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相胶束萃取

合集下载

反相胶束萃取

反相胶束萃取

反相胶束萃取Reversed Micelle Extraction 一、反相胶束萃取概况随着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分离方法(如溶剂萃取)无法满足活性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物质的提取和分离。

因为生物大分子物质一般在40~50℃以上开始变性,且绝大多数生物大分子物质不溶于有机溶剂,有机溶剂也易引起生物大分子物质的变性。

同时生物大分子表面带有许多电荷,普通离子缔合型萃取剂很难奏效。

因此研究和开发易于工业化、高效的生化活性物质分离方法就成为生物工程技术发展的当务之急。

反相胶束萃取技术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新型分离技术。

反胶束萃取技术的起源可追溯至1977年。

Lujsi等人首次提出用反相微胶束萃取蛋白质的概念,当时未引起重视。

到20世纪80年代,生物学家开始认识到该技术的优越性,荷兰、美国的科学家首先进行了反相微胶束萃取蛋白质的研究。

近年来该项研究已在国内外深入展开。

由于反胶束萃取具有成本低、溶剂可反复使用、萃取率和反萃取率高;能降低蛋白质(胞内酶)在非细胞环境中的迅速失活;且构成反胶束的表面活性剂具有溶解细胞能力,可直接用于从整体细胞中提取蛋白质和酶。

所以反相微胶束萃取技术为活性蛋白质和其他活性物质的分离开辟了一条具有工业前景的新途径,得到快速发展。

二、反相胶束萃取的概念▪正常胶束:表面活性剂在极性溶液中形成的胶束或微胶团结构中,表面活性剂的亲水性基团朝外,而疏水性基团则靠内相互聚集成一种微胶团结构(图a),这种微胶束(团)称为正常胶束(normal micelle)。

正常微胶束存在于极性溶剂中(多数情况为水),较为常见。

▪反相微胶束:当表面活性剂在非极性溶液中形成胶束或微胶团时,表面活性剂的排列方向正好与在极性溶剂中的情况相反,即疏水性基团朝外,而亲水性基团则朝内并形成一个极性核区,由于这种微胶团结构(图b)与正常微胶束结构相反,所以称这种微胶束称为反相微胶束(reversed micelle)。

▪水池(water pool) :在反相微胶束中,表面活性剂的亲水基团所围成的一个极性核心,称为水池。

反胶团萃取技术

反胶团萃取技术

反胶团萃取法,亦称“逆胶束萃取法”。

利用反相微胶团在油相中形成的亲水空穴能选择性地溶解某些蛋白质分子的特性,来分离萃取蛋白质分子的一种方法。

反相微胶团是指油相中表面活性剂浓度超过临界胶团浓度后,在非极性油溶液中形成的聚集体,其内腔由表面活性剂分子的亲水头构成,外面被伸向连续油相的憎水尾部所包围,这种结构使其在连续油相中形成了许多亲水空穴,水相中的极性分子有可能溶解在油相中。

如水相中含有几种蛋白质,可调节系统的条件,使某些蛋白质溶于胶团中,而其他蛋白质则不能,以此达到分离的目的。

该法已成功地通过控制pH和氯化钾浓度,实现了α-核糖核酸酶、细胞色素C和溶菌酶的分离以及α-淀粉酶的连续萃取和反萃取操作。

生物分离工程实验-实验一

生物分离工程实验-实验一
4.2**、 针对A液,除了要测定其下相水溶液中蛋白浓度以外,同时还要测 定上相有机溶剂相中蛋白浓度,测定时可以取1mL混匀的上相溶液,用正辛 烷:正己醇(4:1)的溶液稀释到10mL,并以正辛烷:正己醇(4:1)溶液伟 空白对照,测定上相中的蛋白浓度。
六、注意事项
5、实验过程中一定要记得测定A、B两管的下层水相的体积! 6、测定吸光值时,注意一定要将溶液装到比色皿高度的2/3左右,不得低
2)原液B (1mg/ml)分别取0.5、1、2、3、4、5ml,用 0.1MKCl的水溶液(pH 7.2)稀释至5ml,配成0.1、 0.2、 0.4、 0.6、 0.8,、1.0mg/ml的溶液,以稀释液为空白对照, 其他操作同上。
பைடு நூலகம்
五 结果与计算
1、原液A和原液B分别以吸光度值A为纵坐标,牛血清蛋白 量( mg/ml )为横坐标作标准曲线图,线性回归,求直线 方程和R2。
2、测吸光度值时,若要进行稀释,则需用相应A原液所用的缓冲液稀释A原 液的水相,用B原液缓冲液稀释B原液的水相。
3、紫外分光光度计:必须使用石英比色皿
4.1、原液A操作中,离心完成后,会形成一种上相油层、中间白色乳浊液层、 下层水相的状态,而且下层水相体积很小,测定该下层溶液光度值时,可以 采用医用针筒抽取出来,并记下其总体积,若针筒长度不够,可以剪去针筒 外端两个突起再吸;然后吸出其水相到干净试管中(注意不要吸入乳浊 液!),并确定其吸出体积, 用0.1MKCl的乙酸-乙酸钠缓冲液稀释到5ml (计算其稀释倍数),在280nm下测吸光值。
3)KCl :防止水相乳化,影响萃取物与亲水头部的作用力, 离子浓度越大,萃取率越小。同时影响反胶束的大小。
四、 实验操作
1、萃取:在两只50mL离心管中分别加入10ml原液A和原液B,再分别加 入10ml反胶束相溶液,在旋涡混合器上充分混合5min,达到萃取平衡。

