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现实主义的感性体验_评施笃姆作品中意境美的描写
尊严的丢失——开启悲剧之门的钥匙——读施笃姆小说《双影人》
尊严的丢失——开启悲剧之门的钥匙——读施笃姆小说《双影人》作者:邹彭莹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9期邹彭莹(西华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南充 637002)摘要:德国诗意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施笃姆后期作品重在人物个性的刻画,结构严谨而富于戏剧性,故事情节曲折有致,细节描写委婉动人。
① 与施笃姆早年脱离社会冲突与矛盾、着重爱情描写与生活场景描写的作品相比,他的后期作品《双影人》明显偏向于现实主义,关注一个穷苦失业工人不幸的一生,触笔所及,为我们揭示了一副19世纪晚期德国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的风俗画,对当时社会的落后、人性的冷酷做出了一定批判。
关键词:诗意现实主义;施笃姆;双影人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1)09-0154-02一1840年至1890年,是德国文学史上所谓诗意现实主义时期。
这一流派的作家包括施笃姆在内,大多对尖锐的社会问题避而不谈,力图从世俗琐碎的生活中发掘诗意,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再现平庸社会现象中某个诗意的方面。
②然而与施笃姆早年脱离社会冲突与矛盾、着重爱情描写与生活场景描写的作品相比,他的后期作品《双影人》明显偏向于现实主义,关注一个穷苦失业工人不幸的一生,触笔所及,为我们揭示了一副19世纪晚期德国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的风俗画,对当时社会的落后、人性的冷酷做出了一定批判。
二《双影人》站在一位旅人的视角进行叙述,他偶然结识了一位林务官,并受到了林务官夫妇的热忱款待。
他在与新结识的同乡——林务官夫人克里斯提娜的交谈中,这篇故事的真正主角登场了。
人到中年的克里斯提娜,在她8岁那年就失去的父亲是一个慈爱的形象,而这位父亲在她三岁前的模糊记忆中,却是一个狂暴可怕的形象。
由于一生中与父亲相处时间太短,她自己对这同一个人身上出现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形象感到困惑。
那么,她的父亲——约翰·幸福城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约翰·幸福城原名叫做约翰·汉森,曾在军队服役,“他是个好样的士兵,只不过在入伍之初,差点儿拿刺刀戳翻了那个喊他‘德国狗’的丹麦连长,如果不是一个同伴有力的胳膊拦住了他的话”。
诗意现实主义的感性体验——评施笃姆作品中意境美的描写
2009年3月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M ar.2009第17卷 第1期 J ourna l of X i’an Interna tiona l S t udies U niversit y Vol.17.No.1诗意现实主义的感性体验———评施笃姆作品中意境美的描写皇甫宜均(西安外国语大学德语系陕西西安710128)摘 要:诗意现实主义是19世纪中叶德国文坛重要文学流派之一,和批判现实主义最大的区别是,这一流派关注的是如何发掘平凡生活中美的细节,用抒情方式和富含诗意的语言将这些细节描述出来,从人文和自然两个方面给读者带来一种切实的感性体验。
施笃姆是这一文学流派的代表。
本文从美学角度探讨了德国美学思想对他的创作所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施笃姆;诗意现实主义;美学思想;人文主义;感性体验中图分类号:I516.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9876(2009)0120074204Ab stra ct:The poeti c rea lis m is an i mportant school of Ge r man literature in the m iddle of the19th cen t ury.Its big di ffe rence fro m the critic realis m is that the writer of this s chool attached i mportance t o ex p l oring t he hu m anistic plot with rich poetic meaning in the n orma l life and then describing the p l ot with lyric emoti on andwo rdswit h poeti c meanings,which can bri ng the reade r a p erceptua l fee ling.St or m is the representati ve of t his school.This e ssay ha s discuss ed t he i nfluence of Ge r man aes2 t heti c s on his works.Key wor ds:St or m;poeti c rea lis m;ae sthe tic th ought;hu m anis m;pe rceptual fee ling一特奥多尔施笃姆(The odo r Stor m181721888)是19世纪中叶活跃在德国文坛上的一个重要作家。
