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经济史复习参考

合集下载

中考历史复习资料:中国古代经济史

中考历史复习资料:中国古代经济史

中考历史复习资料: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线索梳理】本专题包括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经济的发展状况、经济政策、经济制度、经济活动及其影响等基本内容。

1.古代的农业经济农业的发展,一般表现在农具改进与农作物推广、水利工程的兴修、耕作技术的进步、垦田面积的增加、粮食产量的提高、政府收入增多、国家人口增殖等方面。

发展的原因主要看历代政府对农业发展的重视程度、农业政策、土地制度等。

①生产工具的不断进步。

春秋以前,农业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

春秋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标志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显着提高。

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牛耕得到推广。

牛耕的运用,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唐朝发明了曲辕犁和灌溉工具筒车。

从秦汉到隋唐,农业生产工具与技术不断发展与完善。

②农作物品种不断增多,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逐渐提高。

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原始农业出现,农作物种植是南稻北粟。

习称的“五谷”在商周时期已经种植,桑麻种植普遍。

两宋时期从越南引入优良品种占城稻。

明代引进了玉米和甘薯。

唐代以前,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并不明显。

唐朝时期由于饮茶之风风靡全国,茶叶生产成为江南农业的重要部门,茶叶成为商品。

从两宋时期开始,棉花逐渐成为重要的经济作物。

清代前期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还形成了一些专业生产区域。

农产品商品化直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③水利工程的兴修。

西周时期已有人工灌溉。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都兴修水利工程,都江堰的修建,使成都中平原成为沃野。

秦朝修灵渠,沟通湘水和离水、连接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隋唐时期大运河的开凿,使南北得以贯通;唐代兴修的水利工程遍及黄河、长江流域,边远地区也有。

北宋王安石变法,推行农田水利法,兴修水利工程一万多处。

水利工程建设,不仅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的发展,而且关系到交通运输和商业的发展。

④由于历代封建统治者都重视农业,自秦汉至明清,耕地面积呈不断扩大趋势,使粮食总产量大幅增加,养活了众多人口。

2.古代手工业经济手工业发展的表现,一般要注意重要的手工业部门,主要包括纺织业、冶金业、陶瓷业、造船业、造纸业等。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 1 中国古代经济史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 1 中国古代经济史

合作探究
2.我国步入近代经济已经落后于西方 的原因是什么?
清朝后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它对西方殖民者的 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使清政府既看不到 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 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合作探究
3.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是什 么?
①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社会环境相对安定; ②北方人口南迁,给南方带来了丰富劳动力和先进 的生产技术; ③南方有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适宜的气候,有利 于农业生产; ④南方统治者重视发展生产,人民的辛勤劳动。
巩固练习
3.唐朝时期,社会经济出现繁荣景象是因为 ( D ) ①国家统一、强盛,交通发达 ②前期统治者推行轻徭薄赋政策 ③国内各族交往密切,互通有无 ④政府对外采取较为开放政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巩固练习
4.北宋时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的主要原因是 ( D) A.政府内部财政危机 B.四川农业发展很快 C.中央集权的加强 D.商品经济繁荣 5.元朝同隋朝相比较,在交通运输方面最突出的成 就是 ( B ) A.重新连接了京杭大运河 B.开始了空前的海运 C.与欧洲国家实现了直接交往 D.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事业
巩固练习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朝 南 方 北 方 代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西汉
唐代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 材料二:朝廷在故都(东京)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 (旧称苏州府或吴郡)又为东南根柢…… ——摘自《陆游集》 请回答:

初中历史中国古代经济专题复习

初中历史中国古代经济专题复习

初中历史中国古代经济专题复习中国古代经济考点备忘录1.春秋战国时经济的发展(1)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

(2)著名的都江堰:①设计建造者:秦国蜀郡大守李冰;②地点:岷江;③意义:都江堰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

2.秦朝的经济(1)措施:统一货币、度量衡。

(2)影响:对于促进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和维护国家统一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3.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1)治黄:汉武帝治理黄河;东汉明帝时王景治理黄河。

(2)农具:耕犁;安装了犁壁(二牛抬扛耕作方法),播种工具:耧车。

(3)农作物:南北分别以水稻、小麦为主。

广泛种植桑麻。

4.丝绸之路(1)陆上丝绸之路: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

(2)海上丝绸之路:汉武帝以后,形成了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

5.三国经济的发展(1)魏国: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北方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2)蜀国:丝织业兴旺,蜀锦行销三国。

(3)吴国:造船业发达,吴国船队曾到达夷洲(现在的台湾),加强了内地和台湾地区的联系。

6.江南经济的发展(1)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①江南地区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②南迁人口,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③江南战争较少,社会比较安定;④南北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2)表现:①大量的荒地被开垦为农田;②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③农业技术的进步: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得到推广;④小麦推广到江南地区。

(3)影响: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历史中考预测·中国古代经济对中国古代经济史的考查主要涉及我国古代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状况,分别有经济政策、经济制度、经济活动及其影响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对这部分知识的考察大都以选择形式出现,又因我国古代经济的发展可以为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提供借鉴,也有结合时事热点的考查,如与三农问题、生态环境、东西部经济差距等方面的联系,可见综合化趋势必然加强,因此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中国古代史经济专题复习

中国古代史经济专题复习

中国古代史经济古代史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经济是小农经济,特点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一、农业1、土地所有制奴隶社会——井田制:国有土地制度。

