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 课文全解

合集下载

六国论1

六国论1

疏通文意
六国破灭,非兵不 利,战不善,弊在 赂秦。赂秦而力亏, 破灭之道也。或曰: “六国互丧,率赂 秦耶?”曰:“不 赂者以赂者丧,盖 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 也!”
六国的灭亡,并不是(因为他们 的)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 病在于拿土地贿赂秦国。拿土地 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 (这就)是灭亡的原因。有人会 问:“六国接连灭亡,都是因为 有贿赂秦国的吗?”(回答)说: “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 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原因是不贿 赂秦国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 能单独地保全。所以说:‘弊病 在于贿赂秦国’。”
写作特色
1.借古讽今。 借古讽今。 文章依据史实,分析六国灭亡的原因,文末巧妙联系 北宋现实,点出全文主旨:虽为论史,实为鉴今。 2.观点鲜明,论证严密。 本文开篇即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围绕这一点层层深入, 反复论证。全文纲目分明,结构严整,不仅段与段之 间有密切的内在联系,论证过程还能前后照应,使论 证严密,无懈可击。 3.语言生动形象,感情强烈。 本文除了具有一般论说文用词准确,言简意赅的特点 外,还有其独到之处。一是生动形象。在论述中穿插 外,还有其独到之处。一是生动形象。在论述中穿插 描写,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二是字里行间饱含着 描写,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二是字里行间饱含着感情。不仅有“呜呼”“悲夫”等感情强烈的 嗟叹,就是在夹叙夹议的文字中也流露出作者的情感, 如对以地事秦的憎恶、对“义不赂秦”的赞赏,对 “用武而不终”的惋惜等,使文章不仅以理服人,而 且以情感人。
课文译文(3) 课文译文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 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 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 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 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 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 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 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他,齐人勿 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 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齐国并没有贿赂秦国,(可是)终于也随着五国灭亡了, 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 国。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没法避免了。燕国和赵 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打算,能够守住他的国土,坚 持正义,不贿赂秦国。所以燕虽然是个小国,却最后灭 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 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 祸患。赵国曾经对秦国五次作战。打了两次败仗,三次 胜仗。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 打退秦国的进攻。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 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 秦而没能坚持到底。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 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他们的)智谋和力量 都很单薄,战败了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假使韩、 魏、楚三国都爱护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燕 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 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道理,假若与秦国相比较,也 许还不容易判断(出高低来)呢。

六国论原文及逐字翻译

六国论原文及逐字翻译

六国论原文及逐字翻译六国论原文及逐字翻译六国论是一篇经典的文言文课文,以下是小编收集的相关信息,仅供大家阅读参考!【原文】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

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

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

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

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见矣!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

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

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

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以四方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

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翻译】我曾经阅读《史记》的六国世家,私下里感到奇怪的是,天下的诸侯国凭借五倍于秦国的土地,十倍于秦国的民众,全力向西攻打殽山西面方圆千里的秦国,最后竟然不能免于灭亡。

我常常对这个问题深思远虑,认为一定有可以使他们保全自己的策略。

六国论注释翻译

六国论注释翻译

第六段
• 夫六国与秦皆 诸侯,其势弱 于秦,而犹有 可以不赂而胜 之之势;苟以 天下之大,下 而从六国破亡 之故事,是又 在六国下矣。
• 势1:势力。 • 可以:古今异义,可以凭借 • 势2:形势 • 苟:如果 • 以:凭借 • 天下之大:偌大的天下。之,
定语后置的标志。
• 下:动词,采取下策 • 故事:古今异义,旧事。 • 是:这。
•对比论证,用秦国与六国对比,六国之间 的对比,以证明六国破灭的历史必然性。
•此外还用了因果论证、假设论证。
讨论:你认为苏洵的论点正确吗?你 怎么看待六国的灭亡?
“老苏”此文体现出思想的进步性 和观点的片面性。
课堂练习
• 1、指出下面古今异义词的古今不同含义
• A、其实百倍 (它的实际(数量)。今:实际上)
或曰:“六 国互丧,率赂秦
耶?”曰:“不
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 独完。故曰‘弊
在赂秦’也!”
• 或:有人 • 互:交互 • 率:都 • 以:因为 • 盖:表原因,因为 • 完:保全,完整存在
分析一二段
• 这两段从哪两个角度来阐述中心论点的? • 这两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中心论点 分论点

