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语法
古代汉语的语法特点
古代汉语的语法特点古代汉语作为汉民族的语言,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形成了独特的语法特点。
本文将从句子结构、虚词使用和动词短语等方面介绍古代汉语的语法特点。
一、句子结构古代汉语的句子结构相对简单,通常由主谓宾的基本结构构成。
在这个结构中,主语位于句首,宾语位于句末,谓语位于主宾之间。
例如:“吾爱汝”,意为“我爱你”。
这种结构简洁明了,没有冗余的修饰语,使句子表达直接、清晰。
此外,古代汉语还强调修辞手法的运用。
比如通过并列句、对仗句等手法使句子更富有韵律感,增强表达的艺术性。
二、虚词使用古代汉语的特点之一是虚词使用较少。
虚词是指没有实际意义的字,如助词、介词等。
相较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的虚词使用更为简洁。
古代汉语中的助词种类较少,用法也相对固定,如“之”、“乎”、“尔”等。
介词在古代汉语中使用较少,常采用动词短语或借助动词表示,如“登山”、“入室”等。
三、动词短语在古代汉语中,动词短语的使用较为灵活。
动词短语是由动词与其他成分组成的短语,用来表示动作、状态等。
古代汉语中,动词短语常用于表示完成的动作,或者用来表示动作的方式或结果。
例如:“飞黄腾达”、“惊天动地”等。
古代汉语的动词短语常用于修饰名词,作为描绘性的修饰成分。
这种修饰方式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增强了表达的感染力。
综上所述,古代汉语的语法特点主要体现在句子结构、虚词使用和动词短语等方面。
古代汉语以简洁明了为特点,注重修辞的运用,使句子具备鲜明的表达风格。
古代汉语的语法特点对今天的汉语研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也为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绪论-古代汉语语法
第一章概论在这一章里主要谈四个问题:1)古代汉语语法学的研究对象,2)与古代汉语语法学相关的学科,3)古代汉语语法的特点,4)古代汉语语法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古代汉语语法学的研究对象为了认识古代汉语语法学的研究对象,本节先说明什么是“语法”,然后再说明什么是“古代汉语语法”。
一、语法语法又叫“文法”,是指语言的结构规律,这种结构规律是一个自成体系的系统。
为了认识这个系统,我们以下介绍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是这个系统中的三个子系统,或说是三种基本语法单位,其次是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最后简单地谈谈语法中的共性与个性。
(一)语法单位系统是指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所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每个系统中都包含若干个要素,或若干个子系统。
在语法这个系统中有三个处于不同层次的要素,或说是有三个不同层次的子系统,它们依次是:句子系统、短语系统和词系统。
系统和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的关系。
首先,一个系统B,相对于由它及其周围环境所组成的较高一级的系统A,是一个要素a1(或子系统a1)。
同时,这个系统A中还有要素a2、a3……;a1、a2、a3……之间具有某种关系,从而构成系统A。
其次B这个系统中任何一个要素b1、b2、b3……本身又都是低一级的一个系统C,而系统C中又有要素c1、c2、c3……。
所以语法中的任何一个子系统都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研究。
一方面,我们可以把一个子系统看作是一个要素,从而把它置于比它更高一个层次的系统中来研究它与其他要素之间的关系,这种研究可说是向上的研究。
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把一个系统分析为若干个要素,从而观察这个系统中的各个要素之间的内部结构关系,这种研究是向下的研究。
这两方面的研究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古汉语语法中,这种向上的研究和向下的研究,常常构成一种并不完全整齐的对应关系。
在古汉语语法这个系统中,首先是研究句子。
目前一般认为,句子和句子组合起来还可以构成句组(又叫句群),现在有的学者把语法分析的范围扩大到句组。
古代汉语语法与语词的演变
古代汉语语法与语词的演变古代汉语是中华文明的历史遗产,它的语法与语词演变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在古代汉语的语法方面,主要表现为句子结构的简单、词序不定和重音位置固定等特点。
而在语词方面,汉字的发明创造、音韵变化和文化背景的影响共同促进了词汇的演变。
下面将对古代汉语的语法与语词的演变进行深入探讨。
句子结构的简单与词序不定在古代汉语中,句子的结构比较简单,主语和谓语常常放在句子的前面,宾语和状语放在后面。
例如,在《论语》中,孔子说过“巧言令色,鲜矣仁”这句名言,其中“巧言令色”是主语,“鲜矣”是谓语,而“仁”则是宾语。
此外,在《诗经》中也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句子,其中“余音绕梁”为主语,“三日不绝”为谓语。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古代汉语的句子结构相对简单,缺乏现代汉语中的复杂句和复合句等句式。
古代汉语的另一个特点是词序不定,主语、谓语、宾语等成分放置的顺序并不固定。
例如,在《孟子》中有“良马无还,田善无积”的句子,这个句子中的“良马无还”和“田善无积”其实都是主语、谓语、宾语结构的简单句,但是它们的词序却是随意的。
因此,古代汉语的句子结构比较灵活,在表达方式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重音位置的固定古代汉语中的重音位置比较固定,大多数单音节词的重音都在第一个音节上,例如“山”、“水”、“人”等。
但也有例外,例如“我”、“是”等词的重音就在第二个音节上。
此外,古代汉语中还出现了许多双重或多重重音的词汇,例如“华丽”、“互通有无”等,这些词汇的发音演变与历史、地域、文化等多种因素有关,体现了古代汉语的音韵变化和语言发展的多样性。
汉字的发明创造与演变汉字是古代汉语的书写符号,它的发明创造和演变是古代汉语词汇的基础。
据考证,中国的甲骨文可以追溯到商朝晚期,这些甲骨文是最早的汉字书写形式。
但是,古代汉字的书写形式一直在演变,经过楚、秦、汉、魏晋、唐、宋等历史时期的变革和发展,最终形成了现代汉字的书写规范。
古代汉字的演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汉字的字义演变,二是汉字音韵的转变。
