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源地消毒技术

合集下载

疫源地消毒(培训材料)

疫源地消毒(培训材料)
期间居住的房间、 活动场所,用过的物品、家具,吐泻物、污染物 倾倒或存放地点,以及污水排放处等,据此确定 消毒范围和消毒对象。根据消毒对象及其污染情 况,选择适当的消毒方法。 • 5、进入疫点时,应先消毒有关通道。 • 6、测量房间、家具及地面需消毒的面积和容积, 估算需消毒的污水量 • 7、必要时,由检验人员对不同消毒对象进行消毒 前采样。 • 8、消毒前应关闭门窗,将水缸盖好,将未被污染 的贵重衣物、饮食类物品、名贵字画及陈列物品 收藏好。
常用消毒液的选择与配制
• 1、漂白粉(其有效氯25%左右),漂白精片(有效氯含量为80~85%)使用前 测其有效氯含量,有效氯含量用%(W/W) 表示。用漂白粉配制水溶液时应 先加少量水,调成糊状,然后边加水边搅拌成乳液,静置沉淀,取澄清液。
• •
漂白粉干粉可用于铺垫墓葬,地面和人、畜排泄物的消毒, 其水溶液可用于餐具消毒、饮水消毒、污水处理、粪便处理、用具擦拭消毒 等, • 漂泊精片可直接溶于消毒水体。 • 例:按2㎎/L加入漂白精用于1m³水体的消毒,需要加漂白精多少克?(漂 白精的有效氯按80%计算)。 • 2㎎/L×1×1000÷80%=2500㎎/L=2.5g • 取2.5g含80%有效氯的漂白精置研钵捣碎,直接加入水体中、搅拌。将研钵用 水冲洗数次。 • 个人防护:戴手套、口罩,穿工作服。
常用消毒技术
选择消毒方法的原则
• 1、使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消毒药、械,并按照 批准使用的范围和方法进行。 • 2、根据物品危险程度和污染病原微生物的种类选 消毒灭菌方法。 • 3、根据消毒对象(物品)选择消毒方法,选择消 毒方法时需注意的问题:一是要保护消毒物品不 受二次污染;二是消毒方法可靠且有效;三是消 毒后残留物质不造成二次污染:
• 11、粪便、 分泌物:漂白粉干粉搅匀,1∶5作用2~6小时; 30000~50000㎎/L含氯消毒剂2∶1作用2~6小时。 • 12、尿:漂白粉干粉搅匀,3%作用2~6小时;10000ml/L氯含 氯消毒剂搅匀,1∶10作用2~6小时。 • 13、便器:0.5%过氧乙酸浸泡,浸没便盆30~60分钟;5000㎎ /L含氯消毒剂溶液浸泡,浸没便盆30~60分钟。 • 14、手:2%碘酊、0.5%聚维酮碘、0.5%氯已定醇液擦拭、或揉 搓消毒,适量,作用1~2分钟;75%乙醇、0.1%苯扎溴铵揉搓 消毒,适量,作用1~2分钟。 • 15、运输工具:2%过氧乙酸气溶胶喷雾,8ml/㎡,作用60分钟。 • 16、医疗废弃物:应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不具备集中处臵医 疗废弃物条件的地方,自行处臵医疗废弃物的,应当符合下列 基本条件:①使用后的一次性医疗器具和容易致人损伤的医疗 废物,应当消毒并作毁形处理。②能够焚烧的,应当及时焚烧。 ③不能焚烧的,消毒后集中填埋。

医学:疫源地消毒技术规范

医学:疫源地消毒技术规范

案例二:某实验室疫源地消毒实践
消毒对象
消毒方法
消毒频次
消毒效果评估
实验室内的实验台、仪 器设备、地面、墙面等。
采用75%乙醇擦拭、紫 外线消毒、臭氧消毒等
方式进行消毒。
每周进行一次全面消毒, 对实验台和仪器设备需 每天使用后进行消毒。
定期进行微生物检测和 化学残留检测,确保消
毒效果符合标准。
案例三:某社区疫源地消毒实践
荧光信号来判断消毒效果。
实时监测技术
利用传感器和在线监测系统,实 时监测消毒过程中的各项参数, 如温度、湿度、紫外线强度等,
以评估消毒效果。
消毒效果的评估标准
01
02
03
微生物学指标
消毒后微生物数量减少到 安全水平,无病原微生物 存活。
化学指标
消毒后化学指示剂变化或 荧光物质消失,表明消毒 有效。

