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纺织品以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和湖北江陵秦汉墓出土的丝麻纺织品数量最多
中国古代纺织品
中国古代纺织品高汉玉采用麻、丝、毛、棉的纤维为原料,纺绩(纺沙、辑绩、缫丝)加工成纱线后经编织(挑织)和机织而成的布帛,通常称纺织品。
不同时期的纺织品是衡量人类进步和文明发达的尺度之一。
中国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掌握了纺织技术。
中国古代的丝麻纺织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在世界上享有盛名。
古罗马帝国最早是通过“丝绸之路”上丝织品的传播,称中国为“丝之国”的。
新石器时代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距今约7000年)发现有苘麻的双股线,在出土的牙雕盅上刻划着4条蚕纹,同时出土了纺车和纺机零件。
江苏吴县草鞋山遗址(距今约6000年)出土了编织的双股经线的罗(两经绞、圈绕起菱纹)地葛布,经线密度为10根/厘米,纬线密度地部为13~14根/厘米,纹部为26~28根/厘米,是最早的葛纤维纺织品。
河南郑州青台遗址(距今约5500年)发现了粘附在红陶片上的苎麻和大麻布纹、粘在头盖骨上的丝帛和残片,以及10余枚红陶纺轮,这是最早的丝织品实物。
浙江吴兴钱山漾遗址(距今5000年左右)出土了精制的丝织品残片,丝帛的经纬密度各为48根/厘米,丝的拈向为Z拈;丝带宽5毫米,用16根粗细丝线交编而成;丝绳的投影宽度约为3毫米,用3根丝束合股加拈而成,拈向为S拈,拈度为35个/10厘米。
这表明当时的缫丝、合股、加拈等丝织技术已有一定的水平。
同时出土的多块苎麻布残片,经密24~31根/厘米,纬密16~20根/厘米,比草鞋山葛布的麻纺织技术更进一步。
新疆罗布泊遗址出土的古尸身上裹着粗毛织品,新疆哈密五堡遗址(距今3200年)出土了精美的毛织品,组织有平纹和斜纹两种,且用色线织成彩色条纹的,说明毛纺织技术已有进一步发展。
福建崇安武夷山船棺(距今3200年)内出土了青灰色棉(联核木棉)布,经纬密度各为14根/厘米,经纬纱的拈向均为S拈。
同时还出土了丝麻织品。
上述的以麻、丝、毛、棉的天然纤维为原料的纺织品实物,表明中国新石器时代纺织工艺技术已相当进步。
纺织品中国之最
/archaeology/(爱丁堡)/en_polecam.htm/f?kz=88073136【考古知识】中国之最- 纺织品现存最早的古代服饰:古代纺织品不易保存,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了50多件成品,其中保存完好或基本完整的成件服饰有20多件,有丝棉袍、夹袍、单衣、单裙、手套、鞋子等,这是考古发现中一次出土古代服饰最多的一次。
1982年1月上旬,湖北荆州地区博物馆在江陵县马山乡砖厂的取土厂内发现一座小型战国墓,从棺内出土的衣服19件,学术界认为这是我国能见到的时代最早的古代服饰,比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成件服饰早半个多世纪。
最早的麻纺织品:迄今发现最早的麻纺织品是1972年在江苏吴县草鞋山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的葛布残片,共有3块,为麻质,用双股纱线纺成,较粗糙,花纹为山形和菱形斜纹,还有罗纹边,距今已有5000多年。
第一次发现最精细最完好的麻布是1972年在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细麻布,共有4种,其中灰色麻布长1.5米,宽0.205米,表层有银灰色涂料,经碾轧处理后像油布一样,经度每厘米为32-38根,纬度为每厘米36-54根,迄今发现最早的麻类印花织物是1979年在江西省贵溪县仙岩一带的春秋战国崖墓中出土的双面印花苎麻织物,花纹为银白色,该印花麻布为残片。
最早的鞋:迄今发现最早的麻鞋是湖北省凤凰山168号墓出土的麻鞋。
入墓年代为公元前167年,属西汉早期,麻鞋保存完好,形状为双尖翘头,面料为白色平纹织的麻布,质地细密坚实,鞋里用麻线编织而成。
现存最早的织锦鞋是新疆吐鲁番高昌古城出土的一双织锦圆头鞋,时间是前凉末年(4世纪后半叶)。
这双彩锦鞋出土时色泽如新,做工也十分讲究,鞋长22.5厘米,宽8厘米,鞋圆头处的花纹是一对猛狮。
鞋面有“富且昌,宜侯王,天延命长”等汉字,距今已有1600多年,过去在汉墓中曾发现过类似的锦鞋,但实物已失落。
最早的蚕丝丝织品:1956年和1958年在浙江湖州市钱山漾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了一些绢片、丝带和丝线,经鉴定这些蚕丝、丝带和绢片的原料都是家蚕的蚕丝,这是现存最原始的帛绢,已有4000多年了。
中国服饰文化 中英版
An anthropologic understanding of clothing
Clothing in pre-history time: From nothing to everything natural - Why do people develop clothing.
