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学考点归纳历年考研真题(含复试)与典型题(新闻评论)【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新闻传播学考点归纳历年考研真题(含复试)与典型题(新闻采访)【圣才出品】

新闻传播学考点归纳历年考研真题(含复试)与典型题(新闻采访)【圣才出品】

第1章新闻采访1.1 考点难点归纳一、新闻采访概述1.新闻采访的定义新闻采访是指新闻记者为获得新闻事实材料,而对客体进行的访问、观察、思索和记录等调查研究活动。

它是新闻记者的主要工作内容。

2.新闻记者(1)新闻记者是指新闻传播机构的专职采访报道人员,同时也泛指新闻工作者,包括总编辑、编辑、记者、播音员、通联工作人员等。

(2)记者的基本任务:①采写新闻,这是记者的天职;②向领导机关和编辑部反映情况,即通常所说的内参;③参与群众工作,包括通讯员工作、了解群众要求和反映、组稿约稿、群众采访。

(3)新闻记者的素质与修养①优良的作风。

思想作风修养——核心是事业心和责任感;工作作风——核心是新闻工作者的牺牲精神和冒险精神。

②高尚的道德。

新闻宣传战线的全体人员必须具有高尚的理想、志气、道德和情操。

③广博的知识。

包括理论知识修养、新闻专业知识修养、基础知识修养。

④熟练的技能。

包括熟悉方言与土话的技能,至少通晓一门外语,掌握摄影技能,掌握电脑技能,掌握驾驭各种交通工具的技能,甚至辨向、测向等野外生存的技能。

⑤诚挚的感情、强健的体魄、深厚的友谊。

3.新闻采访的特点(1)目的的差异性。

新闻采访的目的是为了写出稿件、传播信息,满足受众的新闻需求。

(2)时间的限制性。

由于新闻本身的时效性特点,新闻采访也具有一定的时效性,要求记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新闻信息采集到。

(3)项目的突发性。

新闻采访除了部分项目是事先有计划、有准备的以外,很大一部分是带有突发性的。

记者往往要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迅速赶往现场,当即进行采访。

(4)需要的广泛性。

每个人对新闻报道的内容、形式等方面的需求,可能因职业、年龄、性别、经历、学历等因素的不同而有所偏爱。

(5)知识的全面性。

需要的广泛性、新闻采访学的综合应用性、以及现代科技和社会生活的发展,要求记者要有尽可能广博的知识面,记者应该成为杂家。

(6)活动的艰辛性。

与一般的调查采访相比较,新闻采访更加艰辛。

新闻传播学年考研真题(含复试)与典型题(传播类型)【圣才出品】

新闻传播学年考研真题(含复试)与典型题(传播类型)【圣才出品】

第3章传播类型3.1 考点难点归纳一、人内传播1.人内传播的定义人内传播(intra-personal communication),又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是指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2.人内传播的特点(1)人内传播是个体(个人)信息系统内的传播活动。

(2)人内传播虽然与人体内部的生理机制密切相关,但在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

(3)人内传播的过程由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等环节和要素构成,是能动的意识、思维和心理活动,具有生产性和创造性。

(4)人内传播是其他一切社会传播的基础,与其他类型的传播相互衔接、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3.人内传播的社会性和互动性(1)米德的“主我”和“客我”理论。

“主我与客我”理论是最早从传播的角度对人的自我意识及其形成过程进行系统研究的理论,其理论要点包括:自我意识对人的行为决策具有重要影响,而自我可以分解为两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面:一方面是作为意志和行为主体的“主我”(I),它通过个人对事物的行为和反应具体表现出来;另一方面是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的“客我”(Me),它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性的体现。

人的思维活动、内省活动就是一个“主我”和“客我”之间双向互动的传播过程,互动的介质是信息,即“有意义的象征符”。

(2)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

它由现代象征互动理论的集大成者布鲁默在1968年出版的《象征互动论》中提出。

该理论认为,人能够与自身进行互动,即自我互动(self interaction)。

人是拥有自我的存在,人在将外界事物和他人作为认识和行动的对象的同时,也把自己作为认识和行动的对象。

在这个过程中,人能够与自己进行沟通与传播,并能够对自己采取行动。

布鲁默认为,“自我互动”在本质上是与他人的社会互动的内在化。

不过,“自我互动”并不是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在头脑中的简单再现,而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经过这个过程不断改变原来的自我,形成新的意志和行为主体。

新闻传播学考点归纳历年考研真题(含复试)与典型题(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圣才出品】

新闻传播学考点归纳历年考研真题(含复试)与典型题(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圣才出品】

第4章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4.1 考点难点归纳一、作为工具或技术的传播媒介1.传播媒介的含义(1)含义一:指信息传递的载体、渠道、中介物、工具或技术手段。

(2)含义二:指从事信息的采集、加工、制作和传播的社会组织,即传媒机构。

这两种含义中媒介指示的对象和领域是不同的,但无论哪种意义上的媒介,都是社会信息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和要素。

2.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1)媒介即讯息。

即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

(2)媒介是人的延伸。

即媒介是人的感官能力的延伸或扩展。

印刷媒介是视觉的延伸,广播是听觉的延伸,电视则是视听觉的综合延伸。

即不同的媒介具有不同性质的社会影响。

(3)“热媒介”与“冷媒介”。

“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收者不需要动员太多的感官和思维活动就能理解。

“冷媒介”则相反,传递的信息少而模糊,接收者在理解时需要更多的感官和思维活动的配合。

3.媒介工具和技术的现实社会影响(1)“电视人”的概念①“电视人”是日本学者林雄二郎在将印刷媒介环境和电视媒介环境中完成社会化过程的两代人加以比较后提出的概念,强调电视对现代人社会化过程的巨大影响,是对现代人行为方式特征的一种概括。

②“电视人”是指伴随着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他们在电视画面和音响的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是注重感觉的“感觉人”,与在印刷媒介环境中成长的他们的父辈重理性、重视逻辑思维的行为方式形成鲜明的对比。

同时,由于收看电视是在背靠沙发、面向荧屏的狭小空间中进行的,这种封闭、缺乏现实社会互动的环境,使得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养成了孤独、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社会责任感较其父辈弱。

(2)“容器人”的概念①“容器人”是日本学者中野收用来描述现代人行为特点的概念。

他认为,在大众传播时代特别是在以电视为主的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现代日本人的内心世界类似于一种“罐状”的容器,这个容器是孤立的、封闭的;“容器人”为了摆脱孤独状态也希望与他人接触,但这种接触只是一种容器外壁的碰撞,不能深入到对方的内部,因为他们相互之间都不希望对方深入自己的内心世界,于是保持一定距离便成了人际关系的最佳选择。

