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的句读与标点 共34页PPT资料共34页
《古书中的标点》PPT课件

(误):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 “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 “可矣。”遂逐齐师。(左传·庄公十 年)
这是《左传·曹刿论战》中的几句话,一般都 是这样断句、标点的。但如果细心观察,就 会发现“登轼而望之”这句话不合情理。
二、 古文标点的原则
“五四”以后陆续出版了一些有现在通行的标 点符号标点的古书。
解放以来,古书的标点工作更有了很大的发展, 象二十四史这样大部头的史书都已经有了标点 本出版。
但是,我国的古书浩如烟海,据统计有八万多 种,迄今经过整理的只不过四千多种。已标点 的古书毕竟是少数,而且其中不免有标点错误 的地方。因此,了解怎样标点古书,对阅读古 文是很有帮助的。
其次,古代也没有引号,冒号,破折号, 问号,感叹号等等符号。
因此,“句读”实际上只标明了一篇文章 中各个句子的起讫
至于各个句子是什么语气,是陈述还是疑 问,还是感叹,各个句子之间是什么关系, 是和前面一个分句组成一个复句,还是和 后面一个分句组成一个复句,还是本身就 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这些只有标点者心里 有数,在句读上是表达不出来的。
但加句读的书毕竟是少数。直到清末,一般的书籍依 然是不断句的。
句读与标点
句读只是起断句的作用,它与现在通行的标点符号 性质并不相同。标点符号不但能断句,而且能标出 句子之间的结构关系及句子的语气。
为古文加上现在通行的标点符号叫做“古文标点” 或“标点古文”,这个过程仍然离不开句读这个步 骤,而且要正确地标点,首先要做到正确地句读。
正确的标点应该是:
“今往仆少小所著辞赋一通相与。夫街谈巷 说,必有可采;击辕之歌,有应风雅。匹夫 之思,未易轻弃也。”
古汉课件[怎样标点古书]ppt课件
![古汉课件[怎样标点古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e257099a2161479171128a3.png)
谢谢观赏!
例如:
• 十有二月,诏成周公万度归自焉耆西讨龟 兹。皇太子朝于行宫,遂从北讨。至于受 降城,不见蠕蠕,因积粮城内,留守而还。
• 解析:这段话记叙了拓跋氏进军西北,皇 太子随军讨伐。“讨”字后用逗号,意味 着“至于受降城”云云,仅是“皇太子” 等。可是从上下文来看,“至于受降城” 者乃是拓跋焘及其全军。最后一句话的主 语承前省略了。
偏正组合,做
① 由词组充当主语,或主谓语语的结构比较复杂 例:古我先后,既劳乃祖乃父。【《尚书 盘庚》】
② 主语和谓语之间插文入意更其清他楚词语 例: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论语 泰伯》】
③ 古汉语的判断句中作短暂的停顿 例:女,器也。【《论语 公治长》】
误解为“女器”
2.前置成分和主语之间
① 强调谓语
3、该用逗号用了句号,该用句号用 了逗号——层次混乱,张冠李戴
例如:
兴元中,有僧曰法钦,以其道高,居径 山,时人谓之径山长者。
照原标点,“以其道高”是原因,“居径山” 是结果。可见不合逻辑,应改“法钦”后的逗 号为句号,改“径山”后的句号为逗号。
→兴元中,有僧曰法钦。以其道高,
居径山,时人谓之径山长者。
所以必须改“讨”字后的逗号为句号,才 不致于使读者产生误解。
2、该用逗号的地方用了句号
• 这种情况主要出现在比较长的复句中,分 句之间误用句号。
• 例如: 苟有明信,涧溪沼之毛,苹蘩蕴藻之菜,筐笛铸 釜之器,潢污行潦之水,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 公,而况君子结二国之信,行之以礼,又焉用质?
这是一个递进复句。用“苟”和“而况”等关联词语互相 呼应,表示一层进一层的意思。不应该在分句之间用句号 点断。应改“王公”后的句号为逗号。
2019古典文献的标点.ppt

