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的理学教育思想及实践 2
朱熹的理学教育思想及实践 2
朱熹的理学教育思想及实践 2朱熹的理学教育思想及实践2朱熹的理学教育思想与实践一、生平和教育活动朱子(1130—1200年)出生于惠州婺源(现在是五原县,江西省),有徽记和钟慧的名字。
他是南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宋明理学四大学堂的创始人,宋明理学大师。
他的教育思想对后宋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是他对教育目的和教育方法的探讨,对今天的学校德育仍有参考价值。
2、理学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1.关于教育的作用和目的朱子重视教育在改变人性中的重要作用。
他从“理”一元论的客观唯心主义出发,阐述了人性论,提出了人性是“理”的观点,即“仁、义、礼、智”的封建道德准则。
他说:①“性是唯一的原因,所以它被称为性,因为它是人类固有的”。
他还说:“自然人从天上接受,他的身体不过是仁爱。
”②正义、礼仪和智慧。
问题就在这里。
既然“性就是理性”,“性”包含“仁、义、,“礼”与“智”,为什么有各种不同的人性?在这个问题上,朱子接受了张在、程一的观点,把人性划分为“命运的本质”和“性情的本质”。
所谓“天命”(也称为“天地之性”、“义理之理”或“道之心”),是指“理性的言说”。
“理”与“气”的结合而成。
由于“气”有澄明与浑浊之分,所以“性”有善有恶。
如果说内在的“气”是“清净”的话他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变性情”,充分发挥教育中的“善”的作用他说,“大学”中的“明德”就是这个意思。
他进一步指出,为了“澄清道德”,我们必须“恢复一切自然法则,改造一切人类欲望”。
因为在他看来,“自然理性”和“人类欲望”“两者是对立的,水和火是不相容的。
”如果一个人只有一颗心,而且天堂的原则存在,那么他就想死;如果一个人想赢,那么天堂的原则就消失了,没有天堂③那些想与他人交往的人。
因此,他警告说:“学者必须先改变人们的欲望,恢复天理,然后才能学习。
”。
由此,朱子从新儒学的角度论述了教育的作用在于“性情”和“澄德”,从而实现“明理清人”的根本任务。
与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相联,朱熹主张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
简论朱熹的理学思想
简论朱熹的理学思想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明道,南宋大儒之一,是理学的代表人物。
朱熹的理学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也对现代哲学有着启迪意义。
朱熹的理学思想,以“格物致知”为核心,提出了“心即理”、“理在人心”等重要观点。
“格物致知”是朱熹的核心理念。
他认为,人类只有通过研究自然现象,发现其规律性和本质,才能获得知识。
朱熹倡导人们要用心去观察事物的本质,从而达到理解事物的目的。
他认为,通过观察和分析事物的本质,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抵制主观臆断,使认识达到更高层次。
对于人类的智能,朱熹认为,“心即理”,这意味着人类的智慧本质就是理性,而非靠外部的知识来增强。
因此,他提出“知行合一”:“知”和“行”都是靠本心的理性来完成的。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使知识得到巩固和提高。
理学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理在人心”。
朱熹认为,理并不是某个超自然的存在,它存在于人的心中。
这个理性是人类的根本,它源自于上天的秩序和普遍规律,而不是指某个特定的神秘物质。
由此,他进一步认为,人的心是建立在自然界规律的基础上,天地万物都有一种自然的秩序和本性,而人的心灵是能够理解这些秩序的,如此就成为了人用智慧认识世界的起点。
总之,朱熹的理学思想强调了人类应通过实践去发现和认识自然现象的本质,才能真正掌握知识,这种实践是融于知识中的,所以理论和实践是相辅相成的。
朱熹强调了理性的重要性,并认为人类的理智是基于自然界的秩序和规律的,依照这些规律性才能认知自然。
正是这些深厚而微妙的思想,成就了朱熹的理学思想,给后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思想遗产。
简述朱熹的理学思想
简述朱熹的理学思想朱熹的哲学是入世的哲学,是关于社会发展和人间万物的哲学,以人为中心,"理"是人类社会的最高准则,也是人类所憧憬的人生最高境界,是精神的理。
一生执着于教育的朱熹,师从一个"理"字。
在他的心目中,"理"是万物开始的主宰,是自然界的一切,所有的世间万物,生成于"理",遵从于"理",归结于"理"。
这种先天存在的精神的"理"是那么的遥不成及,又是随处可见,时时主宰着人们的生活。
他说万物有一"理",而一物也有一"理"。
为了讲得更清楚一些,他采取了古代先贤们在哲学问题上最经常使用的推理方式,研究出一套以"理"为中心的运行模式来,即理--气--物(现世)--气--理。
天理论与性说思想朱熹继承了二程的理本论思想,以理为其最高范畴,通过对理与气关系的研究和展开,建立起自身庞大而成熟的哲学体系。
他的天理论,则是这一哲学体系的理论基石。
他首先说明理与天下万物的关系,提出了理在事上、理在事中的观点。
他说: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
一,认为日月星辰,山川草木,人物禽兽,皆为形而下之器。
同时,这形而下之器之中,便各自有个道理,此即是形而上之道。
二,在他看来,理是抽象的普遍原则,而且理具有无情意、无计度、无造作。
三,的超意志特征,和无所适而不在。
四,的超时空特征;普遍之理又存在于具体事物之中,天下没有理外之物,如他举例说,阶砖有阶砖之理,竹椅有竹椅之理。
形而上的理,何以在事物之上之先?朱熹从理为本体角度回答了这一问题。
他说:若在理上看,则虽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然亦但有理已,未尝实有是物也。
五,这即是说,在世界来源根基的理那里,其本然状态便内含了物之理,它存在于天地万物之先,而万物则是理之后由理所派生形成。
他进而说:未有天地之先,究竟也只是理。
朱熹的理学教育思想及实践
朱熹的理学教育思想及实践一、生平和教育活动朱熹(1130一1200年),字元晦,后改为仲晦,号晦庵。
祖籍婺源(现江西婺源县),出生在福建南剑(今南平)尤溪县。
他18岁中举人,19岁登进士,从此走上仕途。
曾先后任泉州同安县主簿、知江西南康军、提举浙东常平茶盐、知漳州、知潭州等地方官。
绍熙五年(1194年)八月,朱熹已65岁,被任命为焕章阁待制兼侍讲,为宁宗皇帝迸讲《大学》。
但仅40天即被罢免,从此结束了坎坷不平的仕途生涯。
朱熹一生主要是从事学术研究和教育活动。
他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继承和发展了二程学说,成为南宋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
同时,他又是一位大教育家,毕生讲学活动不断。
他曾长期在福建崇安武夷山“寒泉精舍”、“武夷精舍”授徒讲学。
绍熙二年(1191年),他由崇安迁居建阳考亭,建“竹林精舍”,聚徒讲学。
绍熙五年(1194年),由于学生人数增多,他扩建精舍,并改名为“沧洲精舍”,表示“永弃人间事,吾道付沧洲”的志向。
即使在为官从政期间,他每到一地,也不忘设学育才,并亲自讲学。
他在任同安县主簿时,从选择俊秀之民为学生,访求名士为教师,亲自讲授圣贤修己治人之道这三个方面整顿县学,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知南康军时,主持修复白鹿洞书院,直接参与书院的组织管理,派人四处搜寻、购置图书典籍,亲临讲学,而且还亲自拟订了著名的《白鹿洞书院揭示》,成为南宋以后书院和各地方官学共同遵守的学规。