新闻传播学历年考研真题(含复试)与典型题详解-传播理论(第6~10章)【圣才出品】

新闻传播学历年考研真题(含复试)与典型题详解-传播理论(第6~10章)【圣才出品】

第6章大众传播的受众6.1考点难点归纳一、“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1.大众的概念(1)大众是伴随着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而出现的一个特定概念。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人类进入大众社会的一个分界点。

在这个时代,作为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以及大众传播发展的结果,过去那种传统社会结构、等级秩序和统一的价值体系已被打破,社会成员失去了统一的行为参照系,变成了孤立的、分散的、均质的、原子式的存在,即所谓“大众”(mass)。

(2)特点:①规模的巨大性——在人数上超过其他社会群体或集团;②分散性和异质性——广泛分布于社会的各个阶层,其成员具有不同的社会属性;③匿名性——成员之间互不相识,对社会精英来说也是难以把握的对象;④流动性——大众的范围依对象问题时有变化,其成员是流动的;⑤无组织性——缺乏自我意识和自我约束,大众行为主要是在外部力量的刺激和动员下形成的;⑥同质性——具有同一的行为倾向,因而容易受到外部力量的操纵和影响。

2.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和变化(1)早期贵族主义的观点早期的大众社会论者主要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一些保守政治家和思想家。

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托克维尔、勒朋和西班牙的奥特伽等。

他们认为,工业革命和大众传播造就了一种缺乏历史感、自我意识和义务意识的,只有强烈的欲望和权利意识的平庸者的集合体——大众。

大众的崛起会导致对“有理性、有创造力”的少数社会精英的压迫,从而导致道德的颓废和国家的没落。

(2)对法西斯极权主义的批判20世纪30年代以后,大众社会论开始脱离贵族主义立场,成为批判法西斯极权主义的武器,代表学者是卡尔·曼海姆等。

曼海姆把产业化、平权化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看作是大众社会产生的基础,他的基本观点是,产业化所带来的功能合理性压抑和剥夺了一般人的思考能力和责任能力,降低了大众的“本质合理性”,扩大了大众与精英人物之间的社会距离,这使得一般大众越来越陷于异化感、不安感和绝望感的笼罩之中,容易产生情绪上的躁动。

新闻传播学考点归纳历年考研真题(含复试)与典型题(总 论)【圣才出品】

新闻传播学考点归纳历年考研真题(含复试)与典型题(总 论)【圣才出品】

第1章总论1.1 考点难点归纳一、口语传播1.口头传播口头传播又称口语的传播,是以口语述说来传达思想、消息与态度的一种传播方式。

古代口头传播的方式包括“井户端会议”(日本),部落、团体、民族的集会,田间地头的传闻,广泛流传的民谣,行吟诗人的说唱等。

2.语言产生的意义(1)人们能够通过单词、数字及其他代号,加上语言和逻辑规则来交流。

(2)语言的产生还使人们的分类、抽象、分析、综合及推测等思维能力加强,使人类在音讯传播的长度、深度、广度及精细程度上有了进步,并使人类与自然的斗争经验得以相传。

(3)语言的运用加快了人们信息交流的传输和接收速度,使人们无须再用如现代人“动作字谜”游戏的方式来传递音讯,减少了编码解码时间。

简而言之,语言是伟大的工具,是社会的共同纽带。

3.标记传播标记传播是指借助一定物体或符号为载体,传递或保存音讯的传播方式。

标记传播包括结绳、实物借代、珠贝传令等方式。

4.声光传播声光传播是以声和光作为传递信息载体的传播方式。

其表现方式主要有敲击响器、吹奏号角、点燃烽火等。

5.图式传播图式传播是指用简单的书写符号或图形来表达意思、传递音讯、记载事实的传播方式。

表现方式包括土人画鱼、埃及古墓和纪念碑上刻画的狗头猴身动物、古罗马庞贝古城废墟的墙壁上的战士图画等。

6.音讯音讯是一种符号或一组符号,由某一来源发端,可由接受者任作解释。

音讯和新闻不同,音讯是一个笼统的传播名词,新闻、非新闻均可包括在内;音讯可能是指新近发生的事物,但并不一定具有新闻的要素;音讯可转化为新闻。

二、文字传播1.文字的产生最早的文字产生于奴隶社会初期。

大约在公元前三四千年,中国、埃及、印度和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分别出现了早期的象形文字。

2.苏美尔文字苏美尔文字是指用削成三角形尖头的芦苇杆(或骨棒、木棒)当笔,刻在泥版上的文字,落笔之后自然形成楔形,因此又被称为楔形文字。

3.书写材料的改进在古埃及,尼罗河畔野生的纸莎草充当了书写材料;美洲玛雅人将无花果树的树皮制成书;公元以后,萨克森人开始在用羊、兔等动物皮制成的羊(兔)皮纸上书写。

新闻传播学考点归纳历年考研真题(含复试)与典型题(新闻工作者的修养)【圣才出品】

新闻传播学考点归纳历年考研真题(含复试)与典型题(新闻工作者的修养)【圣才出品】

第10章新闻工作者的修养10.1 考点难点归纳一、新闻专业理念1.新闻专业理念新闻专业理念,即新闻媒介必须以服务大众为宗旨,新闻工作必须遵循真实、全面、客观、公正的原则。

对于新闻业而言,新闻专业理念(新闻专业主义)是为了确保新闻业对整个社会的稳定、发展发挥有效功能的一种保障,从而也是新闻业赖以在整个社会中立足的保障。

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准则是新闻专业理念的外化形式;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修养是新闻专业理念的内化形式。

2.新闻专业主义(1)新闻专业主义,是新闻工作的职业精神、职业原则和专业要求的总和,包括职业理想、职业标准和正当的业务手段,以履行媒体的圣洁使命为目标。

(2)内容:①新闻业是一种独立的职业,媒体中立的立场、客观的报道是保障新闻独立的切实措施;②媒体是一种公共信托,是大众的信托人,要树立为公众服务的理念;③媒体要传播真实、真相和真理;④对读者的忠实,是一切媒体名副其实的基础,贿赂别人或受人贿赂,都是对受众的背叛。

(3)价值:①它要求媒体积极发挥信息功能与监督功能,承担起“守望者”的角色。

②新闻的真实、客观、公正、全面与平衡原则是不可动摇的。

提倡新闻专业主义,对于推动媒体贯彻这些原则,引导记者反映社会真相、揭示社会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作用。