赂秦力亏
第三段
思厥先祖父,暴 • 厥:代词,其 霜露,斩荆棘,以 • 祖父:古今异义,祖辈父 有尺寸之地。子孙 辈 视之不甚惜,举以 • 暴:通“曝” 予人,如弃草弃。 • 以:连词,表示结果,有 今日割五城,明日 “因而”“以至”的意思 割十城,然后得一 • 举:全 夕安寝。起视四境,• 以:拿,介词 而秦兵又至矣。 • 然后:古今异义,这以后
第三段中的对比论证
小邑
大城
得百倍 失百倍 数量上

《六国论》课文精析

《六国论》课文精析

迁灭:灭亡。
……也:判断句 与:亲附、亲近。
译:齐国不曾贿赂秦国,最后也 随着五国灭亡,为什么呢?这是因为齐 国亲附秦国而不帮助五国。
2023/10/8
32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 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既:已经。 免:幸免。
始:开始,起初。
义:坚持正义。名词作 动词。
译:五国已经灭亡,齐国也不能 幸免了。燕国与赵国的君主,起初有远 大的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 正义而不贿赂秦国。
2023/10/8
42

五 段
析 第 四

2023/10/8
43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 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以:用。 事:侍奉。
封:封赏。
并力:合力。 下:向下。名词作动词。
恐:恐怕。
2023/10/8
44
译:唉!如果六国用贿赂秦国 的土地封赏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 国的心意礼遇天下的奇才,(六国) 合力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 秦国人连吃饭也不能咽下咽喉去。
苏六

国 论
2023/10/8
1
秦国 韩、魏、楚 齐、燕、赵
2023/10/8
2
2023/10/8
3
北宋所处的时代和 战国有何相似之处
地缘 战略
2023/10/8
4
北宋对外政策和六国相似之处
北宋建国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和五
代军人乱政,实行中央专制集权制度,将军权
完全收归中央,造成了军事上的衰势。北宋建
以:因为。 丧:灭亡。 盖:承接上文,表示原因。
完:保全。
译文: 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贿赂秦国的 国家而灭亡。因为(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去了其他 国家强有力的援助,就不能单独保全。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六国论》教学课件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六国论》教学课件

作者简介
苏洵精于古文写作,尤长于策论,主 张“言必中当世之过”。为文见解精辟, 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明快酣 畅,纵横捭阖,雄奇遒劲,很有战国纵横 家的风度。著有《嘉祐集》。本文即选自 《嘉祐集·权书》,《权书》都是评论政 治和历史的。
作者简介
辛读争皇三父青寒思并发方年当 勤书诵城人子丝窗究同奋知已年 为从苏咸皆同根多圣儿读需二苏 第不洵震中进根少人与书用十老 一晚名惊举京白年语女籍功七泉 。,。,。,。,。,。,。,
第三段
文意理解
第三段:齐、燕、赵灭亡的原因是什么?论证了 什么道理?
不赂者
六国论
高中语文 必修下册
六国论
第一课时
情境导入
两副对联:
一首诗:
萃父子兄弟于一门, 八家唐宋占三席; 悟骈散诗词之特征,千变纵横识共源。
一门父子三词客, 千古文章四大家。
一门三父子, 都是大文豪, 诗赋传千古, 峨嵋共比高。
三苏:苏洵、苏辙、苏轼
作者简介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散 文家。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 学业大进。宋仁宗嘉右元年(1056)带领儿子苏轼、苏辙 到京城,以所著文章22篇:《几策》2篇,《权书》10篇, 《衡论》10篇,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赏识这 些文章,认为可以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 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振。
写作背景
北宋建国以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五代军人乱政,因而实行 中央集权制度,解除节度使的权力,派遣文臣做地方官,派官员到 地方管理财政,由皇帝直接控制禁军,将地方的政权、财权、军权 都收归中央。为了防范武将军权过重,严令将帅不得专兵,甚至外 出作战,也必须按皇帝颁发的阵图行事。将官经常轮换,兵不识将, 将不识兵,致使军队没有战斗力。这样的措施虽然杜绝了军阀拥兵 作乱,但是也造成军事上的衰颓。

