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个体心理与管理
第三章 个体心理与管理
管理方法
表扬为主 防微杜渐 经常鼓励 多教方法 肯定成绩 避开锋芒 严格要求 表扬谨慎 少用指责 多加鼓励
倔强刚毅
胆汁质
粗暴急噪
胆汁质 多血质~ 胆汁质 粘液质 抑郁质 各种气质 类型都有 各种气质 类型都有
傲慢自负 沉默寡言 心胸狭窄 自尊心强 疲疲沓沓
小心眼儿,遇到不顺心或涉及个人利益的 事,往往患得患失,难以摆脱。
【应用案例】
• 东方广告公司 • 研究所里来了个魏清
谢 谢 !
现实型 偏好需要技能、 力量、协调性的体力活动 研究型 偏好需要思考、 组织和理解的活动 社会型 偏好能够帮助和 提高别人的活动 传统型 偏好规范、有序 、清楚明确的活动 企业型 偏好能够影响他 人和获得权力的言语活动
艺术型 偏好需要创造性 富于想像力、无序、杂乱 表达的、模糊且无规则可 、理想化、情绪化、不实际 循的活动
• 具有上述四种气质类型的典型特征的类型叫典型型; 近似其中某一类型者叫做一般型;具有两种或两种 以上类型者叫做中间型或混合型。 • 气质无好坏之分,每种类型的气质,都具有好的一 面,又具有不好的一面。在企业管理工作中,根据 气质安排职业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可以提高员工 的劳动和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员工自己心 情愉快,培养良好的气质和职业道德。
(一)心理能力
心理能力即从事如思考、推理和解决问题等心理活动所需要的能力。
(二)体质能力
一些工作的成功要求耐力、手指灵活性、腿部力量以及其他相关能力。
表 心理能力维度
维度
算术 言语理解 知觉速度 归纳推理 演绎推理 空间视知觉 记忆力
描述
快速而准确的运算能力 理解读到的和听到的内容,理解词汇 之间关系的能力 迅速而准确地辨认视觉上异同的能力 确定一个问题的逻辑后果,以及解决 这一问题的能力 运用逻辑来评估某种观点的价值的能 力 当物体的空间位置变化时,能想象出 物体形状的能力 保持和回忆过去经历的能力
《组织行为学》教学资源 3 第三章 群体心理与行为
四、群体冲突解决与管理
• 首先,需要判断群体间矛盾是否属于制度性的矛盾,如果 是,那么需要建立和完善群体间的谈判和协商机制。
• 对于其他的群体间矛盾,有四种常见的策略: • 〔1〕引入共同目标。共同目标是指两个群体都追求,但
是仅凭一个群体的努力却不能实现的目标。 • 〔2〕鼓励群体间的相互接触。 • 〔3〕交叉群体资格。让人们属于不同的群体,而这些群
第三节 群体结构
类别和关系 常见的类别划分:组织层级和劳动分工〔见图3-1〕。 人际关系〔见图3-2〕。
图3-1金字塔形组织内部的群体划分
图3-2 社会网络图
一、类别和关系
群体中人际关系的来源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先天继承下来的,和个人的后天努力根本无关。 群体规定的关系。在正式组织中,这样的关系是组 织有意识地设计出来的。在非正式群体中,这样的 关系往往通过某种群体标准表现出来。 自发形成的关系。 〔1〕社会吸引 〔2〕人际吸引
二、 群体开展的阶段
• 塔克曼把群体的开展过程划分为五个阶段,分别 是:形成期、震荡期、标准化期、执行任务期、 中止期。
三、群体凝聚力
• 群体凝聚力是群体在追求其目标的过程中团结一 致,并保持一体性的一种状态。
• 凝聚力的来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 〔1〕积极的人际关系。 • 〔2〕相互依赖的程度。 • 〔3〕成员认为自己都属于“某一类〞人。
• 你有没有受到过刻板印象带来的影响?具体是怎 么表现出来的?
三、群体冲突
• 群体间冲突的产生原因很大程度上和群体利益有关系。 • 挫折-攻击理论认为,一个群体对另一个群体的敌意看法
,是因为一个群体受到了某种挫折,或者是感受到了“令 人厌恶的事件〞,从而将愤怒和不快倾泻在另一个群体上 ,尤其是那些之前和内群有相关冲突或者不被内群喜爱的 外群。 • 相对剥夺理论认为,人们的不满是因为感受到当前状态比 应当的状态更糟。当人们感受到他们当前享受的生活水准 和他们认为应该享受的生活水准之间不一致时,人们就开 始变得不满和具社会惰化作用是指当单独个体对群体活动的奉献 不能或不被衡量时,人们往往会比单独工作时更 不卖力。
管理心理学最新
(三)定义:
管理心理学是在管理活动中,以人 的心理因素为研究对象,研究个体、 群体、领导和组织的心理和行为规律, 以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提高工作效率为目的的科学。
医院-社区一体化糖尿病教育项目
二、 管理心理学研究的意义
(一)推进管理现代化和科学化
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强调推行人本管理。 1、在管理方式上,强调要尊重员工的心理和行 为规律; 2、在管理手段上,强调各种激励机制; 3、在管理制度上,强调民主管理; 4、在人才的选拔与使用上,强调合理用人,人 尽其才。
权力和权威是一切社会组织形成的基础,提出 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官僚结构”组织模式
科学管理理论特点:强调组织和管理的 科学性、精密性,忽视了人的因素
医院-社区一体化糖尿病教育项目
二、行为科学理论
1、20年代末、30年代初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 2、 1949年,美国芝加哥会议,首先提出了“行 为科学”概念。 行为科学是以人的行为及其产生的原因作 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3、 二战后的行为科学包括: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赫次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麦格雷戈的“X理论-Y理论”
医院-社区一体化糖尿病教育项目
三、“自我实现的人”的假设