反胶束萃取方法步骤

反胶束萃取方法步骤
反胶束萃取
随着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的发展,尽管传统的分离方法 (如溶剂萃取技术)已在抗生素等物质的生产中广泛应 用,并显示出优良的分离性能,但它却难以应用于蛋白 质的提取和分离。其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被分离对 象—蛋白质等在40~50℃便不稳定,开始变性,而且绝大 多数蛋白质都不溶于有机溶剂,若使蛋白质与有机溶剂 接触,也会引起蛋白质有变性;二是萃取剂问题,蛋白 质分子表面带有许多电荷,普通手离子缔合型萃取剂很 难奏效。因此研究和开发易于工业化的、高效的系列化 物质分离方法已民为当务之急。反胶束萃取法就是在这 一背景下发型起来的一种新型分离技术。
当W0超过60(最大含水量)时,透明的反胶束溶液将 变浑浊,并发生分相。对于季铵盐形成的反胶束, W0一般小于3。在列平衡水相存在的情况下,W0可以 人为地在一定范围内调节。
9.2 反胶束萃取蛋白质的基本原理
9.2.1 三元相图及萃取蛋白质 对一个由水、表面活性剂和非极性有机
溶剂构成的三元系统,存在有多种共存 相,可用三元相图表示,如图10.5是水AOT-异辛烷系统的相图示例。
由于实验方法不同,所得的CMC值往往给于完全一致, 但是突变点总是落在一个很窄的浓度范围内,故用 CMC范围来表示更为方便。
表9.2是几种类型表面活性剂的CMC值,可以看出, CMC值与活性剂的结构有一定的联系。在非极性溶剂 中CMC值的变化范围是
1.0×10-4~1.0×10-3mol/L。
9.1.3 胶束与反胶束的形成
9.2.3 蛋白质溶入反胶束溶液的推动力与 分配特性
9.2.3.1 推动力 蛋白质溶入反胶束溶液的推动力主要包
括表面活性剂与蛋白质的静电作用力和 位阻效应。
(1)静电作用力
在反胶束萃取体系中,表面活性剂与蛋白质都是带电 的分子,因此静电相互作用肯定是萃取过程中的一种 推动力。其中一个最直接的因素是pH值,它决定了蛋 白质带电基团的离解速率及蛋白质的净电荷。

第四章反相微胶团萃取技术

第四章反相微胶团萃取技术
第四章反相微胶团萃取技术
临界胶束浓度(Critical Micelle Concentration CMC)
临界胶束浓度,是胶束形成时所需表面活性剂的最 低浓度,用CMC来表示,这是体系特性,与表面活 性剂的化学结构、溶剂、温度和压力等因素有关。 CMC的数值可通过测定各种物理性质的突变(如表 面张力、渗透压等)来确定。
表面活性剂是由亲水憎油的极性基团和亲油憎水的非极性基团 两部分组成的两性分子,可分为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阳离子表 面活性剂和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它们都可用于形成反胶束。 常用的表面活性剂及相应的有机溶剂见下表
第四章反相微胶团萃取技术
在反胶束萃取蛋白质的研究中,用得最多的是阴离子表面活性 剂AOT(AerosolOT,丁二酸-2-乙基己基磺酸钠)。
第四章反相微胶团萃取技术
一、反胶束萃取原理和制备
• 1 基本原理 • 表面活性剂溶于水中,当其浓度超过临界胶束浓
度(CMC) 时,便形成聚集体,称为正常胶束;表面 活性剂溶于有机溶剂,当浓度大于临界胶团浓度 时,会在有机相中形成聚集体,称为反胶束。反胶 束中极性头朝内,非极性尾朝外排列形成亲水内 核,称为“水池”。 • 萃取时,待萃取的原料液以水相形式与反胶束体 系接触,调节各种参数,使其中要提取的物质以 最大限度转入反胶束体系(前萃取) ,后将含该物 质的前萃液与另外一个水相接触。 再次调节pH、 离子强度等参数分出要提取物质。
• 反胶束中,酶的动力学与水中相似,只是由于酶与 表面活性剂作用,底物分配和交换,因而Km(米氏 常数) Kcat (转换数) 是复杂的多变量函数。
第四章反相微胶团萃取技术
• 4 制备方法 • 目前常用转移法、注入法、溶解法制备反
胶束体系。 • 相转移法:将含有生物大分子的水相与溶

实验七 反胶束萃取法PH对萃取率的影响

实验七 反胶束萃取法PH对萃取率的影响
和普通的液液萃取在操作上具有相同特征。 微观上,是从主体水相向溶解于有机溶剂相中的反胶团
微水相中的分配萃取。 从原理上,可当做“液膜”分离操作的一种。 如下图所示 :
反胶束萃取的动力来自于两方面: (1)静电作用:当溶剂所带电荷与表面活性相反时,
由于静电引力的作用,溶质易溶于反胶团,溶解 率或分配系数较大,反之,则不能溶解于反胶团 中。 (2)空间位阻作用:增大反胶束极性核的尺寸,以 减少大分子蛋白质进入胶核的阻力。
都有影响。 常用的溶剂有:烷烃类(正己烷、环己烷、正辛烷、
异辛烷等)。 有时也使用助溶剂,如醇类。可以调节溶剂体系的
极性,改变反胶团的大小,增加蛋白质的溶解度。
反胶体萃取技术的优点
(1)反胶束萃取具有成本低、溶剂可反复使用、萃取率和反 萃取率都很高等突出的优点。
(2)反胶束萃取还有可能解决外源蛋白的降解,即蛋白质 (胞内酶)在非细胞环境中迅速失活的问题,而且由于构成 反胶束的表面活性剂往往具有溶解细胞的能力,因此可用 于直接从整细胞中提取蛋白质和酶。反胶束萃取技术为蛋 白质的分离提取开辟了一条具有工业开发前景的新途径
正常胶束:
表面活性剂的极 性头朝外,疏水

的尾部朝内,中
间形成非极性的
“核”
非极性“尾”
非极性的“核”
极性“头” 图a
(三)反胶束
若将表面活性剂溶于非极性的有机溶剂中,并使 其浓度超过临界胶束浓度,便会在有机溶剂内形成聚 集体,这种聚集体称为反胶束,其结构示意见图b。 在反胶束中,表面活性剂的非极性基团在外与非极性 的有机溶剂接触,而极性基团则排列在内形成一个极 性核。此极性核具有溶解极性物质的能力,极性核溶 解水后,就形成了“水池”。
常用表面活性剂 表面活性剂的存在是构成反胶团的必要条件,

反胶束萃取大豆油中的AOT脱除技术研究

反胶束萃取大豆油中的AOT脱除技术研究

反胶束萃取大豆油中的AOT脱除技术研究吴倩;张丽芬;陈复生;宋文静【摘要】利用反胶束技术萃取大豆油,采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优化大豆油中残留表面活性剂AOT的乙醇萃取法脱除工艺.结果表明:AOT脱除最佳工艺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60%、NaCl浓度0.05 mol/L、pH 3.80、含油有机相与乙醇盐溶液体积比1∶3、振荡温度25℃,此时大豆油中AOT的残留率为0.062%.对反胶束萃取的大豆油与索氏抽提所得大豆油的品质进行对比发现,反胶束萃取油品质较好.【期刊名称】《中国油脂》【年(卷),期】2016(041)003【总页数】5页(P41-45)【关键词】反胶束;大豆油;AOT残留【作者】吴倩;张丽芬;陈复生;宋文静【作者单位】河南工业大学粮油食品学院,郑州 450001;河南工业大学粮油食品学院,郑州 450001;河南工业大学粮油食品学院,郑州 450001;河南工业大学粮油食品学院,郑州 45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S225.1;TS201.6油脂安全在我国,制取油脂的工艺主要有3种,一是有机溶剂浸出提取法,此法制油的特点是生产率高、粕残油率低,但是有机溶剂的存在使生产安全性变差,此外油的风味在精炼过程中也存在较大的损失,粕在高温脱溶的过程中易发生较严重的变性;二是压榨法,此法制油特点是成本高,饼中蛋白质变性严重,只能当作饲料使用;三是酶处理法,此法由于成本较高,从而限制了该方法的推广应用[1-2]。