一切土地归国王所有,周王把土地分赐给诸侯臣下,受田者只能时代享用,不得转让与买卖,并要交纳一定贡赋。

封建社会——“为田开阡陌封疆”:商鞅变法内容,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度。

均田制: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国家土地所有制。

在不触动地主所有制的基础上,把国家土地售与官吏、农民、奴婢及耕牛,并在此基础上征收租调。

既保证了地主利益,又为国家赋税提供了保证,还可以缓和矛盾、发展经济。

近代社会——农民阶级:《天朝田亩制度》: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的愿望,但具有空想性。

民族资产阶级:“平均地权”: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

主张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做到“家给人足”。

无产阶级:革命根据地土地改革:依靠贫农、雇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抗日根据地土地改革: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新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

保护富农经济,孤立地主阶级。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实行自愿互利的原则,通过典型示范逐步推进。

从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人民公社体制改革开放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2、农业政策我国古代农业政策一直是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赋税政策古代赋税种类:地税、丁税、苛捐杂税等。

二、农业具体表现A.整体状况经济重心魏晋南北朝以前位于北方原因:政治中心位于北方魏晋南北朝南北趋于平衡原因: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稳定发展唐朝安史之乱后开始由北向南迁移南宋时位于南方(“苏湖熟,天下足”)B.生产技术旧石器时代使用打制石器,共同劳动新时期时代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夏商周奴隶和庶民集体耕作,仅有少量青铜农具。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经济复习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经济复习

夏商西周经济(公元前2070----公元前770)【农业】刀耕火种、农业以石器为主、商朝时期出现青铜,农业没有广泛应用,商周实行井田制【手工业】官营手工业生产商朝:A青铜器铸造繁盛时代B负责指导蚕桑生产的专职官员C陶器开发展。

西周:A妇女纺织生产被称为妇功B丝织工艺突飞猛进【商业】商代:初步发展西周:交易活动频繁、货币需求增加、流通古贝和铜贝【井田制】A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性质)B集体耕作(方式)C瓦解于春秋(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D结束于战国(商鞅变法废井田制)春秋战国经济(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农业】采用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手工业】官营手工业发展、私营手工业兴起、家庭手工业出现;战国:炼钢和淬火工艺【商业】出现巨商和商业中心战国:“市井”是商业中心商鞅变法重农抑商【水利工程】战国:A李冰—都江堰B郑国—郑国渠【生产关系变革】井田制瓦解,私田出现春秋:A齐国: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封建土地私有制产生)B鲁国:初税亩战国:魏国—李悝、楚国—吴起、秦国——商鞅变法西汉经济【农业】牛耕普及、铁农具增加曲柄锄(中耕)、大镰(收获)、耧车(播种)二牛抬杠——一牛挽犁(东汉)【水利工程】井渠(新疆坎儿井)、漕渠、白渠王景治理黄河水患【手工业】武汉帝:工官制、盐铁官营制度丝绸之路:远销亚欧冶铁业使用煤炭作,供风形式:自然通风→人力皮囊鼓风→畜力鼓风→水力鼓风(东汉水排)东汉末年:青瓷器成熟【商业】商业活跃“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以“市”为标志的全国性商业中心形成王莽在长安和“五都”设“五均官”控制市场物价“五都”:洛阳、邯郸、淄博、宛、成都汉武帝打击富商大贾、发展官营经济、商人赋税加重魏晋南北朝经济【农业】改进翻车、用于灌溉【手工业】南北朝:灌钢法、白瓷【商业】草市出现,实行行政管理【土地制度】均田制(封建土地国有制)江南迅速发展隋唐经济【农业】沿用北魏均田制唐:曲辕犁筒车:长江流域高转筒车→灌溉立井水车【手工业】唐:工匠在官营手工业作坊定期服役官营纺织业规模大,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制瓷业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A越窑:青瓷B邢窑:白瓷C长沙铜官窑:釉下彩绘【商业】俞大娘航船陆路商业发达:客舍、邸店、车坊商运辅助经营场所草市作用显著,夜市繁荣商业区常设(洛阳、扬州)、都会(杭州、湖州)重农抑商:商人应入市籍工商业管理:市的设立和废止决定于朝廷命令坊市制完善(坊是住宅区,东市西市是商业区,商业时间有时间地域限制,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宋元经济【农业】土地兼并严重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宋:水转翻车【手工业】宋朝:匠产以强制方式使役使纺织业发展,推广到粤澳地区明确记载以煤作燃料冶铁青花瓷唐宋名窑:河北定窑、河南钧窑、江西景德镇、浙江龙泉、陕西耀州五大名窑:定窑、钧窑、汝窑、哥窑、官窑元朝:工匠编入专门户籍,专门管理机构、世代相袭棉纺织家黄道婆创新式纺车棉布成为主要衣料,松江成为棉纺中心【商业】海外商运发展宋: 交子市突破空间和时间限制,不允许设市的地方出现市,商业活动不受官吏直接监管,草市具有饮食服务设施。

中国古代经济史 高考复习用

中国古代经济史 高考复习用

专题二中国古代经济史一、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原因1、国家统一安定局面的出现;2、统治政策的调整(包括发展经济的奖励措施);3、民族交往密切;4、中外经济交往频繁5、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改进、水利工程的兴修和农作物的推广;6、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二、古代经济发展概况(一)农业篇(小农经济,男耕女织,自给自足)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①原始社会时期: 刀耕火种,反映了当时生产力水平的相对低下。

②商周时期:青铜农具出现,但由于青铜的昂贵,在农业生产中只是少量使用。

③春秋战国时期:牛耕技术开始运用,铁制工具出现.反映了这一时期生产力水平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显著提高。

