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第4-6章作业讲课稿
《微生物学》第6章 微生物的新陈代谢
粉嫩熟肉 各种外卖中的熟肉中含有的亚硝酸盐,是
现在最严重的。因为它可以让肉煮熟后颜色粉 红、口感鲜嫩,还会延长食品保质期,所以它 已经成为了食品加工业中肉制品添加剂的必备 配料。包括餐馆里,厨师们烹调许多肉菜都离 不了它,还有各种烧烤肉制品、羊肉串、腌制 品,以至驴肉、鹿肉、羊杂、内脏等,几乎都 会加入亚硝酸盐。一些所谓“传统工艺制作”的 产品中,哪怕是鸡鸭制品也不能幸免,这早已 成为了这行的行规。
亚硝酸盐的致癌性及致畸性:亚硝酸盐的危害还不只是使人中毒, 它还有致癌作用。亚硝酸盐可以与食物或胃中的仲胺类物质作用转 化为亚硝胺。亚硝胺具有强烈的致癌作用,主要引起食管癌、胃癌、 肝癌和大肠癌等。 慢性中毒(包括癌变)原因
1.饮用含硝酸盐或亚硝酸盐含量高的苦井水、蒸锅水。 2.食用硝酸盐或亚硝酸盐含量较高的腌制肉制品、泡菜及变质 的蔬菜。
iii. 2分子的丙酮酸来源不同
iv. 1 mol葡萄糖经途径只产生1 mol ATP
不同微生物中葡萄糖降解途径的分布(%)
微生物
EMP
HMP
ED
酿酒酵母
88
12
-
产朊假丝酵母
66~81
19~34 -
灰色链霉菌
97
3
-
产黄青霉
77
23
-
大肠杆菌
72
28
-
铜绿假单胞菌
-
29
71
嗜糖假单胞菌
-
-
100
(2)硫酸盐呼吸(脱硫弧菌属、脱硫单胞菌属、脱硫球菌属)
硫酸盐呼吸:是一类称作硫酸盐还原细菌的严格厌氧菌 在无氧 条件下获取能量的方式,其特点是底物脱氢后, 经呼吸链递氢,最终由末端氢受体硫酸盐受氢,在递氢 的过程中与氧化磷酸化相偶联而获得ATP。
第6章-微生物的营养PPT课件
.
14
微量元素
• 多是辅酶和辅基的成分,或是酶的激活剂。 • 常需添加的是Fe、Mn、Cu、Zn、Mo、Co等。 • 一般情况,水及其他成分中作为杂质已含
有足够的微量元素,过量加入反而有害。
.
15
Fe:细胞色素、细胞色素氧化酶、过氧
化氢酶、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基成分。 Zn:乙醇和乳酸脱氢酶活性基成分。 Cu:多酚氧化酶的活性中心。 Mo:参与构成固氮酶和硝酸还原酶。 Mn:多种酶的激活剂。 W、Ni:与甲酸脱氢酶、尿酶的活性有关。
.
16
(4)生长因子
• 概念:一些用量虽少却能明显促进微生物生长的 有机化合物称生长因子。
• 主要有维生素、氨基酸、核苷类(碱基)。 • 不需要生长因子而能在基础培养基(除了糖类外
不含其他有机物)上生长的菌株叫野生型菌株。 • 由自发突变或诱发突变等原因从野生型产生的需
要特定生长因子的菌株叫营养缺陷型菌株。
4化能有机异养型
5其他营养类型
6营养类型的多样性
.
19
微生物在营养类型上比高等生物复杂。通 常依据微生物获取能源、碳源、氢、或电子供体 方式,可以区分为四种营养方式。
营养类型 能源
光能自养 光能异养 化能自养 化能异养
光能 光能 化学能 化学能
碳源
氢供体
实例
CO2 CO2 CO2 有机物
H2O/还原态无机物 蓝细菌、紫硫细菌等
.
22
(1) 产氧光合作用
藻类、蓝细菌内含叶绿素,可进行:
能量转移、代谢反应、调节胶 体状态及细胞透性。
.
