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实相生
论“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在舞蹈创作中的运用
![论“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在舞蹈创作中的运用](https://img.taocdn.com/s3/m/9121c950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07.png)
论“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在舞蹈创作中的运用关键词:虚实相生,艺术手法,舞蹈创作一、前言“虚实相生”是一种特殊的艺术手法,广泛应用于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中。
其核心理念是通过虚实的互相转化,产生出与现实不同的视觉效果和艺术效果。
在舞蹈创作中,我们也可以运用这种手法来丰富舞蹈的表现形式,提高观众的审美效果,增强舞蹈的艺术性。
本文将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探讨虚实相生手法在舞蹈创作中的运用,以期为舞蹈创作者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虚实相生的观点及进步历程虚实相生是指在视觉艺术中,通过虚实之间的互相渗透、互相转化、互相影响,来产生一种强烈的视觉效果和艺术效果。
这种艺术手法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绘画中的写意山水,它强调手法、用笔与自然之间的互相作用,通过在虚与实之间取得平衡和对比,来创设诞生动的山水景象。
随着时间的推移,虚实相生这种艺术手法在中国的绘画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逐渐进步成为一种奇特的艺术形式。
在国外,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印象派画家们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经典的虚实相生手法的运用。
例如,莫奈的《睡莲》系列画作中,他通过机灵地运用颜色和光影效果,使画面产生了一种如梦如幻的感觉,同时也增强了画面的艺术性和表现力。
三、虚实相生手法在舞蹈表现中的作用1. 增强舞蹈的艺术性虚实相生手法可以援助舞蹈创作者在表现方面更加突出舞蹈的艺术性。
利用虚实相生手法,舞蹈创作者可以在视觉上创设出一种奇特的效果,增强舞蹈的观览性和艺术感染力。
例如,在《印象.西湖》这一舞蹈作品中,舞者们借助湖面上倒影的虚实相生效果,将舞蹈与环境融为一体,创设出一种如梦如幻的效果,极大地增强了舞蹈的艺术性和表现力。
2. 提高观众的审美效果虚实相生手法可以通过视觉上的机灵运用,提高观众的审美效果。
利用虚实相生手法,可以使观众的视觉产生深度和层次感,使他们对舞蹈作品的观览更加丰富和深刻。
例如,在舞蹈作品《印象.西湖》中,借助虚实相生的影响,观众可以感受到舞者们与环境之间的互相作用,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
情境互依 虚实相生
![情境互依 虚实相生](https://img.taocdn.com/s3/m/b6d0f829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2d.png)
情境互依虚实相生情境互依,虚实相生。
这是一种哲学观念,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这个理念告诉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需要以一种更开放、更宽容的态度去面对世界,去理解世界。
在这个观念之下,我们可以更好的接纳他人,帮助他人,也可以更好的站在一个更高的高度去看待自己。
情境互依。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价值观。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无法完全脱离外部环境。
我们的行为、我们的思想都受到周围情境的影响。
我们处在一个社会中,我们的行为和言谈都会受到他人的影响,我们的内心又会反过来影响周围的人。
这就是情境互依的意义所在。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但同时又是不能完全脱离外部环境的。
在人际关系中,情景互依意味着我们不能只是单方面的考虑问题,我们需要考虑到他人的感受,他人的需求。
在很多时候,我们不能只考虑到自己的利益,而需要以一种更宽容的态度去理解他人的情绪和行为。
只有通过平等互利的关系,我们才能够建立起更为和谐的社会,也才能够实现自己的价值。
情境互依提醒我们,我们不能只是孤立的个体,我们需要承认他人的存在,也需要尊重他人的价值。
虚实相生。
这是另一种哲学观念。
意味着在这个世界上,虚与实是相互交融、相互作用的。
虚并不是虚幻的,实也并非是独立的存在。
在这个观念之下,我们需要去理解事物的本质,也需要以一种更开放的心态去对待世界。
我们不能仅仅看到事物的表面,也不能只是被表面所迷惑。
我们需要以一种更为深刻的眼光去观察世界,也需要以一种更为清醒的头脑去理解事物。
在生活中,虚实相生提醒我们,我们需要以一种更为深刻的思考去对待生活。
我们不能只是被表面所迷惑,我们需要以一种更为理性的态度去思考问题。
在从事工作时,我们需要以一种更为务实的心态去对待事物;在与他人交往时,我们需要以一种更为真诚的态度去交往。
这样,我们才能够走进更为丰富多彩的生活。
虚实相生的中国传统美学负空间解析
![虚实相生的中国传统美学负空间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cc1f3340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7e.png)
虚实相生的中国传统美学负空间解析中国传统美学中,虚实相生是一种常见的审美原则和美学观念。
在美学上,虚实相生指的是通过排除实物的部分来表现出一种更丰富、更精神的美。
负空间的观念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负空间指那些没有被占据的空间。
虚实相生的美学原则是通过设计艺术品时将实体部分有意识的缩小或减少,来加强视觉效果或强化主题感,从而给观众留下印象。
例如,在中国书法中,墨迹不仅是书写的自然形式,也是对空间的有力掌控。
空余的格子、圆形、三角形等各种形状与墨迹相互配合,成为文化符号,具有中国文化的特殊含义。
虚实相生的美学原则是建立在中国哲学和文化中“万物一体”的整体观念上的。
