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三教学计划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教学计划以及习题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教学计划以及习题高中的地理跟初中的地理相比,内容更多,知识点难度更大,而且地理的性质其实是半文半理,那么想要学好地理,应该怎么做呢?下面是由店铺整理的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教学计划以及习题,希望对您有用。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教学计划篇一一、指导思想1、坚持推进新的课程改革,贯彻新的课程理念,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地理3”是在“地理1、2”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在一定区域内如何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在学生探究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掌握地理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等在实践中的运用。
2、坚持实用性和针对性原则,在把握高考的命题方向的基础上以全面提高学生成绩和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为依据进行教学和测评,力求让学生满意。
二、基本情况学生经过高一的地理学习,基本掌握了高中地理必修一和必修二的基本内容,对高中地理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初步掌握了一些学习地理的基本方法。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学生基础明显偏弱,学习习惯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纪律较差,教学难度增大。
一个班级内部,仅少部分同学学习地理的积极性较高,多数同学感到学习困难较大。
二、教学任务1、通过认识区域的差异,让学生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途径。
2、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
3、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主要措施1、认真研读课标,在吃透课标的基础上认真备课(备教材、备学生、备知识、备方法)2、充分运用“案例”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方法。
3、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三、活动安排1、要提高学生对课堂时空的使用效率,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独立思考,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意义和看法。
2、要注意到学生的个别差异,既要考虑到发挥好学生的作用,更要照顾到后进生的参与和提高,使各层次学生都能自主地参与学习,并学有所得。
地理湘教版必修三教案

地理湘教版必修三教案教案标题:探索湖南地理景观——湘教版必修三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湖南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和气候特点;2. 探索湖南的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情况;3. 理解湖南的人口分布和城乡发展差异;4. 了解湖南的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
教材参考:湘教版必修三《地理》教案步骤:第一课时:湖南地理位置与地形地貌1. 导入:通过展示湖南地理位置的地图,引导学生了解湖南位于中国的哪个地区,与周边省份的关系。
2. 概念解释:解释地形地貌的概念,并简要介绍湖南的地形地貌特点。
3. 观察与讨论:展示湖南的地形地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湖南的山地、丘陵、平原等地貌特点。
4. 小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选择一个湖南的地貌特点进行深入研究,并制作海报或PPT进行展示。
5. 总结归纳:让学生总结湖南的地形地貌特点,并进行简要的口头汇报。
第二课时:湖南的气候特点与自然资源1. 导入:通过展示湖南的气候分布图,引导学生了解湖南的气候特点。
2. 概念解释:解释自然资源的概念,并简要介绍湖南的自然资源情况。
3. 观察与讨论:展示湖南的自然资源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湖南的矿产资源、水资源、植被资源等。
4. 小组活动:将学生继续保持小组合作,让他们选择一个湖南的自然资源进行深入研究,并制作海报或PPT进行展示。
5. 总结归纳:让学生总结湖南的气候特点和自然资源情况,并进行简要的口头汇报。
第三课时:湖南的经济发展与人口分布1. 导入:通过展示湖南的经济发展图表,引导学生了解湖南的经济发展情况。
2. 概念解释:解释经济发展和人口分布的概念,并简要介绍湖南的经济发展和人口分布情况。
3. 观察与讨论:展示湖南的经济发展和人口分布相关数据,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湖南的经济发展差异和人口密集区。
4. 小组活动:将学生继续保持小组合作,让他们选择一个湖南的城市或乡村进行深入研究,并制作海报或PPT进行展示。
5. 总结归纳:让学生总结湖南的经济发展情况和人口分布特点,并进行简要的口头汇报。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教案5篇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教案5篇湘教版地理必修三教案篇1?教学重点】①土壤的肥力特性;②土壤的形成?教学手段】土壤标本?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土壤是陆地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地理环境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土壤的含义是什么?(阅读教材“汉字‘土’的含义”示意图思考)什么是土壤?(板书)一、土壤及其作用1.土壤的概念(阅读教材“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示意图思考)土壤在地理环境中能够起到什么作用?(板书)2.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承转)土壤与生物圈的关系体现了土壤的肥力特性,土壤肥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板书)二、土壤的特性及其重要性1.土壤的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观察土壤标本或教材中“理想土壤的成分体积比例”示意图)土壤由哪几部分组成?这些组成物质有什么特点?属于什么物质形态?适宜农作物生长的理想土壤中各组成物质的比例是多少?物质组成与土壤肥力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板书)2.土壤的肥力特性——提供水、养分、空气、热量3.土壤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阅读教材中“土壤的形成和发育示意图”思考)土壤的四种物质组成与其形成之间有什么关系?哪种要素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形成是否有影响?(板书)三、土壤的形成过程1.形成过程①-露岩石风化→成土母质;②微生物和低等植物附着→原始土壤;③高等植物着生→成熟土壤。
