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李清照)(2)原文
李清照《如梦令》原文和译文
李清照《如梦令》原文和译文李清照《如梦令》原文和译文李清照之手的如梦令,是绝妙的大自然的赞歌,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美的享受。
此首小令,为作者年轻时词作。
写她经久杨杰不忘的一次溪亭畅游,表现其卓尔不群的情趣,豪放潇洒的风姿,活泼开朗的性格。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了李清照《如梦令》原文和译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如梦令宋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注释:1、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
2、浓睡:酣睡。
3、卷帘人:指侍女。
4、绿肥红瘦:指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诗句大意:昨夜雨稀稀落落下个不停,风却刮得很紧,沉睡一宿,酒意却还没有全消。
(写景叙事,点明下文发问的起因)我问侍女海棠怎样了,她却说,海棠还是像原来那样啊。
(“试”:关切花事,既想知道又不忍知道花落消息的矛盾心理。
)你知道吗?你知道吗?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啊!(这是词人对侍女“海棠依旧”的回答的否定,更是对风雨中花朵凋零的惋惜,对春天逝去的无奈。
“绿肥红瘦”,别致而贴切地描摹出春末夏初的景色,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主题思想:作者以与侍女对话的形式表达了爱春(伤春)、惜花的真情,也含蓄表达了感慨青春易逝,爱惜自己如花青春年华的感情。
《如梦令》这首词是李清照青年时期的作品,追叙她一次泛舟流连忘返,酒醉后几乎迷路的情景,反映了她早期无忧无虑的生活和爽朗豪放的性格。
在教学本课是,我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作为文言文,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难点之最,因此在教学设计是个人认为本堂课的“煽情”或者“铺垫”应该做好。
老师朗读一副对联,奠定了全词的情感基调。
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词句把课文读活读美、提醒学生体会33个字包含了无比丰富的内涵,直到最后跟着音乐吟唱本词。
并且教师通过范例来吟诵这首词,使学生的兴趣马上浓厚。
所有这些,都使学生感受到了学习《如梦令》的乐趣,从而激发了学生对祖国语文的'热爱。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朝代:宋代
作者:李清照
原文: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何况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译文
昨天夜里雨点虽然稀疏,但是风却劲吹不停,我酣睡一夜,然而醒来之后依然觉得还有一点酒意没有消尽。
于是就问正在卷帘的侍女,外面的`情况如何,她只对我说:“海棠花依旧如故”。
知道吗?知道吗?应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注解
疏:指稀疏。
卷帘人:存有学者指出此所指侍女。
绿肥红瘦: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浓睡翻来覆去残酒:虽然睡觉了一夜,仍有余醉酒未消。
浓睡:熟睡残酒:尚未消退的动静。
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
泗洪县龙集中心小学五年级下课外必读小古文(原文与译文)
泗洪县龙集中心小学五年级下必背古诗文第一部分课外必背古诗文1.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宋] 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译文: 昨夜雨虽然下得稀疏,但是风却劲吹不停,酣睡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问那正在卷帘的侍女,外面的情况如何,她却说海棠花依然和昨天一样。
知道吗?知道吗?这个时节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2.霜天晓角·人影窗纱蒋捷〔宋〕人影窗纱。
是谁来折花。
折则从他折去,知折去、向谁家。
檐牙。
枝最佳。
折时高折些。
说与折花人道,须插向、鬓边斜。
(译文:人影映上窗纱,原来是:有人来摘花。
折花,让他随便折吧!不要管——她摘了花去谁家!告诉她:屋檐边那一枝,是最好的花,折的时候,折高一点;戴的时候,要在鬓边斜插。
)3.满江红·怒发冲冠 [宋] 岳飞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译文:我愤怒得头发竖了起来,帽子被顶飞了。
独自登高凭栏远眺,骤急的风雨刚刚停歇。
抬头远望天空,禁不住仰天长啸,一片报国之心充满心怀。
三十多年来虽已建立一些功名,但如同尘土微不足道,南北转战八千里,经过多少风云人生。
好男儿,要抓紧时间为国建功立业,不要空空将青春消磨,等年老时徒自悲切。
靖康之变的耻辱,至今仍然没有被雪洗。
作为国家臣子的愤恨,何时才能泯灭!我要驾着战车向贺兰山进攻,连贺兰山也要踏为平地。
我满怀壮志,打仗饿了就吃敌人的肉,谈笑渴了就喝敌人的鲜血。
待我重新收复旧日山河,再带着捷报向国家报告胜利的消息!)4.卜算子·咏梅〔宋代〕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着同:著)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应是绿肥红瘦
