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筝的音乐特征及乐曲

合集下载

河南筝派的艺术风格及演奏特征

河南筝派的艺术风格及演奏特征

河南筝派的艺术风格及演奏特征陆媛媛【摘要】河南筝派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地域性风格的乐曲、独特的旋律变奏手法、不同于其他流派的演奏技法和润色手段,加上一批影响较大的优秀演奏家,使得河南筝派以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曲目和技法特征、朴实优美的艺术风格在国内外享有盛名,成为全国流传最广和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河南筝的演奏曲目包括以"河南板头曲"为主的传统曲目,以及以地方戏曲等素材改编创作的筝曲,河南筝派的代表人物有曹东扶、王省吾、任清芝等.【期刊名称】《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27)002【总页数】5页(P89-93)【关键词】河南筝曲;艺术风格;代表人物;演奏特征【作者】陆媛媛【作者单位】南通大学艺术学院,江苏南通226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632.32古筝是我国古老的民族弹拨乐器。

它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受其地区语言、文化、政治、经济、风俗等诸多因素的主客观影响,以及与当地戏曲、说唱民间音乐融汇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各具特色的风格流派。

因此,各种古筝流派一般以地区名称命名,汉民族主要传统筝派有:河南筝、山东筝、潮州筝、客家筝、浙江筝。

河南筝是诸多流派中比较典型,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流派之一。

据史料记载,筝在秦汉两代具有相当的发展,东汉年间,汉光武帝建都洛阳,至北宋建都开封,都是河南地区。

随着秦筝传入河南,受到官宦文士、朝野学者的喜爱和重视,从阮禹叔侄到曹氏兄弟,对筝的形制、演奏效果、演奏技法、社会影响等音乐美学都有绝好的描述。

从他们的诗词中,可以体会出河南筝的艺术魅力及其风貌。

今天河南筝乐之所以成为我国主要流派之一,正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作为一个流派的存在,它必须具备如下几个条件:一、代表本流派特点的曲目;二、具有代表性的演奏家;三、具有独特的演奏技法。

音乐风格和流派是历史艺术家们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而且河南筝曲的独特风格正是遵循这一规律长期实践而形成的,并成为了具有影响力的古筝流派。

河南筝曲《汉江韵》的艺术特点与演奏

河南筝曲《汉江韵》的艺术特点与演奏

河南筝曲《汉江韵》的艺术特点与演奏作者:袁姗姗来源:《戏剧之家》2016年第17期【摘要】《汉江韵》作为河南筝曲的代表作之一,利用快板与慢板的完美结合,使筝曲具有纯正的河南地方韵味,不仅歌唱性强,又具有幽默诙谐的特点,生动地表现出了河南人民对劳动的热爱之情。

本文通过对这首乐曲的分析,来进一步了解该作品的创作背景、艺术特点以及演奏技巧。

【关键词】河南筝曲;汉江韵;艺术特点中图分类号:J63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9-0078-02一、乐曲的创作背景及取材来源《汉江韵》是乔金文先生根据当年在信阳农村体验生活时的感触所创作的,曲子精致短小、轻快活泼,以粗犷奔放的音调表达了人们对劳动的热爱,以及人们劳作时愉悦的心情。

该乐曲是根据河南曲剧改编而成的,曲剧是中原地区发展起来的地方戏曲剧种,有80年的历史。

作为河南第二大地方剧种,曲剧流行于开封、洛阳和南阳等地,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以清新淳朴、优美动听等艺术特色,为广大群众所喜爱。

该曲旋律素材就是源于曲剧中的《汉江》和《书韵》两个曲牌,为河南当地群众所熟悉和喜爱,同时又与乐曲所要表现的情感十分接近。

《汉江韵》属于河南小调风格的筝曲,“小调筝曲”就是民间弹筝人通过对“河南说唱”“小调曲子”的音乐进行自我加工而成的,所以它也包含了“小调曲子”质朴、强烈的风格和戏剧化等特点,演奏风格也较多受到淳朴活泼的小调曲子的影响。

曲作者通过对素材的反复加工、不断提炼,并运用精湛的作曲技艺,使之成为一首独立、完整的古筝曲目。

在了解了作者的创作背景、取材来源和地方特色之后,演奏者就可以在对《汉江韵》进行二度创作时确立“欢快热烈、朴实亲切”的感情基调。

这首乐曲粗犷奔放、热烈高亢,把河南人民的个性、乡土风情、语言特点在筝乐中都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演奏者只有将自己的表演情绪与作品所要呈现的内容融为一体,才能使乐曲凸显出更饱满的艺术特点。

二、曲式结构的艺术特点(一)曲式结构的总体特征《汉江韵》全曲采用“ABA”的经典曲式结构,从旋律素材上可具体划分为“书韵”+“汉江”+“书韵”。

河南筝曲《汉江韵》的演奏技巧

河南筝曲《汉江韵》的演奏技巧
一 、 《汉江韵》的创作背景、曲式及音乐结构 (一 )《汉江韵》创作背景 古筝是我 国最古老 的弹弦乐 器 。早 在二千 多年 前 就作为一种歌唱性的伴奏 乐器流行 于战 国时期 的秦 国 (今陕西省),故又有“秦筝”之称。长久 以来古筝一直 被认为是民族乐器中的瑰宝 ,雅俗共赏的奇葩。由于古 筝历史悠久,流传甚广 ,并且跟不同地区的戏曲音乐、曲 艺音乐和 民间音乐相融 汇 ,所 以形成 了不 同 的风格 和流 派 ,河南筝派是 其中代表性的流派之一。 河南筝派上承汉唐遗风,下接明代之弦索 ,被人 们称为“中州古调”,如今大多称为“河南筝 曲”。现 今 的河南筝 曲以河南南 阳的鼓子 曲演变而来 ,南 阳 鼓子 曲包 括带有唱词 的“牌子 曲”、纯器乐 的“板 头 曲”,因此现在有代表性的河南筝 曲大都是河南 曲子
二汉江韵的艺术处理只有了解汉江韵的风格特色才能更好地诠释这首曲子作者在创作的时候运用了许多河南地方特点的技法及风格在里面如河南筝中左手的以滑音上滑音在mi或la音上产生的小三度滑音中间没有过渡按音速度较快多为sol或do的装xifa按的都要更高一些但fa还不能按到升fa而且在左手密颤的时候xi和fa都不能按的很稳定要按得游移一些而且颤的过程中音要下滑回来这个动作不好掌握一般都是单独练习练好之后再融入到曲子里面融入曲子里时要注意密颤的时候要细密紧促并且利用左臂的肌肉暂时紧张而形成抖动
摘 要 :《汉江韵》是河南筝派的代表 曲 目,介绍其创作背景、曲式及音 乐结构,从 左手演奏技 法的处理、 韵味 的处理 、右 手 演奏 技 法的 处理 来探 讨其 演 奏技 巧 ,以使 演 奏者 对其 有更好 地 诠释 ,从 而 引起观 众 的共鸣 。
关 键词 :《汉江韵 》;板 头 曲 ;古 筝 ;演奏 ;技 巧 中图分 类 号 :J632.32 文 献标 识码 :A

赏析河南筝曲《渔舟唱晚》

赏析河南筝曲《渔舟唱晚》

赏析河南筝曲《渔舟唱晚》作者:张卉来源:《艺术评鉴》2017年第15期摘要:筝,又称之为古筝,自春秋战国至今,有着2500多年的悠久历史,如今已经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更是中华民族灿烂的艺术瑰宝。

河南筝曲《渔舟唱晚》是由娄树华先生谱曲,曹正先生译谱而作,曲子旋律优美,展现了一幅夕阳晚景,渔夫们打渔归来,收获满满而欢喜歌唱的动人篇章,表现了作曲者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追求,是一首不可多得的古筝独奏曲佳作。

