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峄山碑》全文及译文
峄山碑 释文
![峄山碑 释文](https://img.taocdn.com/s3/m/c9f5013a227916888486d755.png)
峄山碑释文皇帝立国,维初在昔,维是发语词,不翻。
嗣世称王,一代代,继承。
这三句,是一句话。
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
武义直方,就相当于说正义战争。
我们的战争是正义的。
我们作战的对象,是乱逆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
戎臣,就是带兵的将领。
诛灭六国。
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
皇帝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
群臣上表,请求秦王称皇帝号。
就叫上荐高号。
这个孝道,是说秦国各代国君,均有统一之志,始皇帝的统一,乃是完成祖先之道。
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
溥惠,尃惠。
溥就是普。
我用的书里面,百度百科里面,都错成了专字。
既献泰成,乃降尃惠,亲巡远方。
应该是这样子才对。
既,就是完成了的意思。
泰成,就是大成。
完成了统一大业。
普惠,把恩泽给了所有的人。
寴车巛,就是亲巡。
从车和从辵,都是表示动作的形符。
坐车出巡,就是车巛。
登于峄山,群臣从者,咸思攸长。
登上峄山,大家都发起了怀古之悠情。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
过去是乱世,起因于分土建国,就是封建制。
所以,大家才会去争斗。
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
功战就是攻战。
自太古以来就是如此。
世无万数,陀及五帝,莫能禁止无数代以来,到五帝时代,都不能禁止。
阤,延续。
乃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如今统壹了,不再打仗了。
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黔首,就是百姓。
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著经纪经纪,就是法度,秩序。
诵略,因为皇帝的功德是说不完的,所以,大臣说的,只是大略。
是为诵略。
以上内容,是始皇帝的刻辞。
下面,是秦二世的内容。
上面的是四言诗。
下面的,是散文了。
皇帝曰,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今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
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
丞相臣斯,这是李斯。
臣去疾,此人据说是姓杜。
御史大夫臣德,此人史传无载。
左丞相,右丞相,御史大夫,是政府首脑。
当时的官制,这三位均是宰相。
当时的制度,是宰相负责制。
可以开府。
就是可以自己组成一个行政班子。
人员由宰相任命。
峄山碑全文及译文
![峄山碑全文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c308a73b783e0912a2162a85.png)
峄山碑全文及译文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峄山碑》全文及译文《峄山碑》是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东巡时所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峄山碑全文及译文,欢迎阅读。
碑文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登于绎山①,群臣从者,咸思攸长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世无万数,陀及五帝,莫能禁止廼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箸经纪注:①绎山:指峄山。
皇帝日:“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
今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
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
”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大夫臣德。
昧死言,臣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
臣昧死请,制日可。
注释: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维是发语词,不翻。
嗣世,一代代,继承。
这三句,是一句话。
)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武义直方,就相当于说正义战争。
)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戎臣,就是带兵的将领。
灭六暴强即诛灭六国。
)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皇帝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
群臣上表,请求秦王称皇帝号。
就叫上荐高号。
这个孝道,是说秦国各代国君,均有统一之志,始皇帝的统一,乃是完成祖先之道。
)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溥惠,尃惠。
溥就是普。
我用的书里面,百度百科里面,都错成了专字。
既献泰成,乃降尃惠,亲巡远方。
应该是这样子才对。
既,就是完成了的意思。
泰成,就是大成。
完成了统一大业。
普惠,把恩泽给了所有的人。
寴车巛,就是亲巡。
从车和从辵,都是表示动作的形符。
坐车出巡,就是车巛。
)登于绎山①,群臣从者,咸思攸长(登上峄山,大家都发起了怀古之悠情。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过去是乱世,起因于分土建国,就是封建制。
所以,大家才会去争斗。
峄山碑原文、风格
![峄山碑原文、风格](https://img.taocdn.com/s3/m/0547d315650e52ea55189817.png)
《峄山碑》释文