《诗经·小雅·采菽》:赤芾在股,邪幅在下。郑《笺》:古者田渔而食,因 衣其皮,先知蔽前,后知蔽后。
《礼记·深衣》:短毋见肤。长毋被土。续衽钩边。要缝半下。袼之高下。 可以运肘。袂之长短。反诎之及肘。带。下毋厌髀。上毋厌胁。当无骨 者。
Two leading factors in costume culture: - Available materials, textiles - Tailoring skills, or fashion - Aesthetic intention and institutional conventions
Essential factors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Clothing 中国服饰史上的重要因素
-Material材料 -Social custom社会习俗 -Tailoring, or styles剪裁,风格 As always, related readings相关作品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ry works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服饰描写
The beginning of textile clothing
(一) 麻织
1. 传说:伏羲氏养蚕织绵; 神农氏“教民桑麻以为 布帛”
2. 远古、秦汉时期主要纺 织材料:
•葛 • 大麻(汉麻) • 苎麻(中国草)
纯苎麻布
Silk Textiles
纱罗|千年汉罗匠心传承——四经绞罗织造技艺和传承
纱罗|千年汉罗匠心传承——四经绞罗织造技艺和传承《千年汉罗匠心传承——四经绞罗织造技艺和传承》杨颖蒋玉秋罗作为中国最古老的特殊组织结构丝织品类之一,其历史悠久,有着独特的肌理和质感,是中国古代高超丝织技艺的代表之作。
四经绞罗作为复杂罗组织中的一种,最早出现于商周时期,兴盛于汉代,宋代达到鼎峰,明清以后逐渐衰落,现如今四经绞罗织造工艺几近失传。
自1996年开始,位于苏州工业园区的家明织造坊四经绞罗织造技艺传承人——周家明,复原了已经失传的四经绞罗织造技艺,且复制了织造难度极高的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耳杯菱纹罗、江陵马山楚墓出土四经绞罗。
工作中的周家明(摄影:蔡婧)一、四经绞罗释名《玉篇》中载:“经,经纬以成缯帛也。
”织物一般由经线与纬线交织而成,从丝为经,衡丝为纬,凡织,经静而纬动。
经线便是织物中的纵线,罗的两股纵线相互纠绞谓之“绞经”。
《易·系辞》中写道:“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
”《尔雅·释器》中载:“鸟罟谓之罗。
”由此说明,罗最初并不特指丝织品种,而是古代先民作为捕猎工具用的“网”。
到了汉、唐期时期,把绞经织物称为“罗”,有着“方孔曰纱,椒孔曰罗”的说法。
明、清以后,罗的名称开始与纱相互借用混淆,并以“纱罗”作为绞经织物的统称。
但“纱”与“罗”无论是在组织结构还是织造工艺上都有很大的不同。
罗是指多根经线相互扭转,相邻绞经组之间环环相扣连接形成链条状,并与纬线交织的绞经罗织物,也就是链式罗。
链式罗自古以来就有丰富的组织结构变化,在考古发现中,使用最多的链式罗为四经绞罗和二经绞罗,它们在经线相绞根数和纱线密度上存在差异。
一般来说,二经绞罗常与四经绞罗同时交织出现,互为花部与地部,从而在织物表面形成花纹,其中织造水平最高以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耳杯菱纹罗最具代表性。
绞经纱组织(家明织造坊)四经绞罗组织结构自古以来,罗作为丝绸品类中的高级织物,只有上层阶级才可穿用。
秦汉时期的纺织、染织工艺
•
我国古代染色的染料大都是天然矿物或植物 染料,而以植物染料为主。古代将原色青、赤、 黄、白、黑称为「五色」。将原色混合可以得到 间色(多次色)。 • 下面谈谈汉代是怎样将织物染成这些颜色的。 • 青色——主要是用从蓝草中提取的靛蓝染成的。 东汉时期,马蓝已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经济作物。 在陈留(今河南开封)一带有专业性的产蓝区。文 学家赵岐,路过陈留,看见山岗上到处种着蓝草, 就兴致勃勃地写了一篇《蓝赋》,并作序说“余 就医偃师,道经陈留,此境人皆以种蓝染为业。” 当时在南方却多用吴蓝(木蓝槐蓝)。
•
麻织工艺——秦汉时代,社会生产力的 进一步提高,苎麻的栽培和加工技术都有 了提高。经化验证实当时已用石灰,草木 灰等碱性物质来煮炼苎麻,进行化学脱胶。 这不不仅使纤维分离的更精细,可以纺更 细的纱,织更薄的布,而且大大缩短了原 来微生物脱胶周期,提高了生产效率,为 苎麻的广泛应用创造了条件。
麻 类 织 物
• 凤鸟凫几何纹锦,战 国中期,经线提花锦, 1982年湖北江陵马山 1号楚墓出土,幅宽 49-50厘米,幅边0.6 厘米,厚0.33毫米, 经密每厘米112根, 纬密每厘38厘米,花 纹经向长7.2厘米, 纬向宽20.5厘米,湖 北省荆州地区博物馆 藏。
秦汉时期纺织业的发展
• 随着农业的发展,秦汉时期的手工业也很快 地发展。官营、私营手工业都很发达,当时的官 营纺织手工业规模都很大。为了供应皇室纺织品 的需要,西汉在京师长安设有东、西两织室,由 织室令丞主管。这时民间手工业最普遍的是纺织 业,时谚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 受之寒”,纺织手工业一般的来说是与农业密切 结合的,一个农户的家庭,总是“男耕女织”, 解决衣食问题。 纺织手工业的原料在种桑养蚕,汉时对农桑 业很重视,每年必由皇后举行养蚕仪式。这种采 桑养蚕也是妇女们的劳动,汉乐府民歌中有一诗 名《陌上桑》,叙述秦罗敷在春月采桑时严辞斥 责一个侮弄她的太守的故事。