情与景的完美融合
情与景的完美融合作者:刘楠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33期摘 ;要:施笃姆是德国19世纪中叶至19世纪末的一位最具代表性的诗意现实主义作家,其中短篇作品《茵梦湖》中鲜明的体现出了诗意现实主义的特点,其优美的笔调,诗化的语言清丽的气派,生动的故事,对人物细腻深刻的心理描写,使《茵梦湖》成为了德国诗意现实主义的最佳写照。
关键词:诗意现实主义;抒情渲染;象征[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33-0-01施笃姆在德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和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是同时代的人,也同为举世公认的擅长写中短篇小说的文学大师。
同时,他也是自五四运动以来最受中国读者喜爱、最富影响的外国作家之一。
《茵梦湖》是施笃姆前期作品的代表作,它是一部最成功的中篇抒情小说。
小说叙写了一个极为简单洁净的爱情故事,写得富有诗意,体现了他鲜明、独特和优美动人的艺术气派。
受着德国社会发展迟缓和资产阶级政治上软弱乏力的局限,19世纪中期的许多德语作家,包括施笃姆在内,他们的作品大多避开了重大的社会政治题材,力图从平凡的事物中发掘出所谓诗意。
按照当时一些理论家的主张,即使在极其贫乏的日常生活中也存在一个个富于诗意的因素或瞬息。
作家就应将注意力限制和集中于这些因素和瞬息上,从而再现平庸社会现象中某个诗意的方面。
这一时期的作家们的成就大多集中于抒情诗和中短篇小说上,特别是后者,此时形成了德语中短篇小说发展史上的一个空前的高峰。
施笃姆作为一个终身只写中短篇的小说家,提倡并实践了在平凡的现实中发掘出最高的诗意的文学主张。
《茵梦湖》作为这一时期中短篇小说的代表作,更是优美细腻到了极点,弥漫着一种十分特殊的诗一般的馥郁之气。
小说写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男主角赖因哈德和女主角伊丽莎白自小青梅竹马,两小无猜。
随着年岁的增长,彼此之间产生了纯洁的爱情。
后来赖因哈德负笈他乡,伊丽莎白的母亲贪财爱富,把女儿强嫁给赖因哈德的同学——富家子弟艾里希。
一幅诗意盎然的风情画-析特奥多尔·施托姆中篇小说《茵梦湖》的诗意现实主义风格
On e i r aitc sy e o po tc, e ls t l fThe do o m ’ m m e s e i o r St r S I n e
FEN G ao l Xi - i
Ab 喇
:I mme s ei h e r s na v o k b e d r S om .a Ge ma o t e l t r e n 1 t e t r . B s d o e n e s te r p e e t t e w r y T o o tr i r n p ei r ai i w i ri 9 c nu y c sc t h ae n t h
又反 对 学 史 上 , 托姆 的地 位虽 前 不 如 克莱 斯 特 、 勒 “ 出 ” 后 不 像与 典 型和理 想之 物于 首位 的浪 漫 主 义 和古 典 主 义 , 施 凯 杰 , 及冯 塔纳 、 马 斯 ・ “ 大 ” 但 作 为德 国诗 意 现 实 主义 的 杰 青年 德 意志派 跟三 月革 命前 文学 的 日常政 治题 材 和倾 向性诗 托 曼 伟 ,
偶 个 主观 体 验 与 客 观 赏 , 道他 是 而且将 永 远 是 一 位 大 师。 至 于 为何 人 们 偏 爱 用 工。现 实与 理想 、 然 与本 质 、 别 与典 型 、 称 ”3 P9这 1 ( “ 诗人 ” 称 谓他 , 笔 者 看来 , 因有 二 : 来 在 原 一是 因为 施 托 姆 的 内容 的协调 一致是 诗 意 现实 主义 的基本 条 件 。 J 1) 种 试
维普资讯
0 2年 7月 第 20 l卷 第 5 8 期
四川 外 语学 院学 报
J u n lo ih a n e n t n lS u is Un v ri o r a f c u n I t r a o a td e ie st S i y
《茵梦湖》与《红楼梦》中意象的对比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茵梦湖》与《红楼梦》中意象的对比高翔 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南方翻译学院西方语学院摘 要:《茵梦湖》是德国小说家特奥多尔•施笃姆的代表作,以恋爱、婚姻和家庭题材写出了社会变迁,反映时代风貌,是德国文学史上诗意现实主义的代表作。
小说中描写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和诗意梦幻的故事氛围,不仅让千里之外的中国读者大为喜爱,也引起了中德两国不少学者的关注。
《红楼梦》被称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具有很高的文学文化价值,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贾宝玉和林黛玉凄美哀怨的“木石姻缘”。
两部作品,同样运用诗一般的语言,将凄美的爱情故事娓娓道来,有着相似的写作手法和同样令人惋惜的爱情悲剧。
