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惠阳区高中语文 阿q正传导学案 粤教版必修4

合集下载

粤教版必修四《阿Q正传》word教案1

粤教版必修四《阿Q正传》word教案1

教学设计示例《阿Q正传》【重点】1了解鲁迅及其作品创作思想2理解典型人物阿Q的典型性格3学习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和性格化的细节展示人物性格特征的方法4了解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5理解精神胜利法的实质【难点】1作品中反映出的社会生活2作品中涉及的国民性、革命、妇女、传统等问题【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关于鲁迅及其创作(1)少年时家道衰落;青年时留学日本,希望以医学拯救祖国;弃医从文,力求改变国人的精神;从日本回国,创办《新青年》;发表了《孔乙己》《药》等短篇小说和大学杂文。

(2)鲁迅的创作鲁迅的作品大体可分为小说、教文、散文诗和杂文,现归类如下:小说——《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朝花夕拾》散文诗——《野草》杂文——《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且介亭杂文》《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三通过预习、划分小说结构层次第一部分(第一章《序》)介绍阿Q的身世。

第二部分(第二章《优胜活动》、第三章《续优胜记略》)描写阿Q性格的主要特征——精神胜利法。

第三部分(第四章《恋爱的悲剧》、第五章《生计问题》、第六章《从中兴到末路》)描写阿Q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遭遇。

第四部分(第七章《革命》、第八章《不准革命》)描写阿Q在未庄风传辛亥革命中的表现和遭遇。

第五部分(第九章《大团圆》)阿Q被杀。

四分析第一部分问:《序》部分目的是什么?直接进入主题,舍去序言好不好?总结:阿Q住在未庄,没有土地,没有名字,甚至姓什么都不清楚,属于雇农阶级。

《序》中阿Q的身份和地位为下文作了辅垫,使得阿Q的想要革命水到渠成。

第二课时问:我们知道阿Q生活在未庄,未庄是个什么样的环境呢?从课文中找出依据回答。

总结:这是一个落后、封闭的受封建思想严重封锁的村镇。

代表封建势力的赵太爷和曾经留过洋的假洋鬼子等统治着一切。

社会下层的农民面对剥削和压迫逆来顺受,麻木不仁,甚至相互争斗。

未庄人看不起城里人,因为城里人把“长凳”叫“条凳”,煎鱼时放葱丝而不放葱段。

粤教版-语文-高一粤教版必修4 阿Q正传 学案1

粤教版-语文-高一粤教版必修4 阿Q正传 学案1

◆10阿Q正传节选鲁迅先生倡导“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创作手法。

他说:“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的缘由,但决不全用这一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

人物的模特儿也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脚色。

”阿Q的形象是鲁迅先生采用杂取种种人而合成的典型的文学形象。

论自尊自尊是人生杠杆不可缺少的支点,它赋予生命以意义。

夏洛蒂·勃朗特在小说《简·爱》中所塑造的艺术形象,之所以能够震撼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难道不正是简·爱以自尊精神为人生支点的人格魅力使然吗?自尊,犹如一面旗帜,赫然凌驾于地位尊卑、家境贫富、能力大小、条件优劣等尘世俗念之上,在人类精神和灵魂的制高点高高飘扬!自尊就是力量。

自尊的力量,足以化腐朽为神奇,变耻辱为荣光。

试观寰宇,多少人杰,就是这样高擎着自尊的旗帜,凭着自尊的力量,在厄逆中奋起,在挫折中挺进,披荆斩棘,一路豪歌,而最终冲上了事业的巅峰。

哦,人生若失去自尊,生命还有什么价值!然而,自尊有时也会成为精神的枷锁,灵魂的裹布,如果我们不能正确地把握其“真谛”的话。

当我们把自尊的旗帜只当作一块遮羞布,再横七竖八扎上无数条“自尊”的绳索时,自尊也就走向了反面,失去了它真正的精神和灵魂,必将阻碍生命和人性的发展。

微感言:1.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鲁迅2.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

——鲁迅3.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鲁迅4.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鲁迅5.伟大的心胸,应该表现出这样的气概——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厄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一切的不幸。

——鲁迅一、审美视窗今天的“阿Q”在现实生活中,“阿Q”的做法至少有以下情态与形式上的继承与发扬:一是“怕”。

语文粤教版必修4学案:10 阿Q正传(节选) Word版含解析

语文粤教版必修4学案:10 阿Q正传(节选) Word版含解析

10阿Q正传(节选)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是人的精神。

没有了对理想的追求,就失去了对明天的期望,抛弃了对生命真谛的探索,这样的生活是麻木的,它和自然界动物的生存没有本质区别。

一个拥有精彩生活的人要有一颗纯真的心,有一股对美好事物的追求的热情,并且不知疲倦地向着美好的方向迈进。

1.鲁迅先生创造了阿Q这个人物,阿Q已经成了愚昧落后的国民的象征。

时至今日,阿Q绝迹了吗?非也,阿Q仍活着。

阿Q精神消失了吗?非也,时时还会出现。

想想看,不懂自身的权益,善恶不辨,欺善怕恶,麻木不仁,精神胜利等在阿Q身上找到的缺点和弱点,我们是否都会有一些?2.鲁迅以深刻的观察无情地解剖了旧中国的种种病态现象,对于他的时代和民族,鲁迅始终是超前的。

他始终关注着病态社会里的人的精神痛苦,以一支犀利的笔,捅破了“瞒和骗”,逼迫读者与他小说中的人物一起正视人心、人性的卑污,承受精神的苦刑,这实际上是对现代中国人(首先是农民和知识分子)的灵魂的伟大拷问。