3,古籍标点注意事项。
针对古籍整理,中华书局编辑部草拟了《古籍点校 通例》(初稿),并有关于古籍标点的特别说明。 与古籍标点有关主要内容如下: (1)引号(「」『』 、“ ”‘ ’):「」相当 于“”,『』相当于‘ ’。 (2)括号(( )、〔 〕、【 】):括号除标明 注释性语言外,也用于校改文字,圆括号表删除内 容,方括号(一般用〔 〕)表改正或增补内容。现 在也有不用括号,直接在正文中改正或删补,然后 将改正之处及依据写入校勘记。
③节奏鲜明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 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易经· 系 辞上》) ④押韵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 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 郁郁青青。(范仲淹《岳阳楼记》)
4、与古时的学术风气有关
①训诂之风 此季世也吾弗知齐其为陈氏矣(《左传· 昭公三年》) 晋· 杜预《春秋左氏传集解》:不知其他,唯知齐将为 陈氏。 唐· 陆德明《经典释文》:吾弗知绝句。”
四是不明方 言俗语。中 国幅员广大, 方言复杂。 古代一些通 俗著述往往 使用较多方 言,如不明 也会致标点 错误。
2,不明专有名词(人名、地名、 官名等)致误。
一是不明人名。 在书面材料中,人名与其他文字没有明显的界限, 我们在标点时稍不注意就可能出现错误。 《金九容》:“李詹时,为谏议,上疏请诛李仁任、 池渊……”李詹为人名。 《不下带编》:“……公之清德可谓不衰。此甬上 仇少宰沧柱、兆鳌为予言。” 仇少宰沧柱兆鳌为一 人之名字。
中国尊号一般很长,因为大臣们会尽量把 好的词语都往皇帝身上加,尊号一般在皇帝 在世之时便开始有群臣上请,并不断加长。
《古书的句读》PPT课件

4、充分考虑行文特点
日下壁而沉彩月上轩而飞光见红兰之受露望青楸之离霜 (江淹《别赋》)
日下壁而沉彩,月上轩而飞光。见红兰之受露,望青楸 之离霜。
李密《陈情表》:“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 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 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朞功强近之亲,内无应 门五尺之僮。茕茕独立,形影相吊。”
黥布者,六人也,姓英氏。秦时为布衣。少年, 有客相之,曰:“当刑而王。”及壮,坐法。 黥布欣然笑曰:“人相我当刑而王,岂是乎?” 吴汝纶《史记读本》
黥布者,六人也,姓英氏。秦时为布衣。少年, 有客相之,曰:“当刑而王。”及壮,坐法黥。 布欣然笑曰:“人相我当刑而王,岂是乎?”
(梁绍壬《两般秋雨盒随笔·命名双声叠韵》》)
3、不明语法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 记》)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 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东方物所始生,西方物之成孰。 (《史 记·六国年表》)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吾资之昏不逮人也, 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 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 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 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然则昏庸聪敏之用, 岂有常哉?”
韩愈《送孟东野序》:“金石之无声,或 击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 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 其皆有弗平者乎!”
韩愈《师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 句读者也。”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一足(一足,一只脚), 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 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 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 “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 (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 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吕氏 春秋·察传》
古书的句读与标点

杂糅粘连
(孙)太初性通敏,华藻溜亮而质父交阳明先生,以道学自 任,多矜持。 (《明史资料丛刊第一辑·贤博编》,江苏 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62页)
惟钱塘则不然,初望之一片青气,稍近则茫茫白色,其 声如雷,其势如山吼掷;狂奔一瞬,至岸,如崩山倒屋之 状。 (《五杂组》,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01页)
句读有误,会导致对文义,史实的误解,造成注释 的失误。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一 足,信乎?” 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 而独通于声,尧曰:夔一而足矣,使为乐正。故君子曰: 夔有一足,非一足也。”
《礼记·檀弓》: 孔子少孤,不知其墓殡于五父之衢。人 之见之者,皆以为葬也。其慎也,盖殡也。问于陬曼父之 母,然后得合葬于防。
三 古书标点中的主要问题
当断不断
岭南尝献入筒细布一端八丈。 (《资治通鉴》,1956年 中华书局版,第3745页) (李欣)少举进士,当得官弃去乌巾布裘为道人。 (《春渚 纪闻》,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5页)
不当断而断
高祖为沛公也,参以中涓从。击胡陵、方与。 (《汉 书·曹参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 始皇曰:“天下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 (《东坡 志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61页)
误读会造成校勘的失误 错误的句读会导致校勘的失误,造成误改、误删、 误补、误乙。
有利于古籍整理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才人武氏,出家为尼。削发,可免(,)去尘俗之念。
标点可加深对古书内容的理解。
如《庄子. 逍遥游》“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 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古代汉语2 通论 古书的句读和标点

