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的句读

合集下载

5古书的注解、句读及翻译

5古书的注解、句读及翻译

3
高诱《战国策注》 《吕氏春秋注》 《淮南子注》 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注) 王逸《楚辞章句》(注) 服虔《春秋左氏传注》
4
魏晋南北朝 : 何晏《论语集解》 魏王弼《周易注》 《老子注》 郭象《庄子注》 郭璞《尔雅注》 杜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
5
魏晋南北朝三大注:
裴松之《三国志注》 刘孝标《世说新语注》 郦道元《水经注》(疑为汉· 桑钦著《水经》)
三碩 歲鼠 貫碩 女鼠 莫無 我食 肯我 顧黍
31
貫古亂反是《经典释文》的注音,唐陆德明 著。它汇集了唐代以前各家给先秦经书(包 括《老子》和《庄子》,因为《老子》《庄 子》在唐代也被称为经)所做的注释(以注 音为主,也有少数羲训),注音(兼释羲) 总集。先秦古籍中的注音,一般都摘自《经 典释文》。这部书本来是脱离具体注释对象 的一部完整的著作,宋代以后,人们才把它 的注释移到每本书相应的正文之下。
32
沈:指沈重, 穴 下 之 箋 著《毛诗音》, 同 辭 云 反 已失传。 土職逝
如樂往 字土也 他有往 古德矣 反之將 沈國去 徒○女 古樂與 反音之 訣洛訣 古注別
逝 將 去 女 適 彼 樂 土
33
大 或食 大 於碩 汝 宜 之 往 令 三 斂 碩 羲 箋 不 謂人 鼠 鼠大 國 故 彼 矣 恩 載 我 鼠 曰 云 作 之禾 能 屬至 也 也 樂 將 德 以 財 碩 國 爰 鼫 雀 苗 人 有 是 ○ 言陆机:晋人,著《毛诗曰 土去眷來君鼠人 鼠 鼠 人 立 鼫 徙 傳 往草木鸟兽虫鱼疏》。 也 者汝顧事非無疾 之 逐 交 鼠○ 貫 將 以 之 我 汝 直 食 其 【 字 則前 正事去此彼也矣重我君疏 其 按走 兩 義 ○ 者 樂 樂 君 曾 斂 黍 重 】 義 此入 腳 陸曰 正 謂 土 土 既 無 於 猶 斂 碩 或 經樹 於 機碩 羲 我 若 有 如 於 我 言 畏 鼠 如 作空 頸 疏大 曰 往 往 德 是 我 又 國 人 至 陸 碩中 上 云釋 釋 之 則 之 與 之 不 君 比 得 言 鼠亦 跳 今詁 詁 他 曰 國 之 處 修 國 之 我 訓有 舞 河文 文 國 得 我 訣 肯 其 君 碩 所 之五 善 東釋 ○ 將 我 所 別 以 政 無 鼠 ○ 為技 鳴 有獸 箋 去 所 以 言 教 我 重 言 正

古书的句读

古书的句读

古汉语通论(二十四)古书的句读【教学目的】本章讲授标点文言文的问题,介绍基本知识,学习标点文言文的基本方法,以及标点古文的基本要求。

培养学生给古文标点断句的能力。

【重点难点】培养学生标点古文的能力杨树达:“句读之事视之若浅,而实则颇难”(《古书句读释例•叙论》)一.句读与标点1 .何谓“句读”?“句读”二字连出,起自汉代何休(129―― 182)《春秋公羊传解诂•叙》:“传春秋者非一,本据乱而作,其中多非常异义可怪之论。

