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第6节地球表面的板块导学案

合集下载

地球表面的板块教案

地球表面的板块教案

地球表面的板块教案【篇一: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3.6+地球表面的板块+教学设计】《3.6地球的板块》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为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六节,是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和构造、地壳活动之后对地球的进一步认识,学习本节内容能让学生了解一些地壳活动的本质原因。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能让学生了解怎样假说的建立和和假说的意义,培养科学思维。

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对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理论已经有一定的认知。

学生不能区分假说和规律、理论的区别。

另外,学生在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时对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要求较高。

所以,本课设计了较多的学生活动、模拟实验、讨论等让学生从体验中去深刻认识和理解,从讨论中提高思维的灵活度。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提出的背景,能阐述的主要观点;2.能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并能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球上某些现象发生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了解大陆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理论的形成过程,初步体会假说在科学发张中的重要作用重点与难点:重点: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学说的主要观点及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

结合板块的张裂及碰撞运动理解板块运动造成的现象。

难点:能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球上某些现象发生的原因。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策略:讲授法、小组合作探究,讨论法课前准备:课件、世界地图、学生自制的轮廓和模型布置作业《作业本》3.6地球的板块板书设计:3.6地球的板块反思:本课设计了较多的学生动手实验、讨论,并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猜测,让学生在学习科学时保持较好的思维活跃度,同时让学生从动手操作中体验实验对于这门学科的重要性。

本课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科学思维品质的契机,比如:敢于质疑,大胆假设,重视科学事实和依据等。

板书的设计上借鉴了徐老师方法,采用概念图的方式呈现,简单明了,突出重点。

思考:在大陆漂移学说提出后是不是可以设计一个环节:“如果你是当时的学者针对这一新的学说你有哪些问题?或者你不支持他,有什么地方你觉得他没有解释到位的?”让学生学会质疑,同时体会科学假说的修正或者推翻重新建立都意味着科学的进步。

地球表面的板块教案

地球表面的板块教案

地球表面的板块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概念,知道地球表面由几大板块组成。

2. 使学生掌握板块的运动方式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板块构造学说简介2. 板块的运动方式3. 板块边缘的地貌特征4. 板块内部的地貌特征5. 板块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概念、板块的运动方式、板块边缘和板块内部的地貌特征、板块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 教学难点:板块的运动方式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直观展示板块运动过程和地貌特征。

2. 案例分析法:以我国为例,分析板块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板块运动方式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4. 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表面的板块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表面的板块构造。

2. 讲解板块构造学说:介绍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由几大板块组成。

3. 讲解板块的运动方式:讲解板块的扩张、碰撞、俯冲和滑移等运动方式。

4. 分析板块边缘的地貌特征:以我国为例,分析板块边缘的地貌特征及其成因。

5. 分析板块内部的地貌特征:以我国为例,分析板块内部的地貌特征及其成因。

6. 讲解板块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分析板块运动对地形、气候、地震等方面的影响。

7. 案例分析:以我国为例,分析板块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8.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板块运动方式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0. 作业布置:让学生绘制地球表面的板块分布图,并简要阐述板块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板块构造学说、板块运动方式以及板块对地理环境影响的掌握程度。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以及对板块运动方式及其对地理环境影响的理解。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3.6地球表面的板块导学案(无答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3.6地球表面的板块导学案(无答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3.6地球表面的板块导学案(无答案)第6节地球表面的板块教材解读板块构造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得到迅速发展的全球构造理论。

本节课的目的是帮助学生从宏观上了解地壳运动的规律和地壳变动发生的原因。

本节课内容较抽象,距离学生生活比较远,教师可通过模拟实验来帮助学生理解本课内容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论点,并能运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球上某些现象发生的原因。

通过了解“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形成过程,分析地壳变动和板块运动的关系,并能通过练习,总结前一节课所学习的火山、地震的分布和板块运动的关系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建构板块的知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情景展示2] 海底扩张说[问题探究] 观察上图说说大西洋是怎样形成并不断扩大的?[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归纳提升] 大陆漂移的动力是海底扩张理论,该理论认为在大洋中部形成一个地壳裂缝(称洋中脊),那里热的地幔物质不断上涌出来,把洋壳上较老的岩石向两边不断地推开。

在洋壳上方的大陆地块,像在输送带上一样被推着一起向两边移动。

[课堂速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探究点二板块构造学说[情景展示][问题探究] 结合图片内容,你能解释板块构造学说吗?[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归纳提升]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的岩石圈好像一整块拼好的七巧板。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3.6地球表面的板块导学案(无答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3.6地球表面的板块导学案(无答案)

