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合集下载

缘景明情

缘景明情

意 境
是诗人的主观思 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 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 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 味的艺术境界。 味的艺古诗词的意境?
1、抓画面(意象) 抓画面(意象) 2、激起联想与想象 3、感受“此时”、“此景”中“此人” 感受“此时” 此景” 此人” 此情” 的“此情” 诗歌的情和景是水乳交融的。 诗歌的情和景是水乳交融的。清代 王夫之有云: 情景名为二, 王夫之有云:“情景名为二,而实不能 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 中景,景中情” 中景,景中情”。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 “置身诗境”是指在欣赏诗歌的时候,要 置身诗境”是指在欣赏诗歌的时候, 置身诗境 反复诵读, 反复诵读,把自己投入到诗歌所描绘的 境界中,体会诗人所创造的美的意境里。 境界中,体会诗人所创造的美的意境里。 • “缘景明情”则指在具体阅读某一篇作 缘景明情” 品时,根据作品中意象自身的特点、 品时,根据作品中意象自身的特点、组 合方式,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 合方式,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 应的欣赏方法,体会独特的意境, 应的欣赏方法,体会独特的意境,领悟 作者的感情。 作者的感情。
诗歌的意象: 比喻性意象, 诗歌的意象:有单一的比喻性意象,烘 托性意象, 托性意象,象征性意象,还有组合的 意象等。 意象等。 意象之情感:杨柳 惜别 圆月—思念 意象之情感:杨柳—惜别 圆月 思念 落 叶—失意 春风 得意 大海 开阔 流水 失意 春风—得意 大海—开阔 流水— 古迹—怀旧 梅花—傲视 叹惜 古迹 怀旧 梅花 傲视 审美的习惯: 望月怀远”“伤春 审美的习惯:“望月怀远”“伤春 ”“ 悲秋” 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 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 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等等。 “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等等。

置身诗境_缘景明情

置身诗境_缘景明情

• 不知不觉中,我已走到庞公的隐居旧地。

此二句,写上鹿门山的山路
上,月光照耀着树林,朦朦胧胧,
美妙无比,诗人陶醉在这景色中,
不禁与大自然化为一体,不知不 觉到了目的地,原来这就是庞德 公的隐居处,这两句表现出隐逸 的情趣和意境。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此二句,写隐居处
岩石上的门和松林间的小路,幽长寂寥。 的境况:孤独一人,与 只有庞德公和我这样的隐士,独来独去。世隔绝,与山林作伴。
世人返家 自去鹿门
同是乘舟,两个方向 潇洒超脱
恬淡自得
殊途异志,两种选择两样心情,
孤高的隐者
抒发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悠然的钟声---山寺的超然和僻静 尘杂的人声---世俗的杂乱和喧嚣 两相对照,唤起联想:诗人在船上闲望沉 思的神情隐然可见。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 朦胧月光下,鹿门山的树木都烟云缭绕。
知人论世
字端己,唐末五代诗人,昭宗乾宁元年进士,韦应
物之四世孙。
长篇叙事诗《秦妇吟》反映了唐末动荡的社会面貌,
为其代表作,人称“秦妇吟秀才”。著《浣花集》
花间派代表词人之一,与温庭筠并称“温韦”。 韦庄《菩萨蛮》共五首,是前后相呼应的组词。本 词为第二首。黄巢起义之后,藩镇混战,韦庄避乱江南 长达十年之久。本词就是他避乱江南时期所作(一说早 年浪游江南时所作)。

江南的水澄明碧绿,可与蓝天媲美;躺在 画船上,看江南蒙蒙雨景,听着细细雨声悠悠 入梦。
意境 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 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 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 艺术境界。
常见意境举例
雄浑壮丽 苍凉悲壮 清幽明净 萧疏凄寂 幽僻冷寂 淡雅幽远 壮阔苍茫 闲适恬淡 明丽清新 安谧美好 高远深邃 清冷幽静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意象: 急风、高天、哀猿、清渚、
白沙、归鸟、落木、长江
一些常见意象比较固定的文化内涵
• 杨柳 长亭 孤帆 驿路 浮云 离别、游子 • 大风 长云 寒霜 飞雪 苦雨 凄凉悲愁 • 梅花 翠竹 松柏 幽兰 菊花 高洁隐逸 • 美人 神女 灵修 国君 • 杜鹃 哀怨、凄凉或思归等悲苦、悲愁情感 • 羌笛 竹笛 羌管 寒蛩 蟋蟀 思乡
什么是意境?