说者疑惑,至有倍经任意、反传违戾者。

其势虽问,不得不广。

是以讲诵师言至于百万,犹有不解,时加酿嘲辞。

援引他经,失其句读,以无为有。

甚可闵笑者,不可胜记也。

”唐代佛教天台宗高僧湛然(711―― 782)第一次给“句读”下了明确的定义:“凡经文语绝处谓之句,语未绝而点之以便诵咏,谓之读。

”以后学者们就一直使用这个定义。

“凡经书成文语绝处,谓之句;语未绝而点分之,以便颂咏,谓之读。

”(元代黄公绍、熊忠《古今韵会举要》)“凡字相配而辞意已全者,曰句;凡有起、语两词而辞意未全者,曰读。

” (清马建忠《马氏文通》)20世纪20年代,学者金兆梓在《国文法之研究》中进一步指出:“读与句的分别,是语气未绝已绝的不同。

”这些都是从文章本身来给句读下的定义,与我们所说的句读还不太一样。

我们所讲的句读,说的是“后人在读书时,给前人所著的文章断开句子”。

古人的书籍没有标点,古人著书也不断句,读者读书时要自己断句,边读边断。

根据自己的理解给文章断句。

2.我国古代给文章断句的符号。

古人用来断句的符号,常用的有两种:一种是“句”,古人读书时,一句话完了,在字旁打一“ i ”。

《说文》:“ L ,钩识也。

”大徐注音“居月切”。

今音“ju e:段玉裁《说文注》:“钩识者,用钩表识其处也。

”为什么称作“句”呢?《说文》:“句,曲也。

从口,丩声。

”为“勾”之本字。

“勾”晚出,汉以前无其字,所书皆作“句”。

“ L”与“句”均有钩曲义,上古音又接近,于是“句”乃借为表示“1:褚少孙补《史记•滑稽传》:“东方朔上书,凡用三千奏牍。

第二十一讲 古书的句读

第二十一讲 古书的句读
赵王饿,乃歌曰:“诸吕用事兮,刘氏微,迫胁 王侯兮,强授我妃。我妃既妒兮,诬我以恶,谗女 乱国兮,上曾不寤。我无忠臣兮,何故弃国?自快 中野兮,苍天与直。吁嗟不可悔兮,宁早自贼。
后者断句, “国”和下文“直”、“贼”押韵。 而且整首歌在“兮”字后面的都是四个字或三个字 的一个句子。前者断句,在“兮”字后只有“何故” 二字,与整首歌的文例不合。
兴元中,有僧曰法钦。以其道高,居径山, 时人谓之径山长者。
下面再看两个例子:
周有泉府之官(官署),收不售与欲得, 即《易》所谓“理财正辞,禁民为非”者也。
(《资治通鉴》卷三十七)
《资治通鉴》这几句话引自《汉书.食货 志下》,颜师古《汉书》注说得很清楚: “言卖不售者,官收取之;无而欲得者,官 出与之。”
“称贽”是一个词组,指宾客初次见主人时 送礼物。
正确的标点应该是:
……且前致词称贽,其文颇涉猎前言。
二、内容必须符合情理
有时,标点出来的句子本身字面上似乎讲 得通,但从句子之间,或是从上下文来看, 就不符合情理了,或是上下文意思矛盾。这 样的标点自然仍是不正确的。这种标点错误 是比较常见的,不细心观察,就不容易发现。
请同学们看下例标点是否妥当。
兴元中,有僧曰法钦,以其道高,居径山。 时人谓之径山长者。 (《唐语林》卷一)
按照上面的标点来理解,“以其道高”是 原因,“居径山”是结果,连词“以”就管 到“道高”为止。
其实,“道高”和“居径山”两句之间怎 么会有因果关系呢?难道只有“道高”才能 “居径山”吗?可见,这种标点是不符合情理 的。因此,正确的标点应当是:
了踉跄。
往:赠送
通:量词,篇;
相与:给你
如此了解了字词含义,细细体会原文,就会发现正确的标点应该 是:

句读

句读

句读(总部)句读是进入文言文体系的方式,俗称‘断句’,拼音为jùdòu,也称为句逗。

文言文辞休止、行气与停顿的特定呈现方式,绝不仅仅是现行白话文中的句号与逗号的统称。

韩愈《师说》中“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三字经》中“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等均有记录。

中文名句读拼音jù dòu解释依字行气、声调压韵进入文言文体系出处《师说》、《淮南子叙》、《三字经》释义:东汉高诱在《淮南子叙》中说:“自诱之少,从故侍中同县卢君,受其句读。

”句:会意字,甲骨文和金文字形都是,从口,从两条不连接的曲线,而两条不连接的曲线代表着意识不连接、转到另一件事情上。

本义:一个意识的完整表达结束,转换到另一个意识的表达。

读:通逗,形声字,从言,从卖,卖代表着同一事物在行进中的自然转换。

本义:同一意识及事物完整运行过程中所出现的自然停顿、逗留、间隔转换。

句读:古时文章以行气核心,文中一口气行完,并表达出一个意思称为一句,在行完一口气的过程中出现诸多的自然小停顿、间隔称之为读。

韩愈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北宋活字印刷术之前,古时经书多为师徒口口相传,行气压韵的句读方式多为口传心授;北宋之后,书本印刷无断句,读者一般是以句号(。

)作为一个句子的终了,相当于现代标点符号的句号;句中语气承转停顿以读号(‘,’或‘、’)表示,则相当于现代标点符号中的逗号和顿号。

像这样加注句读的动作,被称为‘断句’又被称为‘圈点’,而圈点并且加上注解或注脚的动作,则被称为‘圈注’。

正确的圈点除了可以明了句子和文章原意,可以显现一个人基本的学识涵养。

2010年历史学考研专业课中出现句读题。

由来古文是没有标点符号的,因此需要‘明句读’(《三字经》对学生有明确要求,要求要‘明句读’)。

如果不懂句读,往往会造成误读、误解原意。

如唐代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中就有‘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的句子。

古书的句读与标点

古书的句读与标点

杂糅粘连
(孙)太初性通敏,华藻溜亮而质父交阳明先生,以道学自 任,多矜持。 (《明史资料丛刊第一辑·贤博编》,江苏 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62页)
惟钱塘则不然,初望之一片青气,稍近则茫茫白色,其 声如雷,其势如山吼掷;狂奔一瞬,至岸,如崩山倒屋之 状。 (《五杂组》,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01页)
句读有误,会导致对文义,史实的误解,造成注释 的失误。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一 足,信乎?” 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 而独通于声,尧曰:夔一而足矣,使为乐正。故君子曰: 夔有一足,非一足也。”
《礼记·檀弓》: 孔子少孤,不知其墓殡于五父之衢。人 之见之者,皆以为葬也。其慎也,盖殡也。问于陬曼父之 母,然后得合葬于防。
三 古书标点中的主要问题
当断不断
岭南尝献入筒细布一端八丈。 (《资治通鉴》,1956年 中华书局版,第3745页) (李欣)少举进士,当得官弃去乌巾布裘为道人。 (《春渚 纪闻》,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5页)
不当断而断
高祖为沛公也,参以中涓从。击胡陵、方与。 (《汉 书·曹参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 始皇曰:“天下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 (《东坡 志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61页)
误读会造成校勘的失误 错误的句读会导致校勘的失误,造成误改、误删、 误补、误乙。
有利于古籍整理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才人武氏,出家为尼。削发,可免(,)去尘俗之念。
标点可加深对古书内容的理解。
如《庄子. 逍遥游》“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 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古诗文句读