马王堆汉墓中的丝绸文物解码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
马王堆汉墓中的丝绸文物解码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古代丝绸之路是一条连接东西方的重要贸易通道,贯穿丝绸、茶叶、香料等珍贵商品的传递。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丝绸文物,向我们揭示了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
这些文物以其精美的质地和独特的图案,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性和影响。
本文将对马王堆汉墓中的丝绸文物进行解码,并探讨其对古代丝绸之路的贡献。
一、马王堆汉墓丝绸文物概述马王堆汉墓位于湖北省襄阳市,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汉代墓葬之一。
墓内出土的各类丝绸文物引起了广泛关注。
这些文物包括丝绢、锦缎、绣品等,制作精湛,保存完好。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汉代女尸身穿的丝绸绸缎,以及墓主人的衣饰、陪葬品等。
二、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古代丝绸之路分为南线和北线,而马王堆位于两条丝绸之路交汇的位置,成为了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
南线主要负责丝绸、茶叶等商品的传递,而北线则负责珍贵的马匹、玳瑁等物品的运输。
马王堆作为南线和北线的交汇点,承担着连接东西方贸易的重要功能。
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丝绸文物成为了古代丝绸之路交流与贸易的有力证明。
三、丝绸文物的解码1. 丝绸纺织技术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纺织品及其制作工具,展示了汉代丝绸纺织技术的高超水平。
这些文物中的纺织图案精美细腻,反映出古代中国丝绸工艺的高度发达。
通过对丝绸纺织技术的解码,我们得以了解古代中国丝绸的生产过程和技艺特点。
2. 丝绸品质与交流马王堆汉墓中的丝绸文物为我们提供了解古代丝绸品质和交流方式的重要线索。
丝绸在古代丝绸之路中扮演着核心角色,而马王堆的丝绸品质优良,是其在古代贸易中的重要优势。
从墓葬中出土的丝绸文物来看,还可以看出古代丝绸之路贸易的广泛性与交流的密切程度。
3. 文化与艺术交融丝绸文物不仅反映了贸易与交流,还蕴含了古代丝绸文化的独特魅力。
马王堆汉墓中的丝绸绸缎上绣有各种吉祥图案和寓意,展示了古代丝绸艺术的独特魅力。
通过对这些文物的解码,我们得以了解马王堆地区古代丝绸文化的繁荣和影响力。
汉朝的纺织
Hale Waihona Puke 朱红菱纹罗丝绵袍上衣下裳 相连,衣领相交,衣襟由左 向右折到右侧身旁。这种款 式在西汉早期贵族妇女中广 为流行。朱红菱纹罗面料是 一种单色的暗花绞经组织丝 织物,由两根经丝相互绞转 织成,具有特别明显的方孔。 这种方孔不易发生滑移,十 分牢固。有专家甚至把罗称 之为真正的纱,而平纹纱则 称之为“假纱”。 从织造技术看,朱红菱罗的 工艺较复杂。
绦是丝带的古称。在战国 楚墓中就有出土。长沙马王堆 汉墓出土的丝带有3种:①用于 装饰衣物的丝织狭带,简文称 为“缓绦”;②用于手套和棺 内包裹尸体的有“千金”两字 的丝带和麻带;③有鱼尾纹的 捆尸筒状组带。这3种绦带均属 于编织物,只有经线,没有纬线, 即用两组经线呈45度角相互编 织。“千金”绦在中国是第一 次发现,有篆字“千金”绦的 编织密度为每厘米60根,全幅 表层和里层有经线202根,是丝 带中的上乘佳品。
汉代宽袖绕襟深衣
被汉代女性首要推 崇的和喜爱的服装 当属深衣。深衣的 产生来源于“礼”, 既符合礼节,遵循 社会公德和民俗, 又象征品格或者表 示敬意,显示出端 庄、高雅华贵的气 质,同时它饱含汉 代人对天地的崇拜 和欲将天地与人合 一的文化追求。
直裾
汉代的直裾早在西汉时 就已出现,但不作为正 式的礼服,因为古代裤 子皆无裤裆,仅有两条 裤腿套到膝部,用带子 系于腰间。这种无裆的 裤子穿在里面,如果不 用外衣掩住,裤子就会 外露,这在当时被认为 是不恭不敬的事情。之 后,随着服饰的日益完 备,出现有裆的裤子, 所以至东汉以后,直裾 逐渐普及,并替代了深 衣。
菱纹罗绮
人兽葡萄纹
汉代的衣服,主要的有袍、 襜chān褕yú (直身的单衣)、 襦(短衣)、裙。汉代延 续战国时期的服饰风格, 在图案的追求上更加趋于 大气、明快、简练、多变。 在图案造型的选择上,突 出了龙、凤的寓意。而装 饰化的特点,更具有审美 价值,在设计上也更加追 求艺术造型的完美性。图 案作为服饰装饰不单单是 美的象征,而是更加突出 地表现出了它的艺术欣赏 价值。
中国麻纺织史
古代苎麻脱胶是将麻皮放在灰液中煮练,其历史比沤渍法稍晚,大约在春秋时形成。灰质分为两种:一种是楝木灰汁,属纯碱物质;另一种是蜃蛤壳烧成的灰加上水,即石灰水。陕西宝鸡西高泉春秋墓葬出土的苎麻布,经检验分析,是经过煮练脱胶的,其部分纤维呈单根分离状态。可见当时在掌握灰质比量和煮练时间上已有一定的经验。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精细苎麻布,经检验分析,纤维上残留胶质甚少,大多数纤维几乎呈单根分离状态。湖北江陵西汉墓出土的大量苎麻絮,经金属光谱分析证实是经煮练脱胶的,其纤维分离程度也十分良好。这证明秦汉时煮练脱胶技术又有了提高。到宋元时,又出现各种麻脱胶的新工艺,主要有:①先将麻皮绩成长缕并纺成纱,再先后浸入草木灰液、石灰水中各一夜,然后放入草木灰液中煮练,冲洗晒干后织布。②纺成纱后,先与干石灰拌和3~5天,再放在石灰水中煮练,冲洗干净后,摊放在铺于水面上的竹帘上半浸半晒,日晒夜收,直到麻纱洁白后织布。③将麻皮昼晒夜露若干天,再绩麻织布,然后将布放在石灰水中煮练。上述工艺中的露水漂白和半浸半晒漂白是煮练脱胶法的新发展。到明代,半浸半晒与水洗反复交替进行,胶杂质在漂、洗的工序中被不断清除,使纤维白净。这种方法直到19世纪末还在中国农村中广泛沿用。至今在盛产夏布的四川、湖南、湖北、江西等地仍在应用。此外,中国南方有些地区还在苎麻煮练前先用硫黄熏白。19世纪,中国江西、湖北一带还流行此法。