03 消毒剂的选择与使用
常用消毒剂的种类
含氯消毒剂
如漂白粉、次氯酸钠等,具有 广谱杀菌作用,可用于各种环
境和物品的消毒。
醇类消毒剂
如乙醇、异丙醇等,对细菌繁 殖体和亲脂病毒有较好的消毒 作用,可用于手和皮肤消毒。
碘伏类消毒剂
如聚维酮碘、碘酊等,具有广 谱杀菌作用,可用于皮肤、黏 膜和伤口的消毒。
02 疫源地消毒技术规范
疫源地消毒的原则
预防性消毒优先
在疫情发生前,应优先采取预防 性消毒措施,以降低疫情传播的
风险。
科学合理消毒
根据疫情类型、传播途径和病原体 特点,选择合适的消毒方法和频次, 避免过度消毒和消毒不足。
安全环保
消毒过程中应遵循安全操作规程, 避免对人员和环境造成危害,同时 应合理使用消毒剂,减少对环境的 污染。

疫源地消毒名词解释

疫源地消毒名词解释

疫源地消毒名词解释疫源地消毒是指对发生传染病疫情的地区进行消毒处理的一种措施。

在疫情发生地,病原体可能通过空气、水、食物、物体表面等途径进行传播,因此对疫源地进行消毒是防止疫情扩散和控制传染病蔓延的重要手段。

下面是几个与疫源地消毒相关的名词解释:1. 消毒:消毒是指使用化学物质或其他物理方式杀灭或抑制病原体的过程。

消毒可以分为物理消毒和化学消毒两种方式。

物理消毒包括高温消毒、辐射消毒、过滤等,而化学消毒则是利用化学物质对病原体进行杀灭。

2. 传播途径: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的途径或方式。

常见的传播途径包括空气飞沫传播、空气悬浮传播、直接接触传播、食物、水传播等。

3. 高温消毒:高温消毒是通过将物体或环境暴露在高温条件下来达到杀菌的目的。

常见的高温消毒方法包括蒸汽消毒、烘烤消毒、煮沸消毒等。

4. 辐射消毒:辐射消毒是指利用辐射技术对物体或环境进行消毒。

常见的辐射消毒方式包括紫外线消毒、γ射线消毒等。

紫外线消毒可以杀灭空气中的病原体和表面附着的病原体,但其杀菌作用有一定的局限性。

5. 化学消毒:化学消毒是利用化学物质杀灭病原体的一种方法。

常见的化学消毒剂包括氯化物、醇类、过氧化物、酚类等。

不同的消毒剂对不同的病原体有不同的杀灭效果,并且在使用时需要注意安全使用和稀释。

6. 隔离:隔离是指将疑似感染者或已确诊患者与其他人群隔离开来,以阻断传染途径,防止疫情扩散。

隔离分为家庭隔离和集中隔离两种方式。

家庭隔离是指将患者隔离在家中,而集中隔离则是将患者集中在特定场所进行隔离。

总之,疫源地消毒是一项重要的预防和控制传染病蔓延的措施。

通过对疫源地进行消毒,可以有效杀灭病原体,防止传播途径的扩散,并减少病例的发生和传播风险。

同时,在进行疫源地消毒时,还需要注意选择适当的消毒方法和消毒剂,并严格遵守相关的消毒操作规范,以确保消毒效果和操作安全。

疫源地消毒基本要求

疫源地消毒基本要求

疫源地消毒基本知识1.装备要求担当疫源地消毒任务的单位,应依据工作需要和条件装备消毒工具和防备用品,贮备必定数目的消毒剂。

(1)消毒工具:背负式喷雾器,气溶胶喷雾器,担架式灵活喷雾器,背负式灵活喷雾器、配药桶( 10 L)、刻胸怀杯(筒)、工具箱、消毒车。

(2)防备用品:工作服、隔绝服、防备眼镜、口罩、防鼠疫口罩、帽子、手套、长筒胶靴、毛巾、污物袋、手电筒、皮卷尺、雨衣、长柄毛刷、装工作衣的布袋( 30cm×30cm× 40cm)、肥皂盒、皮肤消毒盒(瓶)。

(3)消毒剂:贮备必定量的消毒剂并与有关厂家成立联系,保证办理突发疫情的需要。

常用消毒剂有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碘伏等。

2.技术要求(1)疫点的随时消毒1)对病人应依据病情做到“三分开”与“六消毒”。

“三分开”是指:①分住室(条件不具备可用布帘分开,起码要分床);②分饮食;③分生活器具(包含餐具、洗刷器具、便盆、痰罐等)。

“六消毒”是指:①消毒分泌或排泄物(如呼吸道传得病主要为口鼻分泌物,肠道传得病主要为粪便,接触性传得病主要为脓液、痂皮等);②消毒生活器具;③消毒双手;④消毒衣服、被单;⑤消毒患者居室;⑥消毒生活污水、污物。

