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与宗教之比较

合集下载

儒学是不是一种宗教?

儒学是不是一种宗教?

儒学是不是一种宗教?*导读:儒学是不是宗教长期以来一直是一个存在重大争论的问题。

要回答儒学是不是宗教儒学是不是宗教长期以来一直是一个存在重大争论的问题。

要回答儒学是不是宗教、儒学宗教化是否可能和儒学宗教化对儒学是复兴还是解构等问题,必须基于一定的历史文化前提。

毋庸置疑,儒学和儒教都属于历史文化概念。

儒学是一个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体系。

就其本意而言,儒教并非宗教,是指以六经为主的儒学的人文教化意义。

儒学与儒教有亲缘关系,但儒学不同于儒教,有儒学而后才有儒教。

儒学之为教,本来就是儒学教化功能的表现,彰显出儒学在社会生活中多层次、多向度的样相。

儒学之为儒教,主要表现为政治、教育与日常生活中的礼仪,学术与国家意识形态中的思想学说,以修身为本而追求成为圣人的宗教。

然而,宗教却是一个难以定义的概念,这是导致儒学是否是宗教问题见仁见智的重要原因。

人们对于宗教的理解早已多元化,迄今也没有统一的定义。

实际上,世界历史中存在或曾经存在的主流宗教形态,例如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婆罗门教和佛教等早已提供了宗教之样相的经典样本。

相对于这些宗教的经典样本来说,儒学和儒教并不是宗教。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儒学没有宗教性,也不意味着儒学在其历史的发展中不能成为宗教。

从各大宗教之经典样相中,不难获得某种学理上的宗教观念,例如《牛津法律大辞典》的宗教词条指出:宗教的宗旨在于对超自然力的信仰,并由此获得精神上的慰籍。

根据宗教理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受到超自然力的掌握和控制。

宗教包括信仰、教义以及慰籍、礼拜、宗教仪式等活动。

这一界说将宗教的本质定义为对掌握和控制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超自然力的信仰。

这与流行的宗教观比较接近,但不一定能表达作为宗教的儒学的精神特质。

因为儒学诉诸的不是外在的超自然力,其信仰恰恰是源于人自身的本性和自我修养的实践,所谓尊德性和道问学。

然而,无论宗教如何变化,信仰、教义以及慰籍、礼拜、宗教仪式依然是宗教中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

论儒学既是哲学又是道德宗教

论儒学既是哲学又是道德宗教

论儒学既是哲学又是道德宗教【摘要】儒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思想体系,既具有哲学思想,又蕴含着深厚的道德宗教色彩。

在儒学的哲学思想方面,强调仁、义、礼、智为核心,强调人伦关系和个人修养。

在道德价值观方面,儒学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倡仁爱和孝道。

儒学还具有宗教特征,尊崇祖先、祭祀礼仪等为其表现形式。

在中国历史上,儒学在政治、教育领域发挥了巨大作用,影响深远。

当代,儒学的重要性依然不可忽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仍具有重要意义。

儒学对中国文化的贡献不可忽视,也在世界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哲学与道德宗教的结合体现。

【关键词】关键词:儒学、哲学、道德宗教、起源、发展、思想、价值观、宗教特征、地位、影响、当代意义、中国文化、贡献、世界哲学史、结合。

1. 引言1.1 儒学的起源与发展儒学起源于中国春秋时期,传统认为其创始人是孔子。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奠基人,他提出了儒家的核心理念,强调人们应该以礼义廉耻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追求仁爱和道德完善。

儒学逐渐发展壮大,在孔子之后的儒家先贤陆续涌现,如颜氏、孟子、程颢、程颐等人,他们对儒学进行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和流派。

儒学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秦朝的焚书坑儒,汉朝的儒学复兴,隋唐时期的鼎盛时期,宋明清时期的复兴与变革。

儒学从起初的治国安邦的学术思想,逐渐演变成了涉及生活各个方面的综合性思想体系,被广泛应用于政治、教育、家庭伦理、礼仪习惯等方面。

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深远,不仅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对东亚各国的文化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学的核心思想包括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被奉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表征,塑造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精神风貌。

2. 正文2.1 儒学的哲学思想儒学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其关于人性、伦理道德、政治治理等方面的思考和理论。

儒学认为人性本善,提倡仁爱之道,强调人的修身养性和道德修养。

儒学的神秘化与宗教色彩:儒教到底是不是宗教?

儒学的神秘化与宗教色彩:儒教到底是不是宗教?

儒学的神秘化与宗教色彩:儒教到底是不是宗教?儒教到底是不是宗教?这是学术界讨论比较热烈的问题。

概括地说,中国历史上的儒教之争共有三次:从明末清初利玛窦否认儒教是宗教,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儒教之争,再到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任继愈先生重提儒教是宗教,每次都引起人们极大的讨论热情。

因为这个问题的讨论,不仅牵涉如何认识宗教的本质,而且对建立独立的中国宗教学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在中国古典史籍中,常有“三教”并称的现象。

所谓“三教”,实际上指的是儒教、佛教与道教。

佛教、道教是宗教,学术界早有一致的意见。

而一提到儒教也是宗教问题,学者们则是意见纷呈,莫衷一是。

有些学者认为,儒教与佛、道二教一样,同属宗教;有的学者则认为,儒教与佛、道二教不同,“儒教”之“教” 是指儒学之“教化”,是教化之“教”,而不是宗教之“教”。

儒教注重务实,而且纵观古今,儒教从没有设立作为社会特殊阶层的专职祭司。

儒家的种种仪礼,均由官吏、族长或家长作为主祭人而主持。

笔者认为,首先,儒教与儒学不同,儒学和其他诸子百家一样,是一种学说,而儒教具有明显的政治性和伦理性,同时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至少从社会功能的意义上,具有准宗教的作用。

任继愈先生认为,儒教是宗教,是中华民族土生土长的宗教。

他明确指出:“我们还应注意正统的儒教的研究。

过去认为‘儒’不是教,只是一种学说,儒教是不是宗教,国内外都有不同的看法。

我们认为儒具有一些宗教的特征,如祭天地,拜孔子,敬祖先,这些东西都带有一些宗教的内容和性质。

所以,经过多年的探索,我们认为,儒也是一种宗教,是中国的一种特殊形态的宗教,至少它影响到中国社会千家万户,以前都信奉天、地、君、亲、师,这既是封建意识,但也与宗教有关系的。

