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圈层结构说课稿

合集下载

1.4地球的圈层结构说课稿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1.4地球的圈层结构说课稿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一)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注重布局合理、内容清晰和风格一致。板书分为三个部分:
-标题区域:清晰地标注出本节课的主题“地球的圈层结构”。
-内容区域:左侧列出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右侧记录关键词和重要概念,中间用流程图或图表展示圈层结构的相互关系。
-总结区域:在板书下方总结本节课的核心观点和学习要点。
板书在教学过程中起到梳理知识结构、强化重点难点的作用。为确保板书清晰、简洁且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结构,我会:
-接着,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主要内容,让学生对接下来的学习有一个清晰的预期。
(二)新知讲授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将采用以下步骤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知识点:
-首先,通过展示实物模型和多媒体资料,介绍地球圈层结构的基本概念和组成。
-然后,逐个讲解每个圈层的特点、形成过程和作用,并辅以实例和图表来帮助学生理解。
-利用互动软件进行模拟实验,让学生通过模拟地球内部圈层的形成过程,加深对圈层结构形成机制的理解。
(四)总结反馈
在总结反馈阶段,我将采用以下方式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并提供有效的反馈和建议: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以此检查他们的理解和记忆。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收获,以及遇到的困难和疑问。
-在讲解过程中,不断提问并鼓励学生思考,如:“这个圈层是如何形成的?”“它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接着,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圈层结构在实际环境中的应用,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最后,总结每个圈层的主要特征和相互关系,确保学生能够整体把握地球的圈层结构。
(三)巩固练习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我将设计以下巩固练习和实践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地球的圈层结构说课稿(3篇)

地球的圈层结构说课稿(3篇)

地球的圈层结构说课稿(3篇)地球的圈层结构说课稿 1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圈层结构及特点,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尝试根据地震波划分地球内部圈层;运用图表了解地球表层的含义,并用具体实例说明地球表层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充分利用课堂学案,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对地理学习结果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通过多__分步动画展示,化抽象为形象,让学生对地球的圈层结构有个宏观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索地球内部圈层结构,激发学生探索地球奥秘的兴趣;学会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解决问题的方法,认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树立热爱地球和保护地球环境的意识。

2学情分析内容比较抽象、学生的认知有限但好奇心较强。

因此可利用学生容易接受的形象的事物来类比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其主要特征;地球外部圈层的特征及相互联系。

【教学难点】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特点;区别岩石圈与地壳。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视频导入播放“汶川地震”视频。

设问:地震是如何将巨大的能量__出来的?活动2自主阅读展示横波和纵波比较表格,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知识延伸:通过让学生讨论汶川地震时的感觉,延伸横波和纵波的影响活动3探究“探究一”:不连续面和内部圈层结构的划分深挖“图1.25”涵盖的知识。

深入分析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和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

多__动画展示地震波波速的变化过程及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划分依据。

“探究二”:画出地球的内部圈层活动4联系生活,类比学习将地球的内部圈层与煮熟的鸡蛋类比自主学习: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和特征活动5课堂检测1、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是()A.对火山喷发物的研究B.通过打深井而获得的信息C.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变化而形成的不连续界面D.ABC都可以2、有关地震波的说法,正确的是()A.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B.横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可以穿过固态、液态、气态三态物质C.纵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可以穿过固态、液态、气态三态物质D.纵波传播的速度随经过的物质不同而发生变化,而横波不变3、地震发生时,在操场上体育课的同学们的感觉是什么?()A.只感觉到左右摇晃B.只感觉到上下抖动C.先上下抖动后左右摇晃D.先左右摇晃后上下抖动4、读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圈层结构》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圈层结构》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圈层结构》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 教材基本信息•《地球的圈层结构》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的一单元内容。

•该单元主要介绍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其特征。

•目标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

2. 教学目标•了解地球的三层结构:地壳、地幔、地核。

•理解地球各圈层的特征:物质组成、厚度、性质等。

•掌握地球圈层结构与地球表面地貌、岩石等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地球的圈层结构和各层的特征。

•地球圈层结构与地球表面地貌、岩石的关系。

2. 教学难点•理解地壳的动力学特征及其与板块构造的联系。

•地球圈层结构对地球内部和外部过程的影响。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1. 教学内容1.1 地球圈层结构•地壳:地球最外层的薄壳,分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