在《阿Q正传》里,鲁迅不仅刻画了一个旧中国社会里的典型的农民形象,而且还揭露了造成个人精神病态的社会的病态,由此开掘出“封建社会吃人”的主题,而封建社会对人的吞噬,不仅是肉体上的,更是精神上的,阿Q在临刑前的幻觉中看见饿狼的眼睛在咬他的灵魂,就暗示了这一点。

[写作运用]这则材料可适用于“人性”“同情”“精神”等话题。

示例:阿Q新传“砰砰砰”,土地庙的门被拍得山响,外面有人叫道:阿Q,办厂去。

同去,同去,阿Q忙奔过去同去了,谁知没跑上几步,便被什么东西绊了个跟头……于是阿Q醒了。

现在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允许私营企业发展。

于是未庄掀起了办厂热,王胡和小D都开设了自己的工厂,做上了老板,腰挂BP机手捧大哥大,风光得不得了,见了阿Q,连眼皮都不抬一下。

一想到这,阿Q就气愤:“妈妈的,不就是个工厂吗,俺老Q也去办一个!”阿Q还算是有商业头脑的人,他看见未庄的男女老少洗头时都用一种黏稠的绿色的像鸟粪一样的东西在头上涂抹,一打听,才知道这叫洗发水。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阿Q正传》 教案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阿Q正传》 教案

《阿Q正传》(节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鲁迅作品的时代特色,感受白话文小说的语言特色2、学会鉴赏和感知小说人物形象,掌握归纳概括人物形象的方法3、学会由表及里,深入人物内心世界,丰富学生对小说人物形象的认识。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细读文本,结合细节描写,归纳分析阿Q的个性特征,鉴赏和感知“阿Q”的艺术形象2、通过把握“阿Q”这个人物形象,探讨他的精神世界,深入理解阿Q的精神胜利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辩证看待阿Q的精神胜利法在现实中的作用。

【学情分析】1、学生已经学习过鲁迅的小说《孔乙己》、《祝福》等,对鲁迅及其作品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把握2、鲁迅小说以思想深刻,高一学生人生阅历尚浅,人生感悟相对粗浅简单,对“精神胜利法”所反映的国民劣根性的理解会有一定的难度。

3、学生对阿Q这个人物会比较感兴趣,他身上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在把握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再去理解“精神胜利法”的悲剧内涵,这一点学生还是可以做到的。

4、高考对小说人物形象的考核是高考的一个重点,可以结合高考“赏析人物形象”的要求,教授学生归纳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解读阿Q,把握“阿Q”这个人物形象【教学难点】通过把握“阿Q”这个人物形象,探讨他的精神世界,深入理解阿Q的精神胜利法。

【设计思路】采用提问法、细读文本法、讨论法等来调动学生,让学生自己自己解决问题,小组讨论,然后小组展示,过程中辅以教师引导、点拨得出结论。

【教学课时】第2课时(共3个课时,本节课所讲授内容为第2课时,第1课时学习作者、文章背景、整体感悟等内容)【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鲁迅对小说人物有过这样一段评论:“人物的模特儿,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

为何拼凑?——为了使人物更具典型性!一部优秀的小说,总有让人难忘的典型人物,比方一说到《红楼梦》,我们马上想到温柔多情的宝哥哥,多愁善感的林妹妹,精明能干的凤姐……在生活当中,我们往往能在身边的人身上,看到这些典型人物的影子!这就是所谓的“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阿Q也是这样一位来源于生活的、极具典型性的人物!二、初读阿Q——阿Q印象1、(学生活动)请根据小说提供的信息,整理出一份“阿Q个人档案”,内容可以包括姓名、年龄、身份、工作、外貌特征等。

高中语文 3.10阿Q正传(节选)学案 粤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 3.10阿Q正传(节选)学案 粤教版必修4

3.10 阿Q正传(节选) 学案(粤教版必修4)一、积累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不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间.或/间.隔刹.那/古刹.籍.贯/杯盘狼藉.B.畜.生/六畜.角.逐/主角.晦.气/诲.人不倦C.哭丧./丧.钟通.红/一通.经纬./韦.编三绝D.行.状/行.为因为./为.了呐.喊/纳.米技术解析:读音分别为:A项,jiàn,chà,jí;B项,chù,jué,huì;C项,sāng,tōng/tòng,wěi/wéi;D 项,xíng,wèi,nà。

答案:C2下面语段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鲁迅先生的文章,力透纸背....,讳莫如深....。

而有些壁上观式的议论,虽也不乏针砭,但因没有切肤之痛,不是发生内心,故而徒有其表,或者是为自己粉饰一个“公正”的门面,或者成为千篇一律....的口头禅,既不能振聋发聩....,又不能收到实际效果。

A.力透纸背B.讳莫如深C.千篇一律D.振聋发聩解析:B项,“讳莫如深”形容紧紧隐瞒。

答案:B3选出下列没有语病的一句( )。

A.在鲁迅留学日本期间,对当代世界文化的发展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对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有了更切实的思考,也初步形成了他的独立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B.改革开放后的农村面貌与以前比悬殊很大。

C.这位老先生是研究鲁迅的,他的书桌上放着三本鲁迅写的书籍,《野草》《二心集》《呐喊》。

D.阿Q在走向断头台前的一瞬间,突然感到可怕的狼一样的“眼睛”在“咬他的灵魂”,高声一叫:“救命……”所有的中国人读到这里,都被震动了。

解析:A项,缺主语;B项,“悬殊”本身含有“差距很大”的意思;C项,“书籍”应改为“书”。

答案:D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鲁迅有几百万字的遗著,其中很大一部分必将永远受到读者的喜爱,后世读者将以一种赞叹和欣赏的态度阅读它。

