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暑假作业选修诸子散文阅读--论语选读Word版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选读
看一看
一、论语解读
当仁,不让于师孔子对弟子的爱往往体现出他的道德选择。伯牛和颜渊两个例子,很能说明这一点。《论语·先进》篇说:“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意思是指孔子众弟子中德行好的,是颜渊、闵子骞、冉伯牛和仲弓。孔子为伯牛感慨“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这个“斯人也”就包含着他对伯牛德行的推许。选文第13则:“颜渊死,子哭之恸。”“恸”意思是说悲哀过甚,以至于变动容貌。跟着他的众弟子说:“子恸矣!”意思是说:“您太过悲哀了!”孔子则说:“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先作一句疑问:“有恸乎”,意思是说真的哀痛过度了吗、真的太过悲哀了吗。再作一句反问:“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意思是说不为这个人哀痛,还为谁哀痛呢。“夫”这里相当于“此”,“夫人”就是“这个人”;“谁为”就是“为谁”的意思。这个反问里面,同样包含着孔子对颜回德行的高度推许。选文第9则“贤哉,回也”一段,淋漓酣畅地表现了孔子对颜回德行的赞叹。
孔子关于仁的学说一方面告诉人们不能干什么,一方面又告诉人们应该做什么。要做到仁并不难,关键看你是不是有这种追求。所以他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这意味着,对每一个人来说,可怕的不是他不具备仁德,而是他丧失了追求仁德的愿望。孔子把仁这种境界看得比生命都重要。选文第8则:“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志士”指有高尚志向和节操的人。“仁人”指讲究仁义的人。志士仁人不会贪生而损害仁德,只会为了成全仁德而牺牲生命。仁是孔子为人生开启的根本方向,是孔子为世人营造的安顿人生的居所。选文第9则:“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这里主要是看这句话的前一半。“约”,意思是指贫困。孔子说,不讲究仁义、没有仁德的人不可以长久处于贫困中,也不可以长久处于安乐中。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不讲究仁义、没有仁德的人,若长期处于贫困中,必定会无所不为。孔子说过:“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就是说德行崇高的人在困厄中能够坚持道义,而人格卑下的人在困厄中就不能节制自己的行为,会漫无准则,不择手段地干坏事。另一方面,不讲究仁义、没有仁德的人若长期处于安乐中,必定会忘乎所以,流于淫滥。古今中外那些“富贵而淫”的人物往往都是如此。
想一想
1.拿孔子及其弟子间的师徒关系,来对比现在的师生关系,你觉得前者有哪些值得学习的东西?
2.孔子的仁的学说蕴含着哪些值得弘扬的思想精华?
练一练
Ⅰ.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材料二:宰予昼寝。子日:“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1)材料一中所讲的“自省”,你是如何理解的?(4分)
(2)材料二中所讲的是和的关系。孔子从“宰予昼寝”这一事情中,悟出什么道理?(2分)
2.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1)之墙不可杇(2)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注释】(1)粪土:腐土、脏土。(2)杇:音wū,抹墙用的抹子。这里指用抹子粉刷墙壁。
(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于予与何诛!(3分)
②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4分)
(2)孔子从“宰予昼寝”这一事情中,悟出了什么道理?(3分)
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题。
子路曰:“卫君(1)待子为政,子将奚(2)先?”子曰:“必也正名(3)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4)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5)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6),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7)而已矣。”
【注释】(1)卫君:卫出公,名辄,卫灵公之孙。其父蒯聩被卫灵公驱逐出国,卫灵公死后,蒯辄继位。蒯聩要回国争夺君位,遭到蒯辄拒绝。这里,孔子对此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2)奚:什么。(3)正名:即正名分。(4)迂:迂腐。(5)阙:同“缺”,存疑的意思。(6)中:音zhòng,得当。(7)苟:苟且,马马虎虎。
(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卫君待子为政,子将奚先?
②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2)孔子认为治国家要先正名,理由是什么?请简述出来。(4分)
4.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题。
长沮、桀溺(1)耦而耕(2)。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3)焉。长沮曰:“夫执舆(4)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孔丘之徒与?”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5)?且而与其从辟(6)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7)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8)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注释】(1)长沮、桀溺:两位隐士,真实姓名和身世不详。(2)耦而耕:两个人合力耕作。(3)津:津,渡口。(4)执舆:即执辔。(5)之:与。(6)辟人:逃避。
辟:同“避”。(7)耰:音yōu,用土覆盖种子。(8)怃然:怅然,失意。(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3分)
②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3分)
(2)从文中可以看出,对社会现实与改革的关系,孔子所持的观点(态度)是(不超过15字),而长沮、桀溺的观点(态度)却认为(不超过15字)。(4分)
5.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①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论语·述而》)
②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
③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
(1)请简要概括孔子和子贡对“过”的看法。(2分)
(2)子贡以日食、月食为喻,说明了什么道理?请简要分析。(4分)
孔子周游列国时来到郑国,却和弟子们彼此失散了;孔子一个人站在外城的东门口。郑国有人看见就对子贡说:“东门那里站着一个人,他的额头像唐尧,脖子像皋陶,肩膀像子产,可是从腰以下比禹短了三寸;一副疲惫倒霉的样子,真像个失去主人家的狗。”子贡见面把这些话据实告诉孔子,孔子笑着说:“一个人的相貌如何,那是不重要的;倒是他说我像只失去主人家的狗,那可真是说得对!真是说得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