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
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
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
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
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
登于峄山,群臣从者,咸思攸长。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
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
世无万数,陀及五帝,莫能禁止。
乃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
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
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著经纪。
《峄山碑》临习要点
一、把握总体风格。
《峄山碑》笔画粗细相近,结体均平,人们称
之为“玉箸篆”。
其风格瘦劲挺健,形体方正,是小篆的典范。
二、用笔。
注意横平竖直,中锋用笔,接笔自然和谐,不露痕迹,
笔顺要正确,按笔顺写篆,才能首尾圆合。
三、结体。
注意篆字的对称均衡,及笔画之间的穿插避就,力求和
谐自然,小篆形体以正方或长方为好,应注意上紧下松,上收下展,
方觉瘦劲圆健,优美耐看。
《峄山碑》释文
![《峄山碑》释文](https://img.taocdn.com/s3/m/d0ef40a8c77da26925c5b03a.png)
《峄山碑》释文
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
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
戍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
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
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
登于峄山,群臣从者,咸思悠长。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
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
世无万数,陀及五帝,莫能禁止。
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
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
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著经纪。
皇帝曰:“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今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其(期)於久远也。
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
“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夫臣德,昧死言。
臣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
臣昧死请。
制曰:可。
沁园春•雪(释文)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峄山碑文言文翻译
![峄山碑文言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f57725b1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c8.png)
《峄山碑》文言文原文:【臣斯等顿首上书曰:】维始皇三十七年,岁次丁丑,四月丙午朔,帝御泰山,东封西禅。
诏曰:“朕闻古之帝王,必有封禅之事,以昭告于天地,以示敬事于神明。
朕即位以来,德化渐被,四海之内,咸怀朕德。
今朕东巡,愿遂封禅之礼,以答天意,以慰民心。
”于是,有司具礼,咸秩无文。
乃命博士、儒生、史官、御史等,共议封禅之仪。
博士淳于越曰:“封禅者,古帝王之大礼也。
自古及今,未有不封禅而得天下者。
愿陛下遵古制,以行封禅,以垂范后世。
”乃定封禅之仪,选吉日,择胜地。
始皇于是东巡至泰山,遂封泰山,禅梁父。
封泰山,刻石纪功。
其辞曰:【皇帝临天下,德被四海,恩泽覃覃。
遂封泰山,禅梁父,以昭告于天地,以告成于神明。
】【皇帝临天下,德被四海,恩泽覃覃。
遂封泰山,禅梁父,以昭告于天地,以告成于神明。
】【皇帝临天下,德被四海,恩泽覃覃。
遂封泰山,禅梁父,以昭告于天地,以告成于神明。
】【皇帝临天下,德被四海,恩泽覃覃。
遂封泰山,禅梁父,以昭告于天地,以告成于神明。
】【皇帝临天下,德被四海,恩泽覃覃。
遂封泰山,禅梁父,以昭告于天地,以告成于神明。
】【皇帝临天下,德被四海,恩泽覃覃。
遂封泰山,禅梁父,以昭告于天地,以告成于神明。
】【皇帝临天下,德被四海,恩泽覃覃。
遂封泰山,禅梁父,以昭告于天地,以告成于神明。
】【皇帝临天下,德被四海,恩泽覃覃。
遂封泰山,禅梁父,以昭告于天地,以告成于神明。
】【皇帝临天下,德被四海,恩泽覃覃。
遂封泰山,禅梁父,以昭告于天地,以告成于神明。
】【皇帝临天下,德被四海,恩泽覃覃。
遂封泰山,禅梁父,以昭告于天地,以告成于神明。
】【皇帝临天下,德被四海,恩泽覃覃。
遂封泰山,禅梁父,以昭告于天地,以告成于神明。
】【皇帝临天下,德被四海,恩泽覃覃。
遂封泰山,禅梁父,以昭告于天地,以告成于神明。
】【皇帝临天下,德被四海,恩泽覃覃。
遂封泰山,禅梁父,以昭告于天地,以告成于神明。
】【皇帝临天下,德被四海,恩泽覃覃。
《峄山碑》碑文及注释
![《峄山碑》碑文及注释](https://img.taocdn.com/s3/m/17deea32453610661fd9f41c.png)
《峄山碑》碑文及注释《峄山碑》是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东巡时所刻,是秦刻石中最早的一块,内容是歌颂秦始皇统一天下,废分封,立郡县的功绩。
峄山又名东山,与泰山南北对峙,孟子所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东山即指峄山。
原石已不在,相传魏武帝曹操登山时令人推倒。
