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动脉粥样性硬化名词解释
动脉粥样性硬化名词解释动脉粥样硬化通常是指脂质成分和炎性物质沉积在动脉血管内壁,形成外观像小米粥样的斑块,使动脉变窄变硬,阻碍血流的情况。
患有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通常会出现头晕、头痛等不良症状,严重时还有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器官缺血的情况,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
当患者患有动脉粥样硬化时,可以及时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非诺贝特、苯扎贝特等调整血脂药物进行治疗,同时还可以遵医嘱使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药物进行治疗。
当患者使用以上药物治疗之后病情没有得到改善时,还可以及时使用手术的方式进行治疗,可以使患者的身体保持健康。
另外,建议患者在治疗期间还应注意保持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增强自身的抵抗力和免疫力,有助于疾病的恢复。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冠心病、脑梗死、外周血管病的主要原因。
脂质代谢障碍为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基础,其特点是受累动脉病变从内膜开始,一般先有脂质和复合糖类积聚、出血及血栓形成,进而纤维组织增生及钙质沉着,并有动脉中层的逐渐蜕变和钙化,导致动脉壁增厚变硬、血管腔狭窄。
病变常累及大中肌性动脉,一旦发展到足以阻塞动脉腔,则该动脉所供应的组织或器官将缺血或坏死。
由于在动脉内膜积聚的脂质外观呈黄色粥样,因此称为动脉粥样硬化。
病因动脉粥样硬化是多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未完全阐明。
主要危险因素有高血压、高血脂和大量吸烟,还有糖尿病、肥胖和遗传因素等。
1.高血压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明显增高。
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互为因果,二者常同时存在。
2.高血脂高胆固醇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致病性因素。
3.吸烟吸烟明显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且与每日吸烟数量成正比。
4.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较无糖尿病者高两倍。
5.肥胖中心性肥胖者、体重在短时间内迅速增加者,更易患本病。
6.遗传因素家族中有年轻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近亲发病率明显增高。
7.其他年龄、性别、C反应蛋白增高、从事脑力劳动、进食高热量食物等均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相关。
动脉粥样硬化的流行病学调查
动脉粥样硬化的流行病学调查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常见或多发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它是由于血管内脂质代谢紊乱引起的,表现为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和动脉壁硬化。
在世界范围内,动脉粥样硬化已成为许多国家的主要死因之一。
因此,对动脉粥样硬化的流行病学进行调查是非常必要的。
一、研究背景动脉粥样硬化是由多种病因因素引起的,其中包括高脂血症、高血压、吸烟、糖尿病、饮食不当等。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这些因素往往是不断積累的,可能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风险增加。
二、调查方法为了了解动脉粥样硬化的流行情况及其相关病因因素,我们采用一系列问卷进行了调查。
在调查中,我们由多名专家制定了一系列调查问题,其中包括人口统计学、健康状况、生活习惯等问题。
在确定了调查问题后,我们随机抽取了1,000名有中高风险的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作为研究样本。
这些居民都接受了详细的问卷调查,并进行了相关的生物检验。
在调查数据收集之后,我们使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了整理和分析。
三、调查结果经过数据统计和分析,我们得到了以下几个发现:1.高胆固醇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高胆固醇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在我们的调查中,高胆固醇血症的患病率为26.4%。
此外,高胆固醇血症的患者中有许多人也患有其它疾病,如肥胖症和高血压等。
2.农村居民的动脉粥样硬化患病率比城市居民低:我们的调查显示,农村居民的动脉粥样硬化患病率比城市居民低。
这是因为农村居民以稻谷、小麦、玉米等谷类食品为主,较少摄取富含脂肪的肉类和油脂食品,而且农村居民的体力活动量较大。
3.不良生活习惯与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我们的调查结果发现,不良生活习惯与动脉粥样硬化之间有密切关系。
吸烟、饮酒、爱好高热量、高油腻食品等都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在我们的调查中,吸烟、饮酒、油腻食品和零食等不良习惯的患病率高于健康生活方式。
四、结论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我们得到了以下几点结论:1.高胆固醇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
