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中应如何处理词类活用现象

中学语文教学中应如何处理词类活用现象
中学语文教学中应如何处理词类活用现象

词类活用现象浅析

襄城县教研室赵红飞

摘要词类活用是传统古汉语语法体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语法理论,也是理解文言文的疑难问题。首倡“词类活用”说的是陈承泽先生,其后“词类活用”说的研究蓬勃展开,逐渐深入。然而“词类活用”说各家,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际操作上都有很大局限性,众说纷呈,说法不一。其根本原因西洋语法不尽适用于古代汉语语法。词类活用作为一个语法理论,我们必须确定一个严谨的原则来认定,否则,一方面,我们研究起来,容易陷入误区,造成混乱局面;另一方面中学教学过程中,老师们莫衷一是学生越学越糊涂。原则的确立与操作对研究者各方面的要求都很高,并且词类活用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又很不容易把握。词类活用具有很重要的修辞功能,并且其修辞功用很容易为人们所接受,因此,词类活用现象,应受到特别重视。

关键词“词类活用”说缘起局限性造成根源认定原则修辞功能

一、“词类活用”说的缘起

汉语缺乏形态变化,言语中的词随文异用现象较为常见,在古汉语中,这种现象更为盛行。同一词(在古汉语中成为字)在不同句子或同一句子中的不同位置出现即在不同语境中运用担当不同的成分,有不同的句法功能。然而这种灵活运用缺乏形式标志,也就是说人们很难从它本身的形式上来认定它的词性、功能。人们只能从它使用的具体情况从意义层面来意会。这种现象让许多试图用现代语言学理论来认识、研究它的学者一筹莫展:汉语语法的奠基者—马建忠先生曾试图借用西洋语法的研究方法来认识、研究古代汉语,他按照西方分析思维模式,强行给古汉语的“字”归纳词类并分析其语法功能,然而他也意识到了这种方法不尽适用与汉语,他在《马氏文通》中提出:“字无定义,故无定类,而欲知其类,当先知上下文如何耳”。[1]黎锦熙则说的更彻底,他明确指出:“字贵在品”,应“依句辨品”,“离句无品”。[2]然而,为了尽量使汉语更适合于西洋语法规则,马建忠在《马氏文通》中提出了“字类假借”说来补救汉语语法体系中字(词)类划分的不足。

陈承泽不同意马氏的“甲类词假借成乙类词”的说法,他在《国文法草创》中提出

了“词类活用”说。他说“凡字一意只有一质而可有数用,从起本来而用者,谓之本用”“若明本用则活用自得推”。[3] 该学说问世后,引起语言学界的极大重视,多数学者表示赞同,并兴起了词类活用研究的热潮。

二、研究现状及出现的问题

自陈承泽以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语言学家们取得很大进步。他们不断地对这一学说进行修正和规范。如今“词类活用”说已经成为古代汉语系统中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并且被介绍到古代汉语的教学中来。国内的几部最有影响力的高校文科教材—如王力、郭锡良、王宁等分别主编的《古代汉语》中都重点地安排了介绍词类活用的章节。

王力先生归纳了几种词类活用的常见类型:1)名词用如动词;2)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3)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4)名词作状语;5)动词作状语。[4]他没有给词类活用下一个明确的定义,只是简单地讲解了几种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

王力先生的研究成果为郭锡良、王宁等后来学者的研究奠定了一定基础。郭锡良等后来学者都把词类活用进一步提升的到了理论高度。郭氏说“词类活用”主要是关于名词、动词、形容词的问题。”“名词、动词、形容词在句子中充当什么样的成分都有一定分工,也就是说,三类词的基本功能比较固定。但是某些词按一定的语言习惯又可以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功能,充当别的词类,这就是词类活用”。[5]在王宁的教材中,也出现过类似的定义,有所不同的是,对于郭氏的“主要是关于名词、动词、形容词”的说法有所突破,认为数词也属词类活用的范畴。他们两位的成果与王力相比,都不认同王力的一般动词的使动和意动用法为词类活用,尽管他把动词又细分为及物与不及物动词,并且把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列在词类活用中讲解,并且也不同意王力所说的动词作状语是属动词的活用。王宁先生编的教材则认为“动词用作主语”与“名词作状语”都是古汉语中的常见现象,因而不应被视为词类活用。

以上几家可说代表了赞同“词类活用”说的主要观点。当然有建树的理论总是由正反双方通过互相质疑、争辩并且进一步研究解决的,词类活用这理论当然也不例外。在语言学界普遍接受、认同“词类活用”说的同时,对它质疑,批评的反方意见也有不少,尤其八十年代以来,这方面的论争甚为激烈。其主要原因是词类活用理论自身存在很多问题。

反方当中,杨军、任福禄的观点最具代表性。

杨军先生认为词类活用现象的确存在,但人们把它过度泛化了,比如真正属于名词活

用为动词出现的频率极低,人们常说的名词活用为动词的大多是名词、动词的兼类词:一类是简单的兼类词,名词只单纯的表示动作行为本身应该视为动词,例如:“决荥泽而水大梁”(《战国策·魏策三》中的“水”是用水淹之义;另一类在运用中不但表示动作行为义而且还保留名词的词义和语法特征,这是属复杂的兼义词,如:“今我城陈、蔡、不羹”中的“城”一方面分化出“建城”的动词义,另一方面还保留着“城”的名词义,兼类不是活用,因此这里的“名词用如动词”的提法应当否定。

任福禄则全面质疑“词类活用”说。他认为把本属于语义语用范畴的问题纳入语法,在理论上是混乱的,从逻辑上说是不通的。他在分析了一些人们常说的词类活用的例证后指出:那些被人们看作用作动词的名词、形容词其实就是动词;动词的使动和意动用法动词的词性本身未发生变化,与词类活用的定义不符。他还说:这种词语(汇)的灵活使用是古汉语中很常见的现象,因此“词类活用”说是古汉语中“似是而非,范畴杂糅的非科学理论”。

在理论上“词类活用”说受到的诘难已达到要求取消该说法的地步,然而在判断某个词是否活用的实际操作上也陷入了困境,人们常在认定是词的活用时陷入各种误区。这方面有许多学者予以指出,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是李廷安,他在《近十年对词类活用的研究》一文中批评了人们滥用词类活用的几种典型类型:首先最主要的方面人们由于对词义认识理解不够而误为活用的,这方面又分词的本义误解与词的引申义误作词类活用。如人们对“军”等的本义和对“饭”等的引申义的误解。另外还指出人们不能恰当的把词类活用与兼类词和词的常见用法区分开来。另外值得参阅的还有张家文的《古汉语名词活用说的再认识》,在这篇文章里主要就实际运用角度分析了传统的“词类活用”的局限。这篇文章最大特色是提出从语义转化角度来研究,并且他还对人们通常当作活用为动词的名词分了若干个小类,进而指出有些小类不能当成活用:有表方位、天气状况、官职身份、工具等。他认为这些词作动词在古汉语中是常见的语言现象,不宜视为词类活用。

三、词类活用的认定原则

由于汉语重语义,存在大量的名词、动词、形容词互相兼义兼用的兼类词,人们又误把它当作词类的活用,以致于词类活用的判定过度泛化,那么,古汉语中究竟有无词类活用现象呢?我们一般以为古汉语中的确存在词类活用现象,这种现象很少,因此要慎于辨别,而不能把词类活用的语法理论泛化。

我们辨别某些词语的运用是否词类活用,或者换句话说,一般情况下,我们判定词类活用的原则是什么呢?

