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诊治肠套叠详解PPT课件

合集下载

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诊治肠套叠医学

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诊治肠套叠医学

电解质紊乱
部分患者可能对灌肠液中的某些成分产生过敏反应,出现皮疹、呼吸困难等症状。
过敏反应
常见并发症
一旦发生肠道穿孔,应立即停止灌肠,并采取禁食、胃肠减压、抗感染等措施,必要时需手术治疗。
肠道穿孔
及时应用抗生素进行治疗,同时保持水电解质平衡,加强营养支持。
肠道感染
根据丢失电解质的种类和程度,适当补充相应的电解质溶液,如氯化钾、氯化钠等。
当肠套叠发生时间较长,已经形成严重的肠梗阻或坏死时,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治疗可能会加重病情,此时应考虑手术治疗。
年龄因素
年龄过小的婴幼儿,由于肠道发育尚未成熟,容易发生穿孔等并发症,因此应谨慎使用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治疗。
其他禁忌症
如严重的心肺疾病、水电解质紊乱、腹膜刺激征等,应视为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治疗的禁忌症。
当肠套叠发生时间较短,尚未形成严重的肠梗阻或坏死时,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肠套叠早期
年龄在1-2岁的婴幼儿,由于肠壁柔嫩,容易发生肠套叠,此时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是首选治疗方法。
年龄因素
对于回盲型和结肠型肠套叠,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治疗效果较好。
肠套叠类型
适应症
禁忌症
肠套叠时间过长
电解质紊乱
立即停止灌肠,并给予抗过敏治疗,如使用抗组胺药物、糖皮质激素等。
过敏反应
并发症处理方法
06
CHAPTER
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治疗肠套叠的展望
精准定位与导航
利用先进的超声设备和技术,实现更精准的定位和导航,提高治疗的成功率。
联合其他治疗手段
探索与其他治疗手段如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的联合应用,以提供更全面的治疗方案。
拓展适应症范围
加强与其他相关学科如小儿外科、消化内科等的合作,共同推动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治疗肠套叠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肠套叠的护理》ppt课件

《肠套叠的护理》ppt课件
预防感染
患儿应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 睡眠,避免剧烈运动。
定期随访
在康复期间,患儿应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 习惯,预防感染。
在康复期间,应定期到医院进行随访,以 便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
康复随访
1 2
第一次随访
在患儿出院后一周进行,主要了解患儿的饮食、 睡眠、大小便等情况,评估其身体状况。
康,及时发现并解决不良情绪
问题。
06
THANKS
感谢观看
对未来护理工作的展望
改进护理流程:优化肠套叠患
者的护理流程,提高护理效率

01
制定标准化的护理操作流程。
02
加强护士的培训,提高护理技 能。
03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通过健
康教育、心理疏导等方式提高
患者的生活质量。
04
健康教育:向患者及家属介绍
肠套叠的病因、治疗及预防方
法。
05
心理疏导:关注患者的心理健
病理
肠套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肠套叠多发生于婴幼儿,继发性肠套 叠多发生于成年人。
诊断与治疗
诊断
医生根据患者的症状、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如腹部X线平 片、超声等)进行诊断。
治疗
治疗方法包括空气灌肠、水压灌肠、手术等,根据患者的具 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02
肠套叠的预防
预防措施
04
肠套叠的康复指导
康复阶段
初始阶段
在肠套叠发生后,患儿通常需要禁食,通过静脉输液来补充营养 和水分。
恢复期阶段
在禁食一段时间后,患儿的病情逐渐稳定,可以开始进食。
康复期阶段
在患儿完全康复后,仍需定期进行随访,以确保身体状况良好。