12
P:核酸、磷脂、ATP、CoA、NAD、NADP、FAD、
TPP(羧化辅酶)和FMN(黄素辅酶)是细胞 中主要含磷化合物,磷酸盐还可调节pH。 S:含S氨基酸、CoA、B1、硫辛酸的组成元素, 包含在蛋白质、辅酶和辅基中,在细胞化学 组成和代谢活性等方面有重要作用。S、H2S 是硫细菌的能源物质。 Mg:参与组成叶绿素、菌绿素等光合色素,是 一些酶的激活剂和调节剂,是核糖体和膜结 构的稳定剂,对某些重金属的毒害作用有一 定拮抗作用。
微生物学-第六章-微生物的代谢课件
G
6-磷酸-果糖
特征性酶 磷酸己糖酮解酶
4-磷酸-赤藓糖 + 乙酰磷酸
6-磷酸-果糖
5-磷酸-木酮糖 ,5-磷酸-核糖
戊糖酮解酶
乙酸
3--磷酸甘油醛+ 乙酰磷酸
乳酸
乙酸
1 G 乳酸 + 1.5乙酸 + 2.5 ATP
三、发酵(fermentantion)
1、定义
广义:利用微生物生产有用代谢一种生产方式。 狭义:厌氧条件下,以自身内部某些中间代谢
氧化氮还原酶
反硝化意义:
1)使土壤中的氮(硝酸盐NO3-)还原成氮气而消失,降低土壤的肥力;
2)反硝化作用在氮素循环中起重要作用。
硫酸盐呼吸(硫酸盐还原)
——厌氧时,SO42- 、SO32-、S2O32- 等为末端电 子受体的呼吸过程。
特点:
a、严格厌氧; b、大多为古细菌 c、极大多专性化能异氧型,少数混合型; d、最终产物为H2S;
用所需的硝酸盐还原酶A亚硝酸还原酶等 c 兼性厌氧 细菌:铜绿假单胞、地衣芽孢杆菌等。
硝酸盐作用
同化性硝酸盐作用:
NO3- NH3 - N R - NH2 异化性硝酸盐作用:
无氧条件下,利用NO3-为最终氢受体
NO3- NO2 NO N2O N2
硝酸盐还原酶
亚硝酸还原酶
氧化亚氮还原酶
a、a1、a2、a4、b、b1、c、c1、c4、c5、d、o等; 末端氧化酶:
cyt a1、a2、a3、d、o,H2O2酶、过氧化物酶;呼吸链组分多变 存在分支呼吸链:
细菌的电子传递链更短并P/O比更低,在电子传递链的几个位置进入链和 通过几个位置的末端氧化酶而离开链。 E.coli (缺氧) CoQ cyt.b556 cyt.o
沈萍微生物学第六章PPT课件
2021/6/7
23
2. 丝状微生物群体生长曲线
2021/6/7
19
影响衰亡期的因素及实践意义
•与菌种的遗传特性有关: 有些细菌的培养经历所有的 各个生长时期,几天以后死亡, 有些细菌培养几个月乃 至几年以后仍然有一些活的细胞;
•与是否产芽孢有关:产芽孢的细菌更易于幸存下来;
•与营养物质和有毒物质有关:补充营养和能源,以及 中和环境毒性,可以减缓死亡期细胞的死亡速率,延 长细菌培养物的存活时间。
菌丝球不等。
2021/6/7
21
图示 丝状真菌的沉淀生长
起始培2养021/6时/7 菌丝体
培养18小时后的菌丝体 22
影响因素:
接种体积的大小、接种物是否凝集、以及菌丝体是 否易于断裂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决定着丝状微生物是 丝状生长还是沉淀生长。
工业发酵意义:
丝状微生物在液体培养中的生长方式在工业生产中 很重要,因为它影响发酵过程的通气性、生长速率 、搅拌能耗及菌丝体与发酵液的分离难易等。
2021/6/7
7
达到 生物 量阈 值
DNA 复制 启动
间隙期G
达到 长度 阈值
细胞 分裂 过程 启动
DNA复制与分离
染色体复制期C
分裂蛋白和 横 隔前体成分
横隔 形成
细胞 分裂
分开的 DNA拷贝
分裂期D
时间(min)
三、细菌的分裂与调节
细胞周期各期启动机制(以大肠杆菌为例):
DNA复制启动:细胞必须达到某一阈值体积或起始物质量。
2021/6/7
3
第一节 细菌的个体生长
•单细胞微生物个体生长表现为细胞体积的增加 和细胞内物质含量的增加两个方面, 当细胞生 长到一定时期,就分裂成为两个子细胞。 •多细胞微生物个体生长则反映在构成个体的细 胞数目增加和每个细胞个体生长两个方面。
微生物学讲稿
微生物学讲稿教师:李春明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2011.11微生物学讲稿 微生物学讲稿李春明 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第一章 绪 论第一节 一、微生物概念微生物(microorganisms)是一类结构简单(非细胞、原核细胞、 单细胞、 无器官与系统分化的多细胞) 、个体微小(短 边通常小于 0.3mm、肉眼不可见)的生物的通称。
微生物与微生物学二、微生物的类群非细胞型生物:真病毒、亚病毒 原核生物:真细菌、古细菌 真核生物:原生动物、显微藻类、真菌、粘菌三、微生物的主要特点1.结构简单 2.形体微小 3.代谢快 4.繁殖旺 5.数量大 6.易变异 7.种类多 8.适应强 9.分布广四、微生物学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及其生命活动规律的学科。
研究的内容涉及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分类鉴定、生理生化、生 长繁殖、遗传变异、生态分布以及微生物对自然界微生物各类群之间,微生物与其他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微生物在农业、工业、环境保护、医疗卫生事业各方向的应用等。
微生物学随着研究范围的日益广泛和深入,又形成了许多分支。
1.按研究微生物学基本生命活动规律为目的来分有普通微生物学、微生物分类学、微生物生理学、微生物生态学、微生 物遗传学等。
2.按微生物的研究对象分有细菌学、真菌学、病毒学、菌物学、藻类学等。
3.按微生物的应用领域分有农业微生物、工业微生物、医学微生物、食品微生物、兽医微生物学、预防微生物学等。
4.按微生物所在的生态环境分有土壤微生物学、海洋微生物学、环境微生物学、宇宙微生物学等。