首先,要具有历史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词的意义和运用。众所周知,词义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词义会随着人们认识事物、现象的能力的逐步深入而不断变化,通过词义的可变性和渐变性我们可以知道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历史平面上可能有所不同,古今词义的不断变化又必然导致词的具体的运用的变化:同一个词的同一用法在的不同时期的功能系统中,可能具有不同的地位或具有不同的性质。同一个词的某个词义在萌芽时期,用例少,可以说是活用,但是发展至一定时期,用例普遍了,形成固定的经常的用法,这时就不能称它为活用了。因此,我们把词类活用作为语法理论来研究,最好按照词义与用法的发展情况的具体时期来考察,比如东周及战国时期,社会动荡,各国文化多元化,这时期承载文化的语言也比较混乱,当然,语言的物质基础词语的意义与运用也各不相同,这时就宜与夏、商甚至西周分开来研究。

其次,要参考特定时期的辞书、文献,准确、全面地把握在特定时期的词的意义与运用。“词类活用”说的泛化许多情况下都是由于人们没有真正把握词语的意义与运用造成的,比如:晋军函陵(《左传·僖公三十年》)。几乎所有的古汉语教材都注作名词用作动词“驻扎”,而不知道“军”本来作动词使用,在上古时候(同一时期)有许多文献与字书、辞书为证:“军于庐柳”《国语·晋语》;“以军于秦周”《吕氏春秋·权勋》;“军于邯郸之郊”《战国策·齐策》。一上诸多例证的“军”都居于谓语的位置,具有动词的语法功能,可见当时“军”作动词用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用法。许多辞书也可以证实:《广雅·释言》:“军,围也”;《说文解字·车部》:“军,犹屯也”。并且从“军”的甲骨文的字形分析推测“军”的造义为:士兵围着,战车休息之义,后引申为驻扎。因此,语法层面上的理论是非常严谨的,我们要解决词类活用的问题,就必须把具体的词放入特定的语言背景中,我们还要准确、全面地把握当时词的意义与用法。另外同一时期的古书注解,训诂资料也为我们提供了很重要的依据,比如“雨螽于宋”与《左氏春秋传》同一时期的《公羊传》中曾这样注释:“雨这里作像雨一样落下”。这种用后来虽比较普遍,但当时还有辞书作注,可见上古时这种用法不多,可视为活用。

再次,要严格地按照“词类活用”理论的内涵来具体操作。我们一般认为:某些词在特定情况下,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使某些词临时具有其他词的语法意义与功能。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用法是词的临时用法,而不是词的经常用法,更不是词的固定、固有用法,这种用法不具有社会性,只在特定语境中存在,是当时的辞书、字书所没有收录的意义与用法,这种意义与用法是偏离它本身所固有的意义与功能的。一旦离开特定的语言环境,这

种意义与用法就会消失。

为了使词类活用理论更好把握和更具可操作性,下面再提几点值得特别注意的几种情况:第一点,要把词类活用与词的本用区分开。所谓的词的本用就是由词的本义和字书、辞书所收录的常用的引伸义而来的用法与功能。比如:

饭疏食,饮水。《论语·述而》

舜之饭糗茹草《孟子·尽心下》

不自知之前于席也。《史记·商君列传》

子房前《史记·留侯世家》

许子奚冠,曰:“冠素。”《孟子·许行》

为人将车《史记·田叔列传》

大丈夫不能自食《史记·淮阴侯了列传》

以上几例,人们通常认为他们是名词活用为动词,而不知“饭”“前”“冠”“将”的本义原本是动词义:《说文解字食部》“饭,食也。动词义”名词义是由动词义派生而来;同样“前”“冠”“将”情况类似。而“食”名词义为“食物”,后引申为动词义“吃”又引申为“养”。而有的人把它误作词的活用。

第二点,要把词的活用与兼类词使用区分开。如:

面山而居《列子·汤问》

东面而征西怨夷《孟子·梁惠王下》

君王后引椎椎破之《战国策·齐策》

椎杀晋鄙《史记·魏公子列传》

解衣衣人,推食食人《史记·淮阴侯列传》

春风风人,夏雨雨人--- 《淮南子·说苑贵德》

以上的“面”“椎”等都是兼类词,其他还有“枕”“绳”“过”“则”“完”等词。它们既有名词义,或形容词义,同时也有动词义。

再一点,还要区分词类活用现象与同形异词现象。有些词可用作不同的句子成分,它们可兼属不同的词类,而意义之间没有联系。如:

左挟弹,右援丸《左传·定公三年》

从台上弹人《左传·宣公二年》

履帝武敏《诗经·小雅公刘》

以乱易整,不武。《左传·僖公三十年》

以上的“弹”“武”的前后两例分别对照,不难知道“弹丸”的“弹”与“弹人”的

“弹”和《诗经》中的“武”(是“足迹,脚印之义”)《左传》中的“武”(是“符合用兵之道”),它们的不同词类之间词义毫无关联。实际上是两个词,只是在语言文字演变或留传过程中由于文字的不断变革而形成了这种同字异词现象,它们是不同的词,不能作为词类活用。

最后一点,判断是否词类活用现象时,必须把一般动词的“使动”“意动”用法排除在外,因为它们的辨别只能从它们所处的上下文来揣测,从语法层面根本就无从认定:儒者在本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荀子·儒效》

甘其食,美其服。《老子·八十章》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战国策·齐策》

以上这两例中,“美”都与后面名词组成动宾结构,其语法意义是一致的。然而,这两词语本身用法则一个是动词的“使动”用法一个是动词的“意动”用法。

四、造成的现状的根本原因

“词类活用”说从理论到实践(具体词语是否词类活用的判定)都可为举步维艰,造成这种现状的根源何在呢?

这是由汉语的自身特征研究方法不相吻合造成的。众所皆知,西方是典型的内部曲折语,词有丰富的形态变化,当词在句子中具体使用时,如果在句子中担当不同的句子成分,起不同的句子功能,那么同一语义有不同的词形来表达。常见的词形变化有:名词、代词的数、性、格的变化;动词有时、体、态的变化等等。这种一种用法都有唯一的词形变化与之对应的特点让人很容易从它自身的形式上识别、认定,这种特点也决定西洋的语法宜分析并且分解的越细微越精深越能分析的透彻,科学含量也越高。汉语有所不同,汉语尤其古汉语,重义合,而不重形式,同一表述(词形)具体运用起来非常灵活,可充当多种句子成分,具有多种句法功能。

汉语重“意”,甚至是“象”的表达与描摹,以至于古汉语中,人们对词的运用不受词形词类的约束。古人的语法观,尤其是词性的概念非常模糊,著名的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曾说:“物名必有其缘起,而一实之名必有其德,若业相丽---”。就是说在古汉语中所要表述的客观对象,与之相关的性质以及其存在的形态相伴相生、混为一体。例如:“雨”字《说文解字》中训作“从云层降向地面的水”,“雨”词义本身就有动词的因素,人们描述、表达、固定“雨”这个语义时既表述这种天空中云层降雨的动作,也表达了降雨的“结

果”(形成地面上水)。类似的还有很多,比如“受”“钱”“面”“城”等。

春风又绿江南岸《泊船瓜舟》王安石

红杏枝头春意闹《玉楼春》宋祁

粪土当年万户侯《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古人很注重词义的活用、移用、甚至化用。这种古人的词语运用的传统在诗词创作中尤其显著。这种用法往往能使词义表达更加生动,如“绿”这一个字既把“江南岸”一派苍翠、蓊蓊郁郁的秀美景色渲染出来,更突出了“江南岸”变绿这一动态过程,使诗的意境变得更加丰满、浑厚。足见作者对大自然观察之细微,对词语品味之精妙。“闹”字更是把描摹具体的有生命的能活动的事物的词义,用到比较抽象的不容易捉摸的“春意”上来,表达得生动、传神。“粪土”一词更把“同学少年”意气风发、大无畏的革命者形象塑造得鲜明,丰满。