本文将从对作品的作曲家及创作背景、主要音乐材料分析、特色演奏技巧和其情感表达来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以多方面的视角来赏析《渔舟唱晚》。

关键词:《渔舟唱晚》材料分析演奏技巧情感表达中图分类号:J64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15-0026-03一、作曲家及创作背景(一)作曲家简介《渔舟唱晚》是由娄树华先生谱曲,曹正先生译谱而作的。

娄树华(1907-1952),著名的古筝演奏家,他早年曾随着“中国音乐旅行团”到欧洲各国进行演出,演出获得了极大地成功,不仅为祖国赢得了荣誉,更将我们中国民族传统乐器“古筝”在国际上得到了重视和赞许。

曹正(1920-1998),中国著名的古筝演奏家、理论家、教育家、他可称为中国古筝界的先驱者和领头羊,在古筝界也有“筝王”的称号,他也是第一位将古筝从“民间的传艺”带到艺术院校之中,成为“专业课程”的带头人,使得“古筝”教学进一步的发展和发扬。

曹正先生早年时,曾经创办了“熏风筝社”,为古筝的传播奠定了质的基础。

主要代表作有《筝话》《古筝谱》等。

(二)创作背景曹正先生在1936年就拜河南遂平派的楼玉华先生为老师,正式被收入在其门下。

1938-1939年间,楼先生写了这首著名的古筝独奏曲《渔舟唱晚》。

1941年,曹正正打算离开北平,而他的筝友(韩哲武)自己掏腰包为曹正录制了他的首张唱片,此唱片一共两首古筝独奏曲,分别是《渔舟唱晚》和《高山流水》,而《渔舟唱晚》则是他根据自己的恩师娄先生的作品“译谱”演奏而成的。

河南筝曲演奏风格初探

河南筝曲演奏风格初探

河南筝曲演奏风格初探王少杰班级:顺德区音乐1班学校:大良实验中学发布时间:2011-11-3010:24:19 一、中文摘要:中国古筝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

筝,这件经过历史洗礼、古朴的民族乐器,在历史上它曾经有过经辉的时代,被誉为“国宝”,甚至外国人称之为东方钢琴、“东方乐器之王”。

其中,许多地域形成了具有地方上特色的流派,古筝第一大流派就是河南筝曲流派,并且我还发现对现代古筝的发展贡献特别大的一些古筝名家,如:焦金海先生,王中山先生等都是来自河南,都受到过河南筝派筝乐的影响,都有着很深的河南筝派筝乐的底蕴和功底。

他们的一些筝乐作品中都借鉴了许多的河南筝派特有的演奏技法,使整个作品更具有地方上的韵味性和完美性。

因此,研究和学习中国古筝最大流派河南筝派以及具有河南风格的筝曲,对于我们学筝者来说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关键词:古筝、演奏风格、演奏技法、河南筝派、曲式结构、古筝是中国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源于秦而盛于唐。

具有两千多年漫长的历史,它的历史悠久并形成了不同的流派、使大量的乐曲和丰富的技法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古筝在民间、宫廷中都有流传,但在各阶层的人士中,主要弹奏和传播古筝音乐的,还是地方上的民间艺人,这些人使古筝的音乐文化与当地的文化习俗相结合,特别是与当地的戏曲、说唱及民间音乐相融合,就形成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古筝流派。

如:山东筝派、河南筝派、潮州筝派、客家筝派等。

河南筝派是中国四大筝派之一,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而且具有深厚的历史传统。

河南筝是由秦筝传入河南与当地民间音乐融合发展形成后来有名的中州古调。

河南筝派的音乐风格与其他筝派还是有较大区别,不仅富有歌唱性,而且还大量吸收了河南地方戏曲、曲艺的艺术特征,具有浓厚的地方韵味。

同时,河南筝派筝曲在演奏技法上也有自己独特之处,特别是“点”和“小颤音”、“大颤音”、“游摇”、快速“托劈”等技法。

近代河南筝曲的形成,基本上是从河南豫剧与河南大调曲子板头曲两部分演变而来的。

古筝九大流派的演变及其风格特点

古筝九大流派的演变及其风格特点
“中州古调”(或称“郑卫之音”)的河南古筝
右手从靠近琴码的地方开始,流动的弹奏到靠近“岳山”的地方,同时,左手作大幅度的揉颤,音乐表现很富有戏剧性,也很有效果。在河南筝中,把这一技巧称为“游摇”。
不刻意追求清丽淡雅、纤巧秀美的风格,而以浑厚淳朴见长,以深沉内在慷慨激昂为其特色
《高山流水》《剪剪花》、《满舟》、《叠落》
“齐鲁大板”的山东古筝
大指使用频繁,刚健有力。即令是“花指”,也是以大指连“托”演奏的下花指为多;而左手的吟揉按滑则刚柔并蓄,铿锵,深沉
纯朴古雅
《琴韵》、《风摆翠竹》、《夜静銮铃》、《书韵》《凤翔歌》、《叠断桥》
“韩江丝竹”的潮州古筝
左手按滑音的变化,右手的流畅华丽、左手按滑音的独物加花奏法
主要曲调有《重六》《轻六》《活五》《反线》等。其中《重六》调乐曲比较委婉;《轻六》调乐曲清新明快;《活五》调乐曲哀伤悲切,律调很有特点。
活泼明快、流畅秀丽
《高山流水》《云庆》、《四合如意》《月儿高》、《将军令》、《海青拿天鹅》
内蒙草原“雅托葛“(蒙语)——蒙古古筝
雅托葛主要是用右手的大指托、劈和食指勾、挑等技巧来演奏单声部乐曲。左手的指法大致和汉族筝的指法相同:主要是以按、揉、滑、颤弦为主
高昂、开阔、奔放
情绪欢快、节奏明朗
多用于蒙古民歌伴奏或自弹自唱
《柳青娘》《寒鸦戏水》、《月儿高》、《锦上添花》
“汉皋古韵”的客家古筝
演奏时一般右手戴玳瑁甲片。调弦定音为五声音阶(即首调56123 56123 56123)三个八度音域,多用G调或F调;D调或C调很少使用
悠扬深长,古朴典雅
《出水莲》
“武林逸韵”的杭州古筝(即浙江筝)
调弦定音为五声音阶56123 56123 56123;放在桌上坐势(或立势)弹奏。演奏时右手大指、食指、中指各戴牛角(或玳瑁)制成的甲片

河南筝派的音乐风格及演奏技法

河南筝派的音乐风格及演奏技法

河南筝派的音乐风格及演奏技法作者:宋曼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3年第10期宋曼(长江大学艺术学院,湖北荆州434023)摘要:筝作为中国的传统乐器,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自秦汉以来古筝发展比较广泛,流传到各地并与当地音乐融合,因此,古筝艺术风格各不相同,本文主要介绍河南筝派的音乐风格及演奏技法。

关键词:河南筝派;音乐风格;演奏技法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0-0158-02筝,是我国传统的乐器,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古时候筝也称为秦筝,由此可以看出秦、汉时期筝的辉煌。

自秦、汉之后,筝就广泛流传全国,并与当地的音乐、戏剧等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众多的流派,并且每个流派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三国时的曹植有诗句曰:“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

“奋逸响”恰恰符合河南人的性格,所以我们所谈论的河南筝派具有泼辣与细腻兼具、奔放与委婉并存的特色,并以其鲜明的地方风格和浓烈的乡土气息著称于世,深受人们喜爱。

一、河南筝派的音乐风格1.河南筝曲的素材。

河南地处中原,古时河南称中州,所以河南筝乐又称为中州古调。

河南筝派主要以河南南阳为中心,流传范围很广。

河南筝曲的形式与河南豫剧、河南大调曲子、河南曲剧等民间戏曲音乐和民间说唱音乐密切相关,但河南筝派的渊源主要依托于“河南曲子”,这些乐曲的素材多来源于河南地方戏曲、曲艺、民间乐曲、民歌小调等。