”其实,讨论儒学的宗教性质,首先要弄清儒学与儒教的区别与联系,其次要弄清宗教本身的定义与标准问题。

解决了这些问题,围绕儒教是教非教所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例如,儒教出世入世的问题,儒者是否信神?孔子是人是神?孔子对待鬼神的态度如何?儒教有没有自己的彼岸世界?儒教有没有自己的组织?谁是教徒?等等。

道家与儒家

道家与儒家

道家与儒家、道教之异同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的大学循。

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泥,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

只有对儒家和道家作比较研究,才能在对立中准确把握道家的特质,并进而全面了解儒学和传统文化。

同时,道家在东汉以后又与道教存在着若即若离的关系,道家一方面有着自己相对独立的传承系统,另一方面又与道教相亲缘,或被容纳,或被发挥,或被改造,形成道家思想发展中的支流旁系。

正由于此,历史上既有辨析道家与道教之为异学者,也常有用道家统称老庄之学与道教者,两者关系之扑朔迷离,使现代学者大伤脑筋。

为了深入揭示道家的内涵和梳理道教的泥也必须对道家相道教的异同作一番历史地考察。

如果说在世界范围内多极文化中,西方欧美文化和以中国为中心的东方文化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那么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便是主要的两极,亦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换句话说,两者正由于处处相反,因而才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

儒道两家各有自己的经典,互不相借,唯有《周易》成为两家共同祟尚之典籍,这里面有着深刻的道理。

《易经》成书于两家形成之前,《易传》形成于两家出现之后,虽是儒生所著,却大量渗透着道家思想,如形而上之道,阴阳化生之理,无往不复之运,顺法天地之行,皆采自考学,此其一。

《易传》用阴阳两大概念表示宇宙间两种基本的对立力量,阳表示正面、主导、进取、雄性;显露……,可以综合为阳刚之性;阴表示负面、被动、退守、雌性、深藏……,可以综合为阴柔之性。

阳刚之性正是儒家的特性,阴柔之性正是道家的特性;儒家与道家的对立与互融正体现了阴阳的交感相推之道,所以才能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对基本矛盾,此其二。

我们用阴阳学说分析儒道关系,便会抓住问题的根本,一系列特征的对比就有了贯通一气的基础。

儒学与宗教中的伦理道德观

儒学与宗教中的伦理道德观

儒学与宗教中的伦理道德观儒学和宗教是两种不同的思想体系,但都对伦理道德观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诠释。

在儒学中,伦理道德是其基础和核心,而在宗教中,伦理道德则是信仰和敬畏的体现。

本文将探讨儒学和宗教中伦理道德观的异同以及它们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儒学中的伦理道德观儒学是中国的传统思想之一,以孔子为代表人物。

儒学强调的是人的本质和人的修养,它正是以二者为基础,来阐述其关于伦理道德的思想。

在儒学中,“仁”是最核心的概念,指是爱、仁慈和人性。

儒学认为“仁”是人类天性中最重要的,也是最高尚的特质。

只有通过修养,才能把“仁”发挥到极致,进而构建出一个安定、和谐、关爱的社会。

此外,儒学还注重家庭伦理。

通过家庭教育的方式,让人们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伦理道德,让大家树立起自我约束和自我克制的信念。

同时,儒学还倡导了儒家礼制,在特定的场合使用一定的礼节,以体现尊重和关注。

儒学的伦理道德思想得以贯彻到中国的社会和治理中,在实践中被相当程度地认可和接受。

在中国古代社会,“风”和“俗”被均视为很重要的道德规范。

这些规矩和仪式都是儒家思想的延续。

宗教中的伦理道德观宗教是人类精神和信仰领域的一个方面。

宗教伦理道德观注重的是神秘、超越、心灵和个人价值。

它通过让人们接受某种神的存在,来推动人们的道德行为和精神生活。

伦理道德在各个宗教中都有重要的地位,但是在不同宗教中的解释和强调却是不同的。

基督宗教中有“十诫”,伊斯兰教有“五行”,佛教则有“八正道”。

这些道德标准差异巨大,但指导的原则却都是为了构建更加和谐、高尚和美好的社会。

宗教伦理道德观还关注对待他人的友爱和宽容。

宗教鼓励信徒学会接纳和包容他人,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并且尽力成为一个更为宽容、自律和高尚的人。

宗教伦理道德观是在超自然信仰的观念上产生的,其特有的信仰和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类的和谐发展、精神修养、道德教化发挥着深远的影响。

儒学和宗教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儒学和宗教对人类社会都有深远的影响。

先秦儒家和道家思想的比较研究

先秦儒家和道家思想的比较研究

先秦儒家和道家思想的比较研究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黄金时期,当时儒家和道家两种思想流派先后相继出现,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中国社会的演变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儒家和道家两派思想各有特点,虽然都关注道、德、人、天的问题,但其观点和方法却大不相同。

本文将从六个方面,分别探讨儒家和道家思想的比较研究。

认识论:儒家注重学习,道家强调悟道儒家思想重视人的认识、学习和修养,认为人要通过经验来认识世界,是通过不断学习来得到智慧和谋略,并将其运用于实际生活中。

儒家的思想强调对道德规范的学习和思考,通过阅读经典来修身养性,从而遵循人类的本性和天道,完成自我完善和道德约束。

道家思想则认为,人应主动去寻求大道和真理,而不是被灌输知识,认为通过内在的力量去寻求真理是更有效的方式。

道家的思想强调从冥 contemplation 中得来的洞见,它是超越日常人类生活物质的谦虚,通过沉静和冥想,从而达到洞察和领悟大道本质和神秘力量的境界。

伦理学:儒家注重道德规范,道家主张无为而治伦理学是儒家和道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认为个体的道德规范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提倡仁义道德,讲究社会和个人责任和义务。

儒家的“仁”就是指对他人心存关切,助人为乐来构建和谐社会。

儒家思想强调对于人的感情和行为的规约,通过天人合一来调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之间的关系,以此来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

