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诱发地震
《环境地质学》考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环境地质学的研究内容:1.全球变化的研究;2.区域环境地质问题的研究;3.资源开发环境地质问的研究;4.地质灾害研究与防治;5.城市环境地质研究;6.重大工程建设的环境地质研究;7.医学环境地质的研究;8.生态环境的地质研究;9.现代科学技术在环境地质学中的应用研究。
环境地质学的任务:是在分析地质环境组成要素的特征和变化规律的基础上,研究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的相互关系,揭示环境地质问题的发生、发展和演化趋势,全面评价地质环境质量,提出地质环境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对策与方法,为实现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环境地质学的研究方法:1.自然历史分析法 2.地球化学法3.系统分析法4.环境地质制图方法5.模型模拟与预测方法6.环境地质评价方法7.现代科学技术方法第二章环境地质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地质环境:系指岩石圈层及其表层风化产物,包括地球岩石圈层和表层风化层两部分地质体的组成、结构和各类地质作用与现象。
具有一定空间概念的客观实体,它包含物质组成、地质结构和动力作用三种基本要素。
地质环境的基本特征:地质环境的容量、地质环境的质量、地质环境的相容性、地质环境的反馈作用。
地质环境的容量:某个特定地质空间可能承受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潜能。
地质环境的评价:1.自然地质条件的稳定性;2.原生地球化学背景;3.地质资源的丰富程度;4.抗人类活动干扰的能力;5.受污染或受破坏的程度。
地质资源:地质环境系统内可供人类利用的一切资源。
地质环境的相容性:地质环境对人类施加的某种干扰的适应性。
自然地质条件的稳定性:自然地质条件是决定地质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有:地质构造的稳定性、地形稳定性、地基稳定性、岩层性质以及地质灾害发育情况。
自然地质作用:是地质动力引起的,两种基本类型的作用——内动力地质作用(构造运动、岩浆运动、地震以及变质作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风化、剥蚀、搬运、沉积以及成岩作用),推动着地壳的运动和发展。
普通地质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地球,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地球形成与演化历史以及地球表层各种作用、各种现象及其成因的学问。
内容:1.地球的物质组成2.地球的结构和构造3.地球的动力地质作用4.地球的形成和演化历史5.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工程技术方法;研究特点:时间漫长,空间广阔,现象复杂,无法再现。
研究方法:搜集资料,调查研究,归纳分析,实验模拟验证,总结推导提出假说,反复验证和修正假说,最终形成规律性和理论性的认识第二章地球1、球粒陨石:由1-2mm直径的玻璃质小球粒所组成。
放射性同位素方法获得其形成时代为45亿年。
重力异常:把地球作为一个均匀球体,以海平面为基准计算出来的各地重力值,称理论值,当实测重力值与理论计算的重力值不一致时,称重力异常。
地温梯度:单位深度里温度的变化量。
每深度增100m,增加的地温值,一般地区为3℃/100m。
磁偏角:地磁北极与地理北极之间的夹角。
磁倾角:磁针的空间位置与水平面之间夹角叫磁倾角。
磁场强度:使磁针偏和倾的磁力大小的绝对值叫磁异常:当实测磁场与正常磁场不一致时岩石圈:软流圈以上的部分,均为固态物质,具有较强的刚性2、陨石的概念及其分类:天外星体的残骸称陨石,即流星超高速冲入地球大气层后未被烧尽,到达地表的残骸。
可分石陨石、铁陨石、石-铁陨石等。
3、地磁场三要素:磁偏角、磁倾角、磁砀强度4、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5、地球内部的圈层构造及其分界面:莫霍面以上的部分称为地壳,以下为地幔。
古登堡面是具有高密度的固体地幔与具有液体性质的外核之间的界面(核幔界面)。
康拉德面(此界面将地壳划分为上、下两个不同密度的层圈,上部为花岗质上地壳,下部为玄武质下地壳。
上下地幔界面此界面将地幔分为上下两部分,分别称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上地壳——康拉德面——下地壳——莫霍面——地幔——岩石圈与软流圈界面——软流圈上地幔——上下地幔分界面——下地幔——古登堡面——地核外核——内外核过渡带——内核——6371km(地心)6、地球表面形态特征:陆地地形(山地,丘陵,平原,高原,盆地,,洼地)、海底地形(大陆边缘,大洋盆地,洋中脊)第三章地壳的物质组成1、克拉克值:元素在地壳中相对平均重量的百分含量。
第8章 大地构造学(中国大地构造概要)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中国古板块构造单元划分 西伯利亚古板块
天山—蒙古—兴安造山系 (开合带、多岛洋,含哈萨克斯坦-准格尔古板块)
塔里木—华北亚板块
中国古 板块
昆仑—祁连—秦岭—大别—苏鲁造山系(开合 带、多岛洋)
扬子亚板块
华南造山系(开合带、多岛洋)
华夏亚板块
滇藏造山系 琼南对接带
印度古板块
中国的地球物理场意义
• • • • 莫霍面等深线图:反映地壳厚度与地幔起伏; 地热异常图:我国克拉通热流值普遍偏高; 地震活动:多震国家,内陆地震占世界70%; 地应力场图:反映我国周边的构造环境。
三、中国所处的大地构造背景
中国所处的大地构造背景