③提倡新闻专业主义可以帮助媒体提高认识水平,注意划清与政治集团、经济集团错误控制的界限,警惕被邪恶力量所利用。

二、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1.新闻职业道德的含义与特征(1)新闻职业道德,又称新闻伦理或新闻道德,是新闻工作者在长期的职业实践中形成的调整和处理新闻机构内外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或准则。

其内容包括:①职业理念;②职业态度;③职业纪律;④职业责任。

(2)本质特征:①新闻职业道德的内容和形式,都最终取决于社会存在,取决于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②新闻职业道德较之其他职业道德,具有更为鲜明的阶级性和更为强烈的政治色彩;③新闻职业道德是对新闻传播活动的一种特殊的调节规范体系。

新闻传播学年考研真题(含复试)与典型题(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圣才出品】

新闻传播学年考研真题(含复试)与典型题(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圣才出品】

第1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1.1 考点难点归纳一、传播的概念1.定义(1)国外学者对传播的定义:①库利(社会学角度):传播是指人与人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在空间中得到传递、在时间上得到保存的手段。

它包括表情、态度、动作、声调、语言、文章、印刷品、铁路、电报、电话以及人类征服空间和时间的其他任何最新成果。

②皮尔士(符号学或语义学角度):传播即观念或意义(精神内容)的传递过程。

③施拉姆: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④戈德的“共享说”:传播就是变独有为共有的过程。

⑤格伯纳的“互动关系说”:传播可以定义为通过讯息进行的社会的相互作用。

⑥贝雷尔森和塞纳的“符号说”:运用符号——词语、画片、数字、图表等传递信息、思想、感情、技术等。

这种传递的行动或过程通常称为传播。

⑦霍夫兰的“目的、影响、反应说”:传播是某个人(传播者)传递刺激(通常是语言的)以影响另一些人(接受者)行为的过程。

⑧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是指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2)国内主要学者对传播的定义:①郭庆光: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②邵培仁: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③胡正荣:传播是信息的流动过程。

传播包含两个要素——信息(传播的材料)、流动。

④张国良:传播即传受信息的行为(或过程)。

2.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传播的类型从普遍意义上讲,传播分为非人类传播和人类传播,人类传播又分为非社会传播和社会传播,非社会传播指人的自我传播,社会传播则包括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新闻传播学年考研真题(含复试)与典型题(大众传播效果理论)【圣才出品】

新闻传播学年考研真题(含复试)与典型题(大众传播效果理论)【圣才出品】

第8章大众传播效果理论8.1 考点难点归纳一、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议程设置”理论1.概要及特点(1)概要:“议程设置功能”作为一种理论假说,最早见于美国传播学家M. E. 麦库姆斯和D. L. 肖于1972年发表的论文《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

麦库姆斯和肖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2)特点:①“议程设置”假说的着眼点是完整意义上的效果形成过程的最初阶段,即认知层面上的效果。

②“议程设置”理论所考察的是作为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

这里着眼的是传播媒介的日常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活动所产生的影响。

③“议程设置”理论暗示了这样一种媒介观,即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

2.主要观点(1)大众媒介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是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某些事实和意见,以及人们谈论的先后顺序。

新闻媒介提供给公众的是他们的议程。

(2)大众传媒对事物和意见的强调程度与受众的重视程度成正比,该理论强调,受众会因媒介提供议题而改变对事物重要性的认识,对媒介认为重要的事件首先采取行动。

(3)媒介议程与公众议程对问题重要性的认识不是简单的吻合,这与其接触传媒的多少有关,常接触大众传媒的人,其个人议程和大众媒介的议程具有更多的一致性。

(4)该理论不仅关注媒介强调哪些议题,而且关注这些议题是如何表达的。

对受众的影响因素除媒介所强调的议题外,还包括其他因素,这些影响包括对态度和行为的两种影响。

3.理论应用(1)建立共识,实现对话。

通过议程设置,媒介可以使意见相左的团体就某些议题达成某种一致,从而实现不同团体的对话。

(2)提高责任,引导舆论。

记者对新闻事件的评判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公众关注与该事件相关的议题,故记者的责任心很重要。

新闻传播学年考研真题(含复试)与典型题(新闻自由与社会控制)【圣才出品】

新闻传播学年考研真题(含复试)与典型题(新闻自由与社会控制)【圣才出品】

第8章新闻自由与社会控制8.1 考点难点归纳一、新闻自由的提出及其基本含义1.新闻自由的提出和历史发展(1)1644年,约翰·弥尔顿出版了《论出版自由》,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出版自由”的口号。

从16世纪到19世纪,争取出版自由的斗争大致有三个时期(时间有交叉):①第一时期(16世纪到17世纪),封建王朝采取高压政策妄图扼杀出版自由;②第二时期(17世纪到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时期;③第三时期(17世纪到19世纪),为反对资产阶级政府控制、争取出版自由的斗争。

(2)资产阶级争取新闻自由的斗争大致可分为争取出版自由权利、争取言论自由权利、争取新闻自由三个阶段。

(3)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各国政府先后采取的扼制新闻出版自由的方法有:①出版物的事先检查制;②取代报刊事先检查制,制定煽动法、诽谤法等扼制出版物;③征收印花税,实行津贴制。

(4)新闻自由是指公民拥有出版权、采访权、发布权。

新闻自由是一种权利,新闻自由权属于人民所有。

2.新闻自由的基本含义(1)言论自由和新闻自由是人的天赋权利,人民有知的权利和知的自由,新闻应向人民提供事实和信息。

(2)人是有理性的,能够辨别真伪和是非,应当让人民在“观点的自由市场”上接触和发表各种思想,人民能够凭借理性在真实和虚假的各种意见之间作出判断与选择;真理也可以在各种思想的公开竞争中自我校正,最终战胜谬误,为人民所接受。