(一)Y理论要点 1、人并非天生厌恶工作,而要看工作条件如何 2、控制和惩罚不是实现组织目标的唯一方法 3、一般人不仅会接受责任,而且会主动寻求责任 4、在人群中广泛存在着高度的想象力和创造性,人 的潜力只利用了一部分
医院-社区一体化糖尿病教育项目
行为科学对管理学的贡献:
第一,行为科学引起了管理对象重心的转变。
第二,行为科学引起了管理的方法的转变。
医院-社区一体化糖尿病教育项目
第三章 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第三章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一、遗传的作用1.遗传的作用:为心理发展提供了生物前提。
(1)“遗传学之父”是孟德尔法:染色体异常疾病:唐氏综合征:又称先天愚型;特纳氏综合征;克兰费尔特氏综合征。
基因-遗传疾病:苯丙酮尿症;亨廷顿氏舞蹈症。
(2)高尔顿法:对双生子的研究;血缘关系的研究;家谱分析法的研究。
二、成熟决定论1.提出成熟决定论的心理学家是格塞尔。
华生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皮亚杰是发生认识论的创始人。
2.成熟决定论:(1)支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两个:成熟和学习,其中成熟更为重要。
(2)心理发展是一个按顺序出现的过程,这个顺序与成熟的关系较大,与学习的关系较少。
(3)心理发展主要由成熟决定。
三、遗传决定论1.关于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心理学史上有四种代表性观点,请予以详细论述:(1)遗传决定论:主张个体心理发展是由先天不变的遗传决定的,个体的智力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被决定了,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只能延缓或加速这些先天遗传能力的实现,而不能改变它。
霍尔:一两遗传胜过一吨教育。
(2)环境决定论:又被称为机械决定论。
主张环境决定个体心理的发展。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提出的“刺激-反应”公式表明,个体心理发展是由环境和教育机械地决定的,从而否认遗传的作用,否认个体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3)调和论:又称共同决定论。
实质上,这都是把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看成是两个等同的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伍德沃斯认为人的心理发展等于遗传和环境的乘积。
斯特恩则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是儿童内部性质和外部环境二者的合并。
(4)辩证唯物论的观点:遗传只提供个体心理发展的可能性,而环境和教育则决定个体心理发展的现实性,教育对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
四、心理发展动力的几种观点1.英国哲学家罗素,只讲外因不讲发展。
德国心理学家彪勒夫妇,只讲内因不讲发展。
2.格式塔学派,只讲内因外因相互作用而不讲发展。
3.联想主义心理学,既讲外因又讲发展。
第三章 个体行为规律(《组织行为学》PPT课件)
案例阅读:“她为什么下班总是最后走?”资料来源:《检 查日报》 05.5.18
重庆市某县国税局原干部左某,近日被法院以贪污罪判处有期徒刑5年零6个月。 1995年,重庆市税务机关实行“金税工程”,以计算机联网的方法征收税款。当时左
某任某县国税局下属的一个征收所的征收员,承担用电脑对税款解缴汇总入库的职责。 做某给人的印象是:为人谦和,工作认真负责、积极主动,上班最先到办公室打扫卫生, 下班总是最后一个离开办公室,并经常帮助同事收缴税款,因“表现出色”,左某连续 几年被该局评为先进工作者。
二、新华生主义
主流内容:人的行为因时、因地以及环境与个体的身心 情况不同,表现出不同的反应。
代表人物:托尔曼、赫尔、斯金纳 公式:S—O—R 中间增加思维加工系统 意即:输入刺激,在人脑中进行思维加工系统处理,输出
的是行为。
三、勒温的观点
借用物理学“磁场”概念,把人的过去、现在形成的内在需求 看成是内在的心理力场,把外界环境因素看成是外在的心理力 场。人的心理活动是现实生活空间内在的心理力场和外在的心 理力场相互作用影响的结果。要测定人的心理和行为,就必须 了解完成这一行为的内在心理力场和外在心理力场的情境因素。
第三章 个体行为规律
第一节 关于个体行为的几种解释(影响个体行为的因素) 一、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抛弃了心理学中认知、情感、意志对
人行为的影响) 1.观点认为:人的行为受客观刺激的影响,一定的刺激必然引起
一定的反应。 公式:S_R(刺激—反应) 简单刺激带来简单反应,复杂刺激带来复杂反应
2.说明的问题 解释行为产生的原因(刺激) 研究如何改变和调节人的行为,提高其工作效率。 缺陷:把人看成是对外界刺激起反应的机械人。
目标导向行为:为谋求实现某种目标而做准备的行为,即寻求目标的过程。 通俗讲是为干某种事事前所做的准备工作。目标行为是直接满足目标实现 需要的行动,或者叫从事目标本身的行为。
管理心理学目录
