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种的使用和管理

合集下载

使用用菌种管理制度

使用用菌种管理制度

使用用菌种管理制度菌种管理制度的重要性菌种管理制度的制定和执行是实验室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

它能够帮助实验室管理人员规范菌种的使用和管理,提高实验室的科研水平和管理效率。

同时,菌种管理制度的建立也是对菌种及其使用者的一种保障,可以有效地减少菌种的误用、滥用和泄露风险,防止可能对人类和环境造成的潜在危害。

菌种管理制度的内容菌种管理制度应包括以下内容:1. 菌种采购:规定菌种采购的渠道和程序,确保从正规渠道购买菌种,并保证菌种的来源和质量可靠。

2. 菌种存储:规定菌种存储的条件和方法,确保菌种的保存时间和活力。

一般来说,菌种应存储在低温下,并定期检查存储状况。

3. 菌种使用:规定菌种使用的程序和要求,包括菌种的传代、培养、检验和记录等,确保菌种的纯度和活力。

4. 菌种传递:规定菌种的传递程序和要求,包括传递的目的、方式和注意事项,确保菌种的安全传递和追溯。

5. 菌种管理:规定菌种管理的责任和权限分工,包括菌种管理员、使用者和监督者等,确保菌种管理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6. 菌种审核:规定菌种审核的程序和要求,包括菌种来源、鉴定、鉴定、记录和备案等,确保菌种的可追溯性和信息化管理。

7. 菌种处置:规定菌种处置的程序和要求,包括菌种的废弃、销毁和报废等,确保菌种的安全处置和环保管理。

菌种管理制度的执行菌种管理制度的执行是实验室管理的关键环节。

管理人员应认真制定和推行菌种管理制度,确保其规范和有效执行。

具体来说,应注意以下几点:1. 加强宣传教育:定期开展菌种管理制度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使用者的菌种意识和管理能力,促进所有管理规定的贯彻执行。

2. 加强监督检查:建立菌种管理的监督检查制度,定期进行菌种管理的检查和应急演练,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和隐患。

3. 加强技术培训:加强菌种管理员和使用者的技术培训和管理能力建设,提高其对菌种管理制度的理解和执行能力,确保菌种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4. 加强信息化管理:建立菌种管理的信息化系统,实现菌种的电子化存储、查询和管理,提高菌种管理的便捷性和安全性,确保菌种管理的可追溯性和信息化。

菌种的使用和管理

菌种的使用和管理
1. 菌种名称; 2. 代码(CMCC,ATCC); 3. 菌种代数; 4. 供应商名称; 5. 生产批号; 6. 有效期; 7. 接收数量; 8. 接收日期。
在菌种安瓿及菌种管上粘贴标签,内容包括:菌种名称、 菌种代号、代次、接收日期、接收人、贮存条件、有效期。
菌种保藏
菌种的保藏、传代
微生物菌种用各种适宜的方法妥善保藏,避免死亡、污染, 保持其原有性状基本稳定,以便于研究、交换和使用。
Staphylococcus aureus [CMCC(B)26 003];[ATCC6538]
生孢梭菌
Clostridium sporogenes [CMCC(B)64 941];[ATCC19404]
铜绿假单胞菌
Pseudomonas aeruginosa [CMCC(B)10 104];[ATCC9027]
干燥菌种(安瓿)的开启
菌种的使用、废弃
• 标准菌株复活-细菌类
菌种管外表面消毒(75%酒精)后打开,吸取0.3 ~0.4ml规定的培养液,加至菌种管底部,将冻干菌搅 动促使溶解,随即吸出管内菌液,分别接种至斜面及普 通肉汤内(肉汤一般5~6ml),厌氧菌需要在厌氧条件 下溶解,并且注意动作迅速,因为好氧条件有可能降低 它的活性,依据说明书的培养条件进行培养。如果生长 的不好,可以延长培养时间。
菌种的使用、废弃
标准菌株的纯度检查 菌落形态 取复活后的培养物,在相应的鉴别平板或非选择 平板上划线分离,培养出单菌落,观察菌落形态是否符合该菌 株要求,同一平板上的单菌落大小,形状、颜色、质地、光泽 是否相似,对于出现两种以上形态的菌株,应再分别挑取单菌 落划线,检测是否出现相同特征。 细胞形态 取划线平板上的单菌落,革兰氏染色反应应符合 要求,且呈现一致性。 生化鉴定 必要时进行生化鉴定

菌种管理规范

菌种管理规范

菌种管理规范引言概述:菌种管理规范是指在实验室或生产环境中对菌种进行科学、规范的管理和操作。

菌种管理规范的制定和实施,能够确保菌种的纯度、稳定性和可追溯性,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本文将从菌种的存储、标识、记录、分发和销毁等五个方面,详细阐述菌种管理规范的相关内容。

一、菌种的存储1.1 温度控制:菌种的存储温度应根据不同菌种的特性进行合理选择,常见的存储温度有4℃、-20℃和-80℃。

应定期检查和记录存储设备的温度,确保菌种的存储温度稳定。

1.2 冷冻保护剂的使用:在低温存储时,应添加适当的冷冻保护剂,如甘油、DMSO等,以保护菌种的生物活性和稳定性。

1.3 存储容器的选择:应选择符合菌种存储要求的容器,如冷冻管、培养基斜面等,并在容器上标明菌种的相关信息。

二、菌种的标识2.1 命名规范:为了方便识别和管理,应为每个菌种制定统一的命名规范,包括菌种名称、属名、菌株编号等,避免重名或混淆。

2.2 标签标识:在菌种存储容器上应贴上清晰可见的标签,标注菌种的名称、菌株编号、存储日期、存储温度等信息,以便追溯和管理。

2.3 标本保存:对于重要的菌种,应保存其原始标本,如培养基斜面、冷冻备份等,以备不时之需。

三、菌种的记录3.1 菌种信息记录:建立菌种信息数据库,记录每个菌种的相关信息,包括菌种名称、来源、存储温度、存储日期、使用记录等,以便查询和管理。

3.2 菌种存储记录:对每个菌种的存储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包括存储温度、存储容器、存储位置等,以确保菌种的追溯和可靠性。