关键词:诗意;爱情悲剧;意象[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4-052-03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爱情悲剧则被文学家们偏爱,用笔描绘出一个又一个缠绵悱恻,令人感之叹之的爱情故事。
德国19世纪的小说家特奥多尔•施笃姆作为德国文学史上诗意现实主义的代表,擅长用诗意的语言,描写家庭生活,歌颂故乡,格调清新优美,无疑是自“五四”以来最受喜爱、最富影响的外国作家之一。
施笃姆的作品充满诗情画意,诗意盎然,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特色,其代表作《茵梦湖》《燕语》《白马骑士》等深受各国读者的喜爱。
《茵梦湖》作为施笃姆的前期代表,重在意境的创造、气氛的渲染和缠绵悱恻的情感描写,用倒叙的手法,将一个个回忆片段串联起来,没有鲜明的情节、紧张的矛盾冲突,有的只是朦胧的情感,借助情诗、情诗般的语言,将故事描写的梦幻且悲伤,表达的感情含蓄且浓烈。
《茵梦湖》的译本多达二十多种,其中不乏中国近代文学大家,如郭沫若、巴金等,其第一个译本就出自翻译家郭沫若之手,巴金于1923年以前就读了这个版本,十年后学了德语后又读了原文,甚至在1943年出版的《迟开的蔷薇》一书的后记中写到:“我不会写施笃姆的文章,不过我很喜欢他的文笔……今年在朋友处借到一本施笃姆的《夏日的故事》,……过了几个月居然把里面的《蜂湖》(即《茵梦湖》)译完了。
茵梦湖
美与景的唯美结合——浅谈诗意现实主义小说《茵梦湖》摘要:在19世纪中叶至19世纪末的兴起的德国诗意现实主义作家中,作家施笃姆是一位突出的代表者,其中短篇作品《茵梦湖》中集中地体现出诗意现实主义的唯美风格,以及大量的美丽景物描绘,将时间情节安排得恰到好处,其诗话的言语将小说写的美轮美奂,使《茵梦湖》成为后世脍炙人口的篇章。
关键词:诗意现实主义唯美艺术表现手法抒情的渲染爱情与时间19世纪中期后,德国由于德法战后的萧条,国民对政治的无望。
这个时期的许多德语作家,包括施笃姆在内,在前既不同于着意描写人生的“夜的方面”的浪漫派,也不同于以“倾向文学”为标榜的青年德意志派,在后同样有别于对社会生活进行琐碎而机械摹写的自然主义者。
他们面向人生和现实,但受着德国社会发展迟缓和资产阶级政治上软弱乏力的局限,他们大多数只能客观地反映自己所接触的那一部分现实,有意无意地回避重大的社会政治题材,力图从平凡的事物中发掘出所谓诗意,而缺少远大的目光和抱负。
按照当时一些理论家的主张,即使在极其贫乏的日常生活中也存在一个个富于诗意的因素或瞬息。
作家就应将注意力限制和集中于这些因素和瞬息上,从而再现平庸社会现象中某个诗意的方面。
《茵梦湖》是德国19世纪中叶著名的诗人与小说家台奥多·斯托姆的一部最成功的中篇抒情小说。
它以浸透着诗意的优美文笔,叙写了一个极为简单洁净的爱情故事。
“不是《红楼梦》,不是唐诗宋词,而是十九世纪德国一个浪漫主义中篇小说把我带进了文学世界,另我着迷,陶醉。
”这是赵鑫珊在《我是北大留级生》中写的一句描写读完《茵梦湖》的话语。
作为诗意现实主义的代表作,这本小说无疑是影响了一代代年轻的读者的。
一、德国诗意现实主义与《茵梦湖》1840年至1890年,是德语文学史上的所谓诗意现实主义时期。
这个时期的许多德语作家,包括施笃姆在内,在前既不同于着意描写人生的“夜的方面”的浪漫派,也不同于以“倾向文学”为标榜的青年德意志派,在后同样有别于对社会生活进行琐碎而机械摹写的自然主义者。
《茵梦湖》与《红楼梦》中意象的对比
《茵梦湖》与《红楼梦》中意象的对比作者:高翔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14期摘要:《茵梦湖》是德国小说家特奥多尔·施笃姆的代表作,以恋爱、婚姻和家庭题材写出了社会变迁,反映时代风貌,是德国文学史上诗意现实主义的代表作。
小说中描写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和诗意梦幻的故事氛围,不仅让千里之外的中国读者大为喜爱,也引起了中德两国不少学者的关注。
《红楼梦》被称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具有很高的文学文化价值,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贾宝玉和林黛玉凄美哀怨的“木石姻缘”。
两部作品,同样运用诗一般的语言,将凄美的爱情故事娓娓道来,有着相似的写作手法和同样令人惋惜的爱情悲剧。
关键词:诗意;爱情悲剧;意象[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4-0-03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爱情悲剧则被文学家们偏爱,用笔描绘出一个又一个缠绵悱恻,令人感之叹之的爱情故事。
德国19世纪的小说家特奥多尔·施笃姆作为德国文学史上诗意现实主义的代表,擅长用诗意的语言,描写家庭生活,歌颂故乡,格调清新优美,无疑是自“五四”以来最受喜爱、最富影响的外国作家之一。
施笃姆的作品充满诗情画意,诗意盎然,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特色,其代表作《茵梦湖》《燕语》《白马骑士》等深受各国读者的喜爱。
《茵梦湖》作为施笃姆的前期代表,重在意境的创造、气氛的渲染和缠绵悱恻的情感描写,用倒叙的手法,将一个个回忆片段串联起来,没有鲜明的情节、紧张的矛盾冲突,有的只是朦胧的情感,借助情诗、情诗般的语言,将故事描写的梦幻且悲伤,表达的感情含蓄且浓烈。
《茵梦湖》的译本多达二十多种,其中不乏中国近代文学大家,如郭沫若、巴金等,其第一个译本就出自翻译家郭沫若之手,巴金于1923年以前就读了这个版本,十年后学了德语后又读了原文,甚至在1943年出版的《迟开的蔷薇》一书的后记中写到:“我不会写施笃姆的文章,不过我很喜欢他的文笔……今年在朋友处借到一本施笃姆的《夏日的故事》,……过了几个月居然把里面的《蜂湖》(即《茵梦湖》)译完了。