肠套叠水灌肠

肠套叠水灌肠

• 腹部对包块横切扫描,见到“同心圆”或 “靶环”影像, • 纵切见到“套筒”影像,即可诊断为肠套 叠
水压灌肠复位过程中声像图变化
• 套头逆向移动,由大变小最后复位杯口”状图像。 • 套叠块影呈现“半岛”征,最后通过回盲 瓣而消失,进入回肠。
B超监视下水压灌肠复位婴幼 儿肠套叠
优点
• 复位准确性高, • 无创伤,避免了x线损害 • B超监视下动态追踪复位全过程影像清晰, 复位标准明确,更安全。 • 水压灌肠即便出现肠穿孔,NaCl溶液无刺 激,救治率高。 • 操作简便,易掌握,器材简单
禁忌证
• 严重腹胀或有腹膜炎表现者 • 全身情况不良,高烧、休克情况者; • 复位压力已达14.67kpa复位失败者。
复位成功后的声像图特点
• 水肿的回盲瓣呈“蟹爪”样运动,末端回 肠水肿明显,横切面呈“铜钱”样改变。 可见液体流动,小肠充水
水压灌肠复位后小肠充水,呈蜂 窝样低回声区
蟹爪样(回盲瓣)
图1 肠套叠的“同心圆征” 图2 灌肠过程中的“半岛征” 图3肠管退出 后回盲瓣水肿呈“八字形”
• • • •
仰卧位 肛门插入16号F0ley氏导尿管约4—6cm深 气囊内注水20—30ml 将T 型管一端接 Foley ,侧管接水压计监视 注水压力,另一端为注水口。 • 超声监视下,注射器将37-40的等渗盐水匀 速推入肠内
• 注水压力不超过90-110mmHg, • 注水量300-1000ml,注水量约50一 100mL/kg, • 超声监视注水肠管及套头的变化。套叠包 块消失、回肠进水、注水压力下降( <40 mmHg以下),说明复位成功

完整版肠套叠.ppt

完整版肠套叠.ppt

..分割..
25
并发症
急性肠套叠未能及时处理则导致嵌顿肠管坏死、穿孔、急性 弥漫性腹膜炎,病儿可并发脱水、电解质失衡和中毒性休克等。
..分割..
26
实验室检查
急性肠套叠时,粪便检查可见暗红色黏液血便,镜下以红细 胞为主;慢性肠套叠,大便隐血试验可呈阳性反应。
..分割..
27
其他辅助检查
1.肛门指诊 为本病的常规检查。可见指套染血或排出血便, 个别肠套叠严重时套入顶点可达直肠,此时直肠指检可扪及子 宫颈样肿块。
..分割..
7
病因
此外婴幼儿的食物性质突然改变,食物过敏、腹泻等,都可能 成为肠套叠的促发因素。新生儿回盲部系膜常不固定,一般要 在生后数年内才逐渐固定附着于后腹壁;因系膜过长、松弛, 致使回盲部游动过大,是该部位肠套叠发病的主要解剖因素。
2.肿瘤 是成人肠套叠最常见的原因。肠道的息肉、平滑肌瘤、 脂肪瘤、纤维瘤及癌肿等,均可引起继发性肠套叠。这是因为 回盲部或其他肠段如有肿瘤存在,常会导致肠蠕动失常,而成 为引起套叠的诱套点。
..分割..
10
病因
Cooperman报道阑尾切除术后残端套叠多在术后2周发生,也有 至术后6年出现症状者,对创伤或腹部手术后发生肠套叠的原 因尚不清楚,推测可能与肠壁血肿、水肿、粘连,肠道功能紊 乱,电解质失衡,肠腔内置管及慢性肠扩张、肠吻合口对位不 良有关。腹部创伤和手术后多为小肠型套叠。
4.其他原因 肠道炎症引起肠蠕动紊乱,主要有局限性回肠炎、 非特异性回盲部溃疡、急性回盲瓣炎、急慢性阑尾炎等,此外 肠结核、菌痢性或伤寒性溃疡者可引起肠套叠。
..分割..
8
病因
Felix分析1214例肠套叠,小肠套叠668例,其中383例(57%)为肿 瘤,116例(30%)为恶性;结肠套叠546例中379例(69.4%)为肿瘤, 其中261例(69%)为恶性。Nagomey统计2/3结肠套叠和1/3小肠 套叠为癌肿,后者70%为转移癌。小肠套叠以绒毛状腺瘤、脂 肪瘤、平滑肌瘤和各种息肉包括Pentzjeghers综合征等良性病变 为多见。十二指肠良性肿瘤引起套叠较为罕见。Orenstein曾报 道1例绒毛状腺瘤致十二指肠空肠套叠并发胰腺炎,Jennings亦 报道过1例脂肪瘤引起十二指肠套叠。