3.3 菌种使用记录:每次使用菌种都应记录相关信息,如使用日期、使用用途、使用人员等,以便追溯实验结果和质量控制。

四、菌种的分发4.1 分发程序:制定菌种分发的程序和标准操作规程,包括菌种的选择、分离、传代等,确保分发的准确性和菌种的纯度。

4.2 分发记录:对每次菌种分发进行详细记录,包括分发日期、分发数量、接收人员等,以便追溯和质量控制。

菌种管理规范

菌种管理规范

菌种管理规范一、引言菌种管理是指对菌种的收集、保存、鉴定、分类、培养和利用等过程进行规范化管理的一系列操作。

规范的菌种管理对于保证菌种的质量、促进科学研究和推动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制定菌种管理规范,确保菌种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利用。

二、菌种收集与保存1. 收集菌种应遵循合法、合规的原则,不得侵犯他人权益或违反相关法律法规。

2. 收集的菌种应具备明确的来源和采集信息,包括菌种名称、采集地点、采集时间等。

3. 收集后的菌种应立即进行保存,可采用冷冻、干燥、液氮等方法进行长期保存。

4. 菌种的保存条件应符合菌种的特性和保存要求,确保菌种的存活率和稳定性。

三、菌种鉴定与分类1. 对于新收集的菌种,应进行鉴定和分类工作,以确保菌种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鉴定工作应由专业人员进行,使用权威的鉴定方法和标准,如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分子生物学等。

3. 鉴定结果应详细记录,包括鉴定依据、鉴定方法和结果等信息,并建立菌种的鉴定档案。

4. 分类工作应根据鉴定结果,将菌种归入相应的分类系统中,确保菌种的正确分类和命名。

四、菌种培养与保藏1. 菌种的培养应遵循无菌操作的原则,以确保菌种的纯度和稳定性。

2. 培养基的配制应符合菌种的生长需求,可根据菌种特性选择合适的培养基成分和条件。

3. 菌种的培养过程应记录详细的操作步骤和培养条件,以备后续参考和复制。

4. 对于重要的菌种,应进行定期传代和保藏,确保菌种的长期保存和可用性。

五、菌种利用与交流1. 菌种的利用应遵循科学研究和产业发展的需求,合理开展菌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2. 菌种的利用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权益或违反伦理道德。

3. 菌种的交流应遵循学术规范和合作原则,确保菌种资源的公平合理利用。

4. 菌种的交流应记录详细的交流信息,包括交流对象、交流目的、交流内容等,以备后续参考和追溯。

六、菌种管理与监督1. 菌种管理应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流程,明确责任和权限。

菌种安全管理制度

菌种安全管理制度

菌种安全管理制度一、总则为规范菌种的保存、使用和管理,保障科研人员的安全,防止菌种泄漏和污染,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管理制度适用于实验室中保存和使用的各类微生物菌种,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三、管理原则1. 确保菌种的安全性和实验室人员的安全;2. 保障菌种的质量和纯度;3. 准确记录菌种的来源、保存方式和使用情况;4. 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实验室安全规定。

四、菌种的保存1. 菌种应保存在专门设计的冰箱或冷冻盒中,并标注清楚菌种的名称、来源、保存日期等信息;2. 对于高致病性或毒性菌种,应采取更加严格的保存措施,并设置专门的保存设施;3. 对于保存的菌种,定期进行质量检测,确保菌种的存活率和纯度。

五、菌种的使用1. 使用菌种的人员必须具备相关的培训和操作技能,严格按照规定的操作程序进行操作;2. 在使用过程中,应佩戴防护口罩、手套等个人防护装备,严禁直接接触菌种;3. 使用完毕后,及时清洗消毒工作台和相关器具,并做好消毒记录。

六、菌种的管理1. 实验室应设立专门的菌种管理负责人,负责菌种的存储、使用和管理;2. 对于特殊菌种,应制定详细的管理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并加强监管;3. 定期对实验室菌种库进行审查,清理过期或失效的菌种;4. 对于重大事故隐患菌种,应严格限制存储和使用,并做好安全措施。

七、应急处理1. 对于菌种泄漏或污染的情况,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清理和处理;2. 对于工作人员可能受到的伤害,应及时进行紧急救护和处理;3. 启动事故调查机制,查清事故原因,及时采取改正和整改措施。

八、违规处理对于违反菌种安全管理制度的行为,将依据管理制度和相关规定做出相应的处理,包括但不限于责令整改、停止使用菌种、追究责任等。

九、菌种安全管理制度的落实1.立即成立由安全管理部门及科研人员组成的菌种安全管理小组,确定菌种安全管理责任人;2. 建立健全菌种安全管理制度文件,包括菌种保存使用制度、应急预案、违规处理制度等,并定期进行更新和修订;3. 对实验室的菌种存储设施进行调查、检测和整理,确保菌种的存储环境符合相关要求;4. 对实验室人员进行菌种安全管理培训,提高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5. 加强对实验室的菌种使用情况的监督和检查,确保菌种的合理使用。

