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梅岭三章》教案 (1)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梅岭三章》教案 (1)一. 教材分析《梅岭三章》是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是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现代文阅读文章。
文章以梅岭为背景,描绘了梅岭的美丽景色和作者对梅岭的深厚感情。
文章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寓意丰富,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具有很好的效果。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但对于这篇课文中的某些生僻词汇和深层次的含义可能还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情感表达和寓意。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掌握课文中的生僻词汇和重点句子。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梅岭的深厚感情,培养学生的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教学难点:领悟作者的情感表达和寓意,欣赏课文的文学美。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带或视频。
2.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幻灯片。
3.生僻词汇和重点句子的解释。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带或视频,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和情感。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图片或幻灯片展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梅岭景色,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梅岭的美丽。
然后,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课文,边读边理解课文内容。
3.操练(10分钟)教师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思考和回答。
同时,教师对课文中的生僻词汇和重点句子进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4.巩固(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彼此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然后,教师选取一些学生的观点进行点评和总结。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对梅岭有如此深厚的感情?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回答。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全册教案:梅岭三章教案(完美版)
精品精编资料下载珍藏打印2020年春季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梅岭三章上课素材历史背景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后,留在苏区坚持斗争的红二十四师和地方武装共遭到敌人的残酷围剿,大部损失。
何叔衡、毛泽覃等党和红军的高级干部在突围中牺牲,瞿秋白和刘伯坚被俘后遇害。
突围出来的少数部队会同地方武装和敌人打起了游击,项英、陈毅经过转战,于1935年2月来到了位于赣南的油山地区和梅岭,开始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
上课笔记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以及多种修辞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培养爱国情感。
理解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以及多种修辞手法,学习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设疑法、引导法、讨论法。
朗读录音及相关课件。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在祖国漫长的革命历史进程中,有无数为了革命的胜利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儿女,在这其中,当然也有我们的开国元帅之一——陈毅。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陈毅同志写的“绝命诗”——《梅岭三章》。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陈毅(1901—1972),名世俊,字仲弘,四川乐至人,中国共产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
(2)背景链接1936年冬天,陈毅同志在梅山被敌人包围。
他带着伤病潜伏在密密的草丛中20多天,考虑到难以脱身,便写了三首诗藏在衣袋里。
不久,敌人一无所获,便悻悻而去。
2.生难字词(1)字音旌.旗(jīng)悬.(xuán)当.纸钱(dàng)即为.家(wéi) 应.有涯(yīng) 遍种.(zhòng)(2)词义【即.为家】就,便。
【应有涯.】边际、止境。
【取.义成.仁】取,选取。
成,成全、实现。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1.朗读指导。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内含集体备课、教学反思、板书设计)
第二单元集体备课本单元围绕“人物画廊”这一中心,选编了四篇中外小说。
它们题材多样,人物形象鲜明,意蕴丰富,构思精巧,写法多变语言生动。
其中,《孔乙己》通过小小的咸亨酒店,在简练的描写和对话中揭示人物的心理和性格,在看客对孔乙己的揶揄中展现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人的毒害。
《变色龙》用夸张的情节和精妙的细节描写,刻画了沙皇专制统治下警察的虚伪嘴脸,以及小市民麻木、愚昧的形象,讽刺了当时警察制度的不合理。
《溜索》通过写奇险高山深涧中的一次溜索经历,表达了对马帮汉子的赞美。
《蒲柳人家》(节选)展示了20世纪30年代京东地区大运河一带农村的风景习俗、世态人情,热情赞扬了那些淳厚朴实劳动人民。
本单元是小说单元,应在快速梳理情节的基础上,把人物形象分析作为教学重点。
《孔乙己》应侧重从“看”与“被看”的关系分析人物形象,结合人物关系、环境描写、叙述人称等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变色龙》应侧重分析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以及夸张、对比、讽刺手法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溜索》应侧重分析如何通过环境描写侧面烘托人物形象,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角度深层思考作品主题。
《蒲柳人家》(节选)应侧重分析小说的语言特色,感受浓厚的乡土气息。