古汉语语法知识
古汉语语法知识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古代汉语语法(一)古代汉语的词类词类是词在语法上的分类。
根据词与词的结合能力,以及词在句中所能充当的句子成分等标准,古代汉语有以下词类:一、名词名词是人和事物的名称。
如:孔子、赵威后、国、家、阿房宫、东、年、星、箕畚。
名词不受“不”、“很”、“将”这些副词的修饰,能受“大”、“好”等形容词的修饰,能受数词或数量词的修饰,如“一人”、“良马”。
名词的主要功能是在句子结构中作主语、宾语和判断谓语,也可以作定语,如: 客.从外来,与坐谈。
(《战国策·齐策》)(“客”作主语) 却宾客以业诸侯..。
(《谏逐客书》)(“诸侯”作宾语) 制,岩邑..也。
(《左传·隐公元年》)(“岩”作定语,修饰“邑”;“邑”与“岩”构成名词性词组,一起充当判断谓语。
)古汉语的名词在功能上的特殊之处是可以作状语。
古汉语名词作状语可分为以下几类:1.表比拟。
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意思是“像……一样地”。
如: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影.从。
(《过秦论》)“云”、“响”、“影”分别译作“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像影子一样”。
2.表态度。
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对人的态度,含有“像对待……”、“把(宾语)当作……”等意思。
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史记·项羽本纪》)“兄”译作“像对待兄长那样”。
3.表动作方式。
某些名词作状语时,表示的是动作行为的方式。
如: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战国策·齐策》)“面”译作“当面”。
4.表工具。
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含有“用……”的意思。
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史记·陈涉世家》)“丹”译作“用丹砂”,“丹书”即“用丹砂写”。
5.表凭借。
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依据,有“按照……”、“根据……”等意思。
古代汉语特殊语法现象
古代汉语特殊语法现象古代汉语,在语法方面有许多特殊的现象,包括古汉语动词短语的分句结构、句子的排比结构、象声词和拟声词的使用、古文中常用的打油诗、重复和对仗等等。
1.动词短语的分句结构在古代汉语中,动词短语常常采用分句结构。
例如,“枯松老树舍翠苔,小草葱茏辘轳回。
”这个句子中,分词“枯松老树”是由主语“树”和动宾前置的动词“枯松老”两个部分组成的。
2.句子的排比结构古代汉语的排比结构可能是最为普遍也是最为经典的语法现象之一。
排比句是指多个子句以相同的结构排列在一起的句子。
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个句子的两个子句采用了相同的结构和语法。
3.象声词和拟声词的使用在古代汉语中,有许多象声词和拟声词的使用。
象声词通过模拟声音,表达一定的感情、情节或者是描述某种状态。
例如,“咚咚咚”、“哗哗哗”、“嘶嘶声”等等。
拟声词则取材于生活中的各种声音,表现出对某种声音的模仿或者描述。
例如,“波涛汹涌”、“飞沙走石”、“轰轰隆隆”等等。
4.古文中常用的打油诗打油诗是指古文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它通常用在某个情景或者剧情的描述上,以增强文字的情感效果。
例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个诗句常常被用在英雄壮烈牺牲的场合,以表达对英雄的崇敬和悼念之情。
5.重复和对仗在古代汉语的写作中,重复和对仗也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
重复是指在某个句子或者段落中,多次使用同一词语或者相同的结构以起到加强作用,增强语言表达的效果。
例如,“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对仗则是指把句子前后两个小分句的语法结构一致,从而达到视觉对称的效果。
例如,“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这种对仗可以增强文字的美感和节奏感。
总之,古代汉语具有许多特殊的语法现象和语言表达方式,这些现象和方式不但为文学作品的表达增添了魅力,也为人们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风貌提供了一种窗口。
古代汉语 语法
第二章语法基础本章首先介绍与句子、短语、词有关的一些基础概念,然后再由这些基础概念出发来介绍与句子、短语和词有关的基础分类。
由于古代汉语是以单音节词为主,与词的构成有关的问题,在词的后面作些简要的说明。
第一节语法的基本单位这一节我们先简要说明句子、短语、词及它们最基础的分类。
一、句子、短语和词句子是前后都有停顿,并且带有一定的语调、表示相对完整意义的语言形式。
古代汉语是书面语言,句子前后的停顿是通过后人所加的标点符号中的句号、问号、感叹号等来表示的。
如:(1)[齐师]{大败}。
(公羊传·成公元年)(2)[子]{见夫子乎}?(论语·微子)(3)[子玉]{无礼哉}!(左传·僖公二十八年)以上三例都是句子,例(1)句子的停顿用句号表示,后两例是用问号和感叹号来表示。
至于这些句子的语调,今人只能根据现代汉语的语调比照地来认识,很难确切地知道古人当时到底用一种什么样的语调来说这些句子。
以上三个句子全都表示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意义。
一个句子常由主语和谓语这样两个句子成分构成,在以上四个句子中,用点和△标示的不同部分,分别是主语和谓语。
主语表示一句话的话题,通常是说话者和听话者已知的信息,所以主语趋向于有定。
谓语则是对主语的陈说,对于听话者来说,谓语对主语的陈说常是未知的信息。
主语、谓语可以由词直接充当,也常由短语来充当。
短语又叫词组,它有时可以直接成句,但更常见的形式是,在它用做主语或谓语之后,再构成句子。
以上例(1)中的主语“齐师”和谓语“大败”,就都是短语。
词是语言中最小的能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
以上例(1)中的“齐”、师”等就都是词。
词是由语素构成的。
短语、词与句子是不同的语法单位,句子是使用单位,人们用句子来进行言语活动;而短语、词则是备用单位,它们并不在言语活动中直接使用。
从大的方面看,一个句子在使用时,可以有两种不同的作用。
一种作用是关于客观世界说了些什么,逻辑学上称之为表述了一个命题;另一种作用则并未直接表述命题,即关于客观世界没有直接说些什么。
古代汉语语法学
古代汉语语法学
古代汉语语法学是汉语语言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古代汉语的语法结构。