正是这种重语义的锤炼、词语的灵活运用的语用传统,从而形成了轻词形、词性的模糊的语法观,以及在这种观念指导下的长期实践、积累而成的文化(语言习惯)造成了今天人们照搬西洋语法而产生的“词类活用”说的尴尬。有人甚至建议词类应该重新划分,即词分虚、实,实词、虚词再往下分作联结词和附着词;而实词也可再分为体词和谓词。这样既符合人们正反辩证考虑问题的传统思维习惯,也更适合、便于古汉语的研究。

五、词类活用的修辞功能

词类活用说在教学中究竟是留还是去是值得商榷的问题。在古汉语研究或教学中,作为语法系统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无论从理论角度,还是从实际操作上来说都必须是严格的,而就“词类活用”的研究现状而言,在理论上,由于其自身产生的根源是为了补救古汉语按照西方语法理论给汉语的词语归类的不足而存在;在实践上,具体词是否词类活用的判定操作很复杂,一方面,真正的词类活用现象很少,这要求我们必须明辨是否词类活用,而不能使之泛化,我们必须严格按照理论的标准来认定;另一方面,我们还必须有足够广博的训诂方面的知识作支撑,否则我们很容易陷入误区,误人误己将更不利于词类活用的研究工作。因而,语法教学中要谨慎对待。

然而,也有不少老师认为,词类活用现象的确是古汉语的很具特色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容易把握它的特点,并且学生的接受效果很好,因而,反对把它舍弃。其实我们以谨慎的态度对待它,并不是说要因噎废食,不再作为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而是要换一个角度

来探讨。

据考察,词类活用自身具有非常突出的修辞功能。词类活用现象产生的早期,人们的抽象思维不够发达,人们还不能或不便于造出足够的词汇,这时词类活用现象主要是为了在句子中使用的语法功能,然而,到后来它并没随人们的造词、用词能力的增强,而消失或减少,词类活用现象无论从使用方式还是它的使用频率上并不比早期的少,经过研究发现它在使用中的功能拥早期的为了满足语法功能向修辞观念转变,即从语法范畴转入语用范畴。即使早期的词类活用现象也有很强的修辞功能。如:

左右欲刃相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

晋灵公不君《左传·宣公二年》

尔欲吴王我乎《左传·定公二年》

帝壮超节《后汉书·班超传》

以上几例,或新颖别致,或言简意丰能形成良好的接收效果,这些词如“刃”“君”等词不但能传达该词的常用的词义,并且蕴含自己独特的信息。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礼记·礼远》

益烈山泽而焚之《孟子·许行》

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史记·项羽本纪》

天下云集而响应,羸粮而竟从《史记·陈涉世家》

其后秦稍蚕食诸侯《史记·魏公子列传》

这几例中的“贤”“能”“坚”“锐”“蚕”等词用的非常形象生动,并且能激发人们无穷的想象来丰富这些“意境”,让人回味无穷,这是一般的表达所不能比拟的。

词类活用的修辞功能甚至今天依然受人青睐,如: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沁园春·长沙》

这个连长太“军阀”了、年纪不大,脾气可不小。《山呼海啸》

大约那弹性的胖绅士早在我的空处胖开了他的右半身了。《社戏》

由此可见,词类活用具有的修辞功能是不容人们忽视的。如果我们把它作为语用范畴的修辞来讲,别有一番天地。甚至我们可解脱“法”的束缚,作为一种修辞,我们可稍放宽要求,古代汉语可以讲,现代汉语中也可讲,这样更便于我们学习和研究。

参考文献:

[1]马建忠:《马氏文通》[M].商务印书馆,1983年9月新1版。[1]引自正名卷一,界说十,第24页。

[2]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M].商务印书馆,2001年11月第一版。[20]引自第1章,绪论,第四节词类,第19页。

[3]陈承泽:《国文法草创》[M].商务印书馆,[3]引自1982年9月第1版,第18页,第65页。

[4]王力:《古代汉语》[M].中华书局,[4]引自1999年5月第3版,第343页,第345页。

[5]郭锡良:《古代汉语》[M].商务印书馆,[5]1999年第1半版,第278页。

[6]王宁:《古代汉语》[M].北京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167页。

[7]杨军:《古代汉语“名词用如动词”的提法应当否定》[J],《汉中师院学报》(哲社版)1987年第3期。

[8]李廷安:《近十年词类活用的研究》[J],《聊城师院学报》(哲社版)1994年第3期。

[9]邓明:《关于古代汉语语法体系中词类活用处理意见》[J],《山西大学学报》(哲社版)1995年第4期。

[10]董性茂、贾齐华:《“词类活用”说的理论探索与思考》[J],《信阳师院学报》(哲社版)1997年第4期。

[11]张劲秋:《“词类活用”说的再认识》[J],《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年第5期。

[12]张家文:《词类活用说的再认识》[J],《古代汉语研究》1999年第3期。

[13]阮绪和:《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思考》[J],《语文学刊》2002年第5期。

[14]徐艳华、陈小荷:《古今词类活用趋势》[J],《求索》2005年第7期。

[15]王玉仁:《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修辞功能》[J],《修辞学习》2005年第1期。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内容提要:常言道: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情感是人们心理活动的一大特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学习中学生的求知欲得到了适当的满足,便会产生愉快的情绪。如果学生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教师在教学中使学生这种欲望得到满足,学生就会表现出愉快的情绪和较高的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情感求知欲积极性 情感是人对于客观现实的态度的体验。情感是由客观事物是否满足个体的需要而产生的,它反映了客观事物与个体需要之间的关系。它是人们学习和工作的动力。它对人的认识和行动起着调节支配作用。一个人对事业充满着热情、热爱自己的工作和学习,他就会发挥创造性,就能做出成绩来。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学校教育也越来越重视情感教育。所谓情感教育, 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教育教学要求,通过相应活动,促进学生情感领域发生积极变化,从而产生新的情感。因此,情感教育是一个过程,同人的其他心理领域的发展一样,既有赖于专门的教育,又要经过一个产生、培养、形成的过程。所有教师都是情感教育的实施者,语文教师则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 但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很多老师缺乏必要的情感,上课时喜怒不形于色,讲课时缺少激情,而只是把课文进行支离破碎的分解,挑

断作者感情发展的流程从而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是语文课效率低下的重要因素。对学生完整人格的形成造成了极大影响。因而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有极重要的作用。 语文是一块充满情感的天地。语文教材中那些文质兼备的文学作品,给学生提供了真、善、美的标准;而语文教师只有通过富有情感的教学,才能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完善学生人格,充分展示出语文教学的艺术魅力。 语文教学过程,既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认知过程,又是一个“陶冶学生情操,引导学生走向正途”的情感过程。情感在从认识到形成能力、习惯的转化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中介作用。它既像催化剂,又像中药的“药引“。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别林斯基说:“思想消融在情感里,而情感也消融在思想里。”语文教学亦是如此。可见,在一个的成长过程中,情感对人们的行为的养成是起着巨大的作用的。一名中学生如果自身修养差、不热爱祖国、不关心他人,即使他的学习成绩很好,当他步入社会之后,其发展也是非常令人担忧,甚至是可怕至极的。所以,语文教学要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就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之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 一、老师的积极情感在激发学生学习中具有吸引力作用。这种吸引力作用主要表现在学习兴趣上。兴趣就是认识需要的情感表现,是对学习所抱的积极态度,是学习的内动力。二、教师的情感具有调节