应是绿肥红瘦应是绿肥红瘦。
出自宋代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解释:这个时节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原文: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译文:昨夜雨虽然下得稀疏,但是风却劲吹不停,酣睡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问那正在卷帘的侍女,外面的情况如何,她却说海棠花依然和昨天一样。
知道吗?知道吗?这个时节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作者: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
宋代(南北宋之交)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这首词是李清照早期的一首作品,年龄大概是16岁前后。
大意大家应该也是知道的,其实就是才女睡醒后,和卷帘丫头的两句对话,意思是很简单的。
全词妙就妙在这“绿肥红瘦”一句。
这“绿肥红瘦”怎么看也让人觉得有点儿土气。
红绿搭配不符合今人的审美,这一点咱们暂且不提,毕竟咱不能以今天的审美来看古代。
只说这“肥瘦”2字,大家可曾见过有其他文人用这个字眼来形容花和叶?在古代文人眼中,花该是“千朵万朵压枝低”,该是”林花谢了春红”,这才是写花该有的意境,但李清照却用了一个“瘦”字来形容。
在古代文人眼里,叶子应该是“庭树叶纷纷”、“萧萧落木不胜秋”,但李清照用的是一个“肥”字。
然而对于她这4个字,古代名家却一致好评。
宋代陈郁表示:“绿肥红瘦”之句,天下称之;清代王士禛:人工天巧,可称绝唱。
其实这4个字有两层意思。
首先是季节到了,这个时候的季节应该是绿叶茂盛,红花凋零的,这一点大家都能理解。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李清照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李清照|注释|翻译|赏析|讲解【作品简介】《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由李清照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
这首词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早期的词作之一。
词中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
这首小令写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
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
对此,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
“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
更多宋词赏析文章敬请关注的《宋词三百首》专栏。
【原文】《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作者: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注释】(1)疏:指稀疏。
(2)卷帘人:有学者认为此指侍女。
(4)绿肥红瘦: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4)浓睡不消残酒: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浓睡:酣睡残酒:尚未消散的醉意。
(5)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
【翻译】昨夜雨小风急,我从沉睡中醒来,酒醉没有全消。
试问卷帘的侍女,她却说海棠花依然如旧。
知道吗?应是绿叶更加茂盛,红花却已凋零。
【讲解】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昨夜雨疏风骤”指的是昨宵雨狂风猛。
疏,正写疏放疏狂,而非通常的稀疏义。
当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风雨就来逼迫了,心绪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
酒吃得多了,觉也睡得浓了。
结果一觉醒来,天已大亮。
但昨夜之心情,却已然如隔在胸,所以一起身便要询问意中悬悬之事。
于是,她急问收拾房屋,启户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了?侍女。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诗歌
无趣,无趣
只是虚假幻构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原文: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照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译文
昨天夜里雨点虽然稀疏,但是风却劲吹不停,我酣睡一夜,然而醒来之后仍然觉得还有一点酒意没有消尽。于是就问正在卷帘的侍女,外面的情况如何,她只对我说:“海棠花照旧如故〞。知道吗?知道吗?应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镜水远天乡客
幽梦折入墨
凉风秋蝉声侧
凄色 凄色
双鲤北去忐忑
如梦令·泛舟见怪
才渡十年书海,便恶学生百态。
男女较穿着,放肆手机恋爱。
奇怪,奇怪,不畏青春倦怠。
如梦令·雨后初晴
绿水青山雨散,
碧草残红微颤。
横水欲遮拦,笑语银玲一串。
河岸,河岸,鹂语数声心乱。
梦语,残雪萤光〔如梦令〕
昨夜寒霜怀入
梦里佳人曾顾
虽是南柯一梦
如梦令·坐古画舱中
浊酒顿伤几许,舱外谁家歌女?