2.生物的改造作用3.人类活动的影响?设计思想】由于学生对本节教材涉及的内容既熟悉又陌生,因此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利用学生对土壤的感性认识,并迁移已有的关于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等知识,使学生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教学中通过对土壤标本的观察,或实地土壤剖面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中列举实例的目的可以使学生将所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认识人类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人类应如何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关系。
板书设计第五节陆地环境的组成——土壤一、土壤及其作用1.土壤的概念2.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二、土壤的特性及其重要性1.土壤的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2.土壤的肥力特性——提供水、养分、空气、热量3.土壤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三、土壤的形成过程1.形成过程①-露岩石风化→成土母质;②微生物和低等植物附着→原始土壤;③高等植物着生→成熟土壤。
(完整版)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全套教案

1.1 区域的基本含义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区域的概念,掌握区域的基本特征(2)了解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3)了解区域产业结构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理解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性(3)了解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2、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分析相关图表,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2)通过对有关区域差异的比较,使学生认识形成区域差异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的能力(3)通过模拟赴热带雨林、热带沙漠、热带草原和高山地区的旅行,开展研究性活动,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撰写报告和制作PPT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乡土知识教育,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教育(2)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的习惯二、授课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让学生当小导游展示自已制作的PPT,分别介绍四个不同的区域(热带雨林、热带沙漠、热带草原、高山地区),引入新课。
(二)、教师通过评价学生的区域介绍,归纳总结区域的特征。
1、区域主要特征(1)、具有一定的界线。
(2)、区域内部具有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3)、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2、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从哪些方面来介绍宁波?各派一名成员作总结介绍,教师评比给分。
并总结归纳应该从哪些方面介绍区域,如: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植被、土壤)、社会经济条件(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交通、人口、文化水平)、历史的基础等(三)、区域空间结构1、提问学生什么是区域空间结构?主要有哪几部分组成?有哪些影响因素?(学生回答为主,教师补充)2、提问区域大致划分为哪两个?各有什么特征?(学生回答为主)123、通过让学生阅读宁波市轻轨发展规划图,讨论轻轨建设将给宁波的空间结构带来哪些变化?(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四)、区域产业结构1、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以学生看书回答为主2、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采用比较法教学方法,让学生比较传统农业区、工业区、经济较达区的产业结构差异。
2.5海洋空间资源与国家安全教案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

《2.5海洋空间资源与国家安全》教学设计【课程标准】结合实例,说明海洋空间资源的开发对国家安全的影响【教材分析】本节的课程标准是“结合实例,说明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本节内容并不是要详细介绍如何开发海洋空间资源,而是侧重在海洋空间资源的开发对国家安全的影响,本节分三部分来分析说明。
第一部分以对永兴岛开发为例让学生理解海洋空间的重要战略意义,这一部分是对“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对国家安全的影响”的总体认识,是一种概览第二部分介绍海洋空间资源的含义及开发利用方式,这一部分是学生对“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对国家安全的影响”认识的基础与铺垫第三部分列举不同的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对我国国家安全的影响,落实“结合实例”和“明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对国家安全的影响”的标准。
【学情分析】1、学段特征:高二学生对人文地理具有浓厚的兴趣,且思维活跃,但是大部分学生学习较为被动,习惯接受式的学习,因此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探究,主动把课堂交给学生,带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认知基础:高二学生逻辑思维有所提高,并且已经掌握一定的分析材料的能力,能够对资料料进行自主探究,但学生层次不一,对于部分基础薄弱的学生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标】基础性目标:1、学生能说出海洋空间资源的定义及类型2、学生能通过阅读相关资料说出海域上空的开发对国家安全的影响3.学生能通过相关资料与地图说出海底空间的开发对国家安全的意义拓展性目标:1、学生能列举出人类对海洋空间资源不同领域的开发利用形式2、学生能通过阅读相关地图说出海面及水体对国家安全的影响3、学生能通过阅读相关资料说出海岸带开发对国家安全的意义挑战性目标:1、学生能针对针对海洋空间资源的开发现状提出可行性对策2、学生能对怎么去维护祖国的海洋主权安全提出可行性的建议3.学生能针对海岸带的开问题发提出可行性的建议或对策【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海洋空间资源对国家安全的影响教学难点海洋空间中的海面及水体开发对国家安全的影响【教学资源】教材、学案、、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探究、【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目标】基础性目标:学生能说出海洋空间资源的定义及类型拓展性目标:学生能列举出人类对海洋空间资源不同领域的开发利用形式挑战性目标:学生能针对针对海洋空间资源的开发现状提出可行性对策【导学过程】(一)视频导入,激发兴趣,明确目标任务(3分钟)活动一:播放:《丰富的海洋资源》问题:1、中国的海洋空间资源有哪些?(基础性目标)2、举例说明中国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的形式有哪些?(拓展性目标)3、如何才能够更好地开发海洋资源(挑战性目标)(观看视频了解中国的海洋资源及开发状况,同时带着问题进行新课学习。