《六国论》ppt课件

《六国论》ppt课件

文章概述与主题思想
文章概述
《六国论》通过对六国灭亡原因的分析,阐述了作 者对于国家兴衰的见解。文章逻辑严密,语言犀利, 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主题思想
文章通过六国灭亡的教训,强调了国家应当重视内 部团结、发展经济和加强国防等重要性,以维护国 家的长治久安。
学习目标与重点难点
学习目标
了解《六国论》的背景、作者及文章 概述;掌握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启示意 义;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 水平。
阐述坚持的重要性
通过六国的例子,阐述了在战争中 坚持到底的重要性,只有坚持不懈 才能取得胜利。
引申到现实生活
这种精神也可以引申到现实生活中,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都要坚 定信念、勇往直前。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描述燕赵两国的处境 指出在秦国即将统一天下之际,燕赵两国仍然坚持抵抗。
赞扬两国的勇气和决心 赞扬了燕赵两国在绝境中仍然不放弃抵抗的勇气和决心。
存在问题及改进方向
部分论点理解不够深入,需要进 一步加强思考和讨论。
对文章中的一些生僻字词掌握不 够熟练,需要加强语文基础学习。
在阅读过程中容易分心,需要提 高专注力和阅读效率。
下一步学习计划安排
01
复习并巩固《六国 论》中的重要知识 点和难点。
02
拓展阅读相关历史 文献和资料,加深 对六国时期历史背 景的了解。
因果论证
分析六国破灭的内外因,阐明其 历史教训
逻辑层次与条理清晰
文章按照“总-分-总” 的结构展开,层次分 明,条理清晰
论证过程严谨,逻辑 严密,无漏洞
每一段落都有明确的 中心思想,内容紧扣 主题
语言表达与修辞手法
采用古文风格,语言凝练,表 达准确

《六国论》(苏教版)

《六国论》(苏教版)
❖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这句话一语 双关,好像是在批评六国的“为国者”,其 实是在警告北宋“为国者”,这就把对历史 的评论自然地转到现实上来。
时代背景
北宋建国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军人乱政, 实行中央专制集权制度,将军权完全收归中央,造成 了军事上的衰势。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与契丹、西 夏作战60余次,败多胜少,到苏洵所处的时代,北宋 每年要向契丹纳银20万两,绢30万匹;向西夏纳银10万 两,绢10万匹,茶3万斤。这样“陪邻”的结果,助长 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负担,极大地损伤 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
固:本来。
侍奉
火不灭。”此言得之。
得:得当,适宜,对 之:代词
理清结构——第3段
秦:攻取所得――受赂所得 诸侯:赂秦所亡――战败而亡
固不在战
赂 秦
对 态度:得之难――割之易


处境:一夕安寝――秦兵又至 不战强弱
胜负已判
矛盾:地有限――欲无餍
力 亏 破 灭

结果: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引证 薪不尽——火不灭
不行:不去
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
量。
数、理:命运
或:或许;易:轻易; 量:确定,估计。
当:通“倘”,倘若, 如果;较:较量,对 抗。
理清结构——第4 段


