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劳动合同法的立法依据和法律定位
论劳动合同法立法依据和法律定位
![论劳动合同法立法依据和法律定位](https://img.taocdn.com/s3/m/a234d699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c1.png)
论劳动合同法立法依据和法律定位一、引言劳动合同法是保护劳动者权益、规范劳动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法律。
据统计,2019年我国劳动争议案件数量高达104.1万件,其中涉及劳动合同争议案件占比较高。
劳动合同法的立法依据和法律定位对于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劳动关系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劳动合同法立法依据劳动合同法是我国固体劳动关系的主要依据,其法律法规体系包括:宪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及其他相关法律。
在宪法规定的各项权利、义务和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劳动法、劳动合同法进一步明确了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规定了雇主和员工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并保障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具体来说,劳动法规范了劳动标准、劳动保护、劳动报酬等方面的问题,是基本立法;而劳动合同法则规定了劳动合同的订立、变更、解除、终止、解除和返还问题,并加强了劳动合同的保障。
这些法律制度有助于维护劳动者利益、调整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权利关系,从而有效地促进保护劳动者权益和和谐稳定劳动关系。
三、劳动合同法法律定位劳动合同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是具有重要的法律地位的。
其主要定位表现为以下两点:1. 劳动合同法的相对独立性劳动合同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具有相对独立的法律地位,是以劳动关系为基础,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法律法规。
作为一部专门性法律,劳动合同法不仅对劳动合同有专门的规定,还涉及劳动关系、劳动保护、工资报酬等问题。
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劳动合同法不但具有相对独立性,而且还是宪法和劳动法的落实和具体化,是劳动法制中的重要环节。
2. 劳动合同法的重要性劳动合同法是保障劳动者权益的重要法律法规,也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法律法规。
劳动合同法对于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维护劳动者利益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同时,劳动合同法作为一种重要的法律制度,其颁布实施也是我国劳动法制和法治社会建设的重要体现。
四、结论劳动合同法作为我国劳动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劳动者权益、规范劳动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劳动法保护劳动者权益
![劳动法保护劳动者权益](https://img.taocdn.com/s3/m/befe08f0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8a.png)
劳动法保护劳动者权益一、引言劳动者是社会经济运行的基石,维护劳动者权益是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基本前提。
劳动法作为我国劳动关系的基本法律,旨在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为劳动者提供公平、公正的劳动环境。
本文将从劳动法的立法依据、主要内容以及对劳动者权益保护的影响等方面展开论述。
二、劳动法的立法依据1.宪法保障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保障妇女的合法权益,保护未成年人和劳动者的权益,保护卫生与环境,为残疾人、老年人和无赖者提供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章)。
劳动法的立法依据之一即来自于我国宪法对劳动者权益保护的要求。
2.劳动者权益保护的国际先进法律我国是国际劳工组织的创始会员之一,我国劳动法的产生也借鉴了一些国际先进法律的经验,如《国际劳工公约》和《国际人权公约》等。
劳动法制定过程中广泛吸收借鉴国际社会先进法律,以确保劳动者权益保护水平与世界接轨。
三、劳动法的主要内容劳动法以保障劳动者权益为中心,内容涵盖了从劳动关系建立到劳动关系终止的方方面面。
主要内容如下:1.劳动合同制度劳动合同制度是劳动者权益保护的基石,劳动法规定了劳动合同的签订、内容、变更、解除等方面的规定。
其中包括劳动合同自愿原则、劳动报酬的支付、劳动双方权利义务等。
2.劳动时间和休假制度劳动法规定了劳动时间的安排和休假制度,保护劳动者的生活和工作平衡。
其中包括工时的管制、加班工资的支付、休息休假的安排等。
3.劳动报酬制度劳动法规定了劳动者劳动所得的保障,包括最低工资标准的设定、加班工资的支付、福利待遇的提供等。
劳动报酬制度的完善为劳动者提供了经济保障和社会福利。
4.劳动保护制度劳动法规定了劳动者的劳动保护制度,包括劳动安全卫生的保障、劳动保险的提供、特殊劳动者的保护等。
这些制度的建立有效确保了劳动者在工作中的安全和健康。
四、劳动法对劳动者权益保护的影响1.促进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劳动法的实施推动了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劳动法对劳动合同的签订、劳动报酬的支付以及工伤保险的提供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有效促使劳动双方平等自愿地建立和维护劳动关系。
合同法毕业论文题目推荐
![合同法毕业论文题目推荐](https://img.taocdn.com/s3/m/1cec3b4a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da.png)
合同法毕业论文题目推荐1、加强政府合同管理严防合同法律风险2、企业用工管理面临的法律风险分析3、民法分则合同编立法研究4、股权转让合同解除权的司法判断与法理研究5、我国劳动关系解雇制度的自治与管制之辨6、未约定经济补偿金条款对离职竞业限制协议生效的影响7、论债权人的代位权--从合同法的角度8、服务期违约金的适用范围和法律定性9、以社会法价值理念指导劳动合同法修改10、论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中的预期违约制度11、认缴制下诚实信用原则在股东出资义务中的适用12、经济补偿金制度修改的制度替代及方案设计13、经济学范式视角下我国《劳动合同法》之争议研究14、典型合同与合同法分则的完善15、民法典之典型合同类型扩增的体系性思考16、关于民法典合同法分则的立法建议17、无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合同的效力--以法定代理为视角18、涉犯罪合同效力问题研究19、《合同法》对违约金的适用原则及制度完善20、《合同法》中诚信原则问题研究21、关于高校非在编用工管理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22、关于合同法中信赖利益保护的价值分析23、签订和未签订劳动合同农民工的劳动报酬差异24、论劳动合同法的立法依据和法律定位25、浅议小微企业合同法律风险及防范26、保险人合同解除权的特殊性探究27、政府采购合同不是纯粹的民事合同28、论商品房预售合同的效力29、中英合同法预期违约制度司法实践中的若干问题解析30、劳动合同解除制度的制度价值31、我国电子商务合同法律问题探析32、试论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实施后的经济补偿金问题33、对修订《劳动合同法》的三点建议34、论网络购物合同的成立35、论社交型C2C跨境代购的法律规制36、债务不履行归责原则之对立与融合37、基本原则及