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第八单元岁寒三友

合集下载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岁寒三友40竹颂课文原文素材北师大版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岁寒三友40竹颂课文原文素材北师大版

40 竹颂
管桦
如同诗人从感情和真理深处写出诗句,我描画从大地深处生长出来的劲竹。

我惊异地望着你尖尖的竹笋,坚毅顽强地顶开压在你头上僵石般的硬土。

转眼间长得同你的先辈一样粗壮,发出一样的萧萧金石之声。

啊,你未出土时便已有节,直到凌云高处依然虚心。

你的纯洁,使人想起清晨的露水,和那雨后草原上的云影。

你的青枝碧叶显示着大自然中最朴素的美,无数人的坦直、忠诚和坚贞的爱情,都保留在你的世代传说中。

在那春之宫殿,同粉蝶追欢取乐的桃花,自下而上、攀附他物的紫罗兰,还有那以富贵夸耀人世的牡丹,早已沉没在尘俗的荒漠里。

独有劲竹,如同不朽的松柏一般,站立在苍茫的山野间。

上有千仞高峰,下临百丈深渊,经历着风云的变幻。

在命运的风暴中,你轰响着翻卷碧波,击打着汹涌的云海。

你全身闪耀着电光,你的吼声吞没了雷声。

为了给人间以春天的绿色,寒霜冰雪里你更加郁郁葱葱。

在盛夏的烈日下,你又给人们送出暑天的凉风。

每当我踏着野草掩没的山径,走进浓荫蔽日幽深的竹林,你摇曳着碧绿的枝叶,扫掉积习留在我灵魂中的尘埃。

清新的晨雾里叮咚的泉水声,和着那鸟儿悠扬的叫声,我的心消融在无边的沉静中。

我坐在长满青苔的岩石上,描画着潇洒而又挺拔雄健的劲竹,愿你的情操和美德,潜藏在我生命的深处。

《岁寒三友》阅读答案

《岁寒三友》阅读答案

《岁寒三友》阅读答案《岁寒三友》阅读答案在学习和工作中,我们很多时候需要适量地做些阅读题,就有可能接触到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检查自己的得与失,分析原因及时总结。

那么一般好的阅读答案都具备什么特点呢?以下是作者帮大家整理的《岁寒三友》阅读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岁寒三友》阅读答案1岁寒三友(节选)汪曾祺这三个人是:王瘦吾、陶虎臣、靳彝甫。