菌种的使用和管理

菌种的使用和管理

菌种使用、废弃
•储备菌株制备-磁珠法
1.对需要保存的菌株进行必要的纯化,挑取生长旺盛时期 的菌落,在无菌条件下接入菌株保藏管中,通常需要接入 4~7环,对于苛养菌应多接一些。 2.拧上盖子,充分均匀摇晃。 3.用无菌吸管将溶液吸走,尽可能吸干。 4. 每个保存管大概能保存20~25株菌株。 5.马上放入冰箱中,温度越低越有利于保存,贮存接种的 冻存管在-70℃时保存时间最长。
菌种验收:由专人接收、检查、填写相关台账。从菌种
保藏中心购买的原始菌种管是玻璃安瓿装的冻干菌,接收 同时应检查是否有随菌种附有的相关资料。接收菌种时应 检查安瓿的数量和名称,和每一支安瓿的完整性。在相应 的菌种接收记录上记上所有的关于菌种的信息。
菌种的购买、接收
接收标准菌种时,记录必须包括但不限于以下 信息:
菌种的保藏、传代
菌种保藏的基本原则
1. 应针对菌种的生物学性状选择适宜方法进行保藏。 2. 应使保藏的菌种不染杂菌,使退化和死亡降低到最低 限度。 3. 应保证菌种保藏的安全性,不能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 和危害。
菌种保藏、传代
标准菌株和标准商业派生菌株 要以原始的包装形式进行保 藏,复苏和使用应按照厂商提供的使用说明进行。
菌种的使用、废弃
• 储备菌株制备
霉菌:复壮后的孢子悬液,加入10%的无菌甘油混匀, 1~2ml/管封存于冻存管。根据需要制备储备管,按顺序 进行编号,最后一支做为质控管进行质量控制,即进行 相应的确认。其余作为储备管。将上述制备好的冻存管 逐支粘贴标签。内容包括:菌种名称、菌种代号、编号、 代次、制备日期、制备人、贮存条件、有效期至等。
法规要求
● 标准储备菌株应定期传代,并做确认试验,包括活性、 纯度、典型生理生化反应等,并有记录。

菌种的管理和使用

菌种的管理和使用
种为第0 代)。
代的定义:每接种一次即为一代(有在新鲜的培养基上生长过程) 传代示意图:
原始菌种
第一代
QC
S1
S2
S3
菌种的质量控制
菌种鉴别 通过一系列的检查来确认菌种的纯度和活性。
鉴别方法: 传统的鉴别方法:菌落形态、个体形态、孢子形态、生化特征等。 商业的鉴别方法:API 、Vitek等。
菌种的质量控制
药典要求:试验用菌种应采用适宜的菌种保藏技术进行保存,以保证 试验菌株的生物学特性。
一般的保藏方式如下: 冷藏 冷冻 冻干保藏
菌种保藏
冷藏 在2-8℃的冰箱保藏,是一种短期的有效的短期储藏方法。 工作菌悬液和稀释液均用此方法保藏,储藏时间需要进行 相关的验证,但必须符合法规要求。 保藏方式可以选择如下形式:
所有的过程均需要有记录。
菌种编码
编码必须具有唯一性,且可以追溯。例如:
➢冻干菌种编码ATCC8739/01----ATCC8739表示菌种编码;01表示接收 的第一支。 ➢储备管SV8739/01/18/1----SV代表储备管,18代表第18支储备管,1代 表传代代数。 ➢菌悬液编码D8739/01/18/1-5-20090501----5代表稀释度;20090501表示 2009年5月1日制备。
菌种的采购 菌种的接收和储藏 冻干菌种的恢复 非冻干菌种的恢复 储备管制备 工作菌悬液的制备 质量控制及菌种编码 菌种传代示意图
菌种的使用过程 —菌种的采购
所有的商业菌种应从ATCC或CMCC授权的代理商处购买。
所有接收的菌种应保证其传代代数 (药典要求使用时不能超过5代)
菌种的使用过程
—菌种的接收和储存
按照10%的比例加入甘油做为防冻剂。

实验室菌种的使用和管理

实验室菌种的使用和管理

xxx食品检测中心作业指导书1。

目的规范实验室菌种的收集、使用、保管程序;确保实验室的安全。

2.范围本管理细则适用于实验室菌种的使用和管理。

3。

职责3.1菌种保管员:按照本指导书做好菌种的收集、转种、使用、保存和发放以及销毁工作. 3。

2科室负责人:负责监督菌种的使用及管理。

4.管理细则本实验室保存的菌种仅包括一部分致病性较弱的三类细菌、一部分无致病能力的普通细菌和常见真菌。

不包括病毒、螺旋体、衣原体、立克次体;保存的菌种主要用于各类培养基、检测试剂的性能测试和质量控制。

4.1在本实验室保管的菌种名4。

1。

1保留工作菌种:大肠杆菌A TCC25922、鼠伤寒沙门氏菌50013、福氏志贺氏菌2a ATCC12022、副溶血性弧菌200904—1、金黄色葡萄球菌A TCC25923、表皮葡萄球菌ATCC12228溶血性链球菌23310、铜绿假单胞菌10211、普通变形杆菌,克雷伯氏杆菌,小肠结肠炎耶森氏菌ATCC 23715 、单核增生李斯特菌ATCC19111、枯草芽胞杆菌ATCC6633b 、蜡状芽胞杆菌A TCC11778、白色念珠菌A TCC10231、酿酒酵母ATCC9763、黑曲霉菌、展青霉菌、黄曲霉菌。

4。

1.2常规检测,科研分离得到的有保留价值的三类/四类菌种根据需要可继续保留;如果在食品中分离到二类/一类菌种,及时送上级单位进一步鉴定,并按规定立即销毁。

本实验室不保存一类、二类菌种。

4.2 菌种的保管4.2.1实验室菌种保存于专用的菌种室。

4.2。

2菌种保管员及科室负责人双人双锁负责保管菌种.4.2.3使用菌种需提出申请、经科室负责人批准后,向菌种保管员领用。

4。

2。

4菌种应按规定的时间定期转种,一般每转种3代做一次鉴定,如发现污染或变异应及时处理。

4。

2。

5保管人员工作变动时应作好交接工作。

4。

3 菌种的使用和保存4。

3.1菌种的类别4.3.1。

1实验室内的标准菌种根据用途不同,分为储存菌种、传代用菌种和工作用菌种。

食用菌菌种管理办法范文精简版

食用菌菌种管理办法范文精简版

食用菌菌种管理办法食用菌菌种管理办法1. 菌种录入和管理菌种的录入是管理的起点,应该建立菌种注册系统,并建立菌种档案。

每个菌种档案中应包含以下信息:- 菌种名称:菌种的学名和俗名- 菌种编号:菌种的唯一标识符- 菌种来源:菌种的采集地点和时间- 营养基质:菌种的适宜培养基质- 培养条件:菌种的适宜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 菌株特性:菌株的形态特征、生长速度和产量等- 保存方法:菌种的保存方式和保存期限菌种档案应妥善保存,并进行定期备份和更新。