湖南浏阳、四川隆昌、江西万载等地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夏布产地。所用的麻纱,一部分仍沿用历代相传的绩法制成,且不经统体加拈即供织布。而广西夏布则是用手工搓绩后,再用3锭纺车统体加拈的麻缕,再铺经织造。到目前为止,传统的绩麻技术尚不能用机械进行。
麻织技术 中国的麻织技术已有近6000年的历史。河南郑州青台遗址出土的约5500年前的陶器上粘附着清晰的麻布织纹,经纬向密度仅9~12根/厘米,是用原始织机生产的。到新石器时代晚期,麻织技术明显进步。约4700年前的浙江钱山漾遗址出土的苎麻布,经向密度为30根/厘米。夏商以来,苎麻、大麻和苘麻的大量人工种植,促进了麻纺织技术的继续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期,发明了斜织机(见中国纺织史),麻织技术也日趋完善。自周秦以来,麻布的精粗程度是以升来表示的。在汉代的度量衡制中,10升布即是在幅宽2尺2寸(合今50.8厘米)的经面上有经纱800根(每升80根),升数越高表示布越精细。周代的麻织技术与丝织技术不相上下。当时,丝绸的起码精细度为15升,而最细的麻冕用布达30升。江西贵溪出土的春秋麻布,经向密度8~18根/厘米,纬向密度8~14根/厘米,约合6~12升。长沙战国苎麻布,经密28根/厘米,纬密24根/厘米,约合19升。秦汉以来,大麻布和一般苎麻布用作日常衣料,而优良苎麻织制的夏布品种丰富,有的能与丝绸媲美。在汉代,四川夏布已经远销到身毒(今印度)、大夏(今阿富汗、伊朗)等南亚、西亚国家。马王堆汉墓出土纺织品中的三块苎麻布,经密32~37根/厘米,纬密30~44根/厘米,约合21~23升,织物密度不匀率在1~5%,可与现代精细苎麻布相比。这只有在采用筘打纬的条件下才能做到。隋唐时期,麻织技术继续发展,麻布年产量一度高达100余万匹。宋代广西夏布生产中已出现浆纱技术,即在织布前,将调成胶状的滑石粉浆糊,用刷帚涂于麻经面上,以减轻开口、引纬时的摩擦,便于投梭织布,使麻布生产率进一步提高。这一时期夏布织造工艺也有新的发展,如浙江诸暨一带生产一种皱布,织造时将不同拈向的经纱数根交替相隔排列,经纱密而纬纱稀,由于经纱加过强拈,吸水后先膨胀后收缩,布面上就现出谷粒花纹来,纱的拈度越大谷纹越明显,显得美观大方。到了清代,麻织工艺中出现了交织技术,麻和丝的交织品轻盈柔软,麻和棉交织布坚固耐用。19世纪中叶以来,交织技术水平越来越高,交织布的质量也越来越好。广东有麻丝交织的鱼冻布和麻棉交织的罾布,福建有麻棉丝交织的假罗等。清代,四川隆昌、江西万载和宜黄、湖南浏阳等地生产的精细夏布已远销世界各地。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考古发掘报告。
中国古代四大名绣
中国古代四大名绣中国的四大名绣-起源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生产纺织品的国家之一。
被世人誉为"衣冠王朝"。
中华文明古国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服饰文化。
人们常常利用刺绣来装饰衣、裙、衾、枕等成活用品,美化生活,创造美的世界。
中国的刺绣源远流长,在世界服饰文化宝库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在中国传统工艺美术行业中颇有影响,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百花园中瑰丽多姿的一朵越开越艳丽的奇葩。
在刺绣行业中,苏绣、湘绣、蜀绣、粤绣是中国的四大名绣,享誉国内外。
此外,还有京绣、瓯绣、顾绣、苗绣、卡绣、榕绣、汉绣、发绣、机绣、绒绣、剪绒绣、抽纱刺绣等等,都自成一派,使中国古老的刺绣业繁荣似锦,大放异彩。
中国刺绣的起源中国刺绣起源于3000多年前,传说古代苏州有一位聪颖漂亮的姑娘,在结婚前正在赶制一件新嫁妆,在制作过程中不小心在衣襟上戳了一个洞。
她急中生智用彩绒绣了一朵小花,不仅将破洞掩盖住,而且还显得格外漂亮,起到了锦上添花的效果。
首次启发,聪明的苏州人从此就开始喜欢穿绣花衣服了。
根据西汉刘向所撰的《说苑》记载,早在春秋时期,吴人就开始把刺绣工艺应用于美化生活。
到了三国时期,苏绣已发展到较高水平,据说三国时期的赵夫人利用自己既能画又能绣的特长,为孙权作的一幅"画绣",被时人堪称"针绝",从而赵夫人便成为"画绣"的鼻祖。
中国的四大名绣-苏绣苏绣产于素有"人间天堂"之称的苏州。
苏州位于长江下游的江苏南部,山清水秀,人杰地灵,苏绣就是在这古朴幽雅、秀美的人间天堂孕育、发展起来的。
据考证,苏绣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自春秋时期开始就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随着南方经济和文化的不断发展,到了宋期,由于苏州的载桑养蚕业的蓬勃发展而成为丝绸之乡,城乡手工作坊林立,机房鳞次栉比,夫络妻织,刺绣得到空前发展,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各种绣品也逐渐从日常用品发展为观赏品。
(整理)中国古代纺织品.