湘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三教案5篇

湘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三教案5篇时间如白驹过隙般流逝,我们又将学习新的知识,有新的感受,何不为即将开展的教学工作做一个计划呢?教师应该怎么开展地理教学计划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湘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三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湘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三教案1教学目标设计知识与技能:1.了解电子通信的发展和影响。
2.了解电子通信带来的社会变革。
过程与方法:能够通过实例说明电子通信的影响和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1.能够辩证地认识网络带来的影响;2.培养努力学习和科学探究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1.电子通信的影响和作用。
2.互联网带来的社会变革。
难点:信息化与数字化以及信息高速公路与国际互联网的理解。
教学方法归纳法和个案分析法。
教学过程设计承转过渡:在“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一课中我们对通信的有关知识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在信息时代,信息传输的主要途径是电子通信,电子通信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呢?为此这节课着重讲述通信发展的最新趋向──电子通信。
一、电子通信利用电作为通信手段是19世纪30年代以来的事,电信起步晚于邮政,但发展速度异常迅猛。
在信息时代,信息传输的主要途径是电信,特别是电子计算机技术的使用,使信息传播更加快捷,而电子通信是电信领域的“排头兵”。
多媒体投影图7.24,教师提问:电子邮件和普通邮件有何差异?学生阅读教材: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引导学生:1.传递的网络不同。
电子邮件通过电信网络(数字网);普通邮件通过邮政网络(邮局)。
2.通信方式不同。
电子邮件是一种人到人的通信方式,收件人无论走到何处,只要有一台网络连接的电脑,便可打开自己的邮箱,收到由网络传来的邮件;普通邮件是场所到场所的通信,收件人离开特定的场所就无法完成通信。
3.邮件传递的时间不同。
电子邮件快,普通邮件慢。
继续引导学生:可以得出电子通信的特点,即信息化和数字化。
启发学生思维:电子通信对我们的经济和生活方面有何作用?主要有几种形式?学生思考讨论:主要的作用在于改变交往形式、加快社会运转节奏。
2.1耕地资源与国家粮食安全教学设计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三

5.课堂小结,巩固知识:通过师生互动,总结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6.课后作业,拓展延伸:布置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鼓励他们进行拓展阅读,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耕地资源保护和粮食安全意识,认识到粮食安全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爱农民、关注农村发展的情感,增强社会责任感;
3.培养学生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价值观,提高生态文明素养;
4.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创新、追求真理的精神,激发学生地理学科的兴趣;
3.讲解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性,以及粮食安全的衡量指标,如粮食自给率、人均粮食占有量等。
4.引入GIS技术,讲解其在分析耕地资源和粮食生产状况中的应用,为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围绕一个案例进行讨论,如耕地资源保护、粮食生产技术创新等。
2.各小组针对案例,分析影响因素,探讨解决方案,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2.学生观察资料,提出初步看法,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耕地资源与国家粮食安全。
3.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师结合教材,讲解我国耕地资源的分布特征、利用状况及存在的问题,让学生了解耕地资源的基本情况。
2.介绍影响耕地质量和粮食产量的主要因素,如土壤肥力、气候条件、农业技术等,并举例说明。
3.阅读相关资料,了解我国近年来在耕地资源保护与粮食安全方面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准备课堂分享。
地理选择性必修3教学计划

地理选择性必修3教学计划Teaching Plan for Selective Geography Course 3In this teaching plan, we will explore the key concepts and themes of selective geography course 3. The aim is to provide students with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geographical processes, patterns, and phenomena around the world. We will also emphasize the development of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and analytical abilities in relation to global issues. Through a combination of lectures, group discussions, case studies, and fieldwork, students will gain a deeper appreciation of the multifaceted nature of geography.本教学计划旨在探讨地理选择性必修3课程的关键概念和主题。
目标是为学生提供全面的世界地理过程、模式和现象的理解。
我们还将强调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培养,以解决全球问题。
通过讲座、小组讨论、案例研究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式,学生将更深入地了解地理学多方面的特性。
The first unit will focus on population geography. Studentswill examine various aspects related to population dynamics, such as population growth, distribution, migration patterns, and urbanization. They will analyze demographic data across different regions and explore the social,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implications of population change.第一个单元将重点关注人口地理学。
湘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三教学计划