制度本质乃解释的基点38、合同法与侵权法的内在关系39、完善我国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制度的若干思考40、中小企业经营中法律风险防范的分析41、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之中性行为42、行政协议案件适用合同法的问题43、从特许经营协议探究行政合同的公私融合44、我国PPP合同的几个主要问题45、关于《合同法》中格式条款的分析及规制46、经济补偿与失业保险之制度重塑47、浅谈公司法与劳动合同法中竞业禁止的相关法律问题48、不公平合同条款认定后的漏洞弥补49、论网络运营者的安全保障义务50、浅论房屋承租人的优先购买权51、关于我国合同法中任意解除权问题的思考52、商品房买卖合同解除的法律后果之解析53、合同解除的若干问题思考54、侵权责任法与合同法的界分--以侵权责任法的扩张为视野55、论诉讼上抵销与实体法的关系56、合同法对债权人利益的保护57、劳动合同对农民工劳动报酬的影响58、网约车事故担责之辩59、我国合同法中的任意解除权问题研究60、关于劳动合同法的几个基本问题61、新劳动合同法背景下电力企业多元化用工策略研究62、我国劳动合同法定变更制度及其完善63、合同法和侵权法在固有利益保护上的分工与协作64、合同法中的不正当影响制度研究65、新形势下合同法研究66、试论合同法中的法定连带责任67、论买卖合同法中继续履行规则的完善68、合同法可预见规则的适用分析69、公司法与劳动合同法中竞业禁止法律问题比较研究70、关于合同法中连带责任研究71、合同法定解除的法律后果分析72、浅析新《劳动合同法》对企业人力资源的影响73、合同法诚信原则之探究74、论合同法定解除后的损害赔偿75、劳动合同法中服务期违约金之辩76、劳动合同法违约金制度的应用分析77、浅析劳动合同法中的经济补偿金问题78、合同法上的可得利益赔偿范围探究79、合同法中重大误解制度之适用分析80、浅谈对我国合同法上强制性规定的类型分析81、经济新常态下《劳动合同法》的再认识82、浅析我国合同法上解除权的行使规则83、关于修改《劳动合同法》的几点建议84、论微信代购的合同法适用85、阿尔及利亚新公共合同法的影响与对策研究86、正确把握劳动合同法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87、公司法与劳动合同法中竞业禁止法律问题研究88、从合同法角度论对赌协议的法律效力89、合同法归责原则探析90、关于合同法中的可预见规则研究91、论我国合同法中预期违约制度的不足及完善92、新形势下合同法的完善分析93、论合同法中证据规范的配置94、劳动合同法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研讨95、浅谈大学生创业的公司法和劳动合同法有关问题96、保险合同法定解除法律效果分析97、欧盟消费者合同法现代化及其借鉴98、劳动合同法实施后不同职工群体劳动权益保障差异变迁研究99、论合同法定解除事由100、论我国合同法中预期违约的缺陷和完善101、合同中的法定连带责任分析102、论情势变更在合同法体系中的地位103、修改劳动合同法的能与不能104、工资增长与劳动合同法105、劳动合同法中双倍工资赔偿制度研究106、论惩罚性赔偿在合同法中的适用107、劳动合同法诚信制度研究108、合同法视角下完善家庭医生签约式服务的思考109、货运代理合同的法律属性研究110、合同法基本规范对劳动合同的适用性研究111、合同解除权的异议期间问题研究112、我国合同法中可得利益保护研究113、论合同法风险分配制度的体系建构--以风险负担规则为中心114、合同法可预见性规则研究115、企业落实劳动合同法过程中存在的误区及危害116、浅析合同法中的诚实信用原则117、原因理论在合同法中的适用118、现行劳动合同法对供给侧改革不利119、浅谈事实契约理论与我国合同法120、浅析我国合同法中的强制缔约制度121、劳动合同法的实施效果及运行障碍研究122、我国合同法中货物质量担保制度123、论劳动合同法中的竞业限制制度124、“劳动合同法”背景下高校临时用工管理研究125、劳动合同法下实施劳务派遣的策略探讨126、谈合同法对格式条款合同的规范及其意义127、税法中的合同法适用问题研究128、论合同法中交易习惯的适用129、贵金属网络交易的合同法涉及问题研究130、论我国合同法中的证据法规范131、从合同法与侵权责任法来看安全保障义务132、合同法中缔约过失责任的适用范围133、合同法与侵权责任法关系的反思与重构。
劳务合同纠纷的法律依据
![劳务合同纠纷的法律依据](https://img.taocdn.com/s3/m/988df24a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48d1d74.png)
劳务合同纠纷的法律依据劳务合同是劳动法中常见的一种合同形式,用于规范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权益关系。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劳务合同纠纷时有发生。
当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发生纠纷时,双方可以依据相关的法律依据来解决纠纷。
本文将介绍劳务合同纠纷的法律依据,并说明如何运用这些法律依据来维护自身权益。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是我国立法机关制定和修改的劳动法律,是劳务合同纠纷解决的基础依据。
根据该法,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应通过劳动合同明确双方权益和义务。
例如,合同中应明确工作内容、工资待遇、工作时间、休假、社会保险等事项。
当双方在履行合同过程中发生纠纷时,可以根据劳动法的规定来解决纠纷。
二、劳动合同的法律效力根据我国的法律规定,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建立劳动关系的合同。
双方一旦签订劳动合同,即产生法律效力。
劳动合同的法律效力使得双方都有权利和义务在合同约定的范围内要求对方履行合同。
如果当事人一方未履行合同义务,另一方可以根据法律规定采取相应的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权益。
三、争议解决方式劳务合同纠纷解决的一种重要方式是通过协商解决。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当事人可以通过友好协商来解决合同纠纷,协商一致后,可以采取书面方式达成协议并签署协议。
双方如能达成协议,可以在协议中约定各自的权利义务以及违约责任等事项,以解决合同纠纷。
如果起诉到法院进行诉讼解决,法院将依据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做出裁决。
四、违约责任违约责任是劳务合同纠纷解决中的重要法律依据。
根据劳动法和合同法的规定,当事人一方未按照合同约定履行义务,构成违约行为。
违约方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例如,如果用人单位未按时支付工资,劳动者可以要求用人单位支付工资,并有权要求支付违约金或赔偿金。
相反地,如果劳动者擅自解除劳动合同,也要承担违约责任。
五、劳动争议仲裁和诉讼当劳务合同纠纷无法通过协商解决时,可以通过劳动争议仲裁或诉讼的方式解决纠纷。
《劳动合同法》条文全解析
![《劳动合同法》条文全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c133ed867f1922791688e88d.png)
《劳动合同法》条文全解析解读一:立法宗旨第一条为了完善劳动合同制度,明确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制定本法。
【解读】本条是关于劳动合同法立法宗旨的规定。
立法宗旨也称立法目的。
本条规定的立法宗旨有三层意思:一、完善劳动合同制度,明确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劳动合同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进行双向选择,确定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是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基本依据。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我国开始对计划经济下的固定工制度进行改革。
1986年国务院发布了《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决定在国营企业中新招收的职工中实行劳动合同制,开始打破劳动用工制度上的"铁饭碗".1994年通过的劳动法将劳动合同制度作为法定的用工制度,规定适用不同所有制的用人单位,劳动者也从新招用的职工扩大到所有的劳动者,不分固定工和临时工,不分管理人员和普通工人。