高中语文 阿Q正传教案 粤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 阿Q正传教案 粤教版必修4

《阿Q正传》教学目的:1.分析阅读小说讽刺性的语言特色。

2.联系社会背景,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3.赏析小说中描写人物的技法,分析人物形象特点。

4.领悟课文主旨,分析评论我们身边的阿Q精神。

教学重点:人物、语言、主题。

教学难点:对阿Q精神的再认识。

教学课时:6课时。

教学方法:自读研读法。

第一课时默读理清情节内容一.教学导入:由《灯下随笔》谈起,引到本文内容。

或由《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和规律》引到鲁迅对中国小说史的研究,延伸及鲁迅的小说创作,均可。

二.复习有关鲁迅的文学常识: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有《朝花夕拾》《野草》等,杂文集有《坟》《且介亭杂文》《而已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

鲁迅的名句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无题》)、“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无题(贯于长夜过春时)》)、“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心事浩淼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三.时代背景介绍:略,见教师用书“写作背景”。

四.选取二、三、七、八章中的任两章,听录音。

体会作者讽刺性的语言。

五.阅读全文后,理清内容要点。

第一章,序——介绍阿Q的身份、地位。

第二章,优胜记略——追述往事,刻画阿Q的性格特征:精神胜利法。

第三章,续优胜记略——继续写阿Q的精神胜利法。

第四章,恋爱的悲剧——写阿Q拙劣的求爱经过和遭到的可悲结果,继续表现阿Q的地位和处境。

第五章,生计问题——写阿Q走投无路,揭示麻木的国民吃人的本相,再写阿Q的畏强凌弱。

第六章,从中兴到末路——写阿Q由走投无路到短暂的中兴,再被赵太爷逼到走投无路的地步。

第七章,革命——写辛亥革命到来时各阶层对革命的态度,突出阿Q的革命要求。

第八章,不准革命——写辛亥革命引起的未庄的变化,进一步刻画阿Q的性格。

第九章,大团圆——写阿Q被当作替死鬼被捕、被审和被处决。

粤教版高一语文必修4《阿Q正传》学案教师版

粤教版高一语文必修4《阿Q正传》学案教师版

《阿Q正传》学案教师班级:姓名:学号:学习目标:1.从细节描写和语言描写等角度解读人物形象2.赏析幽默而准确的语言3.理解小说深刻的思想内涵学习重点:理解阿Q悲剧的必然性以及形成原因学习难点:理解精神胜利法,鲁迅小说的语言风格学习过程:预习﹒交流一、阅读《导学案》知识卡片1.《阿Q正传》为我们展现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的社会现实,一个病态社会和畸形的中国人。

2.了解创作意图:资料1:自然,做起小说来,总免不了自己有些主见的。

例如,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

……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资料2: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鲁迅《《呐喊》自序》)资料3:有一些作者将《阿Q正传》改编为戏剧的电影,过分夸张了阿Q的滑稽可笑之点,这使鲁迅非常痛心。

他说:“供人一笑,颇亦无聊,不如不作也……我之作此篇,实不以滑稽或哀怜为目的。

”阅读完以上资料,你认为《阿Q正传》的创作意图是着眼启蒙,以病态社会中不幸的人们为对象,写出广大受剥削压迫的劳动人民的苦难、悲愤而又愚昧落后的人生,希望改良这悲惨的人生,唤醒那沉睡的民众,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二、完成《导学案》预习作业,积累词语。

- 1 -新知﹒展示一、粗读:解读阿Q形象1.你心目中的阿Q是什么样的呢?瘦伶仃、破夹袄、癞头、小眼睛……贫穷、瘦弱、可怜……2.试概括文中体现阿Q精神胜利法的具体行为。

自吹“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讥笑未庄人“没见过世面”,光荣的癞头疮,押牌宝的故事,阿Q败于王胡,挨“哭丧棒”,调戏小尼姑。

二、精读:通过阿Q的言行,解读其形象1.“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什么东西!”(从这句分析阿Q的内心世界)阿Q贫穷卑微,与人口角受辱而内心不平,以逃避现实的方式进行反抗,突出了阿Q用精神上的胜利来获得自我安慰的个性。

阿Q正传(节选)-粤教版必修4教案

阿Q正传(节选)-粤教版必修4教案

阿Q正传(节选)本文节选自《阿Q正传》一书,是一部中国文学经典作品,作者鲁迅。

本文选自粤教版必修4教案,从文本分析和阅读理解两个方面展开教学。

文本分析语言风格鲁迅的语言风格犀利、生动、有力,在文本中使用大量的讽刺、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以夸张、矫枉过正的方式表达人物的形象和社会现实。

例如:阿Q是故意这样说的,因为他看来:一个革命党在他的地方上,也就等于是进了他的地方上,虽然这地方怎样烂,他自己连烂一块——这便是他的根据,他的推论。

这样子一来,他便不出声了。

在这一段中,阿Q认为只要在他生活的地方有革命党存在,就等于是在他自己的地盘上,即便这个地方再烂,也是他的地盘,因此他认为不需要做任何的反应或主动行动。

这段话中夹杂着阿Q的无知和傲慢,凸显了他的狭隘与自大。

人物形象阿Q是本文的主人公,是一个形象丰满、生动鲜明的人物。

他常常处于梦想和现实的矛盾之中,内心矛盾,因此经常寻求自我安慰和自我麻痹。

例如:他幸福地笑了:做什么?管他的,既然没有人让我做,我何必去做?他其实很愿意做的,只是因为没有人来叫他,所以他便得意了;他自知道好东西,如果有人同他串了门,叫他去做,他是做得出来的。