管理心理学第一篇总论第一章管理心理学概述第一节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第二节管理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第三节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原则与方法第四节学习管理心理学的意义第二章管理心理学的基础理论第一节管理学理论第二节心理学基础知识第三节人性假设理论第二篇个体心理与管理第三章个性与管理第一节个性的一般概述第二节气质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第三节性格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第四节能力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第四章知觉与个体行为第一节知觉的一般概述第二节社会知觉及其效应第三节社会知觉的归因分析第四节自我知觉、自我意识与自我管理第五章价值观与态度第一节价值观及其作用第二节态度及其作用第三节态度的改变及其理论第六章需要、动机与激励第一节需要、动机与激励的一般概述第二节内容型激励理论第三节过程型激励理论第四节状态型激励理论第三篇群体心理与管理第七章群体概述第一节群体的一般概述第二节群体的分类第三节群体的形成第四节群体的功能第八章群体动力第一节群体的规范与压力第二节群体凝聚力第三节群体的冲突第九章群体的沟通第一节沟通的一般概述第二节沟通的种类第三节沟通的障碍及其改善第十章群体中的人际关系第一节人际关系的一般概述第二节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第三节人际关系的基本规律第四节测量人际关系的方法第五节改善人际关系的方法第四篇组织心理与管理第十一章领导心理与行为第一节领导的一般概述第二节领导有效性理论及其运用第三节领导决策第十二章组织结构与设计第一节组织的概念第二节组织目标与结构第三节组织理论与设计第十三章组织文化第一节组织文化的一般概述第二节组织文化建设第十四章组织中的绩效考核第一节绩效考核的一般概述第二节绩效考核的心态分析第十五章组织变革和发展第一节组织变革和发展的一般概述第二节组织变革的阻力与克服第三节组织变革的过程、程序与方式第四节组织变革和发展的措施。
管理心理学
《管理心理学》(总11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管理心理学》考试大纲第一部分管理心理学导论考核知识点第一章管理心理学导论一、管理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一)管理心理学的定义(二)管理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和特点二、管理心理学的理论体系、对象与任务(一)管理心理学的理论体系(二)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三)管理心理学研究的任务三、国外管理心理学发展的历史回顾(一)科学管理运动(二)工业心理学的诞生(三)人际关系理论——行为科学理论产生(四)群体动力理论四、我国管理心理学的发展(一)以人为本(二)以德为本(三)中庸之道(四)无为而治五、管理心理学研究(一)管理心理学的研究程序(二)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六、当代管理心理学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一)当代管理心理学进展的特点(二)研究的热点问题(三)管理心理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第二章人性与管理一、中国古代人性假设与管理(一)人性无善恶假设(二)人性善假设(三)人性恶假设(四)人性善恶混合假设(五)人性自然假设(六)性三品假设二、西方人性假设与管理(一)经济人假设(X理论)(二)自我实现人假设(Y理论)(三)社会人假设(四)复杂人假设(超Y理论)三、人性假设理论的新观点(一)文化人假设(Z理论)(二)决策人假设(三)学习人假设考核要求(一)识记:1、管理心理学的概念2、管理心理学的组成部分3、霍桑实验4、X理论5、Y理论6、权变理论7、开放式组织理论8、战略管理理论9、个案研究10、问卷研究11、相关研究12、实验研究13、发展研究14、测量信度15、测量效度(二)领会:1、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2、人群管理理论3、管理心理学的历史演变4、我国管理思想与管理心理学的发展(三)应用1、霍桑实验的实践意义4、X理论的人性假设5、Y理论的人性假设6、权变理论的人性假设7、开放式组织理论的应用8、战略管理理论的应用第二部分个体心理与管理考核知识点第三章社会知觉与管理一、社会知觉的概念二、工作中的社会知觉(一)管理者对员工的知觉(二)员工对管理者的知觉(三)员工对员工的知觉(四)工作者对组织的知觉(五)工作者的自我知觉三、管理情景中的社会知觉偏差(一)第一印象(二)晕轮效应(三)刻板印象(四)定势效应四、归因(一)归因的概念(二)工作情景中常见的归因偏差五、工作中的印象管理(一)印象管理的概念(二)印象管理的过程(三)印象管理的策略第四章动机、激励与管理一、动机(一)动机的概念(二)与管理相关的动机二、激励(一)激励的概念(二)激励的机制三、动机激励的内容理论及其应用(一)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二)尔德弗的ERG理论四、动机激励的过程理论及应用(一)弗洛姆的动机期望理论(二)波特—劳勒动机模型五、当代动机激励理论及其应用(一)亚当斯的公平理论(二)目标设置理论六、动机激励理论的发展第五章人格、态度与管理一、人格(一)人格和职业人格的概念(二)人格与组织管理的关系(三)人格与个人职业管理的关系(四)人格特质对组织行为的影响二、人格测量在管理中的应用(一)职业人格测量发展简述(二)大五人格特质(三)MBTI职业倾向测试(四)霍兰德职业偏好量表(五)俄耳甫斯职业人格量表(六)人格测试结果在管理中的应用价值三、态度(一)态度的概念(二)态度的成分(三)工作态度的类型(四)态度的测量四、态度在管理中的功能(一)调整功能(二)自我保护功能(三)表现价值功能(四)增进工作知识功能五、如何改变态度(一)态度转变的难易程度(二)在积极参与活动中转变态度(三)群体规范与态度的改变(四)宣传与态度改变六、提高工作满意度的方法(一)采用人职匹配的方法招聘员工(二)让工作更为柔性化(三)增加沟通的机会(四)重视培训和选拔第六章积极心理学与管理一、什么是积极心理学(一)提出积极心理学的学术背景(二)积极心理学的概念二、快乐和主观幸福感(一)快乐和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背景(二)快乐和主观幸福感的概念(三)快乐和主观幸福感与工作变量的关系三、乐观主义(一)乐观主义的研究背景(二)乐观主义的定义(三)乐观主义的测量(四)工作中的乐观主义四、希望(一)希望的定义(二)希望对应对挫折的作用(三)希望的测量与研究(四)希望在管理中的应用五、自尊(一)自尊的定义与特点(二)自尊的提高及在管理中的运用六、自我效能(一)自我效能的哈依(二)特质性自我效能与一般性自我效能(三)自我效能的影响(四)自我效能的来源(五)自我效能在管理中的应用考核要求(一)识记:1、社会知觉2、首因效应3、近因效应4、晕轮效应5、刻板印象6、定性效应7、归因概念8、能力概念9、职业人格概念10、工作价值概念11、态度概念12、组织承诺13、工作满意感14、组织承诺15、工作激励的含义16、决策及其过程(二)领会1、自我知觉2、社会知觉的范围3、印象形成的效应4、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5、印象整饰的概念、作用和策略。