在整体观念中,任何事物都不是与其周围的环境分离开的,而是与其周围的环境相互作用。
因此,事物的存在是相互依存的,只有在这种相互依存的基础上,人类才能更好地理解事物本身的内在品质和意义。
虚实相生的美学原则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之一。
例如,在中国画中,虚实相生的原则在画面的构成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空白、空间和线条都是画面创作中的重要元素,它们可以被用来表达画面的留白、气氛和主题感。
这些元素的运用和协调,也可以表现出画家个人的风格和特点。
虚实相生的美学原则在中国画中得到了充分的应用,成为中国画最重要的构图方法之一。
虚实相生的美学原则也可以在中国家具和建筑中找到。
在传统的中国建筑中,虚实相生的美学原则被广泛应用。
建筑物中的虚空与实体结合起来,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这是中国建筑的独特魅力之一。
在中国传统家具中,镶嵌工艺和对称设计也都是基于虚实相生的美学原则。
总之,虚实相生的美学原则是中国传统美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
它体现了中国文化整体观念、哲学思想和审美哲学,并通过各种艺术形式的运用,在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中具有较为普遍的应用和影响。
中考作文指导写作技法:虚实相生
![中考作文指导写作技法:虚实相生](https://img.taocdn.com/s3/m/d192ef72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fc3d857.png)
中考作文指导写作技法:虚实相生
一、虚实相生的概念
虚实相生是指在文章中,虚拟的情景和实际的情景相互交织,从而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美感。
它是一种文学表现手法,是文学创作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手法,可以使文章更有感染力,更加生动活泼。
二、虚实相生的作用
1、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使用虚实相生的手法,可以使文章更有表现力,使文章更有感染力,使文章更加生动活泼。
2、提升文章的美感。
使用虚实相生的手法,可以使文章更具有美感,使文章更有视觉冲击力,使文章更有艺术感。
3、添加文章的魅力。
使用虚实相生的手法,可以使文章更有魅力,使文章更有吸引力,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三、虚实相生的使用方法
1、在文章中加入虚构的情景。
可以利用虚构的情景来表现文章的主题,使文章更有表现力,使文章更有感染力。
2、在文章中加入实际的情景。
可以利用实际的情景来表现文章的主题,使文章更有美感,使文章更有视觉冲击力。
3、在文章中加入虚实相生的手法。
可以利用虚实相生的手法来表现文章的主题,使文章更有魅力,使文章更有吸引力。
四、虚实相生的实例
例如,一位小学生在考试中写的一篇文章:
春天到了,草木苏醒,花儿绽放,柳树婆娑,五彩斑斓,给人们带来了一种清新的心情。
我想在这美丽的。
虚实相生的中国传统美学负空间解析
![虚实相生的中国传统美学负空间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dd28e5a7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aa.png)
虚实相生的中国传统美学负空间解析【摘要】中国传统美学中的虚实相生是一种重要的审美理念,负空间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从概念解析入手,介绍了虚实相生的概念,以及中国传统美学中负空间的概念和重要性。
接着,文章分析了虚实相生在中国传统绘画和建筑中的具体体现和应用。
探讨了虚实相生的艺术表达手法,强调了它在中国传统美学中的独特价值。
结论部分强调了虚实相生在中国传统美学中的重要性,并探讨了未来发展中的启示。
通过对虚实相生的中国传统美学负空间解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艺术,并为未来的艺术创作提供启示。
【关键词】虚实相生、中国传统美学、负空间、绘画、建筑、艺术表达、重要性、发展、启示、总结1. 引言1.1 介绍虚实相生的中国传统美学负空间解析中国传统美学中的虚实相生是一种深奥而富有哲理的美学观念,它贯穿于中国绘画、书法、建筑等艺术形式之中,成为中国传统艺术的核心之一。
虚实相生指的是虚空与实质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虚实相生中的负空间则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负空间并不是简单地指虚无或空缺,而是一种被虚实结合所产生的具有独特美感的空间感。
在中国传统美学中,虚实相生的负空间承载着丰富的哲学内涵和审美情感。
通过对虚实相生的解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艺术作品中隐含的深意与情感,在其中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沉淀与魅力。
虚实相生的美学概念也对当代艺术创作具有启发意义,引领着艺术家们不断探索和创新,使传统美学得以传承与发展。
通过对虚实相生的中国传统美学负空间进行深入解析,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中国传统艺术的美学理念和技巧,从而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些艺术作品所蕴含的独特魅力。
这一课题的研究将有助于拓展我们对中国传统美学的认识,促进中西文化交流与对话,推动中国传统艺术走向世界。
2. 正文2.1 虚实相生的概念解析虚实相生是中国传统美学中的重要概念,指的是虚与实相互依存、相互映衬,互为衬托,形成一种动态的平衡与和谐。
虚实相生体现了中国人对世界的独特审美观念和哲学思想。
虚实相生的中国传统美学负空间解析
![虚实相生的中国传统美学负空间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a7e63926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91.png)
虚实相生的中国传统美学负空间解析中国传统美学中的负空间,是指空间中未被主体占据的部分,它通常被称为“虚”。
这个概念是美学上的重要概念,与我们的直观理解有所不同。