湘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三教学计划英文版Xiang Jiaoban Geography Selective Compulsory Three Teaching PlanGeography is a subject that helps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world around them, from the physical features of the Earth to the human activities that shape our environment. In the Xiang Jiaoban Geography Selective Compulsory Three Teaching Plan, students will explore a variety of topics that will deepen their understanding of geography and its relevance to their lives.The first unit in the teaching plan focuses on physical geography, including the study of landforms, climate, and natural resources. Students will learn about the processes that shape the Earth's surface, such as erosion, weathering, and plate tectonics. They will also examine the impact of human activities on the environment, such as deforestation, pollution, and climate change.The second unit in the teaching plan explores human geography, including the study of population, culture, and economic activities. Students will learn about the distribution of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as well as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population growth and migration. They will also examine the diversity of cultures and languages, and the waysin which people interact with their environment to meet their needs.The final unit in the teaching plan focuses on regional geography, including the study of different regions around the world. Students will learn about the physical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various regions, as well as th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they face. They will also explore the connections between different regions, such as trade, migration, and communication.Overall, the Xiang Jiaoban Geography Selective Compulsory Three Teaching Plan is designed to provide students with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geography and its importance in today's world. By exploring a wide range of topics, students will develop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cultural awareness, and a global perspective that will serve them well in their future studies and careers.湘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三教学计划地理是一个帮助学生了解周围世界的学科,从地球的物理特征到塑造我们环境的人类活动。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计划

高二地理文(3)班2012年下学期教学计划一、学生情况分析高二文3班共49名同学,其中男生24人,女生25人。
他们中独生子女居多。
不少学生在家长的宠溺下长大,加上整个社会急功近利的氛围,使得不少学生在学习动机、学习的品质、学习的方法、学习的态度或多或少的存在亟须改善的的地方。
尤其是他们在学习中遇到困难之后,常以一种消极逃避,投机取巧的心理来对待,缺少认真钻研的精神。
据初步了解,不少学生是觉着认为文科容易、省事,学不了理科才选择了文科。
这样的错误认识,加上高一较为薄弱的基础,使得高二地理教学将面临很大的困难和挑战。
二、教材情况分析文三班本学期将要学习的是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与部分区域地理内容,学习任务重。
经过必修1和必修2的学习,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及人文地理环境有了基本的了解,必修3就是在此基础上通过实际案例对前面所学理论知识的一个具体运用,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
教材除了学科理论知识外,还增加了活动设计、研究性学习、案例教学、社会实践等,同时,还配备了不少的实际案例,这些案例对于培养学生的地理知识迁移与运用能力大有裨益。
因此,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和探究的一系列地理现实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体验、判断和推理能力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三、教学任务分析1.顺利完成必修三教材内容的学习。
掌握教材中的相关概念、理论,理论知识基础打牢。
通过教材中案例的讲解分析,帮助学生获得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的基本能力。
2.培养学生的空间定位能力。
本班学生的地理空间定位能力较弱,这对他们的地理学习造成了巨大的障碍。
在课堂教学中,需尽量结合所讲知识,使学生积累地理空间的常识,提高空间定位的能力。
四、教学进度安排具体执行,结合学校课程安排与教学任务做灵活调整。
2012年8月。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教案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教案【篇一:1.3-区域发展差异0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全套教案】1.3 区域发展差异教学目标: ▲1.东、中、西差异①了解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②理解并掌握我国东、中、西部的区域发展差异;③掌握我国改革开放的区域差异(时空发展状况)▲2.南方与北方①了解我国南方与北方的划分②理解并掌握我国南方与北方的区域差异、限制因素及发展方向教学重点:1我国东、中、西部的区域发展差异;2我国南方与北方的区域差异、限制因素及发展方向3.我国西部大开发的范围及意义难点: 1我国东、中、西部的区域发展差异及其原因分析;2.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意义教具准备:1 中国政区图2 ppt课件3.中国政区空白图(学生人手一份)教学方法: 启发式图表阅读、分析、归纳等方法。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 我国地域辽阔,不仅自然地理区域差异大,经济发展也存在着很大差异。
因此,我国的国土整治既有其不同的自然地理背景,还有其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差异。