03组织行为学(第三章、个性和情绪)
本章目录
本章包括: 第一节、个体差异和行为 第二节、个性差异和管理 第三节、情绪 第四节、工作中的情绪管理
第一节、个体差异和行为 一、个性的概念 二、个性的决定因素 三、五大个性维度 四、迈尔斯·布里格斯个性类型指标 五、其他个性特征工具
一、个性的概念
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上说,个性的定义是:“个体 是怎样影响别人的,是怎样理解和看待他自己的,以及 他内部和外部的可以测量的特质。” 这个定义包含了三个假定:第一,人会怎样影响别 人,这主要取决于他的外形(如身高、体重)和行为。 第二,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每个人在实践和学习过程中 通过和环境之间的不断相互作用而形成独特的自我概念。 第三,每个人都具有一些特质和特性,正是各种特质相 互作用,才形成个性的总体表现形式。
一、根据个性特质合理安排工作
霍兰德的个性类型与职业范例 类型 现实 型 研究 型 社会 型 传统 型 企业 型 艺术 型 偏好 个性特质 职业范例 机械师、钻井操作工、装 配线工人、农场主 生物学家、经济学家、数 学家、新闻记者 社会工作者、教师、议员、 临床心理学家 会计、业务经理、银行出 纳员、档案管理员 偏好需要技能、力量、 害羞、真诚、持久、稳 协调性的体力活动 定、顺从,实际 偏好需要思考、组织和 分析、创造、好奇、独 理解的活动 立 偏好能够帮助和提高别 社会、友好、合作、理 人的活动 解 偏好规范、有序、清楚 顺从、高效、实际、缺 明确的活动 乏想象力、缺乏灵活性
三、情绪智力
(一)什么是情绪智力 情绪智力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情商。因为情商并不像智商那 样以一个具体数字表示的,更不是一个商数。 (二)情绪智力的五个维度 1.自我意识 2.自我管理 3.自我激励 4.感同身受 5.社会技能 (三)关于情绪智力的几个结论 1.情绪智力的水平并非由遗传所决定的,也不是在儿童早期 阶段就已发展定型的,而是在人的一生中能通过不断的学习而得 以不断的提高,它能从经验中不断地汲取营养。 2.研究还表明,情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行为方式 和结果。 3.戈尔曼特别指出,对企业领导来说,情绪方面的因素更为 重要。
第三章 自我管理能力
第三章自我管理能力本章要点:1、自我的概念、自我管理的概念和具体内容2、自我管理理论的主要观点3、自我管理的主要方法4、自我管理的盲区日常生活中人们每天都在进行自我管理。
自我管理就是个体主动应用认知及行为策略对自身的思想、情绪、行为以及所处环境等进行目标管理的过程,能够有意识地对自身的思想、动机和行为等进行调节和控制是人类一个显著特征。
可以说,自我管理是个体提高工作效率、实现健康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节自我管理能力概述一、自我管理的概念(一)自我的概念“自我”的概念由来已久,特尔裴的阿波罗神庙里记载下西方文明中最简短、最有名的铭言:“认识你自己”。
从根本上说,自我是“认知系统中最大而最容易接近的结构,它几乎涵盖了个人经历的每个方面,……而且只要陌生人的一瞥就能激活”。
威廉•詹姆斯在1890年出版的《心理学原理》(The Principles of Psychology)中对自我进行了详细划分:1、物质自我。
物质自我大体包括真实的物体、人或者地点,也包括躯体自我(如我的肢体和手臂)和躯体外自我(我的亲人、宠物或者家乡等)。
物质自我和自我之间紧密联系,当要求人们描述自己时,他们往往会提到自己的所有物,他们赋予了所有物象征意义,所有物有效地延伸了他们自己,总之,把所有物当作自我一部分的趋势贯穿我们一生,也许这可以解释员工在意领导对自己办公环境和设施、规划的肯定。
2、社会自我。
社会自我指的是个体的社会特征,包括私人关系(如丈夫、妻子)、种族、政治倾向、烙印群体(酒鬼、罪犯),以及职业和爱好。
即我们所拥有的各种社会地位和我们所扮演的各种社会角色,我们如何看待自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扮演的社会角色。
我们非常看重他人对我们的看法,尤其是重要他人的评价,希望能够获得社会认可的社会自我。
3、精神自我。
精神自我指的是我们所感知到的内在心理品质,它代表我们对于自己的主观体验——我们对自己的感受。
这种感受是自我中最持久和私密的部分,但它受到物质自我和社会自我的影响,从而使得个体情绪受到旁人无法体会的冲击和伤害。
第二章 个体心理 《管理心理学》PPT课件
2.2.2能力
1)什么是能力 能力是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有关的心理特征,通常是指个体从事一定社会实践活动的 本领。
2) 能力测验 (1)智力测验 (2)能力倾向测验 (3)成就测验
3)能力差异与管理 (1)制定能力标准,合理招聘人才 (2)根据员工能力差异,科学合理分工,做到“人尽其才” (3)优化组合时,注意能力的互补性 (4)根据人的能力差异,对员工进行职业技术教育和能力的训练
2)自我知觉经历的不同发展阶段 (1) 生理的自我 从儿童出生后8个月开始至3岁左右。 只停留在自身躯体的认识,在心理