• 中国是夹持在西伯利亚板块、印度板块、太平 洋板块之间的“复式陆块区”,陆块各有亲缘, 现今大地构造格架并非与史倶在; • 早古生代各陆块漂游在南半球; • 晚古生代各陆块属于古特提斯洋中的“古中华 陆块群”,印支期拼合为古亚洲大陆; • 印支期后古亚洲大陆受到中-新特提斯洋和西 太平洋构造带的影响,始新世末印度板块拼合 后才形成亚洲大陆。
中国大地构造域的划分
1、中国构造域的划分 中国处于一个非常特殊的大地构造部位, 中国的地质发展受控于两方面因素: (1)、夹持于南北两个巨大稳定地块之间
北方:西伯利亚板块(劳亚大陆的组成部分) 西南方:印度板块(冈瓦纳大陆的组成部分)
中国的古板块是游离于这两个巨大板块之 间的小型块体,表现出数量多、面积小、呈 支离破碎特点(华北、扬子、塔里木及许许 多多的小型块体)
莫霍面等深线图
• • 地形高低与莫霍面(M)深度成镜象反映 青藏高原莫霍面埋深 50-60km,最厚达70 km ,而东部埋深2030 km,地壳厚度减薄,说明地幔软流圈的上隆; 地壳厚度等深线走向与山脉走向一致,说明莫霍面起伏与山脉都 是最新构造运动的产物,其历史一般不超过 10Ma-3Ma,青藏高 原新到0.9-0.8Ma(Q1末)。所以,莫霍面埋深图反映的是现代 构造格局,阴山-燕山山脉、秦岭-大别山、南岭等三条东西向 山脉在莫霍面起伏上无反映,说明这些山脉比莫霍面的形成要 老,现在是无根的山脉。 存在两个地幔斜坡带(梯度带) 青藏高原的边缘莫霍面埋深从50-60 km,变化幅度10 km,青藏 高原为地幔盆. 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是第二个梯度带,莫霍面(M)埋深从 36-40 km,变化幅度4km,东部为地幔隆;其他大部分地区为地 幔坪。
《环境地质学》考试题型
《环境地质学》考试题型1. 名词解释(每题3分,10题,共30分)2. 选择题(每题4分,10题,共40分)3. 简答题(每题10分,2题,共20分)4. 论述题(10分)《环境地质学》重点考察知识点第一章绪论1. 环境地质学概念?2. 环境地质学的研究方法(1)自然历史分析法(2)地球化学法(3)系统分析法(4)环境地质制图法(5)模型模拟和预测方法。
(6)环境地质评价(7)现代科学技术方法3. 地质环境的基本特征?(1)地质环境的容量,即某个特定的地质空间可能承受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潜能(2)地质环境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由地球物理因素和地球化学因素决定,其好坏对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其评定好坏的条件有:自然地质条件的稳定性,原生地球化学背景,地质资源丰富程度,抗人类活动干扰的能力,受污染或受破坏的程度。
(3)地质环境的相容性,是指地质环境对人类施加的某种干扰的适应性。
(4)地质环境的反馈作用,即地质环境受人类活动干扰后对这种干扰做出某种反应的作用。
是准确预测环境变化的基础,是环境地质学的核心问题。
4. 环境地质作用?是指人类与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
(1)各种自然地质因素、自然地质现象对人类的作用,即自然地质作用。
(2)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作用与反作用,即人为地质作用及地质环境的反馈作用。
人为地质作用,是环境地质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1、人为剥蚀地质作用,2、人为搬运地质作用,3、人为堆积地质作用4、人为塑造地形作用5、人类活动的其他地质作用。
5.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其基本含义是指在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要的前提下,追求一种最大限度地满足当代人们生产生活需要的发展模式。
第二章河流和洪水1. 侵蚀基准面与河流的平衡剖面侵蚀基准面,对大多数河流而言,是河流所流入的水体的表面。
随着时间的推移,天然河流在泥沙的侵蚀和沉积之间趋于一种平衡或均衡,这时一条河流从河源至河口的纵剖面呈现一种独特的凹形,称为河流平衡剖面,代表河流已发育成熟。
工程地质原理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长安大学
第一章测试1.在下列工程地质问题中,那个属于生态环境地质问题?()A:地基稳定B:斜坡稳定C:矿山整治D:围岩稳定答案:C2.工程地质分析的对象有哪些?()A:岩体B:冰川C:土体D:湖水答案:ACD3.在下列工程地质问题中,那些与地下水有关?()A:地震B:地面沉降C:渗透变形D:断裂活动答案:BC4.解决工程地质问题的定性方法有?()A:地质历史分析方法B:工程地质类比法C:解析计算法D:数值模拟法答案:AB5.“场地位于渭河一级阶地“描述的是地质构造条件。
( )A:错B:对答案:A第二章测试1.活断层是指只可能引起地震的断层。
()A:错B:对答案:A2.正断层和逆断层两种活断层的上盘变形破裂效应强于下盘。
()A:对B:错答案:A3.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的断层是?()A:正断层B:阶梯断层C:平移断层D:逆断层答案:A4.规划选场中如何降低断层对建筑物的影响?()A:尽可能避开正断层或逆断层上盘。
B:尽可能加固断层带内的地基。
C:优先选择低级别的活断层。
D:尽可能避开逆断层或正断层下盘。
答案:AC5.活断层调查需要分阶段进行,首先为区域性踏勘。
( )A:错B:对答案:B第三章测试1.抗震设防烈度为()度及以上地区的建筑,必须进行抗震设计。
()A:9B:7C:6D:8答案:C2.从震源直接传播到地表的地震波为:()。
A:面波B:瑞雷波C:勒夫波D:体波答案:D3.地震按成因可分为那些类别?()A:人工诱发地震B:冲击地震C:构造地震D:火山地震答案:ABCD4.M.M烈度表将地震烈度分为12级。