古诗文句读

古诗文句读一、什么叫句读?古人讲的“句读”,就是今天讲的断句与标点,断句表示语言中的停顿,标点表示语句的语气。

古人称语意已尽处为“句”,大体相当于今天一个句子的停顿处,用“j ”表示,“勾”与“句”古代同音。

古人称语意未尽而念诵时须停顿处为“读”,用“、”表示;“、”,今音“主”(zhD),古音“读”(d6u)。

合起来称为“句读”。

上古时代,书籍没有断句标点。

所以,古代教育要花比较长的时间,才能培养出学生的句读能力。

《礼记•学记》说:“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

”郑玄注:“离经,断句绝也。

”这就是说,到了年龄才进入学校读书,半年后考核一次,要花一年的时间才能学会断句。

《汉书•班昭传》记载,《汉书》问世以后,后来成为大教育家的马融,曾经向女学者班昭学习如何阅读《汉书》。

东汉末年的大学者何休在《公羊传序》中,讥笑某些讲诵古书的先生说:“失其句读,以无为有,甚可闵笑者,不可胜记也。

”直到唐朝,散文家韩愈还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

”汉语书面语从不加标点,到使用新式标点符号,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历程。

甲骨文,曾经偶尔用分行表示停顿,那谈不上自觉。

金文一般也没有标点。

西周时期的青铜器铭文,有的出现了较多的似乎是断句的符号,但是没有严格的使用体例,不能算作标点符号。

汉朝出现了有关使用标点的记载。

《史记•滑稽列传》记载:“(东方)朔初入长安,至公车上书,凡用三千奏牍。

……人主从上方读之,止,辄乙其处,读之二月乃尽。

”“乙”就是打上一个钩,但是,它并不是写作时应用的标点符号,而仅仅是为阅读服务的符号。

现代发现的汉代简册(如“居延汉简”),使用的断句符号达到了十多种,但是大多数并不规范。

直到东汉时期,许慎的《说文解字》,才记录了“、”和“j ”这两个比较规范的标点符号。

宋朝的读书人,把j改为圆圈,跟“、”并用。

人们用圆圏号和点号来标示断句,所以大家又把标点符号叫作“圏点”。

圏和点还常加在句子旁边,表示精彩和重要,相当于现代的着重号。

古代汉语2 通论 古书的句读和标点

古代汉语2 通论 古书的句读和标点

古书的句读与标点内容:一、什么是句读二、句读的重要性三、古书标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四、古书标点致误原因五、提高古文断句能力的“捷径”一、句读1、定义:句读就是断句,主要是古书的断句。

2、句读的要求(1)小学:《礼记·学记》:“一年,视离经辨志。

”(2)太学生:《五代会要》载:“敕令国子监集博士儒徒将西京石经本以所业本经句读抄写出,仔细看读。

”韩愈《师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

”3、句读的发展(1)汉代A、标点B、汉代与句读有关的字①、《说文》:“、,有所绝止,、而识之也。

”【即“主”的古字】②Z《说文》:“Z,钩识也。

”调整字的顺序。

③点《说文》:“点,小黑也。

”字写错了涂黑。

(2)唐宋以后有句读凡经文语绝处谓之句,语未绝而断之以便诵咏谓之读。

宋代则标“句、读”二字。

如:《礼记·中庸》自诚明读谓之性句自明诚读谓之教句诚读则明矣句明读则诚矣句(3)刻书加句读始于宋代岳珂《刊正九经三传沿革例》:“监属诸本皆无句读,惟建本始仿馆阁校书,或从旁加圈点,开卷了然,于学者为便,然亦但句读经文而已,惟蜀中字本、兴国本并点注文,益为周尽。

”(4)1919年国语统一筹备会制定新式标点符号,渐趋完善。

4、句读和标点的区别(1)区别①句读符号简单,不够完备;标点符号体系完备。

②句读只表示句中、句末的停顿,起断句的作用;标点符号不仅表示停顿,还可以表示各种语气和句子中种种复杂的关系等。

(2)联系正确的句读是正确的标点古文的前提和基础。

虽然句读正确不能保证标点正确无误(还要考虑上下文的逻辑关系、内在联系、语气等),但句读错误,标点肯定错。

5、古文不标点断句的原因(1)与书面语产生之初的特点有关①简略②口语与书面语一致(2)与早期古籍的成书及流传方式有关①口头流传成书;②口耳相传成书。

(3)与文言语言的特点有关①对称性②多虚词③节奏鲜明④押韵⑤与古时的学术风气有关二、为什么要重视句读(重要性)l、不能句读就读不懂古书①育而不苗者吾家之童乌乎九龄而与我玄文(扬雄《法言·问神》)A.宋·袁文《饔yōng牖闲评》:“育而不苗者吾家之童,乌乎九龄而与我玄文。

古书的句读

古书的句读

古汉语通论(二十四)古书的句读【教学目的】本章讲授标点文言文的问题,介绍基本知识,学习标点文言文的基本方法,以及标点古文的基本要求。

培养学生给古文标点断句的能力。

【重点难点】培养学生标点古文的能力杨树达:“句读之事视之若浅,而实则颇难”(《古书句读释例·叙论》)一.句读与标点1.何谓“句读”?“句读”二字连出,起自汉代何休(129——182)《春秋公羊传解诂·叙》:“传春秋者非一,本据乱而作,其中多非常异义可怪之论。