第6节 地球表面的板块教材 解读板块构造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得到迅速发展的全球构造理论。

本节课的目的是帮助学生从宏观上了解地壳运动的规律和地壳变动发生的原因。

本节课内容较抽象,距离学生生活比较远,教师可通过模拟实验来帮助学生理解本课内容 教 学目 标 知识与技能能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论点,并能运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球上某些现象发生的原因。

通过了解“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形成过程,分析地壳变动和板块运动的关系,并能通过练习,总结前一节课所学习的火山、地震的分布和板块运动的关系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建构板块的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阅读,树立科学探究的“常人化”意识,任何人都可以探究,但探究之路是曲折的 重点难点重点:从宏观上了解地壳运动的规律,地壳变动发生的原因 难点:分析地壳变动和板块运动的关系 重难点处理策略教师可引导学生完成课本第113页“板块相撞模拟实验”和“板块张裂模拟实验”,采用边演示边讲解的方法,使学生对板块的相对运动及其所产生的后果有一些感性认识,同时配合使用世界地形图或太平洋区域图,多举实例,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本节课内容探究点一 从大陆漂移学说到海底扩张学说[情景展示1] 大陆漂移学说[问题探究] 结合图片内容,你能得出什么结论?[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归纳提升] 地球的陆地在 2亿年前还是彼此相连的一个整体,后来,由于受到力的作用,才不断分离并漂移到现在的位置。

[课堂速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情景展示2] 海底扩张说[问题探究] 观察上图说说大西洋是怎样形成并不断扩大的?[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归纳提升] 大陆漂移的动力是海底扩张理论,该理论认为在大洋中部形成一个地壳裂缝(称洋中脊),那里热的地幔物质不断上涌出来,把洋壳上较老的岩石向两边不断地推开。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地球表面的板块 教案 (2)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地球表面的板块 教案 (2)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地球表面的板块教案 (2)地球表面的板块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大陆漂移讲”,“海底扩张讲”和板块构造理论的的形成过程,懂科学假讲是科学研究办法之一。

2、能讲出板块构造学讲的要紧论点以及地球的六大板块,并能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球上山脉、海沟、裂谷、海洋、地震、火山形成的缘故。

过程与办法经过“大陆漂移讲”的建立,初步认识科学假讲的要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经过体验科学假讲的建立以及在新的证据浮现的事情下对原有假讲别断解释、修正,感觉科学研究的蜿蜒和螺旋式进展。

经过科学家研究过程史料的学习,逐步养成严谨、执着的科学研究态度。

2学情分析本课时是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第三章第6节,着重说解“大陆漂移讲”,”海底扩张讲”,“板块构造理论”的形成过程并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球上的某些现象发生的缘故等。

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差不多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组成地壳的岩石以及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初步形成了地球表面处于别断变动的抽象思维。

然而关于初一的学生来讲,刚才接触到地理的知识,对地理整个体系的建构并别是很的清楚,所以本节课要紧是在掌握知识的并且帮助学生从知识的掌握到应用的转变,学会从假讲的建立到对未知自然世界的猜测中感悟科学就在我们周围进而应用科学知识,为后继学习打下一具基础。

3重点难点重点1、“大陆漂移讲”的形成过程,懂科学假讲是科学研究办法之一。

2、板块构造学讲的要紧论点以及地球的六大板块,并能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球上山脉、海沟、裂谷、海洋、地震、火山发生的缘故。

难点“板块构造学讲”的形成过程并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球上山脉、海沟、裂谷、海洋、地震、火山形成的缘故。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前播放四位初中时期认识的科学家及其重要研究成果图片。

刚才我们尾随历史的足步,走近了进入初中来我们认识的科学发觉。

事实上科学就在我们周围,你从一具细节动身的科学研究都有也许载入科学史册。

七年级科学上册 3.6 地球表面的板块教案 (新版)浙教版

七年级科学上册 3.6 地球表面的板块教案 (新版)浙教版

《地球表面的版块》一、前期分析(一)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选自浙教版七年上册第三章第6节,属物质科学的范畴。

教材先通过一个简单的活动让学生观察地球上大陆形状的特点,寻找它们之间的联系。

以科学史为线索,依次展开关于地球表面板块三个理论的发展过程——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板块构造学说。

