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的女性主义特征(全文)

合集下载

女性主义议题在社交媒体中的传播特征

女性主义议题在社交媒体中的传播特征

86女性主义议题在社交媒体中的传播特征盛琬婷(中国传媒大学 新闻学院,北京 100000)摘 要:女性主义作为近年来讨论度较高的话题,是女性自我保护意识的觉醒,更是社交媒体赋予这个时代的大众集体发声权利的体现。

社交媒体的低准入门槛使得传播主体日益多元化,大众能够轻松地接收和传播信息,也促使社会运动开始向网络化发展,为女性主义的成长提供了空间。

关键词:女性主义;社交媒体;赋权;社会运动;传播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03-0086-01一、女性主义的起源与发展女性主义起源于19世纪中叶的美国,是一项关于女性争取性别平等、要求改造男权主义社会为自身利益辩护的运动。

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化大生产使父权制的家庭结构被逐渐瓦解,许多社会中上层的进步女性联合起来,要求各个领域权利平等,提出“男女生来平等”的口号。

[1]20世纪初,女性主义思想传入中国,但起初只是被狭隘地理解为女性争取男女平等的权利。

直到改革开放后,许多学者才开始意识到,女权主义不仅追求男女平等,还力求改造现有的男权主义社会和文化体制。

20世纪90年代,众多女性主义流派的思想被介绍到国内,在中国学术界掀起了一阵女性主义理论思潮运动,性别平等开始在各方面引起重视,“男女平等”也被写进基本国策之中。

[2]如今,女性主义有了更加丰富的议题,并在社交媒体中被广泛讨论。

作为大众参与、平等交流的社会化平台,社交媒体给作为弱权者的普通网民提供了话语空间和斗争场域,也成为女性群体发表意见、争取权利的重要渠道。

二、女性主义议题在社交媒体中的传播表现(一)社交媒体赋权促使传播主体多元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社交媒体蓬勃发展,日益取代传统媒体,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平台。

在传统媒体时代,由于大多数权利集中在男性手中,女性缺乏公开表达诉求的渠道,因此很难发出自己的声音。

而如今互联网媒介的赋权使大众可以在网络上自由表达个人意志,参与公共议题的讨论。

浅析新媒体环境下的女性主义传播

浅析新媒体环境下的女性主义传播
新闻与传播
浅析新媒体环境下的女性主义传播
阴 赵卿燕
摘要院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女性这个角色越来越受到重视,从 1 8 世纪的毫无地位可言发展到如今的自强不 息。在新媒体时代,女性能够在更开放、更公平的平台发表自己的观点、传播自己的思想,从而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这也是 女人自己努力后的成果。
关键词院女性主义;思想流派;新媒体
一、新媒体环境下女权主义传播的形态
渊一冤以新媒体平台作为阵地 现如今随着科技及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女性投身 于媒体行业,由于新媒体环境下,舆论事件的内容和发展 方向具有不确定性,女权主义极易在某一舆论热点出现时 以伴随性或者转折点的形式进行传播。像之前的自媒体姣 姣者“咪蒙”就是一个典型的女性主义者,在她的自媒体里 发布的全都是为女性发声的文章,其中一篇较为火爆的文 章题目为《我离婚了,但我很高兴》充分展现了现当代女性 敢于为自己发声、不愿卑微地活着的心境。 渊二冤非主动尧无意识的传播 当我们在只知道职业的情况下去推测一个人的性别 时,我们会发现,对于秘书、打字员、老师、前台等职业,我 们会更倾向于认为是女性;而对于外企高层人员、教授、工 程师、IT 技术人员、司机等工作,我们则认为是男性的概率 更大。之所以存在这样的认知,是因为我们对性别所对应 能力的认知往往受到了“刻板效应”的影响,比如女司机。 近年来,女司机一词对我们来说已经司空见惯,它被视为 是“造成交通事故最多的人”。就以之前轰动全国的重庆公 交车坠江事件来说,2018 年 10 月 28 日上午,在重庆市万 州区公交车上,由于乘客与司机发生了争吵并双方互相殴 打导致公交车与对面小轿车相撞而坠入江中,从而造成 15 人死亡。在这个事情出现后,网上大部分的责怪言论都 对准小轿车,只因司机为一位女性,网络上充斥着各种谣 言与谩骂。比如“女司机由于注意力不集中没看前方导致 与大巴相撞” “大巴和小轿车相撞的原因系女司机驾驶的 小轿车逆行”等,但最终调查结果显示,女司机没有任何过 错,大家仅仅是凭刻板印象而对女司机进行了判定。 无论是媒体还是群众,大家都认为女司机是在交通事 故中充当肇事者几率最大的一方,但通过调查,事实证明, 在现实生活中,男司机造成交通事故的比例远远大于女司 机。随着女性意识和集体黏度的提升,如今在微博等公共 平台上,常常也会出现一致的声音去批评一些男权言论。 渊三冤借助舆论事件进入公众议程 随着女性意识的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女性会下意识

从“网络女性主义”到“无性别主义”的思潮演变

从“网络女性主义”到“无性别主义”的思潮演变

从“网络女性主义”到“无性别主义”的思潮演变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当今社会,性别议题始终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女性主义逐渐成为热门话题,探讨着性别平等、女性权益和女性主义运动。

网络女性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性别意识的觉醒,让更多人关注性别歧视和性别不平等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观念的碰撞,一种全新的思潮——无性别主义逐渐兴起。

无性别主义试图打破传统的性别二元论,强调性别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呼吁实现真正的性别平等和包容。

从网络女性主义到无性别主义的思潮演变,反映了人们对性别议题的认知和反思,也揭示了性别平等道路上的挑战和可能的发展方向。

对此,本文将探讨网络女性主义的兴起、影响和限制,以及无性别主义的定义、发展、实践和挑战,最终探讨从网络女性主义到无性别主义的思潮演变过程,为性别平等的探讨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2. 正文2.1 网络女性主义的兴起网络女性主义的兴起源于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发展,这使得女性更容易传播和表达自己的声音。

在网络女性主义兴起初期,许多女性借助博客、社交网络平台等渠道,开始探讨性别平等、女性权益等话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随着网络女性主义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在网络上组织起来,举办线上活动、发起公益项目,倡导女性社会参与和性别平等。

网络女性主义的兴起不仅让女性更加自信和自主,也为许多被边缘化的群体提供了平等发声的机会。

网络女性主义也面临着一些影响和限制。

一些网民对女性言论进行攻击和谩骂,网络暴力现象依然存在。

网络女性主义也被批评过分强调女性的权益,忽视了性别平等应该是男女共同努力的事情。

网络女性主义的兴起为女性争取平等权益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需要更多的思考和探讨如何更好地促进性别平等,让社会更加包容和公正。