它是以古代汉语文献为研究对象,以古代汉语的语法结构为研究内容的一门学科。
古代汉语语法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古代汉语的词法、句法、句式、语体、语用等方面。
其中,词法研究古代汉语的词类、词形、词义等;句法研究古代汉语的句子结构、句子成分、句子功能等;句式研究古代汉语的句子类型、句子结构、句子组成等;语体研究古代汉语的语言类型、语言特征、语言风格等;语用研究古代汉语的语用功能、语用环境、语用结构等。
古代汉语语法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历史比较法、结构分析法、实证分析法等。
历史比较法是指比较不同时期的古代汉语文献,以探究古代汉语的变化规律;结构分析法是指从古代汉语的语法结构出发,分析古代汉语的语法结构;实证分析法是指以实证数据为基础,分析古代汉语的语法结构。
古代汉语语法学的研究成果丰富,为汉语语言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它不仅为汉语语言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而且为现代汉语的研究和教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古代汉语语法
古代汉语语法古代汉语语法是中国最古老也是最有影响力的语言理论之一。
汉语是一种更复杂、更完整的语言,在古代,大量的文学作品如《诗经》、《楚辞》用汉语写成,许多重要的历史文献也是用汉语书写的,所以古代汉语语法对语言学领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力和作用。
古代汉语的语法特点有词法、句法和文法三种,其中词法主要研究古代汉语的词汇问题,句法主要研究句子的构成和句子之间关系,而文法则主要研究文章的构成及文章之间关系。
首先,词法主要研究古汉语的词汇问题,词法有实词、虚词、介词、副词和词组等多种形式,而且古汉语的词汇应用比今天更丰富多彩,它的词汇分类更加细致化,例如元音词、辅音词、繁音词、简音词以及动词、名词、形容词等,一般古汉语的词汇都比现代汉语的词汇多。
其次是句法,句法主要研究句子的构成和句子之间关系,古汉语的句法相比今天要复杂得多,不但有简单句,还有复合句、复杂句以及句子结构比今天复杂的极度复句。
此外,古汉语还有与今天完全不同的句法构成,如疑问句、表语句等,它们的句子构成更加复杂,使用起来也比今天的句法更为复杂。
最后是文法,文法主要研究文章的构成和文章之间关系,古汉语的文章构成与今天有很大不同,古汉语文章分为四部分:标题、开头、正文和结尾,文章之间的关系通过引语、总结和抒情等展开,也有不同的文章框架,这些文章框架都是古汉语特有的,其文章构成也有比今天复杂的地方,如古汉语一般以整篇文章为一个整体,而今天更多的是以每段为一个整体。
古代汉语语法在中国的文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提高了汉语的完整性和复杂性,也为今天的汉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它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一环,也是中国汉语发展史上重要的一块砖石。
今天的汉语,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古汉语的发展,古代汉语语法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古代汉语(语法)
古代汉语(语法)一、实词和虚词●词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及其联系,它以一定的客观事物为概括的对象;●语法反映的是语言单位(语素、词、短语、句子)之间的各种关系,它以语言结构为概括的对象。
●实词——能够单独充当句法成分,既有词汇意义也有语法意义。
●虚词——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主要表示语法意义,依附于实词或语句。
二、偏正结构:(1)定语+体词性中心语eg.(定语)今日之事何如?(史记·项羽本纪)(2)状语+谓词性中心语eg.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定语)。
(论语·述而)(3)谓词性中心语+补语eg.君(定语)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战国策·齐策)eg.(定语)出自北门,忧心殷殷。
(诗经·邶风·北门)⏹体词:主要作主、宾语,一般不作谓语(判断句)⏹谓词:主要作谓语,也可以作主、宾语三、古代汉语的词类--实词●体词:名词(普通、专有、时间、方位名词) 数词(基数词、概数词、序数词)量词(物量词、动量词) 代词(人称、指示、疑问代词)●谓词:代词(指示、疑问代词) 动词(及物、不及物、能愿动词)形容词(性质形容词、状态形容词)(一)、名词(1)普通名词:表示人和事物的名称●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荀子·劝学)●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小国寡民)(2)专有名词:人名、地名、民族、国家名、朝代名●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庄子·秋水)●初,郑武公取于申,曰武姜。
(左传·隐公元年)(3)时间名词:●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
(李斯《谏逐客书》)●冬无愆阳,夏无伏阴,春无凄风,秋无苦雨。
(左·昭四)(4)方位名词:●韩厥梦子舆谓己曰:“旦辟左右。
”(左传·成公二年)●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
(庄子·逍遥游)(二)、动词1、及物动词――能够带受事宾语●季氏将伐颛臾。
中国语言文学古代汉语通论语法
❖古代汉语语法是古汉语不可缺少的内 容。从古至今它相对比较稳定,变化 并不像词汇那么大,所以主要讲古今 的差异。
❖古代汉语的语法一般分成词法和句法 两大类,先看句法:
一、句法
一)判断句 1、判断句含义
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做 判断句。 我是教师。 今天是星期一。
注意: 这里讲的判断与普通逻辑中的判断不同, 后者需要条件,属于逻辑推理,而古汉语中是指 人主观上对事物的一种判断,不一定需要条件。
5、数量成分的位置
量词有两种:名量词和动量词(二者都 表单位)
名量词与名词配合,如丈、尺、张、头 等。
动量词与动词配合,如次、遍、回等。
现代汉语动量词:这本书我读了三遍。(作补语)
1)表示名量的数词可置于名词后面
齐为卫故,伐晋冠氏,丧车五百。(左传哀 公十五年)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核舟记)
古汉语句子成分位置问题,主要有几种 情况:
宾语前置、主谓倒装、定语后置、状语 后置等。
1、宾语前置
1)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2)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3)用复指代词“之”“是”等帮助构
成宾语前置
4)代词“是”宾语前置 5)介词“以”宾语前置
1)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唐以前最普遍,最具有普遍规律,无论作 动词宾语,还是介词宾语都要前置。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史记·项羽本 纪》
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我,子瑜友也。《资治通鉴·汉纪》 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孟子·公孙丑下》 陈婴者,故东阳令史。《史记·项羽本纪》 粟者,民之所种。(晁错《论贵粟疏》) 此人力士。《史记·魏公子列传》 刘备,天下枭雄。《资治通鉴·汉纪》
形式:见+及物动词(与被子句很相似)
古代汉语语法
三、古代汉语被动句式
被动与被动句式 所谓被动,即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 为动作的受事者。 蔓草犹不可除。(《左传· 郑伯克段于鄢》) 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韩非子· 五蠹》) 这种句中没有任何特殊词语能体现其被动 含义的被动句,被称为“无标志的被动句”。 被动句式:从句子结构本身就能看出主语 被动性。 现代汉语中典型的被动句式是“被”字被 动句式,而古代汉语中的被动句式除“被” 字句外,还有其他的被动句式,如“于”字 句、“为”字句、“见”字句等。
五、名词用作状语 现代汉语中,一般名词充当状语,必 须靠介词的帮助,即与介词组成介词词组 再作状语。 如:我们[在教室]上课。 只有时间名词和少数一般名词,才能直接 充当状语。 如:我们[明天]看电影。 他[感情]用事。 在古代汉语中,普通名词可以不用介 词的帮助,经常直接放在谓语中心语前面 作状语,我们称之为“名词作状语”。
古代汉语特殊句式
• 主要内容 • 宾语前置 句 判断句 被动
一、宾语前置
• 词序是汉语表达意义的重要语法手段。 词序:也叫“语序”,即语言中词语组合的 先后次序。 词序在汉语中却十分重要。汉 语的词序一般不能随意变化,如果词序变化 了,句子的意义往往也要随之变化。 汉语的词序历史上比较固定,从古到今 没有太大的变化。即基本次序为:主语—— 谓语——宾语。古代汉语中,在一定的语法 条件下,宾语可以从谓语中心语的后面移至 谓语中心语的前面,这种现象我们称其为 “宾语前置”。 古代汉语中的宾语前置主要有下面几种:
三、意动用法 主语主观认定宾语具有谓语形容词或名词的性 质或身份。意动用法仅限于形容词与名词的活用。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具备这个活用的形容词所 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如:渔人甚异之。(陶潜《桃花源记》) “异之”即“认为之(桃花源的景象)奇 异”。
古代汉语语法
古代汉语语法古代汉语(郭锡良)古代汉语语法(五)词类的活用关于词类活用某类词中的某个词在句中临时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或意义而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功能或意义,就叫做“词类活用”。
《荀子?劝学》:“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史记?陈涉起义》:“将军身被坚执锐。
”《公羊传?庄公十三年》:“曹子手剑而从之。
”“活用”与“兼类”的区别:兼类:固定义、常用命:兼类词。
动词义,命令。
名词义,使命《左传?隐公元年》:“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国语?越语上》:“昔天以越予吴。
而吴不受命。
”活用:非固定义、临时桓宽《盐铁论》:“不耕而食,不蚕而衣。
”《史记?淮阴侯列传》:“楚兵卒不能西。
”古代汉语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用如动词名词作状语词类活用的条件一、使动用法使动用法:即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左传?宣公二年》:“晋侯饮赵盾酒。
”《鸿门宴》:“项伯杀人,臣活之。
”使动用法是用动宾结构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齐威王欲将孙膑。
比较:齐使田忌将而往。
1.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与宾语的关系不是支配关系,而是使宾语具有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就是“使动用法”。
《史记?陈涉起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荀子?天论》:“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充当谓语,具有了动词含义,它与宾语的关系是使宾语具有该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就是“使动用法”。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贾谊《过秦论》:“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荀子?天论》:“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3.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充当谓语,具有了动词含义,它与宾语的关系是使宾语成为该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就是“使动用法”。
《史记?项羽本纪》:“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中山狼传》:“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刘向《新序?节士》:“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
”成语中的使动用法举例降龙伏虎汗牛充栋洁身自好惊天动地祸国殃民严阵以待惊心动魄正本清源汗马功劳独善其身沉鱼落雁腾蛟起凤富国强兵丰衣足食闭月羞花大快人心兴风作浪二、意动用法意动用法: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谓词表示的性质和状态。
古代汉语的语法特点有哪些?