“意”,作者的感情;“境”,
作者创设的图景、情境,由景物
(意象)构成。意境就是将作者的
情感和客观场景融合在一起,使读
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中的艺术境界。
常见意境举例
雄浑壮丽 苍凉悲壮 清幽明净 萧疏凄寂 幽僻冷寂 淡雅幽远
壮阔苍茫 闲适恬淡 明丽清新 安谧美好 高远深邃 清冷幽静
登 高 杜甫
想象与联想 意境 明情
品味情景式赏析
•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 的意境?(意境有何特点?)
•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 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答题时应包括景、境、情三个方面。三 方面缺一不可。
• 4.答题步骤:
•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描景) •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析境) •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指出运用什么手法。
(论法、表情)
阳光普照
日江山
绝句(其一)
杜甫 风 花 草
迟日江山丽
四野青绿
溪水映日
明 丽
春风和畅 阔 百花竟放 远
风送花香
表明 达净 对绚 初丽 春的 景初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融泥 燕子 暖沙 鸳鸯
泥融土湿 衔泥筑巢
沙滩暖和 鸳鸯静睡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正稿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正稿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唐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二、如何“置身诗境” 2、发挥联想与想象力,调动视觉、听觉 与触觉,尽量构想出诗人所描绘的奇幻世界。
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唐 白居易《长恨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唐 王昌龄《从军行(其二)》
第一步,总览全诗
缘 景 明 情
全诗共四句,前三句均就乐曲乐声抒情, 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 末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个字呈现 “不 尽”之情呢?
第二步,以景语做结句有 奇境否
诗人这时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切 入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 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 象壮阔而悲凉。
意境:壮阔悲凉
第三步,体会作者的感情
止于言情,景语做结。正因为情不可尽, 以不言之景做结,才将征戍者的内心世界 表达得丰富深刻,入木三分。

置 身 诗 境 缘 景 明 情
1、借助自己有的生活体会和审美经验,与诗人取得共鸣。 2、发挥联想与想象力,调动视觉、听觉与触觉,尽量构想出 诗人所描绘的奇幻世界。
意境 明情
课后作业
读诗歌《春江花月夜》,体会意境和情感。
提示: 1.找意象,关注修饰词; 2.意象组合,描绘画面; 3.体味意境,明白情感。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唐 王维 《使至塞上》
缘 景 明 情
第一步,理解诗句表现的 场景 第二步,赏析表现力强的 字,看它用了什么样的方 法,写出了物象的什么情 味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案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案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欣赏中国古代诗歌,感受诗歌的美。

2.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4. 让学生通过诗歌欣赏,提高自己的情感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诗歌的起源和发展1. 诗歌的起源2. 诗歌的发展历程3. 诗歌的分类和特点第二章:诗歌的阅读方法1. 诗歌的阅读技巧2. 诗歌的节奏和韵律3. 诗歌的意象和意境第三章:诗歌中的自然描写1. 自然景物的描绘方法2. 自然景物与诗人情感的关系3. 欣赏自然景观的诗歌第四章:诗歌中的人物描写1. 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2. 人物情感的表达技巧3. 欣赏人物描写的诗歌第五章:诗歌中的情感表达1. 情感表达的方法和技巧2. 诗歌中的情感类型3. 欣赏情感表达的诗歌三、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阅读法、欣赏法、实践法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2. 学生作业和练习完成情况3. 学生诗歌欣赏和创作能力的提高4. 学生对诗歌的阅读兴趣和审美情趣的培养五、教学资源1. 教材:中国古代诗歌精选2. 参考书目:诗歌鉴赏教程、中国古代诗歌史论3. 教学课件和多媒体资源4. 网络资源:诗歌网站、相关博客和论坛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表演等多种方式,为学生营造置身诗境的学习氛围。