2.2 网络女性主义的影响和限制网络女性主义的兴起为让更多人关注和讨论性别平等问题提供了一个平台。

通过社交媒体和网络平台,女性主义者们得以传播自己的理念和看法,促使更多人参与到性别平等的讨论中来。

媒介性别视域中的网络女性主义

媒介性别视域中的网络女性主义

2021年第2期(总第307期)㊀㊀㊀㊀㊀㊀学㊀习㊀与㊀探㊀索Study&Exploration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No.2ꎬ2021㊀㊀㊀㊀㊀㊀㊀㊀Serial.No.307当代文艺理论与思潮新探索媒介性别视域中的网络女性主义杜玉洁ꎬ郭㊀力(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ꎬ哈尔滨150025)摘㊀要:新媒介的发展推动了社会性别意识的进步ꎬ女性主义和网络媒介的结合催生的网络女性主义ꎬ动摇了长期以来被男性主导的社会文化ꎬ对男权阶级的捍卫者进行了批判ꎮ互联网中的 女性向 文化超越传统的精英女性主义立场ꎬ以大众化㊁平民化的姿态言说现代女性的经验和审美范式ꎮ在信息技术营造的网络 异托邦 空间中ꎬ网络女性主义试图突破现实困境ꎬ由边缘走向中心ꎮ网络女性主义将女性主义的批判思想带入媒介传播领域ꎬ在媒介文化场域中关注社会性别问题ꎬ以 超性别意识 超越传统性别立场ꎬ在性别平等的基础上观照人类生存境遇ꎮ关键词:网络女性主义ꎻ性别ꎻ 女性向 ꎻ 异托邦 ꎻ媒介中图分类号:I0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2-462X(2021)02-0155-06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新世纪女性文学创作转型研究 (18BZW161)作者简介:杜玉洁ꎬ1992年生ꎬ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ꎻ郭力ꎬ1964年生ꎬ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㊁博士生导师ꎮ㊀㊀网络女性主义缘起于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ꎬ网络虚拟世界为女性提供了不被男性注视的自由空间ꎬ展示了长久以来被遮蔽和被压抑的女性经验ꎬ女性得以摆脱传统女性主义的桎梏ꎬ实现性别话语和性别权力在网络媒介时代的重构ꎮ 网络女性主义 这一概念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ꎬ 赛博空间 (Cyberspace)的虚拟特性打破了传统男女二元对立的性别结构ꎬ隐匿了现代人的社会性别和生理性别ꎬ为女性主义发展带来新的空间和可能ꎮ美国后现代女性主义学者唐娜 哈拉维的女性主义理论基于女性主义的科学哲学立场ꎬ指出 赛博格 超越了性别身份主体ꎬ模糊了人与机器的界限ꎬ在终结女性身份焦虑的同时ꎬ指引人们重新审视女性与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ꎮ中国的互联网产业自1995年实现民用以来ꎬ迄今已有25年的发展历史ꎬ网络媒介成为建构性别话语的重要文化场域ꎬ女性通过网络空间发起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性别革命ꎬ网络女性主义超越了传统女性主义的桎梏ꎬ为后现代社会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性别经验ꎮ㊀㊀一㊁ 女性向 对传统的超越与反叛女性向 一词源自日本ꎬ特指以女性群体为消费对象的文化产品ꎬ是女性主义与消费文化的产物ꎮ消费主义改变了大众的生活方式ꎬ各种消费符号重新建构了日常生活ꎬ人们纷纷在商品社会中寻找自我认同ꎬ建构消费时代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ꎮ在新世纪尤其是近十年的历史场景中ꎬ女性成为消费社会的中坚力量ꎬ她们更愿意为互联网时代的精神文化产品买单ꎮ基于女性群体在网络消费市场的重要地位ꎬ由男性建立起的审美文化被消解ꎬ女性在网络空间中从被动变为主动ꎬ以虚拟身份言说属于自己的性别立场ꎮ女性向 作为 女性在逃离了男性目光的封闭空间里以女性自身话语进行书写的一种发展趋势 [1]ꎬ是互联网分众化传播的结果ꎮ 女性向 文化为建构合理的女性性别立场㊁彰显女性的主体性地位提供了广阔的空间ꎮ在新媒体视域下ꎬ随着女性主体意识和独立精神的觉醒ꎬ女性小说㊁女性综艺㊁女性影视剧㊁女性访谈㊁女性动漫㊁女性游戏等女性文化产品不断出现在公众视野中ꎬ551女性向 成为大众娱乐审美的重要内容ꎮ当代社会女性文化的空前繁荣ꎬ是消费社会㊁媒介传播㊁女性主义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ꎮ 女性向 文化一方面展示了现代女性的个性与独立ꎬ另一方面也试图突破社会对女性的刻板认知ꎬ重构新媒体时代的女性话语和女性身份地位ꎮ互联网建构了一个男性性别立场完全退出的虚拟空间ꎬ 女性向 文化以女性为目标群体ꎬ摒弃男性大众消费市场ꎬ这种文化消费机制消解了父权制社会男女二元对立的局面ꎬ女性不再是被排除在权力话语中心之外的 他者 ꎬ而是女性文化空间的主体ꎮ网络空间避免了女性主义再次陷入 看 与 被看 的二律背反ꎬ遵循女性自身经验和发展规律ꎬ在女性自在的发展空间中使女性真实的声音被表征出来ꎮ在社会性别机制仍以男性为主导的前提下ꎬ 女性向 的出现意味着女性在后现代性文明的性别冲突中能够跳出被男性审美控制的尴尬ꎬ这不仅仅是社会层面的进步ꎬ也得益于新媒体技术的支持ꎮ传统女性主义视野中的女性文化并不单纯为女性服务ꎬ在表现女性性别意识和自我镜像的同时ꎬ也通过文化想象的方式满足男性对女性的窥视欲望ꎮ以 身体写作 为例ꎬ埃莱娜 西苏指出: 妇女必须通过她们的身体来写作ꎬ她们必须创造无法攻破的语言ꎬ这语言将摧毁隔阂㊁等级㊁花言巧语和清规戒律ꎮ她们必须盖过㊁穿透并且超越那最终的保留话语ꎮ [2] 身体写作 是对女性精神和女性身体觉醒的呼唤ꎬ也是对女性解放和女性写作的认可ꎮ当 身体 成为消费品ꎬ作家不可避免地开始取悦市场ꎬ消费社会对 身体写作 的矫枉过正使作品中充斥着大量的欲望宣泄ꎮ在泛娱乐化时代ꎬ女性试图寻找 一间自己的房间 ꎬ但 身体写作 在挖掘被遮蔽的女性经验和女性意识之余ꎬ更多地是将女性的身体㊁私人生活和情感经验暴露在公共领域ꎬ成为被注视和被审判的对象ꎮ我们不得不承认ꎬ 身体写作 在消费社会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ꎬ满足了消费主义的欲望逻辑ꎬ女性身体又一次落入陷阱ꎬ沦为消费符号ꎬ被消费逻辑改写的 身体写作 通过满足消费者的窥视欲望为资本市场赚取丰厚的利润ꎮ 身体写作 以精英女性主义立场动摇了男权社会的中心地位ꎬ不惜以一种自我牺牲的方式来凸显被遮蔽的女性意识和女性经验ꎮ在网络文化中ꎬ 身体写作 以一种先锋性的态势进入公众视野ꎬ打破了性别的界限ꎬ实现了对男女性别分野的颠覆ꎮ例如ꎬ 耽美文化 就是由女性创作的男性故事ꎬ它以男性间的爱恋为主题ꎬ解决了传统 身体写作 中女性作为被凝视的欲望客体的困境ꎮ在 耽美文化 中ꎬ女性以观察者的身份将男性置于 被看 的境地ꎬ体验性别倒置所带来的 凝视 快感ꎮ与此同时ꎬ 女性向 中的 耽美 文化ꎬ探讨性别角色和亲密关系的多元视域ꎬ是对性别本质主义的挑战ꎬ拆解了男女二元对立的传统设定ꎮ在媒介文化场域中ꎬ压抑已久的女性价值观念和女性审美得到释放ꎬ 女性向 文化的生产传播过程无需男性在场ꎬ建构起完全由女性眼光制定的评价标准和审美体系ꎬ以女性自身话语和情感模式组成的 她 文化产业链ꎬ体现了 女性向 的诸多特点ꎮ近年来ꎬ女频小说和由 女性向 IP改编的影视作品成为互联网时代的现象级女性文化ꎬ 女性向 作品中展现出了当代女性独立㊁自由的价值观念ꎬ也为女性提供了自我审视和自我反思的广阔空间ꎬ网络小说中的 女尊文 打破了传统的性别秩序ꎬ颠覆了父权制社会建立的权威ꎬ通过女性权力至上的激进方式摆脱女性在现实社会被男性压迫的困境ꎮ网络时代的女性话语逃离了私人领域ꎬ在网络公共空间中介入女性经验ꎬ塑造女性的主体性地位ꎮ大众媒介成为中国新世纪文化活动的重要场域ꎬ互联网的出现提高了信息传递的效率ꎬ在改变人类社会运行方式的同时ꎬ也扩展了文化空间ꎮ随着人类社会的演进和工业文明的发展ꎬ艺术品的 光晕 消失ꎬ艺术成为生产线上的机械复制品ꎬ全球化衍生出的跨国机构扩大了机械复制品的流通范围ꎬ导致了工具理性在人类社会的膨胀ꎬ大众对人文精神的追求被抑制ꎬ后现代主义应运而生ꎮ 在科技 生产 消费的强大逻辑支配下ꎬ后现代文艺的属性㊁形式与价值取向ꎬ纷纷从再现转向再生产ꎬ服从商品化与市场需求ꎮ [3]网络文化产品的体量迅速增加ꎬ网络文化延伸到线651下ꎬ与传统媒介文化争夺市场ꎬ网络女性主义影响下的 女性向 文化形成了一种不同于主流性别文化的审美范式ꎬ通过媒介信息传递影响和改变着大众对女性性别文化认知ꎮ后现代女性主义解构了宏大㊁严肃和崇高ꎬ为大众提供通俗文化审美的同时ꎬ超越了学院派精英女性主义的局限ꎬ为女性主义在网络时代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挑战ꎮ如今网络对女性话语的包容度更高ꎬ女性在新媒体语境中试图建构起符合女性审美的文化场域ꎬ依靠精品化的文化产品对传统社会文化进行挑战ꎬ重新定义女性性别的价值ꎮ 女性向 文化中的女性形象是现代女性自我想象㊁自我建构的化身ꎬ 女性向 文化以庞大的粉丝群体和强大的共情心理迅速俘获了资本市场的目光ꎬ是女性与消费主义的完美结合ꎮ以女性文化为主导的消费时代重新定义了女性存在的意义ꎬ 她 文化和她 经济的发展标志着 她 时代的到来ꎮ在中国的网络空间中ꎬ网络消费主义景观成为网络文化的重要构成ꎬ网络空间为女性赋权ꎬ女性在网络世界中获得主观能动性ꎮ现实生活中女性依然面临着生存空间被挤压的现状ꎬ社会对女性的评价标准单一ꎬ受制于男权社会的菲勒斯中心主义ꎬ女性成为被压抑㊁被定义和被控制的群体ꎮ诚然ꎬ 女性向 文化中依然充斥着物化女性的作品ꎬ不自觉流露出被控制的㊁集体无意识的男性视点与立场ꎬ但 她 时代的到来和网络女性主义市场化的空前盛况意味着女性经验边缘化的回归ꎬ 女性向 文化是女性文化与审美在网络世界的自由表达ꎬ承载了当代女性的欲望㊁价值㊁诉求㊁情感与理想ꎮ㊀㊀二㊁网络女性主义的 异托邦 空间困境空间是真实存在的人类生存活动场所ꎬ网络延伸了传统的空间概念ꎬ福柯在 