学习微生物学的目的是了解和掌握微生物的活动规律,更好地利用、改善有益微生物,控制、消灭或改造有害微生物, 为人类造福。
(兴利除弊、趋利避害) 。
第二节微生物学的发展历史可分为五个时期:微生物学的发展1. 史前期(-1676) :不知到有微生物的存在(虽然Robert Hooke观察到了霉菌的子实体结构,但没有意识到是一 类新的生物) ,经验性地利用(酿酒、沤肥、轮作、种痘) 2. 初创期(1676-1861) :意识到微生物的存在并简单观察、描述 3. 奠基期(1861-1897) :刻意寻找微生物并对其进行简单研究1微生物学讲稿教师:李春明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2011.11代表人物: (法)巴斯德(Louis Pasteur) (1822~1895)微生物学奠基人 证实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用曲颈瓶试验否定“自然发生”学说 首次制成狂犬疫苗 发明巴斯德消毒法 (德)柯赫(Robert Koch) 1843~1910)细菌学奠基人 ( 纯种分离法:土豆切面 → 明胶 → 琼脂证实了炭疽杆菌是炭疽病的病原菌 发现了肺结核病的病原菌(1905 年获诺贝尔奖) Koch 法则 设计了各种培养基,实现了在实验室内对各种微生物的培养 流动蒸汽灭菌 染色观察和显微摄影 4. 发展期(1879-1953) :对微生物进行细胞水平生理生化研究,形成多种微生物学分支 1897 年, (德)E.Buchner 用去掉细胞的酵母培养液转化葡萄糖为酒精 1929 年, (英)弗莱明(Alexander Fleming ,1881-1955 )发现青霉素 5. 成熟期(1953-) :对微生物进行分子水平研究复 习 思 考 题1.什么是微生物?有哪些主要类群? 2.微生物有哪些主要特点? 3.微生物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各阶段的代表人物为谁? 4.什么是微生物学?它的研究内容涉及哪些方面? 5.学习微生物学的目的是什么?第二章 真核微生物由真核细胞构成,无器官与系统分化。
第四章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讲课文档
D、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内毒素活化凝血系统XII因子。纤维
蛋白原转为纤维蛋白。
E、施瓦兹曼现象(Shwartzman phenomenon):是由
内毒素引起DIC的一种特殊形式。
4.特性 :
(1)毒性作用比外毒素弱,且毒性作用没特异性。 (2)抗
耐热,60℃耐受数小时
特异性。为细胞毒素、肠毒素、神 全身性,各种细菌内素的毒
经毒素,对特定的细胞或组织发挥 性作用大致相同。引起发热、
特定作用。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休克等。
毒性程度 致热性 免疫原性类毒素ຫໍສະໝຸດ 高,往往致死。弱,很少致死。
对宿主不发热
致宿主发热
强,可刺激机体产生高效价的抗毒 弱,免疫应答不足以中和毒
血浆凝固酶
透明质酸酶
链激酶
其他酶类
第八页,共42页。
产生
细菌
机制
作用
血浆凝固酶 金萄菌
使菌体周围炎性渗出物中的 血浆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 白,使血浆凝固,并沉积在 菌体表面及病灶周围
保护细菌不易被吞噬细 胞和体液中抗菌物质所 消灭。
透明质酸酶
又称扩散因 子
化脓链球 菌 产气
荚膜芽胞 梭菌等
能分解结缔组织中的透明质 酸,使结缔组织疏松、通透 性增加
带菌状态
• 带菌状态
• 带菌者:处于带菌状态的人 • 健康带菌者:隐性感染的带菌者 • 恢复期带菌者:患传染病后,临床症状消失,体内
仍带有并不断排出病原菌的人。 • 带菌者是重要的传染源,及时隔离。
第二十九页,共42页。
本章试题
第04章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件
6.抑制剂对酶促反应的影响 抑制剂对酶促反应的影响 有些物质可减弱、抑制、破坏酶活性,称为抑制剂。 有些物质可减弱、抑制、破坏酶活性,称为抑制剂。 重金属离子( )、CO CO、 如:重金属离子(Ag+、Hg2+)、CO、H2S等。 抑制剂作用机理: 抑制剂作用机理: a.竞争性抑制 a.竞争性抑制 b.非竞争性抑制 b.非竞争性抑制
k 3 [ E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S ] v= K m + [S ]
从米-门公式可知,酶促反应速度与[E]和[S]有关。 从米-门公式可知,酶促反应速度与[E]和[S]有关。实 [E] 有关 际上,也要受到温度、pH、激活剂、抑制剂的影响。 际上,也要受到温度、pH、激活剂、抑制剂的影响。 1.[E]对酶促反应的影响 1.[E]对酶促反应的影响 理论: 理论:当底物分子浓度足够时 酶促反应速度与[E]成正比, [E]成正比 ,酶促反应速度与[E]成正比, 即当[S]足够大时,[E]越大 [S]足够大时 越大, 即当[S]足够大时,[E]越大, 酶促反应速度越快。 酶促反应速度越快。 实际: [E]达到一定浓度时, 实际:当[E]达到一定浓度时, 达到一定浓度时 酶促反应速度就趋于平缓。 酶促反应速度就趋于平缓。
第二节 微生物的营养