浅析施笃姆小说中的诗意性
浅析施笃姆小说中的诗意性-以«茵梦湖»和«白马骑者»为例姚懿真中文摘要:德国诗意现实主义作家特奥尔多·施笃姆努力实践在平凡的现实中发掘出诗意的主张。
他的小说是抒情诗歌创作的一种延伸,其小说的诗意特征表现在意境和氛围的营造和充满象征意义的意象中。
德文摘要:关键词:诗意性;意境;意象正文:一、引言“诗意现实主义” Poetischer Realismus (1840 - 1890)是德国文学史上介于浪漫主义和自然主义之间的独具特色的文学创作时期。
这一时期的作家面向人生和现实,力图从平凡的事物中寻找发觉出谓诗意,将注意力集中和限制在日常生活中富于诗意的因素和瞬息上einzelne Momente von poetischm Interesse,从而再现平庸的社会现象中某个诗意的方面eine poetische Seite。
作为诗意现实主义的一位杰出代表,施笃姆的创作鲜明而集中地体现了这一流派的优点、特长以及弱点。
他的小说,风格委婉、感情真挚, 具有浓厚的诗意和抒情风格。
本文主要从意境和意象两个方面分析其小说中的诗意性Der Poetische Realismus (1840 - 1890) ist in der deutschen Literaturgeschichte eine einzigartige literarische Epoche zwischen der Romantik und dem Naturalismus. Schriftsteller dieser Periode konzentrien sich auf das Leben und die Realität und versuchen, die Poesie aus gewöhnlichen Dingen herauszufinden. Sie schränken ihre Aufmerksamkeit auf die einzelnen Momente von poetischem Interesse ein. Dadurch ist eine poetische Seite im täglichen Leben wiedergegeben. Als ein herausragender Vertreter des poetischen Realismus repräsentieren die Werke von Theodor Storm klar und zentralisiert die Vorteile, die Spezialitäten und die Schwächen dieser Strömung.Seine Romane haben einen euphemischen Stil und , ein aufrichtiges Gefühl, was mit einer starken poesie und lyrischemStil bringt. Dieser Artikel will die Poesie seiner Novellen aus der Stimmung und dem Bild analysieren.二纵观施笃姆的小说创作,我们发现其前期小说(以1870年为界限)以《茵梦湖》为代表,并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和错综复杂的结构,但叙述的语言洗净、凝练,情感的抒发含蓄、细腻,在今昔强烈的对比中低吟了一曲曲感怀伤逝的生命之歌。
诗意现实主义的感性体验——评施笃姆作品中意境美的描写
诗意现实主义的感性体验——评施笃姆作品中意境美的描写皇甫宜均
【期刊名称】《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9(017)001
【摘要】诗意现实主义是19世纪中叶德国文坛重要文学流派之一,和批判现实主义最大的区别是,这一流派关注的是如何发掘平凡生活中美的细节,用抒情方式和富含诗意的语言将这些细节描述出来,从人文和自然两个方面给读者带来一种切实的感性体验.施笃姆是这一文学流派的代表.本文从美学角度探讨了德国美学思想对他的创作所带来的影响.
【总页数】4页(P74-77)
【作者】皇甫宜均
【作者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德语系,陕西,西安,71012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516.074
【相关文献】
1.德国诗意现实主义的悲情倾诉——评施笃姆小说《白衣骑者》中主人公的双重性格 [J], 皇甫宜均
2.一幅诗意盎然的风情画——析特奥多尔·施托姆中篇小说《茵梦湖》的诗意现实主义风格 [J], 冯小俐
3.叙事话语与性别意识——评施笃姆的小说《白马骑士》 [J], 刘颖;马永利
4.施笃姆的诗意小说及其在中国之影响 [J], 杨武能
5.诗与情:施笃姆小说中的诗意追求 [J], 刘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在象征的森林里漫游——评施军《叙事的诗意——中国现代小说与象征》
在象征的森林里漫游——评施军《叙事的诗意——中国现代小说与象征》翟业军【摘要】象征古已有之。
不过,先民生活在主客体还未分裂的圆融世界,大地上处处写满自己的欢欣与疼痛,象征实在是信手拈来的本能。
到了现代,主体与对象世界分离,世界因异己而神秘,因神秘而错综,吐纳着妖异的云雾,召唤着有慧根的诗人。
置身于异己的世界,诗人有那么多的孤苦和畸零要申说,却无力申说,偏偏在错综的对象中觅得呼应。