古书的句读与标点内容:一、什么是句读二、句读的重要性三、古书标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四、古书标点致误原因五、提高古文断句能力的“捷径”一、句读1、定义:句读就是断句,主要是古书的断句。
2、句读的要求(1)小学:《礼记·学记》:“一年,视离经辨志。
”(2)太学生:《五代会要》载:“敕令国子监集博士儒徒将西京石经本以所业本经句读抄写出,仔细看读。
”韩愈《师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
”3、句读的发展(1)汉代A、标点B、汉代与句读有关的字①、《说文》:“、,有所绝止,、而识之也。
”【即“主”的古字】②Z《说文》:“Z,钩识也。
”调整字的顺序。
③点《说文》:“点,小黑也。
”字写错了涂黑。
(2)唐宋以后有句读凡经文语绝处谓之句,语未绝而断之以便诵咏谓之读。
宋代则标“句、读”二字。
如:《礼记·中庸》自诚明读谓之性句自明诚读谓之教句诚读则明矣句明读则诚矣句(3)刻书加句读始于宋代岳珂《刊正九经三传沿革例》:“监属诸本皆无句读,惟建本始仿馆阁校书,或从旁加圈点,开卷了然,于学者为便,然亦但句读经文而已,惟蜀中字本、兴国本并点注文,益为周尽。
”(4)1919年国语统一筹备会制定新式标点符号,渐趋完善。
4、句读和标点的区别(1)区别①句读符号简单,不够完备;标点符号体系完备。
②句读只表示句中、句末的停顿,起断句的作用;标点符号不仅表示停顿,还可以表示各种语气和句子中种种复杂的关系等。
(2)联系正确的句读是正确的标点古文的前提和基础。
虽然句读正确不能保证标点正确无误(还要考虑上下文的逻辑关系、内在联系、语气等),但句读错误,标点肯定错。
5、古文不标点断句的原因(1)与书面语产生之初的特点有关①简略②口语与书面语一致(2)与早期古籍的成书及流传方式有关①口头流传成书;②口耳相传成书。
(3)与文言语言的特点有关①对称性②多虚词③节奏鲜明④押韵⑤与古时的学术风气有关二、为什么要重视句读(重要性)l、不能句读就读不懂古书①育而不苗者吾家之童乌乎九龄而与我玄文(扬雄《法言·问神》)A.宋·袁文《饔yōng牖闲评》:“育而不苗者吾家之童,乌乎九龄而与我玄文。
通论(二十四)古书的句读 Microsoft PowerPoint 演示文稿

标点古书的具体方法 15
——古书中记一人之言,为了表示
停顿或改变话题,往往中间加
一个“曰”字。
《礼记· 檀弓》:‚公瞿然失席曰: ‘是 寡人之过也。’曰,
‘寡人
标点古书的具体方法 16
• 意义
——根据当时的社会情况
(要“明制度”,包括天文、 地理、职官、风俗等)
标点古书的具体方法 17
﹡山阴公主,帝姊也 ……尝谓帝
——者、也、矣、乎、
焉、哉、耳、夫
标点古书的具体方法 6
2)古汉语的句型特点
·· ·也。 ·者·· 无乃·· ·乎?
何·· ·之有?
奈·· ·何? 岂·· ·哉?
不亦·· ·乎?
何以·· ·为? 以·· ·故
标点古书的具体方法 7 3)文本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上下文逻辑关系 ﹡《资治通鉴》:
‚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 者十余万,斩首亦如之。‛
杜预注:‚不知其他,唯知齐将 为
陈氏。‛
标点古书的具体方法 22
4)古书介绍一个人物,通常在传首合称 其姓名,下文则只称其名,不称其姓。 ﹡黥布者,六人也,姓英氏。秦时 为布衣。少年,有客相之曰:‘当刑 而王。’及壮,坐法。黥布欣然笑曰: ‚人相我当刑而王,几是乎?‛ ——《史记· 黥布传》
标点古书的具体方法 23
二、参考旧注பைடு நூலகம்
晏子曰此季世也吾弗知齐 其 为 陈 氏 矣。‛ ——《左传· 昭公三年》
标点古书的具体方法 20
• 关于人名
1)《史记》等古书在人名前一般冠以官
衔或封号。
﹡《明史· 王锡衮传》:
‚欲楫还朝,锡衮调吏部尚书。李 曰宣下狱,遂掌部事。‛
标点古书的具体方法 21
古书的注释标点与翻译.ppt