2. 引导发现:鼓励学生主动发现诗歌中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3. 互动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享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 实践操作:让学生尝试创作诗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创作能力。

七、教学安排1. 课堂讲授:每个章节安排2-3课时进行讲授。

2. 课堂讨论:每个章节安排1课时进行讨论和分享。

3. 课后作业:每个章节安排1-2次课后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4. 诗歌创作:每个章节安排1课时,让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实践。

八、教学活动1. 诗歌朗诵: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上课教案)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上课教案)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古典诗词的基本知识,了解古代诗人的创作背景和写作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品鉴、模仿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诗词的魅力,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古典诗词的基本知识,诗词的欣赏与品鉴方法。

2. 教学难点:理解古代诗人的情感表达,感受诗词意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幅美丽的自然景色图片或一段诗词朗诵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介绍古典诗词的基本知识,如诗的起源、发展、分类等。

3. 诗词欣赏:选取一首具有代表性的诗词,引导学生欣赏诗词的语言、形象、情感等。

4. 诗词品鉴:分析诗词的结构、韵律、修辞等,让学生学会品味诗词之美。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词的理解和感受。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词的重要性。

1. 讲授法:讲解古典诗词的基本知识和诗词欣赏的方法。

2. 示范法:选取优秀诗词进行示范性讲解,让学生感受诗词之美。

3. 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

4. 实践法:让学生模仿古代诗人,创作自己的诗词。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3. 创作展示:评价学生创作的诗词,考察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

六、教学内容1. 诗词的节奏与韵律:让学生了解诗词的音节、节奏、韵脚等基本元素,通过朗读、吟诵等方式感受诗词的音乐美。

2. 诗词的意象与意境:解读诗词中的意象,分析意象组合成的意境,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和想象。

七、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环节。

2. 知识讲解:讲解诗词的节奏与韵律,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和意境。

3. 诗词鉴赏:选取一首具有代表性的诗词,引导学生感受其节奏、韵律和意境。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
穷的惆怅,具有哲理美 。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唐】
第二部分:(17-36)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如:
台城(唐·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台城阴雨连绵,青草茂盛。昔日的六 朝已成为一场旧梦,如今只听到凄凉 的鸟鸣。古城的柳树不管它谁兴谁亡, 依然枝繁叶茂,如绿烟笼罩长堤。开 头描写阴雨、江草、鸟鸣,渲染了一 种凄凉的气氛,后两句寓情于景,于 常见的景物中寄寓了无限的惆怅,抒 发了盛衰兴亡的感慨。
比较阅读
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 山寺鸣钟昼已昏, 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 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 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 惟有幽人独来去。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昨夜闲潭梦落花,
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
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
景——春江花月夜美景(意境美)
理——宇宙人生的哲理(哲理美) 情——游子思妇的相思(情感美)
意境优美深邃 景、理、情水乳交融
作者介绍: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襄州襄阳(今 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 称之为孟山人。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 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 倾服,为之搁笔。他和王维交谊甚笃。传说王维 曾私邀人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王 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浩然自诵 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 “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 阳。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开元二十二年 (734),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 安,为他延誉。但他不慕荣名,至期竟失约不赴, 终于无成。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为荆州 长史,招致幕府。不久,辞归家乡。开元二十八 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适浩 然病疹发背,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 逝世。著有《孟浩然集》。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欣赏此诗结尾妙处
结句不仅写出了友人所乘 船孑然远逝的情景,而且 写出诗人凭栏目送的情景, 寄寓了诗人多少惜别之情 啊!
友人毕竟离去了,因此, 望着浩渺的江水,诗人心 中怅然若失。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不仅可以使 人们看到一幅登楼远 眺的无限广阔的艺术 图画,而且能够有力 地激发人们“更上一 层楼”的思想愿望, 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
置身诗境
一、借助已有的生活体会和审美经验, 和诗人取得共鸣。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分析此诗中抒情主 人公感情是怎样变 化的?
明明三番问答,至少要六 句才表达的,但作者把第二问 第三问隐去了,需要读者去补 足,还原。使整首诗的抒情平 淡中见深沉。
心情轻快,满怀希望,-- 答非所想,一坠而为失望-- 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 -就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
缘景明情
--如何找到最恰当的入境点
三、有句无篇,重点赏析 高远辽阔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雄浑壮丽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清冷凄凉 云破月来花弄影 红杏枝头春意闹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缘景明情
--如何找到最恰当的入境点
四、结尾处,以景结情。
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体会诗歌中抒情主人公人生三个阶段的特点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学习“置身诗境”和“缘景明情”两种诗歌鉴赏的方法,抓住意象,发挥想像,品味诗歌意境,领会作者在诗歌中寄寓的思想情感。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一、置身诗境1、导入新课古典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富有诗情画意,意境优美。