•地幔:地壳下面的层状结构,由固态、部分熔融态和完全熔融态组成。

•地核:地幔下方的内部核心,包括外核和内核。

1.2 地壳的特征•物质组成:主要是氧、硅、铝、铁、钙等元素的氧化物和硅酸盐。

•厚度:陆地地壳平均厚度为30-40公里,海洋地壳平均厚度为5-10公里。

•特征:地壳薄而坚硬,包括地壳上的大陆和海洋地壳。

1.3 地幔和地核的特征•深度:地幔从地壳下方延伸约2900公里,地核则在地幔之下。

•物质状态:地幔包括固态、部分熔融态和完全熔融态,而地核主要为液态。

2. 教学步骤2.1 导入与激发兴趣•通过引入班级中的地理爱好者,引发学生对地球内部结构的好奇心。

•提出问题:地球内部到底是什么样的?有没有办法了解?2.2 知识讲解与示范•以《地球的圈层结构》为标题,依次介绍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其特征。

•使用例子和图表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各层的特征和物质组成。

2.3 深化与延伸•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思考地球圈层结构与地球表面地貌、岩石的联系。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圈层结构与板块构造、火山地震等地质现象的关系。

2.4 总结与归纳•回顾地球的圈层结构和各层的特征,学生自主总结重点。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第1章第4节地球的圈层结构说课稿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第1章第4节地球的圈层结构说课稿
最后,学生需要理解各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大气圈与水圈之间的相互作用体现在水循环过程中;生物圈与大气圈、水圈、地壳之间的相互作用体现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中;地壳、地幔和地核之间的相互作用体现在地球内部的热力学和板块构造活动中。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划分,掌握各圈层的主要特征及其相互作用,提高地理学科知识水平。
(三)互动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设计多样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环节,以促进学生的参与和合作。例如,在讲解地球内部圈层结构时,我可以邀请学生上台演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模型,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讨论各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时,我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来解决问题。此外,我还可以设置问题抢答环节,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他们的参与度。通过这些互动方式,学生可以在积极参与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合作和沟通能力。
(二)新知讲授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将逐步呈现地球圈层结构的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首先,我会通过多媒体课件介绍地球外部圈层的三大部分:大气圈、水圈、生物圈。我会详细讲解每部分的特点和功能,并通过实例图像和动画来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的认识。接着,我会引导学生思考各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大气圈与水圈之间的水循环过程。然后,我会转向地球内部圈层的介绍,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我会通过模型展示和实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各圈层的特征和相互关系。
3.创设实际应用场景,如讨论地球圈层结构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让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的实用性和重要性,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
4.提供积极的反馈和鼓励,认可学生的努力和进步,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策略

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说课稿

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说课稿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掌握地球的圈层结构划分,了解各圈层的主要特征及其相互作用,提高地理知识素养。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学生能运用图形识别和分析能力,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层次性和相互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好奇心、探究精神和可持续发展观念,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三)巩固练习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我计划设计以下巩固练习和实践活动:
1.填空题: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填写地球圈层结构的各个层次及其主要特征。
2.案例分析:提供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涉及到的地球圈层结构及其相互作用。
3.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地球圈层结构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气候变化、水资源管理等。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地球的圈层结构划分及其主要特征。
2.教学难点:各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地球的圈层结构说课稿。
二、学情分析导
(一)学生特点
本节课面向的学生年龄特征为青少年,他们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善于接受新知识。在认知水平方面,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能够理解地球的基本结构。在学习兴趣方面,学生对于探索地球奥秘充满热情,尤其是涉及到地球圈层结构的知识。在学习习惯方面,大部分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缺乏自主探究和主动提问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为了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我将以一个谜语导入新课:“天圆地方是世界,万物生长靠它养,不分昼夜不停转,地球是个大家庭。”学生猜测出谜底后,我会顺势引入地球的圈层结构,激发学生对地球奥秘的好奇心。
(二)新知讲授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会采用多媒体课件和地球圈层结构模型,逐步呈现地球的圈层结构划分及其主要特征。首先,我会展示地球的四大圈层: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然后,我会详细介绍每个圈层的特点,如大气圈的作用、水圈的循环、岩石圈的构成和生物圈的多样性。通过直观的展示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内涵。