④西汉时期”铁制工具普遍使用,牛耕技术推广,二牛抬杠. ⑤东汉:使用一牛挽犁.⑥唐朝曲辕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耕犁趋于完善。

2.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确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以法律的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

3.小农经济的含义:①以家庭生产、生活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②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但却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始终在中国封建社会占据主导地位。

4.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⑫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⑬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在没有战乱和苛政、天灾干扰的情况下,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⑭但是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1、历代中央政府出台的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①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

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奖励耕战,限制工商业发展,禁止弃农经商。

②秦朝:实行土地私有制,按亩纳税,统一度量衡、货币、车轨、驰道和邮驿。

③两汉时期,刘邦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文帝、景帝减轻田租,三十税一,甚至十多年不收田租,鼓励农耕。

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复习

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复习

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复习学习目标1、通过表格梳理出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农业发展状况,概括影响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认识农业在古代社会的重要作用;2、通过欣赏不同时期手工业制品,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体会劳动的价值;3、通过不同时期商业发展的状况,分析古代商业发展的趋势;了解经济重心南移原因及启示。

一、知识梳理1、浏览七年级上下册教材,梳理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农业发展措施及表现思考:通过表格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经济政策体现了怎样的理念?2、请观察下表,分析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趋势。

我国的对外贸易政策有何变化?1、分析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趋势。

我国对外贸易有何变化?二、图说历史1、观察下列图片并进行分类,说明分类依据(2)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影响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

(3)根据下面两幅图片,说明其对农业发展的作用4、通过以上探究,你获得哪些关于农业的认识?2、请同学们观察我国古代的手工业制品图片,并进行连线。

(1)根据上述图片,列举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主要类别。

(2)请从以上类别中任选一类,说说其在古代的发展状况,并谈谈你的认识。

三、拓展探究材料1:不同时期我国南北方的人口人数及所占比例材料2: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

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抵(根基、基础)。

语曰“苏(苏州)常(常州)熟,天下足。

”——《宋史》1、以上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在地域分布上出现的什么变化?2、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及对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有何启示?四、中考演练1. (2020郑州模拟)据史书记载,唐都长安的崇仁坊多修造乐器的商店;延寿坊有出售金银珠宝店;胜业坊有“以小车推蒸饼卖之”;永昌坊有茶肆;新昌坊有客舍。

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A. 农业生产发展B. 商业经济繁荣C. 对外贸易活跃D. 经济重心南移2. (2021原创)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中的南宋沉船“南海一号”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船载文物约有6万到8万件。

2、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复习

2、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复习

A齐桓公 B汉武帝 C孝文帝 D唐太宗
2、“翻倒,翻倒,喝得醉来吐掉。转来转去自行,千 匝万匝未停。停未,停未,禾苗待我灌醉。”唐代诗 A 人徐来军的这首《调笑令》描写的是( )
A
B
C
D
都江堰
辽东
临洮
灵渠
秦代疆域图
涿郡 永


洛阳



邗 沟 江
余杭 隋朝大运河
南 河
通惠河 会 通 河
元朝运河图
6、民族融合加强,各民族间相互学习交流,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1(2010年泰安)下列货币出现的时期中,商品经济最 发达的是( D ) A 赵国铲形币 B秦国货币 C开元通宝 D交子 2(2011年福州)“欧元”“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 A 根据以上信息,判断该组织是( ) A欧洲联盟 B亚太经合组织 C联合国 D北约组织 3(2009莱芜)从魏晋到南宋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 成,其主要原因不包括( D ) A中原人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 B南方战乱较少 C南方自然条件比较优越 D从越南引进占城稻 4、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加强了中央集权的措施是(C) A土地私有 B 奖励耕战 C建立县制 D汉化政策
参考答案
1、《齐民要术》 北魏的贾思勰 2、“贞观之治” 3、有区别,社会制度和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两者有本质的 区别。
4、民生主义
5、重视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 科技兴农,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 解决农民工就业难的问题,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等。
二、材料:“以农为本”是历代统治者的基本思想,各代统治者 均采取一系列督促、鼓励农业生产的措施。
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1、我国封建社会中出现了许多农学著作,写出我国现存第一部 完整农学著作的名称及作者。

中考历史复习要点:古代经济史

中考历史复习要点:古代经济史

中考历史复习要点:古代经济史一.经济重心南移问题:1、经济中心南移分为哪几个重要的历史时期?东汉末年到东晋初,唐代中叶到五代时期,北宋末年到南宋时期。

2、经济中心南移的原因有哪些?(1)北方战乱,北民南迁带来生进的生产技术,经验和充足的劳动力。

(2)南方相对比较安定(3)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4)农作物新品种的引进,农田水利设施的兴建。

3、今天我们如何将宿迁经济发展赶上苏南?请你提出合理的建议。

(1)进行软环境治理,保持宿迁地区的社会稳定,使宿迁地区有良好的投资环境,招商引资.(2)改革宿迁的经济结构,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二、人口的南迁1、人口南迁的最早从什么时期开始?答:东汉末年2、人口南迁的意义?北民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经验和充足的劳动力,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

3、联系实际,人口流动和地区经济的发展有何利弊?利:(1)人口流动和地区间交流为闭塞、贫困、落后的地区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促进它的开发(2)促进道路交通的畅通,(3)促进生进技术的推广;(4)促进先进文化的传播;(5)促进城镇的兴起与繁荣。