在这一段话里,阿Q表面上说自己不理会这个社会,可是内心里他是很渴望着这个社会可以认同自己的价值。

这种性格特点反映了身处动荡不安的时代中,一些人的无奈和困境。

社会现实阿Q的故事也是一部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

鲁迅通过描述阿Q在清朝时期的社会背景下所经历的种种遭遇和人生悲欢,揭示了中国传统社会中种种封建思想和制度的荒谬和罪恶,并寄托了对于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的期望。

例如:阿Q绝对不会怕风怕雨了,只因为:他终于与皇帝和显赫的人物接近了。

如果能够与这些人相比较,便可以证明自己也是一个有点了不起的人的。

愈特别的是,想来他对于皇帝还有点崇拜心。

这段文字可以看出阿Q中对于权力的崇拜,以及这种崇拜的虚无和荒谬。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权力至上的思想和制度,极大地限制了普通民众的自我认知和自我价值感,造成了社会的层次化和不公。

广东省惠阳区中山中学高中语文必修四导学案:阿q正传

广东省惠阳区中山中学高中语文必修四导学案:阿q正传

《阿Q正传》导学案编写:陈威行审核:谭宇菲一.学习目标1、让学生学会阅读分析小说的故事内容。

2、赏析小说中描写人物的技法,分析人物形象特点。

3、联系社会背景,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4、领悟课文主旨,分析评论我们身边的阿Q精神。

二.课文助读1.作品简介:以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农村为背景,描写未庄流浪雇农阿Q,虽然干起活来真能做,但却一无所有甚至连姓名都被人遗忘了。

悲惨的地位使他倍受凌辱,而他却自轻自贱,自欺自慰,用精神上的胜利来掩盖实际上的失败和被奴役的地位。

后因向赵太爷的女仆“求爱”,被赵秀才打出门外。

为讨"生计",被迫进城入伙偷盗。

辛亥革命波及未庄时,他从县城返回,虽一向反对"造反",但见百里闻名的举人老爷对此惊恐万状,于是也不免对革命"神往"起来,正当声称"造反",并沉浸于幼稚而糊涂的幻想之中时,摇身一变为"革命党'的假洋鬼子扬起"哭丧棒",不许他革命,赵家遭抢后,无辜的阿Q又突然被"革命党"抓进县大牢处决了。

2. 作品目录第一章序(交代给阿Q作传的缘起,概括阿Q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环境)第二章优胜记略(重点介绍阿Q的“精神胜利法”。

)第三章续优胜记略(继续写阿Q的精神胜利法)第四章恋爱的悲剧第五章生计问题第六章从中兴到末路第七章革命第八章不准革命第九章大团圆三、学法指导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常见提问:①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②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③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XX有哪些优秀的品质?④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

解题思路: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第二,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粤教版高一语文必修4_《阿Q正传(节选)》学案1

粤教版高一语文必修4_《阿Q正传(节选)》学案1

《〈阿Q正传〉节选》学案【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把握故事情节,体会主题思想。

2、欣赏人物形象,了解阿Q的性格特点和这一形象的典型意义。

3、分析理解精神胜利法。

4、品味小说讽刺性的语言特色。

过程与方法:1、借助导学案的“知识链接”和课本以及参考书独立完成学案。

2、课堂讨论交流质疑展示解决疑难问题。

3、课后总结归纳小说的有关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领悟课文主旨,分析评论我们身边的阿Q精神。

【知识链接】1、《阿Q正传》简介:《阿Q正传》于1921年12月4日至1922年2月12日在《晨报副刊》上连载,署名为巴人。

后收入第一部小说集《呐喊》。

《阿Q正传》出版后,深受中国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

现已被译成几种文字,在世界上广泛流传。

小说共包括九章的内容,课文节选的是小说的第二章“优胜记略”和第三章“续优胜记略”。

2、创作背景及创作意图:《阿Q正传》为我们展现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的现实,一个病态的社会和病态社会下的畸形的中国人,这部不朽著作的诞生,有着其深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

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领导这次革命的中国资产阶级没有动员和组织广大农民一起参加革命,并且没有从根本上震动封建制度,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只是形式上的胜利。

鲁迅先生以锐利的、深邃的眼光,深刻的洞察力和预见性,对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进行了历史性的总结。

总结了其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教训。

【学习过程】一、基础过关1、给加点字注音:(A级)舂.( chōng )米伶仃..(līng dīng)鄙薄.(bó)癞疮疤...(laìchuāng bā) 口讷.(nè)虫豸.(zhì)托庇.(bì)小觑.(qù)敌忾.(kaì)二、整体感知(B级)本文选自《阿Q正传》的第二章和第三章,第二章(优胜记略)追述往事,刻画阿Q的性格特征:精神胜利法。

第三章(续优胜记略)继续写阿Q的精神胜利法。

语文必修4粤教版第10课《阿q正传》(节选)教案

语文必修4粤教版第10课《阿q正传》(节选)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Ⅳ粤教版《阿Q正传》(节选)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小说文学常识。

2.了解作者、写作背景,把握故事情节。

能力目标3.解读阿Q的人物形象。

4.认识环境对人物性格形成的作用。

5.领悟课文主旨及作者的写作意图。

6.理解课文中的心理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情感目标7.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敢于正视人性的弱点,不断地提高完善自我的能力。

【教学重点】1.把握故事情节,理解文章主旨。

2.认识阿Q形象及其社会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如何运用生动的心理描写塑造人物形象。

【教学设想】1. 补充一些诸如作者的生活经历、创作小说的动机和时代、故事发生的前因后果等背景材料,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2. 处理好人物、情节、环境这三要素之间的关系。