负空间不仅是一个空白的区域,它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可以激发人们无限想象力的存在。
虚实相生虚实相生是中国传统美学理念中的关键概念。
虚,是指空间中未被主体占据的部分。
实,是指被主体所占据的部分。
而虚实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才能达到完整,才能达到美的境界。
举个例子来说,一幅画中,画家刻意留下一部分空白的区域,这部分空白的区域就成了画面的负空间。
而如果把负空间涂上色,那么画面就变得更加喧闹,更加混乱,失去了这个空白部分。
画家所刻意留下的负空间,使画面更加和谐、自然、有序。
虚实相生的一个明显的实际应用是中国传统水墨画中的留白技法。
水墨画中,画家留下大量的留白空间,这样不仅可以展示出画家的功力,更能使画面具有无穷的想象空间和表现空间。
负空间的体现中,虚实相生的概念在丰富并深化了中国传统美学的哲学内涵。
而不同于其他国家的艺术,中国的许多艺术都融合了虚空的美学特点。
在建筑、绘画、书法、陶瓷等领域,负空间的运用最具有代表性。
建筑领域中,古代建筑设计中的“厅、堂、轩,靠山傍水,与自然融为一体”,即是最好的体现。
空间的利用以及空间的进阶使用,能够创造更加丰富地空间和组合效果。
绘画领域中,中国绘画中采用的留白就是一种比较典型的负空间表现。
在绘画中,延伸虚空的方法和空心线描绘的技巧,都可以将虚空的变化通过艺术的表现力尽出来。
书法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也是用虚实相生表现出的艺术形式之一。
在书法中,有一种被称为“白字”的技法。
这种技法刻意让字形不完整,留下了许多空洞,以达到生动、活泼、富有节奏感的效果。
这种技法恰好也是中国书法的一种独特的美学特色。
陶瓷的装饰,也是一种虚实相生的艺术表现。
陶瓷装饰往往是少许的未装饰的空隙组成造型,使得整个陶瓷从内到外,都吐露出一种简雅而朴素的美感。
古诗词中“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
![古诗词中“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https://img.taocdn.com/s3/m/48c6c551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a1.png)
“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虚实相生”是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也是诗词重要的表现手法。
诗词中的“虚”,是指作者通过感觉、联想或想象而虚拟出来的,眼前看不见、摸不着而又从字里行间能体味出空灵境界中的虚象、虚物、虚景、虚境,也即心中之景、想象之景;诗词中的“实”,是指作者描写客观世界中实实在在存在的实象、实物、实景、实境,也即眼前之景、可观之景。
虚实相生在诗词中的运用,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不同的方式,虚实相生运用的好,可以使作品结构更为紧凑,形象更加鲜明。
“虚实相生”是国画的传统技法,因为这种技法运用的好,常常传达出淡远的神韵。
但是“虚实相生”也是古诗词的重要表现手法。
诗词中的“虚”,指诗人通过感觉、联想或想象而虚拟出的,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在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像和空灵境界,也即心中之景、可想之景;“实”,是指诗人描写的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像、实事、实境,也即眼前之景、可观之景。
虚与实往往是相对的,虚实相生可以使作品结构更为紧凑,形象更加鲜明。
一、景为实、情为虚的虚实相生一首好的诗词自然是情景交融的,情景交融自然也就到达了虚实相生。
诗词中“实”之描写,缘于生活的写实。
人世沧桑,千古话别,江山更替,忧国伤时,壮志未酬,仕途坎坷……多少真情流笔端,万千思绪积心头,以“真”之描写,“实”之描摹,营造了一个真实的社会现实、一个真实的话别场景、一个真实的“乌衣巷口”……诗词中“虚”之描写,缘于联想与想象。
作者驰骋联想与想象的骏马,可以假托梦境寄情怀,“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可以遥想未来之景况,“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也可以梦回昔日叹今生,“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
“虚”是诗人营造的另一个空灵的境界,有“虚”则境界全出,自成千古名句、万世名篇。
王国维曾经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
”就是说景中有人。
唐代诗人司空曙的那句“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把雨、黄叶树、灯、白头人四景连缀,景中有人、有情。
诗词鉴赏中的虚实相生教案
![诗词鉴赏中的虚实相生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b28a8a5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bea467f.png)
诗词鉴赏中的虚实相生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诗词中的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
2. 培养学生对诗词的鉴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3. 引导学生体会诗词中的情感,提升情感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诗词中的虚实概念解释。
2. 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解析。
3. 鉴赏实例分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及其在诗词中的应用。
2. 难点:如何鉴赏诗词中的虚实相生手法,并理解其深层含义。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虚实概念和表现手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诗词作品。