上开始出现如羞耻心、妒忌心等特点。个体主要表现为对自己身体、衣 着、家庭和父母对他的态度以及对自己所有物的判断。 (2) 社会的自我 从3岁到青春期开始,个体通过学校教育,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社会意 识增强,认识到自己是其中一分子,并尽量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标准。 与此相对应。 (3) 心理的自我 从十四五岁到成年,在大约十年期间,个体的自我意识渐渐成熟。
2.2.3气质
1)什么是气质 气质是指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主要是指心理过
程的强度、速度、稳定性以及心理活动指向性等方面的特点。
2)气质类型及特征 多血质类型的特点 胆汁质类型的特点 粘液质类型的特点 抑郁质类型的特点
3)气质差异与管理 1)根据员工的气质类型,安排合适的工作岗位,发挥员工专长 2)在安排工作上,注意不同气质类型人员工的适当搭配 3)从员工的气质类型出发,使用不同的教育手段 4)引导不同气质的人,促进员工的身心健康
2.2.4性格
1)什么是性格 现代心理学认为,性格是指一个人对客观现实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中所表现出来的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它是个性具有核心意义的部分。
第三章 阿德勒-个体心理学
自卑感和追求优越都是人发展的基本动 力。 自卑感作为动力是从后面推动人,追求 优越是从前面引导人。 人一方面感到自卑,一方面又有优越目 标的引导,在这种一推一拉的过程中, 人格得以发展。 当一种补偿得以完成时,个体会发现新 的自卑,受到新的优越目标的牵引,从 而向更高的优越努力。
误入歧途者的自卑感与补偿和追 求优越的关系:
个体心理学
分析心理学
自我心理学
社会文化论
新精神分析的研究与应用
序、精神分析学派的分裂
20世纪20年代(欧洲国家)
1911年 阿德勒 1914年 荣格 个体心理学 分析心理学
20世纪30年代
(美国)
新精神分析学派 诞生(美国特色) 代表人物:霍妮、沙利文、弗洛姆、艾里克森、卡丁 纳
1895 年进入维也那大学取得医学博士学 位,初为一眼科医师,他特别注意身体 器官的自卑,认为它是驱使个人采取行 动的真正动力。后转向精神病学,曾追 随弗洛伊德探讨神经症问题,1902 年他 参加弗洛伊德周三讨论会,是当时精神 分析学派的核心成员之一。1910 年任维 也纳精神分析学会主席。
为何称作个体心理学
阿德勒认为每个人在幼儿时期, 就渐渐形成一种生活模式,根据此 生活模式而形成生活的主观目标, 但每个人的生活模式不同,因此每 一个人的主观目标不完全相同,研 究心理过程应以每个人的特殊心理 经验为对象,故阿德勒的心理学被 称为“个体心理学”。
二、器官缺陷、自卑感、追求优越与社会兴趣
错误的生活风格 形成的外在原因
③受忽视或 遗弃。这种 儿童感到自 己毫无价值, 变得对社会 和他人极端 冷漠、仇视, 对所有的人 都不相信。
适应的生活风格的培养
组织行为学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组织与组织行为学知识巩固一、简答题1.什么是组织、组织行为和组织行为学?答:组织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
首先,组织有明确的目标;其次,组织要实现自己的目标,必须要拥有相应的资源;最后,组织有特定的结构。
组织行为是指在一定组织环境中,全体组织成员工作时表现出来的所有行为的总和。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以组织中的个体、群体及组织自身的行为及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社会学科,其旨在帮助管理者更好地预测、理解、引导和控制组织成员的行为,从而成就高绩效组织。
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有哪些?答: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
心理活动是行为的内在表现,行为是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组织行为学将两者结合起来作为统一体进行研究。
因此,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一定组织中的个体、群体和组织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
3.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哪些?答:观察法、谈话法、实验法、问卷法、测验法、个案研究法等。
二、不定项选择题1.B2.BC3.A4. C5. C6. C三、应用练习题1.阅读管理学相关内容,谈谈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学的差异。
答:组织行为学是一门以组织中的个体、群体及组织自身的行为及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社会学科。
其旨在帮助管理者更好地预测、理解、引导和控制组织成员的行为,从而成就高绩效组织。
组织是管理的对象,管理是组织运营的目标。
组织行为学是管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属于管理学的一门重要学科。
2运用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对你所感兴趣的相关内容做一次研究。
答:略案例讨论:IDEO让互助文化深入人心对领导者来说,没有什么比倡导组织中的互助行为更重要的了。
员工在工作中互助是优秀企业的一道常见风景。
如果不考虑员工自觉性,即组织行为学者所说的组织公民行为,公司希望高效运转,就需要将所有任务完美分配,中间不能出现任何差错,任务在执行中不能随意更改,而且所有任务必须同步,不能在进度上有半分差池。
不仅如此,在知识型工作时代,商业成果往往与人们在复杂项目中表现出的创造力密切相关。
管理心理学——知觉和归因(第三章)
皮革马利翁效应
(pygmalion effect)
如果管理者对下属的期望很高,他们 就不太可能令管理者失望;如果管理者预 期员工只能完成最低水平的工作,则他们 倾向于表现出这种行为以符合这种低期望。