道家的伦理学观念完全不同于儒家,其根据道德道义来行事,强调推行无为而治,认为政府和个人应该放弃自己的目标和原则,认为社会的改变和发展应自然发展,而不是由人们的决定和干预导致。

道家认为,人们应该追求看似无所不为却又不掩盖真实情感和内心的行为。

宗教信仰:儒家多祭祀祖先,道家信奉道教儒家经常进行祖先的祭祀和崇拜,特别是针对祖先的牌位仪式。

这些祭祀和崇拜活动强调祖辈传承和家族传统至关重要,是一种精神和文化的传承方式。

儒家更多的是面向现实的社会,旨在维持现实秩序。

《儒学是不是一种宗教?》阅读答案附解析

《儒学是不是一种宗教?》阅读答案附解析

“儒学是不是宗教”长期以来一直是一个存在重大争论的问题。

要回答这一问题,必须基于一定的历史文化前提。

毋庸置疑,儒学和儒教都属于历史文化概念。

儒学是一个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体系。

就其本意而言,儒教并非宗教,是指以“六经”为主的儒学的人文教化意义。

儒学与儒教有亲缘关系,但儒学不同于儒教,有儒学而后才有儒教。

儒学之为“教”,本来就是儒学教化功能的表现,彰显出儒学在社会生活中多层次、多向度的“样相”。

儒学之为儒教,主要表现为政治、教育与日常生活中的礼仪,学术与国家意识形态中的思想学说,以修身为本而追求成为圣人的宗教。

然而,宗教却是一个难以定义的概念,这是导致儒学是否是宗教问题见仁见智的重要原因。

人们对于宗教的理解早已多元化,迄今也没有统一的定义。

实际上,世界历史中存在或曾经存在的主流宗教形态,例如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婆罗门教和佛教等早已提供了宗教之“样相”的经典样本。

相对于这些宗教的经典样本来说,儒学和儒教并不是宗教。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儒学没有宗教性,也不意味着儒学在其历史的发展中不能成为宗教。

从各大宗教之经典“样相”中,不难获得某种学理上的宗教观念,例如《牛津法律大辞典》将宗教的本质定义为对掌握和控制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超自然力的信仰。

这与流行的宗教观比较接近,但不一定能表达作为宗教的儒学的精神特质。

因为儒学诉诸的不是外在的超自然力,其信仰恰恰是源于人自身的本性和自我修养的实践,所谓“尊德性”和“道问学”。

然而,无论宗教如何变化,信仰、教义以及慰籍、礼拜、宗教仪式依然是宗教中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

若以此来看,在特定的历史与地域中,儒学曾经作为宗教存在过,即便是认定“儒学不是宗教”的人,也不能否定儒学有宗教性。

说到底,儒学的宗教性根源于其内在超越性。

不像一般宗教的超越性那么直观,儒学不以世俗社会生活的幸福为满足,而是在成圣的修行道路中,追求圣人之德与天德合一的境界,但是圣人既不否定也不脱离人世间的世俗生活。

再论哲学之极——牟宗三论儒学之为“道德的宗教”

再论哲学之极——牟宗三论儒学之为“道德的宗教”

再论哲学之极——牟宗三论儒学之为“道德的宗教”*导读:摘要:哲学应担负起现实关怀和终极关怀两种使命,这两种使命为哲学之……*摘要:哲学应担负起现实关怀和终极关怀两种使命,这两种使命为哲学之两极。

然而,传统儒学推开了终极关怀这一极。

面对西学的大规模东渐,这一问题成为现代儒学不可回避的问题。

在此方面,牟宗三对终极关怀这一极进行了有益探讨:其一,无论就宗教之理来看,还是就宗教之责任来看,儒学就是宗教。

其二,由于儒学不具有一般宗教之形式,且它所强调的是天道超越而内在等,故其为一种特殊的宗教。

其三,儒教将重点放在道德之本心与道德之创造上,故是一种道德的宗教,亦是一种人文教。

牟宗三认为,这种宗教是一种大中至正之圆教,高于基督教、佛教等离教,故不仅可以此护持国脉,而且可代表人类宗教之发展方向。

Abstract: Philosophy should take up two missions, namely, two polarities: real concern and ultimate concern. However, Confucianism pushed away theultimate concern, namely, the second polarity. But, while the western culture blowing eastward, modern Confucianism has to deal with the issue of religion. In this regard, Mou Tsung-san had a useful exploring about the second polarity: firstly,regardless of religious principle or religious responsibility, Confucianism is a religion. Secondly, because Confucianism does not have the general form of religion, and it emphasizes transcendent and immanent and so on, it is a special religion. Thirdly, the focus of Confucianism is placed on the moral mind and its creation, so it is a moral religion, therefore is also a kind of humanistic religion. Mou believed that this religion is a perfect religion, which is more advanced than ex-religion such as Christianity, Buddhism etc. At Mou, Confucianism as a humanistic religion can not only protect national thread but also show the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of human religion.*关键词:哲学宗教儒教道德宗教人文教Key words: philosophy;religion;Confucianism;moral religion;humanistic religion在现代中国的学术舞台上,面对西方文化的大规模东渐,宗教问题成为了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儒家与佛教

儒家与佛教

浅谈儒家与佛教佛教和儒教是中国三大宗教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与道教并成为三大宗教,他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

三教的分合是贯穿近二千年中国思想文化史中一股重要的思流,对中国文化乃至中国社会的变迁产生了巨大影响。

下面我们主要讲一下佛教与儒教的联系以及二者对我们的启示。

一、儒家和佛教的区别。

首先,从特征上来看,佛家特别喜欢普渡众生,讲究“三根普被”。

也就好像我们现代的义务教育,佛教也喜欢普及他们义务教育。

佛教主张“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可成佛”,主张“普渡众生”。

佛教的这种群众化大众化作风,使得佛教在中国乃至全世界广为流传,发展传布比较快。

而儒家主要是在读书人中进行教育。

他们不像道家的隐逸,也不像佛家那么普渡众生,主要通过学校教育来传布教义和思想,所以儒家弟子往往是“书生”。

然后,想到对世人的影响。

儒家是站在宫殿上看人世,把伦理道德看得较重。

佛家是站在天上看人世,把一切都看空了。

佛教对“心”的诠释,有诸多层次的分析说明,更用许多的比喻来阐释我们的心,进而教导我们如何找心、安心、净心。

因此,佛家更注重心理。

儒教是礼法,要求如何做人,每个人应该怎么做。

儒教崇尚的是“存天理、灭人欲”,哪怕削足适履也要人来适应宗法社会的纲常,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故儒家更注重做人。

