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与宗教之比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学与宗教之比较
(张训)
摘要:提及儒学和宗教,我们大家都很熟悉,而关于儒学是不是宗教的问题,至今没有定论。有些人认为儒学是宗教的同时,却有另外一批人反对这个观点,认为儒学不是宗教。然而,儒家是不是宗教呢事实上这是一个近、现代的课题。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几千年来,这并不成为一个问题,也没有人会质疑儒家的学者说:“你们儒家是不是宗教”但是自从明朝末年耶稣会的传教士利玛窦来中国传教之后,这个问题就在中国的历史上形成一个时常困扰着现代中国人的问题,包括中国文化区所有的儒家学者、儒家崇信者,甚至东方儒家文化圈都包含在内,而且连西洋的学者也卷入其中,议论纷纷。本文将从儒学与宗教关系问题的产生说起,简单介绍两种对立的观点,最后作出自己的理解,以为管窥豹斑之说。
关键词:问题由来,争论的意见,神道与人道
儒学与宗教的关系问题一直是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的一个极具争议性的问题,虽然这个问题与明朝末年耶稣会的传教士利玛窦将中国儒家的思想介绍给西方有着很大的关系,然而,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逐步深入,儒学与宗教的关系问题也就随之成为中西方文化界的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因此,至今的学术界对于儒学与宗教的关系问题仍然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也只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一、儒学与宗教关系问题的由来
西方人把孔子(Confucius)这个词输入西洋人的观念之中,是由利玛窦神父(Matteo Ricci 1552~1610)开始的,他把中文的孔夫子
一词拉丁化为Confutius。在一六九六年殷德释神父(Prospero Intorcetta,1625~1696)把Confutius改成Confucius。此后在英文和法文都采用此名,意大利文用Confucio,德文用Konfuzius,俄文用Konfutzii等等。于是儒家思想正式的传入了西方。利玛窦在中国传教的时候,和中国士大夫的交流中,充分显示儒释、道为三教,而且耶教(Christianity)和儒教(Confucianism)在教义上非常的接近[1] ,孔子和基督能相辅相成,他认为早期的中国人也相信上帝和灵魂不朽之说,但是朱熹的理学是无神论与唯物论,是古代儒教的腐蚀者。西洋人士对儒家是不是宗教,是众说纷云,但他们的目的不止于此。
理雅各布(James Legge)为此写了一本书,叫做《中国的宗教──儒教、道教和基督教的比较和描述》。他说:“我之所以谈儒、道,是在说明我们需要者乃在伟大的中国可以传基督教。真正的基督教是人类的最高形式。现在中国和其它国家的阻碍,已经不存在了。我个人深信他们会接受基督教,以便中国人自己决定自己,使他们能立足于社会规范之上。中国是英国长老会所选择的传教之区,我认为即是如此。”
他认为儒教正好是传播基督教的温床[2],所以西洋传教士的目的是使中国人成为基督徒,而“儒家是不是宗教”是他们在传教时所必须正视的问题。故而,西洋学者重视的是儒家思想对他们的裨益,其次才顾及儒家是否为宗教的问题。
二、儒学与宗教关系问题的争论的两种意见之代表——任继愈,
李国权和何克让
那么,中国的学者在关于儒学与宗教的关系问题的争论上又有何见解呢以下简单列举一些大家的观点以为佐证。
主张儒家是宗教的任继愈先生于1978年年底在中国大陆无神论学会成立的大会上首先提出了儒教是宗教的观点。他认为儒教具有宗教特征。至于儒教的宗教本质,任继愈指出:从汉武帝独尊儒术起,儒家虽已具有宗教雏型,但是,宗教的某些特征,仍有待完善。经历了隋唐佛教和道教的不断交融,互相影响,又加上封建帝王的有意识的推动,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条件已经成熟,以儒家封建伦理为中心,吸取了佛教、道教一些宗教修行方法,宋明理学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儒教的完成。