在知漳州时,仍“时诣学校训诱诸生”。
知潭州时,除热心提倡州、县学外,他又主持修复岳麓书院,亲自规制擘画,扩建校舍,增加学田,还利用晚上从政之暇,亲临书院,教诲诸生。
朱熹一生还编撰了多种教材。
例如,他与吕祖谦在淳熙二年(1175年)合作编成的《近思录》一书,精选了周敦颐、张载、二程的语录622条,分成14卷,是学习理学的重要入门书。
又如,他于淳熙十四年编成的《小学》一书,辑录了"古圣先贤"的言行,共6卷,分内、外两篇。
朱熹的诗词成就
朱熹的诗词成就朱熹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理学家,他的诗词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同时也蕴含着深刻的理学思想。
本文将从朱熹的诗词成就、理学思想对朱熹诗词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朱熹的诗词成就朱熹的诗词作品数量不多,但质量极高。
他的作品以抒发情感、表达理学思想、描绘自然风光等为主要内容,展现了他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理学思维。
1、情感深沉,意境高远朱熹的诗词作品情感深沉,意境高远。
他的诗词中充满了对于人生、命运的思考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他的作品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启示性,能够让读者产生共鸣,引发深思。
2、表达理学思想,影响深远朱熹的诗词作品中蕴含着深刻的理学思想。
他的诗词中经常出现对于道德、伦理、修身等方面的思考和见解,体现了他的理学观念。
这些思想在当时的社会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后世的哲学、文化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3、描绘自然风光,意境优美朱熹的诗词作品中也有很多描绘自然风光的作品。
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让读者感受到了自然的美妙和生命的可贵。
他的描绘自然风光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二、朱熹的理学思想对朱熹诗词的影响朱熹的理学思想对于他的诗词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诗词作品不仅体现了他的理学思想,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于道德、伦理、修身等方面的思考和见解。
具体来说,朱熹的理学思想对于他的诗词创作产生了以下影响:1、强调“理”与“心”的统一朱熹的理学思想强调“理”与“心”的统一,认为人类应该通过内心的修养来达到与天理的合一。
这种思想在朱熹的诗词中也得到了体现。
例如,《春日》这首诗中,“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描绘了春天的美好和生机勃勃,表达了作者对于生命的热爱和对于自然界的美好感受。
而“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则通过对于春天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于“理”与“心”的统一的理解。
2、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朱熹的理学思想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认为只有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才能真正达到学问的境界。
朱熹教育思想及实践浅析
朱熹教育思想及实践浅析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汉族,福建福州人,南宋理学大家,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思想家。
他独创的“格物致知”、“致良知”等教育理念及实践方法,影响深远,被誉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之一。
本文对朱熹的教育思想及实践进行浅析。
一、朱熹的教育思想1. 格物致知朱熹提出的“格物致知”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
他认为,唯有通过深入研究事物的本质,才能获得真知。
教育的目的不在于灌输知识,而是在于引导学生发现事物的真理和本质,通过观察、实践、思考,从而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
这种教育方法是一种“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启发式教学方式,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和针对性,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独立思考能力。
朱熹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人的道德品质,使人格完善,成为有德有才的人。
在他看来,人的道德品质的培养是教育的首要任务,而这种品质的内在根基就是“良知”。
他强调“致良知”的重要性,认为人的“良知”是一种内在的道德判断能力,能够引导人正确地认识善恶、遵循道德规范。
教育应该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良知,并且通过教育的实践活动,使之得到充分的培养和发展。
3. 教育方法朱熹在教育实践中提出了一系列教育方法。
他主张“以问为学”,即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并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他还提倡“小班教学”,认为小班教学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更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精细化管理和指导。
这些教育方法都体现了朱熹注重启发式教学、个性化教育的教育理念。
1. 标本兼治在教育实践中,朱熹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出了“标本兼治”的教育方法。
他认为,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使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他注重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兴趣,通过“量体裁衣”地对学生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个性化的教育。
2. 教书育人朱熹提出的“教书育人”思想,是他的教育实践的重要内容。
朱熹的教育思想与意义评析
兰台世界2012·5月下旬朱熹是我国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世人称为朱子,是我国自孔子、孟子以来最为著名的弘扬儒学的文化大师。