高中文言文词类活用复习教案

高中文言文词类活用复习教案 古典诗文 2012-05-21 0544 5d56b7b40102dx9e 高中文言文词类活用复习教案 教学要点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之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具体而言,它包括 1. 名词作状语。 2. 名词作动词。 3. 名词意动用法。 4. 名词使动用法。 5. 动词作名词。 6. 动词使动用法。 7. 动词为动用法。 8. 形容词作名词。 9. 形容词作动词。 10. 形容词使动用法。 11. 形容词意动用法。 12. 数词活用。 教学内容 一. 名词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而言是不直接用作状语的,有些名词在文言文中却经常用做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如“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中的

“日”“月”,都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一天天、一月月,合起来引申为慢慢、逐渐。 [小练习]找出下列各句中的名词用作状语的词语,并加以解释。 ①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云、.响、景像云彩、回声、影子一样 ②人皆得以隶使之隶当奴隶 ③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舟用船 ④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东、北在东边、在北边 ⑤而相如廷叱之廷在朝廷 ⑥士大夫终不肯夜泊绝壁之下夜在夜晚 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每天 规律总结规律一表示时间、方位的名词常常活用为状语。 规律二就一般情况说,凡动词前面的名词在意思上不能认为是用作主语的, 就应该认为是用作状语。 主语+【名词】+谓语 活用为状语 下列句子中不属于名词作状语的两项是()。 A.人皆得以隶使之 B.沛公欲王关中 C.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D、俊才星驰 E、籍吏民,封府库 二. 名词用作动词

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摘要:在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是一种普遍的现象。正确认识它,对我们阅读古籍,特别是理解汉语语法都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从《左传》、《战国策》、《史记》等上古经典著作中广泛撷取相关例句,并将其细致分类,充分地证明了这种语法现象在古代汉语中使用的普遍性并简要地探索了其中的规律性。与此同时,本文也对近些年来人们对于词类活用现象的研究做以总结。 关键词:词类活用特殊意念动宾关系词的兼类“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中一个很突出的现象。不了解词类活用的道理、不能正确理解和解释被活用词的词义,阅读古文就会遇到困难。自从马建忠在《马氏文通》中,从词有定类的观念出发,提出了“假借”之名,实际上从理论上解决了古汉语词类活用的问题以后,陈承泽首唱词类活用说至今,凡是古代汉语教材、专著,都辟有专门章节论述词类活用问题。人们利用这个理论,对一些在特定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词性而产生新词义的词语做出正确解释,解决了文言文阅读和注释中的一个大问题。这些对于词类活用现象的研究所取得的成绩是十分显著的。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偏差。所以近些年来也有很多学者对词类活用中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异议。例如,很多人认为目前许多关于古汉语词类活用的研究和文言文的注释中都存在着词类活用范围过宽的现象。因此,我们必须对词类活用现象加以准确细致的学习和分析,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在使用和学习中出现偏差甚至错误。 一、绪论 在古代汉语里,某个词属于某一词类是比较固定的。各类词在句子中的职务也有一定的分工。譬如名词经常在句中作主语、宾语、定语;动词经常用作谓语;而形容词则经常用作定语、状语和谓语。例如: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战国策·赵策四》 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孟子·滕文公上》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莊公及共叔段。《左传·隐公元年》 其中“疾”为形容词,作“走”的状语。“粟”为名词,作句子的宾语;而第三句中的“生”作句子的谓语,为动词词类。 以上这种情况,古今都是相同的。但是在上古汉语里,还有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叫做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语法中一个比较重要的特点。所谓“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里,可以被使用语言的人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了原有的语法特点和意义,而获得了他类词的语法特点,临时充当了别的词类,这类现象叫做词类活用。①例如:《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几句话: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字在一般情况下是用作形容词词性,但在某些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它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例如在上面几句里,第一句的“美”是形容词,第二句的“美”是用为名词,而第三句的“美”则用为动词。其中后两个“美”就是词的活用。 二、具体分类 由于人们的理解不同,因而对于词类活用的具体分类也有所不同。各家都有自己的分类标准。按照李新魁在《汉语文言语法》一书中的观点,我们可以以是否需要加上“特殊意念”来理解某个词这一标准来将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分为一般的活用和特殊的活用。 (一)一般的活用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情感教育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情感教育 发表时间:2016-07-11T10:19:56.12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6年7月总第247期作者:徐建军[导读] 语文教学过程,是老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认知过程,是学生“陶冶情操,走向正途”的情感过程。 山东省栖霞市观里中学265314 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让语文教学充满活力,它是语文教学的个性目标,忽视情感教育的教育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语文教学过程,是老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认知过程,是学生“陶冶情操,走向正途”的情感过程。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进行情感教育呢? 一、解读文本内涵以情导入其中 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语文课本中,情景交融的诗歌,富有诗意的散文,引人入胜的小说,催人泪下的戏剧文学,占相当比例,都蕴含着浓郁的感情因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都有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形成崇高的人格。因此,在导入课文时,精心设计导语,把学生领入作品的情景中,有位老师在教学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一文时,曾用这样的导语:“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首颂扬母亲的诗篇,情挚意浓,脍炙人口,历经传诵。下面请同学们快速思考用一分钟的时间叙述一下自己感受最深的一次母爱。寥寥数语,启发学生对母爱的思考,无疑如投石击水,从感情上激发了学生感悟课文情感的兴趣和欲望。教师的这种引导学生对课文思想内容深刻挖掘,不必面面俱到,但求深而有得。同时要让学生收集一些作家的个人经历,让学生了解他们的艰辛与勤奋,刻苦与睿智,从而激励自己前进,还应对作品的背景作适当的介绍,并结合现实进行点拨,尽量让文章中的人活起来,直接和学生对话,和学生的心灵对话。有了这样的认识,学生对学习语文的信念就不仅仅是掌握了一门工具,而是已超过了语文本身学科而成为一门极富感染力的综合教育。 二、把握朗读技巧体会文中情感 朗读是学生体会和表达情感的最佳方法,能够通过声音、表情、体语表达出自己的情感。诗歌、散文的精彩片断和神韵常常会通过朗读这个媒体,变成一种时空艺术,使学生忘却自我,融入作品的意境之中。因此,有表情的朗读,要求语文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艺术功底,还要舍得真情的投入,只有如此,才能激起学生的感情涟漪,形成“物我同一情融融”的意境,产生求知的渴望。国学大师梁实秋先生在《散文的朗诵》一文中说:诗不仅供阅读,还要发出声音来吟,而且要拉长声音来吟,这样才能陶冶性情。吟也就是朗诵。吟咏背诵,不但能博闻强记,积累知识,更重要的是还能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受到文章情感的熏陶和感染。毛泽东喜爱韩愈诗文,一部《韩昌黎集》大部分能背诵,晚年坚持背诵李白、李贺、李商隐及辛弃疾的诗词,正是在这吟咏之间,才涵养了他“指点江山”、“挥斥方遒”的浩然之气。现行语文课本中很多古今中外名篇,其深蕴的意味不借助于诵读则体会不出的,还有一些课文所渗透的谦和、友爱、爱自然、爱家乡、爱祖国、爱劳动等强烈而真挚的感情无一不是通过铿锵有力的语言、节奏和谐的韵律表达出来的。对此教师可通过范读或指导学生诵读,读出节奏,读出意境,读出感情,读出美感,读出“弦外之音”等,变无声的文字为有声有情的语言,这样更能使学生受到强烈的艺术熏陶,很快地进入审美的情感之中。 三、开展综合实践走进情感角色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应根据知识与能力、态度与情感、过程与方法三维目标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因此,开展自编、自导、自演的课本剧,充分体验语文课程的内涵,是一个学习语文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课本剧能用图画再现课文内容,能用音乐渲染与课文相似的氛围,能帮助学生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能用角色的新奇感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使学生更深切地理解课文中角色的思想、情感、语言和行为。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课后,可让写小剧本:假如菲利普一家人旅游回来后,在家门口发现一个貌似于勒的人,此时,又会发生什么?通过这种让学生自写自导自演,能够让学生对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那种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样,该课的情感目标就在学生的表演过程中得以实现,内心的爱憎情感表达也就油然而生了。 四、展示形体语言表达真情实感 教学是一门科学,同时也是一门艺术。根据研究的数据显示,在信息的传达中,有百分之五十五是通过教师的姿态、表情和动作来完成的。因此在教学活动中,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爱抚的动作,都会让学生感受到爱、支持和信任。我们应利用一切机会,有效运用肢体语言,帮助组织教学,增进师生感情,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脸面是心灵之镜。语文教师的面部表情也有一定的潜在调控作用,表现理解的微笑和思考式的点头,则流露出教师对学生的鼓励和期待;表示满意的微笑和赞许式的点头,则流露出教师对学生的热诚和喜爱,可以收到移情传神之功效。眼睛是心灵之窗,课堂上,教师要用期待的目光,尽可能地去平视和环顾大多数,不应老是两手着案,猫着腰,视线紧盯着课本或前几排学生,其余则视而不见;也不应站在讲台的一侧而使视野顾此失彼。教师不论实施哪一教学环节,都要不时地环视前后左右,特别是后排的左右两角,要给予满腔热忱的关注。教师的视野所及,以目传神,促进学生专心听讲,偶尔有个别学生面朝窗口,思想“开小差”,教师可运用目光注视的办法,通过目光把教师想要表达的愿望、态度、思想感情和言语迅速地传送给学生。淡漠、严厉、责备的目光使学生触目知错,立即醒悟;热情、慈祥、赞许的目光使学生触目会意,精神振奋。 语文教学过程,既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认知过程,又是一个“陶冶学生情操,引导学生走向正途”的情感过程。它完全应该是开放的、互动的、诗意的。当然,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的方法、途径还很多, 正所谓“听唱新翻杨柳枝,更吟别韵桃李词。踏歌不尽心头语,前路再和千首诗”。