碑文(共144字)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登于绎山①,群臣从者,咸思攸长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世无万数,陀及五帝,莫能禁止廼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箸经纪注:①绎山:指峄山。
皇帝日:“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
今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
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
”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大夫臣德。
昧死言,臣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
臣昧死请,制日可。
注释: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维是发语词,不翻。
嗣世,一代代,继承。
这三句,是一句话。
)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武义直方,就相当于说正义战争。
)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戎臣,就是带兵的将领。
灭六暴强即诛灭六国。
)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皇帝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
群臣上表,请求秦王称皇帝号。
就叫上荐高号。
这个孝道,是说秦国各代国君,均有统一之志,始皇帝的统一,乃是完成祖先之道。
)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溥惠,尃惠。
溥就是普。
我用的书里面,百度百科里面,都错成了专字。
既献泰成,乃降尃惠,亲巡远方。
应该是这样子才对。
既,就是完成了的意思。
泰成,就是大成。
完成了统一大业。
普惠,把恩泽给了所有的人。
寴车巛,就是亲巡。
从车和从辵,都是表示动作的形符。
坐车出巡,就是车巛。
)登于绎山①,群臣从者,咸思攸长(登上峄山,大家都发起了怀古之悠情。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过去是乱世,起因于分土建国,就。
李斯篆书《峄山碑》高清大字释文版
![李斯篆书《峄山碑》高清大字释文版](https://img.taocdn.com/s3/m/723d6e99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c5.png)
李斯篆书《峄山碑》高清大字释文版
原文:
皇帝立国,维初在昔。
嗣世称王,讨伐乱逆。
威动四极, 武义直方。
戎臣奉诏, 经时不久。
灭六暴强,廿有六年。
上荐高号,孝道显明。
既献泰成,乃降专惠。
亲巡远方,登于绎山。
群臣从者,咸思攸长。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
以开争理,功战日作。
流血于野, 自泰古始。
世无万数,陀及五帝。
莫能禁止, 乃今皇帝。
一家天下,兵不复起。
灾害灭除,黔首康定。
利泽长久,群臣诵略。
刻此乐石,以著经纪。
皇帝日:“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
今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
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
”
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大夫臣德。
昧死言,臣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
臣昧死请,制日可。
《峄山碑》全文及译文
![《峄山碑》全文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814b41bda58da0116c1749c9.png)
《峄山碑》全文及译文《峄山碑》是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东巡时所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峄山碑全文及译文,欢迎阅读。
碑文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登于绎山①,群臣从者,咸思攸长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世无万数,陀及五帝,莫能禁止廼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箸经纪注:①绎山:指峄山。
皇帝日:“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
今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
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
”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大夫臣德。
昧死言,臣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
臣昧死请,制日可。
注释: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维是发语词,不翻。
嗣世,一代代,继承。
这三句,是一句话。
)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武义直方,就相当于说正义战争。
)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戎臣,就是带兵的将领。
灭六暴强即诛灭六国。
)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皇帝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
群臣上表,请求秦王称皇帝号。
就叫上荐高号。
这个孝道,是说秦国各代国君,均有统一之志,始皇帝的统一,乃是完成祖先之道。
)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溥惠,尃惠。
溥就是普。
我用的书里面,百度百科里面,都错成了专字。
既献泰成,乃降尃惠,亲巡远方。
应该是这样子才对。
既,就是完成了的意思。