中国古代纺织品采用麻﹑丝﹑毛﹑棉的纤维为原料﹐纺绩(纺沙﹑辑绩﹑缫丝)加工成纱线后经编织(挑织)和机织而成的布帛﹐通常称纺织品。
不同时期的纺织品是衡量人类进步和文明发达的尺度之一。
中国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掌握了纺织技术。
中国古代的丝麻纺织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在世界上享有盛名。
古罗马帝国最早是通过“丝绸之路”上丝织品的传播﹐称中国为“丝之国”的。
新石器时代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距今约7000年)发现有麻的双股线﹐在出土的牙雕盅上刻划着4条蚕纹﹐同时出土了纺车和纺机零件。
江苏吴县草鞋山遗址(距今约6000年)出土了编织的双股经线的罗(两经绞﹑圈绕起菱纹)地葛布﹐经线密度为10根/厘米﹐纬线密度地部为13~14根/厘米﹐纹部为26~28根/厘米﹐是最早的葛纤维纺织品。
河南郑州青台遗址(距今约5500年)发现了黏附在红陶片上的苎麻和大麻布纹﹑黏在头盖骨上的丝帛和残片﹐以及10余枚红陶纺轮﹐这是最早的丝织品实物。
浙江吴兴钱山漾遗址(距今5000年左右)出土了精制的丝织品残片﹐丝帛的经纬密度各为48根/厘米﹐丝的拈向为Z拈﹔丝带宽5毫米﹐用16根粗细丝线交编而成﹔丝绳的投影宽度约为3毫米﹐用3根丝束合股加拈而成﹐拈向为S拈﹐拈度为35个/10厘米。
这表明当时的缫丝﹑合股﹑加拈等丝织技术已有一定的水平。
同时出土的多块苎麻布残片﹐经密24~31根/厘米﹐纬密16~20根/厘米﹐比草鞋山葛布的麻纺织技术更进一步。
新疆罗布泊遗址出土的古尸身上裹着粗毛织品﹐新疆哈密五堡遗址(距今3200年)出土了精美的毛织品﹐组织有平纹和斜纹两种﹐且用色线织成彩色条纹的罽﹐说明毛纺织技术已有进一步发展。
福建崇安武夷山船棺(距今3200年)内出土了青灰色棉(联核木棉)布﹐经纬密度各为14根/厘米﹐经纬纱的拈向均为S拈。
同时还出土了丝麻织品。
上述的以麻﹑丝﹑毛﹑棉的天然纤维为原料的纺织品实物﹐表明中国新石器时代纺织工艺技术已相当进步。
汉代湖南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
汉代湖南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汉代湖南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有:1.辛追夫人古尸:辛追夫人古尸出土时,因皮肤润泽有弹性,脉络清晰可见而震惊世人。
2.素纱单衣:这件单衣衣长140厘米,通袖长190厘米,重量仅有49克,轻若烟雾,是历史年代最早最轻薄的一件单衣,代表西汉丝织品纺织织造的最高水平。
3.T型帛画:这幅T型帛画使用矿物颜料色彩鲜艳,线条清晰,通过天堂、人间、地狱三个部分描绘人神共乐的美好景象,体现古人追求永生的美好幻想。
4.博具:包括1个博局、六黑六白共12颗大棋子、20颗小棋子、42根算筹、削、刮刀以及骰子各一件,装在特制的漆盒里。
骰子共18面,分别为一至十六。
.5.车马仪仗图:全画为横式构图,依据内容不同分为四个阵列:左上方绘两排侍卫,簇拥着最上面头带长冠、腰佩长剑、身材高大的墓主缓缓前行;左下方绘方阵和击鼓鸣钟场面;右上方是整齐的车阵;右下方是14列骑兵。
帛画上所有人物、车骑都面向墓主,似在举行一次盛大仪式,应为军队祭祀或检阅之类的大型活动。
该帛画是目前所见中国最早的写实性绘画之一。
6.玉印:印面雕刻阴文篆体“利苍”二字,字体工整清秀。
7.帛书《五星占》: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天文学著作,由占文和行度表两部分组成:占文利用星象预测人间吉凶,行度表记载了秦始皇元年(前246年)至汉文帝三年(前177年)70年间金、木、土星运行的位置,测得的金星会合周期为584.4日,比今测值583.92 日只多0.48日;土星的会合周期为377日,比今测值只小1.09日;土星的恒星周期为30年,比今测值29.46年大0.54年。
这些资料反映了当时我国天文学已取得极高成就。
以上就是湖南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一些文物信息。
中国古代纺织品
中国古代纺织品高汉玉采用麻、丝、毛、棉的纤维为原料,纺绩(纺沙、辑绩、缫丝)加工成纱线后经编织(挑织)和机织而成的布帛,通常称纺织品。
不同时期的纺织品是衡量人类进步和文明发达的尺度之一。
中国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掌握了纺织技术。
中国古代的丝麻纺织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在世界上享有盛名。
古罗马帝国最早是通过“丝绸之路”上丝织品的传播,称中国为“丝之国”的。
新石器时代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距今约7000年)发现有苘麻的双股线,在出土的牙雕盅上刻划着4条蚕纹,同时出土了纺车和纺机零件。
江苏吴县草鞋山遗址(距今约6000年)出土了编织的双股经线的罗(两经绞、圈绕起菱纹)地葛布,经线密度为10根/厘米,纬线密度地部为13~14根/厘米,纹部为26~28根/厘米,是最早的葛纤维纺织品。
河南郑州青台遗址(距今约5500年)发现了粘附在红陶片上的苎麻和大麻布纹、粘在头盖骨上的丝帛和残片,以及10余枚红陶纺轮,这是最早的丝织品实物。
浙江吴兴钱山漾遗址(距今5000年左右)出土了精制的丝织品残片,丝帛的经纬密度各为48根/厘米,丝的拈向为Z拈;丝带宽5毫米,用16根粗细丝线交编而成;丝绳的投影宽度约为3毫米,用3根丝束合股加拈而成,拈向为S拈,拈度为35个/10厘米。
这表明当时的缫丝、合股、加拈等丝织技术已有一定的水平。
同时出土的多块苎麻布残片,经密24~31根/厘米,纬密16~20根/厘米,比草鞋山葛布的麻纺织技术更进一步。