古代汉语的语法特点有哪些?
古代汉语是中国历史上使用的语言形式,其语法体系有以下特点:
- 文字表现形式:古代汉语以篆书和隶书为主要书写形式,篆书含有多个繁琐的句读符号,语言格式较为严谨,而隶书用笔划较为简洁,语法稍有宽松。
- 词序:古代汉语词序较为灵活,不像现代汉语那样依赖于固定的词序。
语言发展早期,以时间-地点-主语-谓语-宾语-方式为基本的语序,但在进一步演变中出现了各种排列方式,追求韵律和平衡的语言表达。
- 现象动词:古代汉语常采用现象动词来表达情境或场景。
比如,“矧(shěn)”、“则(zé)”、“夫(fú)”、“又(yòu)”等词语起到了引导作用,帮助表达语言的流畅性。
- 主谓宾:在古代汉语中,主语与谓语之间常有兼语或者附加语成分作为补充。
主谓宾的语法结构不像现代汉语那样固定,容易出现换位。
另外,在宾语与谓语之间常有修饰语作为限定。
总的来说,古代汉语语法特点主要为词序灵活、现象动词、主谓宾结构不固定等。
这些语言特点也反映出当时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传统。
古代汉语语法
第一章词类活用一概说(一)词的语法分类:词类,就是从语法的角度给语言中的词划分类别。
划分的依据是词的语法功能(词在句子中的地位和作用、词与词的结合关系。
组合、聚合关系),同时可以结合意义和形态。
根据传统语言学理论,词首先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实词是可以独立担当句法成分的词,一般意义较具体实在,能单独回答问题(朱:自由与粘着;定位与不定位;开放与封闭)。
反之则是虚词。
虚、实两大部类之下分别包含了若干类词,但具体类别和所属则有出入。
《现代汉语》(寥黄本):实词——名、动、形(区别词近年独立出来)、数、量、代、副、叹、拟声;虚词——助、介、连、语气。
胡裕树本把叹词、拟声词放在虚词类。
朱德熙《语法讲义》归副词为虚词(向熹《古汉语知识辞典》同),又把叹词和拟声词独立与虚词、实词并列的第三大类。
每一类词都有它们意义和用法上的共性,我们之所以给词进行语法分类,是为了更好的理解说明词义和用法。
(二)“词类活用”理论的由来:大家知道,汉语和西方印欧语有很大的不同。
词的多义性与多功能性在汉语中非常普遍(古汉语尤为突出),因而对词进行语法归类就显得不那么容易。
第一次建立了汉语语法理论体系的《马氏文通》(1898)就此提出了“字无定义,故无定类”的观点(此后持此观点者有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1924),陈承泽《国文法草创》(1922)反对马建忠(1845~1900)的“字无定类”说,主张根据词的本用定类,不能以修辞上的特例作为语法上的通例,不能以例外否定规律,又创动词的“致动”、“意动”两个术语,成为“词类活用”说的首倡者。
王力《古代汉语》(1962):“在古代汉语里,某词属于某一词类还是比较固定的,各类词在句中的职务也有一定的分工。
……但是,在上古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
……由于仿古的习惯,在后世古文家的作品里,还常常可以见到这类活用的情况。
”此后,在古汉语教学中,“词类活用”的理论被普遍采用。
古汉语语法特点(一)
古汉语语法特点(一)
古汉语语法的特点
古汉语是指中国古代时期所使用的汉语,其语法体系与现代汉语
有一定的差异。
以下是古汉语语法的一些特点:
1.多音字的使用:古汉语中存在很多多音字,即一个字
有多种不同的读音。
这使得古汉语的词汇表达更加丰富多样。
2.字序灵活:古汉语中的字序相对较为灵活。
主语、谓
语、宾语的位置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但一般来说句子的谓语
动词位于句子的中心位置。
3.重视平仄和韵律:古汉语的写作注重平仄和韵律,即
句子的音韵和节奏。
平仄是指字音的轻重音节配合,而韵律则是
指句子中的韵母的配搭。
4.严谨的词性变化:古汉语中的词性变化相对较为严谨。
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在不同的语境中会发生不同的变化,如单
复数、时态、语气等。
5.虚词的频繁使用:古汉语中虚词的使用非常频繁,如
助词、介词、连词等。
虚词起到连接句子成分、修饰其他词语等
作用。
6.语气词的丰富:古汉语中的语气词非常丰富,可以用
来表达不同的情感、语气和语态。
其中包括感叹、疑问、肯定、否定等多种语气词。
7.动补结构的使用:动补结构在古汉语中使用频繁。
动
词和补语之间的关系比较紧密,补语可以是形容词、名词、副词等,用来补充说明动词的意思。
8.兼用性的词语:古汉语中存在很多兼用性的词语,即
一个词可以同时作为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多种词性。
这使得古汉语的表达更加灵活多变。
以上是古汉语语法的一些特点,通过对这些特点的了解,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和古代汉语作品。
古代汉语语法
實詞活用
目的:掌握實詞活用的種類、特點、 規律 重點:名詞、形容詞用如動詞 難點:活用的判定
對詞類活用判定
• 奏鼓簡簡,衎我烈祖。《詩經· 商頌· 那》 • 窈窕淑女,鐘鼓樂之。《詩經· 周南· 關雎》 • 搖唇鼓舌,擅生是非。《莊子· 盜跖》 • 乃斫大樹白而書之。 • 讀其書未畢。《史記· 孫子吳起列傳》 屬於詞的兼類
名詞動用的條件
五 名詞+介賓短語/介賓短語+名詞
1 師還,館于虞。《左傳·僖公五年》 2 獨樂樂,與人樂樂,熟樂?《孟子·莊暴見 孟子》 3 后妃率九嬪蠶於郊,桑於公田。《呂氏春 秋·上農》 4 而此獨以鐘名,何哉?蘇軾《石鐘山記》