2.河南筝派的风格特点。

河南筝曲多用变徵而少用清角,近于七声音阶。

河南筝的曲调歌唱性很强,旋律中四、五、六度大跳很多,所以给人明朗流畅、粗犷有力的感觉。

并以深沉内在、慷慨激昂为特色。

在演奏风格上,都以浑厚纯朴见长。

二、河南筝派的分类早在明朝,一种当地的民间说唱音乐被称为“河南曲子”,河南筝曲依托于这种曲调,大至分为板头曲和牌子曲两部分。

1.板头曲。

板头曲是纯器乐曲。

作为大调曲子演奏开场时的前奏曲,用于调节渲染气氛,多数的曲子既能合奏,又能独奏。

河南筝派的风格特征以《高山流水》曲目为例

河南筝派的风格特征以《高山流水》曲目为例

摘要古筝是我国古代乐器,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珍宝。

不同的历史文化以及继承人的演绎和再创新,使得不同的筝派在传播和演变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风格。

在中国古筝流派中,河南筝派起着主导作用。

本文将从河南筝派的形成原因和类别以及著名筝曲《高山流水》中探讨河南筝曲的风格和特点。

从以上几个方面中来突出河南筝派的风格和特点。

关键字:河南筝派高山流水风格特征传承发展筝派类别1.前言作为具有几千年发展历程的乐器——古筝,是当下最具流行的古代民族的重要乐器之一。

它属于弹拨类乐器,形成于我国西北部。

而且在历史上被称为“秦筝”。

在漫长的历史文化潮流中,秦筝一直向着东、南方向不断前进,并与当地的戏曲音乐、说唱音乐和民间音乐相互串通在一起,逐渐发展成了与当地的地区特色相结合的不同流派。

在我国,河南筝派,山东筝派,浙江筝派,客家筝派是流行于当地的筝派。

在每一个地方传承的每一种派系,它的形成都经历了一个相当悠久的历史历程,并在复杂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因素中逐步演变。

它经过了萌芽、成长、开花到成熟的几个过程,并经历了从一点一滴的积累到成长为一颗参天大树。

每个派系的构成和发展不仅具有保守性、地域性、民族性等共同特征,而且还有各自的因素,如社会背景,客观环境,形成过程和文化特征等其他因素。

2.河南筝派的形成成因2.1历史源流古筝是我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

早在春秋战国的时候,古筝就在陕西、甘肃等地区流行。

公元前237年,李斯在给秦始皇上书的时候,就有“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乎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1],即有筝的出现。

而河南具有悠久浓厚的民族文化和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春秋时期的“郑卫之音”和商周时期的“桑间上之乐”曾经对雅乐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明中叶,河南、云南一带流传的民间音乐被称为“弦索”,主要由古筝、琵琶、三弦等弹拨类乐器组成,合奏时由箫和管乐器作伴唱。

从明朝中叶时期到乾隆年间,弦索与汴梁的流行小曲合二为一,并在清朝中叶几经演变,发展成一首有弦索伴奏的“鼓子曲”,其合奏形式也流传至今。

赏析河南筝曲《渔舟唱晚》

赏析河南筝曲《渔舟唱晚》

音 落 于 A徵 调 式 上 , 构成 了一 个 非方 整 型 的复 乐 段 。 细 分 把 整 个 第 一 大 段 的结 构 看 为 a a ’ + b b ’过 渡 句 的形 式 : a为
2 6 1 Y i Sn l 』 p ’ 秘J 趣 n
I M i n S u M i n Y i ・ 民俗民艺l 一
也有“ 筝王” 的称 号 , 他 也 是 第一 位 将 古 筝 从 “ 民 间 的传 艺 ” 带 到艺 术 院 校 之 中 , 成 为“ 专 业课程 ” 的带头 人 , 使得 “ 古
彭 蠡 之滨 ” 。描 写 的 大 意则 是 : 傍晚时分 . 渔船 伴 随着 歌 声 缓 慢 的摇 曳 而来 , 歌 声 响 遍 整个 鄱 阳湖 畔 。楼 玉华 先 生借
优 美, 展 现 了一 幅 夕 阳 晚 景 , 渔 夫们 打 渔 归 来 , 收 获 满 满 而欢 喜 歌 唱 的 动人 篇 章 , 表 现 了作 曲 者 对 美好 生 活 的
热爱与追求 , 是 一 首 不 可 多得 的 古 筝独 奏 曲佳 作 。本 文将 从 对 作 品 的作 曲 家及 创 作 背 景 、 主 要 音 乐材 料 分 析 、
作 有《 筝话》 《 古 筝谱 》 等。
( 二) 创 作 背 景
曹 正先 生 在 1 9 3 6年 就 拜 河南 遂平 派 的楼 玉 华 先 生 为
老师 , 正 式被 收 入 在其 门下 。 1 9 3 8 — 1 9 3 9年 间 , 楼 先 生写 了 这 首 著 名 的古 筝 独 奏 曲《 渔 舟 唱晚 》 。1 9 4 1年 , 曹 正 正打 算
大地成功 , 不 仅 为 祖 国赢 得 了荣 誉 , 更 将 我们 中 国 民族 传 统 乐器 “ 古筝” 在 国际上 得 到 了重视 和 赞许 。 曹 t( 1 9 2 0 — 1 9 9 8 ) , 中 国著 名 的 古 筝演 奏家 、 理论家 、 教 育家 、 他 可 称 为 中 国古 筝 界 的先 驱 者 和 领 头 羊 , 在 古 筝 界

浅谈河南筝曲《汉江韵》

浅谈河南筝曲《汉江韵》

浅谈河南筝曲《汉江韵》作者:王纪指导老师:郝方摘要:筝是我国古老的弹拨乐器,筝乐艺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传统。

清代以来,古筝音乐在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下更有了长足的发展,成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河南筝是这颗明珠的一个耀眼闪光点,它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地域性风格的乐曲、独特的旋律手法、不同于其他流派的演奏技法和润色手段,包括一些影响力较大的优秀演奏家,使河南筝派以悠久的历史,以及丰富的曲目和技法特征、朴实优美的艺术风格在国内外享有盛名,成为全国流传最广和影响力最大的流派之一。

本文对河南筝曲的特点,及其代表作《汉江韵》的分析。

关键词:河南筝派;汉江韵;现代传承筝是我国古老的弹拨乐器,筝乐艺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传统,故人们又称为古筝.清代以来,古筝音乐在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下更有了长足的发展,成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中国传统音乐艺术文化的泱泱大河之中,河南筝派具有自己独特又独立的艺术风格,占据着重要的艺术地位.然而,河南筝并不是一种单一的风格,受地域方言,民俗文化的影响,其风格形成了不同的支系,也正是这些丰富的艺术表现与千姿百态的艺术魅力才缔造了河南筝派的辉煌.一、河南筝派艺术特点(一)风格的特征从演奏风格上来说,无论是慢板或快板,曲情的欢快与哀伤,均不着意追求清丽淡雅、纤巧秀美的风格,而以浑厚淳朴见长,以深沉内在慷慨激昂为其特色。

在傅玄《筝赋。

序》中对河南筝曲的评价是“曲高和寡,妙技难工”[1](p32)。

从音乐风格上来说,不仅富有歌唱性,而且大量吸收了河南地方戏曲、曲艺的艺术营养,具有浓厚的地方风格.从曲调风格上来说,河南筝的曲调歌唱性很强,旋律中使用四、五、六度的大跳很多,于清新流畅中见顿挫雄壮;频繁使用的大二、小三度的上、下滑音,特别适合中州铿锵抑扬的声调,使筝曲具有朴实纯正的韵味。

