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法律制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计法律制度

统计法律制度是统计工作的基石,依法统计是中国政府统计机构组织开展统计工作的基本准则。中国已形成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为中心,统计行政法规相配套,地方性统计法规、统计规章为补充,比较健全的统计法律制度。

一、统计法律制度基本框架

根据法律规范效力的不同,中国现行统计法律制度可概括为以下四种形式:统计法律、统计行政法规、地方性统计法规和统计规章。

(一)统计法律

统计法律,是指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统计行为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于1983年12月8日由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根据1996年5月15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的决定》进行了修正。2009年6月27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修订后的新《统计法》,自2010年1月1日起施行。

《统计法》具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所规定的内容是统计工作中一些根本性的问题。包括统计工作的基本原则,统计管理体制,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的设置、职责,统计调查管理,统计资料公布,统计监督检查,统计法律责任等。二

是在统计法律制度中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制定统计行政法规、地方性统计法规、统计规章的依据,统计行政法规、地方性统计法规及统计规章均不得与《统计法》相抵触。

此外,在《刑法》、《中国人民银行法》、《海关法》、《劳动法》、《土地管理法》、《乡镇企业法》、《防沙治沙法》、《职业病防治法》、《海域使用管理法》、《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安全生产法》、《矿产资源法》、《保险法》、《预备役军官法》、《节约能源法》、《广告法》、《草原法》、《港口法》等多部法律中也有关于统计方面的规定。

(二)统计行政法规

统计行政法规是国务院制定的有关统计方面的行为规范。在整个统计法律制度中,统计行政法规的法律地位和效力次于宪法和法律,高于地方性统计法规和统计规章。

中国现行的统计行政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实施细则》、《全国经济普查条例》、《全国农业普查条例》、《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统计条例》、《全国污染源普查条例》、《土地调查条例》等。《统计法实施细则》于1987年1月19日经国务院批准,1987年2月15日由国家统计局发布实施;2000年6月2日由国务院批准作出第一次修改,2000年6月15日由国家统计局发布实施;2005年12月16日《国务院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

统计法实施细则>的决定》对其作了第二次修改。目前,国务院正在依据新的《统计法》对《统计法实施细则》进行修订。

(三)地方性统计法规

地方性统计法规,是由具有地方立法权的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和发布、并于本地方实施的统计行为规范。具有地方立法权的机构包括:各省(区、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较大的市(包括各省、自治区政府所在地的市、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地方性统计法规的效力低于统计法律和统计行政法规。目前,中国31个省(区、市)都制定了地方性统计法规。

(四)统计行政规章

统计行政规章,是由具有规章制定权的行政机关所制定的有关统计方面的行为规范。统计行政规章的效力低于统计法律和统计行政法规。统计行政规章分为两类:一是政府规章,即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及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经济特区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所制定的统计行政规章。二是部门规章,即由国务院各部委和具有行政管理权的国务院直属机构制定的统计行政规章。目前,国家统计局制定或与有关部门联合制定的统计行政规章主要有:《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

规定》、《统计调查证管理办法》、《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办法》、《统计执法检查规定》、《涉外调查管理办法》、《部门调查项目管理暂行办法》、《新闻出版统计管理办法》等。此外,人口计生委、科技部、环保部、中国人民银行等部委也制定了有关统计方面的部门规章。

二、立法宗旨

统计法的立法宗旨,主要是保障统计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这一立法宗旨,就像一根红线,贯穿于统计法始终。真实性是统计法的核心价值,指统计数据要如实、客观地反映经济社会的实际情况,不能伪造或者编造统计数据。准确性,指统计数据要准确地描述经济社会现象,其误差要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完整性,指统计数据要全面完整地反映经济社会的实际情况。及时性,指统计数据的生产要能反映研究对象发生的重大变化,并按照既定的时间表发布统计数据,满足用户使用的时效需要。只有保证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才能使统计数据真正成为科学决策和管理的重要依据,才能有效发挥统计的功能和作用。为了实现这一立法目的,统计法设定了一系列法律制度,主要有:一是对统计组织体系作出了明确规定,这对于保障统计机构、统计人员依法独立行使职权,确保统计数据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二是对有关领导干部和统计人员在统计活动中的行为制定了具体的规范,明确了

基本的行为准则。三是对统计调查对象的法定义务作出了明确具体的规定,要求调查对象必须如实、按时提供统计调查所需的资料。四是对统计调查体系,如统计调查项目、统计调查方法、统计标准等作了明确规定。五是建立了统计资料的管理和公布制度,如统计资料的审核、签署、交接、归档制度,定期公布统计资料制度,单个统计调查对象资料保护制度等。六是建立了统计数据质量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制度,特别是建立了统计数据质量行政问责制。

三、领导干部应当遵守的统计法律规范

为了保障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统计法对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政府统计机构和有关部门以及各单位的负责人在统计活动中的行为作出了明确规范,提出了具体要求。

一是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政府统计机构和有关部门以及各单位的负责人,对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统计工作负有组织领导责任。要依法设置统计机构,配备统计人员,加强统计队伍建设,为统计工作提供组织保障。要落实统计物资和经费,为统计工作提供必要的保障条件。要支持统计机构、统计人员依法独立行使统计调查、统计报告、统计监督的职权,支持统计机构、统计人员依法查处统计违法违纪行为。要将统计工作作为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一项基础工作,纳入议事日程,进行研究、规划和布置。要确保国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