与嬴而不助五国
终断灭亡 在所难免

盖 失
者 以
燕 以荆卿为计 始速祸焉
强 援 不

智力孤危




牧以谗诛 用武不终
于:比。 犹:仍,还 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

《六国论》

《六国论》

课文解读——第四段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 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 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 或未易量。
六国抗秦大事年表 前269年赵将赵奢击秦,大破之。 前257年魏信陵君救赵,大破秦军。 前247年信陵君率五国兵败秦军于河 外。 前233年秦攻赤丽、宜安,被赵将李 牧击退。 前232年秦攻番吾,又被李牧击退。
•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 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第三段论证的分论点是什么? 事实论证、道理
论证、引用论证 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赂 大城 小邑 秦 而 对 得百倍 失百倍 数量上 力 大欲 大患 亏 , 得难 献易 破 程度上 有限 无厌 灭 之 奉繁 侵急 比 道 也 道理上 不尽 不灭
苏洵
秦国 韩、魏、楚 齐、燕、赵
作者简介
苏洵,字明允,宋朝眉山人,著名散 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后来苏洵把文章汇 编成集,叫《嘉祐集》苏洵在中国文学史上 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 轼、苏辙、曾巩、王安石并称“唐宋八大 家”。苏洵与其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合称 “三苏”。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
课文解读——第四段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 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 既丧,齐亦不免矣。其土, 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 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 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 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 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六国论》写作背景
眼见北宋的这种输币、纳贡求和的办法, 与“六国”赂秦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极为相似, 且有过之而无不及,后果将不堪设想。苏洵为此 心忧,忧而思救,于是写下了这篇醒世文章,以 “六国破灭之道”来进行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 改弦更张,勿蹈覆辙。 正所谓 “前事不忘, 后事之师”。

2023年统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六国论》优质课件

2023年统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六国论》优质课件

阅读比较
《六 国 论》 《过 秦 论》 《阿房宫赋》
《六国论》《过秦论》《阿房宫赋》相同点
评论的内容 写作的意图 论证的方法 分析的结构 语言的运用
三篇文章都涉及到战国时代六国灭亡、秦国统一这段史实; 三文都是为了借古讽今,对作者所处朝代的帝王进行规劝;
①其实百倍
古义:那实际上。今义: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含转
折)。
②思厥先祖父


古义:泛指祖辈、父辈。远今义:父亲的父亲。
③可谓智力孤危
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
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文言知识
④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古义:旧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 富吸引力,能感染人。 ⑤后秦击赵者再

古义:两次,表示行为重复致远 。今义:第二次。 ⑥然后得一夕安寝 古义:这样之后。今义:连词,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 事情。
文言知识
(三)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 理固宜然 (名词作状语,按道理) • 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名词马致远 用作动词,坚持正义) •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名词用作动词,以礼相待 ) • 日削月割 (时间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一月月地 )
文本解析
第2段哪句话可以概括第2段的中心意思?本段的中 心内容印证了第一自然段中哪句话?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以地事秦,犹抱薪 救火,薪不尽,火 不灭。
赂秦而力亏,破灭 之道也。
对比论证
比喻论证
引用论证
文本解析
本段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体现在什么地方?
战胜而得 战败而亡
受贿所得 贿赂所亡
数量上 对比论证

六国论课文分析[修改版]

六国论课文分析[修改版]

第一篇:六国论课文分析〈六国论〉课文分析(2009-04-27 05:29:34) 转载标签:教育▼分类:教案一、作者简介《六国论》的作者苏洵,字明允,北宋时眉州眉山(现在的四川眉山县)人,二十七岁才发愤为学,经过刻苦努力,下笔顷刻数千言。

宋仁宗赵祯嘉祐年间他和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到了宋代都城汴京。

当时任翰林学士的欧阳修,把苏洵的廿二篇文章,其中《机策》二篇、《权书》十篇、《衡论》十篇,推荐给朝廷。

宰相韩琦也推荐他作官,•一时名扬京师。

•后来苏洵把文章汇编成集就叫做《嘉祐集》。

苏洵在中国文学史上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合称“唐宋八大家”。

苏洵与其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

二、课文分析《六国论》是《权书》中的一篇。

原题只有《六国》两个字,因为《权书》和《衡论》都是评论性的文章,所以后来才在六国后面加上了个“论”字。

《六国论》是一篇议论历史的文章,表面上评的是六国,实际上讽刺的是北宋。

因为当时北宋王朝的统治者对契丹族建立的辽国和党项羌族建立的西夏屈辱求和。

作者就借六国割地给秦国因而最后灭亡的史实,暗示北宋王朝不应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而应该对辽、夏的入侵采取斗争的方式。