营养:微生物获得和利用营养物质的过程。 营养 微生物获得和利用营养物质的过程。 微生物获得和利用营养物质的过程 营养物质:能够满足机体生长、 营养物质 能够满足机体生长、繁殖和完成各种生理 能够满足机体生长 活动所需要的物质。 活动所需要的物质。 营养物质是微生物生存的物质基础, 营养物质是微生物生存的物质基础,而营养是微生物 维持和延续其生命形式的一种生理过程。 维持和延续其生命形式的一种生理过程。 微生物不断获得营养物质,将其变成细胞组分, 微生物不断获得营养物质,将其变成细胞组分,并将 废弃物排出体外的过程称为新陈代谢。 废弃物排出体外的过程称为新陈代谢。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微生物的生活第四章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教案(新版)冀教版
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说出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2.列举细菌、真菌对动植物及人类的影响.3.从多角度、多层次比较全面地认识自然界中细菌和真菌的作用.4.培养学生观察与思考、分析和归纳、交流表达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多媒体演示法、观察法、分析讨论法来完成对本节课的学习.(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和人类关系的认识,体验从正反两面辩证地看问题.2.形成自觉选择健康生活方式的思想.【教学重点】1.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2.细菌、真菌对动植物及人类的影响.【教学难点】细菌和真菌与动物或植物的共生.【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播放视频《小猫种鱼》提出问题:1.到了秋天,小猫能收获很多鱼吗?为什么?2.小猫种在地里的小鱼哪去了?是谁让它消失的?3.这个故事说明_________对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观看视频,思考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通过观看视频,一方面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让学生从思考回答问题中,认识细菌和真菌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的重要意义.观察与思考Ⅰ请学生观察长霉的桔和腐烂的梨.提问:1.桔子长霉后很快腐烂的原因是什么?2.长霉的桔子和腐烂的梨,其中的有机物被分解成了什么物质?3.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起什么作用.观察腐烂的水果,小组讨论问题并派代表回答.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小组合作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观察与思考Ⅱ引导学生观察“细菌和真菌参与物质循环示意图”提问:①动植物的遗体被谁分解了?②它们分解后产生了什么物质?③这些物质又被谁吸收和利用了?观察课本P79“细菌和真菌参与物质循环示意图”,讨论解决老师的问题.通过观察课本图示及思考解决老师的提问,理解细菌和真菌是如何参与物质循环的,认识在生态系统中它的重要地位.小组讨论提出问题:1.以上我们谈到的细菌和真菌是利用什么来生活的?2.它们所利用的有机物有何特点?3.这些细菌和真菌的营养方式是________.4.什么是腐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分析,各小组派代表发言.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教材的中心问题,通过讨论活动,获得知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交流合作的精神.引入针对课文内容,提出承上启下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引入本课第二部分内容二.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学生思考:细菌和真菌都是以动植物遗体为营养的吗?如果它们以活的动植物体为营养的话,将会出现什么情况?通过思考并回答,让学生自然过度到下部分内容的学习.阅读与思考一提问:1.扁桃体炎是由什么病菌引起的?2.它还会引起其它什么病?展示相关图片.阅读课本,观看图片,认识链球菌和它引起的各种病症.通过图片观察,让学生对链球菌和它引起的各种病症有更感性的认识.阅读与思考二提问:1.同学们有过脚痒脱皮的现象吗?你可能得脚癣了!脚癣是由什么病菌引起的?2.它还会感染其它部位吗?3.我们如何预防癣病?阅读课本,回答提问,观看图片,认识真菌引起的各种癣病.了解癣病传染的途径.通过图片观察,让学生对真菌引起的各种癣病有更感性的认识.形成自觉选择健康生活方式的思想.阅读与思考三提问:细菌和真菌会引起哪些植物患病?展示常见的植物病株图片.阅读课本,观看图片,认识真菌引起的各种植物病例.通过图片观察,让学生对真菌引起的各种植物病例有更感性的认识.小结与归纳提问:1.使动植物和人患病的细菌和真菌,它们的营养方式是什么?2.什么是寄生?引导学生分析获得结论.回答问题,分析现象,获得结论.培养学生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引入提问:细菌和真菌从活的动植物和人身上获得营养就一定会引起患病吗?有没有和睦相处的呢?引入三.与动植物和人类共生认识思考,提出疑问,尝试作出分析.