人教版必修一第一章第4节《地球的圈层结构》说课稿

人教版必修一第一章第4节《地球的圈层结构》说课稿
2.撰写小论文:以“地球圈层结构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为主题,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写作能力。
3.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为新课学习做好准备。
作业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练习和思考,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五、板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一)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将采用结构化的布局,主要内容分为两部分:左侧列出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右侧展示各圈层的主要特征和相互关系。板书风格简洁明了,关键词突出,使用不同颜色粉笔区分重点和次要点。
(三)学习动机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我将采取以下策略或活动:
1.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圈层结构的生动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究的方式,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结合时事热点,如气候变化、地震等,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地球圈层结构的重要性。
4.开展课堂实践活动,如制作圈层结构模型,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体验。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结构,了解各圈层的主要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学会运用地球圈层结构知识解释地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合作探究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地球圈层结构的影响,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
人教版必修一第一章第4节《地球的圈层结构》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概述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必修一第一章第4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是高中地理课程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本章节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地球基本概念和结构的回顾,也为后续学习地球科学各分支打下基础。本节课主要知识点包括: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结构,各圈层的主要特征及其相互关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认识到地球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

1.3地球的圈层结构说课稿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1.3地球的圈层结构说课稿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五、板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一)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将采用中心辐射式的布局,以地球圈层结构图为中心,四周辐射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和相互作用。主要内容将包括四大圈层的名称、各自的特点、相互关系以及与人类生活的联系。板书风格将简洁明了,使用不同颜色的粉笔突出重点,以图形、箭头和关键词的形式呈现。
板书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直观地展现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为确保板书清晰、简洁且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结构,我会遵循以下原则:
(1)了解地球的四大圈层结构,掌握各圈层的特点;
(2)掌握各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整体性;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与圈层结构相关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培养学生对地球圈层结构的认识;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1.突出重点,避免冗余;
2.使用简洁的图形和关键词,便于学生记忆;
3.在书写过程中,适时引导学生关注板书内容,解释其含义和作用。
(二)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预见到以下可能的问题或挑战:
1.学生对地球圈层结构的概念理解可能不够深入;
2.学生在分析各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时可能感到困惑;
3.课堂时间有限,可能无法充分展开所有知识点。
1.3地球的圈层结构说课稿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一、教材分析
1.3地球的圈层结构说课稿(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一)内容概述
本节课是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中的1.3节,主题为“地球的圈层结构”。在前两节内容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的物质组成和构造,为本节课打下了基础。本节课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探讨各圈层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

1.4地球的圈层结构说课稿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

1.4地球的圈层结构说课稿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
2.适时调整课堂节奏,确保讨论和互动环节的高效进行。
3.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课后,我将通过以下方式评估教学效果:
1.收集学生的巩固练习成果,分析错误类型,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2.课后访谈,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兴趣和满意度。
3.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评估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1.地球仪、地质图等教具: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
2.多媒体资源:如地球内部结构动画、大气圈水圈相互作用示意图等,丰富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投影仪、电子白板等技术工具:方便展示教学内容,实现课堂互动。
(三)互动方式
为了促进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我计划设计以下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环节:
3.学会分析各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解释自然现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地球仪、地质图等教具,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利用实例分析、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3.通过问题导学、总结反思等环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2.增强学生对地球环境保护的意识,培养可持续发展观念。
3.解释自然现象时,如何运用各圈层知识进行综合分析。
二、学情分析导
(一)学生特点
本节课面向的高一学生,年龄大约在15-17岁之间,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对新知识有着较高的探索欲望。他们的认知水平已经具备了基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能够理解较为复杂的地理概念。在学习兴趣方面,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较为广泛,尤其对地球科学和自然现象充满好奇。然而,学生的学习习惯参差不齐,部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培养。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模型实验说课稿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模型实验说课稿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模型实验说课稿一、引言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介绍一堂关于地球内部圈层结构模型制作的实验课。