3. 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交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诗词的基本概念,引出虚实相生的主题。
2. 讲解:详细讲解虚实概念和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
3. 分析:选取具体的诗词作品进行分析,引导学生理解虚实相生的运用。
4. 练习:让学生选取一首诗词进行虚实相生的鉴赏练习。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虚实相生在诗词鉴赏中的重要性。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练习中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虚实相生手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作业评估:通过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估,检验他们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估:在小组讨论中,观察学生的合作态度和交流能力,以及对诗词鉴赏的理解深度。
七、教学拓展1. 组织诗词创作活动:让学生尝试自己创作诗词,运用虚实相生手法,提升创作能力和鉴赏水平。
2. 邀请诗人或专家讲座:邀请诗人或诗词鉴赏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近距离地接触诗词艺术,拓宽视野。
3. 组织诗词鉴赏比赛:举办诗词鉴赏比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诗词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思考教学内容是否全面、清晰,是否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2. 反思教学方法:评估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 反思教学效果:总结教学成果,发现问题,为下一步教学提供改进的方向。
虚实相生与书法艺术的美学特征
![虚实相生与书法艺术的美学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b911e431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12.png)
虚实相生与书法艺术的美学特征
虚实相生是中国书法艺术的一大特点,它表现为把文字中虚、实之间的关系,在笔墨上进行体现。
书法是由于古代汉字的美感,形成了独特的美学特征。
通常情况下,书法文字都有明显的虚实相生之处,如“行”字的左半边是虚的,右半边是实的,而“家”字则是左半边是实的,右半边是虚的。
虚实相生的体现就是把虚实之间的关系,用笔墨来表现出来。
在书法的作品中,书法家手笔的力度不同,根据需要而变化,以此来表现虚实相生的美学特征。
虚实相生在书法中的表现,不仅限于文字,还可以在书法中看到一些图案和线条的表现形式。
例如《荆棘图》中的图案,它由虚线和实线组成,以及它们之间的对比关系,也是书法的美学表现形式。
同时,书法中的线条可以按照书法家的意志来变化,以达到虚实相生的美学效果。
总之,虚实相生是中国书法艺术的一大特点,它表现了书法文字、图案以及线条之间虚实之间的对比关系,并在笔墨上表现出来,从而形成独特的美学特征。
如何认识太极拳“虚实相生”的特点?
![如何认识太极拳“虚实相生”的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dae6061759eef8c75fbfb395.png)
如何认识太极拳“虚实相生”的特点?
答:太极拳的虚实是太极拳阴阳相济基本操作原则的具体体现。杨氏大架太极拳创始人杨澄甫(杨氏太极拳创始人杨禄禅之孙)曾说:“虚实是太极拳术的第一义。”虚是指灵活、松软、轻灵、含蓄;实是指坚实、沉稳、厚重。以身体重心而言,重心偏于何方,何方即为实,另方为虚;以劲力而言,身手运动的方向为实,其余为虚;从战术角度而言,击敌为实,诱敌为虚。此外,其他发劲为实、化劲为虚,刚为实、柔为虚等等。
虚实在太极拳中是相辅相成的,既对立又统一,不断地相互转化,是贯穿太极拳运动始终的一对基本矛盾。虚是松,实是紧,在太极拳运动中,周身无一处不虚实,而且总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互换,虚实相生,不可截然把二者割裂开来。有《虚实诀》云:“虚虚实实神会中,虚实实虚手行功。练拳不谙虚实理,枉费工夫终无成。
虚实相生
![虚实相生](https://img.taocdn.com/s3/m/a018136769eae009581bec30.png)
此处明显运用了“引实入虚”的写法, 再次表现了追念深深母恩的感伤之情,增强 了文章的余味。
写作技巧三:
虚实相生。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 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 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 起来。 与拟人不同。
例(2)《一个母亲的期待》结尾段“石英钟上的 分针转了一圏又一圈,我多么希望你能来看我,我 趴在电话旁睡着了,梦到你在蛋糕旁为我唱生日 歌”。
“睡着了、梦到”,就由实引到了虚。既增强 了一个母亲对儿子的期待之情,富有很强的表现力 和感染力,又为结尾段,具有了意味深长之妙。
例(3)《我送哥哥去死亡》中的“那高悬于医生 办公室的“救死扶伤”招牌,我横竖看到的都是污 垢,虽涂抹着欺世盗名的脂粉,却依然在它的背面, 遮掩不住金钱的鬼影。” 此文段,由“救死扶伤”招牌的实,引到“污 垢、脂粉、鬼影”的虚,增强了对某些医院及医生 的金钱势力、冷漠虚伪、肮脏黑暗的揭露与鞭鞑力 度。
写作技巧一:
化虚为实。把抽象的情感用具体形 象可感的事物来表现,以使意境优 美,中心鲜明深刻。
例(1)《思念》结尾段“依稀中, 我的眼前出现了一片草原,有一个 女孩,她那随风飘动的衣襟,犹如 系在草原上的飘带……”。 这样的文章结尾段,就把“思 念”这一抽象的情感化作了实的影 象,既表现了深深的思念之情,起 到了言已尽而回味无尽的表现效果, 又再现了女孩美丽的形象。使文章 生动、优美、富有灵气。
写作技巧二:
引实入虚。将具体形象可感的事物 来表现,化为抽象的情感和感受。 渲染某种感情或烘托某种气氛。