王瘦吾原先开绒线店,陶虎臣开炮仗店,靳彝甫是个画画的。

他们是从小一块长大的。

这是三个说上不上,说下不下的人。

既不是缙绅先生,也不是引车卖浆者流。

他们的日子时好时坏。

好的时候桌上有两个菜,一荤一素,还能烫二两酒:坏的时候,喝粥,甚至断炊。

三个人的名声倒都是好的。

靳彝甫和陶虎臣住在一条巷子里,相隔只有七八家。

谁家的火灭了,孩子拿了一块劈柴,就能从另一家引了火来。

他家很好认,门口钉着一块铁皮的牌子,红地黑字:“靳彝甫画寓”。

这城里画画的,有三种人。

一种是画家。

这种人大都有田有地,不愁衣食,作画只是自己消遣,或作为应酬的工具。

他们的画是不卖钱的。

求画的人只是送几件很高雅的礼物。

或一坛绍兴花雕,或火腿、鲥鱼、白沙枇杷,或一套讲究的宜兴紫砂茶具,或两大盆正在茁箭子的建兰。

他们的画,多半是大写意,或半工半写。

工笔画他们是不耐烦画的,也不会。

一种是画匠。

他们所画的,是神像。

画得最多的是“家神菩萨。

”这“家神菩萨”是一个大家族:头一层是南海观音的一伙,第二层是玉电大帝和他的朝臣,第三层是关帝老爷和周仓、关平,最下一层是财神爷。

他们也在玻璃的反面用油漆画福禄寿三星,作插屏,他们是在制造一种商品,不是作画。

而且是流水作业,描花纹的是一个人,“开脸”的是一个人,着色的是另一个人。

他们的作坊,叫做“画匠店”。

靳彝甫两者都不是。

也可以说是介乎两者之间的那么一种人比较贴切些,应该称之为“画师”,不过本地无此说法,只是说“画画的”。

他是靠卖画吃饭的,但不像画匠店那样在门口设摊或批发给卖门神“欢乐”的纸店,他是等人登门求画的(所以挂“画寓”的招牌)。

岁寒三友-岁寒三友作文-六年级作文

岁寒三友-岁寒三友作文-六年级作文

岁寒三友|岁寒三友作文|六年级作文岁寒三友是指松、竹、梅。

他们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他们的精神也值得我们借鉴。

要学习松的正直,竹的谦虚,梅的坚韧。

他们都在冬天出现,所以古人就将三者共称为岁寒三友。

#作文栏目为您准备了一篇《岁寒三友》作文,希望对您会有所帮助。

【篇一:岁寒三友】中国古代文人喜爱寄物抒情,借以自然物来表现自己的理想品格和对精神境界的追求。

坚毅不拨的青松,挺拨多姿的翠竹,傲雪报春的冬梅,它们虽系不同属科,却都有不畏严霜的高洁风格。

它们在岁寒中同生,历来被中国古今文人们所誉为岁寒三友,以此比喻忠贞的友谊。

人们赞颂竹的有节、虚心、向上、长绿、坚韧、耐寒、清雅、质朴把它与梅兰菊并称为四君子,还把竹松梅称为岁寒三友这是人们把高尚的人格赋予了竹。

竹子这种坚忍不拔的精神被自古代就被人们所传诵。

竹是高标挺立,特立独行的。

竹竿粗,竹叶细,竹有千节,节是岁月留下的痕迹。

但竹叶绝无风吹雨打之态,表现出了它任风雨来袭,我自岿然不动的气概。

要不怎么能说君当如竹呢。

松是不屈不挠的,所谓苍松挺劲,饱经风霜而生机勃勃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松可以艰苦奋战横眉怒扫,雄姿像千古高峰不动摇,这是我所敬佩的原因。

梅是清新俏丽的,它长长的枝干舒展挺秀,正与梅花的氢气所融合,真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啊!我们这儿虽不是梅花开放的地方,却能沉浸在浓浓的梅香之中,令人陶醉竹、松、梅表达出来的不正是那种卓尔不群的气节吗?【篇二:岁寒三友】世人独爱那坚毅不拔的青松,傲雪挺立的梅花和宁折不屈的竹,爱它们与众不同的风姿,更爱其所特有的高雅品格。

我也喜欢岁寒三友,喜欢它们的形态和品性!筛风弄月的竹小时候,在去外婆家的路上随处可见的就是竹子了,一片片翠绿的竹子在风中摇摆,一根根竹子直直地向天上伸展,翠绿的枝叶高高伸展,像我儿时高不可攀的梦想,就这样被高高漂浮在空中,只能远远观望。

阵阵风儿吹来,那片翠绿的色彩就在空中摇摆,阵阵竹香就这样扑鼻而来,清新无比,让人顿时神清气爽。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天地八》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天地八》

含有“竹”成语: 修竹成林 茂林修竹 注意婆娑 势如破竹 胸有成竹
与“松”有关的成语: 岁寒松柏 松柏之茂 餐松饮涧 松柏后凋 松柏后凋
课前积累
赞美“岁寒三友”的名言
品若梅花香在骨,人如秋水玉为神。 人品像梅花一样坚贞,有骨气,做人像秋水一样高洁。
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
这是郑板桥写的一副对联。意思是竹子内心谦虚才中空且低头,
题长松图
北师版· 六年级上册
诗文解读
题长松图
【郁郁】形容 生长茂盛。 【长松】高大 的松树。
启功
【涧壁】山涧的峭壁。
郁郁长松涧壁生, 【遥和】远远地应和。 亦高亦下半天青。 【风篁】谓风吹竹林。 偶然遥和风篁韵, 如听琴台万古声。 【万古】犹万代;万世。
形容经历的年代久远。
郁郁长松涧壁生,
亦高亦下半天青。
岁寒三友
语文天地八
知识点梳理:
“岁寒三友”指:梅、竹、松。
1.“岁寒三友”的象征了怎样的精神: 竹:有气节,象征诗人“任而东南西北风”的气概; 松:不畏风霜,生机勃勃,象征诗人的铮铮铁骨;
梅:超凡脱俗,象征了诗人卓尔不群的气节和人品。
课前积累:
描写梅的成语: 超凡脱俗 不屈不挠 凌寒留香 暗香疏影 冷艳清绝
课文回顾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墨梅图题诗
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 [ 淡墨痕] 子。相传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临池学 淡黑色的痕迹,指花的颜色。 书,频洗笔砚,池水竟为之黧黑。浙 江会稽山下与江西临川均有洗砚池遗 [ 清气]双关语 迹,传说均曾为王羲之洗砚处。作者 清香的气味。也指清高的气节 是著名画家,以淡墨清雅写梅,因与 王羲之同姓,故称“吾家”。 [乾(qián)坤(kūn)] 天地,人间;指人世间。 墨梅:水墨画的梅花。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岁寒三友教案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岁寒三友教案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岁寒三友教案一、周学习内容:八单元《岁寒三友》二、周学习重难点:1生字:多音字八个。