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和治疗
药物治疗
降脂药物
他汀类药物是常用的降脂药物, 可有效降低胆固醇水平,延缓动
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抗血小板药物
如阿司匹林等,可减少血小板聚 集,预防血栓形成,降低心血管
疾病的风险。
降压药物
对于高血压患者,合理使用降压 药物,如ACE抑制剂、ARB类药 物等,有助于控制血压,减少血
管损伤。
手术治疗
1 2 3
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机制
内皮损伤
动脉内皮损伤是动脉粥样硬化的起始 步骤,损伤可导致内皮功能障碍,促 进脂质沉积和炎症反应。
脂质沉积
脂质在内膜下沉积形成脂质条纹,逐 渐演变为脂质斑块,由胆固醇酯、磷 脂和甘油三酯等组成。
纤维增生
平滑肌细胞从动脉中膜迁移到内膜, 并增殖形成纤维帽,覆盖在脂质斑块 上方。
。
康复与心理治疗
康复训练
针对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身体功能障碍,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计划,提高患者肌肉力量 、心肺功能等。
心理调适
动脉粥样硬化作为一种慢性病,患者需要长期面对病情,可能会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 题。心理调适可以帮助患者建立积极的心态,更好地应对疾病带来的挑战。
社会支持
鼓励患者参加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互助组织,分享治疗经验,获取社会支持,减轻疾病带来 的心理负担。
冠状动脉搭桥手术
对于严重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可考虑进行冠状 动脉搭桥手术。通过手术搭建旁路血管,改善心 脏供血情况。
介入治疗
如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通过导管在 狭窄的冠状动脉内放置支架,扩张血管,恢复血 流。
外周动脉手术
对于外周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狭窄或闭塞,可采 用旁路移植、内膜切除术等方法,改善肢体血流 灌注。
03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是全身动脉粥样硬化中最易受累的动脉,同时也是引起心肌病变的最常见病因;另外冠状动脉痉挛也可以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故二者统称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亦称缺血性心脏病。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为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ST段抬高或非ST段抬高)或心源性猝死,约占冠心病的50%以上。
主要危险因素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冠心病中最常见的类型,系由于多种因素综合作用而产生。
这些因素称为危险因素,包括1.年龄:本病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
2.性别:本病男性多见,男女比例约为2:1,女性患者常在绝经之后。
3.血脂异常: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LDL)或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4.血压:本病60%~70%有高血压,高血压者较血压正常者高4倍。
收缩压和舒张压增高都与本病有关。
5.吸烟:吸烟者与被动吸烟均明显增加危险性,且与吸烟数量成正比。
6.糖尿病与糖耐量异常:糖尿病者发病率较无糖尿病者高2倍。
糖耐量减退者颇常见。
7.体重:超标准体重的肥胖者(超重10%为轻,20%为中,30%为重度肥胖)易患本病。
8.职业:脑力活动紧张,经常有紧迫感的工作。
9.饮食:常进食较高热量,含较多的动物性脂肪、胆固醇、糖和盐,易致血脂异常。
10.遗传:家族中有在较年轻时患本病者,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所致的家族性高脂血症易患本病。
11.性格:A型性格其他危险因素还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胰岛素抵抗,血中纤维蛋白原及一些凝血因子升高,病毒、衣原体感染等。
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及预防
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及预防冠心病、脑梗死等疾病因其高死亡率、低治愈率时常萦绕在人们的心头,动脉粥样硬化是这些疾病的主要病因。
动脉粥样硬化多发生在人体的心、脑等致命性的器官附近,一旦病发,直接导致这些重要的器官缺氧、缺血,失去基本的功能,进而有可能危害到人的生命安全。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动脉粥样硬化?该疾病有什么危险因素?以及如何在生活中预防它的发生?一、什么是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是由于人体内过多的脂质不能被正常的消化运转,容易在动脉管壁上集聚,慢慢的积少成多形成块状,体内的复合糖类、血栓等也趁机在病变处聚拢,逐渐发展壮大并钙化,最终导致病变处逐渐硬化、管腔变窄而形成堵塞,累及下游组织器官得不到血液运送的新鲜氧气、营养而坏死。
这其中需要一个漫长的时间来发展积累,所以该病多发生在中老年人群之中。
又因为聚集在动脉血管中的脂质外观看着像黄色的粥,所以形象的把该疾病称为动脉粥样硬化。
二、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有哪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多样,目前具体的病因在医学上还没有定论。