()A:错B:对答案:B5.地震危险性考虑了地震的哪些不确定因素?()A:震级大小不确定B:发震位置不确定C:震源深度不确定D:发震时间不确定答案:ABD第四章测试1.下面关于水库诱发地震的机制,错误的是()。
A:走滑断层上修建水库,稳定条件恶化,水库易诱发地震B:逆断层上修建水库,稳定条件改善,水库不易诱发地震C:走滑断层上修建水库,稳定条件改善,水库不易诱发地震D:正断层上修建水库,稳定条件恶化,水库易诱发地震答案:C2.诱发地震的人类工程活动包括哪些?()A:修建高层建筑B:修建水库C:深井注水D:地下核爆炸答案:BCD3.人工诱发地震的特征有()。
湘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综合测试试卷含答案-答案在前
第八章单元测试答案解析一、1.【答案】D【解析】解:北京位于华北平原北部边缘,不临海,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气候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有沙尘暴、寒潮等自然灾害影响。
故选:D。
【考点】北京市的地理概况2.【答案】D【解析】解:随着经济的繁荣和城市规模的日益扩大,北京面临着许多发展中的问题,如浮尘、扬沙和沙尘暴天气表现加剧,水资源匮乏,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空气污染严重等,一将些非首都核心功能部门将迁往周边城市,可以大大缓解交通压力、提高城市空气质量、缓解住房紧张状况。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北京的自然环境问题。
3.【答案】D【解析】读图理解解答即可。
从图中可以看出,世界主要滑雪场分布在经济发达、气温较低的山区;如欧洲西部、北美洲等地,因此影响滑雪场分布的因素主要有经济水平、地形、气候等因素。
综上所述,故D 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考点】影响滑雪场分布的主要因素4.【答案】A【解析】北京市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从气候条件考虑,北京冬奥会最佳的比赛时间是1-2月,此时气温较低。
综上所述,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考点】北京市的气候及特点5.【答案】A【解析】解:北京市位于我国的华北地区,该地区重工业发达,人口密集,大气污染严重,近年来北京为了改善环境,具体的措施是:①建设通风廊道,降低大气PM2.5浓度;②建设环绕京城的绿色屏障;③向雄安新区转移非首都职能产业,故①②③符合题意。
故选:A。
【考点】北京的环境改善具体措施6.【答案】C【解析】解:台湾的地势特点是中部高,四周低,故A错误;受地形的影响,台湾东部降水比西部多,故B错误;台湾平原主要分布在西部沿海,故C正确;台湾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故D错误。
故选:C。
【考点】台湾的位置及地形分布特点7.【答案】D【解析】台湾森林覆盖率高,树种丰富,樟树是台湾最主要的树种,①正确;台湾盛产甘蔗,有“东方甜岛”之称,②正确;台湾西部地形以平原为主,人口分布西密东疏,③错误;台湾以电子工业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发达,④正确。
工程地质学-教学大纲
《工程地质学》课程教学大纲【英文译名】:Engineering Geology【适用专业】:地质工程【学分数】:2.5【总学时】:40【实践学时】:8一、本课程教学目的和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为地质工程专业本科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必修课。
课程系统地讲授岩土工程地质性质及工程动力地质作用.系统概括了工程地质学最基本的原理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适量安排一定时间的参观及试验。
通过本课程教学,培养学生掌握工程地质学最基本的原理与方法,了解国内外工程地质学领域的研究动态,能从系统的、动态的角度认识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的相互关系,为今后研究与解决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地震地质、环境地质等方面有关的工程问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岩土的工程地质性质、工程动力地质作用等工程地质学最基本的原理和方法,并能初步应用工程地质学的基本原理分析工程地质问题,能运用力学原理进行工程地质问题的定量评价等。
为学习后继课程以及从事工程地质工作和科学研究打下一定的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对工程地质问题分析中的地质思维逻辑,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思维方法和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本课程学习前必须学习《动力地质学》、《矿物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地层学》、《地貌及第四纪地质学》、《工程力学》等课程。
四、课程内容绪论一、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二、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分科及其与其它学科的关系三、工程地质学的发展历史四、本课程的内容与学习方法重点了解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内容;了解工程地质学分科及其与其它学科的关系,工程地质学的发展历史。