2积累:背诵诗歌,积累有关诗歌。

3作文:为你最喜爱的植物做画并题诗。

三、周学科融合:语文与美术、生活常识、美育知识的融合。

墨梅图题诗授时间:周﹍﹍整体设计个性设计教材分析梅是傲骨的象征,更是高洁操守的象征,,历代有志之士,讴歌梅礼赞梅,《墨梅图题诗》正是咏梅,赞梅的上乘之作。

(独特见解、灵感设计、重点改变、教学点指导过程等)学法教师导法引导、启发学生学法读中感悟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反复诵读诗歌,欣赏图画理解图题诗的诗情画意。

2.能力目标:增强学生的朗读能力。

3.德育目标:体会诗人的卓尔不群的气节和人品学习重点初读感知点:1、引导学生回忆《王冕学画》的内容;2、、朗诵诗歌,熟读成诵。

细读感悟点:1赏画:组织学生观察王冕笔下的梅花特点,并结合“诗画赏析”回答以下问题:(1)王冕作诗的原因;(2)王冕作诗的目的;(3)图中梅花的特点。

2品诗: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试作说明。

3、合作探究主题:了解诗人卓尔不群的气节和人品。

能力训练点:背诵、默写诗歌拓展延伸点:交流搜集的有关梅花的诗句,绘画作品后反思墨竹图题诗授时间:周﹍﹍整体设计个性设计教材分析竹深受文人墨客的推崇,有古诗云“诗堪入画方称妙,画可融诗乃为奇”。

纵观历代文坛,诗书画三绝的名家,层出不穷。

而图题诗则是诗坛画苑中一朵绚丽花朵。

(独特见解、灵感设计、重点改变、教学点指导过程等)学法教师导法引导、启发学生学法读中感悟学习目标1、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增强学生的朗读能力。

欣赏图画理解图题诗的诗情画意。

3、体会作者的胸怀和气概以及对百姓的关爱之情。

学习重点初读感知点:1、什么是图题诗。

(诗、画是一个整体,共同表达作者的思想与气节。

)2、墨竹:单用墨画的竹子。

细读感悟点:一、合作学习:1、引导学生阅读“诗画赏析”第二段。

2、感知诗意。

北师大2001课标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八 岁寒三友 语文天地》优质课教学设计_0

北师大2001课标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八 岁寒三友 语文天地》优质课教学设计_0

《托物言志·小练笔》教学设计—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八单元“岁寒三友”拓展训练教材分析竹与松、梅一样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很高的地位,被称为“岁寒三友”,它们象征着高洁、虚心、坚韧等品格,受到人们的喜爱。

历代的许多文人墨客吟颂松、竹、梅的诗篇很多。

作为小学生不仅要学习好中国的传统文化,而且对于传统文化应该起到传承的作用。

在“岁寒三友”这个单元当中,课文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文体,不同的年代等多个维度让学生尽可能充分地体会“梅竹松”的品性。

单元开篇三个“诗画欣赏”选取的都是名家名诗名画,对于陶冶学生的性情,提高文学修养和艺术鉴赏能力都是很有帮助的。

主题解析《墨梅图题诗》、《墨竹图题诗》、《苍松怪石图题诗》三首诗意在述志,诗人将画格、诗格、人格有机融为一体,在诗人笔下,梅、竹、松也化作了一种品格,墨梅超凡脱俗;青竹傲岸不屈、谦虚有节;苍松奋发向上。