2)病人陪同和护理人员,除做好病人的随时消毒外,应做好自己的卫生防备,护理病人后,应消毒双手。

(2)疫点的终末消毒程序1)在出发前,应检查所需消毒器具、消毒剂和防备用品,做好准备工作。

2)消毒人员抵达疫点,第一核对门牌号和病人姓名,并向有关人员说明来意,做好防疫知识宣传,严禁没关人员进入消毒地区内。

3)对脱掉外套应放在自带的布袋中(不要放在污染或可能遇到污染的地方)。

穿隔绝服、胶鞋,戴上口罩、帽子。

用过氧乙酸或含氯制剂时,须戴防备眼镜。

4)认真认识病员生病前和生病时期居住的房间、活动场所,用过的物件、家具,吐泻物、污染物倾倒或寄存地址,以及污水排放处等,据此确立消毒范围和消毒对象。

依据消毒对象及其污染状况,选择适合的消毒方法。

疫源地消毒总则

疫源地消毒总则

一、疫源地消毒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

疫源地消毒应遵循科学规范,采用适当的消毒方法和药剂进行消毒,确保疫情的彻底消除。

2.安全性原则。

疫源地消毒应严格遵守消毒安全操作规程,注意药剂的使用和储存,保证工作人员的安全。

3.全面性原则。

疫源地消毒应涵盖所有可能受到污染的区域和物品,确保彻底消灭病原体。

4.合理性原则。

疫源地消毒应根据疫情的情况制定合理的消毒方案,包括消毒频次、消毒药剂种类和使用方法等。

二、疫源地消毒的对象
1.隔离区、隔离病房、病例家庭、病例车辆等所有疫情发生场所。

2.疫情监测点、野生动物救助站等可能存在病原体的场所。

3.可能接触到病原体的人员、物品和设备,包括医护人员、清洁工人、交通工具、衣物、餐具等。

三、疫源地消毒的方法
1.物理消毒。

物理消毒主要通过高温、紫外线和辐射等方式杀灭病原体,适用于一些特殊场合。

2.化学消毒。

化学消毒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消毒方法之一,包括氯化物、过氧化氢、醋酸等多种消毒药剂。

3.生物消毒。

生物消毒是通过微生物对抗病原体的一种新型消毒方式,包括使用益生菌、蛋白酶等方法。

四、疫源地消毒的流程
1.疫情监测和分析。

了解疫情发展趋势,分析疫情原因和传播途径。

2.消毒方案的制定。

根据疫情的情况和消毒原则,制定详细的消毒方案,确定消毒药剂和消毒方法。

应急和疫源地消毒处理

应急和疫源地消毒处理

一般应急和疫源地消毒处理方法和原则应急消毒处理1、备用药物、器械漂白粉精、戊二醛、来苏、碘伏、明矾、电动喷雾机、背负式喷雾器、防护服、秤重工具、量具。

2、疫源地或灾区消毒处理原则消毒人员应在接到通知后迅速携带消毒药物及应急器械、量具前往现埸。

到达现埸后应对当地发病情况、有关检测结果、临床诊断、居住环境、人员活动范围、日常接触物品等进行了解,综合以上情况后,初步确定选用消毒药物种类、浓度、使用方法、消毒对象、消毒范围等,并立即配制、实施。

消毒人员应穿戴隔离衣、帽、口罩,严格按有关消毒要求进行。

应根据由外向内、由上而下,先消毒较清洁区和污染轻的房间,再消毒污染严重的住所、厕所等。

对于房间的消毒,应依次从门把手、墙壁、家具、地面循序进行,对污染严重的衣物、用品,无用的销毁,可用的用塑料袋装入后进行消毒药液的浸泡消毒处理.餐具可用消毒药液浸泡、煮沸消毒、红外线消毒柜进行消毒处理.消毒前、后均应向病人、家属讲明消毒的目的、注意事项,使得他们能配合专业人员开展工作,做好日常消毒防病工作,期望达到控制疾病蔓延的目的。

消毒人员应做好现埸消毒记录,包括药物配制,施药浓度,作用时间,消毒对象,具体时间等,应有处理人员签名,并做好存档工作。

应及时清洗器械、器具,并按隔离要求,依次脱下隔离衣、帽、口罩,装入专用袋带回消毒,最后要彻底清洗双手.终末消毒一般要求在接通知后24小时内完成。

消毒过程中不可吸烟、饮水、吃东西,并应劝阻无关人员不要进入工作埸所。

对已消毒和尚末消毒的物品、埸所应有明确标志分开,以免重复、交叉污染.疫源地消毒的要求1、疫区消毒消毒范围和对象:以传染源排出病原体可能污染的范围为依据确定消毒范围和对象。