重点:工程地质学、工程地质条件及工程地质问题的概念;工程地质学的意义第一章土的物质组成与结构、构造第一节土的粒度成分粒径、粒组概念;粒组划分;粒度成分测定与表示;土按粒度成分分类;第二节土的矿物成分土中矿物成分类型;矿物成分与粒度成分的关系;粘土矿物的类型及其工程地质特征第一节土中的水与气体土中水的基本类型与特征;土中的气体第四节土的构造与构造土的结构的概念;土粒间的连结关系;土的结构类型;土的构造的概念;土的构造本章要求掌握有关的基本概念,并了解有关土的粒度成分;土的矿物成分;土中的水和气体;及土的结构、构造。
现代自然地理学理论人地关系发展理论
1. 加强重力与机械搬运,改变地表形态: 垦、牧、樵、采、建-→改变地表形态-→有利(合
理):……;不利(滥-):-→水土流失、草原退化、 土地沙化、森林破坏……。 平原园田化、坡地梯田化-→有利:防风、保持水土、提 高生产力;不利:树木根系对大田的影响……。 2. 改变和影响水平衡和水循环:
例如: ▲公元前250年修建的都江堰工程与“天府之
国”。 ▲建国前海河威胁北京、天津,而现在已经治理
并引水。 ▲建国前黄河的泛滥与河南、安徽的逃荒景象;
现在“黄泛区”的新景象。 ▲改革开放前浙江福建的落后与改革开放后福建
浙江的经济腾飞。
二、人类对自然地理环境有重要影响:5点
作用方式与后果(反馈,有利与不利)
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归宿
人类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要问题 和研究对象
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基础
第二节 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发展阶段
1. 原始共生阶段:旧石器时期(约250万年~约1万年前)
工具:石器(刮削器、砍砸器)、木棍、骨器、摩擦取火。 活动:狩猎,采集种子和根茎。 特征:刀耕火种——人完全依赖自然,人对自然破坏有限,人
第八章 人地关系发展理论
主要内容 第一节 人地关系研究及重要性 第二节 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发展阶段 第三节 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第四节 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五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一节 人地关系研究及重要性
人
自然
人地系统
人
资源
环境
人口-资源-环境系统
人口
资源
人地关系环境社Fra bibliotek 发展PRED系统
可能。 △河口养料不足,海中沙丁鱼产量锐减。 △下游河水静止,血吸虫病高发,疟疾增加。
灾害地质学复习资料
灾害地质学复习资料第一章地质灾害的概念、类型和分布1、地质灾害:指由于地质作用引起使地质环境产生突发的和渐变的破坏,并造成人类生命财产损失的现象或事件灾害:自然或人为环境中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活动等社会功能的严重破坏,引起广泛的生命,物质或环境损失;这些损失超出了受影响社会靠自身资源进行抵御的能力。
2灾害效应:1)原生灾害效应:灾害本身造成的效应。
如地震造成的房屋倒塌、滑坡掩埋房屋、矿井瓦斯爆炸造成人员伤亡等。
2)次生灾害效应:主要灾害事件诱发的灾害性过程造成的,如地震造成煤气酿成火灾等。
3)后续灾害效应:往往是长期的,甚至是永久性的。
其中包括野生生物的绝灭、洪水造成的河道变迁、火山造成的农作物减产、气候变化等。
3.灾害损失:1)直接损失:指灾害发生后立即产生的后果,如地震后建筑物的破坏情况、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等;多数可用货币价值来衡量损失的大小。
2)间接损失:指一场灾难中第二顺序产生的后果,如灾害引发的饥谨、疾病、生产萧条、失业增加以及精神伤害等。
间接损失比直接损失持续的时间要长得多,其影响多是无形的,很难用货币来估量。
4、地质灾害的属性特征:(1)地质灾害的必然性和可预防性 (2)地质灾害的随机性和周期性(3)地质灾害的突发性和渐变性 (4)地质灾害的群发性和链生性(5)地质灾害的成因多元性和原地复发性 (6)地质灾害的区域性(7)地质灾害的破坏性和“建设性” (8)地质灾害的影响的复杂性和严重性(9)地质灾害人为成因的日趋显著性 (10)地质灾害防治的社会性和迫切性5.地质灾害分类:1.按空间分布状况:陆地地质灾害;海洋地质灾害。
2.按灾害成因:自然动力型;人为动力型;复合动力型。
6.中国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分布规律:平原、丘陵地面沉降和塌陷为主的地质灾害大区;山地斜坡变形为主地质灾害大区;内陆高原、盆地干旱、半干旱风沙为主地质灾害大区;青藏高原及大、小兴安岭北段地区冻融为主地质灾害大区。
第四章地震灾害1、地震:岩石圈物质在地球内动力作用下产生构造活动而发生弹性应变,当应变能量超过岩体强度极限时,就会发生破裂或沿原有的破裂面而发生错动滑移,应变能以弹性波的形式突然释放并使地壳振动而发生地震。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八章第一节常见的自然灾害学案(人教版)
第八章自然灾害第一节常见的自然灾害一、气象灾害(一)洪涝灾害1.从洪涝灾害形成条件角度,分析亚洲多发生洪涝及我国洪涝主要发生在东部季风区平原地区的原因。
提示:洪涝发生的两个重要条件:降水强度大与降水变率大;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亚洲多地和我国的季风气候区降水变率大,平原地区地形平坦,易发生洪涝灾害。
2.列举洪涝灾害带来的危害。