大量的临床经验表明:短时间内肥胖、过度吸烟、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等因素都可能诱发动脉粥样硬化。
下面我们就详细介绍一下这几种因素的影响:1.肥胖。
身体过于肥胖后,行动不便,容易出现虚汗、呼吸不畅、头昏眼花等症状。
同时也大大增加了心脏的负荷,容易引发一系列的心脑血管疾病。
尤其是患者在短时间内脂肪大量积累,体重发生巨大的变化,血液中脂类的含量也随之增加,患上该疾病的几率就会大大增加。
2.吸烟过度。
吸烟不但会损害自己的健康,还会对他人也造成伤害,可以引发肺部疾病、性功能下降、致癌、提高流产几率、导致人精神焦虑等等,可以说百害而无一利。
吸入太多烟或者二手烟,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可能性大大提高,有研究表明吸烟的数量多少与患该病的几率大小呈正比。
3.高血压。
高血压大多具有遗传性,另有长期的焦虑、高压等心理作用,外加不良的饮食习惯、药物刺激,再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积累,该病在中老年人群中普遍存在。
动脉粥样硬化试题答案
陈家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卫科三季度业务学习测试题姓名:得分:一、多选题24分1.在临床实践中,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中,( AC )增高最受关注。
A.TC B.TG C.LDL-C D.HDL-C2.吸烟可导致( ABCD )。
A.血小板易在动脉壁黏附聚集B.降低血中HDL-C原蛋白量 C.血清TC升高D.冠状动脉痉挛和心肌受损3. 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有(ABC )A.A型性格B.口服避孕药C.高热量、高脂饮食D.过度运动4.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变化主要累与( BCD )A肺动脉 B主动脉 C 冠状动脉 D脑动脉5.颅脑动脉粥样硬化可导致( ABCD )A脑供血不足 B脑栓塞 C脑萎缩 D血管性痴呆6.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可引起(ABCD)A下肢发凉 B下肢麻木 C足背动脉搏动消失 D下肢坏疽7.为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可进行适当体力活动,活动应遵循以下原则( ABCD )。
A根据身体情况定活动量 B根据体力活动习惯定活动方式C不过多增加心脏负担 D以不引起不适感觉为宜8.心绞痛发作的诱因有( ACD )A情绪激动 B劳累之后 C寒冷 D吸烟9.心绞痛疼痛的部位主要是( BCD )A心脏 B胸骨后 C左肩 D左臂内侧10.心绞痛缓解方式有( BD )A降血脂 B含服硝酸甘油 C补充血容量 D消除诱因11.不稳定型心绞痛较稳定型心绞痛( ABD )A疼痛持续时间更长 B诱发疼痛的体力活动阈值降低 C 含服硝酸甘油缓解 D放射至新的部位12.冠心病分为两大类,其中慢性冠脉病,也称慢性心肌缺血综合征,包括( ABC )A稳定型心绞痛 B缺血性心肌病 C隐匿性冠心病 D冠心病猝死13.急性冠脉综合征,包括( ABCD )A.不稳定型心绞痛B.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C.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D.静息型心绞痛二、填空题60分1.动脉粥样硬化时,在动脉内膜积聚的(脂质)外观呈黄色粥样,因此称为动脉粥样硬化。
2. 动脉粥样硬化女性发病率较低,因为(雌激素)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故女性在(绝经期)后该病发病率迅速增加。
动脉粥样硬化的危害和预防措施
动脉粥样硬化的危害和预防措施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它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
本文将探讨动脉粥样硬化的危害以及预防措施。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在动脉壁内形成斑块,导致动脉狭窄和堵塞。
这一过程是逐渐发展的,通常在中年以后出现症状。
动脉粥样硬化会影响全身各个器官的供血,引起多种疾病。
首先,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的主要病因之一。
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供血不足而引起的心脏疾病。
当冠状动脉狭窄或堵塞时,心肌无法得到足够的氧气和营养,从而引发心绞痛、心肌梗死等严重后果。
其次,动脉粥样硬化也会影响大脑供血,导致脑血管病变。
当颈动脉或脑动脉发生粥样硬化斑块时,会影响脑部的血液供应,引发脑梗死或脑出血。
这些病变会导致中风、失语、瘫痪等严重后果,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巨大困扰。
此外,动脉粥样硬化还可能引发其他器官疾病,如肾脏病变、下肢动脉病变等。
肾脏是人体的重要排毒器官,当肾动脉发生狭窄或堵塞时,会导致肾功能受损,甚至引发肾衰竭。
下肢动脉病变会导致下肢缺血,引起间歇性跛行、坏疽等症状,严重时甚至需要截肢。
为了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危害,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
首先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是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基本措施。
饮食应以低脂、低盐、高纤维为主,避免摄入过多的胆固醇和饱和脂肪酸。
适量运动可以提高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其次是控制危险因素。