本文的时代背景可参看有关备课参考资料。

《六国论》的第一段就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破灭”和后文的“颠覆”、“革灭”、“迁灭”都是灭亡的意思。

“兵”这儿是本义,兵器、武器。

“弊”是毛病、病根儿。

赂秦的“赂”念lù,本来是指送给别人物品,本文则专指割地。

“赂秦”一词出自汉代贾谊的《过秦论》。

其中有“从(zòng)散约解,争割地而赂秦”一句。

“从”指合纵,“约”指六国订立的盟约。

所以“赂秦”就专指诸侯割让土地给秦国这件事。

《六国论》的第一句的意思是:六国的灭亡不是武器不锋利,仗没有打好,而是病根儿在于把土地献给秦国。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力亏”指削弱了自己的力量。

《六国论》

《六国论》
第三段:齐、燕、赵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不 赂 者
以 赂 者 丧
齐: 与嬴不助五国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
燕: 以荆卿为计——速祸 智力 赵: 牧以谗诛——用武不终 孤危
不盖 能失 独强 完援
对策: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
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假设
作者论述齐燕赵三国灭亡原因是否正确?
前人论史,往往取诸一端,所论不一定全 面,但求持之有故而不及其余,以使言之成 理。这种论证,无非是自圆其说。如六国中, 齐、燕距秦最远,故秦用兵灭其国稍迟。灭 六国及燕,都是统一大势之必然。“以荆卿 为计”只是作为导火索,加速了燕的被灭。
• 皆:都是。 • 于:介词,比。 • 可以:可以凭借 • 之:代词,它(指秦国) • 之:助词,的。 • 苟:如果。 • 而:表转折。 • 故事:古今异义。古:旧事,先例。今:真实的或虚构的
用作讲述的事件。 • 下:指不如六国。
课文分析
• 文章最后一段作者有没有隐含对统治者的批 评?
• 明确:有。末句中“苟以天下之大”针对北 宋最高层统治者,“又在六国之下”是对北 宋高层统治者的严厉批评。劝告当政者不要 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对于强敌应不赂而胜 之。借古讽今,讽谏北宋王朝要以古为鉴, 不要对契丹和西夏屈辱求和。正是全文主旨 所在。
• 元代李桢的《六国论》论点:认为六国和秦一样, 都是暴虐无异。六国之亡,就亡在他们力量弱小而 又欲为秦所为。而要想免于灭亡,只有行仁义。
阅读比较:角度?
《六 国 论》 《过 秦 论》 《阿房宫赋》
《六国论》《过秦论》《阿房宫赋》
评论的内容
三篇文章都涉及到战国时代六国灭亡、秦国 统一这段史实;
写作的意图
研读第四段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 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 咽也。

《六国论》教学课件(41张)-2022-2023学年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六国论》教学课件(41张)-2022-2023学年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齐国不曾贿赂秦国,(可是)最终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 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没法幸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 长远的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因此燕虽然是个小国,却后来 才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 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
与(yǔ)嬴 燕国(yān) 洎(jì) 食之不得下咽(yàn)
成语积累
日削月割:每日每月割让土地。形容一味割地求和。 如弃草芥:就像仍掉一根小草那样。形容毫不在意。芥:小草。 抱薪救火:抱着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使灾祸反而扩大。薪:柴草。 披荆斩棘:劈开丛生多刺的野生植物。 比喻在创业过程中或前进道路上清除障碍,克服重重困难。 食不下咽:食物虽在口中但咽不下去。形容忧心忡忡,不思饮食。
文本解读
作者进一步假设论证,为六 国设计图存之道。一是重用 谋臣,二是礼贤下士,三是 六国联合。
借古喻今,讽谏六国之后的 国家不要重蹈覆辙。
小结
弊( 在总