在板块构造学说部分,教材设置了两个活动,辅助板块扩张、张裂对地形影响的教学。

本节课是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和构造,地壳活动之后,对于地球的进一步认识,学习本节内容能让学生了解一些地壳活动的本质原因。

(二)学习者分析本节课授课对象是缙云实验中学7(16)班学生。

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对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理论已经有一定的认知。

但是,学生还不能区分假说和规律、理论的区别。

另外,学生在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时对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要求较高。

所以,本课设计了较多的学生活动、模拟实验、讨论等让学生从体验中去深刻认识和理解,从讨论中提高思维的灵活度。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学说的主要观点及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

结合板块的张裂及碰撞运动理解板块运动造成的现象。

难点:能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球上某些现象发生的原因。

二、教学目标(一)科学探究1. 通过活动,逐步提升合作探究的能力和建立科学假说的能力。

2.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增强读图以及推理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知识与技能1. 了解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的提出背景;2. 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3. 运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球上某些现象发生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大陆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理论的形成过程,初步体会假说在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四)STSE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地壳形成的相关知识,并用科学理论进行解释,意识到科学对于生活的重要性。

三、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提问】雄伟的喜马拉雅山脉为什么会高耸入云?浩瀚的大西洋为什么还会增大?播放一段喜马拉雅山形成的视频,引导学生们对这一现象进行思考:喜马拉雅山是如何形成的?教师解答,喜马拉雅山的形成是由于地球表面的板块发生了运动而引起的,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内容——地球表面的板块。

平哥新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3.6.1地球表面的板块 导学案

平哥新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3.6.1地球表面的板块 导学案

七年级(上)科学编号:030601 主备:祝小平使用时间:2013年11月日姓名:七年级科学上册§3.6.1地球表面的板块导学案【学习目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要实现以下目标:1、能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论点,并能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球某些现象发生的原因。

2、了解“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理论”的形成过程。

3、初步领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难点】感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应用。

【课前预学、课中交流】1、科学假说就是用已获得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运用___________方法,对未知自然界事物产生的原因及其运动规律做出推测性的解释。

这种假说需要在实践中检验它的科学性。

科学假说是___________的一种重要形式。

2、20世纪初,德国地理学家魏格纳在30岁那年,意外地发现___________两岸的轮廓竟是如此地相对应。

是偶然的巧合,还是___________曾经与___________是一个整体,后来因为其他原因破裂漂移分开的?他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说——大陆是漂移的,即地球上所有的大陆曾经是连成一片的,后来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直到现在的位置。

1915年,“大陆漂移说”正式确立。

这一理论认为,地球的陆地在2亿年前还是彼此相连的___________,后来,由于受到力的作用,才不断分离并漂移到现在的位置。

3、1960—1962年,美国地质学家赫斯和迪茨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的岩石圈好像一整块拼好的七巧板。

它们是被__________、__________海沟和__________分割而成的。

全球由_________板块组成。

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相互不断地发生_________和__________。

5、六大板块的名称分别是:。

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 地球表面的地形导学案

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    地球表面的地形导学案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单
探 究 活 动
1、你们自己曾经去过什么地方,看到过什么自然风光?是什么地形地貌?我们发现这些地方地貌并不相同,有,有,有,有,有,有。
选一个给同学们介绍(有照片的出示)
2、统计我们组去过的地方都有那些地形?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山地:
丘陵:
平原:
高原:
盆地:….
3、我们的家乡是什么地形?有什么特点?
第三单元 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课型:新授 课时:一课时 执笔人:
学习内容:
地球表面的地形
习学习目标

科学概念:
地形包括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
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过程与方法:
观察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
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谷地、山脉、河流、海洋等的地形。
板书设计
平原:宽广平坦,起伏很小;
丘陵: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
高原:面积很大,地形开阔,周围以明显的陡坡为界;
山地: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
盆地: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
反思: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
教学重点
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冷热变化、流水、植物等对岩石的影响。
教学难点
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想象并初步解释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小的岩石块、酒精灯、镊子、烧杯、水、带盖塑料瓶、碎砖块。
教师演示:有关岩石风化及其形成的地形地貌的图片或录象资料、植物根对岩石影响的实验装置和结果(提前准备)。

地球表面的板块 教学设计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

地球表面的板块 教学设计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

《地球表面的板块》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位于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六节,是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之后对地球的进一步认识,学习本节内容能让学生了解一些地壳变动的最根本原因,也为后面的地形学习提供支持,是本章内容的基本。