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
我们应该积极控制这些疾病,通过药物治疗或改善生活习惯来控制血压、血脂和血糖水平。
定期体检和监测相关指标也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还可以通过药物干预来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例如,他汀类药物可以降低血脂水平,抗血小板药物可以防止血栓形成,降压药可以控制血压。
但是,药物治疗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遵循医嘱使用。
总之,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对人体健康造成巨大的危害。
动脉粥样硬化
5 诱因:
心 绞 痛 病 人
2.类型: (1)稳定性心绞痛:仅在重体力劳动
时发作
(2)不稳定性心绞痛: 可在负荷或休
息时发作,症状进行性加重
(3)变异性心绞痛:无明显诱因常休 息时发作
(二)心肌梗死
(1)概念:冠状动脉供血中断,引起供
血区持续缺血而导致的较大范围的心肌 坏死。
(2)临床表现:
1 疼痛部位:
I级 小于等于25% II级 26%-50%
III级51%-75%
IV级 76%以上
冠 状 动 脉 狭 窄
血 栓 形 成
冠状动脉 硬化区
(一)心绞痛
1、概念:冠状动脉供血相对不足和
(或)心肌耗氧量剧增导致心肌急性
的、暂时性的缺血缺氧而引起的临床 综合征。
临床表现
1 疼痛部位: 2 疼痛性质: 3 放射部位: 4 持续时间:
②右冠主干:右室大部分+左室后壁+ 室间隔后1/3
③左旋支:左室侧壁
心肌梗死病理变化过程
时间
肉眼观
6小时
苍白色
8-9小时
黄色或土黄色
4天
出现充血出血带
1周
呈红色
3周后
灰白色
时间
镜下观
2小时
心肌纤维拉 长及嗜酸性 变
3小时
肌浆凝聚
4小时
细胞核消失
6小时
中性粒细 胞浸润
1周
3周
肉芽组织 机化形 长入 成瘢痕 组织
镜下:大量泡沫细胞
黄色脂质条纹
镜下:
大量泡沫细
胞大,圆或
椭圆,胞浆
内多量小空
泡
动 脉 内 膜 下 大 量 泡 沫 细 胞 堆 积
动脉粥样硬化保健常识
1、什么是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硬化中常见的类型,为心肌梗塞和脑梗塞的主要病因。
动脉硬化是动脉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缩小的退行性和增生性病变的总称,常见的有:(1)动脉粥样硬化;(2)动脉中层钙化;(3)小动脉硬化。
2、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本病发展到相当程度,尤其有器官明显病变时诊断并不困难,但早期诊断很不容易。
年长病人如检查发现血脂增高,动脉造影发现血管狭窄性病变,有利于诊断本病。
3、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因素有哪些?(1)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者70%以上合并有高血压,如在高血脂基础上更易得冠心病,高血压的血液湍流对动脉内膜也有损伤作用。
(2)高脂血压:世界各国研究说明,高胆固醇,高甘油三酯(尤其是高胆固醇)与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有肯定的关系。
高胆固醇加高甘油三酯,比同龄正常人冠心病发病率高3倍。
(3)吸烟:可使冠状动脉痉挛,不论主动吸烟者及长期被动吸烟者,均可促使动脉粥样硬化发展。
据英美等四国调查1.2亿人,发现吸烟者比不吸烟者冠心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高1.6倍。
德国学者报告,年龄在50岁以下的心肌梗塞者,80%以上都是过度吸烟者。
(4)糖尿病:常伴有胆固醇增高,冠心病发病率为45%-75%,比正常男性高1倍,女性高2-3倍。
(5)肥胖:肯定会影响动脉粥样硬化,因肥胖易伴发高血压,糖尿病,增加心脏负担,升高有害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降低有益的高密度蛋白胆固醇(HDL),这些都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易患因素。
(6)体力活动少:长期从事紧张的脑力劳动,静坐工作,缺少体力活动,会促使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勤于体力劳动的人要比懒于劳动者少患冠心病。
适度体力活动会增加HDL,减轻体重,降低血压,增加心脏功能。
(7)精神、性格因素:精神紧张,忧郁也易患动脉粥样硬化。
A型性格有较强的进取心,竞争不息,时间上有紧迫感,B型性格各方面比较轻松。
A型性格虽与冠心病发病率无关,但一旦心肌梗塞,其死亡率较高。
(8)饮食习惯: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又称“富贵病”,常与营养过剩有关,过量饮用含糖饮料,会使过剩血糖通过肝转化为脂肪。
动脉粥样硬化病理过程解析
动脉粥样硬化病理过程解析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血管病变,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
它通过血管内皮损伤、脂质堆积和炎症反应等多种因素引起,并最终导致血管壁的增厚和斑块形成。
本文将着重解析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过程,以便更好地理解该疾病的发展和预防措施。
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脂质斑形成、斑块进展和斑块破裂。
在脂质斑形成阶段,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异常导致脂质的积累。
一般而言,低密度脂蛋白(LDL)胆固醇会被摄入内皮细胞并氧化,形成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进而刺激炎症反应。
炎症反应引起单核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黏附和迁移至血管壁内,促使它们转化为巨噬细胞和泡沫细胞。