赂) 秦
赂 (总分) 秦 力 (第三段) 亏
数量上 程度上 道理上
为国者无
( 使为积威
过 渡
之所劫哉
) (第五段)
(并 列)

赂 者
(总分)
秦国除了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池。 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别国所得到的土地,(前者)实际多百倍。六国诸侯(贿 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所丧失的土地相比,实际也要多百倍。那么秦国最想要的,与 六国诸侯最担心的,本来就不在于战争。想到他们的祖辈和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 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

六国论译文+讲解+练习)(

六国论译文+讲解+练习)(

继续揭示赂秦 政策的失败
四、接着作者讲道理进行论证, 请概括其主要内容。
地 有 限 , 欲 无 厌
奉 之 弥 繁 , 侵 之 愈
至 于 颠 覆

五、第二段是从哪个方面采用什么 样的论证方法来论述六国破灭的原因?
⑴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⑵采用了事实论证、道理论证 、对比 论证、比喻论证,引证等论证方法,有理 有据,确凿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苏洵精于古文写作,尤长于策论,主张 “言必中当世之过”。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 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明快酣畅,纵横捭 阖,雄奇遒劲,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后人 因其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 “老苏”,将他三人合称“三苏”,后人有诗 称赞:“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 古,峨嵋共比高”。均列入“唐宋八大家”。 著有《嘉祐集》,本文选自《嘉祐集·权书》。 《权书》都是评论政治和历史的,本文是其中 的第8篇。
本文属于?
题解: “六国论”是一个省略式短语,
实际上应是“六国破灭之论”, “六国论”是倒装省略句,是 “论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
北宋地图
背景介绍
北宋建国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军人乱政 ,实行中央专制集权制度,将军权完全收归中央,造 成了军事上的衰势。北宋建国往后一百年间,与契丹 、西夏作战60余次,败多胜少,到苏洵所处的时代, 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20万两,绢30万匹;向西夏纳 银10万两,绢10万匹,茶3万斤。这样“陪邻”的结 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负担,极 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苏洵正是针对
问:本段从哪几个方面说明赂秦的危害?
明确:A 以地事秦,导致了敌我双方力量对比的变 化,刺激了贪欲和扩张的野心。 B 韩、楚、魏三国以地事秦求苟安而不得。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散文之部六国论含解析学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散文之部六国论含解析学案

六国论本课话题——以史为鉴朗读——课文中的名段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六国与秦国都是诸侯,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却还有可以不贿赂秦国而战胜它的形势。

如果凭着偌大的天下,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先例,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作者借古讽今,论述六国灭亡的真正原因是在赂秦。

积累——生活中的素材宫崎骏具有强烈的反战思想。

这种反战思想在他的《风之谷》《幽灵公主》《天空之城》《哈尔的移动城堡》《红猪》等主要作品中都有深刻的体现。

同样,《起风了》这部收山之作也因为包含警惕日本民族主义和战争风险的主题,传递着一种安静的反战信息。

宫崎骏也批评过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的修宪提议,称“那些短视的人不应该打宪法的主意。

”认为那些对历史缺乏了解的政客“不应该搞乱国家的基础”,并多次出言提醒日本民众对日本社会右倾化问题提高警惕,还呼吁日本政府向二战慰安妇明确道歉并做出妥善赔偿。

作为一位有着超强影响力的国际大师,宫崎骏忠于历史,并且敦促日本政府正视历史,他高尚的人格和独立的精神气质让我们钦佩。

背诵——文学中的名言警句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诗经·大雅》前世之不忘,后事之师。