地球,作为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其内部结构一直以来都是地质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制作地球内部圈层结构模型,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地球的内部构造,激发对地球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o让学生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基本组成,包括地壳、地幔、地核等。

o使学生掌握制作地球内部圈层结构模型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过程与方法:o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实验操作加深对地球内部结构的理解。

o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分析和总结实验现象,培养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激发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兴趣,培养探索地球奥秘的精神。

o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保护地球家园的重要性。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教学内容:o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基本组成和特点。

o制作地球内部圈层结构模型所需材料和工具。

o制作模型的步骤和方法。

2.教学方法:o讲授法:通过PPT展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帮助学生了解基本概念。

o演示法:教师现场演示制作地球内部圈层结构模型的过程,让学生观察并学习。

o实践操作法: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制作地球内部圈层结构模型,并进行展示和交流。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o展示地球的内部结构示意图,让学生观察并猜测各圈层的名称和特点。

o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地球内部是由哪些圈层组成的吗?它们各有什么特点?2.讲授新课o介绍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基本组成和特点,包括地壳、地幔、地核等。

o展示制作地球内部圈层结构模型所需材料和工具,并说明其用途。

3.演示操作o教师现场演示制作地球内部圈层结构模型的过程,包括材料准备、制作步骤等。

o强调注意事项和技巧,确保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实验操作。

4.学生实践o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按照教师的指导制作地球内部圈层结构模型。

o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和困惑。

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说课稿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

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说课稿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
2.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及其特点;
3.地球外部圈层结构及其特点;
4.地球的圈层结构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地球的圈层结构的基本概念;
(2)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和外部圈层结构的特点;
(3)学会分析地球圈层结构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地球结构模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媒体资源
我将使用以下教具和多媒体资源来辅助教学:
1.地球结构模型:用于直观展示地球的圈层结构,帮助学生形成空间概念。
2.多媒体课件:包含地球圈层结构的动画和图表,以及相关地理现象的图片和视频,用于增强信息的传递和学生的感官体验。
3.互动软件:设计互动环节,如在线问答和模拟实验,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
3.角色扮演:在讨论地球圈层结构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时,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如科学家、政策制定者等,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和讨论。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新课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集中注意力的关键环节。我将采用以下方式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的美丽图片和有趣的自然现象,如地震、火山爆发等,同时配以生动的解说,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学习障碍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可能已经接触过一些关于地球结构的基础知识,例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但对于地球的圈层结构可能较为陌生。前置知识或技能方面,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对科学概念的理解能力。可能存在的学习障碍包括:
1.对地球圈层结构的抽象概念难以理解;
2.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复杂,难以形象化;
3.定期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不断优化教学策略。
4.利用互动软件进行在线测试,即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

人教版地球圈层结构说课稿

人教版地球圈层结构说课稿

人教版地球圈层结构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地球圈层结构”,这是人教版地理教材中的重要内容。

本节课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外部圈层,以及它们对地球系统的影响。

接下来,我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的划分及其特征。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和归纳,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分析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全球观念。

教学内容:本次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地壳、地幔、地核的概念及其特征。

2. 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基本概念和相互关系。

3. 地球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索。

2. 直观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地球的圈层结构图,帮助学生形象理解。

3. 案例分析: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地球圈层结构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地球图片,引起学生对地球结构的好奇。

- 提问:“地球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引导学生进行初步思考。

2. 讲解新知- 首先介绍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地核,并解释它们的特征和相互关系。

- 接着讲解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重点介绍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功能和相互作用。

- 通过比较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让学生理解地球系统的复杂性。

3. 案例分析- 选取具体的自然灾害案例,如地震、洪水等,分析它们与地球圈层结构的关系。

- 讨论人类活动如何影响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及如何减少负面影响。

4. 总结与反思- 总结地球圈层结构的主要内容,强调其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

- 鼓励学生思考如何在生活中实践环境保护,提高自身的环境意识。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说课稿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说课稿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阐述课程标准:第一是地球的内部圈层,要求能够说出地球内部圈层主要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第二是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还有介于内部和外部圈层之间的一个圈层,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即软流层之上的固体岩石部分。

本条标准有显性和隐性两方面的要求,显性要求是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结构的特点,隐性要求是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

在宏观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基础上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即在空间范围上把自然环境放在地球圈层结构中认识。

但是对于各圈层不要求展开深入了解,而应抓其主要特点及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地球圈层结构及特点,知道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及其划分依据;2.尝试根据地震波划分地球内部圈层,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3.运用图表了解地球表层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绘制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示意图,掌握地球圈层结构,并掌握抓住主要特征图示结构组成的学习和表述地理事物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结合我国深空、深海、深陆探测计划和地球圈层结构图绘制,体验地球结构的优美,激发探索地球奥秘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地球内外圈层的空间分布、特点是教学重点。