三者在小说中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在指导学生阅读鉴赏小说时,应以人物形象为中心(因为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现实、表达思想感情的主要手段),从情节入手,分析人物性格形成的过程;从环境入手,分析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对人物性格形成的影响。

3. 通过归纳主题思想,感知人物的典型意义、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了解作者的主观态度和认识作品深刻的社会意义及巨大的艺术价值。

4. 通过阿Q人物形象的分析提高学生鉴赏描写人物的技巧,学习本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方法】诵读法、问答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教学流程】夯实基础——赏析情节——认识环境——评价人物——欣赏技巧——揭示主题——拓展延伸【教学课时】4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了解文学常识及故事梗概一、导入新课鲁迅先生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他的创作了很多作品,而且也都是精品,很多作品也被选入教科书中,我们小学、初中就学过鲁迅先生的很多作品,大家还记得吗?说说看?学生:《从百草园道三味书屋》、《孔乙己》、《藤野先生》……今天,我们就和大家一起来学一学鲁迅的又一篇作品小说《阿Q正传》。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小说(2)10 阿Q正传(节选)教案 粤教版必修4-粤教版高一必修4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小说(2)10 阿Q正传(节选)教案 粤教版必修4-粤教版高一必修4语文教案

10 阿Q正传(节选)诗海拾贝无题鲁迅万家墨面没蒿莱,敢有歌吟动地哀。

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赏析】在万家凋零破败,隐没在蒿莱等野草丛中,饥饿悲伤的广大劳动人民已经连野菜都不能吃上的情况下,作者岂能找到合适的歌赋描写表达出此时的伤痛心情?动地的哀吟之中,是对惊雷的期待。

“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二句,描述了在那黎明前最黑暗的年代,诗人鲁迅的心跟全国人民连在一起,他想得很远,想得很深,感受到人民革命惊天动地的伟大力量。

诗句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对革命胜利的信心,给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以极大的鼓舞。

语林撷英柏杨《丑陋的中国人》经典句子1.中国人最大的悲哀,在于百分之九十九的精力都得用到窝里斗上。

2.宁可单扛,也不合作。

3.当指责他人时,很少检点自己的行为。

4.中国落后的制度终将导致日后的官僚主义。

5.人皆不能越雷池一步,除我例外。

6.带上面具不知道自己是谁了。

7.中国人很聪明但须一对一,如合群则一盘散沙。

8.常听到有人说:“你的前途操在自己手里。

”我年纪大了之后,觉得这话很有问题,事实上是,一半操在自己之手,一半操在别人之手。

作者卡片见第6课处。

背景呈现《阿Q正传》创作于1921~1922年。

它向我们展现了辛亥革命前后一个畸形的中国社会和一群畸形的中国人的真实面貌。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内忧外患,政治腐败,民众愚昧,中华民族面临灭亡的危险。

以孙中山为首的少数有志之士,披荆斩棘,浴血奋战,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它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伟大任务。

资产阶级把有强烈革命要求的农民拒之门外,而对封建势力妥协,这就不可能解决中国人民尤其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的问题。

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向来采取暴力镇压和精神奴役的政策。

就后者说,是利用封建礼教、封建迷信来采取愚民政策。

因此,广大农民在革命之后,仍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之下,承受着政治上的压迫、经济上的剥削和精神上的奴役。

粤教版必修四《阿Q正传》WORD教案

粤教版必修四《阿Q正传》WORD教案
①拿着板刀,钢鞭,炸弹,洋炮??( )
②那邻村的航船七斤便着了道儿( )
③第一着仍然要和革命党去结识( )
3.下列字词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茶坊fáng 鸟男女diǎo 深恶痛绝wù 怦怦pēng
B.飘飘然的飞了一通t?ng土谷祠cí 迸跳bìng 呸pēi
C.眼胞bāo 红焰焰yàn 嚄huō 唔、ǹg
练习测试
1.与句中加黑的“载”字读音相同的一组是:
“那船便将大不安载给未庄”
①载歌载舞 ②年年载载 ③记载 ④载重
⑤千载难逢 ⑥载欣载奔 ⑦风雪载途 ⑧转载
⑨怨声载道 ⑩满载而归
A.①②③④⑤⑧ B.①④⑤⑦⑧⑨
C.②③⑤⑧⑨⑩ D.①④⑥⑦⑨⑩
( )
2.写出下列各句中“着”字的读音:
D.唾沫tu? 怯怯qua 哭丧棒sāng 喘吁吁xū
( )
4.指出读音、书写、释义有误的一组:
A.河埠头:bù停船的码头 茶坊酒肆:sì店铺 不以为然:对、正确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4第三单元《10 阿Q正传(节选)》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4第三单元《10 阿Q正传(节选)》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4第三单元《10 阿Q正传(节选)》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省级名师教案】
1教学目标
1. 了解精神胜利法的实质。

2.了解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

3.领悟课文主旨及作者的写作意图。

4.培养学生敢于正视人性的弱点,不断完善自我的能力。

2学情分析
在已经学习了小说鉴赏的技巧的前提下来进行《阿Q正传》的讲授,学生对于人物形象分析,小说主题探讨应该都有了一定的方法,但是学生还是存在分析片面,不够深刻的问题,本课意在引导学生从表象入手来分析内质。

3重点难点
1.分析,明确精神胜利法的实质。

2.分析“看客”形象及其存在的意义。

4教学过程
1【导入】导入
一、导入:回顾导入通过上两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是个什么样的人物,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愚昧、狭隘、妄自尊大、蛮横霸道、欺软怕硬、自欺自残……)这样的阿Q之所以经常可以转败为胜,是因为他有一个制胜的法宝,那就是“精神胜利法”。