反胶束萃取技术作为一种分离生物物质的新技术于20世纪70年代末被提出,反胶束萃取的溶剂可回收利用,反应条件温和,物质变性程度小,可较好地保持物质的活性,此技术适应日益发展的生物工程产品产业化的要求[3]。

此外,利用反胶束萃取技术可以实现在制取油脂的同时分离出蛋白质,还可以省去传统油脂制取的烦琐工艺,所得油脂的酸值和过氧化值比传统的溶剂浸出提取法小[4]。

利用反胶束体系同时分离蛋白质和油脂也已成为近些年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反胶束分离技术

反胶束分离技术

因此研究和开发易于工业化的、高效的生 化物质分离方法已成为当务之急。反胶团萃取 法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分离 技术。 反 胶 团 萃 取 技 术 reversed micellar extration:源于20世纪70年代,本质上是一 种液液萃取技术,利用表面活性剂在有机相中 形成反胶团,从而在有机相中形成分散的微水 环境,使生物分子在有机相(萃取相)内存在 与反胶团的微水环境,从而避免生物分子特别 是蛋白质类生物活性物质难于溶解在有机相中 或在有机相中发生不可逆变性的现象。其实质 是蛋白质在水相和反胶团微水相间的分配过程。
三 反胶团萃取技术的应用
1 萃取蛋白质
(1)分离蛋白质混合物:分子量相近的蛋白质,由 于它的等电点及其他因素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溶解度, 可利用反胶团溶液的选择性溶解进行分离。如对三种 低分子量蛋白质混合物细胞色素c、核糖核酸酶、溶菌 酶,通过控制水相ph值和kcl浓度将它们分离开来。 (2)浓缩a-淀粉酶:用tomac/异辛烷反胶束溶液对 淀粉酶水溶液进行两级连续萃取和反萃取操作过程, 进行浓缩。 此外,还用于从发酵液中提取胞外酶、直接提取 胞内酶、使蛋白质复性。
正胶团示意图
反胶团示意图
正胶团和反胶团的形成均是表面活性剂 分子自发聚集的结果,是具有热力学稳定的有 序构造。
反胶团萃取原理:当含有反胶团的有机溶 剂与蛋白质等组分的水溶液接触后,反胶团的 极性内核在溶解了水后形成的微水相,可进一 步选择性的溶解蛋白质、核酸、氨基酸等亲水 性的生物大分子;该微水相可保护生物物质的 活性,从而达到溶解和分离生物物质的目的。 从宏观上看,反胶团萃取是有机相-水相间 的分配萃取,和普通的液液萃取在操作上具有 相同的特征;从微观上看,是从主体水相向溶 解于有机溶剂相中的反胶团微水相中的分配操 作。从原理上看;可以看做液膜分离操作的一 种。

5.6反胶束萃取知识讲解

5.6反胶束萃取知识讲解

▪ 蛋白质复性
反胶团复性固态变性蛋白质示意图
Masafumi Sakono等(2004)利用非离子型表 面活性剂四甘醇十二烷基醚形成反胶束使碳酸酐 酶B复性,20h内收率达到70%以上。
反胶束萃取复性与稀释复性相比较
思考:
1、什么是正常胶束?什么是反胶束? 各在怎样的条件下形成? 2、反胶束萃取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己醇/环己烷
TOMAC[三 环己烷 辛基甲基
磷脂酰胆碱 苯、庚烷
氯化氨]
用得最多的是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AOT(丁二酸-2-2乙基己基酯磺酸钠)。
图1 AOT的结构式
▪ 将表面活性剂溶于水中,当其浓度超过
CMC时,表面活性剂就会在水溶液中聚集 在一起而形成聚集体,称为正常胶束。
▪ 若将表面活性剂溶于非极性的有机溶剂中,
图6 蛋白质相对分子量Mr与最佳pH和pI值之差的关系 (在TOMAC-正丁醇体系中萃取)
对于包含大蛋白分子的反胶束,其尺 寸远大于“空核”的反胶束,萃取时势必 要消耗较多的能量,这些能量只能通过较 强 的 静 电 相 互 作 用 得 到 补 偿 。 用 调 节 pH 的作用来增加蛋白质分子表面电荷的方法, 正是达到增强静电作用的一条途径。
极性“头”
非极性的 “核”
非极性“尾”
图2-a 正常胶束的结构示意图
反胶束
有机溶剂 极性“头”
▪ 表面活性剂的极性 头朝内,疏水的尾 部向外,中间形成 极性的“核”。
极性的“核”
非极性“尾”
图2-b 反胶束的结构示意图
反胶束的制备
相转移法
注入法
溶解法
反胶束的特性
❖ 临界浓度 大多数为0.1~1.0mmol/L;
▪ 反胶束“水池”的物理性能会影响蛋白

反胶束溶液同时萃取植物油料中的油和蛋白质_反萃工艺研究

反胶束溶液同时萃取植物油料中的油和蛋白质_反萃工艺研究
正交实验表明, 在影响蛋白质反萃率的因素中 B 的显著性最大, C 次之, 而 A B 的显著 性很小。 说明反萃水溶液对蛋白质的溶解性能对蛋白质的反 萃率起决定性的作用。水溶液对蛋白质的溶解度越 大, 系统的传质推动力越大, 传质速率越大; 同时, 水 溶液达到平衡的蛋白质浓度越高, 在相同的萃取时 间内, 蛋白质的萃取率就越高。
由表 4 可知, 两种方法中正己烷对油的萃取率 相对稍高, 所得油的过氧化值基本相同, 而酸值则反
2001 年第 26 卷 第 3 期
中国 油脂
33
胶束萃取的结果显著降低。原因是在反胶束溶液中 存在表面活性剂, 相当于溶剂的浓度相对降低, 从而 减小了萃取的传质推动力, 但由于表面活性剂的浓 度很小, 其影响不是很大。虽然两种方法所得油的 过氧化值基本相同, 但其数值相对传统工艺制取的 油的过氧化值明显升高, 这可能与原料的存放期有 关。反胶束萃取所得油的酸值较小的原因, 可能与 从混合油中分离表面活性剂的方法有关, 在柱层析 的过程中, 游离脂肪酸也被部分分离出去, 造成油的 酸值的降低。
32
中国油脂
2001 年第 26 卷第 3 期
1 3 3 反萃实验: 取 上述溶液 25 ml, 加入等体积、
一定 KCl 浓度和 pH 值的磷酸缓冲液, 在震荡器中震
荡( 震荡速度 300 r/ min) , 然后将混合溶液在 3 000
r/ min 转速下离心分离, 测定下层水相中的蛋白质含
量。上层溶剂相通过柱层析的方法将表面活性剂分
蛋白质的反萃 反胶束的 W0 越小, 迫使包溶在反胶束中的蛋
白质随减少的水份被带出。而且, 大豆蛋白在 pH < pI 和 pH> pI 时的溶解度较大, 反胶束内水的蛋白质