劳动法对劳动合同作了专章规定,是我国现行劳动合同制度的主要法律依据。
劳动法的制定,标志着我国劳动合同制度的正式建立。
劳动法实施十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劳动法确立的劳动合同制度,对于破除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行政分配用工的劳动用工制度,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双向选择的劳动用工制度,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市场配置,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劳动用工情况多样化,劳动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出现一些新型的劳动关系,如非全日制用工、劳务派遣工、家庭用工、个人用工等等。
同时,在实行劳动合同制的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如用人单位不签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短期化、滥用试用期、用人单位随意解除劳动合同、将正常的劳动用工变为劳务派遣等等,侵害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破坏了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也给整个社会的稳定带来隐患。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全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16afc8e7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93.png)
劳动合同法(全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法律目的为了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劳动关系的稳定,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法律适用范围本法适用于境内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变更、解除劳动合同,以及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的劳动争议解决。
第三条用人单位应遵循的原则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变更、解除劳动合同应当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第四条劳动合同的定义和形式劳动合同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劳动关系、规定双方权利义务的协议。
劳动合同可以采用口头形式、书面形式或者其他形式。
第五条国家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国家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禁止违反本法的行为,维护劳动者正当权益的行为不得侵犯。
第二章劳动合同的订立和解除第六条劳动合同的订立劳动合同的订立应当有条件:1.劳动者应当具备劳动能力;2.劳动合同的订立应当真实意思表示;3.劳动合同的订立应当遵循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
第七条劳动合同的解除劳动合同的解除应当有情形:1.劳动合同期满,经双方协商一致,可以解除劳动合同;2.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解除劳动合同;3.劳动者因工作岗位变动不能继续工作的,可以解除劳动合同;4.劳动者因合同约定情形发生的,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第八条劳动合同解除的通知期限劳动合同一方提前通知对方解除劳动合同的期限,不得少于三十日。
第九条劳动者提前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提前解除劳动合同应当提前三十日书面通知用人单位。
劳动者支付相应的赔偿费用。
第十条劳动合同期限的约定劳动合同期限以确定的工作期限为限。
劳动合同期限过期后,劳动合同不解除的,视为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第十一条试用期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时可以约定试用期。
试用期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
第三章劳动报酬第十二条劳动报酬的确定和支付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确定和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
第十三条最低工资标准国家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是劳动者工资支付的最低保障。
第十四条加班工资劳动者超过劳动时间的部分,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约定发放加班工资。
劳动合同法的立法依据是什么
![劳动合同法的立法依据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5f3a123cdd36a32d737581a6.png)
劳动合同法的立法依据是什么任何一部法律都有其立法目的,在立法目的的指引下,立法者制定出调整特定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
我国的《劳动合同法》第一条开宗明义地规定了该法的立法目的,即“为了完善劳动合同制度,明确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制定本法。
”自《劳动合同法》起草制定直至颁布实施,理论及实务界针对其立法目的的激烈争论从未停止。
本文将立足于法律条文本身,展开对《劳动合同法》立法目的的简要评析。
立法依据又称为立法根据,是指立法的前提和指导,?而立法目的又称为立法宗旨,是指立法的目标和根本目的;立法依据首先解决的是法律的基本定位,立法目的则是一个纲领性问题,其直接关系到一部法律具体的制度设计。
可见,二者之间紧密联系,立法依据不同,会直接导致立法目的存在巨大差异。
在这一问题上,争论的焦点在于《劳动合同法》的立法依据到底是《劳动法》还是《合同法》。
主张以《劳动法》作为立法依据的观点认为,劳动合同法具有明显的社会法属性,属于劳动法律体系范畴,因此应当秉承《劳动法》所确立的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立法目的;主张以《合同法》作为立法依据的观点则认为,劳动合同法属于私法领域,劳动合同是一种特殊的民事合同,合同的特性要求应当对双方当事人予以平等保护,仅仅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有失法律公平。
笔者认为,《劳动合同法》的立法依据应当是《劳动法》而不是《合同法》。
首先,从法制史的角度来看,劳动合同关系经历了一个最初完全由民事法律进行调整到最终由具有社会法性质的劳动法进行调整的历史转变。
从公元六世纪开始,罗马法就对劳动者与雇主之间的关系进行调整,自由人将自己的劳动出租给劳动力使用者,成立劳动租赁契约,这种劳动关系被认为是以两个独立人格之间债权关系为基础的,其中含有私法调整之意。
_2 进入到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劳动关系主要由民事法律进行调整,遵循合同自由、契约至上的原则,反对国家干预,将劳动关系全面债权化。
《劳动合同法》出台的背景
![《劳动合同法》出台的背景](https://img.taocdn.com/s3/m/66ba602b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3b.png)
