儿子炒股所得
按生产要素(资本)分配
★4、一家 IT 公司生产软件产品,需要各种生产要素参与,其中属于资本要素的是 A
①运转资金
②公司办公楼
③电脑设备
④程序设计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探究点三: 区分劳动收入与非劳动收入
效 重视效率的原 1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自然资源相对匮乏。
率因
2 发展经济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含义
公平的含义较广泛,涉及经济、政治、法律等各个领域。
主要表现
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
公
殊,要求保障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平
公平的收入分 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它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
谐。”回答 6-7 题。 ★6.(2010 山东)对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的理解,正确的是 C ①公民权益的保障更加完善 ②社会利益的分配更加公平
4
③公民义务的履行更加全面 ④政府权利的行使更加规范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7.(2010 山东)为了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我们应 B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9.(08 江苏)在企业分配中,如果过分压低劳动报酬,则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终将限制企业的发展。这说明 A
A.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
B.要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C.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
2014年高考政治第一轮总复习课件:第7课 个人收入的分配(必修1)
答案 B 解析 在社会财富总量不变的情况下,金字塔型收入分配结 构中低收入人口占绝大多数,高收入人口较少,社会财富悬 殊,两极分化现象明显。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中,中等收入 人口占绝大多数,高收入和低收入人口占少数,社会财富分 配比较均衡,体现了社会发展有利于绝大多数人的利益,有 利于社会公平和稳定。
第三单元 收入与分配
高考调研·单元解读 单元解读 1.本单元主要介绍我国的分配制度,重在解决“为谁生 产”的问题。主要包括个人收入分配和国家参与收入分配的 基本知识。 2.在近几年的高考中,本单元的试题基本上都是以生活 素材为背景,考查获取信息和调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非选择题中,图表、图示类材料较多。主要考查的知识 点包括效率与公平、财政的作用、宏观调控等。
全品高考网,用后离不了。
2.提高效率、促进公平(考点5) (1)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①二者具有一致性。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另 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②二者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又存在着矛盾。
(2)如何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①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 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 ②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 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 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2.“十二五”期间处理好“做蛋糕”与“分蛋糕”之间关 系意义重大。“做大蛋糕”是“分好蛋糕”的基础与前提, 否则可能因为“蛋糕”根本无法满足所有人的需要而引发 “分配性冲突”。另一方面,当社会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时, “分好蛋糕”可以为持续“做大蛋糕”提供持久动力,也可 以为持续“做大蛋糕”营造和谐稳定的内部环境。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效率与公平的一致性的?
高中思想政治《个人收入的分配》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思想政治《个人收入的分配》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经济生活第三单元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教学设计一、知识目标:识记按劳分配的基本含义;按声场要素分配的基本含义理解现阶段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坚持按劳分配的意义;分析当前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的分配制度的必然性。
能力目标:辩证地认识和对待分配中面临的各种矛盾,尝试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参与实践,亲身体验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制度对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社会财富床罩及发展生产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三、教学难点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和和我国现阶段的多种分配方式四、教学过程导入请几位学生谈谈家庭收入情况:师:通过两位同学的介绍,我们可以了解到:在我国现阶段,个人收入的来源有多种。
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我国现阶段,个人消费品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板书课题)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新授一、按劳分配为主体生产决定消费,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的就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1. 我国收入分配制度及其决定因素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它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做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注意按劳分配的适用范围: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分配尺度: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既看劳动的数量,也看劳动的质量)标准: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对象:个人消费品2. 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各项必要扣除”是指扣除成本、企业留成和上缴国家财政的部门,也就是指个人生活消费品部分,而非企业全部的生产总值。
“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是指现在的劳动,劳动者离开公有制经济或退休人员的退休金不属于按劳分配,退休金属于社会保险中的养老保险。
[高三政治]高考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1第7课个人收入的分配学案.doc
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复习目标:1、我国的分配制度。
2、效率与公平。
复习重点、难点:1、按生产要素分配。
2、效率与公平。
基础知识复习一、按劳分配为主体1.基本内容:在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2.必然性:是由我国现实的决定的。
3.地位:在我国所有分配方式中占地位。
二、多种分配方式共存:按分配。
三、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1. 收入分配公平是的基本内容。
2.措施(1)坚持和完善________ 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增加,提高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和同步、和同步。
(3)更加注重公平。
3.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
答案:公有制;劳动;经济条件;主体;生产要素;社会公平;按劳分配;居民收入;居民收入;劳动报酬;居民收入增长;经济发展;劳动报酬增长;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再分配;效率与公平。
重点难点知识梳理1、为什么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1)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分配方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此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按劳分配的性质: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2、为什么实行按劳分配?(1)现实经济条件决定(2)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3)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4)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5)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6)对以往几千年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3、多种分配制度并存按生产要素分配4、公平:(1)表现:收入分配的相对公平(2)如何保证收入分配的公平?①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②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高中政治个人收入的分配复习教案.doc