例(1) “我全天都束缚在数字与ABC之间,一 个人坐在桌子前,看着数学书上密密麻麻的阿拉伯 数字,我的脑袋都大了。此时,一阵微风将我吹回 童年时光,那时多么快乐呀!和小伙伴们在蓝天白 云下玩耍,在绿草上、野花旁平躺。一位满头白发 的老翁,将我们带到软绵绵的白云上,七彩缤纷的 彩虹上”。 此语段中,写学习的苦恼、受束缚是写实,忆 童年的自由、快乐是写虚。“一阵微风”巧妙的引 实入虚,形成对比,反衬效果强烈,增强了文章的 表现力。(当然了,童话色彩也是此语段的一个特 色,只不过与本文话题无关,就免谈了。)
诗词鉴赏中的虚实相生教案
![诗词鉴赏中的虚实相生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99642b4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4275f43.png)
诗词鉴赏中的虚实相生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诗词中的虚实概念,掌握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
2. 培养学生对诗词的鉴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3. 引导学生领悟诗词中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虚实概念的界定及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
2. 分析诗词中的虚实关系,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三、教学难点1. 虚实相生的审美价值。
2. 如何在鉴赏诗词时把握虚实关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虚实概念和虚实相生的原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诗词作品中的虚实关系。
3. 讨论法:引导学生互动交流,分享鉴赏心得。
五、教学准备1. 诗词作品:挑选具有代表性的诗词作品进行教学。
2. 教学课件:制作课件,辅助讲解和展示诗词作品。
3. 参考资料:准备相关诗词鉴赏的参考资料,以便学生课后拓展学习。
教案内容待补充。
六、教学内容1. 介绍诗词中的虚实概念:实写与虚写的定义,以及虚实结合的意义。
2. 分析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暗示等。
3. 讲解虚实关系在诗词创作中的作用:丰富内涵、提升意境、表达情感。
七、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讲解诗词中的虚实概念,引导学生了解虚实相生的重要性。
2.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诗词作品,如《江雪》、《登鹳雀楼》等,展示虚实相生的效果。
3. 互动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诗词作品,分析其中的虚实关系。
八、课堂练习1. 让学生选取一首诗词,分析其中的虚实关系。
2. 练习编写一首小诗,运用虚实相生的手法表达情感。
九、课后作业2. 收集相关诗词作品,拓展学习虚实相生的应用。
十、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堂练习的完成质量。
十一、拓展学习1. 推荐阅读:提供相关诗词鉴赏的书籍、文章,供学生深入学习。
2. 诗词创作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诗词创作,提高创作能力。
3. 诗词讲座:邀请专家进行诗词讲座,拓宽学生视野。
十二、教学反思1. 总结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虚实相生
![虚实相生](https://img.taocdn.com/s3/m/a39a07f0700abb68a982fba0.png)
虚实相生的诗歌的鉴赏的步骤:
1,阐述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
2,分析虚实相生的表达效果
虚实相生的诗歌的表达效果: 1,使作品的形象更加丰满
题都城南庄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2,丰富了诗歌的内容,扩大了意境 三日寻李九庄 常建 雨歇杨林东渡头,永和三日荡轻舟。 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门前溪水流。
3,是感情表达的更充沛、更淋漓尽致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 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 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 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请从虚实关系的较大赏析下列诗歌: 凉州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初入淮河四绝句 杨万里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 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 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诗以抒怀。
【诗歌表现手法】虚实相生
![【诗歌表现手法】虚实相生](https://img.taocdn.com/s3/m/c5b8b31516fc700abb68fc9f.png)
(阐运用) 虚实结合,相辅相成,突出表现了 诗人孤寂之感,思家之情。
2015年高考语文安徽卷
月圆①
【唐】杜甫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 ②。 未缺③空山静,高悬列宿④稀。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注】 ①这首诗作者是唐代宗大历元年( 766)秋天流寓夔州时所作 ②这里指光彩更加柔美。 ③未缺:指月圆。 ④列宿:众星 9.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 角度进行赏析。
问:本诗运用了虚实相生的艺术手 法,请简要分析。
答案(阐运用)前两句实写 目见的近景,后 两句虚写 耳闻的远景 ,从铃声的“遥过”写 到应驮安西的“遥思”,由实而虚,虚中有实。 因安西都护府辖境为吐蕃 (析效果)表达了诗人 控制,“丝绸之路”早已闭塞阻隔,骆驼商 队再不能到达安西的辛酸沉痛 的感情!
思考:虚景 有哪些类型?