说者疑惑,至有倍经任意、反传违戾者。

其势虽问,不得不广。

是以讲诵师言至于百万,犹有不解,时加酿嘲辞。

援引他经,失其句读,以无为有。

甚可闵笑者,不可胜记也。

”唐代佛教天台宗高僧湛然(711——782)第一次给“句读”下了明确的定义:“凡经文语绝处谓之句,语未绝而点之以便诵咏,谓之读。

”以后学者们就一直使用这个定义。

“凡经书成文语绝处,谓之句;语未绝而点分之,以便颂咏,谓之读。

”(元代黄公绍、熊忠《古今韵会举要》)“凡字相配而辞意已全者,曰句;凡有起、语两词而辞意未全者,曰读。

”(清马建忠《马氏文通》)20世纪20年代,学者金兆梓在《国文法之研究》中进一步指出:“读与句的分别,是语气未绝已绝的不同。

”这些都是从文章本身来给句读下的定义,与我们所说的句读还不太一样。

我们所讲的句读,说的是“后人在读书时,给前人所著的文章断开句子”。

古人的书籍没有标点,古人著书也不断句,读者读书时要自己断句,边读边断。

根据自己的理解给文章断句。

2.我国古代给文章断句的符号。

古人用来断句的符号,常用的有两种:一种是“句”,古人读书时,一句话完了,在字旁打一“”。

《说文》:“,钩识也。

”大徐注音“居月切”。

今音“jué”,段玉裁《说文注》:“钩识者,用钩表识其处也。

”为什么称作“句”呢?《说文》:“句,曲也。

从口,丩声。

”为“勾”之本字。

“勾”晚出,汉以前无其字,所书皆作“句”。

“”与“句”均有钩曲义,上古音又接近,于是“句”乃借为表示“”。

古书的句读

古书的句读

古書的句讀古書一般是不斷句的,前人讀書要自己斷句。

斷句是讀書的前提,是一個最基本的功夫。

这给我们今人讀古書帶來了很多困難。

因此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些古書標點的知識,並能給一定難度的古籍標點。

一、句讀1古人斷句的符號古人非常重視斷句。

《禮記·學記》中說:“比年入學,中年考校,一年視離經辨志。

”高誘《淮南子·敘》曰:“自誘之少,從故侍中同縣盧君,受其句讀。

”韓愈《師說》:“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也。

”足見古人對斷句的重視。

無論童叟初學,還是儒林解經,都把句讀訓練當作首要內容和重要訪求。

古人通常在一句話結束的地方,畫上一個圓圈或者畫一個豎勾“亅”(jué),這就是“句”。

而一句話語意未完,需要停頓的地方,在兩字中間點上一點(丶),這就是“讀”(逗)。

2古今斷句的區別古人斷句僅要求弄清一個句子從什麼地方開始,到什麼地方結束。

它不能指明句子和句子之間的關係,更不能說明每一個句子所表達的語氣。

而現代的標點符號則不同,它不僅能將句子的起訖用適當的符號標出,而且能很好地揭示句子之間的層次關係(如複句),以及說明句子的語氣。

如感歎句用感嘆號,陳述句用句號,疑問句用問號等。

二、如何標點古文(一)標點古文的步驟1通讀全文,深入理解標點古文,切忌看一句斷一句,因為它缺少整體觀念,容易支離破碎。

一定要通讀全文幾遍,深入理解其內部關係,把握句子的形式,掌握重點詞語,這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2斷句在全面把握文章內容的基礎上,開始斷句。

先斷開,不必管用“句”還是用“讀”,更不必想用什麼符號。

先打草稿,以便修改。

3確定標點符號,細加斟酌仔細琢磨每句話的語氣,然後一一加上正確的標點符號。

(二)標點古文的方法1細審文理、詞義斷句斷句首先要弄清詞義,在此基礎上弄清楚句義,然後段意,一字字,一句句,一段段,把文章內容搞清楚,才有可能斷得正確。

反之,如果字、詞、句、段都搞不清楚,標點就很難正確了。

如:(P1、2)今有聲於此耳聽之必慊己聽之則使人聾必弗聽有色於此目視之必慊己視之則使人盲必弗視有味於此口食之則慊己食之則使人瘖必弗食(呂氏春秋)慊qiè,滿足;qiǎn,憾,恨。

文言文的句读与翻译方法

文言文的句读与翻译方法

文言文的句读与翻译方法一、文言文的句读句读就是对古书的标点。

古书一般是不断句的,前人读书时要自己断句。

没有断句的古书,后代人读起来常会感到困难。

例1:彗星复见西方十六日夏太后死(《史记·秦始皇本纪》)正确断句:彗星复见西方十六日。

夏太后死。

——译:彗星又在西方出现,一共经过十六天。

夏太后死去。

错误断句:彗星复见西方。

十六日,夏太后死。

——译:彗星又在西方出现。

十六日那天夏太后死去。

分析:读法不同,意思也就变了。

古人常用“、”符号来断句。

在句终的地方,点在字的旁边;在语意未尽而需要停顿的地方,点在两个字的中间。

到了宋朝以后,通俗读物上才普遍地应用圈(。

)作为句号,用点(、)作为读(逗)号,因此句读又称圈点。

学习文言文,明句读是一项基本功。

因此在文言文的标点上,我们应该作一番研究。

在标点古文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要通读全文,明了全文大意。

在了解全文大意的基础上,先断开能断的句子,然后逐步缩小范围。

对不易断开的字、句,就要仔细研究前后语句的含义,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看看断在哪里语义才正确明白。

例2:长老吏旁观者皆惊恐。

原文标点:长老、吏旁观者皆惊恐。

(《西门豹治邺》)分析:这样断句,似把“旁观者”仅指“长老”和“吏”。

其实,“旁观者”按当时的实际情况是指“长老”和“吏”以外的“老百姓”,三者是并列的。

修正标点:长老、吏、旁观者,皆惊恐。

2.要注意语法,重视文言虚词。

例3:厩(jiù)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原文标点:厩(jiù)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论语》)分析:这样断句,重点在于讲孔子既关心人,又关心马(“厩”是养马的棚)。

其实,文言中疑问句末用了“乎”一类疑问语气词之后,不能再用“不”一类的否定词来发问了。

修正标点:厩(jiù)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①文言文中,“夫、惟、盖、凡、且、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出现在句首;②而“乎、哉、也、矣、欤、焉、耳”等语气词经常出现在句尾;③而“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出现在句中;④复句中的关联词如:苟、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若夫、至于、已而、且夫、乃夫、于是、至若、若、故、是故,大致用在一句话的开头。

古书句读

古书句读


• 古人讀書,非常重視句讀,《禮記〃學記》記 載說:“一年視離經辨志。” “離經,斷句絕也。辨志,謂別其心意所趣鄉 也。”孔穎達疏:“離經謂離析經理,使章句 斷絕也。” • 東漢高誘在《淮南子敘》中說:“自誘之少, 從故侍中同縣盧君,受其句讀。” • 韓愈在《師說》中說:“彼童子之師,授之 書而習其句讀者。”
• 古諺說:“學識何如觀點書。”
1.參考特定詞語

常用在句首的詞類如:人名、事物名、 人稱代詞、連詞、語氣詞等。 句首的语气词 :“其、盖、凡、窃、诸、 敬、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可 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 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常在句首的时间词 : 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 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 助断句

修辭手段中的互文、對偶、排比
等,詩歌、散文、駢文的不同特 點,語言文化常識等,都可以借
助參考。
Hale Waihona Puke 書1. 語句能夠講通,不點破。 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史 記·項羽本紀》) 標點一: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 又不成。 標點二: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 又不成。

興元中有僧曰法欽以其道高居徑山時人 謂之徑山長者(《唐語林》,卷一)