异托邦 概念中把空间理解为异质性㊁多元性的场所集合ꎬ 异托邦 不同于 乌托邦 的理想主义飞地ꎬ而是现实中真实存在的空间ꎬ 异托邦 创造的幻象空间成为现实空间的观照ꎬ 异托邦有创造一个幻象空间的作用ꎬ这个幻象空间显露出全部真实空间简直更加虚幻ꎬ选露出所有在其中人类生活被隔开的场所 [4]ꎮ网络的出现为女性提供了一个延伸的 现代空间 ꎬ在异质存在的 异托邦 世界ꎬ女性无需通过男性确认自我ꎬ也无需被父权制社会建立的男权中心秩序视为 他者 ꎬ这也是网络女性主义得以发展的重要原因ꎮ但网络虚拟空间与社会现实空间的区隔ꎬ也让女性主体地位的确认变得异常艰难ꎬ正如布尔迪厄提出的 场域理论 对时代环境的清醒认知ꎬ网络无法成为完全阻挡和隔绝传统意识形态和父权制干预的乌托邦空间ꎬ女性话语囿于空间的制约最终陷于孤独和异化ꎮ在过于理想的网络空间中ꎬ女性的反抗和挣扎也会变得无所适从ꎬ漂泊在虚拟的数字化空间中ꎬ丧失了对历史纵深和社会真实的认同ꎮ女性在网络中跨越传统性别文化的限制ꎬ成为 去性别化 的人ꎬ网络 异托邦 赋予女性更多生存和言说空间ꎬ为女性提供现实社会中难以实现的自由和平等经验ꎮ但网络中依然充斥着强化男性权利和父权制的声音ꎬ女性在网络空间中仍需面对现实自我被传统性别秩序约束的境遇ꎬ女性的地位和生存处境在现实生活中并未真正得到改善ꎮ网络女性主义需要对抗来自网络社会的父权制压迫ꎬ男权意识形态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很多女性也沦为男权观念的拥趸ꎬ女性在网络空间中并非绝对自由ꎬ网络女性主义需要抵制网络 异托邦 空间中的 乌托邦 空间幻想ꎮ在以男性为话语中心的现实社会ꎬ女性成为被精致包装的 空洞的能指 ꎬ女性主义致力于为女性这一性别身份寻找历史与现实的合法地位ꎬ这不仅是对男权文化的反攻ꎬ也是在为女性寻找合理的命名与阐释ꎮ 尽管女性确定无疑地充当着历史主体的社会角色ꎬ但他们却大都无法充分赋予这一角色以充分的现实 合法性 ꎮ [5]五四运动以来ꎬ女性主义一直备受关注ꎬ女性作为欲望的主体ꎬ依然需要接受男性目光的审判ꎬ成为被动参与解放的 他者 ꎮ当女性意识到现代社会对性别问题的遮蔽后ꎬ开始关注女性自身命运㊁生存困境和情感经验ꎬ进而重新确认自我身份ꎬ但在女性主义者看来ꎬ现实社会已然形成了男性中心秩序ꎬ女性无法解构这种被遮蔽㊁被物化㊁被排斥的现状ꎬ激进的对抗方式只能使女性自我实现的过程变得751更加艰难ꎮ网络空间为现代女性提供了不受男性制约的空间ꎬ女性建构起属于自己的性别秩序ꎬ基于女性自身的生命意识和经验ꎬ言说性别的真相ꎮ植根于民间文化立场的网络女性主义ꎬ存在于网络构建的文化场域中ꎬ互联网为女性提供了可供选择的有限空间ꎬ麦克卢汉提出的 媒介即信息 理论认为媒介延伸了人的感官ꎬ也重新构建了人的认知方式ꎮ媒介与技术的发展让信息从传统媒介滑向网络媒介ꎬ在以互联网构建的虚拟赛博空间中ꎬ精英文化退居边缘ꎬ大众文艺高歌猛进ꎬ数字文本和网络文学的发展势不可挡ꎮ新媒介主导的文化场域对当代社会进行了话语重构ꎬ图像文化与数字符码的结合意味着数字媒介下的网络文化生产方式的变革ꎮ在大众媒介场域中的女性文化从女性心理出发ꎬ唤醒了女性长久以来被压抑和被束缚的女性欲望ꎬ激发了女性性别文化的重构ꎬ网络女性主义借助媒介传播发出自己的声音ꎮ网络提供了一个跨越性别㊁阶层和种族的自由空间ꎬ在网络虚拟空间建构的具有理想主义色彩的女性空间中ꎬ女性主义带有强烈的自我中心倾向ꎮ女频小说中的 大女主 和女性综艺中的独立女性塑造着与传统女性不同的新时代女性形象ꎬ与女性有关的话语背后存在着对抗的张力ꎬ在女性主义集体对父权制文明进行反抗的同时ꎬ社会又赋予女性存在更多规则ꎬ现代女性不仅受到男权社会预设的婚姻和道德约束ꎬ更要现实社会语境中拥有独立的人格和精神自由ꎬ才能成为新时代的完美女性ꎮ当网络媒介与父权制与男权中心主义联合ꎬ女性话语在公共空间的多样性被制约ꎬ一套更为严苛的女性行为准则和价值判定标准应运而生ꎮ网络空间消解了传统性别文化的羁绊ꎬ将女性的性别与审美偏好投射到网络文化中ꎬ传统的性别分类模式被打破ꎬ人们通过网络重新定义性别选择ꎬ实现性别主体的自主性ꎮ但是ꎬ一些网络女性主义者开始意识到虚拟技术为女性发展带来的潜在危机ꎬ一方面ꎬ网络世界营造的虚拟空间为女性提供了一种短暂的㊁不切实际的性别幻想ꎬ男权中心主义依然无处不在ꎬ尤其是在消费主义甚嚣尘上的今天ꎬ消费景观制造了诸如饭圈文化㊁网络红人㊁直播带货㊁耽美㊁网络IP等消费符号ꎬ女性被消费主义裹挟ꎬ沉浸在信息技术建构的女性消费文化机制中ꎬ通过物质消费来证明女性存在的意义和价值ꎬ陷入商品社会设立的消费主义陷阱ꎻ另一方面ꎬ女性沉浸在对虚拟空间的幻想中ꎬ通过虚拟的性别角色进入预设的情境中ꎬ塑造第二重人格ꎬ颠覆现实生活中真实的自我所处的社会关系ꎬ通过网络空间释放现实社会对女性的压制ꎬ然而ꎬ网络世界并不是理想的乌托邦ꎬ虚拟与现实互相交织ꎬ女性无法彻底摆脱身体性别的桎梏ꎬ女性的经验㊁价值观念㊁审美取向和性别话语时刻暴露在男性目光的审判之中ꎮ正如朱迪斯 巴特勒在«性别麻烦»中所提到的: 性别 是不可能从各种政治㊁文化的交会里分离出来ꎬ它是在这些交会里被生产并得到维系的ꎮ [6]在以商品拜物教为价值中心的消费社会ꎬ女性性别话语中充斥了大量的消费符号和话语游戏ꎬ物质欲望的膨胀蔓延至精神领域ꎬ罗兰 巴特认为消费社会掩盖了 个体的真实 ꎬ大众对女性主体的认识停留在欲望阶段ꎮ在信息时代解决女性所面临的性别困境ꎬ需要女权主义者关注信息技术的发展ꎬ了解女性话语在网络空间中的阐释ꎬ打开其背后蕴含的语义空间ꎮ网络空间中的大众文化形式丰富了女性的感觉和体验ꎬ女性话语在虚拟的场域中建构起具有反抗色彩的 异托邦 ꎬ通过逃离现实世界来抵抗男性话语ꎬ聚焦现代科技ꎬ探讨社会性别身份与技术之间的关系ꎬ围绕性别㊁信息技术㊁权力之间的关系展开思考ꎮ网络女性主义将女性自身经验带入网络空间的同时ꎬ应保持女性主体和女性话语的在场ꎬ建立合理利用网络技术的主体意识ꎬ将网络 异托邦 空间作为主体建构的空间和条件ꎮ网络作为现代社会重要的政治空间ꎬ打破了女性在社会权力中的从属地位ꎬ使女性在媒介化社会语境下尝试突破现实困境ꎬ实现精神突围ꎬ由边缘走向中心ꎮ㊀㊀三、媒介话语中的性别立场言说媒介性别话语是一套指涉性别身份㊁讲述性别差异的社会表述规范ꎬ通过性别认同搭建女性851主义在媒介视域中的文化框架ꎬ探讨社会性别话语在媒介文化中的话语言说方式ꎮ在后现代文明演进的历史语境中ꎬ媒介性别话语的形成受制于政治㊁经济㊁技术等因素ꎮ在媒介变革与信息技术发展的社会背景下ꎬ女性主义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都发生了变化ꎬ媒介转向让女性话语有了更多诠释的可能ꎬ当性别议题进入新媒体时代ꎬ在技术的狂飙突进中加速裂变ꎬ传统的性别秩序和审美范式被解构ꎬ新的传媒语境和技术复制产生了大量信息烟尘ꎬ女性主义在迷雾重重中需要坚定信仰ꎬ在新的文化语境中培植更有意义和价值的人文观照ꎮ当数字传媒成为女性主义发展的历史节点ꎬ我们更需要回归性别价值立场ꎬ在媒介变迁中呼唤女性主体性的回归ꎮ在中国当代媒介发展的背景下ꎬ掌握网络信息技术的群体呈现 年轻化 的态势ꎬ倡导网络女性主义的群体也越来越年轻化ꎬ这些青年女性主义者更能接受新媒介对日常生活的介入ꎬ也能够更快适应信息时代的新型交往方式ꎮ作为较早接触并适应信息社会的青年女性ꎬ她们的性别气质和性别话语呈现出明显的代际特征ꎬ女性参与公共生活尤其是新媒介领域ꎬ将自身对性别问题的观察和思考融入社会性别意识的认知中ꎬ在权力生产和意义争夺中呈现出多元的价值观ꎮ随着女性媒介阵容的日益壮大ꎬ性别问题在媒介传播的框架中得到了有益的探索和推进ꎬ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观念的转变的背景下ꎬ性别话题逐渐走出闺阁ꎬ进入公众视野ꎬ媒介作为性别问题集中呈现的场域ꎬ将舆论信息快速传递ꎬ推动社会转型期两性问题的发展ꎮ通过媒介的持续关注ꎬ现实社会中被遮蔽被压抑的性别问题成为公开话题ꎬ媒介在女性婚恋㊁家庭暴力㊁性别歧视㊁女性权利㊁女性就业等社会性问题上发挥舆论导向作用ꎬ引发社会广泛的讨论和思考ꎮ女性主义在互联网时代产生了微妙变化ꎬ信息技术和媒介化场域解构了传统性别文化意义ꎬ网络身份的匿名化网络成为个人言说自由的阵地ꎬ网络空间为现代女性提供了自我言说和表达主体欲望的可能ꎬ新媒体生成的 女性向 文化使女性主义摆脱了精英文化立场的桎梏ꎬ网络女性主义在未经规训的㊁原生的㊁自发的虚拟世界野蛮生长ꎬ实现了对既有性别秩序和性别文化立场的突围ꎮ 女性向 文化建构起属于女性的审美意识形态ꎬ致力于女性对文化场景的建构㊁对历史和社会现实的参与和对女性在现实社会的重新定义ꎬ游走于虚拟与现实之间ꎬ观照女性精神世界ꎬ重塑女性文化场域ꎮ大众媒介是展现女性形象和建构性别话语的重要场域ꎬ通过网络媒介的视觉再现反映女性的社会存在ꎮ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ꎬ拥有更强的即时性㊁拟像化和娱乐化特征ꎬ成为大众文化的重要传播媒介ꎮ在法兰克福学派看来ꎬ大众文化并不等同于大众的文化ꎬ也不是生产于大众并为了大众的文化ꎬ而是一种文化工业ꎬ是标准化㊁批量复制和追求商业利润媒介的文化ꎬ是现代社会工业化㊁技术化和都市化的结果ꎮ在大众文化的视域下ꎬ资本市场以消费主义来满足大众的消费需求ꎬ现代社会的大众文化被商品和物质包围ꎬ消费主义充当了更多意识形态的功能ꎮ消费社会把文化变成商品ꎬ文字的交流对话形式被消解ꎬ传统秩序的权威性也不复存在ꎬ信息社会生产出全新的公众话语理念ꎬ 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ꎬ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 [7]ꎮ女性在新媒体语境下成为主要的消费群体ꎬ她们借助网络新媒体参与大众文化的建构ꎬ同时也成为被消费和被凝视的对象ꎮ女性在网络空间中以超越自身性别角色限制的视角进入社会生活ꎬ以 超性别意识 观察世界ꎬ引导现代女性走出自身生存困境和精神焦虑ꎮ网络提供了超越单一性别视角的平台ꎬ女性通过隐藏自己的性别特征ꎬ从狭隘的男女二元对立的性别视野中跳脱出来ꎬ以客观㊁包容的心态对现实生活和社会历史的内涵做出探索ꎮ 超性别意识 基于弗吉尼亚 伍尔夫 双性同体 的理念ꎬ超越传统性别立场ꎬ关注人类个体的生存与价值ꎬ消除性别差异带来的不平等ꎬ寻求两性之间的精神认同ꎮ网络女性主义在更广泛的社会文化领域走出传统女性主义立场ꎬ关注现实社会中存在的性别问题ꎬ例如同性情谊㊁耽美文化㊁跨性别文化ꎬ体现了更深层次的人文关怀和人道主义精神ꎮ951。