消毒持续时间:以传染病流行情况和病原体监测结果为依据确定消毒的持续时间。

消毒方法的选择:以消毒因子的性能、消毒对象、病原体种类为依据选择消毒方法。

尽量避免破坏消毒对象的使用价值和造成环境的污染。

疑似传染病疫源地的消毒:可按疑似的该类传染病疫源地进行消毒处理或按下一条进行处理.不明传染病疫源地的消毒:应根据流行病学指征确定消毒范围和对象,采取最严格的消毒方法进行处理。

特定场所的消毒和消毒效果评估以及常用的消毒剂

特定场所的消毒和消毒效果评估以及常用的消毒剂

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0年8月目 录一、特定场所(新冠肺炎疫源地)消毒二、消毒效果评估三、常用的消毒剂一、特定场所(新冠肺炎疫源地)消毒2020.1.28附件6 特定场所消毒技术方案(第一版)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方案(第三版)的通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消毒剂使用指南的通知2020.2.18明确提出:应合理使用消毒剂,遵循“五加强七不宜”。

联防联控机制综发〔2020〕89号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新冠肺炎流行期间消毒工作的通知2020.2.29(一)依法依规开展消毒工作;(二)采取科学消毒措施。

(三)防止过度消毒;(四)做好消毒质量控制和效果评价。

2020.6.17联防联控机制综发〔2020〕195号关于全面精准开展环境卫生和消毒工作的通知(一)采取科学消毒措施。

遵循“五要”, “七不”。

(二)做好消毒质量控制和效果评价。

对消毒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的预防性消毒和影响大的终末消毒,各级疾控部门要做好消毒效果评价。

新冠肺炎防控期间国家关于消毒的重要发文u控制传染源u切断传播途径--消毒u保护易感人群消毒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病原微生物,使之达到无害化的处理。

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

消毒分类:Ø疫源地消毒:对疫源地内污染的环境和物品的消毒。

随时消毒:疫源地内有传染源存在时进行的消毒。

终末消毒:传染源离开疫源地后,对疫源地进行的一次彻底的消毒。

Ø预防性消毒:在没有明确的传染源存在时,对可能受到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环境和物品进行的消毒。

可有效地减少传染病的发生。

例如,公共场所消毒、运输工具消毒、餐具消毒、饮水消毒、手卫生、粪便污水无害化处理等等,都属于预防性消毒。

消毒的目的意义p 切断传染病的传播途径,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流行。

(疫源地消毒)p 杀灭环境中的有害微生物,减少人们接触病原体感染传染病的机会。

(预防性消毒)p 除臭p消除恐惧心态,维护社会稳定---有时很重要p 宣传作用---消毒作为在卫生应急救援的标志动作和形象消毒意义的延伸与病媒生物防制的区别 对象:病媒生物 微生物控制指标: 控制密度 控制数量控制措施: 防与灭 灭(一)、新冠肺炎疫源地消毒的原则1、消毒要与其他防控措施配合,如传染病疫情和症状监测、隔离、医学观察、病人治疗、院感控制、病媒生物控制、饮水卫生、食品卫生、环境卫生、个人卫生、强化免疫、预防用药、个人防护等。

疫源地消毒技术规范.

疫源地消毒技术规范.

的物品、家具,吐泻物、污染物倾倒或存放地点,以及污水排放
处等,据此确定消毒范围和消毒对象。根据消毒对象及其污染情
况,选择适宜的消毒方法。
5.进入疫点时,应先用喷雾消毒的方法在地面 消毒出一条1.5米左右宽的通道,供消毒前的 测量、采样和其他处理用。
6.测算房屋、家具及地面需消毒的面积和体积。
7.必要时,由检验人员对不同消毒对象进行消
苯扎溴铵溶液浸泡1 分钟~3 分钟。必要时,
用0.2% 过氧乙酸溶液浸泡,或用0.2% 过氧
乙酸棉球、纱布块擦拭。
9.病人尸体:对病人的尸体用0.5% 过氧乙酸溶液浸湿的
布单严密包裹后尽快火化。
10.运输工具:车、船内空间,可用0.5% 过氧乙酸溶液
或有效氯为10000 mg/L的含氯消毒剂溶液喷洒至表面湿
消毒2 小时后处理。也可焚烧处理。
7.家用物品、家俱:可用0.3~0.5% 过氧乙酸
溶液或有效氯为1000~2000mg/L的含氯消毒 剂进行浸泡、喷洒或擦洗消毒。
8.手与皮肤:用0.5%碘伏溶液(含有效碘 5000 mg/L)或0.5%氯己定醇溶液涂擦,作 用1 分钟~3 分钟。也可用75%乙醇或0.1%
对食饮具可用流通蒸汽消毒20min(温度为 100℃);煮沸消毒15-30分钟;使用远红外线消毒 碗柜,温度达到125℃,维持15 分钟,消毒后温度 应降至40℃以下方可使用。对不具备热力消毒的单 位或不能使用热力消毒的食饮具可采用化学消毒法。 如用有效氯含量为250--500mg/L的含氯消毒液浸泡 30 min。消毒后清水冲洗、空干保存备用。
11.病人用过的餐(饮)具、污染的衣物若不能集中
在消毒站消毒时,可在疫点进行煮沸消毒或浸泡消
毒。作浸泡消毒时,必须使消毒液浸透被消毒物品,

