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消化器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的消化器官》教学设计与评析

教材分析

本课节选自《保护我们的消化器官》(教科版五年一期《科学》教材)。

虽然是老题材(人教版《自然》教材中早就有这一内容),但是教科版的实验教材却编得很有新意:首先,从健康生活的角度切入课题,然后让学生描出自身的人体轮廓图,再动手剪出消化器官的图样贴上去,使学生在这样有趣的活动中认识消化器官;接着,引导学生了解消化的大致过程及各器官的作用;最后,着重交流保护消化器官和关于健康的话题。

然而,我们认为教材中也有些不足:第一,贴图片到纸上,不如贴在自己身上更直观;第二,教材中关于“食物在我们体内历时约24小时”的说法欠科学(不同的营养成分消化时间并不一样);第三,内容过多。

对照原来的《消化器官》一课(人教版五年二期《自然》教材),联系农村孩子的实际情况,我们觉得还是有必要花些时间让学生弄明白主要消化器官的位置及其作用——虽然由于耳濡目染的缘故(例如孩子们看过许多医药广告),他们大多能说出主要消化器官的名称,但是对于它们的相应位置(例如:食道究竟有多长、胃究竟在哪、小肠和大肠怎么摆放),许多孩子并不是真正清楚的,至于它们的作用就更难说了。而只有弄清楚这些,后续的关于保护的教学才会有针对性,健康教育也才能真正有效地指导孩子的生活实际。

因此,我们将本课的内容一分为二,课时安排也从《教师用书》建议的1课时变成了2课时:第1课时学习《我们的消化器官》(下面便是这节课的教学设计),第2课时学习《保护我们的消化器官》(即使另设1课时,我们相信关于保护的交流也决不会缺少容量)。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认识人体的消化器官及其作用。

2、能在自己身上指出消化器官的相应位置,知道食物的大致消化过程。

3、根据计算结果和已有经验,敢于向教材质疑,形成重证据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认识主要消化器官的位置、作用及大致的消化过程。

教学难点:

根据计算结果和已有经验,敢于向教材质疑,形成重证据的科学态度。

教具和学具准备:

1、教具——两段录像资料(一段是关于消化器官名称及位置的,另一段是关于消化器官作

用及大致消化过程的);消化器官模型图片(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肝);长⒋5米的带子1根。

2、学具——教师预先为每组剪好的消化器官模型图片(食道、胃、小肠、大肠);剪刀;胶带。

[评:对教材的分析和对教学目标、重点及难点的确定,都是建立在有关事实和学生实际的基础上的;教具和学具的准备简单、实用,贴近农村学校的实际,且费时不多,减轻了科学教师的负担。]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从名字的含意引入课题——教师很随意地与学生聊,让几个学生说说他的名字有什么含意,接着教师写出自己的名字(黄健),请学生猜其中的含意,巧妙地引出“健康”,然后指出:我们都希望自己是健康的,健康,首先要关注饮食,而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却又离不开我们的消化器官。因此,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有关消化器官的内容。

2、板书课题

[评:关注学生的名字,课一开始就和学生很亲近;从教师自己的名字引入课题,既符合实际又非常巧妙。]

二、了解主要消化器官的名称及位置

1、了解学生的已知情况——“说说你知道的消化器官”(将学生的回答写在黑板上,暂不判断对错)。

2、认识主要的消化器官——教师随机出示并有意打乱顺序板贴器官图片(对学生前面相应的回答做出肯定,其余的仍然留待后面进行评议)。

3、找消化器官的相应位置

(1)先在自己身上找,然后相互找(小组活动)。

(2)将图片贴在身体的相应位置:

①每个小组推选一人作为展示者,并请保持直立的姿势;

②组内成员分工合作,将图片贴在展示者身体的相应部位;

③如果有争议,可以小组讨论,变动图片位置;

④活动限时5分钟,任务完成后,请展示者上台进行展示。

4、展示并相互评议

(1)学生对各组的展示进行初评(要求说出理由)。

(2)播放关于消化器官名称及位置的一段录像。

(3)学生再次对展示情况进行评议,并自我纠正错误,教师亦趁势将图片移动,按序板贴在黑板上。

5、故意设疑——“谁能帮老师在身体上找到胃的所在?”

6、体验小肠究竟有多长——让两个学生将4.5米的带子拉直,从而体会到“小肠是盘曲的”。

[评:教师能够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充分尊重学生的回答;“找消化器官位置”的展示活动,使学生经历了一次将模糊生活经验与科学事实相对照并自觉进行修正的过程,很有意义;“帮老师找胃”和“体验4.5米究竟有多长”的设计也独具匠心。]

三、认识食物的消化过程及主要消化器官的作用

1、播放关于食物消化过程及消化器官作用的录像。

2、点名回答(因教师预先没提出作记录的要求,学生一般是答不完全的,以此为例教育学生要学会及时作好记录)。

3、应学生的要求重播录像(学生记录)。

4、开书,分组交流并完成教材第63页中的填图。

5、集体交流、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消化器官的作用)。

6、回头看——要求学生根据所看录像资料和已经掌握的知识,对课开始时的回答中还没有进行判别的答案进行评议,鼓励学生课后继续求证。

[评:从热闹的活动到安静地学习,能够抓住“作记录”促使学生迅速进行这种转变,确实是个好办法;再次对学生的回答“回头看”,既首尾照应又体现了教者“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四、引导学生向教材质疑

1、先让学生计算教材第62页中各消化器官的总长度,再阅读教材第63页中倒数第二段文字,看他们是否能够发现问题。

(根据计算结果,学生一般能够对“食物在我们体内经过的旅程长约9米”提出质疑——“计算结果只有6.05米,加上口腔,也决不会有9米长呀?”)

2、让学生试着对上面的问题进行推测和解释。

(也许会有学生想到“食物并不是一次性地直线通过消化道,而是不断在里面搅拌和反复,例如胃里面就是这样”。)

3、教师先对学生敢于向教材质疑、大胆进行推测的行为表示赞赏,然后也提出自己的疑问——“食物在我们体内的旅程,难道都要历时约24小时吗?”

(同时,教师列举出一些课前搜集来的证据,以此为例教育学生要敢于质疑、要重证据,并鼓励学生课后继续求证。)

[评:向教材质疑,这是本课设计和教学的又一个亮点。对学生推测的赞赏、教师的举证质疑、鼓励学生课后继续求证,这一切既体现了“用教材教”,又抓住时机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五、下课,布置课后作业

1、对本课产生的疑问继续进行求证。

2、搜集有关保护消化器官的资料,下节课进行信息交流和发布。

教学后的评析:

在湘潭、株洲两市的交流活动中,教者设计并执教了这堂课,上课的学生也是农村的(炎陵县十都镇中心小学)。由于充分考虑到了怎样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尽管是“速配”(刚抵达学校就给学生上课),这堂课也上得很精彩。

这个案例再次证明:紧密联系生活、贴近学生实际,这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课堂,虽有动态生成,但精心预设却必不可少。

让教学更贴近实际一些,这是此次活动中我们共同的收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