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論語·鄉黨 》) 三十幅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老子》) 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火 爛炎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猛獸食顓民鷙鳥攫 老弱(《许行》)

日下壁而沉彩月上軒而飛光見紅蘭之
受露望青楸之離霜(江淹《別賦》) 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 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 舉事亦然為其後可複者也則事寡敗 矣。( 《韓非子·說林下》)

古书的句读

古书的句读

古书的标点一、句读与标点1. 何为“句读”?我国古代称给文章断句为“句读”。

古人研读经书要自己断句,一句话读完,常在字的旁边加圆圈或打勾,这叫做“句”;一句话没完,但需要停顿一下,就在字的下面加以顿点儿,这叫做“读”。

马建忠《马氏文通·论句读》:“凡有起词、语词而辞意已全者曰句,未全者曰读。

”2.句读符号ヽ一般用于句子中间的停顿。

《说文》:“有所绝止而识之也。

”し用于段末或句未的停顿《说文》:“钩识也。

”〇用于句未的停顿。

古书没有标点,有时候会闹笑话。

《尚书》:夔有一足《韩非子·外储说左下》:“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一足,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

尧曰:‘夔一而足矣。

’使为乐正。

故君子曰:‘夔有一,足。

’非一足也。

”1、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a.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主)b.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客)c.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d.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2、才人武氏出家为尼削发可免去尘俗之念a.才人武氏,出家为尼,削发,可免去尘俗之念.b.才人武氏,出家为尼,削发可免,去尘俗之念.古书没有标点,古人读起来也很困难,《后汉书·班昭传》:“《汉书》始出,多未能读者,马融伏于阁下从昭受读。

”因此古人很重视句读的训练。

《礼记·学记》:“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

”郑玄注:“离经,断句绝也。

”孔颖达疏:“离经谓离析经理,使章句断绝也。

”韩愈《师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也。

”3.句读与标点的异同古人所说的句读与我们今天所说的标点不完全一样。

古人所说的句,不等于今天的句号。

例如《庖丁解牛》中“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如果是古代断句,就是都加圆圈,“技经肯綮之未尝”算一句,“而况大軱乎?”也算一句。

而按现代的语法。

“技经肯綮之未尝”和“而况大軱乎”都只是一个分句,两个分句合起来才算一句。

具体来说,句读与标点的不同主要有下面两点:(1)现代标点符号比句读符号多。

古汉语通论(二十四)古书的句读

古汉语通论(二十四)古书的句读

古汉语通论(二十四)古书的句读古书一般是不断句的,前人读书时要自己断句。

古代断句用“、”作为标志。

《说文解字》说:“、(zhǔ),有所绝止而识之也。

”有人认为这就是句读(dòu)的“读”的本字(注:见杨树达《古书句读释例·叙论》。

)。

前人在语意未完而需要停顿的地方,点在两个字的中间;在句终的地方,点在字的旁边。

后来用圈号作为句终的标志。

古代又有一个“ (jué)”字,《说文解字》说:“ ,钩识也。

”这也是古人读书时所用的句读标志(注:王筠说这是分章所用的标志(见《说文句读》)。

)。

古人很重视句读的训练,因为明辨句读是读懂古书的起点。

假使断句没有错误,也就可以证明对古书有了初步的了解。

所以《礼记·学记》说:“一年视离经辨志。

”这就是说,小孩读书一年以后,要考查“离经辨志”,所谓“离经”,就是句读经典的能力。

当然,能点句无误,还不能说就是完全了解了;但是,反过来说,如果点句有误,那就一定是对古书某些词句没有读懂。

现存的古书,经过标点的只是一小部分。

我们要具备阅读古书的能力,首先就要培养句读的能力。

在阅读古书时怎样才能不断错句,不用错标点呢?这先要研究错误的原因。

原因是多方面的。

归纳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注:在分类之中,有跨类的情况,不一一说明。

):一是意义不明,二是语法不明,三是音韵不明。

下面分别加以讨论(讨论以断句为主,也涉及标点符号的使用)。

(一)意义不明词和句子的意义有未了解清楚的地方,这是弄错句读最主要的原因。

不明词义,不通文理,缺乏古代文化常识,不知出典等,都容易导致句读错误。

1.不明词义,不通文理有时是不明了一个单音词的意义,有时是不明了一个复音词的意义,有时是把甲义误认为乙义。

这些情况都会把句子断错。

有时,读者并不是不明词义,而是不能把上下文连贯起来,不能串讲;读时不求甚解,不从上下文仔细体会古人的用意,也可以说是不通文理。

这样,拿起笔来断句,就容易产生错误。

什么事古书上的“句读”,它与现代的标点符号有何关系

什么事古书上的“句读”,它与现代的标点符号有何关系

什么是古书土的“句读”,它和现在我们用的标点符号有何关系?古书的“句读”,是古文中语意停顿的记号, “句读”可视作现代标点符号的雏形。

我们知道,未经整理的古书,是没有标点符号的”举个最简单的例子, 《论语》开头有段孔子论学的文字: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按古书的“句读”,则为“子曰。

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此段“句读”据《十三经注疏・论浯注疏》)。

从上面一段未加“句读”和加“句读”的文字相对照,我们可以看出,所谓“句读″是在文意需要停顿的地方加上一个“。

”点,表示读到这里,应该停顿一下,在文章中加上“句读”,对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意思是有很大帮助的。

古人教学生读书,先是识字,然后是读文章,因此教“句读”也是最基本的一步。

例如韩愈在《师说》一文中就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古代断句最初不是用“。

”号,而是用“、”号,据《说文》解释:“、(zhu三声),有所绝之而识之也”。

前人往往在句中语意未完而需要停顿的地方,用“、”点在两个字的中间,后来才改用上引《十三经注疏》中的圈号“。

”来表示。

据此,有人认为句末停顿叫“句”,句中停顿叫“读”(dδu)。

此说可各参考。

前人读书是十分重视“句读”的。

如汉何休枣《春秋公羊经传解诂序》中就说: “援引他经,失其句读,以无为有,甚可闵笑者,不可胜记也。

”事实上也正是如此,例如标点本的《资治通鉴》有这样一段话: “洪于大义,不得不死;念诸君无事,空与此祸,可先城未败,将妻子出。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臧洪守东郡,粮尽援绝,就叫部下将士和百姓在城破之先,就带妻子儿女逃命。