成语与词类活用的教学 (1)

成语与词类活用的教学 在古代汉语的实词中,某个词属于哪一词类通常是比较固定的,但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某些实词失去它原来所属词类的意义和功能,而临时充当另一类词,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不同,一词多义是一个词经常具有两类或以上的语法功能,如“指”,释为“手指”是名词,释为“指点”、“提出”则是动词,而词类活用是临时活用。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发现词类活用通常是学生阅读文言文的一大障碍(如“沛公军霸上”学生常释为“沛公的军队在霸上”,这就是对词类活用的陌生所造成的),因此这也成为古汉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每遇词类活用,学生都会如临大敌,精神高度紧张,而教师也总是小心翼翼,唯恐有所闪失。我常想,如能恰当运用学生已掌握的,或略加解释则懂之的词语与之相对照、印证、补充,会收到以简驭繁,举一反三效果,何乐而不为。我在教学中发现,其实成语中也保留着大量的词类活用的现象,而“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词组或短句”(《现代汉语词典》),而且成语大多从字面上不难理解,并为学生容易接受,将两者联系在一起进行教学,会帮助学生更容易掌握一些相应规律,并对此进行准确判断和解释。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用用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下面以名词作状语和使动用法为例作简单说明: 一、名词作状语: 在汉语语法中,名词一般在句子中作主语和宾语,但在古代汉语中,名词直接在动词前作状语,对动词谓语起修饰限制作用,可表示行为的方式、状态、工具、处所、时间等内容,有比较浓厚的修辞色彩。 1、表示行为、动作的特征和状态,有比喻的作用,常翻译为“像……一样”,如“常以身翼蔽沛公”中的“翼”就是“像鸟的翅膀那样”。这种用法在成语中仍大量保留下来:“星罗棋布”就是“像星星一样罗列天空,像棋子一样布满棋盘,形容数量多、分布广”。像这样的成语还有席卷天下、蚕食鲸吞、风驰电掣、狼吞虎咽、神出鬼没…… 2、表示动作所凭借的工具或方式,它的翻译方式为“以(用、拿、凭)……”像这种结构的成语有口诛笔伐(用语言文字宣布罪状,进行声讨)、言传身教、刀耕火种、耳闻目睹…… 3、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翻译为“于(在、向、以)……”,这样的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524283738.html,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作者:王曼 来源:《教育与管理》2013年第06期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尊重生命、欣赏生命,进行生命教育。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索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树立积极的人生观,能够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提升生命存在的意义与价值,拥有一个充实、丰富、坚强、凝重的生命。 1 生命教育的内涵 所谓生命教育,就是为了生命主体的自由和幸福所进行的生命花的教育。它是教育的一种价值追求,也是教育的一种存在形态。一般来说,生命教育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一般是指关于人的生命的教育,就是指个体从生到死的整个过程中,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生存意识熏陶、生存能力培养和生命价值提升,展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广义的生命教育则是指关于所有生物的生命的教育。学校的生命教育则侧重于生命发展知识的教授,从而让学生对生命有一定的认识,珍惜和尊重生命,对他人、社会和自然充满爱心,使他们获得人格上的全面发展。 2 生命教育缺失在学生身上的体现 2.1 认识片面,缺乏思考。人可以通过聆听、阅读、思考等多种渠道来了解生老病死、体验生命个体之间的情感、感悟生命的精神价值。而有些学生由于受方方面面的影响,认识事物比较片面,缺乏思考。在和这些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有两个较为极端的表现,一是由于家庭成员溺爱所导致的自恋和自私。他们认为,自己是家庭的中心,周围的人都应该让着他们,而自己对家庭对社会可以不必付出什么。还有一种是由于与他人相比较所导致的自卑和怨恨。他们认为,自己啥都没有,什么事也干不成;更有甚者,抱怨父母给自己一个有遗憾的家庭,抱怨自己人生的坎坷、社会的不公,产生仇视人生和社会的情绪。这两种极端思想往往把自己的生命囚禁于生理的状态,而不去想应该怎样发掘自身潜能来回报家庭和社会。 2.2 以“我”为主,缺乏协作。有些孩子为人处事往往以自己的需要和兴趣为中心,凡事都希望满足自己的欲望,要求人人为己,却置别人的要求于度外,不愿为别人做半点牺牲,自私自利,觉得周围的人让着自己是应该的,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管这是否影响他人的生活习惯,依然固执己见,将自己困在狭窄的圈子里。往往缺乏与人相处时协作、共事的经验,自我控制、自我调整的能力较差,当欲望得不到满足或内心矛盾无法控制时,就容易引发冲动。 2.3 轻视责任,缺乏担当。有些学生比较任意,并不计后果,动不动就“拼命”。他们往往只强调自己的权利,却忽视自己的责任和公共道德。当和别人发生矛盾的时候,他们首先想到的是别人怎么对不起自己,却从来没有想到自己是否对不起他人,没有一点儿反省与担当。