它们相互作用形成自然环境,对认识以后各章涉及的地理现象、地理规律具有统摄作用。

教学难点:1.岩石圈和地壳的区别是难点所在,这是因为本节涉及了较多的地球圈层,在层之间形成的跨层结构容易和其他圈层相混淆。

二、说学情学生已具备地震、地壳、外部圈层等感性知识,具备一定读图、绘图能力和资料分析能力。

但由于本节内容的宏观性,学生接触不多、涉及其他学科知识,教师宜采用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采用比喻方式,提供相关图文资料,设置必要的问题,把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启发讲授相结合,引导学生用图表形式把复杂关系条理化。

三、说教法比较分析法、读图分析法和探究式教学,在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探究。

地球的圈层结构说课

地球的圈层结构说课
P NhomakorabeaRT 2
二、说教材
二、说教材
这节课的一个教材分析,主要分为三部分,分别是地震和地震波,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和 的外部圈层结构
二、说教材
1
地震波:地震波是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一个重要依据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是本节课的重点,包括 这三个圈层的组成物质、范围、特点
2
3
地球外部圈层:实际上是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后面的教材对于 这部分内容已经有了详细呈现,所以在本节课中只是简略介绍
授课的一个重点内容:就是教学过程,我主要是从这几个环节,分别是进行导入、事物类 比、然后小组讨论、回顾总结这几个环节个环节进行授课
六、说授课的重点内容——教学过程
导入
地心漫游和克拉钻井
介绍那凡尔纳的地心漫游,来明确去呈现克 拉超深钻井,并告诉学生人类至今没法实现 地心漫游介绍那凡尔纳的地心漫游,来明确 去呈现克拉超深钻井,并告诉学生人类至今 没法实现地心漫游
了解自然环境与各个圈层的关系, 树立人地协调观。绘制示意图, 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PART 5
五、说教学方法
五、说教学方法
这节课选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读图分析法,活动探究法以及活动实践法,并辅以多媒体进 行辅助教学来引起学生的兴趣
PART 6
六、说授课的重点内容——教学过程
六、说授课的重点内容——教学过程
指导老师:XXX
地球的圈层结构 说课
-
1 一、说教材理念 2 二、说教材 3 三、学情分析 4 四、教学目标 5 五、说教学方法 6 六、说授课的重点内容——教学过程 7 七、总结归纳
PART 1
一、说教材理念
一、说教材理念
教材理念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深度学习 等理念,贯彻落实高中地理课程

《地球的圈层结构》 说课稿

《地球的圈层结构》 说课稿

《地球的圈层结构》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地球的圈层结构》。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地球的圈层结构》是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的内容。

这部分知识是对地球整体认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后续学习地球内部物质运动、地表形态变化等内容的基础。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和外部圈层结构。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地球内部各圈层的划分依据、主要特点,以及地球外部各圈层的主要组成和相互关系。

教材内容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为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对地球的形状、大小等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于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外部圈层的认识还比较模糊。

这个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相对较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建立起地球圈层结构的空间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划分依据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理解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物质状态的关系。

(3)掌握地球外部圈层的主要组成和相互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曲线,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2)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探讨地球内部各圈层和外部各圈层的特点及相互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2)使学生认识到地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和全球观念。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划分依据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地球外部圈层的主要组成和相互关系。

2、教学难点(1)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物质状态的关系。

1.4地球的圈层结构说课稿人教版必修一高一上学期

1.4地球的圈层结构说课稿人教版必修一高一上学期
2.提出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如“地球内部是什么样子?我们如何了解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3.通过简单的互动游戏,如快速问答,让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相关知识,为新课内容做好铺垫。
(二)新知讲授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会按照以下步骤逐步呈现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1.从地球的整体结构入手,通过模型和图示,直观展示地球的圈层结构。
(四)总结反馈
在总结反馈阶段,我会采取以下方式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并提供有效的反馈和建议:
1.让学生自我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分享自己的收获和困惑。
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和练习情况,给予针对性的反馈,指出学生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3.提供改进建议,如加强某些概念的理解,或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相关主题。
(三)学习动机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我将采取以下策略或活动:
1.通过引入地球内部结构的实际案例,如地震、火山爆发等,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引发他们对地球内部结构的兴趣。
2.利用互动式教学,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增强他们的参与感和责任感。
3.设计一些实践活动,如制作地球模型、模拟圈层间的相互作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体验,从而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4.通过设置问题情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和肯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策略
在本节课中,我将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法:通过引入真实的地球现象,如地震、火山爆发等,使学生能够将抽象的圈层结构与实际现象相结合,增强理解力。
(二)媒体资源
我将使用以下教具、多媒体资源或技术工具来辅助教学:

1.4地球的圈层结构说课稿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

1.4地球的圈层结构说课稿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
(二)学习障碍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可能已经具备了一些基础的天文学和地理学知识,如地球的形状、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等。然而,在学习地球圈层结构时,可能存在以下学习障碍:
1.对地球内部结构的抽象概念难以理解,如地幔、地核的物理特性及成因。
2.对地球外部圈层中各层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理解不够清晰。
3.缺乏直观的实验或观察材料,使得学生对圈层结构的认识停留在理论层面。
3.地球外部圈层结构的特点及各层的主要特征。
4.地球圈层结构对地球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掌握地球圈层结构的概念及分类。
(2)使学生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特点及各层的主要特征。
(3)使学生了解地球外部圈层结构的特点及各层的主要特征。
(4)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地球圈层结构对地球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的能力。
4.学生可能习惯于记忆知识点,而缺乏将知识点联系起来的能力。
(三)学习动机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我将采取以下策略或活动:
1.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地球圈层结构的动态模型和实际案例,增加学习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2.设计小组合作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讨论来探索地球圈层结构的特点,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合作能力。
选择这些方法的理论依据是,探究式教学能够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案例教学能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增强学习的实效性,而合作学习则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学习的参与度和效率。
(二)媒体资源
我将使用以下教具、多媒体资源或技术工具来辅助教学:
1.地球圈层结构模型:通过实物模型,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
(3)培养学生关注人类活动与地球环境相互关系的意识。

必修模块1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说课稿

必修模块1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说课稿
(三)学习动机
为了激创设情境:通过展示地球圈层结构的动画或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互动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课堂参与度;
3.实践活动: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或观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增强学习体验;
3.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同时,通过组内讨论、交流,学生可以相互启发、共同进步。
(二)媒体资源
我将使用以下教具、多媒体资源和技术工具来辅助教学:
1.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提高空间想象能力。
2.动画和视频:展示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使抽象的知识点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地球圈层结构的示意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2)通过分析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3)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2)使学生认识到保护地球环境、维护圈层结构稳定的重要性;
(3)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2.学生课堂参与度和互动情况;
3.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反思和改进措施包括:
1.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2.收集学生意见,优化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3.定期进行教学总结,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
必修模块1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概述
本节课是必修模块1第一章第四节的课程,主题为“地球的圈层结构”。在我国的地理课程体系中,地球的圈层结构是基础知识点,它对于学生理解地球的构成、掌握地球科学的基本概念具有重要意义。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四大圈层: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以及这些圈层之间的相互关系。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第1章第4节地球的圈层结构说课稿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第1章第4节地球的圈层结构说课稿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第1章第4节地球的圈层结构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概述
本节课为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第1章第4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本节课在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学习地理学的基础内容之一。它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地核、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等。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可以了解地球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为后续学习地理知识打下基础。主要知识点如下:
(二)新知讲授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将采用以下步骤来逐步呈现知识点:
1.先通过地球模型和动画演示,直观展示地球的圈层结构。
2.然后讲解每个圈层的基本特征,包括地壳、地幔、地核、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3.接着,我会通过实际案例和生活中的例子,解释这些圈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4.在讲解过程中,我会不断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并参与讨论,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球的敬畏之心,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其划分,地壳、地幔、地核、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特点。
2.教学难点:
(1)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和特点。
(2)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学习障碍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可能已经接触过一些地球科学的基础知识,例如地球的构造、岩石圈的概念等。然而,以下学习障碍可能存在:
1.对地球内部结构的直观感知不足,难以形成清晰的空间概念。
2.抽象概念的理解难度较大,如地幔、地核等内部圈层的特点和划分依据。
3.缺乏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现象联系起来的能力,难以理解圈层结构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互动方式