互联网时代的女性主义特征(全文)

互联网时代的女性主义特征(全文)

互联网时代的女性主义特征(全文)这个问题从来没有人问过,其实,它确实是个问题。

当前互联网上女性的影响越来越大。

从表面上看,女性在网上更喜欢社交、购物等等,但这些只是表面现象,而且都是在说女性本身在怎么样。

互联网的女性主义特征,说的是包括男性和女性在内的整个互联网。

这里的“女性”是一个隐喻,不是指身体意义上的女性,而是“自我”意义上的女性。

说的是互联网对自我有什么改变。

女性主义的代表人物西苏,曾把“男/女”作为最基本的二元对立,用来代表一系列涉及自我的二元对立,如“理性/感性”、“文化/自然”、“可理解的/可感觉的”“中心化的/去中心的”、“一元的/多元的”、“左脑/右脑”等等。

现在一说互联网,想到的多是客体上的变化,如船坚炮利,认为主体没有变化,还是老一套。

探讨互联网的女性主义特征,意义就在于探索主体的变化。

正如每个人身上都有“左脑/右脑”一样,每个人的自我中,都有一个“男/女”原型。

互联网正在改变这个原型的结构。

了解了这一点,再来看互联网上女性行为所代表的意义,就会豁然在男性身上也同样看到,从而有一种对互联网看山、看水都不一样了的新视角。

互联网与女性主义的内在关联如果说互联网与女性的关联,是一种表面现象上的关联,那么,互联网与女性主义的关联,则是一种内在关联,是在人的本性上的根本关联。

最近一次遇到这个问题,是在三年前的一个下午,当时我开车刚从二环拐向蓟门桥方向,正与吴伯凡聊互联网。

当时我提到,互联网越来越具有感性化特征(强调体验)、反基础主义的特征(强调分布式计算)等等,吴伯凡说,这都是女性主义特征。

把我吓了一跳,开车差点走神。

吴伯凡向我推荐了拉康等女性主义代表人物的书。

打那以后,我对女性主义就多了一分留意。

依“女性”是按生理性别划分,还是按思想特质划分的不同,女性主义可以分为两大分支。

按身体的生理性别来划分的,如女权主义,所有男性自然被排除在外。

这是早期女性主义,代表人物为波伏娃(《第二性》)、西苏和依利加雷。

31你的女神你不懂

31你的女神你不懂

31你的女神你不懂之前在微博上分享过巴泽尔,迪克西特,卡尼曼三位老师谈论婚纱,钻戒,化妆,衣着,文化的观点,乍一看,怎么会有这么无聊的话题,婚礼的背后,钻戒,婚纱的背后,穿衣打扮的背后还有这么多的道道弯弯,究竟有什么实际的意义?这又让我想到了,当年米瑟斯,哈耶克抵制社会主义浪潮所做的辩论和各种文章的历史,观念的背后究竟有什么东西值得我们注视呢?媒体人罗振宇办的脱口秀节目《罗辑思维》是我非常喜欢的一档节目,罗老师在第三十一期的节目里和大家分享了如何追求女神的一些理论,一如既往的一档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深度读书节目如果赤裸裸的谈论两性话题势必是要负分滚粗的,罗老师一如既往的风趣幽默没节操的时候还能让人觉得“死胖子说的还挺有道理的”,甚至在节目的最后当话题深入到互联网时代的女性主义特征的时候,又让人出人意料,因为你知道这种貌似无聊的话题里潜伏着多么重要的理论。

接下来我们就着罗老师泡妞的话题,把他的《你的女神你不懂》这期节目整理一下,做成文字版的更加清晰的东西。

故事是这样开始的,在《罗辑思维》微信公共账号里中有无数的痴男怨女或食色男女向罗胖子咨询两性话题,本来一个“高大上”的严肃公共平台变成午夜情感解答频道也是罗胖子没有想到的。

他们在这个平台上平常交流的根本不是什么知识啊,素质啊,人生策略等,很多人都在谈两性问题,男孩子常常喜欢问“我明天就要和女神表白了,我第一句话说什么啊?”女孩子就喜欢问“我跟男朋友闹矛盾怎么处理啊等等”,其实人和人的交流往往要到两性关系这种最底层的时候,交流才是最顺畅的。

那接着我们举一个例子:什么是性感?答案是性感就是不需要任何背景知识,不需要任何前提,人能够直接感受到的那个魅力就叫做性感。

所以谈到性感就要谈泡妞,这简直就是一环套一环,所以我们就要开始谈如何泡妞了。

钱钟书先生说过一句话:“年轻的十八九岁的男孩子,他心里装的女人大概比皇帝的三宫六院还多,他们对女人的想法比厕所还要肮脏,但是与此同时他们又向往最纯洁最美好的爱情,这是青春时代的一个非常有趣的矛盾。

互联网的女性主义特征

互联网的女性主义特征

互联网的女性主义特征女性只是改变自己,世界并不会发生质的变化;女性对互联网的实质性影响在于,通过推动互联网的女性主义特征的形成,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从而改变了整个世界。

互联网到底是男的,还是女的?从现代化思想特质的转变这个高度,再回头看女性上网,就具有了一种特别的意义。

这个特别的意义就在于,女性不仅像ComScore 的研究报告《女性在上网:女性如何影响互联网》说的,喜欢猜谜游戏、搜索、使用移动网络的偏好、视频、社交网络、在线购物等鸡毛蒜皮的事情。

女性对互联网的最大影响,在于通过她们的行为,正在改变我们这个时代男人和女人的共同的思想特质。

让我们看看那些以往只被认为是女性特征的东西,如何借助互联网,成为全人类的思想特质。

1)当代思想的体验化随着互联网发展,体验经济正在兴起。

女性可能更适合体验经济。

因为相较男性更擅长理性思维,女性更加感性,更长于体验。

当男性也加入体验经济时,人类的思想特质,就从理性化,转向了感性化。

2000年纳斯达克股市暴跌时,大家普遍认为这是互联网不够理性(不够“男性”化)造成。

但我却与所有人的判断相反,一连写了十多篇文章,认为互联网将向体验经济的方向发展。

后来,网上游戏、娱乐、社交的兴起证明这个判断是对的。

2004年,我把这些文章,结集为《体验经济——来自变革前沿的报告》一书。

记得当年讲演时,我就对听众讲,搞体验经济,女性会有天然优势。

我预言体验经济会形成直觉派和理性派两种搞法,前者是女性、艺术家,用感性的直觉去把握用户体验;后者象派恩那样,用数据化的方法一对一把握用户个性特征。

读图时代到来,是互联网体现女性主义特征的一个显着标志。

米歇尔在《图像理论》中分析道,按工业化理论(他称之为“一个古代传统”),“语言是人的本质属性”;而“形象是亚人类的媒介”,这些亚人类“包括野人、‘不会说话的’动物、儿童、妇女和大众”。

但互联网的多媒体技术,解放了形象,也使女性从“亚人类”变为了主流人类。

你的女神你不懂

你的女神你不懂

罗辑思维No.31《你的女神你不懂》之前在微博上分享过巴泽尔,迪克西特,卡尼曼三位老师谈论婚纱,钻戒,化妆,衣着,文化的观点,乍一看,怎么会有这么无聊的话题,婚礼的背后,钻戒,婚纱的背后,穿衣打扮的背后还有这么多的道道弯弯,究竟有什么实际的意义?这又让我想到了,当年米瑟斯,哈耶克抵制社会主义浪潮所做的辩论和各种文章的历史,观念的背后究竟有什么东西值得我们注视呢?媒体人罗振宇办的脱口秀节目《罗辑思维》是我非常喜欢的一档节目,罗老师在第三十一期的节目里和大家分享了如何追求女神的一些理论,一如既往的一档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深度读书节目如果赤裸裸的谈论两性话题势必是要负分滚粗的,罗老师一如既往的风趣幽默没节操的时候还能让人觉得“死胖子说的还挺有道理的”,甚至在节目的最后当话题深入到互联网时代的女性主义特征的时候,又让人出人意料,因为你知道这种貌似无聊的话题里潜伏着多么重要的理论。

接下来我们就着罗老师泡妞的话题,把他的《你的女神你不懂》这期节目整理一下,做成文字版的更加清晰的东西。

故事是这样开始的,在《罗辑思维》微信公共账号里中有无数的痴男怨女或食色男女向罗胖子咨询两性话题,本来一个“高大上”的严肃公共平台变成午夜情感解答频道也是罗胖子没有想到的。

他们在这个平台上平常交流的根本不是什么知识啊,素质啊,人生策略等,很多人都在谈两性问题,男孩子常常喜欢问“我明天就要和女神表白了,我第一句话说什么啊?”女孩子就喜欢问“我跟男朋友闹矛盾怎么处理啊等等”,其实人和人的交流往往要到两性关系这种最底层的时候,交流才是最顺畅的。

那接着我们举一个例子:什么是性感?答案是性感就是不需要任何背景知识,不需要任何前提,人能够直接感受到的那个魅力就叫做性感。

所以谈到性感就要谈泡妞,这简直就是一环套一环,所以我们就要开始谈如何泡妞了。

钱钟书先生说过一句话:“年轻的十八九岁的男孩子,他心里装的女人大概比皇帝的三宫六院还多,他们对女人的想法比厕所还要肮脏,但是与此同时他们又向往最纯洁最美好的爱情,这是青春时代的一个非常有趣的矛盾。