应是恨别离,强挽穿心哀曲。
秋雨,秋雨,掀起愁思万缕。
如梦令·春之殇〔二首〕
一
池柳垂枝风醉,
红瘦绿肥冷香褪。
往事意悠悠,
湖水如眸空对。
思味,思味,
一缕愁肠心碎。
二
姹紫嫣红吹地,
逝水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流无计。
谁解个中愁,
看尽落花自去。
无语,无语,
尝尽去年今意。
如梦令·乡思
残月疏影萧瑟
李清照《如梦令》原文、注释及译文
李清照《如梦令》原文、注释及译文
【原文】
《如梦令》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注释】
疏:稀少。
骤:急。
卷帘人:这里指正在卷帘的侍女。
绿:指绿叶。
红:指花。
【大意】
昨天夜里雨下得虽然疏落,但风却刮得又急又猛。
我因多喝了几杯酒,便一觉睡到了天明,至今还有几分残存的酒意。
我猛然想起风雨中的海棠花儿,便急切地问正在卷帘的侍女,可她却淡淡地说:“海棠花? 还是那个样儿。
”我叹了口气,说:“你仔细看看就会知道,肯定是绿叶又变大了,而枝头的红花更稀少了。
”。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诗词鉴赏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诗词鉴赏《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诗词鉴赏1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宋代: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译文昨夜雨虽然下得稀疏,但是风却劲吹不停,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问那正在卷帘的侍女,外面的情况如何,她说海棠花依然和昨天一样。
知道吗?知道吗?这个时节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注释疏:指稀疏。
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
浓睡不消残酒: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浓睡:酣睡残酒:尚未消散的醉意。
卷帘人:有学者认为此指侍女。
绿肥红瘦: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鉴赏李清照这首《如梦令》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
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语言清新,词意隽永。
起首两句“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辞面勾勒写词时间与环境,昨夜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故把酒以消愁绪,翌日晨起宿酲尚未尽消。
“雨疏风骤”十分恰切地写出暮春时节,风萧萧然而雨却是疏落,渲染了词人花下醉酒的怅然之感。
即便把酒过后的酣睡浓甜,但仍难“消残酒”,写出词人此刻的慵懒惺忪。
词人唤来侍女“试问卷帘人”转折巧妙精当,灵动自然。
词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骤风疏雨的揉损,窗外定是残红狼藉,落花满地,却又不忍亲见,一个“试”字,将词人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究竟的矛盾心理,刻画得贴切入微,真实可感。
孰料,“却道海棠依旧”,侍女的回答让词人喜出望外却又无奈黯然,“却”字道出了“卷帘人”不解词人心以及词人的意外之喜,词人的细腻委婉和侍女的粗疏淡漠形成对比。
试问”的结果——“却道海棠依旧。
”侍女的回答却让词人感到非常意外。
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
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
《如梦令》李清照翻译
《如梦令》李清照翻译《如梦令》李清照翻译引导语:李清照的《如梦令》,大家学习过了?下面是小编收集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与《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的原文翻译,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李清照遥想锦绣时年,日暮见溪亭,风光无限。
却道光阴惹人怜,醉意梦浓忘归路。
兴致初染,泛舟觅归程,须臾踏进藕花深处,无奈愁容上眉梢,怎渡怎渡。
不耐鸥鹭各处,飞无措。
这首《如梦令》,吟来好似赏画。
望见一片绿意浓浓,妍丽清秀的女子,身着粉衣长裙,被藕花包围,尽染其中,尤见惊容。
泊舟处,一群鸥鹭四起,纷飞天际。
绿的藕叶,粉的衣着,灰的白的鸥鹭,一滩清水,夕阳染遍,画中女子醉意初浓。
译文一应是常常想起一次郊游,一玩就到日暮时分,沉醉在其中不想回家。
一直玩到没了兴致才乘舟返回,却迷途进入藕花池的深处。
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不小心,却惊起了一群的鸥鹭。
译文二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被美景陶醉而流连忘返。
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不小心划进了荷花池深处。
划呀,划呀,惊动满滩的水鸟,都飞起来了。
译文三曾记得一次溪亭饮酒到日暮,喝得大醉回家找不着了道路。
兴尽之后很晚才往回划船,却不小心进入了荷花深处。
怎么渡,怎么渡?(最终)惊起水边满滩鸥鹭。
注释常记:时常记起。
“难忘”的意思。
溪亭:临水的亭台。
日暮:黄昏时候。
沉醉:比喻沉浸在某事物或某境界中。
兴尽:尽了兴致。
晚:比合适的时间靠后,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
回舟:乘船而回。
误入:不小心进入。
藕花:荷花。
争渡:怎渡,怎么才能划出去。
争(zen),怎样才能惊:惊动。
起:飞起来。
一滩:一群。
鸥鹭:这里泛指水鸟。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暮春时节,在风雨交错的.夜晚,聆听窗外雨声连绵。
知否知否李清照全诗
知否知否李清照全诗李清照的宋词《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原文为:“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创作背景这首《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是李清照的早期作品。
根据陈祖美编的《李清照简明年表》,此词作于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前后。