字面上在赞誉梅竹松,实际上在赞赏自己的立身之德。

表现了诗人不愿向统治者妥协,厌恶当时社会风气而坚贞不屈、洁身自好的气节与品格。

三首诗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本节课意在理解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品读、感悟、赏析这种写法,并拓展延伸指导写发运用。

“托物言志”,即借助一种事物,通过对它生活习性或者生长环境以及自身透露出来的品质的描写,达到与作者所追求的人生感悟和精神品质的相一致,从而引导人们应该具备这样的思想境界和人生志向。

教学中注重把握以下三点:1. 让学生回味“岁寒三友”中作者对梅、竹、松的观察以及感悟;2. 理解这种写法中物与人的相似点和共通处;3. 作者要传达的人生志向是什么。

教学中借助专题学习网站,恰当运用交互电子白板渲染意境,引导观察想象理解事物,进而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努力让语言文字叩击学生的心灵,水到渠成达成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1. 品读、感悟、赏析诗,感知托物言志写法。

2.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认识生活中的一些事物特点,挖掘其内涵的精神品质。

汪曾祺《岁寒三友》原文赏读

汪曾祺《岁寒三友》原文赏读

汪曾祺《岁寒三友》原文赏读汪曾祺《岁寒三友》原文赏读岁寒三友是汪曾祺写的一篇散文。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汪曾祺《岁寒三友》原文赏读,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这三个人是:王瘦吾、陶虎臣、靳彝甫。

王瘦吾原先开绒线店,陶虎臣开炮仗店,靳彝甫是个画画的。

他们是从小一块长大的。

这是三个说上不上,说下不下的人。

既不是缙绅先生,也不是引车卖浆者流。

他们的日子时好时坏。

好的时候桌上有两个菜,一荤一素,还能烫二两酒;坏的时候,喝粥,甚至断炊。

三个人的名声倒都是好的。

他们都没有做过伤天害理的事,对人从不尖酸刻薄,对地方的公益,从不袖手旁观。

某处的桥坍了,要修一修;哪里发现一名“路倒”,要掩埋起来;闹时疫的时候,在码头路口设一口瓷缸,内装药茶,施给来往行人;一场大火之后,请道士打醮禳灾……遇有这一类的事,需要捐款,首事者把捐簿伸到他们的面前时,他们都会提笔写下一个谁看了也会点头的数目。

因此,他们走在街上,一街的熟人都跟他们很客气地点头打招呼。

“早!”“早!”“吃过了?”“偏过了,偏过了!”王瘦吾真瘦。

瘦得两个肩胛骨从长衫的外面都看得清清楚楚。

他年轻时很风雅过几天。

他小时开蒙的塾师是邑中名士谈甓渔,谈先生教会了他做诗。

那时,绒线店由父亲经营着,生意不错,这样他就有机会追随一些阔的和不太阔的名士,春秋佳日,文酒雅集。

遇有什么张母吴太夫人八十寿辰征诗,也会送去两首七律。

瘦吾就是那时落下的一个别号。

自从父亲一死,他挑起全家的生活,就不再做一句诗,和那些诗人们也再无来往。

他家的绒线店是一个不大的连家店。

店面的招牌上虽写着“京广洋货,零趸批发”,所卖的却只是:丝线、绦子、头号针、二号针、女人钳眉毛的镊子、刨花①、抿子(涂刨花水用的小刷子)、品青、煮蓝、僧帽牌洋蜡烛、太阳牌肥皂、美孚灯罩……种类很多,但都值不了几个钱。

每天晚上结帐时都是一堆铜板和一角两角的零碎的小票,难得看见一块洋钱。

这样一个小店,维持一家生活,是困难的。

王瘦吾家的人口日渐增多了。

第八单元岁寒三友-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教案

第八单元岁寒三友-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教案

第八单元岁寒三友一、单元分析竹与松、梅一样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很高的地位,被称为“岁寒三友”,它们象征着高洁、虚心、坚韧等品格,受到人们的喜爱。