1、幻想:神仙 •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 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 → 鬼怪世界和梦 仙之人兮列如麻。 境
•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 → 2、想象:设想 月。/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 的未来之境 沉沉楚天阔 3、回忆:已逝 •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 → 雄姿英发。 之景之境 •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 4、联想:由此 → 一人 及彼,对面落笔
是虚景) •析效果(a.前后对比,突出主旨、情感 ) (b.烘托渲染氛围,表达情感)
《送魏二》这首诗 前两句实写江楼 醉别,橘柚飘香,江 风骤雨。 后两句虚写,由 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 方抵达遥远的潇湘愁 听凄清的猿啼的孤寂 与愁苦的情景, 虚实相生,烘托 出与友人分别时的惆 怅悲凉的氛围,拓展 了意境,表达了对友 人不舍和牵挂之情。
张籍(唐)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虚实相生,宗璞散文中草木的生命之光
![虚实相生,宗璞散文中草木的生命之光](https://img.taocdn.com/s3/m/2fc7ac91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0374c4e.png)
虚实相生,宗璞散文中草木的生命之光1. 引言1.1 虚实相生,宗璞散文中草木的生命之光在宗璞的散文中,草木被描绘为生命之光的象征,展现出虚实相生的美学。
虚实相生,是一种哲学观点,强调事物之间的互相关联和相辅相成的关系。
在宗璞笔下,草木的生命力与环境息息相关,草木在自然界中展现出生机盎然的姿态。
草木的存在让人们感受到生命的活力和延续,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在宗璞的散文中,草木被赋予了生命之光的意义,它们在自然世界中独具魅力,为大地增添生机与美丽。
草木的生长过程也体现了虚实相生的哲理,它们从土壤中吸取营养,汲取阳光和雨露,不断生长壮大,展现出生命的韵律和力量。
草木的生命之光在宗璞的散文中,闪耀着虚实相生的美学,呈现出一种和谐共生的境界。
通过草木的生命之光,人们能够感受到自然界的奇妙和美好,体会到宇宙万物相互依存的伟大真谛。
草木的存在让我们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感悟,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和热爱大自然,守护着这片美丽的土地。
2. 正文2.1 草木的生命力与环境息息相关草木的生命力与环境息息相关,是自然界中一种微妙而神奇的联系。
草木的生长需要充足的阳光、水分和土壤养分,这些都是环境因素对其生长的必要条件。
阳光提供了光合作用所需的能量,水分和土壤养分则滋养着草木的根系和茎叶。
如果环境条件不合适,草木的生长就会受到限制,甚至无法继续存活。
一棵树木在成长过程中,不仅自身会受到环境的影响,还能够对整个生态系统产生影响。
树木的根系可以固定土壤,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地表水资源。
树木的叶片能够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维持大气中的氧气浓度。
树木还能够提供栖息地和食物,为其他生物提供生存条件。
在宗璞的散文中,草木的生命力和环境的关系常常被深刻地描绘出来。
他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细致观察和描绘,展现了草木在特定环境中顽强生长的形象。
草木之于环境,好比人类之于社会,只有与环境和谐相处,才能获得生机和生命力。
这种虚实相生的关系,使草木在自然界中成为生命之光的象征,展现着一种深邃而美好的意义。
高考古诗鉴赏中的虚实相生法
![高考古诗鉴赏中的虚实相生法](https://img.taocdn.com/s3/m/98e1c442daef5ef7ba0d3ce6.png)
高考古诗鉴赏中的虚实相生法清初画家笪重光在《画筌》一文中说:“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
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
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
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这段话虽然是论述中国画里处理空间位置的方法,但也道出了中国古典诗词中虚实相生的表现形式。
虚实相生法是古典诗重要的一种手法,也是高考必考的一种表现手法。
下面结合实例谈谈古诗鉴赏中常见的几种虚实相生的形式,以便为高考考生释难解惑。
一、虚实相生手法的界定中国古典诗词中,虚与实足相对的。
“虚”,是指看不见,摸不清,却又能在字里行间体味出的那些虚像和空灵境界;“突”,是指客观世界中存有的实像、实事、实境。
是具体来说,虚与实的相对主要指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描写为实,抒情议论为虚;正面为实,侧面、对面、反面为虚等。
据此可见,虚实相生是指虚实之间的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丰富诗歌意象,开拓诗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欣赏者审美趣味的一种手法。
二、古典诗词中虚境的特点鉴赏虚实相生法,最难把握的是虚境,所以有必对古诗词中虚境的特点作一介绍。
一般说来,诗歌中的“虚境”是指以下几种境界。
1、神奇怪诞的世界和虚幻的境界。
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以虚像显实境。
李白《蜀道难》中用“地崩山摧壮士死”,即“五丁开山”的神话传说写蜀道的险阻;用“六龙回日之高标”极言山峰的高峻。
李商隐《锦瑟》诗中的“论海明月珠有泪”一句,用古代“鲛人泣泪,颗颗成珠”的传说指诗人回首美好往事的伤感。
2、历史的景和境。
这类虚境是作者以前经历达或历史上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诗人眼前。
如李煜《虞美人》中的“雕栏玉砌应犹在,仅仅朱颜改”一句,借故园的雕栏玉砌虽在,但不在眼前的虚景,有力地托诗人的亡国之恨,伤感之情。
[论文]意境虚实相生结构特点
![[论文]意境虚实相生结构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12e848c3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ae.png)
论意境虚实相生的结构特点明代史论家屠隆说过:“顾诗有虚,有实,有虚虚,有实实,有虚而实,有实而虚,并行错出,何可端倪。
”指出艺术意境所具有的虚实两个不同层次。
王士稹所谓“神韵”、王国维所谓“境界”,都是与虚实相生这一意境的基本内涵、基本审美特征和内在结构特征相关。
所谓“虚”,是指作者通过感觉、联想或想象而虚拟出来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又能在字里行间体现出空灵境界的虚像、虚物、虚景、虚境,也可以称为想象之景、心中之景;所谓“实”,是作品中所描写的实实在在的实像、实物、实景、实境,即是眼前之景,直观之景。