2. 菌种采集和筛选菌种采集是获取新的菌株的重要途径,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 从自然界中采集:在适宜的季节和地点,采集到具有食用和药用潜力的野生菌株。

- 从已有菌种中筛选:通过对已有菌种进行定期筛选,选出形态特征良好、生长速度快、产量高的优良菌株。

采集到的菌株应经过鉴定和多次传代培养,确保其品质和稳定性。

3. 菌种储存和保存菌种的储存和保存是确保菌株质量和长期稳定性的关键步骤。

常用的菌种保存方法包括:- 需要常用的菌种可以保存在室温下,使用琼脂培养基或冻干方法保存。

- 对于长期保存的菌种,可以使用-80℃的冷冻保存或液氮冷冻保存。

储存过程中要注意防止菌株污染和变异。

4. 菌种繁育和利用经过菌种储存后,菌株可以用于繁育和利用。

菌种繁育的步骤包括:- 菌种唤醒:从保存的冷冻或冻干状态中恢复菌株活力,可以使用温室恢复培养或液体培养方法。

- 菌种扩繁:将恢复活力的菌株进行连续传代培养,扩繁菌种数量。

- 菌种利用:将繁育好的菌种用于食用、药用、工业或科研等方面。

在菌种繁育和利用的过程中,要严格控制菌株的纯度和质量。

5. 菌种质量管理菌种的质量管理是保证菌种可靠性的关键环节。

可以通过以下措施进行菌种质量管理:- 每批菌种的繁育和利用过程应记录详细的操作步骤和结果。

- 定期对菌种进行鉴定和纯度检测,确保菌株的品种纯正。

- 对菌株进行性状观察和产量测定,评估菌种的稳定性和优良性。

菌种管理规范

菌种管理规范

菌种管理规范一、引言菌种管理是指对菌种的收集、保存、鉴定、培养和分发等一系列管理活动的规范化操作。

良好的菌种管理规范能够确保菌种的质量和可靠性,为科研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

本文将详细介绍菌种管理的各个方面,并提供相应的标准操作流程。

二、菌种收集与保存1. 菌种收集菌种的收集应遵循科学、合法、道德的原则,确保菌种来源的合法性和可靠性。

可以通过野外采集、实验室分离、文献引用等方式进行菌种的收集。

2. 菌种保存菌种保存是保证菌种长期保存和稳定性的重要环节。

常见的菌种保存方法包括冷冻保存、干燥保存和液氮保存等。

具体保存方法应根据菌种的特性和需求进行选择,并按照相应的标准操作流程进行操作。

三、菌种鉴定与命名1. 菌种鉴定菌种鉴定是确定菌种分类学地位和鉴别特征的过程。

鉴定包括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分析、分子生物学方法等多种手段,以确保菌种的准确鉴定。

2. 菌种命名菌种的命名应遵循国际上通用的菌种命名规则,如国际细菌命名法规则(Bacteriological Code)或国际真菌命名法规则(International Code of Nomenclature for algae, fungi, and plants),确保菌种名称的唯一性和规范性。

四、菌种培养与传代1. 菌种培养基的配制菌种培养基的配制应根据菌种的特性和需求进行选择,并按照相应的标准配方进行配制。

培养基的质量应符合相关标准,确保菌种的生长和繁殖。

2. 菌种的传代菌种的传代是指将菌种从一代传递到下一代的过程。

传代的方法包括液体培养、固体培养、分生孢子传代等。

传代时应注意传代次数的控制,避免菌种的突变和变异。

五、菌种分发与交流1. 菌种的分发菌种的分发是将保存的菌种提供给科研人员或其他机构的过程。

分发时应提供详细的菌种信息,包括菌种名称、来源、保存方式、传代次数等,确保分发菌种的可靠性和可追溯性。

2. 菌种的交流菌种的交流是指与其他机构或研究人员进行菌种资源的交流与合作。

菌种管理规范

菌种管理规范

菌种管理规范引言概述:菌种管理是生物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涉及到菌种的保存、传播、鉴定和利用等方面。

规范的菌种管理能够确保菌种的质量和可靠性,为科学研究和应用提供可靠的基础。

本文将从菌种的保存、传播、鉴定和利用四个方面,详细介绍菌种管理的规范要求。

一、菌种的保存1.1 选择合适的保存方法:根据菌种的特性和用途,选择合适的保存方法,如冷冻保存、冷冻干燥保存、液氮保存等。

不同保存方法有不同的适用范围和保存时间,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1.2 建立菌种库:建立菌种库是菌种管理的基础,应该建立完善的菌种库管理制度,包括菌种的登记、编号、分类和储存等方面。

菌种库应该具备良好的环境条件和设备,确保菌种的保存质量。

1.3 定期检测菌种的保存状态:定期检测菌种的保存状态,包括菌种的存活率、纯度和活力等指标。

对于保存时间较长的菌种,还应进行定期的复苏和传代,确保菌种的保存质量。

二、菌种的传播2.1 确保传播菌种的纯度:在菌种传播过程中,要确保菌种的纯度,避免混入其他菌株或杂质。

传播菌种前应进行纯度检测,确保菌种的纯度达到要求。

2.2 规范传播菌种的方法:传播菌种应采取规范的方法,如菌种的分离培养、菌种的接种方法等。

传播菌种的操作应注意无菌操作,避免污染和交叉感染。

2.3 记录传播菌种的信息:传播菌种时应详细记录菌种的信息,包括菌种的编号、来源、传播日期等。

这些信息有助于追溯菌种的来源和传播过程,确保菌种的可追溯性。

三、菌种的鉴定3.1 选择合适的鉴定方法:根据菌种的特性和需要,选择合适的鉴定方法。

常用的鉴定方法包括形态学鉴定、生理生化鉴定、分子生物学鉴定等。

不同的鉴定方法有不同的特点和适用范围,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3.2 确保鉴定结果的准确性:鉴定菌种时应注意操作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避免误判和误导。