在学习了中国自然地理差异后,我们将学习探讨我国区域经济的差异问题。
板书: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开始新内容:(承接)根据我国自然资源的分布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我国客观上存在着东部沿海、中部和西部三个有差别的经济地带。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了解有关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经济差异和经济差异的形成原因,以及我国改革开放的时空分布等知识。
板书:一东、中、西差异过渡:(背景介绍)我国的三个经济地带基本上是按照1983年国家计委在制定第七个五年计划时的提法。
当时根据自然资源的分布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把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经济地带,目的是为了正确处理我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关系,充分发挥它们各自的优势和发展它们相互间的横向联系,逐步建立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层次不同、规模不等、各有特色的经济“网络”。
从现在看,这种从沿海到内陆的经济差异也是客观存在,不可回避的。
我们讲东部沿海与内地的社会经济差异,目的是对我国这方面的国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了解这种差异是由历史、自然和社会等因素造成的,以及未来三个地带发展的趋▲3.西部大开发①理解并掌握我国西部大开发的范围及意义 1势。
高二地理湘教版必修3教学教案第一章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

(1)通过对区域自身发展规律的认识,明确在不同发展阶段协调的人地关系。
(2)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和动机,。
(3)培养学生唯物主义的认识观,培养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区域发展演化规律
要求学生学习案例二,分小组讨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成长阶段与初期阶段相比发生的变化及导致原因。
引导学生分析教材案例,说明案例区域的区域经济发展特征及形成原因。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讲
授
新
课
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展示课件(10)案例三
(11)思考、讨论P12页“活动”
课题名称
区域发展阶段
科目
地理
教学对象
高二年级
设计者
课时
第二课时
一、教材分析及设计思想
在新课程标准中,本节的规定是“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这就要使学生通过对实例的分析,认识区域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要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必修随着区域自身的发展,不断地协调人地关系,并根据社会、科技等发展,不断探寻本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区域发展阶段》的基本目标要求是:1、知道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三个常用指标。2、理解区域发展三个阶段的基本特点。(1)知道区域发展阶段的演变过程。(2)理解三个阶段的区域经济发展特征。(3)能分析教材案例,说明案例区域的区域经济发展特征及形成原因。3、运用案例分析方法,探讨区域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不同影响。具体就是能够运用具体案例分析其区域发展特点;能分析实际案例,说明案例区域的区域经济发展特征及形成原因。
教师对每一小组的总结发言进行点评。
最新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1课程标准:以某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1、结合教材内容与学生情况,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定下教学目标:(1)学情分析1、学生已有基础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掌握区域分析的思路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区域分析的应用第三章第一节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与本节课可以合并归类为区域优势与区域发展问题,学习思路上具有相似性。
学生在学习前面内容时均有进行看图、用图能力的训练。
2、课堂前的准备——养成教育要求上课前必须准备好地图、书本、笔记(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观察地图,建立流域和水系的概念,并总结归纳流域的基本特点,特殊性和整体性。
过程与方法:1、结合地图和地理图表,分析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和社会经济背景。
2、通过了解田纳西河流域不同时期的开发措施和后果,分析流域综合开发的意义。
3、运用资料,分析其他流域的开发。
如长江流域的综合治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开发,体会人类如何正确认识自然,进行流域的开发为人类带来利益,避开灾害的科学研究精神。
2、根据学生的基础和课程标准,得出本课的重难点:(1)根据课标要求,得出本节课重点:1、分析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以及田纳西河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
2、以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开发的分析思路为模板,迁移分析到其他流域的开发。
(2)根据学生基础,确定本节课难点:1、由于学生距离学习必修一气候的时间较长,对气候相关知识有所遗忘,且对学生而言气候成因,特点,分布难以理解和记忆。
难点一定为:分析田纳西河流域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田纳西河开发的地理条件之一)的成因。
2、基于学生目前的知识水平,以及没有更多迁移分析的能力训练的前提下:难点二定为:以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开发的分析思路为模板,迁移到其他流域的开发。
3、根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定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多媒体为工具采用组织教学和情景模拟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
3.3全球定位系统教学设计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

二、学情分析
在本章节的学习中,考虑到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学科背景,进行以下学情分析:
1.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地图、坐标等概念有初步了解,有利于学习GPS定位原理和应用。
2.高中生正处于抽象思维发展期,对新技术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有利于激发他们对GPS技术学习的兴趣。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会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分配一个与GPS技术相关的问题,如:
1. GPS在生活中的应用场景有哪些?
2. GPS技术是如何改变我们的出行方式的?
3. GPS在自然灾害救援中起到什么作用?
4. GPS技术的局限性有哪些?如何克服?
让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鼓励他们积极发言,共同探讨问题。我会在各小组间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他们深入思考。
3.深入了解我国在GPS领域的发展状况,收集相关资料,撰写一篇800字左右的科普文章,要求内容充实、观点明确、条理清晰。
4.针对GPS技术的局限性,发挥创意,提出一项改进措施或新型技术设想。要求不少于300字,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思考。
5.拍摄一段介绍GPS设备使用方法的小视频,内容包括:设备介绍、操作步骤、注意事项等。要求画面清晰、语言表达准确,时长不超过5分钟。
通过完成作业,希望学生能够进一步巩固GPS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实践操作技能和科技素养。同时,作业的完成过程也是一次深入探索、自主学习的体验,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3.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可能已接触过地理信息技术,但对GPS系统的深入了解和应用尚有限,需要在教学中加强引导和拓展。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教案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教案教案标题:湘教版地理必修三教案-《人口与城市发展》教案概述:本教案是根据湘教版地理必修三教材中的《人口与城市发展》单元内容编写的,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人口与城市发展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案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包括课堂讲授、小组合作、实地考察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人口与城市发展的概念、特点和影响因素;- 掌握人口增长与城市化的关系;- 理解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和挑战;- 学会运用地理知识分析人口与城市发展的现象和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和实践能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和整合能力。
教学重点:1. 人口与城市发展的概念、特点和影响因素;2. 人口增长与城市化的关系;3. 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和挑战。
教学难点:1. 如何运用地理知识分析人口与城市发展的现象和问题;2. 如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准备:1. 教材:湘教版地理必修三教材《人口与城市发展》;2. 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等;3. 实地考察安排:选择一个人口密集的城市进行实地考察,如城市规划展览馆、城市社区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城市发展的图片,引发学生对人口与城市发展的思考和兴趣;2. 提问:你所居住的城市的人口增长速度快吗?城市化进程如何?二、知识讲授(20分钟)1. 通过课堂讲授的方式,介绍人口与城市发展的概念、特点和影响因素;2. 分析人口增长与城市化的关系,讲解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和挑战;3. 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理解人口与城市发展的现象和问题。
三、小组合作探究(15分钟)1. 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城市进行研究;2. 要求学生收集该城市的人口数据、城市规划和发展情况等相关资料;3. 小组讨论并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分析该城市的人口与城市发展现象和问题。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课程目录与教学计划表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课程目录与教学计划表
教材课本目录是一本书的纲领,是教与学的路线图。
不管是做教学计划、实施教学活动,还是做复习安排、工作总结,都离不开目录。
目录是一本书的知识框架,要做到心中有书、胸有成竹,就从目录开始吧!