《劳动合同法》出台的背景《劳动合同法》出台的背景(个人学习笔记)关乎劳资双方切身利益的劳动合同法于2007年6月29日经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将于2008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必将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产生巨大影响,如果能够充分利理解并正确适用劳动合同法,可以较大程度的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构建和谐劳资关系,预防和应对劳动争议,有效控制用工风险,否则,将使企业面临巨大的劳动用工风险。
无论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还是律师等法律从业人员,对劳动合同法的学习都是非常必要和紧迫的,很高兴在此与大家共同学习劳动合同法。
一、立法背景(一)劳动合同法立法背景我国现行的劳动合同制度,是1994年7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劳动法确立的。
11年来的实践证明,劳动法确立的劳动合同制度,对于破除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行政分配式的劳动用工制度,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双向选择的劳动用工制度,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市场配置,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是,随着市场主体和利益关系的多元化,现行劳动合同制度在实施中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有必要根据《劳动法》确立的原则,制定一部专门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合同制度的法律,对劳动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和解除、终止以及相应的法律责任作出更为明确、具体的规定。
劳动保障部在认真总结我国现行劳动合同制度实施经验并借鉴一些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劳动合同制度的基础上,起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草案送审稿)》,于2005年1月报请国务院审议。
在此基础上,国务院法制办会同劳动保障部、全国总工会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反复研究修改,形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草案)》(以下简称草案)。
草案已经2005年10月28日国务院第110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
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对草案进行了初次审议,经委员长会议决定,将草案向社会全文公开征求意见,自2006年3月20日至4月20日,共收到提出的意见191849件,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法工委对社会各方面提出的意见进行了梳理和研究,同时,法工委将草案印发各省(区、市)和中央有关部门征求意见,法律委员会、财经委员会和法工委还先后赴北京、广东、浙江、山东、江苏、吉林进行调研,听取意见。
《劳动合同法》的立法背景和立法宗旨
![《劳动合同法》的立法背景和立法宗旨](https://img.taocdn.com/s3/m/0eada7abba0d4a7302763a9a.png)
《劳动合同法》的立法背景和立法宗旨1、《劳动合同法》的立法背景我国现行《劳动法》严重滞后于现实需要。
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了市场经济的进程,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1994年7月4日《劳动法》颁布,1995年1月1日施行。
这部《劳动法》是我国建国以来第一部调整劳动关系,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法律。
自实施以来,它在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协调劳动关系,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0多年来,我国劳动用工制度发生了巨大变革,劳动力市场机制得以建立,在全社会范围内逐渐形成了竞争机制、风险机制和能进能出的机制,使劳动力资源的效率配置成为可能,劳动者的劳动权也日益受到重视。
劳动法的实施、劳动制度的改革,不仅使劳动者的权益得到法律保护,使企业的效益有了提高,也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经济发展速度,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劳动用工情况多样化,劳动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出现了一些新型的劳动关系,如灵活用工、劳务派遣工、家庭用工、个人用工等等。
同时,在实行劳动合同制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如用人单位不签劳动合同、劳动合同短期化、滥用试用期、随意解除劳动合同,将正常的劳动用工变为劳务派遣等等,侵害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破坏了劳动关系和谐稳定,也给整个社会的稳定带来隐患。
因此,有必要针对现实存在的问题对劳动合同制度做进一步的完善。
第三十四条、用人单位依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两倍的工资或者应当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而未支付的,劳动行政部门应当责令用人单位支付。
另外,从全球范围看,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顺利接轨,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尤其是制造业发展迅速,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产品价格包含劳动力的价格,我国丰富的、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成为在国际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的因素之一。
但一国竞争力的维持与提高是否可以长久、持续地依靠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显然不尽然。
在国际贸易竞争十分激烈的今天,不少发达国家出于对本国市场、就业的保护,以各种借口设置贸易壁垒,挤压中国产品的出口空间,例如“反倾销”,发达国家以低于市场价格倾销为名,对我国出口产品征收高额反倾销税。
劳动合同法的立法依据是什么
![劳动合同法的立法依据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81d38f2bd15abe23492f4d43.png)
劳动合同法的立法依据是什么任何一部法律都有其立法目的,在立法目的的指引下,立法者制定出调整特定社会关系的法律标准。
我国的《劳动合同法》第一条开宗明义地规定了该法的立法目的,即“为了完善劳动合同制度,明确劳动合同两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爱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和进展和谐稳固的劳动关系,制定本法。
”自《劳动合同法》起草制定直至公布实施,理论及实务界针对其立法目的的猛烈争辩从未停止。
本文将立足于法律条文本身,展开对《劳动合同法》立法目的的简要评析。
立法依据又称为立法依照,是指立法的前提和指导,?而立法目的又称为立法宗旨,是指立法的目标和全然目的;立法依据第一解决的是法律的大体定位,立法目的那么是一个纲领性问题,其直接关系到一部法律具体的制度设计。
可见,二者之间紧密联系,立法依据不同,会直接致使立法目的存在庞大不同。
在这一问题上,争辩的核心在于《劳动合同法》的立法依据究竟是《劳动法》仍是《合同法》。
主张以《劳动法》作为立法依据的观点以为,劳动合同法具有明显的社会法属性,属于劳动法律体系范围,因此应当秉承《劳动法》所确立的爱惜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立法目的;主张以《合同法》作为立法依据的观点那么以为,劳动合同法属于私法领域,劳动合同是一种特殊的民事合同,合同的特性要求应当对两边当事人予以平等爱惜,仅仅爱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有失法律公平。