高考语文 文言文词类活用复习教案

高考语文文言文词类活用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弄清楚古代汉语词类的划分和句子成分组成; 2、词类活用的基本规律,以及如何运用规律解答试题; 3、引导学生运用本次课的方法,能自行归纳其他文言知识规律。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正确、快速判断出活用词,根据活用的常见规律,明确活用类型。 教学难点: 古代汉语词类的划分和句子成分的划分。 教学方法 知识讲授法;问题点拨法和探究讨论法等。 教学媒介 多媒体复印资料 课时安排 4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设计 以一组存在活用的成语导入课堂教学。 二、古代汉语的词类划分(示例使用多媒体) 词类:是根据词的语法功能和语法意义而划分出来的类别。 划分词类的目的:就是为了讲语言的组织规则,即讲词的语法意义和词的语法功能,讲语言的句法结构。 文言文词类的划分情况: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进行加工过的文言文的词类划分基本上与现代汉语是一致的,先秦汉语的词类可以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副词、代词、介词、连词、语气词、叹词等十类。 1.名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名称的词。例如: 阿爷无大男,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2.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的词。动词又可分为使动词、意动词和为动词。例如: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狼》) 3.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形状、性质或者动作、行为的状态的词。例如:。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 4.数词,表示数目的词。例如: 一桌、一椅、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 5.副词,经常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前面,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例如: 太后之色少解。(《触旮说赵太后》) 6.代词,代替名词、动词、形容词或数量词的词,叫做代词。例如: 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西门豹治邺》) 7.介词,同它后面的名词、代词等组合起,经常用在动词,形容词的前面或后面,表示处所、方向、时间、对象等等。例如: 何不试之以足(《郑人买履》)

初中所学文言文中的五类常见词类活用现象

初中所学文言文中的五类常见词类活用现象

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五种类型:名词用作动词 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用作状语 动词用作状语 (一)名词用如动词 古代汉语名词可以用如动词的现象相当普遍。如: 从左右,皆肘.之。(左传成公二年) 晋灵公不君.。(左传宣公二年) 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 ..而见之。(战国策·齐策四) 马童面.值,指王翳曰:“此项王也。”(史记·项羽本纪) 夫子式.而听之。(礼记·檀弓下) 曹子手.剑而从之。(公羊传庄公十三年)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左右欲刃.相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秦师遂东.。(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汉败楚,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史记·项羽本纪) 以上所举的例子可以分为两类:前八个例子是普通名词用如动词,后两个例子是方位名词用如动词。 名词用作动词是由上下文决定的。我们鉴别某一个名词是不是用如动词,须要从整个意思来考虑,同时还要注意它在句中的地位,以及它前后有哪些词类的词和它相结合,跟他构成什么样的句法关系。一般情况有如下四种:

①代词前面的名词用如动词(肘之、面之),因为代词不受名词修饰; ②副词尤其是否定副词后面的名词用如动词(“遂东”、“不君”); ③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也用如动词(“能水”、“欲刃”); ④句中所确定的宾语前面的名词用如动词(“脯鄂侯”“手剑”) (二)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 一、动词的使动用法。 定义: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例如:《左传隐公元年》:“庄公寤生,惊姜氏。”这不是说庄公本人吃惊,而是说庄公使姜氏吃惊。 在古代汉语里,不及物动词常常有使动用法。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当它带有宾语时,则一定作为使动用法在使用。如: 焉用亡.郑以陪邻?《左传僖公三十年》 晋人归.楚公子榖臣与连尹襄老之尸于楚,以求知罃。(左传成公三年) 大车无輗,小车无杌,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 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论语·先进》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论语·季氏》 有时候不及物动词的后面虽然不带宾语,但是从上下文的意思看,仍是使动用法。例如《论语·季氏》:“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这个“来”字是使远人来的意思。 古代汉语及物动词用如使动的情况比较少见。及物动词本来带有宾语,在形式上和使动用法没有什么区别,区别只在意义上。使动的宾语不是动作的接受者,而是主语所代表的人物使它具有这种动作。例如《孟子·梁惠王上》“朝秦楚”,不食齐宣王朝见秦楚之君,相反的,是齐宣王是秦楚之君朝见自己。 下面各句中的及物动词是使动用法: 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左传·宣公二年》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十一世纪是“创造教育世纪”,创造性人才要通过创造教育来培养。创造性是每一位学生都具备的心理潜能。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虽不能奢望每一位学生都成为非凡的创造者,但我们完全可以使每一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创造才能。从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角度来看,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出一些新的尝试。 一、重视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培养,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 由于人格因素对一个人成才具有重要作用甚至决定性作用。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是推动学生的强大内驱力,也是影响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创造性学习,创造性学习对自己的现实学习及未来发展的价值。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尽可能地为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提供能激起新异感的学习情境,让他们去尝试创造性地学习、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从中体会由此带来的成功的喜悦。这样,一旦学生自己选择了学习方式,并负责地参与创造性学习的过程之中,也就会水到渠成,达到促进学习的目的。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变课堂为学堂,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中心,还学生学习主人之地位。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负面影响,我们许多教师总是津津乐道于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述。教师单方面只管把知识讲下来,却不管听讲者的接受效果如何,有的老师甚至认为,我把该讲的内容讲到了,至于你学没学到,那就不关我的事了。这种认识,不光是教法问题,更是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观念的问题。原苏联著名教育家苏赫姆林斯基说:“我认为,重要的教育任务在于渐渐地养成学生从事紧张的、创造性的脑力劳动习惯。”创造性的脑力劳动习惯的养成,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双边互动,才能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 激发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兴趣,还必须学生课堂学习主人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承受知识,加工创造的载体和导体。忽略主体、载体、导体的存在,而颠倒主客关系,大搞“一言堂”,大搞“填鸭式”,“摁下牛头强喝水”,教学效果可想而知。现在有许多教育家都呼吁课堂教学“民主”,其实其核心就在于解放学生,把学生从受支配地位解放为支配地位,让学生变成学习的主人,不再是书本的奴隶。 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树立敢于创新的精神 传统教育使学生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和自由度,成天到晚只能听从教师的指导。从而形成了学生为分数而学,教师为分数而教的不良局面。往往只强调接受或模仿,忽视创造。它要求学生必须循规蹈矩,在固定考察的范围内解答问题,这使得学生的思维近乎封闭与僵化,缺乏应有的开拓与创新意识。它不仅制约了学生当前的学习效率,而且也使得他们缺少可持续发展的潜能。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一个不容急辩的事实早已证明: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吕淑湘先生在全国中语会第五届年会开幕式上也讲到:“如

文言文词类活用专题教案资料

文言文词类活用专题 教案

文言文词类活用专题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本专题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古汉语知识。 2、使学生的文言翻译水平得到较大提高。 教学设想: 通过大量训练,加上老师讲解,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这方面知识。 教学过程实施: 导入: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之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具体而言,它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的活用。 一.名词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而言是不直接用作状语的,有些名词在文言文中却经常用做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如:“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中的“日”“月”,都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一天天、一月月,合起来引申为慢慢、逐渐。 [小练习]找出下列各句中的名词用作状语的词语,并加以解释。 ①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云、.响、景:像云彩、回声、影子一样 ②人皆得以隶使之隶:像对待奴隶一样 ③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舟:用船 ④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东、北:在东边、在北边 ⑤而相如廷叱之廷:在朝廷 ⑥士大夫终不肯夜泊绝壁之下夜:在夜晚 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每天 二.名词用作动词 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如:“始见中原气象,泰然不肉而肥矣”中的“肉”,就是吃肉的意思。 [小练习]找出下列各句中用作动词的名词,并解释之。 ①籍吏民,封府库籍:登记 ②沛公欲王关中王:统治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敌:攻击 ④买五人之头而函之。(《五人墓碑记》)函:用匣子装