作为古代教育家,朱熹倡导以理学为核心的教育思想,编撰以育人为根本的教育著作,开展以书院为模式的教育实践,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一、倡导以理学为核心的教育思想朱熹是我国封建时期儒家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理学学说的集大成者。
古代的理学是指宋朝以后的新儒学,又称道学,由北宋儒学家周敦颐始创,北宋二程(程颢、程颐)发展,至南宋朱熹得以完善而建立的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
朱熹认为,人既有“天命之性”,其来源于“太极之理”,属于“绝对的善”;人也有“气质之性”,其来源于“后期之欲”,但是“清浊可分”。
因此,对于人的教育,首先应着重于“气质之性”,通过“居敬”、“穷理”等方式来改变气质,以“去人欲,存天理”,自觉遵守“三纲五常”的封建道德规范。
朱熹关于“格物穷理”的理学观念曾经引发过一次著名的论争。
南宋淳熙三年(1176),为了交流和沟通思想,朱熹曾专门邀约当时著名学者陆九渊相聚于江西上饶的鹅湖寺,围绕包括人才教育培养理念等内容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朱熹属于客观唯心论者,他认为应将基于现实、基于社会之上的“天理”作为考察人们一切行为和习惯的基本标准,遵循“天理”,就是宣扬“真、善、美”,反对“天理”,就是破坏“真、善、美”;但是陆九渊属于主观唯心论者,他主张“发明本心”,认为人应当从个人内心当中自行感悟和提高完善。
这就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鹅湖会”,也是比较符合当时社会现实的朱熹理学思想得以广泛宣扬和社会认可的一次重要历史事件。
在南宋以后六百多年的历史进程中,朱熹理学在促进人们的观念思维、教育人们的知书达理、陶冶人们的道德情操等方面都发挥了巨大的积极作用[1]81。
以理学学说为指导,朱熹形成了广博丰富、深奥精微的独特教育思想,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便是其关于“小学”和“大学”教育的精辟论述。
论述朱熹的教育思想
论述朱熹的教育思想朱熹是南宋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
他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教育的作用和目的,论“小学”和“大学”的教育,关于道德教育的思想,以及论读书法。
一教育思想㈠关于教育的作用和目的⒈教育作用:“变化气质”朱熹重视教育对于改变人性的重要作用,从客观唯心主义思想出发来解释人性论,把人性分成“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两种,天命之性至纯至善,气质之性有善有恶,教育的作用在于变化气质,发挥气质之性中的善性。
⒉教学的目的:“明人伦”朱熹主张学校教育目的在于“明人伦”。
从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的思想出发,朱熹严厉抨击的当时以科举为目的的学校教育,要求改革科举,整顿学校。
㈡论“小学”和“大学”教育⒈“小学”教育⑴教育任务八岁入小学,朱熹认为小学教育任务是“圣贤坯璞”,是打基础的阶段。
⑵教育内容关于小学教育的内容,朱熹提出以“教事”为主的思想。
强调让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具体行事,懂得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养成一定的行为习惯,学到初步的文化知识技能。
⑶教育方法首先,朱熹主张先入为主,及时施教。
其次要求形象生动,能激发兴趣。
再次首创以《须知》《学则》的形式来培养儿童道德行为习惯。
⒉“大学”教育⑴教育任务15岁以后为大学教育,大学教育任务也与小学教育不同。
大学教育则是在“坯璞”的基础上“加光饰”,把他们培养成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⑵教育内容大学教育内容的重点是“教理”,即重在探究“事物之所以然”。
⑶教育方法在大学教育方法方面,朱熹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其中两点值得注意:其一,重视自学,其二,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之间的相互交流。
㈢关于道德教育思想(低频,简答)⒈道德教育的根本任务道德教育是理学教育的核心,朱熹十分重视道德教育,主张将道德教育放在教育工作首位。
道德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明天理,灭人欲”。
⒉道德教育内容要实现道德教育“明天理,灭人欲”的根本任务,就必须进行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教育,这是朱熹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也是他道德教育思想的主要特点。
朱熹的理学思想
朱熹的理学思想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号晦庵,南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文化官员。
他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理学家之一,被誉为理学大师。
朱熹的理学思想对中国思想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学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
一、朱熹的理学思想概述朱熹的理学思想主要围绕“格物致知”和“诚实守正”两个核心理念展开。
他主张通过研究事物的本原和本质,以及人类的道德规范来实现人的完善和社会的和谐。
他将理学与儒学进行了紧密的结合,并试图通过理学来弥补儒学中的一些缺陷。
二、格物致知朱熹强调“格物致知”的重要性。
他认为,要真正了解世界和人性,就必须通过观察和研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来达到真知。
朱熹注重对事物的实证研究,强调通过实践和经验来获得知识,而不是仅仅依靠理论和推理。
他认为,只有通过实际观察和实践活动,才能真正了解事物的本质和原理。
三、诚实守正朱熹主张“诚实守正”,他强调人的品德修养和道德规范在个人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他认为,人应该以诚实正直为原则,并努力追求善良和正义。
朱熹提出了“心外无物,心内无欲”的理念,强调内心的清净和超越物欲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通过修身养性,才能实现个人的完善和社会的和谐。
四、理学与儒学的结合朱熹将理学与儒学进行了紧密的结合。
他借鉴了儒家经典中的一些思想和观念,并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他将经典的解释与个人的体验和实证研究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学体系。
朱熹通过对经典的深入解读和反思,试图通过理学来解决儒学中一些概念的不足和理论的问题。
五、朱熹理学的影响朱熹的理学思想对中国思想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学说得到了后世儒学家的广泛传承和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朱熹的理学对后世的哲学、教育和政治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学说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被誉为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六、总结朱熹的理学思想以“格物致知”和“诚实守正”为核心,强调通过实证研究和道德修养来实现人的完善和社会的和谐。