泰成,就是大成。
完成了统一大业。
普惠,把恩泽给了所有的人。
寴车巛,就是亲巡。
从车和从辵,都是表示动作的形符。
坐车出巡,就是车巛。
)登于绎山①,群臣从者,咸思攸长(登上峄山,大家都发起了怀古之悠情。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过去是乱世,起因于分土建国,就是封建制。
所以,大家才会去争斗。
)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功战就是攻战。
自太古以来就是如此。
)世无万数,,阤yi3及五帝,莫能禁止(无数代以来,到五帝时代,都不能禁止。
李斯篆书《峄山碑》高清大字释文版
![李斯篆书《峄山碑》高清大字释文版](https://img.taocdn.com/s3/m/0eba2911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8e.png)
李斯篆书《峄⼭碑》⾼清⼤字释⽂版
原⽂:
皇帝⽴国,维初在昔。
嗣世称王,讨伐乱逆。
威动四极, 武义直⽅。
戎⾂奉诏, 经时不久。
灭六暴强,廿有六年。
上荐⾼号,孝道显明。
既献泰成,乃降专惠。
亲巡远⽅,登于绎⼭。
群⾂从者,咸思攸长。
追念乱世,分⼟建邦。
以开争理,功战⽇作。
流⾎于野, ⾃泰古始。
世⽆万数,陀及五帝。
莫能禁⽌, 乃今皇帝。
⼀家天下,兵不复起。
灾害灭除,黔⾸康定。
利泽长久,群⾂诵略。
刻此乐⽯,以著经纪。
皇帝⽇:“⾦⽯刻尽,始皇帝所为也。
今袭号⽽⾦⽯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
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
”
丞相⾂斯、⾂去疾,御史⼤夫⾂德。
昧死⾔,⾂请具刻诏书,⾦⽯刻因明⽩矣。
⾂昧死请,制⽇可。
李斯
⽂化。
《峄山碑》全文及译文之欧阳家百创编
![《峄山碑》全文及译文之欧阳家百创编](https://img.taocdn.com/s3/m/e1bb65f52f60ddccdb38a0c5.png)
《峄山碑》全文及译文欧阳家百(2021.03.07)《峄山碑》是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东巡时所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峄山碑全文及译文,欢迎阅读。
碑文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登于绎山①,群臣从者,咸思攸长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世无万数,陀及五帝,莫能禁止廼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箸经纪注:①绎山:指峄山。
皇帝日:“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
今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
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
”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大夫臣德。
昧死言,臣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
臣昧死请,制日可。
注释: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维是发语词,不翻。
嗣世,一代代,继承。
这三句,是一句话。
)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武义直方,就相当于说正义战争。
)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戎臣,就是带兵的将领。
灭六暴强即诛灭六国。
)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皇帝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
群臣上表,请求秦王称皇帝号。
就叫上荐高号。
这个孝道,是说秦国各代国君,均有统一之志,始皇帝的统一,乃是完成祖先之道。
)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溥惠,尃惠。
溥就是普。
我用的书里面,百度百科里面,都错成了专字。
既献泰成,乃降尃惠,亲巡远方。
应该是这样子才对。
既,就是完成了的意思。
泰成,就是大成。
完成了统一大业。
普惠,把恩泽给了所有的人。
寴车巛,就是亲巡。
从车和从辵,都是表示动作的形符。
坐车出巡,就是车巛。
)登于绎山①,群臣从者,咸思攸长(登上峄山,大家都发起了怀古之悠情。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过去是乱世,起因于分土建国,就是封建制。
所以,大家才会去争斗。
)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功战就是攻战。
自太古以来就是如此。
《峄山碑》全文及译文
![《峄山碑》全文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2b863384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fd.png)
《峄山碑》全文及译文《峄山碑》原文: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
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
始皇帝建立了国家,在此之前,他承袭了先世的爵位为秦王。
他征伐割据为乱的各个小国,威震天下,他勇武正义。
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
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
将领们遵奉他的命令,用了不长的时间,就消灭了六国诸侯的残暴割据。
在秦始皇二十六年,臣子们进献“皇帝”的尊号,彰显秦始皇帝是继承了先祖的法治道路。
既献泰成,乃降惠,亲巡远方。
登于峄山,群臣从者,咸思攸长。
伟大的统一事业已经完成,于是秦始皇普降恩惠,亲自巡视全国各地。
他登上峄山,跟随的群臣都思绪万千,感慨不已。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
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
追忆动乱不安的年代,由于国家分裂,诸侯割据,因此引发了天下的战乱。