文中的“无事”是“没有必要”、“犯不着”的意思,困此吕叔湘先生在《“通鉴”标点琐记》中指出这段话应如此标点方与原意相吻合:“洪于大义,不得不死;念诸君无事空与此祸,可先城末败,将妻子出。

”又如有人这样标点清代袁枚的《黄生借书说》:“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

古书的注解句读及翻译_图文

古书的注解句读及翻译_图文
28
《汉书·刘歆传》:《古文尚书》乃“天汉之后 ,孔安国献之。”其实,“天汉”是汉武帝年号
,此时孔安国已经死了,说他献书就不是事实 ,除非他的鬼魂还在。荀悦《汉纪·成帝纪》: “孔安国家献之。”原文脱“家”字 《论语》“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俞樾《群经平议》认为“寡”“贫”二字乃错 简所致,应互换。
五、古书注解的内容 1.注释字词句章指; 2.注释典故; 3.说明语法修辞; 4.增补史实; 5.阐明哲理。
35
1.注释字词句章指 (1) 释词 毛传:“贯,事也。”郑笺:“硕,大也。” 何晏《论语集解》:“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 说乎。”下引马融曰:“子者,男子之通称,谓孔 子也。” (2)串讲 郑笺“三岁贯女,莫我肯顾。”曰“我事女三岁矣 ,曾无教令恩德来眷顾我?”从中可看出释词, 串讲中也有释词。
30
徐:指徐邈。著 《毛诗音》,已 失传。用一个汉 字注音,叫直音 。简单然而落后 。并非每个汉字 都有同音字,且 所注之字比被注 音者更难认的情 况难免。
31
碩鼠碩鼠無食我黍 三歲貫女莫我肯顧
貫事也箋云碩大也大鼠大鼠者斥 其君也女無複食我黍疾其稅斂之 多也我事女三歲矣曾無教令恩德 來顧眷我又疾其不修政也古者三 年大比民或於是徙○貫古亂反徐 音官複扶又反稅始銳反比毗志反
17
《诗经》
经传

毛亨传 郑玄笺

孔颖达疏
集解
朱熹集注
今人注译
余冠英译注
18
三、古书注解的术语 1、曰、为、谓之——略等于“叫做”。 被释词置后,分别同义词或近义词。 《论语·先进》:“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朱熹注“谷不熟曰饥,菜不熟曰馑。” 《尔雅·释天》:“谷不熟为饥,菜不熟为馑。 《楚辞·离骚》:“各兴心而嫉妒。”王逸《楚辞 章句》:“害贤为嫉,害色为妒。”(嫉才妒妇 )

古代汉语句读课件

古代汉语句读课件
和章节的划分。) “ 、”在《说文》中作为一个字收入, 古音读为“逗”,今音读为“主”。
三、句读的位置 旁点为句,句中点为读。
第二节 误读的表现和原因
一、误读的表现 1. 当断而失断
例: 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 胃之两焦,以溉五脏。(《灵枢经白话解》
第389页人卫出版社1963年版) 病胁下素有痞,连在脐旁,痛引少腹
入阴筋者,此名藏结死。(《伤寒论集注》 第269页,人卫出版社1957年版)
2. 不当断而误断 例: 凡人大劳、大欲、及病后、久病
后,气血两虚,阴阳并竭,名为四损。 (《温疫论评注》第282页,人卫出版社 1977年版)
(葛根汤方)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 似有汗,不须啜粥,餘如桂枝法,将息及 禁忌。(《注解伤寒论》第67页,人卫出 版社1972年版)
3. 当属上而误为属下 例: 嗣后论之者,纷纷不止数十家,
皆以伤寒为辞。(《温疫论评注》第1页) 按隋志作全元越。南史作金元起。并
讹,今从新唐志,改考史。王僧孺死在监 二年。则元起当齐梁间人。(《中国医籍 考》第15页)
4. 当属下而误为属上 例: 旋复花。味咸温。主结气胁。下
满。(《神农本草经》第103页,商务印书 馆1955年版)
第五章 句读
第一节 句读的名称、符号和位置
一、 句读的名称 “句读”一词最早出于东汉何休《公羊
传 解诂·序》。
句读的别称有: 句投、句断、句度、句 逗等。
句和读的区别: 语气绝为句,半绝为读。
二、句读的符号 1. 点号: ①芝麻点 、 ②圆点 · 2. 圈号: ○ 3. 钩勒号: (主要用来标志古书段落
例: 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 胃之两焦,以溉五脏。
4. 要充分利用古汉语的语法标志。 (1) 语气词 句尾: 乎、耶、欤、哉、焉、耳、 矣、也。 句首(发语词): 盖、夫,今夫、 若夫、且夫。 (2) 叹词: 噫、嘻、吁、嗟乎、呜呼。 独立成句。