接着,从入世超世方面谈起,佛教认为现实对人来说都是苦海。

佛经中说人生有八种苦痛:生、老、病、死、爱别离、求不得、怨憎会、五蕴炽盛。

经此八苦纠缠,人的一生才算得上圆满。

佛教主张舍弃对现实物质的追求,要放弃各种欲望,追求超脱生死轮回的"苦海"而进入涅槃。

佛教对于中国习俗风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具体表现在:第一、信三世。

佛家认为,世间的万事万物都因缘和合而生,一切都在轮回之中,人有生老病死,天有阴晴圆缺,花开花落,生灭相成。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中国人开始知道人有三世,知生有所从来,死知有所往。

第二、信六道。

佛教有六道轮回之说,虽然现世作恶而得福得寿,但其业果若不报于现世而将报于来世。

最新整理浅论太平天国的宗教思想与儒家思想.docx

最新整理浅论太平天国的宗教思想与儒家思想.docx

最新整理浅论太平天国的宗教思想与儒家思想浅论太平天国的宗教思想与儒家思想太平天国宗教在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学界涉猎无多,主要是学界存在这样一在种思维——太平天国运动这样一个伟大的事业与宗教这种被经典作家斥之为“精神鸦片”之类的东西不应有过多联系,多数人是怀着讥笑和咒骂的心情对它不予置评,或许也是有所顾虑不敢提及也未可知。

简又文察觉到大陆学界的这种倾向,语重心长地指出:“(太平基督教)是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之源头及性质,亦即其建国创制之主要原则,举凡其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社会,全部制度,包括其思想、书籍、命令、理想、甚至每个人之日常行为、生活,无不受宗教之透彻的支配;非彻底了解其宗教方面之真实内容,简直不能了解及诠释这革命大运动之真相及意义,甚且很容易流于误会及错解焉。

”①简氏对太平天国宗教研究虽有开创之功但也无力改变整个学界的偏向。

据笔者粗略的统计,新中国成立后到“文革”结束前,论及中国历史上的农民战争和宗教关系的文章有6篇②。

而专门涉及太平天国宗教的文章更是寥寥,就笔者所见大约有5篇③。

在浩如烟海的太平天国著作中,每每遇到这个问题学者们都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

1978年以后,这个现象发生了较大改观。

比较多的学者对太平天国宗教的产生、教义演变及其与各方关系的演进迹象进行了细致、系统的分析和研究。

一、太平天国的宗教思想和儒家思想的关系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宗教思想与儒家思想关系,在“文革”时几乎所有相关文章都是对洪秀全怎样破坏偶像、打倒神权、捣毁孔子牌位的颂扬,仿佛洪秀全和太平天国麾下的子民真的是对孔子恨之入骨,跟儒家作毫不留情的决裂。

事实上,太平天国的上述举动,本是从废止偶像崇拜这一教义出发的宗教行为,它绝少任何政治象征意义。

而在“文革”那个混乱的年代里,这个问题的跟学术也无关。

“文革”结束后学界才得以平心静气地对待太平天国的宗教和儒家思想的关系。

而注意点是从《天条书》、《太平诏书》、《百正歌》、“三原道”等书的不同版本间对待儒家典训名言运用程度不同引起的。

儒学与宗教辨

儒学与宗教辨

儒学与宗教辨丰晓流在我国的历史文献中,出现过儒家、儒学、儒教(孔教)的记述。

至西汉后期、东汉初期,佛教传入中国,中国道教创立后,人们将儒道佛合称“三教”。

其实儒学(儒教)与宗教有实质上的区别。

人们也许会问:司马迁著《史记·游侠列传》说:“鲁人皆以儒教,而朱家用侠闻。

”又怎么解释呢?这或许与中国当时还没有出现真正的宗教组织有关,或在词语表达上取模糊态度。

如“汉代儒家宣扬夏尚忠,商尚敬,周尚文为三教”。

[1]随着社会进步、科学文化的发展,语言表述也随着发生变化,如中国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在某些概念、语法使用上出现差别一样。

儒学是否应属于宗教,并称“三教”?值得探讨。

一、儒家(儒学)源流儒者,是从古代巫、史、祝中分化出来的人。

《周礼·天官·家宰》[2]:“四曰儒,以道得民。

”后人解释说:儒以掌养国子以道德,故云以道得民。

指从事国子道德教育为业的学者或专家,孔子应属这一阶层的人。

然孔子未走这条路,而是创办私学,行“有教无类”,成为我国古代教育家,后被封建王朝封为“至圣先师”。

儒学与原始宗教或后来的宗教派系及其信仰者、神职人员是有区别的。

儒家学说的理论构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孔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意指他爱好周代文化。

《庄子·天运》[3]载:“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后因《乐》佚,称“五经”),但也不能因此说他没有作。

如作《春秋》、删《诗》经等编辑工作,应是有作的。

二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后人,将孔子的学术言论和本人的学习心得,创作集结成书或新著,继承并发展儒家理论,如《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从此“五经”、“四书”成为儒学的基本理论。

在儒学理论中,有诸多方面与宗教理论显著不同:一是遵循了孔子的“子不语怪、力、乱、神”[4]的思想;二是联系社会实际,把教育人作为要务,即以仁义道德为本,治国平天下。

期望受教者成为社会合格公民,共担责任,共享幸福的“大同世界”。

儒学与道家佛家之异同

儒学与道家佛家之异同

儒学与道家佛家之异同作者:邵友伟来源:《卷宗》2017年第18期摘要: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无论是传统的儒学文化,还是老庄的道家文化,都是先民对于自然和人类社会的体察,而不断发扬光大的。