个性 个性对个体知觉什么以及如何知觉产生影响。
环境依赖型/非依赖型 注意外部 环境线索 依赖身体 的感觉
期望(期盼) 两可图形
知识背景 个体的经历和具备的知识强烈地影响着人们的 认知。
对管理的启示: ♦管理者应该避免过分简单地对人们处理信 息和制定决策的能力提出异议; ♦管理者应该学会如何处理管理中的多元化。
为什么会有归因偏差 • 知觉的影响 – 知觉显著性 – 先入为主的印象 • 文化的影响
文化对归因的影响 • 个人主义文化的人更偏好对他人做出性 格归因。 • 集体主义文化的人更偏好做出情境归因。
第四节 1、选择性知觉
知觉偏见
任何人、物、事件的突出特点都会提高 人们对他知觉的可能性。
个体不可能接受所有观察到的信息,而 只能接受零散的信息。且这些零散信息并不 是随即选择的,而是观察者一句自己的兴趣、 背景、经验和态度进行的主动选择。
二、知觉的选择 个体对一些对象知觉,而不对另一些 对象知觉的现象。 外部因素(刺激本身) 影响因素 内部因素(知觉者本人) 情境因素
1、外部因素 是指影响s是否被注意的那些因素。 大小 强度 对照 运动 重复 新奇性
2、内部因素(知觉者本人) 当个体看到一个物体,并试图对此进行 解释时,受到知觉者本人特点的明显影响。 个性 知识背景 期望(期盼) 态度 未满足的需要和动机 兴趣 观念
社会知觉的分类 1、对个人的知觉(person perception) 主要是指通过对别人外部特征的知觉, 进而取得对他们的动机、感情、意图等的 认识。 影响对个人知觉的因素: 知觉对象的外部特征 知觉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个体心理 《管理心理学》
2
根据员工能力差异,科学合 理分工,做到“人尽其才”
( C)
3
优化组合时,注意能力 的互补性
( D)
4
根据人的能力差异,对员工 进行职业技术教育和能力的 训练
个性 2.2.3 气质
➢ 是指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主要
是指心理过程的强度、速度、稳定性以及心理活动指向性等方 面的特点。人的情绪体验的强弱,意志努力的大小,知觉或思 维的快慢,注意力集中时间的长短,注意力转移的难易,以及 心理活动是倾向于外部事物还是倾向于自身内部等,都是气质 的表现。一般讲的“脾气”“秉性”等是气质的通俗说法。
(1)根据员工的
(3)从员工的气质
气质类型,安排合
类型出发,使用不同
适的工作岗位,发
的教育手段
挥员工专长
(2)在安排工作上
(4)引导不同Leabharlann ,注意不同气质类气质的人,促进
型员工的适当搭配
员工的身心健康
个性 2.2.4 性格
➢ 现代心理学认为,性格是指一个人对客观现实的态度和习惯化
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它是个性具有 核心意义的部分。 ➢ 人在社会活动过程中,客观事物特别是社会环境的影响,通过 自身的认识和意志活动在个体身上保存并巩固下来,构成一定 的态度体系,并以一定的形式表现在个体的行为之中,构成个 体特有的行为方式。因此,性格是个体在活动中与特定的社会 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它具有态度倾向性、社会制约性、稳定 性及可塑性等特点。
知觉 2.1.3 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误区主要有以下几个:
05
04
06
03
07
02
08
01
09
第三章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理论
第二编经典精神分析学派第三章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理论第一节生平事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奥地利精神病学家。
他很小就患有脊椎病,后来又得肺炎差点丧命,这使他萌生了日后要行医治病的念头。
中学毕业后他进入维也纳大学学习医学,并于1895年获得了医学博士学位。
第二节理论观点一、人性观阿德勒认为人类行为是受到社会驱力的激励,而非性驱力,行为是有目标导引的,以及人格的核心是意识而非潜意识。
阿德勒重视选择、责任、生命的意义,以及追求成功与完美。
对人性的看法上,阿德勒和弗洛伊德最大的区别是他所持的自由意志人性观,强调个人的行为能根据其目标自主表现。
阿德勒反对弗洛伊德关于潜意识支配人性的精神决定观点。
他认为,人性不是盲目的,人的行为并非受制于本我与潜意识内盲目的本能冲突。
阿德勒持一种行为目的论的观点,即所有人的行为都具有其目的。
人们为自己定目标,有了这些目标之后,其行为变得统一。
二、人格界定阿德勒将人格定义为一个人为了尝试去适应他所居住的环境而显现出的特殊风格。
他对人格的看法是广泛而开放的,不仅把个体看作是一个完整统一的有机体,而且还强调了个体与社会其他部分相互作用的重要性。
阿德勒强调人是社会性动物,人基本上是受社会驱力所激励的。
阿德勒的人格理论突出强调人的整体性、统一性和社会性、他认为人的思想、价值、动机都是由他的生活目标决定的,都带有生活目标的印记,他们共同构建了一个人的生活风格。
三、人格动力阿德勒不同意将力比多作为人格的主要动力。
在他的早期理论里认为,对器官缺陷和生理自卑的补偿,是人格的原初动力。
他认为自卑一方面能摧毁一个人,使人自甘堕落;另一方面,它还能使人发愤图强,力求振作,以补偿自己的弱点。
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而优越感即是自卑感的补偿。
一个健康、正常的人,当他的努力在某些方面受到阻挠时,他就能在另一个方面找到新方式,争取优越感。
四、人格结构阿德勒没有提出一个完整的人格模型,而是提出了一些基本概念,以描述和解释人格。
管理心理学 第二章 个体心理
引导案例
弗兰克的问题
萨特找来弗兰克谈话,她试图帮助弗兰克体谅下属和顾客,并改变他 的工作方式,但弗兰克认为,严明纪律、坚持原则是对的,并解释说那位 顾客是无理取闹,商店不应当承担其损失。
萨特接着又问弗兰克:“自你接任以来,商店情况一直不怎么好,你认 为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呢?”