2【活动】人物形象及主题探究
二、人物形象探究——精神胜利法的实质是什么?
(1) 什么情况下,阿Q需要用到精神胜利法?
(2) 这种胜利是实质性的还是虚幻的?
(3) 有人说,在现实生活中,人还是要有一点阿Q精神的,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三、小说主题探究
(1) 鲁迅为什么要写《阿Q正传》?
“画出沉默国民的灵魂”,“暴露国民的弱点”,让读者了解长期封建统治所造成的可怕的国民的愚昧 ,意在“引起疗救的注意”。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阿Q正传》教学设计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阿Q正传》教学设计

《阿Q正传》教学设计【设计思路】阿Q正传包含的分量重,篇幅长(把一部中篇小说的全文放进中学语文教材,这在语文教材编写史上是第一次),而用于教读的课时又相对较少,这就要求教师在有限的课时中抓住重点开展教学。

具体说来,拟安排2课时,通过分析阿Q的思想性格,理解小说深刻的思想内涵;安排2课时,透过小说表层的风趣幽默,体会作者深层的严肃与悲哀;安排2课时,在品味小说语言的基础上,把握这部小说语言的独特风格。

【教学目标】1、分析小说讽刺性的语言特色。

2、联系社会背景,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3、赏析小说中描写人物的技法,分析人物形象特点。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研讨人物形象,归纳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结合小说的情节对阿Q的‚精神胜利法‛作准确的诠释。

【教学方法】自读研读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对辛亥革命作批判性历史总结的最杰出的作品,也是鲁迅先生剖析‚国民性‛,塑造‚精神胜利‛的人物最典型的作品。

2002年,距《阿Q正传》问世已整整80年,阿Q这个不朽的名字仍被人提及。

阿Q思想中的某些因子仍然被今天的人类延传着,所以,我们今天再读这篇小说,已经是不仅仅停留于小说所揭示的时代主题上。

还要结合新时代,并用当代人的观念来审视它。

二、作者及作品介绍上学期我们学习《药》这篇小说时介绍了鲁迅的基本情况及生平事迹,主要代表作品,现在我们介绍鲁迅的其他方面。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为豫才,1898年去南京求学时取学名为周的奠基人。

鲁迅思想的四次转变:a在日本从医学转为文学;b从‚我以我血溅轩辕(①传说中的黄帝②车)‛的慷慨悲歌转为速死的彷徨状态,此时在陈独秀、胡适引导下开始创作小说(辛亥革命失败后);c五四运动落潮期,《野草》创作于现在,里面的文章都较沉重;d十月革命后,他的心态开始左倾,倾向于共产党,并参加‚左翼‛联盟,他否定了前期文学的希望,他相信只有武力可以改变中国面貌,这期间写了大量杂文。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小说2第10课阿Q正传节选教学案粤教版必修4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小说2第10课阿Q正传节选教学案粤教版必修4

本课话题——精神一、从课本中积累阿Q被打之后,其潜意识认为“这是儿子打老子”;被绑缚刑场,死到临头还高喊:“20年后又是一条好汉……”我们在批判阿Q精神的同时,也要思索人类应该具有怎样的精神。

二、从生活中积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是人的精神。

没有了对理想的追求,就失去了对明天的期望,抛弃了对生命真谛的探索,这样的生活是麻木的。

它和自然界动物的生存斗争没有本质区别。

一个拥有精彩生活的人要有一颗纯真的心,有一股对美好事物的追求的热情,并且不知疲倦地向着美好的方向迈进。

三、从历史中积累古今中外的哲人定义了精神的内涵,人类前行的历史见证了精神的永恒。

精卫填海,夸父逐日,愚公移山,鲧禹治水,西西弗不停地向山顶推动巨石,普罗米修斯盗取天火造福人类……一个个动人的神话,是人类精神的原始写照;司马迁忍辱负重,李冰父子栉风沐雨,布鲁诺坚持真理,居里夫人献身科学……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叙述着人类精神的历史传承。

一、背景回放畸形社会中的畸形人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内忧外患,政治腐败,民众愚昧,中华民族面临灭亡的危险。

而以孙中山为首的少数有志之士,披荆斩棘,浴血奋战,试图挽救危亡的中国,这就是近现代之交轰轰烈烈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1912年1月1日,南京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帝制结束了,中国似乎出现了希望的曙光。

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它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的伟大任务。

资产阶级把有强烈革命要求的农民拒之门外,而与封建势力妥协,这就不可能解决中国人民尤其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的问题。

因此,广大农民在革命之后,仍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之下,承受着政治上的压迫、经济上的剥削和精神上的奴役。

《阿Q正传》向我们展现了辛亥革命前后一个畸形的中国社会和一群畸形的中国人的真面目。

二、相关知识阿Q精神阿Q 精神,又叫精神胜利法。

阿Q 已经成为一个专有名词为世人所运用。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10 阿Q正传(节选)教案 粤教版必修4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10 阿Q正传(节选)教案 粤教版必修4