那么,如何穿越时空去品味那些诗歌的意境美,从诗境中感受诗人丰富的情感呢?今天我们学习鉴赏诗歌的一种方法——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2、明确概念置身诗境:把自己投入到诗歌所描绘的境界中,借助联想和想象,将诗人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一一再现倒自己的脑海中,使整个心灵沉浸在一个想象的世界中,得到审美享受。

3、温故知新⑴诗歌形象:指诗人借以表达思想情感的具体可感的物象或画面,它可以是人,也可以是花、草、虫、鱼等自然景物,诗歌的形象包括事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人物形象。

意象:指渗透着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形象。

意象是“意”和“象”的统一。

比如: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唐·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宋·贺铸《忆秦娥》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唐·秦观《踏莎行》三句共同的象:杜鹃(象)。

杜鹃这种意象的内涵:哀怨凄凉(意)。

⑵意境:诗人的主观感情和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换言之,是由一系列意象构成的物与我、情与景、形与神、情与理相互交融、相互统一所达到的艺术境界。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意境:寂静凄清。

情感:寂静凄清的夜景,委婉含蓄地传递出诗人的孤独苦闷忧愤。

4、知识积累⑴说说下列意象什么意味?月亮——望月则怀远(唐.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杨柳——折柳表惜别(唐.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天山——前线表建功立业(陆游的《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置身诗镜缘景明情