古书的句读

古书的句读

古書的句讀古書的句讀句讀、標點古文的方法、步驟以及注意事項古書一般是不斷句的,前人讀書需要自己斷句。

斷句是讀書的前提,是一項基本功。

一、句讀1、古人斷句的符號古人非常重視斷句的訓練,因為明辨句讀是讀懂古書的起點。

假使斷句沒有錯誤,也就可以證明對古書有了初步的瞭解。

《禮記•學記》中說:“比年入學,中年考校,一年視離經辨志。

”這就是說,每年都有人入學,(這裡指15歲入“大學”)隔一年就要考試,第一次考的是“離經辨志”,所謂“離經”,就是離析經理、句讀經典的能力。

高誘《淮南子•敘》曰:“自誘之少,從故侍中同縣盧君,受其句讀。

”韓愈《師說》:“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也。

”無論童叟初學,還是儒林解經,都把句讀訓練當作首要內容。

古人通常在一句話結束的地方,畫上一個“〇”或者畫一個“√”(jué),這就是“句”。

《說文•?部》說:“√,鉤識也。

”段注曰:“鉤識者,用鉤表識基處也。

褚先生補《滑稽傳》:‘東方朔上書,凡用三千秦?。

人主從上方讀之,止,輒乙其處。

二月乃盡。

’此非甲乙字。

乃正‘√’字也。

今人讀書有所鉤勒卽此。

”而一句話語意未完,需要停頓的地方,在兩字中間加一个“丶”(zhǔ),這就是“讀”(逗)。

《古书的句读》PPT课件

《古书的句读》PPT课件

4、充分考虑行文特点
日下壁而沉彩月上轩而飞光见红兰之受露望青楸之离霜 (江淹《别赋》)
日下壁而沉彩,月上轩而飞光。见红兰之受露,望青楸 之离霜。
李密《陈情表》:“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 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 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朞功强近之亲,内无应 门五尺之僮。茕茕独立,形影相吊。”
黥布者,六人也,姓英氏。秦时为布衣。少年, 有客相之,曰:“当刑而王。”及壮,坐法。 黥布欣然笑曰:“人相我当刑而王,岂是乎?” 吴汝纶《史记读本》
黥布者,六人也,姓英氏。秦时为布衣。少年, 有客相之,曰:“当刑而王。”及壮,坐法黥。 布欣然笑曰:“人相我当刑而王,岂是乎?”
(梁绍壬《两般秋雨盒随笔·命名双声叠韵》》)
3、不明语法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 记》)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 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东方物所始生,西方物之成孰。 (《史 记·六国年表》)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吾资之昏不逮人也, 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 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 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 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然则昏庸聪敏之用, 岂有常哉?”
韩愈《送孟东野序》:“金石之无声,或 击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 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 其皆有弗平者乎!”
韩愈《师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 句读者也。”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一足(一足,一只脚), 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 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 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 “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 (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 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吕氏 春秋·察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二)标点古书的原则 • 首先应该做到标点后的字句都能讲得通。 首先应该做到标点后的字句都能讲得通。 应该做到标点后的字句都能讲得通 • 其次应该做到标点后每一句话的内容都 其次应该做到标点后每一句话的内容都 符合情理。 符合情理。 • 最后还应该做到标点后的语法和语音现 最后还应该做到标点后的语法和语音现 象都和古代汉语符合。 象都和古代汉语符合。 • 下面就从这三个方面分别举例加以说明。 下面就从这三个方面分别举例加以说明。
二、 古文标点的原则
• (一)标点古书的要求: 标点古书的要求: • 第一是断句,弄清句子的起讫。 第一是断句,弄清句子的起讫。 • 如果该断的地方没有断开, 如果该断的地方没有断开,不该断的地方却 断开了, 断开了,或者错误的把这个句子的一部分和另外 一个句子的一部分连在一起了,这就叫把句子点 一个句子的一部分连在一起了,这就叫把句子点 能正确的断句,不点破句子, 破了。能正确的断句,不点破句子,这是给古书 做标点的起码要求。 做标点的起码要求。 • 第二, 第二,在弄清文意的基础上正确地使用标点 符号。 符号。

• (误):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 李氏子蟠。 李氏子蟠 年十七。 皆通习之。 韩愈《师说》) 传。皆通习之。(韩愈《师说》) • (正):“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
• 按照上例的断句来理解, 按照上例的断句来理解,李氏子蟠的爱 好的是古文和六艺经传,所通习( 好的是古文和六艺经传,所通习(普遍地学 的也是古文和六艺经传,这是不正确的。 习)的也是古文和六艺经传,这是不正确的。 其实应该是:李子蟠爱好的是古文, 其实应该是:李子蟠爱好的是古文,通习的 是六艺经传。 是六艺经传。
• 2.句读符号 2.句读符号 • 一般用于句子中间的停顿 ヽ 一般用于句子中间的停顿。 《说文》:“有所绝止而识之也。” 有所绝止而识之也。 • し 用于段末或句未的停顿《说 用于段末或句未的停顿 钩识也 文》:“钩识也。” • 用于句未的停顿 〇 用于句未的停顿。
十 十 年 年 春 、 齐 齐 师 师 伐 伐 我 我
• ( 误 ) : 今往仆少小所著辞赋一通 。 相与夫街 今往仆少小所著辞赋一通。
谈巷说。必有可采。击辕之歌。有应风雅。 谈巷说。必有可采。击辕之歌。有应风雅。匹 夫之思。未易轻弃也。 曹植《与杨修书》) 夫之思。未易轻弃也。(曹植《与杨修书》) • 这样标点,第一句是讲得通的。 这样标点,第一句是讲得通的。“今往仆 少小所著辞赋一通” 少小所著辞赋一通”,就是现在送上我年青时 侯所做的辞赋一份。( 一通” 。(“ 侯所做的辞赋一份。(“一通”是六朝到隋唐 时的用语,若干篇诗赋文章抄在一起, 时的用语,若干篇诗赋文章抄在一起,叫“一 通”) • 但第二句就讲不通了:什么叫相与夫街谈巷说 但第二句就讲不通了: 原来“相与”两个字是上一句的“ 呢?原来“相与”两个字是上一句的“脚”给 强安到这一句的“ 上来了, 相与” 强安到这一句的“头”上来了,“相与”的 是单方面的动作,不是表示相互。 “相”是单方面的动作,不是表示相互。 就是给予, 相与”就是“给你。 “与”就是给予, “相与”就是“给你。”
• • • • • • • •
1、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 a.下雨 天留客,天留我不留。(主) 下雨,天留客 天留我不留。(主 下雨 天留客 天留我不留。( b.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客) 下雨天, 下雨天 留客天,留我不? !(客 c.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下雨 d.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下雨, 下雨 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2、才人武氏出家为尼削发可免去尘俗之念 、 a.才人武氏 出家为尼 削发 可免去尘俗之念 才人武氏,出家为尼 削发,可免去尘俗之念 才人武氏 出家为尼,削发 可免去尘俗之念. b.才人武氏 出家为尼 削发可免,去尘俗之 才人武氏,出家为尼 削发可免, 才人武氏 出家为尼,削发可免 念.
• (3)古今句子的概念不同。 )古今句子的概念不同。 • 现代汉语有单句复句的区别, 现代汉语有单句复句的区别,古人 没有这样的区别。古人的“句读” 没有这样的区别。古人的“句读”在分 句之间或一个完整的句子后面都是加圆 圈,我们现代的标点则要分别情况使用 不同的标点符号。 不同的标点符号。
• 试比较: 试比较: • 《论语注疏》:子曰。诵诗三百。授 论语注疏》:子曰。诵诗三百。 》:子曰 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 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 多亦奚以为。 多亦奚以为。 • 杨伯峻《论语译注》:子曰: 》:子曰 杨伯峻《论语译注》:子曰:“诵诗 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 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 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 论语注疏》断句的办法是都加圆圈, 《论语注疏》断句的办法是都加圆圈, 论语译注》的标点,则有冒号、引号、 而《论语译注》的标点,则有冒号、引号、 逗号、分号、问号。 逗号、分号、问号。
• 全句只有两层意思,标点可改正如下: 全句只有两层意思,标点可改正如下:
• 陛下亦宜自谋 , 以 …… 善道 , 察纳雅言 , 陛下亦宜自谋, ……善道 察纳雅言, 善道, 深追先帝遗诏。 臣不胜受恩感激, 深追先帝遗诏 。 臣不胜受恩感激 , 今当 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具体来说, 具体来说,句读与标点的不同主要有 下面两点: 下面两点: 现代标点符号比句读符号多。 (1)现代标点符号比句读符号多。句 读符号一般只有圈、点、钩等几种,现代 读符号一般只有圈、 钩等几种, 标点符号却有十余种。 标点符号却有十余种。 句读只起断句作用, (2)句读只起断句作用,标点不仅起 断句作用,还能表达语气和感情。 断句作用,还能表达语气和感情。如陈述 句之后用句号,疑问句之后用问号, 句之后用句号,疑问句之后用问号,感叹 祁使句之后用感叹号等。 句、祁使句之后用感叹号等。
• (误):龙者鳞虫之长。王符言其形有 龙者鳞虫之长。 似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 九。似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 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 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 鹰掌。似虎是也。(《本草纲目》 1574页上栏 页上栏) 1574页上栏) • (正)“龙者,鳞虫之长。王符言其形 龙者,鳞虫之长。 有九似: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 有九似: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 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 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 掌似虎是也。 鹰,掌似虎是也。”