训诂:对古代文献所作的一切解释、说明工作都可称之 为训诂。
训诂学:以古代书面语言训诂为研究对象,以语义为主 要研究内容;疏通古代书面语言的矛盾障碍,总结前人 注疏经验,阐明训诂的体制和义例、方式和方法、原则 和应用,以便更好地指导训诂以及与此相关的古文教学、 古籍整理、词典编纂等工作,以体现其系统性、实习性、 综合性特征的应用科学。
毛亨传 毛亨传
郑玄笺 郑玄笺
郑玄笺
义疏 义疏:疏通其义,又称“疏”、“注疏”、
“义注”、“讲疏”等。
既释经文,又兼释注文,通常都是先注后疏, 例如《周礼注疏》汉郑玄作注,唐贾公彦疏; 《尔雅注疏》晋郭璞作注,宋邢昺疏。
义疏兴起于魏晋南北朝,唐人对前代的义疏加 以整理修订,其中奉诏官修的义疏称为正义,即 “正前人之疏义,奉诏列裁,定名曰正。”正义 类必须遵守“疏不破注”的原则。
古文学派:重文字训诂,考证名物制度,注释循经 立训,简约质朴,不离经空发。古文学派的这种 学风,人称“朴学”、“汉学”。
两汉注家:贾逵、服虔、马融、郑兴、郑众、许慎、 郑玄(郑家)。
三国:王肃(王学)
魏晋南北朝:义疏体形成,集解体出现
隋唐:孔颖达《五经正义》
宋—元明。改革到衰落。 《十三经注疏》集大成; (宋学)朱熹;
训诂内容:专著研究、专题研究、俗语词研究、训诂方 法及研究、编词典、训诂学的应用、训诂史的研究
二 古注出现的原因和意义
1 原因:洪诚说:“训诂起于语言之变。” 历史与语言隔阂的原因。例如:
《孟子·梁惠王上》:“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 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第11课《论语》十二章复习课件(共34页)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老第师二传章授是的知讲识修是身否做复人习。过可了以呢?看”出古代治 学的人非常重视品德的修养:做人和做 事都要诚实。
原文翻译: 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立身
迷惑,疑惑 上天的意旨 能听得进不同意见
越过
法度
十十第生过岁岁三 经 程时知孔章历,有道子能是中所上说够讲知成天:自个识就的“然人 、; 意我地修 修四 旨十与养 养十 ;五自。 、岁 六岁然孔 精,十时、神子心岁,与境自里能有他界述不吸志人不七再取于和断十感各做谐提岁到种学相升的迷见问处的人惑解;。;而三五加
4、吾日三省吾身 (每天。名词作状语) 5.饭疏食,饮水。 名词用作动词,吃
小结:
“而”的基本用法:
表示顺接
表示修饰关系 默而识之
表示并列关系
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表示承接关系 学而时习之
学而不思则罔
表示转折
却
人不知而不愠
学习态度: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第八章讲个人修养。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 道”的思想,还强调特别鄙夷不义之财。
原文翻译:
走 一定
于此,兼词,
9.子曰: “ 人行,必有我师焉。 在其中
那些 跟从,学习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好的方面,优点
(《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 老师。选取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也有他们 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疑惑 却,表示转折 就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
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感到疑惑。”
第五章是讲述正确的学习方法 学习与思考相
古代汉语标点.ppt