传染病疫源地消毒与个人防护技术

传染病疫源地消毒与个人防护技术

预防性消毒
2.公共场所和学校 (1)无明确病例发生的公共场所和学校应以清洁为主,消毒
对预防传染病的意义有限。应加强通风,保持好环境卫生, 清洁消毒工作按已有法规即可,不需专门开展消毒工作。 (2)传染病流行期间,居民应尽量避免前往人多拥挤场所, 公共场所和学校根据疾病流行情况和其他相关规定采取关 闭或停课措施,没有关闭的公共场所和学校除加强通风、 保持好环境卫生外,可对门把手、电梯扶手、收银台等人 员经常接触的部位定期进行消毒。 (3)公共场所和学校应有洗手设施或者手消毒剂,相关人员 应及时洗手,必要时使用免洗型手消毒剂进行手部消毒。
常见污染对象的消毒方法
(四)病人排泄物和呕吐物:患者的排泄物、呕 吐物等最好用固定容器盛放,稀薄的排泄物、 呕吐物,每1000mL 可加漂白粉50g 或含有效 氯20000mg/L 消毒剂溶液2000mL,搅匀放置 2h。盛排泄物或呕吐物的容器可用含有效氯 1000mg/L消毒剂溶液浸泡15min,浸泡时,消 毒液要漫过容器。被排泄物、呕吐物等污染的 地面,用漂白粉或生石灰覆盖,作用60min 后 清理。
不得遗漏。严格区分已消毒和未消毒的物品,勿使 已消毒的物品被再次污染。 (6)携回的污染衣物应立即分类作最终消毒。 (7)清点所消耗的药品器材,加以整修、补充。 (8)填好的消毒记录应及时上报。
消毒装备
穿防护服
穿防护服
穿防护服
预防性消毒
预防性消毒是指没有病例发生的情况 下,在家庭、公共场所、学校、交通工 具和医院开展的相关消毒活动。
方式:洗手、通风、曝晒、擦拭、喷洒、喷雾、 湿拖等。
终末消毒
1.病家 2.公共场所和学校 3.交通运输工具 4.医疗机构
终末消毒
1.病家 :住室地 面、墙壁,桌、椅 等家具台面,门把 手,患者餐饮具、 衣服、被褥等生活 用品,玩具,厕所、 卫生间等。

疫源地消毒剂通用要求

疫源地消毒剂通用要求

疫源地消毒剂通用要求概述疫源地消毒剂是指在疫情流行地区进行预防控制工作时所使用的消毒剂。

其主要目的是消灭或抑制病原体的传播,从而控制疾病的传播范围和程度。

疫源地消毒剂通用要求是指这些消毒剂必须满足的一系列标准和要求,以确保其安全有效地发挥作用。

一级标题二级标题一三级标题一•要求一:疫源地消毒剂必须具有广谱杀灭病原体的能力。

这意味着消毒剂应能有效杀灭多种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和真菌等。

•要求二:疫源地消毒剂应具有快速杀灭病原体的能力。

在疫情爆发时,及时高效的消毒能够迅速降低疫情的传播速度。

•要求三:疫源地消毒剂必须安全无害。

消毒剂不应对人体和环境造成危害,确保人们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受到伤害。

三级标题二•要求一:疫源地消毒剂应具有持久的杀菌效果。

消毒剂在消毒后应能够保持一段时间的抗菌效果,以确保疫情的有效控制。

•要求二:疫源地消毒剂应易于使用和操作。

消毒剂的使用方法应简单明了,便于相关人员快速掌握和操作,以提高工作效率。

•要求三:疫源地消毒剂应具备较低的成本。

疫情防控工作通常需要大量的消毒剂,因此其成本应尽量降低,以减轻财政负担。

二级标题二三级标题一•要求一:疫源地消毒剂需要具备适应不同环境的特点。

在应对不同类型的疫情时,消毒剂需要针对不同的环境特点进行调整,以发挥最佳效果。

•要求二:疫源地消毒剂应具有较低的残留性。

消毒剂在使用后应能够有效分解或清除,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要求三:疫源地消毒剂应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