弊:给流动作案带来了可乘之机,不利于社会的管理,是社会不稳定重要因素。

三、休养生息政策(原因,内容,P54-P55)作用:巩固西汉统治,推动经济发展,奠定强盛基础,明代朱元章也采用了这一政策,那时叫强本抑末。

这一政策,采用的思想是道家的思想,无为而治。

四、改革:(一)、商鞅变法:(法家)目的:富国强兵内容:奖励耕战,建立县制,编制什伍制度。

作用:经过商鞅变法,秦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强,逐步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

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你认为改革成功与否?为什么?给你什么启示?成功:原因用作用来回答:启示:国家只有进行改革才能与时俱进,才能发展,我们自己也有要改革和创新精神。

你对商鞅的牺牲有何感想?改革并不是一帆风顺,有时要付出代价:但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终究会取得胜利,我们要学习商鞅的大无畏的勇敢精神。

中国古代经济史复习

中国古代经济史复习

材料二 江南役重甲天下,……祖父以役累中 落。……启中举,尽免其役,家业复振。…… (植蚕)与市为贾,骤富焉,市人多效之。 -------《徐光启文集》卷十 一 据材料一、二,概括江南士大夫致富的主 要途径。

科举(免役);发展工商业
材料三 (松江)嘉、隆以来,豪门贵室, 导奢导淫,博带儒冠,长奸长傲,日有奇 闻叠出,岁多新事百端。……伦教荡然,纲 常已矣。-----[明]范濂《云间据目抄》卷二 材料四 前明吾乡(苏州)富家甚多,席费 千钱而不为丰,长夜流酒而不知醉。……有 邹望,亦有田三十万亩,僮仆三千人,…… 而好讼致穷。------[清]钱泳《登楼杂记》

C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秦朝的商业
关键词:公元前217年秦朝已经统一中原地区
(2012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 “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 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 中居住。这表明( ) C 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 B.政治权 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 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 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
• 【考点】古代中国土地制度(限制土地兼 并)
关键词: “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田宅逾制”


(2012年全国大纲文综历史,15)清帝雍正 朱批谕旨说:“山右(今山西)大约商贾居 首,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 下者方令读书。联所悉知,习俗殊可笑。” 这反映出当地( )
D
A.商人的政治地位已经跃居首位 B.学而优 则仕的传统已被抛弃 C.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得到实施 D.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改变

【考点】古代中国农业——经济重心的南移
关键词:河南江北行省

中国古代经济史复习指导

中国古代经济史复习指导

中国古代经济史复习指导经济是指在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进行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活动,以及由此形成的入与人之间的关系(阶级在本质上是一个经济范畴,阶级关系实质上是经济关系)。

历史发展归根到底是受经济发展、主要是受生产力发展制约的。

经济决定政治和文化,政治和文化对经济具有反作用。

历史学习应当高度重视社会经济内容。

中国古代经济史主要包括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采取的经济政策、土地制度、赋税制度以及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概况等基本知识。

复习的总体思路:首先是把握经济史的内容。

例如生产力发展的水平,特别是生产工具改进的情况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农业、手工业、商业(含城市、货币、对外贸易)的发展状况,历代的经济政策、经济制度、经济思想及其演变,经济重心的转移,边疆地区经济的发展等。

其次是注意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其影响,总结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性问题。

第三是理清和把握经济史中一些特点、难点和重点问题,如正确认识封建社会的土地兼并,古代经济与政治和文化的相互关系等。

第四是既要注意学科内综合,更要注重跨学科综合。

第五是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社会制度、思想文化、城市面貌等多方面的变化。

复习的重点内容:①从考古材料、史籍记述、神话传说等途径分析原始社会各发展阶段生产力水平,突出氏族公社时期的特点和原始社会末期经济上的财产分配、政治上的权力分配的变化及原因。

②奴隶制度发展鼎盛时期的政治、经济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影响下的社会结构、生产与生活等方面的发展变化。

③对秦汉时期的经济,要从开创性上分析封建社会初步发展的表现,尤其是经济发展的特点,典型的经济政策和影响。

如对重农抑商政策的认识,一个角度是横向的,即与西方国家的重商主义政策比较;一个角度是纵向的,即概括这种政策的消亡过程及原因,重点分析政策推行的影响。

④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要注意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比较南北方政治、经济、文化的异同,分析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以及经济变化产生的政治和文化影响。

中国古代经济史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经济史复习资料

一、生态环境的破坏1、黄河流域:第一次:秦汉——实关中政策第二次:唐宋——屯垦政策,抵御北方少数民族农业区北移第三次:明清——明初“开中法”,进行商屯,清中后期“闯关东”、“走西口”2、长江流域:从魏晋南北朝北方人口进入江南开始,晚于黄河流域。

唐中后期安史之乱,人口大量南迁二、人文环境重农抑商政策的演变:春秋战国——商君书模式(重农抑商);管子模式(农工商并重)秦汉——“农本”主义趋向成熟,重农模式唐宋——商人被另立市籍,受歧视、限制明代——职业等级制度化传统经济理论中的等级消费观念影响,古代工商业者的产权难以保障。

三、古代社会的生产方式耕织结构为基础的小农经济一直居于传统经济生产方式的主导地位。

小农经济定义:农业领域内与简陋的手工工具相联系的、以直接生产者小私有制为基础的、以个体家庭为单位进行的、以劳动的孤立性为特征的小生产。

简言之,小农经济是农业中以个体家庭为基础的小生产和小私有的统一。

特征之一:个体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和消费。

特征之二:私有化不断加深。

精耕细作的出现背景:战国大规模耕地、砍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在全球的寒冷化环境下,西北屯田效率逐渐降低,在陕西发展大规模的引渠水灌溉。