泡沫细胞是由巨噬细胞摄取氧化胆固醇形成的,它们积聚在动脉壁上,形成脂质斑。
接下来是斑块的进展阶段。
斑块的稳定性与其内部结构及组成有关。
稳定斑块通常由胶原纤维和平滑肌细胞形成,而不稳定斑块则由富含脆弱的泡沫细胞和大量炎性细胞的核心部分组成。
不稳定斑块更容易发生破裂和溃疡形成。
斑块进展的过程中,血管壁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和分泌胶原纤维,有助于斑块的稳定。
然而,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仍然持续存在,导致血管壁的破坏和斑块的不稳定。
斑块破裂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最严重并发症之一。
当斑块不稳定,泡沫细胞和炎性细胞积聚在斑块表面时,其表面的纤维帽可能变得薄弱或破裂,暴露出血栓形成的原始物质。
血液中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会附着在血栓形成的原始物质上,导致血栓的形成和血管的完全堵塞。
如果血管在此过程中完全堵塞,就会导致心肌梗死;如果发生在脑血管,就会导致中风。
除了上述三个阶段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影响因素会加剧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过程。
高血压、高血脂、吸烟、肥胖和糖尿病等生活方式因素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
这些因素会引起血管内皮损伤、炎症反应和脂质的堆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要预防和减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
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机制和预防措施
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机制和预防措施引言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发病率逐年增加。
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和饮食结构的变化,动脉粥样硬化对人们的健康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威胁。
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机制和预防措施成为了研究的热点领域。
了解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机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这种疾病,从而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本论文旨在系统地分析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机制,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以期为临床治疗和公共卫生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首先,本文将对动脉粥样硬化的概述进行介绍。
包括动脉粥样硬化的定义、起源和发展过程。
通过对动脉粥样硬化的整体了解,可以为后续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分析提供基础。
其次,本文将深入探讨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这包括遗传因素、生活习惯、饮食结构等影响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因素。
通过对不同因素的分析,可以揭示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原因和机制,为后续的病理过程描述提供依据。
接着,本文将详细描述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过程。
这包括斑块形成、斑块稳定性和斑块破裂等关键环节。
通过对病理过程的描述,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过程,为后续的预防措施提供指导。
然后,本文将分析动脉粥样硬化的危害和影响。
包括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死亡率以及患者的生活质量等方面。
通过对危害和影响的分析,可以增强人们对动脉粥样硬化的认识,从而提高对该疾病的重视程度。
此外,本文还将介绍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措施。
包括饮食调节、生活方式改变和药物治疗等方面。
通过对预防措施的介绍,可以为人们提供一些具体可行的方法,帮助他们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最后,本文将总结上述内容,并给出结论。
通过对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机制和预防措施的分析,可以得出一些结论性的观点,为进一步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综上所述,本文将全面分析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机制和预防措施,旨在增加人们对该疾病的认识,并为预防和治疗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动脉粥样硬化的概述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的动脉疾病,其特征是动脉内膜下有脂质沉积和纤维组织增生,导致动脉管腔狭窄和斑块形成。
动脉硬化