要更深层次地理解地球表面的板块,就必须从人类的最初认识开始,而人类认识的历史就是一个科学发现的历史,其中融合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知识。

整个链条就是以科学史为主干,在真实地呈现科学史的过程中,让学生思考、领会,培养科学素养。

恰当处理科学史是本节课的关键,要呈现科学真实一面,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来之不易,但又就在我们身边,科学研究要付出艰辛的劳动,但付出并不一定就会有成果,还与思考方向和整体人类的科技水平有关。

同时要注意将科学史与知识要点有机地结合,做到讲完科学史就完成知识的落实,使学生对知识理解更深入,对知识建构更顺畅。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能让学生了解怎样建立假说及假说的意义,培养学生科学思维。

二、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对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理论已经有一定的认知,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但由于本节的内容比较抽象,距离学生生活比较远,在日常生活中又无法感触到,造成学生的感性认知不足,对相关学说缺乏认同感。

学生对于假说、学说、规律和理论不能很好地区分,会建立假说,但对于假说的意义、什么是假说等不清楚。

对科学的认识较为固化,呈现一种理想化的模式,很少认识到是一个逐步提升的过程,对于证据、科技水平对科学的影响无体会。

另外,学生在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时对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要求较高,这个阶段的学生虽已具有一定的分析和判断能力,但还要通过教师适当的引导得以加强,提高其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的严谨性,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论点;(2)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球上某些现象发生的原因;(3)了解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的主要依据和论点。

地球表面形态导学案

地球表面形态导学案

2.2地球表面形态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知道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2、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3、识记六大板块的分布4、能够运用板块运动原理解释世界主要地形的成因5、了解火山和地震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二、自学指导1)喜马拉雅山脉是_______板块和_______板块________(挤压碰撞/张裂)形成的,位于_________(生长/消亡)边界。

2)东亚岛弧是_______板块和_______板块________(挤压碰撞/张裂)形成的,位于_________(生长/消亡)边界。

3)马里亚纳海沟是_______板块和_______板块________(挤压碰撞/张裂)形成的,位于_________(生长/消亡)边界。

4)海岸山脉是_______板块和_______板块________(挤压碰撞/张裂)形成的,位于_________(生长/消亡)边界。

5)安第斯山脉是_______板块和_______板块________(挤压碰撞/张裂)形成的,位于_________(生长/消亡)边界。

6))阿尔卑斯山脉是_______板块和_______板块________(挤压碰撞/张裂)形成的,位于_________(生长/消亡)边界。

7)红海)是_______板块和_______板块________(挤压碰撞/张裂)形成的,位于_________(生长/消亡)边界。

8)东非大裂谷是)海岸山脉是_______板块________(挤压碰撞/张裂)形成的,位于_________(生长/消亡)边界。

张裂分离生长边界大陆板块内部(或与大洋板块)大洋板块内部扩张四、当堂训练1、读图六大板块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图中板块名称:A________;B___________;C_________;D___________。

(2)A、B两大板块间的边界属_边界;C、D两大板块间的边界属______边界。

3.6地球表面的板块教案

3.6地球表面的板块教案
海底扩张理论认为,在大洋中部形成一个地壳裂缝(称洋中脊),那里热的地幔物质不断上涌出来,把洋壳上较老的岩石向两边不断地推开。在洋壳上方的大陆地块,像在输送带上一样被推着一起向两边移动。
思考与讨论:“海底扩张说”是否支持了“大陆漂移说”?它解决了“大陆漂移说”的什么问题?
支持了大陆漂移说,解决了大陆漂移的动力来源
思考与讨论:舌羊齿在温而偏凉的气候条件下生长,但是舌羊齿植物化石广泛分布于非洲、南美、印度、澳大利亚、南极洲等大陆中,而这些大陆的气候却不具有这样的气候条件。这能说明什么问题?(练习、记忆)
说明这些大陆原来可能位于温而偏凉的纬度地区,后来逐渐漂流离了原来的位置
【板书】二、海底扩张说
【介绍】1960~1962赫斯和迪茨提出了“海底扩张说”。
教、学具准备:PPT、两本书本、贴有纸的板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三步曲:基础----重点----练习、记忆点。
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激励引导)。
雄伟的喜马拉雅山脉为什么高耸入云,浩瀚的大西洋为什么还在增加?(激趣诱导)。(记忆点)
通过讨论,引入课题-----地球表面板块的运动(互动导入)
环节二:学生动手合作探究,分析问题
【板书】课堂小结
1、据测量,世界最高的珠穆朗玛峰现在仍以每年0.33~1.27厘米的速度在升高,你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其中的原因吗?
2、浩瀚的大西洋为什么还在增加?
板书设计:(重点记忆,是考点;人人过关)
1、大陆漂移学说:
20世纪魏格纳提出“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具有可拼性”
解决了大陆漂移的动力来源问题
2、海底扩张学说:
【板书】三、板块构造学说
读图:六大板块示意图,全球有几大板块?分别是什么?
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