经济政策大转换,以“精耕细作”为内容的生产力向扩大内涵发展:作畎形态,代田法,旱地农法。

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华夷思想”更趋精密,精耕细作出现。

影响古代社会生产方式选择的因素:小农家庭的人口规模及其贫困农业“低投入—产出”的形成农业的高剥削率农桑之外的小农生活依赖国家针对小农副业所作的制度安排户调制(西晋、建安九年、公元204年)均田制(北魏485年)租庸调制(唐初)两税法(唐德宗780,杨炎)一条鞭(明张居正1581)摊丁入亩(清1712)隋朝前期和唐朝前期,在均田制的基础上,以轻徭薄赋的思想改革赋役制度,实行租庸调制。

租庸调制规定: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一定量的谷物,叫作“租”;缴纳定量的绢或布,叫作“调”;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叫作“庸”。

中国古代经济史——高三复习必备

中国古代经济史——高三复习必备

一、古代经济发展概况1、阶段特征(1)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底下,远古人类以其有限的劳动经验和劳动协作在同大自然的艰苦抗争中,不断改进生产工具发展生产力,原始农业、原始畜牧业和原始手工业出现并缓慢发展。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原始社会组织的演变和社会的进步。

原始社会末期,私有制出现,贫富分化加剧,并逐渐产生了阶级,开始向奴隶制过渡。

(2)奴隶制的确立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在当时条件下,采用奴隶制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夏代农业工具以木石工具为主,出现了原始的水利灌溉技术,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

夏朝有了历法。

商朝奴隶制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农业是主要部门,畜牧业占有重要地位,手工业以青铜制造最重要。

西周井田制盛行,奴隶制经济高度发展,农作物品种比商代更多,手工业分工更细。

春秋时期,奴隶主为争霸战争的需要,重视发展生产。

这一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私田增多。

土地私有制的出现和发展,使原有的阶级关系相应地发生变化,形成了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

春秋后期,鲁国实行“初税亩”,各国也相继改革赋税制度,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这样,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为基础的井田制瓦解,我国奴隶社会走向崩溃。

(3)战国时期,随着封建制的确立,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

生产工具和水利事业的进步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奴隶制的崩溃使更多的手工业努力转化为个体手工业者,促进了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封建城市兴起,中原市场繁荣。

(4)秦灭六国后,统一货币和度量衡,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但由于秦的暴政,社会经济遭到巨大破坏。

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出现了封建社会首次盛世局面。

西汉时期农业的发展,主要表现为牛耕的普及、铁农具的推广、水利工程的大量兴修和耕作技术的显著改进,西汉的手工业和商业也有发展,社会经济的进步,是汉武帝实现大一统的物质基础。

西汉后期,土地兼并严重,生产遭到破坏。

东汉初,采取恢复经济的措施,生产又得以恢复和发展。

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复习

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复习

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复习(一)知识结构1.古代经济发展的原因历史:发展经济繁荣社会,这是从古至今历史发展的一个永恒的主题。

在不同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虽不尽相同,但我们探析古代经济发展的共性因素,对今天我们进行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古代经济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政策:历代统治者制定的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土地政策、赋税政策,或者一定时期对统治政策进行调整的变法、改革。

科技:劳动人民改进工具,提高生产技术;兴修水利,免除水旱灾害;政府推广优良品种;历代总结生产经验的著作可以指导人们直接把先进的技术转化为生产力。

人民群众辛勤劳动:各族人民互相融合,共同劳动,相互学习,提高生产技术。

政治:古代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是靠政策、科技和人民辛勤劳动,这对我们现代化经济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农业发展首先要稳定和完善党在农村的各项基本政策;关键是发展农业科学技术;加大农业的资金和物质投入,还要提高农业劳动者的文化素质和科技素质。

工业发展主要是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

要增强国有企业改革,必须转换国有企业的经营体制,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当前要突出抓好几个环节:继续推进政企分开,进一步理顺政企关系;积极探索国有资产的有效管理形式,对大中型企业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面向市场着力转换经营机制。

企业要加快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还要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经营管理者。

同时还要引进竞争机制,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联系有关时事,分析我国经济发展的原因,正确理解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暂时困难以及应如何加以解决。

2.历代经济政策历史:纵观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统治者如能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及发展生产的政策,就能调动人民群众生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能促进古代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秦国: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战,禁止弃农经商。

秦朝:统一货币、度量衡。

西汉: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士兵复员生产,归还逃亡者田宅;释放奴婢为平民;减轻田租。

古代经济史知识点总结高中

古代经济史知识点总结高中

古代经济史知识点总结高中一、古代经济制度古代社会的经济制度根据当时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主要包括奴隶制、亲人制、封建制等。

在古埃及、古巴比伦等地区,奴隶制是主要的生产方式,奴隶在土地上从事农业生产和手工业劳动。

在中国封建社会,生产资料归地主所有,农民和手工业者在地主的领地上从事生产,以一定的剩余产品作为地主的地租。

二、农业生产古代的农业生产是社会经济的基础。

古代农业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

在封建社会中,农业以手工农耕为主。

古埃及的农业以尼罗河的灌溉为基础,收获丰收。

在古代中国,农业生产高度发达,种植业主要以稻谷、小麦等粮食作物为主,畜牧业以牛、马、羊、猪等家畜为主。

在古代希腊,农业以小规模的家庭农场为主。

在古罗马,农业生产主要以大型的庄园农场为主,生产以供应城市和军队为主要目的。

三、商业活动古代商业活动主要包括原始交换和商品交易两种形式。

古代原始交换的范围较小,主要是通过亲友之间的手工产品交换。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商品交易开始逐渐兴起。