简析《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早期词作。
此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怜花惜花的心情,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也流露了内心的苦闷。
起首两句,辞面上虽然只写了昨夜饮酒过量,翌日晨起宿酲尚未尽消,但在这个辞面的背后还潜藏着另一层意思,那就是昨夜酒醉是因为惜花。
这位女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饮了过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余醉。
三、四两句所写,是惜花心理的必然反映。
尽管饮酒致醉一夜浓睡,但清晓酒醒后所关心的第一件事仍是园中海棠。
词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骤风疏雨的揉损,窗外定是残红狼藉,落花满眼,却又不忍亲见,于是试着向正在卷帘的侍女问个究竟。
一个“试”字,将词人关心花事却又害怕听到花落的消息、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表达得贴切入微,曲折有致。
“试问”的结果——“却道海棠依旧。
”侍女的回答却让词人感到非常意外。
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
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
她想:“雨疏风骤”之后,“海棠”怎会“依旧”呢?这就非常自然地带出了结尾两句。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既是对侍女的反诘,也像是自言自语:这个粗心的丫头,你知道不知道,园中的海棠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稀少才是。
这句对白写出了诗画所不能道,写出了伤春易春的闺中人复杂的神情口吻,可谓“传神之笔。
“应是”,表明词人对窗外景象的推测与判断,口吻极当。
《如梦令》李清照译文
《如梦令》李清照译文《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朝代:宋代作者:李清照原文: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译文昨天夜里雨点虽然稀疏,但是风却劲吹不停,我酣睡一夜,然而醒来之后依然觉得还有一点酒意没有消尽。
于是就问正在卷帘的侍女,外面的情况如何,她只对我说:“海棠花依旧如故”。
知道吗?知道吗?应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讲解: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昨夜雨疏风骤”指的是昨宵雨狂风猛。
疏,正写疏放疏狂,而非通常的稀疏义。
当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风雨就来逼迫了,心绪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
酒吃得多了,觉也睡得浓了。
功效一醒觉来,天已大亮。
但昨夜之神情,却已然如隔在胸,所以一路身便要询问意中悬悬之事。
因而,她急问清算衡宇,启户卷帘的侍女:海棠花若何样了?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还不错,一夜风雨,海棠一点儿没变!”女主人听了,嗔叹道;“傻丫头,你可知道那海棠花丛已是红的见少,绿的见多了吗!?”这句对白写出了诗画所不能道,写出了伤春易春的闺中人复杂的神气口吻,可谓“传神之笔。
作者以“浓睡”、“残酒”搭桥,写出了白夜至晨的时间变化和心理演变。
然后一个“卷帘”,点破日曙天明,巧妙得当。
然而,问卷帘之人,却一字不提所问何事,只于答话中透露出谜底。
真是绝妙工巧,不着痕迹。
词人为花而喜,为花而悲、为花而醉、为花而嗔,实则是伤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
本篇是李清照早期的词作之一。
词中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
这是一首小令,内容也很简单。
它写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
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
对此,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原文、赏析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出自宋代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原文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
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创作背景:这首作品是李清照的早期作品。
根据陈祖美编的《李清照简明年表》,此词作于公元1100年(宋哲宗元符三年)前后。
赏析李清照这首《如梦令》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
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语言清新,词意隽永。
起首两句“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辞面勾勒写词时间与环境,昨夜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故把酒以消愁绪,翌日晨起宿酲尚未尽消。
“雨疏风骤”十分恰切地写出暮春时节,风萧萧然而雨却是疏落,渲染了词人花下醉酒的怅然之感。
即便把酒过后的酣睡浓甜,但仍难“消残酒”,写出词人此刻的慵懒惺忪。
词人唤来侍女“试问卷帘人” 转折巧妙精当,灵动自然。
词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骤风疏雨的揉损,窗外定是残红狼藉,落花满地,却又不忍亲见,一个“试”字,将词人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究竟的矛盾心理,刻画得贴切入微,真实可感。
孰料,“却道海棠依旧”,侍女的回答让词人喜出望外却又无奈黯然,“却”字道出了“卷帘人”不解词人心以及词人的意外之喜,词人的细腻委婉和侍女的粗疏淡漠形成对比。
试问”的结果——“却道海棠依旧。
宋词佳作《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的情爱描写与唯美情感评析
宋词佳作《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的情爱描写与唯美情感评析一、引言宋代是中国文化艺术的巅峰时期,其诗词至今仍被广泛传颂。