朱熹的思想主张是什么
朱熹的思想主张是什么朱熹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那么朱熹的思想主张是什么?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朱熹的思想主张,希望对你有帮助!朱熹的思想主张朱熹,生于1130年9月15日,卒于1200年4月23日,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是程朱理学的核心代表人物,曾经做过南宋的江西,福建漳州知府等官,为官清正廉明,创办白鹿书院,岳麓书院,武夷书院等,是第一个提出完整教育制度的古人,对后世的教育模式有很大的启发性。
作为程朱理学的核心代表,朱熹的思想主张可以简单归纳为道学之太极学,通过研究儒家经典,经过自己的理解发展为义理学说。
朱熹的思想主张的基础是程颢的理本论,理,即为道,太极,他认为理是世间万物的规律,任何事物都有理,都具有太极的两极性,理在逻辑上高于气,但气具有能动性,是制造万物的原料,理离不开气,它们可以通过渐变达到转化。
而且理是形而上的,气是形而下的,理是先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存在的,相比于气,理为第一性,气为客为第二性,理生气并寓于气中,理和气就是太极的两极,生万物,万物调和归一。
这种思想主张已经具有后世唯物主义的辩证论的雏形了,通过对这种思想主张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朱熹建立了一套相对完整的哲学体系,这是中国历史上划时代的事件,中国虽然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但是哲学思想史却并没有多少的发展,朱熹及以后的追随者们,把中国古代从孔孟时代朴素的哲学思想继承下来并发扬光大。
朱熹理学内容朱熹理学自成体系,说的有理可寻,让你无理可驳,真可谓讳莫如深。
朱熹理学沿袭五百多年,至今无人超越。
朱熹反佛崇儒,他一直在探索可以用来治国的方法。
他的新主张对整个宋朝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他的理学,堪称绝妙。
他的理论得到大家的认可,而且体系之庞大,是宋代理学的大成,他在理学方面所作的阐述,后人受益匪浅且对他的理学称赞有嘉。
他的理学思想到了元朝的时候受到欢迎,并作为治世之道和管理民风的良方。
朱熹理学避各家之所短,扬各家之长,集佛、道、儒为一体,吸取其中之精髓。
朱熹的教育思想论文
朱熹的教育思想论文朱熹是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理学的集大成者,同时也是继孔子之后一个著名的大教育家。
他热衷于教育事业,教育思想系统博大、精深、系统,论述了教育的各个方面。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朱熹的教育思想论文,希望大家喜欢!朱熹的教育思想论文篇一《朱熹教育思想研究》摘要:朱熹是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理学的集大成者,同时也是继孔子之后一个著名的大教育家。
他热衷于教育事业,教育思想系统博大、精深、系统,论述了教育的各个方面,对今天教育理论与实践仍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朱熹; 理学; 教育思想朱熹,字元晦,是中国封建时代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学术思想,在中国元明清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更趋完备。
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一、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朱熹办教育的首要目的,是为了整顿封建道德伦理,维护封建统治。
对此,他也直言不讳,认为先王之学,就是以“明人伦”为本。
朱熹把“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概括为“五伦”。
明五伦,即明封建伦理规范和宗法等级制度。
在这个教育目的的指导下,朱熹一方面认为,每个人都要受教育,“自天子至于庶人,无一人不学”[1]另一方面,通过教育,使人去其气质之偏,物欲之弊,而恢复天命之性,培养成为封建地主阶级有学问的“忠孝”之人。
他说:“学校之设,所以教天下之人为忠为孝也。
”[2]二、关于“小学”与“大学”教育阶段的划分及其教育思想朱熹按照人的年龄、心理以及理解能力,主张设小学和大学两类学校,把二者看作是统一的教育过程中相互衔接的两个阶段。
(一)小学阶段及其教育内容和方法朱熹认为,从8岁至15岁为小学教育阶段。
他十分重视这个阶段的教育,认为小学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圣贤坯璞”。
提出:“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而教之以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
朱熹的教育理念 以实践为基础 以创新为动力
朱熹的教育理念以实践为基础以创新为动力朱熹(1130年-1200年),北宋理学家、教育家,被誉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强调以实践为基础,以创新为动力,注重实用主义教育,强调学以致用的教育理念。
本文将从他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和影响等方面探讨朱熹的教育理念。
朱熹的教育观念朱熹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修养和能力的过程,强调实践与创新。
他主张教育应以实际生活为基础,强调知行合一,即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他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相信通过实践能够更好地锻炼和培养学生,使他们在实际生活中能够灵活应对各种问题和挑战。
朱熹的教学方法朱熹提倡广泛阅读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他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够深入理解和掌握知识,因此他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实践活动。
在他的教学中,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让他们通过实践的方式去探索和发现,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朱熹的影响朱熹的教育理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对中国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开创了理学教育的新局面。
他的实践教育理念为后来的教育家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他的教育思想强调实践和创新,这在当时非常超前,对现代教育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总结朱熹以实践为基础,以创新为动力的教育理念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理念强调知行合一,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和创新思维的激发。