引入对课文内容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与植物共生提问:1.地衣是单一的植物吗?真菌和藻类是如何共同生活的?2.人们谈“瘤”色变,瘤对阅读课本,观看图片,认识思考,尝试对问题分析后作出解答.通过对比,分析和解答,了解地衣的真实生活;知道根瘤菌对豆科植物的重要意义.植物也有危害吗?为什么?引导学生理解“共生”的含义与动物共生提问:1.食草动物吃下大量高纤维的草料,肠胃会有负担吗?为什么?2.人体与细菌或真菌有共生现象吗?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分析阅读课本、分析材料,回答问题.认识动物和人的肠道中有很多有益菌.让学生认同细菌和真菌也是我们身体重要的存在.【课堂小结】【课堂练习】教学反思板书设计第一节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一.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腐生)二.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寄生)三.与动植物共生(共生)。
第4-6章微生物皮肤病习题及答案备课讲稿
第4-6章微生物皮肤病习题及答案备课讲稿第4章细菌性皮肤病一填空题1.脓疱疮临床上可分为__、__、__。
2.麻风的五级分类法为__、__、__、__、__。
3.__是麻风重要的传播方式。
4.脓疱疮多由__引起,亦可由__或__感染发病。
5.疖是由__引起的__和__的急性化脓性炎症。
二判断改错题1.引起脓疱疮的最常见病原菌是溶血性链球菌。
2.丹毒的病原菌为凝固酶阳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
3.麻风患者是麻风杆菌的天然宿主,也是本病的唯一传染源。
4.麻风临床类型的差别是由机体免疫力、麻风杆菌量及类型演变所决定的。
总的趋势是:体液免疫水平和麻风杆菌量结核样型(TT)>界限类偏结核样型(BT)>中间界限类(BB)>界限类偏瘤型(BL)>瘤型(LL)。
5.皮肤结核病是由念珠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
三选择题【A型题】1.在疖和痈,下列正确的是__。
BA.因化脓菌侵入皮下组织而发生B.反复发病者,应疑有糖尿病C.近卫淋巴结有疼痛、肿大者少见D.作为治疗原则,应早期切开排脓2.结核样型麻风的麻风菌素试验应为__。
BA.阴性B.阳性C.假阳性D.弱阳性E.个体有差异3.麻风患者皮肤感觉障碍,最开始表现是__。
AA.先失温觉(冷热觉)B.先失痛觉C.先失触觉D.节段性痛觉丧失E.同时丧失4.麻风患者发生兔眼是病变侵犯__。
CA.三叉神经B.眶上神经C.面神经D.桡神经E.耳大神经5.麻风杆菌进入人体是否引起发病以及发病的类型取决于__。
EA.麻风杆菌的毒力B.麻风杆菌的数量C.接触者创面的大小D.性别E.机体对麻风杆菌的抵抗力6.哪型麻风可在鼻粘膜查到抗酸杆菌__。
BA.未定类麻风B.瘤型麻风C.结核样型麻风D.界限类偏结核样型麻风E.以上都可查到7.各型麻风细胞免疫反应强度依序为__。
AA.TT>BT>BB>BL>LLB.LL>BL>BB>BT>TTC.BB>BT>TT>BL>LLD.BT>TT>BB>BL>LLE.BL>LL>BB>BT>TT(注:TT—结核样型麻风BT—界限类偏结核样型麻风BB—中间界线类麻风BL—界限类偏瘤型LL—瘤型麻风)8.麻风菌素试验强阳性表示__。
微生物基础知识讲座
微生物基础知识讲座
第44页
孢囊孢子: 在孢子囊内形成孢子叫孢囊孢子。孢子囊是由菌丝顶端细胞膨大而成,膨大部分下方形成隔膜与菌丝隔开 ,膨大细胞原生质分化成许多小块,每小块可发育成一个孢子。孢囊孢子有两种类型,一个为生鞭毛,能游动叫游动孢 子,如鞭毛菌亚门中绵霉属;另一个是不生鞭毛,不能游动叫静孢子,如接合菌亚门中根霉属。
第33页
微生物基础知识讲座
第34页
微生物基础知识讲座
第35页
依据菌丝中是否存在隔膜,可把霉菌菌丝分成两种类 型:
无隔膜菌丝: 菌丝中无隔膜,整团菌丝体就是一个单 细胞,其中含有多个细胞核。这是低等真菌(即鞭毛 菌亚门和接合菌亚门中霉菌)所含有菌丝类型。
有隔膜菌丝: 菌丝中有隔膜,被隔膜隔开一段菌丝就 是一个细胞,菌丝体由很多个细胞组成,每个细胞内 有1个或多个细胞核。在隔膜上有1至多个小孔,使细 胞之间细胞质和营养物质能够相互沟通。这是高等真 菌(即子囊菌亚门和半知菌亚门中霉菌)所含有菌丝 类型。
微生物基础知识讲座
微生物基础知识讲座
第1页
第一章 微生物概论
什么是微生物 微生物(microorganism, microbe)是一
些肉眼看不见微小生物总称。包含属于 原核类细菌、放线菌、支原体、立克次 氏体、衣原体和蓝细菌(过去称蓝藻或 蓝绿藻), 属于真核类真菌(酵母菌和 霉菌)、原生动物和显微藻类, 以及属 于非细胞类病毒、类病毒和朊病毒等。
微生物基础知识讲座
第4页
自佛罗里达10月3日发觉25年来美国第一例吸入性炭疽之后, 美国及 其海外机构一直处于遭受炭疽菌攻击恐慌之中。炭疽杆菌是出现在历 史上比较久一个生物武器, 也是战争中惯用一个细菌, 曾使无数人丧命 。二战时期, 日本731部队曾经大量培养炭疽病菌, 并用活人标本进行 试验。
微生物学课件 第六章 微生物代谢
ATP ADP+P
Fd
(Fe4S4)2
FeMoCo N2
3、CO2同化
①乙醛酸循环 ②丙酮酸羧化支路 ③甘油酸途径:乙醇酸、草酸、甘氨酸底物, 转化为乙醛酸,缩合成羟基丙酮酸半醛,还原成甘 油酸进入EMP途径。
4、糖类的合成
单糖的合成;多糖的合成。
5、氨基酸的合成
氨基化作用;转氨基作用;前体碳骨架合成。
e-
e- Bph
e- QA e- QB e-
Q库