虽然我们继承古代圣贤流传下的儒学传统,但是我们亦不排斥其它文化,使道并行而不相悖,教并行而不相斥。

下文吾将从以下五个方面对于儒道佛三教的异同点展开论述。

其中包括天道观、心性论、、苦乐观、生死观、修身论、政治观五个方面。

关键词:儒学;道;心性1 天道观儒学所说的天道观,其实不是当今民众所说的天帝观,但人或误以为天道观就是天帝观。

“中国古代是以天地为人与万物父母的,所以一开始对天道的崇拜就含着一种对生命本源的追求,卽相信自己的生命是源于天的,相信自己的祖先是天地大道所生的。

”儒学讲究人的活动要合乎天道,要顺天而不可逆天。

“顺天者昌,逆天者亡”。

故宜法天之生德,生生而不息。

易云:“天之大德曰生”。

有道君子当体上苍好生之德,仁民爱物,明明德、亲民而止于至善。

“天道赏善而罚淫”老子也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

老子所讲的道与儒学所讲的道都是作为世界本源的存在,但是老子将天道神秘化,而儒学思想则强调对于天道的理解。

老子还提出“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道德经》子思子在中庸开篇中也提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为教。

”《中庸》老子所讲的天道,人与天的关系是单向的;而儒学所讲的人与天的关系则是双向的,天命赋善道予人的身心之中而成人类之本性,而人率性去行符合天道,达到对于天道的理解。

总体来说,不管是儒学思想还是道家思想,都认识到了天道作为一种规律的存在,所不同的认识论上的差异,从而导致方法论上的差异,卽老子的“无为”与孔子的“知天命,尽人事”之不同。

2 心性论虽然天道至大至精、峻极于天,但能化生天下万物,为人物得以生存之最高根据,并为人物所必遵之根本大法;所以人应该认识天道,遵循天道。

但是俗人很难认清天道,因此圣人提出了中庸之道,卽中正不偏之大道。

儒家道家佛家法家墨家如何区分

儒家道家佛家法家墨家如何区分

儒家、道家、佛家、法家、墨家如何区分?一、儒家儒家的思想又称儒学。

以孔子、孟子为代表人物。

由孔子创立。

主要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卿、董仲舒、朱熹、王阳明等。

比较出名的代表作有《论语》、《孟子》、《荀子》、《周易》等。

儒家从创立到现在大约有2500多年历史。

儒家讲的是中庸之道、三纲五常。

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要求臣、子、妻必须绝对服从君、父、夫,同时,君、父、夫要为臣、子、妻做出表率。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

是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儒: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儒家倡导天人合一。

1、和而不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2、义利之辨: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3、中和之道: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4、人生在世:立德、立功、立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5、天下情怀: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儒家:思想主旨是仁义,舍生取义,以仁孝治国。

是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

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仁、义、礼、智、信;忠恕、孝悌、廉耻、名节等。

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主张德治、仁政,讲究三纲五常,重视伦常关系。

儒家的思想精髓:入世、治世。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是他们的楷模。

儒家的根本:当代把《弟子规》视为儒家的根本。

《弟子规》由清朝康熙年间山西绛州秀才李毓秀所作。

他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编写而成。

全册原文360句,1080字,语言精练。

对儿童的早期教育可起到重要作用。

《弟子规》灌输了儒家文化的精髓,是当代乃至今后时期对人进行道德教育的一部上好教材。

二、道家道家也称德家。

道家是古代最有影响的哲学学派。

道家与道教不同的是:道教是一种宗教信仰,而道家是一种哲学思想。

道家的创始人为老子,代表人物主要有老子、庄子等。

比较有影响的代表作有《道德经》、《太上感应篇》、《庄子》、《列子》等。

创立到现在大约有2600多年历史。

道家讲的是清净无为,修仙修真。

“道”是指天地万物的本质及自然循环的规律。

佛教、道教、儒教之异同

佛教、道教、儒教之异同

佛教、道教、儒教之异同先说佛教、道教、儒教之异第一、佛家讲“超世”,道家讲“出世”,儒家讲“入世”佛教主张“无生”,认为现实对人来说都是苦海。

对现实人无能为力,所以要忍受和超脱----即“超世”。

要忍受和超脱,就要放弃各种欲望,追求超脱生死轮回的"苦海"而进入涅磐(无苦的极乐世界)。

佛教主张舍弃对现实物质的追求,注重精神的修持和对来世的向往。

道教认为,个人修养的提升乃至成仙明道,道教的修炼方法上也充分反映了道教的“出世”思想道教是主张"出世"的。

儒家是主张参与社会的,而且主张个人的自我完善是在参与社会的过程中才能实现。

比如儒家的人生目标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实际上是把人自身的发展与对家庭、社会的贡献紧密联系在一起了。

所以儒家是主张"入世"的。

第二、佛家重心理,道家重生理,儒家重做人佛教对“心”的诠释,有诸多层次的分析说明,更用许多的比喻来阐释我们的心,进而教导我们如何找心、安心、净心。

“佛教从心的角度概括世界万物的一切,并对人的行为问题进行根本性的探讨与阐释,道教主张以生为真实,追求延年养生、肉体成仙。

道教认为,人的生命由元气构成,肉体是精神的住宅,要长生不死,必须形神并养,即有“内修”“外养”的工夫。

儒教是礼法,要求如何做人,每个人应该怎么做。

儒教崇尚的是“存天理、灭人欲”,哪怕削足适履也要人来适应宗法社会的纲常,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第三、佛道儒三教各自特征佛教兼伦理和功利、理性和巫术而有之,透露出一种特有的生存智慧和处世机巧。

道教保留了更多的原始宗教的成分,具有相当的巫术性质,更多的适应了当时底层民众的需要。

儒教则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伦理型或道德型宗教的特征。

再说佛教、道教、儒教之同笔者认为,佛道儒三教确实有相通甚至相同之处。

它们的同,最主要的是佛道儒三教都要求克制人的感官欲望,主张人不要被身体本能牵制和奴役,回到人心灵的自然宁静。

明朝的宗教信仰与儒教文化

明朝的宗教信仰与儒教文化

明朝的宗教信仰与儒教文化明朝时期,中国社会的宗教信仰和文化形态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对儒教文化的重新认知和重新定义。

在这个时期,宗教信仰成为了一种表达文化认同和社会价值观的方式,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时的文化生态。