管腔膜内皮单层细胞溃烂,内皮下组织暴露于 血液循环,将引起血小板聚集、微血栓形成,若有 大的血凝块形成可导致血流阻塞、血管痉挛。若此 种情况发生于冠状动脉,则可出现心肌梗死和不稳 定性心绞痛等临床症状。血凝块也可在损伤的斑块 组织和血液循环之间建立起一道屏障,使损伤得以 修复。如果这种损伤与修复反复发生,可能引起更 复杂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
Ox—LDL是形成泡沫细胞的基础,它除 了形成泡沫细胞外,也是一种化学趋化剂, 可刺激T淋巴细胞聚集于血管内皮细胞;增 加内皮细胞对P-选择素、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VCAM1)、 细 胞 间 粘 附 分 子 - 1 (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 的 表达 ,增 加单核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粘附;
在体外实验中,可将LDL的氧化分为3步: 即延迟、扩展和降解。已知细胞在正常代谢 过程中也产生超氧阴离子(O2-)自由基和 H2O2等氧化物。但其浓度很低,能很快被体 内的抗自由基和抗氧化物质所清除,故LDLC的氧化修饰受到限制。
在动脉壁也存在氧化物如,硫醇类化合物,脂 氧酶、NO、髓过氧化物酶等。当体内缺少内源性 抗氧化物,或由于缺氧等原因使体内产生了过多自 过多自 由基,PUFAs在Cu2+、Fe2+ 等离子作用下,与损伤 由基 的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s,EC)接触,自由基 从PUFAs碳链上(如—CH2—)夺一个H原子,脂 肪酸链被氧化为含共轭二烯键的氧化型中间产都应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并可能延缓 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和减少临床不良后果。
动脉粥样硬化形态学的依据始于20世纪 初,当时在死于3500多年前的埃及法老木乃 伊发现了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随后(1914 年)Anitschkow等在食高脂饲料的家兔建立 了第一个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并首次描述了 胆固醇被吞噬的现象,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 的含胆固醇酯的泡沫细胞。
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的机制
氧化应激与自由基损伤
要点一
氧化应激
氧化应激是指体内氧化与抗氧化作用失衡,倾向于氧 化的一种状态。在AS中,氧化应激可以促进脂质过氧 化、蛋白质氧化和DNA损伤。这些氧化产物进一步促 进炎症反应和细胞凋亡等过程,促进AS的发展。
要点二
自由基损伤
自由基是具有不成对电子的分子或原子,具有很高的 化学活性。在AS中,自由基可以攻击细胞膜、DNA和 蛋白质,导致细胞结构和功能的损害。自由基的产生 和清除失衡在AS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炎症反应与免疫应答
炎症反应
AS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炎症反应在AS 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可以促进斑块 的形成和发展。炎症细胞如巨噬细胞和T淋 巴细胞在血管壁中聚集,分泌多种炎症因子 和化学物质,进一步促进脂质沉积和斑块形 成。
免疫应答
AS的发病过程中也涉及免疫应答。免疫细 胞如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通过识别和清除 外来物质(如脂质和受损细胞),参与AS 的发病。同时,免疫应答也可以促进炎症反
血栓形成
斑块破裂后,暴露出的内膜会引发凝血反应,形成血栓,进 一步阻塞血管。
血管重构与动脉硬化进展
血管重构
为了适应血液流量的变化,血管会经历 重构过程,包括血管腔的扩大和血管壁 的增厚。
VS
动脉硬化进展
在AS的发展过程中,血管重构会导致动 脉硬化的进一步进展,使得血管壁更加厚 重且弹性下降。
06
详细描述
预防和干预措施包括: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 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积极控制高血压和高 血脂等慢性疾病;对于家族中有动脉粥样硬化病史的 人,应定期进行体检和相关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和治 疗。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 率和死亡率。
动脉粥样硬化 氧化作用
动脉粥样硬化氧化作用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它是由于血管内膜受到某些因素的刺激后,出现炎症反应并使凝血过程加速,最终引起脂质在血管壁内沉积,形成粥样斑块,导致血管壁变厚、弹性下降,最终引起血管瘤或者破裂出血的危险。
而氧化作用则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氧化作用是指氧气在机体内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而产生的有害物。
不仅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氧化作用还与多种慢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如癌症、糖尿病、心血管病等。
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过程中,氧化作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促进脂质的氧化,使脂质变得更加不稳定,从而更容易沉积在血管壁内。
此外,氧化作用还可以使胆固醇被氧化成为低密度脂蛋白(LDL),从而增加了LDL 的致病性并导致它们更容易沉积在血管壁内。