攻击与争夺始终不断,人民血流遍野,这种情形从上古就开始了。
《峄山碑》译文:皇帝登基治国,当初在以前的时候,继承世系爵位为秦王。
他征讨割据为乱的各个小国,威风震撼四方,显示了勇武正义的功德。
秦始皇建立了国家后,在秦始皇二十六年,我们进献“皇帝”的尊号,彰显秦始皇帝继承先祖的法治之路。
伟大的统一事业完成后,秦始皇赐降恩惠,亲自巡视远方的土地。
他登上峄山,跟随的群臣都深深思念着他的功德。
《峄山碑》是秦始皇在峄山刻石立碑的铭文,主要记录了秦始皇统一天下的功德和治理国家的理念。
其中,“皇帝立国”部分主要描述了秦始皇继承世系爵位为秦王,并征讨割据为乱的各个小国,建立了国家的历程。
“既献泰成”部分则表达了秦始皇对于国家统一的贡献和治理国家的理念。
《峄山碑》的书法风格以小篆为主,其运笔坚劲畅达,线条圆润,结构匀称,点画粗细均匀,既具图案之美,又有飞翔灵动之势。
其书法艺术价值极高,对于学习小篆书法的人来说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峄山碑》不仅是一篇重要的历史文献,也是一部珍贵的书法艺术珍品。
它反映了秦始皇统一天下的历史背景和治理国家的理念,同时也展示了小篆书法的独特魅力。
《峄山碑》全文及译文
![《峄山碑》全文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e84335b5de80d4d8d15a4fcf.png)
《峄山碑》全文及译文《峄山碑》是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东巡时所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峄山碑全文及译文,欢迎阅读。
碑文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登于绎山①,群臣从者,咸思攸长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世无万数,陀及五帝,莫能禁止廼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箸经纪注:①绎山:指峄山。
皇帝日:“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
今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
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
”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大夫臣德。
昧死言,臣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
臣昧死请,制日可。
注释: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维是发语词,不翻。
嗣世,一代代,继承。
这三句,是一句话。
)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武义直方,就相当于说正义战争。
)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戎臣,就是带兵的将领。
灭六暴强即诛灭六国。
)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皇帝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
群臣上表,请求秦王称皇帝号。
就叫上荐高号。
这个孝道,是说秦国各代国君,均有统一之志,始皇帝的统一,乃是完成祖先之道。
)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溥惠,尃惠。
溥就是普。
我用的书里面,百度百科里面,都错成了专字。
既献泰成,乃降尃惠,亲巡远方。
应该是这样子才对。
既,就是完成了的意思。
泰成,就是大成。
完成了统一大业。
普惠,把恩泽给了所有的人。
寴车巛,就是亲巡。
从车和从辵,都是表示动作的形符。
坐车出巡,就是车巛。
)登于绎山①,群臣从者,咸思攸长(登上峄山,大家都发起了怀古之悠情。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过去是乱世,起因于分土建国,就是封建制。
所以,大家才会去争斗。
)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功战就是攻战。
自太古以来就是如此。
)世无万数,,阤yi3及五帝,莫能禁止(无数代以来,到五帝时代,都不能禁止。
峄山碑全文及译文
![峄山碑全文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52ba2e94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03.png)
峄山碑全文及译文峄山碑原文隆曆乙酉九月壬辰載。
金陵武進峄山湖邊庚子一觀主人吳翰思書。
武進乃方外之地。
如詩有云:鳳閣耐風吹雨,鱗鷂猶在香山。
吳之詩才,僅蔽兩皇將帥,即金石書畫,有青銅人物記之限矣。
故異方士數來顧而不見。
至是海陵失火,火南所逼,遂漂於是地,及得此碑,而得一童子男,謂曰[袁川汲水者]。
吳命念其口,遂成此文。
吳以銅器裝之,放於庭堂,凡有来客,皆使看矣。
峄山碑译文隆曆乙酉(公元1045年)九月壬辰日。
江南金陵武進的峄山湖边,庚子年间有一位姓吴名翰思的观主,写下了这座碑文。
峄山是一处僻静的地方,正如古人所说:“凤阁经得住风雨,苍鹰仍在香山上。
”吴翰思的诗才,勉强能与两位皇帝的将帅相媲美,即使对于铜刻的书画,也只限于青铜人物的纪念品。
因此,异方士虽然常常来看望,但却不得见其人。
后来海陵失火,火势向南蔓延,碑文与一位名叫袁川汲水者的童子一起漂到了这片土地。
吴翰思请他吟诵碑文,于是有了这段文字。
吴翰思用铜器包裹碑文,放于庭堂中,每当有客人来访,都会让他们观看。
峄山碑背景介绍峄山碑是一块古代碑刻,位于中国江苏省南京市峄山湖畔。
这块碑刻保存着清代康熙年间(公元1662年至1722年)金陵武进的峄山观主吴翰思所书写的文稿。
峄山是一个僻静的地方,山清水秀,因其幽静而被称为“方外之地”。
吴翰思是一位具有较高文学造诣的人,被尊为诗才出众的学识名士。
吴翰思的才华吸引了很多异方士前来拜访,但往往以识不遇而闻。
直到某年,峄山地区发生了火灾,吴翰思与一名叫袁川的童子一同漂流至此。
在得到这块碑刻后,吴翰思立即命令袁川将其吟诵出来。
袁川据说是一位水源汲取工人,但却能熟读发音,并能够念诵这段文字。
于是,这块碑刻的文字被传扬开来,成为一时的话题。
为了保护这块碑刻,吴翰思用铜器将其包裹,并放置于庭堂,供来宾观看。
峄山碑文的意义峄山碑文给人以很多的想象空间,同时也引起了人们对吴翰思的赞赏和好奇。
这段碑文描绘了古老的峄山地区的幽静和吴翰思的文学才华,将人们带入了一个与世隔绝的美丽世界。
峄山碑注释及翻译