置身诗镜缘景明情

表达作者对纯朴安静、 放纵山林生活的热爱。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 •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空山、明月、清泉、松、竹、 浣女、渔民,这些都是意象。 这些意象有机地构成了一幅明 丽的图画:山中秋雨过后,一 片清新,洗衣女笑语喧哗着回 家了,而渔民们则趁着月色打 渔去了。这里既有自然的美景, 又有勤劳的山民,多么清幽宁 静啊!这就是作者所展现的意 境。 整首诗表达作者对纯朴安静、 放纵山林生活的热爱。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的方法
吟诵 意象 想象与联想 明情
意境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 诗歌的形象、意象、意境 • 形象:指诗人借以表达思想情感的具体可感的物象 或画面,它可以是人,也可以是花、草、虫、鱼等 自然景物。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诗歌的形象,包括事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人物形象。 • 意象:“意”就是诗人的思想、情感、意念、感兴。 “象”就是物象、形象。“意象”就是渗透着诗人 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意”和“象”的统一。 • 意境:就是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物境互相交 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是物与我、情与景、形与神、 情与理相互交融、相互统一所达到的艺术境界。简 言之,就是一系列意象构成的艺术境界。
高远辽阔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意象之情感: 杨柳—惜别 圆月—思念
落叶—失意 春风—得意
大海—开阔 流水—叹惜 古迹—怀旧 梅花—傲视
审美的习惯:“望月怀远”“伤春悲 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 桐细雨则凄楚悲凉”等等。
意境 一系列物象所组成
的画面所体现的艺术境界。
登 高
意象:急风、高天、哀猿、清渚、 白沙、归鸟、落木、长江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诗歌鉴赏方法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诗歌鉴赏方法
【答题思路】指明景情关系,分析诗人情感。
( 分辨以景衬情是正衬还是反衬)
高考考点及答题思路
提问方式
知识储备
答题思路
1、列举意象,分析作用 2、描绘画面(意象连缀、忠于
原诗、语言优美)
1、描绘景物画面, 意象及作用 概括意境 描绘画面
2、分析意象及其作 意境 用
3、概括意象内涵、 景情关系 分析情感
第三步,体会诗人感情。 失望——希望——失望惆怅 诗人寻访不遇的失望惆怅之情表达得 曲折多致。
3、抓住诗中的写景佳句,品味其中的精妙。 天仙子 张 先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 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 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 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 满径。 结合全词,赏析“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句的 妙处。
高远辽阔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怎样才能置身诗境呢?
1、借助自己有的生活体会和审美经验,与诗 人取得共鸣。 村前弯弯的小河美在哪里?游泳、抓 鱼、玩沙滩游戏,充满了无限欢乐。 2、发挥联想与想象力,调动视觉、听觉与触 觉,尽量构想出诗人所描绘的奇幻世界。 “山崩地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勾 连。”
经典赏析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1、前两联主要选取了哪些意象,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题思路】
排列意象,连缀成句,再现画面,概括意境。 !再现画面要忠于原诗,力求语言优美。
!概括意境用四字短语
经典赏析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2、颔联是从哪些角度去写景的? 【分析】 常见的描写角度有: 时空 (远近、俯仰、早晚、四季等) 感官 (视觉、听觉、嗅觉 、味觉、触觉 ) 动静 (动静结合 、以动衬静、以静衬动 ) 虚实 (虚实相生、化虚为实 )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吟诵 意象 想象与联想
意境 明情
概念:意象
“意”就是诗人的 思想、情感。“象” 就是形象。“意象” 就是渗透着诗人主观 感情的客观物象,是 “意”和“象”的统 一。
咏雪
唐·张打油
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 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天净沙 秋思
元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仔细分析诗句特点,通过合理想象,抓 住诗人心态,描述一下“山重水复疑无路 , 柳暗花明又一村”是怎样的景象。
基本方法
• 1:抓住诗句中的基本景点(意象)。 • 2:抓住单个景点的基本特点。 • 3:抓住整幅画面的特点,进而把握诗
的意境,理解人物的情感。 • 4:合理想象、联想,巧加串联,扩写
成文。
月亮落下,乌鸦啼叫,秋霜满天,枫树与渔 火映衬着独自愁眠的诗人;远处山寺传来的 钟声让孤寂的诗人心烦意乱。
• 营造出一种凄凉、孤寂的意境,渲染了 诗人内心的“愁”------羁旅之愁
三、 方法总结
• 吟诵感悟 • 把握意象 • 发挥想象与联想 • 品味意境、揣摩诗情
小试牛刀
• 游山西村 陆 游 •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 找出意象:
▪ 枫桥夜泊
▪ 月、乌、霜、江枫、 ▪
(唐)张继
渔火、寒山寺、钟声、 ▪ 月落乌啼霜满天,
客船。
▪ 江枫渔火对愁眠。
▪ 分析意象:通过分析修 饰性、限制性词语, 我们逐次把握意象特
▪ 故苏城外寒山寺, ▪ 夜半钟声到客船。
点:
分析意象:通过分析表状态及修饰性、限制性词语, 我们逐次把握意象特点: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上课教案)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上课教案)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审美情趣。

2. 培养学生感受诗歌意境,理解作者情感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交流等方式,体验诗歌的意境美。

2. 培养学生运用诗歌表达情感的能力。

知识与技能:1. 掌握诗歌的基本知识,如诗的节奏、韵律、形象等。

2. 理解诗歌中的意象、意境、情感等元素。

教学重点:1. 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2. 理解诗歌中的情感表达。

教学难点:1.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与意境的关系。

2. 运用诗歌表达个人情感。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诗歌资料,如诗歌文本、诗人简介、诗歌鉴赏文章等。

2. 学生预习相关诗歌,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

二、新课内容展示(15分钟)1. 分析第一首诗歌《静夜思》,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三、课堂互动(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意境的感受。

四、诗歌鉴赏方法指导(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诗歌鉴赏方法,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意境等元素。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意境美的重要性。

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表现。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

六、案例分析:走进诗人心灵(10分钟)1. 教师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诗歌案例,如《登鹳雀楼》、《江南逢李龟年》等,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理解诗人在不同情境下的情感表达。

2. 学生通过案例分析,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理解诗歌的意境与情感的关联。

七、小组讨论:诗歌创作心得(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诗歌进行赏析,探讨诗歌的意境与情感表达。