写作训练“审题立意”应引导学生写作时先审清题目,再确立中心思想,做到不跑题、不偏题、立意恰当。
综合性学习“岁月如歌--我们的初中生活要引导学生培养合作意识,锻炼口语交际、写作表达的能力。
5.孔乙己教学目标1.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通过研读有关孔乙己的语言、动作等描写语句,把握人物形象。
2.学习文中的环境描写,把握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3.品析本文精练且含义深刻的语言,分析造成孔乙己人生悲剧的原因,认识作品深刻的主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鲁迅先生的小说,主要收录在《呐喊》《彷徨》两本小说集中,其中他自己表示最喜欢的是《孔乙己》。
巴金先生曾热情地赞叹这篇小说,说:“《孔乙己》写得多好啊!”日本有一位作家也说,孔乙己是一个最完美的艺术典型。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1)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通过预习,疏通并了解课文内容。
2、由感知入手,弄清*内容的表层含义,理清层次结构。
3、分析理解前两幅画面,学习海燕自信乐观勇敢的精神。
二、教材重点、难点重点:学习海燕自信乐观勇敢的精神难点:理解海燕的自信心与洞察力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录音,学生边听边读,进入作品情境之中。
(二)检查预习预习作业详见励耘精品系列丛书《课时导航》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该课“课前热身”部分内容。
(三)整体感知1、问题一:听了刚才的朗诵,同学们的眼前出现了什么景象?学生自由回答,教师肯定正确意见:波涛汹涌的大海,暴风雨来临之前,只有海燕在高傲地飞翔2、问题二:这画面最使你感动的是什么?学生思考后,提问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回答,教师肯定:海燕那勇敢无畏的精神。
3、刚才同学们眼前的画面是一幅整体的画面,然而,它又可分成几幅小的.画面,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的内容看可分解几幅小画面,各说明什么意思?教师抽查提问,其他学生补充。
教师评价三幅画面:第一幅画面(1—6)暴风雨孕育之时,狂风卷集着乌云的大海上,海燕高傲地飞翔,渴望暴风雨,海鸥等仓皇逃窜。
第二幅画面(7—11)暴风雨逼近之时,乌云直压海面,海燕奋勇搏击风浪,迎接暴风雨。
第三幅画面(12—16)暴风雨即将来临,乌云闪电的大海上,海燕反复呼唤暴风雨。
(五)品读赏析1、讲析第一幅画面:1)开头一句,写暴风雨来临的前兆,点明海燕所处的环境。
“苍茫”描写大海气势;“卷集”写乌云翻滚的情景。
然后正面描写海燕。
2)“黑色的闪电”形与色,用比喻表现海燕矫健的雄姿;“高傲地飞翔”总写行动;“碰”写它勇敢低飞;“冲”写出迅猛高翔,用拟人手法写海燕斗志昂扬,渴望暴风雨的到来3)写声音:正面描写“叫喊”的勇敢,再从乌云听到叫喊,侧面烘托“叫喊”声的威力,用排比突出海燕敢于斗争的精神4)第二层通过声音、行动、情态等来描写海鸥、海鸭、企鹅的丑态,与高傲的海燕形成鲜明对比(启发学习海燕的精神)2、分析第二幅画面:1、全班齐读,领会大海情景和海燕搏击风浪的勇气2、学生主体活动:讨论分析第二幅画面1)找出描写风雷浪的词语。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2 《梅岭三章》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2 《梅岭三章》教案一. 教材分析《梅岭三章》是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描绘了梅岭的美丽景色和作者对梅岭的喜爱之情。
本节课文内容丰富,文字优美,寓意深刻,旨在让学生感受自然之美,领悟人生哲理。
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对于景物描写和抒情表达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
但是,对于如何把握文章的主旨,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如何运用修辞手法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文章的结构和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课文的描写手法,学会如何描绘自然景色,表达自己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梅岭的美丽景色,领悟人生哲理,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和主题。
2.教学难点:如何理解作者通过描绘梅岭景色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问题驱动法和小组合作法。
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朗读录音、相关背景资料、教学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语境。
教师简要介绍作者和课文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韵律美。
学生边读边思考,理解课文的大意。
教师通过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
3.操练(10分钟)教师分析课文的描写手法,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描绘自然景色,表达自己的情感。
学生进行课堂练习,运用所学手法进行景物描写。
4.巩固(5分钟)教师选取学生的练习进行点评,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学生通过讨论,总结课文的主旨和写作意图。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精品教案第9课
下册第三单元家国之思9鱼我所欲也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疏通文义。
2.探究本文的论证思路,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3.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
4.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
学会正确抉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假如你遇见了这样的情况:你看上了一本书,是你十分渴望买下来的;然而这个月又是母亲的生日,你很想给她买个生日蛋糕让她开心。
这时,你发现零花钱只够做其中的一件事,你应该怎么选择呢?说说你的选择并谈谈你的理由。
(学生回答) 正如这件事一般,世间有很多事,都会面临着不同选择的时候,然而,二者只能择其一,十分难抉择。
不过,也许抉择标准有时也是可以判断的,学过《鱼我所欲也》一文,你也许就会找到答案。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朗读文章,解读文意1.朗读文章,借助工具书排除字音问题。
2.反复朗读文章,注意在朗读的过程中把握文章内容。
3.在朗读的过程中注意以下停顿。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4)是/亦不可以已乎4.教师指导,学生翻译文章内容,教学过程中注意把握下列文言词的用法。
【通假字】“辟”同“避”,躲避。
例:故患有所不辟.也。
“辩”同“辨”,辨别。
例: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得”同“德”,感恩、感激。