7词类活用答案

词类活用 【学习目标】 1.深入理解名词活用知识点规律说明,系统全面掌握名词活用现象相关知识。 2.复习课内名词类活用现象,丰富课内相关积累。 3.加强训练,提高课外名词知识运用及考查的能力。 【学习要点】 1.名词活用相关语法知识。 2.识记课内名词活用现象。 一、高考考点示例 例1.【2009年上海春季高考卷】 永州龙兴寺东北陬有堂,堂之地隆然负砖甓而起者,广四步,高一尺五寸。始之为堂也,夷之而又高,凡持锸者尽死。永州居楚越间,其人鬼且禨。由是寺之人皆神之,人莫敢夷。 18.以下加点词与“其人鬼且禨”中的“禨”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自圆.其说 B.不胫.而走 C.降.龙伏虎 D.貌.合神离 例2.【2010年上海春季高考卷】 自垣内视之,则系干之别枝若虹之垂地,首尾无端不可测。居人以为神,祠而祀之。 18.下列加点词与“祠而祀之”中的“祠”用法相同的两项是……()(2分)A.会天雨.,道湿不可行 B. 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C.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D. 道.芷阳间行 E.侣鱼虾而友.麋鹿 例3.【2012年上海春季高考卷】 20.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桓帝爱其才貌,诏妻以公主。 例4.【2012年上海秋季高考卷】 17. 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 (2)布衣 ..草履而牧羊() 二、考点简析 第1、2例以选择题形式辨析实词的活用情况,重点是区分名词作动词和其它活用情况,第1例中“鬼”、“禨”与B项中的“胫(长腿)”都应该是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是“迷信鬼神,向鬼神求福”的意思。其它的“病”是使动用法,“使……成为病态”;“舟”是名词作状语,乘船,表明出行的的方式,凭借的工具;“友”是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友”;“圆”是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圆”;“降”,动词使动用法,“使……投降”;“貌”,名词做状语,在外表上。第2例中的的“祠”与A项中的“雨(下雨)”、D项中的“道(取道)”是名词作动词。 第3、4例是同一年中对名词活用为动词这一知识点的集中考察,虽然题型不同,但难度不高,主要检测学生的灵活性。例3中,“妻”活用为动词,根据语境是“嫁作妻子”的意思;例4中,“布衣”活用为动词,解释为“穿布衣”,前后语境明白晓畅。该题的失分主要在于学生“想当然”地把该词往文化常识上靠,解释为“平民”,缺乏对词语在语境中含义的斟酌。 【课内整理】请把下列句子中名词活用为动词的词加点,并在括号内解释1.名我固当(名:称呼,命名)《种树郭橐驼传》 2.病瘘(病:患……病)《种树郭橐驼传》 3.早实以蕃(实:结果实)《种树郭橐驼传》 4.爪其肤以验其生枯(爪:用指甲掐)《种树郭橐驼传》 5.而卒以祸(祸:遭受祸害)《种树郭橐驼传》 6.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绳:约束)《病梅馆记》 7.而江浙之梅皆病(病:呈病态、成为病态)《病梅馆记》 8.予购三百盆,皆病者(病:呈病态、成为病态)《病梅馆记》 9.试使斗而才(才:显示才能)《促织》 10.杖至百 (杖:用杖打)《促织》 11.大喜,笼归(笼:用笼子装着)《促织》 12.上于盆而养之(上:放)《促织》

我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反思

我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反思 一、存在的问题 世纪之交我们国家进行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初中语文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使我们必须对传统的课堂重新进行审视、认识,去架构一种充满灵性的新课堂。它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堂不再是静止的跑道,而是展示风采、体验人生、追求成功、感受欢愉、发展生命的过程。在这活泼、充满活力的课堂中, 学生们可以尽情挥洒独到的见解!让学生们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无限魅力,品味语文课文散发着的清新而悠长的馨香! 我刚参加工作不久,对新课改知之甚少,刚走上讲台的时候,信心满怀,觉得老师只要在课堂上把知识点讲清楚,考试的时候学生考不出好成绩都是不可能的事情。自己没有课的时候努力去听老教师的课,努力让自己的语文课堂好起来,过了一段时间,我发现我的语文课堂存在很多问题:我上课过程中,淹没了课堂的中心目标;学生的个性,掩盖了阅读审美的客观标准;学生的频繁活动,取代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堂上看似热热闹闹,课下却收益颇浅:既不像传统教学中那样扎实地讲授基础,又没有落实新课程的精神实质,一味反旧,只求“形似”!课堂教学在误区里越走越偏,越偏越远……到了期末考试的时候,学生失分的地方非常多,大部分同学竟然是基础知识上丢分比较严重,语文课成绩在几个平行班中处于末尾,看着试卷我做了认真的分析,觉得是我在平时上课过程中没有把好基础知识这一关。在第二学期,我在上课过程中,特别重视对学生字词的预习、检查、复习。经过一学期的努力,学生成绩提高了许多。总结那段失败的经历,觉得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识字写字教学被淡化,学生能认读,不会书写;书写潦草;错字别字现象比较严重。积累不够,作文方言土语较多,语言匮乏。虽然在教学过程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局面,但作为其中一个环节的字词教学却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我在上课的时候对字词不够重视,把字词教学完全放手给学生,布置课下预习,不检查,不评价。课堂上也是一带而过,抹杀了字词应有的地位。 在初中,识字与写字教学作为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前提和保障,是发展智力,提高认知能力的重要条件,因而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由于初中阶段语文教学目标侧重不同,我们固然不能把整个教学内容定位在字词教学上,但识字写字也不应被忽略和轻视。我在刚参加工作时,犯下的错误就是没有把字词教学放到应有的位置,眼高手低,以至于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中指出“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书写速度。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我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发现我的教学重心发生了偏移。我把文本解读当成了重要的环节,阅读教学成了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战场,基础知识也在一定程度上被淡化,字词成了非重点内容,原有的识字教学环节就显得可有可无了。抓了芝麻丢了西瓜,不是学生学习不努力,老师上课不专心,而是偏离了教学的重心工作。另一方面,学生身心的发展尤其是抽象思维的飞跃。随着学生身心的发展,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他们渴望感受思维的复杂性和灵活性,体验“智慧的快乐”,于是“识字与写字”在他们眼里就成了一种无奈而又无聊的“低智商”的活动。我在识字与写字教学过程中比较单调,字词教学被简单化,机械、重复的认读和抄写让学生索然无味,陷入了“厌烦”之中,这也是原因。自那次失败以后,我虚心学习课堂教学艺术,潜心研究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努力转变学生

必修1~5词类活用归纳

必修1~5词类活用归纳 必修一 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退,使动用法,使……撤兵 晋军函陵(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使动使……灭亡 越国以鄙远(鄙,名作动,把……当边邑 夜缒而出(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既东封郑(封,用作动词,使……成为疆界 东,名词作状语,在东边 肆其西封(肆,形容词作动词,扩张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敝,形作动,损害 第5课《荆轲刺秦王》 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函,名词作状语,用匣子顷之未发,太子迟之迟,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迟 又前而为歌曰(前,名词作动词,上前 乃朝服,设九宾(朝服,名作动,穿上朝服 使使以闻大王(闻,动词使动,使……听闻 箕踞以骂曰(箕,名作状语,像簸箕一样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亲,形容词作动词,亲近 皆白衣冠以送之衣冠,名次作动词,穿上衣服,戴上帽子头发上指(上,作状语,向上 群臣怪之(怪,形容词意动用法,觉得奇怪 左右既前(前,名词作动词,上前 断其坐股(断,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砍断 第6课《鸿门宴》 ①名词的活用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夜,作状语,连夜 吾得兄事之(兄,作状语,像对待兄长那样 常以身翼蔽沛公(翼,作状语,像鸟翅那样