——《战国策·赵策》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

——唐太宗历史应是人类的教师。

——赫尔巴特[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赂.秦(lù) 思厥.先祖父(jué)暴.霜露(pù) 抱薪.救火(xīn)与嬴.而不助五国也(y ín ɡ) 燕.赵之君(y ān)洎.牧以谗诛(j ì) 邯郸..(H án)(d ān)草芥.(ji è) 日削.月割(xu ē)为.国者(w éi) 胜负之数.(sh ù)下咽.(y àn) 殆.尽(d ài)第2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招致)兵贵神速.(快,迅速)不速.之客(邀请)(2)兵⎩⎪⎨⎪⎧非兵.不利(兵器,武器)斯用兵.之效也(武力)而秦兵.又至矣(军队)(3)故⎩⎪⎨⎪⎧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的,原有的)君安与项伯有故.(老交情,旧交)暮去朝来颜色故.(衰老)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缘故,原因)(4)得⎩⎪⎨⎪⎧此言得.之(适宜、得当)诚不得.已(能够)较秦之所得.(得到,获得)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 有得.(心得,收获)(5)与⎩⎪⎨⎪⎧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亲附,亲近)则与.斗卮酒(给予,授予)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连词,表并列,和、同)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介词, 表比较 对象,跟、同)(6)非⎩⎪⎨⎪⎧六国破灭,非.兵不利(表否定,不是)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错误,不对)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没有)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副词,不) (7)向⎩⎪⎨⎪⎧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使)并力西向.(对,对着,这里是对付的意思)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朝向,对着) (8)以⎩⎪⎨⎪⎧洎牧以.谗诛(介词,因为)秦以.攻取之外(介词,用、凭)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相当于连词“而”) 第3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日.削月.割(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一月月地) (2)能守其土,义.不赂秦(名词用作动词,坚持正义) (3)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名词用作动词,礼遇) (4)以地事.秦(名词用作动词,侍奉)(5)不能独完.(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6)用武而不终.也(形容词用作动词,坚持到底)(7)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受贿);大的(受贿)](8)李牧连却.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第4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至于..颠覆古义: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下文的结果。

六国论

六国论

【解读】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向使:假使当初。三国: 指韩、魏、楚三国,它们都曾割地赂秦。爱:珍惜。 齐 人勿附于秦, 附:依附。 刺客不行, 刺客:怀挟兵器进 行暗杀的人,此指荆轲。不行:古:不去,今:能力差。良 将犹在, 犹:还。 则胜负之数(shù), 数:定数,命运。 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 当:通“倘",假如。 或未易量 (liàng)。 或:或许,也许。灭亡。 非兵不利, 兵:武器。 战不善,弊在赂(lù)秦。 赂秦:贿赂秦国。此处指割地求 和。语出贾谊《过秦论》:“争割地而赂秦。” 赂秦而 力亏, 而:表顺承关系,就。亏:损耗。 破灭之道也。 判断句,省主语“此”。道:道路,途径。或曰: 有人 说。这是设问。或,不定代词。 “六国互丧, 互:交替, 一个接一个地。丧:灭亡。 率(shuài)赂秦耶?” 率:一 概,全都,副词。耶: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 曰: 这 是对设问“或曰”的回答。 “不赂者以赂者丧。 不赂者: 指齐、赵、燕三国。以:因。 盖失强援, 盖:原来,表 示对原由的解释。副词。 不能独完。 完:形容词用作动 词,保全。
【创作背景】
本篇选自《嘉祜集·权书》之八,原题为《六国》, 是篇论史的文章。北宋建国以后,实行中央集权制度,解 除节度使的权力,派遣文臣做地方官,派官员到地方管理 财政,由皇帝直接控制禁军,将地方的政权、财权、军权 都收归中央。严令将帅不得专兵,必须按皇帝颁发的阵图 行事。将官经常轮换,兵不识将,将不识兵,致使军队没 有战斗力。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 军队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到北宋中期,官俸和军费 开支浩大,政府财政入不敷出。北宋政府实不限制兼并的 政策,土地集中现象严重,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的专制 腐败,军事上的骄惰无能,带来外交上的极端软弱。到苏 洵生活的年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和西夏上贡大量银两以 及商品。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 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国论》精选最新文言知识点整理
一、通假字
1、暴[通“曝”,暴露,冒着]霜露,斩荆棘
1、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2、为国者,无[通“毋”,不要]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3、当[通“倘”,如果]与秦相较
二、古今异义
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它的实际数目]亦百倍。