【期刊名称】《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08(030)004【总页数】2页(P554-555)【关键词】中国现代小说;象征;诗意;叙事;漫游;森林;世界;主客体【作者】翟业军【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7象征古已有之。
不过,先民生活在主客体还未分裂的圆融世界,大地上处处写满自己的欢欣与疼痛,象征实在是信手拈来的本能。
到了现代,主体与对象世界分离,世界因异己而神秘,因神秘而错综,吐纳着妖异的云雾,召唤着有慧根的诗人。
置身于异己的世界,诗人有那么多的孤苦和畸零要申说,却无力申说,偏偏在错综的对象中觅得呼应。
于是,诗人与世界竟有相互召唤、相互开启的隐秘关联,就如波德莱尔所说:“穿越象征的森林,人过大宇宙/林海用亲切的目光观察人生。
”(《感应》)现代诗人,本质上应该是象征主义者。
现代中国,象征自然也是诗人的自觉努力,破译诗人的象征密码,就成为诗评家的头等大事。
施军先生显然深谙此道,更知此道在人们一次又一次地按章操作之后,已是何等的熟、滥。
他便想独辟蹊径,去看看中国现代小说与象征有何等关联。
此种努力的危险显而易见——象征本是一种诗意地穿越板结、异己的世界的方式,小说这样的世俗化文体和它能扯上多少确凿的联系?足以支撑一个课题吗?施军的自信同样一目了然——象征已是分裂的现代人表达自我的基本方式,通往最初的圆融的救渡之舟,不管是诗人,还是小说家。
施笃姆诗意小说的传播及影响
论施笃姆诗意小说的价值及在中国的传播内容摘要:施笃姆是德国十九世纪诗意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茵梦湖》等作品因其优美的意境广受欢迎。
尤其是在中国,施笃姆的受欢迎程度甚至胜过了德国文学史上正统意义上的“名家”。
本文主要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方面分析施笃姆诗意小说的价值,以及介绍他的小说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并简要分析原因。
关键词:施笃姆,诗意现实主义,德国文学,茵梦湖正文:特奥尔多•施笃姆是德国十九世纪中叶著名的小说家和抒情诗人,是德国诗意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
1817年,施笃姆生于小镇胡苏姆的一个律师家庭,早年也曾从事法律工作,于19世纪40年代后期开始文学创作。
他在1880年提前退休,潜心从事写作直到逝世。
他的主要成就在中短篇小说方面,从1847至1888年间,他共创作了58篇中短篇小说。
其中最受读者欢迎的是发表于1850年的《茵梦湖》,它为施托姆赢得了广泛的影响与声誉。
1840年至1890年,是德国文学史上的诗意现实主义时期。
在这个时期,包括施笃姆在内的许多德语作家都遵循着这样的理论——“即使在极其贫乏的日常生活中也存在一个个富于诗意的因素或瞬间,作家就应该将注意力限制和集中在这些因素和瞬间上,从而再现平庸的社会现象中某个诗意的方面。
”因此,这些作家们力图从平凡的事物中发掘出诗意,创作出了大量的优秀作品。
这些作品虽然回避了重大的社会政治题材,描写的方面也相对狭窄,但是在局部问题上皆有着反映现实的深度,在艺术上也有着极大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就这样,以施笃姆为代表的诗意现实主义作家,在德语小说史上促成了一个空前的高峰。
施笃姆作为这一流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中集中体现了诗意现实主义的优缺点。
他的抒情诗赞美故乡美丽的自然风光,歌颂宁静和谐的家庭生活,整体风格清新优美,流露出对祖国和家乡深深的爱。
冯塔纳曾这样评价过他:“作为抒情诗人,他至少也属于歌德之后产生的三四个佼佼者之列。
”在小说方面,集中了他在文学方面的主要建树,其中的一些佳作使他至今依然有着世界声誉。
施笃姆小说《茵梦湖》国内研究综述
《施笃姆小说《茵梦湖》国内研究综述》摘要:本文将尽可能搜集到的有关研究施笃姆小说《茵梦湖》的文献整理和归纳起来,力求使得我国对施笃姆小说《茵梦湖》的研究有一个较为全面的总结,王蓓蓓在《施笃姆小说〈茵梦湖〉中的艺术特征》中详细探讨了《茵梦湖》的框型结构,文章中分析了郁达夫小说《过去》、《在寒风里》和《迟桂花》中的段落和语句,认为郁达夫的小说是在施笃姆隐性的影响的潜移默化和不知不觉中完成的摘要:作为德国十九世纪诗意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之一,特奥多·施笃姆以其小说和诗歌赢得了众多读者的赞许。
此外,特奥多·施笃姆也被公认为我国从“五四”时期以来最受欢迎、最富有影响力的外国作家之一。
其小说《茵梦湖》更是被誉为最优美的德语小说。
本文将尽可能搜集到的有关研究施笃姆小说《茵梦湖》的文献整理和归纳起来,力求使得我国对施笃姆小说《茵梦湖》的研究有一个较为全面的总结。
本文分为三节,第一节是对施笃姆小说《茵梦湖》在国内的翻译研究总结;第二节是对《茵梦湖》文本分析研究的总结;第三节是对《茵梦湖》与中文类似小说比较研究的总结。
关键词:《茵梦湖》;国内;研究综述1 《茵梦湖》在国内的翻译研究情况从五四运动时期开始,国内陆续有学者着手翻译施笃姆的这一代表作品《茵梦湖》。
至今,该小说在国内的译本可谓数不胜数。
单单对于小说题目Immensee的翻译,就先后出现过多种结果。
例如,之盎译于1916年将其译为《隐媚湖》,郭沫若与钱君胥于1921年将其译为《茵梦湖》,唐性天于1922年译为《隐媚湖》,朱偰于1927年译为《漪溟湖》,梁玉春于1940年译为《青春》,巴金于1943年译为《蜂湖》等。
小说题目最终由杨武能和卫茂平定名为《茵梦湖》。