ADP+Pi Cyt.bc1 ATP
逆电子传递 外源H2
NAD(P) NAD(P)H2
P700 e- Cyt.c2
外源电子供体H2S等
非环式光合磷酸化 (non-cyclic photophosphorylation)
1/202 2H+
叶绿素b
e- Ⅱ
③膜透性调节; ④能荷调节; ⑤诱导作用:类似物诱导; ⑥磷酸盐调节。
(1)CO2的固定:空气中的CO2同化成细胞物质的 过程。
①卡尔文循环
②还原性三羧酸循环固定CO2
乙酰CoA
丙酮酸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草酰乙
酸
琥珀酰CoA
α-酮戊二酸
柠檬酸
乙酸
乙酰CoA
③还原单酸循环
不消耗能量,Fd由H2或NADH2提供电子,由乙酰
CoA 丙酮酸
草酰乙酸
乙酸
2、生物固氮
固氮微生物(nitrogen –fixing organisms, diazotrophs)
代谢调控:利用遗传学方法或其它生物学方法,人 为地改变和控制生物的代谢途径,生产有用物质或进行 有益服务。
二、微生物产能代谢
第四-第六单元导学稿
第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年级:八年级课型:新授课时间:20 年月日班级:预习案一、预习提纲1.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范围是怎样的2.怎样检测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二、预习检测:(自学检测)1、菌落就是由一个或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
2、看图5-40填空,细菌的菌落比较,表面或。
3.真菌的菌落一般比细菌菌落。
4.真菌中的霉菌形成的菌落常呈状、状或状,有时还呈现出、、、、等不同的颜色。
5.从菌落的、和可以大致区别细菌和真菌。
6.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首先是配制含有营养物质的,然后是对它和用具进行,在它冷却到室温后进行,最后是对接入细菌或真菌进行恒温。
7.细菌和真菌生存所需的条件有、和,有的还需要或一定不需要。
【展示交流】分小组交流以上内容行课案【合作探究】1.养鸡场的饲养员为什么要穿白大褂,农民伯伯给散养的鸡喂食为什么不穿白大褂?2.为什么培养用细菌时选用的培养皿和培养基,在接种前必须高温处理?为什么要用无菌棉棒? 在培养细菌时,没有想好如何具体工作,为什么不要打开灭菌后的培养皿?3.为什么要准备两套装有培养基的培养皿?4. 两套装有培养基的培养皿,为什么要放在同一环境中培养?5.四川的泡菜很有名,味道酸,能增进人的食欲。
制作泡菜的原理就是利用乳酸菌使蔬菜中的有机物生成乳酸。
泡菜坛的结构,既要加盖,还要用一圈水来封口,请推测其中的科学道理。
检测案一、课堂检测1、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的后代形成的肉眼能够看见的集合体被称为()A 真菌B 细菌C 菌落D 菌痕2、在一个培养皿中有大大小小许多个细菌及真菌的菌落,细菌菌落的特征是()A 面积比较大,呈绒毛状B 面积比较小,表面光滑粘稠C 面积比较大,呈蜘蛛网状D 面积比较小,表面絮状3、在培养基中加入牛肉汁、琼脂是为了()学习目标:1、说出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
2、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进行“检测不同环境种的细菌和真菌”的探究活动。
学习重点:1.检测不同环境种的细菌和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病毒1病毒具有哪些特点?病毒壳体有哪几种对称类型?答:病毒的特点:1、形体极其微小,电镜下可见,通过细菌滤器。
2、非细胞结构,蛋白质包裹着的核酸(DNA或RNA)。
3、缺乏完整的酶系统和代谢能力系统,专性活细胞内寄生。
4、具有感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具有进入宿主的能力。
5、在细胞外以大分子状态存在,不显示生命现象。
6、对抗生素不敏感,但对干扰素敏感。
三类典型形态的病毒:廿面体对称(球状)螺旋对称(杆状)复合对称(蝌蚪状)2什么是病毒的一步生长曲线?包括几个期?各有何特点?答:一步生长曲线:定量描述烈性噬菌体增殖规律的实验曲线称作一步生长曲线或一级生长曲线.包括:1 .调整期:细菌代谢活跃,大量合成细胞分裂所需的酶类、ATP以及其他细胞成分2 .对数期:细菌代谢旺盛,个体的形态和生理特性比较稳定3 .稳定期:有害代谢产物积累,新增细胞数目与死亡细胞数目达到动态平衡,次级代谢产物大量积累,形成芽孢4 .衰亡期:细菌数目急剧下降,出现畸形细菌3以噬菌体为例,说明病毒的增殖过程。
答:烈性噬菌体的繁殖吸附——侵入——生物合成——装配--释放。
温和噬菌体侵染宿主菌后,将其DNA整合到宿主菌的基因组上,成为原噬菌体,长期随宿主DNA的复制而同步复制,不引起宿主细胞裂解。
4比较烈性噬菌体和温和噬菌体的不同。
答:噬菌体的生活史分成两种途径—裂解途径和溶原途径.仅能裂解生长的噬菌体叫烈性噬菌体.溶原反应只存在在双链DNA噬菌体中,这类噬菌体称为温和性噬菌体,它们感染细胞质,并不复制.染色体整合到宿主的染色体中,此时的噬菌体称为原噬菌体.带有原噬菌体的细菌称为溶原性细菌,当它可导致敏感性细菌裂解,故称“溶原”.5溶源性细菌有哪些特点?病毒鉴定的方法有哪些?答:自发裂解,诱发裂解,免疫性,重复性,溶源转变。
鉴定方法:噬菌斑(细菌)蚀斑和感染病灶(动物病毒)坏死斑(植物病毒)6名词:烈性噬菌体:在宿主菌细胞内复制增殖,产生许多子代噬菌体,并最终裂解细菌的菌体。
