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分数与一道怪题的作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试分数与一道怪题的作答

肖六芹

说起考试分数,我不由得想起了一道怪题:一艘轮船出海远航,船上装载有76头牛,24只山羊,船长的年龄是多少岁?

据说,这是一位法国专家出的一道测试题,用来调查小朋友反应情况。结果如何呢?面对这个测试题,绝大多数法国小朋友当即在题下写下抗议之言作答:这个题荒谬至极,根本无法作答!只有极少数用加法或减法算出船长的年龄为52岁或100岁。而中国的小朋友测试后的统计结果好像与法国小朋友相反:大多数人用加法或减法算出船长的年龄为52岁或100岁,只有少数小朋友当场表示说这题荒唐,根本没法做!

一些教育专家在中国小朋友的表现前直摇头,分析出来的主要结论是:中国小朋友太迷信老师,太迷信文本,他们对老师或文本上的命题坚信不疑,不解之处他们习惯于将怀疑的矛头指向自己,不相信自己,自我思维非常欠缺对问题本身的质疑性、批判性。

这一结论当然可基本上当作正解,但笔者认为它还算不上是全解。只要跳出作答的小朋友这一特定的对象圈,联系起他们生存与成长的环境、背景、条件,我们也许能发现一些惊人的“内幕”。

据《杂文报》载,某地招考副处级以上的公务员,试卷上最后一题云:千年以前的唐朝政府在治理水土流失方面有些什么措施?

绝大部分答卷是“退耕还林”“植树种草”之类,只有极个别的参考者回答:此问题不见文献上有记载,可能那时政府还没有治理水土流失之举。这一题目自认为有些荒唐,我不知从何答起。

结果,这极个别的应考者在这个题上得了满分——须知,这一题目意在检测参考者的诚实品位,命题目的完全出乎人的意料,——唐朝政府在治理水土流失方面哪有什么措施呀?

那绝大多数是怎么啦?他们不可能在什么地方接触到了唐朝政府的“退耕还林”“植树种草”,心里头云遮雾罩,脑海中一片空白,笔下根本就没底,只是立足于现实去想当然,把现实的标签贴到一千多年前的历史书上去。而归根到底,也就是为了考试得到好成绩,蒙几分再说(没想到的是这一回落空了),得分万岁!

成人不管三七二十一地“蒙分”,小孩子也就自然而然学了样。习惯了考试的中国小孩子知道考试得到的分数就是命根子,为了分数以至于不顾问题的本真。中国小朋友难道真的没点儿理性思考?其实不然,因为没有一个人面对那个测试题用乘除法去算船长的岁数。他们还是估算了再估算了的,最终会选取一个大概相当的算法与数值作答。我想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意识到题目不太对头,肯定或模糊或清晰的感觉到题中的物类、单位、量次……不是这么一回事,但是否舍弃作答却真有些拿不准,因为在心理定势上,不作答就根本得不到分,也就会全盘败北,只好估摸着如此这般去蒙分了!他们的思维和行为受一种特殊力量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已发生了异化。这难道不算是应试教育结下的一个恶果吗?

岂止小朋友自己“蒙分”,老师和家长不也经常是在考试前指导学生如何“蒙分”么?选择题闭着眼也要选,判断题拿不准也得打√打×,作文写不好就把开头和结尾写漂亮些以给阅卷者一个好印象,试卷上不要留空白,不作答一分也蒙不到,作了答就有可能有机会蒙到分……于是,为了分数,应试作答便蒙骗横行,投机取巧,至尊至贵的诚心、诚信被遗忘得干干净净。分数面前,真心丧失,奴性滋长,诚堪叹惜!

深入一想,学生、老师、家长成为分数的奴隶,无疑是素质教育与新课程真正施行的严重障碍。如何尽早、尽快、彻底地克服这种障碍,是我们要密切关注的问题。

作者:肖六芹

单位:郴州市第一职业中专师训处

邮编:4230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