卫茂平叙述了《茵梦湖》从传入中国之初起的翻译发展情况,论述了《漪溟湖》与《茵梦湖》相对于其他译名的优胜之处,最终分析指出《茵梦湖》词与词之间的关系若即若离,结构滑动,显示出浪漫主义挣脱束缚、渴望自由和扬情抑理的特点,尤其是“茵梦”两字透射出女性魅力和梦幻色彩,准确地捕捉到了中国新文学运动后一代青年感伤型浪漫主义追求。
朵渔:关于曼德尔施塔姆,一种信仰诗学
朵渔:关于曼德尔施塔姆,一种信仰诗学原题:只要大地上还有一个囚徒……——关于曼德尔施塔姆,一种信仰诗学“亲爱的科尔涅依·伊凡诺维奇,我必须向你提出一个最严重的要求:你能借我一点钱吗?你知道我别无选择,而我的妻子又找不到工作……”这是曼德尔施塔姆1937年初在流放地沃罗涅日写给科·伊·丘科夫斯基的信。
信中没谈别的,除了自己的窘况,就只有那句声嘶力竭而又苦苦哀求的话在纸上低回:你能借我一点钱吗?你能借我一点钱吗……曼德尔施塔姆一直都是个穷人,“我很早就爱上了贫穷和孤独,/我是个贫穷的艺术家”。
他对金钱其实没什么概念,他只是想简单活下去,但仅仅活下去也是艰难的。
从1920年代起,他发表作品就变得困难起来,原因无非是“不符合时代要求”,“缺乏现实意义”。
他曾找到老朋友、《探照灯》主编布哈林,希望能发表点作品,布无奈地对他说:“我无法刊登您的诗。
您拿些译稿来吧……”后来,曼的妻子娜杰日达曾找到当时的文学显贵谢尔巴科夫(苏军上将,1934年起任苏联作协负责人),谢问她,曼最近在写什么?“在写卡马……”娜杰日达还没说完,谢的脸上便有了笑容:“写一个游击队员?”当娜杰日达解释说写的是卡马河时,那笑容便立刻消失了。
“干嘛要写一条河呢?”这让他感觉诧异,也许他一直在等待曼德尔施塔姆的歌功颂德之作。
曼德尔施塔姆不是没考虑过转型,他也经历过一个“价值重估”的时期。
他背负着旧时代的沉重遗产,并以革命的名义努力调整自己,试图连接起“两个世纪的脊椎”,以适应“新体制”的要求。
尤其是在1920年代初,当阿克梅派作为“落后于时代”的典型被批判时,他也有些惊慌失措了。
“与所有人相对,与所处时代相对,这可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娜杰日达)在震惊于自己“形单影只”的同时,他甚至试图切断与老朋友阿赫玛托娃的联系,以便追随集体的脚步。
事实上他从来不曾做过政治上的真正的反对派,但他的气质和音调实在不符合“合唱队”(布罗茨基语)的要求,无论怎么努力,天生高贵的“嗓音”都让时代觉得刺耳;另一方面,当他试图与时代谈判时,却发现“时代对投降者的要价高得离谱”。
施托姆《茵梦湖》主要内容概要及赏析
施托姆《茵梦湖》主要内容概要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施托姆《茵梦湖》主要内容概要及赏析【导语】:《茵梦湖》外国文学作品简析德国作家施托姆(18171888)的短篇代表作。
《迟桂花》和《迟开的玫瑰》中篇小说叙事特征对比
82《迟桂花》和《迟开的玫瑰》中篇小说叙事特征对比刘卫平 江苏理工学院摘要:本文以郁达夫的《迟桂花》和施笃姆的《迟开的玫瑰》为例,分析两部小说的婚恋叙事主题、框架叙事结构、第一人称叙事视角以及叙事母题,对两部作品的中篇小说叙事模式进行平行对比,探索中国新文学先驱对于德国诗意现实主义的接受及其深刻的时代和社会背景原因。
关键词:中篇小说叙事模式;德国诗意现实主义;新文化运动一、德国中篇小说叙事传统和诗意现实主义意大利作家薄卡丘1353年发表的中篇小说集《十日谈》奠定了欧洲中篇小说创作传统,小说包括外部框架叙事和内部叙事。
《十日谈》的外部框架是七对男女到乡下躲避佛罗伦萨市区的霍乱,为了打发无聊时光,这七对男女讲述了一百多个故事,这些故事构成了小说的内部情节,其中“鹰的故事”为整部小说集的亮点,“鹰”这样一个中心母题是一部优秀中篇小说的必备元素。
文艺复兴以降,歌德等德国作家传承了中篇小说创作范式,歌德把中篇小说定义为一个发生的闻所未闻的事件[1]。
浪漫主义时期(1798-1830),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童话齐头并进,施莱格尔和蒂克认为中篇小说一定要有一个不可预知的、然而却以自然而然的方式发生的、清晰可见的转折点[2]。
中篇小说繁荣期是“诗意现实主义”时期(1850-1890,)诗意现实主义是德国文学史上介于浪漫派和自然主义之间独具特色的文学创作时期,诗意现实主义的概念由奥托·路德维希最早提出。
按照路德维希的说法,诗意现实主义既不能对现实进行理想主义美化,也不能一味按照自然主义方式复制现实,诗意现实主义所追求的是对现实进行诗情画意的艺术加工[3]。
一方面,中篇小说叙事模式符合现实主义的客观化报道诉求,另一方面,类似“鹰”这样一个隐喻使得小说富有深刻的象征含义,因而中篇小说成为诗意现实主义作家钟爱的叙事方式。
诗意现实主义杰出代表台奥多·施笃姆把中篇小说称为戏剧的孪生姐妹,中篇小说的框架好比戏剧舞台和观众:观众构成一个社会圈子,一个假设的叙事者负责为观众叙述内部情节,内部情节的封闭性得益于外部叙事框架[4]。
曼德尔施塔姆诗歌
曼德尔施塔姆诗歌曼德尔施塔姆(Manfred Stamm)是一位著名的现代诗人,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思想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围绕着曼德尔施塔姆的诗歌进行探讨,并尝试理解其中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创作手法。
曼德尔施塔姆的诗歌作品多以现代社会为背景,探索人类生活中的种种困境和心灵的探索。
他的诗歌充满着对人性的深刻思考和对世界的敏锐观察。
他用简练而犀利的语言,表达出了对现实的批判和对生命的赞美。
曼德尔施塔姆的诗歌常常以自由诗的形式呈现,让诗歌的语言更加灵活自如。