一、明朝的宗教信仰明朝时期,中国社会的宗教信仰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除了被官方所承认的官方宗教之外,还涌现出了一些民间宗教、异教和民间信仰。

其中,最为突出的官方宗教是儒教、佛教和道教。

儒教在明朝时期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明朝的皇帝和官僚们都是儒学派别的拥趸,而儒家思想也几乎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文化。

明代儒学思想主要由孔子思想和宋明理学两个方面构成,深植于社会生活中。

而且,儒家思想的一些关键方面,如孝道、忠诚、纲常、仁爱、谦让等,也成为了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念。

佛教在明朝时期也受到广泛的推崇。

佛教传入中国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其间对中国社会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明朝时期,佛教得到了更广泛的普及和发展。

佛教的中心思想是缘起无常,即一切事物都是有因果报应的,仅通过念佛礼佛就能改变命运。

这一思想得到了中国民众的广泛认同。

道教则是一种最为本土的宗教信仰,也流行于明朝时期。

道教的中心思想是阐述天人合一的思想,追求身体和心静的境界,通过特定的修行方法追求永生长生的目标。

道教在中国历史上与阴阳五行、寻仙得道等神秘主义联系紧密,并有着重大的影响。

此外,还有众多的民间信仰存在于明朝时期,如妈祖信仰、地神信仰、土地神信仰等等。

这些宗教信仰在当时被广泛接受和信仰,形成了一个多层次和多样化的宗教信仰体系。

二、儒教文化的重新认知和重新定义明朝时期,对儒教文化的重新认知和重新定义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在这个时期,儒家文化不仅仅是一个纯粹的哲学和道德体系,也被广泛地应用到社会生活和国家管理中。

其中一个变化就是“朝教一致”的实行。

明朝时期,以朝廷为代表的统治者决定将儒家教义与国家行政和政治管理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得儒家文化成为了一种民族精神和文化氛围的标志。

儒家思想孝与佛教思想孝的比较

儒家思想孝与佛教思想孝的比较

儒家思想孝与佛教思想孝的比较作者:廖小芳黄师敏来源:《新农村》2011年第06期摘要:中国的儒学名义上不是宗教,但实质上跟宗教差不多,只是不像宗教那样有严格的教义与教规。

儒家思想是入世思想,佛教思想是出世思想。

儒佛是截然不同,可是深入了解,还是可以发现这两大派别存在一些共同点--都对"孝"作出过阐述,本文就儒家思想孝与佛教思想孝作个比较。

关键词:儒家思想佛教思想孝一、儒家思想孝与佛教思想孝概述1.儒家思想孝在五千年历史的中国,孔子是一个划时代的人物。

孔子继承二千五百年来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道,以礼、乐等六经为本,有系统的综合整理和树立一套道德伦理,这就是儒家思想。

自此以后二千五百多年,一直受其影响。

中国文化以孔子的儒家为代表,儒家学说则又以伦理道德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而孕育此民族精神者,首称孝道。

儒家孝文化,不仅左右了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特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中国政治文化与民族心理的特点。

不仅成为中华民族虽历经劫难仍薪传不息的道德传统,而且内化为一种民族精神。

孔子经常和弟子论孝,视孝高于一切,认为家庭的孝悌是每个人必备的最基本德行;把家庭的孝推及社会,推及至国家,那么,国家将会和睦、富强。

孝作为家族统治的精神根基,它一方面满足了维护家族制度的稳定,协调父子关系的需要,另一方面又为封建统治者的专制统治服务,因此,孝道得到了历代统治者的重视。

汉代时期,更以“以孝治国”著称,以孝廉察举士人,设孝悌力田之科,这也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视孝的朝代。

《孝经》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可见父母是每人得以形生的本源,因此报恩孝顺父母就成了顺应天下自然之理。

古人有云:“羔羊跪乳,乌鸦反哺。

人若不孝,禽兽不如!”俗世间对父母的朝夕奉养是最小的孝,爱护自己、不玷辱父母是中孝,扬名立万、光宗耀祖是大孝。

儒家孝文化由养亲、敬亲、谏亲和全体、贵生等多重内涵构成。

其一,养亲。

父母抚养子女含辛茹苦,历尽艰辛,子女成人后当思鸟兽反哺之情,尽心尽力供养双亲、照料双亲,使父母在物质生活上尽可能地得到满足,这是儒家孝论最基本的要求。

浅谈儒学与宗教的关系以及如何复兴儒学

浅谈儒学与宗教的关系以及如何复兴儒学

浅谈儒学不是宗教以及如何复兴儒学的相关问题内容摘要:目前关于儒学是不是宗教的问题,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至今仍无法得出统一结论。

本人通过阅读大量文献,并经过深思熟虑,得出了自己的一些观点。

本文将针对支持儒学是宗教的观点,从争论的热点出发,在儒学的思想渊源、“儒释道”三教、究天人之际、儒学不具备一般宗教的特征等方面予以论证儒学不是宗教的问题。

同时针对这场儒学是不是宗教之争产生的背景及原因,来说明宗教性不能复兴儒学。

关键词:儒学、宗教、思想渊源、“儒释道”三教、究天人之际、一般宗教的特征、儒学复兴一、儒学不是宗教本文将在儒学的思想渊源、“儒释道”三教、究天人之际、儒学不具备一般宗教的特征等方面予以论证儒学不是宗教的问题。

(一)儒学的思想渊源我们知道儒学以先秦儒学为开端,又以孔子为开创者。

那么想要探究儒学的思想渊源,就要知道孔子思想的来源。

最明确的是孔子对周礼的继承,那么对夏商时期具有巫术色彩的思想有无继承呢?商王朝可以说是一个政教合一的王朝,强调“君权神授”。

而孔子是明确反对鬼神说的,也就是说孔子没有继承夏商时期的宗教思想。

但是孔子却又提出了“神道设教”的著名命题①,这正是让人迷惑的地方。

有些人正是从这个角度来说明儒学是宗教的,其实不然。

孔子既然反对鬼神,又为何提出这种命题呢?这和孔子继承周礼的原因是一样的。

孔子生活在战乱不断、社会动荡不安的春秋时代,他一生渴望和平,因此他希望通过周礼可以巩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通过祭祀等宗教活动来稳定社会。