弗兰克谈了一些他觉得需要改进的问题,但他丝毫没有意识到他的个 性或领导作风可能会引起的问题。萨特决定再给弗兰克3个月的时间,如 果销售额仍然持续下降,那么就不得不派人替换他了。
案例
人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
分析提示:
参与者从环境中感知到的层面与他所承担的活动和目标保持一致。明确 地说,当刺激信息较模糊的时候,知觉更多地受个体的态度、兴趣和背景等 主观因素影响,而不是刺激本身。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某些条 件下,人是主观的而不是客观的,而且,这并不是个别现象。
第一节 知觉
(一)客观因素
具有较强 反复出现 特性的对象 的对象
运动变化 的对象
新奇独特 的事物
第一节 知觉
(二)主观因素
个性
需要与动机 兴趣
情绪 经验
第一节 知觉
三、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就是对人的知觉,对人的知觉主要包括对他人的知觉、人 际知觉和自我知觉。它是影响人际关系的建立和活动效果的重要因素。
对人的知觉主要是指对别人的外表、言语、动机、性格等方面的知 觉。对人的正确知觉,是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的基础,是有效开展活动 的首要条件。
第二章 个体心理
《管理心理学》 孙喜林主编 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个体心理的主要 内容。
技能目标:能够依据管理心理学对气质类型的划分 对周围的人进行气质类型分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极大的稳定性:因气质是由生理组织因素决定的,稳 定性很强,非常难以改变。但这并不是说气质不能改 变,气质也具有一定的可塑性。
个性心理特征与管理
胆汁质:属于兴奋 型,即具有强烈的 兴奋过程和比较弱 的抑制过程。脾气 暴躁、热情开朗、 刚强直率、果敢决 断粘,液但质往:往属易于于安激静 动型,,不其能神自经制过。程精具 力有旺强盛、、平反衡应,迅但速不、 行灵动活敏的捷特、点动。作情有绪 力不,易对激工动作,有心一平股气 烈和火,般不的轻热易情发。脾气胆, 汁不质大的喜人欢大交多际是,热对 情人而不性容急易的很人快。产生 强烈的情感。这种 人反应比较慢,行 动比较迟缓。粘液 质的人大多是一些 沉静而稳重的人。
–性格与气质都是人脑的机能,其共同的基础是神经类型 。
–气质不是存在于人的性格的某种外来的东西,而是有机 地包括在性格结构之中,二者共处一体,相互渗透、相 互影响。
• 区别
–性格是在后天的生活环境中形成的;气质具有先天性。
–气质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性格虽然也具有稳定性,但在 社会生活的影响下,通过个体的主观努力,可以发生变 化。
因素归类 内因 努力、能力 稳定 能力、任务难度 可控
努力
外因
任务难度、机遇
不稳定 努力、机遇
不可控 任务难度、机遇、能 力
• 错觉
• 错觉是歪曲的知觉,也就是实际存在的事物被歪曲地感知 为与实际事物完全不相符的事物。各种知觉中都存在着错 觉现象,其中视错觉表现得最明显。目前研究最多的是几 何图形错觉。对错觉主要进行数量化的研究,在各种不同 条件下对错觉进行测量,从而找出形成错觉的因素。错觉 不同于幻觉;错觉是在外界刺激作用下产生的,是主观歪 曲了对刺激的知觉;幻觉是在没有外界刺激的情况下产生 的,是虚幻的知觉。错觉是由物理的、生理的和心理的多 种因素引起。其中知觉具体事物时受到同时并存在的其它 刺激的干扰,是形成错觉的主要原因;人的主观因素(经 验、情绪、年龄和性别等)对错觉形成也有重要影响。如 下图所示:
–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指不同感受器因接受不同刺激而产生的 感觉之间的相互影响。一般表现为:对一个感受器的微弱刺 激能提高其他感受器的感受性,对一个感受器的强烈刺激会 降低其他感受器的感受性。
• 知觉
–知觉是人对外界事物的整体反映,是人对感觉信息 进行选择、组织与解释,从而形成完整映像的过程
–知觉与感觉的关系
• 感知方面 • 想象方面 • 思维方面
理智 特征
情绪 特征
• 情绪的强度 • 情绪的稳定性 • 情绪的持久性 • 主导心境
–性格的类型
• 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人格特质学说
因素 特质名称
A 乐群性
B 聪慧性
C 稳定性
E 支配性
F 兴奋性
G 有恒性
H 敢为性
I
敏感性
L 怀疑性
M 幻想性
N 世故性
0 忧虑性
–气质反映一个人的自然实质,无好坏之分,而性格则反 映一个人的社会实质,具有社会评价意义,可以用一定 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进行评价,有好坏优劣之别。
–性格的特征
• 对社会、集体、 他人的态度
• 对劳动、工作、 学习的态度
• 对待自己的态度
态度 特征
意志 特征
•自觉调节控制自 己行为的程度
•克服困难时的心 态
个性心理特征与管理
• 性格
–性格是指一个人对待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与之相适 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中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 特征。
• 首先,性格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 行为方式。
• 其次,性格是个体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 • 最后,性格又是个性中具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
–性格与气质的关系
• 联系
依赖、随群附和 矛盾冲突、不顾大体 心平气和、闲散宁静
高分者特征 外向、乐群、热情 聪明、富有才识 情绪稳定、能面对现实 好强、固执、独立积极 轻松兴奋、随遇而安 有恒、负责、做事尽职 冒险敢为、少有顾虑 敏感、感情用事 怀疑、刚愎、固执已见 幻想、狂妄不羁 精明能干、世故 忧虑抑郁、烦恼自扰 自由、批评激进、不拘泥于现实