在古埃及,商品交易主要以粮食、石料和纺织品等产品为主。

在古代中国,商品交易主要集中在富庶的中原地区和长江流域,主要产品有稻谷、丝绸、茶叶等。

在古希腊,商品交易主要集中在地中海地区,以海上贸易为主。

在古罗马,商品交易规模宏大,主要以农产品和手工产品为主。

四、货币制度古代货币制度始于原始社会的商品交换,先后出现了实物货币和金属货币,代表古代货币的有金、银、铜等金属货币。

在古埃及,象形文字是其最早的记录工具,且设有类似“殉葬仆人”的实物货币。

古代中国的商代,就已经制作了青铜器和金银饰品,为社会经济活动提供了更为便利的货币媒介。

在古希腊和古罗马,人们开始制作金属货币,并逐渐形成了以金、银币为代表的货币制度。

五、世界经济古代世界经济主要集中在亚洲、非洲和欧洲等地区。

在古代亚洲,古埃及、古印度、古中国等国家的经济发展较为迅速,对世界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古代非洲,古巴比伦和古埃及等地区的经济也很发达,对周边地区的经济形成了一定的影响。

高中历史复习知识点古代经济史

高中历史复习知识点古代经济史

高中历史复习知识点古代经济史高中历史复习知识点古代经济史古代经济史是历史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涉及到古代各种经济形态的兴起、发展和演变,以及古代社会经济结构的构成和变化。

对于高中历史复习来说,古代经济史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古代经济史的知识点,以帮助高中历史复习的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古代经济史的内容。

一、古代农业经济古代农业经济是古代经济的基础,也是最重要的经济形态之一。

在古代,农业生产主要是以小农为主,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力不高,土地经营也相对简单。

不过在秦汉以后,农业经济开始出现一定的商业化和商品化趋势,种植业和养殖业的规模和产量也有所提高。

唐代以后,农业生产的商业化和商品化程度更高,农民和地主之间的互动也更加复杂。

二、古代商业经济在古代,商业经济的主要形式是市业、乡村集市和官营商业。

市业是古代城市的主要商业活动,主要是零售和批发。

乡村集市则是乡村中的商业活动,主要是为农民提供一些必需品。

官营商业则是由官方组织的商业活动,主要是为了满足政府的物资需求。

三、古代手工业经济古代手工业经济的主要形式是手工业工坊,生产的商品主要是服装、饰品、家具等生活用品。

在古代手工业经济中,户坊生产是一个主要的生产方式,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钱币生产。

随着工矿业的发展,手工业经济逐渐式微。

四、古代工矿业经济古代工矿业经济的兴起由之前的冶铁业开始。

随着采选技术的进步,冶炼和采矿技术不断提高,工矿业和手工业由平行状态转向了相互渗透和整合。

宋代时期出现了造纸业、印刷业、制糖业、制药业等新型工矿业,继续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古代经济史是历史学中一个复杂而庞大的课题,它涉及到古代经济制度的演变、古代社会经济结构的构成和变化等多个方面。

对于高中历史复习来说,了解古代经济史的知识点可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的发展和演变,掌握历史知识,并提高历史学科的成绩。

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复习 专题辅导 不分版本

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复习 专题辅导 不分版本

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复习浙江胡显明[复习范围]中国古代经济史复习应该从经济典章制度、农业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经济中心的转移这几方面入手。

经济典章制度包括土地制度、赋役制度。

土地制度包括奴隶社会的井田制和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

赋役制度按内容可分为以人丁为标准的赋税制、以土地和财产为标准的赋役制和征收货币的赋税制度。

我国传统的经济政策是重农抑商。

农业的发展方面包括生产工具的改进、农作物的引进和推广以及重大的水利工程。

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包括各朝代的国内贸易的发展和对外贸易情况,注意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发展以及破产。

经济重心转移的总趋势是由北向南转移,注意从秦汉到明朝经济中心的变迁。

[命题趋向分析]古代经济的发展可以为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提供借鉴,因此近年来高考对古代经济史的考察力度不断加大,特别是近三四年来,在中国古代史考察中的比重已超过40%,这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这一部分内容在考察中,题型上多以选择题为主,非选择题为辅,但随着高考改革,综合化趋势必然加强。

对这部分内容复习时需要注意的问题有: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特别是经济发展与国家政策和社会环境的关系;对古代农业的考察要注意与当前的三农问题紧密相连,内容上有关农业发展的原因、表现、影响、制度、水利工程都是重点,与世界史相关的土地问题也应高度重视;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对外贸易的发展情况;大量农作物的引进、推广;古代人口、土地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古代经济制度的创新;东西部经济差距的原因及解决措施等。

备考时应加强对该部分知识的掌握。

[复习目标建议]1.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复习时要注意把握经济与政治、文化之间的联系。

上层建筑反过来影响经济基础,如汉、唐、明、清前期统治政策的调整,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历代封建王朝的重农抑商政策,特别是清代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 掌握古代经济发展的共同因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政治清明;统治者调整政策,重视经济发展;国内各族人民联系加强,对外交流加强;生产工具、技术的改进和推广,人口的迁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1.一条鞭法:1581年张居正实行的赋役制度改革。