【新版】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地球表面的板块》【创新教案】1

【新版】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地球表面的板块》【创新教案】1

《地球表面的板块》教案【内容来源】七年级浙教版上册第三章【主题】地球表面的板块【课时】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论点。

(2)了解“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以及“板块构造理论”的形成过程。

2.过程与方法:(1)通过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球上的某些现象,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领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以及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体验不畏权威、勇于探索未知领域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板块构造学说教学难点:板块构造学说三、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册的第三章《地球表面的板块》的第六节。

本节课需花1个课时进行落实。

教科书从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假说入手,深入地介绍了板块构造理论的主要观点本节内容较为抽象,距离学生生活较远,需借助地图、多媒体等工具,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

四、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初级中学的一年级学生,他们的年龄大都在14岁左右,具备一定的数学计算基础。

由于目前处在形式运算阶段初期,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与抽象思维能力总体较薄弱,本节课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要求较高,需要教师加以耐心的辅导和帮助。

14岁左右的他们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其有意注意和责任感意识有所增强,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能积极思考,主动寻找答案,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培养他们学会利用图、表等数量关系获得知识信息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教师】雄伟的喜马拉雅山脉为什么会高耸入云?浩瀚的大西洋为什么还在增大?【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猜测【教师】观察地球上的大陆,它们像什么?【学生】好像一块块分开的七巧板。

【教师】同学们能把它们拼合在一起吗?2.小组活动1. 用透明纸在世界地图的底图上描绘出非洲、南美洲的轮廓。

2. 将两个轮廓进行拼合,同学们有什么发现?【学生】有两个板块的大陆海岸线比较吻合。

【教师】没错。

同学们据此可提出什么假设?【学生】难道它们曾经连在一起吗【教师】建立假设之后,应该寻找依据。

小学科学第三单元《地球的表面和内部》(教案)

小学科学第三单元《地球的表面和内部》(教案)

小学科学第三单元《地球的表面和内部》(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表面的特征,包括陆地和水域的分布。

2. 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3. 掌握地壳的构成和特点,理解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对地球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准备:1. 教师:教案、教学PPT、演示地球模型、图片、视频资源等。

2. 学生:教科书、笔记本。

三、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向学生提问:地球是什么?有哪些特征?引导学生思考,并激发他们对地球的好奇心。

Step 2:地球表面特征(15分钟)1. 教师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地球的表面特征,包括陆地和水域的分布。

2.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表面的特征,并帮助他们分辨陆地和水域。

3.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地球上有陆地和水域?陆地和水域分布的规律是什么?Step 3:地球的内部结构(15分钟)1. 教师用演示地球模型向学生介绍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2.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模型,并帮助他们理解地球内部结构的组成和特点。

3.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内部结构对我们有何影响?为什么地壳是我们生活的基础?Step 4:地壳的构成和特点(20分钟)1. 教师向学生解释地壳的构成和特点,包括岩石、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

2. 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地壳的构成和特点,并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

3. 引导学生思考:地壳的构成和特点与地球表面的形成有何关系?Step 5:地壳的运动和变化(20分钟)1. 教师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地壳的运动和变化现象,如地震、火山喷发等。

2. 向学生解释地壳运动的原因,并引导他们思考地壳变化对人类的影响。

3. 引导学生观察地震图表和火山喷发现象,了解地震和火山喷发的危害。

Step 6:课堂小结(10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学生所学到的重点和难点。

2. 通过提问巩固学生对地球表面和内部的理解。

《 地球的表面》导学案

《 地球的表面》导学案

六年级科学《地球的表面》导学案
班级姓名节次
【学习目标】1、知道地球表面有各种各样的地貌。

2、认识一些典型的地貌。

【重难点预测】知道地球表面有各种各样的地貌形态。

【学法指导】阅读课本17---19容5遍,知道地球表面有各种各样的地貌。

【自主预习】我们的家乡是什么地形?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地球表面有哪些地貌形态?
探究点二: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