唐代刘禹锡说:“境生于象外”,在意境与意象关系上,意象是形成意境的基础,意境是意象组合的升华。
虚实相生,以虚境引领实境,以实境引发虚境,可以使作品结构更为紧凑,形象更加鲜明。
一、由实入虚,化景物为情思王国维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好诗需要情景交融,情景交融自然也就达到了虚实相生。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在前两句中以简练的语言实写了特定的环境:巴山、秋夜、大雨。
在大雨倾盆、池水涨满的夜里,作者孤单一人,处于此情此景,倍感凄凉,内心的情感自然汹涌难平。
“涨秋池”给人的感觉既是瓢泼大雨带来的上涨池水,更是作者对妻子无限思念的波涛情感。
写的是“实”的景,字里行间又流露出一个“情”字,这样的情景交融就构成了一种艺术境界。
而后两句则是虚写情。
在此,作者选取了两种情态:一是“共剪西窗烛”,描绘了一副美妙的情深意长的画面,而用“何当”二字把这一美景出现的时间推后,推向了虚处;二是“却话巴山夜雨时”,此处写作者心声,欲在夫妻团圆时,秉烛夜话巴山夜雨之时的思念之情,将作者抽象的情感附丽于具体的形象上,令读者驰骋想象于虚实之间。
二、化虚为实,将情感物化化虚为实,就是作者把心绪、情感等物化,变无形为有形。
如李煜的《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虚实相生精品 ppt课件
![虚实相生精品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5232a9a02020740be1e9b98.png)
• 更本与诗何虚人实结说合!,渲染烘托一种凄凉的气氛,强化
小结2:虚景和实景的关系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
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
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的。
常用的表述方式是 1、虚景与实景相对照,使什么和什么形成强烈 的对比,表达了诗人某种的感慨(情感)。 2、虚景与实景融合,互相映衬,渲染(烘托) 出某种气氛,表现诗人某种情感。
小结3:
•明手法(准确指出用了什么手法) •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哪些是实景,哪些
是虚景)
•析效果(a.前后对比,突出主旨、情感 )
(b.烘托渲染氛围,表达情感)
1、(全国卷Ⅱ)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 节日,朝廷里放假,民间互赠饮食,穿新衣,贺 节,一切和元旦相似。
6、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实) (虚)
思考:虚景 有哪些类型?
•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 1、幻想:神仙
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 → 鬼怪世界和梦
仙之人兮列如麻。
境
•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 月。/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
→
2、想象:设想 的未来之境
沉沉楚天阔
•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 3、回忆:已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用
• • ①留下“空白”,让读者从虚中想象实,从实 中体会虚,激发想象,增强吸引力。 ②有虚有实,互相联系、渗透、转化,虚中有 实,实中有虚,丰富意象,充实内容,烘托情感, 开拓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
注意:虚与实可以是相反相成的,也可以是相 辅相成的。虚可生实,实可生虚,想象则是其桥梁, 正是读者想象的介入,才使诗歌更为饱满,充满灵 气,充满诗情画意。
绘画、书法 戏剧、建筑
无画处皆成妙境 无景处都成妙境
夕阳西下,一位英俊少年骑 在骏马上。马在奔跑,马蹄高 高扬起,一群蝴蝶紧紧地追逐 着,在马蹄的周围飞舞。 蛙声十里出山泉
踏花归去马蹄香
• 从绘画角度 • 郭熙说:“山欲高,尽出之 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 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 脉则远矣。” 范唏文《对床夜语》:“不 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化景物 为情思。”即是虚实相生的一法。
答题步骤
•
• •
第一步:指出表达技巧,辩明虚实性质。
第二步: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哪些是虚?
哪些是实?如何运用的?
第三步:分析作用效果(形象、意境、
情感、主旨)。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答:主要采用虚实结合,寓情于景,情 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前两句写现实情景,凄 凉的环境。后两句描绘了一幅良宵美景图, 写想象未来相会时的情景。离愁是实,欢聚 是虚。形象地抒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 深的思念。
•
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
客观为实,主观为虚;景物为实,情感为虚; 现实为实,梦忆为虚;眼见为实,想象为虚;
有据为实,假托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
形象为实,抽象为虚;有限为实,无限为虚; 显者为实,隐者为虚;正面为实,侧面为虚; 已知为实,未知为虚; 当前为实,过去未来为虚……
虚
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2.已逝之景之境 3.设想的未来之境 4.悬想揣测对方活动和心情
板块练习2
2.(2010· 潍坊二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忆秦娥 邯郸道上望丛台有感 曾 觌(dí ) 风萧瑟,邯郸古道伤行客。伤行客。繁华一瞬, 不堪思忆。 丛台歌舞无消息,金樽玉管空陈 迹。空陈迹。连天衰草,暮云凝碧。 【注】 1169年隆冬,在去金国进贡时,作者 路过邯郸望见六国时期赵王宴乐之所——丛台, 遂作此词。 (2)“虚实结合”是这首词的突出手法,请结合全词 加以简析。
• 词人用壮言夸饰与巧比妙喻之法变无形于 有形,写出自己心中的无限感伤与愁苦。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及“梅子黄时 雨”极言闲愁之多,无法排遣,词人用巧 比妙喻法,通过对具体景物生动形象的描 绘来传达抽象的情思。以实写虚,化无形 于有形,极富感染力。
3、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虚与实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 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
• 从文学角度 •
何为实?何为虚?