反向胶束萃取技术

反向胶束萃取技术

(2)“吸附”模型
(3)疏水基“架连”模型
“吸附”模型认为生物大 分子虽然溶解于由表面活 性剂极性部分围成的中心 中,但在中心部分生物大 分子是以被吸附的状态附 着于胶团的极性壁上
该模型认为生物大分子的非 极性部分与多个微胶团的 非极性部分连接,由此形 成生物大分子溶解于多个 微胶团之间的一种状态
五、简单且敏感的AOT/异辛烷反相 胶束方法测定脂肪氧合酶
• 1.介绍和说明 脂肪氧合酶在动物界广泛存在,在豆类 中具有较高的活力,尤其以大豆中的活力 为最高。属于氧化还原酶,是一类含非血 红铁素的蛋白质,能转一催化具有顺,顺4希结构的多不饱和脂肪酸,通过分子内加 氧,形成具有共轭双键的氢过氧化衍生物。 脂肪氧合酶对它作用的底物具有结构特 异性的要求,在植物中其天然底物主要是 亚油酸和亚麻酸。
• 测定脂肪氧合酶的活性方法: 比色法、燃料溶液漂白方法、分光光度 法。其中分光光度法是最为人们所接受的 一种方法,但是这个方法有两个局限性: 粗酶液中含有其他吸收紫外光的材料, 光谱分析的敏感度降低甚至失去敏感度。 低水溶性脂肪酸引起的浊度回干扰吸光 度的读数。
• 2.材料和方法 2.1材料
• 2.4用反相胶束测定脂肪氧合酶活性的实际 应用
以大豆,黑大豆,红豆三种豆科植物为例。 在4℃环境中用上面三种植物提取粗酶液,添 加到三羟甲基氨基甲烷盐酸盐中,搅拌均匀。 30min离心分离后,上清液用膜滤器过滤。滤液 用饱和度为80%的硫酸铵盐沉淀分离,离心分离 30min。然后溶于三羟甲基氨基甲烷盐酸盐缓冲 液中隔夜处理。


在宏观两相(有机相和水相)界面间的表 面活性剂层,同邻近的蛋白质发生静电 作用而变形,接着在两相界面形成了包 含有蛋白质的反胶束,此反胶束扩散进 入有机相中,从而实现蛋白质的萃取。 蛋白质进入反胶束溶液是一种协同过程。 改变水相条件(如pH值、离子种类、强 度等)又可使蛋白质由有机相重新返回 水相,实现反萃取过程。

反胶束萃取

反胶束萃取

• 表面活性剂:是由亲水憎油的极性基团和亲油 憎水的非极性基团两部分组成的两性分子,可 分为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和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它们都可用于形成反胶 束。在反胶束萃取蛋白质的研究中,用得最多 的是阴离子表面活性剂AOT(AerosolOT), 其化学名为丁二酸—2—乙基己基酯磺酸钠,结 —2— , 构式如下: :
Ⅲ.从发酵液中提取胞外酶: 从发酵液中提取胞外酶:
• 在生化物质提取方面,反胶束溶液能否作为萃 取剂,要看它们是否可以从实际发酵液中选择 性地萃取目标蛋白质。有人采用浓度为 250mol/m3的AOT/异辛烷反胶束溶液, 从芽孢杆菌的全发酵液中提取和纯化碱性蛋白 酶(一种洗涤酶,Mr=33000),通过优化过 程参数,相对比活力可高达6,三级错流操作 时,酶的提取收率为50%。这一事实有力地证 明了利用反胶束萃取处理全发酵液的可行性, 同时表明采用这一技术可使纯化和浓缩一步完 成。
反胶束萃取原理: 反胶束萃取原理:
• 将表面活性剂添加到水或者有机溶剂中,并使其浓度超过临 界胶束浓度(即胶束形成时所需表面活性剂的最低浓度), 表面活性剂就会在水溶液或有机溶剂中聚集在一起而形成聚 集体,这种聚集体成为胶束。 • 通常将在水溶液中形成的聚集体胶束,成为正胶束。如果将 表面活性剂加入到有机溶剂中,并使其浓度超过临界胶束浓 度,便会在有机溶剂内形成聚集体,这种聚集体称为反胶束。 在反胶束中,表面活性剂的非极性集团在外,与非极性的有 机溶剂接触,而极性基团排列在内,形成一个极性核,此极 性核吸收水后就形成了水池,具有溶解极性物质的能力。 • 当含有此种反胶束的有机溶剂与蛋白质等组分的水溶液接触 后,蛋白质及其他亲水物质能够进入此水池中,而与其他不 能进入反胶束的组分分离。
反胶束萃取优点: 反胶束萃取优点:

生物制药工艺学总结(大致按要求整理)

生物制药工艺学总结(大致按要求整理)

生物制药工艺学名词: 10个20分;选择10个10分;填空10个20分;简答5个30分;论述2个20分。

第一章生物药物概述1.药.、生物药物、生物制品药物:用于预防、治疗或诊断疾病或调节机体生理功能、促进机体康复保健的物质, 有4大类:预防药、治疗药、诊断药和康复保健药。

生物药物.................................., .综合应用生物与医学、生物化学与分....: .是利用生物体、生物组织、细胞或其成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物理化学与工程学和药学的原理与方法进行加工、制造而成的.........................................一大类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保健的制品。

....................广义: 从动物、植物、微生物和海洋生物为原料等制取的各种天然生物活性物质以及人工合成或半合成的天然物质类似物;还包括生物工程技术制造生产的新生物技术药物。

医学生物制品:一般指:用微生物(包括细菌、噬菌体、立克次体、病毒等)、微生物代谢产物、动物毒素、人或动物的血液或组织等加工制成的预防、治疗和诊断特定传染病或其它有关疾病的免疫制剂, 主要指菌苗、疫苗、毒素、应变原与血液制品等。