探究点三:三山六水一分田”的说法怎样理解?
【当堂检测】
1. 地球表面的形状各种各样,千姿百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地球仪上的蓝色表示___,绿色表示___、___和___,黄色表示___、___,白色表示___。

3.地球表面70%是___,30%是___。

4.在地球表面占最大面积的是___。

5、20纪70年代以前,摄影师在___上进行拍摄。

70年代以后,人们利用更先进的___在空中拍摄地面,更清晰准确。

6、国地势高低起伏的特点是___,呈___状分布。

自己评价_ ___ 学科长评价___ __ 教师评价___ __。

平哥新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3.6.1地球表面的板块导学案2

平哥新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3.6.1地球表面的板块导学案2

七上科学§3.6.1地球表面的板块 导学案 【学习目标】 一、大陆漂移学说(1)发现现象:阅读图3—51世界地图的底图,将南美洲和非洲两个轮廓进行拼合,发现(2)提出问题:(3)建立假设:(4)收集事实与证据:当时魏格纳在非洲西海岸和南美洲东海岸同时发现同种剪嘴鸥(海鸥的一种),这能否证明非洲和南美洲原来是连在一起的?为什么?(5)形成科学假说: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说”的内容是什么?二、海底扩张学说(1)魏格纳并没有对大陆漂移理论的动力来源做出科学的解释,所以当时科学界不接受他的假说。

后来找到了什么证据来支持他的理论的呢?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什么科学假说?内容是什么?(2)观察图3—54,描述大西洋的形成(扩张)过程(3)“海底扩张说”解决了“大陆漂移说”的什么问题?是否支持“大陆漂移说”?三、板块构造学说(1)科学家们在“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说”的基础上提出什么科学假说?主要内容是什么?知识与技能1、说出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2、知道“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形成过程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地震分布图、火山分布图与六大板块示意图,比较火山和地震分布与板块分布的关系2、利用板块构造说解释火山和地震发生的原因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1、了解大陆漂移说的形成过程,领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2)六大板块中几乎全为海洋的是板块。

这些板块“漂浮”在上,相互不断发生和。

六大板块是被、和分割而成。

阅读图3—55,两个相互分离的板块之间的边界为。

两个相互汇聚、消亡的边界,称为。

板块碰撞后会形成什么?活动1:板块碰撞模拟实验A.将两本书相对放在一起,然后将书向中间移动,你看见:小结:当板块相撞相挤压的地方,常形成。

请解释喜马拉雅山不断上升的原因:板块张裂后会形成什么?活动2:板块张裂模拟实验B.在两块板上贴上一张纸,板上放一只空瓶子,向两边用力拉,当纸断裂时,你感受到了小结:当板块相对移动发生彼此张裂时,则会形成和。

3.6地球表面的版块导学案

3.6地球表面的版块导学案

七年级(上)科学§3-6地球表面的板块导学单班级:姓名:课前预习1. 学说认为,大地球上的陆地曾经是连在一起的,后来由于受到力的作用,才不断分离并漂移到现在的位置。

2. 学说认为,在大洋中形成一个地壳裂缝,那里热的地幔物质不断上涌出来,把洋壳上较老的岩石向两边不断的推开。

3. 学说认为,地球的岩石圈好像一整块拼好的七巧板。

全球由大板块组成。

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相互不断地发生和。

4.板块的碰撞形成了,板块的张裂形成了。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一、大陆漂移学说寻找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1、地形证据:2、化石证据:3、气候证据:4、生物证据:5、得出结论:地球上的陆地曾经是连在一起的,后来由于受到力的作用,才不断分离并漂移到现在的位置。

二、海底扩张学说思考与讨论:“海底扩张学说”是否支持了“大陆漂移学说”?它解决了“大陆漂移学说”的什么问题三、板块构造学说看课本112页图3-551、说一说六大板块玩一玩,想一想2、板块都是以大洲边缘为分界线吗?3、活动:课本113页(1)、板块碰撞模拟实验将书向中间移动,你看见了。

(2)、板块张裂模拟实验当纸断裂时,你感受到了。

4、板块的碰张裂和张裂是引起海陆变化的主要原因。

板块的碰撞形成了巨大的山脉,板块的张裂形成了裂谷和海洋。

课堂练习1. 全球由()大板块组成A、四大板块B、五大板块C、六大板块D、七大板块2.根据板块学说,亚洲大陆属()A、太平洋板块B、亚欧板块C、印度洋板块D、美洲板块3.按照板块构造学说,板块相撞形成的地形是( )A、海沟弧岛B、海岭、海岸山脉C、裂谷、海洋D、巨大的褶皱山脉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全球由七大板块组成。