提示:淹没农田、聚落,破坏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造成人员伤亡、农作物减产、交通受阻、人畜饮用水困难等。
(二)干旱灾害1.简述干旱灾害形成的原因。
提示:降水量显著低于多年平均水平,且出现供水能力不足,不能满足农作物生长的需求,造成较大的减产或绝收。
2.简述旱灾在世界和我国的分布规律。
提示:世界上旱灾频繁出现的地区是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其中非洲的旱灾最严重。
我国旱灾多发地区主要集中在东部季风区的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地区,其中华北地区最频繁。
3.干旱容易带来哪些危害?提示:主要影响农业生产,严重的还会影响工业生产、城市供水和生态环境。
(三)台风灾害1.概念:台风是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形成并强烈发展的大气旋涡,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
2.说出世界上台风发生频率最高的海域及台风在我国的时空分布特点。
提示:西北太平洋海域。
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夏秋季节多台风。
(四)寒潮灾害1.说出我国寒潮发生的时空规律。
提示:影响我国的寒潮冬半年主要发源于蒙古、西伯利亚地区,势力强大的寒潮,会自北向南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
2.寒潮带来的危害主要有哪些?提示:①剧烈降温使农作物遭受冻害,造成农业损失;②伴随的大风、大雪、冻雨会造成畜牧业损失,阻断交通,破坏通信设施和输电线路等。
二、地质灾害(一)地震1.据地震构造示意图,填出有关内容。
(1)图中C为震源、B为震中、BC为震源深度、AB为震中距。
(2)弧线DE为等震线,它是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
(3)震级表示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等级,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工程地质原理智慧树知到答案2024年长安大学
工程地质原理长安大学智慧树知到答案2024年第一章测试1.在下列工程地质问题中,那个属于生态环境地质问题?()A:围岩稳定B:地基稳定C:矿山整治D:斜坡稳定答案:C2.工程地质分析的对象有哪些?()A:土体B:冰川C:岩体D:湖水答案:ACD3.在下列工程地质问题中,那些与地下水有关?()A:断裂活动B:渗透变形C:地震D:地面沉降答案:BD4.解决工程地质问题的定性方法有?()A:数值模拟法B:地质历史分析方法C:工程地质类比法D:解析计算法答案:BC5.“场地位于渭河一级阶地“描述的是地质构造条件。
( )A:错 B:对答案:A第二章测试1.活断层是指只可能引起地震的断层。
()A:对 B:错答案:B2.正断层和逆断层两种活断层的上盘变形破裂效应强于下盘。
()A:对 B:错答案:A3.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的断层是?()A:阶梯断层B:平移断层C:逆断层D:正断层答案:D4.规划选场中如何降低断层对建筑物的影响?()A:尽可能避开正断层或逆断层上盘。
B:优先选择低级别的活断层。
C:尽可能加固断层带内的地基。
D:尽可能避开逆断层或正断层下盘。
答案:AB5.活断层调查需要分阶段进行,首先为区域性踏勘。
( )A:对 B:错答案:A第三章测试1.抗震设防烈度为()度及以上地区的建筑,必须进行抗震设计。
()A:7B:8C:6D:9答案:C2.从震源直接传播到地表的地震波为:()。
A:瑞雷波B:体波C:勒夫波D:面波答案:B3.地震按成因可分为那些类别?()A:冲击地震B:人工诱发地震C:构造地震D:火山地震答案:ABCD4.M.M烈度表将地震烈度分为12级。
()A:错 B:对答案:B5.地震危险性考虑了地震的哪些不确定因素?()A:发震时间不确定B:震源深度不确定C:震级大小不确定D:发震位置不确定答案:ACD第四章测试1.下面关于水库诱发地震的机制,错误的是()。
A:正断层上修建水库,稳定条件恶化,水库易诱发地震B:走滑断层上修建水库,稳定条件改善,水库不易诱发地震C:逆断层上修建水库,稳定条件改善,水库不易诱发地震D:走滑断层上修建水库,稳定条件恶化,水库易诱发地震答案:B2.诱发地震的人类工程活动包括哪些?()A:修建水库B:深井注水C:修建高层建筑D:地下核爆炸答案:ABD3.人工诱发地震的特征有()。
第八章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
第八章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水利工程,作为人类改造自然、利用水资源的重要手段,在防洪、发电、灌溉、航运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然而,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水利工程在带来诸多益处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对环境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
首先,水利工程的建设会改变河流的自然形态和水文特征。
为了蓄水和发电,大坝的修建会阻断河流的连续性,使得河流的流速、流量、水温等发生变化。
比如,水库蓄水后,水流速度减缓,水体自净能力下降,容易导致水质恶化。
而且,由于水在水库中停留时间较长,水温会出现分层现象,这可能对水生生物的生存和繁衍造成不利影响。
其次,水利工程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河流及其周边的湿地、河岸带等是许多生物的栖息地和迁徙通道。