2、思厥先祖父[祖辈和父辈],
3、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这样以后]得一夕安寝。

4、至于[以致、以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5、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智谋和力量]孤危,
6、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事,前例],是又在六国下矣。

7、而犹有可以[可以凭借]不赂而胜之之势。

8、后秦击赵者再[两次]
三、词类活用
1、赂秦而力亏[使……亏损,使动用法],破灭之道也。

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
3、小[形作名,小的地盘]则获邑,大[形作名,大的地盘]则得城。

4、至于颠覆,理[名作状,按道理]固宜然。

5、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名作动,坚持正义]不赂秦
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之后]亡,
7、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使动,使……退却,击退]之。

8、惜其用武而不终[形作动,坚持到底]也。

9、以事[名作动,侍奉]秦之心,礼[名作动,礼待]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名词作状语,向西]向
10、日削月[名作状,一天天,一月月]割,以趋于亡
四、一词多义:
为:1、至丹以荆卿为[作为]计,始速[招致]祸焉。

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成为]郡
3、有如此之势,而为[介词,被]秦人积威之所劫
4、为[治理]国者,无使为[介词,被]积威之所劫哉!
以:1、不赂者以[介词,因为]赂者丧
2、秦以[介词,用]攻战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3、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连词,才,表结果]有尺寸之地。

4、古人云:“以[介词,拿]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5、洎牧以[因为,介词]谗诛,邯郸为郡,
6、以[介词,把]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介词,用]事[侍奉]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7、日削月割,以[表结果连词,相当于“而”,以致]趋于亡。

8、苟以[介词,凭着]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而:1、赂秦而[因而,连词]力亏,破灭之道也。

2、战败而[因果连词]亡,诚不得已
3、起视四境,而[转折连词,但是]秦兵又至矣。

4、故不战而[转折连词,但是]强弱胜负已判矣。

5、是故燕虽小国而[转折连词,却]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6、二败而[并列连词]三胜。

7、惜其用武而[转折连词,却]不终也。

8、有如此之势,而[转折连词,却]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9、其势弱于秦,而[转折连词,可是]犹有可以不赂而[表转折的连词]胜之之势。

10、苟以天下之大,下而[承接连词]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其:1、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代词,代燕赵之君]土。

2、惜其[代词,它,代赵国]用武而不终也。

3、向使三国各爱其[代词,自己的]地。

4、其[代词,代六国]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之:1、子孙视之[代词,它,代土地]不甚惜,举以予人。

2、则吾恐秦人食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得下咽也。

3、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代词,代秦国]之[助词,的]势。

4、苟以天下之[定语后置的标志]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或:1、或[代词,有的人]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2、当与秦相较,或[或许,副词]未易量。

与:1、与[动词,亲附,亲近]嬴而不助五国也。

2、当与[介词,,跟,和]秦相较,或未易量。

亡: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所亡(丧失,丢失,动词)者
2、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灭亡,动词)。

向:1、向(先前,以前)使三国各爱其地
2、并力西向(朝着,动词)
犹:1、以地事秦,犹(动词,好象)抱薪救火
2、良将犹(副词,还)在
始:1、燕赵之君,始(起初,副词)有远略
2、始(才,副词)速祸焉
终:1、终(终于,副词)继五国迁灭
2、惜其用武而不终(坚持到底,动词)也。

兵:1、斯用兵(军事行动,名词)之效也.
2、非兵(兵器,名词).不利
3、起视四境,而秦兵(军队,名词)又至矣.
得:1、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获得)城
2、此言得(适宜、得当,符合)之
五、文言句式
1、被动句: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洎牧以谗诛
2、判断句: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3、省略句:较秦之(受赂)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思厥先祖父,暴(于)霜露,斩荆棘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之)以予人
(诸侯)奉之弥繁,(秦国)侵之愈急
4、状语后置句:赵尝五战于秦(赵尝于秦五战)
5、定语后置句:苟以天下之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