新疆罗布泊遗址出土的古尸身上裹着粗毛织品,新疆哈密五堡遗址(距今3200年)出土了精美的毛织品,组织有平纹和斜纹两种,且用色线织成彩色条纹的,说明毛纺织技术已有进一步发展。
福建崇安武夷山船棺(距今3200年)内出土了青灰色棉(联核木棉)布,经纬密度各为14根/厘米,经纬纱的拈向均为S拈。
同时还出土了丝麻织品。
上述的以麻、丝、毛、棉的天然纤维为原料的纺织品实物,表明中国新石器时代纺织工艺技术已相当进步。
汉画像石看古代纺织工具
2.4 功能和形式的完美统一
古代的纺织工具整体采用中国古老的“S 型曲线美”,在纺织工具的整体设计上呈现曲 线美的形势法则,此外在局部的设计上也是如 此,例如明代的织布机的线棕装置形状如鸟形, 织布的时候,线棕装置一上一下,好像一只有 活力和灵性的小鸟。从而在生产活动达到了愉 悦心情的目的,由此可以看出古代纺织工具的 设计不是一味的讲究实用,而是从真正意义上 做到了形势和功能的完美统一。
唐宋以后, 我国纺织手工业有很大发展, 纺 织机种类逐渐增多。据《梓人遗制》记载, 宋 末元初已经有了立机子、华机子、罗机子、布 卧机子等。机子不同, 所生产的织品也不同。 如罗机子是织造各种轻薄透明的花罗织物。宋 以后, 棉花普遍在我国种植, 棉纺工业开始发展, 为适应这一新的纺织原料的需要, 纺车在手摇 的基础上,改造成脚踏纺车和水力纺车。
二· 纺织工具的造物理念和美 学特征
2.1 中国古代纺织工具中的人与物的关系
自先秦以来,我国造物观念主张人第一、器第二 的观点,重视人与物之间的有机联系,试图在人与物 之间建立一种有人性的关系和处在一种亲切的互换的 感觉之中,即“天人合一”。这种关系同样体现在古 代纺织工具的设计中,古代的纺织工具从来不做多余 的和无所谓的装饰。只是在可以装饰和美化的部分进 行“工巧性”的设计。从来不做强求追求外表的华丽 而设计的原则。因为古代的造物者认识到,人是用物 的主体,而物是被人来用的工具,真正做到了人第一、 器第二。
1.8山东肥城孝堂山郭巨祠 纺织机画像石 该石画面已不太清楚, 但可以看出一 织工坐在织机上, 脚踩“ 脚竹” 正在织 布的形象。织机构造比前面所介绍的稍 见古老。图九、十
1.9山东晋阳山慈云寺纺织机具
画像石
原石现存日本东京工科大学的(图十一)。从 目前考古资料来看, 刻有纺织图的画像石已发现9块。 这些画像石虽然出土地点不同, 时间也稍有差别, 但 是, 织机的形制却基本一样。据有关专家研究, 认为 这是汉代民间普遍使用的一种小型织机。最古老的 织布提综方法是用手, 综结在经线上, 提一下, 织一 梭, 费时费工。而这种小型织机,大部分采用了脚踏 板, 用于提综片开梭口。这是纺织史上的一项重大改 革, 致使这种方法一直延用至今。
《中国蚕丝绸文化》2019章节测试题与答案
《中国蚕丝绸文化》2019章节测试题与答案第1章单元测试1、《幽风·七月》出于《诗经》,是描写幽地人民从事丝绸生产的诗篇。
答案:对2、《考工记》是战国时期秦国一部记载官手工业生产的典籍。
答案:错3、在商代有学者认为,()与金(青铜)、玉一样,都是专门的礼用材料。
答案:帛4、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文物数量众多,其中知名度最高的丝绸服饰是()。
答案:素纱单衣5、南宋时期开始,一直被称为丝绸之府的是()。
答案:苏南和浙北6、浙江湖州钱山漾史前遗址因出土了丝线、丝带、绢片等而被称为“世界丝绸之源”。
答案:对7、印刷术的发明直接与丝绸凸版印花有关,马王堆汉墓中印花丝织品,比唐代雕版印刷早近千年。
答案:对8、绒是我国丝织品一大门类,而丝绒技术是从印度传入的。
答案:错9、所谓“江南三织造”,是指()设在地方的官营织造机构。
答案:清代10、我国最早的丝绸印花织物——印花敷彩纱,出自()。
答案:马王堆汉墓第2章单元测试1、张骞出使西域在大宛发现了中国的蜀布和邛竹杖。
答案:错2、“丝绸之路”这个名字是由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提出的?3、第一个提出“海上丝绸之路”的学者是李希霍芬。
答案:错4、海上丝绸之路比陆上丝绸之路历史更悠久。
答案:对5、唐玄奘西行取经途径高昌国,国王麹文泰资助给他往返二十年路费,包括()。
答案:法服三十套,配饰数十件,黄金一百两,银钱三万,绫和绢等丝织物五百匹6、今天,新疆哪个地方有“丝路绢都”美称?答案:和田7、蚕桑技术是传丝公主传到西方吗。
答案:错8、世界上最早对中国的称呼是什么?()。
答案:Seres9、利玛窦是在清朝时期沿着海上丝绸之路来到中国?10、在2000年前,欧洲人对丝绸就已经有很深的了解了。
答案:错第3章单元测试1、“锦”和“绣”,其实是同一种丝织技艺。
答案:错2、“蚕卜”是正月十五制作和食用蚕茧形状带馅馒头,预示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答案:对3、“总”字在造字时,和一种古代的仪式有关。
湖南师范大学设计学04-10年专业真题
2006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全国统考专业代码:366专业课名称:综合理论(中外设计史、设计概论)1.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题册、草稿纸上无效。
2.答题时必须使用蓝(黑)色字迹钢笔、圆珠笔或签字笔书写,字迹要工整、清楚,不得使用涂改液。
考试方式:闭卷考试考试分值:150分考试时间:180分钟一:填空(每题1.5分共30分)1.“仰韶文化”印在河南省()县仰韶村首先被发现而得名。