他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实践操作,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和发现。
朱熹的教育思想为后世的教育家提供了借鉴和启示,也对现代教育的发展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朱熹的教育理念,努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使其能够在现实生活中有效应对各种问题和挑战。
朱熹的主要教育思想教学内容
朱熹的主要教育思想朱熹的主要教育思想:(1)、关于教育目的与教育作用:朱熹主张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以造就封建社会的所谓“圣人”。
他的教育作用论是从他的理学思想体系出发论述的。
他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变化气质”,“明明德”,以实现“明天理,灭人欲”的根本任务。
(2)、论“小学”与“大学”的教育内容:朱熹把小学教育和大学教育看做是统一的教育过程中相互衔接的两个阶段。
认为小学阶段的任务是“教事”,大学阶段的任务是“教理”,注意到了从儿童和青少年个性发展的心理规律来考虑教育阶段的划分。
(3)、教育原则与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居敬穷理”、“学思力行”、“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等。
王守仁的主要教育思想:(1)、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王守仁十分重视教育对人的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学以去其昏蔽”的思想,认为教育作用是“明其心”。
(2)、关于儿童教育思想:他十分重视儿童教育,从“致良知”的要求出发,认为儿童时期“良知”保存最多,受蒙蔽最少,教育应从儿童时期抓起。
教育要注意儿童的年龄特点;儿童教育必须顺应儿童的性情,其教育内容是歌诗、习礼、读书;此外,他强调教育要“随人分限所及”,量力施教。
二者的异同点:(1)、王守仁和朱熹一样,都认为“理”是存在的,都把“理”作为宇宙的本体,把“理”当做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教育的根据,所不同的是,朱熹认为“理在心外”、“性即理”。
而王守仁则认为“理在本心”,“心即理”,在内不在外。
(2)、朱熹认为,圣人教训具在经书,为学之道必须穷理,穷理必须读书。
而王守仁则认为经书是“常道”,即永恒而普遍的道理,然其根源仍在本心,他认为凡是有助于“求其本心”者均可作为教育内容。
一、朱熹的教育思想:(他是客观唯心主义的世界观)朱熹――南宋时期著名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他曾师从北宋理学家程颐、程颢的再传弟子罗从彦。
朱熹天资聪颖,自幼接受儒学教育与理学启蒙,奠定了学术和思想基础。
朱熹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朱熹的教育思想与实践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朱熹,北宋时期的大儒,被誉为“理学四传”之一。
他的教育思想与实践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方面。
本文将从朱熹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朱熹的教育思想朱熹的教育思想以“格物致知”为核心,强调实践与知识的结合。
他认为,人的知识和能力应该通过实践来获得和发展,只有通过实际经验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他主张注重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通过“案牍”、“墨肆”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新能力。
同时,朱熹也注重学生的道德修养,他提倡“致良知”,要求每个人都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二、朱熹的教育实践1.注重启发式教育朱熹在教育实践中注重启发式教育,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他不满足于简单灌输知识,而是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寻找答案,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提出“以问古人所未问,以问今人所未问,以问未来人所未知”,强调学生要有追问的精神,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边界。
2.倡导德育教育朱熹非常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他认为只有德才兼备的人才才能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他强调学生的品行修养和道德行为,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
朱熹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倡导学生要有自律精神,要有道德操守,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学生之间的交流。
3.推崇诗经教育朱熹主张使用诗经进行教育,他认为诗经是培养学生德育的最佳工具。
他重视诗经中的音乐、礼仪、道德等方面的教育价值,通过诗经的学习和吟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情感修养。
朱熹强调诗经的教育要和人的实际生活相结合,通过学习诗经的内容,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丰富的情感体验。
三、朱熹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朱熹的教育思想与实践对于当代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首先,朱熹提出的“格物致知”理念强调实践与知识的结合,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非常重要。
现代社会对于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可以在教育实践中借鉴朱熹的思想,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能力培养。
朱熹的教育思想
朱熹的教育思想一、人物简介朱熹(理学思想集大成者,其理学思想与程颐、程颢并称“程朱理学”)出生于书香门第,其父朱松失官在家,教书伟业,朱熹从小攻读儒家经典,后师从程颐三传弟子李侗。
朱熹先后任官14年,其余时间多著书授业(《四书章句集注》元朝科举以此取士——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每到一地都要创办学校,修复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前后讲学达59年之久。