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与”同“欤”,语气词。
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同“向”,先前、从前。
例:乡.为身死而不受。
【一词多义】①为:为.宫室之美(为了,介词)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做,动词)②得:故不为苟得.也(取得)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德”,感恩、感激)③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欤”,语气词)呼尔而与.之(给予)目标导学二:分析文章,把握文章内容1.请学生概括文章第一段的大意,即分析引论部分,说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第一段论证了人皆有羞恶之心,应该做到“舍生取义”。
部编语文九年级下册教案全册完整版
部编语文九年级下册教案全册完整版一、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小说与散文;章节一:《故乡》章节二:《我的叔叔于勒》章节三:《孤独之旅》章节四:《变形记》2. 第二单元:古诗文;章节五:《古诗十九首》章节六:《出师表》章节七:《诗词五首》章节八:《诗词五首》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小说与散文的基本文学常识及表达技巧;2. 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3.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古诗文的理解与鉴赏;2. 教学重点:小说与散文的表达技巧,古诗文的语言特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分享自己寒假期间的有趣经历,引出本学期的学习内容;2. 新课导入:讲解第一单元小说与散文的背景知识,分析课文内容;3. 例题讲解:针对小说与散文的表达技巧,进行例题讲解;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随堂练习;6. 第二单元古诗文学习:介绍古诗文的背景知识,分析课文内容;7. 例题讲解:针对古诗文的理解与鉴赏,进行例题讲解;8.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随堂练习;10. 课堂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六、板书设计1. 第一单元板书设计:章节一:《故乡》章节二:《我的叔叔于勒》章节三:《孤独之旅》章节四:《变形记》表达技巧:描写、抒情、象征等;2. 第二单元板书设计:章节五:《古诗十九首》章节六:《出师表》章节七:《诗词五首》章节八:《诗词五首》理解与鉴赏:意象、意境、韵律等。
七、作业设计1. 课后作业:根据课堂学习,分析《故乡》中的描写手法;选取一首古诗文,进行鉴赏并说明理由;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对散文《孤独之旅》的理解。
2. 答案:《故乡》描写手法:对比、象征等;古诗文鉴赏:以《登鹳雀楼》为例,从意象、意境、韵律等方面进行分析;《孤独之旅》理解:示例:散文通过描绘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表达了人在面对困境时的勇敢与坚持。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优质教案(全册,最全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优质教案(全册,最全版)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单元是诗歌单元。
诗歌,语言凝练,形式精致,讲究韵律和节奏,其内容包罗万象,丰富多彩。
无论是博大、深沉的情感,还是幽远、隽永的哲思,无论是对自然、社会的赞颂,还是对理想的追求、对信念的坚守,都可以用诗歌的形式来表达。
阅读本单元的诗歌,我们可以领略诗人的情思,触摸时代的脉搏,受到精神的感染和美的熏陶。
学习本单元,要在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律的基础上,把握诗歌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从而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选自《舒婷的诗》,诗人让自己与诗中的意象相互融合,让物化的自我形象,熔铸于祖国的形象之中。
诗人既是生长在祖国母亲怀抱里的一个简单的个体,又是与祖国一同经受苦难屈辱、一同挣脱羁绊、一同走向希望的统一体。
这首诗宛如一首交响曲,前两节沉郁、凝重,后两节清新、明快,表达出经历挫折的一代青年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以自己的血汗去换取祖国的富饶、荣光、自由的心声。
《梅岭三章》选自《陈毅诗词选集》,是一名革命者在生死关头对人间的告白。
诗人形象地概括了革命征程的艰辛,表达了对牺牲者的缅怀、不屈的战斗意志和对革命必胜的信念。
《短诗五首》分别为《月夜》(选自《沈尹默诗词集》)、《萧红墓畔口占》(选自《戴望舒选集》)、《断章》(选自《鱼目集》)、《风雨吟》(选自《芦荻诗选》)、《统一》(选自《聂鲁达抒情诗选》)。
这五首短诗语言凝练而含蓄,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情思。
《月夜》这首诗以霜风、明月、挺立的高树三种景物,烘托与高树并立的“我”,霜风寒月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自我,充满了美的意蕴,表现了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追求思想自由与个性解放的奋斗精神。
《萧红墓畔口占》写诗人祭拜友人,表达了对逝去友人的怀念。
《断章》通过桥、景、人、窗、月、梦这六个典型的意象,构成了既透明清晰又耐人寻味的风物素描,表明宇宙万物乃至人的整个生命历程处处都存在“相对状态”。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人教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1.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积累“干瘪、疲惫、簇新、迷惘、绯红、喷薄”等词语。
2.了解舒婷的涛在委婉曲折中表达心声的特点。
3.感情诵读并背诵全诗。
过程与方法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领会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培养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
2.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把握诗歌的情感历程,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献身祖国的精神。
教学重点:诵读,理解诗歌中新颖的意象所表现出的凝重的情感。
教学难点:探究诗中抒情主人公“我”的具体内涵,准确把握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历程。
教学方法:1.诵读感悟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深沉情感。
2.联想想象法用于对诗中意象含义的把握。
3.讨论点拨法用于对诗歌主题的分析。
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录音机教学过程诵读,整体感知诗意,分析诗中意象含义,把握全诗的情感历程,探究诗歌主题。