肠套叠PPT课件

肠套叠PPT课件
关于B超下水压灌肠和透视下空气灌肠, 既是诊断方法又是治疗手段, 确 诊率均为100% ,其操作相对复杂, 且与单纯B超检查结果无显著差异, 不 宜被直接使用。
精品课件
15
鉴别诊断
1. 细菌性痢疾 2. 蛔虫肠梗阻 3. 过敏性紫癜 4. 直肠脱垂 5. 其他
精品课件
16
细菌性痢疾
多见于婴儿,起病急骤,有恶心、呕吐和不剧 烈的腹痛,同时粪便带血,其特点是多见于夏 天,提问升高较快,在早期即可达到39℃,大 便次数频繁,含有大量粘液及脓血,粪便检查 见到脓细胞成堆和细菌培养阳性即可确诊。偶 尔菌痢可引起肠套叠,这两种疾病可同时存在 或肠套叠继发与菌痢之后。
精品课件
4
病理分型
精品课件
5
类型
回盲型:回盲瓣是肠套叠的头部,带领回肠末端进入升结肠、盲肠,
阑尾也随着翻入结肠内。
回结型:回肠从距回盲瓣几厘米到数十厘米处起,套入回肠最末一
段,穿过回盲瓣进入结肠,盲肠和阑尾一般并不套入。
回回结型:回肠先套入远端回肠内,然后整个再套入结肠内,形成
一种回回结型复套。
肠套叠
intussusception 小儿外科
精品课件
1
概述
小儿外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 好发年龄:常见于2岁以下婴幼儿,尤其
4-10个月婴儿最多见 好发季节:春、秋两季 男孩相对于女孩多见
精品课件
2
定义
肠管的一部分及其相应的肠系膜套 入临近肠腔内的一种肠梗阻。
精品课件
3
发病原因
肠套叠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婴幼儿肠套叠几乎均为原 发性。原发性肠套叠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明了,一般认为 与下列因素有关: ①病毒感染或其他原因引起回盲部集合淋巴结增大: 不少学者认为小儿肠套叠与病毒感染有关,有人认为在 原发性肠套叠的肠段及其附近找不到明显的器质性原 因,这与肠道病毒感染的特点相吻合。 ②饮食规律改变和刺激:婴幼儿期为肠蠕动规律处于较 大变化时期,饮食规律改变或添加辅食不当,易发生肠蠕 动紊乱而引起肠套叠。 ③局部解剖因素:婴幼儿回盲部易激惹,发生肠套叠。 继发性肠套叠是指肠壁或肠腔内器质性疾病变牵带肠 壁而引起的肠套叠,发病率约2% ~5%。

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诊治肠套叠课件

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诊治肠套叠课件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临床表现
①阵发性哭闹; ②呕吐是肠套叠早期症状之一; ③便血是典型而重要症状,呈果
酱样。小肠型肠套叠,便血发生 较晚。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④腹部腊肠样肿物; ⑤病儿全身情况,外表营养良
好,但面色苍白,精神烦躁不 安,晚期出现精神萎靡,表情 呆钝、嗜睡、高热或有严重脱 水、中毒、休克等症。
• 在实际运用中我们体会到,对于 • ①病程在48以上, • ②肿块在脾曲以下, • ③一般情况较差, • ④三个月以下的患儿, • 有上述情况之一者亦可限制压力灌肠,
最高压力不能超过12kpa。 •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这一方法还可 用于内外科疾病的鉴别诊断。在临床中, 我们经常遇到腹泻,血便的患儿收治到 小儿内科,而临床症状又不典型,这时 可在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进行鉴别诊断。
5%的病儿为继发性肠套叠,于肠壁上有明 显的机械原因,如美克尔憩室、肠息肉、肿 瘤等,牵引肠壁而引起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类型
LOGO
• 回盲型 • 回结型 • 回回结型 • 小肠型 • 结肠型 • 多发肠套叠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LOGO
• ②新生儿肠套叠。因其肠壁菲簿,且 大多数为复杂性肠套叠,故不宜灌肠复 位,以及早手术为妥。
• ③小肠型套叠。可因回盲部的阻力和 来自小肠顺蠕动的压力而递减水流压力, 造成复位困难。其超声影象特点是“同 心圆征”块影深在,并可随小肠本身的 蠕动而位置多变。

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诊治肠套叠详解共34页文档

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诊治肠套叠详解共34页文档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诊治肠套叠详解
56、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57、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58、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 理荒秽 ,带月 荷锄归 。道狭 草木长 ,夕露 沾我衣 。衣沾 不足惜 ,但使 愿无违 。 59、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60、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谢谢你的阅读