历代的许多文人墨客吟颂松、竹、梅的诗篇很多。

作为小学生不仅要学习好中国的传统文化,而且对于传统文化应该起到传承的作用。

在“岁寒三友”这个单元当中,课文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文体,不同的年代等多个维度让学生尽可能充分地体会“梅竹松”的品性。

二、单元教学目标1、体会作者对百姓的关爱之情,重点理解“一枝一叶总关情”一句。

2、品味诗句个性化的语言,体会“竹、松、梅”的象征意义。

3、通过诵读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

4、充分发挥诗画结合的特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发挥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继续提高探究学习的意识和主动学习的能力。

三、单元重难点1、体会作者对百姓的关爱之情,重点理解“一枝一叶总关情”一句。

2、品味诗句个性化的语言,体会“竹、松、梅”的象征意义。

3、发挥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继续提高探究学习的意识和主动学习的能力。

四、课时安排5课时左右五、单元知识树岁寒三友【教学目标】1、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诗句意思。

2、有感情朗读诗歌、背诵诗歌并模仿写一首。

3、通过朗读、理解诗歌,联系生活拓展思维,感受“真善美”的重要,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塑造良好的人格。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理解诗歌,联系生活拓展思维,感受“真善美”的重要,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塑造良好的人格。

【教学难点】1、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诗句意思。

2、有感情朗读诗歌、背诵诗歌并模仿写一首。

【教学方法】谈话法、观察法、讲授法【预习问题生成单】1、查找诗人松、竹、梅的相关资料。

2、熟读成诵,识字学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3、读文后提问质疑。

4、在感触深的地方作批注。

5、预习《阅读与表达》篇目——《》。

【课前准备】1、幻灯片3张(松、竹、梅的图片)2、学生课前搜集有关松竹梅的古诗或语段。

【教学过程】一、导入:自古以来,中国人对于“岁寒三友”有特殊的情感,有很多文章赞颂它们,今天我们能够有幸一起欣赏三位名家的诗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单元墨梅图题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反复诵读诗歌,欣赏图画理解图题诗的诗情画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方法增强学生的朗读感悟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的卓尔不群的气节和人品。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卓尔不群的气节和人品。

教学重点:理解本图题诗的诗情画意。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梅是傲骨的象征,更是高洁操守的象征,“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历代有志之士,讴歌梅礼赞梅,王冕的《墨梅图题诗》正是咏梅,赞梅的上乘之作,今天我们一起来体味那绝美的诗篇。

二、自主学习(一)检查预习1.字:冕(miǎn)乾坤(qián kūn)妥协(tuǒ xié)卓(zhuó)尔不群花蕊(ruǐ)厌恶(wù)2.词:卓而不群:形容超出寻常、与众不同。

(二)交流材料1.作者:王冕(1300-1359),字元章,号煮石山农,诸暨人。

幼为农家子,自力苦学,后从学者韩性受教。

应进士举不中,遂下东吴,入淮楚。

至正七年左右,北游大都,见天下将乱,遂归。

晚年,南方起义兵兴,移家浙东九里避难。

据说他死前不久曾作朱元璋议参军。

他的画和篆刻在当时很负盛名。

2.引导学生回忆《王冕学画》的内容;3、朗诵诗歌,熟读成诵。

三、合作学习1.赏画:组织学生观察王冕笔下的梅花的特点,并结合“诗画赏析”回答以下问题(1)王冕作诗的原因;(2)王冕作诗的目的;(3)图中梅花的特点。

2.品诗:请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试作说明,(例:“只留清气满乾坤”一句表达诗人不愿向统治者妥协,厌恶当时社会上的腐败风气和甘愿过着隐居生活的志向,也表现了诗人卓尔不群的气节和人品。

)四、合作探究:主题:诗人以梅花自喻,表现自己卓尔不群的气节和人品。

五、拓展训练:组织学生交流搜集的有关梅花的诗句,绘画作品六、回顾反思1.“岁寒三友”的象征了怎样的精神:(明确:“竹”是有气节,象征诗人“任而东南西北风”的气概;松:不畏风霜,生机勃勃,象征诗人的铮铮铁骨;梅:超凡脱俗,象征了诗人卓尔不群的气节和人品。