消毒剂的生产和使用应符合国家和地方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以确保安全使用。

三级标题二•要求一:疫源地消毒剂应具有较长的保存期限。

消毒剂在存放时应能够保持一定的有效性,以应对长期的疫情防控工作。

•要求二:疫源地消毒剂应具有稳定的性质。

消毒剂在不同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应保持稳定,以确保其使用效果的可靠性。

•要求三:疫源地消毒剂应易于监测和评估。

消毒剂使用后,应能够通过监测和评估工作来验证其杀菌效果的稳定性。

疫点疫区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理论与方法-疫源地消毒技术(1)

疫点疫区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理论与方法-疫源地消毒技术(1)

综合医院:1、粪大肠菌群:≤500MPN/L(排),≤5000MPN/L(预);2、肠道致病微生物:不得检出(排),—— (预) ;3、传染病房污水、粪便消毒后,方可排入污水站;4、总余氯:3~10mg/L(排)、2~8mg/L(预)。
二、疫源地消毒要求
5、疫源地终末消毒工作程序5.1工作程序询、勘、采、收、闭、配、消、采不再强调打消毒通道消毒顺序:房间先外后内,污染先轻后重,风险由高到低;肠道传染病:先灭蝇再消毒呼吸道传染病:先空气再物表5.2注意事项药物必须现场配制消毒现场不得吸烟、饮食气体熏蒸(臭氧?过氧乙酸?环氧乙烷?)消毒时,房间需密闭不漏气,待 消毒物品需散开悬挂,温湿度,防火5.3工作记录
城市楼房怎么划???门栋为小圈,整栋楼或小区为大圈?
1、甲类传染病:鼠疫1.2鼠疫疫区处理标准(GB 15978-1995):云南家鼠、喜马拉雅旱獭、北方沙鼠疫源地持续活跃。湖北不是鼠疫自然疫源地风险来自于病例和带菌动物输入。
村庄大小隔离圈划设示意图
三、消毒原则
1、甲类传染病:鼠疫1.2鼠疫疫区处理标准(GB 15978-1995):病例、疑似、接触者,均需单独病房或隔离室;肺鼠疫、肠鼠疫病人需单独病房隔离治疗;肺鼠疫、肠鼠疫的小隔离圈须首先消毒,痰、排泄物及时消毒;大小隔离圈灭鼠灭蚤腺鼠疫及其他鼠疫隔离圈内灭蚤灭鼠,病房每天消毒;管制猫狗,并体表灭蚤;尸体消毒后就地焚烧或高地势深埋。禁止物处理
4水污染物排 放标准
5终末消毒工 作程序
1随时消毒卫 生要求
二、疫源地消毒要求
1、随时消毒卫生要求
消毒合格判定自然菌消亡率≥90%
检查及采样 方法
医院随时消毒 按GB 15982第4章
1、环境分类,各类环境的空气、物表标准限值2、外科手、卫生手3、医疗器械:高度危险性无菌,中度≤20cfu/件(g、100cm2),低度≤200cfu/件(g、 100cm2)4、医疗用水 5、防护用品 6、消毒剂7、消毒器械:UV、臭氧、环氧乙烷8、污水

浅谈畜禽传染病疫源地消毒技术

浅谈畜禽传染病疫源地消毒技术

包 括 病 畜 禽 所 在 的房 舍 、 隔 离 场 地 、病 畜 禽 尸 体 、排 泄 物 、分 泌 物 及
被 病 原 体 污 染 和 可 能 被 污 染 的 一 切 场
( 实 施 消 毒 的 时 间 。 疫 源 地 消 毒 1 )
时 间 越 早 越 好 ,一 般 接 到 快 报 疫 情 6 ~
() 毒 人 员 在 接 收 到 疫 源 地 消 毒 1消
通 知 后 ,应 立 即 检 查 所 需 消 毒 丁 具 、
消 毒 剂 和 防 护 用 品 ,做 好 一 切 准 备 工
作 ,并迅速 到疫点实 施消毒 l作 。 了 T 解 动 物 发 病 及 活 动 场 所 情 况 ,禁 止 无 关 人 员 进 人 消 毒 区域 .更 换 工 作 服 或 隔 离 服 、胶 鞋 、戴 上 口罩 、 帽 子 ,必 要 时戴 上 防护 眼 镜 。
如 肠 道 传 染 病 , 消 毒 对 象 主 要 是 病 畜
禽排 冉 的 粪便 。以 及 被 其 污 染 的 物 品 、 场 所 等 ; 呼 吸 道 传 染 病 ,则 主 要 是 消 毒空 气 、分 泌 物及 污 染 的 物 品等 。
() 毒 方 法 的 选 择 。应 根 据 消 毒 3消 因 子 的 性 能 、消 毒 对 象 及 病 原 体 种 类
行 处 理
顺 序 进行 。 () 3消毒 完 毕后 .及 时将 衣 物 脱 下 ,
将 脏 的 一 面 卷 在 里 面 , 连 同 胶 鞋 一 起 放 人 消毒 液 桶 内 ,进 行 彻 底 消毒 。
原 体 。威胁 其 他 地 区 的安 全 ,而 搞好 疫
源地 消 毒 是 防止 传染 病 发 生 和流 行 ,控 制 和扑 灭传 染 病 的重 要 措 施 之一 。 1 疫 源地 消 毒 原 则 和 程序