互联网的女性化思维

互联网的女性化思维

互联网的女性化思维互联网创业需要更多女性思维模式在互联网时代,自我的和个人化的意识越来越成为这个社会的主流思想。

“女性”思维天然就是情感导向和体验导向的,并不需要经过逻辑论证,凭借本能的直觉反应作出判断,知其然,但不需要知其所以然。

据速途网报道,首先要说明“女人的思维”是一种隐喻,是一种思想特质,是“自我”意义上的女性。

“男/女”,就像“左脑/右脑”、“感性/理性”一样,本身就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自我意识中,只不过当我们还需要从外部世界中获得存在意义的时候,“男性”思维就是我们立身的根本,“女性”的思维特质就会跟多地被藏在潜意识的层面。

在互联网时代,自我的和个人化的意识越来越成为这个社会的主流思想。

“女性”思维天然就是情感导向和体验导向的,并不需要经过逻辑论证,凭借本能的直觉反应作出判断,知其然,但不需要知其所以然。

女性思维是一种感性思维,但长期以来,感性思维一直都是创业的大忌。

的确,过去的创业你必须精于功能的设计、成本的控制、流程的管控、政商关系的处理,理性、精明,是创业成功的必备素质,甚至也是唯一的素质。

但是在今天,光是理性却并不管用了,至少不足以让你成为一个牛逼的创业者,成就一个牛逼的企业。

因为今天的创业,除了要考量你的技术和运营能力,更需要你具备洞悉人性、洞察用户心理的能力,需要你像一个女人一样去思考和感知。

Ø 用户需求是感知出来的过去我们了解客户一般采用的是市场调研的方式,靠抽样调查,靠样本分析。

在匮乏年代,在工业化时代,在消费者的需求还停留在吃饱穿暖、人身安全的时代,这样的方法自然是有效的,因为消费者在意的是功能和性价比。

但是当消费者的需求已经上升到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这个层面的时候,抽样调查就变得非常扯淡了。

有一个笑话,说的是一家包包生产企业准备设计一款更贴近消费者的女用包,就派出市场人员去调研,发现女孩子每次从包里找东西都显得非常费劲,所有的数据都证明现在的女包设计不合理,应该有更多的隔层。

从社会性别视角来看网络媒介中的女性形象(1)

从社会性别视角来看网络媒介中的女性形象(1)

从社会性别视角来看网络媒介中的女性形象网络媒介作为一种新兴的传媒形式,与传统媒介相比具有更广泛的传播渠道和更快的传播速度,因此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娱乐休闲、社交交流的主要途径。

然而,不同于传统媒介,网络媒介对于女性形象的呈现和塑造可能存在独特的社会性别问题,本文将从社会性别视角,分析网络媒介中女性形象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首先,女性形象在网络媒介中通常被呈现为具有强烈的性别特征和刻板印象。

例如,在一些流行的综艺节目、电视剧和广告中,女性通常被描绘成外表美丽、温顺无害、以男性为中心的对象。

在网络媒介中,这种趋势被加强,女性往往被定位为求婚对象、育儿履历者或家庭化形象。

这些形象纷繁复杂,却普遍存在一些相似的性别特征:女性通常是弱者、被动的一方,具有无害、柔弱、受害者的标签,这样的呈现影响了公众对女性的印象和社会对待女性的态度。

其次,网络媒介中女性形象的性化倾向和人身攻击现象较为普遍,这些现象构成了女性形象在网络媒介中另一个突出的特点。

随着各种社交媒体的快速普及,许多女性形象的网络攻击和人身攻击事件层出不穷。

一方面,网络媒介中女性形象往往被强烈地赋予了性化的色彩,通过其性感化的形象为社交媒体平台吸引流量,为广告牟利;同时,部分网民通过对女性形象的性格化、性别化和攻击性的评论,来寻求平台上的话语权,或者是宣泄个人的情感和压抑。

这些性别刻板印象和人身攻击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社会性别观念的塑造和传承。

家庭和学校是社会性别观念的重要形成地,一些女性所处的家庭和教育环境可能在很早的时候就灌输了约束女性行为和让男性拥有优势的观念,而且网上群体的匿名性和缺乏监管既扩大了言论自由的范围,也增加了对异化和攻击行为的容忍度。

为了破解网络媒介中女性形象存在的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加强社会性别意识的普及和教育,增强社会层面上对于女性权益的关注和保护。

针对社会性别观念的问题,家庭和教育部门应该对孩子的成长过程加以引导,避免灌输不健康、不平等、具有偏见的观念。

网络女性主义组织的发展潜力和ppt-网络女性主义组织的发

网络女性主义组织的发展潜力和ppt-网络女性主义组织的发
(胡克斯:激情的政治,人人都能读懂的女权主义,沈 睿译,金城出版社,2008年)
l 中国: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妇女研究学术化趋 势相对明显。此外有一些相关的ngo组织。
网络女性主义组织的发展潜力和ppt网络女性主义组织的发
网络空间中的女性主义
l 网络建构了我们社会的新形态。目前网上关于女权月,女权在线()正式开通,负责人: toybaby、voice、ejones(原女权中国专栏作者)。保留了原来 女权中国的部分数据(经授权)。
l 2007年12月,网站服务器中毒,丢失了部分数据。网站关闭一 段时间后更换了新的服务器,增加了新的技术维护人员renafool。
l 聊天组:2008年网站建立了msn群和qq群。 l 论坛:早期采用与其他站点合作开设论坛的方式,如在一见如故、
两全其美等站都有合作版块。2008年网站增设论坛。 l 线下沙龙:网站管理者间曾有过若干次会面商谈。第一次网友公
开聚会在2009年1月在上海举行,讨论主题为:女性的情感和财 产管理。 l 其他:少数成员(主要为管理者)之间保持着较为密切的手机、 电话联络,便于处理各种突发事件,如网站受攻击等。
网络女性主义组织的发展潜力和ppt网络女性主义组织的发
女权在线的发展规划
l 1,加强主题讨论 l 2,加强线下沙龙活动 l 3,加强与相关媒体的联络 l 4,加强与相关组织的合作
网络女性主义组织的发展潜力和ppt网络女性主义组织的发
目前的发展障碍
l 1,缺乏核心凝聚力,关注点分散 网友间差异大,要找到一个大家都关注的话题不容易,造成了网 友间注意力分散、缺乏核心凝聚力的现象。拟采取的做法:选取 一两个焦点话题来进行推动。
l 笔者以为,中国的女权运动应该走一条与国外相反的 路线,即从学术转化为行动,这个过程需要大量普通 民众的参与,所以必须提升公众意识。