肠套叠.PPT演示课件

肠套叠.PPT演示课件
便血: 为肠套迭最重要症状之一。发病后4~12小时,就可出现 紫红色或“猪肝色”大便,并有粘液。直肠指诊指套上可染 血迹,有时可触到套迭之头部。
腹部包块:
在病儿安静或熟睡时,腹壁松弛情况下,在腹部可摸到 “腊肠样”的肿块,如为回盲型,则肿块多在右上腹部或腹 中部,表面光滑,稍可移动,腹痛发作时,肿块明显,肠鸣 音亢进,右下腹有“空虚感”。但在就诊较晚的病儿,由于 明显腹胀或腹膜炎存在而使肿块不易扪清
手术治疗:
肠套叠晚期或经钡灌肠复位无效者,均应采取手术疗 法进行复位,避免延误时机,造成肠坏死或穿孔。术中发 现肠套叠部位后,可轻轻地、反复地由肠套迭远端向近端 挤压推出。切忌牵拉套迭肠管以免撕裂。
晚期肠套叠,常因肠管水肿不易复位,甚至有部分 发生坏死,可将坏死部分切除,然后作肠吻合术。
成人的肠套叠,由于肠道常同时存在肿瘤,息肉、 憩室等病变,一般宜采用手术治疗,切除病变后作肠吻 合术。
病因
饮食改变(出生后4—10个月,正是添加辅食 及增加乳量时期,也是肠套叠发病的高峰期。)
回盲部解剖因素(婴儿期回盲部游动性大,会 盲瓣过渡肥厚,小肠系膜相对较长。)
病毒感染 肠痉挛及自主神经失调 遗传因素
病理
肠套叠的方向: 一般肠套叠是顺行的与肠蠕动方向一致,近端套入远
端内,极少数可逆行。
护理措施
1、生命体征观察:肠套叠复位后,患儿大便次数常会照平常增加,并伴 存血便,出现这种症状与肠套叠后肠管水肿,肠粘膜出血,梗阻解除, 肠内容物排除有关,应告知家长不必惊慌,一般术后数日可缓解,但应 注意大便次数。如次数增多,可引起脱水,及酸中毒,应及时报告医生, 遵医嘱给予抗生素及补液对症治疗。
多发性
在肠管不同区域内,存在分开的 2、3个或更多肠套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8
.
19
LOGO
根据B超提示肠管扩张情况及 退缩情况,适当控制灌水量及灌水压力 (灌筒距肛门高度不超过120cm,压力 不超过12kpa)。不能复位者可放水让 患儿休息后再重新灌水复位。
.
20
LOGO
• 复位过程在超声监视下,最后消失, 结肠内液体很快进入回肠,同时可见回 盲瓣开-闭运动呈“蟹钳征”,小肠呈 “类葡萄串征”复位后常规口服活性炭 1-2 g,4-6小时后见炭末随粪便排出为 临床观察复位成功的特征。
LOGO
.
13
各种治疗的评估
• 非透视下灌肠:缺乏客观特征
• 电控结肠注气:常有假阴性结果
• 纤维结肠镜注气:推广困难
• 传统的空气及钡高压灌肠:需在X线下 进行
• B超下盐水灌肠:避免了X线的不利影响,
操作简便
.
14
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复位术
诊治过程
首先将探头自左下腹直肠乙状结肠结合
处沿结肠走向缓慢移动,循序渐进至回盲部作纵
THANK YOU
Image
2020/7/27
.
34
.
26
并发症
LOGO
•肠坏死 肠穿孔
腹膜炎
•休克
.
27
合并症
• Mackey憩室 • 肠息肉、息肉病 • 淋巴管瘤、恶性淋巴管瘤 • 肠旋转不良
.
LOGO
28
• 在实际运用中我们体会到,对于 • ①病程在48以上, • ②肿块在脾曲以下, • ③一般情况较差, • ④三个月以下的患儿, • 有上述情况之一者亦可限制压力灌肠,
• (3) 超声或X线检查
.
8
肠套叠超声表现“同心圆征”
肠套叠超声表现“套筒征”
.
10
腹 部 立 位 平 片
.
LOGO
11
肠套叠的治疗
非手术疗法
手术疗法
.
12
常用的非手术疗法
• 高压钡剂灌肠 • 空气灌肠 • 非透视下空气灌肠 • 非透视下电控结肠注气 • 纤维结肠镜注气加压灌肠 • B超下盐水加压灌肠
.
6
④腹部腊肠样肿物;
⑤病儿全身情况,外表营养良 好,但面色苍白,精神烦躁不 安,晚期出现精神萎靡,表情 呆钝、嗜睡、高热或有严重脱 水、中毒、休克等症。
.
7
诊断
• (1)根据肠套叠的主要症状如:陈发性 腹痛呕吐、果酱样血便和腹部摸到腊肠 样肿块,即可诊断。
• (2)早期病例,便血尚未发生或因腹胀 摸不到肿块时,可作直肠指检,观察指 套上有无粘染果酱色粘液。
最高压力不能超过12kpa。