笔者以为,《劳动合同法》的立法依据应当是《劳动法》而不是《合同法》。
第一,从法制史的角度来看,劳动合同关系经历了一个最初完全由民事法律进行调整到最终由具有社会法性质的劳动法进行调整的历史转变。
从公元六世纪开始,罗马法就对劳动者与雇主之间的关系进行调整,自由人将自己的劳动出租给劳动力利用者,成立劳动租赁契约,这种劳动关系被以为是以两个独立人格之间债权关系为基础的,其中含有私法调整之意。
_2 进入到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劳动关系要紧由民事法律进行调整,遵循合同自由、契约至上的原那么,反对国家干与,将劳动关系全面债权化。
1994年劳动合同法
![1994年劳动合同法](https://img.taocdn.com/s3/m/525a017f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77f8174.png)
1994年劳动合同法1994年劳动合同法:保障劳动者权益的法律里程碑1994年劳动合同法是中国劳动法律体系中的一座里程碑。
它的实施标志着中国国家立法机关对员工权益保护方面的高度重视。
本文将对该法律进行深入的阐述,探讨其意义、内容和对劳动关系的影响。
一、法律的背景与意义1994年劳动合同法的颁布是当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
在这一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劳动力市场的变革,也带来了新的社会问题。
为了维护劳动者的权益,提高劳动标准,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发展,国家立法机关制定并通过了该法律。
该法律的出台从法律层面确立了保障劳动者权益的基本原则,并为劳动关系的双方提供了明确的规则和框架。
1994年劳动合同法的意义在于,它为劳动者提供了相对平等的地位,使得雇主不能随意侵犯劳动者的权益。
它规定了双方在雇佣过程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义务,明确了劳动关系管理的范围和方式。
该法律的颁布也进一步建立了劳动仲裁、劳动争议处理机构和劳动关系协调机构,以确保劳资双方权益的平衡与合理解决。
这部法律的实施为劳动力市场的稳定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二、法律的主要内容1994年劳动合同法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 劳动合同的订立:该法律规定了雇主与劳动者之间劳动合同的订立方式、内容和解除条件。
劳动合同是劳动关系的基础,这部分内容的规定为雇佣双方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
2. 劳动报酬与福利:该法律规定了劳动者的工资和福利待遇应当符合国家规定,并对逾期支付工资和其他报酬提供了保障。
这一部分内容的规定为劳动者权益的保护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
3. 劳动条件与环境:该法律对劳动条件和环境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和标准,以确保劳动者的安全和健康。
雇主有责任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和安全设施,有效保护劳动者的身体健康。
4. 劳动争议的解决:该法律规定了劳资双方因劳动合同履行而产生的争议解决程序和方式。
劳动争议的法律处理程序确保了双方公平、公正地解决争议,为维护劳动关系的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劳动法释义全文
![劳动法释义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68b8332c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9f6ec5a.png)
劳动法释义全文摘要:一、劳动法立法目的和立法依据二、劳动法适用范围和劳动关系的定义三、劳动者权益保障和劳动制度建立四、劳动合同的订立与变更五、劳动合同的履行和解除六、劳动者的工资与福利七、劳动安全卫生与职业培训八、劳动争议处理和法律责任正文:劳动法是一部旨在保障劳动者权益、调整劳动关系、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法律。
它规定了劳动关系的建立、变更、履行、解除过程中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劳动者的工资、福利、安全卫生和职业培训等方面的权益保障。
一、劳动法立法目的和立法依据劳动法的立法目的是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整劳动关系,建立和维护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立法依据是宪法,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二、劳动法适用范围和劳动关系的定义劳动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
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运用劳动能力,实现劳动过程中建立的社会经济关系。
三、劳动者权益保障和劳动制度建立劳动法规定了劳动者的权益保障,包括选择就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等。
劳动制度的建立要充分考虑劳动者权益保障,确保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人格尊严和生命安全。
四、劳动合同的订立与变更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的协议。
劳动法规定了劳动合同的订立、变更应当遵循的原则和程序,以及合同内容的基本要求。
五、劳动合同的履行和解除劳动法规定了劳动合同的履行和解除应当遵循的原则和程序,以及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履行和解除劳动合同时的权利和义务。
六、劳动者的工资与福利劳动法规定了劳动者的工资支付原则、工资支付形式、工资水平确定和工资调整机制。
同时,劳动法还规定了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待遇等方面的权益。
七、劳动安全卫生与职业培训劳动法规定了用人单位在劳动安全卫生和职业培训方面的职责和义务,以及劳动者在劳动安全卫生和职业培训方面的权益。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释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释义](https://img.taocdn.com/s3/m/e3d8afc3e45c3b3566ec8b45.png)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六十五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于2007年6月29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胡锦涛2007年6月29日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劳动合同的订立 (9)第三章劳动合同的履行和变更 (34)第四章劳动合同的解除和终止 (45)第五章特别规定 (67)第一节集体合同 (67)第二节劳务派遣 (73)第三节非全日制用工 (80)第六章监督检查 (84)第七章法律责任 (91)第八章附则 (114)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完善劳动合同制度,明确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制定本法。
【释义】本条是关于劳动合同法立法宗旨的规定。
立法宗旨也称立法目的。
本条规定的立法宗旨有三层意思:一、完善劳动合同制度,明确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劳动合同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进行双向选择、确定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是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基本依据。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我国开始对计划经济下的固定工制度进行改革。