高中政治个人收入的分配复习教案一、高考主要考点1、理解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2、了解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作用;3、了解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4、了解公平与效率的含义;5、说明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1、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客观必然性。
2、按劳分配为主体(1)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注意:按劳分配不等于按劳动要素分配。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要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存在为前提。
而按生产要素(包括劳动要素)分配,在资本主义社会就普遍实行,它存在于我国的外资企业和私营企业中,意味着劳动者只是受雇于企业主,他们只能作为劳动要素的提供者参与生产和分配。
两种收入所体现的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不同。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其基本内容和要求是:(2)按劳分配的必然性。
(前提、物质基础、直接原因)(3)按劳分配的意义和地位。
例1、在我国现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形成这种分配制度的原因有很多,但其最终原因是()a.我国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3452019-03-14一、高考主要考点1、理解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2、了解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作用;3、了解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4、了解公平与效率的含义;5、说明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1、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客观必然性。
2、按劳分配为主体(1)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注意:按劳分配不等于按劳动要素分配。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要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存在为前提。
而按生产要素(包括劳动要素)分配,在资本主义社会就普遍实行,它存在于我国的外资企业和私营企业中,意味着劳动者只是受雇于企业主,他们只能作为劳动要素的提供者参与生产和分配。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专题07个人收入的分配(教学案)
——————————教育资源共享步入知识海洋————————专题07 个人收入的分配1.分配制度:生产决定分配;按劳分配及其作用;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效率与公平: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公平的影响;提高效率、促进公平。
一、我国的分配制度1.正确认识各种收入(1)劳动收入:劳动收入即劳动所得,是相对于不劳而获的剥削收入和资金收入而言的。
形式多样,如按劳分配收入、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收入、按劳动要素分配的工资收入等。
(2)非劳动收入:按资本分配的收入,如利息、股息;风险收入,如红利。
合法的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都受到国家保护。
(3)工资收入不一定是按劳分配收入。
例:私营外资企业中工人获得的工资属于按劳动要素分配。
劳动收入不一定是按劳分配收入。
例:个体劳动收入或非公有制企业中的劳动收入不属于按劳分配收入。
非劳动收入不一定是剥削收入,只有在雇佣劳动的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中的企业主凭借资本获得的收入才是剥削收入。
2.判断分配方式的标准(1)依据范围按劳分配只存在于公有制经济范围内;非公有制经济范围内属于其他分配方式。
(2)依据分配尺度凭借劳动获得的收入是劳动所得;凭借管理、技术、信息等获得的收入是按生产要素分配所得。
(3)依据形式判断工资、奖金等是劳动收入;利息、股息、红利等是资本要素收入。
【误区警示】按劳分配体现公平,不一定缩小差距;按生产要素分配体现效率,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
1.按劳分配坚持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分配原则,能有效防止两极分化,保证实现共同富裕,体现了公平的要求;但按劳分配中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又体现了效率的要求。
由于人们劳动能力、贡献的不同,也会导致一定的收入差距,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2.按生产要素分配可增强经济活力,提高经济效益,能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体现了效率的要求;但劳动者和生产要素投入者在收益分配过程中要遵循机会均等、规则平等的原则,这又体现了公平要求。
二、实现收入分配公平1.我国收入差距的现状与国家政策2.初次分配和再分配(1)初次分配是指企业单位内部的分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一、课标要求:阐释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解析“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二、明确考点:(1)分配制度生产决定分配、按劳分配及其作用、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2)效率与公平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公平的影响、提高效率、促进公平三、学习目标:识记:生产决定分配、按劳分配及其作用、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公平的含义、收入分配公平的表现及意义、效率的含义、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正确处理二者关系。
理解: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客观必然性⑵区分按劳分配与其他分配形式⑶全面理解收入分配公平的意义、正确认识和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如何实现社会公平四、重点与难点:我国的分配制度,社会公平的意义和实现,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五、考情分析近三年高考本课考查的重点是按生产要素分配,提高效率、促进公平。
命题主要以时政、社会热点或选取、创设具体事例为背景,采用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种形式来考查。
促进收入分配公平这一考点是近几年高考命题的高频考点,也是2014年高考的命题热点。
在复习时应联系当前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实际,结合党和政府有关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的论述,特别是结合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入理解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理顺分配关系、实现公平分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六、复习方法:教材梳理+考点解析+典例分析+练习巩固七、课时安排:2课时,专题训练2课时八、体系构建九、考点梳理考点一分配制度(一)知识梳理1.生产决定分配⑴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⑵客观必然性:①根本原因:生产力决定。
生产决定分配;②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必然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③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2.按劳分配及其作用⑴地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居于主体地位。
⑵基本内容和要求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⑶按劳分配的原因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⑷意义: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3.按生产要素分配。
①内涵:是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
③意义: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
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二)重难点突破1.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理论依据(1)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依据的基本理论是生产决定分配、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分配制度、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决定消费品的分配方式。