罗辑思维 第1季 1-57集 推荐书目

罗辑思维 第1季 1-57集 推荐书目

过年期间,《罗辑思维》1-57期的视频推荐书目奉上。

牢记几个书名能在饭桌上吹牛,买几本书回家摆进书架显BIG,若能顺便给你的大脑烹饪一顿豪华套餐那也是极好的。

祝大伙新年快乐!第1期末日启示: 向死而生处女秀有点羞羞,没有荐书撒~第2期拒绝逃离北上广见识决定命运《网络经济的十种策略》(美)凯文・凯利《闲看水浒》十年砍柴《城市文化》(美)刘易斯·芒福德第3期中日贸易如何爱国《贸易造就和平》李子旸《帝国的回忆》郑曦原《第三帝国的兴亡》(美)威廉·夏依勒第4期回应质疑罗胖的歪理和歪嘴《战后经济发展之路》董磊《十字路口的中国经济》陆铭《野蛮生长》冯仑第5期石油永远用不完? 欠抽的歪理邪说《看不见的心》(美)罗塞尔·罗伯茨《用科幻的眼睛看现实》刘慈欣《第一本经济学》(美)罗伯特·墨菲《三体》刘慈欣《增长的极限》(美)丹尼斯·米都斯《煤炭问题》(英)杰文斯第6期治不好的地域歧视《信任论》郑也夫《西铭》张载《1934扬州案中的歧视》章敬平《丧钟为谁而鸣》(美)海明威第7期夹缝中的80后《专业主义》(日)大前研一《冬吴相对论》吴伯凡梁冬《失控》(美)凯文·凯利第8期房产税与地沟油《房产税不符合当前国情》许善达《个税政治成本最高对社会公平毫无帮助》李稻葵《一个帝国的生与死》夜狼啸西风第9期慈善的善与恶《白人的负担》(美)威廉•伊斯特利《协和医院的诞生和成长》李子旸《十个人的德意志》孙世龙第10期成名的代价《新闻抄袭历史》宋燕《鲁达拳下的郑屠和法庭上的王三》十年砍柴《道德经》老子第11期权力之下无真相《苏联大清洗70周年祭》黄章晋《逆臣录》明太祖《大数据》徐子沛第12期民意真的可信吗《乌合之众》(法)勒庞《1941:民意斩杀富二代》章敬平《同意的计算:立宪民主的逻辑基础》詹姆斯·M·布坎南戈登·塔洛克合著第13期剩女照亮未来《神似祖先》郑也夫《被劫持的私生活》肉唐僧《迎男而上》燕公子薛好大合著第14期我和左派谈谈心文章《教科书之外的圣西门》阿忆《西方近现代思想史专题》秦晖《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英)特里·伊格尔顿第15期大国不能认死理《脆弱的崛起》徐弃郁《一战秘史》(美)梅尔《八月炮火》(美)巴巴拉·W·塔奇曼第16期杀死上帝的达尔文《神似祖先》郑也夫《进化!进化?达尔文背后的战争》史钧《生命的壮阔》(美)古尔德第17期反腐的曙光《守卫底线》孙立平《重建社会》孙立平《大数据》徐子沛第18期腐败黑箱必被砸爆《总统是靠不住的》林达《打造美国》(美)詹姆斯·西蒙《大法官说了算》何帆第19期在一起有后代《顾准文集》顾准《趣味生活简史》(英)比尔·布莱森《哥伦布大交换》(美)克罗斯比第20期为泡妞之成功而读书《新华字典》(1998年修订本)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后望书》朱幼棣《牛奶可乐经济学》(美)罗伯特·弗兰克第21期岳飞为什么必须死《岳飞传》邓广铭《岳飞新传》王曾瑜《岳飞之死与暴力均衡》吴思第22期奸臣指南三篇文章《绍兴和议签订以后的南宋政治》何忠礼《论秦桧久相与高宗朝的政局制衡》董喜宁《朱元璋:心理咨询记录》张宏杰第23期击溃牛顿的钟表匠《经度》戴瓦·索贝尔《经度之战》土摩托《地图的发现》杨浪第24期南北战争:这场架不白打《美国内战》(美)乔弗里·瓦德《美国人民》(美)纳什《我也有一个梦想》林达第25期这一代人的怕与爱《与机器赛跑》埃里克·布林约尔松/安德鲁·麦卡菲《伦敦底层社会》托马斯·霍姆斯《背包十年》小鹏第26期一个被吃掉的少年《洞穴奇案》(美)彼得·萨伯《公正:该如何是好》迈克尔·桑德尔《莫斯科日记》罗曼·罗兰第27期说英雄谁是英雄《从会党到会匪:被遮蔽的革命史》刘永峰(来自《看历史》的文章)《重说中国近代史》张鸣《千年悖论》张宏杰第28期康有为:光绪皇帝的野蛮网友《国运1909》雪珥《戊戌变法史事考》茅海建《戊戌变法的台前幕后》马勇第29期慈禧:这个婆娘咋疯的《戊戌纪略》袁世凯《戊戌变法史事考》茅海建《戊戌变法的台前幕后》马勇第30期和你赛跑的不是人《与机器赛跑》[美]埃里克·布林约尔松/ [美]安德鲁·麦卡菲《财产、法律与政府》巴斯夏《互联网时代的知识分享》汪丁丁第31期你的女神你不懂《魔鬼搭讪学》魔鬼咨询师《勾搭宝典》电子书魔鬼咨询师《互联网的女性主义特征》文章姜奇平第32期假如再给光绪一次机会《管理实践》[美]彼得·德鲁克《中国式管理》曾仕强《管理思想史》[美]丹尼尔·A·雷恩第33期官僚为什么当骗子《东周战争与儒法国家的诞生》赵鼎新《天朝的崩溃》茅海建《揭开行政之恶》(美)艾赅博(Guy B.Adams)/(美)百里枫(Danny L.Balfour第34期躺倒也能当英雄《微革命:微小的创新颠覆世界》金错刀《史蒂夫·乔布斯管理日志》金错刀《进化的大脑:赋予我们爱情、记忆和美梦》[美]戴维·J·林登第35期正版上天堂,盗版走四方《书籍的社会史》周绍明《印刷书的诞生》(法)费夫贺/马尔坦《数字时代,盗版无罪》[美]约翰·冈茨(John Gantz)/[美]杰克·罗切斯特(Jack B.Rochester)第36期治不好的拖延症《番茄工作法图解》[瑞典] StaffanNöteberg《拖拉一点也无妨》[美] 约翰•佩里文章《迫不及待的书》第37期政客林肯《硬球》(美)马修斯《林肯与劲敌幕僚》(美)多丽丝·科恩斯·古德温文章《罗斯福与孤立主义的斗争》邓蜀生第38期一个公务员的海市蜃楼《饥饿的盛世》张宏杰《乾隆十三年》高王凌《论自由》(英)约翰·密尔第39期被排斥的中国人《华人的旧金山》陈勇《华工史话》董丛林《不死的中国人》[意] 拉菲尔·欧利阿尼/[意] 李卡多·斯达亚诺第40期法治国什么样?《皇上走了》章敬平《北洋大时代》陈钦《正派社会》[美] 阿维夏伊·玛格里特第41期大公司:和蚂蚁一起舞蹈《不可思议的年代》[美] 乔舒亚·库珀·雷默《大国悲剧》[俄] 尼古拉·伊万诺维奇·雷日科夫《信号与噪声》[美] 纳特·西尔弗第42期离开达尔文的日子《进化思维:达尔文对我们世界观的影响》[荷] 布斯克斯《自私的基因》[英] 理查德·道金斯:《进化是什么?》[美] 恩斯特·迈尔:第43期土地私有,到底有多痛《田园诗与狂想曲》:秦晖/ 金雁《科学的反革命》:[英] 哈耶克《落脚城市》:[加] 道格·桑德斯第44期中国窄门《历代经济变革得失》吴晓波第45期你怎么知道他该死《1877帝国司法的回光返照》陆永棣《冤案何以发生?》[美]吉姆·佩特罗/[美]南希?佩特罗《死刑论辩》[美]欧内斯特·范·登·哈格/[美]约翰·P·康拉德第46期一次大国崛起的背影《路易·拿破仑·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德]卡尔·马克思:《拿破仑三世传》[法]路易·吉拉尔:《大国的兴衰》[美]保罗·肯尼迪:第47期:教育难题的意外答案《吾国教育病理》郑也夫第48期:未来脑世界《互联网进化论》刘锋《生命是什么》[奥]埃尔温·薛定谔《脑的进化》[澳]埃克尔斯第49期:一次成功的政治体制改革《罗马人的故事》[日]盐野七生第50期:失控的天朝《中国皇帝的五种命运》张宏杰第51期:怎么当个明白人《清醒思考的艺术》[德]罗尔夫·多贝里《明智行动的艺术》[德]罗尔夫·多贝里第52期:谁杀死了罗马?《罗马人的故事》[日]盐野七生第53期:反腐到底反什么《道咸宦海见闻录》张集馨《饥饿的盛世》张宏杰《潜规则》吴思第54期:阴谋,是可能的吗?《荒漠之岩》铁戈《市场的力量》李子旸《揭秘有史以来动荡世界的超级阴谋》铁戈第55期:读书人的新活法《一朝忽觉京梦醒,半世浮沉雨打萍》常艳《忏悔录》卢梭《屠猫记:法国文化史钩沉》达恩顿第56期:奇葩陪审团《历史深处的忧虑》林达《美国的陪审团》[美]威廉·L·德威尔《合理的怀疑》[美]德肖维茨第57期:中国为什么有前途《中国为什么有前途》翟东升《终结贫穷之路》徐滇庆柯睿思李昕《不顾诸神》[英]爱德华·卢斯。

浅谈网络时代的女性消费者特征和营销对策

浅谈网络时代的女性消费者特征和营销对策

浅谈网络时代的女性消费者特征和营销对策浅谈网络时代的女性消费者特征和营销对策摘要网络时代下,网上消费是一种新兴的消费方式。

由于它能够提供丰富的商品信息,突破时空的限制,具有低廉的价格、购物的便利性,并能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和定制化的商品,因此,消费者网上消费将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这种必然趋势下就需要对消费的主力军——女性消费者的网上消费的特点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分析,并从网络营销的角度为企业如何适应女性消费者网上购物提出了具有参考性的对策措施。

本文主要是从女性消费者的基本特征——行为特征和心理特征出发,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得出对网络时代的女性消费者特征的论述,从而提出企业针对网络时代下女性消费者行为特征和心理特征应该采取的一系列营销对策,即企业通过互联网开展的营销活动。

也反映出将来网络时代的企业网络营销活动的趋势,这对于企业抓住市场机遇、迎接网络时代的挑战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和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网络时代;女性消费者特征;营销对策正文21世纪是我国网络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国广大民众改变思想观念、从各个方面提高自身组织、更好的与国际接轨的关键时期。

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迅速发展和普及,网络经济以其不可逆转之势,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思想观念的转变和工作方式、生活习惯等的改变。

网上购物是一种新兴的购物方式,它独特的优势使得网上购物迅速发展。

在广阔的网络虚拟世界中,网络女性消费者是新的消费群体,同时也是如今买方市场中最为活跃的角色。

现代女性知识更加丰富、工作更加优越、工资更加丰厚、角色更加多重,因此她们也希望生活更加多样化、消费更加潮流化、个体更加个性化、精神和经济更加独立化。

与此同时,企业也不仅要使消费信息符合女性趣味,而且还要根据不同的媒体的各自特点有针对性地吸引女性。

企业要想卓有成效地开展网络营销活动,就必须了解和把握网络女性消费者特征,分析网络女性消费显赫的消费行为和心理特征,尽可能的为营销活动提供可靠的数据分析和营销对策,这对我国的电子商务和网络营销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媒介性别视域中的网络女性主义

媒介性别视域中的网络女性主义

2021年第2期学习与探索No.2,2021 (总第307期)Study&Exploration Serial.No.307・当代文艺理论与思潮新探索・媒介性别视域中的网络女性主义杜玉洁,郭力(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哈尔滨150025)摘要:新媒介的发展推动了社会性别意识的进步,女性主义和网络媒介的结合催生的网络女性主义,动摇了长期以来被男性主导的社会文化,对男权阶级的捍卫者进行了批判。

互联网中的“女性向”文化超越传统的精英女性主义立场,以大众化、平民化的姿态言说现代女性的经验和审美范式。

在信息技术营造的网络“异托邦”空间中,网络女性主义试图突破现实困境,由边缘走向中心。

网络女性主义将女性主义的批判思想带入媒介传播领域,在媒介文化场域中关注社会性别问题,以“超性别意识”超越传统性别立场,在性别平等的基础上观照人类生存境遇。

关键词:网络女性主义;性别;“女性向”;“异托邦”;媒介中图分类号:I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462X(2021)02-0155-06网络女性主义缘起于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网络虚拟世界为女性提供了不被男性注视的自由空间,展示了长久以来被遮蔽和被压抑的女性经验,女性得以摆脱传统女性主义的桎梏,实现性别话语和性别权力在网络媒介时代的重构。

“网络女性主义”这一概念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赛博空间”(Cyberspace)的虚拟特性打破了传统男女二元对立的性别结构,隐匿了现代人的社会性别和生理性别,为女性主义发展带来新的空间和可能。

美国后现代女性主义学者唐娜•哈拉维的女性主义理论基于女性主义的科学哲学立场,指出“赛博格”超越了性别身份主体,模糊了人与机器的界限,在终结女性身份焦虑的同时,指引人们重新审视女性与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

中国的互联网产业自1995年实现民用以来,迄今已有25年的发展历史,网络媒介成为建构性别话语的重要文化场域,女性通过网络空间发起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性别革命,网络女性主义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世纪女性文学创作转型研究”(18BZW161)作者简介:杜玉洁,1992年生,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郭力,1964年生,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罗辑思维系列丛书(1-44)

罗辑思维系列丛书(1-44)