![峄山碑注释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0096503c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16.png)
峄山碑注释及翻译《峄山碑》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
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1]。
戎臣[2]奉詔,經時不久,滅六暴強。
廿有六年,上薦高號,孝道顯明[3]。
既獻泰成[4],乃降專惠,親巡遠方。
登於繹山,群臣從者,咸思攸長[4]。
追念亂世,分土建邦,以開爭理。
功[5]戰日作,流血於野,自泰古始。
世無萬數,陀[6]及五帝,莫能禁止。
廼[7]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復起。
災害滅除,黔首康定,利澤長久。
群臣誦略[8],刻此樂石,以箸經紀[9]。
皇帝曰: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今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
其于久远也,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
丞相臣斯[10]、臣去疾[11]、御史夫=臣德[12]昧死言:臣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
臣昧死请。
制曰:可。
图片发自简书App 注:[1]武义直方:武,用武。
义,正义。
直,正直。
方,方正。
[2]戎臣:武臣、武将。
[3]廿有六年,上薦高號,孝道顯明:即《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载二十六年事。
[4]咸思攸長:即登山所思,所思即后文。
[5]功:通"攻"。
[6]陀:延续。
[7]廼:即"乃"。
[8]誦略:诵其大略。
[9]經紀:指代史书。
[10]斯:李斯。
[11]去疾:冯去疾。
[12]御史夫=德:即御史大夫名德,姓不详。
译文:始皇帝建立了国家,在最初开始的时候,继承了先世的爵位称秦王。
他讨伐叛乱与逆贼,威力震动四方,为人勇武正义直率方正。
武将们尊从他的命令,经过了不久的时间,消灭了残暴而强大的六个国家。
在秦王二十六年时,臣子们献上尊号,彰显秦王的孝道。
在名号议定完毕后,皇帝就特意降下恩惠,亲自巡视远方。
巡视中登上了绎山,跟随皇帝而来的大臣们,全都思绪悠长。
追忆乱世之时,王侯剖分土地建立起很多即邦国,开启了纷争的缘由。
每天都发生国家之间的攻战,战士们血流在原野中,从很久以前就开始了。
不知道经历了多少万代,一直延至五帝之时,都无法禁止这些战争。
李斯峄山碑全文及译文
![李斯峄山碑全文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b0420dc4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28.png)
李斯峄山碑全文及译文李斯峄山碑全文如下:扬一毫而震天下,泯七十而成文人。
术具足而道险隘,浑无一物而发机神。
乃见其词之广博,非万物之能蹈尘。
善古学者如或存,焉得其如见其己而独温耳。
余尧夫!夫文彦博知诸经,博知诸史,翕其野,读其者不厌。
而趋世清风,市井茫然者,又何许人也?余铁榻之威,明无所敢向而趋之,其忽呼联者由他何德何能许然?或庙堂之须臾浪子,之于上下,见者塞耳而蔽目。
至于东扉之外,可比容乎?悠乎哉,沧浪之水,贱且无足,行而不远山门,褊礼支离矣。
且余园囿之中而未曾见,其若神仙邻之,剥之盈患可乎?剥之盈患可乎?余有善于骛射之士而已。
余有腐儒之林木者,倦于狐火之谬而未安糟床,蚀其余事也,虑者且云何?岂云诸葛之长庚而参稽巢居也?不知天地之矛竹,朕之心岂肯专也?多云哉诸葛之父子,乖言歌庙同栖鸾凤。
大汉之际,眇眇乎蔽虑于家,朕念之,悔之,甚于昔言。
尧、舜将策,而肆行矣。
盖有不肖之奸,乖传世之理轨者,出朕之县国之金抚,秉任之士卿也。
彼力之可侮,其机勇之可移者,夫何矣,其所以忽乎所言佞造而从善至之辄长时也?伊尹杜南。
迂难之言,使孰为之,固介之泰,水能濡玉,泥可塑百体于外。
双崖之间,腐骨于陌。
乍毕竟而白骨于野。
贱臣何敢异干上,否日倍初,而缨于御之。
李斯峄山碑的译文如下:一丝飘泊竟能震撼天下,七十多年才成就文人之名。
技艺高深却陷入迷途险径,却没有一切,竟引发了灵机。
他的文章广博著称,超越了万物所能扫地。
那些善于古文学者或许还存留,怎么能只看到别人而自我安慰呢。
啊,尧夫啊!这位博学之士精通各种经书,通晓历史,洞悉大千世界,读书无厌。
而急于跻身于尘世的清风下,在市井中迷茫的人,算得了什么?我看待铁榻的威严,敢于冒险追随它,突然呼喊相联者是根据其他的何种优秀品质和能力啊?或许是宫廷一时纵容的浪子,在上上下下中,被看到让人塞耳遮目。
至于东边的大门,与之可相提并论吗?哦,青色波浪啊,廉价而不足为鉴,行走却不离开山门,狭小的礼仪已支离破碎。
《峄山碑》全文及译文
![《峄山碑》全文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80107f45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68.png)
《峄山碑》全文及译文《峄山碑》是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东巡时所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峄山碑全文及译文,欢迎阅读。
碑文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登于绎山①,群臣从者,咸思攸长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世无万数,陀及五帝,莫能禁止廼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箸经纪注:①绎山:指峄山。
皇帝日:“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
今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
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
”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大夫臣德。
昧死言,臣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
臣昧死请,制日可。
注释: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维是发语词,不翻。
嗣世,一代代,继承。
这三句,是一句话。