(二)演奏技法的特征1。

右手技法的特征河南筝派右手演奏是以腕关节、大拇指关节为活动关节.其一,在摇指技法方面,采用大指连续托劈完成的技巧.由于在河南地方方言中强调字头的咬实,从而形成了河南筝在摇指的音头上有较强劲的倾向性,这样的演奏增加了乐曲的起伏感。

河南筝曲的音乐特征

河南筝曲的音乐特征

摘要:在我国众多的古筝流派中,河南筝派因为它浓郁的地方特色和脍炙人口的旋律特点深受人们的喜爱,河南筝派拥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众多筝派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本文通过研究河南古筝曲目的特点延伸出河南筝曲的风格以及成因,揭示河南筝派独特的音乐特征和美学价值。

关键词:河南筝曲;演奏技巧;音乐特征我国有许多的古筝流派,而河南筝曲因为它独有的地方特色和旋律而获得人们的喜爱,河南筝派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它在众多筝派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但是,河南筝派并不是只有一种单一的风格,随着时间的递增,在地方方言、民俗文化的影响下,它形成了许多不同风格的支系,创造了河南筝派的艺术辉煌。

古筝作为我国现在最受欢迎的弹拨乐器之一,有越来越多的人对它进行学习与研究,但是,无论是学校还是社会中的学习场所都越来越注重对演奏技法的学习,而忽视了对筝曲的研究,从而也忽略了古筝的传统艺术魅力。

河南筝曲主要来源于河南豫剧、河南大调曲子、河南曲剧等民间音乐。

“河南曲子”原称“鼓子曲”,是从明朝中叶至清朝乾隆年间流行在开封的小曲为基础逐渐演化而来的,清末民初,有人将鼓子曲中易于传唱的小曲、杂调作为民间歌舞踩高跷的曲子,名为“小调曲”,即为河南曲剧前身。

之后,洛阳、开封等地的鼓子曲衰微,唯独南阳一支独存,并有新的发展为有别于“小调曲”而称“南阳鼓子”或“南阳大调曲子”。

它的伴奏形式以弹拨乐器——三弦、琵琶、筝为主,有时还加上扬琴、月琴、胡琴等。

这些乐器除了为声乐伴奏外,还有一种合奏形式,叫“板头曲”。

被称为“三大件”的三弦、琵琶、古筝在合奏时既能默契配合,又能独具其趣,成为各具特点的独奏乐器。

河南传统筝曲就是长时间在大调曲子的基础上不断提炼、丰富而形成的。

由于河南省位于我国的中原地区,在古代居于九州之中,便有了“中原”之称,因此,流传于河南地区的筝乐也被称之为“中州古调”。

河南筝曲的曲调高亢,因此力度和音色的对比比较大,《掐筝诗》形象的描绘出了河南筝派的演奏技巧:名指扎桩四指悬,勾摇剔套轻弄弦。

古筝代表作品

古筝代表作品

古筝代表作品
《渔舟唱晚》是一首颇具古典风格的河南筝曲。

乐曲描绘了夕阳映照万顷碧波,渔民悠然自得,渔船随波渐远的优美景象。

这首乐曲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在中国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首筝独奏曲。

形象地描绘了夕阳西下,晚霞斑斓,渔歌四起,渔夫满载丰收的喜悦欢乐情景。

1、第一首《渔舟唱晚》是传统的古筝独奏名曲。

2、第二首《出水莲》为广东潮州客家筝曲。

3、第三首《高山流水》为我国十大古曲之一,浙江筝派的代表作。

4、第四首《林冲夜奔》
5、第五首《侗族舞曲》表现了侗寨风情,抒发了侗家儿女热爱美好生活的欢乐情绪。

6、第六首《汉宫秋月》也是我国十大古曲之一。

7、第七首《寒鸦戏水》是“客家筝曲”中名作。

8、第八首《东海渔歌》是张燕创作于七十年代的作品。

9、第九首《香山射鼓》作于1980年,1983年在第六届亚洲音乐论坛上被评为优秀音乐作品.
10、第十首《战台风》是在六十年代中期,王昌元有感于上海码头工人与台风顽强搏斗的精神而创作的。