1.3地球的圈层结构说课稿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

1.3地球的圈层结构说课稿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
具体目标:
a.能够准确描述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地核等层次。
b.能够阐述地球圈层结构的形成过程及其原因。
c.能够运用地图和模型展示地球圈层结构。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具体目标:
a.能够观察地球圈层结构的图片或模型,提取关键信息。
b.能够分析地球圈层结构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1.前置知识:学生对地球内部结构的具体知识可能了解不多,对圈层结构的认识可能较为模糊。
2.技能障碍:学生可能缺乏运用地图和模型分析问题的能力,需要通过教学活动来培养。
3.理解障碍:地球圈层结构的形成和特点较为抽象,学生可能在理解上存在难度。
(三)学习动机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我将采取以下策略或活动:
(三)互动方式
我计划以下设计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环节:
1.师生互动:
a.提问与回答: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激发学生的思考。
b.点评与反馈: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和探究过程给予即时点评和反馈。
2.生生互动:
a.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合作精神。
b.角色扮演:学生扮演地质学家等角色,模拟探索地球内部的过程。
2.学习兴趣: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对地球科学有着浓厚兴趣,但兴趣往往容易转移,需要教师不断激发和维持。
3.学习习惯:学生开始形成较为稳定的学习习惯,但个别学生可能还存在学习方法不当、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
(二)学习障碍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如地球的形状、地球运动等,但可能存在以下学习障碍:
1.引入实例:通过介绍地球圈层结构与现实生活中的自然灾害(如地震、火山爆发)的关系,引发学生的兴趣。

鲁教版必修一地球的圈层结构说课稿

鲁教版必修一地球的圈层结构说课稿

地球的圈层结构(五分钟左右)各位老师好,我说课的主题是地球的圈层结构。

1、总体我将从说教材,说课标,说学情,说目标,说重难点,说教法与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2、教材首先,我来说说教材,本节选自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一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地球的内部圈层,第二部分是地球的外部圈层。

在本节之前,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形成与演化,而在本节之后,我们即将学习从地球的各个圈层看地表环境,所以本节在其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3、课标与本节相对应的课标是,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4、学情下面我来分析一下学情,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了地震、外部圈层、地球的形状等感性知识,有一定的读图,绘图的能力,但是缺乏对地球圈层的理性认识,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设置具有思维启发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5、教学目标(四个核心素养)根据课标和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第一,结合我国深海、深陆、深空探测计划,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第二,根据地震波,分析内部圈层的分布与特点,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第三,从地理实践力方面,能够画出地球的圈层结构示意图第四,了解不同地区圈层结构的异同,提高区域认知水平6、重点和难点本节的教学重点是,地球内外圈层的空间分布以及各圈层的特点;难点是根据地震波曲线划分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和岩石圈的区别。

6、教学方法(要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我准备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如下的教学方法,读图法,小组讨论法,情境创设法等。

7、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讲授,巩固,总结)下面我来重点说一下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分为导入、新课、巩固、总结四个部分。

首先,新课导入部分,我会给学生展示我国深海、深空、深陆探索的成就,但是对于地球内部的探索却很稀少,来引出今天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新课讲授环节,我会让他们扮演研究地球内部圈层的研究人员,思考如何探索地球的内部,进而开始地震波的学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评委老师好,我是来自教育科学系10级人文教育专业的学生龙婉玲。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地球的圈层结构》。

我说课的流程是:一、教材分析
二、学生分析
三、教学目标
四、教学重、难点
五、说教法
六、说学法
七、教学过程
八、板书设计
九、作业布置
首先,我们来进行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地球的圈层结构》是湘教版教材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的内容。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对教材结构做了一些调整,将本课内容分为三部分:地震波、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和外部圈层结构。

本课内容在学习地理知识、分析地理自然现象、构建地理模型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

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地球的自转运动与公转运动,这为过渡到本节内容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同时,本课内容是整个高中地理知识学习的基础,对本教材的其它内容提供理论依据。

本内容包含的地球知识,会在以后地理学习中经常运用。

它在整个教材中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生分析:
我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一年级学生,下面我从三个方面分析,
1、知识基础上,他们在知识上有过初中地理的学习,具有一定知识基础,但水平参差不齐,还处于简单的认识层面,缺乏对地球圈层的透彻理解。

2、学习能力上,他们刚进入高中阶段还缺少自主分析能力,理解能力不强。

本课内容抽象,语言具有专业性,图片分析涉及立体几何知识,比较难掌握。

从心理上,他们自主性强,积极性高,学习兴趣浓,渴望动手学习。

三、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能识记地球的圈层结构,分析概括出地球各部圈层结构的主要特点。