(3)新闻事业应成为不受政府干预的独立企业,按照自由经济原则,在公开的市场上参与自由竞争,其兴衰成败取决于社会和公众的信任与支持的程度。

(4)新闻自由是通过“观点的自由市场”寻求真理、保障人民权利的最好办法。

通过不受政府干涉而自由发行的报刊,人民可以了解关于国家事务的全部情况,监督政府的行动,防止政府损害人民的利益。

二、新闻自由的相对性和具体性(1)新闻自由是相对的、具体的,而不是绝对的、抽象的。

(2)新闻自由的内涵伴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

新闻传播学年考研真题(含复试)与典型题(新闻写作)【圣才出品】

新闻传播学年考研真题(含复试)与典型题(新闻写作)【圣才出品】

第2章新闻写作2.1 考点难点归纳一、新闻写作概述1.新闻写作的规律新闻写作的特殊规律是指服从事实和对事实的报道。

(1)服从事实,要求报道实事求是,这是新闻写作的根本,是立足点,也是衡量一篇新闻作品成败的基本标准。

(2)服从对事实的报道,是指全面把握新闻的特性和新闻的传播需要,以事实为本,争取时效性。

2.新闻写作的原则新闻写作原则是要坚持写真、写新、写短、写快、写活、写强(即思想性强)。

3.新闻写作的特征新闻写作的特征包括事实性、真实性、新鲜性。

4.新闻体裁的分类新闻体裁是新闻写作的载体,是新闻作品的形式。

其大致可分为:(1)消息。

对新近发生或发现的有新闻价值和社会意义的事实的迅速及时、简明扼要的报道。

(2)通讯。

一种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具体、生动、及时地报道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事件、情况和问题的新闻文体。

(3)特写。

新闻特写是一种“再现”新闻事件、人物或场景的形象化报道。

(4)深度报道。

一般认为它不是一种独立的体裁,而只是一种报道方式,它是完整反映重要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追踪其来龙去脉,揭示其实质意义的一种高层次的报道方式。

5.新闻写作的语言特色新闻语言即新闻作品的语言,其基本特征如下:(1)准确。

这是新闻语言的核心,要注意词义差别,仔细推敲词语的感情色彩,讲究“立言得体”。

(2)真切实在,增加新闻清晰度。

叙事、状物要具体形象,简洁明了,通俗易懂。

(3)形象生动有特色。

尽力找有特色的字眼,注意长短句搭配,多使用形象化语言,注意刻画富有特色的细节,多用动词,交替使用多种表现手法。

二、消息写作1.消息的含义消息是指对新近发生或发现的有新闻价值和社会意义的事实的迅速及时、简明扼要的报道。

因其在新闻诸文体中使用频率最高,使用数量最多,是新闻报道中最常用的文体,所以人们常称其为新闻。

狭义的新闻即指消息。

2.消息的文体特征(1)用事实说话。

这是消息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消息写作的一种基本方法,又是客观报道的形式。

新闻传播学年考研真题(含复试)与典型题(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圣才出品】

新闻传播学年考研真题(含复试)与典型题(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圣才出品】

第2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2.1 考点难点归纳一、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1.《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份在境外出版的中文近代报刊,它是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由米怜创办的宗教月刊。

该刊以传教为宗旨,绝大部分内容是阐述基督教教义,其次是宣讲伦理道德,再次是介绍天文学等科学知识。

后期增辟专栏,介绍世界各国概况,涉及时政,语言风格生动平易,通俗易懂。

它创造了“孔孟加耶稣”的对华宣传模式。

它的创办,揭开了近代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的第一页。

2.《特选撮要每月纪传》《特选撮要每月纪传》由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于1823年7月在巴达维亚创办并自任主编。

该刊每月一期,每年一卷,每期8页,木刻竹纸印,内容为宗教、时事、历史及杂俎等。

该刊于1826年停刊,共出四卷。

3.《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于1833年8月1日在广州创刊,由郭士立创办、主编。

内容包括宗教、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知识、新闻和杂俎等各个方面,并以时事政治为主,宗教已退居次要地位,不再刊载解释教义的专文,言论主要用来宣传中外人士之间的行为准则。

1834年1月,发表《新闻纸略论》一文,全长331字,叙述了报纸的起源、新闻自由和当时西方一些国家的报纸出版情形,这是我国中文报刊上刊载的第一篇新闻学专文,1838年10月停刊。

4.《蜜蜂华报》葡萄牙文周报《蜜蜂华报》由澳门立宪党首领巴波沙于1822年9月12日创刊,是澳门出版的、也是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外文报纸。

该报是当时的葡萄牙执政党在澳门创办的政府机关报。

1823年12月27日,由于葡萄牙执政党被推翻而被查封,仅出版了一年多时间。

5.《广州纪录报》《广州纪录报》,原名为《广州纪录与行情报》,是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英文报刊。

1827年11月8日在广州创刊,双周刊,1834年后改为周刊,逢星期二出版。

该报由英国鸦片商马地臣出资创办,美国商人伍德为第一任编辑,撰稿人有马礼逊、施赖德等。

新闻传播学考点归纳历年考研真题(含复试)与典型题(舆论引导与舆论监督)【圣才出品】

新闻传播学考点归纳历年考研真题(含复试)与典型题(舆论引导与舆论监督)【圣才出品】

第9章舆论引导与舆论监督9.1 考点难点归纳一、舆论监督与舆情引导相辅相成(1)舆论监督是指新闻媒体公开揭露、批评政党、政府、社会团体、公职人员以及社会一切违反法律和社会公德的言行。

(2)舆论引导是指新闻媒体劝服大众尊重、遵循、实行国家的法规、社会公德及政府的方针、政策,达成社会共识,形成共同行动。

(3)舆论监督的主要监督对象是政府和政府的公职人员;舆论引导的主要引导对象是一般公众。

一种是自下对上的行为,另一种是自上对下的行为,二者相辅相成。

(4)我国党和政府既重视舆论引导又重视舆论监督。

舆论监督与其他的监督方式是要消除党内、政府内的腐败、不正之风。

舆论引导和其他的引导方式是要让大众认识真理,认清方向,认可党和政府的一系列决策。

只有这样才能上下同心同德,形成促人奋进、健康向上的舆论氛围。

二、舆论引导的基本原则、基本态度和基本方法(1)要有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这是做好舆论引导工作必需的自信和实力。

(2)公开信息、揭示真相是舆论引导的基本原则。

(3)相信大众、尊重事实、敬畏法律是舆论引导的基本态度。

(4)讲究舆论引导的艺术是舆论引导的基本方法。

①紧贴社会热点,新闻媒体不失语。

②先发制人,抢占舆论制高点,抢占公众的“第一印象”。

三、舆论监督1.运用新闻媒介开展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1)新闻的舆论监督能产生强大的威慑力,迫使违法乱纪者不得不收敛,或改过自新,促使问题得到很快解决。

(2)新闻的舆论监督是把党和政府的各级领导置于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把自上而下的监督和自下而上的监督结合起来,有利于防止、克服腐败行为和一切不正之风。