名詞動用的條件
六 名詞+而/而+名詞
1 孟嘗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見之。《戰國 策·齊策》 2 項王雖霸天下而臣諸侯,不居關中而都 彭城。《史記·淮陰侯列傳》 3(儒者)不耕而食,不蠶而衣。《鹽鐵 論·相刺》
名詞+名詞
2 主謂結構(後一名詞動用)
(1)天下縞素,今日是也。《戰國策·魏策》 (2)乃丹書帛曰:“陳勝王。”《史記·陳 涉世家》 (3)於是出匕,丈人目先生使引匕刺狼。馬 中錫《中山狼傳》
名詞動用的條件 二 副詞+名詞
1 晉靈公不君。《左傳·晉靈公不君》 2 臣聞之,為臣必臣,為君必君。《國語》 3 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史記·項羽本紀》
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定義: 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後,使賓語所表示的人或事 物具有這個形容詞所表示的性質或狀態,叫做 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1 帶賓語 (1)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 “富之。”《論語· 子路》 (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論語· 衛靈公》 (3)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賈誼《過秦論》
《古代汉语语法》课件
比拟
比拟的定义
比拟的作用
比拟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将一个事 物拟人化或拟物化,以形象地表达出 所要表达的意思。
比拟可以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增 强语言的形象性和表现力,同时也可 以使文章的主题更加突出、鲜明。
比拟的分类
根据比拟的特点,可以分为拟人和拟 物两种类型。拟人是指将事物人格化 ,赋予其人的特征;拟物则是指将人 物物化,赋予其物的特征。
紧缩句
总结词
结构紧凑,言简意赅
详细描述
紧缩句是指结构紧凑,言简意赅的句型。在紧缩句中,通常会省略某些词语或合并多个 词语,以使句子更加简练。例如“不为也”(省略了否定词“不”)表示不作为的原因
。
05 古代汉语的修辞手法
对偶
对偶的定义
对偶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将意义相对或相近的词语或句 子成对地排列,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节奏感。
THANKS 感谢观看
介词
总结词
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方式的词。
详细描述
介词在古代汉语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方式等,如“于”、“在”、“以 ”等。介词通常与名词或代词一起使用,构成介词短语,用于描述动作行为发生的背景
和条件。
连词
总结词
表示词语之间逻辑关系的词。
VS
详细描述
连词在古代汉语中表示词语之间的逻辑关 系,如“与”、“及”、“则”等。连词 通常用于连接两个或多个词语或短语,表 示它们之间的关联或逻辑关系。
主从结构
总结词
主从结构是指一个句子中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 其中一个分句是主句,其他分句是从句,从句对主句进 行补充说明或修饰限定。
详细描述
在主从结构中,从句通常出现在主句之后,用来进一步 解释或补充说明主句的内容。从句可以是形容词从句、 名词从句或副词从句等,它们在句子中扮演着不同的角 色,使语言表达更加复杂和丰富。
词类活用—语法简介词类活用(古代汉语课件)
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
兼类:指一个词兼有两类或两类以上词类的语法功能, 离开特定语境,依然存在,是固定的而非临时的。
(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史记·陈涉起义》
知:动词“知道”。
(2)草木有生而无知。
——《荀子·王制篇第九》
知:名词“知觉”。
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
1. 名词活用:名词作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为动 用法、名词作状语
语法
知识点1:古代汉语语法概说 知识点2:词类和词类活用
第一节 古代汉语语法概说
什么是语法?
语法(也叫古代汉语语法?
同一种语言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结构上存在差异,古汉语和现代汉 语也一样,如果用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去理解古汉语,则会出现误解。 学习古汉语语法重点是了解古汉语语法和现代汉语语法的差别,在阅读 文言文时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容易造成误解的语言现象。
课
• 古汉语语法学习的重点
堂 小
• 古汉语语法学习的基本内容
结
• 词类的划分
• 词类活用和兼类
子归,何以报我?