河南筝曲《汉江韵》双手演奏技巧及其音乐风格

河南筝曲《汉江韵》双手演奏技巧及其音乐风格

当代音乐2021年第5期MODERNMUSIC河南筝曲«汉江韵»双手演奏技巧及其音乐风格王明瑶[摘㊀要]古筝又名汉筝㊁秦筝ꎬ属于弹拨乐器ꎬ具有悠久的历史ꎮ在古筝发展的历史长河中ꎬ经过几代传人不断地创作与发扬ꎬ现在已经是中国独特的㊁重要的民族乐器之一ꎮ它的音色优美㊁音域宽广㊁曲目风格多样㊁演奏技巧丰富ꎬ具有相当强的表现力ꎬ所以深受广大听众的喜爱ꎮ古筝有九大流派ꎬ其中河南筝派没有南方筝派的优雅婉约ꎬ但曲风高昂明亮ꎬ特色鲜明ꎬ演奏技法也是高超且独特ꎬ代表曲目则为«汉江韵»ꎮ听到了这首曲子ꎬ就想到了河南人质朴㊁豪放㊁粗犷㊁正直的形象ꎬ使人深深地沉浸在其中ꎮ本文主要分析«汉江韵»这部作品ꎬ以左右手演奏技巧的处理为主线ꎬ介绍其创作背景及音乐风格ꎮ[关键词]河南筝曲ꎻ«汉江韵»ꎻ技巧ꎻ韵味[中图分类号]J632 32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编号]1007-2233(2021)05-0135-04[收稿日期]2020-12-17[作者简介]王明瑶(1996 ㊀)ꎬ女ꎬ山东科技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ꎮ(青岛㊀266100)一㊁河南筝派音乐风格河南筝派是由秦筝(陕西筝派)传入河南和当地民间音乐相互交融共同发展而来的ꎬ后来成为著名的中州古调ꎮ付玄曾给予河南筝派 曲高和寡ꎬ妙技难工 的高度赞赏ꎬ寓意是音乐极具内敛沉稳㊁慷慨大方ꎮ传统民间说唱艺术中的大调曲子(河南鼓子曲)ꎬ是一种以曲牌连缀为其演唱特点的曲艺形式ꎬ由明清两代流行于中原地区的小曲和民歌衍变而成ꎬ后来慢慢被分成两大类别ꎬ分别是 板头曲 和 牌子曲 ꎮ板头曲是流行于中原的民间乐种ꎬ以筝㊁琵琶㊁三弦这三样民族乐器演奏为主ꎬ再夹杂月琴㊁京胡㊁箫㊁板等乐器ꎬ基础三大件也可以独奏ꎮ然而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ꎬ河南大部分筝曲都是由 板头曲 筝声部演化而来的ꎬ因此河南筝曲都一直被人们称为 板头曲 ꎬ«汉江韵»就是其中的一首ꎮ河南筝曲的板拍只分为两类ꎬ慢板和快板ꎬ都为2/4拍ꎮ慢板筝曲每小节分为一板一眼ꎬ快板筝曲是有板无眼ꎮ但是无论慢板还是快板ꎬ无论曲子情绪是欢快还是哀伤ꎬ都不会特意追求清新素雅㊁精巧秀美㊁不同凡俗的风格ꎬ而是以深沉质朴㊁沉稳大气㊁慷慨激昂为风格特点ꎬ这恰恰符合了河南人豪爽的个性ꎮ所以河南筝曲多嘹亮ꎬ与当地人民民俗的语言腔调特色㊁当地传统地方戏曲独一无二的声腔相结合ꎬ时时刻刻体现了音乐的独特戏剧性ꎮ二㊁乐曲创作背景与段落结构特点(一)乐曲创作背景乐曲主要取材于 河南曲子 中的两个曲牌ꎬ分别为«汉江»«书韵»ꎬ因此名为«汉江韵»ꎮ本曲是乔金文先生根据以前在信阳农村体验生活时候的内心感触所创作ꎬ乐曲短小精致㊁轻松活泼㊁以粗犷奔放的音符旋律抒发了辛苦劳作的百姓对田野劳动的热爱之情[1]ꎮ«汉江韵»属于筝曲类别中的河南小调ꎬ 小调筝曲 就是民间弹筝人通过对 小调曲子 河南说唱 等音乐进行加工而成的ꎬ具有深沉淳朴㊁戏剧化的特点ꎬ深受河南当地听众的喜爱ꎮ«汉江韵»由板头曲演变而来ꎬ当板头曲三大件乐器分开独奏时ꎬ筝曲的部分可以立刻独奏ꎬ体现出起伏有致㊁刚柔并济的特点ꎬ随着时间的演变慢慢形成独立的河南筝曲ꎮ(二)段落结构特点«汉江韵»按照旋律可以把曲牌分为书韵一+曲牌+书韵二这三大段ꎮ它的旋律结构基本以经典四小节为一个乐句ꎬ始终围绕旋律主题进行重复和变奏ꎮ调式上由 宫 音开头ꎬ逐渐下行四度到 徵 音ꎬ再下行四度到 商 音ꎬ最后回到 宫 主音ꎬ特点是多用变徵少用清角[2]ꎮ531全曲基本上都是民族调式ꎬ是没有和声的ꎬ后来被王中山改编后的«汉江韵»综合了西方大小调式特征使和声更加丰满ꎮ以下将三大段进行逐一分析:第一段(书韵一):以欢快热烈的快板ꎬ铿锵有力的节奏ꎬ情绪激昂的旋律ꎬ表现了大地回春㊁万象更新㊁生机勃勃的景象ꎮ和曲剧大起板的段落几乎一样ꎬ在这样的音乐里我们仿佛看到了劳动人民欢呼雀跃㊁喜笑颜开的丰收场景ꎮ这一段的旋律机智敏捷ꎬ虽短小但并不缺乏精致ꎬ有十足的底气ꎬ一气呵成ꎬ半终止以一个长摇指将速度突然慢下ꎬ结束第一个乐段ꎮ第二段(曲牌):乐曲的慢板由汉江的唱腔和间奏音乐组成ꎬ夹叙夹议ꎬ仿佛是人们互相问候的亲切对答ꎬ里面既有对艰难心酸的回忆又有对美好未来的憧憬ꎮ以婉转如歌的慢板为起点ꎬ演奏者在这一段充分发挥左手的按颤柔滑等技巧ꎬ来修饰主旋律ꎬ使曲子中的河南韵味更加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ꎮ八度向高音跳进时速度逐级加快ꎬ一直达到全曲的高潮 急板速度ꎬ此处情绪与速度虽然已经达到最高涨ꎬ但是需要稳定ꎬ左手按滑音和右手要保证音准㊁音色㊁音强ꎬ这无疑是有相当高的难度ꎮ第三段(书韵二):是第一段音乐旋律的缩短变化再现部分ꎬ与第一部分的不同主要在于速度更加的欢快ꎬ情绪更上一层楼ꎬ力度增加ꎬ等等ꎬ音符稍微有些变化ꎬ篇幅减小ꎬ需要在演奏时把感情和韵味充分表达出来ꎬ结尾慢下来给予听者意犹未尽的遐想ꎮ三、左右手演奏技巧以及其体现的音乐风格和处理(一)左手演奏技法的处理«汉江韵»这首乐曲的特点就在于左手的按弦㊁按滑等技巧ꎬ韵味与音色不容易掌握ꎮ它的左手按弦一定要快速并且到位ꎬ古筝弦不像有固定音高的乐器ꎬ它需要左手按弦来达到音高ꎬ具有不稳定性ꎬ所以涉及到一个音准的问题ꎮ音准是演奏者必须掌握的能力ꎬ一个曲子没有音准是不能够称作完整的ꎮ此曲的左手利用按㊁揉㊁颤㊁吟㊁点等技法ꎬ使旋律变得更加柔美润和ꎬ从而加强体现出地方传统音乐的独特魅力和艺术感染力㊁表现力ꎬ即称之为 以韵补声 ꎮ还有就是右手的夹弹㊁游摇㊁扎桩等技法ꎬ只有深刻了解体会河南筝曲«汉江韵»的地方民俗音乐风格特点ꎬ才能更加周到地诠释㊁演绎好这首曲子ꎮ1.滑音本曲中有大量的上滑音ꎬ乐曲开头第一个音要求左手上滑音快速一步到位ꎬ没有过渡ꎬ非常直爽ꎬ音高从高音la到倍高音dolꎬ小三度必须准确无误ꎬ表现出流水和河南人说话声调的特点ꎬ他们爱把句头加重音ꎬ例如 吃饭了没有?你干啥去了? 那个 吃 和 你 的语气就重些ꎬ河南音乐也是这样ꎬ所以要在第一句弹重音ꎬ句子的音头要强ꎮ因为弦位在第二根上ꎬ弦细并且容易断ꎬ所以要求演奏者拿捏好按弦位置ꎬ往左一点音高达不到ꎬ靠右一些会快速崩断弦ꎮ左手按弦用二㊁三㊁四三个手指靠近手指甲的肉ꎬ重心靠四指会更有力量ꎬ手腕和手掌支撑住ꎬ手指弯曲呈半圆ꎬ小臂下方发力ꎬ大臂放松ꎬ敏捷无迹ꎮ比较有难度ꎬ难以拿捏风格ꎮ谱例1:下滑音和上滑音一样也没有过渡ꎬ具有非常浓郁的地域特点ꎬ下滑音并不是正常滑半圈的下滑音ꎬ而是婉转的下滑音ꎬ左手先重心在食指上ꎬ然后用手腕带动食指回滑到无名指上ꎬ重心从右转移到左ꎬ回滑了一个半圆回到原位ꎬ这样就会呈现出一种饱满的音色ꎬ具有十足的韵味ꎬ而不是直上直下耿直的音色ꎮ下滑音分为慢下滑和快下滑ꎬ慢下滑音在第二段慢板体现得淋漓尽致ꎬ突出了 以韵补声 的特点ꎮ快板中的下滑音也必须快速ꎬ以下例子下滑高音la必须从倍高音dol一步到位到高音laꎬ使音乐具有粗犷奔放的感觉ꎬ令人心旷神怡ꎬ这也是河南筝曲左手演奏技巧特点和风格之一ꎮ谱例2:慢板谱例3:快板2.