主要内容是先将赋和役分别合并,再将一省丁银均一省徭役,最后将役银和赋银合并征收。

一条鞭法将力役部分地摊入田赋,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赋役一概征银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摊丁入亩:清政府实行的将丁银并入田赋征收的一种赋税制度。

源于康熙,雍正乾隆年间普遍实行,其主要内容是废除人头税,即不再以人为对象征收丁税,而是把固定下来的丁税摊到地亩上。

具体方法是,将各省丁税原额分摊到各州县土地上,地税一两分摊若干丁银。

地银和丁银合一,叫做地丁银。

该制度实行,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的增长。

3.井田制:周朝实行的一种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

周朝一切土地归周王所有,周王把土地分赐给诸候臣下,但臣只有世代享用权,不得转注和自由买卖,还要交纳一定贡赋。

奴隶主贵族则强迫奴隶集体耕种。

耕地阡陌纵横,成井字形状,故称为“井田”。

奴隶社会利用井田制来剥夺奴隶的劳动成果。

西周后期出现了土地转让或买卖,井田制瓦解。

4.两税法:是唐代后期的税收制度。

依该法规定,国家“量出而制入”,即预计各州县当年开支的总数,按人户土地实际占有状况,将税金分摊给各户分等负担,每年夏秋两次收集。

两税法的实行改变了过去租庸调法主要按人丁收取税役的办法,为解救当时的财政困难起了很大作用。

5.专卖制度:是指中国封建社会国家对某些重要的商品实行专卖的制度。

专卖制度从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便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制度,明清时期又有进一步发展。

在封建社会后期,这种制度对商品流通和商品生产有极大的阻碍和破坏作用。

6.资本主义萌芽:是指在封建社会晚期,出现的不同于封建生产关系的个别的少量的雇佣与被雇佣的生产关系及其社会关系。

手工业发展,手工业产品不再是仅仅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而是作为商品大量出售,农业、手工业发展使明清时期的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这样,在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的丝织业中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清前期,在江南和广东地区,资本主义萌芽进一步发展。

7.社会分工:社会分工是指人类从事各种劳动的社会划分及其独立化、专业化。

社会分工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

没有社会分工,就没有交换,市场经济也就无从谈起。

人类社会经历三次社会大分工,即游牧部落从其余的野蛮人群中分离出来;手工业和农业的分离;商人阶级的出现。

8.工商食官:商周时期,手工业和商业基本上由官府控制经营。

由于商品经济不发展,独立经营的手工业者和商人极少,工匠和商贾多是官奴隶。

工商业者的生产和经营活动在官府作坊和指定的范围内进行,其产品和经营主要地为贵族统治者的政治或生活需要而服务的,这就是所谓的“工商食官”制度。

9.鱼鳞图册:是明代土地登记册,登记各户每块耕地的面积、等级、四至、业主等情况,是官府征收田赋的依据。

是明初加强赋役和加强对地方控制的有力措施,对于刺激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发展社会经济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10.行会制度:旧时城市商品经济中的工商业组织。

有手工业行会、商业行会。

在商品经济有了一定发展时,为了调整同业关系,解决同业矛盾,保护同行利益,协调与政府的关系,同业或相关行业联合起采组成行会,这种行会带有地域和行业两重性。

行会产生于隋唐。

到了宋代,行会组织更加发展。

明清以后,行会进一步发展到会馆、公所。

清末期日益衰落。

二、简答题:1.简述中国古代土地赋役政策的三个阶段?中国古代史上土地制度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原始社会的土地氏族公社所有制。

第二个阶段是奴隶社会的土地所有制。

第三阶段为封建土地所有制。

(一)原始社会的土地氏族公社所有制。

土地归氏族公社所有,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共同享有劳动成果。

(二)、奴隶社会的土地所有制――井田制1、内容: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

周王把土地分赐给诸侯臣下,受田者只能世代享用,不得转让与买卖,并要向国王交纳一定贡赋。

2、性质: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实质上仍是私有制。

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

3、经营方式:奴隶主强迫奴隶在井田上集体耕种。

4、发展历程:形成于商代,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

5、井田制瓦解、废除的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出现了大量私田,私田主人控制私田产品并改变了对耕田者的剥削方式,封建的生产方式和剥削方式出现,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瓦解;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承认土地私有,在战国时期新的封建制度终于在各诸侯国确立起来,井田制被彻底废除。

(三)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我国封建社会存在着土地国有制、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农民的个体土地所有制三种主要土地制度形式。

其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占支配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

1、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在中国存在了两千多年,是封建社会占支配地位的土地所有制,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

其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直至建国以后的土地改革才被消灭。

2、封建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虽不占主要地位,但却是对封建生产关系内容的重要补充。

它与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共同构成封建经济基础,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长期存在的重要基础。

这种小自耕农的自然经济以家庭为单位,是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的结合,其主要特点是自给自足,具有极大的分散性。

3、封建土地国有制:主要是指土地归政府所有,其本质上仍是封建性质的土地制度。

在我们历代都存在着不同形式的封建土地国有制。

教材中和考试大纲中要求的内容是均田制。

2.简述清代商业市镇发展的基本状况(一)陶瓷业市镇:陶瓷业市镇是明清时期长江中游地区市镇经济的亮点。

(二)茶业市镇:茶叶是明清时期长江中游地区商品流通之大宗,由此催生了一批茶业市镇。

(三)造纸业市镇明清时期长江中游地区的造纸业市镇,集中于江西、湖南,尤以江西为最,(四)纺织业市镇:明清时期,长江中游三省均是产棉大省。

棉花种植业的普及,直接带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

与此同时,麻纺织业也获得了长足进步。

明清时期长江中游地区的纺织业市镇含棉花专业市镇、棉纱专业市镇、棉布专业市镇、夏布专业市镇、丝绸专业市镇、染织专业市镇,涵盖传统手工纺织业的全部行业(五)粮食贸易专业市镇:长江中游地区在明清时期已是全国性的粮食生产基地,市镇的粮食交易十分火爆。