2. 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给予指导。

八、课堂练习:以景写情(15分钟)1. 教师给出一个景物,如“春天的大树”,要求学生运用所学诗歌知识,创作一首小诗,表达自己的情感。

高中语文 2.3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在古代诗歌鉴赏中的

高中语文 2.3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在古代诗歌鉴赏中的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在古代诗歌鉴赏中的运用“置身诗境”是指要借助自己已有的生活体会和审美经验,在想象中让自己进入诗人用文字勾勒的场景中,去感受、体会,从而与诗人取得共鸣。

有些诗歌写的不是生活中的实物、景色,而是一些神奇的传说和光怪陆离的景象,或者本就是存在于诗人想象中的物象和景象,这种境界是读者从未体验过的。

我们仍然需要借助已有的生活体会和审美经验,力求与诗人取得共鸣。

因为传说也好,诗人的想象也罢,都是从现实生活中提炼而来的,是现实生活的曲折反映。

我们只有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调动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感官,尽量构想诗人描绘的奇幻世界,从而获得对人生、自然的新认识。

“缘景明情”,简而言之,就是根据我们在想象中勾勒出来的诗人描绘的意境,触景生情,去感受、体会处于这样的意境中自己萌发的情感,从而推想诗人的情感。

具体阅读一篇作品时,我们还要根据作品中意象自身的特点、组合方式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不同的欣赏方法。

有些作品篇幅短小,出现的都是一些常见的意象,只需将诗中的意象连缀起来,就可以在简约、明净的画面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思。

有些作品意象之间跳跃大,情绪起伏,诗思奇妙,就需要我们抓住其中比较典型的意象,根据它们提供的信息加以想象来补充,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意境,从而体会作者的思路和情感。

有些作品的精妙之处不在于整个诗篇的优美浑成,而是以一联、一句,甚至一字见奇,我们就要对这些出色之处多加赏析,品味出其中的精妙来。

还有些作品的意境和韵味全靠结尾处以景言情的点睛之笔,我们切不可只见其景,不见其情。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主要适用于写景诗、抒情诗和咏史诗的鉴赏中。

【例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江城子[宋]秦观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

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

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

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

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案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案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2)能够分析并欣赏不同诗人对同一景物的描绘和情感表达。

(3)能够运用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来创作自己的诗歌。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分析经典的诗歌,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2)通过讨论和分享,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3)通过创作和评价,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欣赏,提高他们对文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感悟能力,培养他们的情感和情操。

(3)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通过诗歌传递正能量。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诗歌意境的理解(1)介绍诗歌意境的概念和重要性。