一、导语设计(一)同学们,爱国是个古老的主题,从《诗经》发轫,《楚辞》登程,在中国历史上涌现出了以屈原为代表的众多的爱国诗人,他们在诗中抒发的爱国之情总是和忧虑国家的命运相联系的。
经历了“文革”浩劫之苦的朦胧诗人舒婷,以其沉重的历史积淀,将个体的“我”汇注于祖国的大形象,抒发了富有时代特征的一代人的严峻思考、深刻反省和顽强追求。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与传统一脉相承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去体会诗中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
(板书文题、作者)(二)同学们,我们为中国古典诗歌而自豪,因为它凝练、隽永,是多少年沉淀的精华。
但这还不是中国诗歌宝库的全部。
一批锦绣满腹、才华横溢的新一代诗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感受着新时代的清新气息,创作了一大批精彩华章,装点了中国以及世界诗坛的盛装。
欣赏现当代诗歌,我们会得到另一种美的熏陶、情的感染。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朦胧诗人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去领略它别样的审美特征。
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优质教案(word版55页)
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优质教案(word版55页)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优质教案包含了本册教材的所有篇目,这些篇目既有经典的传统文学作品,也有现代文学作品,还包括了一些外国文学作品。
这些作品内容丰富,风格多样,既有深刻的哲理,也有丰富的情感。
本册教材还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设置了大量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训练。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对于一些基本的语文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掌握。
但是,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习惯不同,学生的语文水平参差不齐。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不同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册教材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册教材,使学生增强对语文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本册教材的所有篇目的内容理解和文学价值的理解。
2.教学难点:对于一些文学作品的语言特点和文学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一些典型的文学作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
3.互动式教学法: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思考和探究。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了解教材的结构和逻辑,熟悉每个篇目的内容和教学目标。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提前预习教材内容,对于一些重点和难点内容进行标记,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深入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些与本节课相关的问题或者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展示等方式,呈现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最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词四首》精品教案
12.词四首教学目标1.了解词形式上和抒情上的特点,感知词在节奏、韵律上的美感。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基调。
3.学会对比阅读,体会不同词作的异同点。
教学过程第1课时《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一、导入新课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以及仁人志士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曾经学过的有关描写边塞风光或将士戍守边关的诗词(学生补充诗词名句)。
范仲淹的词《渔家傲·秋思》也是描写边塞的,今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范仲淹笔下的边塞特点。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渔家傲·秋思》1.朗读本词,把握内容。
(1)说说词的上阕和下阕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各用两个字概括。
明确:上阕:写景;下阕:抒情。
(2)词人开篇就说“塞下秋来风景异”,请你说说塞下风景“异”在什么地方。
明确:①异声(边声连角起,羌管悠悠);②异寒(霜满地);③异景(衡阳雁去,千嶂,孤城闭)。
这都充分说明了入秋以来,塞北的荒凉以及环境的恶劣。
(3)词的上阕主要描绘了什么景象?写景的目的是什么?明确:描绘了一幅萧瑟、荒凉、紧张的边塞风光图。
通过对边疆环境的描写,突出边塞环境的恶劣,暗示了戍边将士的艰辛,为下阕抒情做铺垫。
2.品读本词,赏析语言美。
请任选角度赏析下面的词句。
(1)衡阳雁去无留意。
明确:“大雁南飞”是一种自然现象,可是在这里词人却用了“无留意”,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大雁以人的情感。
大雁向衡阳飞去,没有丝毫的留恋之意,连鸟也不愿久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将士们戍边条件的艰苦。
(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明确:在斜阳西沉,烟雾缭绕中的千山万壑,犹如屏障,重重叠叠,前句描绘出一幅雄浑壮阔的画面。
但是“孤城闭”三字顿然情势突变,显示出一座孤城伶仃而立,城门紧闭的景象。
“闭”字写出戒备森严,透出紧张气氛,由此也可见边塞战事紧张。
(3)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及导学案
九年级(一)班语文教学计划学期教学进度安排靖边五中九年级语文组教学设计蹲组领导签字:后附自学导读《孔乙己》导学案【基础知识自主学习】一、给下列加线的字注音。
阔绰( ) 咸亨酒店( ) 笔墨纸砚( )附和( ) 不屑置辩( ) 颓唐( )二、本文中省略号的作用一般有:A.表示思维的跃进。
B.表因人抢白话未说完。
C.表心情矛盾。
D.表思索在进行。
试指出下列各句中省略号的作用,只填字母。
1.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 )2.“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3.“读过书,……我便考你一回。
茴香豆的茴字,怎样写的?”( )4.“这……下回还清罢。