温和噬菌体:噬菌体基因与宿主菌染色体整合,不产生子代噬菌体,但噬菌体DNA能随细菌DNA复制,并随细菌的分裂而传代,称为温和噬菌体。
裸露病毒:无包膜的病毒。
包膜病毒:具有包裹在蛋白质衣壳外的一层包膜的病毒。
缺陷病毒:指因病毒基因组不完整或者因基因某一点改变而不能进行正常增殖的病毒。
毒粒:是病毒在复制过程中的一种完整的成熟的病毒颗粒。
原噬菌体:某些温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其核酸整合到宿主细菌染色体中。
处于这种整合状态的噬菌体称为原噬菌体。
溶源性转变:由前噬菌体导致细菌基因型和性状发生改变的状态称为溶原性转换。
溶源菌:含有温和噬菌体的寄主细菌。
噬菌斑:噬菌体侵染细菌细胞,导致寄主细胞溶解死亡·因而在琼脂培养基表面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透明小圆斑。
病毒效价:待测样品中病毒数量通常以单位体积病毒悬液的感染单位数目来表示(IU/ml),称为病毒效价。
亚病毒因子:包括卫星或称“拟病毒”、噬病毒体、类病毒、朊病毒等不具备完整的复制机构的类似病毒的感染性生物因子。
类病毒:一种具有传染性的单链RNA病原体。
卫星病毒:是一类基因组缺损、需要依赖辅助病毒,基因才能复制和表达,才能完成增殖的亚病毒。
朊病毒:是一类仅由蛋白质构成感染性物质,不含核酸,被归类为亚病毒因子。
第五章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1.微生物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有那几大要素?有何生理作用?答:微生物的营养物质有六大类要素,即水、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和能源.1 水水是微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代谢中占有重要地位.水在细胞中有两种存在形式:结合水和游离水.结合水与溶质或其他分子结合在一起,很难加以利用.游离水(或称为非结合水)则可以被微生物利用.2 碳源碳在细胞的干物质中约占50%,所以微生物对碳的需求最大.凡是作为微生物细胞结构或代谢产物中碳架来源的营养物质,称为碳源.作为微生物营养的碳源物质种类很多,从简单的无机物(CO2、碳酸盐)到复杂的有机含碳化合物(糖、糖的衍生物、脂类、醇类、有机酸、芳香化合物及各种含碳化合物等).但不同微生物利用碳源的能力不同,假单孢菌属可利用90种以上的碳源,甲烷氧化菌仅利用两种有机物:甲烷和甲醇,某些纤维素分解菌只能利用纤维素.大多数微生物是异养型,以有机化合物为碳源.能够利用的碳源种类很多,其中糖类是最好的碳源.异养微生物将碳源在体内经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最终用于构成细胞物质,或为机体提供生理活动所需的能量.所以,碳源往往也是能源物质.自养菌以CO2、碳酸盐为唯一或主要的碳源.CO2是被彻底氧化的物质,其转化成细胞成分是一个还原过程.因此,这类微生物同时需要从光或其他无机物氧化获得能量.这类微生物的碳源和能源分别属于不同物质.3 氮源凡是构成微生物细胞的物质或代谢产物中氮元素来源的营养物质,称为氮源.细胞干物质中氮的含量仅次于碳和氧.氮是组成核酸和蛋白质的重要元素,氮对微生物的生长发育有着重要作用.从分子态的N2到复杂的含氮化合物都能够被不同微生物所利用,而不同类型的微生物能够利用的氮源差异较大.固氮微生物能利用分子态N2合成自己需要的氨基酸和蛋白质,也能利用无机氮和有机氮化物,但在这种情况下,它们便失去了固氮能力.此外,有些光合细菌、蓝藻和真菌也有固氮作用.许多腐生细菌和动植物的病原菌不能固氮,一般利用铵盐或其他含氮盐作氮源.硝酸盐必须先还原为NH+4后,才能用于生物合成.以无机氮化物为唯一氮源的微生物都能利用铵盐,但它们并不都能利用硝酸盐.有机氮源有蛋白胨、牛肉膏、酵母膏、玉米浆等,工业上能够用黄豆饼粉、花生饼粉和鱼粉等作为氮源.有机氮源中的氮往往是蛋白质或其降解产物.氮源一般只提供合成细胞质和细胞中其他结构的原料,不作为能源.只有少数细菌,如硝化细菌利用铵盐、硝酸盐作氮源和能源.4 无机盐无机盐也是微生物生长所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其主要功能是:①构成细胞的组成成分;②作为酶的组成成分;③维持酶的活性;④调节细胞的渗透压、氢离子浓度和氧化还原电位;⑤作为某些自氧菌的能源.磷、硫、钾、钠、钙、镁等盐参与细胞结构组成,并与能量转移、细胞透性调节功能有关.微生物对它们的需求量较大(10-4~10-3 mol/L),称为“宏量元素”.没有它们,微生物就无法生长.铁、锰、铜、钴、锌、钼等盐一般是酶的辅因子,需求量不大(10-8~10-6 mol/L),所以,称为“微量元素”.不同微生物对以上各种元素的需求量各不相同.铁元素介于宏量和微量元素之间.在配制培养基时,可通过添加有关化学试剂来补充宏量元素,其中首选是K2HPO4和MgSO4,它们可提供需要量很大的元素:K、P、S和Mg.微量元素在一些化学试剂、天然水和天然培养基组分中都以杂质等状态存在,在玻璃器皿等实验用品上也有少量存在,所以,不必另行加入.5 生长因子一些异养型微生物在一般碳源、氮源和无机盐的培养基中培养不能生长或生长较差.当在培养基中加入某些组织(或细胞)提取液时,这些微生物就生长良好,说明这些组织或细胞中含有这些微生物生长所必须的营养因子,这些因子称为生长因子.生长因子可定义为:某些微生物本身不能从普通的碳源、氮源合成,需要额外少量加入才能满足需要的有机物质,包括氨基酸、维生素、嘌呤、嘧啶及其衍生物,有时也包括一些脂肪酸及其他膜成分6.能源能源是提供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物质.例如太阳光的光能就是许多可以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菌的直接能源.自然界中的不少物质,如葡萄糖、淀粉等,既可作为碳源,又可作为能源;蛋白质对于某些微生物来说,是具有碳源、氮源和能源三种功能的营养源.至于空气中的氮气,则只能提供氮源,而阳光仅提供能源.2.何谓培养基?制备培养基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培养基:是供微生物、植物组织和动物组织生长和维持用的人工配制的养料,一般都含有碳水化合物、含氮物质、无机盐(包括微量元素)以及维生素和水等。