(3)新闻的舆论监督有利于加强党和人民的联系,密切党群关系。

(4)新闻的舆论监督体现了我国新闻媒介的根本宗旨,是衡量新闻事业党性的一个尺度。

对于我国新闻工作来说,是否敢于经常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是否敢于公开揭露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人和事,这是衡量新闻事业党性强弱的一个尺度。

新闻传播学年考研真题(含复试)与典型题(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圣才出品】

新闻传播学年考研真题(含复试)与典型题(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圣才出品】

第5章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5.1 考点难点归纳一、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1.传播制度传播制度是指一定社会制度中对大众传播活动直接或间接地起着制约、控制作用的部分。

传播制度作为社会制度的反映,其内容是十分复杂的,它体现了社会制度或制度性因素在各个方面对传播媒介活动的制约和影响。

传播制度体现了全部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复杂性。

2.媒介控制(1)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

政治控制是媒介控制的主要方面,其目的是通过规定大众传播体制,制定法律、法规和政策,来保障媒介为国家制度、意识形态以及各种国家目标的实现而服务。

其内容包括:①规定媒介机构的所有制形式;②对传播媒介的活动进行法制和行政管理;③限制某些信息内容的传播;④为传播事业的发展制定总体规划或实行国家援助。

(2)利益群体和经济势力的控制。

社会上各种利益群体(政党、团体、组织等)和经济势力为保障和维护自身利益,也往往利用各种方式对大众传媒施加影响,进行直接或间接的控制。

(3)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控制。

大众传播的信息传达活动在许多方面对受众的社会权益产生影响,因而广大受众对媒介活动拥有监督控制的权利。

其方式或手段有以下几种:①个人的信息反馈;②结成受众团体,以群体运作方式对媒介活动施加影响;③诉诸法律手段;④通过影响媒介的销售市场来制约媒介活动。

(4)传播媒介的内部控制。

包括制定媒介编辑和报道方针以服务于媒介的政治立场,对传播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进行自律约束等方面。

二、媒介规范理论1.极权主义理论极权主义理论又称威权主义,是一种在对社会事物进行评价和判断时,从与外部权力或权威的关系上考虑问题的认知态度和思维方式。

这一理论是在15世纪中叶近代印刷技术发明不久后的欧洲封建专制主义的气候下产生的,现代仍有残余。

其最大特点是主张媒介必须一切以权力或权威的意志为转移,一切必须为统治者服务。

主要内容包括以下方面:(1)报刊必须对当权者负责,维护国王和专制国家的利益。

(2)报刊必须绝对服从于权力,不得批判占统治地位的道德和政治价值。

新闻传播学年考研真题(含复试)与典型题(新闻评论)【圣才出品】

新闻传播学年考研真题(含复试)与典型题(新闻评论)【圣才出品】

第4章新闻评论4.1 考点难点归纳一、新闻评论概述1.新闻评论的含义新闻评论是针对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以及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或公众广泛关注的社会话题,发表议论、做出分析、讲明道理、直接发表意见的文体或节目样式。

它包括社论(本台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语、专栏评论、述评、杂文随笔等基本体裁,以及广播评论、电视评论、网络评论等各种独特样式。

2.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的比较(1)联系:①新闻报道与新闻评论是现代传播两种基本的表现手段,互相依存、共同配合。

②新闻是评论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与条件,评论因有新闻提供的事实可使道理阐述得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③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重在说明“是什么”。

而评论则是对新闻事实本质的揭示,重在回答“为什么”“怎么样”。

新闻务实,评论务虚,一实一虚,构成媒体的两大表现样式。

(2)区别:①反映内容不同:a.新闻报道主要向受众传递新的事实信息,提供新闻事件的事实真相;b.新闻评论则以新闻提供的事实为出发点,深入挖掘事实表象所掩盖的本质,然后进行分析说理,由点到面,由表及里,深刻揭示事实所蕴含的意义,直接阐明作者对事实或问题的评价与看法,传播观点信息,反映传播的意图。

②写作目的不同:a.新闻报道在满足受众欲知未知目的的同时,发挥宣传政策、表彰先进、传播知识、激浊扬清等作用;b.新闻评论则旨在使新闻内在的思想得以引申、提高与升华,直接阐明主张与思想观点,摆事实是其论证的手段,讲道理为其根本目的。

③表达方式不同:a.新闻报道以记叙为主,以讲清事实“五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情、为什么等)为基本条件;b.新闻评论以议论为主,讲究概念、判断、推理,要求论点准确、论据充分、论证有逻辑性。

3.新闻评论的根本特征(1)论题具有强烈的新闻性。

①新闻评论以新闻为依托。

新闻时效性越强越好,且应关系国计民生,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密切关注。

②新闻评论是针对现实工作和实际生活中的某一个热点问题、某一类思想倾向而写,充分发挥舆论的导向作用。

新闻传播学年考研真题(含复试)与典型题(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圣才出品】

新闻传播学年考研真题(含复试)与典型题(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圣才出品】

第10章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10.1 考点难点归纳一、国民党新闻统制的重建与新闻界的抗争1.《文萃》周刊《文萃》周刊于1945年10月在上海创刊,初为文摘性刊物,以转载进步文字为主。

1946年,《文萃》逐步改版为时事政治性刊物。

1947年改为地下出版,并改名《文萃丛刊》,每期以一篇文章的篇名作书名,由16开杂志形式改为32开书本形式。

同年7月,文萃丛刊社被国民党特务查获,该刊工作人员吴承德、陈子涛、骆何民三人被捕,后在上海解放前夕惨遭杀害,史称“文萃三烈士”。

2.“拒检运动”“拒检运动”是指国统区新闻界争取新闻出版自由的一场斗争。

(1)经过:①1945年8月7日,重庆国讯书店在其他进步出版机构的支持下,不送国民党当局审查而自行出版了黄炎培撰写的《延安归来》一书,揭开了“拒检运动”的序幕。

②进步人士张志让、杨卫玉、傅彬然三人起草了重庆杂志界宣布“拒检”的联合声明,在征得《宪政》月刊、《国讯》周刊、《中华论坛》等16家杂志社的签名后,于8月17日正式发表,庄严宣布自9月1日起上述16家杂志社将不再送检,并将这一决定正式函告国民党中宣部、宪政实施协进会和国民参政会。

8月27日,重庆杂志界联谊会集会,在拒检声明上签名的杂志社增至33家。

③由生活书店、新知书店、读书出版社、国讯书店等19家出版社组成的新出版业联合总处宣布坚决支持重庆杂志界的拒检声明,叶圣陶等进步人士发表了《我们永远不要图书杂志审查制度》等文章。