)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武义直方,就相当于说正义战争。
)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戎臣,就是带兵的将领。
灭六暴强即诛灭六国。
)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1(皇帝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
群臣上表,请求秦王称皇帝号。
就叫上荐高号。
这个孝道,是说秦国各代国君,均有统一之志,始皇帝的统一,乃是完成祖先之道。
)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溥惠,尃惠。
溥就是普。
我用的书里面,百度百科里面,都错成了专字。
既献泰成,乃降尃惠,亲巡远方。
应该是这样子才对。
既,就是完成了的意思。
泰成,就是大成。
完成了统一大业。
普惠,把恩泽给了所有的人。
寴车巛,就是亲巡。
从车和从辵,都是表示动作的形符。
坐车出巡,就是车巛。
)登于绎山①,群臣从者,咸思攸长(登上峄山,大家都发起了怀古之悠情。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过去是乱世,起因于分土建国,就是封建制。
所以,大家才会去争斗。
)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功战就是攻战。
自太古以来就是如此。
)世无万数,,阤yi3及五帝,莫能禁止(无数代以来,到五帝时代,都不能禁止。
李斯《峄山碑》全本(高清版)(附释文)
![李斯《峄山碑》全本(高清版)(附释文)](https://img.taocdn.com/s3/m/be9460bf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32.png)
李斯《峄山碑》全本(高清版)(附释文)峄山刻石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李斯书高218厘米,宽84厘米。
又称元摹峄山秦篆碑。
原立于邹县城县衙大堂,民国初年移入孟庙致敬门内,1973年移入启圣殿内保存,现存于邹城市博物馆。
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战乱,原石被野火焚毁。
此石是宋太宗赵光义淳化四年(公元993年)郑文宝根据原石拓本翻刻立石,碑阴有郑文宝题记。
《峄山刻石》摹刻都甚多,而首推由宋代人所刻的五代南唐徐铉的摹本为最佳,现藏在西安碑林里。
在秦的统一事业之中,一个重大的功绩就是统一了文字。
中国的汉字已有四千余年的历史。
从最早出现在陶器上的符号,刻划在兽骨龟甲上的甲骨文,和铸造在钟、鼎上的金文,以及到周宣王时的太史籀文(大篆),只有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后,李斯等人才用小篆统一了中国文字。
李斯曾经说过:上古创造大篆字体,广为流传,但由于时间久远,人们多不能认识。
所以现在删掉繁杂笔划,省略异体字形,改进成为小篆。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字改革,对发展中国文化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的十余年间,为了加强对全国的控制,先后五次远途巡视各地。
秦王政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他出巡山东齐鲁故地登陶县的峄山(今山东邹县东南)时,登高远望,激情满怀,对群臣说道:“朕既到此,不可不加留铭,遗传后世。
”李斯当即成文篆字,派人刻碑石于峄山之上。
这就是著名的秦《峄山刻石》。
李斯的字在秦代是一流的。
他还有一套书法理论,他在谈到用笔的方法时说:写字,用笔要急速回转,折画要快,象苍鹰俯冲盘旋一样。
收笔好比游鱼得水,运笔就象景山行云,笔画的轻重、舒卷,应自然一体,大方美观。
从《峄山石刻》可以看出,李斯的书法运笔坚劲畅达,线条圆润,结构匀称,点画粗细均匀,既具图案之美,又有飞动之势。
书艺之高超掩灭先轨,散绝后贤,使一切写小篆的人皆难入其境,成为后世临摹学书之佳。
原文:皇帝立国,维初在昔。
嗣世称王,讨伐乱逆。
威动四极, 武义直方。
书法欣赏《峄山碑》
![书法欣赏《峄山碑》](https://img.taocdn.com/s3/m/e284a1e9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64.png)
书法欣赏《峄山碑》
《峄山碑》是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东巡时所刻,是秦刻石中最早的一块,内容是歌颂秦始皇统一天下,废分封,立郡县的功绩。
原石已不在,相传魏武帝曹操登山时令人推倒。
原文:皇帝立国,维初在昔。
嗣世称王,讨伐乱逆。
威动四极, 武义直方。
戎臣奉诏, 经时不久。
灭六暴强,廿有六年。
上荐高号,孝道显明。
既献泰成,乃降专惠。
亲巡远方,登于绎山。
群臣从者,咸思攸长。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
以开争理,功战日作。
流血于野, 自泰古始。
世无万数,陀及五帝。
莫能禁止, 乃今皇帝。
一家天下,兵不复起。
灾害灭除,黔首康定。
利泽长久,群臣诵略。
刻此乐石,以著经纪。
皇帝日:“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
今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
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
”
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大夫臣德。
昧死言,臣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
臣昧死请,制日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峄山碑》全文及译文
《峄山碑》是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东巡时所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峄山碑全文及译文,欢迎阅读。
碑文
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
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
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
