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实现诉讼时效制度的价值及其目标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诉讼时效制度的价值及其目标实现

X景良

一、引言

由于受历史的局限,?民法通那么?有关诉讼时效的规定较为原那么、笼统,且在制度、规那么的设计上存有诸多的缺陷、缺乏。而由此引发出有关诉讼时效理论与实务中的诸多问题,也是见仁见智、争议颇多。人们在有关诉讼时效理论与实务问题上的认识分歧,实际上反映出人们在这一问题上的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的不同。无论人们主观上是否意识到这种价值观对其思想活动的支配,不同的价值取向对人们在理论与实务诸多问题上的观点形成所起的作用,是客观存在、毋庸置疑的。正因为如此,对诉讼时效价值目标的正确定位,是我们探讨解决有关制度构建和司法适用问题的前提条件。错误的价值目标定位,当然不可能引导我们得出正确的结论。同时,如果我们对诉讼时效中的不同问题基于不同的价值追求进展利益衡量并得出结论,同样也会使诉讼时效的制度内容陷入为难的自相矛盾境地。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拟从对诉讼时效制度的价值分析着手,寻求对我国诉讼时效制度价值目标的正确定位。在此根底上,以同一的价值取向为指导,并贯穿始终,从诉讼时效的效力制度构建和诉讼时效的司法适用实践两个方面对我国有关诉讼时效理论与实务的诸多问题进展统一的考量和探究,力求得出统一、和谐、恰当的结论。

二、诉讼时效的价值目标确立

(一)诉讼时效的正当性反思

“时效制度的实质,在于对民事权利的限制。〞1因此,在一定的意义上说,诉讼时效制度实际上就是对民事主体的权利自由进展限制的法律制度。而在以确认和保障民事主体权利自由为己任的民法当中,这种对权利给予限制的诉讼时效制度,其存在的正当性依据何在,那么需我们从诉讼时效制度的功能入手进展分析。在以往的民法学著述研究中,对此问题多有涉及。虽然表述不尽一样,但主要内容无外乎以下几点:2第一,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第二,催促权利人及时行使权力。第三,作为证据的代用,方便法院对案件的审理。

作为诉讼时效制度的功能表现之所在,上述内容毫无疑义,因为诉讼时效在客观上确实发挥着这些作用。3但需注意的是,这些功能表现未必都能成为诉讼时效制度能够得以存在的正当性依据。因为,在法律上没有足够充分且正当的理由,是不能对民事主体的权利自由进展限制的。在权利人和义务人之间对立的利益关系中,仅为防止义务人举证的困难,就要牺牲权利人的利益,很难说这是设立诉讼时效制度的正当理由。而“躺在权利上睡觉〞是权利人对自己私权的一种消极处分,仅因其怠于行使权利这一事实本身就要对其做出权利限制甚至剥夺的惩罚,更难作为诉讼时效制度的设立依据。真正能够成为民法上对民事主体的权利自由进展限制的正当性根据,只有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4

法律在调整社会关系时,需要求得两种利益关系的平衡。一是当事人各方私益的平衡;二是当事人私益与国家及社会公益之间的平衡。民事权利本属当事人的私权,是否行使、何时行使、如何行使均为当事人的私益X畴,法律本无须干预。但如果当事人怠于行使权利的后果将造成对长期形成的稳定社会秩序的破坏,对不特定第三人交易平安的威胁,对社会经济流转秩序的阻碍,片面强调对私权的绝对保护,将会极大地损害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诉讼时效制度的建立,一方面可以催促权利人及时行使权利,以提高社会经济流转的速度,实现效率的目标,促进经济开展;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对民事权利的限制,在保护权利与稳定社会秩序、维护交易平安发生矛盾冲突的时候,实现当事人私益保护与国家及社会公益维护之间的平衡。

因此,真正能够说明诉讼时效制度正当性根底的应当是通过诉讼时效制度功能所表现出的稳定社会秩序、实现经济效率,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价值追求。

(二)诉讼时效的合理性思考

如前所述,诉讼时效制度对民事主体权利自由的限制,其目的是要维护社会公共利益,表达了制度设计在稳定社会秩序、追求经济效率方面的价值取向。但需指出的是,如果诉讼时效的制度设计仅仅片面强调对公共利益的维护,对秩序和效率的追求,却完全忽略了对神圣私权的眷顾和保护,那么未免过于苛刻,5客观上,其制度的合理性也必将因此受到质疑。