)2.请学生写出“岁寒三友”对自己的启示。

预习资料1.背景资料:王冕自幼家贫,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长明灯下苦读,终于学的满腹经纶,而且能诗善画,多才多艺。

但他屡试不第,又不愿巴结权贵,于是绝意功名利禄,归隐浙东九里山,作画易米为生。

曾下东吴,入淮楚。

至正七年自由,北游大都,后见天下将乱,遂归。

2.知识练习:生字注音冕()乾坤()妥协()卓()尔不群花蕊()厌恶()探究点一理解诗意1.《墨梅图题诗》墨梅指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

淡墨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洗砚池:______________。

这两句诗的意思。

由这两句写了梅花的什么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清气:_________________。

乾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抓住了梅花的哪些特点进行了描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点二体会感情(重点、难点)1.你从“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我们现实生活中看到的梅花要么是白色,要么红色,为什么王冕却要将梅花用淡墨表现并描写出来?作者这样描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诗人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了梅花的特点,表现了诗人的情怀?探究点三——赏画悟情(重点)1.赏画:请大家王冕笔下的梅花,说一说图中大梅花有什么特点?知识综合应用训练1.《墨梅图题诗》是元代诗人()的作品,诗人借()抒发了他高尚的情操。

诗中“满乾坤”的意思是()。

2. “只留清气满乾坤”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品质?墨竹图题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反复诵读诗歌,欣赏图画理解图题诗的诗情画意。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方法增强学生的朗读感悟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的胸怀和气概。

教学重点:理解本图题诗的诗情画意。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百姓的关爱之情。

教法:研究体验式创新教学法。

教学准备:小黑板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深受文人墨客的推崇,有古诗云“诗堪入画方称妙,画可融诗乃为奇”。

纵观历代文坛,诗书画三绝的名家,层出不穷。

而图题诗则是诗坛画苑中一朵绚丽的花朵。

今天,就让我们一道去感受——郑板桥在《墨竹图题诗》中要表达的诗情画意。

二、自主学习1.字:衙(yá)斋(zhāi)燮(xiè)号(háo)寒放赈(zhèn)救济(jì)遂(suì)2.解词:劳顿:劳累。

思绪:思想的头绪;思路。

救济:用金钱或物资帮助灾区或生活上有困难的人。

赈灾:赈济灾民。

岿然不动:高大独立的样子。

3.交流材料:①介绍作者: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官山东范县、潍县知县,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

”做官前后,以书画营生。

擅画兰、竹、石、松、菊等,而画竹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

体貌疏朗,风格劲峭。

②图题诗(找擅长绘画的学生介绍)③墨竹:单用墨画的竹子。

3.朗读诗歌,熟读成诵。

三、合作学习1.引导学生阅读“诗画赏析”第二段。

(明确:郑板桥这首诗的背景、原因和被罢官的结局,说明他是一个关心百姓疾苦的好官。

)2.感知诗意:这首诗以“竹”为依托之物运用象征手法,表达了诗画家淡薄名利,以解除百姓之苦为己任的胸襟,以及“任风雨来袭,我自岿然不动”的气概。

)四、合作探究1.请学生说出自己最喜爱的诗句,并说明理由。

2.本诗作者是怎样展开想象的?(第1句是实写、第2句是虚写,第1句是第2句发挥联想的基础。

)3.如何理解“一枝一叶总关情”一句?(明确:似是写竹,实则写人。

写诗人对百姓的仁爱之心,体恤之情,令人叹为观止。

文中作者以竹喻人,比喻新颖奇物,把一个铮铮铁骨的文人写得极入情理,表现了他的高标挺立、特立独行、充满爱民之气节。

)五、回顾反思:竹的象征了“有气节,象征诗人“任而东南西北风”的气概。

六、拓展训练1.组织学生交流搜集的有关竹的诗句,绘画作品。

2.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赞美竹。

预习我预习我收获(一)看拼音写词语yá men zhèng xiènú háo Jiù jìjiǎo zhèng jiǒng rán (二)火眼金睛,辨字组词凌()健()颂()郁()棱()键()项()随()二、我合作我提高1.请学生说自己感受最深的诗句,并说明理由。

2.作者是怎样展开想象的?3. 读题解,理解“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深刻含义。