(2)分析一首经典的诗歌,讲解其意境的构建和表达。

(3)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理解并掌握诗歌意境的特点和表达方式。

2. 第二章:情感表达的方式(1)介绍情感在诗歌中的表达方式和重要性。

(2)分析一首经典的诗歌,讲解其情感的表达和传递。

(3)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理解并掌握情感表达的方法和技巧。

3. 第三章:诗人与景物的关系(1)介绍诗人与景物之间的关系和互动。

(2)分析一首经典的诗歌,讲解诗人如何通过景物来表达情感。

(3)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理解并掌握诗人与景物关系的表达方式。

4. 第四章:诗歌的创作技巧(1)介绍诗歌的创作技巧和手法。

(2)分析一首经典的诗歌,讲解其创作技巧的应用。

(3)学生通过创作和分享,运用所学的创作技巧,培养自己的诗歌创作能力。

5. 第五章:诗歌的评价与欣赏(1)介绍诗歌的评价标准和欣赏方法。

(2)分析一首经典的诗歌,讲解其评价和欣赏的角度。

(3)学生通过评价和欣赏,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2.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鼓励学生进行创作和分享,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意境常见的表达程式有两两相对的四组 概念: 概念: 宏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 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 宏阔 苍凉 壮阔、 壮阔、深远 细腻——空寂、缠绵、幽静、幽美、宁谧、 空寂、 细腻 空寂 缠绵、幽静、幽美、宁谧、 婉转、朦胧 婉转、 繁复——繁丽、热烈、高亢、繁华、淳朴、 繁丽、 繁复 繁丽 热烈、高亢、繁华、淳朴、 喧闹 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 暗淡、 清冷 暗淡 渺茫、寥落、萧条、荒凉、 冷寂
第二单元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教学重点:通过把握诗歌的意象, 教学重点:通过把握诗歌的意象, 体会和品位诗歌特有的意境美。 体会和品位诗歌特有的意境美。
1、置身诗境:主要从诗歌形象 主要从诗歌形象
(意象)特点入手探讨诗歌意境 意象)特点入手探讨诗歌意境 的方法
鉴赏诗歌中的形象
什么是诗歌中的形象? 什么是诗歌中的形象?
意 境
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 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 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也 就是一系列意象的叠加组 合形成的情景交融的画面。 合形成的情景交融的画面。
如:《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秋思 是由一个个鲜明的意象组成 的深秋黄昏行旅图, 断肠” 的深秋黄昏行旅图,“断肠”二 字又直接点出了诗人心中难忍的 思乡之痛,我们在吟咏之中, 思乡之痛,我们在吟咏之中,不 知不觉地就会为其苍凉的意境和 浓郁的乡情所打动。 浓郁的乡情所打动。
客观存在着的事物、 客观存在着的事物、景色及至活 生生的人,一旦笼于人的笔下, 生生的人,一旦笼于人的笔下,就成 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 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
形象: 意象,是作者在诗 形象:即意象,是作者在诗 中选取的融铸作者思想感情的 事物, 事物,一般可分为人物形象和 自然景物形象。 自然景物形象。
(1)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⑴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怎 样的环境。 样的环境。 试简要的分析“蓑笠翁” ⑵试简要的分析“蓑笠翁” 的形象。 的形象。
冷峭) (1)寒冷、寂静(或:冷峭) )寒冷、寂静( 是一个清高孤傲的形象。 (2)是一个清高孤傲的形象。在这样 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 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渔翁不怕天冷 雪大,忘掉一切,专心钓鱼, 雪大,忘掉一切,专心钓鱼,形体虽然孤 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 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 不可侵犯似的。这个被幻化了、 不可侵犯似的。这个被幻化了、美化了的 渔翁形象,实际上正是诗人摆脱世俗、 渔翁形象,实际上正是诗人摆脱世俗、超 然物外的清高孤傲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 然物外的清高孤傲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
③有些作品的精妙之处,在于一联、一句、 有些作品的精妙之处,在于一联、一句、 一联 一字之美 对这类作品, 之美, 一字之美,对这类作品,应重点引导学生 进行“炼字”“炼句” ”“炼句 进行“炼字”“炼句”,感悟日常生活和 自然界不为常人所注意的瞬间之美、 自然界不为常人所注意的瞬间之美、新奇 之美。 之美。
“置身诗境”的赏析方法: 置身诗境”的赏析方法: 置身诗境 ①要借助自己已有的生活体会和审美 经验, 经验,在想像中让自己进入到诗人 用文字勾勒的场景中,去感受、 用文字勾勒的场景中,去感受、体 从而与诗人取得共鸣。 会,从而与诗人取得共鸣。 如: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如: 上山 唐伯虎
一上一上又一上,一上上到高山上。 一上一上又一上,一上上到高山上。 举头红日白云低,五湖四海皆一望。 举头红日白云低,五湖四海皆一望。
此诗哪一句妙,妙在哪里? 此诗哪一句妙,妙在哪里?
④有些以景语作结的作品,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这些句 有些以景语作结的作品, 子的揣摩、感悟来品味意境和诗味。 子的揣摩、感悟来品味意境和诗味。 如: 滁州西涧 韦应物 上有黄鹂深树鸣。 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这是一首山水诗的名篇,诗人以景语作结, 这是一首山水诗的名篇,诗人以景语作结, 揣摩其蕴含的诗意? 揣摩其蕴含的诗意?