为了减缓氧化作用对身体的危害,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例如:1.增加摄入抗氧化剂:抗氧化剂是指具有抗氧化作用的物质。
水果和蔬菜中含有丰富的抗氧化剂,例如维生素C、E、β-胡萝卜素等。
适当地增加这些抗氧化物的摄入量,有助于稳定化脂质,减少氧化作用产生的有害物质,从而起到保护心血管的作用。
2. 减少低质量脂肪摄入:低质量脂肪指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这些脂肪可促进体内脂质氧化。
因此,限制这些脂肪的摄入量,有助于减少氧化作用对身体的危害。
3. 增加运动量:适量的运动可以提高身体的氧化物清除能力,加速新陈代谢,从而减缓氧化作用对身体的危害。
4. 停止吸烟:烟草中的尼古丁和其他有害化学物质,可以加速脂质的氧化,对心脑血管健康极为不利。
因此,戒烟是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重要举措。
总之,氧化作用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减少氧化作用对身体的危害,需要我们采取一系列合理的措施,例如增加抗氧化剂的摄入、减少低质量脂肪的摄入、增加运动量和戒烟等。
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我们可以有效地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保护健康。
动脉粥样硬化
③通过粘附分子,增加单核细胞的粘附;
④刺激各种生长因子的产生;
⑤对中膜平滑肌细胞产生趋化性。
3、泡沫细胞的形成及作用
单核细胞粘附于受损的内皮表面 迁 入内皮下,转变为巨噬细胞,结合并摄入oxLDL,形成巨噬细胞源性泡沫细胞。 内皮细胞、巨噬细胞和血小板等释放的生长 因子,可刺激中膜的平滑肌细胞增生并内移, 吞噬LDL而形成平滑肌源性巨噬细胞 增生的平滑肌细胞还能合成细胞外基质、胶 原蛋白和弹性蛋白,参与脂质斑纹和纤维斑块 的形成。其中中膜平滑肌细胞的增生、内移, 是粥样硬化斑形成的主要环节。
主动脉粥样硬化
脑动脉粥样硬化 肾动脉粥样硬化 四肢动脉粥壁及其分支开口处,以腹主 动脉最重,其次为胸主动脉、主动脉弓和升主动脉。 病变严重者可广泛受累,形成布满主动脉各阶段 上的病变和继发改变,受累的主动脉内膜表面不平, 管壁变硬,弹性丧失,管腔变形。 病变严重者,可因中膜平滑肌受压萎缩,弹力膜 断裂,使局部管壁薄弱,受血压的作用,可形成动 脉瘤,动脉瘤破裂可导致致命性大出血。 若病变位于主动脉根部,可累及主动脉瓣,使瓣 膜增厚、变硬或钙化,导致主动脉瓣膜病。
(二)发病机制
AS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目前认为脂质渗 入并沉积于动脉内膜是AS发生的物质基础, 而动脉管壁的结构和功能的改变是AS发生 的重要条件。其发生机制主要有以下几个 环节 : 内皮细胞损伤的作用 脂质渗入沉积的作用 泡沫细胞的形成及作用
细胞毒的作用
1、内皮细胞损伤的作用
由于内皮细胞受损,通透性增高,血脂渗入内膜下 是AS发病的始动环节。 前述的高血压、高脂血症及吸烟等危险因素,均可 损伤内皮细胞,导致:
6.其它因素
①年龄:
②性别:女性绝经期前,血中 LDL 低于同龄男 性,而 HDL 高于同龄男性,故女性发病率较同 龄男性低,这与雌激素水平较高有关,绝经期后, 女性的发病率与同龄男性无明显差异;
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硬化(arteriosclerosis)是指一组以动脉壁增厚、变硬和弹性减退为特征的动脉硬化性疾病,包括以下三种类型:①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最常见的和最具有危害性的疾病②动脉中层钙化(M nckeberg medial calcification)较少见,好发于老年人的中等肌型动脉,表现为中膜的钙盐沉积,并可发生骨化;③细动脉硬化症(arteriolosclerosis,arteriolar sclerosis)常与高血压和糖尿病有关,其基本病变主要是细小动脉的玻璃样变(详见高血压病)。
AS是一种与血脂异常及血管壁成分改变有关的动脉疾病,主要累及大动脉(弹力型—主动脉及其一级分支)、中动脉(弹力肌型—冠状动脉、脑动脉等),病变特征是血中脂质在动脉内膜沉积、平滑肌细胞(smooth muscle cell, SMC)和结缔组织增生,引起内膜灶性纤维性增厚及粥样斑块形成,使动脉壁变硬,管腔狭窄。
一、病因(一)危险因素AS病因至今仍不十分清楚,下列因素被视为危险因素(risk factor s)。
1.高脂血症(hyperlipidemia)高胆固醇和高甘油三酯血症是AS的最主要危险因素。
血脂以脂蛋白(lipoprotein,LP)的形式在血液循环中进行转运,因此高脂血症实际上是高脂蛋白血症。
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 oprotein,LDL)是AS和CHD的主要致病因素。
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和乳糜微粒(CM)也与AS发生有密切关系。
高密度脂蛋白(HDL)有抗氧化作用,防止LDL氧化,并可通过竞争机制抑制LDL与血管内皮细胞受体结合而减少其摄取,因此,HDL具有抗AS和CHD发病作用。
2.高血压高血压时血流对血管壁的机械性压力和冲击作用较强;血压能直接影响动脉壁结缔组织代谢;高血压可引起内皮损伤和(或)功能障碍,使内膜对脂质的通透性增加;与高血压发病有关的肾素、儿茶酚胺和血管紧张素等也可改变动脉壁代谢,导致血管内皮损伤,从而造成脂蛋白渗入内膜增多、血小板和单核细胞粘附、中膜SMC迁入内膜等变化,促进AS发生和发展。
动脉粥样硬化和冠状动脉硬化性
引起剧烈腹痛、坏死可引起便血、休克等 四肢动脉粥样硬化:间歇性跛行、坏疽
实验室检查
血脂: T-Ch, TG,LDL(sdLDL), HDL 同型半胱氨酸 ECG X线检查、CT、磁共振 选择性或数字减影法动脉造影 多普勒超声检查 放射性核素检查 血管内超声显像和血管镜检查
的血流动力学改变
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心电图
(一)特征性改变
有Q波者:病理性Q波、
ST段弓背抬高、T波倒, aVR导联(有时V1导联) ST段抬高、或有对称性 T波倒置