传染病疫源地消毒

传染病疫源地消毒
呼吸道传染病:隔离防护是重要手段,终末消毒无 意义。
疫点的随时消毒
对病人应根据病情做到“三分开”与“六消毒”。
“三分开”是指:①分住室(条件不具备可用布帘隔 开,至少要分床);②分饮食;③分生活用具(包 括餐具、洗漱用具、便盆、痰罐等)。
“六消毒”是指:
①消毒分泌或排泄物(如呼吸道传染病主要为口 鼻分泌物,肠道传染病主要为粪便,接触性传染 病主要为脓液、痂皮等);
17)填写疫点终末消毒工作记录。 18)离开病家前,让病家开窗通风,擦拭打扫。
消毒人员注意事项
1)出发前,要检查应携带的消毒工具是否齐全无 故障,消毒剂是否足够。
2)应主动取得病家合作和相关人员的配合。选择 消毒因子时,应尽量采用物理法消毒。在用化学法 消毒时应尽量选择对相应致病微生物杀灭作用良好, 对人、畜安全,对物品损害轻微,对环境影响小的 消毒剂。
5)进入疫点时,应先消毒有关通道。
6)测量房屋、家具及地面需消毒的面积和体积,估 算需消毒的污水量。
7)必要时,由检验人员对不同消毒对象进行消毒前 采样。
8)消毒前应关闭门窗,将水缸盖好,将未被污染的 贵重衣物、饮食类物品、名贵字画及陈列物品收藏 好。
9)如系呼吸道传染病,应对室内空气进行消毒。 10)如系肠道传染病,应先于室内灭蝇,再进行消
传染病疫源地消毒
消毒工作的意义
患者
死亡
传 病人 生长繁殖 病
染 源
动物
原 排出 体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获得免疫者
携带者
卫生应急处理或疫源地消毒
疫源地消毒的作用正在被重新认识: 疫源地无害化 稳定民心(灾后、突发事件等) 宣传(引起重视、减少接触等)
疫源地消毒永远不能被抛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他传染病按病种不同应在 24h至48h内采取消毒措施。
精品课件
五、装备要求
1、消毒工具:喷雾器(背负式、气溶胶) 2、防护用品:隔离服、生物防护服、
N95 生物防护口罩 3、消毒剂:厂家建立联系,确保处理突
发疫情的需要。 常用消毒剂有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
二氧化氯.碘伏等。
精品课件
六、消毒人员的个人防护
2)消毒持续时间:以传染病流行情况和病原体 监测结果为依据。
3)消毒方法的选择:以消毒因子的性能、消毒 对象、病原体种类为依据。
4)疑似传染病疫源地的消毒:可按疑似的该类 传染病疫源地进行消毒处理
精品课件
5)不明传染病疫源地的消毒:采取最 严格的消毒方法进行处理。
6)注意与其它传染病控制措施配合: 搞好传染源的管理, 疫区的封锁、隔离, 灭蝇、灭蚊,灭鼠、灭蚤, 饮用水、污水、食品.环境卫
精品课件
4、人兽共患病
对发热期病人的排泄物、分泌物、血; 病人的便器; 衣物、被褥; 餐(饮)具和污染食物; 生活用具; 有时需对室内空气、环境等进行消毒。
要特别注意对病兽尸体及其污染的环境 进行消毒处理。
精品课件
八、技术要求
1、疫区消毒
1)消毒范围和对象:以传染源排出病原体可能 污染的范围和对象。
生的消毒及卫生管理。 加强易感人群的保护。
精品课件
2、疫点的随时消毒
1) 对病人应根据病情做到“三分开”与“六
消毒”。
“三分开”是指:
①分住室
②分饮食 ③分生活用具
“六消毒”是指:
①消毒分泌或排泄物; ②消毒生活用具;
③消毒双手;
④消毒衣服、被单;
⑤消毒患者居室; 物。
⑥消毒生活污水、污
2)病人陪伴和护理人员:卫生防护,消毒双手。
精品课件
2、存在较多有机物的物品消毒时,应 加大消毒药剂使用剂量和/或延长消 毒作用时间。
3、微生物污染特别严重时,应加大消 毒药剂的使用剂量和/或延长消毒作
精品课件
4、应根据消毒物品的性质选择消毒方法 一是要保护消毒物品不受损坏, 二是使消毒方法易于发挥作用。
1)耐高温、耐湿度的物品和器材,应 首选压力蒸汽灭菌; 耐高温的玻璃器材、油剂类和干粉 类等可选用干热灭菌。
2)不耐热、不耐湿,以及贵重物品, 选择环氧乙烷或低温气体消毒、灭菌。
精品课件
3)器械的浸泡灭菌,应选择对金属 基本无腐蚀性的消毒剂。 4)选择表面消毒方法,应考虑表面 性质,光滑表面可选择紫外线消毒 器近距离照射,或液体消毒剂擦拭; 多孔材料表面可采用喷雾消毒法。