可以通过与参考菌株对照、重复鉴定等方式,确保鉴定结果的准确性。

3.3 记录鉴定结果的信息:鉴定菌种后应详细记录鉴定结果的信息,包括鉴定方法、鉴定结果和鉴定日期等。

菌种管理规范

菌种管理规范

菌种管理规范引言概述:菌种管理规范是指对实验室或者工业生产中使用的菌种进行规范管理,以确保菌种的纯度、活性和安全性,从而保障实验或者生产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本文将从菌种的采购、保存、传递、鉴定和处理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菌种的采购1.1 确认需求:在采购菌种之前,需要明确实验或者生产的具体需求,包括菌种的种属、品种、用途等。

1.2 选择可靠渠道:选择正规的供应商或者菌种库进行采购,确保菌种的来源可靠、纯度高。

1.3 检查证书:在收到菌种后,要认真查看菌种的相关证书,包括菌种的来源、存储条件、传递方式等信息。

二、菌种的保存2.1 冷冻保存:将菌种保存在-80°C以下的冰箱中,以确保菌种的长期存活和活性。

2.2 定期检查:定期检查冰箱温度和湿度,确保保存条件符合菌种的要求。

2.3 制备备份:及时制备菌种的备份,以防菌种失活或者受到污染。

三、菌种的传递3.1 传递方式:选择合适的传递方式,包括液体传递、固体传递等,确保菌种的传递效率和准确性。

3.2 传递记录:在传递菌种时,要做好详细的记录,包括传递日期、接收方信息、传递方式等。

3.3 确认接收:接收方在收到菌种后,要及时确认,并检查菌种的纯度和活性。

四、菌种的鉴定4.1 鉴定方法:选择合适的鉴定方法,包括生化鉴定、份子鉴定等,确保菌种的种属和品种准确性。

4.2 鉴定记录:做好鉴定记录,包括鉴定结果、鉴定方法、鉴定人员等信息。

4.3 鉴定报告:及时向相关部门提交鉴定报告,以确保菌种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五、菌种的处理5.1 废弃处理:对于失活或者受污染的菌种,要及时进行废弃处理,避免对环境和人员造成危害。

5.2 污染处理:一旦发现菌种受到污染,要即将进行处理,以避免污染传播。

5.3 定期清理:定期清理实验室或者生产场所,确保环境清洁,避免污染对菌种的影响。

结语:菌种管理规范是实验室或者工业生产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惟独严格遵守规范,才干确保菌种的纯度、活性和安全性。

菌种管理规范

菌种管理规范

菌种管理规范一、引言菌种管理是指对实验室中的菌种进行规范的管理和使用,确保菌种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可追溯性。

本文旨在制定菌种管理的标准化操作流程,以确保实验室菌种的质量和安全。

二、菌种的采购与登记1. 采购菌种应选择正规的供应商或者机构,确保菌种的来源可靠。

2. 菌种采购时应获取相关证书和文献,包括菌种的鉴定报告、纯度证书等。

3. 菌种应在到货后即将进行登记,登记内容包括菌种名称、菌株编号、来源、存储条件等。

三、菌种的保存与传承1. 菌种应按照菌种的特性和要求选择合适的保存方法,如冷冻保存、干燥保存等。

2. 菌种的保存容器应具备防漏、防污染的功能,标签清晰明确,包括菌株编号、菌种名称、保存日期等信息。

3. 菌种的传承应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确保菌种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4. 菌种传承时应记录传承的日期、传承人员等信息,以便追溯。

四、菌种的鉴定与验证1. 新采购的菌种应进行鉴定,确保其与供应商提供的鉴定结果一致。

2. 定期对保存的菌种进行鉴定,以确保菌种的纯度和稳定性。

3. 鉴定结果应记录并保存,包括鉴定方法、鉴定人员、结果等信息。

五、菌种的使用与管理1. 使用菌种前应对菌种进行复苏和培养,确保菌种的活力和纯度。

2. 菌种的使用应按照实验室的操作规程进行,遵守相关的安全操作规定。

3. 菌种的使用记录应详细、准确,包括使用日期、使用人员、使用目的等信息。

4. 菌种使用后应及时归还或者销毁,确保菌种的安全管理。

六、菌种的废弃与销毁1. 废弃的菌种应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处理,包括灭活、消毒等。