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心电图
(一)特征性改变
有Q波者:病理性Q波、
ST段弓背抬高、T波倒 置
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放射性核素检查
201Tl-心肌显像或兼作负荷试验 放射性核素心腔造影
冠状动脉造影 其他:二维超声、血管内超声显像、血管镜检查
心绞痛的诊断
临床表现:症状+体征 含硝酸甘油后缓解 发作时ECG特点
心绞痛的分型
劳累性心绞痛
1.稳定性心绞痛 2.初发性心绞痛 3.恶化性心绞痛
介入治疗
外科手术治疗 经皮穿刺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运动锻炼疗法
不稳定型心绞痛和ACS
不稳定型心绞痛: 含自发性心绞痛、初 发劳力型心绞痛和恶化型心绞痛
ACS: 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NQMI和 QMI
不稳定型心绞痛: 进行危险度分层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处理
住院卧床休息,密切监护 除外心肌梗死:心肌酶谱、ECG变化 硝酸酯类 无心衰时加用β 受体阻滞剂和(或)钙通道阻
动脉粥样硬化病理变化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是严重危害⼈类健康的常见病,近年来发病逐年上升,发达国家发病率⾼于落后国家。
动脉硬化⼀般是指⼀组动脉的硬化性疾病,包括:动脉粥样硬化,主要累及⼤中动脉,危害较⼤:动脉中层钙化,⽼年⼈常见,危害较⼩;细动脉硬化,见于⾼⾎压病。
⼀、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1.⾼脂⾎症(hyperlipemia): ⾼脂⾎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研究表明,⾎浆低密度脂蛋⽩(LDL),极低密度脂蛋⽩(VLDL)⽔平升⾼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呈正相关。
⾼⽢油三酯亦是本病的独⽴危险因素。
相反,⾼密度脂蛋⽩(HDL)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
2.⾼⾎压: ⾼⾎压可引起⾎管内⽪细胞损伤和(或)功能障碍,促使动脉粥样硬化发⽣。
另⼀⽅⾯,⾼⾎压时有脂质和胰岛素代谢异常,这些均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发⽣。
3.吸烟: ⼤量吸烟可使⾎液中LDL易于氧化;烟内含有⼀种糖蛋⽩,可引起SMC增⽣;吸烟可使⾎⼩板聚集功能增强,⼉苯酚胺浓度升⾼,但使不饱和脂肪酸及HDL⽔平下降,这些均有助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
4.性别: ⼥性的⾎浆HDL⽔平⾼于男性,⽽LDL⽔平却较男性为低,这是由于雌激素可降低⾎浆胆固醇⽔平的缘故。
5.糖尿病及⾼胰岛素⾎症: 糖尿病患者⾎液中HDL⽔平较低,且⾼⾎糖可致LDL糖基化。
⾼胰岛素⾎症可促进SMC增⽣,⽽且胰岛素⽔平与⾎HDL 含量呈负相关。
6.遗传因素: 冠⼼病的家族聚集现象提⽰遗传因素是本病的危险因素。
遗传性⾼脂蛋⽩性疾病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
⼆、动脉粥样硬化发⽣机制学说: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今尚不明确,主要学说有: 1. 脂源性学说: ⾼脂⾎症可使⾎管内⽪细胞损伤及脱落,管壁透性增⾼,脂蛋⽩进⼊内膜引起巨噬C反应,SMC增⽣并形成斑块。
2. 致突变学说: 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的平滑肌细胞为单克隆性,即由⼀个突变的SMC⼦代细胞迁⼊内膜,分裂增殖形成斑块,犹如平滑肌瘤⼀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一、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二、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表现三、动脉粥样硬化指数是什么
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1、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之吸烟吸烟会损伤血管内膜,研究发现,吸烟人群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明显高于同龄人。
戒烟5年,患脑卒中的风险就能降到和普通人一样,戒烟15年能使冠心病发病风险和不吸烟者一样,所以什么时候开始戒烟都来得及。
2、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之饮酒
大量饮酒会升高血压,引起心肌梗死和脑卒中,诱发动脉粥样硬化。
所以平时就不喝酒的人不推荐通过少量饮酒来降低心脏病风险,嗜酒者一定要控制饮酒量。
3、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之高血压
高血压病人患动脉粥样硬化的几率较血压正常者高,而且血压过高同样会损伤血管内膜。
所以,不能根据头晕、恶心等症状来判断是否需要控制血压。
高血压患者的心脏每跳动一下都比普通人费劲,心脏长期处于高负荷状态,负担太重就可能出现心衰。
4、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之高血脂
高血脂不仅会诱导血管内皮损伤,使血管内皮变性、坏死和脱落,导致血管内皮功能障碍,而且可以通过影响血管内皮的调节功能,间接影响动脉的弹性,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增高的血脂就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原材料”,因此要想远离动脉粥样硬化,必须关注自己的血脂情况,保持血脂水平的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