图示:(2)“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不同分配方式的意义”之间的联系2.按劳分配、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和按劳动要素分配的异同(1)劳动收入不一定是按劳分配收入,例: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收入。
工资收入不一定是按劳分配收入,如:私企、外企中劳动者的工资收入。
(2)合法收入:国家保护。
非法收入:国家取缔。
(3)劳动收入:劳动收入即劳动所得,是相对于不劳而获的剥削收入和资本收入而言的。
形式多样,如按劳分配收入、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收入、按劳动要素分配的工资收入等。
非劳动收入:按资本分配的收入,如利息、股息。
风险收入,如红利。
剥削收入:私营企业主和外资经济中的资本家获取的剩余价值。
(4)财产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养老金等)、工资性收入。
(三)典型例题1.(2010·安徽高考)李某是一国有企业工程师,去年工资收入36 000元,奖金8 000元,个人专利转让收入5000元;其妻开一家个体杂货店,年收入1 5000元;家里有房出租,年收入6 000元。
去年,李某一家按劳分配收入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收入分别是( )A.44 000元26 000元 B.36 000元19 000元C.49 000元21 000元 D.44 000元11 000元【解析】本题考查收入分配方式,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题中属于按劳分配收入的有李某的工资、奖金,为36 000+8 000=44 000(元)。
题中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收入包括个人专利转让所得、房租收入,为5 000+6 000=11 000(元)。
【答案】D2.③正确。
考点二效率与公平(一)知识梳理1.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公平的影响(1)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收入分配公平与平均主义有着根本的区别。
(2)公平的收入分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体现。
(3)措施:①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
②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③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也是实现社会公平的一个重要举措。
要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
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2.提高效率、促进公平(1)效率,指经济活动中产出与投入的比率,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
(2)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
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
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效率与公平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二者又存在矛盾。
(3)措施:①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
②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二)重难点突破1.关于“收入分配公平”存在下列认识误区第一,收入分配公平就是坚持平均主义。
平均主义不问劳动和付出的多少,一味强调报酬的均等,这实际上背离了公平原则。
第二,收入分配的公平就是要消除收入差距。
分配公平是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并不是要消除收入差距。
借收入分配公平而消除收入差距,必然陷入平均主义。
2.维护社会公平的经济意义(1)效率与公平关系: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
维护社会公平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生产积极性,推动生产力发展,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
(2)分配与消费:维护社会公平,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从而提升整个社会的消费水平,有利于引导生产,扩大内需。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维护社会公平,有利于缩小行业之间、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4)科学发展观:维护社会公平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的要求。
(5)经济发展方式:维护社会公平,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投资、出口与消费协调拉动转变,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3.初次分配与再分配的关系(1)初次分配是指企业单位内部的分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初次分配关系主要由市场机制形成,政府通过法律法规和税收进行调节和规范,不直接干预。
(2)再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政府通过税收、政策、法律等对收入要素进行再次调节的过程。
主要通过税收、财政提供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转移支付等调节手段进行。
(3)初次分配收入存在一定差距是不可避免的,也有助于提高效率,但如果分配中存在的问题过多,再分配很难纠正过来。
因此在初次分配中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十分重要。
(4)再分配具有社会公平功能。
当然,再分配也要注意促进效率。
如果把再分配调节力度搞得过大,出现奖懒罚勤效应,就会既损害初次分配的公平性,从而也会损害效率,反过来影响再分配的调节能力和社会公平的功能。
只有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才能促进国民收入合理分配,最终既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又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
4.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1)二者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存在矛盾。
提高效率是增加社会财富的根本途径,有利于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促进生产的发展,(提高效率亦指把蛋糕做大);公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要合理、适度,不能过于悬殊,(促进公平亦指把蛋糕分好)(2)二者又有一致性。
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
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三)典型例题1.(2010·江苏高考)2010年1月22日,江苏省宣布自2月1日起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其后,许多省份陆续提高了最低工资标准。
这表明了政府 ( )①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②通过两次分配提高劳动者收入③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④履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功能A.②④B.②③ C.①③ D.①④【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对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和我国政府的职能的综合理解。
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属于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也是政府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职能的体现。
②④与题意不符。
【答案】 C2. (2011·山东卷)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收入均增长10%,争取农民收入实现高增幅是山东省“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
为实现这一目标要求①提高经济效率,实现国民经济健康发展②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③实行农产品政府定价政策,提高农民收入④增加货币发行量,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收入高增长,最根本的是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①正确;在发展生产提高效率的基础上提高城镇居民和农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是最直接的手段和途径,②正确;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的调控是宏观的,不可能实行农产品政府定价政策,③说法错误,排除;货币发行量是由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不能随意发行,排除④。
【答案】A4.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