1986年国务院发布了《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决定在国营企业新招收的职工中实行劳动合同制,开始打破劳动用工制度上的“铁饭碗”。
1994年通过的劳动法将劳动合同制度作为法定的用工制度,规定适用不同所有制的用人单位,劳动者也从新招用的职工扩大到所有的劳动者,不分固定工和临时工,不分管理人员和普通工人。
劳动法对劳动合同做了专章规定,是我国现行劳动合同制度的主要法律依据。
劳动法的制定,标志着我国劳动合同制度的正式建立。
劳动法实施十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劳动法确立的劳动合同制度,对于破除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行政分配用工的劳动用工制度、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双向选择的劳动用工制度、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市场配置、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论劳动合同法”资料文集
![“论劳动合同法”资料文集](https://img.taocdn.com/s3/m/9c75d770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77f816a.png)
“论劳动合同法”资料文集目录一、劳务派遣及其法律规制兼论劳动合同法有关条款的完善二、我国劳动法学研究应当摆脱极端兼评刘诚《论劳动合同法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三、论劳动合同法对员工关系管理的影响劳动合同解除中产生的争议分析及解决措施四、论劳动合同法的立法依据和法律定位五、劳务派遣及其法律规制——兼论劳动合同法有关条款的完善劳务派遣及其法律规制兼论劳动合同法有关条款的完善劳务派遣作为一种新型的用工方式,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和劳动力资源配置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其快速发展,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本文将简要概述劳务派遣的概念,重点分析当前法律规制方面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如何完善劳动合同法中相关条款的建议。
劳务派遣是指用工单位通过与劳务派遣单位签订劳务派遣协议,将劳动者派遣至用工单位工作的用工形式。
这种用工方式的出现,缓解了企业在某些情况下的人力和资源压力,有利于企业的运营和发展。
然而,在实践中,劳务派遣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派遣工的权益保障、同工不同酬等。
目前,我国对劳务派遣的法律规制主要集中在《劳动合同法》、《劳务派遣行政许可实施办法》等法律法规中。
这些法律法规对劳务派遣单位的设立、劳务派遣协议的内容、劳动者权益保障等方面作出了一定规定。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如法律法规对劳务派遣工的权益保障不够完善、监管力度不够等问题,导致部分劳务派遣工的权益受到损害。
在劳动合同法中,与劳务派遣相关的条款主要涉及劳务派遣单位的设立条件、劳务派遣协议的内容、劳动者的权益保障等。
虽然这些条款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劳务派遣行为,但在实践中仍存在不足。
例如,条款中对劳务派遣工的权益保障不够具体,对劳务派遣单位的监管力度不够严格等。
为了完善劳务派遣的法律规制,可以考虑以下几点:加强对劳务派遣单位的监管力度,确保其合法合规经营。
可以建立定期巡查和评估机制,对不符合规定的劳务派遣单位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
完善法律法规,明确劳务派遣工的权益保障范围。
劳动合同法立法背景和内容
![劳动合同法立法背景和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47b40dd4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433645e.png)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协议法》专题讲座—律师:黄金良(公务员、事业单位版)主讲人:黄金良1999年毕业于天津体育学院社会体育专业本科,2023年通过全国司法考试,2023年自学通过浙江大学法律专业本科,从事法律诉讼业务5年。
现为湖州市律师协会民商事专业委员委员,湖州市消协律师团成员。
执业期间,本人代理了若干全国影响力较大的民事案件,多家知名媒体进行了报道。
特别是二个案件上CCTV-2《经济与法》栏目(2023年度代理原告沈猫狗诉被告德清县人民医院产品责任纠纷一案和2023年度代理的被告德清县博物馆与原告杨鹤明财产所有权纠纷一案,二案均以胜诉告捷)。
2023年度,本人专业代理诉讼案件40余件,其中代理被告案件驳回原告诉讼请求13起,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果。
现在,本人注重从事法律顾问和法律策划等非诉讼业务,诉讼业务重要擅长从事经济类纠纷。
本人通过近八年法律学习,对法律结识有以下几点心得,与大家共勉:结识法律简朴化,学习法律生活化;思考法律进一步化,运用法律规范化。
一、引子:2023年6月29日,通过了的《劳动协议法》终于摆在了我们面前。
这是我国法制建设中的一件大事,对劳动者、用人单位及监管部门更是如此。
《劳动协议法》出台前后,中国大地到底发生什么样的事件,足以影响了我们的正常生产、生活、学习各个领域。
这就是大规模知名公司大范围裁人,提前规避劳动协议法。
《劳动协议法》出台前后:裁人接踵而至(数据来源于《数字商业时代》2023年第03/04期)2023年8月,CCTV淘汰1800名临时工,估计本次裁人人数占CCTV员工总量的20%。
2023年9月,深圳华为鼓励员工辞职,并计将有超过7000名工作超过8年的老员工,需要逐步完毕“先辞职再竞岗”工作。
2023年11月9日,剑南春集团大规模裁人498人。
4天后,在绵竹市政府部门介入下,剑南春出具了撤消解除的告知,让员工再次回归岗位,但就位者局限性半数。
2023年11月,沃尔玛中国裁人超过1200名员工,将分批次裁掉约200人,比例超过15%。
劳动合同法的立法背景
![劳动合同法的立法背景](https://img.taocdn.com/s3/m/5d2575ce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e8.png)
劳动合同法的立法背景1. 引言劳动合同法是用于规范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关系的法律法规。
它是保护劳动者权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法律。
劳动合同法的立法背景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下面将从历史、经济、社会等方面介绍劳动合同法的立法背景。
2. 历史背景劳动合同法的立法背景与工业革命密切相关。
在工业革命之前,社会经济主要是农业经济,人们的生产活动多以个体方式进行,劳动者与雇主之间的关系相对简单。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机器的广泛应用和工厂生产的兴起,大量劳动力进入工厂体系,劳动力市场逐渐形成。
劳动者面临着失业风险、工作条件恶劣等问题,这促使政府开始考虑制定劳动合同法来保护劳动者权益,维护社会稳定。
3. 经济背景劳动合同法的立法背景还与经济发展的需要密切相关。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劳动力市场是一个自由竞争的市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的关系是典型的劳动关系。
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和保护劳动者利益,制定劳动合同法成为必要的选择。
劳动合同法的出台可以规范劳动关系,保障劳动者的权益,提高工作效率和生产力,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 社会背景劳动合同法的立法背景也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关。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意识的觉醒,劳动者对自身权益的意识不断提高,对享受工作条件、获得合理待遇的要求也日益增加。