• 从上述例子可知:散文的句读中有文义 句读和诵读句读两种,韵文的句读中有文 义句读和音律句读两种。由于语义和咏读 的要求不同,文义句读、诵读句读和音律 句读是既有统一又有矛盾的,故常不能一 致。所以,从 看懂古书的角度出发,应该 知道文义句读;从诵读、吟咏古书的角度 出发,应该知道诵读句读。
标点即弄清句子本身的语气弄清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是和前一个句子还是和后一个句子语意相连或者自身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正确地使用标点符号
古
主
讲
辅
教
导
代 汉
师
课
:
程
徐
三
语 (
志 奇
下
)
第二节 古书的标点
• 句读与标点 • 怎样标点古书 • 断句、标点正确与否的相关因素
一.句读与标点
•
1. 句读
指阅读古文时需要停顿的地方,句读就是 断句。
(魏军)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 争投水,死者十馀万,斩首亦如之。 (《资治通鉴》卷65)
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 禾蔴菽麦。(诗经·豳风·七月)
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 禾蔴菽麦。(诗经·豳风·七月)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周南·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 好逑。(诗经·周南·关雎)
调,指应按现代汉语的句式调整古汉语 的一些和现代汉语不同的词序。例如: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孟于·梁惠 王上)
译文:爱护百姓而统一天下,没有谁能 够挡住他的。
补,指古文多简略,译文需在简略处 的内容、语法等方面作适当补充,以将 原文的意思通畅明白地译出来。例如:
古书句读课件

总之,正确的断句标点, 总之,正确的断句标点,这是提高古汉语阅读能力的重 要基本功. 要基本功. 它要求我们具有广泛的知识,除了重视文字,词汇,语 它要求我们具有广泛的知识,除了重视文字,词汇, 法的学习外,还要具备文史哲等多方面的学问, 法的学习外,还要具备文史哲等多方面的学问,也要注意 识别书中的人名,地名,官名,书名,篇名等专有名词. 识别书中的人名,地名,官名,书名,篇名等专有名词. 此外,就是多读,多查,多练习,不要硬断,谨防读破. 此外,就是多读,多查,多练习,不要硬断,谨防读破. 只要我们勤学苦练,持之以恒自然水到渠成, 只要我们勤学苦练,持之以恒自然水到渠成,就比较顺利 的断句标点了. 的断句标点了.
2,借助表言动词"问,云,曰"断句标点 借助表言动词" 古汉语中, 是表示对话关系的动词, 古汉语中,"问,云,曰"是表示对话关系的动词,在一 般情况下,都要在它们的后面点断. 般情况下,都要在它们的后面点断.但如果不表示对话关 而只是一种客观的表述,就不能点断. 系,而只是一种客观的表述,就不能点断.
常用的句首语气词有: 常用的句首语气词有: 语气词: 且夫,若夫,今夫,故夫), ),盖 语气词:夫(且夫,若夫,今夫,故夫),盖,唯(维,惟). 连词: 即使, 连词:苟,即,使,若,即使,向使 如果在文中遇到这些词,一般要在他们的前面断句. 如果在文中遇到这些词,一般要在他们的前面断句. 注意:"夫"字,它既可以作句首语气词(发语词),又可以作句 注意: 它既可以作句首语气词(发语词),又可以作句 ), 尾感叹词. 尾感叹词.如: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常用的句尾语气词有: 常用的句尾语气词有: ),耶 也,矣,焉,尔,耳,哉,乎,与(欤),耶,而已
高考复习文言文句读PPT课件(上课用)