大坝的建设可能会淹没大片的陆地,破坏动植物的生存空间,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
一些洄游性鱼类,如中华鲟、鲑鱼等,由于无法顺利完成洄游过程,其种群数量可能会急剧下降。
此外,水利工程还可能改变土壤的水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周边植被的生长和分布。
再者,水利工程可能引发地质灾害。
水库蓄水后,水体的压力会增加库区地壳的应力,可能诱发地震。
同时,库岸在长期的浸泡和冲刷下,容易发生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威胁周边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另外,水利工程对气候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大面积的水体增加了地表的蒸发量,可能会改变局部地区的降水分布和气温状况。
在一些大型水库周边,由于水汽增加,可能会出现更多的云雾和降雨,而在水库的下风方向,降水则可能相对减少。
从社会经济方面来看,水利工程的建设可能会导致人口迁移。
为了给工程让路,许多居民需要搬迁,这不仅会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关系,还可能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压力。
然而,我们不能因为水利工程对环境的这些影响而否定其重要性。
关键是要在工程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环境因素,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减轻不利影响。
例如,通过建立鱼道,帮助洄游鱼类顺利通过大坝;在水库周边进行生态修复,增加植被覆盖,改善生态环境;加强水库的水质监测和管理,确保水资源的质量。
【大学课件】《工程地质学》教学大纲
【大学课件】《工程地质学》教学大纲工程地质学课程类别:任选课课程编号:310410开课单位:资源与环境工程系总学时:40学分:2.5 适用专业: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基础地质学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工程地质学》课程为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其目的是为了增加学生对相关学科领域的了解,以扩展知识结构。
它讨论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影响形式及其基本规律。
任务是分析各类工程地质问题产生的地质条件,力学机制及其发展规律,探讨各类工程地质问题的分析、评价方法和防治措施。
本课程的基本理论是所有岩土的形成机制,岩土的物质组成和结构特点、土粒与水相互作用原理;基本知识是岩土的工程地质性质及指标,特殊土的地质特性,岩土的工程地质分类。
基本技能是土的物质组成、物理力学性质的主要指标室内常规实验方法及实验成果的整理和分析。
其次主要研究包括物理地质作用及工程地质作用两大方面形成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工程地质包括:工业与民用建筑及矿山工程地质(如边坡稳定性问题、地下建筑稳定问题及尾矿设施稳定性问题等)内容。
因此,《工程地质学》将重点讲授岩石风化、河流的侵蚀与堆积作用、泥石流、岩溶及岩溶区工程地质问题、渗透变形、岩(土)体边坡及地下建筑稳定性问题、地震及振动液化等内容。
二、教学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全面掌握基本概念,并获得对各种主要的工程地质问题的发生、发展分析方法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要求学生掌握分析、评价各种工程动力地质作用基本原理和方法。
三、教学方法和形式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为培养学生自学及思维能力,将拟出部分内容让同学们自学掌握。
与此同时,尽可能带学生去现场参观实习。
四、理论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绪论教学内容: ?《工程地质学》研究的目的与任务:基本概念;物理地质现象(作用);工程地质现象(作用);工程地质条件;工程地质性质;工程地质问题;工程地质评价。
工程地质学基础研究的对象、目的、任务。
工程地质学基础
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和目的本课程为高年级本科生开设的专业课的基础部分,是工程地质学科的骨干课程,同时也是土木工程、环境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等专业的重要必修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学生将来从事本专业的科学技术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目的:1.向学生传授内外动力及人类活动引起有关物理地质现象方面的基本知识,以及从工程地质角度研究这些动力地质现象(问题)的基本方法等。
2.通过本课程学习,具备解决某些重大工程地质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
3.该课程应用性很强,要求学生尽可能紧密联系某些具体工程动力地质现象的实际进行学习,同时要求学生具备必修的专业基础知识,以便更好地掌握该门课程的内容。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第一章绪论介绍工程地质学的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实际意义,它与其它学科间的相互关系,工程地质学发展历史、现状和研究前沿。