《新生物制品审批办法》生物制品定义: 是应用普通的或以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蛋白质工程、发酵工程等生物技术获得的微生物、细胞及各种动物和人源的组织和液体等生物材料制备的, 用于人类疾病预防、治疗和诊断的药品。

2..基因重组药物(基因工程药物)与基因药物有什么区别?基因重组药物属于基因工程药物, 这类药物主要是应用基因工程和蛋白质工程技术制造的重组活性多肽、蛋白质及其修饰物。

而基因药物不是基因工程药物, 这类药物是以基因物质(RNA或DNA及其衍生物)作为治疗的物质基础, 包括基因治疗用的重组目的DNA片段、重组疫苗、反义药物和核酶等。

第二章生物制药工艺技术基础1.生化制药制备工艺的六个环节(1)原料的选择和预处理2)原料的粉碎(3)提取: 从原料中经溶剂分离有效成分, 制成粗品的工艺过程。

反胶束萃取-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反胶束萃取-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反胶束萃取-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反胶束萃取作为一种新型的分离技术,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在传统胶束萃取的基础上,反胶束萃取通过添加适宜的表面活性剂和溶剂体系,形成反嵌段结构,使其具有与胶束相反的微观结构和分散状态。

这种微观结构的反转使得反胶束能够更加有效地分离和富集目标物质。

相比传统胶束萃取,反胶束萃取具有许多独特的优点。

首先,反胶束体系具有更大的界面活性剂浓度范围,可适应更广泛的实际应用环境。

其次,反胶束的结构稳定性更高,能够在更高的温度和pH值下保持稳定,具有更好的耐性和抗干扰能力。

此外,反胶束还能够提高分离和富集过程的选择性和灵敏度,提高分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反胶束萃取在许多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环境分析领域,反胶束萃取可用于水样、土壤和大气中有机污染物的富集和分离。

在食品安全检测中,反胶束萃取可以用于提取食品中的农药残留物和有害物质,以保障消费者的健康。

此外,反胶束萃取还可以用于生物药物的纯化和分离,提高药物的纯度和药效。

尽管反胶束萃取在许多应用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解决。

例如,反胶束系统的设计和优化仍然是一个挑战,需要考虑多种因素的影响。

此外,反胶束的工艺条件和操作参数也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进。

综上所述,反胶束萃取作为一种新型的分离技术,在应用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通过不断深入研究和改进,相信反胶束萃取将为科学研究和应用实践提供更多的可能性,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应该包括对整篇文章的大致结构进行介绍和概述。

可以参考以下内容进行编写:在本文中,我们将对反胶束萃取进行全面的介绍和分析。

首先,我们将在引言部分概述反胶束萃取的基本原理和应用领域。

随后,正文部分将详细阐述反胶束萃取的原理和其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案例。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反胶束萃取的优势,并对其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通过这样的文章结构,读者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本文的整体框架和内容安排。

一、翠取技术(2)

一、翠取技术(2)

常用的表面活性剂
定义:由亲水憎油的极性基团(亲水基)和亲油憎水的非极性 基团(疏水基)两部分组成的分子。
亲水基 疏水基
表面活性剂
阳离子表面 活性剂 非离子型表 面活性剂 阴离子表面 活性剂
常用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AOT(Aerosol OT) 化学名称是二(2-乙基己基)琥珀酸酯磺酸钠
常用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a.固相萃取柱的预处理






一是为了润湿和活化固相萃取填料,二是为了除去填料中可 能存在的杂质,减少污染。 采取的方法是用一定量溶剂冲洗萃取柱。 反相类型的固相萃取硅胶和非极性吸附剂介质,通常用水溶 性有机溶剂如甲醇预处理,然后用水或缓冲溶液替换滞留在 柱中的甲醇。 正相类型的固相萃取硅胶和极性吸附剂介质,通常用样品所 在的有机溶剂来预处理。 离子交换填料一般用3~5mL 去离子水或低浓度的离子缓冲 溶液来预处理。 固相萃取填料从预处理到样品加人都应保持湿润,如果在样 品加人之前,萃取柱中的填料干了,需要重复预处理过程。
有机溶剂的选择
根据相似相溶的原理,选择与目标产物极性相
近的有机溶剂为萃取剂,可以得到较大的分配 系数; 有机溶剂与水不互溶,与水有较大的密度差, 黏度小,表面张力适中,相分散和相分离容易; 应当价廉易得,容易回收,毒性低,腐蚀性小, 不与目标产物反应。 常用于生化萃取的有机溶剂有丁醇、丁酯、乙 酸乙酯、乙酸丁酯、乙酸戊酯等。
第二节 萃 取 技 术
概述
萃取:当含有生化物质的溶液与互不相
溶的第二相接触时,生化物质倾向于在 两相之间进行分配,当条件选择得恰当 时,所需提取的生化物质就会有选择性 地发生转移,集中到一相中,而原来溶 液中所混有的其它杂质(如中间代谢产 物、杂蛋白等)分配在另一相中,这样 就能达到某种程度的提纯和浓缩。

4.2反胶团萃取

4.2反胶团萃取

2
基本性质
• 一般反胶团的含水率 不超过40. W0不超过 • 依据上式 利用 依据上式, 利用AOT 形成的水核直径一般不 超过12nm, 大致可容纳 超过 一个直径为5-10nm的 的 一个直径为 pro分子 分子. 分子 •当pro分子与反胶团直 当 分子与反胶团直 径相比大得多时(如 当 径相比大得多时 如,当 M > 100-200kD),难于溶 难于溶 解到反胶团中. 解到反胶团中
Hale Waihona Puke AOT/异辛烷系统的含水率与 AOT AOT/ 异辛烷系统的含水率与AOT 浓度无 异辛烷系统的含水率与 AOT浓度无 这是多数反胶团系统的共性. 关,这是多数反胶团系统的共性.
反胶团(reverse micelles): 反胶团(reverse micelles): • 若向有机溶剂中加入一定浓度S,并令其浓度超过 若向有机溶剂中加入一定浓度S 有机溶剂中加入一定浓度 临界胶团浓度时,表面活性剂会在有机溶剂中形 临界 胶 团浓度时 , 表面活性剂 会在有机溶剂中形 成一种稳定的大小为毫微米级的聚集体, 成一种稳定的大小为毫微米级的聚集体 , 这聚集 体就是反胶团。 体就是反胶团。 • 反胶团的形态:球形或近似球形,也呈柱状。 反胶团的形态:球形或近似球形,也呈柱状。 极性核: S分子的自组装形成了极性核。具有溶解极 极性核 分子的自组装形成了极性核。 分子的自组装形成了极性核 性物质的能力。 性物质的能力。 微水相或“水池” 极性核溶解于水后就形成“ 微水相或“水池” :极性核溶解于水后就形成“水 池”。反胶束内溶解的水
4.2 反胶束萃取
• 反胶团萃取类似于水- 有机溶剂的液液萃取, 但它是利 反胶团萃取类似于水 - 有机溶剂的液液萃取 , 用了表面活性剂在有机相形成的反胶团水池的双电层与 蛋白质的静电吸引作用,而将不同极性(等电点) 蛋白质的静电吸引作用,而将不同极性(等电点)、 不 同分子量的蛋白质选择性地萃取到有机相, 同分子量的蛋白质选择性地萃取到有机相,达到分离目 的。 • 例如: 例如:蛋白质 • • 利用调节pH 值选择性地使蛋白质萃取到有机相的液 利用调节 pH值选择性地使蛋白质萃取到有机相的液 pH 液萃取方法,易使蛋白质变性; 液萃取方法,易使蛋白质变性; 利用离子对试剂与蛋白质作用形成疏水性物质而萃 取至有机相的办法, 取至有机相的办法 , 常因缔合物在有机相的分配系 数太小(蛋白质带电荷多,亲水性强)而难成功。 数太小(蛋白质带电荷多,亲水性强)而难成功。