三、我总结我延伸1.本诗中作者由听到冷雨敲窗、风吹疏竹之声而产生的联想的诗句是:_________2.本诗中哪一句更能说明对民情的体察入微?3.竹子象征了_________,也表现出作者_________的品质。

阅读链接:扬州八怪:“扬州八怪”包括郑燮、罗聘、李方膺、高翔、金农、李鲩、汪士慎八位画家。

从康熙末年崛起,到嘉庆四年“八怪”中最年轻的画家罗聘去世,前后近百年。

他们绘画作品为数之多,流传之广,无可计量。

“扬州八怪”生前即声名远播。

李鲩、李方膺等先后分别为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召先试画,后授职。

乾隆八年,弘历见到郑燮所作《樱笋图》,即印了“乾隆御览之宝”朱文椭圆玺。

乾隆十三年,弘历东巡时,封联燮为“书画史”。

“扬州八怪”大胆创新之风,不断为后世画家所传承。

徐悲鸿曾在郑燮的一幅《兰竹》画上题云:“板桥先生为中国近三百年最卓越的人物之一。

其思想奇,文奇,书画成奇。

观其诗文及书画,不但想见高致,而其寓悲奇妙,成为古今天才之难得者。

“扬州八怪”大胆创新之风,不断为后世画家所传承。

苍松怪石图题诗教学目标:1.知识能力目标:通过反复诵读诗歌,欣赏图画理解图题诗的诗情画意。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方法增强学生的朗读感悟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不屈权贵,不阿谀奉承,耿直廉洁的英雄气概。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不屈权贵,不阿谀奉承,耿直廉洁的英雄气概。

教学重点:理解本图题诗的诗情画意。

教学方法:研体式教学准备:小黑板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松是风骨的象征,它苍劲挺拔,傲斗冰雪,顶天立地,枝干高耸,正直坚韧,是勇士。

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歌唱松,赞美松,风雪洗礼松更翠,大雪压枝更挺拔。

今天我们一同来学习《苍松怪石图题诗》。

二、自主学习1.简介作者:李方膺,字晴江,又号秋池、衣白山主人、为官期间曾因得罪上司被捕入狱,为官时,“有惠政,人德之。

”去后寓南京借园,常往来扬州卖画。

善画松、竹、菊、梅、杂花及鱼虫,作品纵横豪放,墨气淋漓,所画之梅以瘦硬见称。

2.读标准音:矫(jiǎo)阙(què)迥(jiǒng)膺(yīng)阿谀(ē yú)铮(zhēng)3.解词:①阿谀奉承:迎合别人的意思,说好听的话(含贬义)。

②耿直:(性格)正直;直爽。

③铮铮:形容金属撞击所发出的响亮声音。

4.朗读诗歌,熟读成诵。

三、合作学习1.品诗:引导学生课堂交流,大胆质疑,解决疑难。

找自己最喜爱的诗句,说明理由(明确:“君不见,岁之寒,何处求芳草。

又不见,松之乔,青青复矫矫”写出了松在寒冬之际为大地增添了绿意和娇姿。

“天地本无心,万物贵其真。

直干壮山岳。

秀色无等伦。

饱历与冰霜,千年方未已”这一层写出了苍松的品格,其中“直干壮山岳,秀色无等伦。

饱历冰与霜,千年方未已”是对其品格高度赞美。

而“天地本无心,万物贵其真”是隐语,隐含作者的褒扬之意。

最后一层“拥护天阙高且直,迥于春风碧云里”,作者从松的外形入手,为本诗更添了悠远、清丽的意境,尤其最后一句,“春风碧云”带给读者无限的希望与憧憬,颇有“冬天已经过去,春天还会远吗?”之意。

)2.赏画(1)整体欣赏画面。

(明确:一枝梅花横贯画面,构图新奇;花朵只用淡墨轻染“淡墨痕”,仅花蕊加墨重点,清新俏丽;长长的枝干舒展挺秀。

)(2)图中的怪石、苍松各有什么样的特点,相互关系,各有什么寓意?怪石:耸立(不屈不挠)象征诗人的铮铮铁骨;苍松:挺劲(饱经风霜)象征诗人刚正不阿的气概。

(二者关系:怪石耸立,不屈不挠,为苍松设置了一个极好的生存背景,两者互为映衬更显其“苍、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