他善于运用比喻、隐喻和象征等修辞手法,使其作品更具艺术感和哲思深度。
他的诗歌既有不同寻常的美感,又有强烈的表达力,读来令人心灵震撼。
曼德尔施塔姆的诗歌主题多样,涉及爱情、生活、时间、自然等多个领域。
他的爱情诗歌充满浪漫与唯美,表达了对爱情的渴望和执着追求。
他的生活诗歌则常常以日常的琐碎之事为题材,通过细腻而准确的描写,展现了生活的普遍性与独特性。
他的时间诗歌则以抒发对流逝时光的思考和珍惜为主题,引发人们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曼德尔施塔姆的诗歌风格独特而多变,他的作品既有朴实自然的语言,又有华丽辞藻的修饰。
他常常运用对比和冲突的手法,将截然相反的事物融合在一起,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他的诗句犹如一幅幅画面,将读者带入他内心深处,感受他的情感和思想。
曼德尔施塔姆的诗歌作品受到了众多读者和学者的赞誉和研究。
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国内外诗歌界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他的诗集多次荣获国内外文学奖项,被收入多个文学选集和课本,成为了当代文学的瑰宝。
曼德尔施塔姆的诗歌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达,更是一种思想的呈现。
他的作品启发了人们对生活、爱情、社会等各个方面的思考,引发了人们对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的思虑。
他的诗歌既是对世界的反思,也是对内心的发声,给人以希望和力量。
总而言之,曼德尔施塔姆的诗歌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思想而广受赞誉。
他的诗歌作品展现了对现实的敏感和对人性的思索,通过丰富多样的表达方式,深入人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
关键词:施笃姆;诗意现实主义;美学思想;人文主义;感性体验
中图分类号: I516. 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9876(2009)01-0074-04
Abstract:The poetic realism is an important school ofGerman literature in themiddle of the 19th century. Its big difference
自己也用民谣形式撰写诗歌和童话,宣扬美的情感色
彩。《茵梦湖》中的主人公莱茵哈德就是这样一个人物。
由于《茵梦湖》的主要内容大多是施笃姆的亲身经历,因
而他的这部充满诗情意境的作品对许多读者来说就具
有很强的亲合力,成为百读不厌的世界文学经典名篇之
一。
到了后期诗意现实主义时期,施笃姆才开始致力于
from the critic realism is that the writer of this school attached importance to exploring the humanistic plotwith rich poetic
meaning in the normal life and then describing the plotwith lyric emotion andwordswith poeticmeanings, which can bring the
照他的创作理念推断,许多浪漫主义作品只能成为作家
主观臆想的产物。
由于浪漫主义流派只在主观上去描述理想中的美,
而这种美又远离社会现实,这个流派的作家只能将他们
的创作限制在虚幻的范围内,有些甚至是建立在比较极
端的立场上,如诺瓦利斯(1772-1801)在其代表作《夜之
颂》中就把夜看作是宇宙之母,是一切精神的源泉,是无
reader a perceptual feeling. Storm i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is schoo.l This essay has discussed the influence ofGerman aes-
thetics on hisworks.
Key words:Storm; poetic realism; aesthetic thought; humanism; perceptual feeling
2009年3月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Mar. 2009
第17卷 第1期 Journal ofXi’an InternationalStudies University Vo.l 17. No. 1
系。大学毕业后他忍受失恋带来的巨大痛苦,甘愿退出
和朋友的竞争,远走他乡,将精力都用在了采集民歌的
活动上。后来他应邀到埃里希家中做客,重新见到伊丽
莎白后,也尽力掩饰自己内心的真实感情,面子上维持
着和同学的友好关系,而不是以决斗方式论输赢。
虽然后人评论作品中这些情节是莱茵哈德向封建
势力妥协、缺乏反抗精神、甘受命运摆布的表现。但从
另一方面反映出他在有意或无意回避着重大社会矛盾。
施笃姆政治上不反对普鲁士王朝,也没有参加1848
年的德国革命。他生活在德国北部沿海的胡苏姆一带,
远离当时德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活动中心如汉堡、柏林等
大城市,因而其作品自然不可能很清晰地反映出他本人
所处时代整个德国社会的发展风貌,即不断壮大的工人
争、具有世外桃源特征的这一理想生活境界中。