如何学习该课程。
第二章活断层工程地质研究活断层的基本概念、基本特征、活断层鉴别及研究方法、活断层区建筑原则。
第三章地震工程地质研究地震的基本知识,地震效应,场地条件对震害的影响,地震小区划,建筑抗震原则及措施。
第四章砂土液化工程地质研究砂土液化机理及影响因素,砂土液化的判别方法,砂土液化的防护措施。
第五章岩石风化工程地质研究基本概念,影响岩石风化因素,风化壳及分带标志和方法,岩石风化防护措施。
本章教与学两方面没有难度,主要问题是实际工作中风化岩分带的标准很难把握,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最好配合现场考察进行教学。
第六章斜坡变形破坏工程地质研究基本概念,斜坡应力分布特征,斜坡变形破坏形式及机理,崩塌形成条件及基本特征滑坡形态要素及分类、稳定性影响因素及评价,斜坡变形破坏预测预报及防治。
第七章渗透变形工程地质研究渗透变形概念及形式,产生渗透变形的基本条件,渗透变形预测,防治措施。
第八章岩溶工程地质研究溶蚀机理,岩溶发育的影响因素,岩溶渗漏、塌陷工程地质问题分析,渗漏及塌陷处理措施。
第九章水库诱发地震工程地质研究诱发地震的类型,水诱发机制,水库诱发地震发生的地质背景条件,水库诱发地震的基本特征,诱发地震的工程地质研究及预测。
课件-工程地质与岩土力学
渐立巩懦墒串褒忽襄快敦埠画络泉蜀幽缨踪戊慢迭拿易培瘩庐歧装酮穗且(课件)-工程地质与岩土力学(课件)-工程地质与岩土力学
翘颤擦京倍佣备黑束阔色跟倚指收韩豹喳瘤渝强积翔蠢起钱暂瓮宫凑揩廖(课件)-工程地质与岩土力学(课件)-工程地质与岩土力学
考试题型分析
一、填空题 二、选择题 三、名词解释 四、问答题 五、计算题
丁诌妆浙腰婴绎资况刨憨委崎丹淮惶牛亿撅滚溶祈戚誊秸正懒胆喉炒掺儡(课件)-工程地质与岩土力学(课件)-工程地质与岩土力学
第三章 土的物理性质和工程分类
学习指导 一、重点掌握 1、土的物理性质指标的含义; 2、对密度、比重及含水量三个实测指标要重点理解; 3、对各指标的计算方法及指标之间的换算要搞清楚; 4、掌握无粘土及粘性土的状态指标及应用。
砌窍态东菠莱柬素介疵窟玻利宫返闰冤新戈由守匙智咎隆偏坪刘阎崇鹰责(课件)-工程地质与岩土力学(课件)-工程地质与岩土力学
卫唤绘夯淖爹匹胆距嚼狞涂孕径晕参拭抬法戌监纶淀蔗旺恕蛆鸯躯筷郡荆(课件)-工程地质与岩土力学(课件)-工程地质与岩土力学
7.土的压缩指标有(压缩系数)、(压缩指数)和(压缩模量)三种。 8. 岩石(体)的力学性质包括的岩石(破坏形式)、(强度)、(变形性质)及岩石的破坏准则。 9.土压力有(静止土压力)、(主动土压力)和(被动土压力)三种类型。 10.地震导致砂土液化的危害主要有(基础沉降和不均匀沉降)、(大面积喷水冒砂)、(地基承载力丧失)和岩土体失稳四个方面。
二、一般了解 区域稳定性的概念;区域稳定性的分析方法,区域稳定性的分级分区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断层:
σ σ
3
1
1 V
' 1
σ
3
σ
1
3 h
' 3
走滑型:
σ
1
σ
3
1 H
' 1
3 H
' 3
逆断层型:
σ σ
1 3
' σ 1 σ 1 σ H
σ
1
' σ 3 σ 3 σ V
σ
3
第四节 诱发地震产生的地质条件
一、大地构造条件 1.初始构造应力场 1)潜在逆冲型应力状态,产生诱发地震的可能性最小。 2)转换断层及大的平移断层,有产生诱发地震的可能性。 3)潜在的正断层应力场产生水库诱发地震的可能性最大。 2.应变积累程度及速度 1)应变积累速度很高的天然地震区,不易引起较强的地震。 2)应变积累速度中等到较高的地区,最有利于诱发地震产 生。 3)应变积累速度很低的地区,产生诱发地震的可能性最小。
三、水库诱发地震的序列特点 1.以前震丰富为特点,属前震-余震型。而相同地区的天然地震往往属主 震-余震型。如新丰江水库。 2.余震活动以低速度衰减。如新丰江水库自6.1级主震后记录到震级大/ 等于0.4的余震达297085次(至77年底)。 3.频度与震级关系式中b值高 频度与震级关系:logN=a-bM N—频度,M—震级,a为与地震总次数有关的统计常数,b为区内不同 大小地震频度的比例关系。 天然地震b值低,一般0.3~0.6,表明介质为高强度以脆性破坏方式发震, 同一地震序列的余震b值总较前震b 值高,表明主震后介质因破裂而 强度降低。 水库诱发地震与天然地震不同的是前震和余震b值极相近,且一般大于1, 大大高于同区的天然地震的b值。 4.最大余震与主震比值近于1。
二.诱发地震活动与库水位及水荷载的相关性 这种相关性已被广泛用于判别地震活动是否属 水库诱发地震。一般水库蓄水几个月后微地震明 显增强,随后地震频度也随水位或水库而明显变 化,但地震活动峰值在时间上均较水位或库容峰 值有所滞后。如新丰江和丹江口水库滞后1~6个 月。 地震活动的频度与强度大多数与高水位或大的 库容增量呈正相关,即地震活动随库水位升高、 库容增大而增强。 水位的急剧上升与急剧下降,特别是急剧下降 往往有较强地震产生。如丹江口。
2.装置地应力测试装置观测地应力变 化.装置倾斜仪等以观察地形变; 3.定期进行精密水准测量与跨断层短基线 三角测量,特别是较高震级的地震发生要 立即测量并与地震前对比; 4.研究库水位变动、库容增减及水库充水 速率变化与地震频度、震级之间的关系; 5.研究较强诱发地震的震害及地震影响场
四、水库诱发地震的震源机制解 具以下几点特征: 1.由震源机制解得出应力场与天然地震的应 力场或据当地地质构造条件判定的应力场 相同。 2.震源机制主要为走滑型和正断层型二种, 且前者多于后者。属逆冲者少见。 3.随水库地震序列的发展,震源机制可能由 走滑型向倾滑型变化。
第三节 水库诱发地震的诱发机制
第二节 水库诱发地震的基本特征
一、地震活动的空间分布特征 1.震中在库坝区附近:通常主要密集分布与库坝区或水库边岸 几千米到十几千米范围内。距水库越近,震点数越高。如库 区及其附近有断裂,则震中往往沿断裂分布。 2.震源浅,震源体小:水库诱发地震主要发生于库水或水库荷 载影响范围之内,故震源深度很浅。一般在地表之下10千米 内,以4~7千米范围最多,属浅源地震。且有初期浅随后逐 渐加深的趋势;震源深度与库容量有关,一般库容小的水库 地震较浅,库容大震源深度较大。 由于震源浅,故面波强烈,震中烈度一般较天然地震高, 零点几级就有感觉,3级就可造成破坏。 由于震源浅且震源体小,故地震影响范围小,其影响范 围多属局部性的。