春 、

• 古书没有标点 有时候会闹笑话。 古书没有标点,有时候会闹笑话。 有时候会闹笑话
• 《尚书》:夔有一足 尚书》 外储说左下》 哀公问于孔子曰: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哀公问于孔子曰: 韩非子 外储说左下 吾闻夔一足,信乎? 人也, ‘吾闻夔一足,信乎?’曰:‘夔,人也, 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 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尧 夔一而足矣。 使为乐正。 曰:‘夔一而足矣。’使为乐正。故君子 夔有一, 非一足也。 曰:‘夔有一,足。’非一足也。”
古书的标点
一、 句读与标点
• • 何为“句读” 1. 何为“句读”? 我国古代称给文章断句为“句读” 我国古代称给文章断句为“句读”。 古人研读经书要自己断句,一句话读完, 古人研读经书要自己断句,一句话读完, 常在字的旁边加圆圈或打勾, 常在字的旁边加圆圈或打勾,这叫做 一句话没完,但需要停顿一下, “句”;一句话没完,但需要停顿一下, 就在字的下面加以顿点儿,这叫做“ 就在字的下面加以顿点儿,这叫做“读”。 马建忠《马氏文通·论句读 论句读》 凡有起词、 马建忠《马氏文通 论句读》:“凡有起词、 语词而辞意已全者曰句,未全者曰读。 语词而辞意已全者曰句,未全者曰读。”

古书没有标点,古人读起来也很困难, 古书没有标点,古人读起来也很困难, 班昭传》 汉书》始出, 《后汉书·班昭传》:“《汉书》始出, 多未能读者,马融伏于阁下从昭受读。” 多未能读者,马融伏于阁下从昭受读。 因此古人很重视句读的训练。 《礼记·学记》:“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郑玄注:“离经,断 句绝也。”孔颖达疏:“离经谓离析经理, 使章句断绝也。” 韩愈《师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 而习其句读也。”
• a.标点者把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或者说把句 标点者把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标点者把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子的层次弄错了。 子的层次弄错了。
• b.前两句话是一个层次,说有一个僧人叫发 前两句话是一个层次,
钦。后面三句是另外一个层次,因为他的道 后面三句是另外一个层次, 所以称之为“长者” 因为他“ 高,所以称之为“长者”;因为他“居径 所以称他为“径山长者” 山”,所以称他为“径山长者”。

可见, 句读” 可见,“句读”实际上只标明了各个 句子的起讫,至于各个句子是什么语气, 句子的起讫,至于各个句子是什么语气, 各个句子之间是什么关系, 各个句子之间是什么关系,是和前面一个 分句组成一个复句, 分句组成一个复句,还是和后面一个分句 组成一个复句, 组成一个复句,还是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 句子,这些只有标点者心里有数, 句子,这些只有标点者心里有数,在句读 上是表达不出来的。 上是表达不出来的。
• 3.句读与标点的异同 句读与标点的异同 古人所说的句读与我们今天所说的标 点不完全一样。 点不完全一样。 古人所说的句,不等于今天的句号。 古人所说的句,不等于今天的句号。 例如《庖丁解牛》 技经肯綮之未尝, 例如《庖丁解牛》中“技经肯綮之未尝, 而况大軱 如果是古代断句, 而况大軱乎?”如果是古代断句,就是都 加圆圈, 技经肯綮之未尝”算一句, 加圆圈,“技经肯綮之未尝”算一句, 而况大軱 也算一句。 “而况大軱乎?”也算一句。而按现代的 语法。 技经肯綮之未尝” 而况大軱 语法。“技经肯綮之未尝”和“而况大軱 都只是一个分句, 乎”都只是一个分句,两个分句合起来才 算一句。 算一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