2.青铜器“宴乐水路攻战纹壶”是()时期的重要作品3.画像石、画像砖艺术盛行于我国()时期4.薄如蝉翼的“素纱禅衣”是()汉时期的作品5.宋代的吴大官窑是指:汝窑、()哥窑、官窑和汮窑6.木叶贴花是()窑瓷器特有的一种装饰手法7.“剔红”是()时期著名的工艺品种8.明代家具工艺的特点可概括为:简、厚、精、()9.第一位开创湘绣坊的人是()10.“泥人张”的创始人是()11.西班牙“新运动时期”的代表人物是()12.()是包豪斯设计学院的第三任校长13.包豪斯经历了魏玛和()两个时期14.“流线型风格”是()国20世纪30年代工业设计的一种流行风格15.在西方国家中,最集中反映“波普”设计风格的是()国16.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的设计者是()的约翰*乌松17.二战以后德国最重要的设计学院是()18.可口可乐容器的设计者是()19.荷兰“风格派”的奠基人是()20.弗兰克*赖特设计了现代主义的精品建筑()二: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1蜡染2.园林3.商标4.后现代主义5人体工程学三。
:简答题(每题12分,共36分)1简述原始彩陶艺术的发展概况2.包豪斯设计学院三人校长之设计理念有何不同?3.简述技术与艺术的关系四:论述题(3题,共64分)1.试论述唐代服饰工艺的时代特征(20分)2.试述意大利现代设计的特点(20分)3.举例阐述传统工艺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24分)2007硕士生考试全国统考业务课试题册业务课代码:739业务课名称:综合理论(包括中外设计史和设计概论)考生须知:1.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其他纸上无效。
中国茧丝绸网【中国蚕丝绸文化2020章节测试题与答案】
中国茧丝绸网【中国蚕丝绸文化2020章节测试题与答案】中国茧丝绸网【《中国蚕丝绸文化》2020章节测试题与答案】-最新范文《中国蚕丝绸文化》2019 章节测试题与答案第1 章单元测试1、《幽风七月》出于《诗经》,是描写幽地人民从事丝绸生产的诗篇。
答案:对2、《考工记》是战国时期秦国一部记载官手工业生产的典籍。
答案:错3、在商代有学者认为,()与金(青铜)、玉一样,都是专门的礼用材料。
答案:帛4、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文物数量众多,其中知名度最高的丝绸服饰是()。
答案:素纱单衣5、南宋时期开始,一直被称为丝绸之府的是()。
答案:苏南和浙北6、浙江湖州钱山漾史前遗址因出土了丝线、丝带、绢片等而被称为世界丝绸之源。
答案:对7、印刷术的发明直接与丝绸凸版印花有关,马王堆汉墓中印花丝织品,比唐代雕版印刷早近千年。
答案:对8、绒是我国丝织品一大门类,而丝绒技术是从印度传入的。
答案:错9、所谓江南三织造,是指()设在地方的官营织造机构。
答案:清代10、我国最早的丝绸印花织物印花敷彩纱,出自()。
答案:马王堆汉墓第2 章单元测试1、张骞出使西域在大宛发现了中国的蜀布和邛竹杖。
答案:错2、丝绸之路这个名字是由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提出的?答案:对3、第一个提出海上丝绸之路的学者是李希霍芬。
答案:错4、海上丝绸之路比陆上丝绸之路历史更悠久。
答案:对5、唐玄奘西行取经途径高昌国,国王麹文泰资助给他往返二十年路费,包括()。
答案:法服三十套,配饰数十件,黄金一百两,银钱三万,绫和绢等丝织物五百匹6、今天,新疆哪个地方有丝路绢都美称?答案:和田7、蚕桑技术是传丝公主传到西方吗。
答案:错8、世界上最早对中国的称呼是什么?()。
答案:Seres 9、利玛窦是在清朝时期沿着海上丝绸之路来到中国?答案:错10、在2000 年前,欧洲人对丝绸就已经有很深的了解了。
答案:错第3 章单元测试1、锦和绣,其实是同一种丝织技艺。
答案:错2、蚕卜是正月十五制作和食用蚕茧形状带馅馒头,预示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长沙新发现的战国丝织物
作者: 熊传新
出版物刊名: 文物
页码: 49-56页
主题词: 丝织物;新发现;出土;战国时期;随葬器物;丝织品;长沙;纺织工艺;马王堆汉墓;经丝
摘要: <正> 湖南省博物馆在研究整理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丝织物的基础上,对1957年在长沙左家塘发掘的一座楚墓中出土的一叠丝织物,重新进行了清理,发现了一批质地保存较好,颜色仍然鲜艳的丝织物,为研究我国先秦的纺织工艺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资料。
左家塘楚墓解放前已被盗掘,1957年由前湖南省文管会进行了发掘与清理。
这是一座长方形的土坑竖穴木椁墓,在木椁的上下和周围填塞了白膏泥。
由于白膏泥的密闭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代纺织品以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和湖北江陵秦汉墓出土的丝麻纺织品数量最多,花色品种最为齐全,有仅重49克的素纱单衣、耳杯形菱纹花罗、对鸟花卉纹绮、隐花孔雀纹锦、凸花锦、朱红菱纹罗丝绵袍和绒圈锦等高级提花丝织品。
还有第一次
发现的印花敷彩纱和泥金银印花纱等珍贵的印花丝织品。
沿丝绸之路出土的汉代织物更是绚xuan丽璀灿。
1959年新疆民丰尼雅遗址东汉墓出土有隶体“万世如意”锦袍、“延年益寿大宜子孙”锦手套和袜子等。
毛织品有龟甲四瓣纹、人兽葡萄纹、毛罗
和地毯等名贵品种。
在这里并首次发现蜡染印花棉布及平纹棉织品
朱红菱纹罗丝绵袍上衣下裳相连,衣领相交,衣襟由左向右折到右侧身旁。
这种款式在西汉早期贵族妇女中广为流行。
朱红菱纹罗面料是一种单色的暗花绞经组织丝织物,由两根经丝相互绞转织成,具有特别明显的方孔。
这种方孔不易发生滑移,十分牢固。
有专家甚至把罗称之为真正的纱,而平纹纱则称之为“假纱”。
从织造技术看,朱红菱罗的工艺较复杂。
汉代的衣服,主要的有袍、襜chān褕yú(直身的单衣)、襦(短衣)、裙。
汉代延续战国时期的服饰风格,在图案的追求上更加趋于大气、明快、简练、多变。
在图案造型的选择上,突出了龙、凤的寓意。
而装饰化的特点,更具有审美价值,在设计上也更加追求艺术造型的完美性。
图案作为服饰装饰不单单是美的象征,而是更加突出地表现出了它的艺术欣赏价值。
汉代的服饰纹样题材多变,充满浓郁的神话色彩。