按音按音分两种ꎬ一种是fa和xi的原位音高ꎬ另一种是固定按音ꎮ例如谱例中在高音la上按倍高音dolꎬ最重要的是这两种按音第一是要右手弹和左手按音同时发力ꎬ第二要同时进行密颤音ꎬ也就是快速的幅度小且频率高的颤音ꎬ并且在开头的地方要弹出重音头ꎬ这也是河南筝曲的演奏特点和风格之一ꎮ谱例4:631当代音乐 2021年第5期3.颤音曲子里的颤音有密颤和大颤ꎬ这是河南筝曲极具特色的一点ꎬ密颤的韵律要求快㊁短ꎬ即速度快㊁幅度极小㊁频率高ꎬ因为颤音会使音升高ꎬ所以在弹fa和xi的时候会比原位的音高要高一些ꎬ微升高ꎬ但是还不能高到小二度ꎬ而且颤音不能按得很稳定ꎬ需要游移一些ꎬ左手肌肉发力需要单手练习ꎬ使曲子变得有弹性ꎬ微波起伏ꎬ所有的按音同之前所说都要加上密颤ꎮ大颤音需要左手的揉颤力度比较大ꎬ手腕和小臂撑住发力ꎬ可以在大小三度之内重颤ꎬ夸张了揉弦ꎬ渲染气氛和情绪ꎮ谱例5:密颤谱例6:大颤4.点音乐曲中的点音很有意思ꎬ它使得曲子变得幽默无比并且耐人寻味㊁别具风味ꎮ左手按弦快速下上ꎬ敏捷ꎬ不能产生滑音的效果ꎮ点音在慢板和结尾处均出现ꎬ结尾把乐曲推向高潮ꎬ表现出河南人泼辣㊁豪爽的性格ꎬ成为全曲结束前的黄金点ꎮ谱例7:(二)右手演奏技法的处理1.摇指«汉江韵»曲中所运用的摇指技法称为 游摇 ꎬ游摇的特点是音色旋律略为稀疏ꎬ根据情感需要ꎬ共同进行弹奏时的右手要从靠近筝码的位置开始弹ꎬ逐渐过渡到靠近面板最右边 岳山 的位置ꎬ反之一样ꎮ音色由朦胧到最大共鸣再到最后清脆明亮ꎬ或者由弱暗渐变到明亮再渐变到弱暗ꎬ力度由弱渐强渐弱ꎬ但是托劈的频率始终很密集ꎬ不会随着力度而改变ꎮ与此同时ꎬ左手做较大幅度的揉颤ꎬ音乐表现极富于喜剧性ꎬ效果明显ꎮ滑音是上行的小三度音程ꎬ其特点是音色的颗粒性极强ꎬ音头强且具爆发力ꎮ与其他的派别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ꎬ例如南派多为小指扎桩摇指ꎬ手腕左右运动为主ꎬ食指捏住大指ꎬ大关节始终保持固定不动ꎬ音色清脆秀美㊁均匀流畅ꎻ而北派河南筝曲对指摇的颗粒流畅性和指尖爆发力要求极高ꎬ一旦基本功不到位ꎬ则会使乐曲的韵味风格和整曲的完整性大打折扣ꎬ神韵降低ꎮ2.夹弹夹弹就是有依靠的 托 ꎬ指的是右手无名指扎桩ꎬ大指弹完 托 一个音后落到下一根弦上ꎬ多用于技法大指 托劈 ꎬ因为扎桩弹出来音色比不扎桩更加的稳定㊁实落ꎬ音色浑厚㊁圆润㊁饱满ꎬ铿锵有力ꎬ一笔一画ꎬ河南味道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ꎮ河南筝曲在连续托劈这个演奏技法上更加突出强调音头重音的重要性ꎬ因为如此演奏更加显现出乐曲上下跌宕起伏的旋律线条感ꎬ使听众听起来更加体会到河南筝曲独具鲜明的地方音乐风格特色ꎬ明亮㊁快速㊁俏皮㊁有力ꎬ从而突出了粗犷㊁热情㊁奔放的艺术特点ꎮ3.扫摇曲目中多次运用了相比于平常的不同于右手的 双托 ꎬ此技法要求右手快速果断发力 力弹两个音ꎬ极具爆发力ꎬ左手在右手发力快速弹奏同时迎音上滑ꎬ从而强调音头ꎬ为曲子极大烘托了气氛ꎮ以上«汉江韵»中河南特殊技法使得旋律更加具有河南本土风俗韵味ꎬ令听者深刻感受到中原儿女的粗犷豪放㊁浑厚质朴的情怀和泼辣爽快㊁心直口快的性格ꎮ(三)音乐风格处理各个地方的民间音乐都和当地人民的生活习惯㊁风俗㊁性格特点㊁语言文化有极大的关系ꎬ因为民间音乐来自于民间生活和语言文化ꎬ所以«汉江韵»作为河南筝派典型代表曲目之一ꎬ表现了河南人的语言文化特色ꎬ充分体现了河南劳作百姓的生活民俗㊁风俗习惯㊁文化素养㊁风格特点ꎮ曲目以慷慨㊁热情㊁奔放的音律表达了人民对春天的憧憬㊁对劳作的热爱㊁对丰收的欣喜㊁对美好生活的无比热情的期盼ꎮ右手的铿锵有力ꎬ左手的婉转润和ꎬ都显现出河南特色和河南韵味ꎮ«汉江韵»的难得之处是通过左手的技巧体现出真与美的统一ꎬ吸引听众的是它来自于艺术的美ꎬ而且这种美是如此熟悉㊁亲切而新鲜ꎬ因为是民族土生土长ꎬ来自根里的语言文化㊁语言特色而形成的音乐ꎮ因此要想把它弹好ꎬ这些演奏技巧是远远不够的ꎬ在技术的基础上ꎬ还需要在强弱㊁音色㊁速度㊁气息㊁渐变等几个方面加以细致地处理ꎬ才能更加完整的呈现出河南韵味ꎬ弹得再活泼风趣一些ꎬ托劈再更加有弹性㊁果断ꎬ张弛有度ꎬ重音突出ꎬ表现出浓厚的本土乡镇气息ꎮ一定要把河南人性子里的那股劲儿ꎬ那种热情㊁泼辣㊁大方㊁豪爽㊁高亢的北方青年性格表现出来ꎬ再加上演奏者的高超技法ꎬ如此深刻演奏出731王明瑶:河南筝曲«汉江韵»双手演奏技巧及其音乐风格河南当地的风土韵味ꎮ有一首民间诗ꎬ描述河南筝的演奏特点:名指扎桩四指悬ꎬ勾摇剔套轻弄弦ꎬ须知左手无别法ꎬ按颤推揉自悠然ꎮ每一个演奏技法都是河南曲子的特征ꎬ都散发着河南味儿ꎮ«汉江韵»作为河南筝曲的代表ꎬ将河南筝派的演奏技法以及地方的文化特色表现得淋漓尽致ꎮ河南筝在渊远的历史长河中散发着耀眼光芒ꎬ不论是现代的传播或者是传承都具有着本体自身的文化功能ꎬ为中国伟大古筝艺术增添色彩ꎮ后来经过几次改编ꎬ作为现代河南筝曲的代表曲目的«汉江韵»将河南筝派以崭新的生命力继续向前发展ꎬ在中国古筝的历史发展中ꎬ河南筝派必定会前途光明ꎮ综㊀述每一个国家都有各自的民族ꎬ音乐来自于哪里?来自于民族语言ꎬ后逐渐形成民歌ꎬ再衍变成传统曲目ꎬ直到发展成近现代创作曲目ꎮ音乐作品根植于民族音乐ꎬ所以创作要扎根于民族音乐ꎮ在近现代创作作品流行的时代ꎬ一定不能忘了音乐的根㊁音乐的本ꎮ没有传统曲目的基础就没有现代曲目的创作ꎬ没有原来的技法也就没有现在的创新技法ꎬ没有原来的曲式就没有现在的曲式ꎮ我们不能一味地追求新音乐㊁追求西化ꎬ要考虑创作的本身对于乐器是否适合ꎮ«汉江韵»既保留了河南筝的音乐风格韵味又加入了现代新的技法㊁织体㊁音乐元素ꎬ使听众感受到河南民间浓郁的音乐气息与现代创作新技法相融合的独特魅力ꎬ令人耳目一新ꎮ«汉江韵»是小调筝曲河南筝派音乐风格不断成熟的体现ꎬ是长期艺术实践活动中逐渐脱颖出来的标志ꎬ是演奏家反复实践㊁不断升华的艺术成果与精华ꎬ它的发展既丰富了河南流派ꎬ也使我国不断发展的传统筝曲得到了宝贵经验和升华ꎬ既体现了地方民族民俗的炽热情感和独特个性 接地气的旋律㊁音调和风韵ꎬ又获得国内外人们的喜爱与尊重ꎮ随着时代的进步ꎬ音乐潮流的不断发展ꎬ我们既要保留和传承传统音乐的韵味ꎬ又要推陈出新ꎬ使之在原有基础上放光溢彩ꎬ做到民族与时代结合ꎬ才是新时代新中国音乐人应该努力做的事ꎮ注释:[1]朱晨雯.河南筝曲«汉江韵»的演奏技巧[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ꎬ2014(01):79.[2]袁姗姗.河南筝曲«汉江韵»的艺术特点与演奏[J].戏剧之家ꎬ2016(17):78.(责任编辑:庄㊀唯)建党100周年作品征稿启事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ꎬ为表达人民群众对党的无比热爱ꎬ为歌颂中国共产党的丰功伟绩ꎬ«当代音乐»特开设[建党100周年优秀作品选]栏目ꎬ现征集有关歌颂党的光辉历史㊁抒发爱党爱国情怀的音乐作品ꎮ投稿作品应具有鲜明的时代感㊁高度的艺术性ꎬ结构严谨㊁条理清晰ꎮ单旋律歌曲1 2页为宜ꎬ附钢琴伴奏的艺术歌曲3 4页为宜ꎬ器乐曲4 6页为宜ꎮ征稿作品必须是五线谱版ꎬ简谱不收ꎮ作品如有音频视频ꎬ请一并发送至作品邮箱cnjlddyy@163.comꎮ本次征稿至5月31日结束ꎮ期待词曲作者投稿!«当代音乐»编辑部831当代音乐 2021年第5期。