反胶束萃取

反胶束萃取
❖ 水相的pH值决定了蛋白质表面电荷的状态、从 而对萃取过程造成影响。
❖ 对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蛋白质,pH值对萃取率 的影响有差异性,当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增加时, 只有增大(pH-PI)值的绝对值,相转移才能顺利 完成
负电荷(AOT-----丁二酸-2-乙基己基酯磺酸钠)
正电荷(TOMAC(triomethyl-ammonium chloride)氯化三辛基
DDAB 甲铵;
(didodecyldimethyl ammonium bromide)溴化十二烷基二
CTAB 甲铵;
(cetyl-methyl-ammonium bromide溴化十六烷基三甲胺/
(d)蛋白质的疏水区与几个反胶团的表面活性剂疏水尾发生相互 作用,被几个小反胶团所“溶解”。
反胶束萃取蛋白质的基本原理
三元相图
由水、表面活性剂和非极性有机溶剂构成的三元系统. 能用于蛋白质分离的仅是位于底部的两相区:水相;反 胶束溶液。
物理化学性质: 界面张力在0.1-2mN/m范 围内,密度差为10%-20%, 反胶束溶液粘度适中,大约 为1mPa·s。
蛋白质的萃取 1)蛋白质溶解原理
蛋白质
界面间的表 面活性剂
静电作用
蛋白质进入 反胶束溶液 是一个协同 过程。
变形
包含有蛋白质的反胶束
(相界面)
扩散进入有机相
蛋白质萃取
萃取 过程
改变水相条 件 ( pH 、 离子种类 和强度) 使蛋白质 由有机相 返回水相, 实现反萃 取过程.
反萃取 过程
2)蛋白质进入反胶束相的传质三过程
表面液膜扩散
蛋白质(水相)
到达相界面
含有蛋白质的反胶束
扩散 有机相
进入反胶束

大豆分离蛋白提取方法总结

大豆分离蛋白提取方法总结

大豆分离蛋白提取方法总结作者:丽水天工环保1、酸沉碱提法。

这是一种传统的分离提取方法。

该法是利用大豆中大多数蛋白质在等电点(pH415) 时沉淀的特性,与其他成分分离,沉淀的蛋白质经调节pH 后溶解,因此称之为酸沉碱提法。

酸沉碱提的缺陷是: 耗酸、耗碱量大,废水处理费用高,产品收率低。

该分离提取方法有待改进。

但目前仍然是工业化生产的基本方法。

2、膜分离法。

根据大豆蛋白的分子量大小、形状及膜与大豆蛋白的适应性,选择膜材料和不同截留分子量的膜,对大豆蛋白提取液超滤分离,超滤净化,使非截留组分排除,达到符合标准的分离大豆蛋白液,接着将净化后的大豆蛋白提取液超滤浓缩到所需的浓度后出料,喷雾干燥成粉状大豆分离蛋白。

3、反胶束萃取分离法。

反胶束是表面活性剂在有机溶剂中形成的一种聚集体,其中表面活性剂的非极性尾在外,与有机溶剂接触,极性头在内,形成极性核,该核具有包含水溶液和溶解蛋白质的能力,因而可以用此含有反胶束的有机溶剂从水相中萃取蛋白质。

利用反胶束技术从全脂豆粉萃取大豆蛋白,可一次萃取50 %左右。

大豆蛋白萃取过程非常快,用非扩散模型解释较为合理。

该法需要的主要仪器有:自动水分测定仪、气浴恒温震荡器、离心机、凯氏定氮仪、分析天平、恒温磁力搅拌器和微量进样棒等。

影响反胶束萃取过程的主要因素有表面活性剂的种类及浓度、水相的pH 值、离子强度、温度等。

反胶束萃取技术的优点是:选择性高、操作方便、放大容易、萃取剂(反胶束) 相可循环利用、分离和浓缩同步进行。

其缺点是:蛋白质在现有反胶束体系中稳定性不高,导致萃取前后蛋白质的活性损失较大,因而制约其工业化应用。

4、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这是对大豆蛋白中7 S 和11 S 球蛋白进行快速分离的一种方法。