汉代在服饰图案的色彩运用上,主要以对比为主,强调明快、醒目、艳丽,表现了素中见华美的特点。
服饰使得女子曲线修长,待人接物含蓄内敛,动作简明舒缓,自然朴素,庄严而典雅。
为此,各种手工业者为了满足统治者的需要,在服饰图案的设计上更加追求艺术的审美价值,所反映的图案已不仅仅是满足于各种自然物象的变形,而是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
汉冠服制度,大都承袭秦制。
直至东汉明帝永平二年,才算有正式完备的规定。
汉朝的衣服,主要的有袍、襜褕﹝直身的单衣﹞、襦﹝短衣﹞、裙。
汉代因为织绣工业很发达,所以有钱人家就可以穿绫罗绸缎漂亮的衣服。
一般人家穿的是短衣长裤,贫穷人家穿的是短褐﹝粗布做的短衣﹞。
汉朝的妇女穿着有衣裙两件式,也有长袍,裙子的样式也多了,最有名的是“留仙裙”。
汉代服饰的职别等级,主要是通过冠帽及佩绶shòu来体现的。
不同的官职有不同的冠帽。
因此,冠制特别复杂,有16种
之多。
汉代的鞋履也有严格的制度:凡祭服穿舄xì、朝服穿率、出门穿屐。
妇女
出嫁,应穿木屐,还需在屐上画上彩画,系上五彩的带子。
汉代官吏袍服灰地菱纹袍服图。
秦汉时期的男子服装,以袍为贵。
袍服一直被当作礼服。
它们基本样式,以大袖为多,袖口有明显的收敛,领、袖都饰有花边。
袍服的领子以袒领为主,大多裁成鸡心式,穿时露出内衣。
袍服下摆,常打一排密裥jiǎ
n ,有的还裁制成月牙弯曲状。
这种袍服是汉代官吏的普通装束,不论文武职别都可穿着。
从出土的壁画、陶俑、石刻来看,这种服装只是一种外衣,凡穿这样的服装,里面一般还衬有白色的内衣。
文吏穿着这种服装,头上必须裹以巾帻zé,并
在帻上加戴进贤冠。
按汉代习俗,文冠奏事,一般都用毛笔将所奏之事写在竹简上,写完之后,即将笔杆插入耳边发际,以后形成一种制度,凡文官上朝,皆得插笔,
笔尖不蘸墨汁,纯粹用作装饰,史称“簪白笔”。
汉代的男子的服装样式,大致分为曲裾jū、直裾两种。
曲裾,即为战国时期流行的深衣。
汉代仍然沿用,但多见于西汉早期。
到东汉,男子穿深衣者已经少见,一般多为直裾之衣,但并不能作为正式礼服。
襦裙是中国妇女服装中最主要的形式之一,早在战国时代已经出现。
到了汉代,由于深衣的普遍流行,穿这种服式的妇女逐渐减少。
这个时期的襦裙样式,一般上襦极短,只到腰间,而裙子很长,下垂至地。
襦装的特点在于简短、精干,便于日常家居和劳作。
被汉代女性首要推崇的和喜爱的服装当属深衣。
深衣的产生来源于“礼”,既符合礼节,遵循社会公德和民俗,又象征品格或者表示敬意,显示出端庄、高雅华贵的气质,同时它饱含汉代人对天地的崇拜和欲将天地与人合一的文化追求。
汉代的直裾早在西汉时就已出现,但不作为正式的礼服,因为古代裤子皆无裤裆,仅有两条裤腿套到膝部,用带子系于腰间。
这种无裆的裤子穿在里面,如果不用外衣掩住,裤子就会外露,这在当时被认为是不恭不敬的事情。
之后,随着服饰的日益完备,出现有裆的裤子,所以至东汉以后,直裾逐渐普及,并替代了深衣。
汉代的直裾早在西汉时就已出现,但不作为正式的礼服,因为古代裤子皆无裤裆,仅有两条裤腿套到膝部,用带子系于腰间。
这种无裆的裤子穿在里面,如果不用外衣掩住,裤子就会外露,这在当时被认为是不恭不敬的事情。
之后,随着服饰的日益完备,出现有裆的裤子,所以至东汉以后,直裾逐渐普及,并替代了深衣。
锦是以彩色丝线织出斜纹重经组织的高级提花织物。
它是汉代丝织技术最高水平的标志。
其基本组织均系4枚纹变化组织,运用一上三下、二上二下、三上一下等基本规律和不同色线提经起花。
一般可分为二色、三色和多色锦3类:①两色锦,如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隐花孔雀纹锦,经纬密度为每厘米118根和48根。
隐花星形花卉纹锦的经纬密度为每厘米112根和45根。
纹样设计以线条为主,写意和块面纹较少。
花经和地经的色泽相近,要在侧面光照射下才显出花纹来。
甘肃居延遗址和新疆罗布淖尔遗址均有出土。
②三色锦,如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几何纹锦
绮是平纹地上起斜纹花的丝织品。
汉代的绮可分为3类:①经畦qi纹显花,新疆民丰尼雅出土的鸟兽纹和树叶纹花绮,其单元组织的地部是一上一下的平纹,中间相隔平纹的二根是三上一下的经斜纹组织,形成直条状畦纹。
花纹是大菱形,内部点缀以心形的树叶纹,经纬线密度为每厘米66根和38根。
②阶梯形纹显花,即将地纹平织的改变为三上一下斜纹组织,相邻两根经纬组成阶梯一样的左右斜向,由经线的浮长构成了花纹图案。
在新疆的罗布淖尔、甘肃居延遗址均有出土。
③变形斜纹组织显花,即在地平纹中起出三上一下的4枚斜纹的块面花纹。
在花地交接处或菱形暗花处,有一上三下或多于4枚斜纹的浮长产生。
纱是一种纤细、稀疏方孔、轻盈的平纹丝织物。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精细的纱和(绉纱)。
其中一件薄如蝉翼的素纱单衣,长128厘米,袖长190厘米,重仅49克。
其经纬密度为每厘米58根和40根,每平方米素沙重15.4克,单根丝的纤度为10.2~11.3旦。
这表明西汉初的蚕丝品种优良,素纱的品质可与现代的乔其纱媲美罗是质地轻薄透亮,经纱互相绞缠后呈椒孔的丝织物。
一般分素罗和花罗两种,花罗是在绞经罗纹地上显花纹效果。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耳杯形菱纹罗,用横式连续排列法分为粗细两档,一个图案。
循环粗细花纹组成菱杯相扣、大小套叠、上下对称。
菱形纹需用提花束综装置和绞综装置配合织造。
绦是丝带的古称。
在战国楚墓中就有出土。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丝带有3种:
①用于装饰衣物的丝织狭带,简文称为“缓绦”;②用于手套和棺内包裹尸体的有“千金”两字的丝带和麻带;③有鱼尾纹的捆尸筒状组带。
这3种绦带均属于编织物,只有经线,没有纬线,即用两组经线呈45度角相互编织。
“千金”绦在中国是第一次发现,有篆字“千金”绦的编织密度为每厘米60根,全幅表层和里层有经线202根,是丝带中的上乘佳品。