浅谈河南弦索乐中的古筝音乐艺术——以河南筝曲《高山流水》为例

浅谈河南弦索乐中的古筝音乐艺术——以河南筝曲《高山流水》为例

浅谈河南弦索乐中的古筝音乐艺术——以河南筝曲《高山流
水》为例
张庆华
【期刊名称】《科技风》
【年(卷),期】2011(000)006
【摘要】河南弦索乐是流行于中原的民间器乐乐种,由此改编的筝曲音乐质朴、热情,<高山流水>就是其中的重要代表,音乐以<老八板>为基础,历经了<单八板>、<双八板>、<流水板头>、<流水十六板>的衍变传承.演奏中运用的大指摇、按音等多种技法,造就了河南筝曲特有的气质.
【总页数】1页(P222)
【作者】张庆华
【作者单位】南阳师范学院,河南南阳,473061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古筝演奏技法"托劈"在河南筝曲和山东筝曲中的运用 [J], 刘慧莹
2.古筝演奏技法“托劈”在河南筝曲和山东筝曲中的运用 [J], 刘慧莹;
3.古筝《高山流水》流派风格论——以河南、山东、浙江为例 [J], 韩笑
4.浅谈北方弦索乐在音乐专业院校教育中的传承
——以"弦索十三套"和"河南板头曲"为例 [J], 高艺真
5.河南古筝曹派传人显风采——冯彬彬主讲《河南“曹派古筝名曲”与创作筝曲》VCD观后 [J], 冯光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河南筝派技法特点

河南筝派技法特点

河南筝派技法特点
河南筝派是中国古代筝乐的一支重要流派,有着独特的技法特点。

下面我将从弹奏方式、音色表现、演奏技巧等方面进行详细解释。

河南筝派的弹奏方式独具特色。

河南筝派的弹奏方式以指甲弹奏为主,弹奏时手指的动作轻柔而灵活,能够准确地控制音符的长短和音量的大小。

与其他流派相比,河南筝派的指甲弹奏更加纯熟,能够在弹奏中表现出更多的细腻情感。

河南筝派的音色表现丰富多样。

河南筝派注重对音色的处理和表现,能够通过细微的指法和手指的力度变化,使音色在不同音域和音高上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河南筝派的音色表现独特而饱满,能够更好地表达曲调的情感和意境。

河南筝派的演奏技巧独具特色。

河南筝派注重演奏技巧的培养和运用,弹奏时能够巧妙地运用颤音、滑音、泛音等技巧,使音乐更具表现力和韵味。

同时,河南筝派还注重节奏的掌握和变化,能够灵活地运用各种节奏变化,使音乐更加生动有趣。

河南筝派的技法特点还体现在对曲调和曲式的处理上。

河南筝派的曲调多样,既有悠扬婉转的抒情曲,也有豪放激昂的曲调,能够通过不同的曲调表达出不同的情感和意境。

在曲式上,河南筝派注重曲式的完整和发展,能够巧妙地运用重复、变奏等手法,使音乐更加丰富多变。

总的来说,河南筝派技法的特点包括指甲弹奏、音色表现、演奏技巧和曲调曲式的处理等方面。

河南筝派的技法独具特色,能够通过灵活的指法和丰富的音色表现,使音乐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河南筝派的技法特点不仅丰富了筝乐的艺术表现形式,也对后来的筝派流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名不同曲的《高山流水》--河南、山东、浙江三版本之比较

同名不同曲的《高山流水》--河南、山东、浙江三版本之比较

同名不同曲的《高山流水》--河南、山东、浙江三版本之比较郑都春【摘要】在古筝的若干派别中,河南、山东与浙江在各自的派别范围中都拥有一首《高山流水》,使得古筝曲中有了三首同名却不同曲的名曲。

本文即是从音乐表现、风格特征等几方面描述三派各自的风格特点,并对这三首曲目进行比较。

【期刊名称】《音乐时空》【年(卷),期】2015(000)001【总页数】2页(P44-45)【关键词】风格;特征;比较【作者】郑都春【作者单位】大连理工大学艺术教育中心【正文语种】中文“筝”这个源于战国时期的秦、又称其为“秦筝”的乐器,距今有2500多年的历史,在民间广泛流传并占据着俗乐的首位,产生了如《汉宫秋月》、《出水莲》等大量的优秀作品,其中《高山流水》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经过多年的传承,古筝在地域环境、政治经济、语言文化及民俗民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尤其随着与各地民间音乐的融合,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派别。

在已形成的各派中,每个派别通过一些特定的技法、音律、音韵、调式、调体、节奏、板式结构、套曲程序等将自己的风格习惯表现出来,并结合实际,形成了一个约定俗成的审美标准。

(一)山东派山东筝曲多由民间小调演变而来,取材于山东琴曲和山东琴书的唱腔曲牌以及戏曲音乐。

乐曲多为“八板体”结构,也有长短不定、格式灵活的无词曲牌。

山东人耿直豪爽的性格赋予了其刚劲粗犷、铿锵深沉、明快爽朗、乡音浓郁的特点,但对比性不强,起伏感弱。

《天下大同》、《汉宫秋月》、《四段锦》等曲子,清晰的展现了以上这些特点。

高自成、赵玉斋、韩庭贵先生作为山东派的代表人物,他们为山东筝曲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河南派以《苏武思乡》、《百鸟朝凤》、《陈杏元和番》等曲目为代表的河南派筝,以戏曲、说唱艺术为其根基,大调曲子和戏曲民间音乐与其紧密相连,其旋律风格中饱含着边弹边唱的“中州古调”、鼓子词,甚至豫剧、曲剧、越调等。