2. 废弃菌种的处理记录应详细,包括处理日期、处理方法、处理人员等信息。

3. 菌种的销毁应按照像关法规进行,确保菌种的彻底销毁。

七、菌种管理的质量控制1. 菌种管理应建立质量控制体系,包括菌种的质量检测、菌种管理的评估等。

2. 定期进行菌种管理的内部审核,确保管理流程的有效性和符合性。

3. 外部机构或者专家可以对菌种管理进行评估,提出改进建议和意见。

国家食用菌菌种管理办法

国家食用菌菌种管理办法

国家食用菌菌种管理办法国家食用菌菌种管理办法是指对食用菌的生产、实验、科研、交流、销售等环节中所需用到的菌种进行管理的法规。

一、菌种资源的保护1、加强菌种的收集、筛选、鉴定、管理和保护,分类研究、种质资源保存、利用和开发。

2、菌种资源收集要有合法手续,不得采集珍稀特有的野生菌种。

3、加强收集信息的记录,建立采集记录和资源数据库。

4、多种资源保存手段的联合使用,加强对保存温度、湿度等条件的监测和管理,避免因保存不当导致资源丧失。

二、菌种资源的鉴定1、对于国内外报道菌株、代表性菌株进行评估鉴定,制定评估鉴定标准和方法,并建立菌株鉴定库。

2、建立菌株鉴定机构,负责菌株的分离、纯化、鉴定、检测和质量评价等。

3、对有特殊鉴定方法的菌株,按照相应的方法鉴定。

4、对于涉及商品鉴定的要求,按照食品安全相关法规的要求方可投入生产使用。

三、菌种资源的利用1、在授权范围内,可以将自己拥有的菌种授权给其他单位或个人用于工业生产、实验研究等领域。

2、对于国际学术交流、科学合作、技术推广等活动,可以共享部分资源。

3、对于公益性服务,支持利用优良种源开展推广应用、研发创新等活动。

四、菌种资源的交流1、规范菌种资源的交流流程,建立菌种资源交流协议,注重交流过程中保护知识产权。

2、交换活动的内容应符合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注重保障传统知识和文化的保护。

3、要求必须是联合合法交换机构或授权机构进行交流,减少未经授权者利用菌种资源。

五、菌种资源的管理1、对于保存好的菌株资源定期检测,对患病或变异的及时处理或更新。

2、对于已获得授权的菌种资源使用范围内,需有有效的管理和使用记录,减少资源滥用或无明确出处的使用。

3、加强菌种资源及其相关信息的安全保密,对于出于保密必要性的原因不予公开的,应当采取内部审核机制确保安全。

目前食用菌是近年来新兴的产业,通过采用管理方式进行菌种的保护、利用,可促进食用菌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并保障其生态系统和生物安全。

实验室菌种运输保存使用与销毁管理制度

实验室菌种运输保存使用与销毁管理制度

实验室菌种运输保存使用与销毁管理制度一、引言实验室中的菌种管理是确保实验室安全运行的重要一环。

良好的菌种管理制度能够提高实验室工作效率、减少实验风险和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本制度旨在规范实验室菌种的采购、运输、保存、使用和销毁,确保实验室的安全与可持续发展。

二、菌种采购1.实验室菌种的采购需经过实验室负责人的批准,并在采购前制定相关采购计划。

2.菌种的采购要选取有良好质控记录的供应商,并与供应商签订合同。

合同中需明确菌种名称、数量、价格和交付时间等具体内容。

3.采购人员需负责核实菌种的名称、数量和保存条件,确保购买的菌种符合实验需求。

三、菌种运输和存放1.菌种运输前需进行严格包装,确保菌种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菌种必须保存在密封的容器中,并在外包装上标明“易腐物品”和“注意轻拿轻放”等字样。

2.菌种的运输需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进行,避免过高或过低的温度对菌种的影响。

3.菌种抵达实验室后,应立即进行入库登记,并安排专门的人员负责存放。

4.菌种的存放要求:a.不同类型的菌种应分别存放,避免交叉感染。

b.菌种要储存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确保其活力和稳定性。

c.存放的菌种需定期检查,如果发现菌种异常或超过有效期,应及时处理。

四、菌种使用1.菌种的使用前需经过实验室负责人的批准,并制定详细的实验方案。

2.使用菌种的实验人员需对菌种的特性、安全操作规程和实验风险有充分了解,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3.菌种使用过程中需严格按照实验方案进行操作,确保操作规范和记录完整。

4.使用完毕后,实验人员需对使用过的器材和残余物进行正确处理,避免菌种的传播和环境污染。

菌种残余物应及时清除、消毒或焚烧。

五、菌种销毁1.菌种销毁需有明确的操作流程和安全措施,确保菌种的彻底灭活。

2.销毁过程需在专门设计的销毁设备中进行,避免菌种的意外泄露。

3.销毁后的菌种残余物需进行合适的处理,如焚烧、化学处理或埋于专用埋藏场所。

六、质量控制实验室需要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定期对菌种管理制度进行评估和改进。

菌种管理规范

菌种管理规范

菌种管理规范一、引言菌种管理是指对菌种进行规范的管理和操作,以确保菌种的质量和安全性。

本文旨在制定菌种管理规范,以指导相关人员在菌种的采集、保存、传播和使用过程中遵循一定的标准和程序。

二、菌种采集和保存1. 采集菌种应选择健康、纯种、活力强的菌株,并采用无菌技术进行操作,以防止外来污染。

2. 采集的菌种应尽快进行保存,可选择冷冻保存、干燥保存或液体保存等方法,具体保存方式应根据菌种的特性和要求进行选择。

3. 保存菌种的容器应清洁、无菌,并标明菌株的相关信息,如菌种名称、采集日期、保存人员等。

4. 定期对保存的菌种进行检测和更新,以确保菌种的纯度和活力。

三、菌种传播和分发1. 菌种的传播和分发应遵循科学、安全的原则,确保菌种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 传播和分发菌种应提供详细的菌种信息,包括菌种名称、来源、保存方式、传播方式等。

3. 菌种的传播和分发应记录相关信息,如传播日期、接收人员等,以便追溯和管理。

4. 传播和分发菌种的容器应清洁、无菌,并标明菌株的相关信息,以避免混淆和误用。

四、菌种使用和管理1. 使用菌种的人员应具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了解菌种的特性和使用方法,并遵守相关的操作规程。

2. 在使用菌种时,应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以防止菌种的外泄和传播,确保实验室和工作环境的安全。

3. 菌种使用后应及时清理和消毒相关的设备和容器,以防止交叉污染和菌种的混合。

4. 对于不再使用的菌种,应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处理,如销毁、归档或交还给菌种管理部门等。

五、菌种管理的记录和追溯1. 对菌种的采集、保存、传播和使用等过程应进行详细的记录,包括相关的日期、操作人员、操作步骤等。

2. 菌种管理记录应保存一定的时间,以便追溯和管理,同时保护相关的隐私和机密信息。

3. 对于菌种的传播和分发,应记录相关的接收人员和接收日期,以便追溯和管理。

4. 菌种管理记录应定期进行检查和审核,以确保记录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六、菌种管理的培训和评估1. 对从事菌种管理工作的人员应进行相关的培训,包括菌种的采集、保存、传播和使用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菌种管理规范

菌种管理规范

菌种管理规范一、引言菌种管理是指对菌种的采集、保存、鉴定、分布和利用等环节进行规范化管理,以确保菌种的质量和可持续利用。

本文旨在制定菌种管理的标准化操作流程,以提高菌种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并保障菌种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菌种采集1. 采集地点:选择菌种丰富、生态环境相对稳定的自然生态系统作为采集地点。