一、内容梳理
二、课文主旨
本文通过记叙阿 Q 的“精神胜利法”,讽刺了以阿 Q 为代表的旧中国下层人民的愚昧落后和麻木不仁,揭 露和批判了封建礼教、封建道德对劳动人民的麻醉和毒 害,从而表达了作者改良悲惨的人生、唤醒沉睡的民众 的愿望。
三、艺术特色
1、艺术描写的高度典型化。 作品将阿 Q 放在未庄这样一个典型环境中,从而为 阿 Q 的“精神胜利法”的产生和滋长找到了合适的土 壤。阿 Q 主义在当时虽有很大的普遍性,但表现在作为 流浪雇农的阿 Q 身上时却有其特殊性。这说明,鲁迅笔 下的阿 Q 是一个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极其个性化的落 后农民的典型,而不是抽象观念的化身。
如他被打嘴巴、恋爱悲剧、他的“革命”和假洋鬼子 的“不准革命”……使一个近代旧中国农村的落后农民 的愚昧、不幸的灵魂,鲜明地呈现于读者面前。
3.思维争鸣。 鲁迅先生通过对阿 Q“精神胜利法”淋漓尽致的描 绘,批判了愚弱国民的劣根性。你如何看待“精神胜利 法”?现代社会需不需要“精神胜利法”?
观点一:不需要。“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身处困境,我们应该勇敢地去 面对,而不是沉浸在自欺欺人中无法自拔。
答案:提示:《阿 Q 正传》属于“传记体”。小说不 是描述阿 Q 生活的某一片断,而是几乎一生的历史。因 此,与这种“传记体”相适应,作品在结构上就采取了点 线结合的方式。阿 Q 的思想性格与未庄和县城各种人的 社会冲突,构成了全篇的主线即基本情节。
未庄的阶级和社会关系以及辛亥革命的某些时代风 貌都紧紧围绕这条主线穿插布局,使情节既具有丰富的社 会和历史内容而又脉络分明。另一方面,作者没有平均用 力地去铺叙阿 Q 的生活经历,而是抓住最能体现他的思 想性格的一些生活片断,重笔描绘,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阿Q正传(节选)》学案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阿Q正传(节选)》学案

《阿Q正传》学案【教学目标】1.理清小说的情节内容2.赏析小说中描写人物的技法,分析人物形象特点。

3.领悟课文主旨,分析评论阿Q精神。

【教学重点】人物、语言、主题【教学难点】对阿Q精神的认识【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自学自测】1.创作背景《阿Q正传》创作于1921—1922年。

它为我们展现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的现实,一个病态的社会和病态社会下的畸形的中国人,这部不朽著作的诞生,有着其深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

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领导这次革命的中国资产阶级没有动员和组织广大农民一起参加革命,并且没有从根本上震动封建制度,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只是形式上的胜利。

鲁迅先生以锐利的、深邃的眼光,深刻的洞察力和预见性,对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进行了历史性的总结。

总结了其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教训。

2.阅读文本和批注理清小说的情节内容要点。

第一章序——第二章优胜记略——第三章续优胜记略——第四章恋爱的悲剧——第五章生计问题——第六章从中兴到末路——第七章革命——第八章不准革命——第九章大团圆——【自研自悟】1.有人说,鲁迅的白描可以用一个字一个词,准确形象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

请从文中找出两三个例子来证明这种观点。

2.概括阿Q是个怎样的人?【自练自提】试结合文本分析《阿Q正传》中的找老太爷父子和假洋鬼子形象第二课时【自学自测】根据第7、8章概括阿Q对革命的态度变化的思想规迹【自研自悟】1.我们应如何看待阿Q的革命?2.阿Q的悲惨结局说明了什么?【自练自提】1.有人说《阿Q正传》的一大艺术特色是“喜剧的外套,悲剧的内核”,你怎样看待这一说法?2.阅读“阿Q没有家,住在未庄的土谷祠里"至“他睡着了。

”完成下面的题目。

(1)作者淋漓尽致地描绘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请你简要概括阿Q的“精神胜利法”的具体表现。

(5分)(2)文中多次写到“闲人”,这些“闲人”还出现在鲁迅的其他作品(《孔乙己》《药》……)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Q正传》
一.学习目标
1、让学生学会阅读分析小说的故事内容。

2、赏析小说中描写人物的技法,分析人物形象特点。

3、联系社会背景,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4、领悟课文主旨,分析评论我们身边的阿Q精神。

二.课文助读
1.作品简介:以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农村为背景,描写未庄流浪雇农阿Q,虽然干起活来真能做,但却一无所有甚至连姓名都被人遗忘了。

悲惨的地位使他倍受凌辱,而他却自轻自贱,自欺自慰,用精神上的胜利来掩盖实际上的失败和被奴役的地位。

后因向赵太爷的女仆“求爱”,被赵秀才打出门外。

为讨"生计",被迫进城入伙偷盗。

辛亥革命波及未庄时,他从县城返回,虽一向反对"造反",但见百里闻名的举人老爷对此惊恐万状,于是也不免对革命"神往"起来,正当声称"造反",并沉浸于幼稚而糊涂的幻想之中时,摇身一变为"革命党'的假洋鬼子扬起"哭丧棒",不许他革命,赵家遭抢后,无辜的阿Q又突然被"革命党"抓进县大牢处决了。

2. 作品目录
第一章序(交代给阿Q作传的缘起,概括阿Q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环境)
第二章优胜记略(重点介绍阿Q的“精神胜利法”。

)
第三章续优胜记略(继续写阿Q的精神胜利法)
第四章恋爱的悲剧第五章生计问题第六章从中兴到末路
第七章革命第八章不准革命第九章大团圆
三、学法指导
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
常见提问:
①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②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③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XX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④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

解题思路:
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第二,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第三,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

第四,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四. 预习题(一)
1、阅读课文,完成阿Q档案。

籍贯:住址:身份地位:
工作:外形特征:性格特征:
嗜好:生平第一件屈辱:生平第二件屈辱:
2、阅读课文,概括文中所记叙的事件
3、请你提出一两个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