朱熹关心国家大事,向朝廷推崇理学,强调修身,力主抗金,但不被重用。
二、教育思想(一)人性论——人性二元论朱熹将人性分成“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天命之性”就是理(性即理),是绝对至善;“气质之性”因人而异。
朱熹曾经做了一个比喻。
他说“天理”就像一只“明珠”。
人的形体气质就像盆中的水,有的盆中水是清激的,有的盆中的水是混浊的,清出的程度义各不相同。
把“明珠”放在清水盆里,我们看到的还是明珠;放在浊水盆里我们看到的就是暗珠;如果水太混浊了,我们连珠子都看不到。
明珠在水里面的具体显现就好比”气质之性”。
(二)教育的作用“变化气质”,使气质之性接近“天命之性”(接近天理)。
气质中最不利于“天理”显现的隐私就是“欲”,所以“圣人千言万语,只是教人存天理,灭人欲”。
对个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明明德对社会:齐家、治国、平天下——亲(新)民(三)教育目的明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人之大伦也。
庠序学校皆以明此而已。
(四)“小学”教育和“大学”教育1.“小学”教育(15岁前):①教育任务:教之以事——打坯模——打好做圣贤的坯模②教育内容:伦理道德规范训练和基本知识技能学习③教育方法:尽可能具体明确,生动直观形象2.“大学”教育(15岁以后):①教育任务:教之以理——加光饰②“大学”主要是读书,读书穷理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先于读书。
(五)朱子读书法(寻私心,且吃力)1.循序渐进包含三个意思:第一,读书要按-定的次序,不要颠倒;第二,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能力安排读书计划并切实遵守它,即量力性原则;第三,读书要扎扎实实打好基础,不可圆囵吞枣,急于求成。
《朱熹教育思想及意义[共5篇]》
《朱熹教育思想及意义[共5篇]》第一篇。
朱熹教育思想及意义南宋著名教育家朱熹,一生热爱教育,他先后做官不足十四年,但讲学却达五十年之久,而且始终不倦。
到了晚年,“虽疾病支离至诸生问辨,则脱然沉疴之去休;一日不讲学,则惕然以为忧”。
实为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罕见,堪称“宋代孔子”。
他的教育思想对宋以后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他关于教育目的和教育方法的论述,对今天学校教育是有借鉴意义的朱熹认为,教导学生该从积极方面去指导、说服,少作处理性的消极工作,学者深明“义理”、“充长善端”而心悦诚服,其效果要比订立规章制度大得多。
学生的心中有了“理义”才能“立志”,志其心之所向,是为学的目的。
目的不定,一切学业都无着力处。
同时,他对于学生在校,如何做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详加标明,关于衣服冠履、语言步趋,洒扫清洁,读书写字以及其他杂细事宜,也都有了严格的规定。
他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依照这些细则而行动,用“规矩”养成“方圆”,以表明深明“理义”。
虽然朱熹所主张的“理义”与现在学校德育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是他对学生积极教育与防治并重的做法却值得借鉴。
当前在大中学生中,不少学生缺乏理想,一切以个人为中心、以西方为榜样、是非标准差。
特别令人触目惊心的是潜藏着信仰、信念、信任危机;爱国主义思想淡薄,民族虚无主义情绪滋长“蛇年风波”以及风波后影响,都在说明这个问题。
因此,学校德育最重要的是对青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应使他们真心爱我们的祖国,我们的党,为崇高的事业而献身。
这一代青年从幼儿园开始都唱热爱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歌,小学、中学都进行政治教育,考试成绩都是八九十分。
但实际情况怎样样呢。
这需要我们深思,光是灌输概念、术语不行,要争取制定科学的、行之有效的规矩和细则,既引导又防治,双管齐下,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朱熹要求学校把德育放在首位。
认为教育学生自幼必须从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开始,以修养其孝悌忠信之道,然后再教以格物,致知和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其主要目的,就是要使学生“明人伦”。
朱熹的教育思想及启示
朱熹的教育思想对当今学校道德教育的启示朱熹(公元1130—1200年),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江西省婺源县)人。
他是南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宋明理学四大学派闽学的奠基人和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
他的教育思想对宋以后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他关于教育目的和教育方法的论述,对今天的学校道德教育仍有借鉴价值。
一、教育目的:在教育目的方面,朱熹要求学校把德育放在首位。
“学校之正、不患法制之不胜,而患理义不足悦其心”。
他认为教育学生自幼必须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开始,以修养其孝悌忠信之道,然后再教以格物、致知和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其主要目的,就是要使学生“明人伦”。
虽然“人伦”是封建社会“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但朱熹从“明人伦”的思想出发,严厉抨击了当时功利主义的学校教育,认为当时的学校教育忽视伦理道德教育,诱使学生“怀利去义”,追逐名利,导致“风俗日蔽、人才日衰”。
因此,尽快改变教育、学习风气,以正本革弊。
朱熹的这些批评切中时弊,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目前,我国“功利主义”教育占相当大的市场,为争名逐利而接受教育的现象屡见不鲜。
在素质教育成为主流的今天,如何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重视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如何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如何审视我国现行高考制度,不让高考成为现代读书人追求“功名”的桥梁,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思。
二、教育方法为了达到“明人伦”教育目的,在教育方法上,他用“博学之、审问之、愤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作为为学的次序。
并提出“自修身以至处事接物,亦各有其要”,以“言忠信、行笃敬作为修身之要”;以“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劝”作为处事之要;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作为接物之要。