二、区域和库区地质条件 1)新构造运动迹象 2)地热流高 3)岩体强度高且较完整 4)水文地质条件
第五节 工程地质研究
大型水库(坝高>100m,库容20亿m2),建库前应将水诱发地震作为 专题研究,作出预测。水库建成后应作进一步监测研究。 建库前,分二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了解区域构造背景,区域应力场,现代构造活动性(包 括地震、活断层、地震应变速率、地热等) 了解库区基本地质条件(岩性、构造、地震、水文地质等) 结合水库水位、库容等大概确定有无发震的基本条件。 重要方法:与已发震水库的条件进行类比(包括已发震类分析和 同条件下无震类比)
判定现代地应力场的基本特征,还需要判 定近期活动断层的空间方位、水库位置及 附加应力是否有利于断层活动。 2.地震历史研究:历史地震及近期地理 的震级、烈度、震中分布、震源深度、震 源机制及与近期活动断层间的关系。
(二)初步设计阶段的研究及蓄水的监测 早期研究如判定有水库诱发地震可能性且预计烈 度大于基本烈度,应在选坝后进行以下详细研究 以进一步判定可能性。 1.水库及坝区地质地貌及构造新活动性的详细勘 察 2.设置固定地震台网进行地震监测; 3.进行地应力测量确定构造应力量值及方向,以 及它们随深度的变化; 4.测定有可能活动的断层带上下盘的透水性和断 层带的地下水位;
二、各种天然应力状态下的诱发机制 既然水库蓄水仅起诱发地震的作用,那么要产生水库诱发地震 需岩体内预先存在最大和最小应力差相当大的天然应力场, 在水库的荷载效应和空隙水压力效应联合作用下,使岩体内 产生错动而产生诱发地震。 天然应力状态有潜在正断型、潜在走滑型和逆冲型三种。 1.水的荷载效应影响:在重力场作用下生成的应力(由岩体自重 引起的应力)称为自重应力,在地表近水平的情况下,重力场在 岩体内的某一任意点造成相当于上覆岩层重量的垂直正应力 v h 。同时由于泊松效应(即侧向膨胀)造成水平正应力
第二阶段: 认为有必要进一步研究诱震问题 时,作详细的勘察工作。 地应力调查——钻孔测量,配合其它方法。 库区岩体透水性——压水实验,理论推算。 监测工作——活断层、位移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测震。 预测工作——地质模型,数学模型,预测 的实质还是类比 法,只是量化而已。
坝高(>100m)库容大(>20 x108m3)的水库,在 建坝前的工程地质调查中,水库诱发地震产生的 可能性作为专门研究项目之一。 (一).可行性阶段的研究 目的是初步判定产生可能性,因之进行下列研 究是必要的。 1.区域地质及地应力状态研究。主要是查明是 否存在有利于水库诱发地震产生的上述大地构造 及区域地质条件。根据大地构造部位、天然地震 层源机制及近乎活断层错动机制。
第八章 诱发地震工程地质研究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概述 水库诱发地震的基本特征 水库诱发地震的诱发机制 诱发地震产生的地质条件
第一节
概述
诱发地震:由于人类工程活动而产生的地震活动。 在人类工程活动引起的地震活动中,多数是由于水库蓄水所引起 的,这种由于水库蓄水而引起的地震,称为水库诱发地震(reservoir induced seismicity),它是诱发地震中数量最多,震级最高,破坏 较严重的地震活动。故本章主要论述水库诱发地震。 此外,深井注水、石油开发、矿山开采以及地下核武器试验均可 引起诱发地震。 水库诱发地震活动在上世纪30年代已有发现,最早发现于希腊的 马拉松水库。最早发生震级大于6级的水库诱发地震是我国的新丰江 水库(6.1级,1962.3.18),随后,赞比亚与津巴布韦边界的卡里巴 水库6.1级地震(1963.9.23)及希腊的科列马斯塔水库6.3级地震 (1966.2.5)等。 也有蓄水后地震活动减弱的情况。深井注水诱发地震最早发现于美国 科罗拉多州的丹佛。
1 水库荷载应力的主要分量是垂直的,与此同时在水平方向由于 侧压力效应使水平应力亦有所增加,如μ取0.3,则增量为
h
v
h 0.43 v
在3种应力状态下荷载效应的结果是: 1)潜在正断层型构造应力场 2)潜在走滑型构造应力场 3)潜在逆冲型构造应力场 总之,水荷载效应仅使潜在正断层型的稳定状况有所 恶化,而使走滑型与逆冲型在不同程度有所改善。 2.空隙水压力影响:该效应同时使最大最小主应力减 少一个空隙水压力增值。令其值近似等于σh,则其 值近似等于σv,其结果是在三种应力条件下都使莫 尔圆大为左移,亦即大大接近于包络线,即使震源 岩体稳定性恶化。 3.水的荷载效应和空隙水压力叠加影响:潜在正断层 型强烈恶化;走滑型有所恶化;潜在逆冲型稳定性 稍有改善。
5.在水库附近布设精密水准测量网,进行定期量 测,以便了解蓄水前后的地形变, 6.对伴有地震活动的活断层埋设仪器,以便进行 蓄水前后活动性的对比。 (三)建库发震后的工程地质研究 水库建成蓄水后地震活动频繁,应进行以下专门 研究: 1.增设流动台站进行精确测震工作.测定震源位 置,参数,研究地震序列,确定它与断裂的关系
6.对库区主要岩石类型进行岩石力学测试, 测定它们的力学参数; 7.对诱发地震的发展趋势作出评价与预测; 8.配合设计、施工人员,对震害防治与处 理措施提出建议。
一、水库蓄水对库底岩体的各种效应 1.水的物理化学效应:此效应对岩体断裂面及其充填物软化、 泥化和润滑作用,从而降低它们的抗剪强度。只有当水库 蓄水前库底岩体是干时才会出现此效应。可见此效应并非 经常起作用。 2.水的荷载效应:此荷载会在岩体内部造成附加应力,会引 起岩体垂直变形及挠曲变形,从而恶化断裂面的应力条件。 3.空隙水压力效应:水库蓄水后,水体向深部渗入,会引起 岩体裂隙或空隙充水饱和,导致深部断裂中空隙水压力升 高和有效应力降低,从而改变了岩体和断裂带的应力状态, 称为空隙水压力效应。只要岩体中裂隙是透水的,库水渗 入就会提高裂隙水的水头从而提高空隙水压力,故此效应 在诱发地震中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