2. 采集时间:根据菌种的生命周期和季节特点,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采集。

3. 采集方法:采用无菌操作,使用菌丝体、子实体或孢子进行采集,并避免污染和混杂。

4. 采集记录:详细记录菌种的采集地点、时间、采集方法等信息,并附上采集样品的照片和描述。

三、菌种保存1. 保存容器:选择适合菌种保存的容器,如培养皿、试管、冻干管等,并确保容器无菌。

2. 保存条件:根据菌种的特性,选择合适的保存条件,如温度、湿度、pH值等,并定期监测和调整保存条件。

3. 保存介质:选择适合菌种保存的培养基或冻干保护剂,并按照规定的配方和操作流程进行保存。

4. 保存记录:详细记录菌种的保存容器、条件、介质等信息,并附上保存样品的照片和描述。

四、菌种鉴定1. 鉴定方法:根据菌种的特性和需要,选择合适的鉴定方法,如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分子生物学方法等。

2. 鉴定标准:参照相关的菌种分类学和鉴定手册,制定菌种鉴定的标准和指标,并进行鉴定结果的验证和比对。

3. 鉴定记录:详细记录菌种的鉴定方法、标准、结果等信息,并附上鉴定样品的照片和描述。

五、菌种分布1. 分布方式:根据菌种的特性和需求,选择合适的分布方式,如提供菌种样品、提供鉴定服务、共享菌种资源等。

2. 分布管理:建立菌种分布管理制度,包括申请、审批、发放、追溯等环节,并确保分布过程的安全和可追溯性。

3. 分布记录:详细记录菌种的分布方式、管理制度、申请和发放记录等信息,并附上分布样品的照片和描述。

六、菌种利用1. 利用方式:根据菌种的特性和应用需求,选择合适的利用方式,如生产发酵、环境修复、药物研发等。

菌种操作规程

菌种操作规程

菌种操作规程菌种操作是微生物实验室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它涉及到菌种的储存、分离、培养和传代等操作。