因此,在长江中游地区各类专业市镇中,粮食贸易专业市镇非常突出。

长江中游粮食贸易专业市镇以稻谷贸易为主,形成了这些市镇的特色。

此外,也有以豆类、花生等贸易著称者。

(六)木材贸易专业市镇:,长江中游地区盛产木材。

许多府州县志在“物产”项下都列出“木之属”,种类繁多,不可胜记。

由于经济林的生态环境良好,所以木材成为长江中游地区的大宗商品。

与此同时,一批木材贸易专业市镇脱颖而出。

(七)药材及杂货贸易专业市镇:(八)牲畜与渔业贸易专业市镇:明清时期长江中游地区市镇经济的一大特点,是许多市镇实际上属于农村初级市场。

这类市场的商品构成,以农民所需之生活品及生产工具为主。

在这种经济氛围中,一批以牲畜交易为主的专业市镇形成。

(九)矿业及其他专业市镇:长江中游地区矿藏资源丰富,明清时期矿冶业有所发展,少数市镇成长为矿业市镇。

3简述宋代城市经济繁荣的原因和表现?原因:(1)唐朝中晚期我国经济中心以经南移(2)北方多战乱南方相对稳定(3)大量人口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大量的劳动力;从而南方城市社会能够发展;其次,从政策上看,宋王朝统治者执行了开明政策。

宋王朝是历史上唯一的一个鼓励经商的封建王朝。

在宋朝,商人的政治地位是不低的,他们可以和贵族平起平坐的。

这就鼓励商业的大幅度发展;再次,宋代思想文化高度繁荣,思想文化的繁荣能促进经济的发展;以及整个中国的不统一给各国贸易(国际贸易)创造了空间。

表现:1.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2.手工业的发达;3.商业的发达4.漕运的发达4.简述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途径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影响?(略)三:论述题1.论述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①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气候适宜、土地肥沃、地广人稀、水资源充足、交通便利等]。

②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为江南经济发展创造了稳定的环境。

③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增加了大量劳动力,并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

④南方统治者为发展实力,重视发展经济[鼓励开垦荒地、兴修水利]。

⑤新的农作物在江南引种,推动了农业生产发展;海外贸易的发展,促进了江南商品经济的繁荣。

⑥江南地区各族人民的共同劳动。

2.论述中国古代政治中心和经济重心的关系中国古代政治重心不随经济重心一道南移,经济重心的南移与政治重心的北移一、北方的历史文化渊源因素。

北方,尤其是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是华夏文明的摇篮,也是华夏族长期聚集的腹心地带,生产力发展水平高,政治、经济、文化发达,经夏、商、周以来数代经营,历来是政治中心所在地。

中原作为政治重心的观念根深蒂固,已与中华文化融为一体,故有问鼎中原、逐鹿中原之说,得中原者得天时(政治上居优势),已成传统。

二、北方的战略地位重要。

建都北方,一方面出于巩固统治需要。

北方地理位置优越,地势相对平坦,交通运输便利,也使统治者能够调集,出动兵马平叛、镇压人民反抗,形成据北方以制天下局面,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

比如唐前期实行府兵制,府兵多集中于关内,却负担番上宿卫、镇戌和征战各种任务,高度机动;北宋建立禁军,实施更戌法,形成强干弱枝格局。

另一方面,出于国防需要。

中国古代统一的封建王朝面临的外部威胁主要来自北方游牧部落,政治中心在北方,有利于加强防务。

比如明初迁都北京等。

三、北方的特殊现实地位决定。

中国古代封建王朝领导层大多起家北方,北方历来是其大本营、根据地,统治力量强大,政治稳定,这一背景往往直接影响到统治者对建都地点的选择。

比如隋、唐、北宋等。

四、北方经济的一再恢复。

文明的毫不间断也为政治重心的存在提供必要的基础。

一方面,北方社会经济屡遭战乱破坏,但从未彻底消灭,战乱之后,必须是统治阶级调整统治政策,促使经济重新恢复,以巩固统治。

比如三国、北朝、五代、明、清等时期北方经济的恢复。

另一方面,中原文化具有不为战争重创,顽强发展的坚韧性。

比如,在少数民族入据中原时期,华夏族体现出坚韧的念根心理,并未全部逃散,继承并把自身的文化发扬光大,侵入的落后势力反为其高度的文明感染同化,多次的民族融合使得中原文明充满勃勃生机,愈发强大。

四、填空题1.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结构特点,可以一言以蔽之,即以土地经营为核心的综合性经济。

2.西周时代,国有土地所有制是基本的土地所有制形态。

3.在各种自然灾害中,发生次数最多,破坏性最强的是旱灾、水灾、和蝗灾4.在采猎经济时代,人类最有代表性的手工业品是弓箭5.第三次社会大分工的标志是商人群体的出现。

6.小农经济包含了三种农民,即自耕农,租佃农和依附农民。

7.只要有土地买卖的存在,就会有土地兼并的发生。

8.中国封建社会工商业经济的两个特点,一是依附性,二是封建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