能借助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表,能够说出地球内部三个圈层的主要依据和主要界面,并分析说明界面附近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特征。

学会绘制简单的地球圈层示意图。

2、能力目标:
通过分析图片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通过绘制简单的示意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通过归纳、对比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及各圈层特点的差异,对学生进行综合归纳、分析对比等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通过对地球结构的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及空间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了解研究地球内部结构的方法,认识人类对未知事物所进行的探索实践,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

2.认识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

地球外部各圈层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人类活动首先应尊重自然规律,这样才能与自然协调发展。

四、根据新课改精神及教学大纲的要求,我制定出了本课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1、地震波的传播特点2、地球内部及外部各圈层的界面和主要特点
重点的依据:地震波是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依据。

地球各圈层的特点的掌握,能使学生熟悉地球的组成,理解和掌握形成地球的整体框架,形成地球这个概念。

教学难点:地震波的传播;岩石圈与地壳的区别;
难点的依据: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表对于读图分析能力较弱高一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

岩石圈与地壳的位置是比较抽象的,高一学生形象思维不强,而且这两个概念易混淆,比较难区别。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五,教学方法设计
地理是一门培养人的空间思维与动手能力的学科。

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

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培养思维能力与动手能力的过程。

考虑到我校高一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浓,积极性高,自主参与性强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
利用图片的投影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
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六、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

所以要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

这节
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归纳法、总结反思法。

七、教学过程
本节课将以课本知识内容为基础,结合多媒体放映PPT,使学生更形象、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和内容。

1、导入新课:(3—5分钟)
通过设置情景导入新课。

首先介绍4月20日四川雅安发生7.0级地震引出问题:“地震会造成什么样的危害”,让学生进行讨论。

导语设计的依据:
一是让学生能够了解身边发生的新闻时事,引导他们去关注生活,使学生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二是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讲述的内容,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这是地理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从心理学上看,兴趣使人对事物抱有向往的心情和愉快的情绪体验。

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使更吸引学生参与。

2、讲授新课:(30分钟)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

我把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地震波。

通过学生对地震的讨论,引出地震波的定义级类型。

在介绍特征上,我通过举出实例:“在发生地震时,人站在陆地上,会先感到上下波动,然后左右晃动。

”使学生进行讨论得出结论“纵波速度比横波快”。

接着提出问题:在水面上,为什么只会感到上下波动?进行思考,得出结论“横波只在固体中传播,纵波可在固、液体中传播”。

在地震波的作用上即地震波是划分地球圈层的依据,我使用了图片展示法及分析归纳法。

通过展示地震波波速变化让学生读图分析理解划分地球的两个界面。

理论依据:它符合直观性原则,通过教师组织学生直接观察事物,引导学生形成有关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以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为学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奠定基础,并发展其认识能力。

第二部分:地球的内部圈层。

通过ppt图片展示逐一由外到内讲解圈层结构。

在讲解地壳时,重点讲述它的特点。

提出问题:“想想在我们的地球上,地形有哪些厚度的变化?”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通过提问:岩浆的发源地在哪?引出软流层。

重点要讲解的是地壳与岩石圈的区别,我运用了图片对比分析法和图表分析法。

理论依据:对比分析能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辨别能力和逻辑能力。

从教学原则上看,也遵循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有步骤,有次序的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第三部分:地球的外部圈层。

我首先提出问题“地球的外部圈层怎样划分”,进行集体讨论。

然后给出图片讲解。

理论依据:从教育学来看,集体讨论符合启发创造原则,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激发了他们创造性思维。

3、课堂小结,强化认识。

(3—5分钟)
给出一个整体的知识结构框架,是知识系统化。

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理论,能更直观形象地展现出来,便于理解记忆。

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且逐渐地
培养学生总结概括的能力。

4、 板书设计
运用了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能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板书:
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地震波 (四)地壳与岩石圈的区别
1、定义:
2、类型:纵波(p ),横波(s ) 三、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3、特征: (一)大气圈
4、作用:地球圈层的划分依据 (二)水圈
(三)生物圈
二、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一)地壳
(二)地幔
(三)地核
5、布置作业。

绘制简单的地球圈层结构图和知识框架图。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针对高一年级学生素质的差异,我进行了分层训练,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结束:
本节课我根据高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遵循了中小学生教学课程的5个基本阶段。

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