.
29
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这一方法 还可用于内外科疾病的鉴别诊断。在临 床中,我们经常遇到腹泻,血便的患儿 收治到小儿内科,而临床症状又不典型, 这时可在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进行鉴别 诊断。
.
30
不宜灌肠复位的肠套叠 LOGO
①复杂性肠套叠。超声往往提示套头过大, 呈“双铜钱“ 位置多偏左侧腹,肠腔扩张积 气较甚,腹腔多有液体。一旦超声诊断是复 杂性肠套叠,应仅作低压(6.6kpa)灌肠以 确定块影范围及位置,后作手术治疗。术中 见回回盲结型,回回结型占较大的比例。
.
31
LOGO
• ②新生儿肠套叠。因其肠壁菲簿,且 大多数为复杂性肠套叠,故不宜灌肠复 位,以及早手术为妥。
• ③小肠型套叠。可因回盲部的阻力和 来自小肠顺蠕动的压力而递减水流压力, 造成复位困难。其超声影象特点是“同 心圆征”块影深在,并可随小肠本身的 蠕动而位置多变。
.
32
.
33
NoSUCCESS
横不断断面的探测,以寻找套头套鞘的影象,当
发现“同心圆”及“套筒征”则可以初诊为肠套
叠,此时仔细观察该处回声特征及测量其范围,
并可拍照留影作复位后对照,准备注水灌肠进一
步确诊及复位。
.
15
.
16
NoSUCCESS
THANK YOU
Image
2020/7/27
.
17
LOGO
• 用Foley管涂抹石蜡油后经肛门插入5070毫米,气囊注气后试拉此管无松动滑 脱,既可注水将37℃左右生理盐水自灌 筒注入肠内,灌筒距肛门高度60-80cm (水压最高不超过7.84kpa),注入水 量400-1000毫升.
.
21
“蟹钳”征
.
22
“类葡萄串”征
.
23
•动态过程
.
24
总结
• 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治疗小儿肠套 叠具有诊断准确及复位率高的优点,同 时避免了传统在X线下用钡剂或空气灌 肠给人体带来的放射线损害,图象清晰, 使用安全,简便易推广的特点。
.
25
• 文献报道确诊率为100%,复位成功 率94.9-95.5%,超过钡剂灌肠18-85%, 不亚于空气灌肠94.9%,并发穿孔0.27%。
急性肠套叠是婴儿时期特有的并常 见的急腹症,发病年龄以2岁以下婴儿多见, 尤其是4-10个月的婴儿最多,发病性别,男 孩比女孩多2-3倍。发病季节以春季多见,
病因
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明了,95%婴儿 肠套叠为原发性的。可能是婴儿回盲部系膜 固定不完善,使回盲部游动过大而引起。
5%的病儿为继发性肠套叠,于肠壁上有 明显的机械原因,如美克尔憩室、肠息肉、 肿瘤等,牵引肠壁而引起肠套叠。
.
4
类型
• 回盲型 • 回结型 • 回回结型 • 小肠型 • 结肠型 • 多发肠套叠
.
LOGO
5
临床表现
①阵发性哭闹;
②呕吐是肠套叠早期症状之一;
③便血是典型而重要症状,呈果 酱样。小肠型肠套叠,便血发生 较晚。
超声引导下水压灌 肠诊治肠套叠
赖振汉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超声医学科
.
1
小儿肠叠套是婴幼儿时期的常见病、 多发病,在我国很多地区发病率很高, 在广大基层医院时这种病大多采用手术 疗法,创伤大,风险大,并发症多,死 亡率高,加重了病儿及其家庭的痛苦, 因此非手术治疗意义重大,应积极推广 普及。
LOGO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