课外拓展(一)
1.试结合全文,参考下列定义,给“精神胜利法”下一个定义。

参考定义格式:精神胜利法,是一种……的思维方式。

预习题(二)
1.课文里写阿Q动手打人或被人打共有五次。

请把这五次找出来,并说说阿Q每次动手打人或被人打时的心理、语言、动作等是怎样的;比较一下五次的表现有什么不同,刻画了阿Q 怎样的性格特征。

2、请你提出一两个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

课外拓展(二)
1《阿Q正传》发表以来,研究文章数以千计。

请查找相关评论及论著自主阅读,加深对《阿Q正传》的理解和认识。

然后再读《阿Q正传》全文,说说你有什么新的看法。

《阿Q正传》课堂检测(一)
班级:座号姓名:
1、细读课文,把表现阿Q“精神胜利法”的细节逐一找出来,分析阿Q的心态特征。

《阿Q正传》当堂训练(一)
1、阿Q“精神胜利法”产生的根源是什么?
2、请你评价一下的精神胜利法,你自己是否偶尔也用过精神胜利法呢?和大家交流吧!
《阿Q正传》课堂检测(二)
班级:座号姓名:
1. 阿Q十分得意地笑,酒店里的人也九分得意地笑,这是为什么?这揭示出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
2、从文中划出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或语段,说说理由。

《阿Q正传》当堂训练(二)
1.品读语句:“但真所谓‘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罢,阿Q不幸而赢了一回,他倒几乎失败
了。

”这一句中“不幸”“倒”“几乎”这几个词的意思怎样理解?
预习题(一)答案
1籍贯:不明住址:土谷祠身份地位:低微
工作:短工,不固定外形特征:瘦伶仃,癞头疮
性格特征:精神胜利法
嗜好:骂人、赌博、耍流氓
生平第一件屈辱:被王胡打
生平第二件屈辱:被“假洋鬼子”打
2优胜纪略②笑话城里人③和闲人打架④赌博续优胜纪略②被“假洋鬼子”打③欺负小尼姑
课外拓展(一)答案

预习题(二)答案
1前两次被闲人打;第三次在赌摊糊里糊涂被打;第四次和王胡打;第五次被“假洋鬼子”打。

第一、二、三次和第五次的“战斗”,只能动口而没法动手。

对象都是未庄有地位的人物;第四次先动手,后动口,对象是下层老百姓。

的五次被打,除第三次外,大致都经历了这样的过程:言语进攻他人或言语反击他人,然后被打,继而用言语摧残自己,最后独自用“精神胜利法”疗治创伤,从而从事实的失败中取得胜利,达到心理的平衡。

刻画了阿q自轻自贱、自欺欺人、自我安慰、自我陶醉等特征。

课外拓展(二)答案

《阿Q正传》课堂检测(一)答案
①赵太爷钱太爷大受居民的尊敬,除有钱之外,就因为都是文童的爹爹,而阿Q在精神上独不表格外的崇奉,他想: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 (自尊自大)
②阿Q没有法,只得另外想出报复的话来:“你还不配……”这时候,又仿佛在他头上的是一种高尚的光容的癞头疮,并非平常的癞头疮了(自我满足)
③阿Q在形式上打败了,被人揪住黄辫子,在壁上碰了四五个响头,闲人这才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阿Q站了一刻,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于是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

(自我安慰)
④阿Q两只手都捏住了自己的辫根,歪着头,说道:“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但虽然是虫豸,闲人也并不放,仍旧在就近什么地方给他碰了五六个响头,这才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他以为阿Q这回可遭了瘟。

然而不到十秒钟,阿Q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他觉得他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除了“自轻自贱”不算外,余下的就是“第一个”。

状元⒆不也是“第一个”么?“你算是什么东西”呢!?(自轻自贱)
⑤但他立刻转败为胜了。

他擎起右手,用力的在自己脸上连打了两个嘴巴,热剌剌的有些痛;打完之后,便心平气和起来,似乎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别一个自己,不久也就仿佛是自己打了别个一般,——虽然还有些热剌剌,——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躺下了。

(自欺欺人)
⑥在阿Q的记忆上,这大约要算是生平第二件的屈辱。

幸而拍拍的响了之后,于他倒似乎完结了一件事,反而觉得轻松些,而且“忘却”这一件祖传的宝贝也发生了效力,他慢慢的走,将到酒店门口,早已有些高兴了。

(自甘屈辱)
《阿Q正传》当堂训练(一)答案
1精神胜利法,是一种对于事实上的屈辱和失败,用一种自譬自解的方法,在想象中取得精神上的满足和胜利的思维方式。

2a、封建阶级的残酷压迫 b、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养成自满自足的心理 c、家长制封建家庭养成的家长权力意识
《阿Q正传》课堂检测(二)答案
1“九分”是作者生造的词,但十分成功,作者略带幽默地鄙夷了“酒店里的人”即看客:这些看客个个有着一颗肮脏的灵魂,他们因为没有像阿Q一样亲自动手调戏小尼姑,因此觉得不十分过瘾,所以比阿Q少一分得意,而只有“九分得意”。

这表明当时人们之间缺乏起码的同情心,精神上麻木不仁。

2各抒己见,理由充分即可。

《阿Q正传》当堂训练(二)答案
1表面看,“不幸”与“赢”自相矛盾,但实际表明,阿Q输钱是幸运的,赢了反而成了不幸的根源了,可见那是怎样的一个黑白颠倒的世界!“倒几乎失败”,阿Q这一次面临失败的真正考验,但实际上他的精神胜利法又一次神奇地发生了作用。

作者用这样的话意在表明,连这样的失败都没有使阿Q的精神胜利法失效,可见阿Q已经“病入膏肓”,无可救药了。

2动作、心理;自欺欺人,自我摧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