朱熹的道德教育方法,举其要点,主要有二:(一)循序渐进法朱熹认为,学校德育应分三个阶段进行:八岁以下为童蒙阶段,道德教育要“始于衣服冠履,次及言语步趋,次及洒扫涓洁,次及读书写文字及杂细事宜,皆所当知”;八岁至十五岁为小学阶段,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皆所以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十五岁以上为大学阶段,主要是“发明此事之理,就上面讲究所以事君、事父兄等事是如何”。
朱熹的教育理念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朱熹的教育理念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朱熹,中国宋代理学家和文学家,他对于中国古代儒家教育理念和方法作出了重要贡献。
朱熹的教育理念注重修身、治学、齐家、治国,强调以德育人、以经世致用。
这些理念对于现代教育仍然具有深远的启示作用。
首先,朱熹的教育理念强调培养良好的道德素养。
他认为一个人的修养和品德是最重要的,因为这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根本。
现代社会也面临着道德沦丧、伦理价值观混乱的问题,朱熹的思想提醒我们,在教育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价值观念,使他们具备正确的道德判断力和行为规范。
其次,朱熹重视知行合一的教育原则。
他认为学习应该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际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主张不只停留在书本知识的学习,而是要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现代教育中,我们也应该注重知行合一的教育,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朱熹还倡导“格物致知”的学习方式。
他强调学习应该以实证为基础,要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来认识事物。
这种学习方式强调实事求是、追求真理,与现代教育中的实证主义思想相契合。
在现代教育实践中,我们也应该鼓励学生通过实践来增加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朱熹的教育理念还强调了教育的全面性和个性化。
他主张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身心健康的培养和个性特点的发展。
这一理念对于现代教育也具有重要意义,要以学生的兴趣和个性为出发点,关注他们的全面成长,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机会和发展空间。
最后,朱熹的教育理念强调了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服务社会和造福人民。
他主张教育应该培养学生为社会作出贡献的意识和能力,强调知识的应用和实用性。
这对于现代教育也提醒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使他们具备为社会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的能力。
总之,朱熹的教育理念在现代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他的理念强调了道德修养、知行合一、实证主义、全面个性化以及服务社会的教育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熹的理学教育思想及实践一、生平和教育活动朱熹(公元1130—1200年),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江西省婺源县)人。
他是南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宋明理学四大学派闽学的奠基人和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
他的教育思想对宋以后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他关于教育目的和教育方法的论述,对今天的学校道德教育仍有借鉴价值。
二、理学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1.关于教育的作用和目的朱熹重视教育对于改变人性的重要作用。
他从“理”一元论的客观唯心主义思想出发来解释人性论,提出了人性就是“理”,就是“仁、义、礼、智”封建道德规范的观点。
他说:“性只是理,以其在人所禀,故谓之性”。
①又说:“性者人之所受乎天者,其体则不过仁、义、礼、智之理而已。
”②这里就产生这样一个问题,既然“性即理”,“性”的具体内含是“仁、义、礼、智”,那么为何还会有各种不同的人性呢?在这个问题上,朱熹接受了张载、程颐的观点,把人性分成“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两种。
所谓“天命之性”(又称“天地之性”、“义理之性”或“道心”),是“专指理言”,它是禀受“天理”而成的,所以浑厚至善,完美无缺;所谓“气质之性”(又称“人心”),“则以理与气杂而言之”,就是说它是禀受“理”与“气”,两者杂然相存而成。
由于“气”有清明、浑浊的区别,所以“气质之性”有善有恶。
如果所禀之“气”是“极清且纯者”,那么“气与理一”,“理”在“清气”中,就好比宝珠在清水里,光泽透彻明亮;反之,如果所禀之“气”是浑浊的,则“理”在“浊气”中,就好比宝珠在浊水中,看不到宝珠的光泽。
他认为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变化气质”,发挥“气质之性”中所具有的“善性”,去蔽明善,就好比下功夫把浊水中的明珠揩拭干净,恢复宝珠原有的光泽一样。
他说《大学》中所说的“明明德”,就是这个意思。
而且,他还进一步指出,要“明明德”,就必须“复尽天理,革尽人欲”。
因为在他看来,“天理”与“人欲”是两相对立,水火不相容的。
“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
”所以,他告诫道:“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是学。
”③朱熹就是这样用理学的观点来论述教育的作用在于“变化气质”,“明明德”,以实现“明天理、灭人欲”的根本任务。
与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相联,朱熹主张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
他说:“古之圣王,设为学校,以教天下之人。
……必皆有以去其气质之偏,物欲之蔽,以复其性,以尽其伦而后已焉。
”④在朱熹看来,要克服“气质之偏”,革尽“物欲之蔽”,以恢复具有的善性,就必须“尽人伦”。
所以,他强调“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人之大伦也。
庠、序、学、校皆以明此而已。
”⑤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也明确把上述五伦列为“教之目”,置于首位,指出“学者学此而已”。
从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的思想出发,朱熹严厉抨击了当时以科举为目的的学校教育。
他认为:“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己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
”然而,当时的学校教育却反其道而行之,士人“所以求于书,不越乎记诵、训诂、文词之间,以钓声名,干利禄而已”,完全违背了“先王之学以明人伦为本”的本意。