课程目录教学计划、进度、课时安排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
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
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
第四节区域经济联系
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
北地区为例
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
湖区为例
第三节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以田纳西
河流域为例
第四节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美国
为例
第五节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
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
第六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
江三角洲为例
第三章地理信息技术应用
第一节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第二节遥感技术及其应用
第三节全球定位系统及其应用第四节数字地球
总复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湘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三教学计划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湘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三教学计划1根据预测,复习初中地理大约需要40个课时,每周为二个课时,加上晚自习,课时相对教材内容有些不足,但力争在13周时结束复习。
所使用的教材是在是《九年制义务教育教科书》编写的人教版地理老教材。
虽是老教材,但得按新课标,新教材,新环境进行教学,高要求给本人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新的挑战。
为了培养大多数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力争把计算机辅助教学,网络环境,完备的地理教具作为地理教学提供了最根本的保障。
一、指导思想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为指导,加强课堂教学,尽快适应网络环境下和计算机辅助下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更加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
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努力使教学水平,业务能力有更大的提高。
同时,通过传授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应对初中升学考试的.能力,最终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顺利地通过升学考试。
二、具体工作1、抓好常规地理课堂教学。
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努力讲好每一节课;保障每节一练。
2、认真学习新课标理论,领会新课标精髓,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切实做好地课备课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为地理课件的制作准备充分的素材。
4、申请购置教学必备的地理教具,软件。
做好器材的登记,使用,保管工作。
5、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活动,在教研组,教务处的指导下,努力使教育教学能力再上新台阶。
6、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
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学科知识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7、认真参与集体备课,精益求精,争创优秀教案。
8、参加听课评课活动。
虚心向他人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9、拟好复习计划,制定复习提纲,认真组织复习。
10、每次月度考试后,全面做好每个学生,每个班级的质量分析。
注意发现教学和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湘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三教学计划2一、学情分析:高二地理文理分科,这学期我担任高二一个理科班的地理教学工作,和文科班的教学工作。
而理科班面临6月份的会考,这将是他们参加高考的一个资格考试,如何让学生顺利通过,我倍感压力;理科班的学生主要有2个问题,一个是初中和高一地理基础比较薄弱,另外一个是他们对地理的重视不够。
如何加强他们对地理的重视以及加强他们的基础知识,这是本学年的教学重点。
这一切都要求老师加强集体备课,发挥好教研组、集备组整体优势。
二、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学校创新机制、深化改革、打造特色、提高质量的工作思路,以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为宗旨,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为重点,深入了解学生情况,着手教学模式的探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三、学生基本情况:本学期教学班4个,4个班学生基础都较差,在高二年级也非常特殊,不爱学习的学生较多,2班学生的基础相对较好点.总的来说,学生的情况不够理想,给教学带来许多困难。
四、教学目的和要求:让学生获得比较完备的地理基础知识,学习对学生终生发展有益的地理;倡导学生主动参加参与,乐于探究,勤劳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五、教材内容、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教材除了学科理论外,增设了活动设计、研究性学习、案例教学、社会实践等,同时,配备了不少案例,这些案例源于实际的社会活动和不断发展的社会现实生活,与地理学科有紧密的联系,是对已发生的典型时间的真实写照;因此,学生思考、分析和探究的一系列地理现实问题,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去观察、体验、判断和推理也是教学的重点,更是难点。
六、教学措施:中学地理与其他学科相比,他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起直观性和辨证思维能力的广泛运用上,因此在教学中,首先应充分培养地图的观点,包括看图能力、记图能力和再认再现能力的培养。
牢固树立地图是地理学科第二语言的思想。
第二,根据教材特点选用一些带有乡土性质的案例,做好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尽可能在课堂上实现。
另外,做好后进生的会考辅导工作。
七、具体措施:1、加强对《课程标准》的深入研究《课程标准》是教学、命题的标准和依据,教学过程中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制定教学目标,落实高中地理教学的目标要求,为会考和高考打下牢固的基础。
2、认真钻研教材在教学中既要重视教材中学科知识点的落实,也要重视学科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重视教材的整合,树立用教材教的新的教材使用价值观,使教材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料来源,根据《课标》要求选取恰当的案例,弥补教材的不足。
改变传统地理教材观,由单一教材向多元素材转化,由依赖教材向主动构建教材转化。
3、重视课堂教学中过程与方法的研究与实践。