其中,李清照创作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堪称佳作,以其深沉的情感、精湛的描写技巧和唯美的意境,吸引了众多读者和学者。
二、《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简介《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是李清照创作于宋代南宋时期的一首词,表达了作者思念离别情人的深切感受。
下面是这首词的原文: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三、描写情爱之深1.对离别情人浓厚思念之情:•昨夜雨疏风骤,表达了词人内心的忧伤和寂寞。
•由于思人之情浓烈,词人在浓睡之后仍然无法消除残留的酒意。
2.对分离带来的苦楚感受:•试问卷帘人,意味着词人询问正在将纸窗拉起的佳人,表达了对别离的苦楚。
3.浪漫唯美的景物描写:•海棠依旧的描述展示出春天花开、生命永恒的美好意象。
•绿肥红瘦则通过自然景色来与主体情感相互呼应,使整首词更加丰富有趣。
四、唯美情感评析1.感情真挚:《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以内心真挚和深沉的感情为基础,表达了对离别情人无尽思念之情。
这种真挚与深沉迎合了那个时代文化背景中崇尚深情厚意的审美需求。
2.感悟世事:词中所表达的离别情愫,使读者有机会深思时间流转、事物变迁,展示了对青春易逝和生命短暂的领悟。
这种唯美而深刻的情感描写也为后人提供了沉思和启发。
3.艺术张力:李清照在描绘自己内心情感之余,借助自然景物对比,赋予了词作更加丰富的艺术性。
通过表现对风景和季节的感知与体味,凸显出将离别爱人与自然景色相互烘衬的唯美效果。
五、结论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以其情爱描写和唯美情感赞誉备至之功,成为宋代词作中一颗耀眼的明珠。
透过这首词,读者可以品味到作者对离别苦楚的深处体验,并被带入如梦般迷离而纠结之境地。
这种境地既使读者得到了审美享受,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于生命短暂和情感难舍的思考。
如梦令,李清照(共10篇)
如梦令,李清照(共10篇)如梦令,李清照(一): 《如梦令》李清照如梦令有两首来着的.其一:《如梦令》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其二:《如梦令》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李清照(二): 李清照写的如梦令意思是什么如梦令是词牌名这首词李清照写了两首,两篇的原文翻译分别是:(常记溪亭日暮.):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沉醉(在这风景中),(甚至)不知道回去的路.玩得尽兴了,而且天已经黑了,只好往回划船,不小心闯入了荷花池深处.赶快划呀,赶快划呀.不小心,惊动了在这里栖息的水鸟.(昨夜雨疏风骤.):昨夜风小雨急,我从沉睡中醒来,酒醉没有全消.试问卷帘的侍女,她却说海棠花依然如旧.知道吗应该是绿叶更加茂盛,红花却已凋零.如梦令,李清照(三): 李清照的资料.李清照的词《如梦令》的意思.《如梦令》有两首,两首的意思都要!李清照(1084-1155),济南章丘人,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派代表.生于书香门第,在家庭熏陶下小小年纪便文采出众.对诗词散文书画音乐无不通晓,以词的成就最高.词清新委婉,感情真挚,且以北宋南宋生活变化呈现不同特点.前期反映闺中生活感情自然风光别思离愁,清丽明快.后来因为丈夫去世再加亡国伤痛,诗词变为凄凉悲痛,抒发怀乡悼亡情感也寄托强烈亡国之思.有《易安居士文集》等传世.代表作有《声声慢》、《一剪梅》、《如梦令》等.其文学创作具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居婉约派之首,对后世影响较大,称为“易安体”.《如梦令》李清照1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今译: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沉醉在这风景中,甚至不知道回去的路.玩得尽兴了,而且天已经黑了,只好往回划船,不小心闯入了荷花池深处.赶快划呀,赶快划呀.不小心,惊动了在这里栖息的水鸟.注释:常:常常;时常. 溪亭:溪边的亭子. 日暮:太阳落山的时候. 沉醉:陶醉. 回舟:乘船而归. 兴尽:游兴得到满足. 误:不小心. 藕花:荷花.争:抢渡,加紧划船. 滩:群. 鸥鹭:水鸥和白鹭的总称.《如梦令》李清照2昨夜雨疏风骤②. 浓睡不消残酒③.试问卷帘人④,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⑤.【注释】①选自《漱玉集》.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山东济南市)人.宋代著名女词人.②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③浓睡不消残酒: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浓睡,酣睡.④卷帘人:有学问认为此指正在卷帘的侍女.⑤绿肥红瘦:指绿叶繁茂,花朵凋零.此调原名《忆仙姿》,相传为后唐庄宗自度曲,因词中叠言“如梦,如梦”,故改为今名.又名《宴桃源》.单调,三十三字,仄韵.卷帘人:指正在卷帘的侍女.绿肥红瘦:指绿叶繁茂,红花凋零.绿肥:指枝叶茂盛.红瘦:谓花朵稀少. 【译文】昨夜雨点疏落风势猛烈,沉沉地睡了一觉也消不了残留的醉意.试着问那卷帘的侍女,却回答说海棠花依旧鲜嫩. 知不知道啊知不知道啊应该是叶儿茂盛花儿凋零如梦令,李清照(四): 李清照的两首《如梦令》那首更好为什么两首如梦令分别是《如梦令》李清照1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李清照2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个人感觉,第2首更符合我欣赏的风格,“绿肥红瘦”中“绿”指绿叶,“红”指红花,词人用"肥""瘦"二字分别形容绿叶和红花,将植物拟人化,更加形象生动贴切,且独辟蹊径,将肥瘦二字借物抒情,表达自己落寞的心情.第一首很好,但是第一首表达的是一种游尽余欢的感觉,虽全无一个乐字但是全词透露着一种欢乐的情绪,而第二首词全又海棠写出了一种淡漠的愁绪.两首如梦令的时间也是不相同的,第一首写于1099年,当时词人16岁,第2首写于1100年,词人17岁.正值青春年少的好时光,一年的时光,就算不能让一个人有质的改变,也能让一个人有量的积累.一年,也让词人的思想眼界阅历有了改观和积累,所以从内涵上说,第二首相较于第一首是更有含义的.古往今来,悲剧远远比喜剧更能打动人心,这也是莎士比亚的悲剧更另人刻骨铭心的意义,这个理论放于这两首词也是一样的,因为悲剧有一种哀伤的美丽,更让人觉得惊艳,第二首的海棠便给人以这样的美的感觉.