儒家对宗教的观点影响了几千年,最重要的是,既然是“神道设教”,就没有唯一的神。

因此在中国历史上从没有宗教战争,儒学给任何宗教都留出了空间,社会才得以稳定。

这才是孔子提出这一命题的目的。

同时周朝时期提出了民的概念,也就是民本思想。

这样中国自周朝以后,宗教就退出了社会主流。

而孔子全盘继承了周的民本思想,也接受了周对鬼神的观点。

这样儒学从思想渊源开始就没有宗教思想,又怎能说儒学是宗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学与宗教之比较(张训)摘要:提及儒学和宗教,我们大家都很熟悉,而关于儒学是不是宗教的问题,至今没有定论。

有些人认为儒学是宗教的同时,却有另外一批人反对这个观点,认为儒学不是宗教。

然而,儒家是不是宗教呢事实上这是一个近、现代的课题。

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几千年来,这并不成为一个问题,也没有人会质疑儒家的学者说:“你们儒家是不是宗教”但是自从明朝末年耶稣会的传教士利玛窦来中国传教之后,这个问题就在中国的历史上形成一个时常困扰着现代中国人的问题,包括中国文化区所有的儒家学者、儒家崇信者,甚至东方儒家文化圈都包含在内,而且连西洋的学者也卷入其中,议论纷纷。

本文将从儒学与宗教关系问题的产生说起,简单介绍两种对立的观点,最后作出自己的理解,以为管窥豹斑之说。

关键词:问题由来,争论的意见,神道与人道儒学与宗教的关系问题一直是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的一个极具争议性的问题,虽然这个问题与明朝末年耶稣会的传教士利玛窦将中国儒家的思想介绍给西方有着很大的关系,然而,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逐步深入,儒学与宗教的关系问题也就随之成为中西方文化界的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

因此,至今的学术界对于儒学与宗教的关系问题仍然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也只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一、儒学与宗教关系问题的由来西方人把孔子(Confucius)这个词输入西洋人的观念之中,是由利玛窦神父(Matteo Ricci 1552~1610)开始的,他把中文的孔夫子一词拉丁化为Confutius。

在一六九六年殷德释神父(Prospero Intorcetta,1625~1696)把Confutius改成Confucius。

此后在英文和法文都采用此名,意大利文用Confucio,德文用Konfuzius,俄文用Konfutzii等等。

于是儒家思想正式的传入了西方。

利玛窦在中国传教的时候,和中国士大夫的交流中,充分显示儒释、道为三教,而且耶教(Christianity)和儒教(Confucianism)在教义上非常的接近[1] ,孔子和基督能相辅相成,他认为早期的中国人也相信上帝和灵魂不朽之说,但是朱熹的理学是无神论与唯物论,是古代儒教的腐蚀者。

西洋人士对儒家是不是宗教,是众说纷云,但他们的目的不止于此。

理雅各布(James Legge)为此写了一本书,叫做《中国的宗教──儒教、道教和基督教的比较和描述》。

他说:“我之所以谈儒、道,是在说明我们需要者乃在伟大的中国可以传基督教。

真正的基督教是人类的最高形式。

现在中国和其它国家的阻碍,已经不存在了。

我个人深信他们会接受基督教,以便中国人自己决定自己,使他们能立足于社会规范之上。

中国是英国长老会所选择的传教之区,我认为即是如此。

”他认为儒教正好是传播基督教的温床[2],所以西洋传教士的目的是使中国人成为基督徒,而“儒家是不是宗教”是他们在传教时所必须正视的问题。

故而,西洋学者重视的是儒家思想对他们的裨益,其次才顾及儒家是否为宗教的问题。

二、儒学与宗教关系问题的争论的两种意见之代表——任继愈,李国权和何克让那么,中国的学者在关于儒学与宗教的关系问题的争论上又有何见解呢以下简单列举一些大家的观点以为佐证。

主张儒家是宗教的任继愈先生于1978年年底在中国大陆无神论学会成立的大会上首先提出了儒教是宗教的观点。

他认为儒教具有宗教特征。

至于儒教的宗教本质,任继愈指出:从汉武帝独尊儒术起,儒家虽已具有宗教雏型,但是,宗教的某些特征,仍有待完善。

经历了隋唐佛教和道教的不断交融,互相影响,又加上封建帝王的有意识的推动,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条件已经成熟,以儒家封建伦理为中心,吸取了佛教、道教一些宗教修行方法,宋明理学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儒教的完成。

所以,任继愈先生认为儒教是个宗教,确定无疑,但是它没有宗教的名。

并且,他还具体的指出儒教含有下列四种宗教特征:(1)至高无上的神:儒教亦宣传敬天、畏天,称国君是天的儿子。

君权和神权紧密合起来,而且歌颂孔子为神。

(2)圣贤的追求:儒教把一切学问都归结为宗教修养之学。

儒教不去改造客观世界,而是纯洁内心;不向外观察,而是向内反省;不去认识世界的规律,而是去正心诚意当圣贤。

圣贤的规格就是儒教规格的人的神化,即典型的僧侣主义的「人」。

(3)精神世界的追求:儒教虽不讲出世,不主张有一个来世的天国,但是却把圣人的主观精神状态当作彼岸来追求,亦即把「天国」放在此岸的现实生活之中,而不在彼岸的现实生活之外。

(4)教主、教义、经典、道统:儒教的教主是孔子,其教义和崇奉的对象为「天地君亲师」,其经典为儒家六经,教派及传法世系即儒家的道统论,有所谓十六字真传──「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尚书·虞书》[3]但是,任继愈先生在说明这几点时,似乎忽略了这样几个问题:第一,儒家与儒学的区分。

我认为,儒家与儒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范畴,儒家只是指代孔子所创立的“儒”这一学派,是传承“儒学”这个思想体系的主要的成员,而“儒学”则远远不仅限于“儒家”这一学派,它是整个“儒家”思想融合其他学派思想而形成的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换言之,可以将“儒学”视为一种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狭义上的“国学”。