所以,任继愈先生认为儒教是个宗教,确定无疑,但是它没有宗教的名。并且,他还具体的指出儒教含有下列四种宗教特征:(1)至高无上的神:儒教亦宣传敬天、畏天,称国君是天的儿子。君权和神权紧密合起来,而且歌颂孔子为神。
(2)圣贤的追求:儒教把一切学问都归结为宗教修养之学。儒教不去改造客观世界,而是纯洁内心;不向外观察,而是向内反省;不去认识世界的规律,而是去正心诚意当圣贤。圣贤的规格就是儒教规格的人的神化,即典型的僧侣主义的「人」。
(3)精神世界的追求:儒教虽不讲出世,不主张有一个来世的天国,但是却把圣人的主观精神状态当作彼岸来追求,亦即把「天国」放在此岸的现实生活之中,而不在彼岸的现实生活之外。
(4)教主、教义、经典、道统:儒教的教主是孔子,其教义和崇奉的对象为「天地君亲师」,其经典为儒家六经,教派及传法世系即儒家的道统论,有所谓十六字真传──「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尚书·虞书》[3]
但是,任继愈先生在说明这几点时,似乎忽略了这样几个问题:第一,儒家与儒学的区分。我认为,儒家与儒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范畴,儒家只是指代孔子所创立的“儒”这一学派,是传承“儒学”这个思想体系的主要的成员,而“儒学”则远远不仅限于“儒家”这一学派,它是整个“儒家”思想融合其他学派思想而形成的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换言之,可以将“儒学”视为一种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狭义上的“国学”。而任继愈先生只是认为儒家是宗教,但是关于整个儒学,他未作明确的解释。
第二,任先生也并未很好的区分儒学的“神”与宗教的“神”的不同之处。儒学的“神”更多的是一种道德意义上的“神”,而不是宗教当中的,特别是基督教当中的上帝那样的“全知,全善,全能”的“神”,虽然儒学之神与宗教的神都给予人的是一种“善”的意义和引导,但是,在如何理解这“神”的寓意方面,儒学与宗教表现出的是两种不同的取向,也就是在对精神世界的追求方面的不同:儒学关注的是现实的人的生活,向往的是“大同”,“小康”的社会;宗教想让人们向往着天国,是在现实生活之外的彼岸的世界。
第三,儒学的“天”主要是“儒家”的意义上的“天”,它不同于封建迷信与宗教信仰的“天”。这里的“天”也是一种道德意义上
的“天”,儒家提出“天地君亲师”的思想,在其实质上是为了“君亲师”,还是为了现实的人的生活,而并非彼岸的超脱的世界。
而反对儒家是宗教者也不乏其数。李国权和何克让这两位先生在《儒教质疑》一文中,对任继愈的观点提出挑战[4],他们的主要的意见如下:
(1)孔子的天命观是对殷周天命神学的否定
任继愈认为儒家的「天命观」是由殷周奴隶制时期的天命神学发展而来。但是李国权和何克让反对,他们说:周人的「天命观」,因为提出了「惟命不于常」的观念,已经和殷代的「先王有服,恪谨天命」有所不同,而儒家的「天命观」,却又在周人的基础上迈进了大胆的一步。孔子虽然说过一些信「天」的话,例如「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论语·八佾》,「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论语·雍也》,但这只是在发誓的时候,或者感叹的时候说:天会有什么作用,不能视为儒家「天命观」的实质。而儒家「天命观」的实质是什么呢李国权和何克让指出:孔子的「天」不是上帝的天,不是虚幻的精神世界,孔子所说的「天何言哉四时行为,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中的天,是指不断运行的自然界。再者,孔子对鬼神的存疑,绝口不谈鬼神问题,乃是对殷周「天命神学」的怀疑和否定。
(2)孔子的「仁学」是对专制宗法的摆脱
任继愈认为儒家学说的核心是强调尊尊、亲亲、维护君父的绝对统治地位,巩固专制宗法的等级制度。李国权和何克让则反对这一点。他们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