故而第二首更好.PS:回答到此结束,嘿嘿,这个是我第一次回答问题哦,谢谢支持~~如梦令,李清照(五): 李清照的如梦令的选择题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赏析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李清照(六): 如梦令李清照,鉴赏这首词,写一段80字左右的文字【如梦令,李清照】很有诗意的词,作者李清照对那少女时期的怀念.常常记得那边溪亭,日出到日落.我坐在船上,喝点小酒,周围的美景令我沉醉其中,我享受着这段美好的时光,却不想是忘记了时间.直到黄昏的光洒下,日渐西沉,才想到要回去.却忘记了路线,进入了莲花丛中.我只想快些走,却惊起了那些在附近栖息的水鸟,它飞到了很远的路上.那样的景色,盛开成片的莲花伴着莲叶,在船上喝点儿美酒,享受着这安静美好、只属于自己的时光.却不想时间飞速流逝,忘记了时间.很多人都是玩的嗨才想要回去,作者也一样.她用柔美的词语,组成了这如梦令确实如梦一样.如梦令,李清照(七): 如梦令李清照(争渡)有两首:常记溪亭日暮,沈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藉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李清照(八): 根据李清照的《如梦令》展开想象,写一段话【如梦令,李清照】有一天早晨,李清照很想出去玩,就把自己的伙伴叫出去逛一逛,她们划船来到湖边亭子上,那里的湖真美,湖面一会儿静的像一面镜子,一会儿,一阵微风吹过来, 湖面泛起鱼鳞似的波纹,波光粼粼.湖堤边生长着亭亭如盖的柳树,风一吹,柳树便抖起自己的“秀发”让人们赞叹.我说“既然景色这么美,何不借酒助兴呀!”我们就从船上拿来酒菜来边吃边喝边作诗,也猜酒令,我们玩得兴致勃勃.知不变喝多了!湖面上还有美丽的荷花荷叶.真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荷叶婀娜多姿,那高的,矮的,大的,小的,拥拥挤挤,重重叠叠,荷花更美,淡红色的花瓣向四周伸展开,花心里长着金黄色的莲蓬.李清照拍着手指着水中鱼儿说“看,快看,水里有各种各样的小鱼在水中嬉戏呢!”有黄的鱼,黑的鱼,还有橙色的鱼,那些鱼悠然自得地游着,他们看得着了迷.不知不觉天就黑了,天空中布满了星星,地上好像被一张温柔的黑地毯盖住了,这时她们着了急,连忙摸索着上了小船,她们划着划着来到了荷花池,李清照一摸说“不对呀,怎么有花呀!”她们又向回划,可是,又被一个荷叶拌住了,她们又拼命地划,那击水声,“扑嗵嗵”一下惊飞了好多沙鸥和白鹭,她们“哈哈”地笑个不停.她们玩得真是兴致未尽!如梦令,李清照(九): 如梦令李清照这首词当中"试"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试”字,将词人关心花事却又害怕听到花落的消息、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表达得贴切入微,曲折有致.如梦令,李清照(十): 如梦令李清照中“绿肥红瘦”在词中是什么意思昨夜雨疏风聚.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翻译:昨夜雨急风狂,这个季节正是花儿开得很艳很美的时候,偏那风雨就来逼迫了,心绪如潮,难以成眠.不得已,只有喝点酒赖以排遣.一觉醒来,头还是昏昏的,但心中悬悬之事,却未为梦断.这时,她听到外间的丫鬟收拾屋子,启户卷帘.便急问道:海棠花怎么样了丫鬟笑着回道:还好,昨夜又是风又是雨的,可海棠花一点也没受影响.词人心下叹道:唉!你知道什么!你再细看,难道看不出那红的少了而绿的多了吗!“应是绿肥红瘦”一句写出了当前的情形.这句是最为世人称道的一句,它十分的新颖别致、生动传神,看似信手拈来,却是功力独到.她用“绿”字代指满枝的绿叶,用“红”代指枝头的花朵,“肥”替换了“多”,“瘦”替换了“少”,写出了一个全新的意境.无怪乎多为历代词论者赞誉,如《草堂诗余别录》中曰“结句尤为委曲工整,含蓄无穷意焉”.而更深一层,“红”又不单指花朵,还隐指了春天万紫千红的景象与色彩,隐指了春天众多无比美好的事物,隐指了在春天里的喜悦心情.这样“红瘦”一词就逼真地写出了人物地伤春情思.不需直言,不假雕饰,却更令人心动,这是李清照的词作给读者的一个典型感受.李清照如梦令赏析如梦令李清照翻译。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南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诗意
昨夜雨疏风猛。
当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风雨就来逼迫了,心绪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
酒吃得多了,觉也睡得浓了。
结果一觉醒来,天已大亮。
但昨夜之心情,却已然如隔在胸,所以一起身便要询问意中悬悬之事。
于是,她急问收拾房屋,启户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了?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还不错,一夜风雨,海棠一点儿没变!”女主人听了,嗔叹道;“傻丫头,你可知道那海棠花丛已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赏析
李清照虽然不是一位高产的作家,其词流传至今的只不过四五十首,但却“无一首不工”,“为词家一大宗矣”。
这首《如梦令》,便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
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更惜自己那逝去的青春年华,语言清新,词意隽永,令人玩味不已。
李清照简介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
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的修辞手法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的修辞手法《如梦令》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原文如下:“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在这首词中,李清照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来描绘雨后清晨的场景,抒发自己的情感。
其中,“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一句使用了反问和借代的修辞手法。
1.反问:这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问句的形式表达肯定或否定的意思,答案已经蕴含在问句中了。
在这句词中,“试问卷帘人”是问句的形式,但实际上词人已经知道答案,因为“却道海棠依旧”已经暗示了问的内容是关于海棠花的。
这种反问修辞手法的运用,加强了词人的情感表达,表现了她对海棠花的深深忧虑和关切。
2.借代:这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借用其他事物的名称来代替所要表达的意思。