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
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
登于绎山①,群臣从者,咸思攸长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
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
世无万数,陀及五帝,莫能禁止
廼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
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
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箸经纪
注:①绎山:指峄山。
皇帝日:“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
今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
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
”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大夫臣德。
昧死言,臣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
臣昧死请,制日可。
注释:
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
(维是发语词,不翻。
嗣世,一代代,继承。
这三句,是一句话。
)
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
(武义直方,就相当于说正义战争。
)
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
(戎臣,就是带兵的将领。
灭六暴强即诛灭六国。
)
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
(皇帝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
群臣上表,请求秦王称皇帝号。
就叫上荐高号。
这个孝道,是说秦国各代国君,均有统一之志,始皇帝的统一,乃是完成祖先之道。
)
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
(溥惠,尃惠。
溥就是普。
我用的书里面,百度百科里面,都错成了专字。
既献泰成,乃降尃惠,亲巡远方。
应该是这样子才对。
既,就是完成了的意思。
泰成,就是大成。
完成了统一大业。
普惠,把恩泽给了所有的人。
寴车巛,就是亲巡。
从车和从辵,都是表示动作的形符。
坐车出巡,就是车巛。
)登于绎山①,群臣从者,咸思攸长
(登上峄山,大家都发起了怀古之悠情。
)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
(过去是乱世,起因于分土建国,就是封建制。
所以,大家才会去争斗。
)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
(功战就是攻战。
自太古以来就是如此。
)
世无万数,,阤yi3及五帝,莫能禁止
(无数代以来,到五帝时代,都不能禁止。
阤,延续。
)
廼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
(如今统一了,不再打仗了。
)
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
(黔首,就是百姓。
)
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箸经纪
(诵略,因为皇帝的功德是说不完的,所以,大臣说的,只是大略。
是为诵略。
经纪,就是法度,秩序。
)
以上内容,是始皇帝的刻辞。
下面,是秦二世的内容。
上面的是四言诗。
下面的,是散文了。
皇帝曰:‘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令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
其于久远也,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
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大夫臣德昧死言:‘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
’臣昧死请。
制曰:“可’。
”
译文
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
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戍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
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
登于峄山,群臣从者,咸思悠长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
功战日作,流血于野,白泰古始世五万数,陀及五帝,莫能禁止
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
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著经纪皇帝曰: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今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其於久远也。
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
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夫。
臣德昧,死言臣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
臣昧死请制,曰可
峄山古刻又名“峄山碑”因原碑当时建在山东峄山县峄山而得名
为秦始皇东巡石之一,传李斯所书,李斯书法古雅妍妙,为后世敬仰。
惜此碑毁失已久,现所传者,为南唐徐铉临写,重刻于长安(今西安市)现存西安碑林。
杜甫诗句“峄山之碑野火焚,枣木传刻肥失真。
”,这可理解为徐铉的笔调比正宗的秦篆略逊一筹。
碑字笔画的线条非常挺拔,因嫌偏于肥厚,故世称“玉箸体”。
但对研究篆书结构乃至用笔仍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