——《左传·楚归晋知罃》
何以:疑问代词“何”作介词“以”的宾语, 此处前置,即“以何”。
词类
根据词的语法特点(包括形态变化、组合能力和造句功能 三方面)划分出来的词的类别。 在汉语的语法系统中,根据能否独立充当句子成分,将词 分为实词和虚词。
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 量词、代词、副词
2. 动词活用:动词作名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为动用法、动词作状语 3. 形容词活用: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作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
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的为动用法 4. 代词活用 5. 数词活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词类活用一概说(一)词的语法分类:词类,就是从语法的角度给语言中的词划分类别。
划分的依据是词的语法功能(词在句子中的地位和作用、词与词的结合关系。
组合、聚合关系),同时可以结合意义和形态。
根据传统语言学理论,词首先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实词是可以独立担当句法成分的词,一般意义较具体实在,能单独回答问题(朱:自由与粘着;定位与不定位;开放与封闭)。
反之则是虚词。
虚、实两大部类之下分别包含了若干类词,但具体类别和所属则有出入。
《现代汉语》(寥黄本):实词——名、动、形(区别词近年独立出来)、数、量、代、副、叹、拟声;虚词——助、介、连、语气。
胡裕树本把叹词、拟声词放在虚词类。
朱德熙《语法讲义》归副词为虚词(向熹《古汉语知识辞典》同),又把叹词和拟声词独立与虚词、实词并列的第三大类。
每一类词都有它们意义和用法上的共性,我们之所以给词进行语法分类,是为了更好的理解说明词义和用法。
(二)“词类活用”理论的由来:大家知道,汉语和西方印欧语有很大的不同。
词的多义性与多功能性在汉语中非常普遍(古汉语尤为突出),因而对词进行语法归类就显得不那么容易。
第一次建立了汉语语法理论体系的《马氏文通》(1898)就此提出了“字无定义,故无定类”的观点(此后持此观点者有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1924),陈承泽《国文法草创》(1922)反对马建忠(1845~1900)的“字无定类”说,主张根据词的本用定类,不能以修辞上的特例作为语法上的通例,不能以例外否定规律,又创动词的“致动”、“意动”两个术语,成为“词类活用”说的首倡者。
王力《古代汉语》(1962):“在古代汉语里,某词属于某一词类还是比较固定的,各类词在句中的职务也有一定的分工。
……但是,在上古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
……由于仿古的习惯,在后世古文家的作品里,还常常可以见到这类活用的情况。
”此后,在古汉语教学中,“词类活用”的理论被普遍采用。
(三)词类活用的类型:词类活用包含了“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用如动词”三类比较特殊的语法现象,此外,“名词作状语”在古汉语中的使用也非常普遍,为方便起见,姑列于该目之下。
二使动用法(一)什么是使动用法也叫“致动用法”,它是以动宾结构的形式表达兼语式的内容,具有“主语使宾语怎样”的意思。
动词、形容词、名词都有使动用法。
由于它们原来的词性不同,作使动用的时候,所表达的语法意义与词汇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二)动词的使动用法:分两种情况,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和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及物动词本来可以带受事宾语,但在用为使动时,不是动作施与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物产生这个动词所代表的动作行为。
如:(1)其从犬廿?禽又狼?——《殷契粹编九二四片》(杨树达《积微居甲文说》详论)(2)故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观人以言,美于黼黻文章;听人以言,乐于钟鼓琴瑟。
——《荀子非相》(3)故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者也。
——《荀子议兵》(4)尝人,人死;食狗,狗死。
——《吕氏春秋上德》(5)夫乐不过以听耳,而美不过以观目。
若听乐而震,观美而眩,患莫甚焉。
——《国语周语下》(6)故不如先斗秦赵。
——《史记项羽本纪》(7)吴王濞反,欲从闽越,闽越未肯行。
——《汉书东越列传》(8)(天汉)四年春正月,(汉武帝)朝诸侯于甘泉宫。
——《汉书武帝纪》(9)臣闻于师,枳句来巢,空穴来风。
——宋玉《风赋》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在古汉语中使用较少(“从、食”常见),但有时很不容易辨认。
只能借助上下文义进行揣摩。
试比较:(1)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于掌。
——《孟子公孙丑下》(2)孟子将朝王。
——同上(3)欲因此时降武。
——《汉书李广苏建传》(4)涉间(人名)不降楚。
——《史记项羽本纪》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在古汉语里大量出现。
它们一般容易辨认,因为它们一般不带宾语,如果带了宾语,往往就是使动用法。
如:(1)晋人归楚公子谷臣与连尹襄老尸于楚,以求知罃。
——《》(2)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论语先进》(3)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4)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也。
——《汉书韩信传》(5)数与诸公子飞鹰走狗。
——《后汉书袁术传》(6)杜元凯乃复连榻坐客。
——《世说新语方正》(7)妇料其此出,无复入理,便捉裾停之。
——《世说新语贤媛》(8)贤者举而上之。
——《墨子尚贤中》(9)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
——《孟子告子上》省略宾语的情况:(1)魏其谢病,屏居蓝田南山之下数月,诸宾客辩士说之,莫能来。
——《魏其武安列传》(2)今以钟磬臵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石钟山记》(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指形容词活用做动词并带宾语,表示在主语的影响下,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
例:(1)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
——《礼记礼运》(2)晋侯谓庆政曰:“寇深矣,若之何?”对曰:“君实深之,可若何?”——《僖公十五》(3)“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论语子路》(4)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孟子告子下》(5)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孙子兵法谋攻》(6)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史记廉蔺列传》(7)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小石潭记》(8)君子易事而难说也。