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
”( )三、判断正误(正确的在括号内打√,错误的打×)1.短衣帮站着喝酒,穿长衫的慢慢坐喝,这种穷富等级社会地位的差别正是孔乙己所处的时代背景,是小说中描写的社会背景( )2.“窃书不能算偷”,把“偷”说成“窃”,一是为了遮丑,二是炫耀才学,这正好暴露了孔乙己虚荣心被损伤后的内心痛苦。
( )3.“这时候,众人也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这句话反映了孔乙己被封建教育毒害至深遭人唾弃的情景。
( )4.“孔乙己自己摇着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
’”其中“多乎哉?不多也。
”引自《论语》,在这里表现了孔乙己书呆子气十足。
( )四、揣摩“孔乙己没有法,便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窃的事。
但他在我们店里,品行却比别人都好…”A.孔乙己免不了做些偷窃的事,从小说看主要是偷哪类东西?B.孔乙己既“免不了做些偷窃的事”,为何又说“品行比别人都好”,这岂非前后矛盾?正是这种表现,正好体现出孔乙己身上怎样的双重性格?1.2.【基本能力达标学习】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
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最新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教案:名著导读《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教案:名著导读《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教案【教学目标】1.学会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形象特征。
2.学会欣赏、品味作品的艺术特色,理解作品的批判、讽刺意义。
【教学重难点】多样化的讽刺手法及运用。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对于《儒林外史》,同学们一定不陌生,之前学过的《范进中举》就是出自此书。
这部作品以封建时代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以批判科举制度为中心内容,描绘了封建社会广阔的社会生活,揭露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种种丑恶现象。
对于这样一部讽刺作品,我们应该如何来阅读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讽刺文学作品的阅读方法。
二、阅读指导讽刺文学有着悠久的历史。
几千年来,讽刺作家们以笔为武器,无情地揭破虚伪,鞭挞丑恶,在笑声中批判社会现实,创造了许多经典作品。
阅读这些作品,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体会批判精神。
讽刺作家塑造人物,叙述故事,锋芒所向并非个别的人,而是以之为典型,针砭时弊,揭露某种社会现象背后的荒谬本质,从而间接地表达对理想的向往。
2.欣赏讽刺笔法。
讽刺作品的笔法是多种多样的。
在看似子虚乌有的情节和夸张变形的描写中曲折地揭示现实矛盾,这是讽刺作品常见的一种手法。
另一种常见的手法则是抓住平常生活中传神的细节,以冷峻的白描直书其事。
不同的讽刺笔法,令作品具有多姿多彩的艺术风格,同时也透露出作者对讽刺对象的感情、立场和观点,值得在阅读时细加品味。
3.联系现实深入理解。
讽刺作品包含着深刻的批判精神,具有强烈的爱憎情感。
阅读时,要努力联系现实,深入思考。
三、作家简介吴敬梓(1701—1754),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
字敏轩,号粒民,晚号“文木老人”“秦淮寓客”。
工诗词散文,尤以长篇小说《儒林外史》成就最高,又有《文木山房集》《文木山房诗说》等传世。
四、主要内容全书五十六回,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一方面真实地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一方面热情地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自我的方式对人性的守护,从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
九年级下册语文版语文教案3篇(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九年级下册语文版语文教案3篇(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下面是整理的九年级下册语文版语文教案3篇(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供大家品鉴。
九年级下册语文版语文教案1教学目标1.掌握有关《战国策》的知识,初步体会课文大意2.体会唐雎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勇士形象。
3.体会文章选材善于突出重点、突出中心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1、重点文言词句的准确理解。
2、疏通课文的基础上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教学工具多媒体、板书教学过程一、关于《战国策》战国时代国别体史书。
原有《国事》《国策》《短长》等不同名号,共有33篇。
西汉成帝时,刘向根据战国末年的纵横家著作整理编辑而成。
载录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的历史,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雄辩的论说,铺张的叙事,尖刻的讽刺,耐人寻味的幽默,构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
它标志着我国古代散文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给后世散文和辞赋的创作以重大影响。
二、写作背景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相继吞并各诸侯国,公元前230年灭韩,公元前225年灭魏。
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在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
秦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进行吞并,由此引起了两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
这篇文章记叙唐雎出使秦国,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终于折服秦王的经过。
三、检查预习读一读,写一写唐雎jū怫然fú韩傀guī免冠徒跣xi?n缟素g?o庸夫yōngfú色挠náo以头抢地qiāng休祲jìn寡人谕yù四、字词重点归纳1、重点词句加惠:给予恩惠长者:忠厚长者错意:置意休祲:休:吉祥.祲:不吉祥,吉凶的征兆挠:屈服长跪:古人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靠在脚跟上.跪时上身挺直,表示庄重,意为直身而跪.免冠徒跣:摘掉帽子,光着头.2、古今异义虽然——今:表转折古:即使这样是——今:表判断古:这样易——古:交换今:容易谢——今:感谢古:道歉,谢罪3、词类活用广:形容词做动词扩大轻:形容词做动词轻视缟素:名词作动词穿孝服五、整体把握1、用自己的话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部编版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全册精品教案【完整版】