(1)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 )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 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 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 (2)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 )景物形象。 景,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 即 意象” 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 诗人作为主体, 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 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 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 有一定的联系。 有一定的联系。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讲究的是“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讲究的是“一切景 语皆情语也”的天人感应模式, 语皆情语也”的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在 鉴赏景或物的形象的同时, 鉴赏景或物的形象的同时,往往要联系鉴赏 诗人的形象。这两者是一致的。 诗人的形象。这两者是一致的。
缘景明情:要根据作品中意象自身的特点、 缘景明情:要根据作品中意象自身的特点、
组合方式,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 组合方式,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 的欣赏方法,体会独特的意境。 的欣赏方法,体会独特的意境。 对篇幅短小,意象常见,且整篇基调一致, ①对篇幅短小,意象常见,且整篇基调一致, 意境浑成的可采用整体把握再现情景的方法 把握意境 。 如: 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问:请分析这首诗画面美。 请分析这首诗画面美。
(2)景物形象: )景物形象: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门泊东吴万里船。
说一说这首诗用了哪些意象, 说一说这首诗用了哪些意象,表 达了怎样的情感? 达了怎样的情感?
意境:一系列意象的 叠加组合,形成的情 景交融的画面。 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
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②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借助联 想和类比, 想和类比,尽量构想出诗人所描绘 的意境, 的意境,全身心地投入诗人的主观 情意与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 想象世界中。 想象世界中。 如: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我们没有见过此景,须想象。 我们没有见过此景,须想象。
又如: 又如: 台城( 韦庄 韦庄) 台城(唐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析】南京古城阴雨连绵,青草茂盛。昔 南京古城阴雨连绵,青草茂盛。 日的六朝已成为一场旧梦, 日的六朝已成为一场旧梦,如今只听到 凄凉的鸟鸣。 凄凉的鸟鸣。古城的柳树不管它谁兴谁 依然枝繁叶茂,如绿烟笼罩长堤。 亡,依然枝繁叶茂,如绿烟笼罩长堤。 开头描写阴雨、江草、鸟鸣, 开头描写阴雨、江草、鸟鸣,渲染了一 种凄凉的气氛,后两句寓情于景, 种凄凉的气氛,后两句寓情于景,于常 见的景物中寄寓了无限的惆怅, 见的景物中寄寓了无限的惆怅,抒发了 盛衰兴亡的感慨。 盛衰兴亡的感慨。
这首诗写了江山、花草、燕子、 这首诗写了江山、花草、燕子、鸳 四种景物构成一幅画面, 鸯,四种景物构并列组 合,构成上下对偶两联。上联写远 构成上下对偶两联。 下联写近景;上联景物较阔大, 景,下联写近景;上联景物较阔大, 较概括,下联景物较特出、较具体; 较概括,下联景物较特出、较具体; 上联是静景,下联是动景。 上联是静景,下联是动景。远与近 相生,概括与具体结合, 相生,概括与具体结合,构成一幅 完整的春景图。浓艳的画面色彩, 完整的春景图。浓艳的画面色彩, 谐调的画面组合,相宜的动静描绘, 谐调的画面组合,相宜的动静描绘, 渲染出浓浓春意, 渲染出浓浓春意,观之令人赏心悦 目。
②全诗意象之间跳跃性大、色彩不一、情 全诗意象之间跳跃性大、色彩不一、 跳跃性大 绪起伏、出语新警、诗思奇妙。 绪起伏、出语新警、诗思奇妙。这样的 作品就要教会学生或根据诗词中的“ 作品就要教会学生或根据诗词中的“一 鳞半爪” 或根据知人论世的原则, 鳞半爪”,或根据知人论世的原则,用 想象来补充、连缀, 想象来补充、连缀,使之形成一个完整 的意境, 的意境,然后再来体会作者的思路和情 感。 如: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此诗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 问:此诗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
“缘景明情”的答题技巧 缘景明情” 缘景明情 星垂平野阔, 描绘自然图景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抓关键诗句、关键词语分析景物特点) (抓关键诗句、关键词语分析景物特点) 想象诗人形象 似沙鸥 抓神情动作表述人物形象) (抓神情动作表述人物形象) 名岂文章著, 追溯诗人感情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由神情追根溯源挖掘人物感情 ) 概括+具体描绘 ④综合表述本诗的意境 概括 具体描绘 采用总分结构) (采用总分结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