④9月15日,由10家杂志社联合出版、国讯书店发行的四开报纸《联合增刊》第1期问世,内容以民主和团结为中心,刊有张志让撰写的《胜利后的民主与团结问题》等大胆发表国是主张的文章。

⑤9月1日和4日,重庆《新华日报》先后发表社评支持“拒检运动”。

这一运动得到各界广泛支持,迅速扩展到成都、昆明等地,并由出版界扩展到新闻界。

(2)意义:拒检运动的兴起与发展,使国民党当局陷入被动局面。

为了缓和国内外的矛盾,国民党当局被迫做出让步,于9月12日宣布:“自10月1日起废止战时新闻检查制度。

新闻传播学年考研真题(含复试)与典型题(新闻事业)【圣才出品】

新闻传播学年考研真题(含复试)与典型题(新闻事业)【圣才出品】

第6章新闻事业6.1 考点难点归纳一、新闻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新闻体制。

新闻媒介的所有制性质是新闻体制中的核心,决定了媒介的管理方式、与政府关系以及媒介运作方式。

各国新闻媒介的所有制基本上有三种:私营媒介、公营媒介和国营媒介。

(2)生产力水平决定新闻事业的发展水平。

(3)传播工具的物理性能决定传播工具的特点。

(4)受众的多元需要促使传媒多样化。

(5)反映现实生活的需要决定新闻体裁的多样化。

(6)新闻教育适应新闻事业而产生、发展。

二、新闻事业的性质1.新闻事业的特点(1)新闻事业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同经济基础的联系更直接。

(2)新闻事业反映社会生活,报道面最广,时效最迅速,影响极大。

(3)新闻事业通过特有的新闻手段为经济基础服务。

2.新闻事业的阶级性(1)新闻事业的阶级性是指报纸、广播、电视等在反映客观世界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立场、思想、观点,它们客观上有利于某个阶级的利益。

(2)新闻事业掌握在一定阶级手中。

(3)新闻报道的内容具有阶级性。

(4)新闻事业阶级性的独特表现形式:主要是通过对新闻(也包括对事实)的取或舍、抢或压、详或略,甚至报道的真或假表现出来的;同时,也直接表现在对新闻、对事实所作的评论上:是赞成还是反对、是肯定还是否定、是倡导还是贬斥……此外,新闻标题字号的大或小,新闻所放位置的高或低,新闻所占栏数的多或少,直至版面中心思想的凸现或分散……所有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新闻事业的阶级性、新闻工作者的阶级立场和思想感情。

(5)新闻事业是阶级的舆论工具。

这样表述有三点好处:①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②强调了新闻事业区别于其他意识形式的特点是:通过特殊的新闻手段反映和形成舆论;③指出在阶级社会里,它具有阶级性,是代表一定阶级公开发言的机关。

3.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与资本主义新闻事业的原则区别(1)两种新闻事业分别建立在不同的经济基础之上。

(2)两种新闻事业分属于不同的阶级,各自为本阶级的利益服务。

新闻传播学历年考研真题(含复试)与典型题详解-传播理论(第1~5章)【圣才出品】

新闻传播学历年考研真题(含复试)与典型题详解-传播理论(第1~5章)【圣才出品】

第二部分传播理论第1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1.1考点难点归纳一、传播的概念1.定义(1)国外学者对传播的定义:①库利(社会学角度):传播是指人与人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在空间中得到传递、在时间上得到保存的手段。

它包括表情、态度、动作、声调、语言、文章、印刷品、铁路、电报、电话以及人类征服空间和时间的其他任何最新成果。

②皮尔士(符号学或语义学角度):传播即观念或意义(精神内容)的传递过程。

③施拉姆: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④戈德的“共享说”:传播就是变独有为共有的过程。

⑤格伯纳的“互动关系说”:传播可以定义为通过讯息进行的社会的相互作用。

⑥贝雷尔森和塞纳的“符号说”:运用符号——词语、画片、数字、图表等传递信息、思想、感情、技术等。

这种传递的行动或过程通常称为传播。

⑦霍夫兰的“目的、影响、反应说”:传播是某个人(传播者)传递刺激(通常是语言的)以影响另一些人(接受者)行为的过程。

⑧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是指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2)国内主要学者对传播的定义:①郭庆光: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②邵培仁: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③胡正荣:传播是信息的流动过程。

传播包含两个要素——信息(传播的材料)、流动。

④张国良:传播即传受信息的行为(或过程)。

2.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传播的类型从普遍意义上讲,传播分为非人类传播和人类传播,人类传播又分为非社会传播和社会传播,非社会传播指人的自我传播,社会传播则包括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新闻传播学考点归纳历年考研真题(含复试)与典型题(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圣才出品】

新闻传播学考点归纳历年考研真题(含复试)与典型题(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圣才出品】

第9章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9.1 考点难点归纳一、从国际传播到全球传播1.国际传播的概念国际传播是以国家社会为基本单位,以大众传播为支柱的国与国之间的传播。

国际传播的基本主体包括国家、国际机构、超国家机构、同盟或地区集团、跨国组织或运动、国内各种集团或组织以及个人。

国际传播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并与国家或民族利益紧密联系。

日本学者生田正辉指出:国际传播的首要特征,是它与政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它是一种由政治所规定的跨国界传播。

2.全球传播全球传播是国际传播的扩大和发展,它既包括传统的国际传播的各个领域,又拥有自己的全新课题。

全球传播的出现与跨国传播科技的发展和全球信息化的进程密切相关,其主体出现了多元化趋势,媒介仍然是大众媒介,具有跨国传播功能的个人媒介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与国际传播关注国家双边关系和多边关系不同,全球传播关注的是全世界全人类范围的问题。

全球传播也具有很强的政治性,但跨国界、跨文化交往和由此产生的世界影响也日益重要。

3.全球信息化的影响和冲击(1)经济全球化。

经济信息的全球性实时传播的实现使得生产、流通和消费各领域的全球经济一体化关系越来越密切。

(2)政治全球化的加速:①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的界限模糊;②地理政治向全球政治变化。

(3)文化的交流、融合、摩擦和冲突的全球化。

文化输出和文化传播的比重增大,异文化间的交流、摩擦和碰撞的日常化。

二、关于世界信息传播秩序的论争1.世界信息生产和流通结构的不平衡现行的全球性信息系统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和不平等状况。