备课本部编版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班级______教师______日期______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全册教案教师_______日期_______第一课、诗两首我爱这土地[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本诗的节奏,理解体味本诗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
2.赏析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诗句,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及巧妙的抒情方式。
[相关资料]1.作者介绍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诗人;主要诗集有:《大堰河》《旷野》《火把》《欢呼集》《春天》《归来的歌》《艾青诗选》《艾青短诗选》等等。
2.时代背景《我爱这土地》写于1938年,当时是抗日战争爆发的初期,东北早已沦丧,华北、华东、华南也已遭日寇铁蹄的践踏,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看到当时的形势,心中充满了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于是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整体感知]1.语知归类①生字注音艾ài嘶sī哑yǎ②词语积累嘶哑:声音沙哑。
汹涌:水猛烈地向上或向前翻滚。
2.理清思路文章层次如下:第一节:用一只鸟儿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喻,表达诗人对祖国的挚爱。
第二节:直抒胸臆,表明作者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
3.讨论解惑①“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两行诗作为《我爱这土地》的开头,为全诗定下了怎样的基调?从四个歌唱对象前面的修饰词语看来,它们都是长期遭受风雨打击、悲愤满怀、奋力抗争的形象,与下文鸟儿献身于土地的精神正相吻合,这就强化了诗人所要表现的“爱土地”“爱祖国”的主题。
②诗人用写实和象征的手法,描绘了一组鲜明的诗歌意象,分别赋予“大地”“河流”“风”“黎明”怎样不同的象征和暗示意味?土地可以看作繁衍生长了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可以看作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的象征,“林间的无比温暖的黎明”可以看作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的象征。
③作者通过写鸟儿对土地的痴情,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如何理解“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表达作者愿为祖国母亲奉献一切的赤子衷情。
2020年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完美版)
2020年春季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30份)【绝大部分含板书及反思】全册教案目录:精品精编资料下载珍藏打印2020年春季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上课素材素材积累舒婷,原名龚佩瑜,中国当代女诗人,1952年出生于福建省龙海市石码镇。
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调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
著有诗集《双桅船》(获全国首届新诗集优秀奖)《会唱歌的鸢尾花》,散文集《心烟》等。
她的诗被译成多国文字,介绍到法国、美国、荷兰、日本、意大利、印度等国家。
是新时期以来,最受青年欢迎的诗人。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创作于1979年4月,即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第一个春天,诗人把心中压抑的激情化作对祖国新生的讴歌。
教学提示这首诗先抑后扬,体现出一种由舒缓到急促、由低沉到高亢的语言节奏。
第一节,长句式,多节拍,仿佛是一首以低音缓慢升起的乐曲,给人一种沉重感。
这种诗句的音韵效果与诗人对贫困祖国的忧患意识十分相似。
第二节,诗句简短急促,把忧国的情绪强化为深深的悲怆。
第三节,诗句拉长,节拍增多。
这种起伏变化,造成全诗节奏反复回旋,抑扬顿挫,为第四节把全诗推向巅峰创造了条件。
第四节,节奏更快,而且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加强了语言的力度,这就把全诗的感情推向高亢、激昂的高峰。
上课笔记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朦胧诗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诗歌中意象的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培养爱国情感。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及诗歌中的意象。
诵读感悟法、联想想象法、讨论点拨法。
运用工具书读准字音,熟读全诗,查阅有关舒婷的资料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1979年的春天,中国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这年春天,从十年浩劫中生活过来的青年诗人舒婷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了对祖国的深情。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她的诗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教案_2
教学设计2:《浣溪沙》课内外诗词诵读与拓展一、设计思想《浣溪沙》是一个非常短浅,此调分平仄两体,上片三句三平韵,下片三句两平韵,字数以四十二字居多。
此调音节明快,为婉约、豪放两派词人所常用。
因此本课以《浣溪沙》这个词牌为切入点,重温旧词,学习新词,拓展课外词,并尝试填词。
二、教材分析学生已经学过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以及即将学的《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在人教版语文书中,也录有苏轼《浣溪沙·蔌蔌衣巾落枣花》和《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两首。