把画线部分断句
《吕氏春秋•本生》贵富而不知道,适足以为患,不 如贫贱。贫贱之致物也难, 虽欲过之奚由?出 则 以车\入则以辇\务以自佚\命之曰招 蹶之机\肥肉厚酒\务以自强\命之曰 烂肠之食\靡曼皓齿\郑卫之音\务以 自 乐 \ 命 之 曰 伐 性 之 斧 \ 三 患 者 \ 贵富 之所致也。故古之人有不肯贵富者矣,由重生故也, 非夸以名也,为其实也。则此论之不可不察也。
08年江苏呢?
走进高考:
( 07浙江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 断句。
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 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父兄不可常依乡 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 (《颜氏家训•勉学》)
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 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父兄不可常依/乡国 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
(1)断句后,意思是否讲得通。
如《察今》在“刻舟求剑”故事后 有一句总结性的话,有人给断为: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这个故事)。
把“以故”看作“因此”,还 可以理解,但后面的“法为其国 与此同”又该如何理解呢?
(2)断句后,内容是否合理。
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乡邀新亭\藉卉饮 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 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 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07苏州高三期中试卷)
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 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 成教也。
翻译:孩子是不能和他开玩笑的。孩子没
有知识,等着向父母学习,听从父母的教诲。 现在你欺骗他,这是教孩子骗人啊。母亲欺 骗儿子,儿子就不相信他的母亲,这不是教 育孩子的方法啊。
掌握规律,灵活运用, 才能无往而不胜!
高考复习文言断句、标点PPT[优秀课件资料]
![高考复习文言断句、标点PPT[优秀课件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b55b3d60227916888486d7f9.png)
如:夫、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 副词,常常用在句首;也、矣、欤、焉、哉等语气 词常常用在句尾;以、于、为、而、则等连词常用 在句中。根据这一特点,找出虚词就有助于句读。
例: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 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 马而随之,遂得道。
规律
(3)、找顶真,定句读。
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 前一句做宾语的词,在后一句又作了主语。例如: “畏惧则存想,存想则目虚见。”(王充《订鬼》) 根据这一特点,我们也可以确定句读。
如: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 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 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蜇;泣寒 蜇,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汉宫秋》第三折 [梅花酒])
文言断句、标点
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 “句读”。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 基本的能力。
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 会。因此断句前先要通读几遍,力求 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将能 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 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
在断句时,还应注意文章的体裁、 语言风格、句意的完整与否。
常常出现在句末的词语
乎、者、也、矣、焉、哉、耳(尔)、与 (欤)、耶(邪)
当你的才华还撑不起你的野心时,你就该努力。心有猛虎,细嗅蔷薇。我TM竟然以为我竭尽全力了。能力是练出来的,潜能是逼出来的,习惯是养成的,我的 成功是一步步走出来的。不要因为希望去坚持,要坚持的看到希望。最怕自己平庸碌碌还安慰自己平凡可贵。
曰:“善善而恶恶焉。”桓公曰: “善善恶恶乃所以为存,而反为墟,何 也?”曰:“善善而不能用,恶恶而不能 去。彼善人知其贵己而不用,则怨之。恶 人见其贱己而不好,则仇之。夫与善人为 怨、恶人为仇,欲毋亡,得乎?”
古书的注解句读及翻译_图文

《汉书·刘歆传》:《古文尚书》乃“天汉之后 ,孔安国献之。”其实,“天汉”是汉武帝年号
,此时孔安国已经死了,说他献书就不是事实 ,除非他的鬼魂还在。荀悦《汉纪·成帝纪》: “孔安国家献之。”原文脱“家”字 《论语》“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俞樾《群经平议》认为“寡”“贫”二字乃错 简所致,应互换。
五、古书注解的内容 1.注释字词句章指; 2.注释典故; 3.说明语法修辞; 4.增补史实; 5.阐明哲理。
35
1.注释字词句章指 (1) 释词 毛传:“贯,事也。”郑笺:“硕,大也。” 何晏《论语集解》:“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 说乎。”下引马融曰:“子者,男子之通称,谓孔 子也。” (2)串讲 郑笺“三岁贯女,莫我肯顾。”曰“我事女三岁矣 ,曾无教令恩德来眷顾我?”从中可看出释词, 串讲中也有释词。
30
徐:指徐邈。著 《毛诗音》,已 失传。用一个汉 字注音,叫直音 。简单然而落后 。并非每个汉字 都有同音字,且 所注之字比被注 音者更难认的情 况难免。
31
碩鼠碩鼠無食我黍 三歲貫女莫我肯顧
貫事也箋云碩大也大鼠大鼠者斥 其君也女無複食我黍疾其稅斂之 多也我事女三歲矣曾無教令恩德 來顧眷我又疾其不修政也古者三 年大比民或於是徙○貫古亂反徐 音官複扶又反稅始銳反比毗志反
17
《诗经》
经传
笺
毛亨传 郑玄笺
疏
孔颖达疏
集解
朱熹集注
今人注译
余冠英译注
18
三、古书注解的术语 1、曰、为、谓之——略等于“叫做”。 被释词置后,分别同义词或近义词。 《论语·先进》:“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朱熹注“谷不熟曰饥,菜不熟曰馑。” 《尔雅·释天》:“谷不熟为饥,菜不熟为馑。 《楚辞·离骚》:“各兴心而嫉妒。”王逸《楚辞 章句》:“害贤为嫉,害色为妒。”(嫉才妒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