在分离条件为40 ℃、流速1mL/ min 的条件下,9 min 可完成相应球蛋白的分离。

具体方法为:(1)试剂与试样。

乙腈(CAN) (HPLC 级) 、三氟乙酸( TFA) (HPLC 级) 、HPLC 级水用于移动相的制备。

反胶束萃取技术的应用

反胶束萃取技术的应用

文震等利用超临界CO2/ 微乳(反胶束)萃取技术, 研究海 星甾体活性成分在超临界CO2 微乳多相体系中溶解平衡与 萃取过程。
2.6.2 胶束萃取与超声波技术联用
反胶束技术与超声波技术联用,不仅超声的空化作用以 及机械粉碎作用可以增加植物蛋白在反胶束中的萃取率, 而且,萃取得到的蛋白质与未联用超声技术、传统碱溶酸 沉法提取的蛋白质相比持水性、起泡性、起泡稳定性及乳 化稳定性更优。
1 反胶束技术概述
反胶束:表面活性剂在有机溶剂中,当浓度大于临界胶束 浓度时形成极性头向内,非极性尾朝外的含有水分子内核 的聚集体
形成反胶束体系的常用有机溶剂有: 异辛烷、正辛烷、正辛醇等; 常用的表面活性剂有: 丁二酸- 2 - 乙基已基酯磺酸钠(AOT) 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 三辛基甲基氯化铵( TOMAC)
3 讨论与展望
该技术用于提取分离酶和蛋白质等活性物质具有可行性和 优越性,在工业化生产方面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但由于反胶束技术在食品科学上研究的起步较晚,仍存在 一些问题: (1) 表面活性剂对反应底物和产品存在着污染; (2) 缺乏合适的满足食品工业需要的天然安全反胶束体系
随着新型天然安全反胶束体系的开发和工业生产规模所需 基础数据的积累,反胶束萃取技术则可在油脂水解、植物 蛋白和油脂的分离、发酵滤液的提取上实现工业化生产, 将会引起特别是食品工业产生深刻而广泛的变革
反胶束萃取技术的应用
姓 名:田 雪 玲 学 号:S1210286 专 业:制药工程学
传统的分离方法 ( 如溶剂萃取技术 ) 在抗生素等物质 的生产中广泛应用,并显示出优良的分离性能,但 在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方面,它难以提取和分离蛋 白质。其主要原因有两个: 1.被分离对象(蛋白质等)在40~500C不稳定,开始 变性,绝大多数蛋白质都不溶于有机溶剂,若使蛋 白质与有机溶剂接触,也会引起蛋白质的变性; 2.萃取剂问题—蛋白质分子表面带有许多电荷,普 通的离子缔合型萃取剂很难有效果。 反胶束萃取法就是在解决上述两问题的基础上发展 起来的一种新型分离技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反相胶束萃取Reversed Micelle Extraction 一、反相胶束萃取概况随着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分离方法(如溶剂萃取)无法满足活性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物质的提取和分离。

因为生物大分子物质一般在40~50℃以上开始变性,且绝大多数生物大分子物质不溶于有机溶剂,有机溶剂也易引起生物大分子物质的变性。

同时生物大分子表面带有许多电荷,普通离子缔合型萃取剂很难奏效。

因此研究和开发易于工业化、高效的生化活性物质分离方法就成为生物工程技术发展的当务之急。

反相胶束萃取技术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新型分离技术。

反胶束萃取技术的起源可追溯至1977年。

Lujsi等人首次提出用反相微胶束萃取蛋白质的概念,当时未引起重视。

到20世纪80年代,生物学家开始认识到该技术的优越性,荷兰、美国的科学家首先进行了反相微胶束萃取蛋白质的研究。

近年来该项研究已在国内外深入展开。

由于反胶束萃取具有成本低、溶剂可反复使用、萃取率和反萃取率高;能降低蛋白质(胞内酶)在非细胞环境中的迅速失活;且构成反胶束的表面活性剂具有溶解细胞能力,可直接用于从整体细胞中提取蛋白质和酶。

所以反相微胶束萃取技术为活性蛋白质和其他活性物质的分离开辟了一条具有工业前景的新途径,得到快速发展。

二、反相胶束萃取的概念▪正常胶束:表面活性剂在极性溶液中形成的胶束或微胶团结构中,表面活性剂的亲水性基团朝外,而疏水性基团则靠内相互聚集成一种微胶团结构(图a),这种微胶束(团)称为正常胶束(normal micelle)。

正常微胶束存在于极性溶剂中(多数情况为水),较为常见。

▪反相微胶束:当表面活性剂在非极性溶液中形成胶束或微胶团时,表面活性剂的排列方向正好与在极性溶剂中的情况相反,即疏水性基团朝外,而亲水性基团则朝内并形成一个极性核区,由于这种微胶团结构(图b)与正常微胶束结构相反,所以称这种微胶束称为反相微胶束(reversed micelle)。

▪水池(water pool) :在反相微胶束中,表面活性剂的亲水基团所围成的一个极性核心,称为水池。

▪微胶束萃取:如待分离组分是采用形成微胶束的形式进行萃取的过程,称为微胶束萃取或微胶团萃取。

▪反向微胶束萃取:如待分离组分是以反相微胶束(团)的形式被萃取的过程,就称之为反向微胶束萃取或反向微胶团萃取。

三、反相微胶束形成的条件及其特点反胶束或逆胶束(revcrsed micelle)是表面活性剂分散于连续有机相中自发形成的纳米尺度的一种聚集体,是透明的、热力学稳定的系统.1、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是由亲水憎油的极性基团和亲油憎水的非极性基团两部分组成的两性分子。

分为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和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它们都可用于形成反胶束。

常用的表面活性剂及相应的有机溶剂见表.表:常用表面活性剂及其相应的有机溶剂表面活性剂有机溶剂AOT(AerosolOT)丁二酸-2-乙基己基酯磺酸钠n-烃类(C6~C10)、异辛烷、环已烷、四氯化碳、苯CTAB(Cetyltrimethyl AmmoniumBromide )溴化十六烷三甲基铵已醇/异辛烷,已醇/辛烷,三氯甲烷/辛烷环已烷TOMAC三辛基甲基氯化铵辛烷Brij60聚氧乙烯月桂醇醚Triton X已醇/环已烷烷基酚聚氧乙烯磷脂酰胆碱苯、庚烷磷脂酰乙醇胺苯、庚烷在反胶束萃取蛋白质的研究中,用得最多的是阴离子表面活性剂AOT,学名丁二酸—2—乙基己基酯磺酸钠,结构式如图.AOT容易获得,具有双链,极性基团较小,形成反腔束临界胶束浓度较低,并且形成的反胶束较大,有利于大分子蛋白质的进入.2、临界胶束浓度(Critical micelle concentration)临界胶束浓度:是胶束形成时所需的表面活性剂的最低浓度,用CMC来表示。

与表面活性剂化学结构、溶剂、温度、压力等因素有关。

CMC值可通过测定表面活性剂各种物理性质的突变(如表面张力,渗透压、浊度、当量电导等)来确定。

图显示了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磺酸钠与溶液物理化学性质的关系,在特征浓度为0.008 mol/L 时各性质都有一个突变现象,此时表面活性剂的浓度就是十二烷基磺酸钠在此溶剂中的临界胶束浓度.由于实验方法不同,所得CMC值往往不一致,但是突变点总是落在一个很狭窄的浓度范围(误差0.1~1.0 mM),故用CMC范围表示单个的CMC值更为方便。

表列出了几种表面活性剂相互比较的CMC值,可看出,CMC值与表面活性剂的结构有关。

3、胶束与反胶束的形成当将反胶束的有机溶剂与蛋白质水溶液接触,蛋白质及亲水物质能够通过整合进入此反胶束水池,由于周围水层和极性基团的保护,保持了蛋白质的天然构型,不会造成由于有机溶剂的影响引起蛋白失活。