主要表现在:(1)“信息富有国”和“信息贫困国”之间的两极分化十分严重。

(2)少数发达国家凭借自己强大的经济、技术和资本实力控制着世界信息生产和传播,造成了世界信息单向流通的不平衡、不平等结构。

(3)这种结构维护的是少数发达国家的利益,而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置于受控制、受支配的地位。

2.“新世界信息秩序”论争及其发展阶段“新世界信息秩序”论争是发展中国家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围绕建立“均衡、平等”的世界信息传播新秩序问题而与发达国家之间展开的一场旷日持久的大论战。

新闻传播学考点归纳历年考研真题(含复试)与典型题(五四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圣才出品】

新闻传播学考点归纳历年考研真题(含复试)与典型题(五四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圣才出品】

第6章五四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6.1 考点难点归纳一、《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1.《新青年》《新青年》是中国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

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初名《青年杂志》,自第2卷起改为本名。

16开月刊,每出满6号为一卷,从创刊至1922年7月,共出刊9卷54号。

创办人为陈独秀。

《新青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陈独秀主撰阶段(1915年9月至1917年12月)、编辑部同人轮流主编阶段(1918年1月至1920年5月)和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机关刊物阶段(1920年9月至1922年7月)。

其主要宣传内容包括:①提倡自由民主,反对封建礼教,开展批孔运动;②提倡科学,反对迷信;③发起文学革命运动,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

2.陈独秀陈独秀是五四运动时期的著名政治活动家和政论家,《新青年》的创办人、主编、主要撰稿人,1918年与李大钊等合办《每周评论》。

陈独秀在《新青年》创刊号上发表了有发刊词性质的纲领性政论《敬告青年》一文,向青年读者提出六方面要求: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陈独秀提倡的科学内容包括了科学和民主。

3.李大钊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的卓越宣传家和中国无产阶级新闻活动的先驱。

他揭开了我国报刊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新的一页。

1916年,他从日本寄给《新青年》第一篇稿件《青春》;1918年,在报刊上陆续发表了几篇热情歌颂十月革命的文章,有《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五四运动前夕,李大钊把轮值主编的《新青年》第6卷第5号编成《马克思研究》专号,写了长篇论文《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李大钊是《新青年》编辑部中接受并宣传十月革命的第一人,把新文化运动推向了新阶段。

二、新的报刊宣传阵线的形成1.《每周评论》《每周评论》是五四时期最有影响的报纸之一,小型政治时事评论报纸,于1918年12月22日在北京创刊。

新闻传播学考点归纳历年考研真题(含复试)与典型题(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圣才】

新闻传播学考点归纳历年考研真题(含复试)与典型题(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圣才】

第11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11.1 考点难点归纳一、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的创建与初步发展1.《人民日报》《人民日报》于1948年6月15日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创刊,由原《晋察冀日报》和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合并改组而成,初为华北局机关报,1949年3月15日迁入北平出版,8月1日改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

建国后,《人民日报》迅即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报纸,并向国外发行。

自1955年1月起,该报先后在上海、武汉、西安等地出版航空版,1956年改版后扩充为8版。

《人民日报》的主要内容是:报道评论国内外重要时事和重要思想、政策问题;介绍全国各地及首都的情况与中心工作,交流经验,开展各种思想与工作问题的讨论;刊登文艺作品和介绍文艺工作经验;发表读者来信问答。

2.中国新闻社中国新闻社于1952年9月14日在北京成立,10月1日开始发稿。

该社由国内一批热心新闻事业的知名人士发起组织,由33人组成理事会,金仲华任社长。

该社以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和外籍华人为对象,在宣传上根据华侨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方针和政策,报道祖国政治、经济、文教、卫生等建设成就和闽粤要闻、侨乡情况,以促进爱国华侨的大团结。

每日广播华语记录新闻5000字,后逐渐增至8000字,同时向海外航寄新闻稿《中国新闻》,还发行有关中国风光、文物、建设等内容的照片,以后逐步增加供应文字特稿、摄制电影、制作唱片、出版画报等项业务。

中国新闻社成立后,又在广东、福建和上海三地设立分社,在广西、云南设立记者站,在香港设立办事处。

3.新闻总署新闻总署是新中国领导与管理全国各类新闻媒介与新闻工作的行政机构,于1949年10月19日成立,由胡乔木任署长。

下属机构与单位有一厅(办公厅)、一社(新华通讯社)、三局(广播事业局、国际新闻局、新闻摄影局)、一校(北京新闻学校)。

新闻总署成立后,为在全国范围内建设新民主主义新闻法制做了大量的工作。

1952年8月7日,新闻总署被撤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章新闻评论
4.1 考点难点归纳
一、新闻评论概述
1.新闻评论的含义
新闻评论是针对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以及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或公众广泛关注的社会话题,发表议论、做出分析、讲明道理、直接发表意见的文体或节目样式。

它包括社论(本台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语、专栏评论、述评、杂文随笔等基本体裁,以及广播评论、电视评论、网络评论等各种独特样式。

2.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的比较
(1)联系
①新闻报道与新闻评论是现代传播两种基本的表现手段,互相依存、共同配合。

②新闻是评论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与条件,评论因有新闻提供的事实可使道理阐述得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③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重在说明“是什么”。

而评论则是对新闻事实本质的揭示,重在回答“为什么”“怎么样”。

新闻务实,评论务虚,一实一虚,构成媒体的两大表现样式。

(2)区别
①反映内容不同:a.新闻报道主要向受众传递新的事实信息,提供新闻事件的事实真
相;b.新闻评论则以新闻提供的事实为出发点,深入挖掘事实表象所掩盖的本质,然后进行分析说理,由点到面,由表及里,深刻揭示事实所蕴含的意义,直接阐明作者对事实或问题的评价与看法,传播观点信息,反映传播的意图。

②写作目的不同:a.新闻报道在满足受众欲知未知目的的同时,发挥宣传政策、表彰先进、传播知识、激浊扬清等作用;b.新闻评论则旨在使新闻内在的思想得以引申、提高与升华,直接阐明主张与思想观点,摆事实是其论证的手段,讲道理为其根本目的。

③表达方式不同:a.新闻报道以记叙为主,以讲清事实“五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情、为什么等)为基本条件;b.新闻评论以议论为主,讲究概念、判断、推理,要求论点准确、论据充分、论证有逻辑性。