而任继愈先生只是认为儒家是宗教,但是关于整个儒学,他未作明确的解释。

第二,任先生也并未很好的区分儒学的“神”与宗教的“神”的不同之处。

儒学的“神”更多的是一种道德意义上的“神”,而不是宗教当中的,特别是基督教当中的上帝那样的“全知,全善,全能”的“神”,虽然儒学之神与宗教的神都给予人的是一种“善”的意义和引导,但是,在如何理解这“神”的寓意方面,儒学与宗教表现出的是两种不同的取向,也就是在对精神世界的追求方面的不同:儒学关注的是现实的人的生活,向往的是“大同”,“小康”的社会;宗教想让人们向往着天国,是在现实生活之外的彼岸的世界。

第三,儒学的“天”主要是“儒家”的意义上的“天”,它不同于封建迷信与宗教信仰的“天”。

这里的“天”也是一种道德意义上的“天”,儒家提出“天地君亲师”的思想,在其实质上是为了“君亲师”,还是为了现实的人的生活,而并非彼岸的超脱的世界。

而反对儒家是宗教者也不乏其数。

李国权和何克让这两位先生在《儒教质疑》一文中,对任继愈的观点提出挑战[4],他们的主要的意见如下:(1)孔子的天命观是对殷周天命神学的否定任继愈认为儒家的「天命观」是由殷周奴隶制时期的天命神学发展而来。

但是李国权和何克让反对,他们说:周人的「天命观」,因为提出了「惟命不于常」的观念,已经和殷代的「先王有服,恪谨天命」有所不同,而儒家的「天命观」,却又在周人的基础上迈进了大胆的一步。

孔子虽然说过一些信「天」的话,例如「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论语·八佾》,「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论语·雍也》,但这只是在发誓的时候,或者感叹的时候说:天会有什么作用,不能视为儒家「天命观」的实质。

而儒家「天命观」的实质是什么呢李国权和何克让指出:孔子的「天」不是上帝的天,不是虚幻的精神世界,孔子所说的「天何言哉四时行为,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中的天,是指不断运行的自然界。

再者,孔子对鬼神的存疑,绝口不谈鬼神问题,乃是对殷周「天命神学」的怀疑和否定。

(2)孔子的「仁学」是对专制宗法的摆脱任继愈认为儒家学说的核心是强调尊尊、亲亲、维护君父的绝对统治地位,巩固专制宗法的等级制度。

李国权和何克让则反对这一点。

他们认为:孔子的政治思想体系是以「仁学」为中心,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等基本命题,是要求摆脱宗法制度的羁绊的呐喊,虽然说它对统治阶级也有用处,不仅可以用「仁」的思想来调整内部关系,也可以用来调整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的关系。

但是当孔子把「推己及人」、「举贤才」、「使民以时」、「取信于民」等纳入「仁学」命题之后,应该肯定这在古代思想发展中是一种崭新的形式,特别是这种思想,具有民本思想的萌芽。

如果把孟子对此一思想的拓展包含在内,那么「民贵君轻,土芥寇仇」的命题,则完全是对「尊尊」的改造。

(3)儒家具有反宗教的一面任继愈认为儒家学说的流传和发展,只有一条线索,而且这条线索只是儒家变成儒教,而无儒家的精华被继承和发展。

李国权、何克让认为这不符合实际的情况。

他们说:任继愈认为儒家有「发展成为宗教的可能」,这仅仅是一种可能,还有其它的可能,统观二千多年的历史,宗教学说的流传和发展,并不是单独一条线索,而是纵横交错,情况极为复杂。

他们特别的强调说:在考察儒家学说的演化过程时,要防止简单化的方法和片面性观点,不能只看到其接受封建政治改造,被利用作统治工具,「可能」变成宗教的一面,还要看到有它自己独立的发展线索以及反宗教的一面。

[5]而且,他们也反对「儒教二次改造说」认为即使在汉代,儒学并没有成为统治者,而董仲舒的唯心主义、迷信不等于宗教,宋明理学不是儒教的完成,并且孔子也不是所谓的儒教的教主。

他们坚持如下的主张: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不是「儒教的教主」、「称国君是天子」,虽儒学着作中出现过,但丝毫不像宗教那样,特意去塑造具有无限权威,凌驾于一切之上的「神」。

[6]虽然李国权、何克让两位先生的论述我比较认可,但是,他们为了证明“儒家不是宗教”的观点,采取的宁可抹煞事实,也不愿承认宗教对社会有进步作用的做法则显得过于偏激,属于主观臆断的作为。

而且,孔子对鬼神的存疑,绝口不谈鬼神问题,也不是对殷周「天命神学」的怀疑和否定,只是换为了另外的一种意义,孔子关注的更多的是现实,而不是“天”,“天命”之类的超越于现实生活的东西。

三、儒学与宗教关系之我见——神道与人道的区分因此,综合以上所述,我以为,儒学在很大的程度上虽然不是宗教,但由于其自身的发展和孔子之后的一些儒士的“别有用心”的继承和改造,使得儒学具有了宗教性。

首先,我们来看看什么是宗教。

如果将宗教定义为一种对人的终极关怀,那么儒学可以视为一种宗教,因为,儒学关注的就是人,人的现实的生活以及人的精神的追求。

然而,从这个角度来看,此时的哲学以及所有的人文学科也是宗教,因为它们也是给人以终极关怀的。

但从本质上来说,宗教是虚幻的,是超人间化的,它是统治人们的那些超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们头脑中虚幻的,颠倒的反映,即由对超自然实体即神灵的信仰和崇拜来“支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一种社会意识形式。

所以,宗教关注的或者重视的是神,是上帝,它将目光放在了天国,虽然它是在人间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但它从一产生就注定了它只是作为人间和天国之间的沟通的使者,它的目标也是将人引向天国,让人远离尘世,超脱尘世的生活,进入天堂。

而儒学却与之相反。

儒学从它的创始人孔子开始,就是一直将重点放在了人的身上,注重人的现实生活,而孔子本人也不语“怪,力,乱,神”,而在提及鬼神之说时,孔子也只是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所以,儒学自产生起,就是以关注人的现实生活为自己的态度的,而它的目标就是使人在现实生活得更好,大同的社会就是儒士们心中的最为理想的社会,小康的社会则是他们在大同社会永远无法达到时的最高的奋斗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