劳动合同法的出台可以满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需求,维护社会稳定和和谐。
5. 立法过程劳动合同法的立法过程往往经历多个阶段,包括调研、起草、审议、通过等。
在立法的过程中,政府、企业、工会、专家等各方都需要参与,并通过广泛的讨论和研究,形成共识。
立法的目的是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科学合理的法律条文,确保劳动合同法能够真正起到保护劳动者利益的作用。
6. 立法效果劳动合同法的立法背景决定了它的立法效果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劳动合同法的立法使得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关系更加平等、公正,维护了劳动者的权益。
它规定了劳动过程中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明确了双方的权责,对于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和稳定,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劳动合同订定依据的客观情况
![劳动合同订定依据的客观情况](https://img.taocdn.com/s3/m/ab49ad41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ff.png)
劳动合同订定的依据客观情况一、劳动合同订定的法律依据我国劳动合同订定的法律依据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以下简称《劳动合同法》)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
《劳动合同法》是我国劳动合同制度的基础法律,于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此外,还有《劳动法》、《就业促进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共同构成了我国劳动合同订定的法律体系。
二、劳动合同订定的客观情况1. 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主体资格劳动合同订定的一方是用人单位,另一方是劳动者。
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用人单位是指依法成立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
劳动者是指年满16周岁,具有劳动能力,以工资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自然人。
2. 劳动合同的内容劳动合同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2)劳动者的姓名、住址和居民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身份证件号码;(3)劳动合同期限;(4)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5)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6)劳动报酬;(7)社会保险;(8)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9)法律、法规规定应当纳入劳动合同的其他事项。
3. 劳动合同的形式劳动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
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应当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订立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或者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
4. 劳动合同的订立程序劳动合同的订立程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时,应当告知劳动者工作内容、工作条件、工作地点、职业危害、安全生产状况等事项;(2)用人单位应当为劳动者提供劳动合同文本,并告知劳动者享有陈述权、申辩权;(3)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协商一致,双方签字或者盖章;(4)用人单位应当自劳动合同订立之日起试用期满后,向劳动者出具书面劳动合同;(5)用人单位应当将劳动合同副本报送劳动行政部门备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实的劳动关系状况,特别是劳动合同制度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便成为《劳动合同法》制定的现实依据。
二、规范从属劳动:劳动合同立法的理论依据
研究劳动合同立法的基本要求,需要明确该法律所调整对象的性质特点。《劳动合同法》所要规范的劳动合同制度是关于个别劳动关系规范的法律制度。个别劳动关系是一种从属性的劳动关系,作为个别劳动关系构成的法律文件的劳动合同,是一种从属劳动合同。如何通过法律来规制这一从属劳动,使劳动关系双方达到相对平衡,便成为劳动合同立法的理论出发点。
一是劳动合同签订率低、期限短、内容不规范。从检查情况看,中小型非公有制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不到20%,个体经济组织的签订率更低。一些用人单位为规避法定义务,将大部分劳动合同期限限制在1年以内。在内容上,有的用人单位滥用劳动合同试用期,许多劳动合同没有写明劳动报酬的具体数额,有的甚至还规定“生老病死都与企业无关”、“发生事故企业不负任何责任”等违法条款。
1.个别劳动关系:从属性的劳动关系
劳动关系就构成形态而言,可以分为个别劳动关系、集体劳动关系和社会劳动关系。其中个别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雇主之间的劳动关系,这一关系是劳动关系构成的基本单位和基本形态。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说的劳动关系,直接的和具体的即是指个别的劳动关系,诸如建立劳动关系或解除劳动关系,都是说的劳动者和雇主之间的个别劳动关系。这一关系的主体双方——劳动者和雇主,一般是通过书面的或口头的劳动合同,来确定和规范其权利义务,或者说,个别劳动法律关系形成的法律形式是劳动合同。{5}
【英文关键词】labour contract law;Labour relations;labour contract;legislation
在我国立法史上,还没有哪部法律像《劳动合同法》这样被社会如此关注,并在社会上和学术界引发如此持久激烈的辩争。这种状况,一方面反映了中国的劳资关系和劳资博弈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劳动法制理念相当薄弱。但这一状况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劳动法学研究的深化和发展。这里编发的几篇论文,其作者都曾积极参与过劳动合同立法的研究和论证,论文所研究的内容都是这次立法中的一些热点和难点问题。作者们在《劳动合同法》的立法过程中,曾就相关理论观点做过阐发,并在学界具有一定的影响。经作者将其观点系统化和理论化之后,作为一批学术成果刊发在这里,以期能进一步促进法学界对于劳动法学研究的关注和讨论,并促进这一讨论更加深入发展。
三是超时加班现象比较普遍。在一些生产季节性强、突击任务多的企业里,劳动者每日工作长达十几个小时,有的企业还将“四班三运转”改为“三班三运转”,从而劳动者很少有正常休息日。另外,一些企业设备陈旧、作业环境差,工伤事故经常发生,职业病危害严重。
四是社会保险覆盖面窄、统筹层次低。大量非公有制企业和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没友参保,大多数进城务工人员难以按现行制度参保。一些用人单位欠缴社会保险费或通过瞒暴工资总额和职工人数,少缴社会保险费。