三、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对古诗词有一定的积累,可以做整合性的专题学习,以一个词牌《浣溪沙》,让学生更了解词这种文学体裁。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体会《浣溪沙》词牌的韵律与鉴赏不同主题的《浣溪沙》;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学习《浣溪沙》词牌的格律要求并尝试填词;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词中情感,培养学生热爱诗词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重、难点:鉴赏不同主题的《浣溪沙》并尝试填词六、教学策略与手段1、教学模式:“探索——发现”2、教学策略:“主动参与教学策略”3、教学手段:启发式教学、“小组合作”七、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温故知新,复习《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预习《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2、教师的教学准备:①查阅《浣溪沙》词牌的相关知识②由课内《浣溪沙》诗词学习拓展到课外《浣溪沙》鉴赏资料③制作音频与PPT八、教学过程一、学鉴赏:浣溪沙(苏轼)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词中所写是什么季节?从哪里看出来?(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的下片表达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简要分析。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词四首》优秀教案
12词四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背诵、默写四首词。
2.积累文学常识,理解词意,品味词的语言风格,感知每首词的意境和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在诵读中品味词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2.在了解词的大意的基础上,教师通过设疑、适时点拨,引导学生鉴赏关键词、句,结合时代背景、写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感知每首词的意境和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品味词的语言风格。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一、新课导入宋代,是词发展的全盛时期。
今天,我们来学习两首宋词,感受词的魅力。
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文正。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
他工于诗文,语言精练畅达。
其散文鲜明刚健。
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北宋文豪,“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的重要代表,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
其散文方面的成就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方面的成就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方面的成就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绘画方面的成就则是开创了湖州画派。
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等。
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传世。
2.背景资料《渔家傲·秋思》: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宋与西夏交兵,范仲淹被任命为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担起西北边疆防卫重任。
这首词即作于这一时期。
《江城子·密州出猎》: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苏轼由杭州通判迁为密州知州。
这首词是次年冬天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
3.知识链接宋词是一种新体诗歌,标志着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两首设计理念:朗读是含英咀华、把经典“化”入个人身心的过程。
课堂上,教师示范朗读,把自己对作品精华处的理解和感受“读”给学生听,同时指导学生读,这是“美读”,更是“读美”。
教学步骤:一、教读,学习朗读技巧1.第一遍朗读,教朗读节奏、重音,可参考如下设计:假如/我.是一只鸟.,(深沉地)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悲愤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憧憬地)..的/黎明——然后/我死.了,(平静地、执着地)连羽毛..里面。
../也腐烂在土地为什么....?(痛苦地、深情地).../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2.第二遍朗读,教连读,即朗读时句断而气流不断,读得流畅起伏,如下面这四句: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3.第三遍朗读,确定诗句的感情基调,做到以情带声。
4.第四遍朗读,诗出情感的层次。
第一层,诗的一、二句,男领;第二层,诗的三、四、五、六句,男合;最后两句是全诗的最强音,男领一遍,全班齐读一遍。
二、品读,体会诗的意蕴1.探究诗中意象的含义。
教师讲析:1938年,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正践踏着我们中国的土地,在这国难当头的时刻,诗人艾青用笔发出了战斗的呼声。
“土地”是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国土的写照,“河流”就是那长期郁积在人民心中的悲愤,“风”象征着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
2.评说诗中“鸟”的形象。
(1)要求学生用“这是一只的鸟”句式说话。
(2)学生发言,教师适时点拨,形成以下答案:这是一只歌唱着的鸟。
这是一只歌唱得喉咙嘶哑的鸟。
这是一只在炮火连天的危急时刻奋力歌唱的鸟。
这是一只为人民抗击侵略的斗争精神而歌唱的鸟。
这是一只为祖国的美好未来而歌唱的鸟。
这是一只因为祖国山河破碎、人民涂炭的灾难而痛彻肺腑的鸟。
这是一只用生命为祖国歌唱、挚爱着多灾多难的祖国的鸟。
这是一只和祖国生死相依、对祖国忠贞不渝的鸟。
……(3)教师小结:“鸟”的形象正是诗人自己的形象,“鸟”的歌唱是诗人也是全民族那对祖国刻骨铭心、至死不渝的爱的表白。
三、听读,聆听名家朗诵1.播放瞿弦和的配乐朗诵《我爱这土地》,静静聆听,听三遍,体会节奏、重音等朗读技巧及情感把握。
2.师生交流听后感受。
四、演读,歌唱爱的赤诚1.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练习朗读。
2.指名优秀学生示范读。
3.师生合作,演读全诗:第一层,诗的一、二句,师领;第二层,诗的三、四、五、六句,男合;最后两句是全诗的最强音,师领一遍,全班齐读一遍。
五、过渡,倾听余光中的乡愁1.我读——学生自己试读,自主划分朗读节奏、确定朗读重音。
2.我赏——品析诗歌的意象、结构。
3.我创——印发《乡愁四韵》的前两节,并播放《乡愁四韵》前两节录音,要求学生续写后两节。
[第二方案]设计理念:把全诗当作电视诗歌的解说词,为电视诗歌散文编写分镜头剧本。
让学生在想像中进入诗歌营造的意境理解诗意,用文字描述画面,练习写作,情感熏陶和语言训练融为一体,语文味浓浓郁郁。
教学步骤:一、《乡愁》剧本编写1.分组写作。
第一节,剧本可拟为:昏黄灯光下,一位十五岁的少年正在雪白折信笺上奋笔疾书,向远方的妈妈倾吐自己的思念和学业上的进步。
写好后,他仔细地贴上邮票。
因为他知道,这一枚小小的邮票上,载着他对家乡对亲人的浓浓的思念。