其过程可用图示意说明。

4、反胶束的形状与大小反胶束的大小取决于反胶束的含水量w0。

含水量是指反胶束中水分子数与表面活性剂分子数之比。

因表面活性剂(surfactant)基本参与形成了反胶束,因而w0 =[H2O]/[surfactan]。

由于每个表面活性剂极性基团有一定的有效面积,因此,它决定了反胶束的大小和每个反胶束中表面活性剂的分子数.在反胶束溶液与水相平衡的情况下,w0值取决于表面活性剂的种类、溶剂的类型、表面活性助剂、水相中盐的种类和盐的浓度等。

对AOT /异辛烷/H2O体系,当溶解于反胶束中的含水量w0 =50时,则反胶束的流体力学半径为18nm,每个反胶束中的表面活性剂分子数为1380,而极性核表面的AOT分子的有效极性基团面积可达0.568nm2。

当含水量w0超过60(最大含水量) 时,透明的反胶束溶液将浑浊,并发生分相。

对于季胺盐形成的反胶束,w0一般小于3。

在无平衡水相存在的情况下,w0可人为地在一定范围内调整。

蛋白质进入反胶束后,会使反胶束的结构发生变化。

如大小、聚集数和w0等改变,这些变化的基本机理目前不太清楚。

四、反相胶束萃取的基本原理在反相胶束萃取过程中,蛋白质或酶等生物大分子主要以水壳膜形式存在于反相微胶团的极性核心内部,避免了与有机溶剂直接接触,保持整个萃取过程中生物大分子的活性,实现了既能溶出酶及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又能与水分相分离,并能保持这些生物大分子的生物活性。

关于蛋白质及酶等生物大分子是以何种形式被反相微胶团萃取的机理,有不同的见解。

1、三元相图及反胶束萃取蛋白质原理对由水、表面活性剂和非极性溶剂构成的三元系统,存在多种共存相,可用三元相图表示,图是水—AOT—异辛烷系统相图。

蛋白质进入反胶束溶液是一种协同过程。

在宏观两相(有机相和水相)界面间的表面活性剂层,同邻近的蛋白质发生静电作用而变形,接着在两相界面形成了包含有蛋白质的反胶束,此反胶束扩散进入有机相中,从而实现蛋白质的萃取,萃取过程如图。

改变水相条件(如pH值、离子种类、强度等)又可使蛋白质由有机相重新返回水相,实现反萃取过程。

2、蛋白质在微胶束中的结合方式(1)“水壳”模型(Water—Shell Model)反胶束系统中水通常可分结合水和自由水。

结合水是指位于反胶束内部形成水池的水,自由水是存在于水相中的水。

蛋白质在反胶束内的溶解情况可用水壳模型解释:大分子蛋白质被封闭在“水池”中,表面存在一层水化层与胶束内表面分开,使蛋白质不与有机溶剂直接接触。

水壳模型较好地解释了蛋白质在反胶束内的存在状态。

其证据较多。

1、从弹性光散射的研究证实在蛋白质分子周围至少存在一个单分子水层;2、糜蛋白酶在反胶束中的荧光特性与在水中特性相象;3、反胶束中酶所显示的动力学特性接近于在水中的特性等,这些事实都有力地支持了水壳模型。

“水壳”模型解释图(2)“吸附”模型“吸附”模型认为生物大分子虽然溶解于由表面活性剂极性部分围成的中心中,但在中心部分生物大分子是以被吸附的状态附着于胶团的极性壁上,见图;“吸附”模型解说图(3)疏水基“架连”模型该模型认为生物大分子的非极性部分与多个微胶团的非极性部分连接,由此形成生物大分子溶解于多个微胶团之间的一种状态,见图。

五、影响反相胶束形成的因素2.水相的酸碱度反相微胶团内水相的酸碱度,会影响生物大分子的荷电性,从而影响生物大分子与反相微胶团的结合。

由于AOT为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亲水部分带负电,形成的反胶团内表面带负电。

当反胶团内水相pH小于生物大分子的等电点pI时,使生物大分子带正电,这样生物大分子与反相微胶团中带负电性的内表面相吸,形成比较稳定的含生物大分子的反相微胶团,可较容易地进行萃取。

当反相微胶团内水相中的pH大于等电点时,生物大分子带负电,难与反相微胶团内壳结合,呈显较低溶解性甚至不溶解状态,分离效率下降。

利用此原理,通过调节水相的pH,就可分离溶液中不同组分的生物大分子。

3.水相中的离子强度在低离子强度下,酶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表面上的荷电性和亲水性得到了改善,溶解度上升,与反相微胶团内表面的结合力增强。

当水相中的离子强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由于抵消了生物大分子表面上的电荷,并且由于离子的水化作用而使蛋白质分子表面上的水膜消失,减少了与反相微胶团内表面的结合作用,从而降低了溶解度,使分离效率降低。

4. w0值大小w0值的大小,也直接影响到反相微胶团的萃取效率。

w0值太小,说明反相微胶团内的水分含量低,生物大分子的溶解度下降,甚至当w0值过小时,形成的反相微胶团太小,生物大分子根本无法进入反相微胶团内,这就必然影响到萃取效率。

图4-3表示了w0值和蛋白质溶解率之间的关系。

六、反相胶束萃取的方法反相微胶团萃取分离过程分两步:第一步是含生物大分子的反相微胶团的形成;第二步是反相微胶团的破乳及生物大分子的释放。

形成含生物大分子的反相微胶团的方法有多种,最常用到的有3种。

1、相转移法通过将含生物大分子的水相与溶解有表面活性剂的有机相接触,缓慢地搅拌,在形成反向微胶团的同时,其中的生物大分子即转入到反相微胶团中,直到处于萃取平衡状态为止。

此过程可用图表示。

2、注入法通过将含有生物大分子的水溶液注入到含有表面活性剂的有机相中,从而实现萃取过程,见图。

3、溶解法对于固体粉末中的生物大分子,或不溶于水的生物大分子,可采用溶解法进行。

先制备好含水(w0 =3~30左右)的反相微胶束的有机溶液,然后把含生物大分子的固体粉末加入此种反相微胶团的有机溶液中,同时搅拌,生物大分子慢慢即可进入到反相微胶团内的水池中心而实现萃取过程。

制备了含生物大分子的反相微胶团后,可参考液膜分离的方法,将混合液送入到澄清器中,使反相微胶团与外相有机溶剂分离。

然后对溶解有生物大分子的反相微胶团进行破乳以释放其中的生物大分子,破乳的原理和方法有化学破乳和物理破乳等。

七、影响反胶束萃取的因素反胶束蛋白质的萃取,与蛋白质的表面电荷和反胶束内表面电荷间的静电作用以及反胶束的大小有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