在这句词中,“卷帘人”是借代的修辞手法,指的是卷起帘子的人,即侍女。
通过借代的方式,李清照将侍女作为代表,描绘出了女主人与侍女之间的一种对话场景,更加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词人的情感和心境。
除了反问和借代之外,这首词中还运用了拟人和象征等修辞手法。
“昨夜雨疏风骤”中的“雨疏风骤”形象地描绘出了春天的风雨景象,而“浓睡不消残酒”则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酒拟人化,表达了女主人公的醉意和愁绪。
“绿肥红瘦”则象征着春天即将过去,生命也将随之逝去,表达了女主人公对生命的深深感慨和无奈。
总之,李清照在这首《如梦令》中巧妙地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使得这首词语言优美、情感丰富、意境深远,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不仅让词的表达更加生动形象,也增强了词的艺术感染力,让读者在欣赏词的美的同时,也能深刻感受到词人的情感世界。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的阅读答案及赏析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的阅读答案及赏析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的阅读答案及赏析「篇一」关于如梦令的阅读及答案如梦令(宋)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注,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注】卷帘人:站在窗口卷帘子的侍女。
一:1、这首小令用精练的语言写了一段对话。
其中绿肥红瘦是什么意思?请作简要赏析。
2.词中绿肥红瘦指的是。
3.作者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参考答案】1、意思是叶子肥大了,花儿更稀少了。
绿肥红瘦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绿指代叶子,红指代花儿。
作者精心地选择这两个色彩对比鲜明的词语,强化了春末夏初的景色特征,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2.绿叶繁茂红花凋零(意近即可)3.应用了间接抒情(或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抒发了作者的伤春之情(意思表达清楚即可)二:1.用自己的话说说雨疏风骤描绘了怎样的情景?(2分)2. 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述说海棠依旧的是卷帘人。
B.绿肥红瘦指春色怡人适于观赏。
C.诗歌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方法。
D.诗歌抒发了作者的惜春之情。
3.首句昨夜雨疏风骤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3分)4.作者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怎样的感情?(3分)答案:1.写出了雨点稀疏风刮得很猛烈的情景 (风雨情态各1分)2 .B3. (3分) 写出了春天晚上(1分) ,雨点疏落(1分)风刮得很猛烈的情景(1分)(要点:时间和风雨的情态。
)4. (3分) 运用了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间接抒情)的方法(1分)抒发了作者的伤春之情(2分)。
(意思表达清楚即可)(5)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和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6)作者采用委婉含蓄手法,表达了对春花的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阅读练习二(1)不消表面上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
(2)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指;肥、瘦分别形容。
(3)首句昨夜雨疏风骤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4)作者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怎样的感情?(5)仿写是一种非常有趣的文学现象,也是学以致用的有效练习。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原文及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原文及赏析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原文及赏析赏析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原文及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原文及赏析篇1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宋代: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译文时常记起溪边亭中游玩至日色已暮,沉迷在优美的景色中忘记了回家的路。
尽了酒宴兴致才乘舟返回,不小心进入藕花深处。
怎么才能出去呢?怎么才能出去呢?划船声惊起了一群鸥鹭。
译文二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被美景陶醉而流连忘返。
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不小心划进了荷花池深处。
划呀,划呀,惊动满滩的水鸟,都飞起来了。
译文三曾记得一次溪亭饮酒到日暮,喝得大醉回家找不着了道路。
兴尽之后很晚才往回划船,却不小心进入了荷花深处。
怎么渡,怎么渡?(最终)惊起水边满滩鸥鹭。
注释常记:时常记起。
“难忘”的意思。
溪亭:临水的亭台。
日暮:黄昏时候。
沉醉:比喻沉浸在某事物或某境界中。
兴尽:尽了兴致。
晚:比合适的时间靠后,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
回舟:乘船而回。
误入:不小心进入。
藕花:荷花。
争渡:怎渡,怎么才能划出去。
“争”为通假字,同“怎”,读作zěn,意思是怎么,怎样才能。
能惊:惊动。
起:飞起来。
一滩:一群。
鸥鹭:这里泛指水鸟。
赏析此词是记游赏之作,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