当19世纪中期欧洲各国文坛上批判现实主义已成
为创作主流时,施笃姆的诗意现实主义作品仍能在艺术
上取得很大成就并受到读者欢迎,是有深刻社会文化和
哲学背景的。所谓的诗意现实主义,按照当时德国一些
文学理论家的理解,“即使在极其乏味的日常社会生活
中也存在有富有诗意的因素和瞬间。作为作家就应该
人所取得的成果,所以作家先天的审美能力就显得格外
重要。这主要包括他们敏锐的感受力,丰富的想象力,
洞察一切的审视力,良好的记忆力和创作的天赋以及鉴
·74·赏力、预见力、表现力等。用一句普通的话来概述,即个
体先天的审美能力是判断被观测的对象美与丑的主要
因素。
后来的哲学家康德把艺术和审美活动看作自然界
阶级同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斗争的宏大场面,这造成他
前期作品的思想性弱于艺术性。但是这些不足并没有
削弱其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他笔下主人公朴实的性格,
淳朴的语言加之美丽的自然环境烘托,带给读者的感
受,就如同陈年老酒一样,余味悠长。特别是作品中散
文诗一样的语言和简洁的故事结构,很容易让读者产生
亲临其境的感觉。这种感性体验的描写完全秉承了德
社会的观察建立在美的想象上,极力把平凡生活表现得
富有诗意和美感,而对国家的政治和时代潮流兴趣不大
或根本不感兴趣。因此,他笔下的主人公就多为小康家
庭中的普通年轻人,故事发生地点也都选在较为偏僻的
普通农庄或小市镇中等。但作品中富含诗意的意境描
写和主人公身上闪现出的人性光芒却往往会给读者留
下极深刻的印象,将他们带到一个和谐、宁静、与世无
理的”消极观念,认可了他们面前的现实。他们恐惧和
厌恶革命带来的暴力,也不愿在政治上成为普鲁士王朝
的对立面。为了躲避社会改革所赋予他们的责任,不少
作家采取了“逃避世界,逃避理性,远离社会,甘心寂寞”
(恩斯特·约翰1986: 2)的态度。为了追求理想中的
美,许多作家不仅下乡采集民歌和整理民间故事,他们
挖掘美在不为人关注的角落里的存在形式,地点大多选
在偏僻小城镇或乡村中普通家庭,围绕家庭成员的恋爱
和日常生活中一些充满诗意的细节创作出了许多脍炙
人口的诗意现实主义作品。
四
在文艺复兴后的欧洲,许多国家的作家在创作思路
上开始抛弃以往的梦幻文学,踏上以人文主义为主流,
注重写实,描写广阔社会生活的道路,这一特征在英法
有表现人性恶的一面,反派人物也不多见。许多作品利
限的。尘世间的生活是走向“无限”的过渡,在死亡中才
会显示出永恒的生命所具有的美的特征,表露了作者对
社会生活悲观和消极的态度。
在这样一个复古的浪潮中,施笃姆的诗意现实主义
创作虽然和古典浪漫主义运动没有直接关系,但却同它
倡导的唯心美学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即竭力想让
“生活和社会成为诗的一部分”。因此他的作品中很少
一
特奥多尔·施笃姆(Theodor Storm 1817-1888)是
19世纪中叶活跃在德国文坛上的一个重要作家。他所
代表的诗意现实主义在创作上既不同于18世纪末描写
人生“夜的方面”的浪漫派和后来以“倾向文学”为标榜
的青年德意志派,也不同于19世纪末期兴起的对社会
生活进行机械而琐碎摹写的自然主义者,而是把自己对
(杨周翰、吴元达、赵萝蕤1981: 9)这一哲学观点推断,
“美就是观念与形象之完全的吻合、完全的一致”(车尔
尼雪夫斯基1979)。
谢林则强调自然和精神、客体和主体在“绝对”中的
统一,认为自然是看得见的精神,精神是看不见的自然。
所观测的事物只有在主客观上达到一致,才是美的。
从上述德国古典哲学家表述的美学观点中不难看
另一角度看,这种描写在很大程度上也表现了欧洲文艺
复兴后启蒙运动中人文主义思想的本质,即以平等、博
爱和自由等普世价值观平静地看待身边所发生的一切,
这是美在社会道德价值上的具体表现。
三
施笃姆的诗意小说多采用平白直叙的手法,悬念不
多。这虽然拉近了同大多数普通读者的感情距离,让他
们能从中找回自己生活中值得回味的诗意瞬间,但也从
诗意现实主义带来的影响。
二
施笃姆作品表现的意境美是公认的,但要探究他的
“美”的创作思想源泉,就不能不提德国古典哲学中的美
学思想对他的影响。
德国最早将美学定位为“感性科学”的奠基人是亚
历山大·格特利尔·奥姆加登。他对美学的定义有过
这样的阐述,即美学的对象就是感性的完善(马奇1987:
693-694)。他认为,认识的美是以美的方式进行思维的
两国尤为明显。然而,这一道路在德国却不平坦。德国
文坛在歌德和席勒领导的狂飙运动过后,许多作家由于
惧怕社会变革带来的冲击,很快又退缩到先前虚幻文学
的老路上,对后来的颓废文学影响很大的古典浪漫主义
运动就是很好的例子。
由于诗歌是古典文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古典浪漫主
义代表人物、文学理论家弗里德里希素和瞬间上,达到再现
平凡社会生活中某些个富含诗意的场景”(杨武能
2003:1),让读者不但在感情上认同作品中主人公的善
良心理活动,而且从富含诗意的语言和意境描写上也获
得了美的感受。例如,从施笃姆的《茵梦湖》,《迟开的玫
瑰》和《燕语》等一批诗意现实主义作品中,许多读者都
境还是人物心理活动描写都是力图通过“美”的渲染竭
力维护社会的传统观念,保持自然和精神的和谐统一,
让读者从中能体验德国社会道德和传统价值观所具有
的美的内涵。如《茵梦湖》中莱因哈德和埃利希的关系,
两人既是正常的同学和朋友,也是情敌。但他并没有因
为自己青梅竹马的恋人伊丽莎白最终按照母亲的心愿
嫁给了埃里希,而像死敌一样看待他和朋友之间的关
国古典美学思想的精髓,把主观上认为美的东西极力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