罗辑思维系列丛书:1.《第三帝国的灭亡》威廉.夏伊勒著2.《帝国的回忆》郑曦原著3.《贸易造就和平》李子阳著4.《网络经济的十种策略》凯文.凯利著5.《闲看水浒》十年砍柴著6.《城市文化》刘易斯.芒福德著7.《战后经济发展之路》董磊著8.《十字路口的中国经济》陆铭著9.《野蛮生长》冯仑著10.《看不见的心》罗伯茨著11.《用科幻的眼睛看现实》刘慈欣著12.《第一本经济学》罗伯特.墨菲著13.《信任论》郑也夫著14.《西铭》张载著15.《1934:扬州案中的歧视》章敬平著16.《专业主义》大前研一著17.《失控》凯文.凯利著18.《东吴相对论》梁冬吴伯凡著19.《房产税不符合当前国情》许善达著20.《个税政治成本最高对社会公平毫无帮助》李稻葵著21.《一个帝国的生与死》野狼啸西风著22.《白种人的负担》威廉.伊斯特利著23.《协和医院的诞生和成长》李子旸著24.《十个人的德意志》孙世龙著25.《新闻抄袭历史》宋燕著26.《鲁达拳下的郑屠和法庭上的王三》十年砍柴著27.《道德经》老子著28.《苏联大清洗70周年祭》黄章著29.《逆臣录》明太祖著30.《大数据》涂子沛著31.《乌合之众》勒庞著32.《1941:民意斩杀富二代》章敬平著33.《同意的计算:立宪民主的逻辑基础》布坎南塔洛克著34.《神似祖先》郑也夫著35.《被劫持的私生活》肉唐僧著36.《迎男而上》燕公子薛好大著37.《教科书之外的圣西门》阿忆著38.《西方近现代史思想史专题》秦晖著39.《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特里.伊格尔顿著40.《脆弱的崛起》徐弃郁著41.《一战秘史》梅尔著42.《八月炮火》巴巴拉.W.塔奇曼著43.《生命的壮阔》古尔德著44.《进化!进化?达尔文背后的战争》史钧著45.《守卫底线》孙立平著46.《重建社会》孙立平著47.《总统是靠不住的》林达著48.《打造美国》詹姆斯.西蒙著49.《大法官说了算》何帆著50.《顾准文集》顾准著51.《趣味生活史》布莱森著52.《哥伦布大交换》克罗斯比著53.《新华字典》商务印书馆著54.《牛奶可乐经济学》弗兰克著55.《后望书》朱幼棣著56.《岳飞传》邓广铭著57.《岳飞新传》王曾瑜著58.《绍兴和议签订之后的南宋政治》何忠礼著59.《论秦桧久相与高宗朝的政权制衡》董喜宁著60.《朱元璋:心理咨询记录》张宏杰著61.《经度》戴瓦.索贝尔著62.《经度之战》土摩托著63.《地图的发现》杨浪著64.《美国内战》乔弗里.瓦德著65.《美国人民》纳什著66.《我也有一个梦想》林达著67.《洞穴奇案》彼得.萨伯著68.《公正:该如何是好》迈克尔.桑德尔著69.《莫斯科日记》罗曼.罗兰著70.《从会党到会匪:被遮蔽的革命史》刘永峰著71.《重说中国近代史》张鸣著72.《千年悖论》张宏杰著73.《国运1909》雪珥著74.《戊戌变法史事考》茅海建著75.《戊戌政变的台前幕后》马勇著76.《戊戌纪略》袁世凯著77.《与机器赛跑》埃里克.布伦乔尔森安德鲁.迈克菲著78.《财产.法律与政府》巴斯夏著79.《互联网时代的知识分享》汪丁丁著80.《魔鬼搭讪学》魔鬼咨询师著81.《勾搭宝典》魔鬼咨询师著82.《互联网的女性主义特征》姜奇平著83.《管理思想史》丹尼尔.A.雷恩著84.《中国式管理》曾仕强著85.《揭开行政之恶》百里枫著86.《书籍的社会史》周绍明著87.《互联网、版权与职业作家》肉唐僧著88.《印刷书的诞生》费夫贺著89.《番茄工作法图解》Staffan 著90.《拖拉一点也无妨》约翰.佩里著91.《迫不及待的书》92.《硬球》马修斯著93.《林肯与劲敌幕僚》多丽丝.科恩斯.古德温著94.《罗斯福与孤立主义的斗争》邓蜀生著95.《饥饿盛世》张宏杰著96.《乾隆十三年》高王凌著97.《论自由》约翰.密尔著98.《华人的旧金山》陈勇著99.《华工史话》董丛林著100.《不死的中国人》拉菲尔.欧利阿尼李卡多.斯达雅诺著101.《皇上走了》章敬平著102.《北洋大时代》陈钦著103.《正派社会》阿维夏伊.玛格丽特著104.《不可思议的时代》乔舒亚.库珀.雷默著105.《大国悲剧》尼古拉.伊万诺维奇.雷日科夫著106.《信号与噪声》纳特.西尔弗著107.《进化思维》布斯克斯著108.《自私的基因》理查德.道金斯著109.《进化是什么》恩斯特.迈尔著110.《田园诗与狂想曲》秦晖金雁著111.《致命的自负》哈耶克著112.《落脚城市》道格.桑德斯著113.《历代经济变革得失》吴晓波著。

互联网环境下女性消费特征及营销策略

互联网环境下女性消费特征及营销策略

互联网环境下女性消费的特征及营销策略在总结和分析女性网络消费和女性网络经济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女性内心活动和心理规律,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女性消费趋势,进而在互联网环境下做好精准营销。

在人类进化的基因累变进程中,由于女性生理结构和生物钟的特殊性,容易造成女性体内糖元流失,在生物补偿机制下,促使女性在营养选择多倾向于淀粉纤维性食物(如糖类等)。

然而纤维性食物在效能发挥上远远不如男性偏嗜于蛋白类食物,从而影响大脑的营养供给效率,进而连锁性地制约了思维空间的拓展,“男的爱吃肉、女的爱吃糖”在自然选择上造成男女思维种类的差异;同时女性在生育、哺乳等功能也不同程度地制约了女性参与社会活动的范围和效率,决定了女性在以体力付出为特征社会生产的历史阶段从属地位,这一格局在历史惯性的作用下至今也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即便在女权运动相当兴旺的西方文明体系中也是如此,尽管在当今主流社会中,半边天的女性不再成为男性的附庸,男女性别差异也越来越小,甚至在很多的社会体系中出现了由以往“三从四德”演变为“三宠四得”男女社会角色倒置现象,尽管当今世界中很多女性活跃在政治、经济、科研等各个领域,出现了许多令人景仰的女总统、女企业家等,但自然选择导致的男女之间差异不是通过任何努力可以消除的。

上述因素促使女性活动中心和注意力转移到家庭之中,狭窄的活动和思维空间,诱发了诉求的增加,使得在人类进化过程中促使女性大脑左半球发育程度较高,相对压抑发挥逻辑思维的大脑右半球发育,弱化了联想和逻辑思维的成长,因而女性在语言功能和情感敏锐等感性优势。

在生物进化过程基因分化累变造成男女思维的差异性,这是自然选择的因素,另外,我国血亲传统和中国幼儿教育的环境也是女性感性思维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人类男女之间的思维差异,在俄罗斯科学院进化生理学与生物化学研究所的研究成果中得到验证:男女思维的差异与大脑左、右半球的发育程度有关。

在童年时代,女孩通常比男孩拥有更好的记忆力;但随着年龄增长,男孩通常表现出较强的联想与思维能力。

互联网时代的女性思维是怎样的

互联网时代的女性思维是怎样的

互联网时代的女性思维是怎样的互联网思维是人们立足于互联网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思维;它以互联网技术为思维基础,以重视、适应、利用互联网为思维指向,以收集、积累、分析数据,用数据说话为思维特点。

下面为你整理互联网时代的女性思维,希望能帮到你。

关于互联网时代的女性思维互联网变革信息传递方式所带来的、传统“精英”阶层的没落:“在新的世界中,每个人手上的智能手机都是信息发布的平台,记者作为“事实精英”,失去了距离真相最近的优势;消费世界中,文化只是消费品仓库中黯淡而落灰的角落,学者作为“评价精英”,丧失了评价好卖相好品味的文化产品的优势;更勿论知识分子,作为“观点精英”,声嘶力竭也难让自己的意见在如潮水的声音中跳出。

”“精英”乃至“精英主义”本就是一个一元价值的、中心化的、充满男性主义特征的词语,作为一个“泛90后”,从天才少女到杂志主编,从质疑到掌声,蒋方舟的成功本身,本就是对“精英”一词的一次突围,也是新女性身份认同的一次示范。

“新女性”是在互联网影响下成长的一代女性,她们相比前辈更真实、更自我、更渴望自我实现。

在大众视野中,这个群体被贴上“女汉子”“绿茶婊”“小清新”等各式标签。

但当新女性开始发挥商业权利时,她们的消费选票充满力量,甚至是决定性的。

如果你现在还不了解“新女性”如何思维,可能将失去世界。

不少人是在看到越来越多确凿的数据时,才恍然大悟一些木已成舟的事实的:在中国,网购的主力军是女性;世界范围内,社交网络的使用频率女性高于男性。

除此之外,还有更多令人吃惊的数据。

譬如,女人一生在化妆品上的花费可以买房;又譬如,中国女性对车的消费超过男性;再譬如说,女生比男生使用手机的时间更长,而女性比男性更偏向出国旅游;甚至,美国最新的调查显示,成年女性游戏玩家已经超过未成年男性,女性在游戏界的地位已“逆袭”……新女性,不知不觉间已经成为互联网商业的第一动力。

如果说,web 1.0是男权时代,那么,从web 2.0开始,互联网便进入了女权时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互联网时代的女性主义特征(全文)这个问题从来没有人问过,其实,它确实是个问题。

当前互联网上女性的影响越来越大。

从表面上看,女性在网上更喜欢社交、购物等等,但这些只是表面现象,而且都是在说女性本身在怎么样。

互联网的女性主义特征,说的是包括男性和女性在内的整个互联网。

这里的“女性”是一个隐喻,不是指身体意义上的女性,而是“自我”意义上的女性。

说的是互联网对自我有什么改变。

女性主义的代表人物西苏,曾把“男/女”作为最基本的二元对立,用来代表一系列涉及自我的二元对立,如“理性/感性”、“文化/自然”、“可理解的/可感觉的”“中心化的/去中心的”、“一元的/多元的”、“左脑/右脑”等等。