《课标》教学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是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的关键性目标。
要在教学中倡导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重视能力培养的同时也要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是建立在稳固的学科基础知识之上的'。
4、重视备课环节备课的依据是《课程标准》、学情和教材,在备课的过程中首先解读《课程标准》,依据《课标》要求和学情制定教学目标。
处理好量与时间的关系,合理取舍和整合教材,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加强校内备课组的活动,开展校际交流,寻求共同发展。
八、进度计划周次教学活动安排1、制定本期高二地理教学计划;激发、鼓励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学好地理的信心;向学生介绍本期必修3教材学习要点和学习方法。
2、完成第一章《地理环境和区域发展》的教学,计划课时2;作业处理和训练辅导。
3、完成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西北地区为例》的教学,计划课时3;补充相关背景知识;作业处理和训练辅导。
4、完成第二章第二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和问题探究《为什么停止开发北大荒》的教学,计划课时3;作业处理和训练辅导;自己命题,进行第一次月考。
5、试卷分析;完成第三章第一节《能源资源的开发以山西省为例》的教学,计划课时3;作业处理和训练辅导。
6、完成第三章第二节《河流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的教学,计划课时3;组织学生进行问题探究《河流上该不该建大坝》;作业处理和训练辅导;7、完成第四章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的教学,计划课时3;作业处理和训练辅导。
8、完成第四章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珠三角为例》的教学,计划课时3;作业处理和训练辅导;自己命题,进行第二次月考。
9、完成第五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的教学,计划课时4;作业处理和训练辅导。
10、完成本册教材知识内容的教学,考前知识复习梳理;自己命题,对本册教材进行统考训练;期中考试。
11、期中试卷分析;对学生本期成绩、表现进行总结;布置后期教学计划:复习必修一教材第一二章节内容,时间安排一个月。
12、进行摸底测验;全面梳理教材脉络和和强化主干知识,使学生明确本部分内容的学习对整个高中地理教材的把握及在高考中的地位尤为重要;系统、细致的讲述教材内容;进行跟踪训练;及时进行点拨辅导;师生互动,由学生事先准备、自主提问,当堂解决;进行针对性、总结性训练与试卷分析。
湘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三教学计划3一、学生情况分析:学生经过高二上学期的地理学习,基本掌握了高中地理必修三和世界地理概述的基本内容,对高中地理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全面了解,掌握了高中地理的基础知识,初步掌握了一些学习地理的基本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识图、读图能力和分析地理现象、地理事物的能力,具有简单的地理思维能力这为现阶段的地理学习与复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但学生在地理空间概念方面、读图能力方面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初中地理基础知识严重缺乏,读图识图的基本方法欠缺。
好在经过高中二年级上学期的世界地理概述部分的复习学生具有了一定的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和读图识图能力,这也为今后的教学减轻了些难度。
二、教材分析:由于高考改革特殊性,高二地理的学习主要由于高考的改革和高中地理学习与复习的自身特殊性,学生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包括初中区域地理知识在内的自编教学内容的学习与复习,学习任务重。
自编教学内容与要求与初中地理有所共性的地方。
初中地理以区域地理为主,着重讲空间分布和区域差异。
而自编教学内容以案例的形式具体分析中国的区域差异。
教学任务及总要求:1、复习初中世界地理知识,重点使学生认识各大洲各国的地理位置及优势特点,并能分析认识形成特色的原因。
2、复习初中中国地理知识,重点使学生认识我国地理总体特征和各自然区域的差异,并能分析认识各区存在差异的原因及影响。
3、自编教学内容,认识中国的区域差异,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学会分析区域形成的基本方法和规律;4、教会学生阅读和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地理数据,地理事实材料去认识实际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三、教学主要措施:1、在教学方式上,虽然注意到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但在导向上,仍以教师为主,学生的自主取向表现得不明显。
虽然学生能比较多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来,但是基本上仍然是按照教师预先设定的路在走。
同时过于周密的设计往往会导致过度的控制,不敢放手。
对于在课堂上生成的问题,教师的处理仍然带有比较强的传统教学的痕迹。
如何让学生学得更主动,探究的空间更大,值得我们作进一步研究。
2、要提高学生对课堂时空的使用效率,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独立思考,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如何将教学资料变成学生学习的资料,在学生活动的深度、广度上做文章。
3、要注意到学生的个别差异,既要考虑到发挥好学生的作用,更要照顾到后进生的参与和提高,使各层次学生都能自主地参与学习,学有所得,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能进一步提高。
湘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三教学计划4经过了高一一年的学习,学生基本上对自然地理和人为地理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的地理基础弱,底子薄,还不能过达到熟练并应用的高二的学习活动中。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学习地理知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科组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地进行教学活动,特制定本学期的教学计划。
一、学科工作计划一、组织认真学习。
学习是一切事物前进的动力。
学期初和本学科组教师一起,加紧新课程理念培训,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更新思想、改进方法,以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投入新学期教学。
学期初根据教研组计划安排,制定统一标准,落实八个精心,每位任教者都必须认真学习新课标,并逐一落实到教学之中。
二、认真实施低重心教学。
本着学校学生基础薄弱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认真落实的小坡度、小跨度、慢节奏的讲课模式,使学生把学到的知识一一落到实处。
坚持八个‘精心’,加强集体备课。
三、加强教研活动。
在教学中加强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的研讨,组织教学组成员展开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同课异构、兴趣小组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