第二节,剧本可拟为:天刚刚露出鱼肚白,一位中年男子来到了码头上。
他的手里,攥着一张早己被汗水浸湿了无数次的船票。
他眺望着远方,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马上就可以见到自己的新娘了!无数个思念终于化作了归家的船票!船呢,船怎么还不快来?我真想一步就跨进家门!第三节,剧本可拟为:天阴沉沉的,像人的心情一样阴郁。
一方矮矮的坟墓座落在这无垠的荒野上,坟旁有棵枯树,在风的吹动下不时发出“嘎吱嘎吱”的响声。
墓前,一位中年男人跪在那里,笔挺挺的。
风吹乱了他的头发,但他浑然不觉。
他的心在哭泣:“母亲!你的儿子来晚了!”第四节,剧本可拟为:夕阳的余晖照在静静的海面上,海上霞光万丈。
一位年过五旬的老者站在岸边,贪婪地看着海上那远航的船只。
老人的心也随着这船只悠悠地远去远去……他的思绪己越过了这浅浅的海峡,回到了他朝思暮想的那片热土……2.欣赏央视电视诗歌散文《乡愁》视频资料。
3.评点各组剧本。
二、学习《我爱这土地》1.播放《我爱这土地》视频资料,但不播放声音及音乐。
2.自己设计朗读时的节奏、重音及动作,并配上合适的音乐。
3.播放画面,学生个性演读。
2、我用残损的手掌设计理念:戴望舒是著名的“雨巷”诗人,十分注重诗的音乐美,这首《我用残损的手掌》同样也体现着他对诗歌韵律的追求,因此,教学可从“朗读”切入。
充分朗读之后,“个性解读”——“多角评析”——“自主链接”,分层推进,由发现诗的美,到评价诗的美,再到发现更多的美,学生能力呈螺旋式上升。
教学步骤:一、充分朗读1.第一遍,教师教读,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
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2.第二遍,师生合读,读出诗的层次。
第一层(师读),“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第二层(男生读),“这一角已变成灰烬”到“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第三层(女生读),到结束。
3.第三遍,配乐朗读,读出诗的感情色彩。
描写沦陷区的一节,读得凄楚忧愤;描写解放区的一节,读得明朗温馨。
二、个性感受1.诗人描写“摸索”时手掌的感受,细腻而又真切:在想像中描画了祖国的现状,感受着沦陷区人民生活的苦难,倾吐着对祖国母亲的赤诚。
请闭上眼睛静静聆听,选择你感受最深的句子。
生活的苦难,倾吐着对祖国母亲的赤诚。
请闭上眼睛静静聆听,画出你感受最深的句子。
2.由手掌的触觉联开去,从所见、所听、所闻、所感等多种角度来描述自己的感受。
如“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一句可以这样描述:我把手伸进水中,河水冰凉冰凉。
昔日那锦幛似的鲜花,在炮火中枝残叶败;那嫩柳枝发散出来的清香,被浓浓的血腥味笼罩。
水中的荇藻啊,好似挂在我心头的挽幛!“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祖国的长白山上,雪峰兀立,寒气彻骨,似一把把利剑,刺痛着我的心!因为我看到侵略者的铁蹄正在我的祖国肆意践踏!“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岭南,这四季如春的地方,闻不到花香,听不到鸟语,满山都是荒凉、满眼都是废墟,听到的只有百姓那愁苦的哀叹、那愤怒的呼喊。
“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南海上,一片死寂。
荒凉的渔村里,只有残留的破旧的渔网和白森森的鱼骨;偶尔有人在村里走动,他们面容憔悴、衣衫破旧。
我恨!不是因为侵略者强占了我们的国土,人民怎会是这般模样?“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那么柔软、那么亲切、那么令人依恋!这土地是美好的、温暖的;是令人向往的、无比香甜的。
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地,是美丽的地!3.学生交流。
三、多角评析自选角度,评析文章。
用“我发现”说话。
学生的发言可能有:1.我发现文章在构思上用了“一线串珠”的手法,即用“手掌的感受”这一线索将全诗贯穿起来,所以文章描写的对象虽多,但一点也不觉得芜杂。
2.我发现文章运用了前后对比的手法。
在写沦陷区时,诗句中流露出忧愤;而在抒写解放区时,情绪却陡然变化,变得热切,充满了憧憬。
3.我发现文章语言上很有特点。
诗人选用了积极的、暖色调的词语来描写解放区,而用消极的、冷色调的词语来描写沦陷区,很好地表达了情感。
4.我发现诗人表达情感的方式很巧妙,他用具体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主观情感,使得抽象的心绪变得具体可感。
5.我发现诗歌前后部分写法不同,有一种摇曳多姿的美。
前半部分写沦陷区采用的是实写,用一幅幅富有特征的画面缀连;而后半部分对解放区侧重于写意,充满了抒情意味。
6.我发现整首诗歌都是在诗人的想像中完成的,因此,诗歌的意境既有现实的真实性,又具备超现实的广阔性,两者水乳交融、巧妙和谐。
……四、自主链接请你根据自己的积累,为本课学习资料库添加相关内容。
点拨:添加的内容可以有——《我用残损的手掌》的名家朗读,《我用残损的手掌》赏析;戴望舒的成名作《雨巷》的音画欣赏,戴望舒的同期作品《狱中题壁》;“戴望舒与中国现代诗”,戴望舒《论诗零札》摘录,杜衡《望舒诗论》,张新《戴望舒:一个边缘文化型诗人》……[第二方案]设计理念:从语言的角度学习诗歌,不仅能从一个别致的角度领略到诗的美,而且有助于培养语感,提升语言鉴赏力。
教学步骤:1.自主发现(1)要求学生从语言的角度阅读课文、发现课文。
(2)教师示范:从词语的搭配来看,作者很善于用修饰语来表达情感,如用“残损、冷、彻骨、寂寞、憔悴、阴暗”来写沦陷区,传达出一种忧愤悲苦之情。
(3)学生交流:从动词的选用来看,作者用语富于变化,如“触到”“滑出”“蘸着”“沾”“轻抚”“贴”等词紧紧扣住“摸索”二字,文章思路清晰明了。
从形容词的使用来看,因为作者的主观情感蕴含其间,所以既形象又含蓄。
如“残损”一词来修饰手掌,既是写实,点明作者在狱中遭受了非人的折磨;又如一面旗帜,宣告着诗人的坚贞不屈。
从比喻句来看,既新颖贴切,又启人联想。
如“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掌中乳”,通过人类共通的情感经验调动读者的联想,形象感受到对如恋人般美好、如母亲般亲切的解放区的向往之情。
又如“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亦是如此。
从句式来看,作者在写解放区时多用短句,活泼、跳跃,以表现解放区的生机和活力、明朗和幸福,如“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从韵脚来看,有时是四行押一个韵,有时是两行押一个韵,既和全诗的情绪流变一致,又使全诗有着相对协调的节奏。
……2.一点聚焦(1)确定品析重点:诗歌中的修饰语。
(2)学生自选一句,品析诗中修饰语。
(3)学生交流,内容可以如下:“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嶂,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一句,用“锦嶂”来比喻百花争艳的美景,用“奇异”来形容柳枝的芳香,洋溢着喜爱、赞美之情,反衬出对祖国遭受到灾难的哀痛之情。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拟人手法,用“寂寞”来表现祖国遭受日寇蹂躏后荒凉衰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痛楚。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一句,描写诗人轻抚解放区时的内心感受,诗人用了两个比喻。
“恋人”“柔”,传达出一种纯净而美好情愫;“婴孩”“手中”写出了解放区的亲切和令人依恋的,十分贴切地表现了诗人对祖国的依恋和挚爱之情。
……(4)教师小结:诗中的修饰语给诗歌涂上了“冷”和“暖”两种色调,形成了对比,很好地表现了诗人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