说之不以其道,不说也。
——《论语子路》(9)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荀子天论》(四)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活用为动词并带宾语,表示在主语的指使下,宾语成为该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或使宾语产生与该名词有关的动作行为。
名词的使动用法相对少见,活用的名词一般是普通名词,偶也有方位名词或专有名词。
如:(1)宋人请猛获于卫,……亦请南宫万于陈,……宋人皆醢之。
——《左传庄公十二年》(2)乘势,则哀公臣仲尼。
——《韩非子五蠹》(3)齐桓公合诸侯而国异姓。
——《史记晋世家》(4)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中山狼传》(5)我疆我理,南东其亩。
——《诗小雅信南山》(6)使齐之封内尽东其亩。
——《左传成公二年》(7)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论语卫灵公》(8)(齐欲救代,对魏王说)故王不如东苏子(代),秦必疑齐而不信苏子矣。
《史记苏秦列传》(9)尔欲吴王我乎?——《左传定公十年》[公子光派专诸刺王僚](10)是欲臣妾我也,是欲刘豫我也。
胡铨《戊午上高宗封事》[南宋初降金被立为傀儡皇帝]三意动用法(一)什么是意动用法:名词或形容词放在名词或代词前活用为动词,构成动宾关系,表达“主语认为宾语怎样”或“主语把宾语看成什么来对待”(有人建议列为“处动”)的意思。
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或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这种意动用法。
(二)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用作意动,表示当事人(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该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
(1)王吉兹卜。
——甲骨卜辞(2)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易经蛊卦》(3)鲁弱晋而远吴,冯恃其众而背君之盟。
——《左传哀公七年》(4)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韩非子说难》(5)……故不惮勤远而听于楚。
非义楚也,畏其名与众也。
——《国语鲁语下》(6)晋文公适薨,未葬。
先轸言于襄公曰:“秦师不可不击也,臣请击之。
”襄公曰:“先君薨,尸在堂,见秦师利而因击之,无乃非为人子之道欤?”先轸曰:“不吊吾丧,不忧吾哀,是死吾君而弱其孤也。
”(7)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史记管晏列传》(8)藤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
——《史记淮阴侯列传》(9)太子迟之,疑其悔改。
——《史记刺客列传》(10)人生贵得适意尔。
——《世说新语识鉴》(三)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活用为动词带宾语,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某种性质,或认为宾语属于某类人或事物。
(1)毋金玉尔音,而有道心。
——《诗经小雅白驹》(2)窃窃然欲俎豆予于贤人之间,我岂杓人哉?——《庄子庚桑楚》(3)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谷梁传僖公八年》(4)华元曰:“过我而不假道,鄙我也。
”——《左传宣公十四年》(5)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
不如小决使导,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左襄十一》(6)公子乃自骄而功之,窃为公子不取也。
——《史记魏公子列传》(7)秦,形胜之国也,带山阻河,悬隔千里。
——《汉书高帝纪下》(8)依渤海,墙泰山,堑大河。
——杜牧《燕将录》(9)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
——韩愈《原道》(10)外黄富人女甚美,庸奴其夫。
——柳宗元《封建论》(四)意动和使动的区别: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形式相同而意义不同,使动是“使宾语怎样”;意动是“认为宾语怎样”。
使动句叙述的是客观行动;意动句叙述的是主观认识或主观感觉,不一定是事实。
试比较:(1)工师得大木,匠人斫而小之。
——《孟子梁惠王下》(2)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尽心上》(3)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过秦论》(4)齐君弱吾君,归弗来矣。
——《左传昭公十二年》四名词用如动词指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不起使动或意动的作用,频率较使动意动为高(认识有发展)。
包括普通名词和方位名词活用两类。
如:(一)普通名词活用:(1)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战国策赵策》(2)(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
‛)以其子妻之。
——《论语公冶长》(3)晋灵公不君。
——《左传宣公二年》(4)曹子手剑而从之。
——《公羊传庄公十三年》(5)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战国策齐策四》(6)鄂侯争之急,辩之疾,故脯鄂侯。
——《战国策赵策三》(7)左右欲兵之。
——《史记伯夷列传》(8)范增数目项王。
——《史记项羽本纪》(9)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
——白居易《庐山草堂记》(10)用讫再火,令药熔。
——《活板》有些名词活用为动词后读音改变,如“衣”、“王”。
(二)方位名词活用:(1)子墨子不听,遂北。
——《墨子贵义》(2)平原君乃臵酒,……前,为鲁连寿。
——《战国策赵策》(3)沛公引军过而西。
——《史记高祖本纪》(4)吾亦欲东耳。
——《史记淮阴侯列传》(5)狼不敢前。
——《聊斋志异狼》五名词作状语现代汉语中,名词作状语一般要借助跟介词的结合,构成介宾短语才能做状语。
如:“我们在教室上课。
”只有时间名词才能直接作状语。
另外,少数能表示动作方式手段的普通名词也可直接做某些动词的状语,如“集体购票”、“电话联系”、“笑脸迎人”、“公费留学”、“现金支付”等。
但在古汉语中,名词作状语却是名词的基本功能之一,也是古汉语语法的一个重要特点。
(有的语法著作称之为“名词用如副词”,不当)古汉语中名词作状语,所起的作用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还具有较浓重的修辞色彩,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况:一表示时间处所方位:(一)表时间(1)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