四、五、六度的大跳很多,乐曲力度变化的对比较大,曲调多高亢激昂,节奏致密;并因其有独特的方言音韵,因而又显得明朗谐趣,故筝乐吸收了声腔音韵,具有“声中有韵”的独特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众文艺
理论研究·音乐
河南筝的音乐特征及乐曲分析
徐 颖 (武昌理工学院音乐系 湖北武汉 430223)
摘要:本文通过对河南筝的文化溯源,并对河南筝所具有的乐 律特征进行详尽的分析,还通过音阶特征、调式特征、风格特征和演 奏特征从曲调上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并通过借用潮州筝名曲进行对比 分析,
关键词:河南筝;音乐特征;乐曲分析
一、河南筝的文化溯源 “民族器乐曲牌的多种来源中,有的是从声乐曲牌一直变 换而成,有的则是由此乐器移植到彼乐器……”最早的河南民间 说唱艺术大调曲子中便存在着河南筝最早的板头曲和唱腔曲牌音 乐,在20年代50世纪之前“河南筝乐流派”这个具有艺术流派定 义的称谓都被“板头曲”代替,其最主要的原因便是河南筝乐的 主要来源之一是“板头曲”。目前,所有板头曲曲目大多都是由 古筝独奏曲形式记录下来的,这些记录下来的板头曲也是河南筝 乐流派中传统曲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曲艺音乐·南阳地区 卷(上下)》中收录的板头曲共有42首,包括了河南传统筝乐曲 目总量的80%以上。河南平顶山、驻马店地区主要为大调曲子的 流传地,在这些地方的曲艺志中同样以古筝独奏形式演奏的曲谱 记载了38首河南筝曲谱。尽管如此早期的河南筝乐也是以“板头 曲”的演奏形式依附于大调子曲子而演奏,并未成为一种独立的 艺术形式,于是就有了“板头曲”这一称谓。 除直接沿用到河南筝乐来的板头曲音乐,河南传统的筝曲 中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将大调曲子的唱腔曲牌音乐进行重新编排而 来的,河南音乐的全部曲目便由这些改编而来的曲目和板头曲组 成。任志清在20世纪50年代先后创作了《新开板》《幸福渠》等 乐曲,将传统传统唱腔曲牌乐曲从最初“照搬”的改编模式发展 为“新形势与新内容”的创作。他在60年代先后又为中国唱片录 制了《山谷开红花》《汉江韵》等乐曲,将河南筝乐曲目创作推 向一片新天地。 1953年之后,板头曲筝乐和曲牌筝乐渐渐融入了中央音乐学 院、四川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等艺术院校中。“河南筝乐” 这一称谓便是在这个时期由这些专业的音乐院与艺术院校用来区 别与潮州筝、客家筝、山东筝等其他筝派的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 筝乐流派名称。这表示着河南筝乐由板头曲和唱腔曲牌体的形式 上升到一种独立的筝乐表演形式。 二、河南筝的乐律 河南筝曲多用变徵而少用清角,近于三分损益律的七声古音 阶,但二变的音高,并非绝对不变,音高往往会更靠近于宫音和 徵音;旋法上是以五声音阶为骨干,虽然也是“七音、六律以奉 五声”,但已远远超出了“奉五音”的关系,从整个刚音方面来 看,二变音已经与其它五音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甚至用这两变 音来突出河南筝所独有的音乐上的色彩与风格。 乐律上基本上采用的也是三分损益律,不同的是河南筝曲 虽然也有大颤与游移的现象,但音高相对比较稳定,音级上的微 升、微降现象较少,使得整个音乐仍统一在三分损益律的律制
从《史记》《汉书》中所记载的文字来看,筝在秦汉两代已 有相当普遍的发展。在东汉,汉光武帝建都洛阳,而北宋建都汴 梁(即今之开封),都是在河南地区,而在这个地区早就流行着所 谓“郑卫之音”的民间音乐。这里只要指春秋时期在各诸侯国兴 起的以郑国、卫国地区(今河南省新郑、滑县一带)为代表的民间 音乐,而并非贬意的理解,“亡国之音”“淫乐”的代名词。秦 筝随着迁都流入河南,和当地民间音乐「郑卫之音」融合发展成 为后世有名的中州古调。
中。 从河南筝曲旋律音阶调式形态来看,河南筝曲也存在以“变
为宫”的转宫现象,不同的是,在河筝的音阶调式较潮州筝音阶调式相比,就没有那么丰 富了,主要以“1、2、3、#4、5、6、7音”的音阶组成旋律,调 式主要采用宫调式,大都表现哀怨、凄凉(例如《陈杏元和番》 《陈杏元落院》)或者情绪欢快、轻松(例如《高山流山》《百 鸟朝凤》)等性格不同的音乐,并且都铿锵有力、韵味十足。以 浑厚淳朴见长,以深沉内在慷慨激昂为其特色。在傅玄《筝赋· 序》中对河南筝曲的评价是“曲高和寡,妙技难工”。 除此之外河南筝曲调弦定音为五声音阶(1、2、3、5、6、 l。音),多用D宫均调或G宫均调,现代筝曲中,还有将传统同名 曲移高五度来演奏的情况,使原有调色彩变得更为明亮,音乐从 整体上显得淳朴有力、酣畅淋漓。 四、河南筝的音乐特征 (一)风格特征 “郑音即嘹亮”体现了河南筝的风格,如同当地人的性格 一样豪爽明快,和当地的方言语调很吻合,融入了当地戏曲的声 腔特点:调式虽然单一,但因揉音不同,产生了不同种类的风格 差异,整体上铿锵有力、韵味十足、浑厚淳朴;激昂处如引吭长 啸,卢振林木,悲切处似呜咽微吟,哀啭久绝。 (二)演奏特征 河南筝在演奏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右手从靠近琴码的地 方开始,流动的弹奏到靠近“岳山”的地方,同时,左手作大幅 度的揉颤,音乐表现很富有戏剧性,也很有效果。在河南筝中, 把这一技巧称为“游摇”。其中尤以左手的滑按(左手按至音 位,弹弦时略退少许,迎音迅速滑上,敏越无迹。例如在mi弦上 按至sol的音高,然后左手按音由5-#4-4-3音滑上)、小颤(颤音 细密紧促)、滑颤(边滑边颤)、大颤(颤幅阔大,动宕有情)等招 法最有特色。在指法的运用上,则无论是珠圆玉润的长摇、错落 有致的剔打,或是凄婉欲绝的走吟,悲壮苍凉的重颤,莫不和曲 调曲情浑然一体,描摹情态,刻画入微。 (三)曲调特征 河南筝的曲调,歌唱性很强,旋律中四、五、六度的大跳很 多,于清新流畅中见顿挫雄壮;装饰音较多,频繁使用的大二、 小三度的上、下滑音,特别适合中州铿锵抑扬的声调,使筝曲具 有朴实纯正的韵味。河南筝的节奏比较统一,一般整首作品节 奏速度变化不是很大,但节拍的强弱对比突出,曲调变化幅度较 大。 五、传统曲目分析 河南筝曲《陈杏元和番》与《陈杏元落院》是河南筝派当 中最具代表性的两首姊妹曲。乐曲的内容取材于戏曲故事《二度 梅》。描写的是唐代吏部尚书陈日升之女陈杏元,受奸臣卢杞陷 害,被迫前往北国和番。行至雁门关时,她借拜昭君为名,在落 雁坡企图投涧自尽,但恰好落入邯郸节度使邹伯符院中被救。这 两首乐曲分别描写了陈杏元在前去和番途中的悲愤心情和落院遇 救后向邹夫人倾诉自己不幸身世的凄切情景。 两首乐曲都很深沉、忧郁,感人至深。在《和番》一曲中, 较多地使用了“游摇”及缓慢而起的“下滑音”等技法,描述了 主人公心中的怨愤。而《落院》一曲则川了起伏多变的音调,戏 剧性地描绘出陈杏元哭诉时的情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