二是最低工资保障制度没有得到全面执行。据2005年4月的抽样调查显示,12.7%的职工工资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此外,一些企业随意调高劳动定额、降低计件单价,工人在8小时工作时间内根本无法完成定额任务。即便是这样,企业还往往不足额给付,甚至拖欠劳工工资。2004年全国劳动保障监察部门查处的各类案件中,克扣和拖欠工资的占41%。另据问卷调查,近一年中,7.8%的员工被拖欠过工资,工资平均被拖欠3.2个月,人均被拖欠金额2184元。在建筑企业和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餐饮服务企业,拖欠职工工资问题尤为突出。此外,不少女职工在孕、产、哺乳期也被企业克扣工资甚至解雇。
一、劳动关系状况:劳动合同立法的现实依据
劳动合同法立法的直接动因,是中国的劳动关系特别是个别劳动关系亟须规制。
经过10余年的改革过程,中国的劳动关系已经初步实现了从以政府为主体的行政控制到以企业为主体的市场调节的转变。这种转变主要表现为:劳动关系的归属企业化、劳动关系调节市场化和劳动关系规范契约化。{1}但劳动关系的运行机制尚不规范,目前中国劳动关系的市场运行,是一种不规范的市场运行。这种不规范突出地表现在中国的劳动法制的不健全。劳动法制的不健全,首先表现在劳动立法不完善,目前中国的劳动法律只有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许多规定过于原则而缺乏可操作性;其次表现在劳动执法状况不理想,由于多种原因造成了现有劳动法律所规定的劳动者的权利,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劳动者权利被侵害状况非常严重。对此,1995年人大常委会对《劳动法》执法检查的结果,表明《劳动法》的贯彻实施还存在许多问题,在劳动者的保护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五是劳动保障监察力度不够,许多地方没有建立有效的防范机制,同时对已查处的案件惩处力度也不够。各地普遍反映,目前实行的“一调一裁两审”制度,如果要走完全部程序,至少需要一年。{2}
正是由于劳动者权利被侵害,致使中国的劳动关系出现了相当的不和谐,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近年以来,中国的劳动争议和劳资冲突越来越严重,仅仅是经过体制内程序处理的劳动争议案件,都是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据官方统计,{3}从2001年到2005年,全国各级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受理的劳动争议案件由15.5万件增长为44.7万件,涉及人数由46.7万人增长为68万人。其中集体劳动争议案件从9847件,涉及劳动者28.7万人,增长到2005年的1.9万件和41万人。值得关注的是,虽然集体争议件数只占争议总数不到一成,但涉及人数却持续占据三分之二左右。此外,在上访事件中,劳工问题占所有不安定因素,如搬迁、土地等的50%以上。这些数据都表明:劳资矛盾和冲突已经成为中国主要的社会矛盾。对此,作为全国性雇主组织之一的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在其发布的《民营经济蓝皮书》中指出:民营经济劳动关系的总体状况不容乐观。{4}
个别劳动关系法律规范的主要形式就是劳动合同。劳动合同制度在我国正式施行已经10余年,但执行状况并不理想。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没有合同,非公企业签订合同率不到20%。二是合同短期化,很多都是一年一签。三是劳动合同不规范,没有相应的必备条款,工人的权利不明确。四是劳动合同相关内容得不到落实,比如说欠薪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痼疾,就是说我们劳动合同尽管有规定,工资尽管有约定,但是实现不了。这种情况,严重地侵害了职工的合法权益,并进而影响了企业劳动关系的稳定和和谐。正因为这种情况具有普遍性,所以必须通过国家完善立法予以解决。《劳动合同法》的直接目标是就是要解决上述问题,规范劳动合同制度,实现劳动合同关系的长期化、稳定化和和谐化。
论劳动合同法的立法依据和法律定位
常凯
中国人民大学 China Renming University
【摘要】劳动合同制度实施中存在的无合同、合同短期化、不规范等问题,严重地侵害了劳动者的权益,影响了劳动关系的和谐。这种劳动关系的现状特别是劳动合同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劳动合同立法的现实依据。劳动合同立法的的理论依据,则在于劳动合同法律所规制的劳动合同关系,是一种具有从属性质的个别劳动关系,劳动合同也是一种从属性的合同。这是一种不对等和不平衡的关系。劳动合同立法的基本目的是为了实现劳资双方的力量相对平衡,以实现劳动合同关系长期化和稳定化。为此,《劳动合同法》的基本定位应该坚持以下原则:以劳动者保护为基本宗旨的《劳动法》应是劳动合同立法的基本的法律依据;劳动合同立法的主旨和出发点是保护劳动者;劳动合同立法的社会功能是追求社会公平,实现劳资两利;对于劳动关系的调整必须强调公权力的介入。
【关键词】劳动合同法;劳动关系;劳动合同;立法
On the Legislative Basis and Legal Orientation of Labour Contract Law
【英文摘要】This article has analysed the Labour Contract Law in terms of its legislative basis and legal orientation.Arguably,those problems such as zero—contract,short—period contract,irregulative contract,etc.,which exist largely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labour contract institutions have severely infringed on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employees while exerting negative impacts upon a harmonious labour relations.According to the status quo of Chinese labour relations,in particular,problems engendered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labour contract institution is the practical basis with regard to the legislation of labour contract.However,the theoretical basis lies in the fact that the relationship within the labour contract,which is under the constraint of labour contract regulations,is essentially a subordinative individual labour relationship.The labour contract is a subordinative contract.Thus,this type of relationship reflects both inequality and unbalance.With the fundamental aim of balancing the power between employer and employee,the legislation of Labour Contract Law endeavours to achieve a long—term and stable labour contract relationship.In this manner,the main principles of the Labour Contract Law include:the Labour Law with the sole purpose of labour protection should be the?basis for labour contract legislation;and the main idea of the labour contract legislation is also to protect labourers;the social function of this law is to achieve mutual benefits between employer and employee for social justice;public power intervention should be emphasized in the adjustment of labour rel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