3.新闻评论的根本特征
(1)论题具有强烈的新闻性
①新闻评论以新闻为依托。

新闻时效性越强越好,且应关系国计民生,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密切关注。

②新闻评论是针对现实工作和实际生活中的某一个热点问题、某一类思想倾向而写,充分发挥舆论的导向作用。

(2)论题具有鲜明的思想性
即必须从政治的视角辨析是非,阐明立场,纠正谬误,宣示观点,给出科学的思想方法,给出解读论题的正确思路。

(3)论说具有广泛的公众性
①要求所提出和解决的应该是具有普遍现实意义、广大民众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同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又能反映人民群众的要求和呼声的问题。

②要求立论客观、公允,为民代言,为民立言,真正成为公众利益的代表者。

③要求评论的论述和语言表达方式符合广大民众的特点和需要,为人民所喜闻乐见。

④群众对新闻评论的积极参与。

4.新闻评论的功能
(1)新闻评论的社会功能:①认识功能;②教育功能;③导向功能;④监督功能。

(2)新闻评论的特殊作用:
①引导作用。

引导社会舆论、引导实际工作、引导社会生活和引导受众思想。

②解读作用。

对新修改或出台的政策法规、刚刚发生的重要的新闻事件、令人关注的社会现象、普遍存在的思想问题等进行必要的解读或剖析。

③表态作用。

代表党和政府表明对国内外重大事件的立场和态度,代表媒介发表对典型的新闻事件或社会现象的看法和见解,代表公众表达对某一事物或问题的意见和倾向。

④深化作用。

包括由表及里、由实入虚、由点及面三个方面。

⑤协调作用。

在反映、组织、引导舆论的过程中适当地调节舆论温度,在传播与反馈的过程中逐步地平衡社会心态,在配合新闻报道的过程中有效地协调信息的内容和流向,避免不必要的偏差或误解。

二、新闻评论的选题与立论
1.新闻评论的选题
(1)选题,即选择新闻评论所要评述的事物或要论述的问题,它规定着评论的对象与范围。

(2)选题的依据:①当前的客观形势、舆论动向、宣传任务以及最近中央发布的重要
决定、工作部署和最新的政策精神;②实际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变革、新矛盾、新风险,以及来自广大群众和社会基层的呼声和要求;③重要的新闻事实、新闻事件和新闻典型。

(3)选题的来源及获取新闻评论选题的具体方式:政策文件的学习研究、作者的发现、媒介的报道、受众的提供、专门的策划等。

(4)好的论题应具备的条件:①触及现实,富有新意;②面向全局,准而有当;③大中取小,以小见大。

(5)选题的类型:①常规性选题。

配合重大的节日、纪念日、主题日所确定的选题。

②事件性选题。

以突发性新闻事件或记者新近采集到的新闻事实为分析议论对象的选题。

③社会性选题。

与公众生活和工作密切相关的、能够引起普遍关注的社会现象或问题类选题。

2.新闻评论的立论
(1)立论是指形成和提出评论的中心论点,即确定评论的主要看法和基本见解。

它贯穿于评论的始终,起着统帅整篇评论文章或整个评论节目的观点和材料的作用。

(2)立论的前提:调查研究,既包括论题、材料、由头的收集,也包括见解、看法的采集;既是发现、捕捉问题的过程,也是分析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的过程。

(3)立论的要求:针对性、新颖性、准确性、前瞻性。

三、新闻评论的标题与结构
1.新闻评论的标题
(1)新闻评论的标题以简短的文字提示来标明其论题范围、主要见解、基本倾向和情感诉求,是评论内容的高度概括和集中体现。

(2)评论标题与新闻标题的区别:
①标题的任务不同。

新闻标题以具体的新闻事实为根据,目的在于提示新闻中最主要和最值得注意的事实。

评论标题以标明论题范围和传达作者的态度、见解为目的。

②拟题的手法不同。

新闻标题往往采用客观叙述或描写的方式,作者的态度和倾向蕴含于事实的概括与叙述之中。

在评论标题中,作者的立场、观点、态度、倾向往往直接表现出来,除叙述、描写等手法外,还经常采用提问、感叹、反诘、商榷等方式做题,具有较为强烈的感情色彩。

③标题的结构不同。

新闻(特别是消息)的标题结构较为复杂,一般由主题和辅题组成,辅题又包括引题和副题。

评论标题的结构比较简单,通常只有一行主题,极个别情况下才有辅题(多为副题)出现,显得一目了然。

④写作的要求不同。

新闻标题在简练的前提下一般较为具体,句式上也较为完整。

评论标题往往较为抽象,虚题较多,句式上也较灵活,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也可以是一个词组、一个词语,甚至是一两个字,显得简洁、精炼。

(3)评论标题的功能:①概括论题范围;②体现中心论点;③表明作者态度;④引发受众兴趣。

(4)评论标题的要求:
①贴切:a.题文一致;b.遣词用字应准确恰当;c.题义确切明了。

②具体。

避免空泛乏味,大而无当。

③鲜明。

有立场、有观点、有态度、有倾向。

④精炼。

结构简单,句式简短,文字简洁。

⑤生动。

变换标题句式,活用成语、俗语,巧用修辞手法等。

2.新闻评论的结构
(1)评论的结构既指评论的谋篇布局,又指评论的逻辑顺序,是对评论的层次安排与逻辑思路的总体构思与谋划。

按评论文章(或节目)的结构顺序,可将其分为开头、中间和结尾三部分;在具体的结构布局中,则分别称为引论、本论和结论。

(2)评论的结构布局应注意的几个基本原则:
①考虑文章的具体内容,根据评论所要分析的事物或所要论述问题的实际情况、内在逻辑联系和发展变化规律,围绕论题和中心论点组织安排评论的观点、材料和先后顺序。

②考虑受众的实际状况,根据其文化水平、接受能力、认识规律和心理需求安排评论的逻辑思路和前后布局。

③反映自己的特色和风格,在遵循评论结构总体框架和基本规律的同时,在开头、结尾和层次安排上应体现个性特征。

(3)评论结构的基本要求:布局合理、层次明晰、逻辑顺畅。

(4)评论的结构方式:
①归纳式。

一种从材料到观点,先分论后结论的结构方式,比较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和思维活动的逻辑顺序。

②演绎式。

一种从观点到材料,先结论后分论的结构方式,与人们日常的说理习惯相适应,对强调评论的中心论点、体现评论的鲜明态度有所帮助。

③并列式。

一种将总论点分解为两个以上并列的分论点,然后分别进行论证的结构方式。

对内涵较为丰富的事件或问题,采用这种结构方式,有助于议论的全面与周密。

④递进式。

一种对论题进行逐层分析,使议论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结构方式。

适用于内容较为复杂的事件或问题,容易使议论更为深入和透彻。

四、新闻评论的说理艺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