李清照《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阅读答案及全词翻译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阅读答案及全词翻译赏析【阅读理解题目】:如梦令(宋)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注,——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注]卷帘人:站在窗口卷帘子的侍女。
1、这首小令用精练的语言写了一段对话。
其中”绿肥红瘦”是什么意思?请作简要赏析。
2.词中“绿肥红瘦”指的是。
3.作者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参考答案]1、意思是叶子肥大了,花儿更稀少了。
”绿肥红瘦”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绿”指代叶子,”红”指代花儿。
作者精心地选择这两个色彩对比鲜明的词语,强化了春末夏初的景色特征,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2.绿叶繁茂红花凋零(意近即可)3.应用了间接抒情(或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抒发了作者的伤春之情(意思表达清楚即可)【问题】1.用自己的话说说“雨疏风骤”描绘了怎样的情景?(2分)2.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述说“海棠依旧”的是“卷帘人”。
B.“绿肥红瘦”指春色怡人适于观赏。
C.诗歌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方法。
D.诗歌抒发了作者的惜春之情。
3.首句“昨夜雨疏风骤”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3分)4.作者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怎样的感情?(3分)【参考答案】:1.写出了雨点稀疏风刮得很猛烈的情景(“风”“雨”情态各1分)2。
B3.(3分)写出了春天晚上(1分),雨点疏落(1分)风刮得很猛烈的情景(1分)(要点:时间和“风”“雨”的情态。
)4.(3分)运用了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间接抒情)的方法(1分)抒发了作者的伤春之情(2分)。
(意思表达清楚即可)(5)“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和“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6)作者采用委婉含蓄手法,表达了对春花的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问题】(1)“不消”表面上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
(2)“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指“”;“肥”、“瘦”分别形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李清照)(2)原文
接下去三、四两句所写,是惜花心理的必然反映。
尽管饮酒致醉一夜浓睡,但清晓酒醒后所关心的第一件事仍是园中海棠。
词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骤风疏雨的揉损,窗外定是残红狼藉,落花满眼,却又不忍亲见,于是试着向正在卷帘的侍女问个究竟。
一个试字,将词人关心花事却又害怕听到花落的消息、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表达得贴切入微,曲折有致。
相比之下,周邦彦《少年游》:一夕东风,海棠花谢,楼上卷帘看。
便显得粗俗不堪,味同嚼蜡了。
试问的结果如何呢?──却道海棠依旧。
侍女的回答却让词人感到非常意外。
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
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
是啊,雨疏风骤之后,海棠怎会依旧呢?这就非常自然地带出了结尾两句。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既是对侍女的反诘,也象是自言自语:这个粗心的丫头,你知道不知道,园中的海棠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稀少才是!应是,表明词人对窗外景象的推测与判断,口吻极当。
因为她毕竟尚未亲眼目睹,所以说话时要留有余地。
同时,这一词语中也暗含着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
海棠虽好,风雨无
情,它是不可能长开不谢的。
一语之中,含有不尽的无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谓语浅意深。
而这一层惜花的殷殷情意,自然是卷帘人所不能体察也无须更多理会的,她毕竟不能象她的女主人那样感情细腻,那样对自然和人生有着更深的感悟。
这也许是她所以作出上面的回答的原因。
末了的绿肥红瘦一语,更是全词的精绝之笔,历来为世人所称道。
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
本来平平常常的四个字,经词人的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这实在是语言运用上的一个创造。
由这四个字生发联想,那红瘦不正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吗?这种极富概括性的语言,又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称:此语甚新。
《草堂诗余别录》评:结句尤为委曲精工,含蓄无穷意焉。
看来皆非虚誉。
这首小词,只有短短六句三十三言,却写得曲折委婉,极有层次。
词人因惜花而痛饮,因情知花谢却又抱一丝侥幸心理而试问,因不相信卷帘人的回答而再次反问,如此层层转折,步步深入,将惜花之情表达得摇曳多姿。
《蓼园词选》云: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
可谓的评。
【名人评价】
宋朝胡仔:近时妇人能文词,如李易安颇多佳句。
小词云:绿肥红瘦,此语甚新。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六十)
宋朝陈郁:李易安工造语,《如梦令》绿肥红瘦之句,天下称之。
余爱赵彦若《剪彩花》诗云:花随红意发,叶就绿情新。
绿情红意,似尤胜于李云。
《藏一话腴》内篇卷下
清朝査初白:可与唐庄公《如梦令》叠字争胜。
(张思岩《词林纪事》卷十九引)
清朝徐釚:李又有春晚《如梦令》云云,极为人所脍炙。
《词苑丛谈》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