原则:1、选择适宜的营养物质所有微生物生长繁殖均需要培养基含有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水及能源,但由于微生物营养类型复杂,不同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因此首先要根据不同微生物的营养需求配制针对性强的培养基.2、营养物质浓度及配比合适培养基中营养物质浓度合适时微生物才能生长良好,营养物质浓度过低时不能满足微生物正常生长所需,浓度过高时则可能对微生物生长起抑制作用.3、控制pH条件培养基的pH必须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以满足不同类型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或产生代谢产物.4、控制氧化还原电位不同类型微生物生长对氧化还原电位(F)的要求不一样,一般好氧性微生物在F值为+0.1V以上时可正常生长,一般以+0.3一+0.4V为宜,厌氧性微生物只能在F值低于+0.1V条件下生长,兼性厌氧微生物在F值为+0.1V以上时进行好氧呼吸,在+0.1V以下时进行发酵.5、原料来源的选择在配制培养基时应尽量利用廉价且易于获得的原料作为培养基成分,特别是在发酵工业中,培养基用量很大,利用低成本的原料更体现出其经济价值.6、灭菌处理要获得微生物纯培养,必须避免杂菌污染,因此对所用器材及工作场所进行消毒与灭菌.对培养基而言,更是要进行严格的灭菌.对培养基一般采取高压蒸汽灭菌,一般培养基用1.05kg/cm2,121.3℃条件下维持15~30min可达到灭菌目的.3.列举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的培养基各一种。
并指出培养基主要组分的作用。
答:细菌是牛肉膏蛋白栋培养基;放线菌是高氏合成一号培养基;真菌是马丁氏培养基。
1肉膏蛋白胨培养基是一种广泛用于培养细菌的培养基,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的主要成分是牛肉膏、蛋白胨和NaCl。
牛肉膏为微生物提供碳源、能源、磷酸盐和维生素;蛋白胨主要提供氮源和维生素;NaCl提供无机盐;2高氏合成一号培养基是一种用于培养放线菌的合成培养基, 培养基中的可溶性淀粉作为碳源和能源,KNO3作为氮源,K2HP04、MgSO4和FeS04作为无机盐等。
3马丁氏培养基是一种用来分离真菌的选择性培养基。
此培养基是由葡萄糖、蛋白胨、KH2PO4、MgSO4·7H2O、孟加拉红(玫瑰红)和链霉素等组成。
其中葡萄糖主要作为碳源;蛋白胨主要作为氮源;KH2PO4和MgSO4·7H2O作为无机盐,为微生物提供钾、磷和镁离子。
而孟加拉红和链霉素主要是细菌和放线菌的抑制剂,对真菌无抑制作用,因而真菌在这种培养基上可以得到优势生长,从而达到分离真菌的目的。
4.从培养基的功能、物理状态、对培养基成分的了解程度等不同角度,培养基各有哪些种类?(各类培养基要求附上名词解释)答: 1、按对培养基成分的了解:(1)天然培养基:是一类采用动、植物组织或微生物细胞,或它们的提取物或粗消化产物配制而成的培养基.(2)合成培养基:是由化学成分完全了解的化学试剂(各成分包括微量元素的量都确切知道)配制而成的培养基.(3)半合成培养基:一类主要用已知化学成分的试剂配制,同时又添加某种或某些未知天然成分的培养基.2、按培养基的物理状态划分:(1)液体培养基:呈液体状态的培养基.(2)固体培养基:外观呈固体状态的培养基.根据固体培养基的性质又可分为:(1)固化培养基:是在液体培养基中加入适量凝固剂即为固化培养基.(2)非可逆凝固培养基:是一类凝固后就不能再重新融化的培养基.(3)天然固体培养基:由天然固态营养基质制备而成的培养基.(4)半固体培养基:在液体培养基中加入了少量凝固剂而制成的坚硬度较低的固体培养基. (5)脱水培养基:指含有除水以外的一切成分的商品培养基.3、按培养基对微生物的功能划分:(1)基础培养基:含一般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的基本营养物质的培养基. (2)加富培养基:根据某种微生物的特殊营养要求,专门在培养基中加入该营养物的培养基. (3)选择培养基:一类根据不同种类微生物的特殊营养要要,或对某化学、物理因素的抗性及敏感性不同而设计的培养基. (4)鉴别培养基:用于鉴别不同类型微生物的培养基.5.用于制备固体培养基的凝固剂是什么?它有哪些优良特征?答:凝固剂一般由1%~2%琼脂(凝固温度为40℃,融化温度为96℃)或5%~12%明胶(明胶主要是化能异养菌的培养)、硅胶(化能自养菌培养);特性:1.不被所培养的微生物分解利用2.在微生物生长的温度范围内保持固体状态3.对所培养的微生物无毒害作用4.在灭菌过程中不会被破坏5.透明度好,粘着力强6.配制方便且价格低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