B、地中海在不断扩张,几千万年后将出现新的大洋。

C、板块的运动目前还在缓慢的进行着。

D、板块漂浮在海面上,相互之间不断的发生碰撞和张裂。

5、地球上的板块是被__________、__________和巨大的__________分割而形成的。

3.6-地球表面的板块 导学案(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3.6-地球表面的板块 导学案(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3.6地球表面的板块导学案【学习目标】1、能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论点2、了解“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理论”的形成过程,初步领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体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3、学会用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理论,解释地球上某些现象发现的原因【自主学习】1、1915年,依据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可拼合性和其他大陆漂移的证据,创立了解释地壳变动的全球构造理论——。

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在此基础上创建了一种新的地球构造理论——。

2、“漂浮”在地球层上的岩石圈好像一整块拼好的七巧板。

这些“七巧板”叫,它们被、和分割而成,即全球由、、、、、六大板块组成。

它们不断发生和,分别形成和。

大西洋形成的原因是板块与板块、非洲板块发生张裂形成;喜马拉雅山的成因是板块和板块发生。

3、板块的或是引起地壳变动的主要原因。

4、全球的火山地震带主要分布在,分布原因是它们刚好位于板块处。

5、阅读:从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到地球板块构造理论,完成下列探究(1)发现的现象(2)提出假说(3)论证假说:20世纪60年代海洋地质学、古地磁学、地球物理科学的兴起和发展。

A、大洋中脊(海岭,即生长边界)可对应太平洋中的夏威夷群岛或大西洋中的冰岛B、消亡边界可对应日本及以东的太平洋或马里亚纳海沟C、地缝合线可对应我国的雅鲁藏布江(4)形成理论:板块构造学说【课内练习】1.北极熊是一种寒带的动物,能在水中捕食,但不善于长途游泳,主要以海豹,鱼类,企鹅为食.北极熊只有北极有,而南极没有.你认为下列解释最合理的是()A.南极是低纬度地区,气候条件不适合北极熊生存B.在北极熊这一物种出现前,由于板块运动,南极大陆已与其它大陆分离,北极熊无法渡海到南极C.南极缺乏淡水,北极熊不能生存D.南极以前是有北极熊的,但由于经历过剧烈的地质运动,所以北极熊灭绝了2.1915年,魏格纳创立解释地壳变动的全球构造理论_______________。

随着海洋地质学、古地磁学、地球物理学等的发展,人们在“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的基础上创建了一种新的地球构造理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第六节地球表面的板块导学案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能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论点;
2、通过了解“大陆漂移学说到海底扩张学说”和“板块构造理论”的形成过程,初步领悟科学假说在
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

体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3、学会用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理论,解释地球上某些现象发现的原因。

★【重难点】了解“大陆漂移学说到海底扩张学说”和“板块构造理论”的形成过程
★【温故知新】
1.全球七大洲是‗‗‗‗‗‗‗‗、‗‗‗‗‗‗‗‗、‗‗‗‗‗‗‗‗、‗‗‗‗‗‗‗‗、‗‗‗‗‗‗‗‗、‗‗‗‗‗‗‗‗、‗‗‗‗‗‗‗‗2.全球四大洋是‗‗‗‗‗‗‗‗、‗‗‗‗‗‗‗‗、‗‗‗‗‗‗‗‗、‗‗‗‗‗‗‗‗
3.地球内部结构由内到外为‗‗‗‗‗‗‗‗、‗‗‗‗‗‗‗‗、‗‗‗‗‗‗‗‗
4.世界火山、地震主要集中分布在‗‗‗‗‗‗‗‗‗‗‗‗‗‗‗‗‗‗‗‗‗‗‗‗‗‗‗‗‗‗‗‗‗‗‗‗‗‗‗‗‗‗‗‗‗‗‗‗。

设置情境你知道“为什么处于环太平洋的日本容易发生地震吗?”
【课前自学、课中交流】
一、大陆漂移说到海底扩张说
读图(3-51)P110:德国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发现大西洋两岸的轮廓(南美洲东端的直角突出部分,与非洲西岸呈直角凹进的部分)竟如此对应。

阅读:从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到海底扩张说完成下列内容:
1.发现现象:(先通过动手活动实验)
2.提出假说:
3.寻找证据:(如果你同意魏格纳的“假设”,请为他寻找足够的证据。