间至军中(间,作状语,从小路 沛公军霸上(军,作动词,驻军 沛公欲王关中(王,作动词,称王 籍吏民(籍,作动词,登记 范增数目项王(目,作动词,使眼色 刑人如恐不胜(刑,作动词,处罚 道芷阳间行(道,作动词,取道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使动,让…为王 ②动词的活用 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作使动,使……活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止,使动,使……止 拔剑撞而破之(破,作使动,使……破 ③形容词的活用 沛公今事有急(急,作名词,紧急情况 君安与项伯有故(故,作名词,老交情 素善留侯张良(善,作动词,与……交好 必修二 第4课《诗经》两首 ①名词的活用 其黄而陨(黄,作动词,变黄 雨雪霏霏(雨,作动词,下 夙兴夜寐(夙、夜,作状语,在早晨,在夜里岂不日戒(日,作状语,天天 ②形容词的活用 三岁食贫(贫,形容词作名词,贫乏 ③数词的活用 士贰其行(贰,使动用法,使……不专一 二三其德(二、三,使动,使…三心二意 第5课《离骚》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摘要]语文教育是人文素质教育,它属于人文学科,除了给人以知识、能力和智力外,还具有思想教育,感情熏陶。每一位初中生都是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情感必然成为师生之间互相沟通的桥梁。世间没有真正不需要友爱和感情的学生,饱含真情的语文教师一定深受学生的喜爱。因此,要上好语文课,就必须使情感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关键词]初中生情感教育微笑语文教学语文教学,向来是百花齐放,不拘一格;课堂教学更是声情并茂,起伏跌宕;而优化课堂教学,则是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却不太容易。情感是语文教学中课堂活跃的重要因素。教学的情感性原则是指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情感状态中学习,并培养学生各种良好的情感品质。① 要上好每一堂语文课,就必须在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现在就语文教学中如何贯穿情感教育作些探讨。 一、情感教育要求语文教师应有正确地学生观,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教师应带着微笑走进课堂。 首先,语文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②教师一定要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并坚信每一位学生都是可以造就的,可以成才的,更要相信学生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在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中,包括每一位学生在内的全班所有的学生都是自己关注的对象,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其次,说说教师的积极情感对语文教学效果的促进作用。古人言:

亲其师而信其道。充分说明了教育效果与师生感情的关系。教师对学生的各种爱等积极情感必然能激发出学生对老师的尊敬与喜爱等积极的态度,和愿意同老师接近的交往倾向。教师愉快、乐观的情绪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使学生也快乐起来,让学生感到与老师的交往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从而乐于与老师交往,喜欢听你的课。要提高语文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第三,语文教师应带着微笑走进课堂。我喜欢带着微笑走进课堂,微笑着给学生讲课。记得,有位学生曾对我说过:“老师,你微笑着走进教室的那天,我最专心,最认真,我喜欢你的微笑。”从那时起,我便时常带着微笑走进教室,哪怕心情不好,我也微笑。这一切都是为了那些爱我的学生。我会把一切不顺心的事抛在语文课堂外,永远以微笑的面容出现在学生面前,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知识。这就是所谓的快乐学语文。 二、情感教育应以语文教师具有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教学语言为基础。 首先,语文教师要具有渊博的知识。爱因斯坦说:学生对教师的尊敬的唯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③。想要上好每一堂课,教师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应当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和全面的素质。知识渊博是情感富有的源头,一个知识贫乏,不善说话的语文教师已经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只有学而不厌的老师,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教师有渊博的知识,无形中,给学生以深远的影响。大有助于语文教学。 其次,语文教师必须具有变化多样的教学语言。语文教师要学会

最新词类活用教学案

词类活用教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高考文言文阅读的考纲要求。 2.理解词类活用的分类及特征。 3.掌握判断词类活用的方法。 教学步骤: 一、高考考试说明 文言文阅读 理解B ①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②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二、概念解释 1.何谓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指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用法。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也有个别虚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改变原来的语法功能(词性和意义),而活用作另一类词(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的现象。 2.词类: ——是根据词的语法功能和语法意义而划分出来的类别。 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定语)+宾语名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动词经常用作谓语;形容词经常用作定语、状语和谓语;数词经常用作定语。 3.词类活用分类: (1)名词活用:名词作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名词使动用法,名词意动用法

(2)动词活用:动词作名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意动用法,动词的为动用法 (3)形容词活用: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作一般动词,形容词使动用法,形容词意动用法 (4)数词活用:数词作一般动词,数词作形容词 三、名词活用 (一)、名词作一般动词 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罢了。 例如: 1)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2)与郑人盟。(《烛之武退秦师》)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劝学》) 4)而后乃今将图南。(《逍遥游》) 5)填然鼓之。(《寡人之于国也》) 1.【规律1】名词+名词(非修饰关系) ①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②刑.人如恐不胜。 ③籍.吏民,封府库。 【分析】“陈胜”与“王”构成主谓关系,“刑”与“人”,“籍”与“吏民”是动宾关系,都作动词。译为“称王、处罚、登记”。 1)朝歌夜弦《阿房宫赋》 2)晋军函岭,秦军氾南。《烛之武退秦师》 3)朝服衣冠《谏太宗十思疏》

文言文词类活用现象的总结

对文言知识中活用现象的总结 常见的文言现象有:实词的一词多义,实词的活用现象,及实词的古今异义和通假现象;虚词的一词多义;特殊句式。其中关于词类活用现象的复习,鄙人做了如下的总结,希望同仁给予斧正。 如何复习文言知识中的活用现象呢?如果仅仅让学生反复去做,或者不停地去记,我觉得效果都不太好。我个人认为,最好结合现代汉语的句法功能,总结出一定的规律之后来记忆,可能更便捷,更有效果。现在,我把我结合句法总结出的一点小规律,列叙如下: (一)名词活用为动词。 类别 例句 译法 名词直接带宾语 两个名词连用 名词后有代词 刑人如恐不胜 驴不胜怒,蹄之 ①换一个动词:刑-处罚 ②介词+名词+动词: 用蹄踢 ③名词前加一个动词:虏-俘虏 名词处在结构助词“所”字后 若属且皆为所虏 名词与动词连用 用“而”连接 不用“而” 连接 儿涕而去 相如乃前曰 名词带补语 沛公军霸上 名词受副词修饰 春师遂东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名词处在句末,而其前又没有动词 平地三月花者,深山 中则四月花 (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是不带宾语的,如果带了宾语,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用作一般动词。 类别 例句 译法 形容词直接带宾语 素善留侯张良 ① 换一个动词。善-交好 ② 在形容词前加一个动词。先-抢先 在“所”字后 公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在能愿动词后 火尚足以明也 与动词连用 秦王与群臣视而嘻 (三)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动词活用为名词,就是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它一般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边有“其”或“之”。例如: 处于主语的位置:《游褒禅山记》:“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处于宾语的位置:未尝有坚明约束者。约束:盟约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翻译时一般要补出中心词(名词),而以形容词作定语。 ②《陈涉世家》:“将军身披坚执锐。”(处于宾语位置) ③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处于主语位置) (四)名词作状语 现代汉语里,普通名词是不能直接修饰谓语动词作状语的,而古代汉语普通名词直接作状语却是相当普遍的现象。 第一,比喻动作行为的状态。例如:①《陈涉世家》:“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②常以身翼蔽沛公。 第二,表示对待人的态度。例如:《鸿门宴》:“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第三,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例如:卒廷见相如。 第四,表示动作使用的工具。例如:①“箕畚运于渤海之尾。”②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第五,表示动作进行的方式。例如:“群臣吏民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第六,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例如:予分当引决。分:按照。 第七,方位名词,表示动作的趋向或方位。骊山北构而西折。北、西: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