精品课件
三、组织执行与人员
1、对甲类传染病和肺炭疽、艾滋病 等乙类传染病 当地疾病预防控制和监督机构的 监督指导下,由有关单位和个人及 时进行消毒处理,或由当地疾病预 防控制和监督机构负责进行终末消 毒。
传染病疫源地消毒技术
精品课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消毒管理办法》 消毒技术规范 国家标准
精品课件
一、概念与术语 1、疫源地消毒 2、随时消毒 3、终末消毒 4、预防性消毒
不宜过泛使用,人口流动频繁的场所如公共 汽车、飞机、火车、客船、各种公共场所通过 此类消毒很难达到预精防品课件作用。
名贵字画及陈列物品收藏好。 8)关闭门窗. 9)如系呼吸道传染病,应对室内空气进
行消毒.
精品课件
10)如系肠道传染病,应先于室内灭蝇, 再进行消毒。
11)应按照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先清洁后 污染方法,依次进行消毒。
12)对污染重、经济价值不大的物品和废 弃物,在征得病家同意后焚烧。
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消毒制以 防受到感染。 必要时,可口服抗生素预防。 较严格的防护可参考鼠疫的防护方法。
精品课件
七、各类传染病疫点消毒要求
1、呼吸道传染病
室内地面、墙壁和门窗及暴露的用具; 室内空气; 衣物、被褥; 病人分泌物、排泄物和呕吐物及其容器; 餐(饮)具、食物; 交通、运输工具; 家用物品、家具和玩具;纸张、书报等。
5 、非专业消毒人员开展疫源地消毒 前应接受培训。
精品课件
6 、各类传染病(包括非法定传染 病)爆发流行时应在当地疾病预 防控制和监督机构的监督指导下, 由有关单位及时进行消毒,或由 当地疾病预防控制和监督负责对 其进行消毒处理.
精品课件
四、时限要求
接到甲类传染病疫情报告和乙 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和艾滋病的疫 情报告后,城市应在6 h内,农村 应在12 h内采取消毒措施,
精品课件
3、疫点的终末Βιβλιοθήκη 毒程序1)到达疫点:查对门牌号和病人姓名。 2穿隔离服、胶鞋,戴上口罩、帽子,
戴防护眼镜。 3) 确定消毒范围和消毒对象:物品、面
积、体积 4)选择适宜的消毒方法(浓度—时间)
精品课件
5)进入疫点时,应先消毒有关通道。 6)必要时,由检验人员对不同消毒对象
进行消毒前采样。 7)未被污染的贵重衣物、饮食类物品、
精品课件
2、肠道传染病
室内地面、墙壁; 衣物、被褥; 病人排泄物、呕吐物及其容器; 餐(饮)具、 食物; 家用物品、家具和玩具;纸张、书报; 运输工具; 厕所、垃圾和污水等进行消毒。
要特别注意对饮用水、食物、粪便及 污染的手和皮肤进行消毒处理。
精品课件
3、体液传播的传染病
感染者和病人流出的血液与性分泌物。 必要时对体液污染的地面、墙壁; 家用物品、家具、玩具; 衣服、被褥; 餐(饮)具; 手和皮肤 发现HBV、HCV阳性血液及血制品,应尽 快彻底焚烧。
二、消毒、灭菌的方法选择
1根据微生物种类 *选用高水平消毒法或灭菌法。
对受到细菌芽孢、真菌孢子、分枝 杆菌和经血传播病原体(乙肝病毒、丙肝 病毒、艾滋病病毒)污染的物品.
精品课件
*选用中水平以上的消毒方法。 对受到真菌、亲水病毒、螺旋体、
支原体、衣原体等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物 品。 *选用中水平或低水平消毒法。 受到一般细菌和亲脂病毒等污染的物品 。
精品课件
2、乙类传染病和丙类传染病中肺 结核, 疾病预防控制和监督机构提 出的卫生要求,由病人陪护人或 所在单位进行消毒处理或由当地 疾病控制机构组织进行消毒处理。
精品课件
3、对丙类传染病中的急性出血性结膜 炎、感染性腹泻等由病人或其陪护 人进行消毒处理。
4 、在医院中对传染病病人的终末消 毒由 医院安排专人进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