以下是一份常见的菌种操作规程,以确保实验室操作的安全性和结果的准确性。

一、菌种的储存1. 菌种的储存通常采用液氮冷冻或低温冰箱冷冻的方式。

2. 菌种的储存容器应该选择无菌的冻干管、冻存瓶或冷冻管,并在储存前进行无菌处理。

3. 在冷冻储存前,应制备菌种的冻存物质,如15%甘油溶液,以确保菌种冷冻过程中的生存率。

二、菌种的分离1. 菌种的分离通常采用扩散法、涂布法或稀释法等方法。

2. 在进行菌种分离前,实验室的工作台、培养皿和所需工具应进行彻底的消毒和无菌处理。

3. 分离出的纯菌落应进行单克隆处理,避免混菌的情况。

三、菌种的培养1. 发放和接收菌种时,应注意标签的准确性,并确认菌种的来源和鉴定信息。

2. 菌种的培养应选择适当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以促进菌种的生长和代谢。

3. 在进行菌种培养时,应注意无菌操作,避免菌种的污染。

四、菌种的传代1. 菌种的传代应选择适当的传代方法,如子代分离、液体培养或固体培养等。

2. 传代菌种前,应将培养皿等实验器具进行干燥消毒,并进行无菌处理。

3. 在进行菌种传代时,应注意选择合适的传代时间和传代次数,避免菌种的突变和变异。

五、菌种的保管1. 菌种的保管应采取适当的方法,如冷冻保存、液氮冷冻保存或继代保存等。

2. 在进行菌种保管时,应注意保存容器的密封性和标识的清晰性。

3. 对于保存已久的菌种,应定期进行复苏培养,以维持菌种的活力和纯度。

六、菌种的管理1. 每次使用菌种前,应查验菌种的保藏情况和标签信息,并进行必要的鉴定。

2. 菌种管理应建立清晰的档案记录,包括菌种的来源、分离日期、储存方式和使用情况等。

3. 菌种的使用应按照实验室的安全操作规程进行,避免对环境和人员的污染。

对于菌种操作的规程,实验室应制定具体的操作细则,并根据实验室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同时,实验室操作人员应接受相关培训,掌握正确的操作技巧和安全意识,以确保菌种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肠埃希菌
Escherichia coli
白色念珠菌
[CMCC(B)44 102]
Candida albicans
黑曲霉
[CMCC(F)98 001]
[CMCC(F)98 003]
Aspergillus niger
菌种保藏
样品分离菌库
环境监控菌库 标准菌种菌库 CMCC —— 中国医学菌种保藏中心 CMCC(F)或 CMCC(B) B — 代表细菌、F —代表真菌 ATCC ——美国标准菌种收藏所
试验菌株的生物学特性。
一般的保藏方式如下:
冷藏 冷冻 冻干保藏
菌种保藏
冷藏
2-8℃冰箱保藏,是一种短期、有效储藏方法。 工作菌悬液和稀释液均用此方法保藏,储藏时间需要进行 相关的验证,但必须符合法规要求。 保藏方式可以选择如下形式:
肉汤---营养肉汤等
穿刺--- 一般用于厌氧菌的保藏 斜面---营养琼脂 、改良马丁培养基 划平板--- 一般为了得到单颗菌落
Bacillus subtilis
金黄色葡萄球菌
[CMCC(B)63 501] [CMCC(B)26 003]
Staphylococcus aureus
生孢梭菌
Clostridium sporogenes [CMCC(B)64 941]
铜绿假单胞菌
Pseudomonas aeruginosa [CMCC(B)10 104]
所有过程均需要有相 应的记录, 无记录表示无任何活 动!
菌种的使用过程
—冻干菌种的恢复 冻干菌种的恢复(原始菌种或叫0代菌种)
冻干菌种处于一种深度休眠状态,生理特性受到抑制,代谢处于较低状态, 必须经过恢复后才能使用,即将冻干菌种溶解后将其接种于新鲜的营养培 养基上,在一定的温度下培养一段时间。 冻干菌种的恢复一般情况下按照说明书的要求进行,如无说明可以参考以 下进行: 细菌类/酵母类: 菌种管外表面消毒(75%酒精)打开,吸取0.3-0.4m营养肉汤溶解后全部 吸出,加入适量营养肉汤培养(细菌30-35℃18-24h;酵母菌20-25℃2448h) 霉菌: 打开后,加入适量的无菌水溶解后全部吸出,加入适量的无菌水于2025℃恢复2-12小时,将菌悬液接种几个改良马丁琼脂斜面上(一般用三角 瓶,生长的孢子较多), 于20-25℃7-14天,用含有0.05%吐温80氯化钠 胨水洗刷到其他无菌试管中。
申请 菌液的制备:细菌和酵母菌用氯化钠蛋白胨水进行稀释;霉菌用 0.8% 生理盐水稀释)
申请
标识(唯一性,可以追溯) 效期:按照药典要求,菌悬液在室温下放置应在2 小时内使用,若保存 在2~8℃可在24 小时内使用。黑曲霉孢子悬液可保存在2~8℃,在验证 过的贮存期内使用。 各实验室可以根据自身操作习惯总结出一套切实可行、快速稳定的菌液制 备标准程序。
著名的微生物保藏中心,创立于1899年,设在美国马里兰州罗克
维尔市。收藏有细菌、真菌、动植物病毒、噬菌体、藻类和原生生物 等共计16000株以上的微生物种株。
菌种保藏
菌种保藏方法 不同的微生物受不同的环境条件影响其特性会发生改变, 故需要确保菌种在合适的储存条件下保藏。
药典要求:试验用菌种应采用适宜的菌种保藏技术进行保存,以保证
菌种的质量控制
文件管理
SOP 记录 能够证明菌种的整个传代过程。
包括接收、传代、使用、销毁。
菌种的质量控制
注意事项:
必须小心处理 使用前确认菌种身份 根据生产商说明书复苏菌种 使用接种技术;不要重复从菌种包装瓶中移取菌种或重 新冷冻菌种。
传代代数(每接种一次即为一代)
菌种的使用过程
文件和记录
文件
申请
申请
需要有详细的贴合实际的SOP,但必须保证符合相应 法规要求。
记录
菌种的接收、储存、领用及复苏记录 工作菌悬液的配制、储存、稀释及领用记录
菌种的采购 菌种的接收和储藏 冻干菌种的恢复 非冻干菌种的恢复 储备管制备 工作菌悬液的制备 质量控制及菌种编码 菌种传代示意图
菌种的使用过程
—菌种的采购
所有接收的菌种应保证其传代代数 (药典要求使用时不能超过5代)
菌种的使用过程
—菌种的接收和储存
菌种接收时应对以下项目进行检查: 包装完整性 菌种名称 菌种编码 批号 效期 菌种的储存 严格按照说明书的要求进行储藏。
菌种的使用和管理
内容提要:
菌种保藏
菌种的质量控制和鉴定
菌种的使用过程 文件及记录
菌种保藏意义
目的:保证检验中有准备好的菌悬液可以使用。
一般需要使用菌悬液的试验如下: 防腐剂效能试验 方法验证 培养基质量控制
鉴别系统的质量控制
阳性对照
菌种保藏
药品微生物检验常用标准菌株
枯草芽孢杆菌
菌种的使用过程
—非冻干菌种的恢复
非冻干菌种的恢复
申请
申请
接种斜面----适用于短期保藏,一般细菌为3个月;真菌为4 个月。 如果为第一代的菌种,参考冻干菌种进行恢复后制备储备 管进行冷冻保藏。(或仅接种斜面进行传代)。
菌种恢复
干菌种(安瓿)的开启:
菌种的使用过程 —菌悬液的制备
菌悬液的制备
效期
传代 鉴定
标识
文件管理
菌种的质量控制
效期
确保所有的菌种应当在有效期内。
标签
菌种名称:沙门氏菌 储藏时间:2009.01.01 批号:601844,传代2:2009.01.01 培养基批号:0081230, 效期:2012.01.01
菌种的质量控制
传代
试验用菌株的传代次数不得超过5 代(从菌种保存中心获得的冷冻干燥
菌种为第0 代)。
代的定义:每接种一次即为一代(有在新鲜的培养基上生长过程) 传代示意图:
原始菌种
第一代
QC
S1
S2
S3
菌种的质量控制
菌种鉴别
通过一系列的检查来确认菌种的纯度和活性。
鉴别方法:
传统的鉴别方法:菌落形态、个体形态、孢子形态、生化特征等。
菌种的质量控制
培养形态 微观分析 生化鉴定 DNA鉴定
菌种的使用
质量控制
申请
申请
质量控制贯穿于整个传代过程,只要有传代发生,则必须有质量控 制 过程。 所有的过程均需要有记录。
菌种编码
编码必须具有唯一性,且可以追溯。例如: 冻干菌种编码ATCC8739/01----ATCC8739表示菌种编码;01表示接收 的第一支。 菌悬液编码D8739/01/18/1-5-20090501----5代表稀释度;20090501表示 2009年5月1日制备。
斜面接种时 的无菌操作
平板划线 分离法
菌种的质量控制
标签
每一支菌种或菌液在储存期内均需要有明确的标识。标签 的内容应包括以下内容: 冷藏、冷冻日期 菌种名称和编码 批号、效期、传代代数
菌种名称:沙门氏菌 储藏时间:2009.01.01 批号:601844,传代2:2009.01.01 培养基批号:0081230, 效期:2012.01.01
菌种保藏
冷冻
一般在低于-70℃冰箱内保藏,是一种有效的长期储藏方 法。 需要加入保护剂,例如甘油,可以减少冷冻对菌种的伤害。
储藏时间同样需要进行相关的验证。菌种保藏 Nhomakorabea冻干法保藏
是一种长期保藏菌种的方法。 一般情况下购买的冻干菌种即为此种方法。使用时需要进 行溶解、复壮、冷藏。
菌种的质量控制
菌种的质量控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