• 实:中国画中,实是指图画中笔画细致 丰富的地方。而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 中真实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虚: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虚是指图 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它给人 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诗画同理, 诗歌借鉴了中国画的这种方法。诗歌中“虚” 是指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 出来的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
答: 远与近、高与低、动与静、抑与扬的衬托 对比。前两句实写,后两句以虚为主,虚中有实。
分析:第一句实写边塞城镇荒凉萧瑟、沉重压抑的环境; 第二句写芦笋初生,富有朝气,可谓一抑一扬,一暗一明,远 近高低相衬托。第三句以诉诸听觉的铃声让人感受视觉的驼队 形象,实中有虚;第四句以一“应”字表达出深沉的遗憾和对 边事的忧愤,丝绸之路早已闭塞阻碍,驼队再也不能到达安西 了。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虚:想象别后之景
表现方式:
1、以实为虚
化景物为情思,就是景中寓情或托物言志等。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化虚为实。即作者把情绪、心境和感 触等物化,变无形为有形。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汝果要得分,先懂“诗家 语”。
汝果要学诗,工夫在诗外。
作业
• 读背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 月二十日夜记梦 》和姜夔的《扬州 慢》,并分析其虚实结合的手法。
•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 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 满面,鬓如霜。 •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 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 明月夜,短松冈。
• • • •
李白《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至今惟有鹧鸪飞”。 虚实为何?
• 眼前为实,过去为虚。诗人在描写眼前景 象时,常插入经历过的,或历史上发生过 的景象,通过今昔对比,来表达内心的情 怀 • 前三句写越王勾践卧薪偿胆,一举破吴, 凯旋而归的往事,诗人借者昔日的繁华景 象与今日鹧鸪乱飞的破败景象的对比,表 达了对历史的深沉思考。
古代诗歌鉴赏
虚实相生
汝果要学诗,工夫在诗外。 —陆游
汝果要得分,先懂“诗家 语”。
学习目标
• 1.了解虚实相生手法的特点及其 在诗歌中的运用方式。 • 2.熟悉答题步骤,学会规范答题。
第五册第6课 宗白华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 “虚”和”“实”的辩证统一,才能完成 艺术的表现,形成艺术的美。
邯郸道上望丛台有感 曾觌(dí ) 风萧瑟,邯郸古道伤行客。伤行客。繁华一瞬, 不堪思忆。 丛台歌舞无消息,金樽玉管空陈迹。 空陈迹。连天衰草,暮云凝碧。 • 解析: (2)解题时要结合全诗来看,哪一部分是 “虚”,哪一部分是“实”。此外,虚实相生的作 用也不可忽视。
忆秦娥
答案:(2)运用想象虚写了古时繁盛一时的丛 台歌舞奢靡的画面,实写了邯郸古道上萧瑟秋风 中衰草连天的凄凉景象。以虚衬实,寄寓了词人 对宋王朝割土分疆、国势衰微的悲痛之情。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
一、二句实写景,描写的内容是胡天北地,冰雪消 融,牧马的季节到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 洒下明月的清辉。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不知 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 三、四句以实写虚,将“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 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 色香洒满天山。 此诗抒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因为胡 地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 乡情。
•
凌波①不过横 塘路,但目送,芳尘去②。锦瑟华年③ 谁与度?月桥花院④,琐窗⑤朱户,只有春知处。 • 飞云冉冉蘅皋⑥暮,彩笔⑦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 几许⑧?一川⑨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 ①凌波:形容女子步态轻盈。 ②芳尘去:指美人已去。 • • ⑤琐窗:雕绘连琐花纹的窗子。 朱户:朱红的大门。 • ⑥蘅皋:长着香草的沼泽中的高地。 • ⑦彩笔:比喻有写作的才华。事见南朝江淹故事。 • ⑧试问闲愁都几许:都几许,有多少。试问,一说 “若问”。闲愁,一说“闲情”。 • ⑨一川:遍地。 • 作者如何化虚为实?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答:主要采用虚实结合,寓情于景,情 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前两句写现实情景,凄 凉的环境。后两句描绘了一幅良宵美景图, 写想象未来相会时的情景。离愁是实,欢聚 是虚。形象地抒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 深的思念。
塞上听吹笛
踏莎行
•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摇征辔。离愁 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 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分析本诗中的“虚实结合”。
上阙重在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 别绪,通过化虚为实的方式,表现离愁之无穷。下阙重 在写虚。通过设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 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 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拓展练习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问:诗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这首诗表达 了作者怎样的感慨?
诗中的“野草”、“夕阳”、“燕”等是实 景,而六朝古都的繁华是虚景。我们从中不难想 像出当年宫殿歌舞之盛、美人之多、珍宝之富, 可如今野草遍地,荒凉无比,表达了作者昔盛今 衰、物是人非的感慨。
2、06天津卷
凉州词(其一)
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注:碛(qì )沙漠。 练,白绢,丝织品 的一种。 (2)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 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凉州词(其一)
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2)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请简要分析。
教材链接
• 李煜《虞美人》
实:眼前之景 “春花秋月何时了” “问君能有几多愁” 虚:抽象之物 虚:不在眼前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想象之景
• 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实:眼前之景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虚:已逝之境
• 柳永《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实:眼见之景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