• 记忆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是在人脑中积累 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识记即识别和记住事物特点及联系,它的生理基 础为大脑皮层形成了相应的暂时神经联系;保持即 暂时联系以痕迹的形式留存于脑中;再现或再认则 为暂时联系的再活跃。
• 思维
–思维是人脑借助于言语、表象或动作而实现的, 对客观事物性质及关系的概括或间接反映。
–反映的形式
• 感觉和知觉是对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直接 反映;
• 思维是在一定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借助于一定的事物为 媒介对客观 感觉和知觉属于感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起 始环节,是思维的源泉和基础;
• 思维属于理性认识,是感知的深化和飞跃,是认识过程 中复杂、高级的阶段,是认识事物的重要环节,并在人 们认识过程中居于核心地位。
自立自强、当机立断 知已知彼、自律严谨 紧张困扰、激动挣扎
• 能力
–能力,就是指顺利完成某一活动所必需的主观条 件。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顺利完成 的个性心理特征。
– 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 知识是人类经验的总结和概括;能力是一个人比较 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它表现在人们掌握知识和技 能的难易、快慢、深浅、巩固程度以及应用知识解 决实际问题等方面。
汁质 胆
抑郁质
气质的类型
粘 液质
多血质
抑郁质:属于抑制 型,也可称为弱型。 有高度的情绪易感 性,而且情感体验 深刻、有力、持久。 多人泼有活智兴外行忸寡人深人的型强的、趣血表动怩断大厚。神,、特聪广质温上、、多而经神平点敏泛:柔迟腼迟是沉类经衡。、,多、缓腆疑一默型过而大开能血恬,、不些寡是程且多朗迅质静显优决情言活具灵机、速的,得柔。感的 把握新事物,反应 迅速而灵活。血质 的人给予人们的印 象是聪明热情、活 泼好动。
• 感觉的依赖性
–在中等刺激强度的范围内,对两个刺激物之间的差 别感觉,不是由两个刺激物之间相差的绝对数量来决 定的,而是由两个刺激物之间相差的绝对数量与原刺 激量之间的比值来决定。
• 感觉的相互作用
–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是指同一感受性中的其他刺激影响着对 某种刺激的感受性的现象。同一感觉相互作用的突出事例是 感觉对比。
–归因在社会知觉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作用表现在两 个方面。第一,归因会影响到我们对他人的根本特征或特质 的判断;第二,归因会影响我们对他们行为的评价和预测, 从而进一步影响我们对环境或他人行为的控制。
社会知觉归因的过程
前提—— 知觉者的内
部因素
信息 信念 动机
知觉者的 归因
对行为的原因做 出解释(如内部
–刻板效应:又称定型效应,是指人们用刻印在自己头脑 中的关于某人、某一类人的固定印象,以此固定印象作 为判断和评价人依据的心理现象。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或以点概面效应,是指我们在 观察某个人时,对于他的某种品质或特征有清晰明显的 知觉,由于对这一品质和特征从观察者的角度来看非常 突出,从而掩盖了对这个人的其他品质和特征的知觉。
知觉
想象
认知过程五要素
记忆
思维
认知过程与管理
• 感觉
–感觉分为外部感觉(视、听、味、嗅、触)和内 部感觉(平衡觉、运动觉、机体觉)。
–感觉的特征
• 感觉的适应性
–感觉适应是指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使 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适应可以使感受性提高,也 可以使感受性降低。视觉适应包括明适应和暗适应两 种。
–对比效应:对比是指在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进行知觉时 ,人们会不自觉地将他们结合在一起进行比较 ,不考虑客 观标准。
–仁慈效应:是指人们在评价他人时,积极、肯定的评价往 往多于消极、否定的评价。
• 社会知觉的归因分析
–归因是指人们利用有关的信息资料,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 进行分析 、判断其性质,推论其原因的过程,即根据人的 外部特征及其内心状态所作的解释和推测。
不同气质的人的不同表现
• 苏联心理学家巧妙设计了“看戏迟到”的特定问题情境,对四种典型 气质类型的人进行观察研究,结果发现,四种基本气质类型的观众, 在面临同一情境时有截然不同的行为表现,气质使其心理活动染上了 一种独特的色彩。胆汁质的人面红耳赤地与检票员争吵起来,甚至企 图推开检票员,冲过检票口,径直跑到自己的座位上去,并且还会埋 怨说,戏院时钟走得太快了。多血质的人明白检票员不会放他进去, 他不与检票员发生争吵,而是悄悄跑到楼上另寻一个适当的地方来看 戏剧表演。黏液质的人看到检票员不让他从检票口进去,便想反正第 一场戏不太精彩,还是暂且到小卖部呆一会儿,待幕间休息再进去 。 抑郁质的人对此情景会说自己老是不走运,偶尔来一次戏院,就这 样倒霉,接着就垂头丧气地回家了。
• 知觉的整体性
• 知觉的理解性
• 知觉的恒常性
–即使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人们对客体的大小 、形状、颜色、亮度和位置等的知觉也是相当稳定的。
–社会知觉
• 社会知觉是对人和社会群体的知觉。
• 社会知觉偏差
–首因效应:第一印象是指一个人在与人初次接触时给人 留下的最初印象。
–近因效应:近因效应是指最后给人留下的印象对人的知 觉产生强烈的影响。
–思维是人脑借助于言语、表象和动作实现的,对 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它揭露事物的本质 特征和内部联系,是认识的高级形式,它主要表现 在人们解决问题的活动中。
–反映的内容
• 感觉、知觉只是对事物的个别属性、表面与个别现象及 其外部联系的反映;
• 思维是对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属性、事物内部的规律性 及其必然联系的反映
进行岗位培 训,鼓励员 工自我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