现在一说互联网,想到的多是客体上的变化,如船坚炮利,认为主体没有变化,还是老一套。

探讨互联网的女性主义特征,意义就在于探索主体的变化。

正如每个人身上都有“左脑/右脑”一样,每个人的自我中,都有一个“男/女”原型。

互联网正在改变这个原型的结构。

了解了这一点,再来看互联网上女性行为所代表的意义,就会豁然在男性身上也同样看到,从而有一种对互联网看山、看水都不一样了的新视角。

互联网与女性主义的内在关联如果说互联网与女性的关联,是一种表面现象上的关联,那么,互联网与女性主义的关联,则是一种内在关联,是在人的本性上的根本关联。

最近一次遇到这个问题,是在三年前的一个下午,当时我开车刚从二环拐向蓟门桥方向,正与吴伯凡聊互联网。

当时我提到,互联网越来越具有感性化特征(强调体验)、反基础主义的特征(强调分布式计算)等等,吴伯凡说,这都是女性主义特征。

把我吓了一跳,开车差点走神。

吴伯凡向我推荐了拉康等女性主义代表人物的书。

打那以后,我对女性主义就多了一分留意。

依“女性”是按生理性别划分,还是按思想特质划分的不同,女性主义可以分为两大分支。

按身体的生理性别来划分的,如女权主义,所有男性自然被排除在外。

这是早期女性主义,代表人物为波伏娃(《第二性》)、西苏和依利加雷。

若按思想特质划分,男性也可能被包括在内(例如说一个感性的男人具有女性主义的思想特质)。

这是后现代女性主义,代表人物为拉康、克里斯蒂娃和巴特勒(“酷儿理论”)。

拉康是一个奇怪的例子,他个人站在女权主义的反面,却被他人公推为女性主义。

有人认为这代表着女性主义的最高阶段,即否定女权主义的女性主义。

从此,女性主义更主要是与自我认同有关,而不再与男女性别相关。

克里斯蒂娃就是持这种观点的代表。

她主张用一种多元流动的“女性特质”概念来取代本质主义的“女人”概念。

拉康和克里斯蒂娃的意图,是要把问题聚焦于主体的自我认同,而不是性别本身。

这件事就与互联网具有了极大关系。

涉及蒸汽机时代的自我,与互联网时代的自我,有没有、或有什么根本区别。

在蒸汽机时代船坚炮利的技术表象背后,现代性的自我就是笛卡尔说的“我思”(我思故我在);而在互联网时代电脑网络的技术表象背后,后现代性的自我则变成了拉康说的“不思”(我思的反义词,比如理性的反面是感性,意识的反面是潜意识)。

这样一来,西苏原来说的那一堆“男/女”二元关系,就成了“我思(笛卡尔)/不思(拉康)”之间的二元关系,也就是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二元关系,或用时下的话说“工业化/信息化”的二元关系。

工业化那些父权制的特征,集中表现在笛卡尔理性之中,派生出同质性、一元性、中心化、集中化等等思想特质。

女权主义最初把与笛卡尔理性相反的那些感性特性,例如异质性、多元性、去中心化等,当作女性独有的。

与其说是反抗男人,不如说是在反抗笛卡尔,也就是工业化本身。

克里斯蒂娃作为拉康的学生,深得老师思想精髓,她指责西苏她们把异质性、多元性、差异性、他异性这些思想特质,仅仅归给生理上的女性,用女性反对男性,没有抓住问题实质。

例如伊利格瑞在那篇模仿尼采口气的《看哪这女人?》中说:“但事情明显着,我是女人。

谁能认为一个女人长于思辨呢?”好象女人反对我思,是出于生理性别原因。

在后拉康女性主义者看来,实质问题是,女性和男性,都要从我思式的自我(主体性),转向不思式的自我(心物、主客一元化)。

不仅女性出于生理原因自然地摆脱笛卡尔理性,男人出于社会的原因也要摆脱笛卡尔理性。

因此女性的解放,实际是人类的解放。

而发生这种改变的驱动力量,就是互联网。

如果说蒸汽机是现代化的推动力量,互联网就是后现代化(第二次现代化)的推动力量。

凯尔纳和贝斯特在《后现代理论》一书中分析道:“后现代对多元性、差异性、他异性、边缘性以及异质性的强调,深深吸引了那些发现他们自己被边缘化、被排斥到理性、真理和客观性声音之外的人。

因此,从这一点上讲,后现代理论作为对现代性和现代话语的一种批判,对女性主义以及别的社会运动非常有利,它为女性主义批判及纲领提供了新的哲学武器”。

由此,人们可以理解到,互联网与女性主义的内在关联,远远不是女性上网这么简单,它关系到现代化思想特质的转变。

女性主义者对互联网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

最初是从女权主义的立场上,认为互联网会为女性带来虚拟增权(virtual empowerment),有人因此提出网络女权(cyberfeminism)的概念,认为网络可以成为反抗父权体制压迫的工具。

在中国,第一本谈互联网的女性化的专著,是上世纪“网络文化丛书”中的半本书。

作者是卜卫,她不像我们其他作者一人写一本,而是两位作者不同主题的两本书挤在一本之中,这就是现在看到的《生活在网络中》。

卜卫是在中国刚刚接通互联网的第二年就上网的为数不多的女性。

她第一次上网受到的鼓动,就来自这样一种女权主义主张:“妇女要想获得性别平等,就必须学会有效地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络。

”记得卜卫当时兴高彩烈地跟我解释,Grrl这个词不是Girl的错别字,而专指在线女性。

用这个词就是要去掉以往女性的那种弱者形象。

在书中(实际是书的下篇)卜卫一连用了三个标题:“网络开始女性化”、“网络需要女性化吗”、“谁来女性化网络”。

整整十五年后,卜卫当时出的题目,开始变成时髦话题。

“网络开始女性化”从现代化思想特质的转变这个高度,再回头看女性上网,就具有了一种特别的意义。

这个特别的意义就在于,女性不仅像ComScore的研究报告《女性在上网:女性如何影响互联网》说的,喜欢猜谜游戏、搜索、使用移动网络的偏好、视频、社交网络、在线购物等鸡毛蒜皮的事情。

女性对互联网的最大影响,在于通过她们的行为,正在改变我们这个时代男人和女人的共同的思想特质。

让我们看看那些以往只被认为是女性特征的东西,如何借助互联网,成为全人类的思想特质。

1)当代思想的体验化随着互联网发展,体验经济正在兴起。

女性可能更适合体验经济。

因为相较男性更擅长理性思维,女性更加感性,更长于体验。

当男性也加入体验经济时,人类的思想特质,就从理性化,转向了感性化。

2000年纳斯达克股市暴跌时,大家普遍认为这是互联网不够理性(不够“男性”化)造成。

但我却与所有人的判断相反,一连写了十多篇文章,认为互联网将向体验经济的方向发展。

后来,网上游戏、娱乐、社交的兴起证明这个判断是对的。

2004年,我把这些文章,结集为《体验经济——来自变革前沿的报告》一书。

记得当年讲演时,我就对听众讲,搞体验经济,女性会有天然优势。

我预言体验经济会形成直觉派和理性派两种搞法,前者是女性、艺术家,用感性的直觉去把握用户体验;后者象派恩那样,用数据化的方法一对一把握用户个性特征。

读图时代到来,是互联网体现女性主义特征的一个显著标志。

米歇尔在《图像理论》中分析道,按工业化理论(他称之为“一个古代传统”),“语言是人的本质属性”;而“形象是亚人类的媒介”,这些亚人类“包括野人、‘不会说话的’动物、儿童、妇女和大众”。

但互联网的多媒体技术,解放了形象,也使女性从“亚人类”变为了主流人类。

但是,这不仅意味着女权兴起。

读图时代把男性、女性一起卷入进来。

读图最夸张的是,在日本,官方每年的白皮书一般都有两个版本,一个是文字版,一个是漫画版。

漫画版的政府白皮书当然不光是给女性看的,日本的男性现在可以在最严肃而理性的政府报告上面,用女性主义的思想特质来进行本质直观了。

用不识字的六祖的话说,叫顿悟。

就是不经过概念化(男性化)的左脑,用形象思维(女性化)的右脑,直接把握事物。

近日,湖南移动的一位客服人员“温暖小辣椒”在新浪微博发布了一系列“漫画白皮书”,大受网友欢迎。

湖南移动公司以“漫画白皮书”的形式将业务内容以“搞笑漫画”的形式告知给移动用户。

让人们明白,原来我们也可以这样。

男性不要因为直觉是以往女性的专长而难为情,事实上,在信息不充分条件下利用直觉洞察进行快速决策,是像拿破仑这样的卓越统帅才具有的思想特质。

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即拿破仑战争艺术总结报告)讲的就是用体验这种女性主义思想特质来指挥战争的艺术。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克里斯蒂娃发明用“思想特质”这个词来概括女性主义,比那些女权主义者的高明之处:思想特质也适用于男性。

2)互联网的情感化思维情感化,又是女性公认的思想特质。

在工业革命时代,人们陷入奥斯汀《理智与情感》那样的矛盾,玛丽安是理智不足而情感有余;约翰·达什伍德夫妇则是理智有余而情感不足。

在生意场上,只有象葛朗台那样的冷血动物才能笑到最后。

互联网又一次改变了人类的思想特质,女性主义的情感化思想特质,成为时代新女性和新男性的共同优点。

中国互联网的情感化,是从1995年瀛海威的情感小屋开始的。

我多次问张树新,当年感动了许多人的ROSE,真的存在吗?她总是笑而不答。

这也是只有女性才会想到的美丽传说。

如今在互联网上,情感不再是传说。

FACEBOOK就是以爱这种情感作为纽带,而不是以自私这种理智作为纽带,把大家联系在一起的。

FACEBOOK和MYSPACE一个上天堂,一个下地狱,区别无非一个是熟人网络,一个是生人网络,而生熟之间的主要区别,就在情感浓度的不同上。

而在高情感浓度的地方,女性总是占上风。

Aileen Lee在《为什么妇女统治互联网》中道出其中的数据:女性成为社交网站的主要用户,她们比男性在上面多花了30%的时间,而移动社交网络的使用者55%是女性。

女性占领了互联网上最主要的生意场。

这同工业时代形成对照。

在巴尔扎克笔下,几乎所有女性都是失意者,因为多愁善感的她们,总是处于生意场的边缘,并因此成为社会的边缘人物。

生意场上的规则,是以自利为中心,排斥利他的规则。

生意场是干的世界,而非湿的世界。

如今,互联网的未来是湿的。

技术上的互联,激活了情感上的互联。

女性通过社交,把市场变成了情场。

当以爱的力量赚钱,比靠自私赚的钱还多时,任铁打的男人,最冷血的动物,心肠也会变软,也要改变自己的思想特质,主动去寻找智商与情商的平衡。

扎克伯格就是向女性主义的思想特质靠拢的男性,他的商业灵感不是来自巴尔扎克笔下的父系社会,而是来自印第安人的母系社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