证据一:
证据二:
证据三:
证据四::。

4.检验假设,得出结论:“大陆漂移说”:全球的陆地在2亿年前还是彼此相连的一个整体,后来,由于受到力的作用,才不断分离并漂移到现在的位置。

5.思考与讨论:舌羊齿化石的分布能说明什么问题?(课本111页)
结论:
6.支持魏格纳假说的新证据:“海底扩张说”内容:
(1)并解释大西洋的形成过程:(视频)
(2)思考与讨论;“海底扩张说”解决了“大陆漂移学说”的什么问题?还有什么不足?
7.学以致用
(1)魏格纳建立大陆漂移说的第一证据是()
A .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可拼合性
B .凭着大脑中产生的直觉
C .美洲和非洲都是黑人居住
D .大洋两岸的居民都有共性
(2).人们在喜马拉雅山脚下发现有海贝壳化石,这说明()
A. 以前这里有生活在陆地的贝壳 B .现在这里离海洋很近
C. 这里在地质时期曾经是海洋 D .人类活动对生物生活环境的改变
(3).现在的南极洲地层中有很多的煤,煤是由于温暖气候下大片森林埋入地下面形成的。

那么,冰天雪地的南极洲过去怎么会有森林的呢?
二、板块构造学说
1.内容:全球岩石圈被海岭、海沟和巨大的山脉分割成几个不连续的单元,称为‗‗‗‗‗‗‗,共有六大板块:
‗‗‗‗‗‗‗‗‗、‗‗‗‗‗‗‗‗、‗‗‗‗‗‗‗‗‗、‗‗‗‗‗‗‗‗‗、‗‗‗‗‗‗‗‗‗和‗‗‗‗‗‗‗‗。

2.请继续看(图3-55)回答问题:
(1)哪一个板块几乎全部是大洋板块?
(2)阿拉伯半岛位于哪一个板块中?
(3)喜马拉亚山脉位于哪两大板块之间?
小结:板块是被海岭、海沟和巨大的山脉分割而成的,这些板块“漂浮”在‗‗‗‗‗‗‗上,不断发生‗‗‗‗
‗‗‗和‗‗‗‗‗‗‗。

3.活动(1)、用两本书放在桌面上做一次碰撞实验你有什么发现?
(2)、在两块板上贴上一张纸,板上放一只空瓶子,向两边用力拉,当纸断裂时,你感受到了什么?
小结:当板块相撞相挤压的地方,常形成‗‗‗‗‗‗‗。

当板块相对移动发生彼此张裂时,则会形成‗‗‗‗‗‗‗和‗‗‗‗‗‗‗。

4.现在你知道“为什么处于环太平洋的日本容易发生地震吗?”
因为日本位于‗‗‗‗‗‗板块和‗‗‗‗‗‗‗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极不稳定,因此多‗‗‗‗‗‗‗和‗‗‗‗‗‗‗。

小结:一般说来,板块的内部的地壳比较稳定,两大板块之间的‗‗‗‗‗‗‗是地壳活动比较活跃的地带。

5.学以致用:
(1)。

据测量,世界最高的珠穆朗玛峰现在仍以每年0.33—1.27厘米的速度在升高,你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其中的原因吗?
(2).全球共有几个板块,它们漂浮在什么上?()
A .七、软流层 B. 六、软流层 C. 七、岩石圈 D. 六、岩石圈
(3).板块学说认为:①全球地壳共分为七大板块;②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③板块张裂地区常形成
很深的海沟;④板块碰撞地区火山地震活动频繁。

正确的是()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④
(4).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碰撞形成的山脉是()
A. 喜马拉雅山脉
B. 阿尔卑斯山脉
C. 落基山脉
D. 安第斯山脉
(5).全球六大板块中,大部分板块都是由陆地和海洋共同组成的,例外的是()
A .太平洋板块
B .亚欧板块
C .美洲板块
D .印度洋板块
(6).下列地区中,地壳比较稳定,不易发生地震和火山喷发的是()
A. 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
B. 板块内部
C. 日本 D .中国
(7).有关板块构造学说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六大板块是以大洲和大洋分布来划分的
B.板块构造学说认为红海将不断缩小
C.世界上火山和地震多分布在板块交界地带
D.板块运动的力量来自地球的外部
三、【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学习,我的收获是:(至少写3点)
【布置作业】作业本A第三章第六节地球表面的板块
【课后反馈】通过本课学习,我还有的困惑是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