诉讼时效制度的宗旨决非对怠于行使权利人的惩罚。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诉讼时效制度是为了促使权利人及时行使自己的权利而设置。6因诉讼时效完成可能对权利人产生的不利后果会促使权利人积极对待自己的权利,以尽量防止因权利人消极对待权利而可能给秩序稳定、交易平安构成的威胁。但在权利人怠于行使权利给社会公共利益造成危害时,因诉讼时效完成所产生的对权利人的不利后果,那么是权利人个体必须为公共利益付出的代价,惟需注意的是,应当将这种代价尽可能地降低到最小限度。仅因维护公共利益之需,就根本无视私权保护的做法,很难谓之合理。

诉讼时效的目的更非对不履行义务债务人的保护。诉讼时效可以保护已履行义务债务人免遭因举证困难带来不利的后果,但决不能变相纵容不履行义务债务人以逃避债务的履行来获取不当利益。虽然诉讼时效成认不履行义务的债务人可以因时效的完成而取得时效利益,但这也是基于保护公共利益的需要,通过价值利弊的权衡取舍而做出的无奈抉择。但在对公共利益的保护并无大碍的情况下,权利人的保护当然应作为制度设计上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以尽可能防止因对权利人利益的漠视,使该制度异化为义务人逃债的工具和保护伞。如果以维护公益的需要,就肆意放任对债务的逃避,对于权利人来说,也实难谓之公平。

因此,诉讼时效制度的设立在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为其正当性根底的同时,还必须从制度的合理性出发,关注对民事权利的必要保护,以实现民事主体私益与社会公益之间的平衡。否那么,就会造成诉讼时

效制度的合理性缺失,并进而使诉讼时效的正当性也大打折扣。可以说,诉讼时效制度在表达对秩序、效率价值追求的同时,对私权保护的关注程度,直接关系到制度的合理性程度。

(三)诉讼时效二元价值追求的形成

法律制度的设计应以合理的协调各方利益为目的,而协调利益的过程,实际上是对各种价值进展判断、衡量、取舍的过程。

诉讼时效制度萌芽产生之初,实际上是以一种价值取向取代了另一种价值取向。即以完全侧重于对社会公益的维护取代了对神圣私权的保护,以牺牲权利人的权利为代价,来换取社会秩序的稳定和交易的平安。7而到诉讼时效正式确立的时候,在重视对社会公共利益维护的同时,已经开场注意到对权利人权利的适当保护。8因此,诉讼时效从无到有,再到开展完善的过程,表达了民法从单纯地保护私权,到完全侧重于维护社会公益,再到对私权与公益均给予应有尊重,9并逐步到达各种利益均衡保护的价值追求过程。正如有的学者所言,虽然“诉讼时效是一种客观构成,不问请求权人的消极状态是否有过错,但法律也要平衡请求权人利益,在其竭尽全力,却无法行使权利,或者出于其他原因,其对请求权的沉默并非没有理由时,传统民法因此成认诉讼时效的进展,可以发生障碍,或者中断,或者中止,或者发生其他有利于债权人的影响。〞10可见,诸如时效的中止、中断、延长等对诉讼时效制度内容的丰富开展,显然也正是诉讼时效由一元化的价值追求向二元价值追求转化过程中,对权利人的私益给予必要兼顾的结果。11

(四)我国诉讼时效制度的价值目标定位及其完善途径

我国诉讼时效制度的建立受当时的历史局限,在诉讼时效的制度价值上片面强调了对公共利益的维护,忽略了对民事权利必要、足够的保护;片面强调了对效率的追求,忽略了公平的实现;片面强调了效益价值中的经济效益,忽略了社会效益。例如,过短的诉讼时效期间没能为民事权利的保护提供足够的时间保障,而由于时效期间起算规定的不尽完善,又造成在权利人尚未找到侵权责任人的情况下,其权利就可能已被“剥夺〞的后果。12这在一定程度上,就使本该催促权利人行使权利的诉讼时效制度,异化为片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