他尖锐地指出:这样的学校,其名“虽或不异乎先王之时,然其师之所以教,弟子之所以学,则皆忘本逐末,怀利去义,而无复先王之意,以故学①《朱文公文集》卷五十九。
②《朱子四书或问》卷十四。
③《朱子语类》卷十三。
④《朱文公文集》卷十五。
校之名虽在,而其实不举,其效至于风俗日敝,人材日衰”。
①因此,他要求改革科举,整顿学校。
朱熹针对当时学校教育忽视伦理道德教育,诱使学生“怀利去义”,争名逐利的现实,以及为了改变“风俗日敝,人材日衰”的状况,重新申述和强调“明人伦”的思想,在当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同时,他对当时学校教育和科举制度的批评也是切中时弊的。
2.论“小学”和“大学”教育朱熹在总结前人教育经验和自己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基于对人的心理特征的初步认识,把一个人的教育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阶段,并分别提出了两者不同的任务、内容和方法。
8岁至15岁为小学教育阶段。
朱熹十分重视这个阶段的教育,认为小学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圣贤坯璞”。
他说:“古者小学已自养得小儿子这里定,已自是圣贤坯璞了”。
②同时指出,"蒙养弗端,长益浮靡",若儿童时期没有打好基础,长大就会做出违背伦理纲常的事,再要弥补,就极为困难了,“而今自小失了,要补填。
实是难。
”③因而,他认为小学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必须抓紧,抓好。
关于小学教育的内容,朱熹指出,因为小学儿童“智识未开”,思维能力很弱,所以他们学习的内容应该是“知之浅而行之小者”,力求浅近、具体。
为此,他提出以“教事”为主的思想。
他说:“小学是事,如事君,事父,事兄,处友等事,只是教他依此规矩做去。
”④强调让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具体行事,懂得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养成一定的行为习惯,学到初步的文化知识技能。
因此,他在《小学书题》中说道:“古者小学,教人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
”在《大学章句序》中又说:“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
”希望儿童通过“学其事”,在实际活动中得到锻炼,增长才干,成为“圣贤坯璞”。
15岁以后为大学教育。
大学教育是在“小学已成之功”基础上的深化和发展,与小学教育重在“教事”不同,大学教育内容的重点是“教理”,即重在探究“事物之所以然”。
朱熹在《小学辑说》中说:“小学是事,如事君、事父兄等事。
大学是发明此事之理,就上面讲究所以事君、事父兄等事是如何。
”又说:“小学之事,知之浅而行之小者也;大学之道,知之深而行之大者也,”大学教育任务也与小学教育不同。
小学教育是培养“圣贤坯璞”,大学教育则是在坯璞的基础上“加光饰”,再进一步精雕细刻,把他们培养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他写道:“国家建立学校之官,遍于郡国,盖所以幸教天下之士,使之知所以修身、齐中,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其中两点值得注意:其一,重视自学。
他曾对学生说:“书用你自去读,道理用你自去究索,某只是做得个引路底人,做得个证明底人,有疑难处同商量而已。
”⑤在教师指导下重视学生的自学与研究,确是大学教育中一种重要的方法。
其二,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之间的相互交流。
淳熙八年(1181年),他邀请持不同学术见解的著名学者陆九渊到他主持的白鹿洞书院讲学,并称赞其讲学“切中学者深微隐痼之病”,使“听者莫不竦然动心焉”,还将其讲稿刻石为记。
朱熹不囿门户之见,进行不同学术观点之间交流的做法,长期以来一直是学术史和教育史上的美谈。
朱熹认为,尽管小学和大学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教育阶段,具体的任务、内容和方法各不相同,但是,这两个阶段又是有内在联系的,它们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
它们之间的区别是因教育对象的不同而所作的教育阶段的划分,并不是像“薰莸冰炭”那样截然对立。
朱熹关于小学和大学教育的见解,反映了人才培养的某些客观规律,为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发展增①《朱文公文集》卷七十八②《朱子语类》卷七。
③《朱子语类》卷七。
④《朱子语类》卷七。
添了新鲜内容。
3.关于道德教育的思想道德教育是理学教育的核心,也是朱熹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
朱熹十分重视道德教育,主张将道德教育放在教育工作的首位。
他说:“德行之于人大矣……士诚知用力于此,则不唯可以修身,而推之可以治人,又可以及夫天下国家。
故古之教者,莫不以是为先”。
①就是说,德行对人有重大意义,不仅可以修身,而且还可以推而广之去治人、治国,因此,古代的教育者都把道德教育置于优先地位。
反之,如果缺乏德行而单纯追求知识,人就会迷失方向,而找不到归宿。
道德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明天理、灭人欲”。
朱熹说:“修德之实,在乎去人欲,存天理。
”②朱熹所说的“天理”,是指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
对此他说得十分明确:“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③又说:“三纲五常,礼之本也。
”他所说的“人欲”,则是指“心”的毛病,是为“嗜欲所迷”的心。
比如,饮食“要求美味”,穿着“必欲精细”,言行则“非礼而视听言动”,等等。
因此,要实现道德教育“明天理、灭人欲”的根本任务,就必须进行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教育,这是朱熹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也是他道德教育思想的重要特点。
朱熹关于道德教育的方法,可以概括为立志,居敬存养,省察,力行4.论读书法朱熹强调读书穷理,认为“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
他自己一生又酷爱读书,对于如何读书有深切的体会,并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
他的弟子将其概括为“朱子读书法”六条,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④这是朱熹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兹逐条简析如下。
总之,朱熹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继孔丘之后的又一个大教育家。
他的教育活动和教育思想,大大地丰富和充实了我国古代教育宝库,对于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教育的发展曾产生过重大影响。
因此,认真研究朱熹的教育活动和教育思想,不仅是研究宋朝教育的重点,而且也有助于了解元、明、清时期教育的发展。
①《学校贡举私议》②《与刘共父》③《朱文公文集》卷五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